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0:27:38

点击下载

作者:何淑艳,代军,包海英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试读:

前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教育制度的起始阶段,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健康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随着对《纲要》精神的贯彻执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

本教材立足学前健康教育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健康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基于对健康的最新认识,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着重介绍三方面内容:一是健康的一般理论、学前儿童健康的目标和内容;二是从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方面,分别阐述了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及注意问题等;三是介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评价。本教材的编写,密切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既注重理论的前沿性,又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学习者跟上时代步伐,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本教材每单元前面都有单元介绍和知识目标,起到导读的作用。每课的情境案例、知识拓展、案例分析、相关链接等设置,开拓学生视野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每单元后面都有议一议、练一练、讲一讲、读一读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教材由何淑艳、代军、包海英担任主编,张莹莹担任副主编。本教材的第五单元由何淑艳编写,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由代军编写,第三单元由包海英编写,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由张莹莹编写。何淑艳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本教材参考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及同行的研究成果、观点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幼教工作者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7年1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单元介绍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从现代健康观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表述了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壮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目标

◎ 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 理解健康和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健康的标志;

◎ 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 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情境案例

据2011年7月7日人民网《聚焦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我国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调查显示,从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间,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最典型的问题就是肥胖和近视。与2000年相比,少儿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看了这则报道,你有怎样的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知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壮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教育把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内容相互渗透的同时,要在健康教育领域的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和个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第一课健康教育一、健康的含义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有人说得更具体:不吃药、不打针、不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是健康。《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事实上,健康是一个综合的、历史性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的要求和认知也不断变化、更新和扩展。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良好的总称。”

身体健康:人体在形态、结构、机能、体能和环境适应上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人在情绪、意志、平衡人际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社会适应:人自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处于良好状态,包括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认为健康仅仅是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道德健康寓于健康概念中,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指人的信仰、品德、情操、人格等处于积极向上、高尚和完美的状态。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表明,一个人只有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保持相对的平衡和良好的状态,才能称得上完全的健康。知识拓展对健康的认识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致经历了从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个阶段。

神灵自然医学模式: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低下,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的认识甚少,健康被认为是神灵赋予的礼物。如古希腊人认为“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液体平衡便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人有了疾病无法医治应求神问卜。这就是早期的神灵自然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因此建立了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的生物性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它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健康的内涵,而且束缚了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溃疡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提高。据统计,上述这些身心疾患的死亡率已进入了人类疾病死亡谱的前几位。另外,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职业等社会因素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威胁也日趋严重。这种现象说明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描述健康是不够的,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选自麦少美,孙树珍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二、健康的标志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1)精力充沛,对承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光泽,无头皮屑。(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即“五快三良好”。

躯体的健康标准:“五快”(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心理的健康标准:“三良好”(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三、健康教育的含义

健康教育概念的产生是与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和需要密切联系的。健康教育的出现最早源于与学校有关的卫生教育。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尝试在学校开设生理卫生课,“健康”始被列入一系列学校教育目标之一。据有关文献报道,“Health Education”最早在1919年的美国儿童健康协会的会议上被采用。以后,一些直接从事卫生和教育的专家们也逐渐更明确地把健康与教育联系起来,阐述通过教育指导人们对疾病的预防。目前,有关健康教育的定义有数十种,但其共识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1)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过程,是一种自愿的学习而不是强制的。(2)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促使每个人获得能力和责任感,以便对自我的健康做出抉择。(3)健康教育的焦点在于沟通健康知识与个人实际行为的联系与统一。(4)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及影响个人行为形成、改变的各种因素。(5)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和行政干预。

我国有关专家一般认为,1988年第13次世界健康教育大会提出的关于健康教育的定义比较贴切,即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现代社会的人们迫切需要进行以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以便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健康教育是健康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它的核心就是教育人们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和群体的保健意识及保健能力,营造一种全民范围的健康意识,每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向社会求得医疗保健服务,而且要在促进他人和全社会的健康方面承担义务。因此,健康教育就必须为人们提供改变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们自觉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服务。其次,健康教育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强调改变人们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要有组织地加以实施,要贯彻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在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理念和独立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当中自然地渗透健康的行为准则,在接受其他知识、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接受正确的健康知识,学会认识和处理自身的和周围的健康问题。第二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情境案例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又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思考:根据家长的叙述以及康康的行为表现,分析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谈谈解决的方法。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健康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发育正常,没有身体缺点(如视力不良、扁平足、龋齿、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沙眼等),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与良好的适应性。1.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

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健康是体质状况的反映和表现。儿童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生理系统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健康的前提。明显的生理缺陷必将产生生理障碍,因而,诸如组织器官的缺陷或功能异常、视力不良、贫血、呼吸道感染等异常疾病,以及肥胖、瘦弱、体格生长偏离等,都属于不健康状态。2.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具有以下特征: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遵守社会规范,适应周围环境,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人格发展正常,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情绪稳定,无任何心理障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条件。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是指儿童在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环境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等,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他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在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学前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同样会产生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等愿望和需求,如睡眠和休息、合理膳食、运动、安全感、成人保护、被同伴接受等需求。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自己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为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体育、生活自理教育,安全自护教育和环境与健康教育。(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向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儿童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需要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初步基础,特别要重视儿童的健康。婴幼儿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生命刚刚起步的开始阶段,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尚未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伤害;幼儿心理发展迅速,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多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异常。因此,让幼儿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消除危害因素,纠正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发病率。在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还能够学到许多健康知识,改变幼儿对健康的态度,形成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行为。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是其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培养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基础。健康既是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学前儿童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个体求得生存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促进其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需要,同时有助于学习自我服务技能,也能改变儿童的某些不良习惯,培养儿童讲究文明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感受和创造健康美……这些都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9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高度重视健康问题,都必须吸取健康信息,任何时候放松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健康就会远离自己。0~6岁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因此,该阶段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时期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时间。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方式,对提高他们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十分必要的。4.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也就是说,关注人类早期的健康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创造。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根本上都取决于一个国家下一代的素质和竞争力,因此,学前儿童的健康是提高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只有个体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建设强大而繁荣的国家。二、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

学前儿童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及时了解、正确评价学前儿童的健康状态,才能更积极地改进和完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一)身体健康1.生长发育良好

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各项体格发育指标、生理机能指标和生化指标符合该年龄组儿童发展的健康标准。食欲良好、睡眠好、精力充沛等。2.适应能力增强

具有一定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少得病;对冷热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适应能力;能适应多种体位的变化,如摆动、旋转、身居高处等。3.体能发展良好

学前儿童的活动能力发展正常,身体的各种基本动作适时产生,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等;肌肉较有力,身体动作较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手、眼的协调能力发展良好等。(二)心理健康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学前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2.认知发展正常

良好的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学前儿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3.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情绪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儿童活动的效率。同时,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提高,并开始学会合理地发泄消极的情绪。4.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5.人际交往和谐

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在游戏中能够谦让待人,乐于帮助别人。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失调,常表现为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形成较强的自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儿童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期,也是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与幼儿园的教养方式与教育模式若有不当,会造成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常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多动、口吃、遗尿、吮吸手指等,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心理卫生问题,否则极易在后续发展中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没有严重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对学前儿童进行做人的教育,即对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前儿童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等愿望和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自己对社会的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如学前儿童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的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需要一定的安全感,需要依赖于成人的保护;需要被同伴接受,需要独立,需要自己动手去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等。对学前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较快地融入集体生活;(2)乐于与人交往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能主动积极地应付各种压力,以保持他们与环境之间及自身内在的平衡。三、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学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有赖于他们所处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有赖于其自身状况,还与其作用于环境的方式以及环境的反作用有关。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卫生保健服务等四大类型。(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水源、气候及食物等,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类物质条件,维持和促进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为他们提供各种精神条件,使他们清醒愉悦、积极向上。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合理的营养都是保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的因素也随之产生、存在和传播。这些因素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造成各种环境污染,也会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前儿童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噪声会使儿童大脑皮质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等症状;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可感染致病性细菌、病毒,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2.社会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与其他人群一样,都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体系中。这个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文化信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前儿童的健康。在学前期,对儿童影响较大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1)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初级社会化的场所,能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家庭经济和营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的身心素质、生活方式都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前儿童的生活方式、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的同时,在家庭中要注意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行为习惯。(2)托幼机构。托幼机构是对学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也是儿童次级社会化的场所,承担着对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任务。作为又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托幼机构保健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等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状况。幼儿园对幼儿提供的保健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供给合理平衡的膳食、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生长发育评价、身心疾病防治、预防接种和生活照顾等方面,而且更应体现在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上。“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此,托幼机构应当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定期检修并有保护设施、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的轻音乐等,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儿童健康。《纲要》同时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幼儿园还应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3)社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既是人们聚集、生活的一定地域,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她是具体的地方社会,是大社会的缩影。儿童生活在这里,周围的一些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资源,都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既是个人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利用社区环境,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社区中的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宣传和新闻部门、文化和娱乐部门、各类社会团体等都是我们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时可利用的社会环境资源。为保证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参与配合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关链接“5岁以下的儿童中,33%以上的疾病,是由环境暴露造成的”。2007年7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名为《评价与接触化学品有关的儿童健康风险原则》的报告。这份长达351页的报告,由18个国家24位专家共同完成。“孩子不是小个子的成人”,世界卫生组织区域间研究组组长特里博士在报告中表述,“他们特别脆弱,接触环境污染物后的反应比成人严重得多”。

报告透露,全球所有的疾病中,30%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40%发生在5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其中每年约有300万名孩子因之死亡。(二)生物学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遗传以及与遗传有联系的素质、疾病(生理生化改变)以及有机体损伤等。遗传是实现人类和各种生物种族在世代间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目前已知的因遗传因素直接引起的人类遗传缺陷或疾病有3000多种。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综合征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如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近亲结婚高。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意外伤害和疾病引起的发育障碍或机体损伤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例如,由于病变、外伤、中毒等原因而引起的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损伤,会随之发生个体生理活动失常,还可引起机体,特别是各内脏器官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继发改变以及心理活动的某些变化。(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传统风俗、规范等影响,特别是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和生活意识。人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当今,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美国1976年的死亡人数中,5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占44.7%,死因中居前3位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都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学前儿童正处于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阶段,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将对其一生的健康有益。有益于学前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平衡的膳食;有规律的生活;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知识拓展谁是最容易亚健康的人?

1.精神负担过重的人;

2.脑力劳动繁重者;

3.有体力劳动负担的人;

4.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心理负担重的人;

5.长期从事简单、机械化工作的人(缺少外界的沟通和刺激);

6.压力过大的人;

7.生活无规律的人;

8.饮食不平衡、吸烟酗酒的人。(四)卫生保健服务

托幼机构是对学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对学前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任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制度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

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防止和控制疾病发生或在园所内传播的基本措施,所以,托幼机构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各项卫生保健制度。为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教人员还应为儿童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生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相关链接心理健康测试

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很受社会重视的,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以后承担责任、压力的能力将会受到质疑。以下的小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经常是”,画√号;“偶尔是”,画△号,“完全没有”,画×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

3.经常做噩梦,恐惧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

4.经常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

5.学习常使自己感到烦躁,讨厌学习。( )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致志,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寡言。( )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

11.老师讲课,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

20.喜欢跟比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

21.感到没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

28.一旦离开父母,心理就不踏实。( )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

30.担心忘记锁门和东西忘记拿,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

31.站在沟边、楼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掉下去的感觉。( )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生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惧倾向。( )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

37.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

38.有依赖止痛或镇静药的习惯。( )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可以找老师和同学聊聊,心情应保持愉快、乐观。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种心理疾病,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检查治疗。

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检查治疗。议一议

邬意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虽然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障碍。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姥姥不来接他,他也哭。老师让小朋友学着叠被子,他不会叠,也哭;让他学着做值日,他说不会,让他跟小朋友学,他也哭。

1.请分析上述案例中邬意韬爱哭的原因。

2.针对上述案例中问题,幼儿园和家长应采取哪些措施?练一练一、填空题

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 )、( )、( )和( )。

2.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括( )和( )。

3.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 )、做( )、做( )的基础。”二、判断题

1.儿童没有病就是健康。( )

2.儿童智力正常就是健康。( )

3.儿童生理、心理及适应性良好就是健康。( )讲一讲

1.何为现代健康观?如何将其体现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

2.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达成健康教育的目标?读一读

[1] 范惠静.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龙明慧.幼儿健康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范惠静.幼儿园优秀健康活动设计80例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全国优秀幼儿健康教育活动课例评析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二单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单元介绍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所期望儿童获得的健康方面的发展。本单元从三个不同层面(即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进行划分和表述,以期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活动起到规范、引领和指导作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教育两大方面,是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设计和选择的。为了确保儿童健康教育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本单元中重点阐述了选择和组织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及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知识目标

◎ 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及实施原则;

◎ 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 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

◎ 能够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引导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情境案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恒恒是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他很少与其他幼儿交往,自由活动的时候他最喜欢一个人拿着拼图躲到一个角落拼搭。这些行为与他入园前没有与外界接触交往有关。

美术课上,其他幼儿都开始作画,只有他还坐在位置上面对着一张白纸发呆,老师问:“你为什么不画?”恒恒回答:“我不会。”“那么你先画个圆吧!”“我不会。”“那我教你吧!”于是,老师又教了一遍,之后他还是不肯动笔,这次他的回答是“我怕画错”。晚上老师把这件事跟他的爸爸进行了交流,爸爸的答案是“他会画”。

数学课上,老师请幼儿把看到的物体个数用圆圈表示出来,其他幼儿都开始动手画了,但是他却迟迟不肯动手,问“为什么不做”,答“我不会”,于是老师又教了一遍,恒恒还是不肯动手,这次的回答是“我怕做错”。

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有很多,对于孩子对自己的不自信的行为,老师跟恒恒的家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家长希望通过老师的一些方法,对孩子的不自信行为有所帮助。

案例分析:3~6岁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培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不少幼儿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从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以包办代替为主,生怕孩子做不好,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自信了,这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因此,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健康教育目标,加强幼儿健康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家长能耐心引导,但不是替代他去做。对于孩子的细微进步,家长要表扬和鼓励,并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更多地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实质上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期间对儿童身体素质、自我保健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的预想,是对学前儿童在健康教育中应获得的发展效益的规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具有定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科学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关键,是构建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制定评价内容与标准的基本依据,也是确定学前儿童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一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基础。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促进儿童的生命和健康,应该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家长和教师应该明确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层面: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既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还是确定健康教育活动相应的阶段目标及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它对学前儿童的身心保健起到规范作用。《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第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第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第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部2012年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对健康领域的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如表2-1所示。表2-1 《指南》健康领域目标

上述关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制定健康教育活动最直接的依据,从目标表述来看,各个时期都能考虑到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身心和谐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主要方面。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由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保护与锻炼并重

既重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其中了解与安全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点。(三)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健康态度的转变并重

探讨儿童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虽然提高儿童的健康意识、改善儿童的健康态度、培养儿童的健康行为都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但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分类目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分类目标是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将学前儿童健康涉及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相对的划分与归类后确定的目标,分类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分类目标依据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身体保健教育目标和身体锻炼教育目标两大方面。(一)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目标1.生活习惯(1)培养儿童良好的作息、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卫生习惯。(2)帮助儿童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3)帮助儿童学会并掌握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2.饮食与营养(1)帮助儿童认识常见食物名称、种类及其特点,知道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2)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3)帮助儿童了解膳食均衡的简单知识及其意义,培养儿童不偏食的良好习惯。3.人体认识和保护(1)帮助儿童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并了解其主要功能。(2)帮助儿童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儿童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3)帮助儿童理解心情愉快对身体的好处。(4)帮助儿童学习保护身体主要器官的最基本的方法。4.保护自身安全(1)帮助儿童了解水、火、电、煤气、刀具、常见药物的使用常识和注意事项。(2)帮助儿童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3)帮助儿童获得应付意外事故(尤其是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的常识,懂得及时避开危险场所。(4)帮助儿童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常识。(二)学前儿童身体锻炼教育目标

儿童身体锻炼的目标是指通过身体锻炼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揭示了身体锻炼影响儿童发展的预知变化,是儿童努力发展的方向,也是学前教育机构实施身体锻炼教育应完成的任务。身体锻炼的目标作为身体锻炼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身体锻炼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并由此影响着锻炼活动的过程、方法及环境和材料的布置和利用,也影响着身体锻炼活动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基本活动技能(1)练习和改进儿童的走、跑、跳、钻爬、平衡、投掷、攀登等基本动作,帮助儿童掌握有关的粗浅知识,使其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2)帮助儿童掌握参加体育运动时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3)培养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团结合作、遵守规则、宽容谦让、勇敢竞争、不怕挫折等良好品质。(4)满足儿童运动、竞赛、表现等多种需要,逐步培养儿童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和参加锻炼的习惯。2.基本体操练习(1)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利于儿童长成匀称的体型。(2)教给儿童有关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变化的简单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儿童的做操兴趣和能力,发展儿童的空间概念。(3)让儿童坚持每天做操,培养儿童在冬夏季节不怕寒冷与炎热的意志品质,提高儿童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4)培养儿童在体操活动中做到协调一致、遵守纪律的优秀品质,增强集体观念。满足儿童表现、模仿、审美等多种需要,培养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3.提高身体素质练习(1)提高儿童平衡、协调、速度、灵敏、柔韧、力量等身体机能。(2)帮助儿童掌握身体素质练习必需的知识和机能,教会儿童利用各类体育器械、器材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3)培养儿童独立选择运动器材、创造性利用器材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发展儿童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谦让合作、爱护运动器材的良好品质。(4)满足儿童身体活动、娱乐、表现、自主、独立等多种需求,有效激发儿童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各有其典型特征。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就是以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的健康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目标要求的差异性,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又是制定具体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可以保证学前儿童活动的适宜性和发展性。(一)0~3岁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基于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与培养密切配合来进行,保教并重的教养方式是婴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保教工作中,应把儿童的健康、安全及养育工作放在首位,促进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下面,我们以《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为例,来熟悉0~3岁阶段儿童教养内容和要求。1.新生儿(1)自然睡眠,保持房间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2)勤洗澡,勤换衣裤和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接受适当的视听刺激,常听舒缓柔和的音乐声、玩具声和讲话声,常看会动的玩具和人脸等,适宜距离为15~30厘米。2.1~3个月(1)自然形成有规律的哺乳、睡眠,及时补充营养。(2)在适宜时间内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和户外睡眠。(3)提供便于抓握带声响的、色彩鲜艳、无毒卫生的玩具,练习俯卧抬头、目光追视、抓握、侧翻等动作。(4)在逗引交流中,对亲近的人和声音产生反应,从微笑发展到大声笑,情绪愉快,培育母婴依恋亲情。3.4~6个月(1)睡眠时间充足,逐渐养成自然入睡、有规律睡眠的习惯。(2)能扶着奶瓶吸吮奶、水,逐渐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3)在穿衣、盥洗中,乐于接受洗脸、洗手、洗屁股、洗澡。(4)学习翻身和靠坐,主动伸手抓住玩具,并双手自玩。(5)学习辨别亲近人的声音,转向发声的方向,用“咿呀”声与人交流。(6)注视和学习辨别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人、物和事。4.7~12个月(1)逐渐形成定时睡眠(白天睡2~3次,一昼夜睡13~15小时),自然入睡。(2)逐渐提供各类适宜的食物,初步适应咀嚼、吞咽固体食物,尝试用杯喝水、用勺进食。(3)配合成人为其穿衣、剪指甲、理发和盥洗等活动。学会坐盆排便,对大小便的语音信号有反应,有一定的排便规律。(4)练习独坐、爬行、扶住行走、捏拿小物件,学会简单的模仿动作。(5)模仿成人的发音,听懂简单的词,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指认五官等)。(6)用表情、动作、语音等回应他人。(7)跟着音乐节律随意摆动身体。5.13~18个月(1)按时起床、入睡,醒后不哭闹,情绪保持愉快(白天睡1~2次,一昼夜睡12~14小时)。(2)自己用杯子喝水(奶),形成定时、定位专心进餐的习惯。(3)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擦嘴、喝水漱口。学用语言或动作表示大小便,并在厕所坐盆便溺。(4)练习独立行走、下蹲、转弯、学着扶栏杆上下小楼梯等。(5)尝试用喜、怒、哀、乐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6)感知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花草和树木、人和物,会指指认认。(7)感受音乐节奏带来的快乐,跟着音乐做肢体动作,尝试涂涂画画。6.19~24个月(1)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昼夜睡12~13小时),睡前要脱衣裤。(2)学用小勺自己进餐,口渴时喝水。(3)在盥洗时学着使用肥皂、毛巾。在成人的帮助下学脱鞋子、裤子、袜子和外衣。(4)练习自如地走、跑,双脚原地并跳,举手过肩扔球,叠高小积木,传大珠子,并学着收放玩具。(5)经提醒与人打招呼,学着在同伴中玩耍、游戏。初步懂得简单是非,学着遵守规则。(6)辨别周围环境中的常见物,对物体形状、冷热、大小、颜色、软硬差别明显的特征有初步的认知体验。7.25~36个月(1)按时上床,安静入睡,醒后不影响别人,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2)用小勺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愿意吃各种食物,自主地用杯喝水(奶)。(3)学用肥皂、毛巾自己洗手擦脸,主动如厕。(4)学习自己穿脱简单的衣裤、鞋袜,自己洗脸、洗手等。(5)练习钻爬、上下楼梯,学走小斜坡,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有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6)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亲近老师和同伴,淡化对父母的依恋,有初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7)学习对人有礼貌,不影响别人活动。(二)幼儿园各年龄阶段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以小、中、大各年龄班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的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它对各年龄班儿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也为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具体表述如下:1.小班儿童健康教育目标(1)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刷牙的基本方法;学习穿脱衣服;会使用手帕和纸巾;养成坐、站、行、睡的正确姿势;能及时排便;有良好的作息时间。(2)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独立进餐;认识最常见的食物,爱吃各种食物,主动饮水。(3)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认识并学习保护五官;能积极配合疾病预防与治疗。(4)知道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玩滑梯、转椅等大型运动器械时要注意安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5)知道自己的性别。(6)喜欢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能自然地走、跑、跳、投掷。(7)初步学会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并做出相应动作。(8)能边念儿歌边听音乐节拍做模仿操或徒手操。(9)初步掌握有关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规则,团结合作,爱护公物。(10)能合作收拾某些小型体育器材。2.中班儿童健康教育目标(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洁;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2)帮助儿童进一步认识各类常见食物,在爱吃各种食物的同时,懂得要科学合理地进食,逐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逐步形成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处理常见外伤的最简单的方法,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4)认识有关安全标志,能够在成人提醒下遵守交通规则;不接触危险物品;遇到危险时能告诉成人,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5)愿与父母分床而眠。(6)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能听各种口令和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动作。(7)能按节奏协调地走、跑和跳;能按要求投掷、抛接,能左右手拍球。(8)能随着音乐节奏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能注意活动中的安全与合作。(9)具有及时收拾小型体育器械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抵御寒、暑、饥、渴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11)掌握有关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有关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则。(12)懂得在生活中互助合作、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爱护公物,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3.大班儿童健康教育目标(1)保护个人卫生,关心周围环境的卫生;进一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初步理解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身体需要各种营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