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9:28:03

点击下载

作者:艾玛・加侬(Emma Gannon)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

个体突围: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试读:

前言

一提到自己的职业,你是否感觉它就好比一场无休无止的旅行,虽然设定了目标,终点却遥不可及?“目标”犹如山巅:云山雾罩般看不清楚,假如你开始奔跑,以为可以看清远处那个模糊又非同一般的目标。当你抵达终点,疲惫不堪时,以为自己将水到渠成地实现职业生涯的涅槃。在学校读书时,或许曾有人告诉过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目标。于是,你不辞辛苦,朝九晚五。相信总有一天将获得回报。当我们职业晋升、薪酬上涨,有了发朋友圈的动力时,我们都更加确信,自己终将享受风平浪静的圆满职业状态。

但是,万一这种状态其实并不存在呢?如果抵达终点后,发现一切并不圆满,该怎么办?长时间的攀登途中,你是否真正地想过,成功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是每一天累积的小小成功,是单调枯燥的日常事务,还是沿途中的某个选择?万一山顶上的目标所带给你的感受或目标本身都不是当初自己所期待的,你该如何是好?如果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而且还有可能完全误解成功的关键内涵,那该如何是好?这将会是一场多大的骗局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除非你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否则,工作是多数人逃不掉的。我在学校里学到的就业指导,到毕业时就过时了。2007年,当我还在读大学时,就参加了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取了许多教师和律师的指导手册,但到毕业时,我对真实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例如,毕业后我从事的工作,在领取就业指导的那一年还没诞生呢。

我还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选择一份工作只是令人心慌,选择一份终身从事的工作才令人担忧。有人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有能力探索实现梦想的路径。有人则鼓励我选择一个研究课题,精通一门学科。但是,我在职业生涯上获得的成功都归功于各种各样的项目、目标和选择。你不必只选择一份工作或只精通一种技能。事实上,斜杠生活方式能够带来无穷的好处和可能性,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零工经济(Gig Economy)方兴未艾。字典对它的定义是“与稳定工作相对的,短期合同或自由职业普遍存在的用工市场”。在美国,预计到2020年,自由职业将为近一半就业者提供部分收入。然而,这也多少会导致一些人手忙脚乱:在最后一刻才赶制出计划,无法保证工作时间的“零时工合同”(zero-hour contract)。多重职业不是要求人们应付好这一切,我们需要注意,零工经济的势头有增无减。斜杠人士需要选择和制定计划,主动进攻,用足够的自由时间承担多种各类项目,而不是被动地被他人步步紧逼。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斜杠生活方式的内容是:同时进行多项不同的工作,有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收入渠道。当然,这也会让我们更难回答诸如“你做什么工作?”这类问题,但是,你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称谓。它能够更全面地指出你是谁,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收入来源和你的日常喜好。这些通过“连字符”构成你的身份。你是一个职场变色龙,根据不同的人物改变自己、塑造自己。

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尽管工作不一定能够决定我们的身份,却占据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的一生中,有完整的12年都在工作,有15个月的加班时间。现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或许,这已经不算稀奇。在一个科技无所不在的现代职场中,在一个终日追逐可望不可即的终点线的世界,我们需要脱颖而出,实现符合自己心意的成功,该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更有成就感?我们该如何着手开始一项我们津津乐道,却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副业?在一个70亿人口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我们如何脱颖而出?我们该如何创造独特的生财之道?当一套过时的体系已经失效,大多数人无法从中获益,失望的我们该如何主动出击?我想通过这本书,帮助你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改头换面(职业、生活方式、科技)的窗口期转瞬即逝。我们没有坐下来歇一歇、想一想的时间。即使有这个时间,我们也难免感到未来对我们施加的焦虑感和紧迫感。我们始终在思考职业2.0升级版。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从事的职业,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为自己创造出安全感。科技的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但是,科技让我们能够自学新技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个人品牌,吸引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

多重职业以务实的态度审视我们如何重塑自我、重塑工作场所、重塑环境、重塑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本书第7章会提到具体的方法。多重职业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旧习惯,提出更多问题。我们需要制定自己的规划,摆脱局限于一项事物或一个框框的束缚感。时光流逝,精通一项技能已经无法保证后半生高枕无忧了。

多重职业做不到:

·指导你如何成为博主/模特/DJ-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我很抱歉

·只适用于对千禧一代斜杠青年

·鼓励导致安全感缺失的跳槽

·教你如何成为自由职业者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手册

多重职业可以做到:

·探讨如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反思过往的工作传统如何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指出同一时间完成多项任务的方法

·引导对成功的个性化新定义

·如何使用技术,在未来的职场实现自我提升

·用同样的时间,减轻工作量,增强创造力

感谢科技,我们具备了对抗传统的能力。科技给予我们更多自由,这种自由是我们曾经孜孜以求的。我们能自由地界定工作时间,使用工具和设备完成规划好的任务,只需要轻点鼠标,我们就能和地球村的其他村民交流。互联网世界同样有着兴衰起落,例如,大开本高端杂志退出舞台,社交平台照片墙(Instagram)成为普通人晒出自创杂志的平台;传统的社会名流不再吃香,普通小人物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即使没有传统的资金来源渠道,只要有无线网、众筹和创意,哪怕是在自己的卧室里,我们也可以开始创业。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征服世界,但是,许多人愿意尝试实现自己的创意,作为一项副业也挺好,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

伴随着新行业的兴起,市场鸿沟也日益扩大。小微企业创业社交和咨询网站(Enterprise Natio)的创始人艾玛•琼丝( Emma Jones)称,过去几年中,英国的创业率不断打破原有记录,“2012年的这12个月里,英国诞生了50万家创业企业,2016年,60万人创办了有限公司。”这些数字十分惊人。我陆续开办了各类讲座、研讨会,有许多与人们交流的机会,那些主动开展副业的人令我备受启发。我还记得在2016年,我举行了一次研讨会,来参加的人背景各不相同,有87岁高龄的老奶奶,她希望设立自己的网站,出售自制编织品;也有年仅12岁,想通过讯佳普(Skype)教其他国家的同龄小伙伴小提琴的女孩。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都有创业梦。

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前,自由职业经济正在崛起。互联网无国界,在线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最终,在聊起工作时,我们会自问:“规则是谁定?”英国的生产效率是全欧洲最低的,比德国低27%,导致每年产生数十亿英镑的损失。科技改变了生活,但是,科技与工作的融合速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快。

每一个工作日中,平均每个美国职员把28%的时间花在邮件沟通上。根据 atlassian.com 网站的统计,每个月,我们把31个小时耗费在效率低下的会议中,73%的人在会议现场偷偷地做其他事情。《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英国特许管理协会(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开展的一项民意测验,“雇员使用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iPads)在家工作,所以公司把年假取消了”。对于这个结论,我并不感到惊讶。当然,在办公室工作也有好处:可以在会议中和同事面对面沟通,与同事建立个人联系,更容易开展团队合作。

但是,当我坐在办公室时,我感觉自己在以各种方式浪费时间:不停地喝茶,同时收听三个不同调频的广播电台,“能不能借步说个事?”(事先说好的一个小时往往会变成两个小时)那些会议毫无意义,最终不过是一群效率低下的拖延症患者耗费了通勤成本。许多干扰因素让我无法专心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从上班途中拨打电话开始,加上在办公室里的坐班时间,我们的工作时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合约规定的工作量和总时长。研究表明,因为有了电子邮件收件箱,我们每日的工作时间从7.5小时延长到了9.5小时。我忍不住反思: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开始规划我的工作时间,我会做出哪些改变?

许多工作的僵化本质往往一成不变,因此,我感到很失望,想要向传统的工作环境发出挑战。许多公司偏执地要求所有座位座无虚席,却从未考虑过个人的需求。快进到当下,我承接了许多份工作。但恐怕我无法轻易说出哪一份工作最轻松。有一阵子,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需要顾及各个方面的事务。斜杠青年(职业称谓之后加条斜杠的人群)无法专注于一份工作。如果要我不停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估计舌头都得打结。这么多年以来,我在自我介绍时总是支支吾吾,做不到骄傲地说出自己的职业。现在,我想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当初那些被视为缺陷的部分,现在反而成了你的闪光点。当我开始享受目前的工作方式,并为之取了一个名字(个体突围)后,生活立刻焕然一新了。无论是我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还是银行存款都得到了改善,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深刻。个体突围让我用一种过去从未想到的方式兼顾了一切事务。

的确,牺牲在所难免,未来的工作(见第8章)仍会向我们提出棘手又关键的难题,但是,我想在这本书中分享自己感悟到的教训和一些思考。我想记录下家庭与工作融为一体的过程,记录下如何做到兼顾两者而不精疲力竭。或许你很想做出改变,或许你想挑战自我,尝试体验弹性工作状态,或许你想再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或许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曾经令你感到快乐的那份工作现在竟让你为此愤怒。无论面临着何种情况,我都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都有斜杠情结,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指导,让斜杠生活变为现实。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实际行动。

或许你会条件反射式地回答:多种职业身份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但是,我不会在这本书里列出一长串的待办事项清单。这本书会告诉读者:如何利用技术减少工作量。科技始终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科技(这是个体突围的关键内涵)。30年前,人们家里还没有电脑,如今,思科(Cisco)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与互联网相关的“事物”总量已经超过人口总量。预计到2020年,互联网连接的事物总量将达到500亿。这个趋势并没有出现下降势头。数据处理技术能帮助我们减少工作量,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感兴趣的技能,兼职正成为国民性的消遣方式。

如果我告诉你,当我从一份工作的雇员变为身兼多职的斜杠人士后,相较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我的工作时长反而大幅度减少,同时,从多种渠道获得的收入总数并不亚于固定工作收入,你是否会感到惊讶?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突破现代工作环境的束缚,说清楚过去职场上的陈规陋习是如何破坏了工作满足感,让我们感觉身陷囹圄,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

这本书认为,在当下,每个人都有创业梦,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这个梦。是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务实的开端,让自己的创意可以落地,于是,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是时候打破传统职场的枷锁了。谁规定我们必须分毫不差地依照规矩生活?新时代有新气象,也适合采取新的工作方式。

我们感到,在这个变动剧烈的时代,自己似乎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开山劈林,我们需要战胜不自信的心态。互联网给予我们一份工作,它有弹性的工作时间,我们可以有兼职,可以发展兴趣,把出行成本降到最低。但是,我们该如何以更大的视野看待这种情况?我们是否不好意思提出要求增加工作弹性的要求,为什么许多人依旧对这种要求抱有偏见?毕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职业针对性地选择多种身份标签,能够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分散到不同的事情上。这对我们有好处。

最近,我和许多兼职做出租车司机的人聊了很多。他们要么正准备上线自己的app,要么正在参加培训,希望日后成为飞行员或者作家。我还遇到了事业有成的医生,他正在接受培训,希望日后能够成为一名摄影师,这样一来,当他在山里医治病人时,可以过把兼职电影人的瘾。还有一名医生,完成手术后的下一秒就在自己的美食博客上发表文章。我们不需要为那些不关心员工、不舍得投资员工的公司打零工,而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增添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消费文化和新经济带来的一切机会。我们需要合适的副业。在传统职场,我们正日益变得脆弱和被动,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自己。我们需要让更多人听到这些对话,让现代生活方式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

斜杠人士并非是某一代人的专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回忆,至少分析自己的观点源于何处。我很好奇,如果自己是千禧一代,正奋力摆脱“雪花一代”的标签,又恰在2009年经济衰退时期从大学毕业,那么,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会成为我的全部追求。经济危机令人恐慌,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副业,让自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保住饭碗。学生贷款和房贷危机影响的是一整代人,我并没有以线性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职业,而是选择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父母们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路线。我们将会有很长的工作年限,我们的工作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彻底变革。

我心里也明白,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类不可能始终跟上科技的脚步(或者完全明白对科技的利用之道)。这就好像我们正在和科技并肩而跑。我明白,工作和工作环境将会焕然一新,因为科技始终在变化和演进,我需要关注自我投资。如果没有什么能带来安全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学以及花钱学习新技能。我们应该学习那些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景色的技能,明白这些技能如何改变、增强和预判自己的行动。找工作或进行职业规划时,我们不应只顾自己,而应该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职业称谓、职场登记,而应该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这些职业身份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一些过去由工人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沿着职业阶梯稳步向上爬,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能否像以前一样胜任接下来5年的工作,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不应该以线性方式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多使用“为什么?”或“如果……该怎么办?”而不是对此嗤之以鼻。

看吧,拥有多种职业身份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组合型职业就受到广泛欢迎了,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空雨衣》(Empty Rincoat)(1994年)中向大众普及了这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需要更新和进一步的推广。“组合型职业”这一术语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其内涵中增添科技、设计和互联网等关键词,而不是把各种松散的职业绑定就了事。当我迈出第一步时,并没有一本书能够为我提供组合方案,告诉我如何提高数据使用技能,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给这种身份取了很多名字:跨学科工作、斜杠职业,我的朋友佛莱迪(Freddie)称之为多渠道——有多种收入渠道,你好像一个木偶操作师,操纵手中的引线,妥善地安排所有的职业角色。重要的是,在一个变化万千的职场中,这本书能够让你成为生存下去的适者。本书旨在使你的才能多样化,确保你能够获得一个最佳的职场位置,取得职业成就。毕竟,在当前的时代,非我们能掌控的事情太多了。所有的这一切憧憬都让我兴奋。我相信,在当下的职场中,我们的身份内涵丰富。拿起背包里的手机,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做起白日梦,并且顺畅地联络他人。我们目睹了其他人的锦鲤人生和商业成功,也不禁反问自己:我是否也可以做到?在互联网上,纷至沓来的消息渠道告诉我们:自己具有无穷潜力,这个想法令人讶异(有时候的确填满了我们的脑海),也令人深受启发。

由于互联网让职业竞争更加公平,你获得的机会并不于与其他人时,眼见别人开始创业或开启一项新的计划,你就会开始担忧被淘汰。我们的起跑线不逊色于他人。现在,我们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传播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观点日趋多元的世界,却鲜有人讨论如何利用好数据技术。我们需要更多地探讨资源利用、如何务实地迈出第一步。不久前,你可能需要先走进爱尔兰的一家银行,提出创意,申请贷款。现在,我们再也不需要这种事先的许可或首期投资了。我们可以说做就做,勇敢地承担风险,进行各种徒劳的尝试,即使没取得任何成果,这个世界也不会垮,因为在进行这些尝试时,我们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重点在于,我们获得了试一试的自由。

个体突围的宗旨是走好自己的路,过更幸福的生活。这个社会不断地告诉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民治调查公司尤格夫(YouGov)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2015年,有37%的英国工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在一篇报道中称,有80%的伦敦人厌恶自己的工作,彭博社(Bloomberg)近期的报道指出,当你过了35岁后,就越有可能厌恶自己的工作。

最近,我认识了一些人,告诉他们我正在写一本书,他们的反应是:“人生而厌恶工作。只因为它是工作。”我立刻明白了他们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始终完美的工作,工作只会施加更多的牵绊,让你无暇顾及生活。你需要身兼多职,培养多种兴趣,不断地自我提升,应对各类挑战,在各个领域收获硕果。这有助于降低你的约束感。你将具备跨越障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你正积极地挖掘性格和职业上的潜能时,你也给自己腾出了歇一歇的机会。

我想写一本书,证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额外收入,创造个人价值,同时,我还要分享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我们只是需要有人告诉自己方法,以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我们就能寻找到最多的机会,这对于人际关系也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想要成为新科技的第一批使用者,你不需要非得是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千禧一代。例如,劳拉•米迪(Laura Mudie)在滨海绍森德镇(Southend-on-Sea)创办了“罗莎和博”(主营各类母婴用品的品牌)。当时,她还是一名助产科医生。朱莉•迪恩(Julie Deane)和她的母亲(Freda)在厨房里聊家常时产生了创业的点子,此后,便诞生了如今的剑桥包公司(Cambridge Satchel Company)。无论身在何处,你都可以随时上网,创造出有趣的事物。这就是本书的力量。你有多渴望自由,你的潜力就有多大。

个体突围提供各类方法,教会你开展职场生活。我希望它能成为你的职业指导手册。本书也教会你,如何在一个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世界里,适应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放弃一度自我灌输的观念,例如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要战胜一切恐惧,线上和线下的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需要发挥自身的长处,自己来定义成功。我们需要抛弃错误的观念,生命中不是只能有一份工作。在当前的世界和职场,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一时清除,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这本书有助于增强工作的稳定性,确保在未来的几年、几十年中,无论面临何种不确定性,我们都不必担心失去工作。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最有效的载体,让自己的未来具备更大的弹性。第1章未来职场生存法则“现在,我明白了自己在21岁时没搞明白的道理:生活就是不断实现梦想。生活没有终点,一路上,我们不断突破阻碍。我们最伟大的责任就是不断地拓展人生的领域,不断成长,拓宽人生边界,摆脱既有束缚。”——伊莱恩·韦尔特罗(Elaine Welteroth)《青少年时尚》(Teen Vogue)前主编

字典对成功的广义定义,是“达成某种目标或目的”(当然,是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文化中,这个定义还有更隐晦的一层含义:“实现理想目标或获得名声、财富等的人或事。”媒体、排行榜、电视和广告不断向我们灌输这类成功定义。互联网文化的特性和电视广告不断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更有钱、拥有更多物质、获得更多认可或社交媒体账号有更多的粉丝,我们就会更加快乐。如果我们名气更大了,坐拥金山银山,买得起巨大的别墅、豪车,昂贵的地毯和金银珠宝,我们的人生就更上一层楼了。和许多人一样,我曾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跌入了这番言论的陷阱,以为只要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个定义到今天依然影响着许多人。在最初步的阶段,他人的认可和承认的确能给人一种自豪感。

但是,现在是时候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对成功的定义了。你可以过上72变的人生,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经营业务和赚钱。我就是一个斜杠人士,或许,我不像普通人想象中的那样,每天出入高端的摩天大厦,穿过大理石铺筑的大厅,光鲜亮丽地坐在办公桌前。但是,斜杠职业意味着成功必须由自己定义,你不能直接拿自己的一切与他人相比。个体突围要求你开创自己的道路,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前行。你的职业道路将和别人截然不同,即使你们有相同的工作。但你的职业只能专属于你。

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还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偏见。我必须重新审视这些定义,质疑这些定义,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我对成功的定义吗?我需要问自己。我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在一些再平凡不过的时刻,我也能体会到成功感,因为我顺利完成了当天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戏剧化事件发生,不过是躺在沙发上悠闲地喝了杯茶。当我得到丰厚的薪酬时,我也有成就感。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职业身份适用不同的定义。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交媒体或传统媒体灌输给我们的华丽想象。

无论是对家庭、朋友、同龄人或网上的陌生人,针对性地界定对成功的不同适用定义是完全没问题的。例如,最近,我在自己的播客节目上邀请了一位嘉宾,在大多数节目里,我通常会邀请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因为我喜欢和新朋友聊天,认识新朋友并且采访一些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人。最近,我收到了一封邮件,信中提出的建议刹那间填满了我的脑海,邮件写道:亲爱的艾玛:

我想向你的播客节目提一个建议。我们觉得你应该采访X,因为他是一名事业有成、富甲一方的商人,26岁就退休了。你会想听一听他是如何做到这么年轻就退休的吗?

一开始,我并没有看懂这封信,它让我感到不解。这就是写信之人对成功的定义吗?工作,然后可以提前退休?这不符合我对成功的定义。每一天,我们都在痛饮和向他人推销成功鸡汤。不断有人跑来告诉我们,成功要趁早。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葆青春。如果执着于在职场上永葆青春,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我是否想要给成功抹上一层光鲜亮丽和浪漫的色彩?我没有兴趣讨论寿命长短,因为人生始终充满曲折起伏,工作也不会一成不变。把握平衡、履行责任,保持积极心态,享受生活。工作适量,不宜过劳。

当然,人总有一天(我希望)会退休的!在大企业里的职位和提前退休并不是我对成功的定义(虽然是大众约定俗成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先确保这些定义是管用的,然后再追求这些成功。每一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心里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一种合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循规蹈矩,沿着传统的职场晋升阶梯一级一级向上爬,按部就班。倘若是这样,到最后,我一定会感觉若有所失。我希望在努力的道路上,自己也能获得乐趣、满足感。我希望享受工作、享受挑战、享受创造、享受职业发展和飞速跨越的旅途过程,想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向前一步》(Lean In)中,舍里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轻佻地把职业阶梯称作攀爬架(jungle gym)。本质上,职业阶梯不过是沿着新角色向上攀爬的过程,营销趋势分析机构比特(BITE)的执行主编卡拉•梅尔彻(Kara Melchers)曾说:“爬梯子不是实现目标的唯一方式。在我看来,它更像是攀爬架,包括滑梯、绳索等设备,只要你享受过程,就不会迷失方向。”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不会再认为改变工作方法、尝试新鲜事物是个错误。我还记得在以前的公司,我的老板建议,每一份工作至少要坚持2年,否则,下一家公司会认为你不靠谱。现在,我觉得这话不对。如果你想要留在一家公司,也可以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取巧。

盖•伯杰(Guy Berger)在领英(LinkedIn)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成为领导者》(How to Become an Executive)的文章,分析了人们抵达职业生涯巅峰、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功的不同途径。领英从全球45.9万名会员的资料中提取数据,这些会员都是在大型咨询公司工作20年以上的高级别管理者。研究结果显示,比起那些只在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工作过的同事,在同一间公司的不同部门工作过的员工占据着压倒性优势。这也说明,具有适应性、能承担各类不同性质的工作、有更多技能的职场人士具有更大优势。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意识到与传统的职业阶梯相比,曲折的攀登道路并不是一条次优的路径。《突破四分之一人生:创造你的路径,寻找有意义的工作,打造与众不同的人生(The Quarter-Life Breakthrough :Invent Your Own Path, Find Meaningful Work, and Build a Life That matters )》的作者亚当•斯迈利•波沃斯基(Adam Smiley Poswolsky)在接受《魅力》(Glamour)杂志专访时说:“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们不能指望靠某个固定的工作或某家公司过一辈子。把你的职业空间想象成一池睡莲,这些睡莲散落在池塘四处,但是,你不需要每半年就换一次工作,去寻求下一朵睡莲,为了保持竞争力,你需要首先精通某一技能,然后继续精通另一项,然后领悟出这些技能的共通点,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许多人眼里,“万事通”是一个不礼貌的称呼。因为,如今越来越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一份写满多元化技能的简历能够脱颖而出。“励志鸡汤”的兴起

如果你曾经听过一些听起来拗口的励志引言,或者在图片上看到摆着大理石餐桌、天鹅绒贵妃椅的办公室,它们就可以被称作励志鸡汤。人们用成功鸡汤文哗众取宠,刺激观者的欲望,尽力博得关注,到最后却是一场空。在图片上,符号“#”之后添加的精修美图有千千万万,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我最厌恶的工作鸡汤文之一就是,有人发文称:“宁可24小时忙碌,也不朝九晚五”,这段文字在品趣思(Pinterest)上被大量转发和分享。

分享24小时忙碌的工作体验百害而无一利,马不停蹄的工作并不会增加快乐感。我们不应该把选择极端化(例如,朝九晚五=固定的工作时间VS自由职业=全天候工作)。朝九晚五和全天候工作之间存在折中的空间。你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效率。

20世纪50年代,位于角落的经理办公室是鸡汤的典型标志,90年代,鸡汤文演化成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名言,到了2018年,鸡汤文继续摇身一变,成为图片上的#女孩老板(GirlBoss),这些掌控商业帝国的年轻企业家无一例外地躺在巴厘岛的沙滩上,正使用苹果电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虽然科技让我们得以进入更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副业,但每一天,我们无不受到这类鸡汤文的轰炸:成功地教育子女、成功地确定搬迁吉日、成功地升迁、成功地获得爱情、成功地完成购物之旅。陌生人的生活淹没了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别人朋友圈里的生活淹没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别人晒出的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即使互联网为职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帮助,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那么成功。上一秒,我们还觉得自己过得尚可,下一秒,心情就急转直下,陷入攀比的绝望模式中。

网络世界呈现出数不尽的人生百态,分析无数成功经验,我们根据自己在网上所见到的一切做出生活中的选择。现在,影响我们的因素太多了。科技本来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对象,如今却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当前,人们在数不清的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成功人生故事(尽管重点模棱两可),分享获得成功的途径。我们滑动鼠标,浏览他人的生活,于是受到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扰乱了真实的内心感受。2006年,以下事物都还尚未发明,但足以证明世界的变化之快:

·苹果手机(及其应用!)

·4G

·安卓系统

·瓦次艾普(WhatsApp)

·网飞公司(Netflix)

·比特币

·图片

·优步专车

·色拉布(Snapchat)

·声田(Spotify)

·募资网(Kickstarter)

名单未完待续。信息洪流裹挟着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不仅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十分重要,而且也使我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你在追逐的究竟是自己的“成功”,还是别人的“成功”?重新规划属于自己的成功,就趁现在。告别“打工者思维”

出于各种原因,工作能够激发人的情绪。工作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在某些时候甚至能影响我们的健康。不是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事实上,如果你热爱工作,你就是个特例了。调研机构“怪兽”(Monster)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员工在周日情绪低落,因为周一的脚步越来越近。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 你就是个幸运儿了,但是,即使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也免不了做出一些牺牲,包括很低的起薪、免费打工或“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来自办公室各个角落的竞争。为了“做自己喜爱的工作”,你需要降低工作中的安全感,勇敢地面对动荡、承担风险。

最近,我和几位朋友聊了聊天,我们认为,有时候,想成为一个享受工作的人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你确定自己热爱工作,你的朋友们却不喜欢他们的工作,那么,你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显得别扭。或许,你曾与一些朋友有过不愉快的谈话,他们虽然对工作不满意,但也不愿轻易冒险或在过渡期内接受低薪的工作。

当我进入职场时,我有些嫉妒那些当律师、招聘专员的朋友,进入职场以来,他们即享受着高薪、奢华假期和豪华酒店,而与此同时,我正领着1.1万英镑的年薪,努力地进入一个自己喜爱却收入偏低的行业。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拿自己和他人相比是浪费时间,因为每一个人做出的决定,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

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刚开始工作时,特权关系、裙带关系都让人难以接受。这些问题的确复杂,它们影响面广泛,却在一时之间难以解决。因此,我们更需要了解科技和工作的未来趋势,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眼前的障碍有更多的了解,无论自己的背景或起跑线如何,都可以战胜这些困难。例如,过去,招聘专员会根据简历上的背景信息,手动筛选出合适的人选。现在,简历已经过时,只要用谷歌一搜,你的副业、负责过的项目或你的个人主页都会显示出来,帮助你应聘工作。凯业必达招聘网(CareerBuilder)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确定入职人选时,70%的招聘专员会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候选人的更多信息。这个做法甚至有了专门的名称,即“社交招聘”(social recruiting),平均每10家招聘企业中,有一家会认真地浏览求职者在网络上发布的个人信息,根据网络上公开的信息寻找令人耳目一新、兴奋不已的求职者。

过去,不是每一个人都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赋权,同时学习在互联网世界脱颖而出是一件靠谱的事。现在相较于以前,我们的存在感更强了。例如,播客的再度兴起意味着即便一档节目没有数百万听众,也至少影响了数千位听众,他们会听到节目中的新意见、新创意,观众不再需要亲自跑到广播电台里去听节目了。能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感觉真好。

从某种程度而言,互联网促进了公平

·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现成的手段开启一门新的事业,自主决定在副业上投入多少时间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众并与他们交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针锋相对

·实施弹性工作制的企业能让新父母们在家创业

·整体而言,大多数家庭都可以使用到最新的技术和工具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公司和客户都愿意利用具有潜力的新创意,并为之承担风险

·个人出品的音频节目增加。例如,470万英国成年人表示收听过播客节目。认可自己的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职业生涯过得并不愉快。伦敦商业金融学院(Londo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难以接受这一赤裸裸的现实。人力资源网站HRReview.co.uk 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员工突然离职,那么,企业将支付大量的费用用于培训新人,具体地说,企业需要在每个员工身上平均榨取3.0614英镑的劳动价值。于是,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有必要培养全方位的兴趣,如果企业能够增加工作弹性,让员工更加愉快地工作,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不仅我们可以帮企业节省这笔钱,同时,自身也获得更多的机会,以实现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斜杠职业意味着利用感兴趣或擅长的技能,创造专属于自己的职业版图。我们需要反思和分析自己的喜好、擅长之处,可以继续锻炼的技能,什么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什么可以推销售卖。我们中的许多人都适合斜杠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正在将一生只能有一种生活方式的想法抛诸脑后。互联网让我们过上了双重人生,虚拟世界上的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自己将带来更多机会。现在最重要的是着手打造线上和线下的双重职业人生了。

内维尔·霍布森(Neville Hobson)在他的个人主页 Neville Hobson.com 上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在一个岗位快速更新换代的时代,自我价值感代替了身份认同感。我们失去了职业身份,因为职业状态已经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从其他渠道寻找自我价值感。

先有“职业”,然后才能定义“成功”,过去,成功指员工待在办公室的时长,还有昂贵的套装、柔顺的秀发、活泼的个性和不菲的收入。然而,如今的成功不再有一刀切的定义,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互联网让我们有能力探索性格和兴趣中的未知潜力。占有的财富越多,财富的意义也流失得越多,我们拥有的不如想象中多。我们用物质填充网络上的生活,物质财富的多寡不再成为判断成功与否的黄金标准,人们对经历和记忆(这两者都不能通过开会获得)的重视超过了物质财富。研究结果显示,在接下来的5年,英国的千禧一代将增加旅游开支、积累人生阅历,而不是购车购房或偿还债务。

互联网让我们保持独立、维持生活热情和兴趣,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同时,网络也成为流行词汇和新趋势的制造工厂,尽管这个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中,有些只是昙花一现,不成气候。在网络中,总有一些“酷毙了”的事物迅速流行,人们总是会争先恐后地搭上流行的顺风车。例如,洁净饮食(clean-eating)或偏激的电子产品排毒(digital detoxing)概念正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上横行,人们会困惑,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才能真正让我们开心。于是,当我们看到别人获得社会认可时,我们开始随波逐流,对流行趋势趋之若鹜。这样一来,社交媒体立刻变得喧闹嘈杂,我们向往着“成功”人士的生活,却无法得知要过上那样的生活,需要我们具备哪些条件,或者通过哪些努力才可以让自己过上那样的生活。我们看到,人们带薪环游世界,但是,他们为此做出了哪些牺牲?他们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样的?旅行时的薪酬如何界定?在照片墙上,我们无法得知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受到了迷惑,认为别人的成功轻而易举,自己则因为无法获得更大的成就而自卑气馁,而不是着手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成功。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过于肤浅,人们只是互相点赞和恭维,而不是彼此分享资源。

过去,我们的社会文化对成功的定义是:如果我是个孩子,要有擅长的学科,考试得高分,考上好学校,找到稳定的工作,获得晋升,不断升职,赚到更多的钱,工作专心投入,结婚生子,退休,领养老金,死亡(有趣)。《办公室》(The Office)里,里基·热尔韦(Ricky Gervais)饰演的角色名叫大卫•布伦特(David Brent),他有句台词:“你长大了,工作了半个世纪,得到一笔丰厚的遣散费,休息了几年,然后入土为安。”

长大成人之后,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自己未来的形象。在学校里,老师告诉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职场,要实现目标,要有野心。近几十年以来,女性不断被灌输“要拥有一切”的观念。将成功直接与野心挂钩是很危险的。我的朋友们承认(就像偷偷地说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工作上,她们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野心。没有野心并非是件坏事。我观察过她们的生活,虽然与我的大相径庭(有小孩、花园和更多的闲暇时间),我想,她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才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吧,这正是她们的了不起之处。

现在,女性在职场上的能力已经广受认可(哇哦,谢天谢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有能力争取同等机会不等于想获得这些机会。英国女性的时薪比男性少22.6%,无论如何,金钱都会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求永无止境。办公室不再是员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唯一渠道,女性员工更容易产生这种观念,于是,企业以此为借口,支付女性员工较低的薪酬。我不会允许任何人以此为借口,支付给我更少的薪酬,他们怎么能主观地认为,女性能找到工作本身已经能够带来充分的成就感?人们以为在从事看护类工作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幸福感,但女性也需要、也值得获得相应的酬劳。经合组织官方网站 OECD.org 公布的调查研究显示,全世界女性花费在看护类工作上的时间投入是男性的2至10倍,却没有因这些额外的工作量而获得报酬。一些女性并不会设定野心勃勃的目标,一些男性也不会如此。每一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性别而受到刻板印象的限制,认为我们只能从事某些职业或只能做出某些决策。每一个人对成功的感受各不相同。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某些角度看,我们是社会上的幸运儿。如果穿越回19世纪,我们一定会成为工厂里的奴隶,我们的性别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工作时长(小时数)。现在,我们能够替自己做主,追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科技和互联网拓展职业边界,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再需要耗费那么多的体力了。

传统的办公室环境也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幽魂。白天,人们需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和同事对话,使用笨重的生产设备。即使是看起来很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实质上也并不现代化。播客节目《汇报》(The Debrief)认为,开放式办公室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

开放式办公室的理念源于野兽派设计师弗兰克(Frank Lloyd Wright)。这个理念在全球的商业空间都得到了应用。人们把它视作企业及员工梦想中的工作环境。然而,半个世纪之后,人们开始质疑,开放式办公室(office landscape)是否真的适合办公。

开放式办公室制造了弹性办公的虚伪幻想(办公桌轮用制),从科技利用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相应地牺牲生活其他方面的乐趣。职场依旧永远忙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构建人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身上的束缚还是太多了。 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一成不变的办公室环境不一定有助于提高效率,人们也常常忽略这一点。在一项问卷调查中,58%的高绩效员工认为,自己需要更安静的工作环境。加拿大人寿保险公司(Canada Life Group Insurance)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与在家办公的员工相比,在开放式办公环境的员工休的病假天数多了70%。

进行研究时,我看到《赫芬顿邮报》(Ten Huffington Post)上的一篇文章认为,在当下的职场,如果我们迟到一小时,还是有可能被炒鱿鱼的。这看起来有些残酷,难道不是吗?很明显,如果你感觉自己快要迟到了,你必须告知同事一声,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以坐班时长为唯一标准的僵化思维,这种思维会消耗我们的经历,消磨我们的幸福感,扰乱我们的生活方式。文章还举了米歇尔•爱德华兹(Michelle Edwards)的研究案例,米歇尔认为,“她打了个电话,告知老板自己会迟到一小时,因为需要照顾刚做完手术的母亲。”但是,爱德华兹对雇主“领先临时工公司”(Advanced Temporaries Inc.)提起的诉讼文件显示,老板早在接到电话前就以“无电话告知,缺勤”而辞退了她。

既然在传统的办公环境中,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借助弹性办公的辅助工具完成工作,也可以在办公室以外的场合弥补缺勤时间,那么,为什么迟到一会儿就是不可原谅的职场犯罪?即使不在办公室,我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轻松地腾出时间完成工作。当然,毫无缘由的迟到和不允许员工获得弹性的上班时间不可混为一谈,但是,普遍而言,旧规矩成了阻碍,我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充分灵活地使用时间,因此,工作效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另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职场的自我牺牲。职场牺牲者指的在办公桌前坐到夜里10点,却无所事事,也可能只是打开视频网站“油管(YouTube)”看视频而已,但是,这位员工却会成天抱怨自己加班到深夜,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在办公室耗到夜里11点的确是件辛苦的事。(我就曾经历过!)这也被称为出勤主义,其定义是“员工的出勤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我认为,一个有所成就的工作日正好是截然相反的,也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圆满地完成工作。

观察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中的职场牺牲者是件有趣的事。例如,日本劳工部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的职员能够享受完整的假期。韩国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每周至少与同事喝酒、聚餐两次。由于这种社交需求,韩国人平均每周喝下14杯烈酒。在荷兰,如果你加班到很晚,就会招致其他同事的白眼。在那儿,你的朋友们不会认为,哇哦,你工作真努力,对工作干劲十足。他们心里想的是,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如果你加班到很晚,说明你对工作并不擅长。在英国,许多人都是天生的工作狂,他们认为,加班到夜深能获得老板的赞赏。范罗士(Fellowes)的调查显示,在英国,一半以上的员工带病上班,这就是出勤主义最糟糕的表现。在美国,情况更糟。美国旅游协会(U.S.Travel Association)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的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完整的带薪休假,这个结果令人担忧。每一种文化对成功有着不同的定义,有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知不觉地遵从这些标准。我们想让同事和周围的人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个人主义的兴起伴随着批评,但是,个人主义倾向(不仅在西方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至少说明员工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更重视了,认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比外界评价重要。

成功的僵化定义早已过时。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成功的其他定义,即拥有多种职业或兴趣,过上平衡而充实的生活。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提供出了许多不同的方式,却没有一种能够助你通往梦想的职业场景。无论职场文化是如何根深蒂固,我们不需要遵从对成功的传统定义,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我们不是非得选择一个令人眼红的职业,然后坚持一辈子。我们可以打造自己的职业组合。我们可以有多项副业,为自己打造多种身份,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远离仓鼠滚轮。如果我们无法总结自己最拿手的工作,无法在晚宴上用自己的职业称呼令人刮目相看,无法满足成功的传统定义,都没关系。我们只需要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启不设限的人生

我回忆起年少无知时,自己给成功下的定义。它绝不是考试成绩、分数或小星星。我想,当时自己只是懒,只想做最少量的工作,蒙混过关就知足了。我对“刚刚好”的艺术掌握得炉火纯青。我从不在乎学术成绩或老师的表扬。我也从没拿过第一名,从没获得过金星奖彰、证书或奖杯,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意味着,我既没有焦虑,也没有压力去维持某些特殊称谓。一旦你成功了,你便面临着维持成功的压力。为什么有那么多著名的青年演员行为越轨,原因就在于他们一夜成名,却又因一着不慎而身败名裂,他们认为自己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儿时的我眼里,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表现平庸,他人就不会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待。如果你抬高了他人的期待值,那么往后,你一定会让某些人失望。事实证明,缺乏竞争力是蒙混过关、减少焦虑感的最简单方式。当年,我积极地逃避课堂上的竞争,因此长期保持着愉快的心情,维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玩棋盘游戏时,我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在玩《大富翁》(Monopoly)时,我也见过有些人干劲十足,好胜心强烈,赢走了大量财富,但是最后,他们赢走的不过是我的一美元而已。我完全不在乎。

当我逐渐长大,成为青年,我开始扩展成功的内涵,人际关系成为我的准则。这与聪明无关,而是需要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如果有名人坐在我身旁,和我分享最后一块罗洛(Rolo)糖果,或挑选我加入他们的运动队,我就会激动不已,欢快地小跑回家。社交生活总能带给我成就感。如果我被邀请参加一场酷炫的派对,我就不禁骄傲自满,如果有长辈或者帅气的男生递给我一支香烟,我简直开心地像中了彩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属于是我自己对成功下的定义。当我开始工作时,如果周围都是善良有趣的同事或数十年如一日的老朋友,我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了。

21岁时,我来到了伦敦打拼。伦敦是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需要熬时间。于是,我想先找一份工作维持生活,只要能够按时下班回家就好。这就足够了。但是,现实总有意外。

我的副业和博客开始受到关注,人们邀请我参加各种聚会,人们告诉我,我是个成功人士。在别人的眼里,我被视为一个成功者(不一定是自己所认为的成功),这种感觉也是能让人上瘾的。按照社会的(通常是肤浅的)标准和借助互联网取得成功,你就是成功的。无数的点赞和留言评论巩固了我们的形象。我们明白,博得网友关注的期盼心情就像多巴胺一样令人上瘾。点赞和评论带来的快感不亚于性爱、毒药和温暖的拥抱。久而久之,我沉迷于网友们对显而易见的个人成功的热情反馈。我没有与任何人竞争,我只和自己赛跑。我要求自己和最近的一次成功结果竞争,于是,你开始瞎忙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让自己精疲力竭。

快进到现在,成功对我而言,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成功就是拥有足够的时间弹性,你可以在周三偷闲去剧院观看午后场戏剧。对我而言,自由很重要。人们期待获得自由感,哪怕工作报酬不高。2015年8月,求职网站“弹性工作”(FlexJobs)对2,600名办公室员工开展的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更愿意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当我回顾自己的经历,想到身边的好友伙伴们时,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获得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友谊。我有时间经营自己的社交关系,同时不耽误其他工作,我有时间旅行、有时间午休,也有足够的金钱维持生存。

长大成人后,我把自己曾经错过的技能,例如获得弹性更大的工作、有自己的副业、有多元丰富的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能够利用好所有这些技能等都被我列入了成功的定义词典里。从表面看,成功可以是件小事,但是从个人的角度看,成就感是无比强烈的。个体突围是开阔视野的新方法,它让我们摆脱束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多面手。对你而言,什么是成功?

成功。这个词囊括了太多不同的含义,创意、下意识的先入为主。成功的定义仍然是我们被动接受的那些吗?我们如何夺回主动权,精准地定义出属于自己的成功?在写下你自己的定义时,阅读其他人的……观点或许能有所启发。对我而言,成功是

洛蒂(LOTTIE),公关经理(千禧一代)“受到信赖和尊重,工作受到认可。做个可靠的人(与可靠的人共事,从事令人激动的工作项目)。无论任何工作,只要能享受工作、达成目标就满足了。我不会从事自认为不靠谱或不感兴趣的工作。”

安娜(ANA),杂志编辑(X一代)“这几年来,成功的定义有了许多变化。我不清楚这和年龄渐长是否有关系(但愿能变得更聪明吧……),生一个女儿、在各个城市间做空中飞人、在全世界有十几套房产、成为一名国际知名的记者、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这些都不再是我对成功的定义了。成功是关注工作本身,你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赚到的钱,都曾是成功的衡量标准,这些全是以你为中心设定的。现在,我的价值观改变了。成功不全是关于工作,还有一些超越自我的内涵。工作上,我重视对团队的培养,我关心自己正在做的事,我是否实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价值?有时候,无论我做的事情有多么琐碎,成功就是遵从自己的价值观,有活下去的勇气。”

萨拉(SARA)临终关怀辅导顾问-面包店老板(婴儿潮时期出生)“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从事有意义的带薪工作,我可以自主决定工作方式。成功还包括社会的认可和专业的同行们的尊重。我想获得足够多的收入,这样,我就不需要为钱财担忧,我还能偶尔犒劳自己。我想要提升自己,学习更多知识。成功对我来说不是终点,而是需要维持的一种状态。”

娜塔莉(NATALIA),视觉艺术家(千禧一代)“我花了很长时间对自己进行定位(到现在依然在挣扎),当我自信地做出工作和生活上的决定,不顾周遭人的嘈杂意见,执行自己的想法时,我从内心深处产生成功感,与他人的夸奖无关。因此,只要我乐意接受自己做出的选择,接受最终的结果,我觉得就是成功。”

索菲(SOPHIE),产品内容经理(千禧一代)“我已经换了4份工作(新闻,临床心理学,慈善/数据,播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年轻时,认为成功与社会认可相关,(比如,人们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姓名)。随着年龄渐长,我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