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史记》中的匈奴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8:49:56

点击下载

作者:何国辉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龙腾——《史记》中的匈奴问题

龙腾——《史记》中的匈奴问题试读:

前言

匈奴是对我国及北亚、中亚和西亚影响极大的民族,甚至极可能是导致了世界史上最大一次民族大迁徙的那个匈人(huns)。正是匈人在欧洲的出现,欧洲的版图才变成现在这样的格局。如果我们认为匈人就是匈奴,那么汉对匈奴的战争就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匈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对中原地区威胁较久的民族之一。它对早期中国历史曾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讲述这段历史,就是讲述中华民族童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在怎么样的环境里长大成人的。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都是对中国历史过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讲述影响中国历史的巨人们曾经有过的性格和命运,以及这样的性格和命运对历史的深远影响。匈奴是一个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影响巨大的民族,他们的来历和去向一直是历史的一个巨大谜团,曾经引起过世界上许多人各种各样的猜想,至今尚无定论。因此,追究他们的来历和去向,就是追究一种梦一样的奇幻。同时,这个民族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戏剧性的命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讲述它就是展演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戏。

汉对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空间最广、故事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之一。其中战争的演进,战争的智慧,战争的风格,战争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命运,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无不让人欣赏,让人动情,让人深思。商朝初期,商汤放逐夏桀于鸣条,夏桀三年之后抑郁而死。他的一个叫淳维的儿子带着他的一群妃子去了北方,后来北方就有了一个叫匈奴的民族,这可能吗?西周末年,犬戎突然攻入周都,追杀周幽王于郦山脚下,西周结束。这个曾经遍布中国北方、和中原诸夏关系密切的民族后来去了哪里?他们跟匈奴有关系吗?他们是不是英国人所说的色雷斯人?《史记》第一次提到匈奴这个名字是在记述秦惠君七年(公元前317)的修鱼之战的时候,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的战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匈奴骑兵,那么匈奴这个民族是从遥远的地方游牧而来,然后突然出现在中原战场的吗?抑或是北方已有民族改名换姓了?是多个民族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民族吗?秦始皇为什么要征伐匈奴?为什么蒙恬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把匈奴逼退七百余里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再也难以向北推进?匈奴在冒顿单于时代是怎么由一个弱小民族突然变成可以威胁东北亚、中亚和西亚的民族的?平城之战中,刘邦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他到底是用什么办法脱身的?这次战争给汉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和影响?和亲策略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它到底有没有作用?对中国后来的外交有多大影响?马邑之谋,汉军三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四周的山谷里,只有十万骑兵的单于怎么走脱了?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屡立战功,为什么最后却没能封侯?匈、汉战争中最重要的三次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双方军力、战略思想、战争技术有何不同?为什么到了卫青、霍去病时代汉军突然变得那么强大?卫青、霍去病到底谁更厉害?汉武帝为什么要打通西域?为什么要控制楼兰?为什么要长途奔袭大宛?为什么汉要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后来为什么又迁到了龟兹及其设置对后来中国有何影响?

关于秦汉前的历史,最权威的记录当数《史记》。我们讲述的西汉对匈奴的战争,特别是最主要的几次战争进行时,司马迁以朝廷史官的身份亲历了战争期间西汉王朝的变化,掌握了大量关于战争及当时内政、外交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拥有最真实、最可信的信息。因此,本书以《史记》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以《史记》的叙事为主要内容,重点讲述汉武帝期间对匈奴战争的发生、发展、结局和影响。在讲述过程中凡涉及《史记》以外的材料,我将予以说明。何国辉2014年5月1日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文心楼203室

北方诸族

中国史书对黄帝时代到战国晚期的历史叙事中,并没有提到“匈奴”这个族名,提到最多的是苗、戎、翟、胡等族群。黄帝时代,跟华夏有过尖锐冲突的族群,主要是蚩尤集团。这是一个不接受黄帝领导的桀骜不驯的族群,黄帝调集诸侯部队对他们采取了军事行动,在涿鹿之野打败了他们。从《史记》的叙事看,黄帝正是在解决了蚩尤问题后才被诸侯尊为黄帝的,这说明蚩尤集团是黄帝赢得大统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障碍。既然是必须解决的,那么,它也就一定是一个和华夏民族关系密切,而且十分强大的族群。另一个与华夏民族有过冲突是北方的荤粥,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强大的族群,而且跟华夏民族的关系也并不密切,在黄帝时代它更像一个跟华夏民族打了个照面的影子族群;在跟黄帝的战争中,它像一尾鱼一样,刚一跃出水面,就一个转身潜入《史记》“北逐荤粥”四个汉字标记的深水里,动作快得我们来不及看清它的背影。当然,我们后来还会看到“荤粥”这两个字,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族名,而是别的族群的指代。

由于这里要说的是汉与匈奴的关系,蚩尤代表的是南方民族,不可能跟匈奴有关,我们按下不表。我们需要谈的,是跟后来的匈奴同属北方民族的那些民族,比如戎、狄、胡;正是因为他们在更早的年代出现在后来匈奴出现的地方,所以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匈奴的祖先,或者是匈奴的祖先之一。

这里我要申明:首先,因为秦汉时期,甚至先秦时期,最权威的史料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我使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史记》;使用《史记》以外的材料我会加以说明。其次,我不是在做汉与匈奴的关系史研究,而是在梳理《史记》中叙述的一段民族关系史,因此,我的讲述不是纯学术性的。第三,我是在匈奴这个民族缺席的情况下讲述这段民族关系史,找不到任何来自这个民族自己的报告,因为它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又是一个业已消失的民族;我的讲述角度是司马迁的角度,或者说汉民族的角度,只是一面之词,甚至是连我自己都怀疑的一面之词。比如,“匈奴”的族名很可能就是“匈”(huns),而不是“匈奴”(Hsiung-nu)。匈奴这个“奴”字很可能是汉人加的,是汉人对这个的民族的歧视性称呼(就像汉人把日本叫倭奴一样;直到唐高宗时代,日本人才发现这个称呼的负面意义);甚至使用汉字“匈”来译音,都很可能包含了这个歧视性的意图(为什么我们不把美国翻译成“霉国”?因为我们最初并不讨厌美国人)。《说文》: “匈,声也。”那么,“匈”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一种争辩喧闹的声音或者纷乱嘈杂的声音,所谓“天下匈匈”(“汹汹”同“匈匈”)是也。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用这个汉字来翻译这个族名?是匈奴铁骑蜂拥而来时的呐喊留给他们的印象吗?虽然暂时未有定论,但总之这不是汉语里的一个美好的词汇。如果匈奴懂汉语,估计会提出强烈抗议;或者像日本人告诉我们他们不叫倭奴而叫日本那样,告诉我们他们叫别的什么。“匈奴”在汉语语义上就是吵吵嚷嚷,让人心烦的奴才。

一、西周与戎

毫无疑问,周是一个成熟的农耕民族。周人的祖先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有邰氏的女儿。而有邰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就此论,她的身上一定流淌着农耕民族的血液,在她体内孕育一个华夏民族后来的农神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有一天,姜嫄外出,发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就把自己的脚踏进那个脚印里(一说是大拇指部位)想比比大小,谁知一踏进去,身心一悸就有了受孕的感觉。后来生了个儿子,她觉得这来历不明的小家伙有点不祥,决定把他扔了。扔在穷巷里,牛马从他旁边经过时都绕着走;想扔到山林中,山林中人多不好扔;扔进结了冰的水渠中,鸟儿们都飞来为他覆上翅膀。姜嫄心动了,以为这孩子是神,拣起来带回家中精心抚养。因为曾经想抛弃他,所以给他取名“弃”。

弃就是周人的祖先。

弃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游戏时,他干的事情就是种麻、菽等。长大后,他热爱农事,喜欢观察哪块地适合种庄稼,适合的就种,周围的人就跟着种。帝尧听说后,就提拔他为农师,专门管理、指导天下农业;天下人都因为他而受益。后来,帝舜又让他继续管理、指导农业,解决天下人吃饭的问题,并把他母亲的娘家邰封给了他,号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家族兴旺起来后,在唐尧、虞舜和大禹时代,都以美德著称于世。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继承了他。不窋晚年,夏后氏衰,不窋丢了官职,混迹于戎、翟之间。他的孙子公刘是个很有作为的继承者。虽然他仍陷身戎、狄,但他时刻没忘自己家族农耕的传统,致力于耕种,到处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出门有盘缠,居家有积蓄,生活得非常幸福。很多人从遥远的地方来投奔他。

周从此兴旺。

公刘之国应该是一个被戎、狄等民族包围的国度,但它没被戎、狄消灭或同化,说明周人和戎人相处比较和谐,或者说明它所代表的文化是更先进的文化,或者它的文化像犹太文化那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公刘的儿子庆节建国于豳。后来,周人就在这里生活了八代,大约几百年时间,直到古公亶父出现。

古公亶父继续发展农业,积累德行,深得人民拥戴。可能是因为他的部族太富有了,熏育(黄帝时代那个荤粥部落?)、戎、狄对他发动了战争。他用财物贿赂熏育,但继续遭到攻打。显然敌人的目的不只是得到财物,还想得到他的土地和人民。这时,人民愤怒了,要起来抗争。但古公不同意,说人民拥戴国君,是希望国君能够保证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戎、狄之所以攻打我,是因为想得到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这里,还是在他们那里,都一样,都还是人民,有什么区别呢(意思是说只要百姓能够好好生活就行)?人民为我而战,杀人父子而为人国君,我做不到。于是,在一个晚上,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信悄然消失于豳这个地方,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在岐山下停留下来。后来,那些被他抛弃在豳地的人打探到了他的下落,大家扶老携幼,纷纷来到岐山下,重新生活在他的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人民听说他的仁义,也纷纷投奔他。于是,古公放弃了在戎人那里感染来的习俗,开始营建城郭室屋。老百姓歌唱着在这里生活的幸福、快乐,歌声到处传诵着他的美德。

打击古公的熏育、戎、狄到底是三个不同的民族,还是一个民族的三个称呼?如果是三个民族,如果“熏育”就是“荤粥”,那么在黄帝时代被驱逐到北方的这个民族活动范围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古公迁到岐山前,周人始终是在其他民族的包围中而没有大的发展的。古公迁徙的故事可以解读成一个游牧民族挤压农耕民族生存空间的历史。古公真的是为了爱民不战而退吗?这样崇高的道德意识来自什么样的一种思想资源?有没有可能是处于弱势的农耕民族的后代子孙在强大起来后,为了自己的面子为祖先编制的一个美丽谎言,而真实情况却是在强敌压境下的退却或者逃跑?

到了古公的孙子文王的时代,周人进行了一连串的征伐。其中,就有对犬戎的征伐。这是古公从豳迁出之后周人第一次对游牧民族作出反击的姿态。

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6年),西歧大军出现在殷商首都朝歌郊外的牧野。经过牧野之战,殷亡周立。

奇怪的是武王伐纣率领的这支多国部队中,有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等,其中,除了纑、彭是西北民族,其他都是南方或东方民族,为什么没有和周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戎人?这是否说明当时周人和戎人的关系持续恶化,甚至和西北大多数民族的关系都持续恶化,根本不可能与之同盟?或是农耕的周人强大起来后,已经对周围的游牧民族采取了反击的姿态,并且有效地削弱了他们,让他们变得根本不值得同盟?为什么当周的主力东出之后,他们没有趁机从背后偷袭周人?他们确实没有这个力量了吗?或者周削弱了他们又安抚了他们,既不需要他们随征又能让他们中立?

西周立国后对周边民族的征伐集中在东、南两个方向上,其中主要打击的又是山东境内的淮夷。为什么不向西打击戎人?是为了控制中原还是因为戎人的力量过分强大暂时难以征伐?或者戎人业已削弱臣服?多半是后者,否则武王伐纣就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

从武王开国,到穆王即位,没有戎人作乱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定,这段时间,戎人和周人是和平相处的。穆王征伐犬戎,也并不是因为戎人作乱。从司马迁的叙事层次看,他先讲到昭王时期王道的衰微,再讲穆王将伐犬戎,在逻辑上暗示着穆王是把征伐犬戎作为振兴周室的一种手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征伐犬戎来振奋士气,凝聚人心。事实上,从卿士祭公谋父规劝他的话语看,犬戎是无辜的。根据祭公的说法,自大毕、伯士这两位戎王以来,戎人一直恪守职分,朝奉天子。而且,犬戎并不是一个凶暴的民族,穆王所谓“予必以不享征之”,表现出的是一种大国的蛮横。祭公的说理当然最终没能挡住穆王对戎人的征讨。但穆王的征讨最后得到的也只有两样东西,一是四白狼、四白鹿,二是“自是荒服者不至”,也就是说从那以后,戎、狄彻底断绝了与周人的关系,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的“荒服”也不来了。到了西周后期,戎人与周人的冲突就频繁起来,戎人俨然成了一支与周人严重对抗的力量。出现这种情况,周人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因为这时的周人已经不是古公到文王时代的周人,对周边各民族已经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安抚,而不是征服(因为人家已经服了),才应该是它主要的民族政策;如果征服,那一定要出师有名,就像祭公说的那样,“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只有“不祭”“不祀”“不享”“不贡”“不王”,方能“刑”,能“伐”,能“征”,能“让”,能“告”。

按照古法,天子要修亲耕之礼,耕种自己名下的籍田,率先垂范,号召农事。但是,周宣王不愿垂范。卿士虢文公规谏过他,他不予理睬。后来,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周与姜氏之戎终于爆发了千亩之战。战争的结果是王师败绩。为什么发生这场战争?司马迁没说明白。从上下文看,可能是周自己荒芜了籍田,而戎人就慢慢地侵占了籍田。姜氏之戎胆敢侵占王室的籍田,说明当时的王室已经十分衰微。《史记》没说明虢文公规谏的具体内容,但《国语》有记载:“虢文公谏曰:‘夫人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人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 ”就是说,他认为农耕是国事的重中之重,而宣王没有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国民做好这个工作。《史记》在叙事上先说周宣王不修亲耕之礼,再说千亩之战,逻辑上显然也是批评宣王,是宣王的行为鼓励了姜氏之戎的行为,从而导致了战争。同时告诉我们,一个农耕民族不重视农业,国家就会贫弱,最后就会危及社稷。

由于王室的衰落及没有处理好和周边各族的关系,西周被戎人给灭亡了。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要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司马迁讲到这里插入了一个故事。

夏后氏末年,两条龙在夏帝的庭院里滞留不去,自称是褒之二君。夏帝占卜,到底是杀了它们,还是赶走它们,还是就让它们滞留在原地?占卜的结果是三者都不吉利。再占卜,请示神灵,问请求留下龙涎而收藏起来吉不吉利,占卜的结果是吉利。于是,他奉上礼物,把请求事宜书写在简策上送到龙面前,龙离开了,龙涎留下来。他把龙涎装进盒子,密封起来,秘密收藏。夏灭国后,盒子传到了殷。殷灭国后,盒子又传到了周。传了三朝,也没人敢打开盒子。到了周厉王末年,这个有点横的天子,居然打开了它,于是龙涎在庭院里到处流淌,怎么也弄不掉。厉王让女人脱了裤子呐喊鼓噪(这是一种辟邪的方式),于是龙涎化作了玄鼋(蜥蜴),溜进了后宫。后宫里一个七八岁刚换乳牙的童妾,碰见它就怀了孕。因为害怕,她把孩子生下来就扔了。周宣王时,有童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山桑做弓,箕木做箭,周将灭亡。宣王听到这个童谣后很害怕,看见有夫妇正卖这两样东西,下令把他们抓来杀掉,吓得两夫妇转身就跑。跑到晚上,碰见后宫童妾扔掉的女孩哭得正伤心,心里起了怜悯,就带着她一块逃到了褒这个地方。后来,褒人因某事得罪了周人,就把这个长大后出落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送给周王以赎罪。这个女子来自①褒,就是褒姒。

①《史记索隐》:褒,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其女是龙妖子,为人所收,褒人纳之于王,故曰褒姒。《正义·括地志》云:襃国故城在梁州襃城县东二百步,古褒国也。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与褒姒一见钟情,生了伯服。

褒姒的来历告诉我们什么?首先是褒人有罪。何罪?《史记》没说。根据《国语》记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与虢石甫比也。”为什么伐褒?我们还是不知道,但总之褒人与周人之间是不和谐的。从故事的发展看,褒姒更像是褒人用以报复周人的工具,就像后来越人以西施报复吴人。而褒之二君也就是这个报复的前置,是后来历史叙事对这个报复的宿命化演绎。这说明西周后期作为统治民族的内外政策都出了问题。

褒姒的脸上一直没有笑容,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换不来她脸上的笑容。最后,他竟然用了点燃烽火台这个办法。这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褒姒的笑容还挂在腮上,危机就悄然来临了。周幽王与褒姒

申后的父亲申侯不甘心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被废,于是引来了西夷犬戎。幽王再次点燃了烽火,但烽火再也没有为他招来勤王的援兵,他终于被犬戎的弯刀杀死在骊山之下,他的爱妃褒姒也被犬戎掳走了。于是,诸侯们急急忙忙赶到申侯那里,经过磋商,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史称平王。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入侵,迁都洛阳,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这段历史曾经被解读为红颜祸水。但是,如果深究起来,真正的祸水不是女人,而是一个国家不正确的内外政策。不是女人影响了政策,而是政策影响了内外关系,从而影响了女人。真正灭掉西周的不是褒姒,不是申侯,而是申侯引来的戎人。戎人为什么要听申侯的?当然,有可能他们只是申侯的雇佣兵,有可能是他们出于跟申侯的友谊,但是,难道就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周人的仇恨吗?从总体上看,周人作为农耕民族早期推行的是比较和平的政策,这就是祭公谋父所说的:“先王耀德不观兵。”

从不窋陷身戎、狄间,到周平王东迁,周人对戎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路退让的政策。退到无路可退了,周平王才想起让秦人从戎人手里收复周人故地。但这个退让未必是从自己固有的领地里撤出,把它拱手让给戎人,更可能是从本来就属于戎人的领地里撤出,或者是从与戎人杂居的地方撤出,然后戎人在他们撤出的空地上弥散开来。如果他们在退让的政策下保持足够的威慑力量,同时做好安抚工作,也许就不会发生幽王灭国那样的悲剧了。

二、秦与西戎

秦的祖先大费曾经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大费后裔中就有人居住在西戎,为殷商守卫西部边疆。周孝王时,在西戎的这支大费后裔中有个叫大骆的人娶了跟戎人关系密切的申侯之女,于是和西戎的关系也就密切起来。

秦、戎关系的恶化始于周厉王时期。那时,厉王无道,诸侯叛乱,西戎反叛王室,灭了居住在犬丘的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后,封大骆的后裔秦仲为大夫,让他带兵去攻打西戎,结果他被西戎打得一塌糊涂,自己反被西戎杀了。周宣王又召集秦仲的五个儿子,给了他们七千人马,以秦仲的长子庄公为统帅,率师复仇。这五个怀着深仇大恨的儿子破了西戎;于是,周宣王就把犬丘的土地还给了他们,并封庄公兄弟为西垂大夫。庄公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世父。世父心里一直怀着对西戎的仇恨,发誓要杀了戎王为爷爷秦仲报仇,否则誓不再回犬丘。后来,他果然击破了西戎,然后把太子位让给了弟弟秦襄公。襄公二年,西戎围犬丘,世父率军反击,被西戎俘虏。但一年后犬戎又把他放了回来。秦人的这段经历和周人早期很相似,但秦人一开始就比周人要狠,比周人更敢战。

犬戎攻幽王的事情发生在秦襄公七年的春天,那也是秦人的一个“春天”。当诸侯们都不理睬周幽王点燃的烽火时,秦襄公挺身而出,力战犬戎。后来,他又带兵护送周平王去洛阳。平王很感动,封他为诸侯,并许诺,如果他能够攻逐犬戎,岐山以西的土地就归他所有。双方签定盟约后,襄公就去了自己的封地,发使通告诸侯他也有了诸侯身份,并祭祀西方白帝。从此,秦正式成为华夏诸侯之一员。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为了获得周平王许诺的土地,襄公带兵伐戎,到了西歧。但还没等到占领西歧他就死了。

襄公留给秦国的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根据《诗经·秦风》记载,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后,积极整兵备战,准备讨伐西戎。秦军已经拥有了用于作战的兵车,战马配备有甲衣,战车上的士兵拥有各种先进的武器(如锋利的三锋矛,以朱羽为饰的盾,以虎皮为饰的弓等)。

十六年后,他的儿子秦文公率兵伐戎,终于从戎人手里夺得了西歧。从前周留在西歧的臣民都变成了秦的子民;当然,秦也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作为回报。

后来,秦经过了几代短命的国君,对内对外都无所作为。到秦穆公时,他又忙着中原争霸,西戎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但是,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也就是他临终前五年,西戎的噩梦来了。不知道当时的戎王是怎么想的,当他知道秦穆公是个很贤能的国君后,竟然派了个叫由余的使者来秦查看究竟。由余的祖先是晋人,不知道什么原因逃亡到戎人中,因此他能够说晋国方言。在穆公带领下参观完壮丽的宫室和丰盈的财物后,由余说,这些东西如果是驱使鬼神创造的,那就太烦劳鬼神了;如果是驱使百姓创造的,那就太辛苦百姓了。穆公觉得他说的话很奇怪,就问,中国用诗书礼乐、法度管理国家,尚且天下大乱,戎夷没有这些,管理起来不是更困难吗?由余笑笑,说礼乐法度正是中国大乱的原因。圣明的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以身作则,天下也仅仅是治理得稍微像样而已。到了后世,为国者日益骄淫,损害了法度的威严,只好用责任去监督部下,部下疲惫之极后就怀着怨恨之心指望上面不要那么苛刻严厉;于是,上下交怨而屡屡发生篡权弑上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犯法灭族。戎夷则不然。上面的人怀着淳厚的道德对待下面的人,下面的人秉着忠信的品质侍奉上面的人。管理一个国家轻松得就像一个人管理自己那样,根本不需要知道怎么管理就管理好了,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是道家的治国思想,这样的治国思想是符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游牧民族的治理的;在这样的思想治理下,戎人的社会很可能就像由余说的那样是安定繁荣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汉民族在跟游牧民族的斗争中,游牧民族中很早就有汉人精英的存在,是他们在决策层面充当了游牧民族的智囊。于是,这个斗争在一定层面上就成了汉人和汉人自己的斗争。后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秦穆公惊讶了,佩服了,对内史廖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国的忧患,西戎有由余就是我们的祸害,怎么办?内史廖出的主意是给戎王送美女(又是一个送美女的策略),然后扣着由余不让走。戎王有了美女就会耽于享乐;由余没按时回去,戎王就会起疑心。于是,他们君臣之间就会疏远,然后我们就有机可乘了。穆公依计行事,戎王果然上了当。穆公天天陪由余吃饭,套着由余说出西戎的山川地貌和兵力部署等情况。等戎王玩够了,由余把秘密泄露得差不多了,穆公就把由余送了回去。由余回去后,见戎王玩物丧志,多次规劝,戎王不听;穆公又多次邀请由余,于是由余投了秦国。秦穆公待之以客卿之礼,向他讨教伐戎的策略。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率秦军征伐西戎,连并西戎十二国,西向拓展千余里。于是,秦由一个方圆三百里的小国变成了一个方圆千里的大国,成了西方霸主,连周天子都认为这是华夏对戎狄的巨大胜利,派召公带着鼓乐到秦国祝贺。从此,秦解除了西边的威胁,它可以全力东向争霸中原了。

后来,秦国另一个国君孝公在登基之初,怀着对祖先的光荣的敬意,渴望再创辉煌,高度评价穆公兼并西戎的事业,发表一通演讲之后,派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于是,秦的势力进入甘肃天水境内。秦穆公

从秦襄公七年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四百一十年间,秦国的版图至少扩大了十倍。而这十倍的土地绝大部分是戎人的,堂堂之秦国几乎就是在戎人的土地上挤出来的一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秦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但实际上它代表的正是华夏势力。不管秦人祖先跟戎人有多大关系,他们终归是颛顼的后裔,是黄帝的血脉。秦跟西戎各国的关系,有战有和,但主要是战。如果说周人对戎人的政策是退让退让再退让的话,那么,秦人正好相反,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像秦这样在西、东周之交杀出来的诸侯国,没有这样的国策,它是活不出来的。

那么,在它的进攻策略面前,戎人又退到哪里去了呢?

只能是更西或者更北。

三、晋与戎、翟

晋的祖先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孩子。有一次,他跟弟弟叔虞玩耍,把一片桐叶削成“圭”形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封你吧。谁知史佚因此就强烈要求成王择日兑现诺言。成王说他是跟弟弟闹着玩儿的。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说了就要兑现。成王无奈,只好分封叔虞于唐。这就是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晋由此而来。

后来,叔虞的儿子燮把都城从唐迁到晋水旁边,于是改国号为晋。

起初,唐不过是个在黄河与其支流汾河之东,方圆百里的小国。后来变成一个大国,也是攻占周边国家的结果,包括对戎、翟、胡的攻占。

当然,晋与戎、翟、胡之间也不完全是战争关系,也有婚姻和政治关系。

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伐骊戎,得骊姬以及骊姬的妹妹。两个美女他都喜欢。就是这个骊姬后来让晋献公重演了一个晋版的周幽王的故事,引发了晋国历史上有名的骊姬之乱。

晋献公十二年(公元前665年),骊姬生了奚齐,献公就想废掉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县)是我祖先所在的地方,而蒲(今山西蒲县境内)靠近秦国,屈(今山西吉县北)靠近翟国,没有儿子们驻守这些地方,我心里实在不踏实。于是,让太子申生守曲沃,公子重耳守蒲,公子夷吾守屈。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公子奚齐居绛(今山西曲沃西南)。这个政治信号一发出,全晋国的人都知道要废太子了。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叫齐姜,很早就死了。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之女,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献公一共有八个儿子,在外面最有贤名的就是申生、重耳和夷吾。自从献公得了骊姬,忙着和骊姬亲热,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献公把准备出征的军队分为上军和下军,自己将上军,让太子申生将下军,攻灭霍(今山西霍州)、魏(今山西芮城北)、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三国。回来后,他又为太子申生加修曲沃的城墙。有人劝太子,说你不可能继续做太子了,让你居先人旧都,又给你上卿的职位,把你推到了人臣的极限,你怎么可能继续做太子呢?不如跑吧,跑了说不定还落个好名声,就像吴太伯那样,太子没有听进去意见。

晋献公十七年,献公又让太子申生将兵伐东山。里克说这不合适吧?太子的职务是在国君出行时留守国都;有人代替,才能跟随国君出行。留守就叫监国,随行就叫抚军。带兵打仗,就要专注于军事,就要号令军队。这不是太子干的事。在军队里,他完全遵照您的命令行事就没了威势;不按您的命令行事就是不孝。没有威势如何统军?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真不知道该立谁为太子。里克一听这话,就闭了嘴。太子还是遵命伐了东山。

这以后骊姬就开始表演了。

有一次,献公跟她说想废掉太子而立奚齐。骊姬哭了,说太子就位,诸侯都知道,他又多次带兵打仗,百姓都拥戴他,何必为了我而废长立幼呢?如果您非要这么做,那我就只有自杀了。

但转身她又跟太子说,国君梦见你母亲齐姜了。你赶快到曲沃去祭祀你母亲(齐姜庙在曲沃),回来把祭肉献给国君。于是,太子赶到曲沃去祭奠他母亲,完了就把祭肉送进王宫。当时献公正在打猎,太子就把祭肉留在宫中让人转交。骊姬让人在肉里下了毒。两天之后,献公回来,厨师献上太子送来的祭肉。献公拿起来刚要吃,站在一边的骊姬马上制止说,从那么远的地方拿回来的肉,还是检查一下为好。献公把肉扔在地上,地上马上就拱了包;扔给狗,狗吃了就倒地而死;拿给小太监,小太监吃了也马上闭了气。骊姬哭了,说太子怎么能够这样狠心啊!连自己的父亲都想弑而代之,怎么可能对他人好呢?何况您现在老了,他就不能等几天吗?非要用这种手段!又说,太子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我愿意为他让路,逃到他国去。或者让我早点自杀,这样也许可以避免我们母子白白地被他宰杀的悲剧。当初,您想废掉他,我还很生气;到了今天,我感到非常失败。

太子听人转述骊姬表演的这出戏后,转身就逃到新城(指曲沃)。献公听说太子跑了,大怒,杀了他的师傅杜原款。有人对太子说,毒又不是你下的,你为什么跑?为什么不去当面澄清?太子说,我们的国君老了,离开了骊姬就吃不下饭,睡不稳觉。即使我去说,他也要发怒,又有什么意思呢。又有人给太子出主意,说还是逃到外国去吧,太子说背着这个恶名出逃,谁会接纳我啊?我自杀算了。

十二月戊申那天,太子自杀于新城。

太子死后,骊姬怕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找麻烦,又在献公耳边进谗言,说二位公子事先就知道太子下毒阴谋而故意不报告。重耳、夷吾一听这话,也像太子当初一样转身就跑回自己的守地;呆不住,又跑:重耳奔翟,夷吾奔梁(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九月,献公驾崩。就在献公的丧礼上,里克杀了奚齐,又杀了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列女传》说骊姬也被鞭杀于市)。于是,晋国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内乱期。

当初,献公伐骊戎前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是“齿牙为祸”。等到破骊戎,获骊姬,后来晋果然发生了内乱。

重耳出逃时四十三岁。在狄(翟)避祸十二年。狄伐廧咎如,得了两个美女,把大的送给了重耳,小的送给了赵衰。这个小狄女为赵衰生了个儿子,即后来有名的赵盾。重耳在外逃亡了十九年,等他再回晋国做了晋文公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晋文公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襄公卒,主持晋国国政的赵盾与贾季在襄公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十一月,贾季奔翟。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围郑,晋救郑。晋军到了黄河边上,才听说郑已经向楚国屈服。晋军统帅荀林父准备回师,先毂反对;于是晋军渡过黄河,与楚军大战。郑国助楚,晋军大败。回去后,先毂担心是他主张过河作战的,或被杀,奔翟,跟翟人商量伐晋。晋发现了先毂跟翟人的阴谋,灭了先毂家族。

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晋派随会灭了赤狄。

晋厉公刚刚即位,想和诸侯搞好关系,和秦国隔着黄河缔结盟约。结果秦国转身就背叛了盟约,与翟人商量伐晋。

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晋大会诸侯。悼公的弟弟杨干在阅兵仪式中走乱了行列,魏绛没法处理杨干,就杀了杨的仆人。于是,悼公大怒,要惩罚魏绛。有人为魏绛说情,悼公又开始赏识魏绛,给他政务,让他去和戎,此后戎人对晋就非常友好。后来,悼公说,自己能够九合诸侯,和睦戎翟,都是魏绛的功劳。

晋对戎、赤狄的政策像秦国一样主要是攻伐。打击骊戎,灭了赤狄,但对翟就要复杂多了。戎和赤狄跟翟一样与晋存在婚姻关系,但从《史记》的叙事来看,似乎戎、赤狄的女人跟晋的婚姻主要是暴力婚姻,是被晋人征服后,作为俘虏而与晋人结成的婚姻。而翟的女人与晋人的婚姻是和平婚姻,是两厢情愿的婚姻,而且这种婚姻在晋和翟之间比较普遍。不仅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晋文公重耳的母亲是翟人,赵盾的母亲也是翟人。每当晋国发生内乱或者变故,翟就成了弱者、失败者、叛国者、持不同政见者投奔的避难所;当然,它同时也是阴谋家们的藏身地。因此,翟虽然多次参与反晋事件,但直到终晋之世,强大的晋国始终没有举手消灭它。如果说秦人的对戎策略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的话,那么晋人对戎、狄的策略则是在进攻的同时又安抚,还辅之以和亲。而且,与晋人相邻的戎、狄的势力似乎并不强大,它们更像是一些受气而又有些爱捣乱的小国。

四、赵与翟、胡

赵是秦的亲戚。秦和赵共同的祖先中衍,是殷帝大戊的马车夫。他的后裔蜚廉有两个儿子:哥哥恶来在殷纣王手下,武王伐纣时为周人所杀,是秦的祖先;弟弟季胜,是赵的祖先。季胜的曾孙造父很受周穆王宠幸。造父选取毛色、力量相当的八匹骏马调教后送给周穆王,又去潼关附近的桃林塞偷了骊(黑色的马)、骅骝(赤色的马)、绿耳(青黄色的马)等骏马献给穆王。于是,穆王让造父做了他的马车夫,驾着马车一路向西,去见了西王母,跟西王母在瑶池饮酒作乐。就在穆公乐而忘返时,徐偃王(徐夷国君,东夷盟主)反。穆公骑着骏马一日千里地回到了周,大破徐偃王。因为造父献马有功,赐以赵城(山西省南部,汾河纵贯其中),从此有了赵姓。秦穆公拜见西王母

造父以下六世就到了奄父。周宣王伐戎时,为他驾车的就是奄父。后来,奄父的儿子叔带去了晋国,为晋文侯服务,于是,晋就有了赵姓。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叔带的后裔赵衰是他的死党。文公返晋即位后,赵衰因为功劳最大,主持了晋国国政。赵衰死后,他流亡在翟期间与赤狄女人生的儿子赵盾接替他继续主持晋国国政。赵盾死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发生了司寇屠岸贾灭赵氏的事件;赵氏一门,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死于这个事件。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在两个侠义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帮助下,活了下来。十五年后,在韩厥的帮助下,赵氏的冤案被平反;屠岸贾因为制造了这个冤案被灭族。赵武成人后,继承了他先人的爵位和封地。三十九年后,他做了晋国的正卿,和韩宣子、魏献子一起把持国政。他死后,他的儿子景叔继承他的事业,晋进入了所谓的六卿专国的时代。景叔死,儿子赵鞅成为他的继承人,这就是有名的赵简子。

有一天,赵简子忽然病倒,五天不省人事,手下大夫无不惊恐。于是,他们请了当时著名的医生扁鹊。扁鹊诊断后出来,说没事,三天后他自会醒来,醒来必有话说。而且还讲了个案例,说秦穆公也曾经这样,七天后醒来,说他到天帝的居所去了,快乐极了。之所以待那么久,是因为刚好有东西要学。天帝告诉他,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得安宁,但后来晋将称霸,国君未老而死,而他的儿子将令国家男女无别。秦穆公的话被公孙枝记录下来秘密收藏,这就是所谓秦谶(谶,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果然,后来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文公之霸、襄公败秦师于崤而后的放纵淫乐等事。

两天半后,简子醒来,说他到天帝的居所去了,快乐极了。跟着众神在鈞天游玩,聆听广乐,观看万舞。那音乐听上去不像夏、商、周三代之乐,似乎更动人心魄。突然,一头熊扑过来抓他,天帝命他放箭;他射中了熊,熊死了。又来了一头罴;他射中了罴,罴死了。天帝非常高兴,赐给他两个盛食物的竹器,都配有分食物的刀具。他看见有个小孩在天帝的旁边。天帝注视着一头翟犬,说等这个孩子长大了,我就把这头翟犬赐给他。又告诉他,晋国将会衰落,七世之后就会灭亡。姓嬴的人(赵的祖先姓嬴)将会在范魁(地名,所在位置待考)的西边大败周人,但不可能占有那片土地。现在我回想着虞舜的功劳,我打算把他的后裔中有个叫孟姚的女子配给你的七世孙。简子的话被董安于记录下来秘密收藏。

有一天,简子外出,有人挡道,怎么都躲不开。随从生气了,拔刀想杀了他。挡道的人说,我有事要拜访主君。简子让他过来,走近一看,说,咦,好面熟,我在哪里见过你。挡道的人说,请左右回避一下,我有事要说。左右的人回避之后,他说,您生病的时候,我就在天帝的旁边。简子说,对,你确实在,你来见我,有什么话说?挡道的人说,天帝让您射熊与罴,熊、罴都死了。简子说,是的,但那又如何?挡道的人说,晋国将有大难,您将首当其冲。天帝让您灭二卿,熊与罴就是这二卿的祖先。简子说,天帝赐给我盛食物的竹器,都配有分食物的刀具,什么意思?挡道的人说,意思是您的儿子将灭掉两个狄人国家,这两个国家都姓子。简子说,我看见一个孩子在天帝的旁边,天帝嘱托给我一头翟犬,说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就把它赐给他,赐那个孩子翟犬干吗?挡道的人说,那个孩子就是您的儿子。翟犬,就是代国的祖先,您的儿子必将占有代国。您的后代中,将会有人改革朝政,身着胡服,从狄人手里兼并两个国家。简子问挡道的人的姓名并请他去当官。挡道的人说,我是个荒野之人,不过就是来传达天帝之命罢了。说着,就不见了。简子记录下这席话并收藏在家里。

有一天,姑布子卿(春秋时期著名相士,生平事迹不可考)来见简子,简子把所有的儿子都叫来让他看相。子卿看了个遍,完了说没有一个孩子将来可以做将军。简子说,那赵氏岂不是要灭了吗?子卿说,我曾经在路上看见一个孩子,可能是您的吧。简子叫儿子毋恤来,毋恤到后,子卿站起来说,这才真是做将军的料啊!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是个卑贱的奴婢,是翟人,怎么说这孩子能够做高贵的将军呢?子卿说,这是天意,现在虽贱但将来必贵。这以后,简子把所有的儿子找来谈话,发现毋恤最贤能。有一天,简子又把所有的儿子叫来,说我有一道宝符藏在常山之上,先得者有赏。所有的儿子跑到山上,到处找,都没找到。毋恤回来后说他找到了。简子问他找到什么了。毋恤说,站在常山之上向下看,看见的是代国,他找到的就是代国。于是,简子废掉了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后来,赵简子的梦和挡道者的话开始一一兑现。

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8年),范、中行氏二卿作乱。

晋定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91年),赵简子攻破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奔齐。赵氏终于占领了邯郸、柏人。范、中行二家的其他城邑归晋所有。赵氏在名义上是晋卿,实际上控制了晋的大权,拥有的奉邑跟诸侯差不多。

晋出公元年(公元前475年),赵简子卒,太子无恤代立,是为赵襄子。

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夫人。赵简子的葬礼举行之后,丧服还没有脱掉,赵襄子就北向登上了夏屋山,邀请代王相见。宴会上,襄子让厨师带着有秉的铜枓(方形,取斟水器)招待代王及随从。席间,襄子密令厨师们利用斟水机会,一齐操起铜枓击杀代王及随从。完事后,襄子就举兵灭了代国。襄子的姐姐知道后,哭得呼天抢地,拔下头上的簪子,用簪子结果了自己。代人非常怜悯这个姐姐,于是把她自杀的那山命名为摩笄之山。

赵襄子立四年,晋主持国政的知伯跟韩、赵、魏三家分了中行氏、范氏从前的领地。晋出公不服,在齐、鲁两国组织了干涉军。于是,四卿恐,合力攻出公。出公奔齐,死在路上。于是知伯立了晋懿公。这以后,知伯越来越骄横,竟然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韩、魏惧怕知伯,都给了土地;向赵索要,襄子不予。知伯大怒,率韩、魏两家攻赵。赵襄子奔晋阳。

就在赵襄子奔晋阳的时候,原过跟随襄子,但掉了队。当他到了王泽这个地方的时候,碰见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只看得见腰带以上,看不见腰带以下。他们交给原过两节竹筒,竹筒两头是封死了的,说把这个替我们交给赵毋恤。原过赶上赵襄子后,告诉襄子这件事。襄子斋戒三天之后,亲自剖开竹子,里面有朱笔写的文字,说赵毋恤,我是霍泰山(即霍山,也称太岳山。在山西霍县东南)山阳侯的天使。三月丙戌那天,我将让你反灭知氏。但事后你要为我立庙,让我享受一百座城邑的供奉,我将赐给你林胡之地。到了你的后世,将会出一个强健的国王,脸色赤黑,龙颜而鸟嘴,鬓角、嘴边、两腮的胡子像麋鹿,有着宽阔的胸膛,露着右边的膀子,驾着马车,拥有龙门河上游的全部地区,一直到休溷诸貉(戎狄之地),南伐晋之别邑(韩、魏的城邑),北灭黑姑(一个戎国)。襄子再拜,接受了三位神人的命令。

后来,赵襄子果然反灭知伯,与韩、魏瓜分了他的领地。

任继愈先生总主编的《道教史》介绍:“据《旧唐书·高帝本纪》《混元圣纪》和《历代崇道记》等书记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与隋武牙郎将宋老生交战于霍邑,适‘会淋雨积寻,愧运不给’,就在此时,忽有霍山神称奉太上老君命来告诉李渊‘必得天下’,并且‘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就这样,到‘八月辛巳,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受《史记》中赵襄子的故事的启示编撰的。李渊后来在取天下的过程中援用了赵襄子的策略。

赵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赵成侯七年(公元前368年),与韩攻周;八年,与韩分周为东周、西周,应了赵简子的梦。

十六年之后,成侯的儿子赵武灵王即位,这大约就是霍泰山山阳侯的天使说的那个伉王(强健的国王)来了。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他果然因为一个梦,梦见美女鼓瑟歌诗,而娶了吴广的女儿孟姚。

赵武灵王十九年的春天,正月,在信宫(《春秋后语》作“信武宫”,在今河北临洺县)举行盛大朝会,赵武灵王召见老臣肥义讨论国是,两人会谈了五天。五天之后,赵武灵王北掠中山之地,直至房子(赵邑,在今河北武宫,今河北高邑西南),抵达代国之境;北到无穷(今河北张家口北),西到黄河,登临黄华之山(西河侧之山名,在今山西山阴县北)。他召见了楼缓,说我的先人根据时事的变化,以漫长的南藩之地,连接漳河、滏河之险要,修建长城,又攻取蔺、郭狼,败林胡于荏(地名,位置不详),但最终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现在,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的边境,而我们没有强大的兵力可以帮助我们,这是威胁江山社稷的形势,怎么办?有高于世俗的声名,必有不被世俗理解的麻烦。我打算变装,让我们的人穿胡人的服装。楼缓说好,但群臣都不愿意。

有一天,肥义陪赵武灵王谈话。赵武灵王说,简主(即赵简子)、襄主(即赵襄子)的伟业,就是来自算计胡人,从胡人那里得到好处。作为人臣,要以严守长幼顺明的职分为荣耀,以补益百姓帮助君主为通变,这两点是臣子的本分。现在我想踏着襄主的足迹,开拓胡人、翟人的土地,但人世间就找不到这样能尽本分的忠臣。因为敌人弱小,战胜他们就可以用较小的力量而获得较大的胜利,不用百姓过分的辛劳就可以继承往古的殊勋。有高于世俗之功业的人,就必然有不被世俗理解的麻烦;有超凡脱俗之思想的人,就必然招来没经过驯化的世人的怨恨。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穿胡人一样的服装,像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必然招致世人对我的非议,怎么办?肥义说,我听说犹豫不决的事情就不会成功,变化不定的行为就难以树名。既然你已经决定不管世人理不理解,那就不要考虑天下的议论。有最高道德的人不合于世俗,成就丰功伟业的人不过问众人的想法。昔日,尧为有苗而舞,禹在裸国裸行,不是他们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去寻求快乐,而是要用德行的力量以节省事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也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情还没显露他就已经看清,大王你又怕什么呢?赵武灵王说,我不怀疑胡服骑射,我害怕天下人笑我。狂人之乐,是智者的悲哀;愚者所嘲,是贤者的明察。如果世人听从我的安排,胡服的好处是不可限量的。就算举世都笑我,胡地的中山我也一定要占有。

于是,胡服骑射开始在赵国推行。

赵武灵王自上而下推行胡服的时候,首先选择让公子成(又作公叔成,为成侯之子,赵武灵王之叔)穿上胡服。派王渫去(《赵国策·赵策》作王孙緤,为武灵王之叔)告诉公子成,他就要穿上胡服上朝了,希望公子成也能穿。还带给公子成一大套胡服利国利民的道理,希望他能接受,能以身作则。可是公子成不服,理由是中国是智慧之所在,万物之所聚,圣贤之所教,仁义之所行的地方,有《诗》《书》《礼》《乐》之所用,异敏技能之所试,是远方蛮夷崇奉观摩学习的榜样,怎么反倒让我们穿蛮夷的服装呢?

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拜访。再次苦口婆心地讲他推行胡服骑射的理由,重点讲了赵国所面临的形势。说,我国东有黄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两国共临,而我们没有船舰可用。自常山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的边境,西有楼烦、秦、韩的边境,而我们又没有骑射作为战备。我没有船舰可用,挟持水上百姓,我拿什么去守黄河、薄洛之水?不变服骑射,拿什么去防卫我们与燕、三胡(林胡、楼烦、东胡)、秦、韩的边境?昔日,简主差点守不住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并戎人,攻取代国以挤压胡人的势力,哪个愚蠢哪个聪明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从前,中山仗恃齐国军队的强大,侵略我国,侵暴我民,引水围鄗(邑名,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危及我社稷神灵,鄗邑几乎不能确守,先王引为耻辱,而至今我们也未能雪耻。如果有了骑射之备,近可以方便上党的防卫,远可以报中山之仇。

公子成服了,再拜稽首。赵武灵王乘机发给他胡服。第二天他就穿着胡服去上朝了。于是,胡服令正式下达。邯郸胡服骑射雕像

胡服令下达之后,阻力仍然存在,大批大臣上书反对,赵武灵王又耐心细致地对他们作了思想工作。于是,开始在民间招募学习骑射的人。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攻掠中山,到了宁葭(今河北鹿泉市北);向西攻掠胡人之地,到了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部),林胡王献马。回来后,赵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代国丞相赵固主管胡人事务,专门招募胡人士兵。招募胡人士兵的策略很可能启示了后来的霍去病,他也招募了很多适应对匈奴作战的匈奴士兵。

两年后,赵武灵王发动了对中山的战争。这次战争,赵军兵分两路,赵武灵王亲率右、左、中军,取鄗、石邑(一名石志,今河北今鹿泉市南故邑)、封龙(今河北元氏县境内)、东垣(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一带)。牛剪率领车骑,赵希率领由代人和胡人新组建的骑兵部队走地势险要的山路。两军会师曲阳,攻取丹丘(今河北曲阳西北)、华阳(今河北唐县西北)、鸱之塞(又作鸿上塞,今河北涞源南)。中山王愿意献出四邑求和,赵武灵王同意罢兵。但两年以后他又发动了对中山的战争。

战争中,新的骑兵兵种大大增加了赵军的军力,有力地证明了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正确性。于是,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赵武灵王下令让周袑穿着胡服给太子王子何上课。第二年,又发动对中山的战争,向北至燕、代,向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在东宫召开盛大朝会,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自称主父。

主父令太子治国,自己身穿胡服率领大夫们专门在西北边境攻掠胡人的土地。甚至想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为了侦察秦国,他化装成使者去见秦昭王。秦昭王不知道,过了会儿觉得这个使者有点不同寻常,仪态奇伟,器宇非凡,不像是给人家做臣子的。于是下令追赶,而这时候主父已经安全出关了。后来,秦昭王知道他就是赵国主父的时候,惊恐不已。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主父巡视新的占领区,经过代地向西,在黄河西岸遇到了楼烦王,又招募楼烦士兵。第二年,灭了中山国。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的春天,赵国发生宫廷政变,两个不法大臣率兵把主父围困在沙丘宫里。主父靠嚼谷子维持,三个月之后,嚼完谷子,就饿死在沙丘宫里。

这以后,赵对北方主要采取了守势,而倾其主力对付中原各国了。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攻取了曾经被东胡强制代地百姓叛离赵国而占有的土地。

赵王族有着丰富的翟(狄)人血统,使得赵和翟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这也可能是几代赵王都性格强悍,在华夏各国中率先组建新的骑兵兵种的原因。三家分晋之后,赵能够成为强国,与文化上融合了翟、胡的长处,军事上长时间推行北进策略有关。在中原各国力量强大的情况下,只有北进,利用翟、胡的长处以制相对弱小的翟、胡,赵才能争取到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

推行北进战略遭遇最强的阻力不在北方的翟、胡,而在赵国内部,可以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东西。为了确立赵来得不太名正言顺的诸侯地位和克服内部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简子甚至求助于神学依据,通过梦的神异来说明自己得到诸侯地位是受命于天,压服内部的文化保守主义,这就是赵简子的梦及原过和赵襄子共同编造的奇遇的来历。梦作为欲望的表现(尽管这个梦太离谱,有太重的编造痕迹,但它终归被描述为梦),在这里主要是政治欲望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把赵简子的梦解读为赵的立国、发展和北进政策的纲领,而把赵襄子的奇遇解读为实施这个纲领的近期计划。赵襄子当然是这个纲领和计划的实施者,正是他策划并进行对代的战争,并消灭了代国,但真正完成赵简子的纲领的是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而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像他的前辈那样需要做梦和奇遇了,他需要的只是在现实中的进攻进攻再进攻。在他的领导下,赵发动了四次对中山的战争,并彻底消灭了中山。从此,赵成了北方无法撼动的力量。

胡服骑射只是配合北进策略的手段,它的主要内容是组建骑兵。骑兵是来复枪出现之前陆军中最厉害的兵种。它能以突袭的方式打击敌人,又能迅速地脱离战场。由于速度快,骑兵通常执行侦察、包抄、奔袭、骚扰敌人的任务。直到今天,美军还把搭乘战斗侦察车辆或直升机实施侦察任务的部队称作装甲骑兵或空中骑兵。春秋以前华夏的兵种主要是车兵,步兵配合车兵作战,国家的军力是以拥有兵车的数量来衡量的,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春秋时期步兵兴起,战争主要是以车、步两个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展开,已经有了少量骑兵,但还不是独立兵种,在战争中只是辅助力量。是赵武灵王组建了华夏第一支骑兵部队,从此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华夏战争的舞台。

五、汉以前北方诸族盘点

秦汉前中国北方存在着多个民族,但介入华夏历史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戎人和狄人。1.犬戎

犬戎很有可能是黄帝民族的一支。《后汉书》说“犬戎,槃瓠之后也”,这就是说它是盘古的后裔。对犬戎的族源,《史记正义》有清楚的世系交代:“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触吾,触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犬。白犬有二,是为犬戎。”按照这个说法,它本应该与华夏民族同宗,后来为什么它又变成了犬戎了呢?它在发展中哪个环节发生了变异?很可能是在并明那里。“并明生白犬”,意思就是并明的后裔不再是人。《史记集解》引《山海经》说:“有人,人面兽身,名曰犬戎。”这意思只承认他们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人,而不承认他们在文化上是人,因为在华夏衣冠文化里“身”的修饰即是文化。而并明时代,在华夏意识的判断中,已经不承认他们身的修饰的文化属性,他们沦为半人半兽的野人。他们身的修饰很可能意味着一次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就是说在并明时代他们与异族在文化上有了杂交、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以犬为图腾或者文化标志的新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核心民族仍然是戎。周穆王发动了一场对犬戎的战争,为什么只拿回四白狼和四白鹿?或者,为什么史家只记录了他拿回的四白狼和四白鹿?说明狼和鹿跟犬戎有很重要的关系,很可能是犬戎的某种重要象征,甚至是他们的图腾,而这个象征或者图腾在周穆王那里又意味着征服。对一个民族的征服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精神的征服。如果,周穆王拿回的狼和鹿代表的就是这种征服的话,那么,犬戎民族一定是游牧民族,或者狩猎民族。

就后来突厥和蒙古的历史和传说看,草原民族(游牧或狩猎民族)往往以狼和鹿为图腾。突厥人的祖先乌吉思讷默以苍狼柯克不儿里为其祖先。蒙古人更是传说成吉思汗的第一代祖先巴塔赤罕就是苍狼和白鹿结合所生的儿子。《蒙古秘史》开篇就写道:“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来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火原洁与马沙茹黑按蒙古语原音用汉字拼写音译时,注“孛儿帖赤那”为“苍色狼”, “豁埃马兰勒”为“惨白色鹿”。从“平行论”的文化发展论观点看,任何两个不同的部族所处的生活环境大体相似时,他们的文化必然表现出同样的适应性。那么,同处于北方、西北草原或森林地带的犬戎以狼和鹿为图腾就可以理解了;同时,犬戎为游牧或者狩猎民族也就无疑了。

四白狼、四白鹿代表四个不同的犬戎部落或家族吗?

关于犬戎的族别,有西方学者认为他们不是华夏族,甚至不是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