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 : 陈光威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9:02:00

点击下载

作者:陈润,谢再红,邱恒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族之光 : 陈光威传

民族之光 : 陈光威传试读: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陈润 谢再红 邱恒明 著中信出版集团彩插1987年11月,陈光威担任威海田村镇镇办石化科研器材厂厂长。1988年,陈光威带领职工研制出第一条国产化钓竿生产设备流水线。1990年,陈光威(右一)与韩国南海钓具株式会社社长金时亨(右三)联合成立了光威集团第一个合资企业——威海时光渔具有限公司。1991年,陈光威(中)参加美国洛杉矶第34届世界渔具博览会,左一为李书乡。1995年4月,陈光威(左一)、陈亮(右一)与访问光威集团的日本上州屋专务铃木健一(中)合影。1997年11月8日,第一家兼具零售和批发业务的光威上州屋连锁店——北京宣武区直销店开业。1998年,光威集团从日本引进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2001年,光威泽布寇·上州屋渔线轮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第一届“光威钓王杯”全国钓鱼巡回赛总决赛颁奖典礼现场。2004年,两院院士师昌绪(中)第一次到光威集团考察碳纤维研发情况,并与陈光威(右一)亲切交谈。2004年,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中)视察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左一为王文义。2005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新厂区奠基仪式。2005年,“863计划”CCF-1碳纤维项目技术鉴定会后,两院院士师昌绪为光威集团题字。2005年,两院院士师昌绪为光威集团题写的“发扬威海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2005年11月9日,“国产碳纤维航空应用工程化验证”项目启动。2008年12月15日,“国产碳纤维航空应用工程化验证”项目装机评审会现场。2008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2009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发改委“CCF-1千吨级碳纤维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验收会现场。2009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获批建设“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年7月,光威集团主持起草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颁布。2012年6月,光威集团主持起草的《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颁布。2013年10月6日,陈光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就碳纤维产业发展进行交流。2014年10月28日,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会后陈光威与参会嘉宾合影留念。2016年3月,陈光威(前排中)与参加光威复材股东大会的董监高等合影留念。2016年7月17日,陈光威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樑华在威海碳纤维产业技术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交流。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1993年1月11日,陈光威手稿:怎么办才能抓好质量。2000年10月4日,陈光威手稿:倡议设立光威救助金协会。1996年2月14日,陈光威自学增值税手稿,体现对新生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2009年5月20日,陈光威手稿:组织员工开展“哥德巴赫猜想”活动。陈光威生前最喜欢的照片:当年在民兵营任指导员时拍摄的军装照。陈光威夫妇与陈亮、陈洞一家早年合影。陈光威与家人在一起。陈光威、王言卿夫妇琴瑟和鸣。陈光威和妻子王言卿年轻时在长城合影。陈光威、王言卿夫妇在香山香炉峰合影。对陈光威先生的赞誉虽然只在调研时有过一面之缘,我已将您铭记在心中;虽然仅是一次促膝长谈,我却对此永难忘怀。逝者如斯夫,一别已3年。每每想起您那颗光耀华夏、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都会眼噙热泪、心潮涌动:我为您只要能够为国尽力,甘愿朴素坚守、全情投入,一心慷慨只为实业报国而感动;我为您坚韧执着,俯身研究无问功名,即便累垮身体仍无怨无悔而感动。您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脚踏实地超越奋进,瞄准尖端永求创新,自强又自立,通过不懈的奋斗与拼搏,实现了从农民企业家到科研大家的涅槃。——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空军少将 沈志华斗转星移,这位敬爱的老人离开我们已整整3年。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早上,您和蔼地站在厂门口,微笑着给每一位来上班的员工鞠躬敬礼。当我坐在您的灵车上,陪着您向您的厂区、您的员工做最后告别的时候,成百上千的员工静静地站在厂区道路的两旁,他们高擎着横幅——老人家,我们想念您!老人家,一路走好!他们眼含泪水,舍不得您。您今天仍然活在他们心中……在您离去的3年里,我的双眼常常噙满了泪水,我在深深地思念着您!您那伟岸的身躯、和蔼的笑容,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您,敬爱的老人家,感谢您为我们民族碳纤维材料工业的创新发展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感谢您,敬爱的老人家,感谢您为我们军队装备建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原总参陆航部副部长、陆军少将 孙德龙序一 人生无悔终钓鳌时光如梭,陈光威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里浮现。三周年祭日,陈光威的家人和同事们要为他立传,并希望我为之作序,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缅怀。回忆过往,往事并不如烟,诸多情景历历在目。与陈光威先生相识缘于我们共同的事业——复合材料。第一次见他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对光威集团(简称光威)的复合材料渔具十分感兴趣,当时他谈到对渔具发展的设想和其中的技术问题,这实际是弹性与刚度问题,我不由对这位民营企业家感到钦佩。2003年,经测评,在当时的几家碳纤维企业中,光威生产的T300级碳纤维样品最接近日本产品的指标。因此,我专程来威海了解与考察。陈光威信心十足,神情专注,为人低调,话也不多,从表面上看,他不像知名企业家,倒像一名训练有素的习武之人。而当谈起企业发展、技术创新时,他的话头就收不住了,在谈到碳纤维时,更是两眼放光,异常兴奋。当时我还特别注意到了一点:他尊重专家,但又不盲目迷信、人云亦云。感觉他有咨询不完的问题,又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好学、务实、有主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欣赏甚至偏爱这位山东汉子的做派,认定他是个能干成事并能干大事的人。此后我又多次到光威拜访,每次与他讨论技术攻关或技术合作时都非常愉快、非常成功。渐渐地,我对光威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也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东西。2016年7月,我去威海参加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举行的碳纤维年会,他当时虽身体不好,却仍专程到会场见我,并仔细向我介绍了光威碳纤维的研发与生产情况。他兴奋地告诉我T300级与T700级碳纤维的千吨线已建成,T800级与M40J级及M50J级的测试也已成功并形成一定规模。我们进行了简短讨论,并对碳纤维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哪曾想,这竟成了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走得太早了,实在令人痛惜。我相信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感慨,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都有如此想法。陈光威走得确实过于匆忙,但他的人生充实而辉煌。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竟然在最前沿的科研竞技场上纵横驰骋、为国争光,这本身就是传奇!当然,任何成功都绝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陈光威就如同高端的复合材料,许多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有才华、有天赋、目标明确、严格认真、始终如一。毫无疑问,这些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的情操、能力和智慧。作为陈光威的老朋友,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对他的看法。第一,崇高的情怀。这与他的身世有关,陈光威出生在旧社会,童年是十分不幸的。但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亲知书达理、忍辱负重。在当时艰难的社会环境里,也从未放弃骨子里的修养。很显然,陈光威继承了母亲的风骨与人格。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他产生了对正义、文明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他会抓住一切机遇并付诸行动。我想,也许每个人不一定一出生就是贵族,但每个人都应该有家教、有修养,应该去追求有品位、有质量、有情怀的人生。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陈光威的命运。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懂得了没有国家就没有自家的道理。年少时他就勤奋好学,立志为国家多做事、做大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更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决心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交给国家。这不仅是誓言,更是信仰和行动。比如,他研发碳纤维,最初只是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得知国家急需碳纤维时,便当机立断,宁可自己的产品停工待料,也要全力满足国家需求。家国情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此,国家也认可了名不见经传的陈光威和他所缔造的企业。2004年,国家交给光威两个科研项目,这是我国最早由民营企业承担的“863计划”项目。陈光威将项目看得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他竭尽全力,日夜兼程,拼命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科研攻关。2005年底,我参加了在威海召开的项目鉴定会,鉴定会现场正对着刘公岛,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曾经,北洋水师兵败刘公岛,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如今,陈光威要在这里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经过认真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产品达到同类产品的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鉴定会结束,陈光威热泪盈眶,逐一向各位专家鞠躬致谢,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当时的情景回忆起来依然让我激动不已。这就是陈光威的大情怀!他以民营企业的臂膀,肩负起民族大义,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国家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碳纤维研发和生产,一举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和封锁,实现了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历史性突破。第二,非凡的格局。小富即安是中国农民的普遍意识。但陈光威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没有迷失在浮华的赞誉里,也没有贪图物质享受,他始终保持清醒,保持进取心。他既踏实走好脚下的路,更会遥望远方,这是他让我最佩服的地方。1987年,陈光威接管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成立光威公司,专门生产钓竿。仅用10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将光威打造成渔具行业的“航母”,光威成了全球最大的渔具生产基地。功成名就的陈光威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早在1998年,他就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新思路。即围绕钓具行业上下游和横向领域进行拓展。一方面,他将钓具产品进行系列化产生,拓展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向钓竿的原材料领域进军,研发生产碳纤维预浸料。这个大胆的新思路在常人看来无异于异想天开。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碳纤维更是痴人说梦。国家在碳纤维领域久攻不下,一个民营企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怎么可能?但具有冒险精神的陈光威认准了方向就绝不回头,他决心破釜沉舟,攻破碳纤维技术的这块“硬骨头”!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千难万险,陈光威梦想成真,光威一举成为全国碳纤维研发领域的领军者。此后,光威又马不停蹄地承接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国家队”。30年间,企业经过三次转型,成就三次辉煌,在异常激烈的竞技场上上演了经典的帽子戏法。毫无疑问,陈光威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源于他的新思路,源于他的大格局。我常想,如果我们的企业家、科学家都能像陈光威这样,还有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呢?第三,义无反顾有担当。有大情怀、大格局的人,必有大担当。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创业的道路上,陈光威有许多令人唏嘘的个人故事和困难。但他的情怀和格局决定了他不会退却、不会低头,他为了心中大爱,为了人生追求,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任何个人恩怨都可以一笔勾销。正是这种不计得失、勇于担当的精神,使他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2005年,陈光威主动请缨参与国防专用高标准复合材料的研发。作为企业家,陈光威深深知道,军用碳纤维与民用碳纤维的标准不同,军用碳纤维具有标准高、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作为一心希望能够“参军报国”的赤子,他更懂得国家安全高于一切。强烈的使命意识让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将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投入碳纤维的研发中。陈光威急国家之所需,不计血本,披坚执锐,始终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从干碳纤维开始,10年时间里,光威相继投入近30亿元,不仅耗尽了企业的所有积蓄,甚至负债累累,最后陈光威就连自家的房子都抵押了。但陈光威无怨无悔,始终不改“参军报国”的赤子之心。2012年,国防专用高标准复合材料终于研发成功。十年磨一剑,陈光威不仅实现了报国之梦,更解决了我军重大军事装备无国产材料的燃眉之急,从此,他和他的事业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民族之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陈光威的夫人王言卿女士。在陈光威最困难、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她总是站在丈夫的背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存给陈光威以事业的支持和心灵的抚慰。当时,为抵押房子的事,她曾经万般纠结、心痛万分。作为相依相伴的夫妻,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不是万不得已他绝不会出此下策。作为家庭主妇,她又深知抵押房子意味着什么。她不能不考虑,万一投资失败,全家将在何处安身?孩子们又该怎么办?日常生活如何维持?面对严酷的现实,她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全力支持丈夫,含泪在抵押合同上签字。每每谈到此事,陈光威都会流露出感动而骄傲的情绪——他有一位深明大义的贤内助!50年风雨同行、携手并进,他们的爱情不是简单的浪漫,而是彼此的理解、信赖和包容。第四,始终如一的感恩。陈光威身上有着火红的时代烙印,敢闯敢干、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富有激情。同时又保留着儒家风范,他充满了仁爱之心,并且从善如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同他相识多年的真切感受。2008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了个讲座栏目《小材料·大世界》,陈光威听了这个讲座后说:“我听了你的讲座,很有意思!你是否可以给我一个此讲座的光盘?”我把光盘寄给他,他开心地感谢了我。陈光威对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都是如此。企业刚起步时,他聘请了一位专家,彼此合作不错,后来因为两人的发展路径和经营理念产生分歧,专家辞职离开了光威。但是人走茶未凉,陈光威一直挂念着这位专家,把他视为光威碳纤维事业起步阶段的功臣,十几年来,每逢年节都派专人到其家中进行慰问。但凡去过光威集团的人,都见过这样一个场景:每天清晨,陈光威都率领集团领导在厂门口列队迎接员工,深深鞠躬,员工们也都彬彬有礼地相互问候。这绝不是逢场作戏装装样子,而是对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陈光威小时候要过饭,吃过太多的苦,也曾寄人篱下,尝遍人间冷暖。因此,他对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有着强烈的同情心,与自己的员工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总是竭尽所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示范,陈光威用无言的行动和高尚的人格感化着每一个人,员工们也人人心存感恩,对企业有着普遍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我曾同几个员工聊过天,每当问到他们在这里工作怎么样时,他们都会回答:老板待我不薄,公司给我们这么好的待遇,我愿意在这里干一辈子。话虽平常,却令人感动。在这里,感恩成为一种情怀。彼此尊重,彼此信任,进而积淀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感恩的情怀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我对陈光威由衷敬佩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陈光威最想感谢的,还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无论是私下交流还是公开发言,陈光威总是感恩时代给他提供了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感恩国家的好政策给企业带来了大展宏图的机遇。这不是敷衍、客套,而是发自肺腑的感恩,我对此深信不疑。陈光威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情怀和人格魅力创造了一段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事业的发展史。我相信,将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所有光威人以及大多数同光威有关联的人们,都会为自己参与了这段历史而感到骄傲,都会为认识陈光威这位朴实、真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企业家而感到自豪!2018年2月3日,陈光威被中国化纤协会追授了“碳纤维产业突出贡献奖”。颁奖词写道:“陈老先生一生为中国碳纤维产业鞠躬尽瘁,虽然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碳纤维人心中,铭记在祖国和人民心中,载入史册,继续激励我们在推动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特种新材料的发展中不断奋进。”材料之于国家,如同粮食之于个人。中国距离成为世界材料强国还有很长的路,后辈们还需要加倍努力。对逝者最好的祭奠就是继承其遗志,薪火相传。衷心希望光威这艘大船在新一代掌舵人的带领下,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20年1月4日序二 “小钓竿”成大器,“碳铁”壮国威他是一个执拗的、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他一辈子都不曾上过刘公岛;他是一个被时间耽误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的人——他是一位中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思想活跃、敢于闯荡,既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又是“脱富致贫”的开拓者——他成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视员工如亲人,钓具界的黄埔军校——光威是个大家庭;他在员工心里就如亲人一般,敬重感恩的追随者有之,志同道合的相谋者有之,李书乡、梁日信、陈光大——这些名字终将刻入光威的发展史;他与老伴是灵魂伴侣,铁汉也有柔情,夫妻二人50年牵手不忘初心——把日子过得跟花儿一样;他是儿子心中的太阳,30年带领光威走过风风雨雨,如今子承父业——光威精神代代相传。他中年创业,获政府支持——“小钓竿”干出了大事业;他坚持开放合作、借船出海——用双轮驱动战略引领行业,终结硕果;他勇于负债经营,辛勤积攒学费,送子留洋,使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将“亮仔”引入现代营销;他一贯深耕细作,视质量为生命——成功打造了民族品牌光威。在面临国际封锁,碳纤维成了掣肘的难题时,他做出重大决策,投资碳纤维预浸料——走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他带领光威试水“863计划”,恳请“给一次失败的机会”——如愿进入国家队;从全套生产设备和工艺到大容量间歇聚合、高效脱单、水洗、高温石墨化炉——光威获得了全套设备和工艺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他舍小利、取大义,让军机用上"中国芯"——爱国心再放光芒;光威如愿挺进资本市场,10年峰回路转——成就碳纤市场的第一股。呕心沥血、摸爬滚打、日夜奋战。国产化、研发、国产化,失败、试制、失败,直至成功。他以实践证明,胜利的密码是坚持不懈,“碳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天道酬勤、天道酬善,历史不会忘记——“碳纤维产业突出贡献奖”对他来说实至名归。碳纤维终将被写入中国战略型新材料发展的光辉历史,陈光威老先生和他的光威集团也已留下一笔浓墨重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2020年2月12日序三 追寻未曾远去的那道光一在过去的两年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而且中国科技产业有了空前的紧迫感、危机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首当其冲。在对技术研发水平要求很高的行业,中国必须尽快扭转因核心技术受限造成的被动局面。“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独特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夏天,我和润商作家团队的谢再红、邱恒明两位财经作家一起来到光威集团,试图了解小小的钓竿是如何挑起国产战略性新兴材料技术发展的重任的。我们逐渐了解陈光威是如何带领光威人探索出一条饱经血与火洗礼的道路的。讲好中国故事在时下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我们既有关于国家政策的宏大叙事,也有讲述生命个体的微雕写作,可是把两类故事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并不多见。在光威采访、调研、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被陈光威的爱国精神、坚定信念、朴素思想所打动,被光威人厚道、奋进、坚韧、自信的品格所感染。这不只是一位企业家和一家企业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陈光威1942年生于威海,与何享健、柳传志、任正非、宗庆后、鲁冠球等著名企业家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乱动荡、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转折,特别渴望在艰难环境中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他们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1987年,陈光威在不惑之年临危受命,使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起死回生,经过十年的奋斗,光威成了全球渔具产业的领跑者。如今,光威仅渔具业务年产值就近10亿元,拥有“GW”“光星”两大自主品牌,是中国渔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一位45岁开始创业的企业家,能创造如此成就已属人生圆满。陈光威在1998年进口了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卷中国碳纤维预浸料,打破美、日在碳纤维生产领域对我国的垄断和封锁。光威的多项碳纤维预浸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能最大的复材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陈光威正式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2003年,光威碳纤维研发项目由于和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攻关方向契合,得到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进入“国家队”。2005年,光威“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由此开启了国产碳纤维的航空国产化应用历程。经过两大关键节点,光威逐渐形成“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科研型生产企业的转型。2017年9月1日,随着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光威的碳纤维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纵观光威碳纤维发展简史,可以这样总结:光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实现核心装备自主保障、实现碳纤维国产化的国产高端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光威是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的民营企业。如果你了解中国碳纤维材料的发展史以及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光威碳纤维事业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陈光威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是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国防武器装备保障的重要战略物资,被誉为材料界的“黑色黄金”。1959年,日本用聚丙烯腈基原丝制造出碳纤维,开启了碳纤维的应用时代。此后30多年,日、美等国占据碳纤维产业全球85%的市场份额。中国早在1962年就开始研发碳纤维技术,但此后历经各种坎坷。1984年,“巴黎统筹条约”对中国进口碳纤维进行限制、封锁、制裁,致使我国碳纤维研究陷入困境。到21世纪初,我国碳纤维技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产业没有建立。碳纤维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失败案例,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光威原本只做渔具,仅在做碳素钓竿时需要用到进口碳纤维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属于军工材料,进口受到严格限制,供给方多次派人调查光威是否将碳纤维用在钓竿生产上。更严重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碳纤维供应实行“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这不仅意味着光威的产业发展将受制于人,而且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也将陷入被动局面。陈光威吞不下这口气,他说:“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从未过时。陈光威突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碳纤维的重重封锁,带领光威人点亮了碳纤维产业的“民族之光”。光威成为我国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的企业,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技术和发明之外,意志、勇气、责任、担当也是商业文明中比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因为它们不仅仅推动潮水向前,还将润泽每一片流经的土地。这段话是指引我们完成这部作品的精神力量。陈光威的人生传奇和光威企业史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不仅是企业家创造商业新时代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二光威企业史和中国碳纤维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一脉相承。光威人虽然经历过各种磨难和曲折,却从未退缩、屈服、沉沦,而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不断向前。如果将光威的发展史放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将视野放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一个逻辑清晰的结论呼之欲出:陈光威和光威风雨32年的奋斗历程,恰恰是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陈光威身上永不磨灭的“民族之光”和成千上万杰出的中华儿女共同铸就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可以解读为爱国精神、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务实精神、包容精神、理性精神、应变精神等。民族精神在发展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品质和内涵。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今天,“中国梦”已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强军梦”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战略性材料,发展和壮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碳纤维产业意义重大,这关系到“强军梦”“强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凝聚了以陈光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科学家的心血,承载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精神在陈光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陈光威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吃过苦、受过罪,更能理解国富民强的意义。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全球渔具博览会上,刚迈出国门的陈光威发现展馆外的各国国旗中唯独没有五星红旗,就立刻找到组委会进行严正交涉,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相关项目组在绝望失落之际找到光威集团,当听到光威碳纤维通过验证后将用于战斗机时,陈光威毫不犹豫地表态要“为国家干点事儿”。当陈光威听说国家对碳纤维研发领域投入大量经费时,立刻意识到国家对碳纤维的重视,不仅没有任何投机心态,反而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办实事,为祖国做贡献。即使是细微的产品质量问题,陈光威也能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他说:“不是中国人不受人尊敬,而是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外国,只要我们的产品质量能够赶超他们,就一定会受到世界的尊敬!”陈光威发扬中华民族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对前来学习考察的渔具同行毫无保留。他认为,只有中小企业都发展起来,才能激发中国钓具产业的整体活力。光威被称为威海钓具界的“黄埔军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培育了一大批渔具企业,威海也成为闻名世界的“钓具之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光威渔具就远销海外68个国家和地区,陈光威信奉“以和为贵”,与很多欧美客户都成了朋友,他们以商业交往为基础,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光威崇尚天道酬勤,勇敢担当国家责任和时代使命。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陈光威带领团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终于突破各种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为中国碳纤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严。为此,陈光威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痛苦,2002—2017年,光威在15年间投入研发经费30多亿元。除国家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外,其余全部靠自筹资金和贷款。在最困难的时候,陈光威将所有渔具生产的厂房、设备甚至订单全部抵押,后来连自住的房子都抵押了。他不惜倾家荡产,也从未对国家讲过一句困难,提过一次要求。对于陈光威来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生俱来,早已融入血脉之中。陈光威经常说:“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发明,古代我们能行,现在我们依旧能行,农民也可以做钓竿、做碳纤维。市场就是战场,我们要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在陈光威75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自立自强、不屈不挠、奋斗不止,既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国家和时代。陈光威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人格魅力、管理智慧以及攻坚克难的韧性、为人处世的态度,在碳纤维材料界和企业界有口皆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师昌绪与陈光威因碳纤维事业结缘。2005年,师昌绪在光威参加一次会议之后为陈光威题词:“发扬威海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并称赞他“你为民族争了光!”。一位了解光威发展历史的将军也曾说过:“我由衷地钦佩陈光威先生,陈光威是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我国的产业界能再多几百个、几千个像陈光威这样的人,那我们国家就会更不得了!”2017年4月18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看望陈光威时鼓励他道:“陈光威同志,你这一辈子不容易。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在光威集团展厅入口处,“民族之光”四个大字璀璨夺目,人们以此怀念他,彰显其风范,弘扬其精神。历史衡量一位企业家的价值,不是看他以何种方式收获名利与地位,而是看他离开时为社会留下了什么。陈光威点亮了一道“民族之光”,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将书名定为《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应该说是很恰当的。三2019年6月25日,在威海光威集团展厅里,光威复材董事、常务副总经理王文义向我讲述了陈光威的人生传奇,回顾了光威的发展历程。对于碳纤维技术知识、专业名词和产业格局,我不甚了解,却对这家全球钓具领跑企业、国产碳纤维“隐形冠军”印象深刻,陈光威产业报国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仰、钦佩。随后,我们一起走上二楼会议室,光威复材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王颖超连续播放了三部企业宣传短片,陈光威在“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碳纤维研发之路上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令人感动。我清晰地记得,他在镜头前用带有威海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人生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后这几年。”我开始带领润商作家团队创作《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在此后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共采访了64位人士,包括陈光威长子、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和陈光威次子、光威集团副董事长陈洞,并委托张文霓女士采访了陈光威的夫人王言卿。我们与陈光威的发小、同学以及光威早期的创业元老、现任高管、中层干部、普通员工以及政府官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还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郭殿满、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樑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中信产业基金执行总经理杨迪等行业权威。不过,遗憾的是,陈光威生前为人极其低调,留下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料很少,以至他逝世时都很难选出一张合适的照片,对我们来说,关于陈光威的只言片语、点滴细节都弥足珍贵,我们只能在采访和考察时穿越时空,尽可能还原当年的故事。在沟通过程中,陈亮董事长等光威高管承诺,可以安排公司内外任何相关人员接受采访,不干涉创作。陈亮希望本书具有真情实感,能提炼总结出陈光威的精神内涵,并特别强调写作要真实客观。这将有益于家族后辈及一代又一代的光威员工了解光威的历史,弘扬光威的精神,推进光威的事业。为全面、深入、真实地呈现陈光威的人生历程,我们坚持将陈光威的成长史、光威的发展史、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全球碳纤维的发展史相统一,以时间轴和事件轴设立纵横坐标,并阅读了大量碳纤维行业的资料、威海地方志、中外同类型优秀企业家的传记,经过多方面努力,希望能够博采众长,不负众望。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以“民族之光”为内核提炼出了陈光威的精神,也从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四条脉络,希望能引发读者思考:陈光威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判断?陈光威如何洞察商业的秘密?他如何在诱惑与陷阱、成功与挫折交替往复的变化中保持初心?光威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光威模式能不能复制?光威集团的发展路径是否值得借鉴?30多年来,光威集团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下一个30年应该如何进行传承?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及价值观等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面对不同人生处境时的感悟也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认为光威的成功不可复制:陈光威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了行业发展的节点上,甚至领先半步,即使明知有坑也非跳不可。他经常鼓励部下“能不能做得更失败些”。陈光威的很多战略决策和投资行为都与商业逻辑背道而驰,聪明人不会在“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独木桥上一走到底。商业悖论容易将陈光威的成就解读为偶然因素或运气使然,却忽略了他成功的必然性。如果非要总结出一条成功秘诀,那就是陈光威在与自己的竞争、与对手的竞争、与时代的竞争中不断寻找新的使命,而使命中所隐藏的正是未来成功的密码。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陈光威的传奇人生让我坚信: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成就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将个人命运、事业理想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陈光威谦虚朴实,他总是将成就归功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和国家创造了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赋予了我们这代人拼搏奋进的精神。”我们追寻陈光威闪光的足迹,从20世纪40年代的威海浪潮中起笔,将慢慢为您讲述陈光威的传奇故事!2020年1月7日于北京第一章 在苦难中创造幸福在陈光威的青少年时代,他因家庭成分原因,只能在村里种地,无法实现读书和当兵的梦想,却也因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乐于助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好汉,与此同时,他的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每天傍晚,陈光威家门前的院子就变成了一个小型说书场。他眉飞色舞地给大家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村支部书记的身份带领村办企业谋发展,可以算是陈光威前半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在农村改革这个大舞台上,陈光威第一次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才能。第一节 动荡岁月,苦难童年1942年2月3日,陈光威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的一个普通人家。他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全面恢复经济建设的时期成长。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陈光威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时代精神的典范。民国时期,戏曲在民间极为流行,陈光威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戏班里的伶人,因为他嗓子好、扮相佳,渐渐成为当地梨园圈的名角儿。对陈光威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母亲。陈光威的外公是晚清秀才,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伶俐,虽然家境清贫,却得父母爱护,被送进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威海裕华中学接受教育。裕华中学以培养上流社会的淑女为目标,除让学生学习文学、数学等常规课程外,还设有绘画、音乐、速记、刺绣等修养课程。学校非常重视英文教育,课本使用英制课本,高年级学生日常要求用英语对话。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学校还很重视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从裕华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大都敢于进入社会,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甚至是政治舞台上。从裕华中学毕业后,陈光威的母亲进入文登一所学校教书。大概是自身从教育受益颇多的缘故,她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并常常教导他们自强向上、感恩图报,做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人。在母亲的教导下,书籍一直是陈光威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伙伴。在陈光威之前,父母已经生下一儿一女,家里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上天似乎对陈光威格外残酷,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突然离家出走。这场巨大的变故不仅让原本完整的小家转眼间分崩离析,也让身怀六甲的母亲几乎陷入绝境,更使陈光威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陈光威出生之后,母亲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着在学校教书的微薄收入,辛苦地抚养三个儿女。陈光威4岁时,母亲将三个孩子送回自己的家乡,请孩子们的外婆代为照看。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然而,对陈光威来说,童年却是苦难与辛酸的代名词。纷飞的战火扰乱了他安宁的家园,无尽的饥饿几乎吞噬了他儿时的梦境,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稚嫩的脊梁,而那些本应属于他的童真与快乐,大多都遗失在了动荡的岁月中。陈光威自小在威海长大,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满怀热爱与眷恋。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威海卫失陷。1898年,威海卫又被英国强行租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1938年3月,日军再度占领威海卫。1940年,日本扶持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威海卫被日伪划归伪登州道。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设威海卫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威海卫市改名威海市。见证过甲午之耻,经历过英租之痛,威海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史,而刘公岛则是威海近代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除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外,还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在威海卫。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又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中华民国”政府在1930年收回威海卫后,英国政府又续租刘公岛10年。1938年,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后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有汪伪海军,直到1940年11月,侵略者才撤离刘公岛。因为这段沉痛的历史,成年后的陈光威每每遥望刘公岛,内心便悲愤不已:他在威海生活了一辈子,却从不曾登过刘公岛。陈光威年轻时擅长游泳,有一年,威海举行横渡刘公岛的游泳比赛,陈光威第一个游到了终点,但他游到刘公岛后并没有上岸领奖,而是转身又游了回去。在陈光威晚年,光威的国内外客户来威海考察时想要游览刘公岛,他便派人陪同,自己却从不登岛。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那是一个让国人屈辱的伤心地。”1942年的威海卫与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国土一样满目疮痍。长年的战火与混乱的政局不仅让威海卫百业萧条、经济凋零,也让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日军侵占威海卫后,当地的渔行、饭馆、杂货店、染坊等纷纷被迫停业,大量农村劳力无地无职,有的靠租地兼打零工度日,有的在码头“扛袋”,有的去东北谋生,还有的靠讨饭维生。原本家境尚可的陈光威外婆家也难逃此劫,外婆变卖所有家当仍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为了活下去,陈光威从记事起就开始跟随外婆四处乞讨,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偶尔能从善心人手中讨得一点儿残羹冷炙,就是莫大的幸福。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战争时代,使陈光威萌生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赶走侵略者、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他年少时最大的理想。虽然时代没有给他参军的机会,但陈光威转战商界以后,保家卫国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他相信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产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