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1:08:5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

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7-23ISBN:9787509748503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从平推式工业化向立体式工业化推进,实现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平推式的工业化。平推式工业化具有平铺扩张、求大求快、技术扁平的特点。平推式工业化过程中,产品的模仿性强,差异性比较小,价格竞争激烈,产品的文化含量比较低,主要追求产品的性价比和市场占有率。经过平推式工业化,中国的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工业产品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也名列榜首。但平推式的工业化因为技术创新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发展空间必然会受限,往往导致产能过剩,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平推式的工业化过程中很难形成工业的根基和高地,企业和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追求廉价的资源,通过快速模仿占领市场,通过追求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赢得优势。现在这个过程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企业必须改变那种习惯于平推式扩张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要在每一个产业上,都向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制高点,这个过程就是立体工业化的过程。

虽然目前通过平推式工业化推动产业发展,在我国仍有一定空间,但产业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走向立体化的过程,即产业要往下深耕,要向上占领制高点。政府应该尽早地看到这个趋势。当然,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急于求成,也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不能武断地认为哪些产业就一定是高级的,大多数传统产业也都有深耕的空间和面临占据技术制高点的任务。企业要有扎扎实实做实业的精神,真正把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做强,使中国将来真正能够成为工业强国,应该说中国能不能成为工业强国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

通过产业新城推进县域产业升级,就是将我国过去的平推式工业化模式向立体式工业化模式转变的途径之一。我国正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县域经济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新城日益成为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新城是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式,也是工业园区的开发方式,并可以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从形态上来说,产业新城是以产业为先导,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城区(镇);从性质上来说,产业新城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方式,具有目标多元、要素集成、互动高效的特点,一些地区正通过实施“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廊坊市人民政府、固安县人民政府、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怀来县人民政府等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课题组表示衷心感谢!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2013年1月第一章县域经济发展呼唤产业升级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今天也同样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一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县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经济和社会单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53个单位(除去市辖区外,还包含了369个县[1]级市,1456个县和117个自治县)。2011年,县域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为868.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90.44%;全国县域年末总人口约为942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9.97%。(一)县域经济撑起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我国经济改革始于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的扩展和深化,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也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2008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又开始走向一个新的转折点,那就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全国县域GDP总和为19961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9.8%(见表1-1)。各年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波动,该比例有小幅变化,但仍可以体现出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表1-1 县域经济规模及其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县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战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一直以来,中国农业的产出及增加值,主要源于县域。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县域工业也在不断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载体。从2008年开始,县域经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2010年,全国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03397亿元,占全国的55%;其中,工业增加值91938.4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7%。2011年,县域经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5939.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57%。可见,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相比较,县域的流通业、商贸服务和社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多年来均未超过40%(见表1-2)。表1-2 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续表(二)县域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多项指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引人关注,增长速度逐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2008年开始,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现价GDP增长速度为19.8%,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1个百分点(见表1-3)。县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是因为县域经济对外经济依存度较低,因而受世界经济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县域经济作为过去的增长洼地,近年来在各种政策促进及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追赶式的增长。相信在承接了大城市的增长溢出效应后,县域经济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表1-3 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

县域投资增长速度加快,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从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来看,县域投资增速在加快。2005~2010年,全国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6125亿元增长到了123399亿元。从2008年开始,县域的投资增长进入加速阶段,2008年和2009年,年均投资增长甚至达到了4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投资增长速度。2010年,县域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但仍然稍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长水平(见表1-4)。近年来县域投资增速的加快,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恢复,倾向县域的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县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尚有很大的空间,从而能够维持投资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表1-4 县域和全国的投资增长情况对比(三)县域经济是维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切实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1.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平稳下降,2005~2010年平均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仅为16%,大大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应提高。2010年,全国县域工业增加值达91938.4亿元,占县级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9%,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45.2%。与全国对比来看,县第二产业的比重甚至比全国第二产业的比重高出了5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高于农业但低于第二产业,也低于工业的比重,在32%左右(见表1-5)。下一阶段,随着县域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比例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表1-5 县域和全国的产业结构比较2.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

目前县域的消费水平还相对较低。多数年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40%以下徘徊,县域消费能力与其经济实力并不匹配,消费占比比经济总量占比要低近10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县域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县域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意味着县域消费能力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考虑到县域巨大的人口资源,如果能够切实提高县域内居民的收入水平,县域的消费能力将会出现大幅增长,从而实现国内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因此,县域是扩大内需、促进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攻坚对象。3.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但需要核心大城市作为龙头,实现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高效利用,而且需要有县域经济作为腹地,对核心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支撑。因此,东部地区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不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大城市,而是将产业转移到周边的县域,从而有利于这些企业保留原有的市场和渠道,更好地为核心城市的企业进行配套。目前来看,相比于大、中城市而言,县域的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下一阶段,加大对县域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大大提高县域经济效益。县域经济将成为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周边支持系统,促进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四)县域经济是中国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点

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民生的改善,也正因如此,“十二五”规划在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然而,民生的改善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县域经济是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点。1.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的,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而最重要的表现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一种扩大化趋势,造成这一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没有表现出缩小趋势。如果要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仅是要把现在的蛋糕分好,更要通过把现有蛋糕做大的方式来实现,这就需要县域经济实现更快的发展。2.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导致了其社会事业的发展也相对较落后,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发展较为缓慢。以卫生事业为例,整体而言,县域卫生资源的占比情况略好于经济总量占比,但仍然与其人口占比不相匹配。例如,县域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仅占全国的54%左右,比人口占比少了约14个百分点。加强县域的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同时,县域是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的地理单元,既有城镇,也有农村,在县域中,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更加突出。因此,加强县域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促进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民生、促和谐的必然选择。3.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促进县域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县级财政收入相对较少,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也远远落后于财政支出占全国的份额。例如,2010年,县级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2.0%,比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低38.7个百分点,比县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低24.4个百分点,比县级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低18.1个百分点。

县级财政相对较少,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高通过自身力量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随着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县级财政压力将得到部分缓解,但仍然有相当数量县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在县级财政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需要的大量投资(包括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固然需要吸引企业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仍需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进行体制改革,提高县级财政的支撑能力。二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取得了十分巨大的发展成就。然而,目前县域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最终决定中国县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健康发展。(一)县级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重要的资源主要配置在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典型的例子便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中集中力量办起的工业基地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与原有的工业脱节,造成城乡分离的不利局面,县域经济从中所获得的益处也极为有限(费孝通,1998)。从改革开放到1994年,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县域经济具有与中观调控相适应的财政能力;但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县级政府承担了中观调控职能,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实力和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受财政能力及相关调控能力有限的限制,县域经济明显发展不足。

在金融支持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偏向于城市发展,而对县与乡镇的发展重视不够,直接导致县域金融发展滞后,城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偏向经营战略转移,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上存,信贷授信权限减少,直接减少了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县域经济如何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是县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

从实践上来看,已经有些省份出台体制改革措施,通过向县级政府放权让利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很多省都在试行省直管县,有的省在试行“强县扩权”,其目的都在于扩大县一级所掌握的各种资源。

总体而言,作为县一级政府所掌握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又要稳定农业生产,县级政府用来发展经济的资源更加有限。甚至很多县只能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无力进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投资。(二)产业“低、小、散”问题突出,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我国县域工业布局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分布过于分散,导致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规模过小,农村工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二是条块分割的体制因素,城乡之间、不同行政单位之间存在竞争,造成市场分割严重,不同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均竭力为当地企业提供保护伞,破坏了有效市场机制,导致缺乏经济效益的企业依然可以存在;三是历史因素,现有的农村工业分散布局与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爆发性成长有关。产业布局分散使得社会生产成本增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也导致了当前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在现代社会,产业组织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而产业聚集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将培育产业集群作为突破口,通过经济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本边际产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集群可以提升农村工业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经济现实情况来看,县域生产力布局已经表现出聚集的趋势,并且随着市场一体化的深化,预计区域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强化。

目前,全国很多县域纷纷建立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然而这些园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园区并没有完全发挥资源积聚的效果,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并未形成。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工业用地,放松环境管制允许企业过量污染等,这样的方式将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经济增长依然被锁定在粗放增长模式内,导致牺牲环境等公共利益以补贴企业,经济增长质量不佳。二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经济性的规划。目前许多县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规划,产业园区建设考虑不周全,致使园区投入使用后难以跟上实际需求,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之道往往又借助于“另起炉灶”的方式,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另一问题是不顾实际需求和经济成本,面子工程普遍存在。这些产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三)产业发展中“拼资源”、“拼排放”现象普遍,资源环境压力大

县域经济在发展中相比于城市而言,具有更加粗放的特点。一是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导致县域工业发展中往往需要比城市工业耗费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排放。据有关研究发现,全国平均生产10亿吨原煤需要消耗40多吨储量,资源平均回收率约为25%,而乡镇小煤矿平均开采1吨煤需要废弃8.9吨矿渣,资源平均回收率约为10%。二是县域工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分布过于分散,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企业过于分散导致县域工业受到环境监管的力度明显偏低。三是资源往往集中于城市,从而导致县域环境保护资金匮乏,环保设施严重滞后。从目前看,县域工业的环保设施与核心城市相比仍有着较大差距。部分产业园区甚至没有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或者是污水处理设施没有真正投入运营。四是部分县域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某市政府为了鼓励外来企业进驻工业小区,给出的优惠政策是“公司成立5年内前2年免征排污费,后3年减半征收”。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近年来我国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很快,在全球主要的大国中处于较差水平。从二氧化碳排放来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较大,无论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均处于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7311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4.1%,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来看,我国购买力平价标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0.78千克,在所有国家中属于排放强度较高的,位居全球[2]第11位。从空气质量来看,2006年我国每立方米空气中PM10的含量为73毫克,在世界GDP排名前10位的国家里位居榜首,是位居第二的西班牙两倍还多,是法国的5.6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而自然环境的恶化使我国的发展成就大打折扣。下一阶段,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必然会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前提,必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四)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现有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例如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廉价的低端劳动力,从而使得生产制造被禁锢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技术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也导致劳动力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的收入相对较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内需相对疲软,对经济的拉动不足。

目前,县域发展工业的主要优势产业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快速提高,县域经济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难以持续。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很快,短短3~5年的时间里,劳动力成本几乎上升了1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以纺织为例,过去中国的纺织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很多纺织企业分布在县域,劳动力成本低,产品在价格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世界纺织品生产逐步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快速下降,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县域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县域很多企业在发展的时候,更多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产业。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到的分区域的1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数据显示,乡村和镇16岁及以上总人口近7114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的人口占比分别为8.22%、29.70%、45.52%、11.79%、3.29%、1.43%和0.05%;城市16岁及以上总人口近3268万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的人口占比分别为2.38%、11.76%、35.54%、25.59%、12.98%、10.56%和1.20%(见表1-6)。乡村和镇的文盲人口占比远高于城市,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占比远低于城市。表1-6 中国乡村、镇、城市1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从乡村和镇与城市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全国比例比较来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位于乡村和镇,乡村和镇地区的文盲、小学、初中人口占比分别为88.28%、84.62%、73.60%,分别高于其16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比例19.53%、16.09%、5.07%,且文化程度越低,其高出的比例越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城市地区的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人口占全国比例分别为49.93%、64.41%、77.23%、91.43%,分别高于其16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比例18.46%、32.94%、45.76%、59.96%,从中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高出的比例越高,我国不同受教育人口在乡村和镇与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见表1-7)。表1-7 中国乡村、镇、城市16岁及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全国比重三产业升级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推动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一)产业升级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也称斯密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内涵式增长也称熊彼特增长,主要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资本积累,尤其是赶超型国家或地区必须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实现自身经济规模的扩张,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应当依靠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事实上,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通过一种增长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增长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应当依靠扩大资本投入,提高产出以满足现有或潜在的需求;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那么继续增加的产业规模无法找到新增的有效需求,因此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更好地满足现有需求,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当一个新的产业出现以后,也将会继续重复这一过程,从而出现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长期共存和交替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这种成就被更多地打上了外延式增长的烙印。很多学者通过测算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指出,中国工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低技术进步与高投资、高增长构成了巨大反差。目前,中国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不仅是传统产业,而且包括一些新兴产业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必须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县域经济来讲,在过去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平铺式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粗放式发展实现本地经济总量的提升。然而,到了今天,无论是从生产要素成本等供给要素来看,还是从国内外市场等需求要素来看,过去的那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在已铺开的产业基础上采取“立体式工业化”战略,实现“新型驱动增长”和“高、精、细”发展。“平铺式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增长动力机制上看,主要体现为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而“立体式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体现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效率提高,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

目前,县域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而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多县域的资源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下一阶段如果继续延续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必然会对县域经济,甚至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目前对于县域经济来讲,产业升级已经不但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具有高度迫切性,其实施情况将直接决定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二)产业升级是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科研基础等高级生产要素,表现为在技术、设计、品牌等方面独特的优势,这种独特优势能够为企业获得超过平均价格水平的溢价,并且难以模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之上的竞争优势是非常脆弱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单一企业、地区还是整个发展中国家,都很可能在更低成本的竞争对手面前迅速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形成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然而,目前中国已经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后的任务就是由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列。但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我国要完成向中高收入国家,最终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历史重任,会经历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随着工资成本、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等,传统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必然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我国要想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目标,必须创新竞争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但在发展这些产业的过程中,我国将不得不面临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超强的发达国家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十分残酷的。

在这样一个有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就会面临较大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一些有着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更为重大的风险在于,短期内通过经济刺激遏制了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但由于在传统的优势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致使在经济出现短暂回升之后,面临竞争优势转型病,造成经济衰退。

对县域经济来讲,目前的低成本优势已经在快速削弱,很多过去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产业已经逐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积极适应变化的环境,加快产业升级,在新的生产要素成本结构下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一是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坚持以信息化改造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改造能够改变现有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强化工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从而能够延长低成本优势。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根据要素禀赋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对于一些生态脆弱区的县域来讲,应严格限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些自然环境优美或具有浓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县域,应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三)产业升级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事实上,如果利用联合国数据库公布的各国制造业增加值,通过当前汇率进行换算,那么中国在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17453.78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7316.71美元,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有进一步的凸显。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难以协调,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事实上,科学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城镇化,促进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点。县域范围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接近70%。这些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无法转移到大城市的,只能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从而实现民生改善。具体来讲,县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一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幅提高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其逐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三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县域和乡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升级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产业升级改变了经济发展中以廉价出卖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从而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节奏,使劳动者有更多时间用于休闲娱乐,增进与亲人、朋友、爱人之间的感情,以及用于对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促进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产业升级后,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英国,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30%以上,并且增长迅速,休闲产业产值接近2000亿英镑,超过了食品产业和汽车行业,休闲产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占全国工作岗位的30%以上。

[1] 县域统计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本部分的研究和统计均不包含市辖区的内容。

[2]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第二章“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县域产业升级

县域经济的“四化”协调发展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之间的同步推进和互动协调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欠发达县域发展面临的四个最基本任务。“四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四者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发展,将会导致单兵突进的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并最终陷入发展停滞。实际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都可以在“四化”协调发展中得到解决。“四化”协调发展将从扩大需求、聚集优势资源等方面推动县域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成为县域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佳途径。产业升级本质上是生产率的提高。尽管产业升级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方面,产业升级一般表现为工业或者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表现为从资源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移;在产品内部价值链环节方面,表现为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设计和营销等环节转移。但是,以结构变化反映产业升级,其隐含的前提是不同生产部门、产业以及生产环节具有明显的生产率落差。因此,尽管产业升级所表现出来的上述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环节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绝对的产业升级标准,是否实现了产业升级根本上还要看是否实现了经济体系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工业化是县域产业升级的基本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十分成功,这构成了“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07,2012)的评价表明,到2005年,中国整体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北京、上海已经实现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到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中国县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虽然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但县域工业粗放式增长很普遍,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很多是拼资源、拼消耗的项目,工业企业普遍效益低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工业经济。(一)工业化对县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1.工业化本身就是县域产业升级的最基本支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占主体的工业,其劳动生产率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见表2-1)。2005~2010年,尽管第二产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但是由于基数差距悬殊,第二产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绝对额仍然超过第一产业数倍,也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对县域产业升级起到最重要的支撑作用。表2-1 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2.工业化是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工业化的作用上,发展经济学基本形成共识:没有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没有工业化,就无法提升县域的经济水平。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提高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缓解人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县域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县域是扩大内需、促进以需求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攻坚对象。3.工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

工业化将促进优势要素,如资金、高素质劳动力人才在县域的聚集。一是将有效转变欠发达县域资金流失的现状。目前,由于工业化不足导致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县域金融机构已经成为吸收乡村资金并向大中城市输送的“吸血”渠道。县域金融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偏向经营战略转移,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上存,信贷授信权限减少,直接减少了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

二是将有效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人才在县域的聚集。整体而言,我国县域本身的劳动力素质偏低,而其中相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又大量外出打工,流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导致劳动力素质的进一步下降,从而抑制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有关实证研究发现,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6.5%,初中文化程度占61.7%,高中文化程度占13.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7%(阳俊雄,2004)。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文盲和小学程度人员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低于在乡村和镇16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比重,而初中、高中及以上程度人员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则高于在乡村和镇16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将减少相对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会形成外出打工中的成功者回乡就业和创业的人才回流,还可能进一步吸引外部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县域发展。(二)县域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县域工业不断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增长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2)。表2-2 县域与全国第二产业的发展态势比较

由于县域工业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已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6年的47%增长到2010年的55%。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在未来,县域经济将在产业承接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县域工业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县域工业化总体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县域经济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经济的范畴,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

从县域产业结构自身的变动来看,2005~2010年,县域范围内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持续提高,从47%增长到52%。可见,在县域经济中,工业经济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与全国的对比来看,县域产业结构变动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2005~2010年,全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的降幅与第三产业的升幅相等,呈现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特征;而县域则是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并与第二产业升幅相等,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甚至比全国第二产业的比重高出了5个百分点,县域呈现快速工业化,即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的明显特征。(三)中等发展水平县和欠发达县工业化不足

由于中国的县众多,且所处的地址位置、拥有的资源禀赋、实行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例如,仅以2010年为例,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县为江苏省的昆山市,其GDP为2100.28亿元,是GDP最低的札达县(隶属西藏自治区)的2036倍;昆山的人均GDP为14.2万元,约是札达县的10倍。鉴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县进行区分,来分析其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们使用可获得的最新统计数据,将全国所有县域按照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水平进行排序和划分,即将在全国排名25%之前(包括25%分位)的497个县(市)视为经济发达的县,将在全国排名在25%和75%之间的993个县视为经济中等发达的县,将在全国排名在75%之后(包括75%分位)的497个县视为经济贫困的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

在经济欠发达县,工业化水平低表现更为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发达县主要以第二产业,尤其是以工业为主,201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3。发达县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为64643.1亿元,占发达县GDP的51.2%,占全部县域工业增加值的70.5%;发达县的工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3倍。中等发展水平的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4∶3,第二产业的比重略微高一些,但并不突出。中等发展水平县工业增加值总和为25116.3亿元,占中等发达县GDP总和的38.4%,占全部县域工业增加值总和的24.7%;中等发展水平县的工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6倍,其工业化进程正处于推进的过程中,比农业的发展略快,但工业仍不强。欠发达县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为3∶4∶4,产业增加值以农业为主。2010年,全国农业增加值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县共有644个,其中324个为欠发达县,占497个欠发达县的65.2%。欠发达县的工业增加值总和仅为1971.4亿元,占全部县域工业增加值总和的2.1%,工业发展落后。二城镇化是县域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整体上进入了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城镇化将出现逐渐减速的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已经出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是,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我国县域不仅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强大推动作用。(一)城镇化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强大推动作用

城镇化可能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城镇化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强大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创造需求;二是集聚优势资源。城镇化发展不仅是引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服务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手段(辜胜阻等,2010)。1.从市场经济供需双方的角度来说,工业化可以被比作创造供给的过程,而城镇化的主要作用则是创造了需求

县域范围的城镇化进程,就是人口从乡村向建制镇和县城的集中。从农民向居民的身份改变,首先带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原本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变成了需要购买的商品,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带来了更多的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以及对于各种城镇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因此,城镇化对于引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又可以刺激投资需求,从而扩大民间投资。城镇化的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会受到相应的良性影响,因此将产生极大的投资带动效应,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而,如果我们能将扩大内需与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则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是当前扩内需促增长的有效途径。2.城镇化对产业升级的另一重要作用来自集聚优势资源

产业间以及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间的生产率差距,可以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来解释,即生产率更高的产业或者生产环节,对于资本、技术以及高素质劳动力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在现代产业分工中,大城市成为了金融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县域要实现产业升级,则需要向制造业和农业的更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吸引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文化、教育、医疗、商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分担成本,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会促进更高级生产要素在城镇的聚集,从而推动社会教育技术培训的普及与现代文明的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大幅度提高,科技应用得到推广,从而为工业化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基础。

此外,城镇化的过程中,将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成为新型农民或者创业者。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大量的机会进行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积累,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生活而进行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身的素质也会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二)县域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成为了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县域城镇化率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县域的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03~2010年,全国所有县域的平均城镇化率从15.39%提高到了18.70%,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开始呈现。另一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县域的城镇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9.95%,比县域高出31.25个百分点(见表2-3)。表2-3 县域城镇化发展情况

由此可见,县域城镇化率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深度发展,大城市的就业门槛、生活成本和居住政策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这就使农民工难以长期在大城市集聚。相反,城镇则在总体上承担生产职能,产业工人只需要一定的技术培训就可以上岗,从而成为吸纳大批低技术工人的主要载体。据调查(王青云,2010),目前全国31个省会大城市有农民工2000万人(加家属约300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0%。由于大城市产业升级和职能转变及生活要素的大幅度提升,预计5~10年内,这个比重将下降到5%左右。地级以上非省会城市约260个,其中有10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目前吸纳农民工232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2.1%,预计在5~10年内将下降到15%左右。两千多个县城的农民工占总数的30%,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65%。

这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的非农就业将依靠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来解决。因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城镇化的提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可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县城将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三)县域城镇化质量亟待提高

伴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提高城镇化质量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冒进式的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城镇功能不健全。

近十多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镇化率提高,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现象。尤其是对于城镇布局相对分散的县域而言,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冒进城镇化导致大量农田侵占闲置。截至2010年5月,全国上报的土地闲置高达2815宗,面积达16.95万亩,其中闲置5年以下的地块宗,占闲置土地总数的48%,闲置时间5年以上的地块宗,占31%。同时,盲目的扩张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能源利用效率低下(闫恩虎,201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村建制镇大多具有数量多、镇域范围小的特点。“以乡建镇”的建制镇设置模式,使平均每个建制镇的行政区划面积与一般乡镇差不多。过小的镇域范围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城镇功能不健全,难以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集聚作用。由于小城镇难以吸收足够的人口、资金和其他经济资源,导致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供给严重不足,使得小城镇的集聚效应难以发挥,所以,城镇聚集效应与人口集聚之间容易产生“负向”的循环累积机制。因此,城镇就难以发挥“增长极”作用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三农业现代化是县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尽管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10%,但是无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考虑,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2012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改变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面貌落后局面的必然途径,也是实现县域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农业现代化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基础作用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来源于“三农”问题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农产品供给安全一直是国家重大决策中考量的最基本因素。在各地的调研中,许多地区所提出的制约目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目前没有工业用地指标”;然而无论学术界对“18亿亩红线”存在什么样的争论,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2020年前甚至相当长时期内最大的可能性仍旧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尽管工业化进程减少了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开始显现,但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仍然是县域人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010年,全国所有县域的平均城镇化率为18.70%,意味着县域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因而,在县域范围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农业增收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支点。1.农业现代化是县域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在现阶段县域发展农业也只能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力流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是不可抑制的趋势。此外,农资价格上涨,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趋紧,原有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继续支撑农业的发展,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在农业相对比重下降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业升级。2.农业现代化是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

农业依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尽管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仍处于持续扩大之中。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29元,两者之比虽然已经连续2年下降但仍高达3.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潜在的巨大市场难以启动,扩大内需缺乏来自大部分人口的基础性支撑。而在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的时期,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和务农效益的唯一出路。3.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稳定和社会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优势要素的聚集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增收形成了收入效应,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进而推进了农村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加强了农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对资金、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等优质要素,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和加工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了需求效应。收入效应与需求效应交互作用,形成了优势要素在乡村,以及与乡村临近的镇和县城不断集聚的良性循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