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心理学全集(套装共6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5:54:47

点击下载

作者:白丽洁,王利利,许大鹏,诸葛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FBI心理学全集(套装共6册)

FBI心理学全集(套装共6册)试读:

前言

第一章 FBI与微表情 第一节 FBI与广义微表情第二节 FBI与潜意识第三节 FBI与情绪第四节 FBI识人技巧第二章 FBI与情绪微表情 第一节 喜悦第二节 愤怒第三节 悲伤第四节 惊讶第五节 恐惧第六节 厌恶第三章 FBI探究五官 第一节 眼睛神态第二节 瞳孔变化第三节 视角变化第四节 视觉阻断第五节 特殊的眼部表情第六节 眉有深意第七节 嘴巴的小动作第八节 嘴巴与谎言第九节 指向性的下巴第十节 鼻子的价值第四章 FBI与肢体语言 第一节 肢体语言的来源与发展第二节 诚实的微动作第三节 头部动作的深意第四节 手部动作第五节 握手的秘密第六节 独特的五指第七节 常见的手势第八节 手臂动作第九节 特殊的手臂动作第十节 人际关系的标尺第十一节 触碰的力量第十二节 拥抱和抚摸第十三节 耸肩的含义第十四节 诚实的腿脚第十五节 特殊的腿脚动作第十六节 被忽视的躯干第十七节 常见的躯干动作第五章 FBI教你以姿势识人 第一节 坐姿第二节 站姿第三节 走姿第四节 睡姿第六章 FBI教你探究不同群体的微表情 第一节 女性群体的微表情第二节 男性群体的微表情第三节 老板群体的微表情第七章 FBI教你如何应用微表情 第一节 在面试招聘中的应用第二节 在销售谈判中的应用第三节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八章 FBI教你闻声识人 第一节 从音调中推知情感第二节 打招呼透露出的秘密第三节 说话时的动作第四节 说话时的特点与性格第五节 口头禅的秘密第九章 FBI教你如何解密性格 第一节 兴趣解密性格第二节 妆容解密性格第三节 衣着解密性格返回总目录前言

为什么总有人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如鱼得水、潇洒自在?为什么总有人能够深得长辈喜爱、师长垂怜?为什么总有人能够在工作中加薪升职、在生活中好运不断?为什么总有人能够办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又是为什么,这类人总能看破别人的想法?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往往都具备异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别人在无意中呈现出的细微表情、动作,通过这些细微的表情、动作的变化,他(她)们能够准确地推测出对方当前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继而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回应。而这些恰到好处的回应,总能让他人感觉如沐春风,从而在无形中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可以帮助他(她)们在生活中取得别人所达不到成绩和效果。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个体。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人们能够维系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并实现彼此之间的思想、情感传递。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交际圈、不断地获得他人的友谊、不断地加深与老朋友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社交活动,用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友谊,以此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只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会使得人在面对他人时下意识地产生戒备或防卫心理。这种戒备心、防卫心会使人伪装自己,通过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来避免自己受到他人的伤害。这种状况导致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得不时常猜测他人所表达的信息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毫无疑问,这种技能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辨别出他人所传递的信息?同时,如何判断他人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真假?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而这些,正是微表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世界上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而芸芸众生中,却有着某些表达方式完全一致的微表情。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因为身边环境的变化或者所面对事物的转换,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体验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情绪”。情绪产生后,总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它们表现的那一瞬间,人就产生了微表情。微表情在人类身体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暂,它是人类无法控制或逃避的微小反应。这种反应就像一种加密装置,只要我们掌握了解读它的钥匙,就能破解出它所代表的含义。

有一种说法:一个人每说出的十句话中,有三句都是谎言。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在漫长的一生中都需要面对无数的谎言。此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该如何知道他(她)对你这番深情的表白,到底是出于真爱,还是另有所谋?该如何知道这个即将与你共同开创一番事业的人是良友还是唯利之徒呢?

事实上,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识人辨人的技巧了,只是当时,那些识人辨人的技能在实用方面尚有较大局限,多为经验之谈,既经不起科学论证,更难以适应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这些识人的技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际辨识需求。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别出心裁地采用了FBI对微表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现代心理学以及我国古代的识人辨人之技巧的精华内容,最终打造出这本实用性强、覆盖面广的FBI心理学书籍,以此来满足社会大众的人际辨识需求。希望广大读者在认真阅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充分掌握及利用书中的相关知识,恰当地应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通过这些知识来掌握事实真相,控制自身情绪,甚至去引导他人的情绪,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功!第一章FBI与微表情到底什么是微表情呢?广义微表情的含义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被FBI如此重视?对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来说,微表情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节FBI与广义微表情

FBI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英文缩写,也代表着联邦调查局始终贯彻的“忠诚、勇敢、正直”三大信条。FBI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授权司法部设立的一个小型侦探机构。在当时,该机构主要负责调查美国西部的土地非法出售等案件。一直到1909年,这个侦探机构才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正式称谓——调查局,到了1935年7月1日,调查局正式更名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并沿用至今。

FBI成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这一个世纪的时间,也见证了FBI的成功与失败、荣誉和非议。成立之初,FBI的主要任务是调查违反联邦法律的犯罪行为,多是一些盗窃、抢劫案件。到了一战和二战期间,FBI的功能开始发生改变,从一个单纯调查犯罪的组织,转型成为以调查国外情报和恐怖活动为主的机构,甚至当时还针对性地调查了国内一些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士,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非议。2001年是对FBI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FBI的历史转折点。由于“9·11”事件的发生,FBI展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打击恐怖主义的侦探行动,这之后,打击恐怖主义也成为了FBI的首要任务之一。

虽然FBI是美国司法部下设的主要从事侦探调查的机构,但在很多普通民众心中,FBI也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法机构。FBI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不仅孜孜不倦地调查那些敢于违反联邦法律的人,而且还坚持与潜入到美国的间谍以及恐怖分子斗智斗勇,他们既为美国联邦、州、地方或者其他国际机构提供破案指导和执法帮助,也在各种反暴行、打击毒品走私、抓捕各类有组织的犯罪团伙、暴力犯罪或知识分子犯罪方面身先士卒。可以说,在很多美国人心中,FBI的探员们是全能的,而FBI也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打击犯罪最有效的机构。

是什么让FBI在一百年中迅速发展并壮大?是什么让FBI从最初的一个没有具体称谓、只拥有数名探员的调查小组,一跃而发展为今天这个拥有2万多探员的世界顶级调查组织?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拥有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一些传奇领导者之外,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也是让FBI从众多调查机构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回顾FBI的百年办案史,在还没有先进科技(比如DNA验定、指纹检索、测谎仪器)帮助的时候,FBI的探员们竟然都能在众多纷杂混乱的线索中准确锁定罪犯,甚至可以成功挖掘出他们的作案动机,破获了很多冤案、积案,可以说,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FBI对微表情所进行的详尽研究。

在FBI的众多犯罪心理学研究课题中,对微表情的研究是最全面、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几乎所有的FBI探员们都对微表情充满极大热情,每个人都能熟练地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来协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那些刚刚加入的新探员,则会努力在工作之余加强自己的微表情辨识能力。也就是说,从加入FBI开始,这些人就与微表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底什么是微表情呢?广义微表情的含义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被FBI如此重视?对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来说,微表情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微表情,其实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在解释微表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表情的含义。表情是人类表达内心情感和情意的产物,是表现在人的面部、姿态和语音、语调上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们情绪的客观体现。表情有三种,分别是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简单地说,表情就是人们的心理想法的外部体现。只要人们的内心产生了某种变化,身体就一定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这些表情就是我们观察他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内心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从产生意识开始,人类就已经在接受父母的启蒙和系统教育了。在学习众多内容的过程中,对他人表情的辨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表情知识结合人类的本能,构成了我们辨识他人表情的前提条件。所以,即便是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来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情绪。

虽然表情是人类心理的外在表现,但是人类也是善于伪装的。由于工作、生活、社交的需要,或者迫于生存压力,很多时候人们会隐藏自己的内心想法,或者压抑自己的内心情绪,有时候还会有意识地做出某些虚假表情,甚至干脆面无表情,以迷惑他人。在古代,人们只能凭借生活经验或本能来辨识他人的表情,这种辨识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并且无法形成一种系统知识,来帮助人们识破对方的伪装,所以,古代的识人技巧无法有效地解决表情识别的问题。一直到近代,随着心理学的产生,人们才开始得以从科学的角度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当人们的内心产生波动时,不管这个人是否将这种波动以表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不管这个人在心理波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出了虚假表情,以掩饰自己的内心情绪,实际上,只要当事人的内心产生了波动,他(她)的身体就一定会下意识地做出与内心波动相对应的表情,而这种表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表情。之所以称之为微表情,是因为这种表情的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虽然微表情出现的时间十分短暂,捕捉起来也十分困难,但正是由于它是人们在下意识中流露出来的表情,因此才成为人们内心情绪的最真实表现。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微表情被视为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类的本能,既不受主观思维控制,也没有办法真正被掩饰,因此,它无法被伪装。所以,不管当事人用何种方法试图掩饰自己的内心情绪,他也不能完全隐藏自己的微表情。微反应的英文原文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译为微表情,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广义微表情,就是指心理应激微反应,它包含面孔微反应、身体微反应和语言微反应三个部分。而这三种微表情,就是FBI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虽然微表情是一闪而过的,很多时候人们难以观察到对方所流露出的这些微表情,但是,人们的大脑还是会本能地受其影响,而这种影响会让人们重新审视对方的情绪,自然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比如,如果对方是发自内心地高兴,那么他表现出来的笑容就是自然丰满的,不含其他情绪的;但是,如果对方的表情里夹杂了“冷笑”这一微表情,我们就会本能地感觉到对方的笑容不真诚、不可信。

在应用上,微表情侧重于对个体压抑的内心情感的发掘。比如,在一个本该悲伤的环境中,当事人确实也表现出了非常悲痛的表情,可是他向上翘起的嘴角,却表明他的内心其实并不悲伤。尽管他希望自己表现出悲伤的样子,可是他的微表情“出卖”了他。而这种被自身理性压制、表现得不明显或非常短暂的情绪,就是我们把握对方真实内心的科学依据。

正是利用了“在心理变化过程中,微表情不受当事人主观意识控制”这一原理,FBI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想法,从而在审讯或者案件侦破的过程中,轻松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使自己处处占据先机。在美国,微表情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临床医学、政治选举等多方面。专业人士认为,只有观察微表情这一人类本能的身体反应,才是捕捉对方心理变化最准确、最科学的方法。比如,有些训练有素的犯罪分子,是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使自己轻松地通过测谎仪器测试的,但是微表情这种下意识的细微身体反应,则很难轻易通过训练得到消除,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微表情识破对方的伪装,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第二节FBI与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那些无法被认知或者暂时没被认知到的部分。通俗地讲,这种意识是一种潜在意识,是已经发生、但还没有进入到人们的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的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他开创并引导了潜意识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包括前意识和无意识,在其相关心理学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是三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意识层面,但同时,它们也是相互联系的。对此,弗洛伊德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无意识可以比作一个客厅,人类所具备的各种心理冲动是许多独立的个体,一起挤在无意识这个客厅中;和客厅相连的是一间接待室,意识就停留在这个接待室中。而客厅和接待室之间,有一名门卫,这名门卫负责检查人类的各种心理冲动,不被门卫赞同的心理冲动,将会被拒绝进入接待室,只有那些被门卫所接纳的心理冲动,才能进入接待室,也就是前意识系统。一旦这些心理冲动进入了接待室,引起了意识的注意,它就会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类意识中有一些目前尚处于潜伏状态、但未来有可能成为意识的部分,这些被他称为意识。而那些一直被压抑、无法通过正常方式转变成意识的部分,就是无意识。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人类的整个意识系统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是显意识,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也会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这部分内容只占到整座冰山的5%,而剩下的95%则潜藏在水面以下,这部分就是潜意识。即便是像牛顿、尼采、爱因斯坦这类天才人物,一生中对潜意识的开发量也不超过总量的10%。由此可见,潜意识可谓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宝藏。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即便潜意识能量巨大,但是和本书的内容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就引出了潜意识的主要作用——收集信息。

潜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各种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全部储存起来。这之后,潜意识就可以对我们的大脑活动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能使大脑在面对各种未知情况时,依据之前储备好的信息做出应对准备,以此来完善大脑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潜意识类似于我们收放物品的储物间,它储存着我们人类遗传的本能和后天积累的经验,这些知识一直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当我们面对突发状况,需要用到这些信息时,它们就会及时出现,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

在研究微表情的时候,FBI发现,人们的应激表情动作主要有两种来源,第一是人类传承至今的生物本能,第二是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行为习惯。而潜意识就包含了遗传本能和后天经验这两种信息来源。FBI还发现,人类的显意识是具有推理、选择功能的,它会根据人们的需要,选择生活中所必需的或者想要得到的事物,比如住房、伴侣、工作等;而潜意识却不被人们的显意识所控制,它自行管理着人体的生物本能,比如心跳、消化系统、血液循环、正常呼吸等。

FBI发现,人的行为往往受习惯支配,而习惯正是潜意识的产物。当人在学习各项技能时,实际上是在显意识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做重复性动作,一直到这些动作在潜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为止。而这些痕迹一旦形成,就不再被显意识所操控,转而开始服从潜意识的支配。比如,当我们通过一遍遍的练习掌握了某个舞蹈动作,再表演舞蹈的时候,几乎就不需要显意识来提示我们该怎么做了,而是会随着音乐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舞姿;再比如跑步或者骑车,当我们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我们也不会再需要显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而是下意识地就做出了该做的动作。

这类研究结果对FBI的帮助是巨大的。试想一下,一个有组织的恐怖团伙在进行某项恐怖活动之前,一定是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计划甚至多次的恐怖活动演练的,以此保证恐怖袭击计划能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当他们实际实施恐怖行动的时候,即便再精心地乔装打扮,也不能完全掩盖他们的目的,因为他们的潜意识还是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看到警察或者接受通关时的安全检查的时候,无论他们怎样暗示自己冷静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故作镇定,都不能消除内在潜意识对自己的影响。所以,他们肯定会下意识地产生逃离或者躲避的反应,而这些下意识的反应或者说微表情,就是FBI判断对方是否可疑的重要依据。以上不仅仅只是推测,事实上,对潜意识的研究也确实曾为FBI打击犯罪及恐怖组织的行动立下过汗马功劳。

在《Lie to Me》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名女教师苏珊在家中被害,嫌犯是她所管理的班级中的16岁学生杰克。市长想让FBI对这起案件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并写成报告,以此来决定是否将杰克终身监禁。但是在与杰克的对话过程中,FBI并没有发现他有任何杀害自己老师的迹象。而且FBI还观察到,在提到老师的死亡的时候,杰克尽管表现平静,但是他在下意识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微表情,而这种表情是不应该出现在疑凶身上的。所以,FBI怀疑此案另有真凶,他们决定查出这起案件的真相。在调查中,FBI的探员们发现,该校的校长虽然非常配合FBI的审讯工作,并且对女教师的死表示出愤怒和惋惜,还对杰克涉嫌杀人表示痛惜,但与此同时,他下意识地流露出了紧张的微表情。于是,FBI的探员们认定校长一定在隐瞒着什么。

几日后,由于这起案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法院决定对杰克作出判决。无奈之下,FBI的探员们决定试探一下该校长。在校长办公室,FBI的探员在和校长握手问好后,开始先聊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随后,他们出其不意地严厉质问校长,是否杀害了苏珊,并且告知校长,FBI已经掌握了他涉嫌杀人的有力证据。这位校长先是吃了一惊,随后马上表现得十分愤怒,指责这名FBI探员的行为是诬告。而探员在认真观察了校长的表情之后,主动赔礼道歉,并和校长握手告别。在握手的一瞬间,探员感觉到,校长的手温和谈话开始前的那次握手有着明显差别,那时他的手是干燥温暖的,而现在则明显变得冰冷、潮湿。于是这名FBI探员断定,校长一定有着重大作案嫌疑。果然,在随后的调查中,FBI发现这名校长确实就是杀害苏珊的真凶,而他也最终对自己的谋杀行为供认不讳。

在这个案例中,FBI探员之所以能成功确定嫌疑人,就是因为该名校长在面对探员的时候,流露出了“紧张”的面部微表情和“恐惧”的身体微反应。之所以表现出紧张,是因为尽管这名嫌疑人在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试图通过伪装出来的悲伤和愤怒掩盖自己的紧张,但是他的潜意识却是不受控制的,所以,他的面部自然闪现出了紧张的微表情,而这个表情恰好被FBI探员捕捉到了。在随后的试探中,变凉和出汗的手掌,则是嫌疑人在被探员说破心事的时候,自然产生的逃离反应的副产品。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当人们在产生逃离欲望的时候,潜意识会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将更多的血液输送到腿部,以便为人们的逃离提供能量。正是因为血液的迅速转移,嫌疑人的手自然就开始变冷,再加上紧张情绪瞬间爆发,导致内分泌出现紊乱,手心就会出现汗迹。所以,FBI探员才由此确定,该名校长一定与苏珊的死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当人们受到刺激时,潜意识会下意识地支配身体做出反应,而这些反应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反应。如果当事人试图压抑这种本能或者习惯性反应,那么潜意识还是会通过面部微表情或肢体微反应,将当事人的这种内心矛盾状态传达出来。 第三节FBI与情绪

情绪是由各种感觉、思想、行为所构成的心理或者生理状态。人类拥有几百种情绪,可以说,各种情绪的微妙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语言可以描述的范畴。FBI的相关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不能被彻底消灭的,但是,它可以被有效地疏导、管理以及适度控制。

保罗·克莱因金尼和安妮·克莱因金尼在综合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对情绪提出了一个心理学定义:情绪是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情绪可以产生主观体验,比如,当人们产生高兴情绪的时候,当事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快乐的;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认知解释”,比如,当事人可以把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归结为环境或者自身以及他人等因素;情绪可以引发出一系列的身体调节过程,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情绪还会常常引起表情行为、目标指向行为、适应性行为,比如哭和笑、帮助他人和完成目标、融入集体和逃离威胁等。简单地说,情绪是生物本能和习性以及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FBI之所以对情绪进行相关研究,主要是因为情绪具备动机性,而这一特性对于破案起到很大作用。心理学家伊扎德也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FBI认为,虽然在很多时候,目标和威胁可以直接引发行为,但是却不足以导致长期行为。而在对长期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FBI发现,维持人们长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比如说,当面对威胁和困境时,有乐观情绪的人会坚持自己原有的行为,继续走下去;而那些有悲观情绪、有自我怀疑的人,则常常会选择放弃自己原有的目标和行为。所以说,情绪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长期坚持一件事情的主要因素。

这一发现对FBI研究罪犯心理动机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具体案件中他们也发现,很多心理变态的杀人犯、纵火犯、恐怖分子,都时常有负面、不健康的情绪出现,这些情绪甚至最终固化成这些人的人格。实际上,正是负面情绪的堆积引发了他们的变态心理,从而使他们最终犯下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

对于情绪的研究FBI是不遗余力的,对此,他们从各个方面探究了影响人们情绪的因素。FBI发现,不同颜色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这些色彩会通过视觉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分泌的增多或者减少,使人们的情绪产生变化。他们发现,红颜色会让人的心理活动更活跃;黄颜色会让人感到心情振奋;绿色可以很好地缓解人的心理紧张;而紫色则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压抑感;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以减轻寂寞;淡蓝色则会给人带来一种凉爽感。这些颜色心理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审讯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其他妙用。美国就曾有一座灰黑色的大桥,每年都有很多人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美国警方对此采取了多种措施,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在FBI的建议下,警方将桥的颜色改成了明快的黄色,神奇的是,此后这座桥上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胎所生的两只小羊羔放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一只羊羔随羊群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地生活,而另外一只羊羔生活的地方则放置进一只狼。虽然这只狼是被拴起来的,但是这只羊羔每天看着恶狼毫不掩饰的凶残面孔,一直处在极度惊恐的情绪中,这种恐惧甚至让它吃不下任何食物,没多久就死去了。

由此可见,恐惧、焦虑、抑郁、敌意、冲动、嫉妒等这些负面情绪,都具有极其强烈的破坏性。这些负面情绪是不能长期留存在心里的,一旦人们被这种情绪长期困扰,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心理或者生理的种种问题,甚至会导致心理变态。

FBI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一个人如果可以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的社会适应力就会变强,也更容易把外界压力转变为动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说,情绪一方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行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负面情绪,一定要及时调节,不要让负面情绪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至导致身心出现不健康状况。

FBI认为,情绪是个体基本需求在欲望方面的态度体验,因此,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FBI给那些无法产生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患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表明,经过注射,这些心理病态者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的身体反应、生理欲望对其情绪有着直接影响。

在FBI的办案历史中,很多探员都曾因为长期接触负面信息和暴力犯罪事件,使自身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加以调节、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FBI也着力于研究如何调节情绪,使人们保持心理健康,这不仅有利于FBI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率。

FBI向人们建议,调节情绪的第一方法是运用表情。心理学家认为,所有情绪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动作。而FBI的研究也发现,做出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运动,就能给当事人带来与愤怒、快乐相同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做出的不同表情动作,可以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因此,当我们烦恼苦闷、悲伤痛苦的时候,对着镜子做出微笑的表情,可以很好地调节我们的内心情绪。

人际调节是情绪调节的第二种方法。FBI研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有社会属性。所以,当我们情绪不太好的时候可以向周围人求助。当我们与身边的朋友以及家人聚会、聊天的时候,自己可以暂时忘记烦恼,而这些愉快的生活经历也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积淀下来。此后,每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回忆这些美好时光,让心情调整到积极乐观的一面。

FBI表示,认知调节是情绪调节的第三种方法。面对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本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信念或者理解不同。合理的认知可以产生合理的情绪,而错误的认知将导致我们持续地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来调节我们的情绪。比如,当我们觉得对方的行为是自私的、不可取的时候,他这样做只会引起我们的反感和气愤。但是,假如我们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对这一事件做出解释,那么我们就不会固执地认定对方肯定是错的,或许还会发现对方如此做有其合理性。这样的认知,能够有效缓解我们的负面情绪。

FBI认为,环境调节是情绪调节的第四种方法。美丽的环境让人们心情愉悦,而脏乱的环境则会让人感到不适。所以,当我们心情不佳或者情绪抑郁的时候,不妨去户外看一看风景,哪怕只是站在窗边看看外面的天空和绿树,都会让我们的心情得到放松,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FBI认为,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是调节情绪的第五种方法。如果某种负面情绪是无法通过改变自我认知来解决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目前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那么我们可以暂时回避它。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一味把问题压在心里,因为这样做既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使得这件事变成我们的心病。所以暂时放下它,等到我们的内心情绪平复之后,再去试着解决。很有可能在经过了时间的缓冲以后,当时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FBI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适度宣泄、自我安慰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如果可以,要不断地暗示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很开心”等,同样也可以很好地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而适当地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有效削弱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适度的情绪宣泄也能有效地释放负面能量。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快捷的情绪调节法。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必须选择合理的宣泄方式、宣泄场合,不能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第四节FBI识人技巧

在审讯办案的过程中,FBI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对嫌疑人做出判断。有时候,探员们会通过和疑犯谈话,来探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有时候,FBI会通过疑犯的表情、动作来揣摩对方的内心;有时候,FBI则会通过疑犯的行为习惯甚至穿着打扮,来推测出对方的异常之处。但是,仅仅具备上述技能,显然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FBI探员,因为,合格的FBI探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识人技巧。FBI认为,在看到对方第一眼的时候,自己就应该在内心中形成对对方的一个基本印象。事实证明,这种具备“先觉性”的识人技巧,对FBI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善于识人辨才者也比比皆是,比如:周文王在渭水河畔结识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第一次见到江忠原时,就看出他为人侠义等。这些历史上的伯乐们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识人方法,比如曾国藩的《冰鉴》、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的《人物志》、吕不韦的“八观六验”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在生活中不仅要面对国人,有时候还需要结交一些外国友人、海外华侨等社会各界人士,因此,古人所总结的识人之法对于指导现代生活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

近年来,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人群的外貌、体态等进行了综合性调查后,FBI整理出了自己独特而且覆盖范围极广的识人辨人技巧。其中的观点包括:人体的形态不仅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会被后天养成因素所改造。研究发现,人类在脱离母体之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某些微妙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于月球的引力、季节气候的变化等。这些外部因素会对人体进行第一次“塑造”;而当胎儿出生,脱离母体之后,现实世界又会对其体态进行第二次改造,这种改造是潜移默化的。

在不断地研究对比之后,FBI总结出了自己特有的识人辨人技能,他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人的体型、外貌,来给对方下一个初步定义,以此来促进自己下一步的侦破工作。虽然FBI的这套识人之术在反对者眼里有很多漏洞,但这套特有的识人之术也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FBI可以通过观察嫌疑人的头部形状、鼻子、嘴型以及体型,来对嫌疑人做出初步判断,这对他们的审讯或者发现、预防异常情况,有很大帮助。

FBI研究发现,不同人种的头骨有着很大区别。比如在希腊、德国、意大利等地,人们的头骨多以“长”为主,而亚洲人的头骨多以“宽”为主。苏格兰和瑞典人的头骨最为特别,多以“方”为主。而在动物界,富有攻击性的动物的头骨形状和温和型动物的头骨也有着明显区别,攻击性强的动物头骨多以宽大为主,而食草动物或者性格温顺的动物,头骨则多以窄小为主。

FBI根据研究成果,对不同头型的人进行了特性区分。他们将人类双耳顶端之间的距离作为划分头型宽窄的依据。其中双耳间距小于22厘米的头型,被称为窄头型,大于22厘米的头型称为宽头型。FBI研究发现,拥有宽头型的人,大多有着充沛的精力,并且有强烈的支配欲,还常以争斗为乐趣,比如前纽约市市长拉戈迪亚就天生头骨宽大,他经常在工作中与他人发生激烈辩论,而且多以胜利收场,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不愿面对他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拥有窄头型的人则完全相反,我们可以将他们形象地比喻成“鸽派”。在面对他人诘难的时候,他们通常表现得十分理智、温和,“有理不在声高”是他们的座右铭。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警觉性很强,为人灵活多变,所以,窄头型的人非常适合外交工作,他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温和态度,能帮他们很好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而且,拥有窄头型也是FBI选择情报人员的标准之一。

还有一种头型叫高头型。从耳朵的耳眼部位开始计算,向上到达头顶最高处,间距超过19厘米的就是高头型。这类头型比较特殊,拥有这类头型的人会直观地给人一种智慧感。而且,拥有这类头型的人通常都有很强的乐观主义精神,公平公正、诚实坦白。所以,具备这种头型的人群,经常会出一些诸如教育家、传教士、政治家等人士。

相对于高头型来说,低头型是指耳眼部位到头顶的间距少于19厘米的头型。拥有这种头型的人大都特别注重物质,是忠实的物质主义者。对于这种人来说,利益往往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也只有利益可以打动他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这种人的帮助,只要向他许以利益或者给予实际的好处,通常都能很轻松地说服他们。

FBI认为,一个人鼻子的形状通常和这个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鼻子长、颧骨高,那这个人通常是一个精力旺盛、积极性较高的人。这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充满活力,有着十足的干劲。而鼻子较短而小的人,往往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中表现得较为消极和懒惰。FBI还发现,鼻子的大小和高低还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呼吸量,鼻子大而高的人呼吸频率低,呼吸量大,而鼻子短小的人则与之相反。众所周知,呼吸量过小会影响一个人的脑部供氧,而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脑供氧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到其智力水平。

FBI还发现,和其他部位相比,嘴唇同样是人类体态中具有清晰性格特征的部分。FBI可以根据某人嘴唇的厚薄和嘴唇与鼻子之间的“人中”长短对其性格做一个大概判断。FBI认为,嘴唇窄而且薄的人,往往比较谨慎,嘴唇松弛的人则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嘴唇厚往往代表忠厚老实,嘴唇宽而且长则表示这个人性格乐观、积极。如果人中比较短,则这个人通常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赞扬,甚至是热衷于得到他人的恭维。而人中比较宽且长的人,则一般有自大情绪,且有很重的猜忌心。

对人的体型,FBI也有着非常详尽的研究,他们用“高矮胖瘦”为人们的体型分类,认为不同的体型会给人的个性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他人的看法也会影响当事人的心理。这种现象,就像是人们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和正常人有差异的人,而这种区别性态度往往又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FBI认为,体型高大的人通常积极、勇敢、独立,而且有很强的掌控力。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的成长过程中,体型高大的人较少面对来自他人或者外界的威胁。他们会因此认为自己很安全。而这种自认为非常安全的感觉,会让他们的心态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因此,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自然就显得更为积极、勇敢。与此同时,高大的身材也决定了这些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早于同龄人,这就使得他们的人格比同龄人更成熟。

以两个13岁的孩子为例:其一是人们熟知的球星奥尼尔,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有着接近两米的身高。异于常人的身高,使奥尼尔无法在万圣节时像其他孩子一样戴上面具,去邻居家索要糖果;而身高206厘米的艾德蒙·其普,也是在十三岁时被自己的母亲赶到地下室居住,理由是他个子很高大了,应该像男子汉一样独自睡觉了。由此可见,这些体态高大的孩子,往往在仍需要父母照顾的年龄,就开始被当成成人对待了,这也是导致他们人格早熟的原因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经历加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勇敢。

身材矮小的人往往有着完全相反的经历。在幼年或者童年生活中,他们感受到最多的情绪就是被轻视,因为他们的矮小身材代表着“弱小”。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即便是在业已文明的现代社会,这一点也无法避免,因为人在本质上就具有动物性。所以,这些身材矮小的人,从表现出自己的“弱小”的那一刻开始,就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发言权、决定权,甚至还会被其他“强大”的人所欺负。权利和荣誉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些身材矮小的人,他们会产生通过其他方式来夺回自己的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想法,于是他们往往会充分开发、利用起自己的大脑,转而通过智慧来弥补自己在体力上的不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名人个头不高却都智慧超群的原因,比如巴尔扎克、毕加索、拿破仑,以及中国古代的晏子等。他们都是身材矮小、用头脑思考的典范。

FBI还发现,身材矮小的人在艺术界也很容易做出一番成就,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人的敏感神经在后天得到了加强。和身材高大的人相比,矮个子的人通常不具备暴躁脾气,因为他们有着严谨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知道暴躁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而身形偏胖的人大都乐观向上,能很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利因素,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强,几乎不会被负面情绪所影响。遗憾的是,身形偏胖的人在初入陌生环境中时,经常会受到来自他人的不公平对待,有些素质低下的人不仅会对他们当面嘲讽或攻击,而且也会在茶余饭后不断议论、挖苦他们。个别女性会对这些胖人刻意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轻视他们。不过,上述情况基本不会影响到胖人的生活态度,他们通常会在恶意面前以自嘲来化解尴尬。这种方式为他们平添了几分幽默的魅力,并且为他们赢得大家的尊敬。

在FBI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拥挤的人群中,身材高大的人和身形偏胖的人是最容易引起他人注意的。因为在人流中行走时,身形高大的人往往喜欢用手分开人群,或者推开他人为自己开路;而身形偏胖的人则喜欢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他们不仅不在意别人厌恶或者反感的目光,并且还显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身形偏胖的人是非常积极乐观的。

而最让FBI感兴趣的人群是体型纤瘦的人,这类人群也是犯罪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群体,甚至有心理学家下结论说,相对于体型超标或者体型适中的人来说,体型纤瘦的人最容易患上精神偏执症。虽然上述论断一经公布就招致很多非议,但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论断并非纯粹出于哗众取宠。在FBI的案卷中,很多连环杀手和一些恶性案件的元凶,往往都是身材偏瘦的人。

人类都是有欲望的,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改造整个世界的想法,这是一种上进心,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身形瘦弱的人往往是弱势群体,他们在体力甚至其他各方面都比不上其他群体,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如意或者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几率会更高。这种状况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些压力若长期得不到排解,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问题。FBI研究发现,身形偏瘦的人群还是妄想症的高发人群,因为他们偏向于认为,与其在现实中面对种种困境,不如在自己幻想出来的精神世界中畅游。同时,FBI认为体型偏瘦的人通常还会带有敏感、偏执、激进等情绪。当然,单纯以体态做出这样的结论过于片面,对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体型偏瘦的人反应敏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需要注意的是,FBI根据相关研究而总结出的这些识人之术是具有相对性的,并非绝对适用,我们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对他人妄下论断的,因为普通人要面对的人际环境毕竟和FBI的探员们有很大不同,既不需要随时判断出谁有犯罪嫌疑,也不需要时刻面对生命危险,所以普通人并没有准确、迅速识人辨人的需要和压力。但FBI的探员们则不同,他们需要准确掌握和运用这些识人之术,来顺利完成各项侦破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由此我们能看出,识人技巧只是概括性的综述,它针对的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盲目地套用到某个人身上。作为普通人,在生活中应客观地面对他人,结合情境、环境、对方的语言、表情,最后再加上身形体貌等,综合各方面信息才能对一个人做出较合理的判断。第二章FBI与情绪微表情虽然人类的表情种类繁多,但这些数量众多的表情都是由基础情绪表情组合变化而来的,因此,只要熟练识别基础表情的表现及特征,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所表现出的情绪到底是否是其真实的内心情绪。 第一节喜悦

在FBI的所有研究中,情绪微表情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审讯时,探员们需要随时观察嫌疑人流露出来的各种微表情,并需要及时判断出,这些表情到底是嫌疑人内心的真实情绪流露,还是为了迷惑探员而刻意为之的。有时候遇到善于伪装的嫌疑人,FBI探员们还要想方设法刺激他(或她),以打破其心理防线,使其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中流露出真实的心理情绪。因此,判断嫌疑人表情的真假就成了侦探案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每个FBI探员都会把对嫌疑人表情真假的基本判断,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程。

虽然人类的表情种类繁多,但这些数量众多的表情都是由基础情绪表情组合变化而来的,因此,只要熟练识别基础表情的表现及特征,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所表现出的情绪到底是否是其真实的内心情绪。

喜悦就是人类的几种基本情绪之一。FBI研究发现,在人类所有的情绪表情中,喜悦的情绪表情是最复杂的。因此,作为喜悦的代表表情——笑容——自然也是非常复杂的。“喜悦”是人类拥有的第二种情绪,频繁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在人的生命成长历程中起着巨大的、不容忽视的作用。FBI研究发现,很多长寿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笑。就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寿星公,都是一副笑容可掬的形象。

在FBI的研究数据中有这样一组特殊的数据,这是FBI通过研究111名年龄为21岁的女大学生照片而得出的。在仔细分析了这些女孩在微笑时嘴角上扬的弧度、脸颊隆起的程度、眼角皱纹的深度等细节之后,FBI对她们笑容中积极正面的情感进行了分级,再分别在她们27岁、43岁、52岁的时候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当年在照片中笑容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女士,大都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实际上,这一研究结果也是有事实依据的。有人就曾说过:“只看希拉里的脸,就知道她的婚姻生活比较坎坷,而再看好莱坞影星梅莉·史翠普在婚礼上笑容可掬、闪闪发光的双眼,就知道她的婚姻一定很幸福。”

FBI研究发现,笑容有很多种,比如微笑、大笑、轻笑、偷笑、冷笑、嗤笑、嘲笑、苦笑和假笑等等。虽然这些表情都带有“笑”的标签,但不全是由喜悦情绪引发的。在它们当中,有些确实是源于喜悦的情绪而产生,比如微笑、大笑、轻笑,但有些却与喜悦无关,比如假笑、冷笑、嗤笑、嘲笑。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通过对方的“笑容”马上判断出对方内心的真实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对方的笑容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就必须首先了解喜悦的微表情。如果对方的笑容里不包含喜悦的任何微表情因素,那么可以断定,他的“笑容”并不是由喜悦情绪引发的,他要么是在伪装表情,要么是有其他意图。

FBI研究发现,“笑容”是由两组肌肉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其中颧大肌负责拉开嘴巴,眼轮匝肌负责闭上眼睛。这两组肌肉的协同合作是笑容形成的必备因素,即便是非常轻微的笑容也必须有这两组肌肉的同时参与。FBI反复研究后发现,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因为很多因素发笑,最常见的就是礼节性微笑。在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笑容显然并不包含任何喜悦情绪,做出微笑的动作只是出于工作需要,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做出这种礼貌性微笑。FBI经过对比后发现,如果一个人想通过主观意识去操纵面部肌肉做出微笑的表情,那么他一定无法同时控制眼轮匝肌和颧大肌,通常他只能控制其中的一组肌肉,即便是通过特殊的训练同时操纵两组肌肉,他所做出的笑容也是僵硬、死板的,给人一种很明显的违和感。

FBI在多次实验后总结出笑容的微表情特征。他们发现,人们在笑的时候,首先眼睛会产生眯起来的动作,这个时候,人的下眼睑会变紧、突出,眼睛下面还会形成笑容沟纹。同时由于上下眼睑的挤压,眼角外侧会形成鱼尾状的纹路;在眼睛眯起的同时,人们的嘴唇两端也开始向耳侧拉伸、两侧嘴角向上翘起,颧大肌开始运动,继而带动脸颊向上隆起,有的人还会因为面部肌肉特殊而形成“酒窝”。FBI表示,如果对方的“笑容”中没有出现以上这些喜悦笑容的微表情元素,那可以断定,他的笑容是刻意为之的假笑,而且演技拙劣;如果对方的表情中带有喜悦笑容的某些微表情元素、但并不全面,那么他的表情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做出判断);如果他的眼角出现了鱼尾纹,却没有出现其他微表情特征,那么他的笑容依然是发自内心的、带有喜悦情绪的真实笑容。

在研究中FBI发现,有时候人们的笑容中也会包含拒绝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在下意识中利用这样的方法来拒绝他人。比如,我们今天打算在家安静地休息,突然,有一个不太受欢迎的朋友前来做客,更让人厌烦的是,这位客人全程都处在喋喋不休的状态中。虽然这种行为让我们很反感,但我们也不好直接打断对方令其离开,因为这与我们的修养相悖。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下意识地以沉默来回应对方,或者勉强做出微笑的表情来敷衍对方。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在滔滔不绝时,其他人只是一直保持微笑看着自己,而不参与到话题中来,我们也能马上意识到,对方在这一刻是不欢迎我们的,只是出于礼貌而没下逐客令罢了。所以在理解了对方拒绝的笑容后,我们自然就会主动结束谈话,尽快起身离开。这种以微笑表达拒绝的方法,不仅不会让双方尴尬,也会让我们在礼貌的状态下达到送客的目的。

这种笑容看似没有力量的,其实代表着坚决的态度,它就像裹着牛皮的盾牌一样,既有弹性和缓冲作用,也同时很坚决和强硬。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没有礼貌、咄咄逼人的客人,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轻松地拒绝对方。通常情况下,这种笑容只有嘴部颧大肌参与,所以很容易就能让对方判断出这种笑容是我们有意为之的,从而让对方迅速接收到我们的拒绝信号。

FBI研究发现,抿嘴笑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笑容,这种笑容多在女士身上出现,也带有拒绝的意思,只是在拒绝的同时,又包含了某些诸如羞涩、含蓄、调皮等其他情绪。如果在日常交际中,我们遇到了这种“双唇紧闭、微微向后拉伸”的笑容,那么就表明,对方对我们正在谈的内容或者提出的问题表示拒绝、不想回复,并且希望你适可而止。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当我们冒昧地询问某个女士的年龄时,她们通常就会对我们报以这样的微笑,以此来委婉地表示拒绝。

有些女士在另一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做出这样的微笑动作,那就是在她对别人讲完了赞美之词后。乍一看,这好像是一个礼节性的结束动作,其实不然,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微笑动作,是因为在她的心中,对方与这样的赞誉并不相符,只不过是因为一些其他因素,她才不得不如此赞美对方。不光是表达赞美,在任何一种表达意见的过程中,女士们做出这种双唇紧闭、微微向后拉的笑容,那么就表示她刚才所说的、所表现的和她内心中真实所想的完全相反。

FBI研究发现,如果有人只用一边脸笑、并且把有笑容的这边脸朝向你,那这种笑容就明显带有嘲讽、蔑视的含义。因为这种笑容会很直观地给人一种不协调感,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对方明目张胆地给你这样的表情,说明他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里,所以,这种表情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另外一种特殊的笑容动作,就是歪着头笑。做出这种笑容的人,首先刻意放低了自己的身高,同时给对方一种可爱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潜意识,使我们认为对方是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没有危险的,从而放松我们的警惕。在一部名叫《深空失忆》的电影中,导演就着重渲染过这个经典动作。电影中,怪物的幼崽就是利用这个歪头的动作麻痹了强壮的越南猎人,在猎人放松警惕的时候,迅速偷袭并且杀死了他。因此,FBI表示,歪头笑或者低头笑都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保护欲。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国人哈诺·麦卡锡曾经在激战中被敌方俘虏。当他得知自己明天就要被处决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他试图通过抽烟麻痹自己的大脑,让自己镇静下来,但是恐惧占据着他的心灵,慌乱之下,他根本找不到点燃香烟的火柴。六神无主的他只好向看守监狱的卫兵求助。当他用嘶哑的声音向卫兵提出这个请求后,卫兵满脸不屑地走过来,将火柴点燃递到他眼前。此时,麦卡锡努力咧开嘴,向对方做出了一个难看至极的笑容。这是一个来自巨大恐惧中的笑容,但是这个笑容却充满了感激和真诚,因为麦卡锡本以为卫兵会拒绝自己,所以拿过卫兵递上的火柴后,他从内心感激卫兵。短短几秒钟后,这名卫兵也改变了对麦卡锡的态度,竟然坐在铁栏杆外面和他攀谈了起来,卫兵问:“你有孩子吗?”麦卡锡回答:“当然,”并掏出了自己的全家福给卫兵看,“这是我美丽的妻子,这是我可爱的孩子。”卫兵看过后叹了口气,说道:“我真的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啊,可我还要再煎熬好几个月,才能回到家里与他们团聚。”麦卡锡听后有些失神,愣了一会儿才说道:“真好,愿上帝保佑你们全家顺利团聚。而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了。”可能这句话触及到了卫兵的某根敏感神经,他居然私自将麦卡锡放走了。在这个案例中,麦卡锡之所以能够绝处逢生,正是因为那个“难看”的笑容,拉近了他和卫兵间的距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只简单区分笑容的真假而忽视笑容的力量。真诚的微笑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摆脱困境。FBI也认为,经常发自内心地笑,会很好地缓解我们所面对的生存压力,还可以降低社会犯罪率,对社会和家庭的“健康”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愤怒

相对于喜悦来说,FBI更关注的是愤怒。从本质上来讲,“喜悦”是积极情绪,FBI只需要关注嫌疑人表现出的喜悦情绪到底是真是假。而愤怒则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对个体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由愤怒情绪引发的行为都是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有时甚至还会引发一些破坏性后果。假如这种破坏性情绪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事情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令人惋惜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愤怒情绪是在个体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想要达成某个目的的行动遭到阻碍的时候而出现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还会因为一些与己无关的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而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是人类的几种原始情绪之一,动物也有愤怒情绪,只不过引发其愤怒情绪的对象与人类不同罢了。

FBI研究发现,愤怒也是人类较早拥有的基础情绪。通过多组数据的对比证明,出生约三个月的婴儿身上就已经能表现出愤怒情绪。引发婴儿愤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试图违逆婴儿的意志,就能马上引起婴儿的愤怒。比如,当我们试图约束婴儿的活动范围,强制他按时睡觉,或者不给他想要的玩具等时,都能使他产生愤怒情绪。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的行为对婴儿的目的性行动产生了威胁或者阻挠,他的愤怒情绪就很容易被唤醒。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个体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者周围人的意见与其相左时,也能引发他的愤怒情绪。对于成人来说,愤怒更主要依赖于业已形成的三观——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只要社会现象和日常琐事不违背自己的三观,愤怒通常不会产生。FBI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表达出的愤怒情绪也不同,有的人是不满,有的人是激愤,还有的人是大怒等等,不一而足。在分析调查了这些人的道德修养后,FBI确定,愤怒情绪的强度以及表现形式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FBI表示,愤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包括攻击欲望、生理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愤怒情绪之所以出现,通常是由于他人或者他人所做的事对自己有不尊重、贬低、否定、威胁等因素存在,而在上述因素中,威胁更是直接引发愤怒的因素。FBI研究发现,在所有能引发愤怒情绪的因素中,和当事人关系越密切的事物,引发当事人愤怒情绪的速度也就越快,同时程度也越高。比如说,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存在逃课、不服管教等行为,我们就会很容易愤怒。但如果是邻居家的孩子这样做,那几乎不会引起我们的愤怒。

有些人可能认为愤怒是一种正常情感,认为对那些引起自己“不爽”的事物以及他人发火,是正常甚至正确的,他们认为,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则是错误的,并且会偏向于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向别人表达愤怒来为自己赢得尊重,有时还会用大发脾气的方式使别人畏惧自己,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威严”。实际上,愤怒不仅会直接恶化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还会扭曲人的判断能力。不仅不能帮助人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还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在愤怒情绪爆发之前及时觉察它,通过有效手段疏导它,避免愤怒情绪发酵升级,从而引发一些严重后果。

FBI研究发现,在愤怒情绪爆发之前,人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愤怒爆发前的信号。愤怒情绪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它的出现通常会引发人体做出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应激系统,这套系统就是通过战斗反应或者逃跑反应来应对外在危险,一旦产生了这两种身体反应,那么人体当下就会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中,以此为逃跑或者战斗做好准备。而愤怒情绪,就是激活这套系统的钥匙之一。

FBI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人在愤怒的时候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饱满的愤怒表情一般表现为:当事人做出眉毛下压、上眼睑剧烈抬升、下眼睑绷紧、嘴巴大张、上唇绷紧露出牙齿、下巴降低、鼻翼扩张等动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认知水平不同,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不同,再加上,外在能够引起人们极度愤怒的恶性事件大幅度减少,所以正常情况下人一般不会流露出如此饱满的愤怒情绪,甚至还有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将愤怒的表情隐藏起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对方是否真的产生了愤怒情绪呢?

FBI经过多次的实验调查后发现,虽然人们在不同程度的愤怒情绪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但是只要产生了愤怒情绪,人们的面部一定会做出眉毛下压这个动作,与此同时,往往还伴有上眼睑上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