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5:46:59

点击下载

作者:(美)杰夫·格尔克(Jeff Gerke)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

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试读:

前言

啊,我的宝贝,啊,我的宝贝,你快一点,我们一块儿走你不去吗?你不去吗?你看那个厉害的、衣衫不整的音乐人啊,我的宝贝,啊,我的宝贝,让我带你去看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的表演,你不一起来吗?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不起眼,但就是这些简单的文字点燃了一场革命。

1910年,一个叫伊斯雷尔·伊西多尔·巴林的年轻人创作了生平第一支曲子,叫作《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一首由乐器演奏的进行曲。巴林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住在纽约市,他想方设法把这支曲子推上百老汇的舞台。

百老汇的一个制作人相中了《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把它编入自己的音乐剧《疯狂》。但是观众对这支曲子反应冷淡。后来演了几场,这支曲子就被撤了下来。巴林的第一个作品就此结束了百老汇之旅,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败涂地”。

六个月后,百无聊赖的巴林给这支曲子填上词。简简单单的歌词,在某些人看来甚至有些粗俗。歌词大意非常简单:某人带着约会对象去看乐队演出时下流行的音乐。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这是最好的乐队!他们可以演奏你从没听过的军号如此自然令你向往战场这是最好的乐队,我的宝贝羔羊来吧,来吧,让我拉着你的手谁是领队如果你愿意听一听爵士版的《斯旺尼河》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

先别管这歌词错误百出的语法和故意赶时髦的嫌疑,歌词本身引起了听者的共鸣。很快这支曲子就在百老汇流行起来。在那个没有脸书和推特的年代,《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照样火遍大江南北,曲子的作者也火了。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作者的名字。伊斯雷尔·伊西多尔·巴林决定为自己换一个听起来更美国化的名字:欧文·伯林。

伯林现在有机会证明自己,他的成功不是昙花一现。在他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约1500首歌曲,改编百老汇歌舞剧19部、好莱坞电影18部,其中8部还获得过奥斯卡提名。歌曲的代表作如《白色圣诞节》、《装扮高雅》、《独此娱乐业》、《上帝保佑美国》。

这些成就的起点就是他为那首“一败涂地”的进行曲填上了词。“欧文·伯林在美国音乐界没有位置,”作曲家杰罗姆·克恩后来说,“他就是美国音乐。”乔治·格什温称伯林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欧文·伯林对自己一夜成名也颇为惊讶。他回忆《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一开始失败后来却大获成功的原因时,做出如下总结:“音乐要想活下去,必须被唱起来。”音乐与歌词:两种类型的小说家

欧文·伯林的曲子的旋律前后没有变化,使之发生变化并产生魔力的是后来填上的歌词。

通常一篇作品总有顾此失彼的地方。如果“失败”的部分没有补回来,那么整篇作品还是“一败涂地”。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创作音乐,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认为所有的小说家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擅长设计情节,另一种擅长塑造人物。

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整日思索关于故事的种种可能。在他们的精彩作品中有趣的事情接连发生。作品关注的焦点是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人物,通常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发生。我了解这类小说家是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擅长塑造人物的小说家总是着迷于探索什么样的人物读者会感兴趣。小说中的人物富有、迷人、令人信服且不可抗拒。你感觉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这两种小说家的问题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出的人物扁平、虚假、老套:像是照着纸样剪出来的,虽然脾气、抱负、性别、职业不尽相同,看起来却都差不多,都是按照小说家的脾性塑造出来的。注重塑造人物的小说家能塑造出充满生气的人物,但是让这些有趣的人物干什么,他们往往绞尽脑汁仍不得而知。你很少能看到全能的小说家。我就从没遇到过。

那么,无法两全的小说家们该怎么办呢?

在音乐界,人们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个搭档,让他做他擅长的事情,两个人取长补短。于是就有罗杰斯和汉姆斯泰因、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勒那和洛伊、梅肯和阿什曼、伯斯坦因和桑德海姆,还有韦伯和瑞斯这样的黄金搭档。一个作曲,另一个填词。这个办法对搞音乐的适用,对写小说的就没那么简单了。

小说界也有分工合作的成功例子。如斯蒂芬·金和彼得·斯特劳布、拉里·尼文和杰里·波奈尔、玛格丽特·韦斯和特雷西·希克曼。畅销系列小说《落后》的作者有两位:提姆·拉海因和杰瑞·B·詹金斯。拉海因提供故事的神学框架,大部分的实际写作交由詹金斯完成。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写小说是一个人的事情。小说家独自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做着最不可思议的梦。完美世界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天生就具备两种才能:既能塑造优秀的人物,又能设计出精彩的情节,人物跟随情节一往无前。

一般情况下,无人能如此幸运。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别的小说家了。如果有人评价说“你写东西挺有男人味嘛”,通常是说你的小说情节精彩但人物乏味;“嗯,你的……对话写得不错”,这表明评论者认为你的情节无趣但人物尚可。

也许你觉得自己并不属于任何一类。有些人告诉我他们是背景至上的小说家。最开始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是地点。但是我认为他们:(1)将地点视为情节的触发器;(2)将背景视为人物。所以他们还是在二分法之内。还有一个女小说家告诉我她是谋杀至上的小说家。她一开始就想到谋杀,接着引出故事。拜托,谋杀就是情节,她还是情节型小说家。

一些小说家不觉得应该提高自己的薄弱之处。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大多数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不认为塑造有现实感的人物是必要的。只要美女站在即将爆炸的卡车旁(这样男一号会发疯似的冲过去,由此进入下一个情节点)就万事大吉。在这些小说家看来,人物只是一个摆设。乔治·卢卡斯谈到,他的《星球大战》中的人物不过是棋盘上的一粒棋子。他调兵遣将都是为了情节,为了他想要的故事。这些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有时似乎太假、太老土,这是否也不足为奇了?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看不起那些一味制造惊险爆炸和杀人现场的小说家。他们感兴趣的是母女间互动的情感关系。然而这些小说家现在却觉得有点绝望,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书确实销路不好。要是让他们加点情节,他们又不乐意。

音乐想要鲜活,就必须被唱起来。不配歌词的旋律再好听也只是一支曲子。没有旋律,歌词则只是一首诗。

想要小说精彩,必须同时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你必须要明白无误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你不必花时间读完本书。

作为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你必须认识到花工夫去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至关重要。人物的重要性与间谍打入敌人老巢这样的情节不相上下。为了设计惊险的情节,你愿意花上好几天、好几个星期,不是吗?把同样的精力也花在塑造人物上吧,你会收获很多。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们,你们则要相信想出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你们的人物去完成,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成了通俗文化的媚臣。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紧凑的故事结构并不会流于程式化。如果你不肯花心思搭建故事框架,就没人乐意认识你的人物。有人物又有情节,你的故事就会轻快地跳跃且紧扣主线。

我知道你有长处也有不足。你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你不会拿起这本书。我很高兴你愿意行动起来对自己说:“好吧,这是我的弱项,我打算看看你怎么说。我是来学习的。”

本书《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的闪光点在于它为两类小说家提供指导。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将会发现,一个充实的情节结构会让她故事中的人物极大地丰满。她的人物将会在坚实的情节背景中得以完美呈现。而情节至上的小说家笔下将同时兼有生动可感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此找到创作的乐趣。她的情节因为令人难忘的人物发展而在读者内心深处得到深沉的回响。

啊,多好的事啊!

这本书也许无法掀起一场颠覆世界的革命,但它会让你的小说变得耐读、畅销。关于我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样的,反正要是我自己开始读一部非虚构的书,我很想知道写书的人是谁,他究竟有几斤几两竟敢冒充权威。如果我真正在意我阅读的这本书,我非要知道作者的资质不可。所以,我来说说我自己。

1994年我开始涉足出版业。当时我拿到人生中第一份出版合同,写一个关于技术恐怖小说的三部曲。写作完成后,我进入出版我的小说的公司任编辑。编辑工作一直做到2002年,我成为自由作家,拿到了第二份写作三部曲的合同,这次是写军事恐怖小说。

后来我到另外一家出版公司任职,在那里开设小说部门——特别针对科幻小说。其间我依然在独立写作,并与他们合作写一些非虚构的书。2005年,我来到第三家出版公司,负责小说出版部门。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对各种小说类型都来者不拒:历史小说、鸡仔小说、南方哥特式小说、警匪恐怖小说等等。但在内心深处我总是对怪诞的小说非常着迷。所以我尽力搜寻科幻小说和其他非主流的小说,我的事业即是建立在此,我编辑出版了一些非常畅销的推理型小说家的作品。(如果本书中使用的例子大多来自《星球大战》,而不是《呼啸山庄》,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1999年,我参加了一个小说家研讨会,自那以后我就爱上了教授小说写作。我之前从没参加过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我讲授的内容是小说的连续性轨迹。那真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从那以后我就对小说欲罢不能了。

后来每年的小说家研讨会我都去授课。我在网上开办了一个小说写作技巧的每周专栏,并将上面的内容汇集成我的第一部写作书《写作基督小说的艺术与技巧》。我还开发了一些为写作提供帮助的产品,如交互系统“如何找到你的故事”和“情节至上型小说家如何塑造人物”。

现在你拿在手上的这本书,是我吸收并丰富了之前的成果,才建立起的一个全面的模型,以帮助你在丰满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三幕剧《情节与人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令人难忘的人物”带领你根据我的详尽的系统来创造现实可感的小说人物。第二部分“精彩的情节”告诉你如何让你的人物在精彩的情节中穿梭跳跃。第三部分“情节与人物”教你如何将人物与情节整合在一部小说里。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你属于哪类小说家,也许你想直接翻到你需要弥补或提高的部分。你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将此书从头读到尾。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每一条原则的建立都是基于前一条。要真正运用这些金科玉律,你需要完整地阅读。也许你在你本来已经擅长的领域还能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它也许可以让你更上一层楼。幕布开启

欧文·伯林对那首让他一夜成名的歌曲做出过如下评论:“旋律让美国人和一部分欧洲人的脚后跟和肩膀动起来。歌词虽然有点傻,但一切都很对味。”

不论你是情节型小说家还是人物型小说家,你只拥有旋律。它确实可以让一些人的脚后跟和肩膀跟你律动。如果你仅仅满足于此,你的故事就永远唱不起来。你翻开这本书,说明你勇于改变现状。你愿意拥有另一半,而且你知道这并不容易,但你想要“一切都很对味”。

让我们开始制作一首完整的歌曲吧。真的很重要吗?

你去问问职业网球运动员,她是希望拥有有力的反手击球能力,还是坚硬的额头就足够了。问问音乐家,是只能唱好还是只能演奏好乐器,还是两样都拿手会对他的事业有帮助。问问医生,或者直接问病人,外科大夫的态度温柔就可以了,还是大夫又温柔医术又精湛比较好?

想想那位传奇的演员詹姆斯·厄尔·琼斯,他为《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达斯·维达和《狮子王》中的木法沙配音。琼斯天生拥有一副动听的低沉嗓音,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五岁时琼斯患有严重的说话障碍症,口吃严重到他拒绝说话,他这种官能性的缄默一直持续到高中。到了大学,琼斯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演。他可以一直沉默下去,但是那样他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选择的梦想。

你也是如此。

我完全相信你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要么是对故事有强烈的感觉,要么是对人物有各种想法。我见过的所有小说家都至少有一项得以立身的本事,毫无例外。必然的情况是你有强的一面便一定有弱的一面。

你感觉到光有擅长的一面还不够,作为一个小说家不能忽视自己的弱项,于是你才拿起我这本书。我为你的勇气鼓掌。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去加固下陷的地基,他们认为目标难以实现,因而畏缩不前,或者他们压根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你跟他们不同。人物至上与情节至上

一位高尔夫球手老是打不进球,但他还是给我们表演了一整场不是吗?他也许拿不了任何一项锦标赛的奖项,但他在击球的瞬间还是能引起摄影师的关注,这就够了。所以,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估计你不赞同。你不想只拥有一部分能力。你想把奖杯捧回家。

我们来看看两类小说家。人物至上的小说家

一位小说家天生具有创造奇妙人物的能力,她的小说中有各种令人着迷的人物和精彩的对话,这样就能满足读者了,是这样吗?我们读小说不就是为了认识有趣的人物吗?

根据以上的理论,我们遇到了这样乏味的段落:“所以你觉得一切都是上天注定,是吗?一个人没有选择权?”他用手背抹了抹嘴巴。“当初你决定来,为了布丽安娜,为她和婴儿——这是你的决定对不对?是你想这么做的?”“我……”罗杰住了嘴,双手紧握放在大腿上。《格洛里亚》的废话的味道似乎突然盖过了烧柴的气味。他松了一口气,笑了笑,“一下子成哲学家了?”“啊,是的,”弗雷泽的语气平和了一些,“我可没时间干那个。”赶在罗杰开口前,他继续开讲,“如果没有自由选择权……那么就没有罪恶或救赎,对吗?……我们选了——克莱尔和我,我们可以制造一起谋杀,我们可以杀一个人;但是库勒登的血债要算在我们头上?我们可以犯下罪过——但是这罪过会找上门来?”“当然不是。”罗杰站起来捣鼓柴火,显得焦躁不安。“库勒登的事——不是你的错,怎么可能怪到你头上?莫里、坎伯兰,所有的头头都参与了……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你觉得这一切都是注定的?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要么被诅咒,要么被拯救,什么都改变不了?你这个牧师的儿子!”弗雷泽干笑了几声。“是的,”罗杰回答道,感到不自在和说不清的怒气。“不,我的意思是,我不这样认为。这不过……好吧,如果某件事已经按那样的方式发生了,它怎么可能还有第二种方式?”“只有你认为它已经发生了。”弗雷泽指出来。“我不这样认为,我知道!”“嗯。好啦,因为你是那一边的;它藏在你身后。也许你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可以,因为它还在我前面。”——戴安娜·加巴顿:《血十字》

从某一方面看,这段对话还算可以。我们能感觉到对话双方有着迥异的性格。俏皮的逗乐,你来我往。但是……什么也没发生。

请读一读下面这条来自亚马逊的读者评价: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弄明白它为什么那么乏味、那么难读。我读过很多书,每天晚上都读。要是我能读完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别的小说就不在话下……对我来说最明显的问题是对这本书我没有产生一种想读下去的感觉:“不读完不罢休,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读得太慢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情节?也许这是所有的问题所在。该书的情节糟糕、令人生厌,或者说根本没有情节。

我没有地方在这里引用小说中大段大段描写人物每天面对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内容,比如教养小孩、煮咖啡、在森林中发现各种杂草。另一位读者评论道:“这本书剩下的部分就是关于主人公在一段时间内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喋喋不休,琐碎恼人(虽然都是用心写的)。”

这么说吧,这本小说有好的人物,文笔也不错,但就是什么也没+发生,令人昏昏欲睡。得到这种结果是因为你在人物上得了A,而在情节上却只得了个F。

你对你的写作是否有同样的感受?你知道你有优秀的人物和精彩的场景,但是你预感无事发生。更糟糕的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想是不是该加点次要情节或绑架案之类的,或者……我知道啦:再来一个新人物!你以为自己抓住了救命稻草,问题解决了。于是你的小说越来越长,再也找不到回来的路。情节至上的小说家

也许你是一位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为你的情节找到归来的路。实际上,没有哪个人物能从你错综复杂的情节中逃脱出来。情节至上主义者以泰山压顶之势从一个情节点马不停蹄地推进到下一个情节点,他们挥舞的魔法鞭可以迫使人物做出一切符合情节需要的事情。+

A的情节与F的人物会制造出什么呢?于是我们有《绝岭雄风》、《火星任务》和《非常人贩2》以及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之《失落的世界》中的人物列文。

小说中,有好多页这个人物都在谈论维护失落的世界生态原初性的神圣使命。他是一个细心严谨的科学家。例如下面这段来自叙述者的评价:聪明且吹毛求疵的列文,沉浸在过去,沉浸在早已消失的世界里。他以极大的热情研究这个世界。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的傲慢自大、尖锐的言辞,还有指出同事错误后不加掩饰的自得都是他的标签。一位同事说过,“列文记得每一块骨头,而且他会逼迫你也记得。”野外研究员不喜欢列文,列文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敬他们。他熟知每一种野外生物,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泡在博物馆里。——迈克尔·克莱顿:《失落的世界》

吹毛求疵,对别人的错误穷追不舍。不错,这已经有了一部分人物的轮廓。但是问问你自己,这个人会做下面这样的事吗?索恩耸了耸肩膀,他还是什么都没看到。列文站在他身后,正吃着一块能量糖果。因为太专注于望远镜,糖果的包装纸掉在了兽皮地毯上,纸片在地上微微颤动着。“味道怎么样?”阿比问道。“还行。稍微有点甜。”“你还有吗?”他问。列文翻遍口袋找到了一块。阿比把它掰成两半,一半给了凯莉,将留给自己的另一半则仔细地包起来,小心地放进口袋。——迈克尔·克莱顿:《失落的世界》

列文做了什么?这个痴迷于如何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或零的激进科学家/活动家,他在小说中唯一展现他真实性的地方竟然是往地上掉了一张糖纸?这难以置信,太不合理了,对这个人物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你懂的,作者得找一个理由让恐龙吃掉列文啊。

这就是所谓的人物为情节服务。我在研讨会上通常都会举这个典型的例子。没有人在乎人物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反正一切为了情节!

你笔下的人物是不是都有你的影子?我知道我们创造的人物或多或少是我们自己的投射,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你的人物在性别、动机、背景、种族、外表等方面与你不同,这还不够。你是否感觉到在言行和思维方面,你的人物要么就是很像你,要么就仅仅是程式化的人物?

这里有一个测试:如果你提到你的人物时,会用“那个女孩儿”、“那个老板”、“那个胖子”和“那个坏蛋”来指称,那么很可能你是情节先行者。如果你不小心弄错了你的两个人物的名字且没有人能发觉,那么你就很可能是情节先行者。如果你发现自己轻易就能让原来该麦克干的拆炸弹的活换成让弗莱德来干,那么你就是情节先行者。

有什么关系呢,对吧?这是一个好故事。读者被逗乐了。他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他们发现了,他们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还能要求什么呢?有很多成功的小说家和电影制作人就是主打情节牌,比如《第一滴血》。

你听过美妙的音乐。你不满足于纸片一样单薄的人物,否则你不会拿起这本书。尽管你知道要创造好人物,就像设计精彩的情节一样很难,但是你很清楚,如果你付出努力,你的小说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你愿意付出努力。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不论你是情节型小说家想要学习创造多样的人物,还是人物型小说家想要学习设计丰满的情节,做你天生不擅长的事情肯定不太容易。

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每门课都能拿A,直到碰上外语课。上高中学法语时我就觉得很难,我突然尝到在班上垫底的滋味。上大学后,我又被迫要学习外语。我想自己恐怕不会在拉丁语系有所作为,所以--我花了两年时间来学习俄语,勉勉强强得了个B。为了这个B我付出的努力比那些拿A的同学还多。总之,这个对我来说太难了。

这跟写作不擅长的部分是同样的道理。让写情节拿手的小说家去创造人物确实不易,反之亦然。在薄弱之处着力,你会感觉是在用脑袋撞墙。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真的会伤到大脑,就好像你的大脑中有个肿块之类的东西,还是不碰为妙。《情节与人物》可以教你写作情节与人物二者之间平衡的小说而无须进行脑部手术。也许你会觉得很困难,但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我敢向你保证,你的痛苦绝对比不上我那两年学俄语的痛苦。农场主和挤奶工可以成为朋友

文学评论家希望我们相信靠人物驱动的小说优于靠情节驱动的小说,那样的小说才值得摆上书架。他们欣赏简·奥斯汀、安妮·泰勒、J.D.塞林格,看不起丹·布朗、哈利·托特达夫和其他无数推崇情节的(通常是畅销书的)小说家。

人物为主的小说和主打情节的小说,到底哪一种更好?我认为它们都好。

关于圣杯的小说完美地实现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平衡,既有令人难忘的人物也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读者关心人物的命运,被情节牢牢抓住。

我最近给我十多岁的女儿介绍了一部电影《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打破了平衡。它是由人物驱动还是由情节驱动的呢?看上去似乎是由人物驱动的多一点,可是如果电影中没有德国纳粹步步紧逼的追捕,如果维克多·拉斯罗没能逃脱希特勒的爪牙之手,是什么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呢?悬念从何而来?赌注是什么?没有法西斯分子,他们不过就是一群坐在一起享用弗拉里先生美味咖啡的有趣人物。

再举一个伯纳德·康维尔的《冬之王》。这是一个关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故事发生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古老的英格兰。亚瑟王、梅林、桂尼薇儿,还有德福(叙述人)都是精心塑造的人物。但是如果不需要统一撒克逊就没有仗可打,这个故事就会失败。正是冲突和史诗性的行动定义和推动着这些人物。没有行动,他们就无法成为英雄。

在我自己的系列小说《行动:火把》中,一群人在世界各种危险地区秘密实施高科技手术,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错综复杂。我尽力平衡人物和情节。

写第一部《行动》小说的时候,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这样一个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且已经写过由情节驱动的小说三部曲,可以写好一部由人物驱动(或至少是靠人物影响)的系列小说吗?我能够创作出立体可感、令人信服且难忘的人物吗?我可以完成一个人物能符合其性格特征的故事吗?我会牺牲某个人物以求为情节服务吗?

我在写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就是现在这本书的基础。我发现一位情节至上的小说家如果激发得当,是可以学习创造强有力的人物的,这个人物的性格不会因为情节而扭曲。后来我同样认识到,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也可以写出激动人心的情节。

诀窍在于要教会两类小说家如何运用他们本身擅长的技法来弥补各自的弱项。

所以人物驱动型小说家是通过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来学习设计情节的。情节至上型小说家是通过发现主要人物发生变化的情节学会创造有现实感的人物的。

这就是我打算在这本书里教授的东西。我希望你能从头开始读,不要直接跳到你觉得自己最需要读的地方。这本书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它们相互联系,不能被单独抽出来。

本书第一部分是人物至上型小说家熟悉的领地,因为我是从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出发的。人物所经历的无论是华丽或是悲剧的转变,是人物至上型小说家心之所至。情节至上型小说家会发现这个部分也是坚实在理的,因为我是用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之旅,并清晰地定义了每一个路标。

接着,我们会来到设计情节的部分。两类小说家都会觉得宾至如归。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不会觉得受到威胁,因为情节是主要人物心路历程的外化,故事就是在一步步展现人物的真我。情节至上的小说家来到他们感到自在的领域,他们会突然意识到“人物这玩意儿”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完成情节并达成小说的最终目标。

情节至上的小说家用情节来创造优秀的人物,人物至上的小说家用人物来设计精彩的情节。每个人都是赢家,都令读者满意,大家都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安全地带去冒太大的险。关于男性与女性小说家

也许你从我刚刚举例的小说家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大部分情节至上型的小说家是男性,大部分人物至上型小说家则为女性。

虽然有些老生常谈吧,但是总的来说,女性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感兴趣,男性通常更关心正在发生的事。女人喜欢聚在一起聊天,男人却愿意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这种老套刻板的印象有其局限性。就拿我和我妻子来说,我们刚好调换了这种男女角色。我喜欢说,她愿意做。想让她谈谈自己的感受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我却很喜欢跟每一个人表达我的情感。

老套刻板的男女区分对男女小说家也不适用。我在写作研讨会上教课的时候,请学员举手示意自己所属的小说家类型。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中通常75%是女性,25%是男性。而情节至上的小说家则相反,75%是男性,25%为女性。

我们的汤姆·克兰西多过约翰·欧文,诺拉·罗伯特多过多萝西·莱辛斯。

如果你是一位先有情节后有人物的女小说家,或者你是一位更倾心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小说本身的男小说家,这都没有关系。无论男小说家或女小说家,人物至上型或情节至上型,这本书都会帮助你弥补你天生欠缺的技能。冒险开始

承认你需要帮助没有什么好羞愧的。真正应该羞愧的是你拒绝得到帮助。

就算你罚球一罚一个准,但如果你不能运球过人,你这辈子都别想进国家队。就算你演奏圆号的手指超级灵活,只要你吹得不在调和节奏上,你也休想进爱乐乐团。

我们先从塑造人物开始。即使你本来就擅长人物塑造,我还是希望你不要跳过这个部分。我有我关于人物塑造的系统方法,和别的书或你知道的方法不太一样,也许你会喜欢我的方法。

如果你是情节先行的小说家,这就是你打起精神、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了,因为你很快就能把你写作生涯的短板给补上了。

每一位小说家都可以因为实现完美人物和精彩情节之间的平衡而成为更优秀的小说家。那个时候,你的小说就真正被“唱起来”了。第一部分 令人难忘的人物《情节与人物》关注如何塑造有用的人物和故事,而不是关于它们的理论。如果你按照本书建议的顺序读下去,到结尾时你就能拥有生动难忘的人物和围绕人物的精彩故事。简单来说,你会拥有独立写作一部小说的所有东西——包括你之前从未拥有过的。

本书的写作系统,一切都依赖于主要人物。情节是从人物展开的,小说类型、背景和时代皆是为强化人物而设置的,所以我们从塑造人物开始。(第一部分将讨论三到六种主要人物,他们兴许就是你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候选人。)“第一部分:令人难忘的人物”借用《怪物史瑞克》的名言——“妖怪就像洋葱”——来谈塑造人物。小说的完美人物就像洋葱,他们是有层次的,下图即展示了塑造主要人物的层次:

上图揭示出对任何一位全面展开的人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其核心性格,这是我们第2章要谈论的内容。

但是要使你的人物差异化并现实可感,仅有核心性格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添加层次。正是这些层次将核心性格相近的人物区分开来。也许两个人物拥有相同的基本性格,但是他们在其他层次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如果你的分层工作做得好,一般人是看不出他们竟然拥有相近的核心性格的,除非有进一步的了解。

与小说最相关的是人物的心路历程。首先我们要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接着我们要为他的核心性格做些点缀装饰,追寻人物性格发展弧线的每一部分。到第一部分结尾,你也许就迫不及待地想推出你的人物啦。

在你通读第一部分时,请准备好纸和笔(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你要开始一步一步创造你的主要人物了。核心性格

你会不会跟另一个人极其相似,以至于连你妈妈都说不出差别?

我看不太可能,即便是在基因水平上如同克隆出来的两个人也会有区别。你观察得越细致,就越能发现差别。没有两个人会是完全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却在小说中看到很多雷同的人物?为什么那些人物缺乏变化和新意?

当然了,这些人物从外表上看是不同的。男人、女人;老人、青年;黄种人、白种人;这个人长头发,全身上下各种纹身、穿洞,那个人是剪了平头的唱诗班男孩……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他们在性格上毫无区分。理想的情况下,外在的东西应该是性格的表达,他们不应该是相同的人物。

人物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刻薄,有些则很好相处;有人总是焦虑不安,但有些人总是轻松自在;有些人很严厉,有些人则比较宽容。

或者动机不同。有人觊觎他人的职位,有人却安于现状;有人渴望生个宝宝,有人却巴不得摆脱九个孩子的喧闹。

有时候你看到作者希望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冲浪小子、矮骑手、粗鲁的壮汉、弄潮儿、乡巴佬。“呸”来“呸”去的语气词并不能为人物性格加分——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生活中。

我在小说中经常看到老套的人物。老人就是和善的,年轻人就是叛逆的,大凡政客都是大腹便便、作风淫乱的,军界人士则手段强硬、独裁霸道。

就算你有一个怨气很重、红头发、带着澳大利亚口音的荡妇,野心勃勃要一路睡上公司高层,你还是不一定能拥有一个真正的人物。

如果你没有为人物找到核心性格,那么他们在你的小说中很可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在小说家看来,一位性格温和、有口吃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渴望靠最少的钱过活,当然跟荡妇截然不同,但是士兵因为缺乏贯穿始终的核心性格,在读者看来也许跟荡妇没什么两样。他也可以跟骗子、恋童癖者、邮递员或联邦快递的送货小弟看起来差不多。

如果没有找到真正属于某个人物的核心性格,再多的外在装饰也无法掩饰人物的空洞。如同身穿华服的假模特,脱下衣服后,只剩下空壳,再换上另一套衣服,也仍然只是个任穿任脱的衣服架子。

这些人物所缺乏的,你的人物用以区分其他人物的,就是核心性格。深入问题本质

当年我为我的小说《行动:火把》设计一系列人物时,说实话,我是有些恐惧的。

我给自己找来多少麻烦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塑造不同的人物!好好想想吧,杰夫,你打算如何让他们看起来不同?一般是谁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心理学家。对!我马上跑到书店的心理学书架查找关于性格分类的书。心理学家最应该知道人行事的动机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等等,我自己也做过性格测试,让我先来看看性格测试。

我在书店找到一本重量和价钱完美匹配的书。这是一本研究性格的书,书名叫作《请理解我Ⅱ》,作者是大卫·凯尔西。虽然这不是一本为小说家量身打造的书,但是小说家们可以从中获益匪浅。书中凯尔西运用了麦布二氏制定的人格类型量表。

和其他基于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的心理学书不同,《请理解我Ⅱ》描述了不同人格在很多方面的具体表现:职场、婚姻、兴趣爱好、教育小孩、沟通等等。凯尔西列出了很多细节,包括每一种类型的人的抱负、语言的使用、擅长何种职业、哪两种类型的人性情相投从而在情感关系中是最佳组合(或最配对)。这些分析对小说家们来说真是一大笔财富。

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将所有人格分为四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细分为四个小类,因此有十六种性格类型。这些性格类型为我们学习塑造人物提供了灵感。

你用不着通读《请理解我Ⅱ》或透彻研究麦布二氏的人格类型量表。你只需为人物的核心性格找到一个基础模型即可,而整个系统正是依赖于这个模型。

还有其他对小说家们有帮助的性格类型研究,比如维多利亚·施密特的《经典人物原型45种》、琳达·埃德尔斯坦博士的《性格特征写作指南》。

你也许对以性格类型为基础塑造人物不太感兴趣,甚至质疑使用了类型库中的人物就无法使自己的人物具有原创性。

回忆一下前面那张人物分层图。一种人物类型表明一种核心性格,然后你为这个人物添加各种层次,使之鲜活。接下来你将看到,按本书的方法塑造人物,即便他们属于相同的性格类型,依然是不一样的。性格类型

那我们就正式开始吧。创造人物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种核心性格。假定你是在创造小说中的主人公,创造主人公的方法当然也适用于创造小说中的其他主要人物。你不必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用这种方法,用在三到六个人物身上就可以了。

任何一种性格测试都可以帮到你。我用的是麦布二氏的性格测试,而且我强烈推荐《请理解我Ⅱ》作为提高小说创作技巧的工具书。

我们先简要地学习一下麦布二氏的人格类型量表,看看该为你的人物选择哪种核心性格。当你在读不同性格的描述时,请在头脑中想象你打算创造的人物。哪一种性格更接近你的人物?提醒一下,你可不要读着读着就变成测试自己的性格了(或者你干脆认真测一次,这样就不用老想着了),明确你的目的,你是要为人物找到核心性格。

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把所有人格类型划分为四种非此即彼的性格构面。比如说,一个人要么是外向的,要么是内向的,这是其中一种。另外三种是理性或直觉、思考或感受、判断或意识。

为了便于研究,在下面分别列出且用大写字母表示:

•外向(Extrovert,E)或内向(Introvert,I)

•理性(Sensing,S)或直觉(Intuition,N)

•思考(Thinking,T)或感受(Feeling,F)

•判断(Judgment,J)或意识(Perception,P)

根据这个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或几面。有人可能是外向的、理性的,且善于思考和判断(ESTJ),有人则是内向的,侧重直觉、感受和意识(INFP),等等。四种构面交互形成十六种性格类型。

这就意味着有十六种核心性格,但并不意味着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十六种类型。要是我在第一部小说里能拥有十六种不同的人物,那该有十六倍的成功啊!十六种性格类型

下面简要介绍麦布二氏的十六种性格类型。因为篇幅有限,我在这里介绍的只是大概。我建议你按图索骥去查看更详细的资料来帮助你选择人物的核心性格。● INFP——赞叹世界总是充满了奇迹,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世

界;工作一定要有意义;理想主义者。● ENFJ——做事有条理、有决断;工作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感情充沛;能看到他人的潜力。● ISFJ——善于观察他人;具有强烈的服务他人的热望;经常抢

占先机;有责任心。● ESTP——包容、灵活;行多于言;实干家;主动性强;冲动;

好强。● INFJ——敢为正当的理由付出行动;善于洞察他人;能记住对

自己重要的人的特质。● ESTJ——人群中自立为管理者和引导者;强调事实大于意见;

重视尝试和真相;务实。● ENFP——有想法的人;温暖热情;喜欢有变化和带有试验性的

工作。● ISTJ——安静周密,可靠;总是试图弄清楚每一件事;对错误

锱铢必较;看上去比较冷漠。● ESFJ——慷慨好客之人;喜欢节假日和特殊时刻;天生的领导

者;优秀的代表;擅长鼓励他人;合作者。● ENTP——独创性强;坦率;厌烦惯例和常规;喜欢突破现状;

促成变化的第一人;聪明;敏锐。● INTP——极度在意保持逻辑思维的连贯性;天生的有创造力的

科学家;事事寻求合乎逻辑的解释。● ENTJ——善于组织团队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目光长远;总是处

于领导者的位置;能发现低效率之处并设法补救。● INTJ——创立系统的人;既有想象力又可靠;天生的战略家;

善于长远规划;独立,具有原创精神。● ISTP——不愿把精力花在小事上,只有在大事上愿意百分百投

入;解决“重大问题”的人。● ESFP——生气勃勃;外向;热爱生活;享乐主义者;派对动物;

钻头觅缝;对一切“新”东西感兴趣;善于抓住机会;健谈。● ISFP——敏感;有同情心;在意别人的感受;情绪化;安静;

和蔼;不喜欢冲突;需要自己的空间。如何选择人物性格

读完这些性格描述后,我希望你已经为人物找到了一两种合适的性格。继续读一读《请理解我Ⅱ》和其他的相关书籍吧。

当我要创造一个新人物时,我求助于《请理解我Ⅱ》。该书作者把这十六种性格类型划分为四大类型组。我先阅读四大类型组的总描述,这样我通常可以大概知道这个人物的性格轮廓。

接着我深入阅读四大类型组中我选择的那组。一直读下去,内心的选择判断一直在进行,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不对,这不是她。”如果读到的性格描述很对胃口,那么人物的性格轮廓将会越来越清晰。有时候有那么一两条描述让我忍不住欢呼起来:“对!就是她!”

无论是使用麦布二氏的模型还是其他的研究类型,读一读总的描述会帮助你缩小搜寻人物性格的范围。然后你深入挖掘更多的性格特点直到找到适合你的人物。

一旦我找到了对应的性格类型,我就开始为这个人物做笔记。你也许不会这么做,但我喜欢写下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性格特质与我和我的人物产生共鸣。我暂时还不知道我将在情节中如何运用这个性格特点——我甚至还不知道我的情节是什么!但我知道我想在这个性格特点上做些文章,因为这是这个人物最本质的、最有诗意的性格特点。

如果你是一位情节至上型的小说家,如果你体会到了如禅宗顿悟般的快感,你奇怪自己之前怎么会对人物如此缺乏思考,那么你就上道了。

我之前说过,如果你完全跟随这个系统,你最后得到的人物即使属于同一性格类型也不会是相同的。那是因为每次你通读性格描述时,脑海中都有不同的人物。举例来说,如果你想为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找到核心性格,性格描述中与你脑海中的形象一拍即合的不可能是你下一个打算塑造的越战中尉的形象。使用你自己的性格

如果你和大多数小说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你在创造人物时自动地加入你自己。这么做很自然,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我建议你不要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加载到主要人物身上,至少在你最初使用这个性格量表系统的时候。

把自身的性格特点加载到主要人物身上的问题在于,你并不能真正认清自己。在关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上,你恐怕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客观的人了。你也许觉得自己是外向的、风趣的,但在别人眼中你很可能是个反社会的坏蛋。(我在开玩笑,但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吧。)

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没关系,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认清自己,我们一起来正视这个问题:怎样塑造基于自己性格的且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小说主人公?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盲点是你如何认定自己的性格。

如果你非要用自己来充当小说主人公,那么先去研究一下前面讲过的性格类型。确保你依照性格类型的通常行为方式行事,即便平时的你不会那么做。即使你不这么做,人物内在的连贯性也会使他躲着你,你甚至不知道你在何时与人物分离,你得花多大的工夫重新与人物汇合。

还有,如果你已经决定主人公拥有你自己的性格,那么书中的其他人物就不能再有相同的性格特征。打个比方说,你要为你的主人公建一个隔离圈,不要让他/她一不小心变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我们这些情节至上型小说家已经很清楚怎么把我们的人物们弄得看起来差不多,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怎么让人物们看上去不同。开始分层

如果你还没有为你的人物选好性格类型,那么现在就马上完成这一步。本书后面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完成这个步骤的基础上。

如果你在两种性格类型之间犹豫不决,先选一种,试试看。如果你就是觉得不对劲,这确实不像她啊,那么从头开始,再选另一种。

必要的时候,你可以为你的人物叠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格类型,因为现实中的人有时会显示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格特征。但是性格类型叠加会增加读者认识人物的难度,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会怎样做。我不建议你结合多种性格类型,至少在你初次使用本书的方法来塑造人物时。

在你为人物选定了性格类型之后,再仔细阅读关于这种性格的具体描述,边看边记录下这些细节描述带给你的灵感。要记录这种性格的人在公开场合如何表现,她渴望什么,希望他人如何看待她,她看重什么,她和什么性格类型的人相处融洽,什么人又能激怒她,她的事业追求是什么,在家庭关系中她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妻子和母亲。

你要尽全力记录下各种可能在小说中发挥作用的性格特征。也许不会全都用上,但是它们能逐渐拼凑出关于这个人物的完整轮廓。

就好像你装备了一个人物的数据库,随着你写作的进行,你可以随时从中调取你需要的东西。一旦偏离了这个人物的核心性格,你可以再来看这些笔记,看看最初对这个人物的设计,重新将她找回。

我们学习塑造人物是以找到人物的核心性格为起点的。在没有确定人物的核心性格之前,先不要进行下一步。你总会找到的,灵感可以来自你参加派对或跟人谈话。当你真的确定了人物的核心性格,你就可以开始为她添加层次。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余下内容里,我们不仅要在核心性格的基础上添加层次,还会回溯核心性格是如何在不断添加的层次中予以表现的。所谓的其他层次不过是你要烹饪的那块肉的调味品,不论那块肉是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还是章鱼肉。不管你放了什么佐料,肉还是那块肉,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味道有多奇特那是下一步的事。所以,找到核心性格是第一步,然后看它如何在其他层次中自我表达。生理与自然属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外貌特征,性别、种族、年龄、身高、体形、发型、穿衣风格、吸引力等等。

在小说中,这些外在的东西同样重要。它们是用以区分有着相同性格内核的人物的要素之一。比如有两个具有相同核心性格的人物,一个是来自台湾的老人,另一个是来自纽约布朗克斯的少女。经过与他们俩长时间的交往,你也许能够发现他们相近的性格特征,但你不可能初次见面就立马发现相同点。

情节至上型小说家塑造人物的通常做法确实是从外貌特征开始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错,他是个蓄着阿米什胡子的高个子,她是个长腿的金发美女。光这么写无法创造真实可感的人物,但你也决不能忽视外貌描写。

描写外貌特征是在由外及里地塑造人物。上一章“核心性格”的内容可谓是由里及外。两种都很重要,这一章也不会止步于外貌。我们还要谈到自然属性——就像天资——出生的“意外”,比如原生家庭、在家中的排行、天赋与才能等等。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个人物与生俱来的、在她成长阶段促使核心性格形成因而令她与众不同的东西。

在你阅读本章的时候,要注意最能表现人物核心性格的外貌特征。以下是使用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的几个例子:● 一个ENFJ性格类型的人物(极其注重条理性)在手腕处有一个

纹身,这说明纹身所代表的东西对她很重要,她需要它一直“在

手边”。● ESTP型的人物(喜欢突发奇想,好竞争)穿着最时尚的衣服,

总是希望从他人口中得到对自己品位和风格的赞扬。

进一步要看这个人物的核心性格如何外化为“服装道具”和上帝赐予她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ENTP性格的人物(天生聪颖,具有创造性)来自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他可能在星期天学会六种让旧车重新开动的方法,或是搞到免费的有线电视,或是像电影《吉利根岛》里面的人物那样用自行车发电。

现在你看到一切是如何从核心性格生发出来的了吗?我们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摘了西瓜就忘了玉米。我们要发现核心性格是如何被展现和调整的。

本章由很多小节构成,它们可以为你设计人物提供帮助:人物眼睛的颜色、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在你为人物挑选外貌特征时,要时刻记住你之前选定了的核心性格。

不要觉得你所选择的就是不可更改的。如果你选择给他的前额留下一道很长的刀疤,后来你又觉得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早就去做整容手术了,那么回过头来修改它。这个过程是释放创造力的时候,让它紧紧地追随你的人物。

第一步,生理属性。然后我们会谈到天赋和后天教育。生理属性

你的人物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性别

可能你觉得这是最不需要动脑的问题了,但是稍微设想一番,如果把你最开始设置的人物性别调换一下,那会怎么样。酒吧里的女保镖?男保姆?也许会很有趣。人种和种族

跳出明显的事实框框来思考。如果你有一个ENTJ性格的人物(喜欢将一切事情尽在掌握之中),若你设计她为少数族裔或属于被压迫的群体的一员,那么她天然的领导力将如何在种种限制下加以发挥?

还要考虑人物与种族联系在一起时的文化差异。他是一位西班牙的矮骑手,还是美国黑人说唱歌手,抑或亚洲科学家?当然我们现在是拿这些老套人物来开玩笑,你可千万别落入俗套。但是如果一个人物有着特定的性格特征和特别的抱负,他也许会是以实现小说某个目的的某一老套人物,那么你就更需要加强人物性格的展现,使之远离俗套的形象,这只是一个建议哈。

如果你的人物是高中生,你肯定得选一个型!运动健将、瘾君子、极客、滑板少年、恶人、老好人等等。这些群体中的成员会告诉你,组员之间性格各异,但是对外人来说,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人物的文化身份会对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值得思考。她是否来自一个喧闹的、喜爱美食的意大利家庭?或者她是一个压抑的犹太人?她加班工作是因为清教徒的职业道德要求吗?她是否觉得是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只能是穷苦白人?是什么文化价值和倾向影响了核心性格的表现?再次说明,一方面要避免人物落入俗套,另一方面确实要考虑不同文化对人物的影响。

这个人物是否因为自己的种族而倍感压力?压力是促使她卓越还是将她击倒?这种压力是否成为选择某项工作的理由,或者她因为这种压力追求或避免某种类型的教育?她在活动、交友、择偶方面是否因为种族背景而受到限制?

这个人物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是什么态度?她更愿意是种族圈子中的一员还是希望跳到圈外?种族问题对她来说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年龄

你的人物年纪多大?

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客观年龄和主观年龄之区别。比如说,一个男子的真实年龄是42岁,但是对于他的工作来说,他就“太老了”,顺便说一句,他是在冰淇淋店上班。

如果你设置的某一种核心性格是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生成的,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你的人物年龄应该是多大?

一个是医学上天赋异禀的神童,另一个是白发苍苍、重返校园的老人,你需要思考你的人物的年纪是否与他正在做的事情不太相称。大多数时候,人物的年纪是合适的,但有时不妨另作他想,也许会有不小的收获。

在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不妨留个心眼:如果换一种选择是否能让这个人物更有魅力?外貌吸引力

话说人不可貌相,可是我们还是会以貌取人。我们评价一个人当然会考虑外貌因素。漂亮的女人往往比不那么漂亮的女人获得的机会多。有缺陷的,特别是脸部有缺陷的人物,通常会让他人感到不自在,因而难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个人物有多么迷人?我在这里谈论的是客观的、生理上的吸引力,而不是她的心灵。在她所属的文化里,人们是怎么看待她、怎么回应她的?他们觉得她美丽吗?有多美丽?

生理外部的指标包括人物的身高、体重和其他指标。在这个人物所属的文化和时代中,他是否被认为是吸引人的?顺便说一句,大部分人都是不吸引人的,他们平淡无奇,甚至体重超标、打扮老土。所以,这个人物在他人眼中是怎么被衡量的?

进一步研究外貌对人物的影响。如果她知道自己外貌平凡,这对她的性格有什么影响?她会竭尽所能地做任何能增加她吸引力的事,甚至去做整容手术吗?抑或她根本不在乎?如果他魅力十足而且他深知这一点,那么他会利用他的魅力去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吗?或者他为了追求公平而刻意把自己弄得很难看吗?

这个人物矫健与否?体重过轻还是过重?面黄肌瘦吗?当一只巨型怪兽朝他走过来的时候,他还能否保持优雅?

人物的姿态如何?她是不是弯腰驼背?脖子前倾,挺着肚子?

他走路的方式如何?他的站姿、走姿如何?

一个人的生理特征会对他的性格产生影响,甚至会对他想要的生活产生影响。女演员凯西·贝茨不会饰演天真少女,布拉德·加勒特演不了赛马骑师。我们在这个世界找到我们最终的位置或多或少要取决于我们的外貌。

有时候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外貌是为了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她会为了好身材而疯狂健身。她会为了达成心愿(或消除恐惧)而接受整容手术。也许你的人物是一个女人,她无法控制身体发胖,成年后体重达到300磅。她不再是一个容易被控制的人(无论是字面义还是隐喻义),所以她的性格中有很顽固的一面。(但要避免把顽固作为唯一的性格特点。)脸部、头发、眼睛和肤色

花一分钟想想这个人物的脸部。眼睛和头发是什么颜色?因为人种的缘故,你可能觉得这些特征差别不大,但依然值得思考。

你可以发挥思考的是发型。她为什么选择这种发型?长发还是短发,卷发还是直发,扎起来还是披着?发型时尚吗?鸡窝头、朋克风、80年代复古,她的发型是哪一款?光头是自选的还是脱发不止的恶果?头发颜色本来就是这样,还是拜欧莱雅烫染系列所赐?

时刻记住人物的核心性格。一个ESTJ性格的人(此类人讲求务实)会怎么处理她的头发?很可能她觉得弄发型太麻烦。但是一个ESFP的人(非常外向活泼)则会尽可能地折腾发型,因为她有出入各种派对的需求。

人物所属的文化和他是否愿意融入自己的文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想想胡子吧(主要是说男性,但也不好说……)。艺术家型?山羊胡?羊排连鬓胡?灵魂补丁之下唇小撮胡?希特勒胡?山地人胡——垂到了胸口?不蓄胡?三天一刮胡?胡子的颜色和质地如何?颜色斑驳吗?像漂染过的金色?他留这样的胡子是想表达怎样的自我?

肤色呢?他是不是有一张像爱德华·詹姆斯·奥姆斯一样坑坑洼洼的脸,还是像奥兰多·布鲁姆一般光滑的脸?如果考虑人种,她的肤色跟同种人比起来是深还是浅?有没有雀斑或青春痘?伤疤呢?皱纹呢?这些东西会影响人物的性格。一个少年可能会因为满脸的青春痘遭到高中同学的欺侮,而这也许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她是什么脸型?是那种带着异国情调的瘦长脸还是满月圆盘脸?颧骨高吗?下巴尖吗?有酒窝吗?是兔唇吗?眉骨突出吗?去一趟超市你就会惊讶世界上有那么多种脸型与你擦肩而过。为你的人物选一种吧。着装与风格

你的人物打算以何种造型示人?即使是在科幻小说、历史小说中,作者也会对人物的穿着花不少笔墨,当代小说更不在话下。

他是想把自己打造成牛仔么?她穿成这样是要去自杀还是为了什么?他是不是刚刚在衣服上洒了些香水?她是在GAP购物还是在内曼·马库斯,还是沃尔玛超市?她的整体装扮是否体现了优雅二字?他是不是一直都穿牛仔裤、运动鞋,即便是在正式场合?他是不是追求地狱天使的造型?

除了服饰偏爱和造型目标,还要考虑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实现了其目标造型。他也许自认为是时尚界仅次于强尼·德普的人物,但实际上却土得不行。她本想向哈莉·贝瑞看齐,结果却落得个弗兰肯·贝瑞的样子。或者他歪打正着,造型与性格完美配合?是条纹格子控?有明显的色盲?对聚酯纤维衣物有特殊偏爱?

再考虑人物的配饰,如珠宝、帽子、围巾、鞋子、iPod等。如果小说的时间设置在古代,那还要考虑人物佩戴的武器、盔甲、小装饰品等及其佩戴的理由。

人物是如何通过穿着打扮来表达自我的或是为了什么目的穿给别人看的?他为什么要这么穿?这么穿到底成不成功?其他外貌特征的考量

现在你需要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人物的其他外貌特征。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吗?她的手指少了一截吗?他有明显的胎记吗?她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吗?他的头看起来特别大或特别小吗?很多人是站着的时候显高而坐下来就显矮的,他们腿长身短,当然也有身长腿短的。

如果你可以为警方提供详尽的嫌疑犯特征描述并使之顺利归案,那就证明你这一部分的技能合格啦。自然属性

现在我们来讨论人物与生俱来的特征和背景。这些东西通常并不显而易见,但是同样会影响人物的性格,甚至影响力更深。记住人物的核心性格,然后进行选择:有着某种核心性格的人,基于他的出生,他会对外部世界做出何种反应及进行何种调整呢?原生家庭

人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一个有着17个孩子、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还是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由父亲带着住在比弗利山庄的单亲家庭?

这个人物出生的时候父母是否已经结婚了?他的父母在他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否依然维系着婚姻?他是成长在重组的家庭中的吗?他父母的婚姻是否有名无实?那是一个幸福、稳固的家庭吗?

他的家庭财产收入水平如何?他是习惯了特权还是贫穷?她是不是经常出入游艇俱乐部和夜店?他们是否靠着政府救济度日?他有没有帮助过“困难群众”?他是不是在成长中误入过歧途?他是不是一直就读于好学校?

在人物的童年时代,她接触的环境好坏与否会对她的人生态度、期待和知识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谨慎选择这些因素,它们要么强化要么抵消她的核心性格。

还要考虑人物在家中的排行。我并不是迷信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总是冰雪聪明,中间的孩子总是中庸平和等等,但是我认为在家中的排行对性格是有影响的。你曾经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拥有万般宠爱,突然出现一个比你小、需要你照顾的弟弟或妹妹;或者你有六个兄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情况是会有所不同的。

所以,你要为人物考虑在家中的排行、家庭人数、性别及兄弟姐妹的年龄。他应该排行第几?如果他是一个有17个孩子的大家庭中的老幺,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

你的人物身边是否有一位很强(弱)势的父/母亲或家庭成员,他的性格会给你的人物以极大的影响吗?他是谁?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你的人物是在哪里长大的?她是不是有位在军队里的父亲,因为军队的部署需要,所以两年搬一次家?他是在肯塔基州的深山里长大,还是曼哈顿下东区的大街上长大?她是一个乡村少女还是城市女孩?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谈到人物说话的方式。人物的说话方式、方言、口语的使用当然会受到出生地的影响。所以,你的人物来自哪里?

还有哪些跟家庭有关的问题会影响到人物性格的形成呢?我们在下一章要讲到人生的重大事件,所以现在你只需要想想家族历史可能带给人物的影响。

想想你认识的人。还记得那个在明尼苏达州的北欧人吗?是他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一个出生在中国河南省农村的女孩,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带到科罗拉多州,她的人生被彻底改变。天生的和后天的因素是我们在这一节要思考的内容。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人物性格的?教育和智商

人物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初中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即便是科幻和历史小说,也有必要交代人物的受教育程度。

重要的不是教育等级而是教育质量。一个在13世纪英格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在现在看来也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水平。一个拿着凤凰城大学毕业文凭的人物来到人才市场,他的价值当然比不上毕业于麻省理工或哈佛商学院的人。

所以要设计这个人物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你已经了解了她出生的家庭、家庭的富有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那么与之相符的教育程度是什么呢?她自己希望达到什么程度?她是否学到了她想学的专业或知识?

智商和教育当然不是一回事,你的人物聪明吗?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物会在她的行动和谈话中体现她的聪明才智。有些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看上去还是傻傻的。从头脑灵敏度和常识来看,人物到底有多聪明?这种聪明如何体现贯穿在她的人生中?基于人物这样的智商和性格,我们对她可以有什么期待?天赋与才能

这个人物擅长什么?经历过尝试、失败之后以及根据他人的反馈,我们发现自己总有一些天生就擅长的本领。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可以把自己擅长的和喜欢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来作为谋生的职业,这该有多么美好!

你的人物具备什么天赋与才能呢?他是不是狂喜欢修东西?她天生就是学外语的料?他的歌声能融化少女的心吗?她有凌波微步般的舞姿吗?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吗?她能像一个通灵师那样读懂人心吗?他很会教育人或训练动物吗?她很会鼓励人吗?

你的人物天生擅长什么?这并不是说他要具有超能力,大多数时候,人物擅长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还有,这个人物喜欢做什么?她喜欢吃喝玩乐吗?他喜欢解决问题然后往领导脸上贴金吗?她喜欢做手工吗?他是不是喜欢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这个人物在他擅长的领域到底有多厉害?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喜欢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一样的,但也有例外。她也许喜欢唱歌,但是唱起歌来老跑调。他可能喜欢孩子,可是他一出现就能把孩子吓哭。有时候一个人觉得只要给她鼓励和机会,她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妈妈,你为什么不让我继续上钢琴课?”

你的人物属于哪一种情况?他喜欢做什么事情,精于此道吗?

她能利用她的喜好以及特长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还是继续梦想着当一名舞蹈老师、政客或者奔赴肯尼亚的传教士?爱的语言

加里·查普曼提出一种交流理论,我认为对人物塑造很有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他称之为五种爱的语言。

此种理论认为,如同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能,我们天生在表达和接受爱的方面有我们自己的方式——爱的语言,但我们每个人的语言不一样。

有些人理解的爱是付出。我说“我爱你”是我为你收拾了房间,修了车,或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我接受的爱,是当你为我做了类似的事情,知道你是在说爱我。

但是如果你跟我说的不是同一种爱的语言,比如你理解的爱是送礼物,这会怎样呢?你说你爱我的时候是你给我一块有纪念意义的小石头,它让你想到我,或你开车的时候打开一罐我最喜欢的饮料,你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接受爱。所以我在这边帮你修浴室,你却给我一块石头。我们都是在说“我爱你”,但是我们彼此无法正确地“听见”爱。

现在介绍查普曼博士的著作《五种爱的语言》。如果我了解到你并没有忽视我以我的方式表达的爱,而你又在以你的方式回应我的爱,那么自然会有美好的结局。

查普曼归纳的五种爱的语言是:● 有明确的爱的字眼——这类人表达我爱你是真正说出来,如“我爱你”、“我欣赏你”、“感谢你”;对他们来说,说出来很重

要,表达出他们确实关注你,你对他们很重要。● 贡献时间——这些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一心一意地付出,他们坐

在你身边,陪伴你,你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人都可以靠后。● 接受礼物——这些人表达爱的方式是挖空心思赠送礼物;他们

不遗余力地对爱人表达爱的姿态和体贴。● 用服务的行为——这些人通过洗衣服、修计算机、修剪草坪来

表达爱;他们的爱是积极的,通常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有时候又

容易被忽视。● 身体接触——这些人喜欢拥抱,他们喜欢卿卿我我,他们走进

你所在的房间后必然会碰碰你;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是充满爱意的

身体接触。

一个人表达爱和接受爱的方式同一,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位喜欢赠送礼物的人,他恐怕很难理解对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就是爱了。如果不是查普曼博士的理论,除非你给她几张爱的提货券,否则她“听不到”你的爱。

也许你的人物压根不知道爱的语言竟然有五种,但她总会有自己的爱的语言。研究爱的语言能为你提供一种视角,看你的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应,她如何与陌生人瞬间熟络(或嫌恶)以及人际交流中错误传达。

爱的语言不仅仅对求爱和共建和谐的家庭有用。当一个人物(现实中或小说中)伤心难过时,他会以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喜欢拥抱的人生气了,她就不愿意再拥抱你;那个原本喜欢静静陪伴你的人生气了,就会连看都不愿意看你一眼,甚至不愿意跟你待在同一所房子里,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知道他是真的生气了;只要看到垃圾成堆、要洗的衣服堆成山,你肯定是惹着了本来心甘情愿照顾你、为你做任何事的人。这些只是在家庭内部的表现。如果是在外面呢?也许把人物逼到一定程度,你能发现好的情节。

有时候,人物的爱的语言和他的性格完美匹配,像ESFP性格的人,外向活泼,喜欢拥抱。但也有不匹配的情况,比如内向的INTJ性格的人也喜欢拥抱。这些相符和相对的情况为你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不少灵感。

我建议你找到你的爱的语言。理解不同的爱的语言可以加强甚至是拯救情感关系,而且这对你的小说也大有裨益。如果你对小说中人物的爱的语言不加选择,他们有可能都采用同一种爱的语言,默认的就是你自己的爱的语言。自尊心

人物的自我认知如何?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倾倒所有女人的万人迷,还是一个总想挖个地洞钻进去的自卑男?她相信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还是一个与所有人为敌以此证明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人?

试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也许你觉得思考人物的自我形象这件事本身就非常奇怪。“这不过是个虚构的人物,她怎么会有感觉?”你也许会这么想,但这是错误的。你不能把你的人物只当作一件道具,你得把他想成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想想你自己的经历吧。曾经的你不像现在这样对事情有把握、有分寸。像大多数人一样,你也许有过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感觉大多数人在高中时代都有过。)随着你不断成长,一步步实现目标,获得成功,你从无力感中挣脱,现在的你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你总算是没有白消耗这个地球的氧气了。

那种复杂的希望平凡,或希望有价值,或与他人平起平坐的感觉,及其相反的感觉,都是人类正常的情感——人性经历的一部分。所以你的人物也需要处理这些人性中复杂的情感。

读一读荣格或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钻研人物的深层心理问题。她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她把自己放在同龄人中的什么位置?她有没有意识去占据一席之地?她总是这么想吗?她是不是走了一条正确的路?

在自我接受的心路历程中他遇到了什么重大事件?是什么打击让他一蹶不振?他是被什么谎言蒙蔽了致使自己无能为力?

她对自己的认识如何影响了她的生活?进而如何影响她做出的选择和说出的话?

他需要什么来认清自己,方法是否妥当?他是否用傲慢来抵消自己不被重视的感觉?

你我时不时地还为自尊心的问题烦恼,那么你想塑造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必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所以,问一问:你的人物有啥感觉?热情

关于人物的性格,本章最后要讨论的是对宗教或对其他事物的热情。

每一个人都对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热情。有可能是宗教、政治、社会活动,或者其他。你的人物对某一样事物很热情:也许她为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而积极奔走,也许她是器官捐献的提倡者,也许她在不懈地争取言论自由,也许他把自己拴在推土机前是为了保护他发现的那只乌龟,也许她给国会议员写信谈论枪支持有权的问题。无论对什么事物的热情及其程度,它都可以丰富人物的言谈举止。

也许她并不完全理解她所热衷的事物。比如说,她搞不清种族隔离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她觉得有必要去抗议一下,下个星期她又会去抗议别的什么。其实,她真正表达的是抗议保守的权威,追本溯源,是因为她父亲的专制。

你的人物对什么抱有热情?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种宗教?他有多虔诚?如果仅仅是他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受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的影响,他还会选择这种宗教吗?他自己信仰什么?

人都是有信仰的。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也是在信仰没有上帝或来世这种说法。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物其实信仰了其他的东西。我们都有某种热情,我们会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这种热情予以表达。

你的人物的热情是什么?如果让她来给句子填空,“我热爱_____,我愿意为它而死”,她会填上什么?

这种热情如何在人物身上显现?考虑到他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别的热情将会如何呈现?目前的状况

我们已经考量了我们打算塑造的人物的出生、家庭、天赋才能、爱的方式,现在来思考人物在小说开端所处的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处于人生中的哪个阶段、哪种状态?结婚还是离婚了?有孩子吗?他现在能挣多少钱?他是否刚刚达到或超出了父母的期望?他是不是混得不好?他现在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她称职吗?她的身材保持得怎么样?她在她的社区或圈子里是活跃分子吗?她是一位好员工吗?

然后试问:你的人物满意她现在的状态吗?考虑到她的性格类型、成长背景和情感,她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她想要的吗?如果不是,她缺了什么?她是怎么克服这种失落感的?她对婚姻生活满意吗?没有结婚吗?她现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她与她所出生的家庭和所置身其中的文化的关系如何?她有没有运用她的天赋和热情?她是否依然向往着去学艺术或去神学院读书?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前面没有讨论,即道德问题。他的道德感怎样?他有没有是与非的原则?他是否坚持了这一原则?他的母亲是否为他现在的生活感到骄傲?他有没有犯罪记录?他是不是对当地的监狱和法院熟门熟路?他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他过去是不是遭受了情感或人际关系方面的重大打击?是否仍对现在有影响?

在你动笔之前,先考察清楚你的人物现阶段的生活状况,还有她对自己的生活的看法。服装

我相信外貌会对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同样是ISFJ性格的人(天生喜欢取悦于人),有的人极其在意自己的外表衣着,有的人却马马虎虎。但在不同的外表之下他们都有一颗无私的心。

你现在的任务是以人物的核心性格为本,再参考你为其选择的背景信息、内在连贯的天赋才能与素质,为他“穿上”符合逻辑的服装。

我希望你现在能明白,依照上面介绍的方法,你是不会塑造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物的,即使他们有相同的核心性格。就算你不打算再进一步塑造人物,不打算剥开新的洋葱皮,他们现在也不会是相同的人物了。

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那些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东西太麻烦,没有用。记住欧文·伯林的话吧:“音乐要想活下去,必须被唱起来。”为了你的小说能够存活,能够被“唱”响,你必须塑造出优秀的人物。这值得你付出努力。重大事件、讨人喜欢、看法与语言来到镜子前,我深吸一口气,面对镜中的自己。直面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两年来我一直在做这件事,但我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就好像是强迫自己从立体图中捕捉平面的图像。一开始,你只能看到镜子里边有另一个人在回看你。接着,变换焦距,感觉自己仿佛在一张面具背后漂起来,并且惊讶地发现那似乎是可触的。就好像是一个人在剪脐带,只不过他不是在分离两个人,而是把另一个人隔离起来,现在你只是在看镜中自己的映像。我站在镜子前,擦干身体,试着习惯去看那张脸。基本纯粹的白种人,这一点让我觉得奇怪。我强烈地感到,生活中哪怕有一丝离经叛道,这张脸就不会是这样。长期的牢狱生活让脸显得苍白,但在镜子里看上去依然有饱经风霜之感。脸上到处都是皱纹。又厚又乱的头发黑中带灰。眼睛是那种深沉的蓝,左眼下面有一道轻微的锯齿状的伤疤。——理查德·K·摩根:《改变了的卡尔本》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跟这个人有点像?他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那时人类的意识可以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在这里,是旧的)躯体里。当你开始为你要塑造的人物披上皮肤,你会觉得有点奇怪。特别是对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来说,他们不习惯穿别人的鞋走路。尽管有些奇怪,但是仍然令人兴奋,不是吗?

现在你已经确定了人物的核心性格,她的外貌,她区别于其他人的标识:家庭出身、热情与渴望、家中的排行、爱的语言、天赋才能等等。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人物的心路历程,前面提到的要素都会发生作用,但是我们现在还需要为人物添加最后一层洋葱皮。

本章我们要谈到在小说开始之前,在人物的人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个人物可爱吗?(至少他能被别人理解吗?)别人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是人物说话的方式。人生大事的影响

我们来假设一下:一对双胞胎不论什么地方都一样,天赋、爱好,等等。我当然不相信有这种事,但为了论证的方便,我们假设你找到了这样的极端例子。

现在把他们分离。其中一个被拐卖,由曼哈顿下东区的三流演员抚养长大;另一个人则成长在豪宅里。他们还会是各方面都一模一样吗?

嗯,他们看上去是一样的。他们会很离奇地在很多方面相似。由于他们有相同的核心性格(虽然不太可能,但我们姑且这样假设),他们可能会有相似的职业和爱好。

但是他们不再会是一模一样的。被拐卖的那一位,在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觉得生活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心态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他谈恋爱谈不久吗?他会故意搞砸一份好工作,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搞砸总比被别人炒掉来得痛快吗?没有被拐卖的那一位则会坦然地与自己理想的爱人步入婚姻殿堂,而他受伤的兄弟恐怕总是找不到合意的女孩,只会把她们吓跑。

即便你打算用这么极端的手法来塑造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物,但如果加入人生大事的影响,你也自然就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你的双胞胎人物可能会对人生重大事件做出类似的反应,但这些重大事件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物。选择灾难性事件

是时候让你的人物经历一番心力交瘁了。

所谓的灾难性事件不是指地震、战争、龙卷风、瘟疫或上帝的发怒。你要寻找的是对人物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个事件对人物的性格形成一直发挥作用,直到小说开始的那一刻。

上一章我们提到了人物的家庭情况,特别是父母的婚姻状况。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破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以为有些事情是不会变的,你却告诉我它们会变,它们会结束,现在你要我在父母之间做出选择,要爱一个多过另一个。为什么我的世界这么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每次我在学校遇到了麻烦,来跟校长谈话的都是妈妈,而不是爸爸?”

检视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人物一生的影响。从人物的童年开始,一路推测到小说开始。一个有着特定性格、使用特定的爱的语言的人会对破碎的家庭做出什么反应?家庭破裂给他带来了哪些伤害?这会对他的自我认知和职业选择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父母离婚是在人物和她的兄弟姐妹成人离家之后,那又是怎样的情形?这会彻底改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或者父母离婚真的能影响到她吗?如果突然有了“新爸爸”和重组后的家庭,她不再是长女,那又会怎样?

我们就是要在人物本来平静的生活中扔下一块石子,然后去观察泛起的涟漪。

也许人物遭遇的重大事件是在幼年失去了兄弟姐妹。也许她因为出生在军人的家庭而居无定所,每隔两年搬一次家,她不得不屡屡被迫中断刚刚建立起来的友谊。或者真的是战争或龙卷风或瘟疫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也许是眼看着母亲的精神一点一点失常。也许没有责任心的父母抛下家庭,她独自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或许是威严的父亲对她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满,而她还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希望能获得他的认可。

如果人物身处《我姐姐的守护者》的朱迪·皮考特的境地,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理由是给姐姐捐献器官,那么这样的命运会给人物带来什么?

你不一定能为人物找到人生重大事件。有些人一生都不会碰到什么大事。但这是一条很好的思考路径。当你在设计某个重大事件(可以是好事,比如赢得彩票大奖或变身为电影明星)时,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彻底颠覆,如果你想让他在小说里充当什么角色,你也许应该找那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事件。

我的小说《行动:火把》中有一个人物叫瑞秋,是前以色列情报机关的摩萨德特工,我为她设计了一个重大事件。瑞秋的父亲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经营一家酒店,一个巴勒斯坦人在酒店大堂自杀式袭击,瑞秋的父亲和很多人在这场爆炸中不幸身亡。在人们找到小瑞秋之前,她都一直静静地守在父亲的尸体旁。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悲剧事件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童年应有的天真无邪一去不复返,她不再相信所有人都是好人。父亲死了,保护她的人不在了。

成年后的瑞秋的性格并不是完全由这个悲剧事件决定的。她的核心性格贯穿并体现在她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但是她确实成为了摩萨德特工,做着反间谍工作,她确实刻意注重自己的外貌衣着和言谈举止以吸引那种很能保护人的男人。她对使孩子变成孤儿或平民被袭的事情非常气愤。

现在你知道人生重大事件是如何改变人物的人生和性格了吧?

想想你自己或你认识的人。你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或多或少跟之前的经历有关?我和妻子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她有兔唇,虽然现在已经修复了,但是这个事情对我们的大女儿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去中国领养孩子的时候,大女儿13岁,她全程参与了妹妹的兔唇治疗过程。现在她想在大学里学习婴儿早期干预,我对此一点都不惊讶。

尚在成长期的孩子他们身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许会彻底改变其人生轨迹。现在看来,我的大女儿所受到的影响是良性的。她选择的人生道路切合了她的同情心、爱的语言和核心性格。这就是一个有持久影响力的事件。

有多少人学医是因为他们对家中亲人的离去无能为力?有多少人从事警察或执法工作是因为他们在乎的人受到伤害却没有人能为其撑腰?

约翰·沃尔什主持的电视节目《美国头号通缉犯》,引起了全美国观众对失踪或被拐卖的儿童的关注。沃尔什自己就是受害人,他六岁的儿子被诱拐后遭到杀害,而行凶者多年难觅踪影。(好消息是这个罪犯现在已经被抓捕归案。)

重大事件就是将我们推上我们此前不曾预料到的人生道路。

现在要思考重大事件与你的人物的关系。你希望他的行动能为情节服务吗?要思考什么样的重大事件能促使他自然地行动且符合情节需要。或者你希望你的人物远离伤害,备受宠爱,但性格软弱,所以在小说中重大事件发生时,她手足无措。最后她从某个地方获得了力量,而这段经历便是小说的重头戏。

花15分钟的时间写下在人物的人生关节点上可能发生的事件。为每一个事件找到合乎逻辑的结论,即它对人物成为现在的样子产生了什么影响。看看其中哪一个(或几个)事件能为人物带来惊喜。

当你找到的时候,我保证,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但是别着急,在你走捷径之前至少要按我这个系统从头到尾过一遍。讨人喜欢

如果你的小说中没有讨喜的主人公,那就死路一条,没什么好聊的了。

作为一名编辑和写作指导者,我看到无数(未出版)的小说故事从一个卑劣的人物身上展开,这很难挽住读者的兴趣。这些小说家都有良好的愿望:展现一个人物从低到高的戏剧性发展。但是由于这个人物的起点太低,太让人厌恶,没有人有兴趣去等待他改变。

如果你现在塑造的人物将会是小说的主人公,务必请你让他多少有些可爱之处。你必须让这个人物能吸引住读者,否则读者会弃他而去,没有人愿意翻三百页去看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一位讨喜的主人公是任何一部成功的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

即便你正在创造的人物不会成为主人公,他仍然需要是可爱的,或者至少是能被理解的,坏人也应该是可爱的。《贝奥武夫》中格伦德尔的母亲是一个杀人恶魔,屠杀了整个村庄——但是要知道她是一个沉浸在失去孩子的悲痛当中的女人。《教父》中的唐·柯里昂是个不折不扣的恶棍、杀手,但是瞧瞧他宠爱孙儿的样子吧!

所以审视一番你正在创造的人物,她可不可爱,能否被人理解?当你一旦开始说这个人物完全是这样或纯粹是那样,你就落入了俗套,人物的现实感就没有了。真实的人是复杂的,他们有很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没有灰色地带的、只属于一种类型的人物是失真且让人厌烦的。换句话说,这样的人物就是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经常塑造的。你必须超越这个局限。

在你的人物身上找一些闪光点。如果他是主人公,你得找到很多闪光点。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把人物的可爱之处向读者展现。即便是小人物或“坏”人物,找些在他妈妈眼中可贵的地方、情人寄予全部希望之处,祈祷他会因为这点仅存的优点浪子回头。约会法则

要让读者喜欢你的主人公,得让读者在乎他。

我们会为谁加油?通常我们会同情弱者,同情一个遇到艰难险阻但仍然坚持勇敢抗争的人。你的人物可以是一个弱者吗?你可以在小说开始时将他塑造为一个弱者吗?也许他是唯一一个抗议新建核工厂的人,他虽然势单力薄但仍坚持散发传单。也许她是班里内向胆怯的女孩,别的女孩把她的书扔到地上,她只能站在一旁默然无语地看着。

我们同情受压迫的人们,我们想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希望看到这个人摆脱困境获得成功。要将主人公置于这样的情境,因为读者最好这一口。

我们还会为那些追逐自己梦想的人喝彩。男孩终于鼓起勇气约自己喜欢的女孩,但是她笑了笑就走开了,真是糟糕。女孩第一次参加花样滑冰比赛,在跳第一个规定的跳跃动作时就摔得很惨。所以要展现人物在尝试做什么或达成什么,但是如果一开始屡屡碰壁,读者就会买账。

我们喜欢的人应该是受人尊敬的、有智慧的、甘于牺牲自我的、忠诚的、勇敢的、有道德感的。你写一个女人把老人绊倒,我们绝不会喜欢她。但是你写她帮助老人,我们就愿意看。要写男人为心上人买花,写一个女人上电视却因为孩子需要照顾而匆匆结束采访,写男人向往开跑车可自己还是开着一辆小货车,写女子冲到街上一把救下险些被车撞上的小孩,写富人家的小女孩在公园里和穷人家的孤儿手拉手。

我们希望自己花时间阅读的故事中有一个值得读、值得我们景仰的人物。富有同情心、友好和宽容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崇尚的美好品质。

我们还喜欢那些聪明、睿智、风趣的人。有时候对聪明的青睐甚至超过了对道德的青睐,电影《十一罗汉》即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你的人物能靠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或者他妙语连珠,我们也许会放下偏见对他报以微笑。

想想你喜欢的人。不是说你本来就应该喜欢的家庭成员,而是你不由自主喜欢的人。你为什么会喜欢他们?是不是因为他们很随和?对你忠心耿耿?笑容很灿烂?真心实意地关心人?

现在就试着为你正在塑造的人物添上一两项讨喜的品质。

如果你一时被难住了,试着想想这个人物的狗会喜欢它的主人对它做什么。你时不时地摸摸小狗,给它东西吃,它就会喜欢你。猫咪喜欢你仅仅是因为你一动不动为它提供了可以长时间休息的膝盖。在你还没有塑造出连动物都会喜欢的人物之前,不要再写下去!他人的看法与自我的蒙蔽

之前我们提到了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他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自己所期望的那个自己。

不幸的是,我们并不总能恰当地评价自己。他人的观点虽然不是绝对正确、和善的,但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到现在这一步了,你应该已经知道这个人物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她是一位腼腆的人,俗称壁花小姐,想通过高调的打扮和虚张声势来摆脱她在贫民窟一文不名的现状。他的控制欲极强,使出浑身解数来控制自己的妻子。

我们这位壁花小姐看上去古怪且可怜。穿着紧身的艳丽服装,妆化得像小丑,跟人谈论的是政治……她给别人留下错误的印象,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别人显然比她对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只有那些有极度依赖心理的、追求不健康的爱的人,才会不在乎我们这位控制狂的微观管理能力,在所有人眼中,他日后必定是实施家暴的人。

你的人物是怎样的?他认为他是谁——其他人认同吗?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太阳神阿波罗在世,在淑女们眼中,他却是人首马身的怪物。她可能感到自己不漂亮、一无是处,然而别人却看到了她的无私之美。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一个做会计的女子的言谈举止就像是一个会计。一个搞计算机的极客知道别人叫他极客(事实上他引以为荣,整天穿着动漫大会发的T恤衫招摇过市)。即便如此,这些人物还是有自欺欺人的地方。“我爸爸觉得自己是个超级投球手,但他每次都被我打得落花流水。”“劳里认为自己品位绝顶,你有没有用过她家的宾客卫生间?”

一位自欺欺人的人物是有趣的。小说中人物的认知盲点恰恰是有趣之处,这些盲点揭示了这个人物希望或不希望成为的样子。一顶绿色的猎人帽硬戴在光洁如气球的大脑袋上。绿色的护耳遮不住大耳朵和剪不齐的头发还有耳朵旁边的鬓发,它们是那么地突出就像交通信号灯同时指向两个方向。突出的厚嘴唇上面是浓密的黑色小胡子,在它的一角,有几根不听话地卷在一起,还有薯片的碎屑。在绿色帽檐的阴影下,伊格内修斯·J·赖利蓝黄相间的眼睛目空一切地扫视在D.H.霍尔姆斯百货商店大钟下等待的人们,他通过人们的穿着来鉴别他们的品位。根据伊格内修斯的观察,拥有好几件足够新、足够贵的外套应被认为是对品位和体面的冒犯。拥有任何全新或昂贵衣物的人只能显示出他缺乏信仰和几何知识,甚至让人质疑他的心灵。伊格内修斯自己的穿着舒适且实用。猎人帽保暖防感冒,厚实的花呢裤不仅耐穿,行动起来也异常灵便。裤子的褶子和角落可以留住温暖、陈腐的空气,它能舒缓伊格内修斯的情绪。一件法兰绒格子衬衫就能抵得上一件夹克,一条围巾保护伊格内修斯的脖子。这一整套打扮无论是从神学还是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同时暗示了他深邃、丰富的内心世界。——约翰·肯尼迪·图尔:《笨伯联盟》

绿色帽子、法兰绒格子衬衫、围巾……这些东西能显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吗?我看伊格内修斯的自我认识的偏差实在是太大了。

你已经知道了你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现在该想想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了。清楚、坦诚、客观地看,这个人物看起来像谁?

他人的评价也不一定准确。一个人看上去冷酷,其实他可能只是很害羞。有时候——你可以在小说中利用这一点——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恰恰说明了他是如何被看待的。

即便如此,研究他人眼中的人物仍然是很有价值的。说话的方式

我故意把这一点放在最后来谈。

许多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人物的方法就是让人物说话搞笑。

嗯,他是个苏格兰人。她措辞完美、词汇丰富。他总是喜欢说“随便”。她胆小如鼠,说话口齿不清。

电影是如何区别人物的?很简单:他们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电影观众能很快看出眼前这个女孩不是之前出现的那个女孩,她们长得不一样。她高一些,她不是穿这身衣服,她金发碧眼。但是在小说中你无法如此快速地区分人物。你可以写“朱莉进入了房间”,但是对于区别朱莉和汉娜没起到任何作用。你可以写“她在玩弄自己的金发”,“阳光令她的金色卷发闪闪发光”,以此不断提醒读者记住她的发色,但都比不上电影那样方便。(千万不要这样写啊,读者会恨你的)。

要在小说中区分人物,你得展示他们在言行上的不同。

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让人物说话搞笑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我想写一个法国人,为了突出他是小说中唯一的法国人,我让他“Oui,oui”(法语意为“是的”)个没完,这样就不用担心读者认不出他来。或者我想安排一个只谈论达拉斯牛仔的人,所以每次人物一开口必是“那些牛仔怎么样了?”OK,搞定!

我希望你能看出这种人物塑造方法的拙劣。一个人物不能只靠一个话题或一种口音就被确定下来。喜欢达拉斯牛仔的女孩除了牛仔之外,还有别的爱好。不是每一个法国人都像你小说中的法国人。

我之所以最后讨论人物的言行和话题,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手法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见鬼!

人物说话的方式往往具有魔力。如果你在这方面的功夫到家,人物就无须亮出身份,只要一开口读者便知道他是谁。“邦德。詹姆斯·邦德。”“系好安全带,今晚会很精彩。”“我们以为你是只癞蛤蟆!”“我总是有贵人相助。”“来吧,给我找点乐子。”“但愿你知道过去我有多爱你,我现在有多爱你。”“他们忘了男人的使命。”

这些台词是不是很熟悉?你马上就想到了说话人是谁?当然,这些是电影人物的台词,用来谈论小说似乎不太合适。但我在这里要表明的观点是,一个人物说话的方式是可以让我们辨认出他/她的身份的。“看那儿,我的朋友桑丘·潘沙,三十多个巨型怪兽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要跟它们来一场恶战,把它们斩尽杀绝,有了这些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开始拥有财富。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上帝保佑我们把这些邪恶之物清扫出地球。”“哪里有巨人?”桑丘·潘沙问道。“那边就是,”他的主人回答,“长手臂,有些有两里格那么长。”“请看,阁下,”桑丘说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巨人是风车,你说的那些手臂是帆,风吹这些帆才能让磨子转起来。”“那是障眼法,”堂·吉诃德回答,“你还不适应冒险事业;那些就是巨人;如果你害怕,你就躲到一边去为我祈祷,我马上要投入这场殊死搏斗。”正说着,堂·吉诃德猛地给驽骍难得的一鞭子,不顾桑丘的叫喊……“冲啊,懦夫和小人都闪开,骑士来也。”——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随便挑一段桑丘和他主人的对话,你都不会弄错谁是谁。《堂·吉诃德》在人物的语言和小说创作方面为我们树立了黄金标杆。

将人物说话的方式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他是法人后裔。”换个说法,“他是一位看门人,生在单亲家庭,喜欢看护受伤的小动物,来自新奥尔良。”听上去,你的人物有点像阿甘,但他终究是他自己。说话是人物向外部世界展现自己的方式,但不能表现人物的全部。

小说中人物说话的方式就相当于电影里人物的外貌和服装。我们看她在小说中引号内“说的话”,就好比看她在电影中的表现:语调、音量、语速、词汇、音调变化、重音、音高。所有这些都在传达她的内在。

当然,还包括话题。如果她真爱达拉斯牛仔,那她确实会说个不停,但凡有机会一定要把话题拉回到牛仔上。这说明这个人物确实以此为乐,她在表达她是谁,但这不是人物的全部。

还有惯用语和口语。如果他是一位眼科医生,他也许会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很多跟眼睛有关的语句,自己却浑然不觉。他的日常用语确实受到了他的职业的影响。

还有人物使用——或不使用——俏皮的说法、夸张或诙谐的语言。与人物的“言”有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在人物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中找到原因。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就是她的标识、名片,她的综合履历。

2009年有一个新闻是关于一对夫妇闯入白宫,顺利通过特勤处的检查参加了国宴。这对夫妇还跟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和其他政要握手拍照。特勤处很糟糕地解释,陌生人如何距离自由世界的领导人如此之近——离总统办公室不到200英尺。

这对夫妇是假冒者,他们想跟大人物交往,想出名。但是他们不在白宫宴会的邀请名单之列。他们不想自己干出点名堂,成为真正可以被邀请到白宫与总统共进晚餐的人。他们跑都不跑就想直接到达终点线,就好像某些参加马拉松的人最后一英里才冒出来接受人群的欢呼。

同理,只有口音的人物就是假冒者。小说家没有花工夫去真正塑造他们。他们就像是抄近路到终点,或偷偷溜进本来不为他们开放的派对的人,他们想伪装成真正的人物。

我相信你不是这种人。你在踏踏实实地创造真正的、由内而外的人物,他们说出的话是符合其性格、成长背景和其他现实因素的。她之所以这么说话,是因为只要你使劲捏她,她必然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说得太多?

大部分小说家都非常聪明,语言表达能力超强。他们善于确切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这并不代表他们总能即刻说出完美的台词。我当小说家的理由之一是我通常在某个片刻过后才想出我当时应该说的话。所以我写小说,这样我可以花时间,花工夫琢磨出最佳台词,创造出人物,让他们能在恰当的时刻说出恰当的话。雪耻成功!

小说家们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笔下的人物跟他们一样健谈。

健谈似乎不是什么坏事。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表达不畅、表意不明的情况,所以我们利用小说来澄清现实中遇到的窘境。小说既不是超现实也不是现实。我们不想要现实,我们想要的是真相。

现实中的对话是这样的:“嗨。”“嗨。”“你的……那啥怎么样?什么评论来着?”“哦,那个啊。还行。她迟到了。”“我——”“后来她又来了……你的除臭剂在这里。”“谢了。我准备——”“她迟到了,我想她是忘了……”“不是吧。”“对啊。就跟‘嗨,你该写检查了。不准早退。出去,我要吃午饭。’那样。”“天哪,这——”“对啊,但是……”[耸肩膀]

以上也许是对现实中对话的准确记录,说话被打断,有省略,多余或重复,但若是你原汁原味地把它搬到小说中,那就太糟糕了。

对话应该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这就需要人物是可以被理解的,说出来的话是符合逻辑的。

你该怎么写模糊的对话?我知道,故意让你写语义模糊的对话有违本性。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每一个都令人困惑的,并非每一段对话都会像下面这段对话那样让人抓狂。但是人物在小说中多少会有语焉不详的时候。

下面我们听到的对话是发生在两个舍友之间的,她们一边刷牙一边讨论电动牙刷及其他问题。简尼:你带他们两个多久了?劳拉:我的管?[想的是牙膏管]简尼:不是。你的两个。劳拉:我的两个什么?简尼:你的两个学生。[有些不耐烦了]劳拉:哦,我还以为你说的是管,我还以为我们还在说牙膏管的事呢。简尼:不是。劳拉:你说我带的那两个学生啊?简尼:是啊。劳拉:他俩每人一小时。简尼:不是,要带多久?劳拉:[想了一会儿]嗯,一个是数学,12周,另外两个是阅读,时间嘛——简尼:不是,我的意思是两个小时。劳拉:[停顿]什么?简尼:当一个不在的时候?劳拉:哦!你的意思是我带两个学生多久了,因为第三个正在放假?简尼:是的。劳拉:哦,周一和周三。第三个学生周五就回来了。

好可怜的简尼,问了半天。她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问得太模糊,但她也不知道怎么问才不模糊。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在问什么,在她那儿问题都是一清二楚的。

以下是设计模糊对白的一些方法。怎么才能模糊?

对话从不连贯的陈述开始。突然转变话题,简尼和劳拉正在讨论牙膏管,简尼突然换了个话题,而劳拉还在想着牙膏管。

对话的内容与话题一和话题二都相关,不知所云效果最好,比如:“对啊,我好久没看过那么精彩的球赛了。”“你上次看是什么时候?”“我看了上个星期的。”“不是,我问你上次在公园看到那只大麦町犬是什么时候?”“什么?”

要人物说话模糊,就在说关键词的时候模糊。“你是在问,‘我是否有一个牙膏管?牙齿?’”

人物企图澄清说话的意思,但是不用辅助词,而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强调同一个词或短语,“不是,是他俩,他俩,他俩!”

在对话的情景中,赋予句子多种意义。“你带他俩多久了?”“带什么?”

有时候可以故意误用词语:“你除了(说话人错误地使用“in lieu of”(意思为代替)这个短语)教课还打算留下来吗?”“不,我打算既留下来,又教课,你是指这个吗?”“但在你教课后,你还得留下来?”“哦,你的意思是‘除了’,不是‘代替’,你刚才说的是‘代替’的意思。”“你是在嘲笑我吗?”“哦,不是的……刚才的问题是?”

让对话的某一方蠢到理解不了另一方。

一个人不是故意不把话说清楚的。要让她知道她没把话说清楚是件费劲的事,更费劲的是让她把话彻底说清楚。

你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也许这样的人物出现在你的小说里显得很突兀。他变成一个总是说错话的喜剧人物,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保姆。记得别让人物落入俗套啊。我希望你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像你一样有非常好的表达能力。现实中的人说话方式不一样,小说中的人物也应该如此。门槛

现在的你泰然自若。你已经创造出之前从未有过的让人能够充分理解的人物。祝贺你!你马上就要把这个人物推上舞台了。

剩下的就是人物的心路历程。

从开始到现在,你一直在装备你的人物,训练他,优化他。你把他送到魔鬼训练营和进修学校,把他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现在,他已做好准备接受任务了。

这个任务就是人物要经历的心路历程、人物发展的弧线。接下来的几章将会让这个有着某种核心性格、穿着某身“服装”的人物经历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生改变。

在结束本章前,花上15分钟的时间回顾、整理、综合你所塑造的人物。带着你对这个人物的所有想象通读人物的性格描述。在本书第一部分结束时,我们还会做一个人物完整的内心独白。现在你可以先做一下关于这个人物的总结: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你必须弄清楚这个答案。

完成了以上全部内容,我们就可以开启有关人物的启蒙之旅啦。概述心路历程

最优秀的小说往往是讲述某个人物在某一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个自私冷酷的人学会了先考虑他人。一个拜金物质女最终为了爱情结婚。一个心里只有事业的工作狂决定花时间多陪伴家人。一个自闭的老太婆终于敞开了心扉。“千年隼号”的飞行员开始在乎自己的工作。里克咖啡馆的老板最后决定要为正义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喜欢看到人物改变,因为我们也在改变。我们都体验过在改变的过程中那种痛苦但却释然的感觉,特别是改变会给我们的生活和情感带来崭新且良性的变化。

小说中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是往好的方向改变。看别人做出正确选择和不断完善自己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也许你的小说可以是关于人物如何变好的小说。

当然也有人物变坏的故事。虽然写一部主人公变坏的小说很可能销路不佳,但是悲剧性的人物还是很吸引人的。例如《蝇王》中的罗杰、《蚊子海岸》里的阿力·福克斯,还有《星球大战》中的安纳金·天行者,这些反面人物都是恶棍,令人害怕,我们希望他们赶快停手。但是,我们又不希望他们停手。

也许最吸引人的情节是坏人一度想变好,但是最终他决定保持自己的黑暗本质。《魔戒》中的咕噜(史麦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并不是每部小说都要写一个人物的改变。我们不敢奢望印第安纳·琼斯能改变多少,他就是他。还有在一些精彩的小说里,主人公不发生变化,从故事开端到结尾她都是那样,发生改变的是在她周围的人。《清秀佳人》(又译《红发安妮》、《小安妮》、《安妮的故事》等)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安妮来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上的某个小镇。整个小镇因为安妮的到来而开始有所不同,小镇的人们发现需要改变自己,他们想变得像安妮一些。阿甘、机器人瓦力、堂·吉诃德,甚至包括耶稣基督等人物都是促成变化的人,但他们本身没有改变。

但是这样的人物很难写好,围绕他们的故事结构跟本书讨论的结构不一样。

因为本书介绍的小说创作方法是从创造人物开始,所以我们要创造的人物是要发生变化的。无论她最后的样子与你的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要给她一段改变的经历。心路历程

人物的改变或转变在小说创作中称为“心路历程”或“人物弧线”。我更喜欢“心路历程”这个说法,有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意味。你需要给人物的内心设计一段漂泊之旅,让他备受折磨。

人物的心路历程是我们这个小说创作系统的核心。其他人物也会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但是小说最在乎的是主人公的转变。主人公的核心性格、在家中的排行、与其他人的互动、人生重大事件——皆是重要的背景。小说的主要事件就是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情节与人物》中人物的心路历程要经历五个主要阶段:

•初始状态(包括心结)

•诱发事件

•激化阶段

•关键时刻

•最终状态心结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逐一讨论心路历程的五个阶段。当务之急是需要你理解:“心结”和“关键时刻”是人物心路历程两个重要的关节点。接下来我就会解释这两个说法。请记住,心路历程其实就是人物在这两个点之间行进的过程。

整部小说实际上是从心结到关键时刻的准备、过程及其结果。上面简单的图就是《情节与人物》的精髓。只要你真正理解了这张图,相信你的下一部小说就能同时拥有令人惊艳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心路历程概要

所谓的心结就是导致你的人物有问题的东西,是他心里过不去的坎儿,是他的错误、根深蒂固的恶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出现了问题。整个故事旨在暴露这个问题,给他一个改变的机会。下一章我会举出具体的例子,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心结就是令人物陷入困境的东西。

你是小说家嘛,当然可以主宰你的人物的命运,你是他的上帝,你是命运本身。你清楚人物的问题所在,这个问题如何伤害他,怎样才能引起他的重视。你决定要迫使她去解决问题。你关注她是否能逃脱困境,所以你要让她看到问题,帮她做所有的决定。

你开始给她制造麻烦。她希望生活维持老样子——忍受家暴、理想破灭、忍气吞声、苦也不说苦,因为现在的生活苦是苦一点,但也强过因改变而产生的痛苦。但是你不愿看到她一个人在那儿吃苦。既然你是她的上帝,那就显示神迹。你让她发现再忍下去是多么愚蠢、多么困难。你要让她看到开始新生活的可能性,只要她愿意改变。你要用力挤压她的人生(我喜欢将其称为“激化阶段”)。

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把主人公推到需要她做决定的关键时刻。在故事的开端,她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却是目前所有选择中她能想到的最好的一个。随着故事的推进,你将向她展示她现在的选择是如何给她带来伤害的,你还要向她展现如果她重新做出选择,她将会进入的光明的新天地。

在这关键时刻,她就如同站在十字路口,她需要预见到未来。“我可以维持现状,继续隐忍现在和今后的痛苦,或者我可以改变一下——以这种选择的痛苦为代价,这样就能尝到真实且可能的新生活的滋味。”

你的小说其实就是在向这个命运悬而未决的时间点进发。你甚至可以说,这个时间点就是小说创作唯一的目的。人物在这一时刻做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时空瞬间凝固,静待她做出选择。

终极选择的结果将我们引向最终状态和故事的结尾。

以上就是人物心路历程的简要概述。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外部旅程,也就是人物心路历程的外化。但是千万别搞错:你的小说是讲述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何种选择的故事。其他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把她搭载到关键时刻。

现在你能看出这个简单示意图的用意了吗?

如果终点是关键时刻,那么起点就是心结,即造成问题或麻烦的东西。从心结到关键时刻这一段就是你的小说。如果你按照我建议的方法来建构小说,那么小说内容的75%将由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构成。说一说改变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这个人物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为她建构了完整的心理状态。

现在我们要讨论这个人物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有了故事的起点,基于她的核心性格及其表现层次,当她遭遇重大问题并不得不做出人生抉择时,她会怎么做?

人不喜欢改变。保持现状比做出改变要容易得多,即使现状很不如意。“我知道,我知道,如果不(及时)交作业我的学分就完了,但是这个派对太重要了,朋友们需要我,而三角、几何不需要我。”小说如人生,没有人喜欢改变。

人们虽然不喜欢改变,但总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再不改改,我得进监狱?我永远不能再见到我女朋友?不作死就不会死?老兄,我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结果?

而作为故事帝,你可以完全无视这些人物岌岌可危的命运,再给他们的痛苦添一把柴。你要迫使她离开舒服的地带,就像你从泥地里撬走一颗鹅卵石。撬的工具就是痛苦。你要让她痛到去思考改变一下会是什么样子。不到万不得已,很多人是不会改变的。要让人物痛定思痛促生改变……这就是心路历程。

现在你已经基本了解了心路历程,接下来我们逐个讨论每一个阶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