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绘画鉴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0:25:40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美术绘画鉴赏

世界美术绘画鉴赏试读:

前言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了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排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的范畴。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的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历程。

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融合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历史。因此,近年来,人们对于世界各国的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也是人们扩大视野的主要窗口。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求知的天性不断焕发出来,形成了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修养,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还可以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为此,我们在综合了世界各国最新艺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特别编辑了《世界艺术漫谈》,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戏剧、电影等最主要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最新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

本套书在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本套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图文并茂,非常具有观赏性。

本套书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基础读物,很注重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发展介绍,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了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套书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在有些问题上写得比较浅的现象。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读物,相信能够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之中。

本套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可读性和启迪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世界艺术、增长艺术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世界绘画艺术

第一节 史前绘画

绘画艺术的起源

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窟里,至今还奇迹般地遗留着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受伤的野牛、飞奔的鹿群、粗壮的猛犸、机灵的山羊,丰富多彩、各具形态。考古学家利用放射性碳素测试法科学地判断出,这些优秀的艺术品出自于距今数万年前的克鲁马农人之手。数万年之前,尚处于蒙昧状态中的人类如何创造了这样动人的艺术品?对于这个问题,自从研究原始社会的艺术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围绕这个问题,许多西方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种种假说。归纳起来主要有装饰说、宗教说、游戏说、动实践说等。

关于艺术起源于装饰说,即认为艺术是起源于人类固有的爱美观念和审美性。我们知道,凡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全部是描绘在洞窟深处的,有的洞窟低矮之处须卧地弯腰,而有的洞窟天井之上需要叠人架物。而当时的人类都住在距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日光能够直接和间接照射到的地方,决不住在洞窟的深处。因为洞窟深处极其阴暗潮湿,即使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如点火照明势必烟雾弥漫,何况还时有塌方之忧。其次,洞窟内的壁画,除了极少数之外,其余大都被重叠地画在一起,根本无法起到装饰作用。同时,即使是原始人类的文身和最原始的“装饰品”,也首先是它的实用价值,而不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外表美的追求。实际上,人类的审美性是自然和艺术一道培养而来的,就是说审美观点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领会了自然固有的完善、比例、和谐等因素以后,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审美性并不是艺术的根源,倒是自然和艺术一道培养起人的审美观念并使之得到发展。

关于艺术起源于宗教之说,即认为艺术是宗教的附庸,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开始独立的。这一学说,现在看来很难成立。根据考古学的鉴定,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品出自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期。而真正的宗教观点是在原始社会终结并过渡到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在人类活动的早期,即使处于蒙昧状态的宗教也不存在。

关于艺术起源于游戏说,即认为艺术是原始人类狩猎之余的一种游戏的冲动。这一说法,也很难经得起推敲。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有很强的功利性。最初的艺术品是产生于人类刚刚控制了第一种自然力——火以后,这时候的人类为了生存而尽最大努力来觅取食物,如果这些洞窟壁画,没有现实的目的,原始人决不会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愉悦一下自己的眼睛,游戏说未免太摩登。

到今天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劳动实践说,即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包括美术在内的一切文化艺术。

首先,人类的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先决条件。

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仅使人类在支配自然方面根本脱离了动物界,也使人类在体质结构方面发展成和猿类完全不同的人体体质。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非常精辟地阐明了劳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最初的艺术品。

艺术的产生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此时,人类的每天生活都包含着与野兽生和死的搏斗。这些动物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现存的洞窟壁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因此而产生的异常发达的观察和记忆能力。然而,到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时,虽然在文化上高于狩猎民族,可是在造型艺术方面却要相差很多。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原始社会发展到农耕和游牧时代,在劳动中并不需要像狩猎时代对野兽那样完满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在这方面当然就有所衰退,因此写实能力也就比较落后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劳动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构成狩猎民族造型艺术的根本条件有两种:一是对所表现对象敏锐和正确的观察记忆能力;二是在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的相应发展。观察的深入和技艺的巧妙是原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完善,离不开生产劳动。

其次,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决定了原始艺术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生存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我们只需从当时艺术品的题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尚未农耕和游牧,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活,以动物之肉作为主食。因而当时人类所关心的就是捕获野兽和他们的繁殖。因而,在当时所表现的全是捕食动物的形象。学者们认为,对于原始人来说,他们将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看作现实动物的化身,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希望凭借一种“咒术”来实现杀死动物的目的。它们是一种“巫术”,一种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应该看到,它们绝不是无目的的游戏,它有着严肃的目的,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不可否认,艺术起源时的艺术创造与功利有关,在艺术开创之始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也许正如人类的起源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亦人亦猿”的过渡环节一样,在艺术起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既非实用品,也非艺术品,或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的过渡环节,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所谓“艺术前的艺术”。欧洲石器时代的绘画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绘画

考古学上通常把史前文化划分为4个阶段:旧石器时代,相当于地质上的更新世;中石器时代,现代地质时代的开始;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千年;金属时代,即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经过了从前175万年到前1万年之间的一个极其漫长的时期,它是人类文化最古时期,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它的早期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晚期只是开始于最后的冰河期。而史前时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期。

一般来说,旧石器时代晚期分为3个主要文化期,即奥瑞纳时期(前3万年至前2.5万年)、索鲁特时期(前2.5万年至前2万年)和玛格特林时期(前2万年至前1.2万年)。在这3个时期的遗址里,发现了相当丰富的绘画艺术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洞窟壁画;一类是在石头,兽骨或兽角上的彩画、线刻画和浮雕,其中以线刻画为主要特色。

旧石器时代的绘画作品分布在极其广阔的地域。但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以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为最。由于此一地区被称为法兰克——卡塔布尼亚地区,因而,有人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为“法兰克——卡塔布尼亚美术”。1.洞窟壁画

欧洲的洞窟壁画主要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卡塔布尼亚。

一般来说,可以将此期的洞窟壁画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奥瑞纳的萌芽期和玛格特林的繁盛期。其主要洞窟有拉斯科、勒公巴拉、柏梅尔、尼奥、三兄弟、勒波特、阿尔太米拉和平达尔等。索鲁特文化期由于是旧石器时代最寒冷的时期,绘画作品极为少见。

在奥瑞纳文化期,西班牙卡斯提里奥洞的古象,法国丰·的·高麦洞的古象和野牛,法国拉科斯洞的鹿,马,牛和人可为代表作品。

玛格特林文化期是旧石器艺术的登峰造极时期。在这一时期,法国拉科斯洞的野牛和马囤,丰·的·高麦洞的吃草驯鹿图,西班牙阿尔泰米拉洞的野牛、鹿和猪等等可为代表作品。

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壁画美术作品,其内容主要以动物为主,最常见的是野牛。动物形象之所以成为旧石器时代艺术的代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是原始人的渔猎时代。艺术不可避免的要与渔猎有关。在这些原始艺术中。欧洲野牛则代表了那个时期的艺术高峰。比如,阿尔太米拉洞窟壁画,在其入口左侧被称为画厅的洞窟里,计有15头欧洲野牛,3头普通野牛,3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而其中的一个《受伤的野牛》代表了那个时代在绘画上的最高成就。《渡河的鹿群》旧石器时代2.线刻画

在玛格特林时期,原始绘画的另一类,在石头、兽骨或兽角上的彩画、线刻画,其中以线刻画为主要特色的小美术品达到了就时代来说的完善地步。此期的线刻画,一般都是描绘狩猎对象的野牛和驯鹿。骨片线刻画《渡河的鹿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发现于法国罗尔狄洞,是刻在驯鹿角上的线刻画。几匹鹿不仅形象酷似,而且对躯体上的器官和关节等,都做了细致的刻画。特别是驯鹿奔驰的姿态,以及惊慌顾盼的神情。更表现得生动真切。在画面的空隙处填充了一些跳跃的蛙鱼,不仅表明了鹿在涉水,还增加了画面的动荡气氛。欧洲中石器时代的绘画

中石器时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冰河期结束,气候转暖,绘画艺术由洞窟转向露天岩壁,岩画成为中石器时代的主要艺术门类。《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美术被称为过渡时期的美术。中石器时代是人类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代,从这个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来看,在制作技术上属于从打制向磨制过渡时期,但总的看来,仍以打制为主。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此一时期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此时的狩猎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掌握驯化动物的技术。而妇女的采集生产实践,开始向人工种植和栽培转变。这为新石器时代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主要绘画门类是岩画。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和骨刻画,一般都描绘狩猎的动物,到了中时器时代,随着弓箭的发明和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在岩画上开始出现弓箭射杀猎物和战争的场面。

中石器时代的岩画分布很广,欧洲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区。中亚地区和中央亚洲地区都有分布。此时的岩画在表现方式上,由写实转向抽象;在表现内容上,由对动物的描绘转向对人的描绘,以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为主。

伊比利亚地区的拉文特岩画是中石器时代岩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拉文特岩画位于西班牙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岩画被画在露天的石灰质山岩的隐蔽处,以彩绘为主,刻画很少见到;内容以人物为主。有狩猎场面、战争场面、反映当时妇女生活的场面,此外还有描写处死敌人首领和部族成员的行刑场面、舞蹈场面和收获场面。在具体表现上,人物被表现成剪影效果,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但忽略细节刻画。构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欧洲新石器时代的绘画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公元前6千年至公元前3千年止。这个时代狩猎发展成畜牧,采集发展成农耕,人类文明取得长足进步。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磨制石器的出现;二是种植经济的发展;三是畜牧业的发展;四是陶器的发明;五是人类构屋而居。

此期的主要绘画艺术是彩陶绘画或称为彩陶艺术。

陶器的产生,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实物的重大成果,其次,它显示了巨大的经济意义,说明了农耕时代的到来和进步。对于艺术而言,它为装饰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陶器的产生,彩陶装饰绘画也逐渐产生出来。

欧洲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大体可以分为3个时期:早期,以单色陶器为主,陶壁多呈红色;装饰有简单的刻线纹样。中期,多彩纹样的陶器发达,色彩以红白黑为主;图案多为直线纹和曲线纹。晚期,彩纹陶器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结绳纹样的陶器。

陶器的装饰纹样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主要是以线刻装饰的陶器为主;纹样有螺旋纹、十字纹等等;第二期。主要以彩绘为主开始是用红黄白颜料在烧好的陶器上描绘螺旋纹,蛇形纹以及编制纹等,后来,主要是在经过磨制的陶器上描绘红色纹样。

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绘画艺术,它和旧石器时代的艺术相比,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它显示了早期人类对生活美的追求。

第二节 古代绘画

古代西亚绘画

两河流域是指在亚洲西部纵贯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古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地区逐渐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538年这一地区被波斯征服为止,前后有近3千年的历史。这一地区在绘画上曾有重大的成就。由于战乱和洪水侵袭,古代文明大多被毁,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中,仍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古代美术的深厚造诣和民族特色。两河流域的艺术背景1.两河流域的古代史是一部战争史

美索不达米亚是个富饶广阔的平原。半圆形的陆地,它的东北部为亚美尼亚与伊朗高原的群山所环绕,西方与叙利亚草原、阿拉伯沙漠接壤,波斯湾位于两河入海的南方,所以又有人称它为“星月平原”。由于它没有自然的屏障阻挡来自北部和东部山区的入侵者,也无法阻挡来自贫瘠的叙利亚和阿拉伯高原的游牧民族的干扰,历年战争比较频繁。

在地理上,这里喜怒无常的河流对农业灌溉毫无价值,却经常泛滥成灾。两河流域从地理上自然被分为不同的两部分,下游是巴比伦地区,系冲积平原,河床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上游是亚述高原,土壤贫瘠,游牧部落习俗粗野残暴,善于狩猎,他们不断向平原地区迁移、侵扰,造成这块无险可守的土地连年战争不断。这块富裕的星月平原对于和平的漫游者和敌对的入侵者都是畅通无阻的。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互相渗透、互相征战和互相融化的民族发展史。这里的王朝不断更迭。先后经历了苏美尔人的乌尔王朝、拉伽什王朝、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亚述王朝、新巴比伦王朝和波斯帝国的统治时期。在这一系列王朝的盛衰过程中,形成了4种杰出的文化:苏美尔文化、亚述文化、伽勒底文化、波斯的阿契美尼德文化。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就出现了定居的农业民族,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从中亚经伊朗迁徙到此,建立了最早的城市。从此,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国家,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国为止。在美术史上,一般把这一地区的历史大致划分为4个时期:

苏美尔-阿卡德王朝时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

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

亚述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612年)

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12年~公元前539年)2.两河流域的绘画艺术与宗教紧密相连

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就像其文化一样,并不受民族迁徙的影响,民族迁移并没有引起宗教的变异,那里的宗教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神的形象是非人类的奇特样式。第二时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神的形象以人的外形为主,神与神之间组成原始的民主政体,每个神代表着自己特有的功能和职责。第三个阶段是出现拟人化的宗教,这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特别盛行。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思想中,诸神也组成了一个民主政体的国家,拥有自己的神庙和城市。众神中最高权威的天神是“安”,阿卡德人称之为“阿努”神。第二个主神“恩利尔”是尼尔普城的守护神,也是风和农业主神,是锄头的创造者。第3个主神是与恩利尔神同等重要的“尼玛克神”,她是石地女神,主管东部和西部多石沙漠地区,保护那里的居民和野驴野山羊等动物,她也是生育之神。与这三个主神有联系而地位低于他们的是第二阶层的神。有“恩基”神,阿卡德人称之为“埃”神。他象征着河流中的甜水,是最聪明的神,是排除各种困难和纠纷的伟人。其他神都是“恩利尔神”的子女。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文学材料是苏美尔的神话故事。其美术品也大都与神活有关。西亚地区的绘画1.苏美尔-阿卡德王朝时期的绘画(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

苏美尔人是古代近东文明的开创者之一,是最早成为两河流域美术的骄子。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建立了有组织的神权社会。他们的智慧首先在建筑上表现出来,雄伟的宫殿、神庙和寺塔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绘画也颇有成就,造型古拙而富于风趣。《乌尔的军旗》西亚地区

现存的苏美尔人的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板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的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3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整幅作品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像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2.巴比伦绘画艺术(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传统,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汉谟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谟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画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我们由这一浮雕画面的处理可以看出巴比伦绘画艺术成就的端倪。3.亚述绘画艺术(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612年)

亚述人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高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12年,亚述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统治两河流域。其间于公元前817年,将埃及北部并入亚述帝国的版图。

亚述的文明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亚述王国本身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对古代世界文化却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迹。

亚述人的艺术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主要类型是浮雕和壁画,由于其浮雕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亚述绘画,在此也作简单的介绍。

亚述人不重来世,不修筑陵墓,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围绕着宫殿建筑,浮雕和壁画发展起来。

亚述王宫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来装饰,每一个王宫都有高达2米的浮雕来记载历代亚述王的军事讨伐、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表现了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既有纪念意义,又有装饰墙面的作用。

亚述壁画也像浮雕一样是五彩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在特勒·巴尔喜布修建的宫殿内的壁画,可以作为范例。壁画上所描绘的题材是国王的生活与战争场面,色彩用得比较夸张。壁画与瓷砖装饰一般都在墙壁的上部。在霍尔萨巴德的萨尔贡王宫的小厅堂内,有一些壁画的残迹,反映了亚述壁画的内容和风格。其中有一幅装饰壁画画了一些带翅膀的人物,被整齐地排列在上下两行,中间是一些圆形的植物图案夹杂着动物形象。这些图案或带翅膀的人物图像如二方连续图案一样,做横向展开。最上面是一幅带拱形花框的彩画,国王站在亚述神的跟前。这幅画用的颜色是红、蓝、白、黑4种,用黑色勾勒轮廓。可惜这些壁画绝大多数都未能保存下来。

亚述的美术,从浮雕到壁画,都给以后的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养料和坚实的基础。4.新巴比伦绘画艺术(公元前612年~公元前539年)

新巴比伦的建立虽然不过百年,却建造了两河地区最豪华的都城。其美术成就也集中体现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上。

新巴比伦王国建筑的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新巴比伦的主要艺术遗物是附属于这座建筑上的装饰,如浮雕和上釉的彩色瓷砖。

著名的以釉面彩砖砌成的“伊斯达尔城门”是巴比伦城最重要的主门,它由四座方形高大望楼组成,望楼与望楼之间用拱形过道相衔接,用有浮雕的瓷砖来修饰大门的墙垣,瓷砖上的浮雕刻画着处于深蓝色背景上的狮子、野牛,还有幻想出来的黄色与白色的生物。墙垣上部是瓷砖构成的饰带和制作釉瓦与精密的绘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城内王宫内墙同样用彩色瓷砖装饰,并镶嵌着植物图形和狮子图案。古代埃及绘画

对埃及古代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称为“埃及学”。

古代埃及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而发现它还是近百年的事情。真正的发现者是拿破仑。拿破仑当年远征埃及时,对埃及的文物很感兴趣。他在部队里成立了一个“百人学者司令部”,一面打仗,一面研究埃及。“百人学者司令部”中著名学者兼画家德农,发掘了金字塔。

1799年,炮兵军官布沙尔率工兵在尼罗河三角洲罗塞特村挖掘堑壕时,发现了上刻3行古埃及象形文字“德摩缔克”(这是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埃及通行的一种通俗书写体)和一块上刻希腊文字的黑白玄武岩铭文石板。这一发现十分重要,它是解读古埃及文字的主要物证。

19世纪在埃及学上有突出贡献的学者,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象形文字专家,德国的考古学家夏德·莱普西乌斯(1810年~1844年),他查清了埃及100多座金字塔的历史,把古埃及的古、中、新王国的历史梳理弄清了,并把100多个金字塔的各种图片按历史朝代排了出来,写成了一本埃及帝王的编年史。

第二位学者是法国埃及学权威玛克埃特(1821年~1881年)。他在埃及30年,发现了许多神庙和木乃伊。经拿破仑批准,他在开罗建立了博物馆。

第三位对古代埃及美术的发掘有突出贡献的人是马斯伯乐(1846年~1916年)。他一生注重文献研究,他了解了撒哈拉金字塔的历史的前后状况,在埃及的巴哈里,他发现了一个地穴,里面有三十余具法老的木乃伊。是18和19王朝的几位主要法老的尸体。

现在埃及的主要文物大部分在法国,研究埃及文物要去法国才行。

埃及20世纪50年代才有本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也有很多成果,但最早的成果是法国及其他国家的考古学者开创的。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古代埃及经过了三十多个王朝,历史学家将其分为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170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071年~公元前332年)

其繁盛期是古王国时期,18和19王朝是最鼎盛时期,也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在古埃及最高的统治者称为法老,其主要文物有:金字塔和庙宇。古埃及艺术的特点

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奴隶主服务,并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其艺术形式和表现程式处于稳定少变的状态。埃及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关联,作品具有纪念性的外观。从艺术题材上看,埃及艺术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程式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其艺术作品谨守正面律。

古王国时期的绘画艺术(公元前2780年~公元前2280年)

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为主,绘画还处在初期阶段,但也有重要的成就。古王国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墓室壁画。在古王国时期,埃及陵墓的装饰中,浮雕和壁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浮雕和壁画在古王国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程式化的共性。在许多情况下,浮雕和壁画是没有严格的区别的,不妨说是浮雕壁画。它们有着共同的程式:(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纳米尔石板》埃及地区(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4)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国时期的主要浮雕代表作有《纳米尔石板》《猎河马》等,它们有很强的绘画性。

古王国时期以前的墓室就有壁画,但很原始。进入古王国时期后,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古王国为数不多的壁画中,发现于美杜姆地方的纳丹尔·马阿王后陵墓中的第四王朝初的《群雁图》是一件卓越的作品,它揭开了埃及绘画史上的第一页。这幅壁画是墓室壁上的一条边饰,是在涂有一层石膏的墙上绘制的彩色壁画,高27.5厘米,宽173厘米。壁画至今色彩辉煌如初,艺术技巧相当娴熟,体现了惊人的以线条结构为主的写实能力。壁画描绘6只雁在水边草地上漫步觅食。3只向左,3只向右,地上长满肥美的水草和野花。画面均衡对称,成对的雁和单个啄食的雁安排有疏有密,相互衬比,形成一种节奏。大雁的动作有仰有合。其身上的羽毛雌雄可辨,虽然以写实手法刻画了禽鸟的主要特征,但却又明显地经过图案化的处理,既有平面装饰感,又不妨碍形态的生动性。构图别致,设色和谐动人,使整个画面富有诗意。这幅作品代表了当时的绘画水平。

中王国时期的绘画艺术(公元前2134年~公元前1778年)

此期的美术就整体而言,远不如古王国时期,但墓室壁画逐渐流行,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王国时期,中部诸州反对法老的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执行独立的政策,这些领主也像皇帝一样,兴建神庙陵墓,招募良将贤臣,广聚艺术人才,各州的首府成了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

在中王国时期,各州州长修建的石窟陵墓中,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浮雕。由于这些艺术形象新颖和丰富多彩,以及明显的现实倾向,往往使中央法老及贵族的陵墓艺术反而显得苍白无力了。

由于石窟墓的兴起,使墓室的装饰逐渐由壁画代替了浮雕。再加上壁画比雕刻制作方便,造价低廉,因此逐渐流行起来,并有了新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的壁画和古王国相比,其基本程式仍遵循古王国的艺术传统,但是风格显得更加活泼,圆润和优美。在一部分作品中,摆脱了生硬的程式,对画面的横带状排列有所突破,对州长等上层人物的描绘也不再拘泥于端庄严肃,而表现出动势多样和自然真实的追求。《饲养羚羊》埃及地区

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室壁画可为此时的代表作。这一墓室壁画,表现了尼罗河滨的狩猎生活,参差交错的纸草花,不同种类、姿势的禽鸟,在画家笔下得到活泼生动地表现。在笔法上没有过去壁画那样工整,而是粗犷自然。在设色上不再是以往的几种基本颜色,而是使用了一些如灰黄、深黄、红褐、草绿、淡蓝等新的颜色,表现了色彩的过渡,出现了某些阴影关系并注意了色调的逼真。由于色彩的丰富多彩,增加了生气,表现出作者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有一幅《饲养羚羊》的壁画片段是中王国时期墓室壁画中的著名作品。羚羊在当时是王子的象征标记,在宫廷中特别受尊敬。所以画上的人与兽之间洋溢着一股亲昵之情。在这幅画中,其主体部分是两个仆人在饲养羚羊,旁边还有一个人在抚摸大雁。在古王国的画中,所有人物都站在同一底边作地面。现在画师用了第二条底线,后排的人物稍稍提高。结果两组人物互相连接,正好与正常人的视线平行,只不过略带俯视而已。画家处理空间的方法,从两个人物肩膀的缩短距离上看,再不是平面的处理,而是人物和羚羊完全生活在立体的空间中了。

新王国时期的绘画(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

从13王朝开始,埃及重新陷入地方割据状态,并出现了由亚洲入侵的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政权,文化遗存也很贫乏。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567年左右,埃及人在雅赫摩斯王率领下,攻克了喜克索斯人的最后一个据点,建立了第18王朝,进入新王国时期。大规模的对外掠夺战争,使埃及成为包括北非和西亚在内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首都底比斯成为古代中东最繁荣的城市。埃及人怀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重建昔日的辉煌。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新王国时期在建筑和雕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建筑方面,以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享殿最为杰出,享殿沿代尔·埃里·巴哈里山脚地势高低分布成3层建筑,各层前面有柱廊,中间有斜向通道连接各层。垂直的山崖与白石构成的柱廊相互映衬。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尔克神庙也是新王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在雕刻方面,新王国时期的雕刻也开始出现古王国时期的繁荣。埃哈那顿法老实行宗教改革,写实主义艺术出现,代表作有《埃哈那顿法老像》《纳菲尔提提王后像》等。

伴随这新王国建筑和雕刻的发展,新王国时期的绘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主要表现在壁画艺术的发展上。

壁画在新王国时期,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多的是墓室壁画;相比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有了新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出现了许多追求生活享受的内容。如歌舞、欢宴、渔猎、游戏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王国时期,奢华之风遍及埃及上层社会,尤以达官贵戚、宫廷要人为甚。与这种风气相适应的是对女性人体的描绘,以致追求感官的刺激。在形式上,继承了古、中王国的传统,但也有所新的变化。

第18王朝末期担任阿蒙神祭祀之职的王族纳赫特的陵墓的壁画就很有代表性。这一墓室的壁画中,不仅有描绘墓主人带着家人、驾着小舟渔猎游戏的场面,而且有表现歌舞欢宴的场面。其中著名的作品有《三个女乐师》《渔猎图》《舞乐图》等。《三个女乐师》描绘的是3个女乐师正在演奏的场面,中间一个妇女几乎是赤身裸体,其他两个妇女虽然穿着衣服,但画家着重刻画的还是女子轻盈婀娜的体态。从这里不难看出当时贵族们精神生活上的追求。还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个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时的绘画也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过去画人物的下半身总是画正侧面,而这时期所画的角度则接近正面,这说明古埃及绘画技巧越来越走向成熟。《三个女乐师》埃及地区古代希腊绘画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位于地中海东部,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公元前4世纪末,它的势力范围曾经东达印度西部,南达埃及和北非诸国,西达意大利南部,北达北海。

古代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史称爱琴文化。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古罗马灭亡,古希腊的历史宣告结束。爱琴文化时期的绘画

在创造希腊古典文明的多利亚人和伊奥尼亚人到达希腊本土之前,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地区存在过相当发达的文化,包括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国家,在艺术史上这一文化被称为“爱琴文化”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关于爱琴文化,现在我们所知的资料主要依据以下两个考古学家的发现: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他们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的吸引先后来这一带考察。《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荷马时代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它有两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构成,以史诗的形式描绘了希腊远征特洛伊城的战争。其中《伊里亚特》描写的是希腊将领阿喀琉斯打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的故事;《奥德赛》描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赛在远征胜利后渡海返乡,历经艰险的过程。

施里曼和伊文思按照荷马史诗所描绘的地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迈锡尼文化古迹,米诺斯王宫遗址以及大量的文物。这些发现证明了:克里特文化是爱琴文化的发源地,迈锡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的继承者。

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中的绘画艺术主要是装饰壁画。其壁画主要集中于米诺斯宫。米诺斯宫是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占地约2公顷,宫殿内部结构复杂,层次多变,被人称为“迷宫”。宫殿墙壁上有壁画装饰,壁画以流畅的曲线、鲜明的色彩描绘出富有装饰性的人物和图案。手法上与埃及艺术有联系,其中以《巴黎女郎》《交谈的妇女》《侍女图》等最为著名。希腊本期的绘画古代希腊美术在建筑、雕塑和绘画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社会历史方面,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的自由与民主,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在民族特点方面,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意志、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第三,希腊神话为希腊艺术的生长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土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使希腊美术家敢于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诸神,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患患相通的有利因素。第四,在自然条件上,温和的希腊气候使希腊有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巴黎女郎》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场所。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艺术家提供了健美人体的条件。第五,希腊哲学影响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与和谐具有一致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首的学派认为最智慧的是数,最美的是和谐,人的比例是由数决定的。比例对,才是和谐的。总之,古代希腊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是“和谐”。

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划分为4个时期,它们是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荷马时期的绘画(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希腊地区

荷马时期处于在氏族部落盛行的社会阶段,铁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交替的时期。由于多利亚人先后毁灭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希腊美术很多都要从头做起,所以,此一时期的美术相当贫乏。其绘画尚处于萌芽期,主要集中在陶瓶的图案装饰上。

荷马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这些陶瓶上画满了各种简单而有规则的几何画饰,这是希腊本土构成性装饰的表现,这一类型的作品起初都没有人物的装饰图案,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有明确的人物形象出现。

除几何形陶瓶外,此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没有细节刻画,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古风时期的绘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这一时期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其主要绘画成就是陶器上的绘画——瓶画。

此期的瓶画先后出现了3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瓶画流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初,它的主要特点是绘画装饰纹样以动植物纹样为主,有时则直接采用东方国家喜爱的纹样,如埃及的莲花纹,两河流域美术中常出现的怪兽等,同时增强了纹样的装饰趣味。

黑绘风格瓶画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这是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陶器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的黑漆描绘形象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瓶画多表现情节性的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为主。其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洛伊战争中的两个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利用战斗间隙玩骰子。两人弯腰的动作和器形的曲线完全一致,使画面的构图与器形取得了高度的和谐。

红绘风格瓶画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末,它与黑绘风格恰好相反,那陶器上所画的人、动植物的各种纹样用红色,底子则用黑色。

古典时期的绘画(公元前5世纪初~公元前4世纪末)《春燕图》希腊地区

古典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盛期。其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建筑和雕刻上,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绘画作品由于保存要比雕塑和建筑困难得多,除了大量的陶器彩绘以外,至今仍未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

应该承认在这个雕塑和建筑相当发达的时期。绘画当然也不会落后。虽然我们没有发现此期除瓶画以外的绘画作品,但在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文献或哲学著作中,提供了一些有关这一时期的绘画资料。(1)陶器彩绘 古典时期的陶器与同时期的建筑和雕塑一样,也达到了它的发展高峰。在这一时期红绘风格的瓶画已经完全取代了上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黑绘风格陶器,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白底彩绘风格”。

此期的红绘风格陶器彩绘,已达到古代希腊陶器彩绘的最高水平。这突出地表现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上。俄罗斯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画有《春燕图》的双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艺美术馆收藏的画有《送别出征战士》的双耳陶瓶,可算作此期陶器彩绘中红绘风格的代表作品。《春燕图》双耳陶瓶,画了3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只象征春天来临的正在飞翔的燕子身上。有趣的是,陶瓶上还刻着他们3人简短的对话。最早发现燕子的青年人说“瞧,那是燕子!”成年人接着说:“我以赫克里斯的名义起誓,这是真的!”少年则以兴高采烈的心情欢呼“春天来到了!”从这一陶瓶的彩绘上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陶器彩绘作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现象的描绘,而是力求通过人的活动,去表现某种特定的意境。

彩绘《送别出征战士》,是前5世纪下半期的作品。这一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送别出征战士场面中的妇女形象。她给即将走上战场的丈夫斟酒送行,丈夫端起酒杯将要一饮而尽,她则痛苦地低下了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整幅作品在线条的运用上熟练、简洁、准确而流畅,使得所表现的希腊妇女更加优美动人。它充分体现了古典时期希腊绘画艺术的高度技巧和典雅的艺术风格。(2)文献所记载的画家和绘画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有一些历史著作和文艺理论著作,记载了古希腊古典时期的绘画和画家。他们分别是波利格诺托斯、阿波罗多罗斯、宙克西斯、尼西亚斯、阿佩莱斯等。对于这些画家及其作品,我们只见于文献记载,没有见到其真正的作品,但通过文献记载我们也可以窥知古典时期绘画的繁荣。《送别出征战士》希腊地区

希腊化时期的绘画(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

希腊化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东侵波斯,到公元前146年希腊本土被罗马所征服。这个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的扩张,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并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西方历史学家习惯将此期称作“希腊化时期”也称为“泛希腊化时期”。

此期的美术,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埃及和叙利亚等地。它们既有共同的特点,又因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等原因,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美术上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雕刻和建筑艺术上,但绘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绘画不易保存,现存的希腊化时期的作品仍然很少。但据历史记载,此一时期绘画的成就同样是值得注意的。有关材料曾谈到这时的两位著名画家,普罗托格尼斯和尼科马科斯。普罗托格尼斯以精心作画而闻名于世。尼科马科斯以描绘神话题材而著称。

现已发现的希腊化时期的作品有壁画和镶嵌画两种。壁画主要是墓室壁画。1978年在古希腊北部萨洛尼卡城附近发现的一座马其顿贵族墓,墓内也保存着部分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其人物形象比较生动,是现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希腊化时期的墓室壁画。

镶嵌画是一种用诸如玻璃、大理石、陶片等碎块镶嵌而成的绘画艺术品。古希腊最早的镶嵌画,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地面装饰。早期的镶嵌画只用黑白两色,而且以卵石为主,镶嵌成极为简单的图案或人物、动物等形象。后来镶嵌画逐渐向精细和绘画方面发展。最为典型的是1957年在培拉遗址发掘出土的两幅著名的镶嵌画《猎狮图》和《骑豹的狄奥尼索斯》。这两幅镶嵌画都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保存完好,现存希腊培拉考古博物馆。其中以《猎狮图》尤为精彩,不仅画面宏大,而且画面上出现的人物和狮子,其神态和表情极为生动,所用嵌块都是色彩丰富的小卵石,计有暗红、紫色、蓝色、绿色等。那一颗颗小卵石镶嵌在一起,画面的色调非常协调而雅致。古代罗马绘画

公元前8世纪中叶。拉丁人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罗马城。公元前146年,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公元前30年,罗马又击败了埃及的托勒密王国,自此,原来为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包括希腊本土,全都归于罗马的版图。罗马取代了以前希腊的地位,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美术史一般把罗马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其中,帝国时期的罗马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罗马美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但在罗马国家形成以前,亚平宁半岛就存在着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其中以伊达拉里亚文化对罗马影响最大。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世纪到前3世纪就创造了券拱建筑和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罗马美术有着重大的影响。罗马绘画艺术主要特征

罗马艺术主要是承袭了希腊艺术的风格,同时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相比希腊艺术,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罗马绘画的主要成就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建筑装饰的壁画和镶嵌画。与古代希腊相比,现存的占罗马绘画作品则相当丰富。除早期的伊达拉里亚人的墓室壁画外,在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都有不少壁画和镶嵌画。其中最重要的是画在宫殿、府邸和别墅里的许多装饰性壁画。1.壁画

古罗马的绘画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的壁画,具有简单的透视,明暗的描写,题材上有肖像、风景、动物等。在罗马帝国时代的大量壁画就内容来说多数是出自希腊神话,就其形式来看,多是采用希腊的粉本。帝国时期的壁画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不可忽视的是在赋色上的光的效果和主体人物之外的背景——风景、静物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完整性与生活气息。

尽管罗马绘画受到了希腊的影响,仍然与希腊艺术有所不同,具有本民族严峻与英雄气质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在肖像画上尤为显著。今天我们对于古罗马绘画的了解,主要是根据庞贝古城的壁画遗迹。

著名的庞贝古城的壁画是现存的较为完整的罗马壁画,它集中体现了艺罗马绘画艺术的成就。庞贝是古罗马著名的城市,遗址在今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东南23公里处,公元79年,由于附近维苏威火山的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等3个意大利城市,19世纪庞贝城被发掘了出来。由于它是被火山灰和岩浆覆盖,原来的建筑、壁画等物还保存完好,它像一个巨大的罗马历史博物馆展现在世人面前。

庞贝壁画绝大多数是画在室内的,但也有一些是装饰着建筑物的外部。室内的壁画大都是湿壁画,匠师们一般在灰泥上打轮廓,然后涂色,其颜料多数是矿物质,依赖生石灰的黏合而固定于墙上。室外的壁画大都采用蜡画法,以避免风雨的侵蚀。壁面上方有突出的前檐加以保护。庞贝的壁画,内容大都是神话故事,有时也描写一些曰常生活,其中的一些肖像画得非常传神。

根据庞贝的壁画遗迹。罗马壁画被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庞贝风格。

第一风格,即用灰泥做好建筑上各个细部的实体,把墙面划分成若干块。看上去像是用抛光的彩色石板镶嵌而成。同时在地上嵌以细石求得协调。这种装饰样式有着希腊文化传播时期的美术特点,这种样式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本地和诸多领地是屡见不鲜的。但在意大利,直到公元前3世纪下半期,才在庞贝等地出现,由此而知,古代罗马壁画艺术同样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

第二风格是不用灰泥作建筑的各个细部实体,而直接在平面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透视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庞贝著名的田园“秘仪庄”就是采用第二风格样式的壁画装饰壁面的。作品《酒神秘仪图》属于这一风格中的精品。

第三风格是不再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写实的表现,而是强调墙的平面性,植物装饰纹样多被运用,并绘以精致的静物和风景,风格趋于华丽的效果。此时正值《酒神秘仪图》罗马地区奥古斯都时代,这种样式的产生与帝王和奴隶主贵族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不无关系。

第四风格是第二风格的承续和发展。它是将透视效果与装饰纹样相结合。并在繁琐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着人物活动,具有华丽的色彩以及空间感和动感,又被称为“庞贝的巴洛克”。这种样式和风格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覆盖前的时间达到了最高成就。

庞贝壁画的4种风格样式是庞贝壁画演变的概况,但这些风格样式不仅仅限于庞贝古城,这些装饰手法在罗马或罗马帝国的各个行省均有发现。因而它基本上代表了罗马壁画的发展轨迹。2.镶嵌画

古罗马在镶嵌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31年,在庞贝的遗迹中,从最大的府邸“夫奥努斯”的家中出土了描写《伊苏斯之战》的镶嵌画,它带有明显的公元前4世纪绘画样式的传统风格,在意大利出土的镶嵌画中,它作为最古老的杰作而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公元前1世纪,在庞贝的镶嵌画中有表现喜剧的小品,舞台上的演员的喜剧效果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这可以看出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绘画作品的摹写。

图拉真和哈达尼阿努斯帝时代是带有古典题材和样式的镶嵌画的制作盛期。从哈达尼阿努斯别墅出土的《卡恩达奥奈与猛兽角斗图》反映了比较明显的古典写实手法。另外在奥斯特亚的公共建筑和店铺的地面装饰有黑白相间的镶嵌画,题材往往是传统的神话传说。此期的镶嵌画多采用影绘的手法,带有洗练明快的装饰效果。

公元2世纪是罗马镶嵌画特别盛行的时代。此时的镶嵌画和同时代的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到了公元3世纪,镶嵌画和同时代的绘画一样,则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进入4世纪以后,镶嵌画在室内装饰上几乎取代了壁画。公元330年,装饰罗马圣特·卡斯达恩契穹隆的藤蔓、爱神和动物及几何式纹样,组成了极其细密华丽的装饰效果。古代印度绘画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领土。中国汉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开始称它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时人们已经会制造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的时代,这时已经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列国并存的时代。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虽然为时较短,但希腊文化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321年,印度赶走马其顿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时期,国势最为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断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纪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领土的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

古代印度绘画艺术如同欧洲有阿尔塔米拉与拉斯科,也是从史前岩画开始。人们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贝德卡等地发现有世界最大的岩画群。这些岩画虽然其具体年代尚未确定,但是从题材、技法和风格来看。应该属于世界原始绘画体系。

古代印度对世界影响较大的美术成就是佛教美术。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阿育王时期,它成为印度的国教。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印度古代绘画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艺术的壁画上。

石窟壁画是印度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育王时代开创的这种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时代特别发达。阿丹陀石窟的壁画显示着笈多绘画的绚烂色彩,可称为印度绘画史上的顶峰。阿丹陀石窟壁画

阿丹陀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建成。唐玄奘游学印度时,曾见过这个石窟,后沦没于丛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发现,它共有30个石窟环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间。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着壁画或装饰。早期的石窟壁画剥落,褪色十分严重;后期石窟(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的壁面虽然有不少剥落、残破,然而窟内侧壁、藻井、柱壁等都还有不少豪华艳丽的壁画。

阿丹陀石窟壁画内容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佛与菩尊像、供养人行列、散花飞天等。此外更有描绘后宫生活、祝福舞蹈、异邦人饮酒等世俗场面,对人物、动植物、几何纹样等的构成和色彩装饰手法都充满了天才的想像力。古代日本的绘画艺术

日本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悠久年代里,并没有绘画的残存现象。一直到铜器时代的到来,在日本弥生文化里我们才第一次见到绘画艺术的显现。

弥生文化从公元前3世纪起,在北九州开始兴起。它是与水稻种植同时出现的青铜器文化。

日本绘画艺术中已知最早时期的作品,出现在所谓“弥生中期”,它有两种形式:陶瓮上的雕刻图案及铜铎上的线条浮雕。铜桡为弥生文化最引人注目的青铜器,其造型扁平像钟,上部有手形钮,两侧成鳍形,还附有舍。在整个表面上阳铸着各种纹样。它以其华丽的造型标志着弥生文化金属工艺的顶峰,出现在铜铎上的各种纹样,可以说是该时期纹样的集萃。

弥生中期的铜铎上,大部分描绘的是人与动物的形态,在所刻的一些动物中,最易见到的是雄鹿,这些鹿经常列成规则的行列,具有装饰效果。常见的除鹿外,还有水鸟,长腿的涉禽如鹤和少数蹼足鸟,也有鱼、海龟、蜻蜓、螳螂及蜘蛛等纹样。

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日本的奴隶主模仿中国的礼制在墓葬中装饰绘画和雕刻,壁画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九州岛的竹原古坟壁画是此时的代表作品。这些壁画与朝鲜古代集安洞沟地区的高句丽四神冢壁画相似。另外,竹原古坟的前室还发现有朱雀、玄武。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墓室壁画受到了中国汉代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绘画

初期基督教绘画

从1世纪末到4世纪初,罗马教皇禁止基督教的传播,于是基督教转入地下活动,并在意大利各地挖了许多地下穴道,制作了许多“墓室壁画”,这便是初期的基督教美术。这些壁画的表现技法和罗马时代的绘画相似,并采用象征性手法,内容则同表现基督教教义有关;此外,也有以大理石为材料的“镶嵌画”。墓窟壁画

基督教在1世纪秘密流行于罗马帝国的疆域。由于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后为逃避官方搜查,转移到公共地下墓窟,在墓窟的天顶和四壁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

这些地下墓室里的壁画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仅出于装饰目的,而是从属于基督教思想,担负着宣传教义和祈祷死者灵魂升天的任务。在表现手法上。这些壁画作品比较简单幼稚,好像是信徒们描绘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远不能与后来的教堂壁画相比拟。

虽然这些壁画作品艺术手法比较简单,看上去和古代末期罗马时代的绘画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有着基督教精神的内在意蕴,其作品往往包含更深刻的寓意和经常采用象征性手法。如画一肩扛羔羊的青年牧人,作为基督的象征,羔羊象征人民,孔雀象征永久,鸠鸟象征圣灵等等。

墓窟壁画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在这里发现了卡里斯托、多米特拉、普拉特克斯托拉、普里斯拉等地下墓窟,其中著名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3世纪,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天顶画《善良的牧人》。这是早期基督教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形象准确而逼真。基督肩托羔羊站立,生气勃勃,线条简明流畅。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

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后,它的集会和仪式就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早期的基督教堂搬用了罗马的一种常见建筑“巴西里卡”式建筑,只不过在它的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的绘画。镶嵌画

在罗马,有很多巴西里卡式教堂,其中以罗马城外的圣保罗教堂最引人注目。另外,圣玛利亚·马卓列教堂也同样可作范例。在这些巴西里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为内容的镶嵌画。这种镶嵌画在古代希腊罗马已广泛用来铺地面或小型的墙壁装饰,在罗马和拉文纳等处都可以看到。

早期的基督教镶嵌绘画不像古代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风格,而是按照教会的要求采取了严格的教会图像公式。这种形式与宗教思想内容相结合,更加强了教堂的神秘感。人物被表现为正面,严肃古板的形象,在布局上必须遵守对称的法则,强调平面构图和金色背景,使画面距离自然生活越远越好,这样才能有远离尘世向往天国的感觉。

罗马和拉文纳尚保存了一些基督教早期的镶嵌画。罗马的君士坦察圆墓中的装饰性镶嵌壁画,绘有葡萄藤和采集葡萄的场面。圣普丁齐安教堂中的镶嵌画,体现出由于基督教地位的加强所引起的艺术上的变化:基督不再是善良的牧人,而是有权利的主宰者。基督坐在中心的圣座上,周围是为它加冕和忏悔的圣徒;背景是圣城耶路撒冷,同样显得严峻冷清。基督的形象是带有严厉的目光,留着长髯的东方长者。在他的头顶上是大十字架,在云彩里有4个象征福音传道的天使、虎、牛和鹰,画面呈现出一股浓厚的宗教色彩。罗马君士坦察圆墓和圣普丁齐安教堂的镶嵌画可以说是4世纪的代表作品。

5世纪时,镶嵌画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以及以后一些时期的镶嵌画则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了。5世纪时拉文纳地区的镶嵌画,虽然从艺术风格上看,其基本特征还是近似同时代的罗马美术,但是它具有罗马美术所没有的自然气氛。如普拉契奇亚陵墓(建于5世纪中叶),这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小型建筑,外观朴素,室内装饰着镶嵌画。镶嵌画的背景是深蓝色的。陵墓有许多小窗户照明,室内充满影影绰绰的光线。拱顶和发券上都是用植物纹装饰,泉水旁有金鹿和金红色的鸽子,富有抒情味,尤其是信徒形象的自由自在姿态,使画面更富诗意。全部镶嵌画装饰,既有基督教象征意义,又有生动的情感内容,确实创造了一个具有精神美和宗教思想观念的特殊世界。《善良的牧羊人和羊群》是在陵墓入口上方的弧形窗上的一幅镶嵌画。扮作牧人的基督坐在羊群中间,他的身体形成既有正面又有侧面的双重姿态,天蓝色的调子统一了整幅画面。基督的脸和身子的轮廓仿佛消融在半明半暗的光影之中,用红色线条把脸部特征显示出来,形成画面色调中响亮的重音。可以说,拉文纳普拉契奇亚陵墓的镶嵌画是5世纪镶嵌画的代表作品。

初期基督教美术中的镶嵌画色彩灿烂,创造了超自然美的典范。画面在空间处理上是完全抽象化的,与之并行的是概念化的空间色彩的处理。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金底的,它是太阳的光色,是光荣而神圣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第二种是蓝色底子的,纯粹的蓝色显示了神灵控制的宇宙的色彩。这些色彩绚烂的镶嵌绘画,曾经启示了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画家们。拜占庭绘画

西方大多数艺术,自4世纪以后变为拜占庭式。主要原因有四:首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为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成了基督教艺术最活跃的中心。其次,东罗马受“蛮族”破坏较少,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较稳定、繁荣,而且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区,昔日罗马帝国的强盛之势也在这儿留下了痕迹。因此在拜占庭艺术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强大影响。再次,313年的米兰敕令,米兰教会正式立基督教为帝国国教,有帝国的庞大资源为艺术生产所支配。第四,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的地位一直卑微,此时,其社会声望日高,神职人员又拥有学问和权力。

拜占庭文化艺术与古代不同的是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并以基督教为国教。在各种艺术上都染上了一层宗教色彩,美术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与古代美术截然不同。一般说来,拜占庭艺术代表东方和希腊的主题的融合,既具有基督教的性质,又兼有东方色彩。其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首先,拜占庭艺术内容承袭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传统。内容以圣经故事以及基督神迹为主。其次,拜占庭艺术不是大众艺术,而是高贵、豪华、贵族化的样式。强调的是神性而不是人性,基督教神学是美术的主导精神。再次,拜占庭艺术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不仅为教会服务,而且为皇帝服务。第四,拜占庭艺术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喜欢颜色而不喜欢造型,喜欢装饰而不喜欢真实的表现。

拜占庭的主要绘画艺术是镶嵌画、湿壁画、圣像画和抄本画,其中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镶嵌画和湿壁画

拜占庭绘画以镶嵌画著称于世。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几乎在拜占庭时期所有的建筑壁面上都留下过比较精彩的作品。所以,拜占庭造型艺术的成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镶嵌画艺术上。

从6世纪开始,镶嵌画成了拜占庭最流行的艺术,教堂的装饰和世俗建筑的天井、墙壁及地面都大量运用了镶嵌画。在镶嵌画中,色彩不是以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为目的,而是根据主题内容设色,即或对某些具体人物也有固定的配色,以便使观众一眼就能知道画中表现的是谁。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有时用金色衬底,圣母玛利亚全用蓝色。圣徒用黄或蓝色,圣保罗用紫红色……,但呈在多人物或有背景的画面里,也注意整幅画面的色彩效果,使用补色并列或色块对比。的确,拜占庭镶嵌画利用色彩光谱的一切丰富变化取得绚烂与和谐,像不可思议的宝石色一样闪动着迷人的光彩。

拜占庭镶嵌画中也广泛运用了金色背景,并在金色小石块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玻璃片以获得平面上闪光的效果。金色的背景起着对色彩协调作用,同时使画面富丽堂皇。金色背景使拜占庭镶嵌画发出闪烁的光芒,具有无穷丰富的表现力。拜占庭艺术追求的是崇高的灵化世界精神,使观者冥想进入一个超凡的境界。这也就是拜占庭镶嵌画和古代希腊罗马镶嵌画的区别。

拜占庭镶嵌画中最负盛名的是圣维塔尔教堂内部的镶嵌画。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的拉文纳。这儿原是东哥特王国的首都,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领该城,并把它建成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塔尔也就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要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皇室参拜的行列,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另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官》,在构图上略有变化,但也显得宁静端庄,在服饰上充分发挥了镶嵌画的长处,显示出珠光宝气、织锦彩缎的华丽,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梦幻般的神秘感。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虽然不像镶嵌画那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一定的特色。在教堂装饰中,要把教堂装饰成一种神圣的空间,选取镶嵌画无疑是得当的。但是由于镶嵌的高级材料,即使那些受到宫廷庇护的修道院也不易获得,所以那些小建筑或地处偏僻的教堂只得采用初期基督教以来代替镶嵌艺术的壁画手法。这类作品残存下来的,除了意大利半岛以外,主要是11世纪以后的东西。

湿壁画的色彩表现是和镶嵌画有较大区别的。首先是大块面的金色使用几乎不可能。代替镶嵌的金底在原则上只能用蓝色,整个画面较之镶嵌画要暗得多。在蓝色底子上描绘的人像常常是用白色和较淡的颜色。衣服即使用较深的颜色时,衣襞也多用白线来勾,而且强调光线的亮部,这些线和亮部的处理。不是为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而是为了使暗底上的人像更为引人注目。湿壁画在技法上不受镶嵌手段的制约,线条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色彩的浓淡变化和中间色的运用也较之镶嵌画容易,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拜占庭艺术中的湿壁画,其题材较为单一,主要以圣经故事为主。代表作有奥尼达教堂的《基督升天》。在这幅《基督升天》图中,人物和树木都有强烈的动感。这种动势成功地表现了惊奇地看到基督升天时使徒们的心理状况。由于湿壁画在颜色和线条方面的更易运用和把握,使得这幅作品较之用镶嵌形式表现的同类作品在情感的表现上要强烈得多。圣像画和抄本画

圣像画是在木板上用蜡胶或蛋白调和颜料绘制的宗教人物。这类独幅圣像画是从希腊传播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的,因此早期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接近古代肖像绘画。它与壁画有所区别,尤其是在13世纪、14世纪时,圣像画中还兼用了镶嵌的手法。《弹七弦琴的大卫》欧洲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时期的圣像画,今天很少能见到。代表作品是君士坦丁堡的“符拉基米的圣母”。著名的“符拉基米的圣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圣母的形象已经不同于同一时代壁画中圣母像的那种威严得近于呆板的面孔,而是表现了一种稍带笑容的和充满母爱的生动形象。

抄本画作为一种插图绘画艺术,通过圣书、诗篇集、福音书、说教集、教会历史和世俗读物等表现了一种多样性的特点。9世纪末,抄本插图绘画画风精致细腻,因而得名细密画。此一时期细密画家虽然仍根据中世纪的圣像学公式作画,但由于模仿古代画法,也出现了一些生动优美和富有感情的作品。《格利戈里·纳集安津故事》手抄本细密画(880年~886年间作),就具有这些特点。在10世纪前半叶,仿古倾向达到了高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巴黎圣诗集的著名细密画。细密画家从古代范本中不仅广泛利用了绘画手法和题材,而且继承了其中的艺术思想。细密画《弹七弦琴的大卫》,复活了希腊化时期的抒情形象。画面充满平静而明快的诗意:为琴声而陶醉的野兽聚集在大卫的周围,大卫身旁的乐神在激发着大卫的音乐灵感。这幅画有超然于尘世之上的哲理含义,以复杂的寓意颂扬造物主基督的思想。13世纪,受到十字军东征打击后,拜占庭的抄本绘画忠实地反映了高姆奥斯王朝的壁画和圣像画样式。14世纪以后,抄本画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缜密细致的写实手法,但还基本保持着超自然的象征性特点。罗马式绘画艺术

10世纪以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教会势力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此一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艺术并非古代罗马艺术的复活,而是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包括近东、罗马、拜占庭等风格。所有罗马式艺术,尤其是建筑和纪念性雕刻,都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巧。

罗马式的绘画主要有抄本画(抄本细密画)和壁画两种,它较之于同时期的建筑和雕刻要弱得多,基本上是在蛮族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绘画史上贡献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绘画艺术在他们看来难以体现罗马式艺术的精神——崇尚力的表现。当然由于此期绘画艺术同时不断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在绘画形式上还是比较丰富的。抄本画

罗马式抄本绘画直接继承了加洛林和奥托王朝的传统,同时还接受了拜占庭十分兴盛的写实手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多变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宗教势力的不断扩展,促进了罗马式抄本画的进一步发展。抄本所、宫廷以及全欧的大大小小的修道院和教堂,都成了抄本画的创作之地。

法兰西的抄本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但基于加洛林的艺术传统,而且由于自己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受周围的文化艺术的影响。北西班牙的莫萨拉系统的抄本画在法兰西南部得到新的发展。法兰西北部更是受到英国系统抄本画的影响。现藏法国阿米亚图书馆的福音书插图“圣马可”就是带有加洛林艺术传统和英国影响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人物衣纹的勾勒和整幅作品线的运用都非常成功。

英国的罗马式抄本画中,始终保持着它的地方特点,人物形象的表现上手法写实。在德国,奥托时代的艺术形式一直支配着罗马式的抄本画艺术。

在意大利,有一组画卷特别引人注目,它绘制于13世纪初期,是具有拜占庭艺术强烈影响的罗马式抄本画。现藏意大利的撒莱路奈大教堂图书馆。

中世纪的抄本画虽然很盛行,但因限于复制条件和材料来源,一般只有修道院、大教堂或图书馆才能拥有,是修道士或传教者们的珍贵读物。而教育广大教徒主要是采用照本宣科的口述形式,或者利用教堂的雕刻、壁画和玻璃窗画等等。壁画

罗马式的壁画主要是教堂壁画,它作为教堂的附属,其主要作用。一是为了装饰教堂的空间,它像抄本画一样要尽量表现出宗教的神秘性。二是为了教育广大信徒,因为它和抄本画不同之处是要直接与广大信徒见面,所以在表现手法上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教堂壁画一般绘制在圆顶里和壁面上。在表现形式上,人物的轮廓线简洁粗重,在色彩上以大块平涂产生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效果,而且几乎不带有任何明暗或透视的因素。造成此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式建筑内光线比较阴暗,而壁画往往又要绘制在远离观者的较高位置,这就必须要求绘画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哥特式绘画艺术“哥特式”一词的由来

哥特式一词是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给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提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用来贬低中世纪艺术为半开化的。野蛮的艺术的代名词。因为它既非哥特人的创造,也非哥特人所发展,它是罗马式艺术的一种更新的艺术形式。它的诞生地在法国,所以,有人称它为“法兰西艺术”,但这个名称也不确切,因为它所产生的影响远非如此,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都曾受过它的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误解,哥特式这个名称已为学术界所沿用。哥特式美术产生的原因

①从11世纪开始,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封建经济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②城市中集中了大批的能工巧匠;③修道院没落,教义和智慧的中心转向大学,城市建造的主教堂代替了原修道院教堂而占了主导地位,教堂作为公共场所,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建筑;④罗马式建筑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从建筑技术到建筑艺术的基础;⑤高度系统化的经院哲学和世俗性的理想趣味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哥特式大教堂的高度发展。哥特式绘画的特色

在哥特式美术中,教堂建筑在基督教世界被认为是中世纪文化的最高成就。它与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样式都不相同。如果说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那么哥特式建筑则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作为哥特式美术的另外两种形式——雕刻和绘画则是以教堂为轴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哥特式绘画以彩色玻璃窗画为主,具有抽象装饰性。由于哥特式建筑的大窗子几乎占据了整个壁面,教堂内部的惯用手法——壁画已无用武之地。所以玻璃窗画发展起来。《夏特尔教室彩色玻璃窗》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玻璃窗画有两种,一种是镶嵌玻璃窗画,另一种是染色玻璃窗画。镶嵌玻璃窗画是最初的窗画,是先用铅条编织成各种物象的轮廓,然后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单线图案和彩色玻璃相结合是其主要特点。法国亚眠大教堂的镶嵌窗玻璃画可为代表。

13世纪末期,由于教堂的大量需要,流行染色玻璃画。染色玻璃画的颜色比较丰富,但它的基本色调是红、黄、紫3种色彩。夏特尔教堂和希尔日教堂的染色玻璃窗是相当完美的艺术作品。阳光透过宽大的窗子射进教堂。光色缭绕,五彩缤纷,使教堂显得更加壮丽、神秘,充满了美妙的宗教气氛。

罗马式绘画除彩色玻璃画以外,尚有抄本画。而抄本画也是哥特式绘画艺术的主要方面,它继承了罗马式以后在巴黎等重要城市发展着,巴黎大学就曾是书籍出版的中心。

此期的抄本,由于主要是为修道士或牧师及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所以书本插图制作非常精细。相比罗马式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抄本画以人物画为主,明显地受到染色玻璃的色彩艺术的影响,也把带有奇特和生动的哥特式建筑样式用进了插图。

第四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1.一个重要的标志文艺复兴的人物——但丁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史自然应以意大利为中心。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巨大成就和一些巨人的天才创造,又是以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现为标志的,此人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是指他在自己的鸿篇巨著《神曲》中,全面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宗教与政治的黑暗,给中世纪文化以艺术的总结。说他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是指他在自己的全部著述中最早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思想。他也第一次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尘世的观念,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理性及其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2.一个重要的城市——佛罗伦萨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首先是因为佛罗伦萨最早出现了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次是因为在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以佛罗伦萨为中心,首先在北部诸城掀起了以反对教会、推翻封建教权为目的的人民起义。再次,是因为佛罗伦萨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最早出现的城市。在但丁的时代,佛罗伦萨已经成为全欧最大的也最繁荣的工商业与文化中心。第四,佛罗伦萨出现了意大利最大的艺术赞助者——美帝奇家族。3.一个重要的家族——美帝奇家族

佛罗伦萨美术家们的事业与美帝奇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帝奇家族时代,佛罗伦萨共和国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而美帝奇家族则通过对教权与国家政权的幕后操纵,成了实际上的僭主政治人物。市民称他为“无冕的君王”。

美帝奇家族是文化艺术的支持者。从柯西莫·美帝奇到罗伦索·美帝奇,美帝奇家族为艺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从而使文艺复兴的文化艺术有了一个崭新的高度。4.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2)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导致了人们对中世纪神学的全面怀疑。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后裔,是古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追本求源,向往古罗马的光荣,并从考古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从大量发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发现了人和人的价值。(3)艺术赞助人的出现。新兴资产阶级阶层——大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们成为意大利各城市的新统治者,他们大量投资赞助艺术的发展,充当了“艺术保护人”的角色。如美第奇家族就是艺术的主要赞助人。(4)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提高。自中古以来艺术家的地位极其低下,15世纪艺术家的地位普遍提高,不再被视为工匠,16世纪初,艺术家们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艺术家的天赋可以在优越的条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5)战争使艺术家涌向意大利。15世纪,东方拜占庭帝国遭到土耳其人的侵略。艺术家和学者不能安居乐业,他们带着珍贵的书籍、希腊艺术品等,亡命逃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锡耶纳城。(6)逐渐形成的新思想的影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前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13~14世纪)

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重大变化。由于十字军的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位置重要,操纵着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尽管与哥特式艺术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意大利美术活动中,最先是在雕塑艺术上出现了新的艺术倾向,然后才是绘画。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兴趣的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奇马布埃(约1240年~1300年)和杜乔(约1250年~1318年)。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后人称奇马布埃为“画家之父”。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但在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乔托(约1266年~1337年)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之一。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马布埃的作坊当学徒,13世纪曾去罗马学习,受到过雕塑家皮萨诺的影响。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乔托一生作品很多,几乎全部都是壁画,但大都损毁,现只有在巴图亚的代·阿里纳礼拜堂和佛罗伦萨圣克罗采教堂等处还遗存着他的真迹。

乔托早期的作品,是在阿西西圣·法兰西斯教堂的壁画。这里的壁画均出自当时大画家杜乔、奇马布埃、卡瓦里尼等人的手笔,在教堂的下部中央4幅壁画被认为是乔托的作品,壁画是以歌颂圣芳济为内容的。(圣芳济,1182年~1226年,原为意大利一富商子,曾当众脱去华服,度其乞丐生活。1209年创立圣芳济教团,散其家财于贫民,凡团员皆度清苦的生活。)

乔托的艺术成熟期是在1305年以后。现存巴田亚的代·阿里纳礼拜堂的壁画可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普通小礼拜堂内,一共画了36幅以基督和圣母生平为题材的连环式壁画,人们可以在这洋溢着庄重静谧的气氛中看到一部完整的关于基督的历史。《逃往埃及》《犹大接吻》和《哀悼基督》等作品是其中的精品。《逃往埃及》表现的是圣母抱着婴儿耶稣,为了免受犹太王的残杀,离开家乡而出逃。画中的人物、牲口和背景都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像是一幅风俗画。《犹大接吻》画中的犹大的伪善与耶稣的慈祥,义愤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圣经新约》里讲:犹大原是耶稣12个门徒之一,当罗马帝国把耶稣视为异端,视为危险人物,四处逮捕耶稣时,犹大叛变了,他为了得到赏钱向罗马政府告密出卖了耶稣。当官兵逮捕耶稣时,他们约定了一个暗号,即犹大和谁接吻,谁就是耶稣,耶稣就是这样在叛徒伪善的一吻之下被捕的。《哀悼基督》一画中表现出的悲痛感情,充分表达了人间母子之爱。虽然是宗教绘画,但体现的却是真实人的感情。在这些作品中,乔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在构图上利用集中统一的规律,使画面上众多的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往往又突出画面中的某个人物,形成一个中心,甚至在人物的手势和动态上都与整个画面取得协调;在造型上,他第一个用明暗来达到强有力的效果。拜占庭的壁画和哥特式的抄本画相比之下显得单薄和轻飘了,为了表现真实的生活场面,乔托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并有了初步的透视关系。尽管乔托的写实技巧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乔托是当时佛罗伦萨最伟大的画家。1334年4月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工程的总负责人,并授予“大师”的称号。当时的大文学家薄迦丘在他的《十日谈》里说乔托“生而具有超群的想像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会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稍后16世纪的艺术家兼传记作家瓦萨里也认为“乔托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绘画传统的天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绘画(15世纪)

14世纪中期,意大利绘画曾一度走向衰落,直到14世纪末,意大利绘画才发生了新的变化,沉闷的画坛上首先出现了一个注重写实的画家斯皮纳罗·阿雷丁诺,他的一生平淡无奇,然而他在力争恢复乔托的传统——表现的准确性和人类的情感。但是,真正的历史性转变却是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出现了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画家马萨乔。他的艺术活动在15世纪的上半期,但他所遵循的新的艺术法则直接影响了整个15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艺术,并奠定了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基础。为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绘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就此期的主要画派来分别叙述。1.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心,当时的政治观念和艺术观念大都在此孕育、产生和发展,一大批文艺复兴巨匠的诞生更使它增添光辉。尤其是在绘画上,尽管14世纪佛罗伦萨画坛自巨匠乔托以后沉寂了将近一百年,但重新复兴这种光辉业绩的艺术家并没有出现在威尼斯和罗马,仍然出现在充满光荣和骄傲的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佛罗伦萨当时在美帝奇家族的统治之下,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的发展。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己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有严格的透视画法。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画坛出现了自乔托之后第一个在才能上与他不相上下的伟大画家马萨乔(1401年~1426年),他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绘画的来临。

马萨乔于1401年12月21日出生在热诺河的一个公证人家里。他的父亲于1406年病逝,同年他的母亲又与一个德国药剂师结婚,1417年他的继父去世,这年马萨乔来到了佛罗伦萨,从师于当时的名画家马索里诺学习绘画。1422年他参加了医生和药剂师组成的同业工会,并在这里创作了他的处女作《宝座上的圣母子和二天使》,在这幅作品中他的革新精神初露锋芒,他的人物较之乔托的更加真实有力,画中的背景具有一种亲切的真实感。同时还证明了他是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注重人体结构和第一个广泛运用对比手法的人。

马萨乔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在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美术史上经常提到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这两幅作品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创作的壁画。在《出乐园》一画中,马萨乔画出准确的解剖结构,并利用斜射的光线。以明暗法描绘出裸体的男女,人物色调分明,通过悲哀的动态及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萨乔的艺术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5世纪上半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画家还有乌切洛、安基里科、戈佐利、利皮、卡斯坦诺等。乌切洛(1397年~1475年)对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大贡献是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他的代表作品《圣罗马诺之战》曾是美帝奇宫的室内装饰壁画,现被分藏伦敦、佛罗伦萨和巴黎的博物馆里。这实际上是一幅透视画法的图解,画面上倒伏的战马、死去的士兵和折断的武器等等,一味地追求透视法的应用。而无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动态的处理,以及物体的固有色调,完全沉浸在超越现实的幻想当中。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安基里科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和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他的学生利皮(1406年~i469年)则善于刻画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的细节。安基里科的另一位学生戈佐利(1420年~1497年)是以装饰性的手法来表现喜剧性的场面,卡斯坦诺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

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波提切利(1444年~1510年),他的代表作品有《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等。《维纳斯的诞生》是根据波里西安的诗而作的,用以装饰劳伦佐的别墅之用。画面表现的是:在平静而微有碧波的海面上,涌现出一位纯洁而优美的女神维纳斯,两个张着翊膀飞来的春风女神带来了纷飞的鲜花,并向她吹送来灵魂,右边海岸上来了穿着花衣的天后赫拉在向她加衣。这是一幅描写沉醉于美与爱的世界的图画,然而在这个具有纯洁与羞涩的美神的面容上。却显示出一种内怀隐忧的表情,这种深沉的情调在他的另一幅作品《春》中也有所表露。《春》是根据当时的诗人波里西安的寓言诗而画的,画面呈现的是在一个密密果树林间,小爱神丘比特从空中飞来,野花盛开的草地上,中间站着爱与美女神维纳斯。爱神的右边3个赤裸的美女围着薄纱,在携手而舞,一边又有披风衣、带佩刀的麦丘利,用剑拨着天上的乌云,爱神之左前方是女妖欧莱底亚把头戴花环、胸贯花环、身穿花衣的春神推将出来,但她终于免不了要被北风之神从背后劫去。这是一幅富于诗意,形象优美的寓言性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春天的欢乐;另一方面又隐喻了不可避免的秋冬的悲哀,这种深沉的情调和《维纳斯的诞生》一样反映了画家的精神世界。

总之,波提切利作为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他的作品充满了诗的柔情,尽情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

与波提切利同时的佛罗伦萨画家还有安东尼奥·波拉约奥洛(1429年~1498年)和吉兰达约(1449年~1494年)、委罗基奥(1435年~1488年)。

佛罗伦萨画派在15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中处于中心地位。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2.翁布里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兰切斯卡(1410年~1492年),他善于平静地从容不迫地处理画面的故事情节,而不去引起观者的注目。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令人神往的、率直地、真诚的情感,崇尚希腊古典的崇高美。但是他的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画面的色彩处理,在这方面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们只能自叹弗如。他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画面中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弗兰切斯卡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基督的诞生》和米兰的《莫特佛尔达罗的祭坛》等等。

弗兰切斯卡不但在绘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他受佛罗伦萨大师们的影响,对艺术理论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撰写了《绘画透视法》等著作。后来他又悉心于数学的研究,他写的《正多面体论》由其弟子整理,于1509年以《神圣的比例》为名出版。

翁布里亚画派的另一位重要画家是佩鲁吉诺(1445年~1523年),他着力于人物内在性格刻画,并使优美的人像和恍惚的背景组成丰富的空间。他的作品在当时被人们看作是宗教艺术的顶峰。其代表作品有《爱欲和贞洁之战》《基督受刑图》和《圣母升天》等。值得一提的是佩鲁吉诺培养了后来著名的大师拉斐尔。拉斐尔作为佩鲁吉诺的学生继承了佩鲁吉诺作品中人物所洋溢的那种静谧的幸福感。3.帕都亚画派

帕都亚位于意大利北部,在15世纪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帕都亚画派的重要画家有曼特尼亚(1431年~1506年)。曼特尼亚出生在帕都亚乡间的一个小村里。1441年,他刚满十岁就过继给斯库尔乔诺,成了他的养子和徒弟;1448年,开始脱离养父而走上了生活和艺术独立道路;1453年,他和雅波·贝里尼的女儿结婚;1459年,他进入创作的一个高潮期。曼特尼亚的艺术作品,在造型上坚实有力,准确细腻,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是《哀悼基督》,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16世纪上半叶)

意大利艺术的盛期主要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绘画,达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峰。它的重要特点是:人文主义思想更加突出,艺术技巧更加完美,美术家的艺术个性表现得非常鲜明。许多作品创造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形象,有些成为后世的典范。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艺术创作之中。1.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1519年),不仅是文艺复兴盛期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具有过人的智力,天才的预见和卓越的技术。在他的一生中曾以不可思议的精力投身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植物学、机械工程学、地质学、兵器学、水利学和土木工程学的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达到了时代的高峰。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早年在当时享有盛誉的画家、雕塑家委罗基奥的作坊学画,受过绘画、雕刻包括机械制作等多方面的训练,很早就表现出了青出于蓝的艺术才华。1482年在米兰正式开始了他独立的艺术生涯。它先创作了祭坛画《岩间圣母》,不久就创作了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1495年~1497年)。它还用了12年的时间为米兰的统治者创作了巨大的青铜像,只可惜因为战争而未能完成。同时他还进行了有关艺术和科学论文的写作。

1499年达·芬奇离开米兰回到佛罗伦萨。他一方面从事工程设计,另一方面继续从事绘画创作。1503年他为佛罗伦萨韦基奥宫的会议厅绘制了大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最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也是在佛罗伦萨完成的。

1506年~1513年,达·芬奇重返米兰,继续从事美术创作和科学研究。1513年底他到了罗马,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当时也在罗马,但达·芬奇并不受重视,1516年,他应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邀请到了法国。这时他已很少作画,主要是整理他的科学研究手稿。1519年5月2日这位“巨人”在法国病逝。

达·芬奇一生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不多,仅仅17幅,这其中还有一些是未完成的草图,但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尤其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在美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在米兰应米兰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为当地的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食堂所画的大型壁画(8.5米×4.97米)。壁画的题材来自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传说。这是中世纪以来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达·芬奇突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程式化的手法,紧紧抓住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出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众门徒顿时显出各种不同神态的这个富有表现力的瞬间,着重刻画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这幅作品,以后的几个世纪曾先后进行了5次修复。致使这画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原貌。《蒙娜·丽莎》达·芬奇《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完成的一幅绘画杰作,它是一幅肖像画。关于画中的人物,一般认为是佛罗伦萨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为了画这个女子的肖像,他花了34年的时间,先后研究她的心理,作素描,作数学的计算,最后才拿起画笔作画。为了不使作模特的蒙娜·丽莎感到无聊,雇了乐师为她演奏音乐,这幅作品既非异教的神,也非基督教的神,而是一个同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人。蒙娜·丽莎的整个精神面貌,深刻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妇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她似乎是在矜持宁静的表情中露出一丝微笑。《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的微笑,揭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这正是反映了达·芬奇的人生哲学的形象的体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人物个性的概念。《蒙娜·丽莎》的右手在美术史上被誉为画得最美的一只手。与现代精巧的摄影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富于生命力。过去的画家,直到16世纪初,追求的真实多在形体的正确;但轮廓严密、线条准确、细节清晰的结果,往往出现呆板而缺少生气,匠而不美。达·芬奇在油画上,创造了一种被当时人称谓“薄雾法”的绘画技巧。在他的绘画中,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十分的结实,可是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物象似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使作品显得特别生动自然。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盛期时多才多艺的巨人,他天才的表现在于他把肉体和精神、情感和理智、科学与艺术,平衡而完美地集于一身,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范例。2.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波纳罗蒂(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家和诗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的伟大代表之一。

米开朗琪罗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小镇,从小喜爱美术,13岁他到著名的画家基兰达约(1449年~1494年)画室学习,一年后又转到罗伦佐·美帝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在学习期间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得到老师贝尔托尔的鼓励和罗伦佐的赏识,并请他到宫廷里去工作。这位绰号“伟业公”的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向来以崇尚文化自居。波提切利、达·芬奇等都曾受过他的保护。在他的宫廷里米开朗琪罗认识了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和诗人,但是他对于宫廷文化却格格不入,1492年他离开美术学校,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活。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具有旷世的不朽性。在此,我们主要介绍其绘画方面的成就。

米开朗琪罗比达·芬奇小23岁,在绘画上,达·芬奇注重阴柔的艺术气氛,而米开朗琪罗则强调雄伟有力的气势,一个阴柔,一个阳刚。米开朗琪罗的最著名的绘画代表作,祭坛画《最后的审判》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阳刚之美。《最后的审判》是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一幅近200平方米的大壁画。米开朗琪罗创作这一作品时已是60多岁了。他克服了年老体衰和病痛,断断续续地画了6年。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有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世人都将受到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者升天永享福,不得救赎者下地狱永受刑。画面众多的人物都以裸体表现,人体造型结实浑厚,众多的人物都处在运动之中,犹如被暴风卷起的人群,造成戏剧性的力量感和运动感。整幅壁画构图宏伟,人体描绘正确有力,可以说在美术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体现了画家不平静的心灵和痛苦。在拱顶壁画上的《创世纪》,实际上就是他痛苦感受的表现。这是一些把英雄的心理概念用造型艺术体现出来的人。他成功地吸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营养,把《旧约》与但丁的著作大大提高了一些。相比之下,其他艺术家都显得苍白无力了。米开朗琪罗在这些作品中,把他对古典雕塑的崇拜与他对基督理想的狂热信仰成功地结合起来,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硕大的精神财富。

米开朗墓罗一生勤奋、坚毅,艺术创作永不满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岁的米开朗琪罗还在创作。临终时,他感到遗憾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他热爱的艺术劳动就要停止。他说:“当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却要死了!”3.拉斐尔

拉斐尔·桑蒂(1483年~1520年)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比达·芬奇小31岁,比米开朗琪罗小8岁。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尽管他的作品蒙上了宗教色彩,但透过宗教的外衣。可以看到人类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才能和智慧的结晶。

拉斐尔,生于翁布里亚乌尔宾诺城,父亲是一个诗人兼画家。他的家庭环境对于拉斐尔的成长有很大作用。乌尔宾诺城是当时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中心城市之一。他从小在父亲的培养下学习美术。后在翁布里亚画家彼鲁基诺和平托里乔门下学画,成绩很好,显示出有吸收各家之长的才能。1504年~1508年,拉斐尔迁居佛罗伦萨,他观摩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出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而他在佛罗伦萨时期的画作,则已经显出了他表现力的发展。他所画的圣母不再是小孩,而是羞态的大人了。自从拉斐尔到了罗马后,那里的圣母像发生了新的变化化,拉斐尔的圣母形象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拉斐尔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琪罗那样雄健有力和充满激情,他是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那忧雅、和谐、秀美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确立的艺术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之一。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只可惜他的生命很短,他逝世时只有37岁。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画了近30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术史上的名作。拉斐尔是一个天才的画家,在他25岁时,已经完全确立了他的艺术风格,拉斐尔为梵蒂冈签字大厅绘制的大型装饰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包括《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3幅壁画。这些作品表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其中《雅典学院》最为世人所称道,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在《雅典学院》这幅壁画中。拉斐尔以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绘了当时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许多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思考的光辉形象。画面的构图主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利用高大的古罗马半圆形拱门建筑作背景具有很强的纵深感,既加强了全画宏大的气魄,又使画面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

拉斐尔是描绘女性形象的大《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意大利师,他描绘的圣母形象是美术史上女性形象的光辉典范。到罗马之前,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平民妇女的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尚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到了罗马后,拉斐尔的圣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带上了几分贵族气派。《西斯廷圣母》是他众多的圣母像中最为有名的一幅。这幅画是拉斐尔后期的作品,是为教皇西斯托斯逝世而作的一幅祭坛画。它像一首优美的颂歌,将圣母的端庄和世俗的爱融为一体。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画家克拉姆斯柯依说,这幅圣母像“即使到了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去价值”。

拉斐尔的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创造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在西欧绘画史上影响很大。拉斐尔的艺术形式曾被作为学院派模仿的典范和不可逾越的标准,19世纪的法国画家安格尔就是受拉斐尔的影响,创造出至今为世人倍加推崇的完美、和谐、纯洁的女性形象。威尼斯画派(15世纪~16世纪)

威尼斯是临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城市,是当时欧洲与东方各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港口。从15世纪开始,威尼斯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生活富裕,实行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了繁华的世俗气息。反映在艺术上则有明朗华丽、色彩丰富等特色。

威尼斯的人文主义兴起较晚,但16世纪,当一般城市人文主义思想衰退的时候,它却仍然继续发展。威尼斯的绘画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由宗教题材逐渐转向世俗题材,从而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了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曲华丽的终曲。

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是乔万尼·贝利尼(约1430年~1516年)。他是曼特尼亚的内弟,早期受曼特尼亚影响较大,到15世纪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更注重风景的描写,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使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代表作品有《有小树的圣母》和《湖中圣母》等。

乔万尼·贝利尼在他的作品中大胆采用外光。色彩变得鲜艳明朗。线条流畅富于音乐性,这种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而且,作为威尼斯画派的开创者,贝利尼培养出了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两位画家乔尔乔纳和提香。

乔尔乔纳(约1476年~1510年)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色彩惟妙细腻,景物和谐统一,自然景色富于诗意为主要特点。他34岁就不幸早逝,但他用非凡的天才创造了一代画风。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仅十多幅,其中量重要的是《暴风雨》《田园的合奏》《沉睡的维纳斯》。《暴风雨》真实地描绘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情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一个里程碑。《田园的合奏》表现了威尼斯新兴资产阶级男女自由的社交生活,唤起人们对古典艺术中浪漫意境的遐想。《沉睡的维纳斯》突出体现了乔尔乔纳创造的一种典雅的理想美。被理想化了的女神沉睡在梦中,她的生命活力已经融会到自然之中。人们从对基督教天国的信仰转到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热爱。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提香(1487年~1576年)和乔尔乔纳是同学,但他却像米开朗琪罗那样长寿,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16世纪。提香的作品不像乔尔乔纳那样抒情和宁静,而是显得壮丽、热情和富于想像,色彩强烈、用笔奔放。

提香一生创作的作品很多,主要是肖像画、宗教画和神话题材的绘画。提香的肖像画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代表作品有《查理五世》《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拿手套的青年》等。除肖像画外,提香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但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强调现世欢乐和感官享受这一点。代表作品有《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花神》《忏悔的玛格达林》等。《忏悔的玛格达林》提香

提香以后,他的两个弟子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最后两个杰出的画家。

委罗内塞(1528年~1588年)是威尼斯画派中很有特色的画家。他擅长绘制贵族宫廷和别墅的大型装饰壁画。虽然题材多来自圣经、寓言和历史故事,但充满世俗生活气息。他尤其喜欢借盛大的宴会的场面,尽情地描绘威尼斯新兴资产阶级豪华看侈的生活,即便是宗教题材,也被变成歌颂世俗生活的欢乐场面,基督和圣徒们反倒成了画中的点缀。他的代表作是《迦拿的婚宴》和《利末家的宴会》《利末家的宴会》原名《最后的晚餐》,这是基督美术中的传统题材,可是委罗内塞在描绘这一题材时,同样把它画成一个威尼斯商人和贵族豪华奢侈的宴会场面,甚至把酒鬼、侏儒、小丑等也画进里面去,因而受到了宗教法庭的传讯。为掩人耳目,他将此画作的名字改为《利末家的宴会》。

丁托列托(1518年~1594年)年轻时曾在手工艺作坊里受过严格的传统训练,后跟从提香学画。他在艺术上将米开朗琪罗的构图和提香的色彩结合起来,作品有很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在1588年~1592年创作的大型壁画《天国》,画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奇特,色彩华丽,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幅不朽的名作。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除了意大利在艺术诸方面成为先导者以外,欧洲北部诸国,以城市为中心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尤其是位于北欧繁盛之地的尼德兰,在德、法、英诸国之前,率先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

当时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13世纪时,尼德兰已经是北欧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至15世纪其北方诸省的农奴制已经废除,它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之地。那里的文艺复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内涵主要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1566年,以“破坏圣像运动”大规模展开的反天主教会的斗争,实质上就是反对西班牙的封建统治。

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美术成就集中反映在绘画上。14世纪尼德兰出现了凡·埃克兄弟两个画家——尼德兰画派的奠基人:胡伯特·凡·埃克(1366年~1426年)和扬·凡·埃克(1380年~1441年)。两兄弟是油画材料的革新者,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油画的写实能力。

关于胡伯特·凡·埃克的生平事迹所知很少。我们只知道他应约多库斯·威德之请,进行了《根特祭坛画》的制作。1426年,他去世后。由其弟扬·凡·埃克继续绘制,于1432年终于完成。《根特祭坛画》是凡·埃克兄弟为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画的一组祭坛画。这组祭坛画共23幅,其中主要的是内侧中间的4幅,中间画的是上帝或基督,两边是圣母和基督最喜欢的门徒约翰,下面是祭坛画的主体部分《羔羊的崇拜》,作品中,人物形象端庄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整幅作品大大突破了中世纪美术的束缚,显示出对人和现实生活的肯定。

扬·凡·埃克在当时是尼德兰最有实力和具有崇高地位的画《羔羊的崇拜》凡·埃克 尼德兰家,他早期的代表作有《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和《教堂中的圣母》。在这两幅作品中已经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思想上的变化,圣哲罗姆在他的笔下已经成为典型的尼德兰学者形象,而圣母的形象也体现了世俗的思想。

自从扬·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以后,他的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他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杰出的肖像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是画家1434年完成的。描绘的是阿尔诺芬尼正在和年轻的妻子举行婚礼。对于室内的陈设和人物衣着,包括墙上的挂镜的装饰图案画家都进行了极尽细腻的写实描写。从人物背后的镜子里,不仅描绘出两人的背后姿态,也可以看得见画家本人。这幅作品以其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刻画成了欧洲肖像画中的杰作。

活动于15世纪的尼德兰画家还有罗吉尔·凡·德尔·维登(1399年~1464年)和德尔克·波茨(约1415年~1475年)。维登留下来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和《一个年轻的妇女肖像》等。波茨的重要作品是为鲁汶市圣彼得教堂绘制的祭坛画《最后的晚餐》,此画被认为是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在宗教题材里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波茨的重要作品还有《布拉台林祭坛画》和《基督在西门家》等。

15世纪末至16世纪。尼德兰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吉罗姆·包西和彼得·勃鲁盖尔两个著名画家。

包西(1450年~1516年)的艺术在当时尼德兰的绘画中独树一帜。当时一般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描写,包西却通过幻想的漫画式的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诸如天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包西的作品现存三十多幅,其中著名的有《切除结石》《愚人船》《魔术师》《干草车》《圣安东尼的诱惑》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艺术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埃克 尼德兰色,那就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紧密结合。

勃鲁盖尔(1525年~1569年)的艺术产生于16世纪60年代尼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和爆发时期。他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尼德兰惟一广泛而深刻的描写了在异族压迫下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的画家。他早期创作了大量的充满奇异幻想和讽刺辛辣的寓意画,表现出受包西的影响,这类作品有《七项罪状》《正义和博爱》《尼德兰谚语》《儿童游戏》《发疯的格列特》等等。成熟期的作品以描写农村景象和农民的生活为主。《农民的舞蹈》《农民的婚礼》是他成熟期描写农民的代表作品。作品刻画了尼德兰农民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农民的婚礼》勃鲁盖尔 尼德兰

勃鲁盖尔在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尤为注重风景的描绘,这一点使他为发展尼德兰独立的风景画做出了贡献。勃鲁盖尔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描绘尼德兰农村美丽淳朴的田园风光,因而他的风景画意境开阔,真实动人。1565年,他创作了6幅按季节划分的田园风景画,其中一幅已经遗失,存下的5幅是《收割干草》《收割》《牧归》《X雪中猎人》《暗曰》。这些作品表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劳动,情景交融,充满生机。

勃鲁盖尔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在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战斗。为了表现西班牙士兵把革命者绑赴刑场,他画了著名的《基督背负十字架》;为了揭露侵略者在尼德兰农村中的苛捐杂税,他画了《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为了控诉西班牙统治者对以“破坏圣像运动”为旗帜的尼德兰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他绘制了《伯利恒婴儿的虐杀》。1568年,勃鲁盖尔又创作了《绞刑架下的舞蹈》《懒汉之国》和《盲人》3幅充满激情和富有教益的作品。《绞刑架下的舞蹈》歌颂了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与乐观主义精神,《懒汉之国》善意地讽刺了那些无忧无虑地躺在树下,沉溺于甜蜜梦幻之中,对革命斗争抱消极态度的人们。《盲人》则警告人们要注意革命斗争中可能出现的盲目因素。《雪中猎人》勃鲁盖尔 尼德兰

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伟大殿后军。他的艺术不仅发展了凡·埃克兄弟和包西的艺术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1579年荷兰独立后的荷兰和弗兰德斯美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德国的文艺复兴发端于15世纪。从15世纪开始德国美术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而15世纪中期以前。德国美术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意大利和尼德兰,其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德国的封建割据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在14世纪到15世纪,德国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个别部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德国仍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3百个诸侯国与帝国的自由市都使戴皇冠的统治者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国家的不统一阻碍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德国缺乏富有的艺术赞助人。为了满足廉价的宗教艺术的需要,德国的版画艺术作为伟大的图画艺术中较廉价的一种画种得到发展是不足为奇的。

德国15世纪至16世纪间,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治上仍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皇、主教、上层僧侣等特权阶层竭力用他们的职权增加收入,生活奢侈淫逸。因此德国的社会矛盾便集中地表现在反教会的斗争上。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首先向教会展开了斗争。

16世纪初,德国以宗教改革运动的声势,掀起了大规模的思想文化的变革要求。德国的人文主义者针对经院哲学进行发难,予以无情的批判。他们用现实主义世界观去解释《圣经》,并依实验科学为依据,抨击神学的反科学性。这种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联系起来研究的结果是,给各地的宗教改革运动播下了种子。1518年,德国终于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和伟大的农民战争。在强有力的社会风暴冲击下,德国的文艺复兴从开始形成而达到极盛时期。肖像画与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尤其是版画艺术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版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都有著作出版。丢勒1471年出生在德国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中心地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城市——纽伦堡,他的父亲是纽伦堡的一个铁匠。丢勒从小喜欢绘画,后随画家胡尔盖莫特(1434年~1519年)学习绘画。他曾两次去意大利旅行,又去过德国各地和尼德兰一些著名的城市。在意大利,丢勒极为佩服曼坦尼亚的强有力的艺术。回到纽伦堡以后成为一个画家,画了《自画像》,创作了《启示录四骑士》《死神和骑士》等木版画。他的《自画像》上的很浓密的头发的画法,使威尼斯的大师乔凡尼·贝利尼大为惊叹地说:“丢勒那个人画头发,大概是用特殊的画笔吧!”

丢勒的画,坚实、缜密、严肃,他把中世纪为印刷《圣经》而延续下来的木刻图画,提高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版画艺术。为此,丢勒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丢勒一生创作的版画众多,最著名的是他的14幅版画《启示录》。《启示录》是基督教《圣经新约》中最后一卷。它充满了恐怖的奇想,大概是为了告诫信徒如不笃信基督就会遭到惩罚。丢勒利用这个题材暗示基督教会和15世纪德国封建统治阶级给人民造成了饥荒和灾难。其中的《四骑士》便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那4个象征着胜利、战争、饥饿和死亡的骑士,正无情地践踏着倒在他们铁蹄下的人群。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丢勒对待封建统治和基督教会的态度。《四圣徒》丢勒 德国

在油画方面,《四圣徒》是丢勒晚年的杰作。这是一幅为他的家乡纽伦堡市政厅绘制的作品,描绘了耶鲜的4个门徒:约翰、马太、保罗和彼得。这幅作品赋予这些人物以极其庄重有力的造型和强烈的个性。

格吕内瓦尔德(1460年~1527年)是与丢勒几乎同时期活跃在德国画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家为职业开始。并成为美因兹大主教的宫廷画家。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依塞哈姆祭坛画》。其中的《耶稣被钉十字架》《受胎告知》《圣母子》和《耶稣复活》等宗教题材的绘画,渗透了人间的爱和悲痛的情感。格吕内瓦尔德的绘画色彩强烈,尤其善于对画面中的光进行处理。他并不强调一个光源,而是根据画面的具体需要,灵活地使光在画面上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对光和色的处理对17世纪欧洲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16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画坛上惟一可以与丢勒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的绘画大师是汉斯·贺尔拜因(1497年~1543年)。他生于奥格斯堡,父亲也叫汉斯·贺尔拜因,为了和父亲区别,因此加上“小”宇,称小汉斯·贺尔拜因。他像丢勒一样,具有思想家的风度。他是16世纪德国最重要的肖像画家和装饰艺术家之一。其中以肖像画的成就最为后世推崇。1526年,贺尔拜因经过著名学者埃拉斯谟的介绍,《埃拉斯谟肖像》贺尔拜因 德国到英国结识了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爵士,并受英王亨利八世的赏识,成为宫廷画家。在那里他画了傲慢残忍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廷臣们,画了王后贵妇及宫女,还画了幼年时期的爱德华六世。贺尔拜因一生肖像画作品很多,他的肖像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16世纪各种人物形象、服饰和性格。在众多的肖像画中,以《托马斯·莫尔肖像》和《埃拉斯谟肖像》以及画家在第二次去英国前为妻子儿女所画的肖像画《艺术家的妻儿》最为著名。在《埃拉斯谟肖像》中,画家突出了人物沉着含蓄、亲切庄重的性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的典型。在《艺术家的妻儿》中,他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对象的性格特征,所有次要的部分都被处理在大块暗色调中,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为突出,充分抒发了他对妻子和儿女的真挚感情。

另外,贺尔拜因作为英国的宫廷画家,对于英国的绘画,特别是肖像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543年秋,英国伦敦瘟疫流行,年仅46岁的贺尔拜因染病而死。

总观德国文艺复兴绘画,共形成了两个高峰,一个是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前后的以丢勒和格吕内瓦尔德为代表的高峰,一个是16世纪中期以贺尔拜因为代表的高峰。自贺尔拜因以后,德国画坛由于封建势力的加强和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沉重打击,开始进入了低潮阶段。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法国文艺复兴较之意大利相对迟缓,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国缺乏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14至15世纪末,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战争的结果,法国得到了完全的独立和统一。15世纪的政治缺乏统一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从而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其次,法国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故乡,它拥有欧洲最优美的哥特式建筑。这一中世纪的传统无论在宗教建筑还是在世俗建筑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再次,法国人缺乏意大利那种深厚的古典主义传统和复兴古典文化(建筑)的意识。

15世纪,法国美术受到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影响开始发展起来。产生了亚威农画派。亚威农画派的著名代表画家是活跃在1444~1466年之间的安盖拉·夏隆东,关于他的生平现在知之甚少。根据他的作品表明,他最初在爱库斯,是后来才定居亚威农的。现存奥尔良·莱塞农疗养院的《圣母戴冠》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笔下的玛利亚和其他人物都带上了人间的自然感情,风景的表现也趋向写实,使画面带有真切和生动的感觉。

以布尔日为中心的卢瓦尔河,14世纪以来和亚威农一样是法国美术的一大中心。在这里以手抄本插图和教堂玻璃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国艺术在15世纪下半期成就卓然,图尔的让·富盖(1420年~1480年)的绘画作品使法国艺术别开生面。他的成就代表了法国早期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富盖出生于法国中部地区的图尔,在那里度过了青年时期。1440至1445年旅居巴黎,1445年到1447年他去了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在罗马逗留了两年的时间,曾画过尤金四世的肖像。1448年他重新回到图尔,受到查理七世的青睐。1475年,他荣获了“画家之王”的称号。

富盖的绘画创作吸取了意大利艺术的理想化和装饰性的表现,又学习了尼德兰的写实精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他既画《圣经》插图,也画贵族和僧侣的肖像。他的肖像画真实地刻画了各种不同性格和其内在精神状态,形神兼备,代表作有《查理七世肖像》和《居文纳·德兹·尤桑肖像》等。他的宗教题材的画,充满了人间世俗的情感,代表作有《圣母与天使》。这幅作品中的圣母是按照查理七世的宠妾来描绘的,她袒露着胸部,披着貂皮斗篷,十足的贵妇人的打扮。

富盖曾致力于袖珍画的创作,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创作的《祈祷书》显示了他在袖珍绘画方面的杰出才能,也是它袖珍艺术顶峰时期的作品。他具有故事性描绘的能力,整个画面的空间处理和人物的动态表情的刻画都十分成功。他的《审判阿朗松公爵》也取得了上述作品同样的成就。

进入16世纪初,活跃在法国画坛上的画家大都是富盖的后继者,其成就并不很大。16世纪中期,法国的肖像画在富盖的肖像画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多少代表了16世纪法国绘画的艺术成就。重要的代表画家是让·克鲁埃和他的儿子弗朗索瓦·克鲁埃。

让·克鲁埃(1485年~1540年)终身从事肖像画创作,其代表作品是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约姆·彼特》以及《法兰西斯一世像》等,画面颜色闪闪发亮,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弗朗索瓦·克鲁埃是让·克鲁埃的儿子,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肖像画作品。代表作有《药剂师比尔·居特》《查理九世像》《亨利二世像》和《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像》等。

在这些作品中,画家经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把帝王及其家属及男女贵族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克鲁埃父子的绘画以造型准确,严谨和优雅为其特色。

16世纪末,由于30年的宗教战争,法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法国出现伟大的绘画艺术是在巴洛克时代以后。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西班牙美术上的文艺复兴发端于15世纪。这个世纪的绘画艺术是在尼德兰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其成就不大。

西班牙从16世纪开始,在绘画艺术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就整个16世纪来说,其艺术的总体面貌如下:

首先,它不同于意大利,缺乏雄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人文主义不能在西班牙扎根的原因,在于西班牙的王权、贵族和教会的势力太大,资本主义发展却又先天不足。

第二,由于宗教裁判所的干预,西班牙艺术中很少有裸体画,特别是对女性裸体的描绘。

第三,西班牙绘画主要有两方面的题材:一是歌颂国王贵族和帝国历史的,另一是描绘宗教故事的题材。

第四,西班牙艺术品的订货人也只有两大家:国王贵族和教会。

第五,由于西班牙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对立也十分尖锐。为贵族和为平民的艺术并存。后来的卡拉瓦乔主义能在西班牙流行就是此因。

15世纪和16世纪上半期的西班牙画坛上,尚未出现一个全欧意义的大画家。16世纪下半期。西班牙出现了著名的画家埃尔·格列柯。由于格列柯的出现,西班牙的绘画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并从此在欧洲画坛占有了重要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