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2:14:35

点击下载

作者:季爱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试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特征,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资料显示,到2000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2%,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0%,意大利则高达25%,且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美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等出口收入达700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中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1]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且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内容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研究背景(一)新科技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层出不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浪潮,对文化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广播、报业、出版、音乐制作、图书、广告等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互联网作为新的商业平台和文化娱乐平台,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体,将文化产业向前推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信息产业、内容产业等的不断兴起,促使文化产业拓展到生命力无限的新领域。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2]14%,英国为12%。美国由此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二)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过渡,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

有关专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发达国家由工业型社会进入服务型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呈现出国民经济“软化”和服务化趋势。世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1960年到2001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收入国家由25%增加到50%,中等收入国家由46%增加到52%,高收入国家由54%增加到71%。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服务业目前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阵地,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三)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扩展

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出版的《文化、贸易和全球化:问题与答案》一书中表明,在过去20多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约600亿英镑,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产值占GDP 20%左右,其音像产品占据了国际音像市场的40%以上份额。由于国际市场的作用,过去5年中,美国电影业的国际市场收入约占美国主要电影公司收入的40%;1998年,美国电影出口产值为68.7亿美元,而到2002年其出口产值则达120亿美元。不仅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而且发展中国家文化商品也获得了高速增长。国际知名的会计和咨询服务公司——普华永道公司,在世纪之交发表的预测报告中曾提出,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推动下,全球娱乐与传媒业在今后5年内,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05年,全球娱乐业和传媒业已达到1.2万亿美元的规模。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重新审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3]所扮演的角色。

全球化进程使文化产业各生产和消费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加剧。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超级大国居于主导地位,在占领他国文化市场、谋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竭力输出其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发展中国家则只能处于外来文化冲击之中,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提高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和精神控制力。冷战结束后,军事威胁相对减弱,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这种文明冲突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文明冲突中将必然处于有利地位。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中央自2003年陆续出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尤其近几年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国务院先后下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与《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等文件,通过政策及体制支持系统来改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温家宝也于2009年7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与此同时,文化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富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充分,无论是产业规模和结构,还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资本已经开始与中国文化产业进行对比悬殊的竞争。所以,从国际发展形势与趋势来看,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一种客观要求。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态,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在我市经济历经多年高速增长,进一步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环保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宁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举措,是推进宁波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认真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总产出546.5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呈现出产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主体日趋壮大、产业集聚明显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文化产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宁波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爬坡阶段,存在低小散、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各类文化产业,都还是“小草”,尚未长成“大树”,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门类、企业还很少,这些不足成为宁波市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与障碍。如何解决问题、跨越障碍、构建自身的竞争力,是宁波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状况、文化企业生产率与利润率、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地区文化产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对该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目前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和具体行业的中观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的成果比较丰富,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中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确定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定位的研究成果还未见到。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看,这项工作可以为协调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二、研究意义

本书从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出发,揭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进而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特殊规定性,并通过对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确定宁波文化产业的区域定位,由此进一步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培育模式。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各地兴起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高潮。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北京市凭借其国家级文化机构密集、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创意人才集中、软件产业发达等优势,提出实施在内容原创上展示高端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上海市位于长三角全球制造业中心区,设计业发达,因而提出实施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联姻的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在全国领跑新兴工业化道路;广州、深圳则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与香港加强合作,在金融、营销等方面服务于全国,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化的跳板。我国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的各自特色日益得以彰显:北京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上海侧重于从“中国创造”走向“中国设计”,广州和深圳着眼于从“中国创造”和“中国设计”走向“中国营销”,文化产业在这些地区显示出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不能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一哄而上地进行复制,这是对当代文化产业过于单一和片面的认识。文化产业也具有一般产业特征,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条件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要从事“中低端”加工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正有条件的地区解放出来进行产业升级。而且,当代文化产业已经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阶段,其上端渗入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开发,下端深入到个人日常消费生活的每个角落,旁及当代经济的各个部门,成为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多方融合,并提升全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普遍性产业。换句话说,当代文化产业不仅有“高科技含量和资本密集”部门,也有“高传统技能含量和劳动力密集”部门。前者表明信息产业向“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大城市作依托;后者则可以和传统服务业结合,甚至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发展。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创意,适应消费需要,无论是什么类型部门都有发展的机会。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尽管都力图在盘点地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但是仍然有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的问题。能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而制定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则是通过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横向比较,确定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准确定位。(二)丰富国内文化产业研究体系,开辟地区文化产业量化研究新领域

文化产业的国际研究日益显现出当代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并且在政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而在我国的理论学术界,文化产业研究并没有真正进入跨学科的系统理论研究境界;在具体的方法上,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多数偏重定性研究而缺乏定性、定量兼顾的综合研究。这与相关的统计数据缺位及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等因素有关。文化产业研究固然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但同时也要重视以“产业”为核心的应用研究;在方法上不仅需要文化学的、社会学的定性研究,也应当有经济学的、统计学的定量研究,这样才能构建起完整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研究体系。本书主要从中观层面开展地区文化产业研究,以便把成熟的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和现代量化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研究的定性化与伦理化成果优势,推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技术层面促进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化。

当前如何科学地把握和界定文化产业的内涵与范围;如何分析和把握我国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运动的特点;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融合,提升地区“软实力”;如何建立有序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等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准确、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的规范和技术。本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通过汇总和整理大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与决策技术手段,完成了宁波文化产业区域定位;通过实证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宁波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培育模式;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独辟蹊径,丰富和完善了文化产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为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文化产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

[1]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比较》,2010年12月6日,http://www.sgst.cnxwdtshsd/200705/t20070518_97953.html。

[2]

[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

[3]

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里既涉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界定,又涉及各个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多样性,有时甚至会涉及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西方各国十分强调文化产业(即通常所说的“创意”产业)的内在属性。“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内核,具有很强的专有性,不容易被移植、被模仿,能牢固占据属于自己的“市场”。在报刊出版业、影视娱乐业、音像广告业、网络传媒业等文化产业的常见领域,“创意”一直被公认为是整条文化产业价值链上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外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从19世纪末开始就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问题进行研究,涉及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性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很多学者对此问题已经作了比较深刻的研究,甚至作出明确的预见。威廉·配第就曾经明确地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的财富生产向无形的服务转变。克拉克也揭示了类似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业结构中心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变迁。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法则。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对多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以及政府行为五要素,另外加上机遇等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理论界称之为“钻石模型”。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细化。

在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付出了心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业界和政府的重视,讨论的主要热点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般性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比较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等。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对产业结构及其可竞争能力、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及其创新能力、产业价值链及其上下游配合与空间集聚能力、行业监管及其政策管理能力,技术进步与运用及对业态、竞争优势的影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国内研究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等。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不同学者的观点也有差异(见表1-1)。

虽然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内容的提法不同,但都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种系统组合的功能性力量,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系统结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高低都取决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在质、量、空间与时序上的组合形态。

本文从城市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笔者将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简要地定义为:与我国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较强的城市相比,宁波市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而拥有的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取决于该城市的整体环境,是该城市生产发展水平、各种生产要素、文化需求、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从城市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还要探讨各个因素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状况。本文主要通过对生产要素因素、需求状况因素、相关产业因素、企业战略因素、政府行为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这些竞争力既包括现实的竞争力,又包括一些潜在的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类方法:一类方法是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直接评价,用相关国家特定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等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来反映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另一类方法是对产业竞争力进行间接评价,通过对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的综合评价来间接评价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强弱,进而找出文化产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看,以第二类评价为主。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王琳(2000)等人在参考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产业属性、特征的考察,构建了“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描述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反映政府的投入力度和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从总量、速度、结构、效益、贡献率等角度评价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由于数据的缺乏,王琳并没有做太多的实证分析,显得过于粗糙,但是联系到当时的背景(文化产业还没有正式界定),该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指出了进行文化产业评价的一般方法。

湖南大学的雷光华(2004)在借鉴国外产业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从市场占有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他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出口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等等。换个角度来看,他的理论阐述同样适用于其他产业,并没有太多的独创性,而且仅仅反映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侧面,过于简单。

国家行政学院的祁述裕(2004)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化产业国[1]际竞争力报告》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方面相对权威的论著。他参照国外有关竞争力研究的通行做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生产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需求状况系统:主要指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相关产业系统:文化产业是由一系列产业所构成的链条,相关辅助产业系统是指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的相关产业。

文化企业战略系统:包括经营战略、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

政府行为系统:主要包括政府效率与信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政府创新能力、文化市场的规范程度等。

和王琳相比,祁述裕的研究更加深入,他建立了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当时能够获得的部分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竞争力状况进行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详细分析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劣势所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花建(2005)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一般产业竞争力的共性,又有其自身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方面的个性。它包括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从四大核心能力出发,可以得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

同祁述裕相比,花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只是过分强调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与影响,也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赵彦云(2006)等人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文化实力竞争力、市场收益竞争力、文化产出竞争力、公共文化消费竞争力、人才与研创竞争力、政府文化竞争力、文化资源与基础设施竞争力。他们在祁述裕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立了7要素—27竞争面—106竞争点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全国部分省、直辖市和几个省级城市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总体来说,该研究突破了以往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模式,可以对不同级别的区域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他们在指标选取上仍然过于随意,对不同指标采取等量赋权的方式也值得商榷。

上海市政府(2007)近年来同样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统计部门为此专门成立了专家组,专家组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发展指数”,以此作为城市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的依据。“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主体思路是:以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为主,从投入、产出、消费三个环节,综合衡量一个城市(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一整套指标体系。源指标基本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文化发展指数共分为六部分(见图1-1)。

在每一个二级指数下面,又进一步细化指标,规定了相关权重,限于篇幅,不再详述。总体而言,城市文化发展指数总体框架过于简单,但是它首次明确提出要在新的统计体系下对城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类别见表1-2。图1-1 城市文化发展指数框架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框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之上的。从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内容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种系统组合的功能性力量,在它的背后有一个要素组合结构,竞争力的来源、强弱或高低决定于诸要素在质、量、空间与时间上的组合形态。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代表性观点有三种:(1)2001年,祁述裕提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因素:服务型社会的建立、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产业竞争力地位的提升。(2)2004年,祁述裕对波特“钻石模型”略加修改,提出了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五要素“钻石体系”,包括生产要素、企业战略、政府调控、产业集群和消费需求。(3)2008年,王志球、汪治和余来文分析了影响深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六因素: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文化产出水平、相关支持产业、政府行为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

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的研究

尹海燕、康小明、向勇、任彦申等学者从树立本土文化品牌、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宋彦麟、韩秀红、张立伟等则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别对辽宁、昆明、成都等地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对策展开了实证研究,但这类地域性研究并不多见,做得出色的更少。

总之,这些研究和探索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国内虽然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不够全面系统,还缺乏地区差异性研究,从而造成政策建议针对性不够强,削弱了研究的意义。

[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书在吸收国内外众多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具体思路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支柱产业,宁波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对全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本书以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及“钻石模型”为主要依据,吸收其他国际上较权威的有关竞争力理论的成果和方法,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以及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产业集群、政府行为五大因素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本书对影响因素的选取,主要遵从以下三条原则:

1.内外部条件共同分析。从总体上看,决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条件有两个,文化产业内部条件和文化产业外部条件。而产业内部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自变量,外部条件只是次要或辅助变量。

2.突出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关键性作用。纵观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市场运作效率低下以及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起到规划和调控的作用,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尤其如此。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相关的政策支持都需要靠政府的能力解决。

3.重视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微观上看,文化产业是由文化企业组成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是文化产业参与竞争的载体,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时不能忽视文化企业的发展,它对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在分析评价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时,主要以出版发行、新闻传媒、广播电视、文化创意、文具制造销售、动漫游戏、文博会展这七大产业为主要代表性行业,从整体上分析研究宁波市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上述七大产业为研究背景是因为上述文化产业在我国,尤其在宁波市的文化产业集群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发展较快。此外,这七大产业最能体现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创造性和精神性;其发展状况也最能反映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文化创新能力。

为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考察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本项目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主要体现在构筑理论模型、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上,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收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有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同时结合定性分析,对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2.对比研究法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我们选择了宁波市与我国相关城市(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五个计划单列市中的深圳、青岛、大连、厦门)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从各个角度与不同的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结果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本书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宁波市的文化产业实践相结合,从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业集群、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五大要素出发,对宁波文化产业进行针对性研究,对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尽可能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发展宁波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导论”。阐述“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这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明确本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说明研究方法及指出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这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先导性工作,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归整出适合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提升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实际研究的需要,根据波特理论,具体制定五大要素的各项指标,构建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提供依据。

第四章,“宁波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从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考察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竞争力情况,这也是考察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第五章,“宁波文化消费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从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意识、审美情趣和需求状况等方面,对宁波的文化产业消费力进行全面的调研。这是制订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竞争力提升策略的重要前提。

第六章,“宁波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本部分主要对宁波现有的文化产业集群进行梳理和盘点,分类探讨宁波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第七章,“宁波文化产业相关企业战略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从营运基础、企业运作和竞争对手等方面切入,对文化企业战略竞争力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探讨宁波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第八章,“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评估”。根据波特的“政府行为”要素竞争力理论,结合宁波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对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文化产业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九章,“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在综合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廓清宁波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从而识别和综合评价宁波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和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对策建议。【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金碚,中国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厉无畏,王秀治,产业竞争力论,上海经济,2001(11):56-58.

[4]徐萍,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3):77-80.

[5]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3.

[6]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2):9-16.

[7]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8]徐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6(24):150-151.

[9]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99-103.

[10]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45-47.

[11]王志球,汪治,余来文,深圳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余提升途径,《商业时代》,2008(8):107-108.

[12]宋彦麟,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论,社会科学辑刊,2005(6):68-70.

[13]尹海燕,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120-123.

[14]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叶丽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7]李悦,西安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宁波市统计局,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9宁波市文化产业概览.2009.

第二章 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文化产业竞争力基础理论研究,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先导性工作。本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的梳理,归整出适合宁波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提升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从国际、国内的高度考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为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宏观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在汉语中,“文化”一词首次出现于西汉后期,《说苑指武》里有这样的记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

在西方,文化则起源于拉丁文“Colere”,意为“耕作土地”,后来被引申为培养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含义。据统计,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就有200多种。根据内涵、外延的差异,人们把这些定义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类,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者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最先形成于西方,不过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本身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获得独立,而是体现在所包含的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唱片及艺术品经营等产业中。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袖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cultural industry”,即“文化产业”(通译为“文化工业”)。他们认为:战后资本主义使娱乐和传媒变成工业,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大众意识。自此,欧洲知识界出现了大量针对美国文化工业的批评理论,文化产业才得以以独立的姿态出现,逐渐被各国理论界所接受并广泛研究。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产业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诸如“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体文化”、“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等;在英国,文化产业等同于“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在日本则等同于“娱乐观光业”。短短几十年,出现了百十种不同的文化产业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摧conno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席: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安迪·C.普拉特(Andy C.Pratt),英国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者: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时代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构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

荷兰文化产业委员会对文化产业作了四个层面的定义,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范围,服务于不同政策目标的需求:第一,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价值或文化意义为基础的生产活动。这是最广义的定义。第二,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第三,文化产业是指与商业运作、受众规模以及文化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扩大能力有关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电影、广播电视、出版、音乐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活动。第四,文化产业即指文化企业,把文化和艺术的创作看作企业的行为。这是最狭义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业指的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目前接受面最广的一个定义。

尽管西方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概括起来,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文化产业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在本质上都一样,都以创造经营利润为核心,同样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的过程,更多地涉及“精神”领域,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就是相关创意的转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属性,西欧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称为“创意工业”、“内容工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理论界对文化的认识长期集中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事业的层次,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辩证关系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一直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在实践层面上也存在诸多禁区和障碍,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文化产业问题上达成如下共识:(1)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2)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内容,产品与服务是文化的载体。(3)与精英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不同,文化产业将工业化的手段运用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

2004年3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下简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1]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的集合。《分类》的出台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件大事,它不仅首次从统计意义上对文化及相关产业作了科学、权威的规范和界定,而且为建立科学、系统、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为推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具体包括九大类八十个小类(见图2-1、图2-2)。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设计”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并明确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图2-1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划分图2-2 我国文化产业分类图

根据《分类》和定义可知,我国文化产业包括两个部分: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其中主体产业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等;相关产业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及宁波市的实际情况,本书在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时拟采用统计局的口径,同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宁波实际,在发展方向选择时将与文化相关的工业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模型设计等专业设计服务业,以及节庆会展服务业等一同纳入文化产业体系。

根据研究需要,本书对文化产业作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指的是由市场化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

[1]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综述

一、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竞争力属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的范畴,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保证。在对竞争力的理解上,不同的主体层次会有不同的认识。在研究竞争力的理论中,有侧重国家竞争力的,也有侧重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在这三个研究层次中,各层次都有其要素组成与功能发挥特点,但产业竞争力无疑处在宏观和微观交界的中观中枢地位。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它是属于产业竞争力的范畴。因此,要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对产业竞争力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理解。从目前文献来看,学者都没有对产业竞争力给出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但各种隐含的定义有:(1)以国际贸易理论为背景的学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产业的出口或进口替代能力。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碚在《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中指出: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1]得赢利的能力。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提出,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市场上也会出现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这时,产业竞争力就取决于绝对优势。因此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2]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总和。(2)以微观经济或公司管理为背景的学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特定产业内的所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之和。朱春奎在其《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实际上是基于同一产业的比较生产力而言的。比较生产力在概念上与一般认为的生产力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但更强调了与竞争[3]对手相对的比较意义,它包含着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立的策略含义。(3)以宏观经济研究为背景的学者认为: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由各种宏观经济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4]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又如,有学者指出:产业竞争力是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的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5]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而本书认为从竞争力目标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接近于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是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个产业虽是诸多同类企业的集合,但产业竞争力的目标绝不是“产业利润的最大化”,它的竞争力目标更具有宏观经济特征;从竞争力来源看,产业竞争力比较接近于企业竞争力,因为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条件分布得不均匀造成一些国家在这些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国家则在另一些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从产业整体看,政府政策和干预对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比企业更加显著。

二、产业竞争力的几个理论模型

影响各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即成本和产品的差异性,但这两个因素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间接地影响到了各产业的竞争力,几乎涉及了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为了使我们明确地界定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边界,给产业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的范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几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析范式。(一)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分析模型

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就是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如图2-3所示。“钻石模型”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2)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政府和机遇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钻石体系的每个点,以及体系本身,都会影响企业和产业[6]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图2-3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分析模型——钻石模型(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提出的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等人提出了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见图2-4。其基本思路是: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分析,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国工业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份额越大,竞争力越强;从原因分析,一切有利于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因素,都可以是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把反映竞争结果的指标称为竞争力的实现指标,把反映竞争实力和潜力(原因)的指标称为直接因素指[7]标和间接因素指标。

运用这一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成果。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简略、清晰地揭示了研究竞争力的系统思路,反映了竞争结果和原因的统一性。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某些因素对产业系统的性质、对其他相关因素,以及对竞争力结果等将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因果分析框架中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的区分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影响竞争力的重点、关键要素,体现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系统分析思想。图2-4 竞争力因果分析框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厉无畏等人提出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框架

厉无畏教授提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概念。综合性是指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结果(财富的获取)和竞争力途径、手段(竞争优势、产业组织、低廉成本)的综合反映;动态性是指产业竞争力在不同演进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层次性是指竞争力同时受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影响。利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范式,见图2-5。产业的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有:产业组织效率、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和创新能力、合作的效率、文化力量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等。厉无畏教授强调,产业组织效率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二是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运用产业竞争力一般分析范式,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性和层次性的分析。从中观的产业角度看,各个产业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形成了关联关系,构成了宏观层次的产业结构;从微观层次看,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此外,政策、文化、体制、要素等外部环境是产业经济系统的大环境,对产业竞争力也会[8]间接地产生影响。图2-5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范式

[1]

刘小铁,欧阳康:《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第85-88页。

[2]

陈晓声:《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上海统计》2001年第11期,第45-47页。

[3]

庞娟:《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初探》,《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16-18页。

[4]

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51-54页。

[5]

贾若祥:《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济南、青岛为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16-120页。

[6]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6期,第182-185页。

[7]

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第99-104页。

[8]

郭京福:《产业竞争力研究》,《经济论坛》2004年第14期,第32-33页。

第三节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和构成要素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内涵“竞争力”这一概念包含的内容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可分为微观、中观及宏观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即属于中观竞争力范畴,其内涵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对所拥有文化资源的开发、支配、[1]利用,最终获取利润的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环境、文化市场状况、文化企业生产率、利润率、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理论

国外学者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描述为: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用公式表示就是: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然后通过市场化(在市场中衡量的结果)产生竞争力。中国学者将这一竞争力理论加以改造,提出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

中国学者在以定性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完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具有数量表征特性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性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另一类是显示性指标,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显示性指标”的逻辑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竞争实力与竞争力的实现。(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文化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属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定性分析部分,将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就可以形成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理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的一般思路是:

首先,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科学分配权重,构建求和模型;然后,按各指标采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套入求和公式,即得竞争力量化评估水平。文化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另一个是对各指标科学地赋予权重。其中,在指标赋权方面,可以直接借用统计学中的赋权理论,既可以采用传统赋权方法,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等现代数学计量方法。中国有学者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主要反映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前者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等,后者则大体相当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五要素”。在指标赋权问题上,它们既采用传统经验法则,又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三)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截取产业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应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研究文化部产业发展的传统理论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波特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也可能发生折返。(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中国学者金碚认为:“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他强调:“在进行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并不刻意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作用区分开,更不必分别对两者进行精确的计量,以衡量它们对产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力。”

金碚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作了详细评定分析,总结出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同一产业的关系。前者强调一国的资源禀赋,后者则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表现为: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一)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的研究都认同波特的“钻石模型”,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1.钻石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对多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以及政府行为五要素,另外加上机遇等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

波特认为,竞争力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要素、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等。波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诸如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廉价劳动力、融资能力等初级要素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人员素质、开发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等一些高级要素,在提高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的最直接动力。第三个关键要素是相关支持性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相关产业之间,有着互相提升的效果。第四个关键要素是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情况。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状况主要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状况。第五个关键要素是政府行为。政府在促进产业改善和刺激创新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分地干预和极度地放任都是不可取的。五要素彼此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机会变数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第六个要素。“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包含了比较优势原理,并大大超出了后者的解释范围。

波特将竞争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各个不同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也是不同的。在要素驱动(factor driven)阶段,基本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或丰富廉价劳动力是这一阶段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投资驱动(investment driven)阶段,资本资源是关键影响因素,投资供给相对于需求对产业竞争力有更大影响,同时政府这一角色在这一阶段起重要作用;在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阶段,先进技术资源是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竞争力;财富驱动(wealth driven)阶段是产业竞争力的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企业兼并和收购使得企业趋于稳定状态,从而缺乏开拓创新的斗志,导致企业竞争优势丧失,产业竞争力不断减弱。

2.波特—邓宁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在这种环境下,英国学者邓宁(J.Dunning)在1993年对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质疑。他认为波特没有考虑跨国公司与“钻石模型”的关系,即当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组织资产受影响时,跨国公司会对来自资源和生产力的产业竞争力给予冲击。因此,他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MBA)作为第三个辅助要素加入到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这一理论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波特—邓宁模型。

3.九要素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比较适合解释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Cho构建了比较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九要素模型”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这两个内在影响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专业技术师以及工人;物的因素主要是指禀赋资源、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商业环境,而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机遇。同时,他认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因素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也会不同,而且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模型。

4.产业竞争优势因素

厉无畏教授指出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而产业竞争优势又由一系列因素决定。这些因素主要有:产业组织效率、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和创新能力、合作的效率、文化力量以及产业政策的作用等。他强调产业组织效率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一是竞争性组织结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二是规模经济。(二)文化产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是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是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根据波特和其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前所述我们选取了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五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产业集聚、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作为评价对象。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的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由于生产要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探讨和分析生产要素竞争力也是考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2.需求状况

市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没有市场需求,文化产业就没有竞争力,市场需求既是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又是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在需求拉动供给的市场环境下,一国或地区拥有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是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基础。反映市场需求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文化消费比重越大,反映出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越强,市场需求越大,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3.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属于边缘产业,产业链跨度大,既有物质生产的特点,又有精神生产的特点,同时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线性过程,还有空间式或关联开发的特点,加上文化产业的衍生产品开发需要雄厚的相关产业作为基础,这就使得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完整而高效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而产业价值链的完善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为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则会增加文化产业的知识和创新含量,从而提高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

4.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竞争力主要反映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的竞争力,如企业运营基础、企业运作和竞争对手等。文化产业的核心主体是企业,企业战略竞争力将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政府行为

对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而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适时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等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1]

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9-16页。

第四节 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分析

一、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美国、英国的发展较好。我们以美国、英国、法国和韩国为例来分析。

美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影视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居世界榜首,这已确立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地位。从行业范围来看,美国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业、影视业、图书业和音乐唱片业。美国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非常重视,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某些方面也给予资助,但是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资助大部分来自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赠,这些远远高于政府的资助。美国文化市场需求量巨大,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居世界之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方面科技投入巨大,科技成果转化快。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经营文化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采取全球战略使得跨国文化企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获得优势,扩张海外市场,增强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人才丰富,其对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居世界领先地位。法制健全,市场发达,积极推动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英国自1997年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自此,创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其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地位处于盈利地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第二。英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创造的产值。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清楚分析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传统工业萎缩的情况下,力争使文化产业在英国整体经济格局中有明确的定位,不仅体现其已经实现的经济价值,更重视其在顺应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要。英国的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对国内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其音乐产品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利润甚至高于钢铁的出口。同时英国的彩票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式,为推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法国文化产业政策最主要的是创造就业机会,其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居世界第三位。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投资大量经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文化设施建设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法国的图书出版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法国是图书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同时法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艺术、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法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国家。

韩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文化产业成长最快,发展最活跃,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现阶段,韩国是公认的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其数字游戏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创造的产值巨大。韩国的文化产业激活了其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游戏产业的崛起,使得韩国的宽带网络普及率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并促进电子商务等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将“韩国制造”推向“韩国创造”。韩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在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上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和优惠,认定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将文化产业发展成韩国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对美国、英国、法国和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国家整体上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以市场主导型为主,政府扶持为辅,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战略地位,在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上花大力气,将其发展作为提升国家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

近3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兴起、发展和壮大,由“自发、无序”进入“自觉、有序”的新阶段。产业竞争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产业体系初显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

我国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核心层在总量结构中所占比重有明显提高,存量领域出现实质性增长。但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块头仍然不够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其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的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高出我国近10%,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产业。(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北京、上海、广州发挥自身优势,高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的发展大旗,加快产业整合,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积极推进历史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作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出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但是,综合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三)产业主体多元壮大,但集约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工作的不断深入,培育了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涌现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上海新华传媒、辽宁出版传媒等十多家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先后上市融资。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湖南三辰影库、浙江宋城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崭露头角。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对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也较低。(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方面初见成效。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既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弱等客观制约有关,又与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的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运作模式,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第三章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结合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基于实际研究需要,我们构建了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系统的观点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两个结构功能:一是竞争力模块功能,二是竞争力要素功能。竞争力模块功能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竞争力要素功能由生产要素竞争力、需求状况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企业战略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构成。我们建立了由这3大模块、5大要素、13个竞争面、34个竞争力组成的评价指标,构成全面反映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1所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总体及各个层面深入研究宁波文化产业,为量化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准绳。图3-1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由于产业间存在产业特性、产品属性、产业发展水平、产品流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采用的竞争力理论、评估方法、具体的指标也存在差异。文化产业不仅是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也具备一个涵盖广、产业门类复杂的业态。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保证构建结果的科学、有序和有效,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可以分为六个具态,它们各自从某个维度保证了体系的有效性,而其共有效力是保证体系的整体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每一个维度在独立生效的同时,整体的作用是不能脱离全部维度的共有效度和限制的。

一、科学性原则

作为评价体系的一般性原则,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科学性原则来设计和展开。科学性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兴起,为决策从经验到科学创造了条件,遵循科学性原则,才可进行科学的决策。具体在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科学性原则又有其特殊表现。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科学性原则:

1.在现代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两类相互区别、相互补充的科学方法:“软”技术和“硬”技术。前者是指依靠大量专家的知识、经验、智慧,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作出科学判断的定性分析方法;后者是指借助于运筹学、系统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的知识,通过数理分析来进行判断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现代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即把发挥专家的经验与智慧同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科学而适用的评价体系。

2.要体现文化产业在产业属性、产品属性、产品发展水平及产品流通方式等方面与其他产业的差异。我国文化产业总体上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因此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将文化产业竞争力作为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来考察,并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构建评价指标时,应体现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的独特性。资源型文化产业是以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构建评价指标时应重点考虑资源竞争力。能力型文化产业以能力为主要生产要素,构建评价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产业能力。技术型文化产业以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构建评价指标时应重点考虑技术竞争力。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决策时,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合理安排各个小系统的目标。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总体系与各个子体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各系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产业竞争力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并将系统论的观点贯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体系来看,总系统与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联系,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200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调整为由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这四个要素构成。IMD指标体系中的各大要素之间有序排列,相互联系,界限分明,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2.构建指标体系除了强调各指标之间的有序性,还需要强调体系的完整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不同层面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情况,避免指标间的重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6年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构建的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要素,共312项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分别包含5个方面的二级要素,二级要素下又建构若干个指标层,使构成要素更为全面,评价体系臻于完善。因此在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多重因素,明晰要素间的界限,使评价体系更有序、更完善。

三、代表性原则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准确地反映产业竞争力。全面的评价体系同时也应简明,从复杂的指标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指标。因此,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时应处理好简明性与全面性的矛盾。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能把复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变为可度量、计算、比较的数据,以便为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量化了的依据,因为全面的评价指标才能准确地反映产业状况。从理论上说,指标越细反映现实越准确,但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随着指标的增加,收集和处理数据更繁琐,容易使指标间出现重叠,给综合评价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构建指标应将全面性与简明性相结合。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对于不是必需的指标应尽量精简,避免重复。

纵观世界上最被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均由相互独立、代表性强、易获得、信息量大的指标构成。用最简明的指标体系全面地反映产业竞争力状况,就应从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指标,尽量不选择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在指标构建中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明确文化产业的含义与指标构建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构建的指标适合文化产业,有的放矢,具有实用性。在实际的操作中能更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价文化产业,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评估。第二,充分考虑数据的易获得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获取。因此,选取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的简易性和可行性,尽量避免选择动因性、措施性、对策性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五、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又称统一性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比性原则必须以一致性原则为前提,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只有同一主体的前后信息环境一致,才能使不同主体之间的比较相对有说服力;只有各个主体的信息真实可靠并且具有可比性,它们之间的比较才会相关有用。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比性原则是指指标核算应当按照一定的处理方法进行,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可比的信息。这里的可比,是指不同的企业、行业、地区、国家,尤其是同一门类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可比。该原则要求不同的项目都要按照统一的核算方法与程序进行,以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

另外,指标体系中相关的或可靠的信息不一定就是可比信息。为增加可比性,不同主体应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方法和程序,并以准则或制度为规范。但过分强调方法和程序统一追求可比性,则可能会削弱甚至破坏相关性和可靠性。如果统一性掩盖了各主体之间真正的差别,其可比性也将大大削弱。

可比性原则要求主体公布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并且在改变方法和程序时,要将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其对状况、环境的影响进行披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比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方法的无歧视性,环境和背景的同质性。因此,要保证可比性原则的使用,是有相当多的限制条件和先决条件的。可比性原则在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只能作为参考性意见或激励性要素。在很多情况下,也正是因为其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过多,不能作为决定性原则使用。

六、动态与静态结合原则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指标体系也应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但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我们研究的着眼点。因此,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动态与静态结合,即将过程指标与状态指标结合。

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反应文化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指标。状态指标是指那些反应产业竞争能力或竞争结果的指标。产品盈利情况、销售状况等是衡量竞争结果的指标,技术的研发、企业的管理能力等是过程指标。评价产业竞争力应多构建状态、结果指标,少构建过程指标。但过程指标能反映产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考察产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反映系统质量改善或提高的状态指标与反映产业发展能力的过程指标相结合,并通过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具体指标和潜在要素、潜在要素间的组合来反映动静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三大模块功能的基本内涵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模块功能主要由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

基础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以及高科技的手段上。从本质上说,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什么是机制?我们认为,单纯地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产,另一个是生产要素的配置。要提高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创造能够使精神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一套高效机制,以便为提升宁波文化生产力提供最直接的动力支持。

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集聚竞争力和企业战略竞争力两个因素。无论是文化产业竞争力,还是文化区域竞争力,其竞争力的强度最终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市场扩张与企业增长的绩效表现出来,这个竞争强度说到底就是源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本质上说,它是所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灵魂与核心所在。比如维亚康姆公司、新闻公司和索尼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经济巨头,依托的就是灵活多变的制度创新来实现其垄断地位。

环境竞争力实际上指的是政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的体制与政策环境。应该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政府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将会成为产业发展与壮大的有力驱动器。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在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时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不容忽视。在这方面,依靠政府力量进入文化产业发展快车道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地,在文化产业初创阶段,就是依靠本地政府搭台,省市主管领导出面组织与宣传,文化、统计、财政、计委、财税和金融等部门共同协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目标定位的。这些措施,一方面为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把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引向了一个远比其他省市更有利于适应市场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轨道。

这三个指标的建立并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只有系统内各种要素运行合理,并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才能将综合能力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力。只有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在提升竞争力方面进行积极主导与宏观管理,方可具备冲击国内外市场,取得追赶发达国家与国内先进省市文化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的积极效果。文化产业竞争力三大模块功能的相互关系见图3-2。图3-2 文化产业竞争力三大模块功能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基于前述构建评价指标的六大原则,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由下列五部分组成: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产业集群系统、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其相互关系见图3-3。图3-3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一、生产要素系统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由于生产要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探讨和分析生产要素竞争力也是考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生产要素部分的具体内容见表3-1。

二、需求状况系统

文化消费力是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基础。反映市场需求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文化消费比重越大,反映出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越强,市场需求越大。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求状况部分的具体内容见表3-2。

三、产业集群系统

文化产业相关产业集群竞争力,反映的主要是旅游、教育、信息等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的竞争实力。这些相关产业或者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延伸,或者是为其提供基础,或者是为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群部分的具体内容见表3-3。

四、企业战略系统

企业战略竞争力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包括企业营运基础、企业运作和竞争对手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战略部分的具体内容见表3-4。

五、政府行为系统

评价政府行为时,主要是看政府能否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的运行效率。政府行为要素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体制和政策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行为部分的具体内容见表3-5。

第四节 宁波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测评方法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是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基于前述构建评价指标的六大原则及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结合,探寻出构建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是为了综合评价产业,因此确定指标权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鉴于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性,指标权重的确定应选择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特性的层次分析。在权重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模型评测、计算出评价对象的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并对评价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具体而言,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确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标权重的确定;二是选择合适的途径对评测结果进行整合。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的。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依据权重,每个指标都会被赋予权重系数。权重系数能表现出某一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反映出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相同的综合评价模型,由于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不同,评价结果也千差万别。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确定对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同时,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此,确定指标权重时应科学谨慎。在实际操作中,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类是利用专家或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确定,通常称为主观赋权法;另一类通过对评价指标实际观测值的统计分析来确定,称之为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有专家意见法和层析分析法,客观赋权法主要有增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等。

专家意见法也称德尔菲法,其特点在于集中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在不断地反馈和修改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该权重确定方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征询表,反复征询对所研究问题有专长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判别指标的效用价值从而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比较常用的客观赋值法是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

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专家意见法确定出的权重系数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值于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偏好,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客观赋权法对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即使用同一种客观赋权法,也可能由于数据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赋权结果,使不同条件下得出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此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因此,采样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地给出重要性的定量表述;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面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并加以排序。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由建立判断矩阵和计算出权重向量两个步骤构成。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步骤如下:

1.建立判断矩阵。判断几个指标两两之间的判断关系,最少只需知道(n-1)个不同的判断关系,就可以推出所有指标之间的关系。当(n-1)个判断关系满足涉及所有对象和任意一个判断关系都不能由其他(n-2)个判断关系推出这两个条件时就可以构成一个基本元素组。因而,可以利用寻找基本元素组来建立文化产业各竞争力要素及某一要素中的指标的判断矩阵。现假设有n个能力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要素i与要素j之间判断关系的估计值为aij。每次提取i和j两个因素进行比较,组成基本组元素,经过(n-1)次两两判断就可以得出该竞争力要素的判断矩阵。关于如何确定aij的值,Saaty等认为可以利用数字1~9级倒数作为标度,如表3-6和表3-7所示。

构建判断矩阵后需要对矩阵作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步骤如下:假设上述能力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为λ,先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再查找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max致性指标RI,再用公式CR=CI/RI计算出一致比例CR的值。当CR<0.10时,则该判断矩阵是可以接受的,否则要对矩阵进行校正。其中一致性指标CI的公式为: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加法模型

评价结果的综合指标通过数字模型评测、计算出评价对象的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并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判断。总的来说,是构建反映指标综合评价值与指标权重向量、指标评价值向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或在评价对象间进行排序或分类。

综合评价模型主要有加法模型、乘法模型以及TOPSIS综合评价等常规的综合方法。本文选取加法模型作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的综合方法。

加法模型也称算术加权综合法,是指对各指标评价值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评价值。现假设Y为上述能力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i中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W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X是经过jij指标类型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评价值。则加法模型为:

现假设对i事物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3-8所示。

依据加法模型求综合评价值公式:

可以得出最后的计算公式:

第四章 宁波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生产要素是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竞争力反映的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由于生产要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探讨和分析生产要素竞争力也是考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节 宁波文化资源竞争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以历史文化悠久和商埠文化发达闻名世界。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河姆渡文化积累了宁波的原创文化力,浙东文化孕育了宁波的思想文化力,甬商文化启动了宁波的商贸文化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创意基础。

一、宁波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分析

宁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7000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思想史上明清时期浙东学派的重心;是近代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前沿;是唐宋以来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端地……宁波保存了大量能够体现名城历史风貌特征的文物史迹,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出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原创文化力

宁波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原创文化遗存丰富。宁波文化遗存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少见的,它有力提升了宁波城市的个性和品位。

1.文化遗存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地处滨海水网地带,至明清以后逐渐形成“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独特地理环境。宁波老城区内仍保存着尚能体现宁波古城传统风貌特色的,由传统民居与石板路组成的月湖、永寿街、毛衙街、莲桥街、郁家巷、秀水街等深街小巷的历史街区、地段,以及外马路、中马路等具有外来建筑文化特色的街区。一些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如天封塔、天宁寺塔、鼓楼、天主教堂、灵桥等,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在人们心中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宁波市境内保存了大量能够体现名城历史风貌特征的历史街区和文物史迹,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格局,展示出港口城市、江南水乡的浓郁特色。宁波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保护区项目(见表4-1)。

宁波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0处,目前宁波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名列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浙江省第2位,计划单列市首位(见表4-2)。截至2010年2月28日,全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8304处,其中新发现6905处,复查1399处,按类别分为古遗址593处,古墓葬272处,古建筑5284处,石窟寺及石刻17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4处。千年名城以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积淀,承载着宁波的辉煌历史,见证了宁波的演进历程,凸显出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征,是现代宁波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

2.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

宁波是具有7000年文明的河姆渡文化发祥地。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远古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远古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和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茶树遗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稻作文明的奠基石。

人们通常描述华夏文明具有5000年的历史,而河姆渡文化是7000年历史的人类史前文明,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使宁波风光顿生,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的发祥地。

3.影响深远的青瓷文化

宁波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发祥地。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境内的上林湖畔。上林湖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时期,至北宋末南宋初停烧,前后历时1000多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为丰富的古窑系之一,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窑业技术和艺术的高度成就。上林湖越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窑”,最早的成熟青瓷就在上林湖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青瓷因此也被称为“母亲瓷”。如今,在上林湖的四周沉睡着120多处古窑址和满地的碎瓷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馆”。1988年,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仅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点,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宁波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4.独领风骚的藏书文化

宁波是文献名邦,历来盛藏书之风,月湖边藏书楼林立,书香满城,学统不绝。宁波藏书文化可溯源至1500年前的南朝宋、齐的藏书活动,它崛起于两宋时期,鼎盛于明清。

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乃至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1982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不仅是宁波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宁波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书院、藏书楼、藏书等古迹、典籍已成为宁波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5.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宁波拥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4-3),据2007年全市范围内的普查来看,宁波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超过一万项,其中,民间文学、民俗和手工技艺三大类就占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潜质优厚,宁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名列浙江前茅。(二)思想文化力

1.璀璨辉煌的浙东学术文化

宁波学术文化史流派纷呈,人物迭出。北宋楼郁等“庆历五先生”设馆授徒,开甬上学术先声。南宋杨简等“淳熙四先生”承传陆学,创四明学派。黄震创东发学派,王应麟熟长考证。明王守仁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创姚江学派。朱舜水客居日本,重实学事功,被尊为“日本孔夫子”。

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讲学甬上证人书院,创浙东史学派,传承人有李邺嗣、万斯同、邵晋涵、全祖望等,承前启后,著述如林,使浙东一时成为全国学术重镇,对国内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东学派“言性命必究于史”与“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思想精神,造就了不少为当时社会作出卓越贡献、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浙东学术文化是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宁波城市精神的基石,同时,也对宁波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远播东亚的佛教文化

宁波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经批准登记的宗教场所就有916处,佛教565处,基督教298处,天主教52处,伊斯兰教1处,市县两级宗教团体33个,宗教培训点5处(宁波民族宗教网http://www.nbmzj.gov.cn)。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均在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宁波亦是妈祖文化的弘扬地。

作为佛教东传的圣地,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

宁波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古寺名刹星罗棋布,蔚为大观,市区的保国寺、七塔寺、宝庆寺,慈溪的五磊寺、金仙寺,鄞州的天童寺、阿育王寺、金峨寺,奉化的雪窦寺、岳林寺,等等,构成了一个寺院林立、高僧辈出的佛教胜地。天童寺是禅宗四大寺之一;阿育王山广利寺、鄞县天童山景德寺、奉化雪窦资圣禅寺在南宋时为五山十刹之一;雪窦寺作为弥勒菩萨应迹圣地,千百年来,香火鼎盛,雪窦山被佛教界誉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宁波是佛教东传的圣地,其影响远播海外,自古以来在对外传播佛教的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宁波的佛教界与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交往甚密。唐代,鉴真东渡曾数次在宁波休整;宋代,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往来宁波多次。天童寺为日本信徒逾800万的曹洞宗的重要道场,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历来是僧才荟萃和国际友好往来的场所;阿育王寺素来负有“东南佛国”的盛名,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是临济宗的重要道场;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宁波现有佛教建筑遗迹600多处,以其历史悠久、外表形式各异而闻名,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且拥有着深刻的内涵。宁波佛教文学、佛教书法、佛像艺术、佛教音乐十分丰富,形成了发达而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宁波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才俊辈出的文化名人

宁波人杰地灵,名士英才辈出。唐虞世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宋楼钥等有传世书法碑刻。张孝祥、吴文英乃一代词家。元戴表元被尊为“东南文章大家”。张可久系散曲大家。明方孝孺、屠隆、沈明臣、吕天成、叶宪祖等,文学戏剧多有造就。书画家吕纪、丰坊等精品流传至今。沈光文流寓台湾弘扬华夏文化,誉称“台湾文献初祖”。清书画家有姜宸英、姚燮等。近现代有潘天寿、沙孟海、柔石、巴人等书画文学大师。科技方面古有晋虞喜首次发现“岁差”等,今有宁波籍两院院士80余位。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这些名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给宁波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宁波众多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是宁波文化历史遗存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更是宁波这座城市新的福祉。(三)商贸文化力

1.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宁波是人类最早从事浅海活动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港自唐代开始对外开放,与日本、高丽、印度、波斯、埃及等有贸易往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日本遣唐使、高丽贡使等登岸地之一。宋元时设市舶司。明为接待日本勘合贸易贡船唯一港口。清四海关之一——浙海关设于宁波。鸦片战争后,成“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被迫重新开埠,多元经济、文化在此交融。综观宁波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乃其发展的主线,自汉至近现代其跨度约2000年,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域鲜明,为中国、东亚地区乃至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包容丰腴,面广涉深,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思想学说、教育卫生、民间习俗、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宁波港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宁波在对外交流中能广泛吸取外来文明,特别是能最大限度地把本地域文明精粹远播海外的这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质。20世纪80年代新建北仑港,由内河港、河口港、海港演变成综合港,宁波港如今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港。

2.敢为天下先的甬商文化

宁波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事航运与贸易,经过千百年的曲折发展,到明朝,当地即已形成“以商为业、以商为荣”的社会风尚。在浙东学派“经学致用”实学思想和“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双重影响下,宁波商帮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营理念中融入了儒家思想,提高了整体素质。明末清初,宁波商帮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建会馆,经营钱庄、五金等,首倡“过账制”。“五口通商”后,以叶澄衷、严信厚等为代表的宁波商帮踏入上海,兴办实业,在金融界独占鳌头,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企业银行等,宁波旅沪同乡会有会员4万多。宁波帮足迹遍及京、津、沪等地,并拓展港澳及海外,佼佼者有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等。宁波帮敢于开拓,善于经营,声誉卓著;热爱故乡,报效桑梓,捐建甚丰。“宁波帮”精神上承浙东学派,又成长在现实的土壤中,同时,它还能面向无限广阔的未来。“宁波帮”的精、气、神是宁波城市的灵魂,更是宁波文化的核心。

二、宁波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调研

2004年,宁波市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启动实施。从近年发展的总体看,宁波市在文化资源产业化上作出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建立了初步的文化资源产业化结构。但是,在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建设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不断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观光产业取得发展

宁波光辉灿烂的原创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浙东学术文化、源远流长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都具有巨大的观光价值。在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上,宁波成功地打造了天一阁、蒋氏故居、庆安会馆、保国寺、招宝山、月湖、老外滩等一批知名的文化景点。全市旅游开发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有5处,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迅猛发展的文博事业

2010年,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花落宁波,以建设宁波博物馆为龙头,十大专题博物馆和十大行业博物馆为两翼,民办、私人博物馆等收藏展示场所为补充的宁波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它们以厚重、丰富和精彩,传递着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借助博物馆平台实现保护展示“三结合”: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博物馆与旅游建设相结合,博物馆与生产基地展示相结合,遵循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实现多方资源互利共赢的结合或整合。宁波已成为国内民办博物馆发展较早、数量较多和影响较广的城市之一。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三)大力发展特色艺术产品

慈溪市通过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上林湖越窑遗址,因势利导,研究开发了越窑青瓷工艺,以此作为挖掘民族文化瑰宝、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上林湖越窑青瓷正式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其原产地标记和“上林湖牌”商标依法受到国家保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窑”再现神韵,沉寂了上千年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如今重放光彩。骨木嵌镶、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已成为独特的金字招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四)着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积极打造地方文化活动产业

2001年,宁波抓住了纪念建城1180周年和国务院公布宁波为历史文化名城15周年这一契机,将每年一度的名城纪念系列活动升格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突出了宁波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核心地位和历史作用。为宁波的港口文化确立了超地域性和多元化的主题,将宁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放宽到“本地域文化圈”、“国内文化圈”和“海外文化圈”三个文化圈,塑造宁波城市品牌,通过申遗扩大宁波历史文化影响力。

打造“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和“名城宁波”三大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宁波国际服装节、茶文化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大型会展节庆活动,有力推动宁波奔向文化的前沿,大大提高了宁波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

三、宁波文化资源竞争力评价

宁波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优越。(一)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比较优势

宁波不仅孕育了中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而且是中国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以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享誉中外。宁波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了22处,总量跻身110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第10位,2处遗址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它们正不断放大着宁波的文化力和辐射力。对这些独特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创造性的利用,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宁波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人文荟萃之地,影响着后人的价值取向

浙东学术文化的人文精神,戚继光的抗倭,黄宗羲、张苍水抗清的民族气节,无不显现着浙东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宁波以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引领着时代潮流。近代以来,宁波籍学者、名人迭出:94位两院院士、一大批文化精英,已经成为宁波的一张文化名片,他们是宁波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强基石。(三)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

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如今,“宁波帮”作为一个群体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最无法忽视的力量;此外,有430多万宁波籍人士侨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甬商文化一定会给宁波经济发展带来更兴盛的力量。(四)宁波与4个计划单列市文化资源的比较

宁波是我国的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与其余4个计划单列市相比较,宁波的特点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厚,海港文化最为源远悠长,这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见表4-4)。

5个城市都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宁波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最为丰富,但是在城市观光、旅游声望方面落后于青岛、大连、深圳等城市。其中尽管有城市产业、交通地域的因素,却说明了宁波还未取得与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相对应的文化产业优势,宁波文化资源优势的开发大有潜力。宁波城市形象的定位,给了宁波有别于其他4个计划单列市更有想象力的时空观,就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描述的宁波“港通天下添虎翼,书藏古今奠基石”。

第二节 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了文化产业振兴的4个保障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发展中,人才是最活跃的因素、最积极的力量,是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高等教育相对不足,人文学科薄弱,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仍处于劣势。

一、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的意义

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强弱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是文化产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巨大。例如1990—1991年间,独联体各国移居美国的文化界人士就有3万多人,其中著名人士达1500人。美国持续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

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不断提高。据宁波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宁波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11万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4.0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宁波主要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从2006年的76410人增至2008年的99957人,提高了30%(见表4-5)。这说明近三年来宁波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快速上升,从业人员数量的攀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头。(二)各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

2008年,宁波市以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服务为主体的核心层的从业人员有40716人;以网络、旅游、创意产业为主体的相关层的从业人员达到33975人;以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外围层的从业人员高达165422人,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0%:14.1%:68.9%,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比例不高,但是核心层和外围层对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三)高层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到2007年,宁波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65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350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75人,硕士30人,博士2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616人次,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39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达125人,硕士57人,博士5人。从人才层次来看,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很少,普遍集中在大学本科和专科层次上,说明宁波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缺乏。

三、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一)产业人才总量不高,人力资源竞争力后劲不足

人力资源数量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三年来,宁波市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宁波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快速上升。但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5.6%,这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甚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仍有大量需求的趋势。例如纽约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2%,伦敦为14%,东京为15%。(二)产业结构现状导致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力资源竞争力战略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宁波市文化产业结构表现为生产性、实体性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服务性、原创性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8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0%:14.1%:68.9%。其中,以提供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层文化产业比重相当大,这样的人才结构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另外,宁波文化产业外围层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原创能力、技术吸纳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调整人才梯队,加强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人才特别是高段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核心层得到巩固,有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进一步增强本市文化的影响力,也才能带动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发展。(三)文化产业创意性人才缺乏,创新性不强,具有国际性战略眼光的经营人才短缺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把文化产业的人才概括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主要从事内容的创作和设计制作,这是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第二类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的开发管理工作。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是一种极其依赖个体人脑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这就要求创意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创意意识、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洞察力、市场把握力、人际沟通力。正是由于宁波创新型拔尖领军人才的缺乏,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

随着宁波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影响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之一。宁波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后备人才不足、活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使得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即使是人们一般认为相对比较充足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也普遍存在高、精、尖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

综上所述,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还处于相对较弱阶段,提升空间巨大。

四、宁波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策略(一)利用本地高校,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

利用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文化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整合和利用产学研的力量,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与力度。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能在文化产业、媒体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文化经济、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立了法律与传媒学院,并申报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万里学院设立了文化传媒学院,大红鹰学院设立了软件学院。这些措施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部分人才保障。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高度创新的非物质经济业态,这种业态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根基所在。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积极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社会培养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实现文化产业人才结构符合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即实现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协调。最后逐渐实现文化产业人才总量适应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二)营造人力资源聚集环境,多元化科学引进人才

人力资源环境影响人力资源引进效率。宁波市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需要科学定位,合理开展。结合需求,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健全政策,柔性引进紧缺人才;营造环境,吸引各类文化人才。

宁波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更是紧缺。

根据宁波文化产业人才合理架构需求,不仅在总量上需要积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层别的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需要积极引进。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紧缺人才;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是优化宁波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宁波城市的开放性对引进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对于吸引文化产业高级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包括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人力资源引进环境的营造还需更多投入,包括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准、交通、住房、社会风气等。在紧缺人才引进方面,需要政府机关依据现实情况,建立健全开放灵活的引进政策,人性化操作引进工作,保证优秀紧缺人才顺利充实宁波文化产业人员队伍,提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积极推进宁波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某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引进一批优秀的海外人才,配置到我们当下的文化产业队伍中,发挥这类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的作用,可以以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管理理念、创意思路、运营模式等新鲜知识和观念来影响和带动现有的人才队伍,使我们的人才水平和素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提升起来。(三)加强产业内部人员培养,全面巩固和提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力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对产业内部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动各种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政府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广度和力度,提供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法律、市场营销、公关、现代媒体经济等方面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使得产业内部原有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持续得到加强和提高。

第三节 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竞争力

宁波文化产业国企少,民营资本雄厚,有自己的先天优势。但民间资本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势必削弱竞争力。如何整合、集聚民间资本,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是提高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特点(一)国有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宁波市文化产业国有资本集中,例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通过深化改革,产业经营逐步拓展,经济实力快速增强,逐步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资产和总收入由2003年的7.54亿元和4.1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91亿元和9.57亿元,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由8.72亿元和2.55亿元增长到17.01亿元和5.14亿元,实现了成倍增长。(二)文化产业民营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1.宁波拥有年产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的文体用品制造销售业,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具之都”。

2.宁波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创新投资与创新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众多民营资本开始投资文化产业,如象山县引进杭州宋城集团合作建设的中国渔村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5亿元;台资企业宁波远望华厦置业有限公司租赁经营北仑凤凰山主题公园等。

3.宁波因势利导,提供政策扶持,促进了民营资本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如雅戈尔集团参与了《东南商报》的改革,利时集团参与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改革等,取得了合作共赢。(三)宁波文化产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处于初试阶段

外资在宁波的文化产业领域比重很少。根据宁波市政府办公厅网站公布的2010年1月至6月宁波市利用外资分行业情况表显示,属于文化产业范围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项利用外资总和为2109万美元,仅占外资总投资比的1.9%。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降低了外资进入文化行业的准入门槛,外资有望更多地进入宁波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特征为: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产业核心层,所占比重不高。民营资本是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中。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不久,还处于启动阶段,目前总量占比甚少。

二、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竞争力评价

宁波经济发达,民营资本雄厚,这是优势,但是民营资本相对分散,文化产业中除相关层中个别的知名文化用品生产销售单位外,在产业核心层及外围层缺少大型文化企业,宁波市现有的文化产业集团与国内外知名的传媒企业相比,产业规模较小。企业规模大小受投资资金制约,宁波分散的民间资本不利于发展大规模的文化企业,宏观上资本资源竞争力不强。

三、宁波文化产业资本资源的整合、集聚策略

强调市场意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积极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民间力量以捐助、赞助、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以市场为主导,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热心文化的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使民营企业成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民营资本尝试以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和文化事业单位公司化进程也取得成功。如雅戈尔集团与报业集团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东南商报经营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国有金融企业合作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更好地支持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3月24日下午,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与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举行了签署《支持宁波文化产业振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仪式。双方将全面合作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项目。

外资准入政策的放宽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资本投入。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降低了外资进入中国影视等文化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为不少外资进驻宁波影视市场创造了政策条件。2009年年底,已有两家外资背景的影院获得营业执照。

第四节 宁波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竞争力

宁波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已构成相对完善的网络效应。“中提升”、“东扩”、“三江六岸文化长廊”等工程都为宁波文化产业的硬件竞争力提供了优越条件。如何优化、如何管理、如何利用、如何培育市场等是宁波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宁波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考察(一)重点文化设施

宁波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城市文化的标志性设施。以“三江文化长廊”和“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为标志,宁波市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宁波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月湖一期工程、宁波博物馆、宁波文化广场、天一阁书库扩建、宁波帮博物馆、宁波书城等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文化设施进行了改造,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已顺利完成,有效完善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二)一般基本设施

宁波已初步建立起市、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05年年底,宁波投入资金2098.8万元,三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2003年开始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累计投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