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经典科普小丛书(全四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7:18:36

点击下载

作者:(苏联)伊林(著),董纯才(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伊林经典科普小丛书(全四册)

伊林经典科普小丛书(全四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封面

版权信息

十万个为什么

钟表的故事

书的故事

灯的故事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屋内旅行记

第一站 自来水龙头

第二站 炉子

第三站 餐桌和炉灶

第四站 厨房锅架

第六站 衣柜

第五站 碗柜

屋内导游

返回总目录序言

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作品,到现在为止,我译出的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人和山》《不夜天》《苏联初阶》六本。

说到翻译伊林的作品,我不禁想起了亡友华恺。最初把这位名作家的佳作介绍给我并鼓励我翻译的,就是这位诚恳真挚的朋友。“在静安寺路一家德国书店里,有几本苏联的新型儿童科学读物,你可以去买来看看。你们写作儿童科学读物的人,很可以看看他们的写法。”这是1932年秋他对我说的话。

几天后,他就陪我一同到那书店去买书,当时看见的,就是《几点钟》和《黑白》。

我先买了一本《几点钟》。这书写得非常好。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是值得翻译出来介绍给中国大众的。他也极力怂恿我译,并且设法代我接洽出版的地方。于是花了两三星期的工夫,我就一口气把这本书译成了。

1933年春,华恺又把《黑白》买来了。他本想自己译它。可是后来他又把书给了我,让我翻译:“还是你来译吧。同一个人译同一个作者的东西,也许比较顺手一点呢。”

我当然是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美意,像译《几点钟》一样,在两三星期内,一口气完成了这件工作。

自从译了这两本佳作后,我对伊林的作品,就有了很深的爱好。以后这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一到中国,我就去买来翻译。《十万个为什么》是在1933年冬译出的。

此后有两年多,不见伊林的新作。直到1936年初夏,才买到《人和山》。译者差不多是日夜不停笔地费了一个多月的心血,才把它从那横行文字翻成方块字。《不夜天》是1937年2月从国外买来译出的。《苏联初阶》本是伊林最初轰动文坛的杰作,可是我反而迟到最近才译出。这是因为中国早先已经有了一个译本,我原来不打算译的。

在《不夜天》寄到之前,我忽然动了译《苏联初阶》的念头。后来跟C兄谈起我这个意图,他也很赞成。

好在一本外国名著,有两个以上的译本,是常有的事。多一个译本,并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倒可以使这部杰作更容易流传开来。

于是,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一个月的工夫,这部名著的翻译算是完成了。

译者深信,伊林的作品是给少年和大众的不可多得的精神上的粮食,所以总是抱着一颗热烈的心来翻译。我希望这样有益又有趣的书能够深入到大众里面。

译过伊林这几本书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不只是文字优美,而且立论非常正确,他是用一种正确的新的世界观去看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他是用历史的观点去看一切事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描写的事物是跟着时代在那儿变化不息的。

比如,他讲文字、纸、笔、墨水、印刷、钟、表、灯等等发明,他一面描写历史的背景,一面说出它们是怎样跟着时代逐步发展的。他不是把科学和发明“写成一篇现成的发现和发明的总账”,而是写成“人类跟物质阻力和传统思想搏击的战场”。

我们就拿《不夜天》来做例子说吧。这本书讲的是灯的发明故事。伊林描写人类当初没有灯,用烟火照明的情形。后来人们觉得烟火不方便,又费木柴,于是由有松脂的木柴想出了替代烟火的引火木。再进一步,又由引火木发明了火炬;由火炬发明了油灯。

等到工业发达,城市兴起之后,人们要在夜里工作,于是对又亮又便宜的灯的需要比以前更迫切。因此,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努力研究,于是煤油灯、煤气灯、电灯,都相继应时出现。

这显然告诉我们,各种灯的发明是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自成一个系统。古式灯是现代灯的祖宗。每种新式灯的发明,都是从旧式灯蜕变来的。换句话说,新式灯的发明是旧式灯由低级形态发展到了高级形态。

普通人都把电灯的发明归功于爱迪生一个人。可是伊林却不这样看。他认为爱迪生不过是许多灯的发明人当中的一个。电灯是由煤油灯和煤气灯演变来的。爱迪生的发明,不过是前人的发明更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因为伊林是用历史的观点去看事物的,所以他的作品,每本都写出了人类生活进化史的一面。

他把“历史上的人类从蒙昧时代以及其原始的半意识的生活形态进化而来的情形指示给儿童看”,使他们知道一点从烟火发明者到爱迪生所经历的过程,从简陋的原始生活到光明的人生大道所经历的过程。

他根据最进步的现代科学假设写成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只是给读者一些科学知识,并且还在字里行间随时给读者一个新的光明的启示。

我们读了伊林的作品,觉得它们跟普通科学书有一点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普通科学书总是讲化学的讲化学,讲天文的讲天文,讲地质的讲地质,讲动物的讲动物……都是各自单纯地讲自己那一部门,很少讲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我们读了这些书之后,所见到的世界只能是支离破碎的部分,而不是完整的全体。

可是,伊林的作品,常常描写出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事物在自然界里是交相错杂、浑然一体的,彼此之间都有关联。科学家们为了研究的便利,才把科学分门别类。伊林的作品,常常打破这种人为的科学上的界限,描写出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人能洞察自然界的全体机构。

例如,在《人和山》里,讲改造河流的时候,他就描写到地质、鱼类、农业等等跟河流的关系。讲控制气候的时候,他就写出化学、电气、生理学、数学、技术工程、经济、政治等等跟气象的关系。作者简直把自然和社会熔化于一炉。他一面描写出自然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一面又讲到人们应该怎样共同地去征服自然,建设理想的社会。

伊林的这一特色,也就是他给我们的一大贡献:他使我们看见了世界的整个机构。

伊林的作品跟普通科学书还有一点显著差别,就是一般科学读物,不是记账式地叙述,就是抽象地说理,非常单调无味,使人不愿意去亲近。

刚好相反,伊林的作品,却是用散文的笔法,借具体的形象来描写事物的现象和道理,极其生动有趣,非常受人欢迎。他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把奥妙复杂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

举例来说吧。在《几点钟》里,他讲钟表的调节器,并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用公园的旋转栅这样的东西来做比喻。在《不夜天》里,他借用自来水管来说明电池的原理。他用这样具体的东西来做比喻,读者一看,就很容易明了了。

枯燥无味的理论,奥妙复杂的事物,经伊林这样用文艺的笔墨写出来,不但使人读来容易明白,并且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修养的作家,所以他能用艺术的手法传布科学知识。他打破了文艺书和通俗科学书之间明显的界限,因此他写出的东西,都是有文学价值的通俗科学书。这些书都是用简练质朴、清楚明白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写成的作品,有些简直是优美动人的散文诗。难怪它们能很快地畅销全球,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让人爱不释手呢。

总括一句话,伊林的作品,立论非常正确,描写极其动人。译者敢以十分的热忱,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中国大众。惭愧的是译者没有传神之笔,译文怕是远比不上原文那么优美。如果译文再有不忠实的地方,那还要请大家不客气地指教。董纯才屋内旅行记

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卢·吉卜林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点煤油炉,煮马铃薯。

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劈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哪里来的烟炱?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

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

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

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也又湿又冷,你倒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

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

你看,问题挺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

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一

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二

有没有用空气筑成的墙壁?三

火有没有影子?四

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五

水会不会炸毁房屋?六

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七

为什么啤酒会咝咝作响,并且起泡沫?八

有没有透明的铁?九

为什么面包芯里都是小孔?十

炉子里有火所以使人暖和,皮袄为什么能使人暖和呢?十一

为什么熨烫呢子衣服要垫一块湿布?十二

为什么在冰上能着上冰刀滑溜,在地板上却不行呢?

这些问题,十位读者中间未必有一位能回答得出。

关于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知道得很少,而且也没有人可以问。

可以找到讲蒸汽机车、讲电话的书,可是到哪里去找讲烘烤马铃薯或者讲拨火棍的书呢?

讲这些的书也是有的,可是你要回答即使是我们这十二个谜,也得翻看许多书。而你知道这样的谜可以猜的岂止十二个,而是十万个。

你屋内的事物每一件都是一个谜。

它是用什么做的,怎样做的,为什么做的?它发明了多久了?

喏,你的桌上有餐叉和刀。它们总是在一块儿,就像一对兄妹。可是你知道不?刀比餐叉至少要年长五万岁。刀早在原始人那里就已经有了,固然不是铁的,而是石头的,而餐叉开始应用是才三百年前的事。

人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电话和电灯;可是你去问他们:镜子、手帕发明多久了?擦肥皂、吃马铃薯又开始多久了?

这些问题就很少有人能回答。

我们饶有兴味地读着那些遥远的未经考察的异国探险记,却没有想到近在咫尺就有一个不熟悉的、奇异的、谜一般的“国家”,名叫:

我们的屋子。

我们要是想去考察它,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前往。我们用不着带什么帐篷、枪支和向导,连地图也用不着。

我们也不会迷路。

下面就是我们所到的几个站点:

自来水龙头,炉子,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衣柜。我们所游览的屋子第一站自来水龙头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洗澡?

现在很少有什么城市没有自来水。我们每人每天要用十桶、十一二桶水。可是古时候,在十五六世纪,即使像巴黎这样的城市的居民每天也只有一桶水。你盘算一下,他能不能经常洗澡,又有多少水能用来洗衣服和打扫屋子……

也难怪他们用水不多: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有些地方的广场上有井,水得用桶去吊上来,现在一些小城镇里还是这样做的。井里常常发现有死猫和死老鼠。

古时候人不仅缺少水,也缺少清洁观念。人每天要洗一洗,这件事开始不算很久。

三百年前,即使国王也不认为必须每天洗一洗。在法国国王华丽的寝宫里,你可以找到一张大床,这张床这么大,要是没有一种特别的工具——铺床棍——帮忙,简直就没法铺。你可以找到一顶华丽的帐幔,挂在四根镀金的柱子上,就像一座小神殿。你可以在那里找到极好的地毯,威尼斯产的镜子,最上等的工匠精制的时钟。但是不管你怎么找,你在那里都找不到一只洗脸盆。

每天清晨,给国王一块湿手巾,他就用这块手巾来擦擦脸和手。大家认为这就完全足够了。

我们这里的人是比较爱清洁的。外国人来到莫斯科,看到俄国人经常去澡堂,觉得奇怪。柯林斯医生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澡堂在这里很需要,而且获利很多,因为宗教信仰要求俄国人去洗澡。在生着炉子的冬天,他们常往身上洒冷水。有的人从澡堂里跑出来,在雪里光着身子打滚,然后再回到澡堂里去。

我们还是回到巴黎。巴黎人很少换衣服,一个月一次,多则两次。那时候关心的并不是衬衣干净不干净,而是袖口花边名贵不名贵,胸襟绣花漂亮不漂亮。晚上就把衬衣和其余的衣服一起脱掉,光着身子睡觉。

只是到二百年前,衣服才开始换得勤些了。

手帕也是不久以前才用起来的,总共不过二三百年。开头用手帕的只有少数人。在名流要人中有不少人认为手帕是一种不需要的奢侈品。

床上挂的华丽的帐幔并不只是为了挂着好看,更是为了挡住从天花板上掉下来的虫子。有些古代王宫里,到现在还保存着那种防臭虫的伞。臭虫即使在王宫里也很多。

其实,帐幔对臭虫起不了什么作用。臭虫给安顿在它的褶子里还挺舒服呢。

以前,没有下水道。脏水都是从窗口直接往街上泼的。脏水流到街心挖的一条沟里。沟里臭气熏天,行人都强忍着靠着屋边走。

1867年在莫斯科铺设煤气管道的时候,在地底下发现了十五六世纪的木头铺的街面遗迹。在最古老的街面上积着一俄尺厚的一层污泥,然后又是一层街面——这是比较晚近的,上面又是一层污泥。

难怪古时候人们生病比现在多得多。那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地方脏,什么地方就会有疫病。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整个城市由于可怕的疫病——鼠疫、天花——而荒废了。十个孩子中活到十岁的只有五个。每个角落都有许多穷苦人由于天花和麻风病给毁坏了容貌。

是什么使我们变得比古人健康强壮呢?是自来水龙头、肥皂、干净的衬衣。为什么用水来洗涤?

为什么水能洗掉污垢?也许它只是简单地带走污垢,就像河水带走扔下去的木片那样?

那就来试一试。把脏手放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冲。它会不会变干净呢?

恐怕不会。你知道没有人会这样洗手的。我们洗手的时候,总是用一只手去搓另一只手。为什么要这样?为了把污垢擦去、刮去。

洗衣服也正是这样。我们不是把衣服放进水里就算了,而是要搓洗它——用手搓,甚至用刷子刷。

搓洗衣服,这就是从衣服上搓下污垢,就像我们用橡皮从纸上擦去写的字迹一样。污垢一经清除下来,水就不难把它冲走了。人怎样迫使肥皂泡工作?

可是这里我们忘了一件东西,没有它就怎么也搓洗不掉。

这是什么东西呢?

这是肥皂。

要是我们洗衣服或者洗澡不用肥皂,那总归是洗不干净的。肥皂是污垢的冤家对头。就比方说烟炱吧,它特别难洗掉。烟炱——微小的炭粒,它的边缘尖锐不平。这样的小炭粒落在皮肤的凹纹里,挂住了,就抓不出来了。

可是你拿块肥皂,好好擦一下。

肥皂向烟炱猛扑过去,拖它拉它,把它从坑坑洼洼里面赶出来。

肥皂是怎样干这件事的呢?

那你来想一想。

什么样的肥皂洗东西更好使——泡沫多的,还是几乎不起泡沫的?

是泡沫多的好。可见关键在于泡沫。

那么泡沫又是什么呢?

你把它仔细看一看。它全部是由小肥皂泡组成的,由外面包着一层水膜的小空气球组成。正是这些泡泡把烟炱抓住带走的。烟炱小颗粒沾在泡沫的这些小泡泡上,把它冲去就不难了。

正是用这种办法,工厂里把矿物从废石里洗出来。矿物和废石在水里都要下沉。可是如果把它们磨碎了,放在泡沫里,它们就不会下沉了。小泡泡有很大的力量,它们把矿物和废石的小颗粒都带到上面来。在这里就开始了选择。废石颗粒不能长时间沾在泡泡上,就沉到桶底去。而矿物颗粒却不会沉。最后在桶里就浮着一层矿物,很容易撇出来。

可见肥皂泡并不只是给孩子们玩儿的。人真是机智——连肥皂泡他也强迫它替自己工作。为什么我们要喝水?

这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问题这样简单,好像就用不着问。

可是一问,原来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喝水。

你说:我们喝水,因为需要水。

可是为什么需要呢?

因为没有水人就活不了。

活不了是因为我们一刻不停地在消耗水,我们应该补充水分。

你呵一口气到冷玻璃上。玻璃就模糊了,蒙上了小水滴。

这水从哪里来的?从你的身体里来的。

再说,你在热天里要出汗。

汗是从哪里来的?也还是从你的身体里。

既然你在消耗和失掉水,你就应该随时去补足它。

人一昼夜要失掉整整十二杯水。因此,他应该喝下或者吃下这么多的水。

难道水是吃下去的吗?

正是吃下去的。

在肉里,在蔬菜里,在面包里——在任何食物里,水分都比固体物质多得多。肉里水分比固体物质多一倍,黄瓜几乎全是水分。

就说你自己身体里的水分,也差不多和新鲜黄瓜一样多。如果你体重四十公斤,那你就有三十五公斤是水分,只有五公斤固体物质。

成人的身体里含的水分少一些:大约是体重的四分之三。

你会问:“那为什么人不会淌一地板的水,就像果冻那样?”

东西是用什么构成的并不怎么重要,最主要的是它是怎样构成的,这就是奥妙所在。

如果我们拿一小片肉或者一小片黄瓜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我们会看到许多饱含汁液的细胞。这些汁液是不会从细胞里流出来的,因为它四面都是封闭着的。秘密就在这里。

所以水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物质。

这就难怪人不吃东西还能活许多天,不喝水就活不了几天。水会不会炸毁房屋?

水看起来是无害的东西。可是常有这样的事,水就像火药那样爆炸起来。而且火药算什么!要是你不善于对付它,水比火药还危险二十倍。

有一次,水炸毁一整座五层的大楼,死了二十三个人。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原来,大楼里是一个工厂。

在底层建了一座大锅炉。锅里装的水就有一个大池塘的水那么多。

炉子生起火来,锅里的水沸了,蒸汽经过管道通到蒸汽机。

有一次,锅炉工忘了按时添水。锅里的水剩得很少。可是炉子还在继续烧着。因此锅壁烧得红热了。锅炉工没有想到这一点,就把水灌到那烧得红热的锅里。

可是你知道,把水浇到红热的铁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它一下子全都变成了蒸汽。

这也正是在这里发生的情况。水全都变成了蒸汽,锅里存贮的蒸汽太多了,锅壁经不住压力,就炸裂了。

曾经发生过更严重的事:德国有一次同时爆炸了二十二个蒸汽锅。四周的房屋全都给毁掉了。蒸汽锅的碎片飞到离爆炸地点半公里远的地方。

你看水蒸气是多么可怕的东西!

就在你家里,每天也有几千个蒸汽锅在爆炸,只是都不大,很小的。当炉子里的劈柴在毕剥作响的时候,这就是水在爆炸。完全干燥的劈柴是没有的,劈柴里总有水分。由于强热,水变成了水蒸气,使木头的纤维破裂,发出毕剥的响声。固体的水

固体的水,就是冰,有时也会爆炸。

蒸汽炸毁房屋,冰却毁掉整座山。

秋天,岩石的裂隙里渗进了水。冬天,水结成了冰。可是冰占的地方比水大,固然大得不算多——总共才大了十分之一。冰向各个方向挤压,结果连最坚固的石头也裂开了。

自来水管破裂也正是这个原因。要不让水管破裂,冬天应该采取防冻措施——用毡一类的东西把水管包起来。为什么着上冰刀不能在地板上滑溜?

有一个孩子,我问他为什么着上冰刀也不能在地板上滑溜,他回答说:“因为冰又滑又硬,地板却没有那么硬,也不滑。”

可是你知道有一种石板地,它又滑又硬,而在这种石板地上仍旧不能滑溜。

我们在冰上滑溜的时候,冰在冰刀的压力下融化了。在冰刀和冰之间出现了一层水。要不是有这层水,在冰上滑溜就和地板上一样困难。水像机器里的润滑油,减少冰刀和冰之间的摩擦力。

冰川从山上滑下来,也就是这个缘故。在冰的重压之下,它的下层就融化了,于是冰川就顺着山坡滑下来,正像你的冰刀在溜冰场上滑溜一样。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

人人都说水是透明的。其实只有薄层的水才是透明的。海洋的底层是漆黑的,因为阳光不能透过那么厚层的水。

而且不只是水——所有的物质取一薄层都是透明的,厚层的就不透明。比如取一块无色透明的玻璃,从它的边缘去看它。你看那玻璃也就不是无比透明的了。

不久以前,一位科学家做了一块铁片,只有十万分之一毫米厚。这块铁片就像玻璃一样透明,而且几乎完全无色。把它放在书页上,可以一点不费事地读出最小号的字。

科学家也用金子和别种金属做出了这种透明的薄片。第二站炉子人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

冬天的夜晚,劈柴在炉子里毕剥毕剥地爆得好欢啊!你看着那火苗,很容易想象出许许多多奇异的东西——火烧的城市,被围的堡垒。那劈柴的爆裂声好比是排炮的轰响,那火舌就像是顺着堡垒城墙跑的士兵。

古时候,人们以为在火里住着小小的火壁虎——火的神灵。还有人认为火就是神明,建造庙宇来供奉它。

在这种庙宇里点着奉献给火神的灯,几百年不让熄灭。

点长明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风俗之一。几万年以前,人们还不会取火。他们不是取火,而是觅火,就像现在人在寻觅宝石一样。难怪当时珍惜火就像珍惜宝贝一样。如果它熄灭了,就没有地方再去找到火了:人们那时候还不会取火呢。

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闪电烧着了树木。人们惊恐地看着那火兽吞吃树木,毕毕剥剥地折断树枝,用舌头舔着树皮。他们都怕走近,却又不愿意走开:在寒冷的夜晚,在一棵烧着了的树木旁边是暖和而愉快的。

原始人是很勇敢的。他们常常不得不跟那些巨大的披毛的猛犸和强壮的洞熊进行战斗。后来终于有一些大胆的人,他们不怕去接近那逐渐熄灭的火。

我们不知道谁是第一个决定抓起一根烧着的树枝并且把这奇妙的猎获物带回家去的。或许干这件事的不止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有几个人这么做了。不管怎么样,总是有一些大胆的、勇于创新的人,他们像驯服野兽一样驯服了火。

爱迪生创制第一个电灯泡的发明,比起这些披着兽皮、有长长的胳膊和向里翻的脚的人的发明来,也就不算什么了。没有火,我们到现在还会和褐猿或者大猿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明亮的火光照亮了原始人的岩洞和土窑。可是又过了多少万年,人们才学会了取火。

人学会了取火,就可以不怕丢失火种了。要是风雨熄灭了火堆,随时可以重新点起一个来。

后来,人们一直在庙宇里点着长明灯,来纪念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人们还不会取火,那个时代火是一种稀罕珍贵的宝贝。

不管这件事好像多么奇怪,最古老的取火方法还是保留到了我们这个时代。

原始人用一根小木棍和另一根小木棍摩擦取火。

我们也用摩擦来取火——用火柴擦在火柴盒上。

可是这有区别,区别还很大。擦着一根火柴——只要一刹那工夫,要摩擦一块木头着火,即使是很干燥的,也总要你忙五分钟,或者还要更长时间,而且还得会干。火柴谁都会擦,可是你倒照着原始的方法取取火看。我很怀疑你能干得成功。为什么火柴会着火?

原始人没有像我们那样的工具。他既没有锯,也没有刨。

他用尖的石头或者骨头来锯来刨。用这样的工具做工绝不轻松。他不得不长时间地擦着刮着,使得木头发热,有时候甚至着起火来。或许正是这个使人想到,摩擦可以取火。

要使木头着火,必须让它发热得很厉害。所以,两根小木棍必须摩擦很久才行。

火柴却是另外一回事了。火柴头是由一种不太热也会着火的东西制成的。

火柴头触到一块热的铁,比如热的炉子的门,就足够使它着火。可是如果你拿火柴的另一头去触炉门,就不会着火。

这就是为什么火柴并不需要在火柴盒上擦五分钟的道理。它只要一擦就着。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柴发明至今的时间并不是很久。1933年,第一家火柴工厂整整满一百岁。在这之前,取火都用别的办法。一百多年前的人,口袋里带的不是火柴盒,而是一只小盒子,里面有三件奇怪的东西:一小块钢、一块不大的石头和一小块像海绵似的东西。如果你问这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会告诉你,那钢是火镰,那石头是火石,而那块海绵是火绒。

整整一堆东西就顶一根火柴!

那时候是怎样取火的呢?

一个穿着华丽长袍的胖子,嘴里衔着一根长烟管。他一只手拿着火镰,另一只手拿着火石和火绒。他拿火镰去

打火石。没有效果!再打一次,还是没有效果。再打一次,火镰上跳出了火星,可是火绒没有燃着。最后,打到第四次或者第五次,火绒才燃着了。

说实在的,这就是一个打火机。打火机里也有小石头,就是火石;也有一小块钢,就是那小轮;也有火绒,就是浸透汽油的灯芯。

用火镰打火并不简单。至少,当欧洲的旅行家想教格陵兰的因纽特人用欧洲人的方法取火时,因纽特人拒绝了。他们认为还是他们的老法子好:他们像原始人那样摩擦取火——用皮带拉转一根小木棍,小木棍竖在一块干木板上。

欧洲人自己并不反对改用什么更好的东西来代替火石和火镰。市场上时常有各种各样的“化学发火器”出售,一种比一种古怪。

这里是一种火柴,一触到硫酸就会发火;那里是一种玻璃头的火柴,得用一把钳子把玻璃头夹碎,火柴才会发火;还有一种很复杂的发火器,整个装置全是用玻璃制成的。可是所有这些使用起来都不方便,而且价钱很贵。

这样一直延续到黄磷火柴发明为止。

黄磷——这是一种只要稍稍加热到六十摄氏度就会着火的物质,好像再也想不出比它更好的制火柴的材料了。但是黄磷火柴完全比不上我们现在的火柴好使。

黄磷火柴是很毒的,它主要的毛病是太容易着火。要点着这种火柴,只要在墙上甚至在靴筒上一擦就行。这种火柴着火的时候,要发生爆炸。火柴头像个小炸弹,碎粒向四面八方飞散。火柴着过以后,还留下一股不好闻的二氧化硫气味,给人一种坏印象。这种火柴头里除了黄磷,还有硫黄,硫黄燃烧就变成二氧化硫。

六十年前,出现了“安全”火柴或“瑞典”火柴,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火柴。这种火柴头里完全没有黄磷,另一种易燃的物质代替了它。为什么水不会燃烧?

有些东西受到强热以后就会燃烧。有些东西甚至稍稍加热就会发火。可是也有些东西完全不会燃烧。

比方说水就不会燃烧。

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正和灰烬不会燃烧是一样的道理。

水本身就是从燃烧中得到的。

要得到水,该用什么来燃烧呢?

氢气,这就是用来灌气球和飞艇的那种气体。

现在也用另外一种气体——氦气来灌飞艇。

氦气不会燃烧,所以坐这种飞艇飞行比较安全。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

你从杂物间里搬来重重的一捆劈柴,砰的一声把它丢到炉子旁边。这些劈柴都挺好挺结实。它散发出香气,就像屋子里搬来了圣诞树。

你把炉子生起火来。过一两个小时,你看那捆劈柴已经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地板上融雪的一块湿迹,还有炉子里的一两撮灰。

这一捆劈柴到哪里去了?

烧掉了。

可是,烧掉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点得研究研究。蜡烛点着了,也会消失。这是怎么回事?它是完全消失了,还是仅仅看起来好像是消失了?

我们来做这样的实验。拿一把匙和一支蜡烛,把匙罩在烛焰上,匙上蒙上了一层雾,一层小水滴。

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这是从蜡烛里来的,没有别的来源。

现在把匙擦干,拿它放到烛焰里。匙上熏了一层烟炱——小炭粒。炭是从哪里来的?仍旧是从蜡烛里来的。

为什么以前没有看见炭呢?

这正和屋子里看不见梁或钉是一样的道理。梁、钉、砖只在屋子着火的时候才看得见。这里也是一样:炭只有在我们安排一场小火灾——点起蜡烛——的时候才看得见。

好。蜡烛点着的时候,我们从它那里得到水和炭。

可是水和炭又到哪里去了呢?

水变成水蒸气飞走了。正是这个水蒸气,当我们把匙罩在烛焰上的时候,它凝结在匙上。

那么炭又到哪里去了?

当蜡烛冒烟的时候,炭就以烟炱——微小的炭粒——的形式飞散开去,然后落到天花板上,落在墙壁上,落在周围的东西上。

可是如果蜡烛燃烧得好,那就不冒烟——炭全都燃烧了。

燃烧?

可是,燃烧是什么意思呢?

事情又得从头说起。炭燃烧,又到哪里去了?

两者必居其一:不是完全消灭了,消失了,就是变成了别的什么物质,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让我们来试试捉住这个隐身人。这需要两只装果子酱的瓶子和一个蜡烛头。

把蜡烛头插在一根铅丝上,以便把它放到瓶子里。

拿一只杯子,倒进去一些石灰水。

石灰水是这样制备的:拿少许生石灰,把它放到水里搅和,用吸墨水纸过滤。如果得到的溶液混浊,就再滤一次,使它变成完全透明。

现在把蜡烛头点着,小心地把它放到空瓶底上。蜡烛头燃着燃着,终于熄灭了。把它提上来,点着了再放进瓶里去。这一次蜡烛头立刻就熄灭了,好像它浸到水里一样。

可见瓶子里现在有些什么东西妨碍蜡烛燃烧。

那可能是什么东西呢?你知道瓶子看上去是完全空的。

现在我们这样来实验。瓶子里倒进一些石灰水。水变浑了——变成白的了。可是我们把石灰水倒到另一只瓶子里去,那里什么也没有变化,水仍旧是透明的。可见在那原先蜡烛燃烧过的瓶子里有些什么看不见的气体,会使石灰水变混浊。

科学家管这种气体叫二氧化碳。他们发现,炭燃烧的时候就得到二氧化碳。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蜡烛到哪里去的问题了。它先是变成炭和水。水飞散了,炭又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

这正是劈柴发生的情形。劈柴也变成了炭和水。炭又燃烧,尽管不是全部烧掉:总会有少许未燃烧的炭留在炉子里。而烧掉了的炭,那就是二氧化碳,就和水蒸气一起飞到了烟筒里。冬天,烟筒里冒出滚滚白烟,这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如果烟是黑的,就是炉子冒烟了;这种烟里还有许多未燃烧的炭,这就是烟炱。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

冬天,只要炉子里火一生旺,屋子里就热闹了。炉子呼呼直响,好像乐队里的大喇叭,而炉门砰訇作响,好像铜铙钹。

这些呼呼和砰訇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喇叭呼呼地响,得有人去吹它。

可是有谁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把炉火生起的时候,炉子里的空气就烧热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它要往上升,室内的冷空气就进来填补它空出来的位置。于是,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子底下经过炉子向上流去。

这很容易证实。拿几张小纸片放在一张硬纸板上,不过小纸片得放在硬纸板的边沿上。把硬纸板靠近炉门的小孔。小纸片就一张跟着一张飞进炉子里去了。

是什么东西把小纸片带进去的呢?

那是从室内流进炉子的空气流。空气流带走小纸片,就像河流带走扔进去的小木片。

可见并没有谁在吹炉子,而是空气自己向那里跑的。

可是空气热了真的会往上升吗?

这你可以亲眼看到。在有太阳的日子,拿一支点着的蜡烛或者一盏灯放在窗台上。你看到窗台上有火焰的影子,在火焰影子上面还有往上升的空气流动的影子。正是因为这个,火

焰总是往上伸展:空气上升引着火焰一起跑。

现在你可明白,为什么要在炉门上钻孔?为了让空气进去。可是为什么需要空气呢?

为了让劈柴在炉子里燃烧。

没有空气——比如在一只密不通风的炉子里——劈柴就燃烧不起来。通风越好,劈柴就燃烧得越好。你大概已经注意到:通风好的时候,劈柴就烧得旺;而通风不好的时候,劈柴就烧得有气无力了。

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了空气。他们发现,空气是几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大部分是氮和氧。燃烧需要的气体正是氧。

劈柴在炉子里燃烧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劈柴里存在的炭和从空气里来的氧化合成了二氧化碳,而氢和氧化合成了水。

可见空气在它的旅途上沿着“炉子—烟筒”这条路线前进中,已经完全变了。它里面的氧剩得不多了,而代替氧的从炉子带到烟筒里去的是水和二氧化碳。为什么水能灭火?

如果把蜡烛浸入水里,它就熄灭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的是空气,而不是水。

这正是水为什么能灭火的道理:它不让空气接近燃烧的物体。

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来灭火:盖上毯子或者撒上沙子。毯子或者沙子不让空气接近火,火就熄灭了。关于炉子的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