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趣味活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4:49: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阅读趣味活动

阅读趣味活动试读:

前言

在党和政府的要求下,长期以来,学校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大青少年建立兴趣爱好和成材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巨大作用的主要因素。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广大青少年开拓广阔的成材之路,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青少年未来实现中国梦想的要求。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能够使广大青少年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智、提高素质、沟通人际关系、适应社会以及改善知识结构和掌握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效果。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广大青少年通过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有益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适应中国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新一代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对于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投入和努力。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就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发展符合实际需要、并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且具有实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真正营造丰富多彩并充满趣味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阅读、文学、口才、科普、美化、娱乐、游戏、智力、收藏、场馆等具体活动项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本套丛书适当配图,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不仅是广大学校用于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学习的最佳实用读物,还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校园阅读活动指导

图书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的起源图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是怎样起源的呢?那是在远古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和传达消息。但是,声音不能传得很远,也不能保存和记录下来,人们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积累和传播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靠口传记忆了。可是,时间长了,事情多了,就会忘记,就会记错,那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曾经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这就流行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堆石记事”等各种方法。“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用结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来表示不同意义。后来,这种记事方法在汉族中绝迹了,可是在我国兄弟民族中,如云南的傈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等,都还有这种结绳记事习惯。除了结绳,刻木记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头上刻上许多不同符号来表示不同事物。这种结绳和刻木是帮助回忆记事的符号,是书的前身,但还不算文字,如果要说“文字”,就是以后发展起来的“图画文字”。我们的祖先把从事生产劳动,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他们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国周口店山顶洞以及法国、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发现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人们所绘的画,这些画画得很逼真,使人一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人们就慢慢地只用几根线条来组成一个大概形似的轮廓,把原来复杂细致精确的图画,简化为一定形式的图案符号,使人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么事物,这么一来,这些简化的原始文字符号就和语言有了意象关系了,以后就逐渐地用它来代替语言表达思想,进而交流经验、传播知识等,这样便出现了原始的图画文字了。这种图画文字,起初是很不统一的,有繁有简,后来就有人进行整理、统一和简化,也使书写方便了。在当时,整理创造文字的人很多,这里要说的就是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在我国古代,曾有这样记载,说仓颉长有四只眼睛,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写字。他上观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鸟兽,仓颉就根据它们的形象,创造出了文字来。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这个人呢,这就很难说了,这都是根据传说和古书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不过,传说仓颉长有四只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创造,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文字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社会生活共同创造的,仓颉只不过对文字进行搜集和整理罢了。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还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就是《河图洛书》的来历问题,我国最早的古籍之一《尚书》中具有记载。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了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我们后来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最初的基础,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书籍便开始出现了。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很难做出较准确的结论。我们还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图书的发展1.甲骨文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也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即卜辞它涉及很广:有天象,如日蚀、月蚀、晴、雨、风、雪等;有定期的预测,如卜旬、卜夕等;有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如旅行外出、渔猎和战争;有生、死、病、梦等人事的休咎及对祖先、神灵的祭祀等。2.青铜器上的饰纹青铜器上常有平雕的各种不同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的各种装饰等,它具备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美术特征。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动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鱼、蛙、龟、蚕、羊、牛、象、鸟等。在各种动物纹样中,最具特色的是兽面纹,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这种动物饰纹的重要特点是:眼睛巨大,凝视,大嘴咧开,口中有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一对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对锋利爪子。这种形象以表现动物的头部特征为主,这类饰纹旧称饕餮纹。据古代神话传说,饕餮是神人缙云氏的一个凶恶儿子,它非常贪吃人类,直到把人塞在口中,无法咽下为止,最终害了自己,变成了有头无躯的怪物。古代儒生说,周朝鼎中有这种饰纹,其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宋代学者把这种表现动物头部的纹物称之为饕餮纹,一直沿用着。3.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为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在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再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划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然后再将纸剥下来,便得到了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的叫拓片,装连起来的叫拓本。从许多记载中可以得知,唐代宫廷中还有专司拓印的“搨书手”。拓印技术源远流长,千余年来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了。书法爱好者可从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技法和艺术。4.简牍的书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后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等,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也不一样: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就是信封的起源;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等。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后来的一页。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5.缣帛的书竹简虽然廉价,制作十分方便,但这种笨重的书籍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会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容易被磨断,使阅读带来困难。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图书的历史与演变

图书的历史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经过不断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上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作为媒介。后来,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绳书。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象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作为意象的符号。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多次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前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时期的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和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的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都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记录功能。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著书立说大行其道,为适应这一需要,简书和帛书相继产生。“简”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后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著作,便能连贯而完整。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都非常的便利。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了纸张来取代它们。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记录是公元105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还是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阶段,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终于发明了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雕版印刷术约在唐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使用,成为五代、两宋时期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又有人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饰?这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后,我国图书的装饰技巧就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遵循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饰的形式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近代的图书,虽然采用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装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然而无论生产图书的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的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书籍制度的演变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交叉。1.简牍制度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简册形式的书,其编连长度要视书籍内容的长短而定,但如果太长,抄写、阅读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就需要分成若干“篇”。每一篇往往是由若干支简编成的一册,然后合为一书,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2.卷轴制度卷轴制度书籍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继简牍和帛书之后出现的书籍形式是纸写本书籍。由于纸张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为人类找到了一种最理想的书写材料,这对于促进书籍数量的增加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虽然在西汉中期就发明了纸张,但是普遍用纸作为书写材料,仍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过程。西汉的纸质量还很粗糙,难以用作书写材料。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纸张才开始作为书写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的习惯,简牍和锦帛仍被看作是正统的书写材料,纸张仍未被广泛地使用。除了人们的习惯外,当时纸的产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当时纸的价格毕竟比锦帛要便宜得多,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无力用锦帛书写,多采用纸张。3.册页制度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之时,书籍形式渐渐地由卷轴向册页过渡。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旋风装,不过也有的书籍还用卷轴。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书籍,不像后世那样单独成页,而是用比后代书版长而窄的长条形木板来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张粘连起来,卷成卷子或折叠成经折装、旋风装。折叠形式的书籍,阅读或查检虽比卷轴方便,但折叠处容易断裂,断裂后整册书就变成了一张张的散页,容易弄乱。于是有人想到,既然卷轴和折叠形式的书籍本来就是由一张张的印张连接而成,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印张来装订,不再粘连呢?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页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页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沿续1000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图书的种类与保养

图书的种类1.教科书教科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小学教科书、中学教科书和高等学校教科书三大类。大学教科书内容较为专深,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常受到各类图书馆的重视。教科书一般不是原始研究成果,而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较少做新的探索和提出一家之言。教科书在材料的筛选、概念的解释、不同观点或学派的介绍,以及学科知识的综合归纳、分析论证和结论等方面,都应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教科书一般都要经过教育部门审定,经过试用、修订,然后推广使用。中小学教科书一般强调规范、标准和统一。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则允许有多种形式,除统编教材外,还可有自编教材。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层次分明,按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内容,便于学生逐步、系统地接受和掌握知识。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一般还列举和推荐相应领域的重要文献,提供丰富的书目信息。2.佛书佛书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又叫佛典、内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的典籍称为外典、世典、外道书、外俗书。妙典是尊称,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随着佛教史的展开与传播地域的扩展,佛书也渐次扩大其内容。广义的佛书则包括经、律、论三藏及其注疏、各宗之典籍、史传类、大藏经目录、词汇、行事、寺志及地志等,乃至于依据佛教所写的故事、小说、戏曲、随笔、歌谣等佛教文学。3.竹皮书把除去竹心的薄竹皮用火烤过,再刻上文字即成,类似我国的竹简。目前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方,还可以买到一串串像百叶窗的竹皮书。4.树叶书在印度、缅甸等国的一些佛教寺庙里,至今保存着这种书。当地人把棕榈、椰子的树叶切齐晾干,两面抄上文字,装订成册,可以长期保存。5.钢片书在巴西的圣保罗广场上,陈列着一部钢片书,共一千余页,重量达三千公斤,全部由不锈钢片制成,上面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图书的保养1.防老化书籍的老化变脆,并不在于存放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处理好书页所含的酸性物质。有人发现,欧洲在15世纪出版的一些书之所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是因为那时的纸是用棉麻布头制成的,酸碱度为中性,并含有防止酸生成的碳酸钙。现代社会中书籍的发行量极大,用棉麻造纸显然不可能,因此大都以木材为原料。纸中的植物纤维受到酸性水解便会失去强度和粘合力,而纸中的酸主要来自于给纸上浆的硫酸铝。当纸开始受潮时,硫酸铝开始产生硫酸盐和水合氢离子,最后形成酸性物质,把纸侵蚀掉。污染空气中的氧化硫和氧化氰也会同水分或植物纤维本身反应生或酸性物。因此,防止书籍老化变脆,主要是除去纸中的酸。现在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把书放在碳酸氢镁或碳酸氢钙溶液中浸润,然后晾干。这样做,可以去除纸中的酸,并防止以后再发生酸反应。2.防虫书籍上有时会生长小虫子,严重危害了书的使用寿命。防止生虫可以参照下列方法。(1)藏书的地方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书架、墙壁或地板上都不要有裂缝;(2)藏书处的温度应该经常保持在6到20度之间,湿度应该经常保持在百分之50至百分之60之间;(3)收藏的书籍要经常挪动一下,即使是不常用的书籍,也应该定期翻动;(4)在书架上或书柜中,可以放些包好的卫生球。3.除污书籍沾染污迹,不仅会缩短书的寿命,而且还会影响看书的效果。除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除油迹: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地熨几遍,便可以把油分吸尽。也可以用几滴汽油和氧化镁的混合剂擦除。(2)除墨水迹:在染有墨水迹的书页下边,先垫一张吸水纸,再用百分之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湿污斑,然后在书页上边放一张吸水纸,并压上重物,等干后墨水迹就会消失。如果用高锰酸钾溶液时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柠檬酸溶液除去。(3)除霉斑:用棉花蘸上氨水,轻轻地在霉斑上擦拭,至清除干净为止。(4)除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5)除苍蝇便迹:用棉花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苍蝇便迹上轻轻擦试,至清除污迹为止。

校园阅读活动的组织

培养教师读书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1.读书,使教师成为教育专家教书匠、教师、教育专家是有质的区别的。只能因循守旧,依据教材传经者,是为教书匠;能操控教材,合理引申、阐发,加以授业者,是为教师;而能源于教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授业解惑,导引他人,并能自我不断进步,把已经验行之成文泽被后世者,是为教育专家。2.读书,使教师成为博学家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在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博古通今,教师便能开阔视野,成为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杂家”。琴棋书画样样通,教起书来显轻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这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一辈子”,其实就是教师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正可谓: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3.读书,使教师成为哲学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尤如一个好的导师,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人。教师读书,用书慰藉心灵,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使教师逐渐抛弃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教师的教书生涯便会充满活力、充满欢乐、充满思想。由此出发,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得以形成、发展。通过读书,教师还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理解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联系与矛盾等的真正内涵,挖掘出教师自己职业中的内存魅力,成为一个不唯书、不唯上、唯求实的哲学家。总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读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得益的是自己、是学生、是国家、是社会。教师多读书,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孩子读书有一句话说的好,叫“条条道路通罗马”,教育是件复杂的事,也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但其中一些道理大家也可借鉴。1.为人教育武术高手都说“学武先学做人”,即德的教育。实际上为人不正,做什么也做不到真正的高水平。首先是身教,你孝敬父母,孩子自然会孝敬你;你待人宽厚仁慈,孩子也会宽厚仁慈;你凭真本事吃饭,孩子自然会去学真本事。其次是言教,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处处都有,都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让他知道哪些是不对的,即便是父母不得己做了也是不可仿效的。当然对好的现象和榜样更要多讲。再就是管教,你再身教、言教,孩子做错事情,甚至向危险的方向走去,那就不得不用这最后一招去严管。2.严管与真爱谁不管自己的孩子,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两者结合就不好做到了。严要严到孩子真怕你,你严令禁止的事他不敢偷偷去做;爱要爱到孩子真爱你,你的冷暖他都记在心里,他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同你说。如果做不到这样,当面怕得要死,回头就另一套,还有什么用呢?或者怕你像见阎王,说让他怎样就怎样,可他想什么你都不知道,还怎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呢?太松了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太严了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只有把严管与真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满意的效果。3.培养读书习惯如今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以“学业忙”为借口没有时间去读书,所以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头脑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和时代意义,不论是从个人修养、经济利益,还是从未来发展方面,无疑都起着非常隐性的重要作用,它会不知不觉地让你体会到知识给你带来的欢乐、自信和征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是在书中获取营养,使自己达到科学的最高峰,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书中学习本领,把自己变成精神的享受者。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两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4.培养读书兴趣我们都知道,人的成长是分成不同阶段的,学生时代读书是为了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而掌握良好基础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而基础知识又无法直接转化为指导我们社会实践的方法。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基础知识向社会实践方法的转变,我们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通过前人留在书籍里的经验,来转化为可指导我们社会实践的有效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就很有必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兴趣,来快速准确的转化书籍里的知识,并为我们所用。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我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就要对自己的思维状况有个明确的认识,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书来读,要选择一些独立的简短的文章来读,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一些与自己思维能力同步,且与生活联系较大的短文来阅读,这样一来,在读书的初期基本上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了。

第二章 读书的方法与作用

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当今社会,时间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怎样科学管理时间呢?节省时间“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要想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安排时间先问三个能不能(1)能不能取消它: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节制一下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是十分必要的。对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见的人,应该决然取消,对做不做无妨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不予安排。(2)能不能合并起来做:把能合并起来办的事、见的人,尽可能合并起来办,做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比如用洗衣机洗衣时,洗菜、做饭;排队买菜时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时打毛衣;散步时交谈;旅游时观察等。(3)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一个人能办的事,不要派两个人、三个人去做;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和情节,可以看一部电影或一本连环画,而用不着去看原著;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播工具了解信息等。2.利用时间先抓三个快不快(1)节奏快不快: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动作快不快: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孙子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买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一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上街投邮又是一个钟头。一个动作迅速的人5分钟可以办完。(3)进展快不快:我们讲新的时代观念、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办完了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其进展速度就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成更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挤时间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快的生活节奏中,在繁忙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1.化零为整凑时间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1)切莫小看几分钟。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做饭、哄孩子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2)空余时间不能丢。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3)早晚时辰要利用。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2.设法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3.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1/7。数学家科尔解开“267-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瞧,这三年的星期天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培养良好的读书心态

读书是需要心态的。人们读书是为了寻求一种心态,书被人读却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延续。大凡读书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大概可分为两种心态:一种为读书而读书,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随书中情节而悲喜,因书中人物而忧乐,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另一种浮游于书外,一手拿笔一手拿书,时刻留心好句子、好道理,以备日后自己写作或研究所需,一本书读下来收获亦不可谓不丰。阅读的成功皆源于心态,把握你的心态,就能开启你心理能量的宝库。环境不易改变,不如改变我们自己,性格不可以改变,但是心态却可以调整,激发你的潜力,改变你的一生。纯洁的心境即在阅读之前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拭去,使心境如一块水晶、一池春水。读书时,将名利、得失、琐事、烦恼等杂念统统排除,令心境清如一泓秋水。这样阅读,印象才会清晰,记忆才会深刻,理解力和吸收力才会更强。读书,更需要有这种纯洁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才可以完成人生的升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之士,有用之人。当然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但是无聊之时,手握一卷,于湖边树下,小读片刻,也有趣的紧。疲劳之际,看看武侠,聊聊言情,得一刻轻松,也是人间美事。安静的心绪读书时,要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切忌急躁浮虚、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心绪安稳平静,才能克服慌乱和烦躁。这种心境、这种阅读心理要靠教师去创造。有了这种安静的心绪,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阅读时才会把全部精神倾注在阅读对象上,加强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力,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功利和实用色彩,而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这条道路上,决没有“速成”的捷径可走,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长时间地去思考去领悟;要我们潜下心来,踏踏实实感悟一点东西。乐观的心情将读书看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一种高尚的娱乐,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而不是把阅读当作消遣、解闷,或仅当任务来完成,以致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带来失落和无尽的烦恼。作为教师,对环境、处境,应该有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而不应该有反感的逆向心理,应该对生活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和信心。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向上面爬着,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读书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融。不识外国字母,却可与伊索、柏拉图这样的哲人交谈,感受他们的智慧;没经历文艺复兴,却可与莎士比亚这样的巨匠交谈,感受他的文学魅力;未到过苏联,却可与列宁这样的伟人交谈,感受他的思想威力。他们不向你索取什么,却给你无穷的乐趣、安慰和鼓励。渴求的心态新世纪的人们应具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生活中手不释卷,宁静致远,在书海里泛舟遨游,其乐融融。在阅读时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感情。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此三者,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变苦恼为享受,便会产生一种废寝忘食的积极性和棒打不回的意志力。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要做到世事洞明,就必须下一番苦功,以渴求的心态去学习钻研,从而获得真谛。读书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和个人兴趣,把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深学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才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工作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今天看到这个新潮就读这个,明天感觉那个热门又读那个,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我们就可能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而难以具备真知灼见。畅通的心路读书释疑,要求思路畅通,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立体反向思维,切忌钻牛角尖,进死胡同。心路畅通,才能及时博采“他山之石”,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迅速了解当代最新成果,尽快地站在教改的“最近发展区”,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跳一跳、摘桃子”;才能既立足现实,又高瞻远瞩;既规行矩步,又瑰意琦行;才能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善于汇集分析各类图书信息,建立反馈和情报流通渠道,打破学科的“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建立起学科教学之间的“互联网”,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才能善于思索,“爬罗剔块”“刮垢磨光”,从而选择出真实准确、新颖实用的有价值的智慧,指导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好胜的心理争强好胜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看书求知,要争强好胜,永不满足书中已有的结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现实的生活确实需要好胜的心理:要么胜利,要么成为野兽的午餐。普通人的阅读心理往往是沿着好奇心理→乏味心理→无所谓心理,或者是沿着好奇心理→好胜心理→自满心理,或者自卑心理→无所谓心理的顺序变化的,所以,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心里却如一潭死水。读书后有了好胜的心理,你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其心理大都是沿着好奇心理→好胜心理→探索心理→快慰心理的过程循环往复,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我们和优秀的人一起生活学习,对自己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机遇。压力使我们深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不敢懈怠,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机遇让我们得以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会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曾有的东西。虚心地将别人的优点全吸收过来,“择其善者而从之”,追求卓越,永无止境,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攻关的心力学习中遇到问题,要敢于碰硬,知难而进,不要在难题面前绕道走,不达目的誓不休。读书莫怕难,攻城莫畏坚;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阅读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利用各种知识进行攻关,进行研究和创新。有了攻关的心力,就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点到面,由实践到理论地整合推进,迎接、跨越挑战。就能够充分挖掘资源,力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情趣、有重点、有特色,每一个层面的设计要突出、要周到,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都要流畅自然,层次分明。这样就可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一题到一法,由方法到理念,有了攻关的心力,就可以对阅读而获取的知识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信息,如把自己的心得撰写成论文,拿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带到会议上交流等,从而新颖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效益。或把研究策略导入日常工作,联合攻关,以研导学,学研相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步前进,实现由“工匠”到“行家”的转变。积极的心志也许你在读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克服这些困难后的一片蓝天。“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当某种阴暗现象、某种困难出现在你面前时,如果你去关注这种阴暗、这种困难,那你就会因此而消沉,但如果你更加关注着这种阴暗的改变、这种困难的排除,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力量。作为教师,只要想读书,什么时候都不会晚。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人从一个生性懒惰、办事拖沓的财主手里买了一块地,等到办完一切手续后,已经是四五月份了。邻居告诉他,现在已经错过了春天,除了种些蔬菜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这个人经过思考,种了一些生长期较长的谷类种子,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只要你有播种的心理准备和耕耘的积极心态,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能够收获希望。积极的心态不但会使自己充满奋斗的阳光,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阳光。积极主动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社会、学校只能给你提供道具,而舞台需要自己搭建。演出需要自己排练,能演出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有什么样的收视率,决定权在你自己。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敞开的心扉虚怀若谷,虚心好学,永不自满,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这也是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择土壤,方能成其大。只有虚心地敞开心扉,才能有进步,有成就。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在读书的现实生活中,唯有虚心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凡事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处事应虚心请教别人,只有低着头的麦穗才是好麦穗。一个人缺少谦虚就是缺少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谦虚的人,学十当一,常思己过。也许你在某个学科已经满腹经纶,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教学技能,也许你已经成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教坛新星,但是对于新的学生,对于新的课程,对于新的课堂,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我们就必须去领悟,去感受,把自己融入到整体工作之中,融入到团队之中。否则,你就永远是局外人。明确的心志明确的心志就是说读书要有理想。读书有了明确的心志,才有专一的心力。在读书时,才会精神集中,心情平和,充分调动神经中枢,激发大脑功能,活跃思维,悟有所得。读书要有追求、有目标,最忌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好高骛远。读书没有明确的心志,就好比一只没有翅膀的飞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位砌砖工人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是“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却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位工匠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才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则一生默默无闻。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益很清楚:人活着要有远大的理想。阅读时的真正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理想是舵,信心是帆,勤奋是桨,成功是岸。有弯曲才有雄壮,有起伏才有波澜。把理想化作舵,把信心化作帆,把勤奋化作桨,把成功化作岸。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会选择“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读第一流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定向阅读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70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掌握方法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因此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灵活运用读书资料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资料。马克思在动手写《资本论》之前,作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总是事先收集大量资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达25万多本。怎样积累资料人们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1.剪贴报刊现在报纸、杂志很多,各方面的资料都有。经常剪贴报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数年之后就可积累数万以至数十万的专题资料。这是一种花费时间少、简便易行、收效较大的方法。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常剪贴纸上的军政新闻资料,积累大量各派系军阀活动的史料。他的《袁世凯演义》,正是在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2、抄录卡片当我们阅读书报杂志时,随手用卡片或纸片摘录材料,注明作者、书名、篇名、报刊名称、出版年月。卡片积聚起来,再分类储存在卡片箱内或抽屉里。分类卡片按门类、笔画或拼音字母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可以按自己研究的课题,设置专题卡片。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根据“阅读有所,得唯恐遗忘,赶快写在纸片上”的经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子夜》等名著提供了素材。古人在这方面的例子更多,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这就是他利用零碎时间积累的十几坛子纸片(卡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的。3.背诵重要资料著名史学家吴晗,强调学古文至少要背诵二三十篇。古代学者能背诵《史记》《汉书》重要篇章的不乏其人,李白、苏轼等大诗人、文学家,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善于刻苦学习。他们熟读经史和先秦诸子,背诵汉赋,因而写文章作诗赋,用典故才能恰当自如。古人所说“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就是赞赏那些记忆力强又善于用记忆方法积累资料的人。怎样消化资料资料不仅要积累,还要进行消化。所谓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常进行归纳整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消化,在消化的基础上积累,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逐渐丰富,触类旁通。消化资料有两种途径:1.写读书笔记在阅读有关资料时,随手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消化资料融会贯通,从而进入创新的起点。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是通过做笔记而成才的。顾颉刚少年时期患神经衰弱症,记忆力不大好,他发愤读书,勤记心得笔记,每天写数千字,他一生留下的笔记有五六百万字之多,后来已整理出版了《史林杂识初编》。2.系统学习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往往看不到资料之间的联系,孤立起来观察资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掌握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研究自己积累的资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得出科学论断,这就叫做有了“独到见解”了。怎样运用资料积累资料之后,还须善于运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30年功夫精密观察了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由于不善于理论分析,得出了“太阳——地球双重中心说”的错误结论。可见,对详细占有的资料还必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加工,才能创新。那么,怎样运用资料呢?这里有三种方法:1.分析综合法把大量零散的资料积累起来,作成卡片,编排在一块,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做出判断。运用分析综合法,常常能从细小的、点滴的资料中把握事物的全貌。2.比较鉴别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处理资料,往往可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从而做出新的发现。3.追根寻源法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往往要提到其他文章或运用其他资料。而有些资料常常是用脚注或附录的形式来说明其来源的,如果我们善于追踪寻迹,就可得到更多的有价值资料或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总之,我们既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也要重视资料的整理、消化和运用。

常见的读书方法

25分钟读书法毋庸置疑,读书贵在坚持。历史上的名人,许多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在学习《说文解字》时,因该书字体以篆体为主,难读难记,便坚持每天学两到三个字。晚上睡觉时,他还用右手指在左掌心里默写几遍,直至写会为止。爱迪生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三本书。斯大林每天日理万机,但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很多书刊。别人问他:“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要读五百页书……这是我的定额”“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每天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固然不错,然而,对于整天忙于繁杂工作事务的上班族或被繁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来说,要每天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整块时间来读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坚持每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读一点书,久而久之,也会积少成多,见到成效。这就是本篇将要介绍的“25分钟读书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效率研究专家莱利博士的研究,人能够集中精力的限度是25分钟,如果超过25分钟,就要分散精力。所以,每天拿出25分钟的业余时间集中精力读书,这种方法就叫做25分钟读书法。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在25分钟的时间里,一般的书可以读20页,约一万五千字。如果每天坚持,一个月就是600页,一年的阅读量相当于读24本300页的书。但是要切实施行25分钟读书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问题。莱利博士曾说,虽然实行了25分钟读书法,但是确实做好的只有最初的几个月,以后就停止了。要想等待以后有25分钟的时间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过了一周,甚至于过了一个月,也无法再开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因此,要想改变拖延的恶习,必须下决心在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就争取2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必须养成习惯,每天切实坚持把握住25分钟来读书。那些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尚能在百忙中挤出零碎时间来读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挤出25分钟来,就更应该不成问题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利用25分钟的零碎时间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好处多多,乐趣多多:蒸饭的时候,可以看看小说;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翻阅杂志报纸;打毛线的时候,可以互相“吹牛”、聊天,交换信息,读“无字书”;坐火车、乘轮船的旅途空闲中,可以看看书报……也许就在这精力集中的25分钟里,你的思维插上了联想的翅膀,天马行空,无边无涯;也许一些奇特闪光的思想、才华横溢的文章、富有灵感的科研设计之类的才情火花,便奇迹般地进溅出来了。生命在于运动,情思在于动脑。宁静固然利于创作,但乘车坐船时的晃动,似乎更可以达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的飘然境界,这也许是车船两边不断闪动变化的自然景观所触发的产物。这种“人闲心不闲”的内在活动,填补了运动中的时间空白。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七步读书法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叶圣陶所说“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因而,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来说颇为重要。下面七种读书方法可供借鉴。1.文字疏通法这是读书的第一要素,更是基本功。对于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一定不要放过,而是应追根究底,彻底弄清它的读音,字(词)义。因而读书时应备一本字(词)典在旁,必要时它可以为你答疑解惑。2.摘录积累法读书时常会碰到许多优美、生动、意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时便可以把它们分类摘录积累下来,留待以后查阅。摘录可以是几句,也可以是几段,不论长短,只要自己认为有益,能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便可摘录积累。长期“厚积”方能为以后“博发、致用”打下基础。3.圈点批注法读书时可利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做出标记。如用横线把要点划出来,用着重号把关键词语标出来,用浪线画出中心句,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注意的地方用“※”。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写作特点等方面作批注,或分析文章内容,或揣摩精彩语句。文字不在多少,只要言为心声,笔为情动即可,日积月累,作文便可有所借鉴了。4.编写提纲法读书时把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要点简明有序的记下来,就是编写提纲。提纲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