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第二版)(未名·幽雅阅读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23:42: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振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第二版)(未名·幽雅阅读丛书)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第二版)(未名·幽雅阅读丛书)试读:

幽雅阅读

北京大学副校长 吴志攀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让神情安静,寻得好心情。

躁动的时代,要寻得身心安静,真不容易;加速周转的生活,要保持一副好心情,也很难。物质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呢?不一定随物质生活提高而同步增长。住房的面积大了,人的心胸不一定开阔。

保持一个好心情,不是可用钱买到的。即便有了好心情,也难以像食品那样冷藏保鲜。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高兴的方法:在北方春日温暖的阳光下,坐在山村的家门口晒晒太阳;在城里街边的咖啡店,与朋友们喝点东西,天南地北聊聊;精心选一盘江南丝竹调,用高音质音响放出美好乐曲;人人都回家的周末,小孩子在忙功课,妻子边翻报纸边看电视,我倒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享受幽雅阅读时光。

离家不远处,有一书店。店里的书的品位,比较适合学校教书者购买。现在的书,比我读大学时多多了;书的装帧,也比过去更讲究了;印书的用纸,比过去好像也白净了许多。能称得上好书者,却依然不多。一般的书,是买回家的,好书是“淘”回家的。

何谓要“淘”的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我之管见,书者,拿在手上,只需读过几行,便会感到安稳,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安详自在。好书者,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好心情保健的灵丹妙药。

在笔者案头上,有一本《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称得上好书。它是“幽雅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台湾文人杨振良。杨先生祖籍广东平远,2004年猴年是他48岁的本命年。台湾没有经过大陆的“文革”,中国传统文化在杨先生这一代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中一直传承下来,没有中断,不需接续。

台湾东海岸的花莲,多年前我曾到访过那里:青山绿水,花香鸟鸣。作者在如此幽静的大自然中写作,中国文字的诗之意境,词之意趣,便融入如画的自然中去了。初读这本书的简体字书稿,意绪不觉随着文字,被带到山幽水静之中。

策划这套书的杨书澜女士邀我作序,对我来说是一个机缘,步入这套精美的丛书之中,享受作者们用情感文字搭建的“幽雅阅读”想象空间。这套书包括中国的瓷器、书法、国画、建筑、园林、家具、服饰、乐器等多种,每种书都传达出独特的安逸氛围。但整套书之间,却相互融合。通览下来,如江河流水,汇集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大海。

笔者不是中国艺术方面的专家,更不具东方美学专长,只是这类书籍不可救药的一位痴心读者。这类好书对于我,如鱼与水,鸟与林,树与土,云与天。在生活中,我如果离开东方艺术读物,便会感到窒息。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小如“核舟”之精微,细如纸张般的景德镇薄胎瓷,久远如敦煌经卷上唐墨的光泽,幽静如杭州杨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有不同于西方人的简约。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的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西方人虽然在自然科学领域,在明清时代超过了中国。但是,他们在工业社会和后现代化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宗教而获得精神的安慰。中国人从古至今,不依靠宗教而在文化艺术中获得精神安慰和灵魂升华。通过这些可物化可视觉的幽雅文化,并将它们融入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看看这套书中介绍的中国家具,既可以使用,又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其中还有东西南北的民间故事。明代家具已成文物,不仅历史长,而且工艺造型独特。今天的仿制品,虽几可乱真,但在行家眼里,依然无法超越古代匠人的手艺。现代的人是用手做的,古代的人是用心做的。当今高档商品房小区,造出了假山和溪水,让居民在窗口或阳台上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远在历史中的诗情画意是用精神感悟出来的意境,都市里的人难以重见。

现代中国人的服饰水平,有时也会超过巴黎。但是,超过了又怎样呢?日本人的服装设计据说已赶上法国,韩国人超过了意大利。但是,中国服装特有的和谐,内在的韵律,飘逸的衣袖,恬静的配色,难以用评论家的语言来解释,只能够“花欲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年近花甲的韩国友人对笔者说,他解释中国的文化是“所有该有的东西都有的文化”,美国文化是“一些该有的东西却没有的文化”。笔者联想到这套“幽雅阅读丛书”,不就是对中国千年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播吗?感谢作者,也感谢编辑,更感谢留给我们丰富文化的祖先。

阅读好书,可以给你我一片幽雅安静的天地,还可以给你我一个好心情。2004年12月8日于北大蓝旗营灯下故人抚琴晓 古调今弹唱知音叶芾(读者)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时间掌推后背向前匆匆,不及回头观望,人生已迈不惑,然而愈至不惑其实却愈惑起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轮番让人审视抉择,多时是迷惑的,偶尔也会毅然决然。

解惑者有二:一为师者和周遭高明于己的人;二为书籍,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载体——书籍。现今也变得如豪华超市的食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口味诱人但少有营养,有甚者稍有毒害。书籍本是解惑之具,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看似繁荣的文化市场,其实真正谈得上有价值的经典、极致、清雅之作少之又少。每偶得之,便不能释怀。正像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先生所言:“书的装帧,也比过去更讲究了;印书的用纸,比过去好像也白净了许多。能称得上好书者,却依然不多。一般的书,是买回家的,好书是‘淘’回家的。”的确如此,为“淘”得好书,我从千里之外的齐鲁大地来到北京图书大厦。正是这次的“淘”书之行,让我有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周末的北京图书大厦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总有“淘”得好“书”者,自得其乐地捧着一摞书出了大门。我以为那些书只不过是攀得人上人的梯子,名利场上的助化剂和修饰物,与我内心的渴望毫不相干。对于经济收入不甚丰厚的爱书人,择书是极其苛刻和慎重的。徘徊徜徉在林林总总色彩斑斓的书架间,我总是匆匆而过。许多书翻看几下,不曾温手,即放回原处,转身离去,毫无记忆的划痕。与我心灵有约的“他”会在哪里呢?

我漫漫地寻着、寻着……空手上至图书大厦的三层,毫无目的地望着一排排竖满书的书架,东抽一本西拽一本胡乱地翻看,合上书一声叹气,放回原处。抬眼再观望,直是惊鸿一瞥,按捺不住的一丝喜悦掠过,单是书名就让人怦然心动。《生命清供》,该是怎样一份追索生命真谛静美深远的情怀啊,多年来向往追求修炼的人生境界找到了呼应……从书架中抽出,观全貌更是欢喜,书的封面清雅如兰,高洁似梅。刚刚看上几行,闷热的大厦里,清风在脸上拂过的感觉,身体清楚地记忆着,就像回应故人造访清叩的心扉——惊奇又意外地平静。再看几页,躁乱的人群不见了;追逐名利的挣扎停止了;为情所困的心松绑了……一切是那样的纯;一切是那样的静;一切是那样的美……

将书翻至最后了解到《生命清供》只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这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女士策划编辑出版的高品位文化书籍是“幽雅阅读丛书”,共12本,已出版的还有论中国汉字和书法之境的《水远山长》《翰墨风神》,其他如《云想衣裳》《吹笛到天明》等正在创作编辑中。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及时捕捉其余未购之书的信息,将此套“幽雅阅读丛书”凑齐珍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被频频引用之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与它——“淘”得的好书的巧遇情缘。

此后,我又得到了陆续出版的几本,本本爱不释手。这套丛书,从书名、封面设计到内容,都堪称清雅极致,如大家闺秀的端庄娴淑、高贵典雅,亦有小家碧玉的清丽、优雅、顺婉。它似梅的高洁,兰的幽香,竹的挺拔,菊的素心。

这套关于中国文化之诗、书、画、字、园林、服饰、家具等多种论著,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和诗化的语言,旨在透过古往今来历史印证的知识表象去探索创作者那让人敬畏而赏心悦目的静美,与熠动交映成辉的悟性佳构。穿越心灵的长长隧道,寻一处别有洞天的安宁、幽深的静谧感悟所谓境域。那是生命本体对生命整体与个体体验感动后,滴露提炼的人文美的精华,展现在一篇文字中的精与雅,宛如来自阿尔卑斯山无尘的雪,飘着班得瑞的音韵。纯美、空灵、缥缈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幽雅阅读丛书”的文字在眼前跳动幻化成音乐的翅膀,闭上眼乘着翅膀,在时空缝隙里抛光一身世俗的尘埃,轻轻飞扬,轻轻飞扬;用发丝分辨正与你厮磨的星星、月光或是仙境所谓气流。

茫茫书海,一盛满中国文化精神饮品的诺亚方舟——“幽雅阅读丛书”,带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希望,寻找生命葱郁的绿地着陆了。它是天水,是纯净水,是清新迥想回味的茶。水是生命之源。“幽雅阅读丛书”从中国的源头静水深流,过滤时光蒙尘,纯而静地渗入人类文明的土壤,默默滋养人类精神生命的元神。

我与“幽雅阅读丛书”从有缘巧遇至相识相知相印经历了三个阶段,自作诗三首描述之:

朝云落珠红尘扰,夕照神瑛双拴巧。

天上人间共一桥,花涧两盏月吟萧。

此为第一阶段。

静水深流无沫舞,水远山长绿袖拂。

灯下故人抚琴晓,翰墨风神笛天明。

梨花带雨轻尘洗,无风荷动心生仪。

广寒绣女梅心绽,飞天移月入世宅。

壶天自春常修亦,生命清供自然为。

此为第二阶段。

一泓落花别样情,两心无尘怡水清。

明月清照夜抚琴,古调今弹唱知音。

此为第三阶段。

我深以为最佳的休闲和精神享受莫过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段好曲、一份好心情。每每读书时,啜几口茗品,读几页文字,听几曲妙音,惬意十分。唯读此“幽雅阅读丛书”,信手拈来,书房正坐捧读。或躺在竹椅上轻诵,抑或灯下倚床而靠静思。无需茗香为伴,也无需妙音引领入境,只轻轻抚得掠上几眼,早已心生荷香,满室芬芳;人入高山茶园,远离尘嚣……

想要在喧嚣的城市寻找一片安宁幽静之处吗?请走进“幽雅阅读丛书”吧。

想要让心灵得到宁静和升华吗?请走进“幽雅阅读丛书”吧。

想要构建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吗?请走进“幽雅阅读丛书”吧。

从“幽雅阅读丛书”开始你的高品位文化之旅吧,一路走来,你既会观赏到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又可时时嗅得红尘外的茶香,定让你从容淡定,宁静和美,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明心澄性的境界。

我们相约出发,前往那人间精神乐园唯美的仙境,期待心手相牵漫步绿野的日子,演绎真爱不老的神话,永远、永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说山清·王翚 《夏木垂阴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古人之可如此事理交融,或许是感触于水之流动清澄,一如人生智慧之必须时时常保清新,而山的稳重落实则呈示了人格操守的坚定不移。

游山玩水中的体悟,往往就是一个人对生命的表示。宋仁宗元丰五年十月里的一个夜晚。在赤壁泛舟遨游的东坡,写下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佳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也使我们蓦然发现,原来他对这眼前空间的知觉感受,竟如此飘逸平淡。

与他同时的王荆公则不然。荆公将天下山水区别为二类:一是“夷以近”,一则“险以远”,于《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尝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贬谪之人与变法人物以心接物的趣味气概,截然两橛!虽然,东坡未尝不欣赏荆公内心的丘壑,然而他触景皆春、物我相化的意境,和荆公相比,也仅是遗世人物罢了。

山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素材,看山可使人心胸豁达,也往往使人情寄其中,不同的山,在瞬息万变的阴阳造化里,也呈现不同的风格,或瑰奇、或奔放,万千的气象将为心灵造成不一的震撼与融合,而诗人便也从其中蜕化一种艺术性格,开凿出自己对人间世相的感发探寻。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寓处有一副对联,其上联云:“沧海日,赤城霞,蛾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是宇宙奇观。”寄寓了人类在追求荣华富贵之后一种必要的寻索,由是,崇山峻岭便成为捕捉灵光意趣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许多知识分子就凭借于此,表现他们无止无尽的精神追寻。唐 《明皇幸蜀图》

因此,兰亭修禊的崇山峻岭,足以畅叙幽情;渊明的南山则纯属自我。王摩诘可由寂寂空山烘托幽静,柳宗元则使千山之下的渔翁卓立千载。“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将我们带入一个荒凉的古老世界,而“两山排闼送青来”,顿时又给我们鲜明悦目的色彩感受。一年四季,山更呈现不同形态,有其四时之色,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无不可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辛弃疾陶醉于水声山色的句子,也看出这位民族诗人栖栖遑遑的一生之中偶有宽心怀想的吉光片羽。或有人从孤崛的奇峰领略人生挺拔勇往的意义:“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可由山形奇崛反映一己对人生的心情。原来,许多成功的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超越凡俗,而死后也终能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曾是人间真正的佼佼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曾与山为伍,山居一日,会给你一种出尘之想。不执著也不凝滞。中国山水中最美当属黄山,没有一个成功的画家是舍黄山而传千古的,也没有任何不曾上过黄山的人可以成为画家!如果,误解中国的山水画只是凭空捏造,那正是由于他不明白中国画家体现自然的精神:狮子峰、鲫鱼背、莲花峰、仙女弹琴、丞相观棋……千姿百态的黄山,鬼斧神工的一幕幕,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也不知沸腾了多少人的血液!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金·武元直 《赤壁图》

山,是一个象形字。中国人心目中的山,可以幻变为无数抽象意念,也能够承载不尽的寄托。“杳杳天底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这是东坡心头一种解不开的惆怅;而在对景久观之下,也能产生像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这种妙极机趣的境地。虽然,中国人也把人生比喻成登山,但这与西方人把山看成人我对立并予以征服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

山回路转,如果你要赏山,该走进山的世界里去!虽然别人寻不到云深处的你,可是你却是真正身在此山。“欲买溪山不用钱,倦来高枕自云边。”你可学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游山玩水的方式,独自一人坐在峰顶,悄怆幽邃,形释心凝,与万化冥合。山是稳重的,所以我们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也有人说:“置天下于泰山之安。”如何将稳重如许的山,一变为我们的心境个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答案在你是否追寻闲远而已!菱花照面浅匀眉——说眉(传)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敞无威仪,为妇画眉,有司以奏。上问之,敞曰:‘臣闻闺房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汉书·张敞传》)

尧眉八彩、张敞“画眉之乐”,均是为人所熟知有关眉毛的故事。汉代才女卓文君面目姣好,眉色望如远山,以致时人效画,蔚成风尚。据说赵飞燕之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所画便是这种淡妆眉色。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在剃去本眉之后,再随意勾出自己喜爱的眉形,谓之黛眉,有蛾眉、八字眉、柳叶眉、远山眉、翠颦眉……的不同,但由于黛的价格昂贵,一般妇女也有用墨来替代画眉的。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小女儿纨素,画眉技术不佳,以致“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娇女诗》),而诗圣杜甫的稚女也“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北征》),可见画眉诚非易事。

但是,画眉是一种风尚,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内涵,最能表现人性本质的,仍是天生的眉形。一般说来:眉长的人性情温和,待人亲切;眉短的人则较为激烈,相法上说眉长清秀乃聪明之相,眉短逆乱则是顽愚,其中不无道理。当然,这只是就一般而言,许多规律取决于归纳所得的结论,如:脚踏实地的“薄眉”、自我中心的“一字眉”、勇于决行的“八字眉”,富于胆识的“剑眉”,莫不是就表相论断,而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戏剧脸谱,便是借着色彩和眉形来区分角色忠奸和刻画人物内心性格的。

例如柳叶眉是扮演太监的刘瑾、梁九公以及一般文人所勾的,这种眉如果略有弯曲,通常便含有贬低人物的意味;武将则不然,反而有褒的意义。其实一般性格较直的人,多勾上宽、下窄的直眉,例如马谡、关胜就是。而戴白须的老人,便勾两旁长而下垂的搭拉眉(老眉),一见便可分辨出人物的身份。至于心怀城府的人物,如赵匡胤、魏奇,是勾一字眉尖向上,一眉尖向下的“凝眉”,表示他心中极有心机;罗四虎性情残暴,勾有“奸眉”;张飞、李逵勇猛,故勾“蝙蝠眉”;财神勾“鸭蛋眉”;鬼怪勾“吊死鬼眉”,都是表现性格方面的。

眉也能够传达心情,像“眉飞色舞”“眉目传情”“喜溢眉梢”“愁眉不展”皆是,古人诗词亦喜用之抒怀,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和李清照的“愁眉翠敛春烟薄”在这一层而言,均深刻有意,而唐人秦韬玉的《贫女》诗更借着“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来怜惜贫士不遇与传达曲高和寡的孤愤,给予的启示则是更为深刻了!南宋·刘松年 《罗汉图》

眉,是一个合体象形字。《说文》眉部说:“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其实,眉字上面的偏旁,就是眉形,“目”只是告诉人们,这个字是“目”上毛罢了。

像金文里的眉就写作“”,一目了然。眉是长寿的象征,故有“以介眉寿”之语,眉也是表现精神的,故“眉清目秀”用来形容一个人相貌秀气,五官端正,焕发一股脱俗气质。

此外,眉也与道家阴阳五行扯上关系,所谓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为内五行:口(火)、目(木)、鼻(土)、眉(金)、耳(水)为外五行,眉即属金,专司寿元,内通于肺金,因此眉毛只要显出异色,肺与膀胱一定有疾病,譬如眉色焦红,肺火燥热;眉色带青,则肺有风寒郁积,必须对症下药,才可“扬眉吐气”。而五行之间也是彼此相剋的,譬如眉(金)克目(木),故愁眉不展,眼花纠缪,但眉若开展,则眼亦明朗,所以“眉开眼笑”!像这样的诠释,的确让人会心莞尔,可以提供我们对成语解释另一种新的体认!水能性淡为吾友——说水

有人说,淡泊并不是无情,而是心灵上的无限安静。这种意境,曾有人追求过,却是一辈子也未悟得,因为追求的本身就不属于淡泊。

所谓“淡泊”,是在一个熙来攘往无尽纷扰的世俗中,仍有生命上一种澄明空灵的意境,不致迷失在浮沉的感慨里。然而,许多人只对种种世间法相“透入”却不曾“透出”,不知清澈空白亦是一种美,澄澈如水方为生命纯度的表现,而要“心如止水”才能够上通形上宇宙的和谐广大。南宋·马远 《十二水图》(局部)

老子以水来象征人世承担卑下与淡泊的意义。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即是“以贵下贱”,像水一般澄静淡泊,居于卑下,就是更近于圆满,在世俗里随物赋形,和而不同,是水的特性,虽然它的形状永远受到容器的支配,然而永保赤子的精神,却给予人无尽启发。明·倪端 《捕鱼图》

假如,人生的前半是火,那正告诉我们:年轻的心灵往往太过追求,沉溺在物欲人事之中迷失自我,不知节制乃至蕴积空虚。其实,荣耀反面即是虚幻,一个人至此仍不知绚烂归于平淡,不解“细水长流”才是下半辈子应有的养生哲学,那便是他不曾真正知道水的淡泊特性!元·卫九鼎 《洛神图》(局部)

而且,自古以来,“才、位、时、命”一直是构成读书人际遇的四个必要条件,但是,有人却不愿拔擢。《高士传》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便不受而逃去,后来遁耕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复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故洗耳于颍水。当时巢父牵犊饮水,见而怪之,既知,遂以水污犊口,牵于上游饮之。这种清高逸远,可看出他对功名泥涂轩冕的心志了。

水也代表着一去不返的时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的这一段书中诗明示时光就是一条奔逝不返的川流,再也不可能回头,所以孔子才有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的确,流水便是无情,即因此,无情也带来了愁,李白曾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名句;而李后主更以水比愁,将一腔悲愤化作东流春水。

然则,水亦能怡情养性。徜徉山巅水湄,山水往往能够洗净人的尘心机栝,使精神思想有一种向上升华的意境,王维《终南别业》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透露一种独往自知的闲逸;而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则涵泳于大自然的世界里,不沾滞一点世俗尘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丘山溪壑展现的不仅是山光水色,而且也使人融入永恒,摆脱俗事压逼。不论仁厚的人像山,抑或聪明的人像水,他们总是在自然中吸吮灵感,由浏览欣赏走至天人相荡的意外之境去,最后,则静定于光风霁月的和谐宇宙,“是非不由,而照之于天”了。

水也能调和色彩,无色的水使溶化后的色彩不断扩散,使得原本空白的六合成为辽阔无垠的美丽画面。似乎,这个天地只要缺乏了水,便就缺乏盎然生机,也不再会有种种创生循环,原来,水就是天地间点化动静,最富流转的一股力量!

水是一个象形字,在《说文》之中,指的是众水迸流。生命只要流动,便是永恒,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就是永不干涸,在思想上有开合自如之致,且能天纵骋才而清澈如鉴,宇宙万象悠然在我们心中呈现,活阔地敲起共鸣。明·程嘉燧 《山水图》(第四幅)

水是清凉的,因此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之句;平静的,是有“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之言;柔顺的,故而《红楼梦》中说女孩是水做的。水更是多姿多彩,戏剧里“水袖”的表现姿态便是反复生韵,飘举动人;而昆曲唱腔流丽悠远,即以“水磨腔”称之。由此,可见“水”的宽泛多义,无怪乎它会触发人们不尽灵思,传达丰富充沛的情感!

最后要说到戏曲中的水,在昆曲《烂柯山》里有一出“泼水”,叙述汉代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的故事。人似乎还该执著旧有,不宜以眼前势力判定未来,“覆水难收”在这一层寓意而言,该是深刻有意的。明眸流盼横波来——说眼

黑白分明、灵活流转的眼最能显示人的精神智慧,也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美。正是在这种审美角度的要求下,文学作品要入木三分、深透纸背,便要拈出其间慧眼。

且看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形容王小玉的一段文字:“那双眼,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明·唐寅 《嫦娥图》(局部)

这是段沁人心脾的描写。的确,慧黠、灵巧的女孩,除了给予人一种脱俗的气质外,也会有双充满灵性的眼。回眸一笑,或述幽情,或传神采,当然不是仅表现短暂间的纤柔妩媚,而是透过晶莹的目光,传达那细致芳馥、充沛真实的情怀。庸姿俗粉,固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人的眼睛,流露的正是心灵深处汩汩不断的跃动,孟子曾经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察言观色,不难判断这目光所呈现的人生真相。而相法中也以眼色作为判别善恶的依据:“眼光灼灼有光,主性急有急智;上三角眼工于心计,利益相冲突则忘恩;三角黄珠,手腕必高,毒辣害人……”人像之难画,难于“传神”,晋人顾恺之尝云:“四体妍蚩,原不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为当时俗语,意即“这个”,此处即是指眼睛),传神关键,便在眼睛的描绘是否把握形神!南宋·马远 《仙岩坐月图》(局部)元 《招凉仕女图》

眼,是一个形声字,《说文》排列次序于“目”字之后,彼此互训。凡从目者皆与眼睛有关,如眦是目眶,盼是黑白分明,是大目,瞥是过目倏忽之意……还有一个字作“”,是眼瞳仁的意思,民间传说,认为眼中若为重瞳,必定有一番作为,可为人间豪俊,历史上的舜、颜回、项羽、王莽、吕光、李煜、沈约、鱼俱、罗萧、友孔,据说都有这样的瞳子,而近代人物方面,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重瞳子。唐 《仕女残绢图》

此外,历史上也有关于眼睛的故事,例如商纣宠妃妲己善施狐媚,国亡被俘,杀她的士兵只要一见她的眼神,立即目乱神迷,下不了手,只好由姜子牙作法除去她;明末秦淮河畔“金陵八艳”之一的顾媚,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其之所媚在眼,故自号横波,南明诸公子为她颠倒,拜在石榴裙下之人不知多少。有人则取《西厢记》中“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为题灯谜,射古书名——《离骚》,真是余味不尽。

最值得一提的,该是晋代那个好酒任性、放达不羁的阮籍(字嗣宗)了,傲然独得的阮嗣宗,见礼俗之士,辄对白眼,《晋书》记载他能为青白眼臧否人物,这种对传统礼教揶揄,该是最特殊不过的方式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说云

大自然是艺术最伟大的宗匠,没有任何一幅画会比自然界更丰富,即使它出自大师手笔。

云是可欣赏的。对某些人而言,云有时还特别美,也特别浪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是一个初秋七月的夜晚,纤纤柔柔的云,像极了织出的锦缎,于是,云被谱成了牛郎织女相誓相爱的恋曲,也很自然地与织女的巧联在一起,带给了人间不尽追怀的一段故事……

除了天上的云,就数山中的云了。彳亍在山阴道上,时有厚厚的云块其间来往,云光、山翠又会恍恍惚惚朦朦胧胧迷迷茫茫微微显现。云很有个性,不受任何环境约束,高兴来就来,要走就走,奔驰随心,静谧任意,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独立自主的美更美丽呢?因此,独立便触发了画者的灵感,一抹抹的朝画面上写去,一霎时,风驰云涌。叠然竞起,不尽的气韵转运其间,跃跃的生动现于纸上,甚至潮湿的水分还弥漫袭人。其实,云气还真的会沾湿游山者的衣袂,唐朝的书法家张旭就在面对氤氲山岚的时候,吐露出“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欢喜叹赏,而云也就因此寓托一种飘忽的神秘之感了。

说到神秘,自古以来最美、最神秘的云,当数巫山之云,和那个日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高唐赋》的作者,很巧妙地拈出这个天地中的特殊意味境界,用了如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透露人生世相偶然幻化的现象,也告诉我们世间之美稍纵即逝,非苦求即得的道理。但是,这个故事显现的完美,却成为许多人神游探索的对象,在面对一片自然的观照里,也不禁出现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这种感叹了。而巫山的云也的确成为中国文学里不能缺少的题材,许多扬州梦醒的才子,犹痴心于昔日恩爱,说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的,如果你见过飘在巫山峰顶的云,那么,天下的云就可不必再看了。一个人本来就该坚持自己的执著,如果,你曾真正地爱过,纵使非常短暂,也该永远珍惜这段回忆,深深收藏于内心灵府。“浮云笑此生”,因为云是到处飘浮的,游子际遇一如浮云,当然感触特别深刻。而云也变幻莫测,所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白云苍狗就是比喻世间种种情况的变幻莫测。由变幻莫测的情形,似乎也启示我们:美并没有一个标准,而端在你如何去欣赏、联想,触物为情的交融其中。但是面对大自然,人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也只能对“天有不测风云”浩叹无奈了。《图眷》(局部)

云是无法捕捉的,所以“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将富贵视之为过眼云烟,丝毫不存占有之念。可是,如果有人神通广大,能做到他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我们就称他有“拿云手”或“翻云覆雨手”了!

云是充满动感的,奔腾流动的云,那股气势令人震惊,如果你见过云海,就能解释为什么上苍是第一流的画家,尤其是朝阳与夕落,所渲染出变化无穷的色彩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昆曲《牡丹亭》“惊梦”一出,不就有“朝飞暮卷,云霞翠轩”赏心乐事、美丽非凡的佳句,可供人一探文学意境么!明·徐贲 《卧云室》

云是一个转注字,在《说文》当中指的是山中水气蒸发成云的样子。这些山中形成的浓云是会遮蔽一切的,当年,在贬谪潮州的路上,韩昌黎就在秦岭被白云阻了去路,感慨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莫可如何的愁绪。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像这般迷失方位寻不着入途门径的事正复不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生命里,我们往往只见到了表象,或眩惑于无限复杂的理论学说、迷信专家万能、崇拜偶像、追逐名利,殊不知这正是进步最大的蔽障,以致我们终身大惑不解,永远成为他人学说思想的俘虏,不得翻身。宋·米友仁 《云山小幅》

那么,真正的世界在何处呢?那白云所阻的山谷之内仍是你的归宿,如果你畏惧眼前波诡烟谲的云会遮去你的视野,那就超越它吧!世间所有的云都在你的脚下,就无所谓迷失不迷失了。宋代王荆公的那两句诗最能诠释这种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可以成就如此的气象胸怀,震撼激射,使千载以下的我们仍能强烈感受他的气势磅礴,直接成为个人生命中矢志追求的意境,绝不是偶然的,而这种精神、做法,才能使我们在人生的战场上拥有胜算,“海阔天高气象,珠圆玉润胸怀”,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明·唐寅 《暮春林壑图》亭亭净植水云乡——说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中采莲的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莲花盛开在农历六月,采莲在秋,赏莲在夏,当沉浊的污泥卓生了一朵不沾尘土的青梗白莲,孕育含滋这朵白莲的生命历程,已为我们揭示了一种人间难觅的崇高情愫。

莲即荷花,又名芙蕖、泽芝、水华、菡萏、芰荷、芙蓉。《诗经》:“隰有荷华”“有蒲与荷”。《楚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千古以来,莲一直深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享尽墨客骚人的歌颂,因为她冰肌清骨,情态翛然,《洛神赋》形容甄后之美,便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民间传说,莲是有灵之物。《聊斋》里的“荷花三娘子”叙述莲精与宗湘若相爱共居,后来化飞而去。又佛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平阳县灵鹫寺的和尚妙智,养了一只猫,每次他念经时猫就蹲在一旁静听。后来猫死了,和尚将它埋在院中,不久葬它的地方长出一枝莲花,人们把地掘开,发现这朵莲花竟然是从猫的口中长出来的。因此佛教常见与莲有关的事物,如莲座、莲池、莲经;举凡佛教建筑,如柱子、藻井、砖、塔、门,莲花图案运用极为普遍。佛典往往以莲花喻道,以为极乐世界,众生皆是莲花化身,《杂阿含经》与《除盖障所问经》都有莲花作譬喻的例子,从这点来看,莲也象征崇高神圣的意义。清·八大山人 《荷花图》元·张中 《枯荷潍》

南齐东昏侯宠爱潘贵妃,曾经以黄金制成莲花朵朵,令潘行走其上,谓之“步步生莲花”,此后人们便把女子的纤足称为“金莲”,行走称为“轻移莲步”,戏剧中的旦角往往有这种步法。而莲亦音谐“怜”字,古乐府中的描写时有寓意双关,多系儿女情长,而最是流传千古的,当数金圣叹行刑前的“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了。

莲是一个形声字,根据《说文》和《尔雅》的解释,本来是和“荷”字有别的(莲是芙蕖实、荷是叶、藕是根),但今日已彼此相混了。历史上,明代的徐渭是画荷能手,传世之作《杂花图卷》中的莲,挥毫表现,墨趣淋漓;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吴昌硕也有画荷作品流传。如齐老的《荷花影图》《荷花蜻蜓图》,吴昌硕以篆、隶运笔入画,皆独出心裁,别具丰致。宋 《翠羽秋荷》(缂丝)

莲的品种有建莲、石莲、大风莲等,台湾省中兴新村入口公路旁、台北市植物园、台南白河镇的莲潭里是几个较著名的种植处所。此外还有一种“睡莲”,叶缘呈锯齿状,浮于水面,不长莲子莲藕,纯为观赏,花瓣白天放,晚上合,也有晚上才开放的,《岭南杂记》称之为瑞莲花,也有人称午时莲,近年国内引进了不少,如非洲睡莲、香睡莲、黄花睡莲均是。

最后,要谈到莲的食用价值。莲藕滋肺润喉,甜中带脆,可制成藕粉,能生吃也能煮食;荷叶包饭、排骨,是有名的佳肴;而莲子银耳更能清凉消火,过去,南京玄武湖畔一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挑担子卖“煮藕”的小贩沿岸叫卖,锅子里炖着玄武湖出的嫩藕莲子,用糯米、冰糖调制,既香又稠,令人难忘!石不能言最可人——说石

上古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唤女娃,出游时失足溺死东海,死有余恨,于是精魂化作一只文首、白喙、赤足的“精卫鸟”。精卫鸟不甘大海夺去宝贵的生命,发誓“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因此人们又唤她“誓鸟”。然而,木石是如此细微,大海浩瀚,几生几世以来,渺渺茫茫的大海也未被填平,精卫真是不自量力,但她这段奋斗历程却给我们无尽的悲壮与“情到痴时方始真”的启示。而那从空中落入大海的碎石,细看来不是碎石,粒粒皆是女娃坚定的意志与血泪。

中国神话里有则《女娲补天》的故事。当时共工与黑帝颛顼发生战争,结果共工失败,愤怒的共工用头把支撑天地的柱子撞倒,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四极废,九州裂,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百姓陷于水火的苦难当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人民才得安居乐业。

无独有偶,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际,剩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块石头自锻炼之后,灵性已通,既无才补天,于是幻形入世,遍历情关幻缘,引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一段千古悲剧,故事以一石始,末尾又安排这石重返青埂峰下,去来仙境凡尘,悟道返真,这块顽石也该算是一块奇石了。

谈到奇石,中国还有一则《顽石点头》的神话,晋朝有一位名叫竺道生的人,对于佛教颇有精湛研究。一天,他独自来到虎丘的深山里,聚石为徒,朝夕不厌其烦地对石头讲起了涅槃经,奇怪的是,这些原无生命迹象的石头,一个个都对他的讲授点起头来,这就是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而现在苏州也仍有虎丘顽石点头的遗迹。虽然,神话是无稽的,然而却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在耐心的教育中加入感化的至情,就连冥顽的木石也会变得有感情的。

所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诗佛王维为冷冰冰的石头所赋予的生命,波光晃漾的泉水由这石流到那石,似为石头们披上了一件沁凉的浴衣,岩间石隙溅起的水花,会打潮两旁的沟壁,变得滑滑腻腻的,这汩汩清泉,成为大地的一条蜿蜒血脉,润养了寂寂枯石,刘梦得的“苔痕上阶绿”,用青青绿绿的苔痕抹在方方正正的石阶上,在他专注于超感官的诗书境界时,那青青绿绿的线条仍绵延不断地在石上扩散,与他不窥园林的执著相互辉映着。于是,石头起了一个转变,不再是使人神经紧绷的苍白冰冷,而是和平宁静,与安安闲闲的环境相协调,更蕴藏不尽生意与涤尽尘俗的一股幽然。明·郑重 《一指华严》明·陈洪绶 《缥香》(局部)

而令人怦然意动的石头也是有的,奇岩巉刻的山石会带出一种肃然,情绪随着参差不齐的造型亦涨亦退;镂刻精美的石砚,会诱人追访文明的足迹与墨趣的陶溶。也许,还有一尊尊庄严的雕像,龙飞蛇走的断碑,可使我们踏着祖先刻下的纹路,去开示中华文化精致完美与眩目的奇景。

不尽的民间传说也美化了许多原本无名的石头:“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坚诚不磨灭,化作山头石。”望夫石的背后,总隐藏着妻子宽容牺牲与坚忍的定力,也表现了人间之爱耀眼的光辉,“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可是,此身纵使化为望夫石,丈夫的良心是否不变作石头却不可预知,从这里又能见出爱情的历程总在期盼与失落之间寻求一个可能!“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圆泽与李源善十三年后的相见,说明人间因缘全是前生所定。“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李广不经意的一箭,会射穿坚硬的石头,在历史和他个人的生命史中,都是空前绝后的。相传,以书画独领宋代风骚的米襄阳更有着朝冠朝服,参拜奇丑巨石,呼石为兄的一段趣事,这也能看出一个艺术家至情至性与执著中的那份可爱了。

石是一个合体象形字。由于它有坚硬不变的特性,所以人们往往将伟大的功勋记载镂刻下来,因此便有“勒之金石”的说法。“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一块不赋予情感与寄托的石,终究就只是一块石头而已,一块璞是必须经由琢磨才能现之于世的,可是它仍是那么沉默的不说一句恳求与巴结的话,这就是石头最可贵的地方。“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清清淡淡的庄严,总比喋喋不休的虚浮,予人在感觉上比较踏实些!百草山中第一香——说兰

兰为王者香,在花卉中,她是一个圣洁的秀者。

兰是远离尘俗的,《群芳谱》载:“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常开于春初,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故江南以兰为香祖。”曹丕的《与杨德祖书》云:“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即因如此,她的清香淑质,被人喻为具有道德骨气的君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于是她予人的感觉超越了表面的造型,而使人更接近她的深刻内面和高度情操,所以久而自芳,即与之化。清·石涛 《兰竹卷》(局部)

学画之人,每以画兰为画法初步,画者往往在描摹中,墨际毫端不知不觉地凸显了自我;也借着兰叶葳蕤的线条,延伸拓展,洗礼一己心魄,澄怀观道,由丹青中,透射出永恒恬静的气象。所谓“兰质蕙心”,说的是女子容貌娇美,天性聪慧;“桂子兰孙”,是称美他人子孙,一如芳兰玉树;而“兰薰桂馥”,则是以喻别人后嗣昌蕃,世德流芳;“金兰之交”金喻坚,兰喻香,用以说明交情甚笃,这一切,显示兰是突出的,是真善美的化身。宋·郑思肖 《墨兰》

历史上最著名的兰,莫过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修禊的兰亭。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凤翥龙蟠,出神入化,原迹传云已被殉葬唐太宗昭陵,目前比较接近原本精神的,只有“神龙本兰亭帖”(冯承素摹本)和石刻“定武本”二种。相传元人赵子固得到的是姜白石旧藏定武本,一日乘舟遇风翻覆,犹坚抱帖子不放,事后题“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八字于帖本上,世称“落水兰亭”,可见这件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