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9:39: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50分本试题为回忆版,部分题目不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实行的是(  )。

A.国家统一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

C.学校自主课程

D.学科和活动课程【答案】B【解析】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的是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三级”指的是国家、地方、学校。

2.下列不属于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是(  )。

A.能力和德育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A【解析】化学课程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图1是某高中化学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电子迁移内容的类比图像,下列选项不属于类比图像核心的教学功能的是(  )。图略

A.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降低认知难度

C.解释抽象知识

D.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答案】D【解析】类比图像是高中化学教材的重要呈现形式,既有图像的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又能有效的促进知识迁移。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数据化统计形成一个具有形象、直观、有说服力的图标,再与有共同类别或特征的其他事物进行对比的工序。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形象的解释较为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示降低了学习的认知难度。

7.有关科学探究表述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

B.探究教学要按照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依次开展教学活动

C.科学探究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

D.科学探究要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答案】A【解析】科学探究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人物、计算机应用、职业链接、概念图等多重呈现方式呈现。从太空探索、能源利用、物质研究、地球探索、探索生命、生态系统等视角,强调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8.下列有关PM2.5(细颗粒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于土地沙漠化引起的

B.对于人体的危害小于粉尘等大颗粒物

C.属于气溶胶态污染物

D.它与酸雨的产生无关【答案】C【解析】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属于气溶胶态污染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9.近年来,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的各种常见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被广泛运用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此系统称为(  )。

A.远程实验技术

B.手持技术

C.微型实验技术

D.模拟实验技术【答案】B【解析】手持技术,又称为掌上实验室,是由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化实验手段,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器、传感器、计算机及其配套软件三个部分。

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里的“实验”的含义的是(  )。

A.实验原理

B.实验史实

C.实验事实

D.实验探究活动【答案】B【解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实验史实是前人做实验的结果,不属于题干所指的“实验”。

1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解释又可以表示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这说明了元素周期表的本质是(  )。

A.假说

B.定律

C.理论

D.模型【答案】B【解析】定律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具体客观事实归纳而成结论。元素周期表是人们根据客观事实总结出来的定律。

12.根据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情形,成果进行评价的方式是(  )。

A.档案活动法

B.纸笔测验

C.活动表现评价

D.诊断性评价【答案】C【解析】活动表现评价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13.教育实践者与教育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

A.文献综述法

B.实证研究

C.案例研究

D.行动研究【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4.对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更加注重(  )。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考试为中心

D.以教师为中心【答案】B【解析】以学生为中心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专家型教师更能做到这一点。

15.概念图可以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图2是某高中教师构建的有关化学反应内容的概念图,下列不属于概念图基本教学功能的是(  )。 图2

A.表征知识的内在联系

B.诊断学生掌握情况

C.规定教学内容先后顺序

D.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答案】C【解析】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其功能包括知识表征、知识组织、组织沟通。

17.下列化学用语中表述正确的是(  )。

A.乙醛的结构简式是CHCOH3

B.羟基的电子式是.22626

C.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ls2s2p3s3p238

D.由中子数是146,原子数为92的铀原子可表示为U96【答案】B【解析】乙醛的结构简式是CHCHO;氮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基3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18.石墨是—种能导电的的晶体,石墨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  )。

A.金属键

B.离域π键

C.范德华力

D.共价键【答案】A【解析】石墨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石墨之间没有金属键,其导电性是因为石墨成键后还剩余一个电子,而这个电子与其他石墨的电子共同形成了一个巨型π键,使其整个石墨晶体有了导电性。

19.已知反应2H(g)+O(g)===2HO(l)在任何温度下自222发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0,△S>0

B.△H>0,△S<0

C.△H<0,△S>0

D.△H<0,△S<0【答案】C【解析】氢气与氧气反应加热后的自发反应。

20.下列烃的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A.乙烷B.丙烷C.丙烯D.异丁烷(  )。

A.A>B>C>D

B.D>C>B>A

C.A>B>D>C

D.C>D>B>A【答案】D【解析】

二、简答题(21题12分,22题13分,总分25分)

21.阅读下列素材(12分)(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

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削,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原子论的核心)。

3、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及性质也必然相同。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答:(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2)原因

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没有说服力。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更真实,更可靠,更可信。(3)从以上素材可以看出,近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

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到倍比定律,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其中一部分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4)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离不开他勤于动手实验、善于质疑思考、勇于挑战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理论虽看似是在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却离不开他积极的思考。道尔顿是一个求知欲强、观察力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而周密的分析、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帮助道尔顿准确的收集和获取信息。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道尔领能够大胆提出假说。用化学实验来检验假说时,他首先的要求是化学实验本身应当是科学严谨的,同时他也将实验探究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取得比较可靠的结果。而且他的不少自制仪器也很粗糙,何况他又有色盲的生理玦陷,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道尔顿对真理的探索。所以说道尔顿“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

22.素材1:下面是某教师对苯的溴代反应的实验改进。

图3是改进的溴代反应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安装好仪器并作气密性检査后在W型管中相应部位分别注入CCl、AgNO溶液和NaOH溶液,将W型管和导管用橡胶管连接43好,倾斜Y型管,小心地将铁丝或还原铁粉放入Y型管的一个支管中,塞上橡皮塞。

第二步:用玻璃针筒注射器从预先按4:1体积比配好的苯与液溴混合液,小心抽取l.5mL左右的混合液,通过针头刺穿弹性橡胶后,慢慢地注入铁丝催化剂上(不要一次性全注完),稍等片刻。待反应现象明显后,拔出注射器,放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第三步:反应结束后,小心地将Y型管向另一边倾斜,让反应后的混合液流入另一支管中(注意不要让固体催化剂一起流出)。

第四步:用塑料针筒注射器吸取lmL浓NaOH(>40%),小心将针头剌穿弹性橡胶,让其慢慢地注入该支管,可以看到,有褐色液体浮在NaOH溶液上。再用注射器抽取少量水,慢慢地注入该支管。又可以看到,褐色液体渐渐沉入溶液底部,轻轻振荡Y型管,固定、静置、拆除装置前可以将Y型管的两支管中液体混合,以将未反应的溴完全除去。(摘自唐增富,以“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理念研究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图3 实验装置

素材2:表1为某地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研结果统计表。(摘自赵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化学教育》,2013年第9期。)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述问题:(1)素材1中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突出的优点。(5分)(2)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4分)提出改进该地区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4分)

答:(1)用该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优点

排除溴化氢验证的干扰,NaOH溶液除溴及观察溴苯的现象直观,实验可信度增强;实验过程对实验环境的污染很小,几乎实现了有害气体的零释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对装置的各部分作用以及对反应本质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操作简便、反应物用量少、装置简单、仪器易取;用针筒进行加液,克服了气压的阻力,适用于教室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2)①本地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a.课程开设不合理。对实验课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考方案繁杂,课程开设混杂,教师和学生的任务繁重。

b.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构建不足,有理念少行动;有开发少使用;有情境少构建;有活动少专题。教师的实验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c.校本管理缺位,有教师少实验员,有实验员少用品,有考核少监督。

d.学科评价不到位,不完善,化学实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不合理。

②对策

a.课程标准和课程开设需要再建设。

b.学业评价和实验考査需要再反思。

c.实验教学软硬件和实验员配备需要再加强。

d.实验资源建设与教师培训需要再深化。

三、诊断题(15分)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高二化学练习中设计了下列问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

问题:浅桔色的Fe(NO)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32,向此溶液中加入lmol/L的盐酸溶液后,溶液颜色(  )。

A.变黄

B.变浅

C.变深

D.不变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占20%,选择B的占12%,选择C的占68%,选D的几乎没有。

根据上述问题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哪个?(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1)A项正确。(2)解题思路2+3+2+

Fe为浅绿色,Fe为黄色。Fe(NO)溶液中含有Fe和32+-NO两种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即加入了H,此时32+3+-N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Fe氧化成Fe,所以溶液颜色变黄。3(3)分析与诊断

①选B的同学,他们认为在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后会起到一个稀释的作用,导致溶液颜色变浅;+2+

②选C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加入H,Fe的水解反应逆向移动,溶2+液中的Fe浓度增大,导致溶液颜色变深。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下面是某老师在对“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教学实施后,对该节课教学进行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明确当前教学实施原则,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教学问题的处理上,仍主要基于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尚未成为一线教师决策的依据,于是我们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的观点。本节课可以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范例,教材内容不但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框架清晰,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

环节一:从常见的含硫矿物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硫的世界,并从不同角度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

环节二:从课本上的“交流与探讨”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用化学方程式入手,让学生在老师亊先设计好的二维坐标图中填入相关物资,认识物质分类与硫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完善二维坐标图。

环节三:列举生活及生产中硫的转化实例,拓展自然界中硫的循环,通过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环节四:展示精彩网络图,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含硫元素及化合物的关系图,让学生构建一套有特色的生活中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图。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书中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化学学科知识为教学明线,以二维生活图的建立作为暗线,明线暗化,暗线明化,整节课因材施教,特别是采用这样的形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和学生创新性也从中体会到知识构建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媒体如图片、实物、视频、实验等途径来解决实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一张张图片的背后中蕴藏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五彩纷呈的实验现象背后诉说着一个个科学道理,我们认为一节好课不仅注重其知识性,还要注重逻辑性、趣味性,等等,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在课前必需做好充分地准备,要明确课标要求,使用好教材,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

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理解与看法。(2)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1)“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照搬教材的教学方式,不做任何改动与调整。由于在教材编写时,有些教学内容主要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以结论加验证式实验的形式呈现,其内容必是死板的。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无疑他的课堂也是死板的。“用教材教”是以教材为参照物,教师进行发挥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其中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课本知识与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共同达成,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①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所给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挖掘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了学生。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情境平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

学生在情境的基础上去充分体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进而有效地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更多的情境体验,先感性认识,后自然感悟理论观点,并且要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③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境教学法通过开放式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情境平台上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④营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节成功的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

⑤诱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的情境,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了保证,有的把练习课设计成“智力闯关”等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在他们眼里,对数学的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在游戏和实验世界里,也可学到许多知识。

⑥分散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严谨性,加大了某些数学内容的复杂性和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下来教材,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物质的结构组成和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乙醇、乙醛、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的知识结构体系。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化合物;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乙醇”片段

题目要求:(1)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2)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3)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答:(1)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羟基的结构特征;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形成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2)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3)教学设计

化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我做了如下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景

通过多媒体播放杜康酒的广告宣传片,引出中国酒文化的魅力,并提问学生:“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回答:酒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使学生了解到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酒精的学名是乙醇。那乙醇到底是什么样的化学成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乙醇的真实面貌。

②新课教学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由乙醇的分子式及组成乙醇的C、H、O元素在有机物中的价键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推测乙醇的结构式。接着教师通过出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加深印象。教师进行板书:1.乙醇:CHCHOH,结构式为,结32构简式可以表示为CH-OH25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酒精灯内的酒精,观察其顔色、状态和闻气味,引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教师再板书:2.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进行设疑,启发引导:“从刚才乙醇结构的推导过程及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家能推测出乙醇都具有哪些典型的化学性质吗?”引导学生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再板书:3.乙醇的化学性质。

随后教师与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启发同学回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板书:(1)乙醇的取代反应:。

接着,教师出示案例视频,引出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师板书(2)氧化反应:催化氧化—生成乙醇。

结合探究实验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黄酒中有酸味这一事实,引出乙醛与乙醇间的相互转化,再给学生一定资料阅读,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乙醛与乙酸的相互转关系即:

③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材料分析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进行知识梳理,对于乙醇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升华,再提问学生回答。

④小节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并预留收集生活中乙醇的用途,以分析报告的形式上交,作为课后任务。

2014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不包括(  )。

A.指导教学

B.选拔人才

C.评价学习

D.编写教材【答案】B【解析】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明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标准》结合案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

2.在化学发展史上,道尔顿的原子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答案】D【解析】①原子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所以同种元素的原子质量不一定相同;③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

3.“已知用金属钠制取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①4Na+O=2NaO;②4Na+CO=2NaO+C;③2NaNO+6Na=4NaO+N↑,2222222最好的是哪一种方法?原因是什么?”该问题的类型属于(   )。

A.应用水平的问题

B.理解水平的问题

C.评价水平的问题

D.知识水平的问题【答案】C【解析】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层次水平:知识(回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题干中的问题是对以上几种方法作出评价,然后选出一个最好的,属于评价水平的问题。

4.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概念的是(  )。

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B.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C.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D.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答案】A【解析】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分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5.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简称“三序”),下列不属于“三序”之一的是(  )。

A.学生的认知顺序

B.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C.学生的身体发展顺序

D.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答案】C【解析】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重点要考虑三个基本问题:①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逻辑顺序,主要指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②学生的认知顺序,主要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规律,如由感知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繁到简、从模仿到创造等;③学生的发展顺序,主要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兴趣、需要、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编排体系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以及现有知识,与学生的身体状况无关。

6.下列不属于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是(  )。

A.实验者

B.实验内容

C.实验仪器

D.实验地点【答案】D【解析】化学实验是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即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即实验仪器等)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7.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①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

③氢气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盐酸

④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一般被用来加快反应速率,但有些物质反应太快,现象不明显,人们也会用催化剂来减缓它的反应速率,①错误。氢气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是氯化氢气体而不是盐酸,③错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收集证据是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构成要素

B.高考试卷的难度系数一般应在0.7左右

C.科学学习就是记忆基本实验事实

D.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大纲【答案】A【解析】收集证据是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构成要素,A项正确。B项,高考试卷的难度系数一般应在0.6左右。B项,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在0.3~0.7内为宜,0.3偏难,0.7偏困难,高考应设定在0.5左右;C项,科学学习不仅要记忆基本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D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9.以化学学科内容为基础,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属于(  )。

A.实践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答案】D【解析】学科课程的内容以知识(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A项,实践课程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课程,动手实践是基本的学习方式;B项,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C项,综合课程是指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

10.各层次教育目标制定的先后顺序应为(  )。

A.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B.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答案】C【解析】各层次教育目标的制定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后面的目标的制定要以前面的目标为依据。

11.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我们是否需要食品添加剂”等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分别代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就此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属于(  )。

A.角色扮演

B.社会调查

C.科学研究

D.小组讨论【答案】A【解析】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职位角色(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属于角色扮演。

12.下列高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  )。

A.知道

B.了解

C.说明

D.应用【答案】D【解析】只有在知道、了解、能够说明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应用的目的,所以“应用”是认知性目标学习行为所对应的最高学习水平。

13.学生在学习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溴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演绎

B.分类

C.类比

D.归纳【答案】C【解析】氯气和溴都是卤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学习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溴的化学性质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1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  )。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C.科学技术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D.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答案】A【解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STS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它强调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其基本精神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考虑到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所作出的决策。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15.NH3分子中H-N-H的键角为(  )。

A.109°28′

B.小于109°28′

C.120°

D.小于120°,大于109°28′【答案】B【解析】NH3分子中H-N-H的键角为107°18′。因为水分子中中心原子O为sp3杂化,sp3杂化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键角应该是109.28,O中有两对孤电子对,根据孤电子对相斥理论,H2O分子的键角既不是90°也不是109°28′而是104.5°

16.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12++2-

A.水电离出的C(H)=10mol/L的溶液中,K、Na、SO4、

-AlO2+-

B.C(H)=0.01mol/L的溶液中:CH3COO、NH4+、Cl-、Na+2-+-

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Mg、Na、Cl、NO32--

D.PH=12的溶液中:AlO、Na、SO、SO【答案】D+-12【解析】A项,水电离出C(H)=10mol/L的溶液可能为酸性,2-AlO在酸性条件中不能大量共存。BC两项,C(H+)=0.01mol/L的-溶液显酸性,CHCOO不能共存,C能与铝反应,生成氯气的溶液可32+能为酸性或碱性,Mg在碱性条件中不能大量共存。

17.某物质的分子式是CHO,它能被氧化生成具有相同碳原410子数的醛,则该物质的结构可能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答案】A【解析】该物质的结构只能是CHCHCH或CHOH。3222

18.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NH、SiH、HF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34

B.LiOH、NaOH、CsOH溶液的碱性依次增强

C.O、S、Na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而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D.HCl、HBr、H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其水溶液的酸性依次减弱【答案】B【解析】A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所以三者热稳定性强弱顺序依次为SiH、NH、HF;C项,43O、S、Na的离子半径按Na、O、S的顺序依次增大;D项,HCl、HBr、H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其水溶液的酸性依次增强。

19.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M(g)+N(g)←→R(g)+2L,此反应的R%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图1,其中R%为R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T、P分别为温度和压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气体

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L为固体

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气体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L为固体或液体图1【答案】C【解析】图像横轴为时间,纵轴为R的百分含量,所以图中曲线的斜率表示反应速率的不同,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曲线Ⅰ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小,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最长;曲线Ⅲ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到达平衡时间最短。三条曲线水平部分的高低不同,则表示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R的百分含量的高低。联系反应物的条件再看三条曲线,Ⅰ和Ⅱ压强相同,但Ⅱ的温度较高,所以反应速率Ⅱ>Ⅰ,但达平衡时R%却减小,因而平衡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比较曲线Ⅱ和Ⅲ,二者温度相同,但压强Ⅲ>Ⅱ,这时P%却是Ⅱ>Ⅲ,这说明增大压强时,R%降低,因此生成物中气体的总体积应大于反应物中气体的总体积,由此判断L一定为气体。

20.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且不做其它功,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

A.ΔG>0rm

B.ΔG<0rm

C.ΔG=0rm

D.ΔG≠0rm【答案】B【解析】ΔrGm与0相比较,这里的正负是吸收或放出能量,吸收为正,放出为负。ΔrGm<0,放出热量,压强增大,化学反应就能向正方向自发进行。如2H(g)+O(g)=2HO(l),ΔrGm=-237.19 222-1kJ·mol,它就能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25度)自发进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各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6分)(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6分)

答:(1)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①老师1是用知识线索贯穿素材

这位教师使用素材仅仅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情况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②老师2是用知识性问题线索贯穿素材

这位教师更加深入地挖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教学。(2)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①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②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

③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与分析和确认。

2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图2  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实验323

检验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通常的做法是分别将其加323热,并将其所产生的气体通往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下面是某老师对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实验的创新设323计:

如图2所示,在一试管内盛装NaHCO固体,并将导管插入澄清3石灰水A中,在另一支试管中盛装NaCO固体,并将支管导管插入23澄清石灰水B中,然后加热,结果发现,A中溶液变浑浊,而B中溶液无变化。(摘自俞文智等“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年第2期)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6分)(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答:(1)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①从实验本身来讲,两个实验中所有条件除所加药品不同外,其它均保持一致,原理相同,具有科学性。

②从实验现象来讲,由于两个实验同时进行,可以通过直接对比进行观察分析,与分开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③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减少能量损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④从课堂实施效率上讲,两个实验同时进行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在平时改进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实验改进要具备科学性,要原理正确、现象明显,通过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②实验改进要便于课堂实施,利于学生观察与操作,体现实验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③实验改进要体现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美国普度大学研究开发出一种利用铝镓合金制备氧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该工艺的说法错误的是(  )。图3  铝镓合金制备氧气的工艺流程

A.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只有两种

B.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C.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O一定条件2AlO+3H↑232

D.总反应式为:2HO一定条件2H↑+O↑222【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ABCD

选项42.4%5.5%11.9%40.2%

比例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分)(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8分)(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4分)

答:(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2)分析诊断:选择B项的学生不会判断循环物,不会分析实验流程,陷在过程中,没有从开始参加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来分析循环物;选C项的学生认为镓参加了反应,认为Al与HO不反应;选2D项的学生是把各个过程涉及到的反应式写出来,在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3)解题思路

首先降解铝镓合金的物质构成;接着依次讲解这个反应的反应流程、反应方程式、能量转化;然后进行选项分析;最后,说明易错点和学生误区。

A项,该工艺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有: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能转化成热能,共有三种能量转化形式,故A错误;B项,开始时反应物是铝镓合金,最终的生成物是铝镓合金,所以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故B项正确;C项,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为氧化铝、氯气和镓,所以镓未参加反应,所以实际发生的反应式为:2Al+3HO一定条件AlO+3H↑,故C项正确;D项,该工艺涉及2232到反应式:①2Al+3HO一定条件AlO+3H↑,②2AlO电解得到4Al223223+3O↑,,得出总反应式:2HO一定条件2H↑+O↑,故D2222项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老师:从物质的组成上分析,你认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1:可能生成NaOH、O。2

学生2:若仅从组成上分析,还可以生成H、NaO、NaH。22

学生3:我认为不可能生成NaO、NaH,因为它们都能与水反应2且生成NaOH。

学生4:我认为还有可能生成HO。(这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2

老师:大家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那么,哪些物质才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真正生成的产物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断。(学生已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经过讨论,很快得到了结果)

老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安全做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下表即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1:用药匙往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有气泡产可能生成O,再往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水或ONa生H2222生成的气步骤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步骤1的试带火星的管中木条复燃体是O2步骤3:再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1—反应生成溶液变红2滴酚酞试液了NaOH

老师:请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5:我发现试管还是热的,说明反应放热。

学生6:我发现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但震荡后很快又褪色了,为什么?

老师:不错,你们观察的很仔细。

众学生:是啊!为什么呢?

老师:是啊,怎么办呢?(征求学生的意见后,老师此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

老师组织后续的探究课题为: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后又褪色,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以下讨论、探究等内容已省略)

问题:(1)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6分)(2)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4个方面予以回答)。(8分)(3)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6分)

答:(1)评价和建议

①评价:从该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该学生的实验设计直接针对实验产物,主题性和目的性很强。学生在预习了NaO的性质后,2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得出NaO和HO反应的产物,但是欠缺实222验的趣味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对于其他现象如NaO与HO反应原222理的探究,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的思考,对溶液褪色原因的分析等涉及到反应原理的问题未进一步说明。

②建议:可以结合HO的性质,设计滴水生火这种趣味性高、22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推理能力。(2)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理念

①在知识构建方面,在学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知识时,教师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物质组成”出发,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生成的产物,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分析化学问题。

②在科学方法方面,教师结合讨论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等多种探究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③在能力发展和动机培养方面,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在科学态度方面,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疑问,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组织了后续的探究活动,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问题。(3)“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

①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增进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标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学生通过实验、交流和讨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学习的方法。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甲烷的内容标准是: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材料二

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部分内容。

甲烷的取代反应【科学探究】

取2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原图缺失),其中1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另1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片刻后,比较两只试管的物质。二者是否出现了区别?

问题1:你从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2:你从所得到的信息中,能获得什么结论?

原图信息如下:

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无色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液面上升。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的氯化反应”。

要求:(1)回答材料二“科学探究”中的问题1和问题2。(4分)(2)完成“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6分)

答:(1)①从实验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a.甲烷、氯气要用饱和食盐水收集;

b.光照会影响氯气与甲烷的反应。

②从所得信息中可以得到的结论

a.甲烷、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b.氯气与甲烷反应需要光照条件,需要避免日光照射,否则会引起爆炸。(2)“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过程与方法】在甲烷与铝起反应现象的探究过程中,学习观察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发生的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在化学学习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自学引导

③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提问:

问题1:请用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分别表示出甲烷。

问题2: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了甲烷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可以发生什么反应,现在请同学们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点燃

CH+2O→CO+2HO4222

评价学生的回答情况。

过渡: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除了与性质活泼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外,如果遇到活泼的氯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b.讲演结合、讲授新课【板书】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实验】

取2个100mL的量筒,第1个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和Cl,用黑袋套住,观察发生的现象。第2个量筒用排饱和42食盐水的方法收集20mlCH和Cl,放在光亮的地方,日光不要直42射,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第1个量筒没有变化,第2个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气体颜色略微变浅,饱和食盐水变红,并析出白色晶体。

教师引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物质变化,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请大家讨论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并回答:氯气参加反应,因而逐渐减少,黄绿色逐渐变浅,液面上升。油状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分子式中应该含有氯原子,还可能生成氯化氢,可以用PH试纸验证。

教师用PH试纸验证,PH试纸变红。

教师引导: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氢,那么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应该怎样书写?请大家试着写出来。

学生书写:CH+Cl→CHCl+HCl423

教师讲述:像甲烷这样,有机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取代产物称为氯代甲烷。实际上,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逐步被氯原子取代的,请大家依次写出其它的反应物。

学生书写:

CHCl+Cl→CH+HCl32

二氯甲烷

CHCl+Cl→CHCl+HCl2223

三氯甲烷(氯仿)

CHCl+Cl→CCl+HCl324

四氯化碳

c.动画演示,巩固提高【多媒体】动画演示甲烷的取代反应,即甲烷分子中处于四个顶点的氢原子逐个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氯代甲烷的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取代反应与以前学过的什么反应类型有相似之处?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一,取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而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第二,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能否进行,一般受温度、光照、催化剂等影响较大;而置换反应是无机反应,与这些条件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第三,取代反应逐步进行,一般都为可逆的。

d.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师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历程及主要知识点。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学科知识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C.强调学生主体性

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答案】D【解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①以实验为基础;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③强调教学的探究性;④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2.下列属于化学课程目标内容特征的是(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4)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A.(1)(2)(3)

B.(1)(3)(4)

C.(2)(3)(4)

D.(1)(2)(3)(4)【答案】D【解析】化学课程目标内容特征包括:①突出科学探究目标;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④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3.化学是一门以下列哪项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

A.学习

C.理论

B.探究

D.实验【答案】D【解析】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4.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树立【答案】D【解析】体验性目标划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其中,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例如:形成、树立。

5.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  )。

A.内容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方法不同

D.要求不同【答案】B  【解析】化学科学实验行为主体是学生,化学教学实验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故选B。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