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6:02:28

点击下载

作者:庞艳桃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研究试读:

前言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对企业本身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持续甚至短命现象,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及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归纳分析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生成机理,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模型,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规律和路径,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给出研究路径和方法,并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即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维度及模式,这样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了全方位认识之后,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对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关键因素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变化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可持续成长机理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其可持续成长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在不同生命周期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首先要具备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同时构建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相互促进的四维动态模型,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能力结构,阐明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不断突破企业成长上限。本研究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特点,分别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状况进行比较科学的评价。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策略、资金配置策略、管理优化策略及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武汉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对象,通过对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并选择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其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还选择代表性高新技术企业海尔集团、南华公司,对其持续成长机理进行了案例剖析。

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借鉴专家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点探索性的工作,有些观点尚显稚嫩,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0.5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大多数国家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政策,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办高新技术园区,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以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标志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从1999年的1.09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12万亿元,年均增长19%,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据统计,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5%, 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济形式,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企业形态。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形成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中国自1986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出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华为、联想、中兴、方正等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统计表明,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达到48 472家,区内从业人员达650.2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超过120.3万人,占高新区全部从业人员的18.5%,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4 925.2亿元、工业总产值44 376.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42 808.4亿元、工业增加值10 715.4亿元,实现利润3 159.3亿元、上缴税额2 614.1亿元、出口创汇1 728.1[1]亿美元。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经济发展的进程,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成长,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机理是驾驭新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

纵观企业发展历史,既有生存了几个世纪的公司,也有衰落很快的企业,既有相对长寿的企业,也有不少昙花一现的企业,企业可持续成长成为众多企业家追求的目标。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倒闭率为2.3%~4.3%,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激增到6%~12%。1983年英国皇家壳牌集团的一个研究小组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的大型跨国企业到1982年已经有1/3被兼并或四分五裂,而且这些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40~50年,新建企业中40%的企[2]业存活不到1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特殊企业群体,其发展还很不成熟,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可持续成长能力还不足,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后不久便夭折,失败率远远高于传统企业。据统计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和2001年的注销率是全部企业注销率的1.2倍和2.4倍[3]。因此,探讨阻碍企业成长的内在根源,研究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推动企业达到“永续经营”状态,实现可持续成长,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对企业本身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199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雷简(Ragim)教授和辛格尔(Zingales)教授对43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研究表明,这43个国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原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2/3,新企业的进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1/3,这说明一个国家现有企业的持续增长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此相反,这也正好符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大量进入的实际状况。因此如何实现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成长,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企业的一般生命周期规律是从初创、成长、成熟、衰退到消亡的过程,但是企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企业不一定会经历所有的过程,许多企业完全可以在面临衰退的情况下重获新生,一直延续发展下去,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有可能实现这种蜕变。所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成为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1.1.2 研究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1)企业成长理论在经济学界、管理学界都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与可持续成长问题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属性。本研究在吸收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相结合、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统一的视角,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企业成长理论。(2)本研究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借助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中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这种研究切入点拓展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视角。同时按照生命周期阶段论的研究范式对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3)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成长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另一方面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并不顺利,本研究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力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如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外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大量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程度地陷入如何持续成长的困境。因此本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过程和成败得失,弄清其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机理,总结和探索其成长规律,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各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一般性预测,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关键的领域,解决关键的问题,对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成长,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对当前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是“1+8”城市圈的龙头,更是湖北发展的龙头,实现武汉及其城市圈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同时武汉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非常丰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显著。因此在武汉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才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本研究有利于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识,有利于政府制定出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法规及措施。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外对企业成长的研究

对一般企业成长的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讨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必然涉及一般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追溯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1776年亚当·斯密[4](Adam Smith)在该文中阐述了分工和市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在同一时期还有马歇尔(Marshall)、查理斯·巴贝吉(Charles Babbage)、哈维·莱本斯坦(Hleibenstein)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和发展了斯密的企业成长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关于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191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开创性地提出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强调企[5]业创新的重要性;1931年,法国经济学家吉布莱特(R.Gibrat)提出Gibrat定律,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因为企业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对企业成长状况进行准确预测和把握是相当困难的。作为新[6]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的代表,美国学者科斯(R.Coase)以[7]及威廉姆斯(William-son)则将企业成长看成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他们认为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是企业成长的动因。1959年英国管理学教授彭罗斯(Edith.T.Penrose)发表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奠[8]定了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其后,企业成长理论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成长进行了许多富有意义的研[9]究。如:企业生命周期模式研究(Ichak Adizes,1989)、企业的知[10]识结构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Keld Laursen等,1999)等。

国内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也有丰富的成果。国内比较早地坚持“企业是有生命的”观点的学者蒋一苇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本位论》提出企业是一个有生命的“细胞”,而不是无生命的“砖头”。杨杜(1996)[11]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企业成长的学者之一,他基于彭罗斯的企业资源理论与成长经济理论,在《企业成长论》中建立了一个以经营资源和复合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企业成长理论。张林格(1998)[12]对上述企业成长模式进行了[13]修正,提出了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陈佳贵(1998)提出了企[14]业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企业成长呈现生命周期特征。张玉利的[15]《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李政的《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等都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企业成长分析框架。1.2.2 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高精尖技术的不断突破,一些发达国家为使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竞相建立了高技术园区,与此同时高技术园区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索(Joe Mamcuso)提出企业孵化器理论,研究利用企业孵化器这种新型组织形式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企业的系列问题。罗博特·D·西斯瑞克(Robert D.His-rich)在《创业学》一书中根据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六要素成长模式——技术创新、创业孵化、虚拟制造、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组织成长。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看,一是强调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松的创业和成长环境。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成长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从技术研究开发入手,实现技术、市场、管理和成长模式的同步创新。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存在问题和成长因素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技术、资本、市场、风险、组织管理、政策、环境等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探讨也逐渐展开。如:1996年王西麟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质和量方面提[16]出了三种成长方式,2001年任学锋、孙绍瑞、程江等关于风险投资[17]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李志能利用孵化器辅助高新技术企业早期[18]成长的研究,2002年文龙光关于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在技术创新、[19]金融、企业家、产权等方面产生的障碍和应给予的支持研究,尹志国、李毅心、阮家红等提出利用管理咨询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成[20][21]长,2003年陈昭锋从政府和政策环境角度看待企业的成长,2005年汤文仙、李攀峰等从规模维度、知识维度和制度维度来解释企业的成[22]长等。在该领域众多的研究中,值得重视的研究新趋势是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研究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结合,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研究其成长中的特性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23]陶长琪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探讨、傅梅烂、秦辉、王[24]义嘉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生命体特征的研究,陈国[25]庆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分析,谢冰、邹伟、谢科范等[26]对高科技风险企业成长的分析等等。

总的来看,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1)宏观层面

主要是从如何搞好高新技术产业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如何根据高新技术的特点,进行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如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向各传统产业渗透,目的是为了制定一套宏观政策,使高新技术的扩散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重点是研究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条件、模式及其战略研究。(2)中观层面

主要是从如何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角度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问题,包括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孵化器的作用,为创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三是关于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经营机制转换以及政策扶持等促进对策研究。(3)微观层面

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研究技术渗透对企业的影响。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目的(1)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制

运用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可持续成长模式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

探讨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各因素的变化规律,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路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践依据。(3)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模型

建立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模型,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用的评价理论和方法。(4)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对策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对策和建议。1.3.2 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运用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企业成长的过程和路径以及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有效模式,丰富理论研究成果。(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预测和评价。(3)归纳分析法

对典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问卷与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所做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其成长规律。1.3.3 技术路线

运用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为基础,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出发,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技术、资金、市场、管理四维动态模型的复杂性机制,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评价方法,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规律和路径。技术路线如图1-1。图1-1 技术路线图1.4研究内容

本研究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的研究分为四大部分(共十章)。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在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给出研究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的回顾和分析,加深了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的认识,使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第二部分(第三、四章)对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与可持续成长的一般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了影响可持续成长的因素,为下一步研究可持续成长机理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第五、六、七章)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其可持续成长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在不同生命周期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第四部分(第八、九章)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并选择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其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第十章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2章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1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这一概念的提出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相关研究的历史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济学家及管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生命有机体的产生、成长及衰亡的研究。如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l A.)是最早用自然生命来类比[27]企业,对企业兴衰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将企业系统巧妙地比喻为一片巨大森林,后来经企业研究者的提炼,被冠以“企业森林原理”的称谓。科斯(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观察企业生命力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的研究将企业生命问题由经济学领域移入了管理学领域,他以“如何防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论题对组织的生命力与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引发了管理学家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现象的关注。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Greiner [28]Larry E.)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对企业生命力现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第一次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问题,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这个论题,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博士(Ichak Adizes)在1989年发表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爱迪思长期从事企业咨询工作,在咨询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不同企业的成长存在相同的规律,就像人的成长规律一样,呈现生命周期规律。1979年爱迪思在《组织动力学》夏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的转变:组织生命周期问题的诊断与处理”一文,对组织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和界定,他认为,如同所有的生物和社会系统一样,企业组织也有其产生、成长、成熟和死亡的过程,根据他观察和研究的这一规律,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等五个阶段。爱迪思关于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得到组织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引起许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爱迪思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组织生命周期问题。爱迪思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详细论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与方法,他通过对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的分析,提出企业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企业生命周期》的问世标志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诞生,开拓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引发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们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生命”特性及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大量研究成果。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分支(1)仿生—进化论

仿生论从生物学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认为像自然生命系统一样,企业也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与突变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企业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企业生命不断延续的过程,企业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并通过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参与企业经营循环过程。企业的自我复制功能是指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企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企业规模得到扩展,并不断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同时企业也具有突变性,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及经济政策、竞争态势、用户需求、原材料供应渠道等的变化,都使企业有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以温特(Winter,1984)为代表的企业进化论是仿生论最有影响的理论,企业进化论认为,企业的成长主要有遗传性、多样性、自然选择性等三种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组织、[29,30]创新、路径依赖等方面的进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又最为重要。(2)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

阶段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存在不同的问题。在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上,各种研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办法,至少有十几种阶[31]段论,阶段数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多的十阶段,例如,Tuason(1973)提出三阶段理论,即规模较小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多样化阶段。Smith & Mitchell(1985)也提出三阶段理论,他将之命名为开端、高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Miller &Friesen(1984)提出五阶段论,即新生、成长、成熟、复苏和衰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Anderson & Zeithaml, Dodge & Robbins, Jawahar & McLaughlin等的研究中四阶段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命名上有所差异,但一般分为起步/新生阶段、成长/扩张阶段、成熟/多样化阶段、衰退/复苏阶段(Start -up/Birth、Growth/Expan-sion、Maturity/Diversification、Decline/Revival)。[9]图2-1 伊查克·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

关于生命周期阶段论的研究纷繁复杂,但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较为完备成熟。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图2-1),即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分为三个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分为三个时段即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老化阶段分为四个时段即贵族期、后贵族期、官僚期、[9]死亡期。Adizes把企业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和老化原因并提出系统对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3)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

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的早期研究者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通过研究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找到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从而提出延长生命周期的路径。研究表明,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出现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高哈特(Gouihar)和凯利(Kelly)的“企业蜕变”理论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biological corporation),他们归纳出企业12对染色体,即重新规划的三对染色体、重新组织的三对染色体、重振企业活力的三对染色体、重启新生的三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主管一个生物法人系统,企业家通过塑造12对染色体,创造企业特有的基因构造,协调这12大系统同步蜕变,确保企业生命的延续和健康成长。二是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强调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汉布瑞克(Hambrick)和福克托玛(Fukutomi)通过对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的分[32]析提出了五阶段模型,他还认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由于总裁管理思想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对企业生命周期产生影响。例如从受命上任阶段的经验管理,到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并逐步形成总裁的管理风格,独特的管理风格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而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

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通过对企业成长状况进行案例研究,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的优势,富有新意地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独特思想。阿里·德赫斯所著《长寿公司》是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的代表作,他认为,企业成功的共同点一是宽容及保守的财政,二是凝聚力和认同感,三是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并做出及时反应。而企业要想在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中持续成长,就必须保持公司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和谐一致,也就是企业应该[33]关注人员而不是关注物质资产。国内学者乔龙宝也用系统的观点指出企业整体能力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过程,因为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的系统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企业外部活动的系统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样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发展其系统能力,保持企业自身的自我调[34]节和自我完善功能,促使企业顺利成长。2.1.2 中国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教授提出的企业生[13]命周期模型较有代表性(图2-2)。该模型以企业规模作为纵坐标,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两种情形,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陈佳贵教授按照企业规模扩张情况将企业成长方式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为欠发育型,指企业在建立时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虽然其实力可能增强了,但是在其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始终没能成长为大中型企业;B型为正常发育型,指企业诞生时只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而成为大型企业;C型为超常发育型,指企业诞生时就是大中型企业,起点高、实力强,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超大型企业。图2-2 企业成长与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资料来源:陈佳贵,黄速建.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1.3 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

伊查克·爱迪思博士和陈佳贵教授一致认为企业发展呈现出生命周期的特征,并提出了各自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企业生命周期形式不一,各阶段应以企业生命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来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1)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图2-3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一个企业经过孕育诞生后,从初生期到衰退期直至最终消亡的整个连续过程,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是一种最普遍的企业生命周期类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图2-3)。孕育期是企业创办的准备期,企业创始人经过市场调研,形成了创业的意图。在初生期,企业处于摸索阶段,在拓展市场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由于资金不充裕,在整个生产经营中如果稍有差错都可能导致企业夭折。在成长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业绩快速增长,同时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发展业务,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可能错失发展时机。在成熟期,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业绩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开始出现大量盈余资金,企业管理走上了正规化轨道,各项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稳定经营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企业管理模式僵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企业就会进入衰退期,业务萎缩,业绩滑坡,利润大幅降低,如果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企业就会最终走向衰亡。(2)非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呈现纷繁复杂的企业生命现象,因而有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表现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夭折型、突败型、双峰或多峰型、台阶型等(图2-4)。夭折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表明这一类企业在创业不久,在初生期阶段就倒闭。突败型企业前期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或搞多元化,最终导致失败。双峰型或多峰型企业在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时及时调整企业管理策略,使企业业绩再度上升,形成又一个高峰。在企业发展实践中这个过程可能反复发生,从而形成多峰状态。台阶型企业生命周期曲线表明企业进入第一个成熟期后,通过调整经营战略,推出新产品,拓展营销渠道等措施,企业的业绩进一步增长,促使企业在衰退之前再次进入成长期,这种情形如果反复出现,企业生命周期就会呈现出台阶式。图2-4 非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a)夭折型(b)突败型(c)双峰型(d)台阶型2.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主要分支即仿生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都是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构成部分,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仿生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但企业与自然界的生物在本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决定机制、企业生命周期的进化机制等方面截然不同。阶段论在仿生论的基础上回答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问题,但根据哪些特性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到底应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归因论和对策论侧重探讨企业生命周期长短的内外因素,提出延长企业寿命的对策,但却忽略了仿生论、阶段论揭示的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所以,要真正准确把握企业的生命周期,提出针对具体企业的对策措施,须将现有理论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图2-5),在这个框图中左边偏重对策分析,右边偏重因素分析,中间偏重企业生命阶段研究。可以发现纷繁复杂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生命周期阶段及延[35]长企业寿命的对策等论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规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必要的变革预先有所准备,适当调整企业管理战略,提高经营管理的针对性,适应企业成长的要求。图2-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解析资料来源: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的四种理论解说[J].经济管理,2005(17).2.2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2.2.1 企业内部资源论

安蒂思·彭罗斯(Edit T.Penrose)在其代表作《企业成长理论》中阐明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建立起企业资源—企业[8]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彭罗斯认为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企业成长的速度和方式,企业在不平衡的资源条件下寻求内部资源的平衡利用才导致了企业的成长,因而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企业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后来一些学者如伯格·沃纳菲尔特(1984)、蒂斯、皮萨诺和舍恩(1990)、潘迪安(1992)、彼得夫(1993)等对彭罗斯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形成了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论学派。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由诸多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36]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而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促进企业资源发挥更大效能的过程。资源基础论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而事实上资源的效用不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相反,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37]质性,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2.2.2 企业核心能力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汉默(K.Prahalad&Gary Hamel),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多方面资源、核心技术、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集体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的能力。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使许多根本不同的[38,39]业务变成了协调一致的业务,能产生出企业特有的生命线。另外塞日尼克(Selznick)提出了“独特能力”的概念,安德鲁斯(Andrews)又进一步深化了“独特能力”概念,从企业战略的角度[40]阐述了“独特能力”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等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该理论对于除核心技术之外企业核心能力组成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也忽视了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1]。2.2.3 企业知识论

企业知识论的代表德姆塞茨(Demsetz)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及“知识的螺旋”理论,认为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并直接影响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的发[42]挥。通常不同企业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不相同就是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不同。企业知识论强调知识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对企业成长造成直接影响,但该理论对知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并未作出[43]合理的诠释。2.2.4 企业竞争战略论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企业成长战略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五种竞争力量的整[44]合,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竞争战略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优势。迈克尔·波特特别强调必须深刻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并从中形成竞争战略,为企业持续成长服务。2.2.5 企业成长阶段论

爱迪斯(Ichak Adizes)在《企业生命周期》中阐明了对企业不[9]同阶段面临不同障碍的观点,归纳了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特征,如婴儿期企业技术水平、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及管理制度等是企业成长的障碍;在学步期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系统化的制度,企业控制力弱,同时缺乏科学化的授权体系;在青春期企业基本上摆脱了创业者的影响,并借助于授权、改变领导风格和企业目标等手段来实现成长,此时的成长障碍包括创业者和管理者之间、创业者与公司之间、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各种矛盾;成熟期的主要障碍是创新精神衰退和创造力下降,企业家创新素质、制度约束等;衰退期企业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强调控制系统,内部缺乏创新机制。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Lewis)将成长阶段理论与成长决定因素理论进行融合,认为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与企业和所有者相关[45]的八种因素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技术声誉、客户关系、计划和控制能力、员工素质及结构、融资方面等是与企业相关的四个因素;与所有者相关的四个因素则包括所有者自己和企业的目标,所有者的分权意识,所有者在发明创造、市场营销、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经营能力,所有者开展团队工作、建设企业文化的能力。这些企业成长决定因素及其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都是企业追求持续成长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2.6 企业成长上限理论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提出了企业组织的成长上限理论,他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企业组织系统及作用进行研究,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不断反馈的环路系统,一个系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是[46]系统内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及时间延滞(reinforcing feedback, balan-cing feedback, delay)是系统包括的三个基本元件,其中不断增强的反馈影响可能是正面的,能产生良性的放大作用,也可能是负面的,会造成组织迅速地衰败;反复调节的反馈依照给定目标反复调节以寻求稳定的反馈;而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显现,使得反馈环路中经常会存在时间延滞。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成长上限”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强环路和抑制环路的同时存在。企业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成熟是一个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但企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个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在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又触动了抑制企业成长的调节环路,致使这个反馈环路不能继续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由于成长的增强环路与调节环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性,因此,突破企业成长上限,其“杠杆解”应在成长的调节环路,而不在增强环路,要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必须认识和改变成长的限制因素。2.3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目前专家学者、企业高新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根据文献分析,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长影响因素、成长机制、成长模式等方面。2.3.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提出了研究企业组织的7S模型,认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主要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企业文化。邢以群、廉玉虹根据这个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原因进行系统探讨,认为企业具有尊重人才及团队工作的风格,采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制度,形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拥有技术技能和管理[47]技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战略模式,创造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些因素协调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如果有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不能协调发展,就将阻碍企业成长。

王云峰等从成长资源和成长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成长影响因素,成长资源要素包括企业的发展愿望、内部资源条件、外部环境和潜在市场规模。成长过程要素包括成长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创新,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资源要[48]素的利用效果。

邬爱其、贾生华提出技术管理能力、市场机会识别、融资环境、税费负担、核心团队稳定性、政府产业促进行为、企业信息化水平等[49]影响因素,从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对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李柏洲、李海超认为成长能力、成长潜力、成长环境是影响高科[50]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成长能力包括销售成长性、利润成长性、产品组合成长性、规模成长性等四项指标,突出了成长的竞争力;成长潜力包括设备技术、营销能力、人员素质、资产安全性、信息化水平等五项指标,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源泉;成长环境包括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行业成长性等三项指标,是高科技企业产生和扩张的重要保障。

席升阳认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是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管理模式与组织[51]结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

聂锐、孟晓华将高新技术企业早期发展影响因素分为三类: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不很重要。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融资、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建立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开拓与售后服务等对创业成功是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发展能力、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属于比较重要类型;对外信息交流、采购生产与库存管理、管理[52]期权与员工持股、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则属于不很重要。

谢冰、邹伟等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在企业成长各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各有不同。种子期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创建期的主要风险,在生存期和扩张期财务风险又至关重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风险,可[24]以促进企业的成长。

王宏伟认为,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广告促销具有明显重要的作用,在持续成长时期危机管理、战略决策、企业文化则成为影响企[53]业成长的关键。

还有一些学者从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方面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张华认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载体,企业可以逐渐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保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54]曹洲涛等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用是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55]还有人认为技术是[56]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之本,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之源。

还有从实证方面进行的研究。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1994年)通过对我国396个高技术企业进行调查,认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因素有15个(表2-1),其中主要因素有研究与开发能力、管理方式、认识市场需求、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之间的联系等。王西麟进一步归纳认为,影响企业的成长主[57]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因素。表2-1 高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资料来源:国家科委课题组研究报告.1994.

何强、许绍琛等对昆明市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把影响因素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身因素包括缺乏高技术产品、R&D投入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外部环境因素包[58]括市场准入限制、融资环境差、社会中介服务滞后等。

陈德棉、姚晓芳等对近40家高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战略、技术能力、行业的市场容量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保持不断的创新能力,正确的市场定位,分配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及以人为本[59]的企业文化等是管理者在管理经营决策中应该综合考虑的内容。

朱和平等认为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财务状况和潜力,市场和社会资本,经营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财务状况和潜力是影响企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市场和社会公共关系及经营者和员工素质居于其次,最后是企业的技[60]术创新和应用关系。2.3.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

王西麟在《高科技企业成长论》中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性,认为高科技企业量的成长促进着质的成长;任何质的成长[57]都需要企业在量的方面的积累。

邢以群在《高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论》中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机制,强调技术创新是成长的关键,资金积累是成长的基础,开拓市场和完善管理是成长的保证,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高技术企[61]业成长。

吴隽在《论我国高技术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中指出“高技术企业运行和发展要以商品化为目标和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资金支撑体系,形成新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企业运行机制。”[62]卢锐、盛昭瀚认为风险机制、文化机[63]制、贸易机制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需要的重要机制。夏丹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要运用政策激励,给高新技术企业以活力启动;强化行政干预,做好指导协调工作;注重多元投入,广开资金门路[64],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运行机制。

陈士俊等人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揭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理,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在要素、运作机制、结构、功能和环境等诸多方面比传统企业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依据复杂系[65]统演进一般规律的启示,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一般原理。2.3.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模式

张华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构,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方式有[66]三种,即纵向成长、规模化成长、多角化成长。

王云峰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概括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六种基本模式,即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密集型成长;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多样化成长;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一体化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密集型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一体化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多[48]样化成长。

谢凤华等认为我国企业成长模式大致表现为五种类型:依赖型、[67]模仿型、集约型、技术型、创新型。

王西麟通过质与量的分析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三种成长方[57]式,即技术创新成长;规模经济成长;多样化成长。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可持续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较少,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智力、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其生命周期也具有特殊性,而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主线研究其可持续成长性明显薄弱,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入剖析。本章小结

本章对与本研究相关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及其重要分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包括仿生进化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从企业内部资源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知识论、企业竞争战略论、企业成长阶段论、企业成长上限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成长机制、成长模式、成长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与可持续成长状态分析3.1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3.1.1 高新技术企业概述(1)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高新技术是对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的统称。高新技术不是原有技术的简单复加或累积,而是以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型技术。世界各国界定高技术领域的标准及方法不尽相同,对于什么是高新技术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人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理解。《科学的美国》杂志将高新技术企业定义为需要不断进行高水平创新的企业。国内一些学者把尖端技术、先导技术等称为高新技术,相应地把这些领域的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称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国于1991年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资金、劳动力的科技含量三个方面。一个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是个十分繁杂、细微和科学的工作,不能简单照搬其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