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8:19:07

点击下载

作者:周宝宽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

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试读:

前言

疑难杂症是指病因病机复杂、久治不愈的病症。疑难杂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难以言表,不但耗掉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造成身心的损害,不知使多少患者因病致贫或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广大医务工作者正在多角度、全方位寻求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与手段。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对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治疗优势,方药一直处于治疗疑难杂症的前沿。笔者梳理过百余部中医古籍,整理出古方千余首;拜访名师及民间老中医30余人,学到效方百余首;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深入民间收集秘方、偏方、验方300余首。上述诸方通过临床验证,有显效者200余首。笔者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方药100余首,临床30余年治愈患者20余万人,每天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笔者曾著有《30年临证实验录》(人民军医出版社)、《皮肤病临证效验方》(人民军医出版社)、《从疲劳到亚健康》(人民军医出版社)、《屡用屡效方,疑难病一扫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皮肤病一扫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5部中医专著。经多家平面媒体连载,备受赞誉,受益者越千万,他们中间既有医师又有普通读者,经过他们的验证,认为笔者所写之方甚是灵验,每天接到百余个电话,述说用药后的显著疗效及要求指导的请求,也有许多患者跨省前来求治。

应广大读者及出版社之邀,笔者又编写了《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该书共收集内科等疑难病症医案169例,名方53首,自拟方84首,每案均有中西医双重诊断、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按语。详细内容请在网上搜寻“周宝宽”。

感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及寿亚荷编辑的大力支持和辛勤的付出!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周宝宽2014年3月于沈阳联系电话:024-64668989第一章内科病辨治一、葛龙枣仁汤治疗眩晕(附验案9则)

眩晕之症病因复杂,轻重有别。轻度眩晕易疗,重度眩晕难治,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甚至引发中风。眩晕最常见的疾病为高血压、中风、颈椎病、梅尼埃病、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等。其发生机制为脑动脉硬化、狭窄、脑组织受损、脑萎缩等导致脑缺血乏氧。西医多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因对症治疗。常用调节血脂药、抗血小板药、溶血栓和抗凝药、镇静剂(如地西泮)、改善内耳微循环药(如敏使朗、西比灵、尼莫地平)、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脱水剂等。中医多从风、火、痰、瘀、虚论治,从心、肝、脾、肾论治。侧重风、虚、痰,注重肝。笔者临床经常用古今名方治疗疾病。在使用葛根汤、镇肝熄风汤、酸枣仁汤过程中,发现均有止眩作用,经过筛选,提炼出葛根、龙骨、酸枣仁为止眩佳品,其中葛根最优,故用三味药组成葛龙枣仁汤治疗眩晕,每获良效。

1 高血压。辨证:肝肾亏损,眩晕欲仆(中风先兆);治法:止眩安神;方药:自拟葛龙枣仁汤。

某女,48岁。2006年10月25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自述15年前患高血压,血压在160~150/100~90mmHg之间波动,不规律口服降压药,从未控制到正常水平。2个月前出现重度眩晕,摇头、侧头、低头均眩晕欲仆,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位置性眩晕,给予卡托普利片、辛伐他汀、尼莫地平口服,稍见缓解。现因劳累后眩晕加重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无恶心及呕吐,血压140/90mmHg(已服卡托普利,12.5mg,2次/天),无法入睡,每晚靠口服3片(7.5mg)安定片睡3小时,腰酸,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亏损,眩晕欲仆(中风先兆)。治法:止眩安神。方药:自拟葛龙枣仁汤。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炒酸枣仁3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口服卡托普利12.5mg,2次/天;桂利嗪25mg,2次/天。

二诊(2006年10月28日):服药20分钟后,眩晕止,可正常行走,睡眠良好,每晚睡8小时,血压130/80mmHg,二便通调。上方加山茱萸10g,熟地黄10g,山药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继续口服。卡托普利12.5mg,2次/天,停用桂利嗪。

三诊(2006年11月2日):上方又用5剂,眩晕未发作,头脑清醒,可给学生正常授课。又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语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轻重有别,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心脏病、贫血、严重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中医认为风、火、痰(湿)、瘀、虚均可导致眩晕。“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之说占主导地位。轻、中度眩晕易治,而重度,尤其急性发作,眩而欲仆者非一般药物可疗。笔者曾在眩晕门诊工作多年,诊治眩晕患者2万余,总结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治疗眩晕的经验,对重度眩晕,自拟葛龙枣仁汤,口服20分钟后,即可止眩,疗效极佳。葛龙枣仁汤由葛根、生龙骨、炒酸枣仁组成,也可以说源自葛根汤中的葛根、镇肝熄风汤中的龙骨、酸枣仁汤中的酸枣仁,是从三方中提炼出治眩之精华。葛根功效为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为君;其止眩作用来自于解肌、生津、升阳之功。以往强调升阳止泻,其实,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不仅止泻,尚有强大的止眩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窍被扰,或虚、或瘀、或痰、或毒、或风,只要清阳之气上升,眩晕可止。解肌之功不仅能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项背强痛,尚能疏通头项经脉,驱除经脉之邪,使清窍舒缓而止眩。生津止渴之功也靠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产生,其津既可止渴、退热,又可上润清窍,入脉化血,滋润头脑经脉而止眩。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葛根止眩作用明显优于天麻等药。葛根用量要大,一般为30~80g;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为臣,其止眩作用来自于镇惊安神及平肝潜阳之功,常用量30~50g;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与生龙骨共同为臣,其止眩作用来自于养心益肝安神,常用量为15~30g。葛龙枣仁汤随证加减可治疗各种眩晕,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最为突出。治疗眩晕先用葛龙枣仁汤1~3剂,再加减治疗。此方经临床验证可用于眩晕、失眠、心悸等病证。

2 高血压、眩晕症。辨证:肝阳上亢,气虚血瘀;治法:息风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46岁。2010年3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血压10年,经常头晕脑涨,1个月前因过劳而出现严重眩晕,如坐车船,站立不稳,头部摆动及体位改变加重,曾在某医院做多项检查,诊断为高血压(2级);眩晕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长春西汀静点,口服拜新同,血压基本控制到正常范围,但眩晕几乎无改善,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35/85mmHg(药后),心率84次/分,偶有早搏,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心肌受累,偶发室性早搏;面色晦暗,站立不稳,眩晕欲仆,肢麻,无偏瘫及语言障碍,失眠,心悸,便秘;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眩晕症。中医诊断:眩晕;中风先兆。辨证:肝阳上亢,气虚血瘀。治法:息风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3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300ml,4次/天。拜新同1片(30mg),1次/天。

二诊(2010年3月22日):患者自述服汤药20分钟后,眩晕即止,可自由行走,睡眠良好,心悸明显减轻。上方加黄芪2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继续口服。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3月29日):上方又用7剂,血压130/80mmHg,面色润泽,眩晕未发,睡眠良好,心悸消失,肢麻明显减轻,二便通调。

按语 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止眩后又加用益气活血中药(血压偏高可同时服用降压西药),可补气,活血化瘀,又因葛龙枣仁汤本身有平肝息风潜阳之功,诸药相合,不但消除眩晕,还能改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诸症,尤其肢麻、心悸、失眠。

3 高血压;眩晕症。辨证:阴虚阳亢;治法:平肝息风,止眩安神;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55岁。2010年3月2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血压20年,眩晕2年,加重1周。血压经常在170~150/100~95mmHg之间波动,未规律治疗,2年前出现眩晕,用抑眩宁等中药,可缓解,近期因过度劳累及精神刺激,眩晕突然加重,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眩晕症,给予金钠多静点,口服倍他司汀及卡托普利,但疗效不明显,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60/95mmHg(药后),心率88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心肌受累,频发室性早搏;面色潮红,眩晕欲仆,无法站立,无恶心及呕吐,严重失眠,心悸,肢麻,五心烦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弦长。西医诊断:高血压;眩晕症。中医诊断:眩晕;中风先兆。辨证:阴虚阳亢。治法:平肝息风,止眩安神。方药:自拟葛龙枣仁汤。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20g。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次/天。

二诊(2010年3月3日):服药30分钟后,眩晕止,可正常行走,血压150/90mmHg,心悸减轻,睡眠好转。守方继服。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3月8日):上方又服5剂,未出现眩晕,睡眠良好,偶有心悸,烦热消退,二便通调。上方加牛膝10g,生赭石30g,生牡蛎30g,白芍10g,山萸肉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陈皮15g,玄参15g,继续口服。停用桂利嗪,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1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

四诊(2010年3月22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其间未发生眩晕,二便通调,已正常生活与工作。守方再服14剂。卡托普利12.5mg,2次/天,停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观察血压,定期复诊。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原发性高血压20年,未很好控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眩晕逐渐加重,终成重度眩晕,出现中风先兆。一般性眩晕只要治疗原发病,或对症治疗,甚至用止晕清脑类中成药均可抑制住眩晕。本案用多种西药均未明显见效,说明病情之重,重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脑供血严重不足。中医认为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恼怒太过,肝气郁结,化火伤阴,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或肾阴素亏不能养肝,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发为眩晕。治疗重点为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此案服用葛龙枣仁汤及25mg桂利嗪片,30分钟后,眩晕即止,彰显葛龙枣仁汤止眩之功。葛龙枣仁汤在止眩同时,可改善睡眠,消除心悸。因本例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故眩晕缓解后要增加平肝息风,滋补肝肾阴之品治本。桂利嗪可眩止即停,硝苯地平缓释片适时而撤,卡托普利可长期服用,视血压情况调整。值得注意的是,葛根、龙骨、酸枣仁既要保质(优质品),又要足量,且汤剂最宜。每天可服3~4次,每次200~300ml。生龙骨要先煎1小时,再同他药同煎。只要患者能饮用,一般在服药20~30分钟后,均产生显著止眩效果,不比西药慢。此方最大优势还表现为无毒副作用,时间可长可短,随证加减,随时停药。

4 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气虚血瘀;治法:平肝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72岁。2006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动脉粥样硬化20年,肢体无力,语言謇涩,眩晕3小时,去某医院做CT、MRI无异常,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及银杏叶软胶囊,肢体无力及语言謇涩好转,眩晕尚存,如坐车船,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眩晕欲仆,站立不稳,神清,无肢体瘫痪,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区无杂音,血清TC7.19mmol/L,血清TG3.10mmol/L,血清LDL-C4.28mmol/L,血清HDL-C1.03mmol/L;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脂浊;小中风(中风先兆)。辨证:气虚血瘀。治法:平肝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味。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炒酸枣仁2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25mg,2次/天。

二诊(2006年12月15日):上方用2剂,眩晕止,睡眠良好,可正常行走。上方加太子参10g,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山楂15g,陈皮15g,木香15g,厚朴10g,枳实15g,虎杖10g,北沙参10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停用桂利嗪。氯吡格雷75mg,1次/天。

三诊(2006年12月29日):上方用14剂,血压130/80mmHg,眩晕未发作,头脑清醒,食欲正常,体力渐增,二便通调。守方继服。西药同前。

四诊(2007年1月19日):上方又用21剂,血压120/75mmHg,血清TC6.28mmol/L,血清TG2.65mmol/L,血清LDL-C3.20mmol/L,血清HDL-C1.04mmol/L。守方又服28剂,诸症悉除。随访5年,未发生眩晕及中风。

按语 此案之眩晕为中风先兆,即已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及时控制病情,极可能发生中风。葛龙枣仁汤用2剂后,加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降脂化浊之品。不但止眩治标,还可益气、活血、降脂化浊而治本。葛根、龙骨、酸枣仁、山楂、陈皮、木香、厚朴、枳实、虎杖、丹参、桃仁、红花均有降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中,山楂、陈皮、木香、厚朴、枳实主要通过理气、健脾、消食、化痰而降脂;虎杖通过利湿、解毒、散瘀、化痰而降脂;丹参、桃仁、红花通过活血化瘀而降脂;葛根通过生津、升阳而降脂;龙骨通过平肝潜阳而降脂;酸枣仁通过养心益肝而降脂。故此方除止眩、益气、化瘀外,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剂。笔者曾用此方治疗高脂血症千余例,均获满意疗效。

5 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肝肾阴虚,痰扰清窍;治法:平肝息风,止眩化痰;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59岁。2010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25年,眩晕1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天,平素偶服复方降压片或珍菊降压片,血压、血脂从未控制到正常范围。1年前出现明显眩晕症状,口服天麻片有所缓解,2天前眩晕加重,左侧肢体无力,语言謇涩,2小时缓解,去某医院做多项检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给予拜新同30mg,1次/天;阿司匹林100mg,1次/天;辛伐他汀20mg,1次/天。血压稍缓解,但眩晕未除,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50/100mmHg(药后),心率92次/分,偶发早搏,头重如蒙,眩晕欲仆,难以站立,无肢体瘫痪及语言障碍,胸闷、多痰,大便干,心电图示:心肌劳损,偶发室性早搏;血清TC6.98mmol/L,血清TG 3.12mmol/L,血清LDL-C5.12mmol/L,血清HDL-C1.02mmol/L;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眩晕;小中风。辨证:肝肾阴虚,痰扰清窍。治法:平肝息风,止眩化痰。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25mg,2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拜新同30mg,1次/天;阿司匹林100mg,1次/天;辛伐他汀20mg,1次/天。

二诊(2010年3月23日):上方用3天,眩晕止,行动如常,血压135/85mmHg,心率88次/分,偶发早搏。上方加生牡蛎30g,紫贝齿30g,陈皮15g,胆南星10g,竹茹10g,川贝母5g(研末服),木香15g,枳实15g,山楂15g,泽泻30g,虎杖10g,继续口服。停用桂利嗪,其他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4月6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20/80mmHg,心率84次/分,心律整齐,其间眩晕未发作,咳痰、胸闷明显减轻,二便通调。守方继服。停用拜新同。

四诊(2010年4月20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30/85mmHg,眩晕未发,睡眠良好,二便通调。守方又用28天,血脂基本降至正常范围。卡托普利及阿司匹林继续使用。随访1年,未发生眩晕及中风。

按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谓小中风,如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中风。此案经他院治疗有所缓解,但眩晕未除,仍然难以站立。首先用葛龙枣仁汤及桂利嗪止眩,用卡托普利等药降压,眩晕缓解后再加平肝潜阳及化痰中药。因高脂血症,又加木香、枳实、山楂、泽泻、虎杖等降脂作用的中药,使肝肾阴虚,痰扰清窍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缓解,血压及血脂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葛龙枣仁汤在止眩同时还有安神、降压等作用,伍用其他平肝潜阳及化痰、降脂中药,效果更佳,但只靠中药降压恐难使血压降至正常,故配合西药降压。降血脂单纯用中药,需时较长,也应配合西药。

6 高血压病;腔隙性梗死。辨证:气血亏虚,痰浊内蕴;治法:止眩安神,化痰降浊,养血活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65岁。2006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血压25年,1年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2个月前发生腔隙性梗死。静点金钠多注射液,口服尼莫地平片及拜新同片,虽未有肢体瘫痪及语言障碍,但严重眩晕始终未除,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50/95mmHg(药后),脉搏88次/分,体温37℃,心率88次/分,偶发早搏,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肢体瘫痪,重度眩晕,站立不稳,欲仆状态,头重如蒙,呕吐痰涎,失眠;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腔隙性梗死。中医诊断:眩晕;中风。辨证:气血亏虚,痰浊内蕴。治法:止眩安神,化痰降浊,养血活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先服葛龙枣仁汤2剂,眩晕止住后加味。药用:葛根60g,生龙骨30g,炒酸枣仁3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片25mg,2次/天;卡托普利片12.5mg,2次/天。

二诊(2006年11月4日):上方用2剂,血压140/90mmHg,眩晕止,睡眠好,早搏消失。上方加制半夏15g,天南星10g,桔梗5g,陈皮15g,白术15g,木香10g,当归15g,川芎15g,三七15g,丹参15g,赤芍15g,黄芪20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停用桂利嗪。卡托普利同前。

三诊(2006年11月11日):上方用7剂,血压135/85mmHg,神清语明,无眩晕及头痛,二便通调。上方加紫贝齿3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继续口服。卡托普利同前。

四诊(2006年11月25日):上方又用14剂,血压130/80mmHg,二便通畅。上方加黄精10g,益母草10g,继续口服。卡托普利12.5mg,1次/天。

五诊(2006年12月16日):上方又用21剂,血压135/80mmHg,睡眠良,食欲增,头脑清醒,每天散步达1小时,无任何不适。上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 患者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2个月前发生中风。中风前,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皆因高血压未经很好治疗所致。腔隙性梗死并未引起偏瘫及语言障碍,但出现严重眩晕,应立即控制眩晕,待眩晕好转后再治本。眩晕止后,加祛痰化瘀中药及平肝潜阳中药,停用桂利嗪,用卡托普利控制血压,且逐渐减量,收到满意疗效。既治愈了眩晕又控制住了血压,防止中风再发。

7 腔隙性脑梗死。辨证:气虚血瘀;治法:息风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女,63岁。2010年3月28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脑动脉粥样硬化15年,腔隙性梗死3个月。15年来经常头晕,但不影响生活与工作,3个月前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流涎,严重眩晕,到某医院做CT等多项检查,诊断为腔隙性梗死。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病情缓解,无偏瘫及语言障碍,但严重眩晕未除,现求中医诊治。诊见:血压135/90mmHg,心率76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区无杂音,面色萎黄,眩晕,站立不稳,无恶心及呕吐,无偏瘫及语言障碍,短气乏力,心悸,失眠,肢麻;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辨证:气虚血瘀。治法:息风止眩,益气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2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阿司匹林100mg,1次/天。

二诊(2010年3月30日):上方用2天,眩晕明显好转,睡眠良好,生活自理,二便通调。上方加太子参10g,黄芪30g,当归10g,龙眼肉15g,何首乌15g,桃仁10g,红花10g,三七10g,秦艽15g,玄参10g,麦冬15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g,2次/天。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4月13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20/80mmHg,心率72次/分,心律整,眩晕止,睡眠好,面色渐润泽,二便通畅,可上市场买菜。守方继服。桂利嗪25mg,2次/天;阿司匹林100mg,1次/天。

四诊(2010年4月27日):上方又用14天,其间未发生眩晕。又服14剂,诸症悉除。

按语 已发生缺血性中风,虽进入恢复期未留有明显的后遗症,但脑组织已有一定的损伤,除止眩外,要益气活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此例桂利嗪服用时间较长,因其除止眩外,尚可治疗脑梗死。

8 高脂血症;脂肪肝;眩晕症。辨证:痰浊互结,上扰清窍;治法:止眩安神,化痰降浊;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男,55岁。2010年5月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脂血症22年,脂肪肝18年,眩晕5年。22年前体检发现血脂高,未引起重视,18年前出现脂肪肝,又未治疗,5年前出现眩晕,口服倍他司汀,稍有缓解,近期眩晕加重,步态不稳,如坐车船,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35/90mmHg,心率88次/分,心律不齐;生化检查:TC6.88mmol/L, TG2.96mmol/L, LDL-C 4.12mmol/L, HDL-C1.03mmol/L; B超显示:脂肪肝;形体肥胖,头重如蒙,头眩如坐车船,无偏瘫及语言障碍,失眠,心悸。西医诊断:高脂血症;脂肪肝;眩晕症。中医诊断:脂浊;肝癖;眩晕。辨证:痰浊互结,上扰清窍。治法:止眩安神,化痰降浊。方药:葛龙枣仁汤。药用:葛根3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3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4次/天。

二诊(2010年5月11日):上方用2剂,眩晕止,睡眠好转。上方加木香15g,枳实15g,泽泻20g,山楂15g,虎杖10g,陈皮15g,制半夏10g,郁金10g,佛手10g,炙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

三诊(2010年5月25日):上方用14剂,眩晕未作,头重如蒙,心悸消失,睡眠良好,二便通调。守方又服2个月,血脂基本降至正常范围。

按语 痰浊互结之高脂血症,眩止后,要加化痰降浊中药治本。木香、枳实、泽泻、山楂、虎杖、陈皮、半夏、郁金等均有很好的降脂作用。

9 椎动脉型颈椎病。辨证:气滞血瘀;治法:止眩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

某女,51岁。2010年6月8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颈椎病5年,头晕目眩,为旋转性或摇晃性眩晕,头部活动诱发或加重,近1个月内发生1次猝倒,在某医院就诊。X线显示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症治疗,眩晕未见缓解,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头晕目眩,颈部板硬,活动受限,上肢麻木,胁痛,失眠,心悸,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气滞血瘀。治法:止眩化瘀。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减。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炒酸枣仁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

二诊(2010年6月11日):上方用3剂,眩晕止,头脑渐清,自由行走,睡眠好转,心悸明显减轻。上方加当归15g,川芎15g,羌活10g,独活10g,鸡血藤15g,丹参15g,香附10g,郁金15g,延胡索15g,白芥子5g,陈皮10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外敷化瘀止痛散(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刘寄奴、当归、川芎、制川乌、桃仁、三七、白芥子等量,粉为细末,过筛,水调),隔日1次。

三诊(2010年6月25日):上方又用14剂,眩晕未发,颈部僵硬明显减轻,活动无明显受限,肢麻消失,二便调畅。守方又服14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颈性眩晕其根本为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血管及神经,使脑供血不足,为缓解压迫症状,加用补血活血、化痰、祛风止痛等中药。化瘀止痛散由活血化瘀、化痰止痛中药组成,外用可产生止痛良效,可用于各种疼痛。需要说明的是,药要质优、量足,煎服方法适当。

小结

葛龙枣仁汤由葛根、龙骨、酸枣仁组成。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其止眩功来自于解肌、生津、升阳。以往强调升阳止泻,其实,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不仅止泻,尚有强大的止眩功能。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及清窍失养、被扰,或虚、或瘀、或痰、或毒、或风,只要清阳之气上升,营养润泽元神之府及清窍,尚可提高抗病能力而止眩。解肌之功不仅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项背强痛,尚能疏通头项经脉,驱除经脉之邪,使清窍舒缓而止眩。生津止渴之功也靠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产生,其津既可止渴、退热,又可上润清窍,入脉化血,滋润头脑经脉而止眩。现代药理研究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苷、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葛根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其既可通过平肝潜阳而止眩,又因其入心、肝经,性质沉降,通过镇静安神而止眩。眩晕者常伴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龙骨可通过镇静安神而除之。另外,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也可缓解眩晕。张锡纯善用龙骨平肝潜阳,云:“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药理研究龙骨水煎剂对小鼠的自主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加巴比妥钠小鼠的入睡率;具有抗惊厥作用,其抗惊厥作用与铜、锰元素含量有关;所含钙离子,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并可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其止眩作用源自养心阴,益肝血。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易出现心悸、失眠、眩晕之症。养心益肝,安神,眩晕可止,心悸、失眠可除。现代药理研究酸枣仁皂苷、黄酮苷、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镇静催眠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并能协同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及醇提取液还有抗惊厥、镇痛、降体温、降压作用;此外,酸枣仁还有降血脂、抗缺氧、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免疫功能及兴奋子宫作用。中药饮片选择优质品,不可用替代或劣质品,有野生的,不用人工培栽的。葛根生用,粉葛为优,一般用量为30~80g。生龙骨必须用质优的动物骨骼化石,五花龙骨为优,一般要先煎1小时,再与其他药同煎。酸枣仁一定要炒用捣碎,最好用野生的。三味煎3~4遍,每天可服3~5次,每次200~300ml,空腹服用尤宜。治疗疾病不可拘泥及偏激,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不可挽救之后果,该用中药用中药,该用西药用西药,中西医结合更佳。如2级以上高血压,单纯用中药难以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止眩西药常用桂利嗪、倍他司汀、尼莫地平、长春西汀,其中桂利嗪最优。本方不但止眩,还能治疗失眠、心悸、焦虑、神经衰弱、多汗、围绝经期综合征,尤其能提高记忆力。笔者临床30年,用本方医治患者2万余,均获良效,可谓救世良方。二、潜阳息风祛痰化瘀治疗眩晕(附验案3则)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复杂,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均可见到,如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贫血、药物中毒、脑外伤、神经衰弱等均可表现为眩晕。本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眩晕为主,采用平肝潜阳、息风止眩、滋养肝肾、益气补血、祛痰化瘀之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眩晕,疗效显著。

1 眩晕。辨证:痰瘀互结;治法:祛痰化瘀,通络止眩;方药:自拟息风祛痰化瘀止眩汤。

艾某,男,69岁。2010年3月28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头晕肢麻5年,加重2个月。15年前检查出高脂血症,未重视。5年前出现头晕肢麻,做多项检查,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给予辛伐他汀,未坚持治疗。近2个月因烦躁易怒使头晕加重,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头晕、头重如蒙,呕吐痰涎,肢体麻木,血压140/85mmHg,心率84/分,音钝,律整,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改变;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诊为眩晕(动脉粥样硬化,心脑供血不足)。辨证:痰瘀互结。治法:祛痰化瘀,通络止眩。方药:自拟息风祛痰化瘀止眩汤。药用:葛根50g,天麻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制半夏10g,陈皮15g,竹茹15g,栀子10g,淡竹叶15g,地龙15g,鸡血藤15g,牛膝15g,红花10g,秦艽15g,郁金10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

二诊(2010年4月4日):上方用7剂,眩晕明显减轻,痰涎减少,二便通调。效不更方。

三诊(2010年4月18日):上方又用14剂,眩晕消失,肢麻明显减轻。上方去半夏,加北沙参10g,木香15g,枳壳15g,泽泻30g,又服2个月,血脂降至正常范围,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饮食劳倦,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年老体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进而形成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扰脑络而发为眩晕。治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眩。方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止眩;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治眩晕要药;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有止眩及消除烦躁易怒之功;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可治头晕目眩,烦躁不安;制半夏、陈皮、竹茹化痰;栀子、淡竹叶清心泻火;地龙、鸡血藤、牛膝、红花活血化瘀,通络;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痰化瘀,息风安神,通络止眩之功。

2 眩晕。辨证:气血两亏,瘀血阻络;治法:益气补血,化瘀通络止眩;方药:自拟益气化瘀止眩汤。

冯某,女,58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头晕、心悸气短5年,加重半年。5年前因眩晕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缺铁性贫血。口服软化血管药及补血药,症状有所缓解。半年前突感眩晕加重,难以站立,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头晕目眩,伴头部刺痛,无呕吐,心悸气短,神疲懒言;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涩。诊断为眩晕(动脉粥样硬化)。辨证:气血两亏,瘀血阻络。治法:益气补血,化瘀通络止眩。方药:自拟益气化瘀止眩汤。药用:人参10g,黄芪20g,山药25g,当归15g,龙眼肉25g,阿胶10g(烊化冲服),熟地黄15g,红花10g,鸡血藤15g,葛根50g,天麻15g,延胡索15g,白芷15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眩晕止,头痛减轻。守方继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头痛消失,心悸气短、神疲明显减轻,二便通畅。上方去熟地黄、延胡索、白芷,人参换党参15g,又服14剂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亏,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气虚又可致血运不畅,形成血瘀,诸因相合,发为眩晕。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止眩。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为补中益气要药;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阿胶补血,滋阴,润肺;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止眩;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止眩要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化瘀通络止眩之功。

3 眩晕。辨证: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通络止眩;方药:自拟平肝潜阳止眩汤。

卢某,男,61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头晕、头痛、耳鸣10年。高血压、高脂血症10年,血压在160~140/100~90mmHg之间波动,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头晕、头痛持续存在,饮酒、发怒后加重,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60/100mmHg(未服降压药),心率90次/分,心音亢进,心律整,各瓣膜区无杂音,头晕、头痛、耳鸣,面部潮红,急躁易怒,肢体发麻,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诊断为眩晕(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辨证: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通络止眩。方药:自拟平肝潜阳止眩汤。药用:葛根50g,天麻15g,生石决明30g,生牡蛎30g,紫贝齿2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山药20g,秦艽15g,鸡血藤15g,牛膝15g,竹茹15g,陈皮15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

二诊(2010年4月28日):上方用7剂,眩晕、头痛明显减轻,血压150/95mmHg。守方继服。

三诊(2010年5月12日):上方又用14剂,血压140/90mmHg,眩晕止,偶有轻度头痛。上方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又用14剂,头痛、耳鸣消失,血压130/85mmHg。上方去竹茹、熟地黄,又服21剂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上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肾阴不足,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日久形成血瘀。治宜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化瘀通络止眩。方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止眩;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止眩要药;石决明、牡蛎、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补益肝肾;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秦艽祛风湿,通络;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牛膝活血,利水通淋,引火下行;竹茹、陈皮化痰;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化瘀通络止眩之功。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附验案3则)

眩晕之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概括而言不外乎虚、痰、火、瘀,多责之肝、脾、肾、心。临床虽虚实错杂,但虚是根本,因痰、火、瘀诸因上扰清窍或阻滞经络,先表现为实或虚实相兼,最终因虚(组织缺氧)而致眩。本文以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梗死为例,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经验。

1 高血压;眩晕症。辨证: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脑失所养;治法:滋阴潜阳,益气化瘀,息风止眩;方药:自拟息风化瘀止眩汤。

王某,男,45岁。2010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头晕10年,加重3天。10年前诊断为高血压,不规律口服拜新同,血压在160~140/100~90mmHg之间波动,长期头晕,3天前因大怒及过劳,眩晕加重,如坐车船,站立不稳,到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2级);眩晕症。给予卡托普利12.5mg,2次/天;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天;倍他司汀4mg,3次/天,血压有所下降,但眩晕无改善,苦不堪言,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50/90mmHg(药后),心率86次/分,偶有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面色晦暗,眩晕较重,如坐车船,站立不稳,无恶心及呕吐,无偏瘫及语言障碍,失眠,心悸,短气乏力,肢麻,心电图示:心肌受累,偶发室性早搏;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高血压(2级);眩晕症。中医诊断:眩晕。辨证: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脑失所养。治法:滋阴潜阳,益气化瘀,息风止眩。方药:自拟息风化瘀止眩汤。组成: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天麻20g,泽泻20g,白术20g,山药20g,山茱萸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白芍20g,赤芍15g,丹参20g,三七10g,炙甘草5g。水煎服,300ml,4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

二诊(2010年10月22日):上方用2天,自述服药30分钟后,眩晕明显减轻,2小时后可自由行走,血压140/90mmHg。守方继用。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10月29日):上药又用7天,眩晕未发作,血压135/85mmHg,心率80次/分,律整,睡眠良好。守方继用。卡托普利同前。停用桂利嗪。

四诊(2010年11月5日):上药又用7天,血压130/80mmHg,眩晕未发作,睡眠良好,体力渐增,面色润泽,二便通调。守方继用。卡托普利逐渐减量。

五诊(2010年11月19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25/80mmHg。停用卡托普利。加生牡蛎30g(先煎),紫贝齿20g(先煎),继服21天,诸症悉除。

按语 肝阳上亢日久,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久病入络,脉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诸因相合,发为重度眩晕。治宜滋阴潜阳,益气化瘀,息风止眩。息风化瘀止眩汤中葛根通过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既可营养润泽元神之府及清窍,又可扶正祛邪而止眩。解肌之功不仅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项背强痛,尚能疏通头项经脉,驱除经脉之邪,使清窍舒缓而止眩。生津止渴之功也靠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而产生,其津既可止渴、退热,又可上润清窍,入脉化血,滋润头脑经脉而止眩。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止眩;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既通过平肝潜阳而止眩,又因其入心、肝经,性质沉降通过镇静安神而止眩。眩晕者常伴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龙骨可通过镇静安神而除之。另外,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也可缓解眩晕;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治眩晕常用药;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清膀胱之热,泄肾经虚火;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肝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散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除烦安神;三七活血化瘀;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通过升发清阳,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益气化瘀,使血压降,眩晕止。

2 高血压;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阴虚阳亢,痰浊阻滞,风痰上扰清窍;治法:滋阴潜阳,化痰降浊,息风止眩;方药:自拟息风化痰止眩汤。

吴某,男,52岁。2010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眩晕18年,短暂性半身不遂12小时。18年前患高血压,10年前患高脂血症,常年口服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阿司匹林,血压忽高忽低,血脂未能控制,经常头晕、肢麻,昨天因情绪激动,出现语言不利,口眼斜,半身不遂,急去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拜新同及银杏叶软胶囊,其半身不遂在发病2小时后已恢复,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30/90mmHg(药后),心率78次/分,偶发早搏,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心肌供血不足;血清TC6.80mmol/L,血清TG2.66mmol/L,血清LDL-C3.88mmol/L,血清HDL-C1.03mmol/L;神清语明,眩晕,难以站立,无偏瘫及语言不利,形体肥胖,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高血压;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眩晕;脂浊;小中风。辨证:阴虚阳亢,痰浊阻滞,风痰上扰清窍。治法:滋阴潜阳,化痰降浊,息风止眩。方药:自拟息风化痰止眩汤。组成:葛根50g,生龙骨30g(先煎),天麻10g,泽泻30g,山药20g,山茱萸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丹参20g,生牡蛎30g(先煎),制半夏10g,竹茹20g,枳实20g,木香15g,山楂20g,厚朴15g,虎杖10g,乌梅5g,炙甘草5g。水煎服,300ml,3次/天。拜新同30mg,1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

二诊(2010年11月5日):上方用3天,血压125/80mmHg,眩晕当天即止,可自由行走,神爽,心悦,痞满减轻。守方继用。拜新同30mg,1次/天。停用桂利嗪。

三诊(2010年11月12日):上方又用7天,血压120/80mmHg,眩晕未发作。守方继服。停用拜新同。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天。

四诊(2010年11月26日):上方又用14天,血压120/75mmHg,眩晕未发作。上方加夏枯草15g,草决明15g,益母草15g,继服。硝苯地平缓释片逐渐减量。

五诊(2010年12月17日):上方又用21天,血压125/85mmHg,血脂基本降至正常范围。停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守方又用28天,诸症悉除。

按语 平素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清窍失养;饮食劳倦,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津微不布,津聚为湿,湿聚为痰,痰浊阻滞,清窍失养,形成阴虚阳亢,痰浊阻滞,风痰上扰之证。治宜滋阴潜阳,化痰降浊,息风止眩。息风化痰止眩汤中葛根通过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既可营养润泽元神之府及清窍,又可扶正祛邪而止眩;生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既通过平肝潜阳而止眩,又因其入心、肝经,性质沉降通过镇静安神而止眩。眩晕者常伴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龙骨可通过镇静安神而除之;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治眩晕常用药;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清膀胱之热,泄肾经虚火;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肝肾;丹参活血祛瘀,除烦安神;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乌梅生津收敛,防止辛燥伤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3 高血压;腔隙性梗死。辨证:阴虚阳亢,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治法:滋阴潜阳,祛痰化瘀,息风通络;方药:自拟祛痰化瘀止眩汤。

姚某,男,65岁。2010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眩晕、肢麻、右侧肢体无力3天。高血压28年,不规律口服降压药,血压经常在170~150/105~95mmHg之间波动,2个月前曾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小时后恢复,3天前因玩麻将过累,突觉眩晕加重,不能站立,右侧肢体无力,去某医院做CT及MBI,诊断为腔隙性梗死,静点金钠多,口服尼莫地平及阿司匹林等药,肢体无力有所缓解,但眩晕未减轻,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60/95mmHg(药后),心率90次/分,律整,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病理反射未引出,神清,语言尚可,能回答问题,眩晕,不能站立,无头痛,无恶心及呕吐,无偏瘫,右侧肢体麻木,多痰,纳呆,大便干;舌质暗,苔白,脉弦涩。西医诊断:高血压;腔隙性梗死。中医诊断:眩晕;中风。辨证:阴虚阳亢,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治法:滋阴潜阳,祛痰化瘀,息风通络。方药:自拟祛痰化瘀止眩汤。组成:葛根60g,天麻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制半夏10g,枳实15g,天南星10g,石决明30g(先煎),夏枯草20g,秦艽15g,白芍20g,僵蚕15g,地龙10g,牛膝15g,鸡血藤15g,桃仁10g,红花10g,山茱萸10g,墨旱莲20g,女贞子20g,乌梅5g,炙甘草5g。水煎服,300ml,3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阿司匹林100mg,1次/天。

二诊(2010年12月10日):上药用3天,血压140/85mmHg,眩晕止,肢麻减轻,自己能去卫生间。守方继服。西药同前。

三诊(2010年12月17日):上药又用7天,血压135/80mmHg,神清语明,头脑清爽,体力渐增,每天在搀扶下可走200米,食欲增,二便通调,睡眠良好。守方继服。西药同前。

四诊(2010年12月31日):上药又用14天,血压130/80mmHg,眩晕未发作,肢麻明显减轻,每天自由行走500米。停用中药。西药同前,巩固疗效。

按语 平素阴虚阳亢,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浊瘀血,适逢肝风上窜,风夹痰瘀,窜犯经络,留滞于虚损之脑脉,形成中风。治宜滋阴潜阳,祛痰化瘀,息风通络。祛痰化瘀止眩汤中葛根通过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既可营养润泽元神之府及清窍,又可扶正祛邪而止眩;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为治眩晕常用药;生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既通过平肝潜阳而止眩,又因其入心、肝经,性质沉降通过镇静安神而止眩,眩晕者常伴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龙骨可通过镇静安神而除之;生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散结;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石决明平肝潜阳,滋养肝阴;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僵蚕祛风定惊,化痰通络;地龙通经活络,清热定惊;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引血下行;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肝肾;乌梅生津收敛,防止辛燥伤阴;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小结:

先哲已概括出眩晕的病因病机,无强调治眩有虚实两端,要调脏腑,平衡阴阳,补益气血,驱邪益脑。笔者以升发清阳,补益脑窍,镇惊安神,平肝潜阳为基本治疗法则,随证加减,或补虚、或祛痰、或化瘀、或疏肝、或泻火治疗眩晕,每获良效。本文为笔者自拟诸方治疗气虚血瘀,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性眩晕;痰浊阻滞,风痰上扰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痰瘀互结,痹阻脉络之腔隙性梗死性眩晕的经验总结。每方必有葛根、生龙骨、天麻作为升发清阳,镇惊安神,息风止眩之主药,随证加减,既补益脑窍,又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驱逐实邪,疗效显著。四、镇肝熄风汤治疗眩晕(附验案3则)

眩晕为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病因复杂,轻重有别,轻者往往不被重视,重者又难以治愈,有些眩晕可发展为中风。中医治疗眩晕有较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多从风、火、痰、瘀、虚论治,侧重调肝、脾、心、肾。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功效为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主治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笔者用镇肝熄风汤化裁治疗眩晕,疗效满意。

1 眩晕。辨证:肝阳上亢;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某男,45岁。2010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高血压9年,眩晕5年,加重1个月,血压经常在160~145/110~95mmHg之间波动,不规律口服珍菊降压片,血压从未降至正常水平。5年前出现轻度眩晕,未加重视,1个月前,因寒冷及发怒使眩晕加重,其眩晕还与体位有关,卧位头偏向一侧时眩晕加重,重时难以站立,如坐车船,苦不堪言,看遍中西医,用过多种中西药物,均无明显疗效,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血压160/100mmHg,心率96次/分,节律不整,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二联律,心肌劳损;眩晕欲仆,面色如醉,无恶心及呕吐,严重失眠,心悸,肢麻,五心烦热,腰酸,大便干;舌红,少苔,脉弦长。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阳上亢。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5g,葛根30g,生代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龟板10g,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3g,生麦芽5g,茵陈5g,炒酸枣仁20g,炙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卡托普利12.5mg,2次/天;桂利嗪25mg,3次/天。

二诊(2010年11月11日):上方用3剂,血压150/90mmHg,眩晕止,睡眠良,能正常学习与工作。上方加益母草10g,草决明20g,夏枯草15g,丹参15g,继续口服。卡托普利12.5mg,2次/天。停用桂利嗪。

三诊(2010年11月25日):上方又用14剂,血压135/85mmHg,心率88次/分,心律整,其间未出现眩晕,二便通畅。上方去川楝子、茵陈、麦芽,加木香10g,枳壳10g,栀子10g,继续口服。卡托普利12.5mg,1次/天。

四诊(2010年12月16日):上方又用21剂,血压130/80mmHg,烦热腰酸消失,二便通调。上方去龟板,继续口服。卡托普利12.5mg,1次/天。又用14剂,诸症悉除。

2 眩晕。辨证: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脂浊阻络;治法:镇肝息风,益气补血,降脂化浊;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某女,59岁。2010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动脉粥样硬化18年,眩晕2年,加重3天。18年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因无胸痛及高血压病,未引起重视,未用过任何药物。逐渐发展为从蹲卧位起立后,顿觉眩晕不支,双腿酸软,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眩晕症。给予倍他司汀、阿司匹林及抑眩宁口服,无明显缓解。3天前因寒冷、劳累及体位突然改变,眩晕加重,如坐车船,静点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