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6:24:00

点击下载

作者:(英)威廉·古德温著/王维民、唐跃勒、戴若愚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试读:

序 言

在本书中我试图对各种思想给予一个确定的、恒久的形式。这些思想自从我出版了标题为《询问者》一书后,就一直存在于我的头脑中,有34年了。这些思想尽管可能他人也想到了,但就我所知,至少还未付诸印刷向世人公开。此间的一段时期里,我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担当起一个作者的角色,很少以我的名字发表东西。我请读者相信,自1791年我从事了可以被认为是我生活中的职业后,我就很少为任何期刊哪怕写上一页纸的东西。

我的头脑与生俱来就爱思考。若不能把我冥思苦想的特别结果整理出来发表的话我就不会有满足感。我既然已经从事了某个工作,就认为有责任不放弃它。

有件事情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来说明。我一直都认为我有责任用明白无误的语言向世人表述我的思想。偶尔我也碰巧和那些自认为学识渊博的人有交流,他们用朦胧晦涩的语言来讲述他们的理论,吹嘘仅有少数人能够懂他们的思想,而那也只能通过抽象思考,通过孜孜不倦的运用才能懂得。

自然我不属于这类扑朔迷离的思想家。对要花大力气才能懂得他们的思想这个说法,我也无话可说。若我能够的话,我决定不“用无[2]知的语言解释神谕”。这就是我在关于政治公正问题的《询问》中所奉行的原则。我这样做收到了回报;我拥有了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众多男女读者。妇孺在翻阅我的读物时也不会有畏难感觉。

也许那书是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出版的。现在都说印刷出来的东西是不受欢迎的,除非是以娱乐这样的形式展现。那些坚持自己主张,以这样或那样特定方式拉开面罩,将智慧或道德庄重真相示人的,肯定会将自己的陈说置于少人问津的地步。

对此我一直都不愿意相信,因而我要出版自己的思考成果。我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大众化的(如果我能做到的话)、令人感兴趣的风格。若没人理睬我,将我抛掷一旁,我将认为这是我尽最大能力所能达到的地步,我没有荒废我的能力,以此作为自我安慰。

如今的出版物有一特点,即总是取悦于最肤浅的读者。我知道许多的人讨厌与人交往,并声称瞧不起自己的同类。我的信条正好与此相反。我们所观察到的有关智力方面最优秀最杰出的就是人了。从很多实例中都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相信神话者不过都是将他所信奉的神祗用人的最好的属性和规格装扮起来的。我一直生活在我的人类同胞中,对人类有满腔的热情和深厚的爱。这种情感存于胸中,让我满足,我也乐于将其珍藏在其他的形式中。为此,我非常高兴把自己变成一名说教的人。1831年2月15日

扉页中提到的有关作者的详细情况,将主要见于第四、九、十四和十八章。第一章论身体和头脑(开 篇)

没有什么课题比“人”更经常引起思想家的关注了,尽管如此,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却很难说已经面面俱到了。

近之则不逊。那些每天每时可见的东西,我们通常都很不以为然。对我们几乎每种较为强烈的情感而言新奇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天性上的最本质的欲望也许可以构成一个例外。在健康这一主题的名义下,对食物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是最精致的美食,在我们最原始冲动的驱使下,也会经历上千次的反复尝试,最终使其达到最完美,并使其流传下来。而在其他的情况下,我们却必须保持某种新鲜的冲动倾注更多的心血在上面,否则,我们很难喜欢它。我们常常对悄然无声经过面前的很多事情视若无睹,它们都很难唤醒我们麻木的灵魂。“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高贵精灵,是上帝最重要的杰作,是造[3]化的奇迹,是奇迹中的奇迹。”

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人的身体结构。咋一看,我们可能认为其很简单。可是人体被多么严密地设计得充满了力量与灵巧啊。它一点也不感到别扭,就象出自杰出的雕刻家之手的一块大理石,每个多余的东西都被巧妙地去除了,关节,肌肉,纹理都呈现出来,清晰而完美。人们长期以来观察到,美,就如品德一般,都处于极端情况之中间。就鼻子而言,那些不长不短不厚不薄的就是完美的鼻子,其他部分也是如此。同样地,当我说到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时候,我不考虑那些畸形的,肥硕的,小腿过肥或者过瘦的,我取其中,那才是明确所指的人。

人不能与起跑的马并驾齐驱,但他能持之以恒,最终会将其击败。

人的身体形态可以使其完成无限多样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其他生物只能望其项背。

人的双手被设计的多么精巧啊!分析其构成和用处,我们就会觉得它们是我们身体最完美的部分,人的其他部分或许无法与其竞争。

人的直立形态是多么高贵啊!人被创造出来,不像veluti pecora, [4]quae natura prona atque ventri obedientia finxit。他被创造成coeli [5]convexa tueri样子。他的原始结构赋予他的神态是“仰望苍穹的神

[6]态”。

他的面容是多么美妙啊,这眼睛,鼻子,嘴!当它们安静的时候,显得那么高贵!它们可以用无限多样的表情来表达心中的情绪。从一个人的面容,一个未受玷污、不卑不亢的面容,我们可以读到他心灵的坦诚,思想的清晰,和精神的深邃!他那宽阔饱满高贵的额头蕴涵了多么大的理解力啊!在他的面容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沉着的自信和不可侵犯的无畏,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上帝般的谦逊和可以让人融化的柔情。当目睹一个人嘴唇颤抖,眼眶突然潮湿,泪水汹涌而至,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莎士比亚曾这样谈到过眼[7]睛:“那能让世界都敬畏的眼光”。

人类的面部表情是多么奇妙啊!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上,血液的各种变化都清晰可见。不管多么老套,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要引用诗人的这几句最引人深思最有哲理的诗:

一见她面就倾心,

面容纯净又红晕,

双颊精巧若天成,[8]

诉说身体万般情。

脸红是多么神奇的现象啊!看到这一奇妙的现象很难不砰然心动。它不由自主出现在我们所注视的那个人身上,它来自心灵,它传递了某种羞怯,谦逊,以及某种生动的情难自禁的爱慕。就像通常许多情形那样,它迅速的在那个情绪涌动的人身上蔓延开来,从脸颊到额头甚至脖子。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提及语言。或许它算不上人类最无价的才能,但即使真的不是,至少也可称得上是珍贵天赋。正是由于它,人才成为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主要是靠它,是它让我们不再是孤单的个体,是它让我们具有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它还无限制地让人趋于完美。那些不说话的人是不成熟的思想家,那些不动笔的人只是半个研究者。

暂时不忙探讨有声语言之神秘和滔滔言辞之神奇,不管是对单个人所讲还是注入到众人耳朵里的语言——那是更适合关于头脑而不是身体篇章的一个话题——让我们先将注意力放在那个小小的工具——人的嗓音上。它很轻易就能产生出不计其数的声音变化。它能产生多么令人敬畏的效果!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中止人的一切思维。它可以发出无限多样的悦耳音调,可以让人瞬间生出怜悯或者爱的情绪。那些聆听者久久回味每个音符并祈祷它能永驻心间:

——即使是寂静之神,

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祈求

改变自己的天性,就像现在这样错位[9]

不再缄默如往昔。

正是在这点上,我们尤其感受到了文明教养的优异所在。一个愚人和一个深谙嗓音工具高妙之处的人,他们的声音有着天壤之别。愚人从未想这种能力所具有的魅力,他只是用一种粗鲁的、不协调的、未经修饰的口音来说话,且习惯隔着两个场地与同伴交谈。而一个人[10]懂得嗓音妙用的人就象汉德尔懂得风琴一样,总是在有意或无意[11]之间就左右了他的听众,就象俄耳甫斯用音乐就征服了野蛮人。

从人的面容我们转向身体。每一肢体都能表达、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什么比得过脖子华丽——支撑头的圆柱体。宽阔的胸膛展示了[12]无穷的力量。让我们回想一下贝尔维迪的阿波罗和梅第奇的维纳[13]斯像,其身体曲线是多么生动!我好像看见一个尚未故去的女演员举步前行,然后走向观众,她的步履显得多么地高雅,让人敬畏。我陶醉了,无法在座位上安坐。接着是让人晕眩的舞蹈。身体未动就已美仑美奂、优雅迷人,而当她身体不停舞动起来的时候又曼妙无比、魅力四射。

人类所呈现的直立形体,好像是不经意间就产生了另一种难忘效果。由此我们获得了可以聚集起来开会,聚集成会众,聚集成人山人海的能力。在各种庄严集会和节日庆典场合我们都人潮涌动,数不胜数。我们彼此触碰,就像是参加欢乐聚会的人们在等待发电机起动的时候所习惯做的那样,欢乐情绪在成员之间依次传递。正因为此,我们在观看戏剧表演以及参加社交餐会时就有了很多共同的感受,义愤之情相互感染,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一个人可以用有声语言向成千上万的人传达他的情感,由此促生了讲演术、公共道德、大众宗教以及戏剧表演。我们也确实容易滥用我们拥有的这种特殊能力。但是,当成百上千颗头颅汇聚在一起,成百上千张仰望的面孔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成百上千个声音表达出同样感情的时候,人就会呈现出少有的壮观景象和威严的气势。

尽管人的身体具有这万般美丽、无限雅致与完美,但人的头脑却拥有,而且当之无愧地拥有,勿庸置疑的优越地位。我不打算像我对人体的描述那样一一去列举人脑的各种功能和天赋;对人体的描述就我的目的来说是必要的。在我开始论述头脑的支配地位和高贵之处之前,习惯的做法就是回顾一下头脑的臣民与奴仆的属性与价值,这样做看来是合情合理的。

说到头脑,我们懂得在我们心里有可以感觉和思维的感情和理智之所在。我们说不清它在哪里,也不能像那位圣徒那样权威宣称说,[14]相对于某种特殊现象“或者它在身体里或者在身体之外”。但是,无论它在哪里不管它是什么样,正是它构成我们存在的本质,并赋予我们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它,我们微观世界的各种奇迹都将只是一种形式,都注定很快会消亡,其价值决不会比山谷的一块石头更重要。

一个非常著名的生理及解剖学家许多年前曾对我说过一段非常重要的话,给了我很多启迪,那就是:当我意识到我特别关注身体某个部位的时候,在精神上,我几乎就能肯定那个部位在运行过程中出了某种差错。只要人的整个机体运行正常无阻碍,我们决不会去注意它。智者人类就象一个无形的精灵。

他就象天方夜谭中的魔法师,能将其灵魂投附在另一个毫无生气的躯体上(不管是人类还是牲畜的),而他的躯体则处于一种无知觉的状态,直到同样的或者其他的灵魂着附使其重获生命。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当我处于运动状态时,我就将我的肢体作为我意志的工具来使用。当我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时,我继续进行思维、思考和推理。这时我使用的可能就是我大脑的某种物质作为我思维、思考和分析的工具了,尽管那具体是什么事实上我们一无所知。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如果没有身体头脑也不会生存下去。若果真这种情况发生,至少我们将肯定是与现在的我们非常不同的生物。人要愉悦而又安静地思考,他就必然多多少少处于健康的状态。[15][16]corpus sanum和mens sana一样必不可少。我们要吃,要喝,要睡,顺理成章地,我们就得有良好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合适的体温,既不高也不低。空气和锻炼对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工具方面的需要。所有这些事物都有消极一面,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不能到达最好的思考状态,但是它们也不能给我们的思考以积极的帮助。

人是一种如神般的生灵。我们可以幻想把我们自己送入到无限的太空中,在恒星之上驻足。我们可以毫无阻碍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追溯过去的所有岁月,在广阔的想象未来中畅游。我们无视时空的束缚,若想象可以把思想禁锢在身体之内,那就和传说中的愚笨者希望用厚树篱把飞鹰关起来的打算一样,都是徒劳无用的。

我们绝不会特别关注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除非那里有异样。同样道理,我们也不会特别地去考虑我们整个微观世界和构架。对于一个正沉浸于思考的人来说,身体对他而言不会被认为比他所住的房子更重要,关系更密切。头脑可以被形象地说成是“在家的陌生人”。在固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时候,我们检查我们的储存,查看我们存于夹具和保险箱里都有哪些种类的货物。我们就像建来抵御外敌入侵的边关要塞的守将,和平时期只是偶尔去看看我们的武器库,并从里面拿一些枪、剑以及其他用于作战的工具,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忙于和平时期的日常事物,而绝不去回想这些战争用品。

人的头脑可被形象地描述为“在家的陌生人”。人对其身体知道得不多。我们“就象一个从镜子里看自己本来面目的人,看见了自己[17]然后走开,很快就忘记自己的相貌是什么样了”。在思考人的灵魂,剖析人的思想和欲望的时候,我们运用我们的智力算术,加减乘除,没有寻求帮助,也没有注意我们身体关节及各部位的存在。甚至在我们肢体参与最多职业的情况中,我们都仅打量着外部世界,径直朝着我们期待的目标前进,而几乎没有想到过其间的媒介——我们自身的物质结构,没有它的帮助,所有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被称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物,不管我们被贴上“精神”这一个标签有多么的不合适!

于是,“身体是头脑的枷锁”这一概念就出现了。自从人类有了思考能条分缕析地说话以来人们就持有这样的看法,甚至一些未教化[18]的人也隐约而模糊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在满80岁后写出了下面这些感人而耐人寻味的双行诗句:

老迈年高不能读写,

题目仍使我们不能辍笔。

新的光线从累年而成的缝隙透进

心灵暗淡的寓所,破裂而腐朽。

力衰志弥坚,体弱智更敏,

人就这样走向他永恒的归宿。

对那些有着高洁心灵的人来说,忽略,轻视,甚至很少考虑其身[19]体就是很普通的事了。关于阿那克萨尔科斯的故事正是展现了这[20][21]种精神。萨拉米斯的暴君尼科克里昂下令将其放入研臼击捣,而阿那克萨尔斯却无视他肉体的疼痛大声喊道:“暴君,来吧!你所[22]能击捣的只是阿那克萨裘斯的身体,却触碰不到他的灵魂”。我们也要从大致同样的视角来看待北美的原始人。那些藐视肉身疼痛的人肯定有攻击者无法企及的某种精神力量。

但从客观观察上来说,此处所描述的一些属于人的特点,牲畜类也并不少有。如果人对其外在体态体貌不甚了解,那么比其低等的动物相信也更是如此。确实,所有这些动物似乎对其结构的每一部分都清楚,知道主要力量蕴于何处,自己有何克敌制胜的手段。因此,牛用角,马用蹄,鸟用喙,食肉动物用爪子,昆虫和一些其它有毒生物用刺来进行攻击。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冲动使它们这样使用这些与它们生存和安宁密切相关的各种手段。我们把这种冲动称作本能。我们大概可以肯定这种本能不是来源于对自身身体各部分的仔细观察,也不是源于为最有效地完成目的而对手段的有条有理的选择。没有预先策划,没有解剖学知识,也没有对自身形象及同类形象的清楚认识,它们就这样直奔目的。

因此,也和人一样,他们对同类、盟友及敌人形象的认识比对自身形象的认识要更清楚。

人类是一种混合物体的生物。我一天当中曾不止一次地不得不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多么卑贱、平庸、可鄙的人啊!“马其顿的菲利普”[23]没有必要让下人每天早晨前来重复一句话:“记住,先生,你是一个人。”因为当我们在吃喝以及屈从于我们本性中难以启齿的需要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让我们铭记这有益的一课。奇怪的倒是,作为一个头脑会感受到很多可以让自己觉得卑微和下贱的人来[24]说,竟然会很容易自高自大并鄙视别人。尼布甲尼撒二世可能是最愚蠢的人了,如果有必要的话,他真应该被赶出人类的队伍,让他去象牛一样吃草,让他知道他与造就他的权力多么不相匹配。

然而,幸运的是,正如我前面所说:人是“在家的陌生人”。要不然的话,那将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啊!

长长的队伍,华丽的马车,镀金的战车,流动的队列,飞扬的旗帜,震天的鼓乐,如果所有这些都仅仅是为了向我们介绍一个普通的人,这个人只是由于出生的偶然性才有别于一旁卑微的衣裳褴褛的观众的话,那这个场面就显得太滑稽可笑了。

不过,暂时忘掉我们对排斥身体看法的否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的高贵一面。我们不会获得让诗人、有巨大文学和创造天赋的人“具有神般的理解力”的高尚思想,如果我们没有特别能力偶尔地摆脱这具妨碍我们让我们丢脸的臭皮囊,就象尤里西斯[25]度过了他的艰难岁月,剥掉让其黯然无光的褴褛衣裳,而弥涅尔[26]瓦则让其体魄高大起来,使其身材顿添高贵,让其动作焕发青春的美感和优雅,眼睛闪烁超人的光芒。当我沉溺于某种最高贵的思绪时,我确实带有某种轻视来看我的肢体,承载我的身体,构成我体形的粗糙的血肉,并诧异这样一个简陋不堪的寓所居然能款待如此高贵的客人。

人脑历史上一个更为重要的篇章就是起源于这样的看法。所有时代所有国度那些未开化的人,并没有得到任何神谕,都倾向于把死亡——我们遭受的最可怕的事情-——看成并非是生命的终结。我们目睹朋友的身体逐渐变得毫无感觉,一动不动,没有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任何外部标志。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小隔间里,每天都来看望它。如果我们足够坚强,并能克服可能伴随这个过程的某种矛盾和羞愧感,我们就能逐渐了解其分解和腐化的过程,并认识到是什么程度上[27]的“尘土乃归于地,一如往昔”。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相信在他死亡后他的某种东西还会继续生存。头脑在性质上比其所依附的肉体要高贵得多,因此他无法让自己相信它会随着肉身一块消亡。有两个信念是使人成为有宗教信仰之生物的力量所在。第一,人对于发生在其身上的那些难忘的事情是持有敌意或友善的态度归因于自然界的安排。第二,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头脑比肉身高贵。我们使自己相信,头脑在肉身形态发生变化后将依然完好地存在下去,物质世界毁坏也不会使其受损。第二章论天才的分布第一节

假定的智力匮乏---关于青年教育学校的思考---关于孩子与成人的比较早些时候,那些关注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人们,常常认为有着洞悉才能的天才分布极不平等。

到某个有着形形色色人等的社交圈去,或者和十一、二个人共进晚餐;或者前往许多人劳作一天后聚集在一起放松消遣的俱乐部晚会,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几乎普遍的现象:群里有一、两人可能才华横溢,而其他的则是萎靡不振、单调乏味且无所作为。

再或者去一所人数众多的学校,这种情形会更加突出。我见过两个天资不凡人,他们也曾煞费苦心探讨过这个问题,结果一致认为一百男孩中最多有一个被发现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路径。常常听到校长说这样的话“啊!我为那个小伙子骄傲!我当校长已经三十年了,还从没见过这样出色的人呢!”

上面提到的社团、晚餐会或俱乐部等都是相当程度上的精英群落,因其个体中的某种假定同质而相聚一堂。如果这些人是不加挑选而聚拢在一起的,就如同交给校长照料的孩子们一样,那么他们中天才的比例只会比后者情况中更小。

评定一个在校孩子的智力是否超群,其主要标准就是看他怎样回答校长随意提出的问题。大多数人会完全答错,会反映出他们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或者回答得完全不得要领。一百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或者不到一个人,会用令人赞赏的方式作出回答,而且用明白无误、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

对于成熟多年的成年人来说,情况肯定要好得多。一般来说,他们回答简单问题的方式不会让你觉得他昏庸愚昧。

普通孩子们在表现上呈现弱点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我们所谓的羞怯。孩子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先会盯着你看,而不是给出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当长辈问话的时候,孩子在同类看来并不会显得那么差劲。

后一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地位悬殊。对于学生来说,校长就是专制君主。每个人,只要因自己意愿的一个冲动作出判决,都可能成为一个“专制君主”。孩子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其情形就像《伊利亚特》里面多隆在剑下回答尤利西斯的问题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孩子被长辈问话也是一样的情形,他惧怕这样的下场:如果他说不知道就会遭到斥责,一种盛气凌人的蔑视,一个决断性的鄙夷的手势。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认为不值得去“开动脑筋,作好准备”,他不会作出无拘无束、大胆的回答,除非对方跟自己平等。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样的情形会让回答的效果更糟的了:孩子想到到问话人处于更高的地位,换言之,他和面前的问话人相比,对方不管是在传统意义上还是体力上都胜过自己。

孩子对于同伴的提问能应答自如,却不能自如应对长辈的提问,原因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恐惧:他觉得没有必要迎接挑战,对于没有希望赢得嘉许的事情,他不想去尝试。孩子就像一个拳击手,尽管自己技术娴熟,也不愿一只手绑在身后而“单拳会敌”。他可以给你一个回答--前提是不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但他绝不会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地去回答你的提问。孩子很粗心,宁可依赖你给他编造的任何解释,接受你认为对他合适的任何待遇。对校长而言,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去做得最好。

对于成年人来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学校孩子,不管是在自家屋檐下,还是在体育馆,都跟阿尔及尔的基督徒奴隶类似,如同塞万

[28]提斯在《俘虏史》中描述的俘虏那样:“他们一同被关在像监狱的地方,又时不时地被带出来完成某些共同的使命:只要他们高兴,他们也可以开玩笑,或是招惹麻烦,然而主子则因某个小小的借口,或者根本什么借口也不要,就会对其中一个施以绞刑,对另一个施以桩刑,再把另一个的耳朵割掉。”孩子大概从出生开始就处于这种情形当中。当然他受到的待遇远没有阿尔及尔奴隶主对待的奴隶们那么严重,但是这两种待遇都同样独断而令人无处申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自由的,就像塞凡提斯描述的奴隶在某种程度上自由一样,但是他的自由是建立在苦难之上的,而且长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结束这种自由。孩子一路摸索,经历了反复尝试,最后确定了在多大程度上的行为举止可以免受惩罚。孩子就像农神节那些天可以狂欢的古罗马人的奴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向主人发号施令。但是有一点不同,罗马奴隶知道自己特许的日子何时结束,因此会表现出相应的举止。可孩子却不能预见结束之钟什么时候敲响,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会逆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受制于人的人,会运用塔西佗所谓的“乡土文雅”,讲大胆的俏皮话,并且要用他具有的最大程度的自由讲出他的漂亮俏皮话。但他这么做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因为他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身上的枷锁,于是自己又被迫回归陈规旧状。他更常用的逃避方法便是什么都不做,在上司面前用中立的外衣将自己包裹起来,这样就可以最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责罚和专政。

成年人的情况与孩子有所不同,他们会有相应的举止行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处的政治社会,并很可能遭受比他强的人,或因联合和人数众多而使其力量大得多的人侮辱和伤害。当然,在某些方面掌控他的政治机构,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他免受盗窃和杀害,免受一些人的恶意伤害:这些人,要不是因为有法律制裁的威慑,早就出于狠毒的支配而冒犯他了。然而,公民政体也可使他犯下一些恶行,因为即使在正义的框架下,财富或腐败本身就容易导致罪恶;与此同时,公民政体不可能完全确保他免受伤害。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遭受伤害,这正是自然的存在状态。

成年人一旦逃离以前所处的牢狱似的地方,逃脱了曾经遭受的肉体惩罚和人身限制,都会感到满意。起初,由于才获自由,他会喂饱的战马一样,跳跃、飞奔,并且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以展现他脱离羁绊的放纵。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放纵罢了。很快他就会变得审慎、小心,就像小孩子站在他面前时的表现一样。

个人一旦拥有某种地位,便时时审时度势,小心行事以免受罚。刚开始,他信心不足,斗胆冒进,却假装自信满满。在反复实践中他不断地积累经验。连续穿越了光辉荣耀后,他此时脚踏实地拥有了沉稳、固定的可以完整代表自己的特征。他不再有疑惑,而是被归为圈子里的资深成员之列。

如果你发现,我们原先知道的这个曾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小男孩说话时口齿不清、单调乏味、结结巴巴、还耷拉着脑袋,后来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男子汉,他可能在议员席就坐,并完美地发表自己成熟稳重的见解,这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这样看来,成熟男人所经历的锤炼对于探讨人之共性来说并非全然是不利的,对于学童所受的磨难也是如此。

然而,并非成年人不会像学童那样受到阻碍、申斥和非难。对成年男子来说,妻子会对他絮絮叨叨、骂骂咧咧;主子、房东或村长会盛气凌人地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即便他是立法机构的成员,也有人教训他,有人用精心准备的讥讽话语,或出其不意的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他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但是他不会介意。就像莎剧中人物伊阿古,他“知道自身的价值,凭着人的看法,他不该比目前所居的地位更差”。他最终弄懂了自己所受挫折的价值,却让它随风而逝,这就是主宰者的风范;学童不管怎么假装,都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人达到那种独立程度之前,他的命运通常就已经永远确定了。大多数人在困境中挣扎,在遥远的某个时机到来才[29]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伐木工和抽水工”。因此差不多每个人都被安置到了实质上最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尽管每代人中都有足够的天才存在,但由于对每个人都缺乏恰如其分的估价并被分配以恰当的工作,因而看起来总是出现相反的情况。等到他们对自己有了清楚认识,能声言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早已带上了命中注定的镣铐,或被迫置身于某种境地,而自身内在的力量却难让自己得以逃脱。第二节

人与人的等同性——才智的广泛分布——阻碍才智分布的途径——应及早甄别孩子从事不同职业的才智——提示更好的教育体系——寻求普遍法则以上这些思考能帮助我们回答关于才智借助自然之手在人们之间分配的问题。

地球万物,特别是动物界或植物界的一切生命体,它们无一不被分类区别开来。因此,当人、马、树、花这些物体中任何一个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即便以前从未见过,也会很快学会这些术语。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这是一个人、一匹马、一棵树、一朵花。

动物界或植物界所有分类体都是按照属于某类成员所共有的大小和特点铸造出来的,尽管个体之间因无穷无尽的变异而相互不同。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类别。

我们则被界定为人类。

所有人类,除了怪物和畸形,有具有一定的形态,配以一定的肢体、一定的内部构造及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就不能再加点什么了吗?比如说智能?

这样看来,除去有身体残疾和智力缺陷的人,人更像人,更等同于人,而我们倨傲和挑剔的通性却使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

我倾向于认为,撇开白痴和极端情况不谈,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才智,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真正适合其天资的领域中,他便能展现为一个灵巧、熟练、机智和敏锐的人。

然而,文明生活的实践和方式却促使我们成为了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这些不同的人被慷慨的自然之手送于我们的监管之下,接受统一训练,就像刚入伍的新兵在操练长官的指导下统一训练一样。

贵族、乡绅或有虚荣心或其他动机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事某些收入丰厚的职业。这些人的孩子差不多都被送到了文法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根据判断,一百个学童里最多有一个人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或者能够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路径。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地方,如果人们对这样学校的追捧是适可而止的话。有尽可能多的孩子有机会谋求今后在高智力部门工作总是好事。熟知语言,把语言的各种精细之处作为课程来学,将会使所有人为之受益。对于青年人来说,即便仅用半年时间来学习拉丁语的入门知识,在其整个的未来生活中,也将或多或少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但是文法学校的学童通常在那里学习七年。在许多情形下我并不反对这样做。毕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非常缓慢的习得过程。培养那些以后注定要到所谓的高智力部门工作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词汇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而他们在理论和系统知识方面的进步则是非常泛泛的学习积累,被搁置不用,到他们真正进行研究和独立判断的时候,这些知识又回到没有掌握好的状态了。对词句学习而言,这样的危险则很小。

但是这样的学习方法现在被盲目地效仿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客观的观察者会很快做出判断,孩子对学过语言的掌握是否到家,是否可能取得足够的进步。但是家长们并不客观。而校长也并不适合对此问题表态,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他的态度是否定的,那么他有理由担心会得罪家长们;第二,他并不想失去他的学生。一旦可以确定,学童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到家,并不大可能取得显著进步之时,那就是校长下岗之日。

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不足是,缺少一个合理的判断,关于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能让他出类拔萃的职业或工作的判断。[30]

根据莱克格斯制定的制度,一旦一个婴孩降生,他将接受来自政区长者们的检查,这些人将决定他是否会被抚养、进而是否可以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人们期待就此问题能有一个及早的切实可行的清楚分辨方法,这样,对于孩子未来的事业及命运,便会有个负责的决定了。

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非同一般。要依充分的根据来提出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那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了。应该给孩子介绍各种各样的场景,比方说,给孩子们看一本又一本的杂志,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及其就业技能。对于整个结果做出判定的观察者应该是个极具睿智的人,能够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最微不足道最偶然的迹象做出判断。他应该目光敏锐、善于捕捉到孩子们眼睛的不经意转动以及嘴唇和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意义。

通常,孩子的意见是没什么用的。他可能早上一时兴起,有股冲动想做点什么,而到晚上,这股激情就烟消云散了。他的喜好就像我们有时观察到的傍晚的浮云形状一样变化无常,而且都是源于一时的兴致或幻想,而非自身本质的表露。通常情况下,他希望从事某一种特定职业,那是因为他的玩伴儿已经在他之前被安排从事这样的工作了。

这个重大问题上,父母是不具备决断资格的,因为他们站在偏爱的立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大法官、一位大主教、或者其他什么大人物,占有最终使其在世上成为显赫人物的条件。父母没有资格决断,因为他们是当事人,或者出于对自己孩子优点的夸大,或者由于自私地在培养孩子成人的巨大花销上退缩,他们急切地想得到一个结论,而仅从要考虑的具体情况本身中是得不到这样结论的。

即便已经充分确定了一个孩子从事的最能受益的职业是什么,也仍然会有无数的外界因素会阻止他从事选中的这个职业。造化不是根据人为的社会状态区分来分配她的人才的。那些需要精心雕琢辛苦培养,那些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的骄傲和辉煌的天才们,可能出身于贫寒的家境;而适合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或工匠的人,却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便远远地背离了他真正的终极目标。

降生到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命运都有着不同的安排。就像赛密[31]斯托克利 那有名的说法那样,在这世上,有的人能弹萨泰利琴或竖琴,而有的人则能借助政治技巧和聪明才智将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变成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

我们却很难深入洞悉造化的奥秘。

音乐才能似乎是人的幼年时期最能清楚确定的才能之一。从造化之手接受了这一归宿的孩子甚至在幼年时期就会对乐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并且不久便会学着哼唱一些调子。我相信,现今牛津大学的音乐教授,在他三岁的时候,便挖空心思弹奏一种乐器,表现出钢琴特长,这是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其他人强迫他做的。这就叫做有乐感。

同样与幼儿时期相关的才能也表现在绘画上。在这方面早慧儿童后来在绘画方面也有所建树。

这两种天赋的存在看来是勿庸质疑的。[32]

贺拉斯说过:“诗人生来就注定是诗人,而不能通过艺术才智赋予造就。”此言似乎不虚。诗人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那掠过他耳畔的声音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留下的记忆,都与他同伴的感受不相同。他的感知异常敏锐:

诗人的眼睛,涌动着高雅的激情,

目光从天空扫向大地,又从大地扫向天空;

他用想象描画出

未知事物的形态。

若没有从造化得到天赋,要想通过艺术的训练获得这方面的才能是不大可能的。

大脑精密的网络系统,或其他什么能使一个人更适合某项工作并在此项工作中获得成功的物质,在活的或死的生物体中,都是很难追踪或探测的。但是,正如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是无限的因而没有两张面孔会相象到无法辨别,甚至从同一棵树上摘下的两片叶子也不会完[33]全相同,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的感觉、器官及内部构造,也是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尽管它们很精巧,旁观者触摸起来会感到非常纤弱,却可赋予某个人一种秉性,使其能在某些艺术领域具有极为高超的表现,取得极度卓越的成就,跃然于数以百万计的竞争者之上。

有人说,所有这些区分及预想都是无用的,因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思想的。无论这种我们称为造化的,造就了人类因而有恩于人类的无法理解不可解释的力量是什么,若要认为这种力量能够感知文明社会中人们各式各样无穷无尽职业的差异性,并由此来决定天资的分布,那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根据的。一个孩子不一定天生就是个鞋匠,因为他可能降生在一个人们都不穿鞋的地方,而他因自身构造天生就会成为玄学家、天文学家,或律师、杂技演员、算命先生或是魔术师的可能就更小了。

确实我们不能认定自然能够因文明社会中人们职业的差异性来分配才智。但同为事实的是,一个人因其内在构成会在形形色色职业中最适合从事某一个职业,并做得出类拔萃,尽管他的个人构造可能是和那种职业偶然联系上的。因此,对于杂技演员来说,能够遇事冷静,拥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柔韧性,以及肢体的完美比例是极具优势的。而对于魔术师来说,灵巧的手指,轻易就将我们的思路引到对其意图急速实施上去的能力,加之他们那泰然自若的神态,这样的神态与迷惑观众(比喻说法是:把灰尘扔进观众的眼睛)的手法配合得非常协调,这些素质对魔术师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他职业道理也是一样。

秉性也和独特器官的精巧或智能一样,能够使一个人在某个行业而不是其他众多的行业中表现出色。如果一个观察者对一个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不能说出与孩子一同来到这个世上的其秉性方面的一些特点,那他就是一个非常疏忽的观察者。

一个关于阿喀琉斯在斯库罗斯岛的传说是极具寓意的。阿喀琉斯[34]被他的母亲男扮女装安置在吕科墨得斯的女儿中,以免他受诱惑而卷入特洛伊战争。尤利西斯奉命去找出他。他向公主们展示着他的珠宝和各种妇女首饰,故意在其中混进一副盔甲。当阿喀琉斯看到这副盔甲之时,他的英雄精神马上被唤醒了。

每个人体内可能都有这样一根弦,相比其他的弦,它更易受到影响。它只需要一种类似的感觉便能唤醒其潜伏的特性。就像《约伯书》中描写的战马一般:“它跃跃欲试,斗志昂扬;它冲上前去迎敌;它嗅到了远处的战场,听到了统帅的呐喊和士兵的撕杀声。”

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与他自己更不相像了。当触及到他体内的主弦,他便与自己最为和谐;反之,主弦没有触及到,他便与自己最不和谐。[35][36]就像李维笔下的曼利尔斯·托科特斯一样,由于他怪异的行为及其对各种教诲都持桀骜不驯的态度,他被父亲放逐到父亲管理的乡下人中以示惩罚。但当他得知他的父亲被控对他施行野蛮管理时,他毅然决然地找到了起诉者,并以死威逼其撤消对他父亲的起诉,他朝着昂扬的气质与不俗的举动方向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最终,他被证明了是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一些孩子的父母无意将他们培养成能在高智能部门工作的人,所以就没有想过让他们接受传统教育。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算术和英语语法知识。正如就像我前面对传统教育说过的那样说过的:对于这些门类基础知识的学习,即便是非常少的,也还是有益的。

但是经常会发现,就像在教授传统教育的贵族学校里情形一样,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看起来都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所谓的迟钝。关据观察,问题在于,相关人员倾向将这些学生归为那些白痴蠢人之列,缺乏任何独创性思维。

我们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正如已经观察到的事实那样,对于校长来说,世上最困难的事就是激发学生尽其所能,做到最好了。绝大多数在校男生内心都与他们被置于其下的校规校纪作对。教师要他们向东,学生偏要向西。学生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方法,能以最少地遵守校规的代价,最大程度地逃避责罚。面对摆在面前的工作,他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进步欲望,眼神茫然而游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奇怪的便不是他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杰出人物了。这更多的是一种证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学习一点东西都需要某种顺从的精神。校长肯定通过学习取得的进步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又是最乐于找借口推脱的,这时,校长便如预期的一样,长此以往地犯下最严重的错误。

对个人才智的真正检验是看成功的欲望和有成效地完成某项工作的欲望是否已在他年轻的头脑中唤醒了。无论是谁,当他发现了自己具有胜过他人天资,从那个时刻起,他便成为一个新的生命。那种绝大多数人普遍具有的愚钝和智力休眠状将离他而去。从我们能自由舒展自己的肢体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对运动怀有了一种稚嫩的爱好。娱乐是每日所需,但倘若人没有严肃认真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喜好玩耍。也许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理想的激励。每当他想到他也能成为一个出众人物,而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生来便注定用来填补人类社会大棋盘某个方寸之地的一颗平凡棋子时,他就会感到很兴奋。他希望被人重视,被人关注。不只是被人赏识的愿望使他兴奋,他也按令自己满意的方式来行动。自尊对每颗心来讲都是一种亲切的情感,这种情感要被公正对待可能会有难度。当一个人在感受天性自然流露的时候,他会觉得每一次努力都会产生他预想的效果,他前面有个目标,他一步步在接近这个目标以前,他像是被包裹在层云叠雾之中,看不清任何东西,像一个盲人一样左突右撞,现在,智慧之光已降临在他头上,他每走一步都带着坚定不移的自信。

人们常由衷地感叹,当我们想读一本书的时候,便会从中获得十倍于我们将其作为任务来完成的收获。这与一个人选择职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当他选择的职业是真正适合他天性本份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很踏实。若将这样的人与内心不情愿学习语言与文学、算术或其他知识的男孩相比,后者就像莎士比亚描写的一般:“像蜗牛一般极不情愿地挪向学校。”他们都是人类,但看上去却是那么的不同。

以上这些观察有力地证明了本篇散文之前提到的观点,那就是,除了蠢人和某些特殊情况,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一定才智,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真正适合他们天赋的领域中,他便能展现为一个灵巧、熟练、机智和敏锐的人。第三节

关于我们共性的令人振奋的观点——所有人都具备的条理性阐[37]述的能力——本篇论文观点与爱尔维修假说之比较——愿意学习的学生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之对比——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害倾向我们都被赋予了共性,这是多么美妙又令人振奋的看法啊!我们同类某些盛气凌人百般挑剔的批评者要我们相信,一千粒种子被播种到广阔的人类土地上时,可能只有几粒种子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杰出卓越的人物。至于其余的那些,即使起初它们没有完全死掉,也只是很艰难地存活下来,很可能会成为那些更优者的养料。其实,这并不是事实。相反,根据我们前述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闪出光芒,可以考虑如何满意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在自己的领域创造的东西,其效果与比他更出色的人所创造的其他形式的东西相比,可以一样完美,毫不逊色。他带着一份平静的自信跨入他的同类之列,说:“社会中也有我的一席之地,我充填其中,有权利获得满足。”他在他的工作中表现出灵巧,手脑结合完美配合。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会从中发现他的个性特点的。

他不再像个普通的在校男孩那样腼腆,天性上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格格不入,在学长面前毕恭毕敬,面对他们经过时对自己评头论足与他们的欺负时不敢有丝毫异议。在涉及到自己的研究与劳作领域话题时,他可能会谈吐自如,给予那些在其他方面聪明而富有成就人的以指导,其条理性与融会贯通能力不亚于那些人运用自己天赋的分析能力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就像《约伯记》 中的以利户那样说:“我年轻,你们年长,因此我说过,年长的当先说话,寿高的当以智慧教人。但人都有灵,上帝的灵气使人聪明。尊贵的不都智高,年长的不都明理。因此请听我言,我也要陈说我的意见”。虽然上例这种这种情况得到肯定,在实验中却不总能实现。就算是最卑微的工人,只要他倾情投入,都会在工作中感受到荣耀,在回顾中感到满足,并能够出色而充分地谈论他所从事的工作。他对自己有一份合情合理的自信。如果有机会让他说说他工作的话题以及他采用的办法,毫无疑问,他的回答会使听者十分满意。他知道他的解说圆满而有气度,是经得起严格检验的。

不过,即使他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清楚阐述问题的能力,当他面对不想聆听他的人时,也只能归于失败了。他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既成的社会结构上处于优越的地位、更多地具有语言天份,由于财富优裕而具自信,并多少受过所谓的人文教育。这些人会瞧不起他那朴实无华、毫无修饰的谈吐。这样的结果,可能也不是他所期盼的。在受了数次这样的对待后,他不希望再遇到这样的事了。他知道自己所说的东西的价值,但当他发现其他人无意倾听到他的建议时,他便安然将他的这些建议埋在了心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尽管他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但他并不是语言大师,没有优雅华丽的语言。他甚至可能不能准确地运用语法。他的声音也不适合表达那些令人赞叹的屈折变化腔调,那些是社会上层人士习惯表达的方式:

老年人听了娓娓忘倦,

少年人听了手舞足蹈;[38]

他的口才是这样敏捷而巧妙。

作为对照,他粗俗的表达方式与这样的感觉却格格不入。于是,他便很容易遭受那些轻浮自大的人耻笑。这些人不满意他能够用的清楚恰当的说法表达的方式,不怎么信任他,几乎不愿意听他讲话。

以上这些现象让我们再次思考下述普遍看法的原因所在:人类大多数都很迟钝,思路狭窄而混乱。大量男孩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看上去都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者所教授他们的很少能开启他们的好奇心并激起他们表现出色的欲望。被掩盖了的抱负之火还没有在包裹它的外壳中熄灭,还是它产生于自然之手时的最初状态。同样地,那些年纪稍长的人,他们要么还没有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好处,要么从中获益甚少,缺少外部的良好熏陶,因此他们普遍在倾听别人时缺乏耐心,又无自信与愿望告诉别人他们知道的东西。

而对于后面这类人,如果在谈话中无人理睬他们,这类话题又是他们关注并付诸了其聪明才智的,他们拥有的本来可以获得喝彩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会因此减少。于是,他们便淡然地将他们所学得的一切在心里封存起来,并满足于认为他们并非是同时代各司其职的人们中不能充分胜任其角色者。

那些赞同人会不断改进观点的人会受到爱尔维修理论的极大鼓舞。爱尔维修肯定人类的头脑在刚降生到这世上时都是平等无差别的,都是准备好可以学习任何学科接受任何指导的。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就只有教育了。最广义上的教育这个词包括每一种可能加之于头脑之上的印象——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无论是刻意的还是偶然的——决定我们会成为诗人还是哲学家,舞者还是歌手,化学家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还是分析我们共有才能的分析家。

但实际并非如此。在本文中已经阐释过了:天赋,或者更准确地说,个体适合培养的原始状态,像音乐或绘画方面的,取决于我们与生具有的某种特质。诗人的培养也可以如此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无限的,没有两张面孔会相象到无法辨别,甚至从同一棵树上摘下的两片叶子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样道理,无论是人类的感觉,器官,还是内部构造,都是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尽管那么精巧,旁观者触摸上去是那么纤细,它们却能确定个人的秉性,决定其在某个特定技艺或才能方面,而不是在任何其他方面,达到出众的程度。

细想一下,这种看待事物的观点比爱尔维修关于人可以不断改善的假说如果不是更有道理,至少也是一样在理的。这位哲学家认为,降生到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变成或被培养成像荷马、培根或牛顿一样的人,而且这对每个人都一样容易做到,把握十足。如果这种观点真能受到诚心信奉的话,无疑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因为,如果这是真的,它便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可造就成任何其他的事,只要是头脑,在可能的范围内,不仅可将头脑提高到出色的程度,而且,我们更愿意看到的,而且是最诚挚地期望的,便是所有头脑都能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

不过这种观点同样也会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很不满意,因为它在我们面前勾画出过于空泛和不确定性的景象。我们将长期处于选择发展哪种特长与容易取得进步的广阔领域之间的权衡状态:没有地标或指南针指引航向,要想感到可靠的自信并能预想到未来的成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自信与预见又是完成真正艰辛的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但是,依据本文所阐述的原理来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根据这个原理,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所提供的学习科目都是更适合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其他。对这样投入地进行个体学习我们都很兴奋,而且会更为准确地发现个体的本性与天资正是特别适合他所从事的学习。我们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来抉择。我们甚至可能面临犯重大错误的危险,不过随后的观察则能使我们改正那些根据以前的观察所作出的推论。这种关于我们共性的观点促使我们进行艰苦细致的观察,而艰苦细致观察的结果又会使我们的睿智得到回报。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重要的收获。

首先,我们确信每个小孩生来都有适合他的领域,只要他足够投入,便不会成不了出色人物,也就是说,他会被看成有才干,灵巧熟练,聪慧机敏的人。这样的看法有充分的理由激发我们为我们关注的孩子确定恰当的目标作深入细致的观察。

其次,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我们处在一种与监护人及教师完全不同的窘境。这些人偶然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受到了狂热的抽象哲学那自以为是的断言所激励,一定常常私下对最后的结果产生疑虑,尽管他不愿意这么想。他也许会成功,向惊叹不已的世界奉献出一位完美的音乐家,画家,诗人或哲学家。即便碰运气也可能有中的的时候。不过他很有可能是失败的。Sudet multum, [39]frustrague laboret。 而且,如果他失望了,他不仅会对最后的结果失望,还会对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失望。当他尽其所能、全力以赴、投入了所有精力时,他都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每一天:有时候有一丝朦胧的成功感,有时候则是完全失败的空虚感。相对于努力,若有一次得到了应有的丰硕回报,后一种感觉则会发生千万次。

但是,当一个孩子的目标,通过一系列对其才智、表征以及他早年偶然表现出的兴趣仔细研究之后而被确立时,那么接下来为他设定的每一步都会给他带来一种新的,更实在的满足。当他被严肃告知什么才是最适合他才智的人生追求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了。除了他出生时被赋予的生命外,他的第二次生命又降临在他身上。此刻,他感到他拥有了值得他生存的东西。他感到如此惬意,存在于完全适合他的领域。他所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是成功的。在他不断进取的赛程中,每次在休息处停留,他便满足地回顾他所做的一切。老师的教导不如他自己主动获取凑效。

与学校教育的一般课程相比,这种教育方式是多么地不同啊!学校教育中所设置的每门课程,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间接的战争——教师声称他们的目标是使被教授的学生获得知识;而学生带着厌恶的情绪看待期望在他们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学生们愿意干任何事情,惟独最需要他们注意的学习,恰恰是他们十分抵制的。这样看来,无数学校,用不太准确的比喻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思想[40]的屠宰场。就像李维所叙述的那样,占卜官阿克修斯·纳维斯那样能用刀片将磨石劈开——差别就在于此:现在的教师们并没有被赋予创造奇迹的能力,当用他们之手来尝试的时候,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只能是换回令人遗憾的失败。知识很少被传授了。尽管教师们执着于一贯的勤勉并坚持做着无效的尝试,科学的硬壳还是很难被钻进哪怕是一点点,而造物主赋予我们的无价的礼物——人类才能的锋锐性,却被磨钝被毁坏了,以至于它很难被有效地利用,即便是用于原先最适合的用途。

无数学校都是最糟糕的恣意对我们天性不停进行侮辱的场所。我们根据一个长久重复的判断被这样教育着,这个判断就是,大多数人注定都是些傻子。

这绝非建议减少任何孩子一点点的写作,算术,甚至是传统知识基础的教授,只要这些知识教得实用。问题在于,我们以坚韧的毅力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播种,但最后确切知道的是,培育不出合格而健壮的庄稼。

而更糟糕的是,一旦土壤不能生长出我们所期望的丰硕果实时,我们便会习惯性地宣称这片土壤是一无是处的。大部分男孩,恰恰是在他们的智慧之花开始绽放时,却已经如此地习惯于被人告知他们是愚钝不堪、一无是处的,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他们一半相信了这些不停在他们耳边呱呱唱歌的乌鸦不详的聒噪,一半又并不确信断言他们无能的说法,但他们却将自己的能力收藏起来,什么也不做了。他们一面满足于将自己的能量浪费于无所事事与玩耍活动上,一面则懵懵懂懂地等待真正的命运在他们面前展开的那一刻到来。

绝非期望孩子在早年人生道路上不遇到坎坷与挫折,只应永远踏[41]行在“花街柳巷”中。有时乌云和暴风雨也能洗涤智慧之尘埃,就像洗涤可见世界尘埃一样。通往科学之巅与美德之岬的道路是充满艰难险阻的,随时都在考验那些勇攀高峰者的勇气与力量。

每个人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而且只要是适合文明社会体系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让他来学的。应该引导他尽可能自愿地学习,但如果这种引导没有完全奏效的话,也要让他有一半的愿望。除了要学习阅读、写作、算术及语法的基本原理外,还应尽可能加上通常用到的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后者的学习不能过早进行;如果能巧妙地延缓,初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就会走进教师的视野,有意愿[42]地去尝试Quid valeant humeri, quid ferre recusant 不过重要的是要鼓励对这些知识的基础阶段学习,因为它们开启了我们的想象力之门、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类的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并且教会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渴望帮助他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