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4:04:57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

中公2018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试读:

前言

2009年浙江省相关部门发布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导全省的教师招聘考试,从此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开始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目前,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并没有在全省范围内统考,只有部分地区会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联考,使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依据考试说明命制的考题。除此之外,浙江省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举行招聘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多样,时间多集中在5~9月。综合浙江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情况来看,考试科目一般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公共科目的考查一般为教育基础知识,根据学段可分为中学、小学、幼儿园;专业知识的考查,其中幼儿园学段主要是考查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中学和小学学段则会以考生报考的学科来选定考查内容。

浙江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的考试,除重视对各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帮助考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相关政策和考试说明,结合浙江省历年考试真题,推出了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教材。

建议考生在使用本书时,依据以下步骤进行系统复习:步骤一 研读

备考指导

,掌握考情变化备考指导考情分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参考。从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来看,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考试题型涉及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题等。题型解读(二)名词解释题1.题型简介名词解释题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题型。名词解释题就是写出定义或者概念,注重考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其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特点是:题型基础,相对简单,多以记忆型题目出现。下表为名词解释题中各模块知识点历年考点分布:本书伊始,编者统计了浙江省近几年的考情和题型,并对重点题型和真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真题,把握真题,并针对每种题型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步骤二 研读考试说明,把握重要考点考纲透视编者在每章(或部分)开头均设置有本章(部分)内容考试说明,便于考生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步骤三 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基础知识考点梳理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就其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从宏观层面来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团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从狭义定义来理解,主要是个体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能力和人格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一)心理活动及结构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感过程中的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3)意志过程中的动机、目的、行动等,是人为了一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现象。考题再现【2011·浙江·单选】感知、记忆、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过程,它们属于( )。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C.人格心理D.动机系统【答案】A。本书在正文部分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语句力求精简;采用双色设计,对重要知识点用色笔和下划线标注,重点、难点突出;考题再现选用历年考试真题。步骤四 课后巩固练习,及时查漏补缺牛刀小试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2.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皮亚杰B.华生C.马斯洛D.斯金纳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A.詹姆斯B.华生C.马斯洛D.斯金纳本书在每章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查漏补缺。备考指导考情分析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参考。从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来看,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考试题型涉及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题等。题型解读(一)选择题1.题型简介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不同地区的考查题量有所差异,但在整个试卷中,选择题的题量均相对较多,每题分值不高,考查的知识也较为基础,但也存在部分试题迷惑性较强的情况。该题型考查的重点为基本理论知识,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题可分为记忆型考题和理解型考题。具体来说,(1)记忆型考题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每个模块的相关概念、定理、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等;(2)理解性考题侧重于考查实际的教育问题或现象所体现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表为选择题中各模块知识点历年分布:2.解答策略

选择题的解答方法有直选法和排除法。所谓直选法就是读完题目之后,直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做出判断,从选项中迅速选出正确答案,这是做选择题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当用直选法不易选出答案时,可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是指在综合考虑所设题干和所给选项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题干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总而言之,在做选择题时要审清题意,把握题眼;审视题肢,明确大意;干肢结合,有所取舍;理顺思路,注重复查。3.例题(1)记忆型考题【2016·浙江】下列哪位教育家系统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答案】D。解析: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理解型考题【2016·浙江】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认为海因茨偷药其实不会对药剂师造成任何损失,而且他以后可以再把钱还给药剂师,如果他不想失去他的妻子,他就应该去偷药。儿童这种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好孩子定向阶段

C.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D.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答案】C。解析:处于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名词解释题1.题型简介

名词解释题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题型。名词解释题就是写出定义或者概念,注重考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其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特点是:题型基础,相对简单,多以记忆型题目出现。

下表为名词解释题中各模块知识点历年考点分布:2.解答策略

名词解释属于主观题,该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做到对知识点记忆准确,这就要求考生对考试说明中出现的知识点要能够准确识记、并且要能做到合理组织语言,表述清晰准确。3.例题

1.【2016·浙江】非正式群体【参考答案】

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比,非正式群体的结构松散,缺乏稳定性,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

2.【2016·浙江】幻想【参考答案】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三)简答题1.题型简介

简答题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题型。通常是给出一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作答,注重考查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其特点是,设计灵活,角度多变,能力要求高。

下表为简答题中各模块知识点历年考点分布:2.解答策略

简答题作答要突出“简明”,即无需做过多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考生解答此题时要认真审题,吃准题意;紧扣主题,确定范围;理清思路,列出提纲;依据提纲,行文作答。要做到全面完整,要点明确,条理清晰。3.例题

1.【2016·浙江】教师资格被撤销、丧失的法定情形分别有哪些?【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2.【2016·浙江】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小学生处于哪个阶段?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参考答案】

小学生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和长辈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助长儿童的胜任感,有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四)论述题1.题型简介

论述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题干情境或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阐述。该题型的特点是题量少,分值高,但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记忆的熟练程度,要求作答内容详实,阐述条理清晰。

下表为论述题中各模块知识点历年考点分布:2.解答策略

作答论述题,首先要根据题干锁定相关知识点,提取记忆中的知识内容;其次,合理组织答题要点,梳理答题策略,形成答题框架;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填充框架,详细论述。3.例题【2016·浙江】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落实“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参考答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五)材料分析题1.题型简介

材料分析题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必考题型,通常是给出一个材料,然后提出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案例进行作答。其特点是:主观性强、开放性强,灵活性强,综合性强。

下表为材料分析题各模块知识点历年考点分布:2.解答策略

作答材料分析题要分三步:

第一,认真审题,捕捉题干信息,确定考点原理。

第二,根据案例以及题干要求,结合相关知识点恰当分析,准确作答。

第三,结合材料进行文字加工,或是结合案例和题目设置,进行答案复查。3.例题【2016·浙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老师是某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在他的班级里,气氛轻松,学生们认为他的方法既有趣又有效。下面是张老师自己阐述如何运用强化来鼓励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我在班上总是用玻璃球强化学生好的行为。我有一个空玻璃瓶,当学生表现得好时,我就往瓶子里放一个玻璃球。例如,其他老师来我们班讲课或者我们的学生去图书馆时,学生们如果很快安静下来,安心听讲,我就会给他们一个玻璃球。我的准则就是他们不能向我要玻璃球,而是我告诉他们坐姿要端正,进行消防训练时不能说话,这些都是应该做到的。我一周可能会给全班同学2~3次玻璃球,可以说是一种变化的程序。当瓶子装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联欢会,给他们看一会儿卡通片,我还会给他们带来冰淇淋或者其他好吃的东西。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强化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结合该材料谈谈强化对于课堂管理的意义。(2)斯金纳在实验研究中所安排的强化程序有哪几种?哪一种或哪几种效果最好?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所采用的是哪一种强化程序?(3)结合该材料指出强化物有哪几类。【参考答案】(1)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在该案例中,张老师对学生好的行为给予强化,借以维持课堂秩序,通过多次强化,就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2)强化的程式是指运用强化的方式。强化的程式可分为连续强化与间隔强化程式。间隔强化又分为时间式间隔和比率式间隔,分别又分为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和定比率强化、变比率强化,其中变时强化和变比率强化最好。在该案例中,张老师采用的是变比率强化,因此效果很好。(3)所有对行为具有加强作用的物体或活动等都是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食物类,如该案例中的冰淇淋或者其他好吃的东西;实物类,如奖状、玩具、铅笔等;语言类,如表扬等;代币物,如该案例中的玻璃球;喜好的活动,如该案例中的联欢会、看卡通片等。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目的与功能● 学校教育制度● 教师与学生● 课程● 教学● 学校德育● 班主任工作●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本教材含相关考点体验课程,高清精选视频在线学 听课地址:c.offcn.com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考纲透视考点梳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不同层次。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考题再现【2015·浙江·单选】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C.朱熹D.孟子【答案】D。解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学说(一)神话起源说(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二)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三)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无疑是不科学的。考题再现【2014·浙江·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斯金纳C.沛西·能D.巴甫洛夫【答案】A。(四)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五、教育的形态考题再现【2014·浙江·单选】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C.非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答案】A。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如官吏、牧师、骑士、君子等,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的教育(2)古代西方的教育(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近代社会。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6)教育全球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要求教育培养国际通用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旨在培养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7)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发、共享、交互、协作。(8)教育具有科学性。与以经验指导教育相比,现代教育重视科学指导,由此使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孔子(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考题再现【2011·浙江·单选】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答案】B。(2)教育主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可以总结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提出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即学、思、习、行。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3)著名论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力行而近乎仁;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考题再现【2014·温州·单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答案】B。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学记》(1)《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考题再现【2014·温州·填空】__________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答案】《学记》(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第三步助产是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的结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讽刺的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答案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考题再现【2015·浙江·名词解释】苏格拉底方法;【2012·浙江·名词解释】产婆术【参考答案】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为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第三步助产是指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讽刺的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答案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4.柏拉图(1)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2)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6.昆体良

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的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1)教育目的。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他认为现世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2)“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3)教育适应自然。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4)班级授课制。最早在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5)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考题再现【2014·浙江·单选】在教育史上倡导“泛智”教育思想,并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著名教育学家是( )。A.康德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培根【答案】C。

3.卢梭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教育代表作是《爱弥儿》。他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主张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考题再现【2016·浙江·单选】下列哪位教育家系统阐述了自然教育思想?( )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卢梭【答案】D。

4.康德

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5.裴斯泰洛齐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6.洛克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该书提到“我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反映了洛克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所决定的。

他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

7.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考题再现1.【2015·浙江·单选】最早明确提出教学教育性原理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答案】B。2.【2012·浙江·单选】“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说明教学具有( )。A.社会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管理性功能【答案】C。(3)教学四阶段论。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4)赫尔巴特还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学的主要特征是:(1)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3)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4)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考题再现【2011·浙江·单选】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涂尔干C.杜威D.加里宁【答案】C。

2.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其主要观点: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考题再现【2016·浙江·名词解释】文化教育学【参考答案】见上文。(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主要观点是: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⑥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批判教育学的代表有美国的鲍尔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5)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有法国的乌里、洛布罗。主要观点是:要研究制度,研究制度对人的影响;对教育问题进行制度分析;要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她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当时的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1936,1948,1956),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著名教育家,著有《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曾担任小学教师、校长,担任高尔基工学团主任,筹办和管理捷尔任斯基公社,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他认为,集体具有共同目的、与其他集体有机联系、管理机构、集体舆论等特点。他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影响集体);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他非常重视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他认为适当的运用惩罚是必要的,它是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要求的结合,但不能体罚。(四)教育学的成熟阶段牛刀小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A.原始性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C.制度化、系统化

D.普及性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伯尔

C.蒙台梭利

D.夸美纽斯

4.( )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洛克

5.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6.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说的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7.从教育有史以来,除( )以外,教育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原始教育

B.西周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8.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研究( ),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A.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B.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

C.教育方法和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应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__________。

2.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做定义,第三步叫做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起源说

2.《大教学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古代教育的典型特征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答案】D。解析:“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答案】D。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4.【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5.【答案】A。解析: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

6.【答案】D。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起源说。

7.【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8.【答案】D。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答案】家庭教育

2.【答案】助产术

三、名词解释

1.【参考答案】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参考答案】《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这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其教育教学的理论。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倡导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等。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考纲透视考点梳理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其核心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激励着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针的规定去培养人才。如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对学生成才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必须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即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这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目的直接指向受教育者,它预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既有经验,不能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还要考虑学生具体的特点和需要。(三)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持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论,如何看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影响一个时期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因素。五、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考题再现【2015·嘉兴·单选】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答案】B。解析:法国思想家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六、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1.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3)有独创性。(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2.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作准备。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变革(一)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项专门的、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寓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现为原始社会的氏族为求其群体的巩固和延续,使儿童学会成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社会习俗。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的人才。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学校。《孟子》中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大学》《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二)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中国开始实行近代学制以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正式规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教方针。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的影响下,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这体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1929年,国民党政府则颁布了所谓“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考题再现【2015·嘉兴·单选】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答案】D。三、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1.我国教育的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我国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它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为全体劳动者谋福利的伟大事业,要靠大家来建设、来创造。所以,我们培养的人,必然是劳动者、建设者、创造者,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我们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体表现: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书本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一)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保证育人的方向,使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其他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推动学生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二)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三)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包括: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的习惯。其中,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四)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

考题再现【2015·浙江·名词解释】美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