寓言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1:17:4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佳希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试读:

前言

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是世界文学史上盛开的奇葩,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知识和养分,还能了解各个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获得智慧、领悟人生,得到精神上的提高。它们是人生得意时的箴言、百无聊赖之际的慰藉、迷茫彷徨时的推手。

神话是现代文学的源头,是几千年灿烂文明生发的沃土,是一股源源不断、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神话,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幅想象丰富绮丽的画卷。这些奇幻的神话故事,让我们学会珍视来之不易的生命,尊重原始而本真的人性,自信人的自身潜藏着定能胜天的力量。

成语作为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漫长的岁月变迁,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纽带。一个个成语深刻隽永、言简意赅,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奇趣,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精神和智慧,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我国语言的海洋里。

寓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幕幕由动物或植物演出的人类悲喜剧。在寓言中,可爱的小动物、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事物都被赋予生命,它们粉墨登场,酣畅淋漓地表演,演出的内容却尽是人类世界的境况。这些故事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无不饱含着生活经验与世态感悟,焕发着智慧的光芒与道德的色彩。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让人颔首顿悟、受益一生。

民间故事是中外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们是由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植根于民间的故事贴近生活,具有包罗万象的内容和多维的视角,引领我们阅尽众生万象,体察人生百态,品咂人性的美丑。

本套书是中国经典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的合集,汇集了大量优秀故事作品,几乎囊括了妇孺皆知的所有名作,每个故事都极具故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闪烁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在这里,你可以从故事中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可以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也可以从故事的寓意里获得感悟,引发思考。希望这套故事集能让你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享受阅读,充分感受故事世界带给你的新奇与遐想。

书中故事篇幅短小、含义精辟、表现力强,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既可以增长你的历史知识,又可以提高你的表达能力,让你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成为你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

我们相信,这套书定能像不朽的神话一样,播下神奇的种子,激发想象,增长智慧,启迪心灵,伴你阅读一生。作者

井底之蛙

出处 庄子 秋水

有一个浅浅的水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他对东海的大鳖说:“我独占一坑水,想出去就在井边跳跃,想回去就在破砖上休息,井水、泥巴,我高兴怎么用就怎么用,我在这里快乐极了。先生,你何不进来看看呢?”

东海的鳖才进去一只脚就被绊住了。于是他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我住的东海有几千里宽,深度更达到八千尺,不管发生大水灾或大旱灾,对它的水位完全没有影响,这是东海的快乐。”

这只青蛙听完后呆住了,茫然不知所措。小启示

老是固守在一个领域中不向外看,很容易变成见识浅薄的人。

老马识途

出处 韩非子 说林上

齐国的两位大臣管仲和隰朋带领军队去攻打孤竹国。这一仗打得很艰苦,春天出发,一直到冬天才班师回朝。

回国的路上,队伍迷了路。管仲说:“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智能。”他把一匹老马放开,让它带路。大家跟着它前进,果然找到了回国的路。小启示

经验往往是成功的因素之一,重要的是怎么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

郑人买履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有一个郑国人要上集市去买鞋,出发之前,他先量了自己的脚,记下来,然后再上街。

到了集市,我到了卖鞋子的小贩,他才发现自己量好的记录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他赶紧对小贩说:“我忘了把量好的记录带来,你等等,我马上回去拿。”等他再赶到集市时,集市都已经散了,他也就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记录,也不相信自己。”小启示

一味墨守成规,而不实事求是,只会事倍功半。

滥竽充数

出处 韩非子 内储说上

齐国的宣王喜欢听竽这种竹制乐器的声音,而且要一次三百个人一起吹,他才听得高兴,所以宫里聘请了几百个吹竽的乐师。

有一天,一个南方人来到王宫,希望能够为宣王吹竽。宣王一口就答应让他留在宫里。

宣王死后,湣王即位。湣王喜欢乐师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南方来的乐师知道要独奏,吓得冷汗直流。他根本不会吹竽,以前都是在乐队里装装样子而已,真要叫他自己吹,他的“西洋镜”,马上就会被拆穿,所以他找了个机会逃跑了。小启示

浑水摸鱼的人终究会被发现;凡事明察秋毫,就不会受蒙骗。欺骗一时却欺骗不了一世,侥幸永远代替不了必然。

刻舟求剑

出处 吕氏春秋 察今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不慎把剑掉进江中。他看着江水吞没了剑,懊恼了几秒钟,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赶紧在包袱里翻出一把小刀,蹲在船边,在剑掉落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好了,这就是掉剑的地方。”这个楚人放心地说。

等船到了对岸,停妥了之后,这个楚人立刻从他做记号的船舷处跳进江去找剑。这样的找法当然是什么也找不到的。小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情况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鹬蚌相争

出处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燕策二

在燕国的易水旁,一只鹬鸟正在找寻食物。这天它的运气不错,河边的沙地上正躺着一个蚌,蚌壳开得老大,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肥美的蚌肉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鹬鸟毫不迟疑地猛力地往蚌肉啄击,准备享受一顿美味的午餐。没想到,蚌的反应奇快,它用力把壳合上,让鹬鸟的嘴动弹不得,吃不了它的肉。

鹬鸟试了好几遍,就是拉不出嘴,气得威胁说:“蚌啊蚌,你赶快放开我的嘴巴,要不然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要因为缺水而死了!”

蚌也不甘示弱地说:“鹬啊鹬,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今天不张开壳,明天不张开壳,你就要饿死在这里了。”

正当它们俩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渔夫经过,开开心心地把它们一把捉住,毫不费力就有了大收获。小启示

两人相互争斗,谁也不肯让谁,会使第三者白白坐享其成。

掩耳盗钟

出处 吕氏春秋 自知

有一个贼经过一处荒废的大宅院,发现里头有一口大钟,材质很讲究,铸工也精细,决定把它扛走卖钱。但是无论他怎么用力,怎么使劲儿它就是动也不动。这个贼不死心,坐下来想办法。“有了!既然我搬不动它,就把它敲碎了,一块一块搬总行了吧!虽然当废料卖比较不值钱,但总比没有好。”这个贼打定了主意,就找来一把铁槌,往钟上猛力一敲!“当——!”不得了了,钟声响彻四周。这样下去,肯定会招来人们的好奇,到时他被移送官府,也别想盗什么钟了。

这个贼又灵机一动:“哎!我把耳朵塞起来不就得了,真是笨啊!”说完就把耳朵塞起来,用力地砸钟。他的耳朵塞住了,别人的可没有,结果自然是人赃俱获,被移送法办了。小启示

自作聪明,自己欺骗自己的做法是无法长久的。

画蛇添足

出处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齐策二

有一个楚国人在祭祀祖先之后,把酒菜分给家里的仆人吃。但是酒只有一壶,分开喝就不过瘾了,所以有人提议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在地上画好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纷纷表示同意,捡了根竹竿子,埋头在地上画起蛇来。一会儿,有个年轻人喊了起来:“哈哈!我的蛇画好了,各位对不起啦,这酒我就不客气了。”说着拎起酒壶,开心地灌了一口,惹来众人一阵叹息声。

这个年轻人边喝酒边拿着竹竿子继续画着,即兴在画好的蛇上添上了四只脚。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人的蛇也画好了,他一把夺过酒壶,笑着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给它添上了脚,那就不是蛇,所以,这壶酒应该是属于我的。”

后来画好的那个人吃着好菜,喝着美酒,开开心心地享用了一顿。第一个画好蛇的人心里虽然懊悔,但是自己多此一举,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到嘴的美酒白白给别人享用了。小启示

多此一举,徒劳无益,做多余的事,反倒不符合实际,甚至弄巧成拙。

塞翁失马

出处 西汉 刘安 淮南子 人间训

在边塞,有一个老翁丢了一匹马,边塞的生活艰苦,丢了一匹马的损失是相当大的。邻居们听说了,都来安慰他。没想到塞翁一点儿也不难过,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

过了几天,塞翁的马回来了,还跟着一匹骏马。部人听说了,纷纷跑来恭喜他,但塞翁却皱着眉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

邻居觉得好笑,这种天上掉下来的便宜,怎么会是件坏事呢?

过了一段日子,塞翁的儿子骑骏马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下来,摔断了腿,成了瘸子。邻人想:果真是件坏事,纷纷来安慰塞翁。不过这回塞翁又开心了,说:“怎么知道不是件好事呢?”

没过多久,战事爆发了,边塞的年轻人全都被征召入伍,上战场打仗。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一个瘸子,因而能够免受征召,保全了性命。邻居们这才体会塞翁所谓的“好事”是指什么了。小启示

福祸常常互相转换,关键看你如何对待。

盲人摸象

出处 印度民间寓言

五个盲人遇到一头大象。他们都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便开始用手摸起来。

第一个盲人摸到了象腿,说大象像圆柱子;第二个盲人摸到了象尾,说大象像根绳子;第三个盲人摸到了象背,说大象像座小山;第四个盲人摸到了象牙,说大象像牛角;第五个盲人摸到了象耳朵,说大象像手帕。

五个盲人都坚持自己说得没错,别人说得不对,一直争吵不休。小启示

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而忽略了整体,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黔驴技穷

出处 唐 柳宗元 三戒 黔之驴

黔是贵州省的简称,当地没有驴子这种动物,有个到外地经商的贵州人,看驴子的性格温驯又有耐力,就运了一头回故乡去,可是没想到贵州崎岖的地势很不适合驴子行走,驴子派不上用场,就被主人放了,任它自生自灭。

山上的老虎在觅食的时候发现了驴子,因为它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动物,有点儿害怕,不太敢接近,只敢在驴子附近来回踱步。

驴子感觉到老虎有敌意,“咿哦”地大叫了一声,并且用力抬高后腿,吓得老虎赶紧逃跑了。

这样一连好几次,只要老虎一走近,驴子就又叫又蹬地把它吓跑。老虎到最后也习惯了,发现驴子除了这一招可以唬唬人外,似乎就不会别的了。

于是,老虎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就上前去故意戏弄驴子,想试试它的能耐。最后,老虎终于确定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兴奋地大吼一声,扑过去,把驴子咬死,饱餐了一顿。小启示

虚有其表而没有真才实学,不用多久就会被人看穿。貌似强大,实则虚张声势,最终不会有好结果。

狐假虎威

出处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楚策一

太阳渐渐升起,森林的气温逐渐回暖,虫鱼鸟兽又开始一天的觅食。

一只老虎在森林中漫步,他的动作虽然轻缓,目光却十分锐利,四周的动静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突然,他全身紧绷,眼睛直盯着前方一点,身体快速向前奔去,几个箭步,嘴巴里就咬着一只狐狸了。

狐狸不愧有狡猾之名,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对老虎说:“老虎啊,你还是不要吃我比较好!我可是天帝派下来统治百兽的首领,你吃了我,若是让天帝知道了,你是要倒大霉的!”

老虎可不信他那一套:“哈!你是天帝派来的?证明给我看看啊!”“没问题!我现在正要去巡视森林,你就跟在我后面,看看森林里的动物们有谁看到我敢不回避的。”

老虎见狐狸讲得那么有自信,也觉得好奇了,就照着他的话去做。森林里的野兽们看到狐狸后面跟着的老虎,吓得纷纷四处逃窜,老虎却当真以为狐狸是天帝派来的首领,就把到嘴的早餐白白地放了。小启示

假借他人的威风,来吓唬别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惊弓之鸟

出处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楚策四

有一个神射手叫做更赢,有一天陪魏王在花园里喝酒,仰望天空,看到一只飞鸟,就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拉弓虚射,却能让鸟掉下来的技术。”

魏王不相信,认为他在吹牛。更赢只是笑了笑,摆好姿势,拉满弓,也不放箭,只将弓统一弹,天上的孤雁真的就直直掉落下来。

魏王惊奇地说:“箭术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吗?”

更赢回答说:“大王,其实并不是我的箭术高明,而是这只雁原本就受了伤。”

魏王觉得奇怪,问道:“大雁在天上飞,你怎么知道它受了伤呢?”“它飞得慢,叫声又悲惨,想必是因为有伤口还没有愈合。由于它害怕的心理还没有平静,所以一听到弓弦的声音,立即惊慌失措,也不管是否真的有箭射过来,本能地就猛力拍动翅膀往上飞,结果牵动了旧伤,翅膀受不了这样的疼痛,于是就从天上跌落下来了。”小启示

受过惊吓或吃过亏的人,如果遇到同样的状况就会感到惶恐不安。

南辕北辙

出处 西汉 刘向 战国策 楚策四

季梁在外地旅行,碰巧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赶着车往北去。季梁跟他打招呼,问他要到哪里去。

朋友兴高采烈地跟季梁说:“我要到楚国旅行。”

季梁觉得莫名其妙,说:“楚国在南方,你怎么往北走啊?”“别担心!我的马是上等的好马,跑起来快。”他的语气充满了得意和自满。

季梁哭笑不得地说:“你的马虽好,可是你走的路却到不了楚国啊!”“放心,我有足够的旅费!”“旅费再多,方向不对,终究是到不了楚国啊!”“没关系,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一流,谁也比不上。”

季梁那个朋友根本不听他的劝告,坚持赶车朝北前进,想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小启示

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无法成事的。

揠苗助长

出处 孟子 公孙丑上

春天到了,宋国有个农夫整理好了田地,辛辛苦苦地将秧苗一畦畦地插好,满心期待秧苗能够快快长大。

每天天一亮,他就到田里去巡视,看看秧苗生长的情况。但是一连看了几天,却看不出秧苗有所生长,他有点焦急。

有一天,忽然他灵机一动,兴奋地说:“对啊,我可以帮秧苗长高啊!”

他立刻卷起袖子和裤管,把田里的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一些。他感到很得意,自己居然能够想出这个聪明的办法,这下子方圆数里之内的田地,就数他家的作物长得最快了,邻居们一定羡慕死了。

隔天一早,他满心欢喜地到田里去,想要好好欣赏自己昨天辛苦的成果。没想到原本青绿的秧苗,全都枯萎地低下了头,一看就知道是活不成了。

秧苗的根被拔断,没办法供给养分,自然会枯死。小启示

不顾及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将事情弄糟。

杞人忧天

出处 战国 列寇 列子 天瑞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崩塌下来,一想到这情景,他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人知道杞人的担忧后,觉得很可笑,就跑去见他。对他说:“天是气积聚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我们整天都在气当中活动,何必担心天会坠落呢!”

杞人担心地问:“如果天只是积气而已,日月星辰怎么不会掉下来呢?”

那个人说:“日月星辰也是光亮的积气,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那么地不会塌陷下去吗?”“地是土积聚而成的,布满了四方,没有一不地方没有土。我们整天在地上走动,地怎么可能塌陷下去呢!”

杞人听了那个人的解释之后,明白了道理,担忧也就消失了。小启示

不懂得真知,便会引发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或没有根据的忧虑。

朝三暮四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齐物论

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由于猴子的数量众多,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主人有点儿负担不了这么大的花费。

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你们每天吃掉的栗子实在太多了,以后你们早上吃三升,晚上吃四升,怎么样?”

猴子们听了很生气,又跳又叫,主人于是赶紧安抚它们,说:“那我们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吧!”猴子一听四比三多,都高兴起来,不再吼叫了。小启示

人们常常因为表象不同而有喜有怒,却忽略了背后的本质是否有改变。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辫别事情,后比喻反复无常。

庄周梦蝶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齐物论

一只蝴蝶乘着微风在空中翩翩飞舞着,看看山、看看树,很是悠闲自在。突然,一阵天摇地动,蝴蝶的身体变得沉重,化成了庄周。

就在这个时候,庄周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清醒过来的庄周弄不明白,不知道是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小启示

人生就是像一场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事情有时候很难有定论。

盗亦有道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胠箧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盗贼,叫做盗跖。他干过的坏事不计其数,连孔子都曾经到他的山寨去劝诫过他,可是他照样我行我素。跟随盗跖的人害怕有一天会遭到杀身之祸,问他:“盗也有准则吗?”

盗跖说:“凡事都有道理可以依循,盗也是如此。猜测屋子里藏有什么财宝这是圣;带头先进去,这是勇;最后出来,这是义;依据情况判断能不能下手,这是智;能平均分配所盗得的赃,这是仁。具备了这五样,才有可能成为大盗。”小启示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和轨迹可以依循,只有遵照道理,事情才有可能办成功。

得心应手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天道

桓公在大堂上读书,堂下有个做车轮的工人正在工作,名叫扁,人们叫他轮扁。轮扁放下工具,走上堂问:“请问君主在读什么书?”

桓公答道:“圣人的言论。”

轮扁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那么你读的就是古人留下的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了。”轮扁说。

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想要处死轮扁。

轮扁说:“我是做车轮的,轮孔做得太松,就不坚固;做得太紧,要装入轮子时就很困难。我的工作讲求的是不快不慢、得心应手。这种奥妙的技术在手上施展得开,嘴巴却说不出来。所以光是听我说,我儿子是没有办法体会我的心得、继承我的技术的,他只能自己动手操作。同样,古人无法用言语传授的精华已经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些表面化的东西,因此你只有经过思考、实践,才能体会到圣贤书的精华。”小启示

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么做。功夫到家,技巧纯熟,事情才能非常顺利。

东施效颦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天运

古时候,有个举世无双的美人叫西施。她患有心病,每一犯病,就疼得心脏紧缩,令她忍不住手捧胸口、眉头紧皱,以挨过痛苦,让人看了不由得心生怜悯。

住在同村的丑女名叫东施,她看西施那个模样很美,心里很赞叹,也学着她的样子捧心皱眉。邻里的人被她那副恶心相吓得纷纷逃避,都不想正面看她。小启示

不明白事情的缘由,或者没有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地效仿别人,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邯郸学步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齐秋水

赵国的首都是邯郸,那儿的人走路姿态十分优美,外地来的人往往会对此印象深刻,很是羡慕。有一个从燕国寿陵来的商人就是如此。

这个商人回到家乡后,就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邯郸去学走路,希望儿子将来也能够走出邯郸式的优雅步法。

可惜,学了几年,这个少年非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就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结果只能爬着回去。小启示

学习的过程最忌讳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如果旧的知识还没完全消化就去尝试新的技能,那么旧有的知识也会失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呆若木鸡

出处 战国 庄周庄子 达生

齐宣王很喜欢斗鸡,为了拥有最优秀的斗鸡,他还特地请了一个熟知斗鸡的人帮他养鸡。纪渻子就在宫里负责培养和训练斗鸡。

过了十天,宣王就问:“鸡,可以斗了吗?”

纪渻子答道:“不行,它的模样还很骄傲自大。”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可以斗了吗?”

纪渻子说:“不行,旁边一有动静,它就有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鸡,可以斗了吗?”

纪渻子说:“不行,它的气势还很盛,眼神也凶恶。”

又过十天后,宣王又急着问。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它也不为所动。它的精神凝聚沉稳,就像只木头鸡,其他的鸡看到它这模样,一定不敢应战,掉头就走。”小启示

真正的强者往往深藏不露,绝不会轻易被激怒。

杯弓蛇影

出处 晋书 乐广传

乐广的一个朋友在乐广家喝酒,回家后便一病不起。

乐广前去探望。朋友说:“那次在你家喝酒,发现酒杯里有条小蛇,但我还是把它喝下去了,现在一想起这件事,就十分恶心。”

乐广忽然想起来了,墙上挂有一张角弓,准是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杯里。

想到这,他领着朋友回到那次喝酒的地方,果然看见墙上挂着角弓。

朋友疑虑全消,病也一下子好了。小启示

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疑神疑鬼,自己吓唬自己。

八哥学舌

出处 明 庄元臣 叔苴子

有一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它每天颠来倒去就会说那么几句话,但是却自以为了不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有一天,知了在树梢上一个劲儿地叫,叫得八哥心烦意躁。它就对知了嚷嚷:“喂,喂,歇会儿行不行?就会发单调的噪声,还叫起来没个完呢。我会说人话,也不像你那样炫耀。”

知了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大哥,你会模仿人说话,这当然很好;但是你每天百遍千遍学说的话,依我看其实等于没说。我不会模仿人说话,也没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但是我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而你呢?”

八哥听了这席话,满脸通红,张口结舌,把脑袋深深地埋进翅膀里。从此以后,这只八哥再也不跟主人学舌了。小启示

掌握了语言工具,却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像八哥一样,空有高超的学话本领,却只能人云亦云,这是十分可悲的。我们要开动脑筋,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做思想上的懒汉,更不当生活中的懦夫。

愚公移山

出处 战国 列寇 列子 汤问

有一位老人叫愚公,年纪将近90岁了,家住在太行和王屋两座山的北边,出入必须沿山绕个大弯才行,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了家人说:“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山铲平,让这里能够四通八达,你们说好吗?”家人都赞成。

于是愚公带着子孙,挑担、打石、挖土、运泥,将山的土石一畚箕一畚箕运到渤海倒掉。河曲有一位叫智叟的人,是愚公的邻居,他跑来嘲笑愚公说:“你怎么这么傻,你的生命和力量都很渺小,根本奈何不了这两座大山的!”

愚公叹了口气,说:“你真是不知变通啊,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又不会增高,何必担心铲不平它们呢?”河曲智叟听了,答不出话来。

操蛇之神听到愚公说的话,担心他真的会代代不停地移山,就去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真诚和毅力感动了,派人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开,从此愚公家门前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小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面对困难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最终克服。

宋人得契

出处 战国 列寇 列子 说符

有个宋国人在路上闲逛着,无意中捡到了一片木契。木契上刻着好几个齿号,代表着金额,是当时的商家做买卖时的凭证,就像买卖契约书一样。

这个宋人仔细数着木契上的齿数,想着自己捡到的这片木契能够换得多少银两,幻想自己过好日子的情景。他还忍不住告诉邻居说:“我就要变成有钱人了。”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这片木契是谁刻的,能到哪里去换钱。小启示

虚有的空名是不可能换取真实的东西的。

守株待兔

出处 韩非子 五蠹

宋国有一个农夫,有一天和平常一样一早就来到田里准备工作。一只兔子听到农夫的脚步声拔腿就跑,在慌乱之下,也没有注意前面的情况,竟然迎头撞上田边的树桩,当场把脖子撞断,死在那里。

农夫平白地得了一只兔子,高兴极了。他心想:我只要天天守着这个树桩,不就天天都有兔子可以捡了吗?

他果真放着田里的活儿不做,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不但完全没有收获,还被村里人嘲笑。小启示

把偶然当做必然,无知地以为天下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自相矛盾

出处 韩非子 难势

集市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卖矛和盾的摊位了。

摊子的主人看见围观的人这么多,吆喝得更加起劲儿了。“来来来!各位大爷、大婶,不是我吹牛,我这矛啊,锋利得很,没有什么东西刺不进去。”

然后,他又拿起他的盾舞弄了一阵,接着说:“我这盾坚硬得很,没有东西能刺得穿它。”人群中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来:“如果拿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一下子答不出话来了。小启示

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截然相反,会自己反对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出处 三国 邯郸淳 笑林

楚国有个人,生活贫困,看淮南王刘安所著的仙方中说,如果得到螳螂捕蝉时用来掩蔽它自己的那片叶子,就可以隐藏人的身体,使旁人看不见自己。这个人就来到树下抬头取叶子,等螳螂用叶子掩蔽自己等候蝉时,他就去摘下来。那树叶掉到树下,树下原先已有落叶,便不能分辨出来了。

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回家,把每片叶子都拿来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始照常回答说:“看见了。”但他成天这样问,妻子厌烦得受不了,就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便十分高兴地傻笑着,带着这片树叶到市场上去,当面拿人家的东西。结果,被役吏绑起送到了县衙里。小启示

比喻被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庖丁解牛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魏惠王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厨师庖丁,专门替他杀牛。

庖丁解牛的技艺远近闻名,传说庖丁在解牛时,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每一个动作,一招一式如舞蹈一样优雅,他身上的服饰的抖动、手法、指法、肩的动作、膝的蹲式、脚的踏法,都让人叹为观止。

庖丁解牛发出的声音很轻柔,很悦耳,充满节奏感,连魏惠王也不得不称赞叫绝。

有一次,魏惠王问庖丁:“你是如何达到这么精湛的技艺的?”

庖丁很平静地回答:“因为我十分喜欢这项工作,所以干起来十分投入,十分欢悦,感到是一种享受。当然,这不是说一开始只要喜欢就会干好,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才达到今天的境界的。“想起来,第一次解牛,眼前看到的是一条活生生的整牛,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过了几年之后,眼前的牛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的牛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一个由各部位拼合起来的牛的形态,所以再下手解牛心里就有数了。“既然整个牛成了拼起来的形态,那么哪是皮肉,哪是筋骨,就会一目了然,下刀的时候,循着骨缝插进去,别的地方就不会碰到,甚至连骨的筋也不会弄断。现在,我即使闭上眼睛,照样可以杀牛、解牛,毫不费力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所谓‘熟能生巧’嘛。”

庖丁又指着自己手里的刀,对魏惠王说:“您看,我的刀已经使用了近20年,如今仍锋利如初。因为我解牛时从不碰到骨头,所以刀就不会受到一点损坏。刚学杀牛的时候就不这样,大约一个月就要坏一把刀,如同现在有些厨子根本不懂得解牛的技法,不是沿着骨缝去下刀,而是用力随意地去切去砍,那样用,刀怎么可能不坏得快呢?”

魏惠王边听边点头,庖丁轻松自如地解完了牛,然后轻轻擦拭了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小启示

这则寓言可谓是千古名篇。它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想真正学到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艺,常常需要反复实践,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发现并掌握规律,将技艺修炼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晏子使楚

出处 晏子春秋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另开一小门,准备迎候晏子。

晏子到城门时,守门的侍卫打开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心里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门口,对侍卫说:“请你去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进去。”

侍卫急传话给内宫,楚王一听,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问道:“齐国的人一定不多吧?”

晏子反问道:“何出此言?齐国仅国都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谓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君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国家的国君若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的国君若是不明礼的,就只好派像我这样的不材之人做使臣。”

楚王心里闷着一口气,却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招呼晏子到厅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这位齐国人是劫匪。”

楚王故意摇头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但是如果到了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虽然树的叶子与原来的橘树还一模一样,但是却再也结不出能吃的橘子来了。这都是因为水土的差异造成的呀。”

接着,晏子摇摇头说:“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小启示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通过一番唇枪舌剑的对话,显示了晏子的敏捷思维和犀利辞锋。楚王的恶意侮辱和晏子的机智反击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恶意捉弄人的人,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自取其辱。

山外有山

出处 明 刘伯温 郁离子

蜈蚣总是自以为了不起,它到处夸耀自己可以战胜最凶猛的毒蛇。

有一次,蜈蚣又向蚂蚁夸起口来,蚂蚁说:“你小小的个子怎么能打败毒蛇呢,我真无法相信。”

正说着,一条毒蛇从草丛中爬了过来,并且是一条有剧毒的毒蛇。蜈蚣看见了,对蚂蚁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我就让你亲眼看看我是怎么制伏这条毒蛇的。”

毒蛇爬着爬着,看到蜈蚣,果然害怕得想逃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蜈蚣把毒蛇围住,不住地转圈,毒蛇晕头转向地张大了嘴巴,不知如何是好。蜈蚣趁机身子一跃,钻进毒蛇的口里,一直往里钻,吃了毒蛇的心,咬烂了毒蛇的肠子,最后从尾巴处钻了出来。一条毒蛇就这样被蜈蚣给制伏了。

蚂蚁看得眼睛都直了,心想:“蜈蚣可真厉害,真看不出呢。”

蜈蚣此刻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对蚂蚁说:“现在你相信了吧?”

蚂蚁赶紧点点头。

这时,一只蚰蜒爬了过来,蚂蚁说:“这个小东西可不好惹,千万别碰它。”

蜈蚣不屑地看了蚰蜒一眼,对蚂蚁说:“也许只有你才会怕这小东西,我连刚才那样剧毒的毒蛇都能打败,还怕它不成?”

蚂蚁说:“别看它小,它的毒大着呢!”

蜈蚣说:“再大也大不过毒蛇,被毒蛇咬伤的人,必死无疑,被毒蛇咬过的树都要枯死,还有比它毒更大的吗?”

蜈蚣说着,径直奔蚰蜒爬过去,刚一伸腿,只见蚰蜒头上的触角一动,吐出的黏液早把蜈蚣黏住了。

蜈蚣看到脚被黏住了,急忙用其余的脚和须去帮助挣脱,结果,越是挣扎,越黏得紧,连脚带须,全被黏住了,动弹不得。

蚂蚁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事后,蚂蚁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蜈蚣吃掉了。小启示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物物相克。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更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品性处在一个完整食物链的不同环节。这就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但是并不因为你处在某个物种的上方能够战胜下方的某个物种,就意味着你能战胜所有的物种。因为一时的得计,而骄傲自满,扬扬得意,忘乎所以,遭到灭顶之灾也就在所难免。要记住,山外有山,强中自有强中手。

鼯鼠技穷

出处 战国 荀子 荀子 劝学

一天清晨,鼯鼠在丛林中溜达的时候碰到了螣蛇,看到螣蛇在地上缓缓爬行的模样,鼯鼠眼中流露出很有些瞧不起的意思。鼯鼠摇了摇长尾巴,傲慢地说:“嘿,螣蛇,看你多没能耐呀,连脚都没有,只有成天在地上爬!真可怜!”它朝嘴里丢了一颗松子,咂吧着嘴继续说:“看我,有一身的本事,活得就是不一样。想不想看看我的本事呢?”螣蛇点点头,说:“好呀!真的好羡慕你有那么多的本事。”

于是鼯鼠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它的本事展示。“首先,请看我的飞行绝技。”鼯鼠得意地爬到树上,展开前后肢之间的薄膜,从高处往下滑翔,谁知道任凭它怎么扑扇也飞不上大树对面的屋顶。“这个不算,”鼯鼠红着脸对螣蛇说,“再看我爬树的本事。”它选了一棵大松树开始往上爬,但是还没到一半就喘着粗气,再也上不去了。

鼯鼠回到地上休息了一会儿,对螣蛇说:“想不想吃河对面那棵树上的果子,等我游过去摘给你。”它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劈开水波朝前游,刚开始还很顺利,但是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把鼠打回岸上。

因为游泳技术不好,河对面的果子是摘不到了,望着螣蛇期待的目光,鼯鼠的表情很是尴尬,但是它还想继续展示自己的本事,便说:“看我打洞吧,这个可是我的绝活儿了。”鼯鼠用前爪在地上打洞,哼哧哼哧忙活了半天,看它打的那个洞,还不够掩藏它自己的身体。

看着那个浅浅的洞,鼯鼠很不好意思,刚好有一个人走过来,鼯鼠赶紧说:“我还特别善于行走,看我去超过那个过路的人。”鼯鼠赶紧追了上去,可是它紧赶慢赶仍然追不上那个过路的人。

本事展示很不成功,鼯鼠心里明白,嘴上却不愿意承认,它对螣蛇说:“看清楚没有,我有这么多的本事。你会做什么呢?”螣蛇说:“我很笨,不像你有那么多的本事,我只会飞。”听见螣蛇说自己会飞,鼯鼠很是不屑:“那你飞给我看看。”于是螣蛇把头抬起来,伸展了身体,从地上“螣”的一下,直冲云霄。

望着远去的螣蛇,鼯鼠悻悻地低下了头。小启示

故事中的鼯鼠,看上去有许多本事,但是它能飞却不能过屋,能攀援却不能爬上树,能游泳却不能渡过河谷,能打洞却不能让自己藏身,能行走却不能赶上常人。本事虽多,却样样不精,当然都无济于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一些技能,避免像鼯鼠似的没有一种真正管用的本事。

涸泽之蛇

出处 韩非子 说林上

田成子有一位家臣聪慧过人,他的名字叫鸱夷子皮。

有一次,田成子从齐国逃亡到燕国。主仆二人一路颠簸,眼看着前边到了望城地界。鸱夷子皮停了下来,他有了一个主意。田成子看到鸱夷子皮似乎有话要说,就也停了下来,问:“你在想什么?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

鸱夷子皮说:“我想起一个故事,不知您想不想听?”

田成子知道鸱夷子皮是个有心计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想到要讲故事,一定有什么要说的道理,就催他赶快讲。

鸱夷子皮说:“从前,有个涸泽蛇的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即将干涸的水塘里,住着许多蛇。有一天,水干了,蛇们不得不离开这里,迁移到别的地方去。“有一只小蛇和大蛇结伴同行。为了安全,小蛇想到一个主意,让大蛇背着它走,因为如果大蛇在前边行,小蛇在后边跟着,那么,一路上,人们一定把它们看成普普通通的蛇,也许会轻易地把它们杀死。如果大蛇背负着小蛇,人们就会很惊奇,甚至会把小蛇当成水塘里的蛇王,这样,人们不但不会伤害它们,还会十分恭敬地为它们让路。“大蛇认为小蛇说得有道理,于是,它们就按小蛇说的去做,果然平安无事。”

田成子听了鸱夷子皮的话,觉得有道理,赞同地说:“你就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鸱夷子皮说:“我自己的相貌平平,你的相貌却很气派,如果我做你的侍从,在人们眼里是很平常的事,如果你做我的侍从,人们就会对我们刮目相看。在他们眼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竟会有如此不凡的侍从,此人一定大有来头,切不可小视。这样,或者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利益。”

主仆二人立即互换身份,田成子扮成侍从,鸱夷子皮扮成主人,进城后,果然受到客栈主人的盛情款待。小启示

世界上故弄玄虚的事情很多,但是为之所迷惑的人更多。

曾子杀猪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孩也哭着喊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对小孩说:“你好好听话,不要跟去。等我回来后就杀猪给你吃。”

等到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去逮猪。

妻子制止他说:“我那是逗小孩的玩笑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说:“怎么能言而无信呢?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瑕,父母就是他们成长中最直接的榜样。你现在对他撒谎,就是教育孩子撒谎。你现在骗他,将来他就会不再信任你,这实在不是好的教育呀。”

于是曾子当真把猪杀了,炖肉给孩子吃。小启示

人要信守承诺,讲求信誉,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偷鸡的人

出处 孟子

从前有个人,好吃懒做,他每天都要跑到邻居家里去偷一只鸡,扰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

有个人发现了,就告诫懒人说:“偷东西可不是正经人干的事,以后千万别再偷了。”懒人回答说:“是呀,我也知道偷东西很不光彩,总是悄悄地去干。可是我偷惯了,一下子改掉怕不能适应。这样,让我先少偷几次吧,以前每天偷一只,以后改成每月偷一只,大约到了明年,就能够一只不偷了。”

其实,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应该立刻改过,越快越好,为什么还要强词夺理地推到明年再改呢?小启示

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要找种种借口不加以改正,或者用“慢慢改”来敷衍,都是错上加错,不利于自己的。

宋人求教孟子

出处 孟子

宋国有个名叫戴不胜的人,他很佩服孟子的学识。

一天,他向孟子请教:“怎样才能使我们宋国的国君清正廉洁呢?”孟子回答说:“假如有一位楚国大夫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齐国的语言,你觉得是请齐国人做先生好,还是请楚国人做先生好呢?”

戴不胜听了孟子的话,觉得这样的问题似乎太简单了,于是笑着说:“这还用说,当然是请齐国人做先生好啦。”

孟子不动声色地轻轻舒了一口气,说:“你说请齐国人做先生,那么,我们再来想想看,齐国的先生教齐国的语言当然很好,很规范,但是,我们如果仅仅把齐国的先生请到楚国来,而楚国大夫的孩子身边,除了那位齐国先生以外还会有许多楚国人。这些楚国人每天不断地和他打交道,不断地用楚国话与他交谈,他会把齐国话学得快、学得好吗?”

戴不胜听了孟子的话,觉得颇有道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而,又轻轻地摇了摇头,不解地问:“那么怎样才能让他的齐国语言学得又快又好呢?”

孟子说:“如果换一种环境,把这个孩子送到齐国去学习齐国语言,让他在齐国人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用多久,他的齐国话一定会很棒的。”

孟子的这番话终于让戴不胜领悟到,是君主身处的环境造成了君主的无道和昏庸。小启示

环境能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主也是人,要想保持清正廉洁,就要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把那些真正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官员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

不材之木

出处 战国 庄周 庄子

一个名叫石的木匠来到齐国,到了曲辕这个地方。

齐国的曲辕有一个神社,神社前有一棵世上罕见的栎树。这棵栎树遮天蔽日,高大得出奇,树干粗得几十人都围不过来。这棵大栎树从山脚一直长到山顶,约几十丈高才开始有分枝,分枝大得可以造一艘船。

人们对这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啧啧称奇,树前整天有围观的人,热闹得如同集市。

但是那位木匠每天从树下经过,却从不去留意那棵大栎树,似乎没有看到一样。

木匠的徒弟很纳闷,因为每天他自己路过大栎树,总要停下来看一看。于是,有一天,徒弟忍不住问师傅:“师傅,我跟随了您这么多年,还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树木,您为什么对这样一棵奇树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呢?”

木匠一边走,一边头也不回地对徒弟说:“那是一棵不值一提的树,肯定毫无用处,不然的话,它不可能安安稳稳地活这么多年。没有人想到砍伐它,使用它,一定是有某种原因,说不定做了船,便会沉没,做了棺木,便烂得快,做家具会有怪味,遭虫蛀呢。”

木匠不过随口说说自己的猜想,想不到,当天夜里,那棵大栎树的神灵就来托梦了。梦中,栎树的神灵对他说:“想不到你会诬蔑我是无用的树,我倒觉得你那么愚蠢才真是无用的人呢。看起来,我不像桃树,梨树等能结出好吃的果子来,其实那正是我的福分。想想看,哪一棵结果子的树会有好报应?果子成熟时,人们只想着要果子,不是敲,就是打,弄断了枝丫是常有的事,这就是有用之材的下场。“社会上的事多半是这样:奉献得越多,受到的伤害越大。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我们的祖先就很明智,为了保全自己,而成为无用的木材。”

木匠醒来后,久久思考着梦中的情景,并点拨徒弟说:“这棵大栎树真是一棵神木,它以其无用的姿态昭示世人,以此自保,才长得如此高大,如此长寿。”小启示

庄子继承了老子祸福相依的哲学思想,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材之木反而长寿。庄子的观点带有消极避世的思想倾向,是不足取的。

齐桓公招贤

出处 西汉 刘向 说苑

为了广招天下贤才,齐桓公命手下在宫廷外日夜明烛,为的是随时随地接纳四方到来的贤人。

如此,宫廷外日夜明烛已有半年光景,却不见有一人前来应招。齐桓公见此情况,心中烦闷。想自己如此礼贤下士,何以竟无人投奔而来呢?

这一天,有人在宫廷门外求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是应齐桓公招贤纳士之举前来投奔的。

守门侍卫前来齐桓公处禀明:“门外有一乡下人打扮的人声称要见主公。”

齐桓公问道:“此人有什么才能要求国君召见?”

守门侍卫说:“他说自己有熟记算术中的小九九口诀的能力。”

齐桓公一听,仰天大笑:“如此小把戏也算才能?连小孩子都念得出来。真是岂有此理!这样的人怎么值得召见呢,你们让他快快走了就是。”

守门侍卫将齐桓公的意思转达给那位乡下人,请他离开。那位乡下人却说:“请你们再将我的话转给大王,若他仍坚持不见,我走就是。我听说大王在宫外明烛半载有余,却不见有人前往投奔。我想这是因为大王是有雄才大略之人,所以,一些贤才便深恐自己的才能不够,而不敢轻易自荐。倘若大王连我这样一个只会念小九九口诀的人也肯收留,四方贤才闻讯定会投奔于大王府上。大王难道不知道,泰山虽高峻也是由无数的小石子堆积而成的吗?”

侍卫又将乡下人的话转奏齐桓公,齐桓公听后,连说:“有理,有理。速速请他进宫。”

齐桓公不但召见了那位乡下人,还热情款待了他。此后,果然前来投奔的贤才络绎不绝。小启示

在古代寓言中求贤若渴的事情很多,譬如千金市骨的故事。可见,人才的问题,自古就是焦点。

含沙射影

出处 晋 干宝 搜神记

汉代光武年间,长江中出现了一种怪物,人们把它叫做“蜮”,也有人把它叫做“短狐”。这种怪物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一旦有人靠近它就会得一种怪病:浑身筋骨疼痛难耐,伴有头部的剧痛,还会发高烧,严重的还会死人。

被“蜮”所害的人逐渐多起来,由于并不知道“蜮”害人的方法,人们对“蜮”只能是敬而远之,住在江边的人,甚至连一些捕鱼人都不敢下水。但是也有一些胆子大的人,想方设法寻找“蜮”害人的奥秘,才发现这种怪物害人的方法很奇特:它口中含满沙子,悄悄地躲藏在水中,一旦有人下水,它就趁人不备冷不丁地从水中朝人射沙子,毒沙当即渗透到人的皮肤中,从外部根本看不出痕迹。

得知怪物“蜮”害人的秘密后,人们逐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去防范怪物的侵害,使得“蜮”不能为所欲为,伤害更多的人。

怪物“蜮”害人的手法看似神秘,但是当人们揭开它作恶的秘密后,才明白其实它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小启示“蜮”犹如那些躲藏在暗处,阴险地诽谤中伤别人的小人,其卑劣行径常常对人造成伤害,但是只要我们勇敢正直就不会害怕流言飞语,反而会让那些恶意中伤的流言不攻自破。

岳飞论马

出处 宋史

岳飞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他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当然对坐骑很重视,什么样的马好,什么样的马不好,他一看便知。

有一次,宋高宗和岳飞谈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好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马。”

宋高宗问:“怎么见得?”

岳飞说:“那两匹马食量都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便不吃。除此之外,那两匹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们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约百里之外,开始加速,鬃毛奓起,头高昂起,喷着响鼻,越跑越快,3个时辰,就能跑200多里。“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马又是怎么样的呢?”“不好的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食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是的。好马在饮食上要求精当,且食量很大,因此能有足够的能量抗御疲劳,有耐力,有长劲。而劣质的马吃不进很多饲料,身体素质就差,跑不了多远就疲劳不堪。如同人装进头脑里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越有才智。”小启示

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上都要舍得花本钱,宁愿高价高质,因为他们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价值。

群猴暴动

出处 明 刘伯温 郁离子

从前楚国有个善于驯猴子的人,他驯服了许多猴子,让这些猴子每天为他服务,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帮他干活,还要上山给他采集野果吃。人们都叫此人狙公。狙公每天役使猴子干这干那,稍不如意,就用皮鞭子抽打猴子,许多猴子常常遍体鳞伤。

猴子们对狙公十分敬畏,总是乖乖地听他指派干活,没有谁敢违背他的意志。

有一次,一只小猴子挨了打,它一边抽泣,一边嘟嘟囔囔地说:“我们为什么要受他的欺压呢?在山里我们生活得多自由自在呀,我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一个大一点儿的猴子也醒悟似的说:“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对他的话唯命是从呢?山里那些果树难道是他种的不成,为什么我们吃果子还要先给他干活才行?”

小猴子又哭着说:“真弄不清楚,山里的果子本来是自己长的,应该谁想摘都可以,那么,是谁开的头,一定要听命于狙公呀?”

猴子们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大家似乎现在才醒悟自己糊里糊涂地给人家当了奴隶。

一个老猴子说:“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我们应该想个法子离开这里,回到山上去,重新过以前那样的舒服日子。”

一个小猴子说:“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众猴子们商议起来,它们决定还是偷偷走最好,免得让自己的兄弟姐妹挨打。它们定下在当天晚上逃走的行动计划。

晚上,狙公回到自己的房里睡觉去了,他睡得很香甜,做梦也想不到猴子们会暴动。

猴子们悄悄地用白天偷来的工具把栅栏弄断,然后一个个溜出来,临走的时候,它们甚至没忘记把自己采好的果子还有以往采集的被狙公收藏起来的果子统统带走,高高兴兴地回到山林里去了。

狙公没有了猴子为他劳作,不久就饿死了。小启示

狙公的悲哀在于自己没有真正的本领,仅靠剥削为生。当剥削被反抗的时候,他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小猴子的可贵在于勇敢无畏,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疑问;敢于反抗强权,争取自由。自古“平等”和“自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是通过斗争争取来的。

不祥征兆

出处 晏子春秋

齐景公喜欢打猎,常常带着大队人马去山里狩猎。

一次,却见一只斑斓猛虎端坐山顶,一眨眼的工夫便不见了。齐景公心中不快,继续策马前行。

前边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齐景公正想让人循着河水看看附近有没有桥,突然发现一条丈余长的蛇在水边一跃不见了。

齐景公再也无心打猎,下令打道回府。先前见虎,后又见蛇,齐景公不知此为何兆,心中愈加不快,策马火速返回。

回到家中,心中仍念念不忘打猎时的不快,于是,差人将晏子召来。

晏子落座后,恭恭敬敬地问:“主公何事召见?”

齐景公把打猎时见到老虎和蛇的事一一道来,然后,皱着眉头对晏子说:“我请你来,就是想问问你,打猎时所见的虎与蛇是不是一种不祥之兆?”

晏子听了齐景公的话,沉吟了片刻,对齐景公说:“我看这未必是什么不祥的兆头,主公不必介意。”

齐景公见晏子说得轻描淡写,反而心存疑虑,紧接着又问道:“那么,依你之见,什么是不祥之兆呢?”

晏子看了看齐景公,作揖道:“我说了主公不要生气。”

齐景公连连说:“不会的,不会的,但讲无妨。”

晏子说:“国家不祥才是真正的不祥。”

齐景公问:“什么是国家不祥呢?”

晏子说:“国家有贤德之才而不知;知道贤德之才而不用;用了又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才是国家之最最不祥的事。至于蛇与虎,它们本来就生长在它们出现的地方,会有什么祥与不祥之说呢?”小启示

对于国家和政权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求神问卦本身就是执政者昏庸的表现。

食言而肥

出处 春秋 左丘明 左传

鲁国的孟武伯大权在握,这个人虽然位高权重,却常常说话不算数,引起了鲁哀公的不满。但是由于孟武伯很有势力,鲁哀公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次,鲁哀公请人吃饭,在席间,孟武伯见到鲁哀公的宠臣郭重很胖,就好奇地问他:“嘿,你怎么会长得这样胖呢?”

鲁哀公一直对孟武伯心存不满,不敢直接表现出来,却总想找机会讽刺他,以发泄心中的愤懑。听见孟武伯发问,不等郭重回答,就赶紧插话:“他呀,”鲁哀公指指郭重,“他长得那么胖是因为他总是说话不算数,食言太多的缘故!”小启示

人们常以“食言而肥”来形容那些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故事提醒我们,为人讲信用是很重要的,否则那些说过却不能付诸实践的话,就会让人像充气一般虚胖起来,变成不受欢迎的“大话王”。

两儿辩日

出处 战国 列寇 列子

有一次,孔子到远方出游,路经一个地方,看见前边有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就走了过去。

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两个小孩正在争论什么,其余的孩子围在旁边看着热闹。

一个小孩说:“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时候是中午。”

另一个孩子却说:“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时候是早晨。”

前边那个孩子反驳说:“不对,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后边那个孩子也不服软:“你说得才不对呢,还是我说得对。”

孔子走到他们跟前,问:“你们在争论什么呢?”

于是,两个孩子都拉着孔子的手,让他给评一评理,看谁说得对。

孔子看了看他们,慈爱地说:“你们各自先说说看,你们为了什么争论?”

一个孩子抢着说:“我说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他说太阳到了中午时才离我们最近。”

孔子笑着说:“那么,你们各自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说说看。”

一个小孩说:“是这样的,太阳每天早晨出来的时候,看上去像撑开的伞那么大,可是一到中午,就像盘子那么小了。平时我们看东西,离得越近,看上去越大:离得越远,看上去越小,这难道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另一个孩子也不示弱地说:“他说得不对。太阳刚出来时,咱们都会感到并不怎么热,可是,到了中午,我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会热得出汗。想想我们把手放在离火炉近的地方就热,离火炉远就感到冷,这还不说明道理吗?”

孔子听得很认真,也很仔细,但两个小孩各执一词,竟让孔子也一时不知如何判断。小孩们见孔子张口结舌的样子都笑了起来,说:“谁说您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小启示

这则寓言非常有名。孩子天真、好奇、率真的神态跃然纸上,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积极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文明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勇于怀疑甚至怀疑权威,是人类智慧增长的开始。

狮猫斗鼠

出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不知道从哪儿窜来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可非同一般,它的个头很大,几乎和猫一样大,所以猫也不敢对付它。

皇帝下诏,要民间把最厉害的猫送进宫里,来抓这只大老鼠。宫里文武百官,个个为这件事忙碌不已,不时有人送来各种各样的猫。可是,所有送来的猫,几乎个个被老鼠咬伤或咬死,宫里上上下下为这只老鼠伤透了脑筋,被它损坏的东西不计其数。

后来,有人献上一只狮猫。这只狮猫,头很大,像狮子一样长满长毛,浑身雪白,一根杂毛也没有。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这只猫身上。

宫里的人把狮猫放进大老鼠藏身的房间里,然后退到门外,在窗口边上偷偷地观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