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1:00:5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 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1.1 复习笔记

一、1500年前后的世界

1东亚封贡体系(1)原因

①中国有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及文官制度,使“外国来访者羡慕不已”。因此,中国成为这一体系的中心。

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封建大帝国,与周边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儒家文化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2)渊源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代,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它最初是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交往的模式,其后被运用到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层面,再后来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包括同近代西方国家的交往方面。(3)影响

①维护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天朝至尊”的地位,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所坚持的道义伦理和儒家文化价值。

②这种封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原王朝周边的稳定和安全。

③中国封建统治者采取的“厚往薄来”政策使朝贡国有利可图,增加了朝贡国的物质财富,也使他们乐于同中国进行贸易交往和往来。

④这种封贡体系是一种不对称的贸易关系,加重了中原王朝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速了朝贡制度的崩溃。

2穆斯林世界(1)定义

穆斯林世界是指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2)形成和衰落

①形成

a.600年至1000年,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使欧亚大陆和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公元7世纪上半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到750年,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b.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建立,结束了争夺王位的十年内乱,762年,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在阿拉伯出现的伊斯兰教文明成为了一种纽带了,依靠这种纽带建立了庞大的穆斯林帝国,并逐渐形成了穆斯林世界。

②衰落

a.主要是伊斯兰宗教认同被削弱。

b.从8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逐渐衰落,分裂为众多穆斯林邦国,伊斯兰教内部也是教派林立,加之欧洲十字军、蒙古和突厥的入侵骚扰,整个穆斯林世界陷入了混乱状态。(3)典型代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①崛起

a.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的一支。7世纪上半叶,中国唐朝消灭居于大漠南北的东突厥,重创活动于中亚的西突厥。8世纪上半叶,中亚大部分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西突厥各部逐渐接受伊斯兰教。

b.阿拉伯帝国后期,突厥王公纷纷拥兵自立,割地称雄。11世纪中叶,塞尔柱突厥人几乎完全占领了小亚细亚,建立了辉煌而短暂的塞尔柱帝国,并使之突厥化,这为奥斯曼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扩张

1299年,奥斯曼土耳其酋长奥斯曼一世自称“埃米尔”,宣布独立。奥斯曼土耳其人争得独立后,在高举伊斯兰圣战的旗帜下,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并最终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奥斯曼帝国。

③影响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地位最为突出,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而介入欧洲历史,对亚欧非的国际关系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a.阻碍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b.改变了东欧的国际关系;

c.影响了地中海东部与马格里布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

3欧洲秩序(1)概述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500-1500)的欧洲存在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松散的宗教、政治关系。在融合了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欧洲封建制,所以,这种欧洲秩序实际上就是欧洲的封建制,因此,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领域显得十分混乱,它们几乎都与民族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欧洲秩序的载体:民族

①日耳曼人

a.日耳曼人指居住在彼此相联系的地域里,在体态、语言、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的庞杂的人类群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排他性大于亲和性。

b.查理曼帝国包括日耳曼人,它是德意志和法兰西的前身。

②斯拉夫人

在长期迁徙和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斯拉夫人形成了三个分支:即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

a.西斯拉夫人形成了今天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十几万的塞尔维亚人——卢日支人;

b.东斯拉夫人又分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三个分支;

c.南斯拉夫人的后裔即为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尼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3)欧洲秩序的纽带:宗教

在中世纪,除了各个封建王国外,基督教也对欧洲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①基督教的兴起与分裂

a.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犹太教的一个支派与希腊文化相结合,在罗马帝国东部形成了基督教。4世纪末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b.1054年,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与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分裂,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基督教由此分裂。

②教权与王权之争

a.教皇从公元6世纪上升为政治势力以来,到英诺森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极盛。

b.14世纪以后,西欧随着形成中的民族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力的增强,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加深。各国纷纷切断本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联系,同时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削弱和缩小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

二、走出中世纪——西欧的兴起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

①概述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智能和尊严的一次解放,是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由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②目的

主要是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神权国家观念进行批判,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③代表人物(国际关系领域)

马基雅弗利、博丹和格劳秀斯

a.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他在国家观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其最具代表性的论著是《君主论》。

b.让·博丹

让·博丹是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主权概念。他认为国家的根本特征是“主权”,主权是“凌驾于所有臣民之上的最高的、绝对的和永恒的权力”。

c.雨果·格劳秀斯

雨果·格劳秀斯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次将国际关系作为政治学的思考对象,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此外,他第一次提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被称为国际法之父。(2)宗教改革

①概述

宗教改革是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瓦解了罗马帝国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②主要派别

宗教改革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宗教改革派。

a.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反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最初发难者,他主张建立廉洁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号召驱逐天主教会势力,建立德意志教会。路德在坚持强调基督徒宗教上自由的同时,又要求基督徒服从世俗的权力,其主要代表作有《九十五条论纲》、《论世俗权力的论文》等。

b.加尔文

加尔文,J.(1509--1564)生于法国,是新教的激进派。他主张信仰得救,并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他重探讨了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主张建立使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和谐一致的基督教政府。

c.英国的宗教改革

第一,亨利八世为了打击天主教会势力,推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是,天主教的教义、仪式和制度不变。

第二,1571年,伊丽莎白一世公布《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以圣经为信仰的惟一准则,反对赎罪券和崇拜圣像,简化宗教仪式。(3)影响

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的巨大束缚,为西欧在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准备,提供了必要条件,尤其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

③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出现。国家主义是一种建设强大的国家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经济上的重商主义和政治上的加强王权是国家主义意识思潮的重要表现。

2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在西欧民族君主国的形成过程中,专制王权的确立是最关键的因素,专制王权的建立是民族君主国最终形成的标志。欧洲的民族君主国主要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1)西欧民族君主国的建立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形成的两个民族君主国,它们是在反对阿拉伯人统治——“收复失地运动”中形成的。

②英国。英国是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实现向民族君主国转变的。

③法国。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在英法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了强大的王权,他借战争使封建主削弱之机,迅速扩大王室领地,加强军队,打击割据势力并向外扩张。

④德意志与意大利。查理曼帝国在9世纪解体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在近代晚期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才德意志与意大利才各自结束分裂状态,走向统一。

⑤瑞典、波兰与俄罗斯。

a.1523年瑞典彻底摆脱丹麦人的控制,在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统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世袭君主政体的封建王国。瑞典在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开始了它的对外扩张时期;

b.从15世纪中叶起,波兰进入贵族共和国时期,王权被削弱,贵族势力上升,波兰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

c.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结束了东北罗斯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彻底摆脱了蒙古人两个多世纪的统治。(2)特点

①民族国家成为普遍的政治现实,是欧洲近代史时的事情,但它的观念在中世纪已自发地存在。

②民族国家的观念是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综合观念。

③民族国家的普遍出现,结束了“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的“帝国”观念从此让位给近代国家观念。(3)影响

①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生活,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基本形成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前提。

②民族君主国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不同,它促进了国内政治的发展。

③民族君主国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将国家主权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4)总结

①民族国家是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最终形式,是对共同的文化价值、政治信仰、经济基础认同的人民共同体,它是以拥有特定的领土作为该整体家园为基础的。

②这一时期的民族君主国虽然具备某些条件,但还没有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3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1)经济技术的发展

①表现

欧洲经济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产量的提高、封建人身束缚的减弱、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②原因

a.欧洲通过改进耕作技术和发展大面积耕种来提高农业产量。

b.大面积开发以前未曾耕种过的地区,松弛了农奴制对人身的束缚。

c.人口也得到增长。

d.欧洲经济的扩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发展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

③影响

a.西欧在中世纪期间经济技术的发展为西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伴随技术进步与革新而来的是商业事务新技术的发展(2)地理大发现

①原因

a.经济原因。15世纪以后开始了西欧蒸蒸日上的时代,黑死病的创伤已经痊愈,长期的战争也告一段落,西欧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

b.人口原因。商业的发展和农民得到人身自由为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松散的社会和易流动的人群。

c.技术原因。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发展使远程航行成为可能。

d.国家原因。新兴的民族国家渴望着海外殖民利益

e.宗教原因。新教徒由于受到教会的迫害也向往一个新的自由世界。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f.外部原因。穆斯林对东西方商路的阻碍和大西洋国家对地中海国家独占贸易的不满。

②表现

a.1492年热那亚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现了美洲。

b.149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到达印度。

c.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③影响

a.发展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一块商业市场。地理大发现后,重商主义成为欧洲最流行的学说。

b.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同时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欧霸权时代。

c.使得世界逐渐开始联成一个整体,各地区相对隔绝、封闭、独立发展的历史即将结束,全球时代逐渐来临。

d.殖民帝国迅速扩张。

e.从全球视野来看,地理大发现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使东西方各个文明的横向比较更为容易。

三、现代国际关系的孕育

1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1)背景

①欧洲的商业发展非常成熟,急需在世界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

②欧洲各国对殖民扩张持默认的态度,对新发现地区的土地专属权可以任意侵占。

③欧洲军事实力较强,乐于进行殖民侵略和扩张。(2)划分

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是早自新航路的开辟时就已开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时期。但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它们不久就衰落了。

②是荷兰代替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但由于英法参与竞争而逐渐衰落下去。

2西班牙的衰落与尼德兰革命(1)西班牙的衰落

①原因

a.国内原因:殖民地财富的大量涌入,反而阻碍了其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大量的财富只被用在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上,没有用于发展生产;

第二,大量金银的涌入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反而丧失了与别国工业的竞争力。

b.国外原因:不断卷入欧洲霸权争夺,耗费了自身大量的实力。

第一,16世纪的欧洲,王朝斗争、宗教斗争和经济竞争交织在一起,其中经济竞争是导致西班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法国、英国和荷兰分别在欧洲大陆与海上向西班牙的霸权发起挑战,而西班牙也想在陆上和海上同时扮演主要角色,与法国、英国、荷兰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②标志

尼德兰革命的爆发是西班牙衰落的标志。(2)尼德兰革命

①爆发原因

a.经济原因。尼德兰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因而对西班牙独占海外贸易不满。西班牙国王为了保护西班牙的商业利益,禁止尼德兰商船到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

b.宗教原因。新教传人尼德兰,路德教和加尔文教都广泛传播,这是西班牙所不能接受的,它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惩治新教徒。

②导火索

尼德兰各省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设立会威胁到它们的自治和自由,于是一群贵族上书腓力二世,要求关闭宗教裁判所。(3)结果

西班牙战败,海军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荷兰独立。

3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1)王朝战争

在中世纪,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大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王朝战争,王朝战争起因和目的大多为领土宗教纷争、争夺霸权、掠夺财富、保持荣誉等。(2)商业战争

商业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尚未被占领的欧洲以外的地区。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东亚封贡体系

答: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在东亚封贡体系中,通商与朝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另一面是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最后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2穆斯林世界

答: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3欧洲秩序

答: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二、复习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答:在1500年前后时,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都处于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前资本主义时代。在国际关系领域,主要存在着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1)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这种国际关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2)1500年前后,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穆斯林世界。此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3)1500年前后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15—16世纪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随着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的出现,邦国林立的欧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并进入了商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正是在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欧洲(西欧)酝酿了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等等。

2简述西欧的兴起。

答:在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得以兴起,并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约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为欧洲人提供了新的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同时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其中宗教改革对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欧洲迅速分裂成不同的宗教体系,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的旗号迅速开战。(2)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15~17世纪形成的民族君主国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专制王权的建立是民族君主国最终形成的标志。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形成民族君主国,之后英国、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瑞典、波兰与俄罗斯都纷纷形成民族君主国。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生活,为西欧的扩张提供了政治组织上的准备。在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下,国王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结成同盟;税收、军队、火药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君主国的实力;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具备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民族君主国不同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它促成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将国家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3)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①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为西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欧洲经济扩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产量的提高、封建人身束缚的减弱、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欧洲通过改进耕作技术和发展大面积耕种来提高农业产量。大面积开发以前未曾耕种过的地区,又松弛了农奴制对人身的束缚。欧洲从14世纪的粮食歉收、饥荒和黑死病所造成的灾难阴影下走出来后,人口也得到了增长。欧洲本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贸易的发展。欧洲经济的扩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的发展是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

②伴随技术进步,商业事务新技术被发明与改进,标准货币、银行、合股公司等的出现使金融、投资等活动活跃起来。这一切使15世纪以后西欧开始了蒸蒸日上的时代,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兴起在物质基础上确立了对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优势。在这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影响主要包括:

a.首先发展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一块商业市场;

b.使世界开始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各地区相对隔绝、封闭、独立发展的历史即将结束,全球时代逐渐来临;

c.这一时期西欧资本主义暴露了扩张的野心和攫取的贪欲,开始了殖民帝国的扩张;

d.使东西方各文明横向比较更为容易。

总之,欧洲人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制度,展开了最早的商业战争,缔造了最早的殖民帝国,使海外利益第一次成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因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民族君主国的出现、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在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历程中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正是凭借这些因素逐渐地确立了它在全球性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3简述尼德兰革命及其影响。

答:(1)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处于欧洲的西北,先由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继承,后由腓力二世继承归西班牙统治,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因而对西班牙独占海外贸易不满。腓力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的商业利益,禁止尼德兰商船到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加之在民族感情上尼德兰视腓力二世为外国人,对大量驻扎的西班牙军队十分反感。当时新教传入尼德兰,为西班牙所不容,它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惩治新教徒。

尼德兰各省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设立会威胁到它们的自治和自由,由一群贵族上书腓力二世,要求关闭宗教裁判所。以此为导火线,在1566年8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起义,被称为“破坏圣象运动”,新教徒劫掠教堂,破坏圣象,各阶层也都参加了起义。腓力二世派阿尔瓦公爵前去镇压。阿尔瓦达斯屠杀起义者,征收新税,没收了一批贵族的地产。恐怖政策使大量技术工人逃到国外,尼德兰繁荣的商业遭到摧残。尼德兰各省联合起来,在奥伦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向西班牙展开了海战,进行了独立斗争,并得到了英国和欧洲新教阵营的很大帮助。(2)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①在革命过程中,由于西班牙实行分化政策,尼德兰南部10省又回到西班牙统治下,北方7省则坚决抵抗,并于1581年正式宣布独立,称为尼德兰联合省(荷兰共和国),随后英国军队开赴荷兰。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向英国,遭到毁灭性打击。腓力二世去世后,双方于1609年签订《二十年停战协定》,到1648年西班牙才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②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西欧许多信仰新教的富商和新教徒纷纷来到荷兰以享受宗教自由。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大都会和西欧的金融中心。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开始了全球贸易和殖民过程。17世纪对荷兰人来说是一个“黄金世纪”。

③尼德兰革命和荷兰独立后,西班牙更加衰落了,它开始逐渐沦落为二等或三等国家,它的海上贸易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所取代。

三、思考题

1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现代国际关系从欧洲产生的原因

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正是在中世纪漫漫千年里,欧洲(西欧)酝酿了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等等。现代国际关系从欧洲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较,欧洲的商业发展显得异常成熟。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脱颖而出。从1400年至1770年,是商业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时期——这一时期资本的大部分投入商业企业,商人们组织了股份公司并得到皇家的特许状,准予他们在一定的海外领地上享有贸易垄断权和殖民特权。

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a.早自新航路的开辟时就已开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时期,但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它们不久就衰落了。

b.荷兰代替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但由于英法参与竞争而逐渐衰落下去。

②西班牙的衰落与尼德兰革命

西班牙的衰落经过对各殖民地土著人民的征服和屠杀,西班牙在16世纪中叶建立起欧洲第一个殖民帝国。随着不断地卷入欧洲霸权争夺,到三十年战争时,它们的殖民霸权已经衰落。西班牙的衰落除了国内的诸多原因外,欧洲其他国家与之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西班牙衰落的过程中,尼德兰革命的爆发是这个殖民帝国急剧衰落的标志。

尼德兰革命与荷兰独立后,西班牙更加衰落了,它开始逐渐沦落为二等或三等国家,它的海上贸易也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所取代。但由于军事力量对经济实力的滞后性,西班牙的军事实力仍持续了一段时间。

③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

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交织在一起,是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商业战争的出现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然而,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孕育和萌芽时期,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却是在欧洲内部爆发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的背景错综复杂,但它包含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的内容。(2)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开拓,为国际交往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也使国际交往中经济关系的地位迅速上升。欧洲步入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后,先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的荷兰、英国、法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至此,曾经遥远的、彼此相对孤立分散的世界终于被联系在一起,开始演绎出一幕又一幕交织着战争与和平、混乱与秩序、革命与反动、争霸与反霸、贫穷与富裕、东方与西方、殖民与独立、发达与不发达和多极与单极等人类社会的悲喜剧。

第二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1 复习笔记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

1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转换的阶段。它是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1)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①背景

17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生了新的变化,欧洲的政治局势特别混乱,动荡不安,各种冲突和矛盾不断激化。

②典型代表

在西欧和中欧,主要矛盾集中在法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与哈布斯堡家族的两大分支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

a.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时期从公元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哈布斯堡家族还统治过西班牙、波西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

b.法国

法国在17世纪初时,长期处于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三面包围的状态,背负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16世纪后期宗教战争后,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振兴商业的政策,国力逐渐得到恢复,并开始向海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c.荷兰及北欧、东欧各国

第一,荷兰1609年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后,与西班牙在欧陆和海上一直进行着冲突和战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结束。

第二,在北欧,丹麦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矛盾。它们或是为了夺取德意志领土,或是想干涉德意志事务而卷入三十年战争。

第三,在东欧各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的土地和商路不断地进行武装较量。

d.英国

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并开始向海外殖民扩张。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东方各国的贸易权。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政策,15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制度。(2)宗教纷争与王朝利益

①状况

a.宗教和约

1555年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后,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法律上取得了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其中路德教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

b.宗教纷争

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和世俗权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试图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权力,建立以皇帝为首的、以诸侯为封臣的君主国,这就造成了各新诸侯与罗马皇帝的宗教纷争和武力矛盾。

②表现

德意志宗教纷争激化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建立。这两个联盟都是政治军事联盟,并且各自都得到了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支持。

2三十年战争(1)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

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了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2)战争的四个阶段

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天主教同盟军获得胜利。

②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在英、荷的资助下进入德意志,但大败而归。

③瑞典阶段(1630—1635),哈布斯堡王朝取得胜利。

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法国与荷兰、瑞典等结盟,取得胜利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1)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①概况

会议分两地进行,1643年在闵斯特参加谈判的是神圣罗马皇帝、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在奥斯纳布鲁克参加谈判的是神圣罗马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的代表,会议前后持续了5年之久,但大部分参会者最终在1648年接受了停战条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一次国际会议。

②成果

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内容

第一,领土问题。瑞士和荷兰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了独立国家。法国获得了洛林和阿尔萨斯等等。

第二,宗教问题。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教随国定”原则,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加尔文教获得和天主教、路德教同等的地位。和约还否定了“归还教产敕令”的有效性。

第三,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在这一点上最能体现法国的胜利,因为德意志从法律上被历史性地分裂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将德意志几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b.意义《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

第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

第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

第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

第六,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第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

1这一时期的“均势”的特点:(1)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通过“均势”得以维持,欧陆几大国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状态,隔海相望的英国扮演着制衡者的角色;(2)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战败国和小国的利益,对它们的领土进行肆无忌惮的分割、蚕食、吞并;(3)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4)各大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实力,相近的实力保证了均势的实现和国际体系的稳定;(5)这时的“均势”原则只适用于欧洲具有共同传统的大国,并借此来保证大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

217—18世纪欧洲的纷争(1)《航海条例》与英荷战争

①《航海条例》

a.背景

第一,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

第二,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

b.内容《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c.结果

英荷就《航海条例》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②英荷战争

a.原因

英荷就《航海条例》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谈判破裂,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过程

第一,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只好向英国让步,1654年4月5日,双方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第二年.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失利,英国与荷兰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布雷达和约》。

第三,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又爆发,荷兰与英国签订了《伦敦条约》。

c.影响

第一,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和法荷战争,荷兰衰落了,荷兰的海上霸权彻底丧失。

第二,法国和英国慢慢崛起,占据着世界舞台。(2)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①原因

a.光荣革命使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b.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国家权力极力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c.根本上取决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向外拓展的驱动和动力,迫切需要海外扩张和发展经济。

②表现

a.英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再屈从于法国,结束了英法同盟,开始了与法国争夺的历史,英法矛盾逐渐上升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b.出现了英荷特殊关系。从1689年起英荷两个海上强国在共同反法的基础上形成联盟,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

c.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中采取了攻势,在欧洲大陆参与了18世纪开始的一系列王位继承战争,并对战争的结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的态度。原因是:

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无力在欧洲长期维持一支军队以在众强之中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因而它干脆不在欧洲谋求任何势力范围而只在大陆维持一种势力范围的大致均衡。

第二,任何一国的强大都将对英国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正是它反对一切霸权的原因。

第三,英国经济的发展使其在自足性与扩张性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英国是欧洲各国当中惟一不需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因此她成为对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3)法国大陆扩张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①法国大陆扩张

a.扩张动力

第一,路易十四继承了一个强大的法国,面对的却是一个分裂软弱的欧洲,他想在欧洲舞台上大显身手,进而统治欧洲。

第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给欧洲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而刚刚建立的均势其实并不牢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与法国抗衡。因此法国想趁势占领欧洲。

b.过程

第一,法国与英国联合,打败了西班牙。1659年,法西签订了对其有利的《比利牛斯条约》。

第二,路易十四就借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逝世而带来的遗产继承问题向西班牙发难,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了战争。

第三,法国于1672年又对荷兰开战。

②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a.原因

表面上是罗马帝国和法国为争夺对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实际上是为了争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

b.过程

第一,战争进程从1701年法国入侵南尼德兰和奥地利出兵意大利阻击法军开始。战争初期,法军处于优势,在尼德兰和意大利都取得胜利。

第二,1705年起,战局形势大变,反法联盟连连胜利,赢得了布伦海姆战役(1704)等诸多战役。

c.影响

第一,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

第二,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4)欧洲列强争霸与七年战争

欧洲列强的争霸主要通过诸多战争来展开,其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主要有:

①北方大战

a.原因

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b.结果

俄国获胜,于1721年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c.影响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通过不断发展它的海上力量,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为一个濒海强国,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②英西战争

英西战争于1718年爆发。西班牙战败,在1721年与英国签订了《马德里条约》。经过英西战争,本已摇摇欲坠的西班牙帝国更加虚弱不堪了。

③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一方为法国,一方为俄、普、奥。1735年,在英国的调停下,双方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和约使俄国达到了控制波兰的图谋,法国得到了洛林,波兰、意大利和德意志小邦照例是受害者。从此以后,波兰历史进入被列强任意宰割的痛苦阶段。

④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a.从1740年到1763年,发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b.1748年,战争双方终于达成了停战协议,缔结了《亚琛和约》。在这一和约中英国和普鲁士得到了加强,法国和奥地利则被削弱。引发战争的两个主要矛盾:英法矛盾和普奥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相反还加深了这些矛盾。

⑤七年战争

a.原因

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导致1756—1763年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

b.结果

法国和西班牙战败,德意志等其他参战国获胜。1763年,法、西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

c.影响

第一,这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

第二,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第三,七年战争后,欧洲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

3奥地利、普鲁士与俄罗斯(1)奥地利的转变

①原因

a.奥地利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成为列强之一

②状况

这时的奥地利帝国只守着三处产业:奥地利、波西米亚以及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通过与土耳其、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争夺,使得奥地利成为了强大的国家,并逐渐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火药库”。(2)普鲁士的崛起

原因分析:

①普鲁士骑士团精神的世俗化,是普鲁士军人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了。

②勃兰登堡经过长期的领土扩张,终于和普鲁士连在了一起。勃兰登堡—普鲁士既向着波罗的海和东方,又朝着更发达和繁荣的西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③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在位)继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他的统治使这个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他建立起一支常备军,逐渐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提高了普鲁士的地位。(3)俄罗斯的海陆扩张

影响因素:

对俄罗斯对外政策具有深远影响的因素有宗教、泛斯拉夫主义、民粹主义和村社精神以及地理环境与专制皇权等。

①东正教的影响宗教在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泛斯拉夫主义。既包含了俄国中心主义的观念,又表现出俄罗斯沙文主义的特征。

③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要求进行平民化的革命,它支持无限制地对外扩张和侵略。

④村社精神。村社精神是由“卡里斯马”式领袖与群众的集体无意识因素形成决策机制,这就为形成对外扩张的决策提供了精神和理论支持。

⑤地理环境与专制王权

a.俄罗斯处在一个寒冷孤独的平原,既没有天然的地理边界来保护它的独立发展,也没有畅通的道路通向先进的西方,这就促使了其统治者要拼命对外扩张,寻找对外的出路。

b.1682年彼得大帝当上了沙皇,这时的俄国已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封建大帝国,经济有所发展,与西方的贸易也逐渐增长,俄国的扩张野心也在膨胀,急需对外扩张。

三、17—18世纪的欧洲与世界

1美国独立战争(1)美国独立战争与欧洲列强的反应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a.七年战争使法国势力被驱逐出北美,英国得以对殖民地实行更严密的控制;

b.战争使英国财政亏空,英王开始通过征税向殖民地转嫁危机;

c.美国自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急需摆脱英国的控制;

d.美国自身民族与国家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试图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②欧洲列强的反应

a.法国起初对北美独立斗争持谨慎的态度,采取了“只差参战”政策,对英国保证实行“中立”。1778年2月6日,富兰克林和法国外交大臣维尔仁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法美结成同盟。6月14日,法国对英不宣而战,向英军发起了进攻。

b.西班牙对英国也久已怀恨在心,1779年与法国签订了《阿兰惠斯密约》,共同对英作战。

c.荷兰由于在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多次遭受沉重打击,它也企图利用北美独立战争的机会对英国进行报复。1780年12月20日英国对荷兰宣战,荷兰被迫对英宣战。英荷海军在加勒比海开战。

d.欧洲武装中立同盟

第一,1780年2月29日,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发表了《武装中立宣言》,目的是为了加强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二,丹麦、瑞典、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和两西西里王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

第三,“武装中立同盟”主要是以武力对付英国舰队,打破英国独霸海上的局面,保证它们与北美的贸易关系顺畅。(2)美国独立与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

①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a.总目标

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近赢得的独立。

b.政策

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

第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孤立主义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孤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实质是抵制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它具有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三个特点。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

第二,扩张主义

扩张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驱动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

②美国独立对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a.它预告了一个革命时代的来临。它不仅推翻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在北美大陆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还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它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一系列革命运动的爆发。

b.美国完全是在一种理想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它是从帝国和基督教世界的最后遗迹里破壳而出的一种西欧文明。

c.随着美国的独立、发展和壮大,它扩大了资本主义体系,使国际关系的体系和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资本主义体系和国际关系体系中越来越起到一个“安全阀”的作用。

2欧洲、拉丁美洲与非洲(1)拉丁美洲与殖民制度

①拉丁美洲概况

a.位置

拉丁美洲概况被太平洋和大西洋所环抱的美洲大陆地域辽阔,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通常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美洲两部分;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格兰德河为界,分成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b.居民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只是有关美洲土著居民的笼统称谓,其内部族系庞杂,语言繁多,约有1700余种。

c.文明

美洲大陆上产生过三大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形成过阿兹特克和印加两个帝国。

②西、葡在拉美的殖民制度

a.原因

西、葡在拉美的殖民制度新大陆被发现后,西欧的殖民者纷纷来到新大陆。西方殖民者利用比美洲土著先进得多的技术上的优势,加上印第安人政治组织松散,短时间内就征服了美洲大陆。

b.殖民制度内容

第一,西班牙的殖民制度受欧洲君主专制的影响,各个殖民地都效忠和臣服于西班牙王室,因此实行直接统治。

第二,葡萄牙在1548年已经在巴西建立葡萄牙王室的集权政府,设立一名财政总督和一名大法官,各要塞都有驻军。(2)非洲与奴隶贸易

①非洲概况

一般认为,古老而广袤的非洲大陆是人类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跨人文明门槛的地区之一。古埃及文明曾经辉煌一时。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5,全称为阿非利加洲。

a.居民

在非洲大陆繁衍生息的居民种族通常分为五大类型,即撒哈拉以北地区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撒哈拉以南多地区的黑人、散居在赤道南北热带雨林地带的倭人、居住在非洲南部肤色棕黄的克伊桑人种、定居在马达加斯加岛的马尔加什人。

b.文明

邻近欧、亚,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可以分为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使北非文明融人了一定的欧、亚因素。特别是阿拉伯人的军事入侵和武力征服,使北非的历史发展进程阿拉伯化—伊斯兰化。

②奴隶贸易

a.原因

第一,欧洲新航线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

第二,奴隶贸易能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

b.阶段

第一,从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起的阶段,其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

第二,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阶段;

第三,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特别是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步衰落。

c.“三角贸易”

第一,从欧洲到非洲西海岸为第一个航程,欧洲以酒类、纺织品、军火和饰物换取奴隶或武装劫掠奴隶;

第二,从非洲用船把奴隶,运往美洲换取矿产品等为第二个航程;

第三,把美洲的货物运回欧洲并在各国市场销售为第三个航程。“

d.影响

第一,非洲的政治制度和实践受到了有害的冻结凝滞影响。

第二,使古老非洲的政治社会结构遭到极大的破坏。

第三,引发了欧洲殖民列强进行商业战争.。

3亚洲: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1)亚洲隔绝于世界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在电报、轮船、洲际铁路、运河出现以前,南亚和东亚与西欧之间的遥远距离造出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地带。

②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自给自足,而对西方商人提供的相对微不足道的物品不感兴趣。

③地域辽阔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和中国的明、清王朝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西方商人和冒险家要想象在美洲那样靠武力开路不太可能。(2)中国的“康乾盛世”和清朝的对外关系

①康乾盛世

a.原因

17—18世纪中国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专制统治。清王朝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适时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特别是重新开拓和统一了中国原有的疆域。这一时期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一个独立而相当强大的帝国。

b.表现

第一,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第二,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②对外关系

清朝建立后,在对外关系方面主要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欧洲、俄国等发生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联系:

a.在对亚洲各国关系方面,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加强和密切了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

b.在与西方各国和俄罗斯关系方面,清政府前期准许贸易,然而开始逐渐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3)印度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

①印度概况: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并存的区域,在历史上很少出现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和组织严密的政权。中世纪以来,印度境内区域王国林立,强国控制弱国,小国依附大国,政治关系变化频繁,一国之内的王权、政权、地权和赋税征收权都很分散。

②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

过程:

a.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不断与荷兰与葡萄牙进行竞争,先后击败两国,在印度取得优势地位。

b.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帝国境内设立了150处商站、15家代理站,同法国的印度公司(1644—1721)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c.18世纪下半期,东印度公司有计划地发动征服印度各地封建主的战争,开始了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的步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