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编制高质量现金流量表:从入门到精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6:13:08

点击下载

作者:徐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手把手教你编制高质量现金流量表:从入门到精通

手把手教你编制高质量现金流量表:从入门到精通试读:

前言

2009年,我第一次走进网络课堂,是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上。选择自己的第一个网络课题时,纠结了好久。征求了好几个同行朋友的意见,最终展现的课程是“现金流量表的实务编制与分析”。

现金流量表的处理是我从事审计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难点。作为会计报表的第三张表,备受许多报表使用者的关注,也令许多初学者感到很困惑。在我身边,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甚至很多事务所里的执业注册会计师,都感觉这张表很难。究其原因,是很多人不能准确探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而在我们身边,又缺少这方面的实务指引。现金流量表的准则和指南,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会计教材等相关资料中,对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基本原理都未有深层次的涉及。我很感谢在工作中我遇到的审计老师,他帮助我找到了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原理和规律,才让我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能够应对自如。我也很乐意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和一些同样迷茫的网友们分享。

第一次教授网络课(如同现今写作本书一样)有点紧张,课件也不精致,唯有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编表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尽量简单清晰地表达出来。如今网络上的课程很多,会计实务课程更甚。我以为,我的这个课程,只会如一点小雨滴,在网络的海洋里激不起一点涟漪。意外的是,这个课程在第一次录制之后,再到2014年的重新修订,直到今天,都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反馈,有提问,有建议,有质疑,有肯定。当网站向我转达学员的提问并要求我解答时,我都会很开心。一方面,说明这个课程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认可;另一方面,我也很开心并愿意与学员分享和总结。学员的提问,也有助于我更加透彻地理解与把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所以,我很开心地接受机械工业出版社石美华编辑的约稿,选择了现金流量表这个主题。这么多年来,学员的反馈与肯定,充分说明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的关注。对我来说,事务所里多年积累的实务编制经验和两次制作网络课程的心得,也将帮助我完成这本能够让大家受益的书。

试图讲透其原理,授人以渔,是我在这本书中想要做到的。生活在这个知识不断变革更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立足于根本,扩展其内涵,才能踏踏实实地取得进步。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准则、编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常见不同行业的编制实例、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技巧,以及常见的现金流量表编制过程中的问题等,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本书的案例也都是来自于实务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力求模拟实务工作的真实场景,说透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与操作的基本思路。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它将工作中每个人都容易遇到的困难一一道来,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思路。因此,这不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而是一本以理论为基础的实务工作操作指南。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收获一份豁然开朗。

写作一本书,非为名利,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用十年的审计经验、七年的课程心得,凝聚成这样一本书,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同行。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国内外关于现金流量表的相关著作成果,并参考了部分网站成果。因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资料来源,在此深表谢意。徐峥2016年12月6日第1章从净利润到净现金流量的演变1.1 传统利润表中“净利润”的定义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是企业必报的三大报表。

在每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企业都会用资产负债表来静态地表现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利润表则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在这段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它记录的是,企业以什么样的成本费用,获得了多少收入,最终的实际盈亏情况如何。

企业利润表的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利润表的结构图

由图1-1可见,企业的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缴纳了所得税的利润留成,一般称为税后利润。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1.2 净利润评价指标的不足

净利润是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净利润指标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分期确认的。在净利润的计算中,大量运用了应计、摊销、递延和分配程序,使得净资产和净利润信息中含有大量主观的估计。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问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就是说,一切要素的时间确认,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时间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已经发生为标准。

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下,存在着大量主观人为估计。

举例来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净利润影响较大。固定资产的成本,是在购置时发生的。因为其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一次计入当期费用,不利于对企业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故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分期计入所涵盖的会计期间的。折旧计算时所取的残值率、折旧期限、折旧方法等,都存在大量的人为判断与估计,不同方法的选择,对净利润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职工薪酬的计提,根据受益原则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无论是否实际列支,只要属于本期间发生的,均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所计提的费用、在成本费用中的分摊,均是人为判断的结果。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范围主要是对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企业拥有的资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中,其可收回金额是人为判断确定的。

采取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其坏账准备率的确定也是人为判断确定的。由此可见,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较大,受人为因素影响也较大。

以上是我们所列举的存在人为影响因素的会计事项处理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对利润的人为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无形资产的摊销等。因此,利润表的净利润指标,是存在一定的人为影响因素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案例不胜枚举,充分说明了利用净利润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利润表所反映的损益信息存在一定的固有限制,例如,实现的收入并不一定已取得现金,仍存在收不到现金而发生坏账的可能性。1.3 净现金流量指标的定义

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都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净现金流量是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个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收入)减去流出(支出)的余额(净收入或净支出),反映了企业本期内净增加或净减少的现金及现金等价数额。净利润是静态指标,净现金流量是动态指标。

在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划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净利润指标界定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净现金流量指标界定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净现金流量以收村实现制为原则,排除了人们主观认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干扰;同时,它不仅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量而且考虑到收益的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它还是税后指标。因此净现金流量比净利润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净收益状况。1.4 从净利润到净现金流量的演变

要阐述从净利润到净现金流量的演变,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案例。【例1-1】甲公司生产的产品实现收入2000万元,实际收到1000万元现金,其他欠款暂记入应收账款。从供应商处购买了600万元的原材料,均为实际付现,未记应付账款。假定公司其他方面的开支忽略不计。据此计算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

解析:

在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的计算过程列示如下:

现金流入量:1000万元现金流出量:600万元[1]

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1000-600=400万元

计算依据:收付实现制。

在利润表中,净利润的计算过程列示如下:

企业的净利润=收入-费用=2000-600=1400万元

计算依据:权益发生制。

从这个小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净现金流量是不相等的。

导致两者不相等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回,使得企业现金没有更多的增加;二是企业偿还了大量的债务或者购买了大量的材料而未使用,导致现金没有随利润的实现而增加,但却可能为下一期的现金增加创造了条件;三是企业发生对外投资或者归还了银行贷款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企业账上净利润充足,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有些企业虽然净利润较少,现金流量却很充裕。所以,有人说,利润是算出来的,钱才是实实在在赚回来的。

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仅仅通过对净利润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只有通过对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分析,才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本期的经营活动情况,更全面地评价企业本期的经营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相关决策。仅仅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不足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这也就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意义所在。[1] 本书计算式中涉及金额的单位均默认为万元。1.5 评价净收益质量的意义

净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净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的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净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净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

净收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从信息角度看,净收益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上揭示的收益信息,是由企业提供并用来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信息产品,并且这种产品会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既然净收益信息这种产品是用来满足一定需要的,那么它就存在质量问题,净收益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信息的质量特征具有有用性,为了满足有用性,信息必须具备两个主要特性:第一,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二,可比性。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净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报表使用者利用净收益信息的主要目的也是评价企业的收益状况,预测企业获得收益的前景。既然净收益是指经济利益的增加,那么净收益就有多少之分,相应地,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因此也存在质量问题。所以,净收益质量也应该包含净收益在经济层面上的含义,此时净收益质量是反映企业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尺度。

一般来说,净收益质量高的公司具有以下特点:(1)持续的、稳健的会计政策,该政策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净收益的计量是谨慎的。(2)公司的净收益是由经常性的与公司基本业务相关的交易所带来的,而不是一次性的。(3)会计上反映的销售能迅速转化为现金,企业的债务水平适当,收益趋势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因此,实际工作中,评价一个企业的净收益质量,比单纯评价一个企业的净利润指标更有意义。编制现金流量表,能够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评价企业的净收益质量,因此,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经营决策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1.6 现金流量表相关准则的出台背景

1971年3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9号意见书》,明确要求企业编制能概括反映利润表编报期间财务状况变动的报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将之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

1987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第95号文件》中规定“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准则于1988年正式生效。

1989年,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发布《国际会计标准第7号——现金流量表》,取代了1977年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财务状况变动表》。

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更新的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正式公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1995年4月21日我国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充分听取全国各方面以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1998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并定于1998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根据三年多的执行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该现金流量表准则进行了修订。为了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再次修订的现金流量表准则,并定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1.7 我国的现金流量表准则与国际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异同

现行的会计准则下,除了小企业外,现金流量表是必须报送的报表之一。现金流量表的推行,对于开展跨国经营、境外筹资、增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在世界各国相继启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将现金流量表的数据,转换成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主体行为进行可靠的判断和决策,能够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的内容。1.7.1 关于编制基础差异

我国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现金”定义为“库存现金和活期存款”,“现金等价物”定义为期限(不大于三个月)、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较小的投资。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现金”的定义是:“指企业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定义为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没有明确定义具体期限。但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应用指南中解释了“期限短”以三个月为限)、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定义是类似的。1.7.2 关于编制方法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必须采用直接法,同时要求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但是没有在准则第二十五条中明确规定和定义间接法,而是在现金流量表指南中解释用间接法。《国际会计准则》在第十八条中明确定义了直接法和间接法,并规定企业可以按照两个方法之一“报告源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第十九条中明确鼓励采用直接法,没有提及反对采用间接法,但提及“直接法提供了有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能通过间接法获得的信息”。1.7.3 关于现金流量分类定义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现金流量分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和融资业务三大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多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划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类。我国对现金流量的定义比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更显严谨。1.7.4 关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及其他现金流量内容的差异

1.关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的差异

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其他流入、流出等。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为:所得税税款支出或退回(如果可以确认它所归属于投资和筹资活动,则不在此列单独列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获得的现金收入;特许权、服务费、佣金和其他收益的现金收入;向货物供应者和劳务提供者支付现金、向雇员或代雇员支付现金;签订交易或贸易合同而形成的现金收入或支出等。

2.关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的差异

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中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为: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如为负数,应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项目反映);收回投资或对外投资收入及支付的现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等。

国际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主要内容的差异为:取得其他企业的权益或债权性证券,以及与其他企业合营所导致的现金支出(不包括购买现金等价物或者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的现金支出);出售其他企业的权益或债权性证券,以及在合营企业的利息所取得的现金收入(不包括出售现金等价物或者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所取得的现金收入);预支现金和贷款给其他企业(不是指金融机构的预支现金和贷款);收回给其他企业的预支现金和贷款(不是指金融机构的预支现金和贷款);购置或出售不动产、厂房、设备、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投资的现金收入或支出。

3.关于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差异

我国准则规定:对于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可能在未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筹资活动,也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企业承担债务形式、购置资产、以长期投资偿还债务等。《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不需要使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应包括在现金流量表中。这些交易应在其他财务报表中揭示,以提供所有关于这些投资和融资活动的相关信息。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流入或流出的具体条款不是完全对应的,一些概念表述的差异如上所列,但又在准则的现金流量表指南的解释中把这些差异调到基本意思接近,使得概念的总体内涵是相近的,意思表达的经济业务实质是相近的。

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虽然都是原则导向,但是,可能是因为其大部分委员都经历过美国规则导向会计准则非常繁复的背景,使得国际会计准则比中国会计准则要繁复的多。第2章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2.1 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和结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主要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通过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即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表的各项目金额实际上就是每笔现金流入、流出的归属,而附表的各项目金额则是相应会计账户的当期发生额或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2.1.1 现金流量表主表格式

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主表如表2-1所示。

现金流量表根据企业行业不同略有区别,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和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样式如表2-2~表2-4所示。表2-1 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主表表2-2 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样式表2-3 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样式表2-4 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样式2.1.2 现金流量表附注

1.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披露格式(如表2-5所示)表2-5 现金流量表附表

2.企业应当按下列格式披露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有关信息(如表2-6所示)表2-6 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有关信息的披露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披露格式(如表2-7所示)表2-7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披露格式2.2 什么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在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一块单独列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在企业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中,经营活动所包含的范围最广。对一个工商企业而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发放工资、缴纳税费、购买商品等活动,均属于经营活动的范畴。

公司的经营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产、供、销的过程。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三大报表的变化。

经营活动的起点,是购买原材料用于生产经营,这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供”。这项活动,在增加存货的同时,减少货币资金或增加负债,增加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产”就是将买回来的材料用固定资产加工成产品,这项活动形成的是存货形态上和物质上的转变。在资产负债表上,影响的是企业的存货项目。此外,这项活动,需要支付人员工资、支付日常经营费用、接受加工劳务等。“销”的过程,就是把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增加企业的货币资金或应收债权,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增加相应应缴纳的税收,减少企业的产成品。同时,销售行为的发生,对应应结转存货的成本,增加了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产、供、销的过程,就是对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存货不断发生变化,周而复始,不断增值,螺旋上升,利润表上的利润变大,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权益也就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会发生采购材料、销售商品、发放工资、计缴税金等行为,有的行为能够导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有的行为却没有导致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项目,就是反映能够直接导致现金项目流入和流出的经营活动项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收到的税费返还。(3)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6)支付的各项税费。(7)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上述项目中,(1)~(3)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入。(4)~(7)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的流出。这些项目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中,不仅要通过直接法在主表中予以反映,还要通过间接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项目,可以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影响程度,判断企业在不对外融资的前提下,是否能够足以维持生产经营、偿还债务、支付员工薪酬、缴纳税费、对外投资等活动。因此,其编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3 什么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资产用于经营活动。企业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建设在建工程等行为,以及将购建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用于处置,都是属于企业的内部投资活动。

当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外进行投资是让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投资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以现金、实物或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对其他单位进行投资,以及在持有投资的过程中取得投资收益。此外,企业将所持有投资进行收回,也属于企业的外部投资活动的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2)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4)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5)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6)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7)投资支付的现金。(8)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9)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上述项目中,(1)~(5)反映的是企业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6)~(9)反映的是企业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出。一般来说,对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投资活动的发生不如经营活动频繁。相对来说,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中,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难度要低。2.4 什么是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企业的筹资活动包括资本投入、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三部分。企业的取得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租赁等活动,都属于筹资活动的范畴。

企业的资本投入是指公司的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资本的活动,形成的是公司账面的“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企业注册登记的法定资本总额的来源,它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实收资本是企业永久性的资金来源,它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偿还债务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缓冲器。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股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既可以充实企业的营运资金,也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活动。

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债权人偿还资金的本金。债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主要是解决企业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不是用于资本项下的开支。

这三种融资方式是企业保证营运资金充足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资本投入和股权融资的方式不用还本付息,也就不会产生可以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而债权融资的方式,不仅需要还本还需要付息,其利息支出,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税前扣除。因此,适当地利用债权融资,可以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因此,一个正常经营的扩展迅速的企业,都会具有一定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在现金流量表中则反映为“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通过对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通过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判断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3)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6)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上述项目中,(1)~(3)反映的是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入,(4)~(6)反映的是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了企业资金融入和融出,以及分配的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的全部现金流入和流出。通过分析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企业通过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判断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2.5 如何理解“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中规定,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1)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是指,企业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算成记账本位币时,所采用的是现金流量发生日的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而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中,外币现金净增加额是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这两者的差额即为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无论该项目金额为正还是为负,都不发生现金流动,仅仅是外币折算的问题。

由于外币的核算中,汇率变动对外币货币资金及往来账户的余额都将产生影响,因此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中,应当将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单独列示,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2.6 初步了解“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曾经有人咨询过笔者,在现金流量表中,既然已经用主表编制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什么还要在附表中用间接法推导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我们在前面说过,经营活动是企业涉及最多、发生最频繁的活动,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产供销过程。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来源中,只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才表征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内容上看,它所覆盖的业务也最为广泛、复杂。

因此,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以便和主表中直接法的结果相互验证,提高可信度。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仅仅依据“净利润”指标,不能准确、合理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企业有利润,却未必有充足的现金来源。为了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两项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间接法的编制也是有必要的。

在将净利润还原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影响了净利润但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因素,以及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不影响净利润的因素调整出来,相当于将净利润还原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在报表使用人眼中展现出来。

实务中,很多初学者在编制补充资料时,默认直接法下得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唯一正确值,然后利用间接法调节过程的“其他”项作为强行轧平项目,以达成两者表面上的一致。但是,传统“直接法”所编制出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数据,未必就是一个正确的结果。例如,假设应付账款减少就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其实在复杂的实务工作中,应付账款的变化可能不仅仅是经营活动的体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引起的应付账款的变动,应该体现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因此,把直接法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结果,当成唯一基准值,无法实现相互验证一致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以直接法和间接法为两个不同的起算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得到同一结果,本质上是“殊途同归”。这才是一种正确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表明:(1)现金流量表精确编制的标志是用直接法与间接法“互不干扰”地分别得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如果两者一致,“编平”了也就“编准”了。(2)当两者有差异时,间接法结果由于是从严谨的会计循环中采集的,理论分析也论证它可以达到精确无误,所以应该检查直接法的分析过程,尽可能地向间接法结果逼近。(3)在间接法调节过程中,“其他”项有其特定的业务内容,不应当作“轧平项”来掩盖差异。2.7 初步了解“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主要包括债务转资本、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固定资产项目。

这些项目,本身是不影响现金流量的,因此,在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不予反映。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影响资产或负债但不形成该期现金收支的所有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这些投资和筹资活动虽然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对以后各期的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例如,企业融资租入设备,将形成的负债记入”长期应付款”账户,当期并不支付设备款及租金,但以后各期必须为此支付现金,从而在一定期间内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支出。

因此,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在未来可能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主要包括:①债务转为资本,反映企业本期转为资本的债务金额;②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反映企业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本息;③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反映企业本期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2.8 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其他组成

现金流量表附注中,除了间接法以及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内容外,还需要反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这部分增加额,由现金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以及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两者的差额合计而成。这部分的差额,应与现金流量表主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勾稽相符。如果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科目的金额,均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包含使用受限的现金,则这部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与货币资金的期初期末变动额一致。第3章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概念3.1 现金流量表的定义

现金流量表的定义并不复杂。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现金流量表的定义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4)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5)附注。

由此可见,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其定义可见,现金流量表是一个期间报表,其反映的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现金流量表不是一个时点报表,这一点与资产负债表不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本期现金从何而来?

2)本期的现金用向何方?

3)现金余额发生了什么变化?3.2 什么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在现金流量表的定义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这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基础。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由此可见,这里的“现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随时用于支付。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其主要特点是金额确定、流动性强、易变现、期限短。

由以上表述可见,一般来说,短期债券投资,可以称之为现金等价物,因为其金额确定容易变现且期限短。而股票投资不能被称为现金等价物,因为其变现金额不能确定。

一般来说,企业的“货币资金”科目中,除了使用受限的货币资金,如不能随时支付的定期存款、使用受限的应收票据保证金等,其他均可以视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3 “货币资金”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关系

根据前面介绍,我们还可以知道,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能等同于会计中的“库存现金”,因为“现金”中,还包含了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既然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属于企业的“现金”范畴,那么,不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定期存款,或者银行的承兑汇票保证金等,是否属于“现金”呢?显然不是。因此,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中,均为可随时用于支付或可随时变现的款项,则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等同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果包含了不可随时变现的款项,则“货币资金”中应剔除这部分内容,才能等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3.4 什么是“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净额”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净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其分类也是取决于所对应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制造产品、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缴纳税款等。(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或收回权益性证券的投资,购买或收回债券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借款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吸收权益性资本、资本溢价、发行债券、借入资金、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等。

而现金流量净额与现金流量有所区别,现金流量净额是指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在现金流量表中,既体现了各项目的现金流量,也体现了现金流量净额。我们在编制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两个概念。第4章现金流量表各项目主要内容4.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产创造的现金流,是与企业净利润主要相关的现金流。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整体现金流的影响程度,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情况。

经营活动是企业重要的交易和事项。不同的行业,对经营活动性质的确认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工商企业而言,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材料、接受劳务、制造产品、销售产品、广告制作、缴纳税款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同业存放、同业拆借等。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原保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等。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产创造的现金流,与企业净利润密切相关。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净利润不一定完全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处置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损益,对外投资产生的收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整体现金流的影响程度,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工商企业为基础。我们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需要根据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存货、应交税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项目进行调整。我们主要调整的内容是:未实际收到现金的营业收入、未实际支付现金的营业成本、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存货的变动、购买材料或销售商品发生的各项税费等。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该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本期收回前期销售和提供劳务的款项。

3)本期发生的预收款项。

4)本期销售材料和代购代销业务收到的现金。

5)本期销售商品发生的销项税费。

6)本期应收票据的收现。

对于本部分内容,我们需要注意的两点是:第一,销售商品发生的销项税费也是本项目的内容;第二,本项目不仅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中反映的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在其他业务收入中反映的销售材料等业务收入也是本项目反映的内容。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填列,主要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这些科目的发生额来填列。(1)关于“营业收入”的调整。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报表中,“营业收入”在利润表的第一行中反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实务编制中,我们一般直接取其发生额在调整分录中列示。当然,在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中,不是所有的“营业收入”都会产生现金流入的。例如,应收账款的发生、库存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对外投资、库存商品用于债务重组等事项,都导致“营业收入”没有现金流入。我们在对营业收入做调整时,可以先不管这些事项,直接以“利润表”中的发生额予以填列。对于“应收账款”的变动,我们直接在调整分录中做对应的调整。而对于其他特殊事项,我们再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做出相应的调整。(2)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填列。

在现金流量表的调整编制中,“应交税费”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调整项目。应交税费既包括不影响损益的价外税——增值税,又包含影响了损益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由职工自身承担的个人所得税也是应交税费的核算范围。可见,应交税费所核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仅是增值税一项,在会计科目中就设置了“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税”两级会计科目。在“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三级明细科目进行详细核算,主要有“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科目。可见,“应交税费”科目核算复杂,也导致了其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调整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进行调整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记录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增值税是价外税,收取的销项税额不影响企业的损益,但是属于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在编制调整分录时,我们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贷方发生数直接填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工程领用本厂商品、用本厂商品发放职工薪酬、用本厂商品和材料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视同销售行为,也会产生销项税额,但不会产生现金流量,应该予以调整扣除。在实务中,我们一般先假设“销项税额”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对于一些特殊事项再单独予以调整。(3)“应收票据”的列示。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未到期或未兑现的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的流通证券,也是一种可以由持票人自由转让给他人的债权凭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符合条件的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和贴现凭证向银行申请贴现。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票据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应收票据是在企业赊销业务中产生的,应收票据是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债权资产,其款项具有一定的保证,经持有人背书后可以提交银行贴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销货单位对外赊销,取得应收票据,应收票据贴现后产生现金流入,属于“销售商品、接受劳务取得的现金”的范畴。在实务中,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一般是将应收票据的期初和期末之间的差额假定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编制调整分录时,直接反映。(4)“应收账款”的调整。

赊销是传统的销售模式。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通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应收账款。该账户按不同的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应收账款表示企业在销售过程中被购买单位所占用的资金。企业应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以弥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对于被拖欠的应收账款应采取措施,组织催收。应收账款的收回,属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实务操作中,“应收账款”的调整与“应收票据”类似,一般是将应收账款的期初和期末之间的差额假定为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编制调整分录时,直接反映。如果有特殊的事项,比如应收账款的减少并没有对应销售商品的现金流入,则应单独做补充调整。(5)“预收账款”的调整。

预收账款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的约定,而向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在未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时预收的款项,一般包括预收的货款、预收购货定金等。企业在收到这笔钱时,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合同尚未履行,因而不能作为收入入账,只能确认为一项负债,即贷记“预收账款”账户。企业按合同规定提供商品或劳务后,再根据合同的履行情况,逐期将未实现收入转成已实现收入,即借记“预收账款”账户,贷记有关收入账户。“预收账款”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不能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但是,预收账款是企业收到的与销售有关的现金,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来看,属于企业的现金流入,应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在“预收账款”的核算中,收到预收账款在“预收账款”的贷方表示,预收账款实现收入时在“预收账款”的借方表示。借方对应科目为收入的确认,实际该收入的确认在本期并无现金流入。因此我们在对“预收账款”做调整时,调整预收账款的期初和期末的变化额,一方面可以减少调整的工作量,一方面也相当于直接把本期未收到现金的收入做了调整。(6)“坏账准备”的调整。

赊销方式是企业常见的一种销货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采用赊销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购货方信誉较好,货款回收能得到保证。如果购货方信誉不好,或者遭遇了倒闭以及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货款的回收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金额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因为应收账款能够全部收回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不可收回性大大增加。为了如实反映企业实际应当收回的货款,会计核算中一般可以预先估计一部分可能收不回来的钱,作为“坏账准备”,在利润表中则反映为“资产减值损失”。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为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不管用哪种方法计提,其账务处理的方法是一致的。在年末,根据企业的会计政策,计算出企业应当保留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与上期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进行比较,如果不足则予以补提,如果超出则予以冲减,以确保坏账准备的余额与年末应收账款所应保留的坏账准备余额一致。如果发生已确定的坏账,则在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中予以冲减。

坏账准备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应收账款的影响上。因为我们在编制现金流量调整分录时,一般是直接以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差额在调整分录中反映。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如何处理呢?一般来说,我们对应收账款进行调整时,可以直接以原值的增减变动进行处理。本期计提或冲回的坏账准备,本身并不影响现金流量。对于其坏账准备的计提或冲回,应在间接法中予以反映。

已核销的应收账款,如果于本期又予以收回,则应在本项目中反映。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营业收入+当期收到的销项税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应收票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坏账准备的调整金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当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值税销项税额+当期收回前期的应收账款+当期收回前期的应收票据+当期预收的账款+当期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账损失-当期销售退货支付的现金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书对现金流量表的介绍,主要介绍的是原理和编制方法。虽然笔者在本书中会介绍一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但我并不建议大家死背公式去确定现金流量。因为,在实务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经济事项往往比公式中所包含的内容更复杂。盲目记公式,往往很难把现金流量表编制平衡。初学者背公式,也会被公式的加加减减搞糊涂,所以学习现金流量表,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其原理,以不变应万变。【例4-1】甲企业为一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20×4年,发生营业收入1000万元,销项税额170万元。应收账款账面原值(不包含坏账准备的金额)的期初余额300万元,期末余额200万元。应收票据期初余额400万元,期末余额500万元。预收账款期初余额300万元,期末余额100万元。坏账准备期初余额10万元,期末余额23万元,本期发生坏账损失5万元,收回已做坏账损失处理的款项8万元,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企业20×4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多少?

解析:在本例中,我们先假设营业收入和销项税额是全部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本期减少100万元,可知本期应收账款收回了100万元。应收票据本期增加了100万元,说明有100万元的收入没有收到现金。预收账款本期减少了200万元,说明本期有200万元的预收账款转入收入,没有收到现金。本期计提坏账准备10万元,对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本期实际发生坏账损失5万元,核销了应收账款,说明应收账款减少的100万元中,有5万元是属于没有收到现金的,应予以减少现金流量5万元。本期收回已做坏账损失处理的款项8万元,增加了现金流量8万元。

因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000+170+100-100-200-5+8=973万元。

我们还可以从调整分录看出其处理的思路(单位:万元):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970

应收票据 100

预收账款 200

贷:应收账款 100

营业收入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坏账准备 10

借:应收账款 8

贷:坏账准备 8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8

贷:应收账款 8

借:坏账准备 5

贷:应收账款 5

借:应收账款 5

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5

我们可以看出,调整分录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所有科目的发生额都调整平衡。所以通过上述调整后,我们将资产负债类科目的期初数加上或减去本期调整分录后列明的数字即与期末数一致。损益表科目直接调整其发生额。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案例资料中,已经说明了应收账款报表数为应收账款原值,而不是扣除了坏账准备后的应收账款净值。如果是已经扣除了坏账准备后的应收账款净值,则计算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