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同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4:50:27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天同庆

普天同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普天同庆作者:周丽霞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4334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普天同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神奇传说春节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它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来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万年用漏壶测时间定春节

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红色元宝■春节的红灯笼

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用来测定一天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用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万年发现每隔360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有不测风云而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国君讲日月运行的道理。晷仪 也称日晷,指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我国古代,正是有了晷仪的存在,才由此划定了四季和12个月,并有了春节的出现。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并创建历法,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就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当登上日月坛时,看见石壁上的一首诗,诗道:尧舜时期 是我国上古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称,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3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据说,在这3位首领统治华夏大地时,我国古人便开始过春节了。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万年指着天象,对皇上说:“现在正是12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这便是春节的来历。那么,我国的春节到底源自何时呢?

据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过春节风俗。

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和农业劳作息息有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形象。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以农历一月为一年之首,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秦朝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春节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那是公元前104年,即汉太初元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2000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汉武帝画像

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与社会■琳琅满目的春联的关系。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则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阅读链接说到春节起源,必然要提到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农历是我国目前仍在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农历,又叫夏历,即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据说,当年青年人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新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在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老人为赶走年兽放炮过年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记载:“年,谷熟也”。■春节装饰品

在夏商时期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为什么春节又被称为“过年”呢?关于这个俗称,据说和一种叫“年”的怪兽息息关。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期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老人,他看到乡亲们匆忙恐慌的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春节装饰品之鞭炮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却笑而不语。

在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里。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除夕 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所以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把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一见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个传说充分说明了积德行善能得到回报。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到了,就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了。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地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美好节日。阅读链接据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由禾和人组成。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那么,“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穗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喜迎新春迎年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直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这几天,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素有的传统习惯。由于时期、地区和民族的不同,部分地区在扫尘前,还要举行祭灶仪式。小年的祭灶活动送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的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等。祭灶,是我国民间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我国古■灶王爷塑像代,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灶王爷画像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火烧 流行于华北地区的著名小吃,扁圆如烧饼,分为无馅火烧与肉火烧,一般以肉火烧为多,但胶东半岛的火烧为无馅火烧。火烧多见于北方。肉火烧含馅似饺子,皮薄馅多,外酥里绵,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两种。在我国北方,在过小年期间,有吃火烧的习俗。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由于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了,面目也黢黑。

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因此要敬供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的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关东糖 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也有人说它是用白糖加淀粉加水加淀粉酶酿熬而成。在关东的农村,过小年这天,人们习惯用这种糖制品用来祭灶神。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在祭灶以后,我国古人还喜欢选择吃饺子的习俗,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灶台前的灶王爷像

在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50克、100克、200克,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1.5厘米,大小不同。■春节的大红灯笼

做糖瓜、祭灶是过小年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的精神放松,开始欢欢喜喜准备正式过年了。阅读链接关于灶王爷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我国民间诸神中,灶神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朝,他已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有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总之众说不一。为感激灶王消灾的扫尘活动“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从尧舜时期就有春节前扫尘的风俗。

按我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春节福字挂件

关于“扫尘”的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有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玉帝,想谋反天廷。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渎神灵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迎新年的装饰品网遮掩以做记号。

玉皇大帝又命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在除夕之夜下界,凡遇到有记号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机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个斩尽杀绝。三尸神 又称三彭或三虫,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上尸神在人头里面,他能够叫人胡思乱想,能够叫人眼昏,头发脱落;中尸神住在人的肠胃里面,他叫人好吃、健忘、做坏事;下尸神住在人的脚里面,可以叫人好色、好贪、好杀。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腊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忙到大年夜。

在扫尘时,人们不仅要把家里的地上打扫干净,还要把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用扫帚清除干净,此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要擦拭一新。

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美好祈求。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因此,每逢春节来临,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迎新春的喜庆节日气氛。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阅读链接据说,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了。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说:“十月一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戴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为此,扫尘习俗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准备过年采购年货

在喜迎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除了扫尘活动,还都要准备好吃、穿、用等各种各样的年货。

在节前10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窗花、鞭炮,要准备祭祀祖先的猪、牛、羊、鸡、鸭、鹅、及香烛等祭品,还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大人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等,准备过年时穿。

总之,一切都要焕然一新。春节前要贴春联和福字

在我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和一个福字贴在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的气氛。因此,在新年前,准备春联和福字是必不可少的。■新年福字挂件

据说,我国在新年前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3000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迎春福字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五代后蜀时,当时后蜀国的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住室门框上。这两句话是:后蜀时期 后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之一,由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孟知祥建立,都城在成都。最兴旺的时候,后蜀国的疆域约为今天的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后蜀国共经历了两位皇帝,建国共31年。据说,我国新年贴对联的习俗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前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年货市场的春联

后一句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即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1368年,于南京称帝。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在他出任皇帝期间,他大力推广对联的应用,命人在春节时必须贴对联。如此,促成了我国在春节期间贴对联的习俗。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相当普遍了。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春联”一词的正式出现,则是在明朝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于是,在这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金陵 是南京的别称,亦是南京久负盛名的称呼,南京这座著名的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在此建都。

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朱元璋见到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

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人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朱元璋继续巡视。■民居的春联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中堂 指正中的厅堂,也就是客厅。在我国传统家居的布局中,厅堂布局是最讲究,最严格的。它以厅的中轴线为基准,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家具整体对称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30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颁布御旨才得以推广开来。

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

如果从五代时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那么为什么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了。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年货市场上的福字挂件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譬如:■福字和春联

新春富贵年年好;

佳岁平安步步高。

这副春联每联都是7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春联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春联这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骈体文 也称骈文,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另一方面,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为此,在春节来临前,人们还要准备“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五谷丰登 “五谷”指五种谷物。古代说法不同,有的说是稻、黍、稷、麦、菽;有的说是稻、稷、麦、豆、麻。总之是指几种主要的农作物。“丰登”便是丰收年之意。五谷丰登,便是预祝农业丰收,以表现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福”字单从字面上解释是“幸福”的意思,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形象地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将“福”字精心地做成各种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贴“福”字的时候,人们还喜欢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关于倒贴“福”字的习俗,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敏感多疑的人,一次,他怀疑自己的臣子密谋反叛,便派人在人们贴春联时,到自己怀疑的大臣家门上贴上“福”字,以便准备派人暗杀掉这些大臣。这件事被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不愿意看到臣子们被杀,为了消除这场灾祸,她下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贴对联的第二天早上,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然把“福”字给贴倒了。■传统民宅正门上的福字及对联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下令放了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在春节前,不仅习惯贴对联,还习惯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民宅门框上贴的福字及对联后。阅读链接在我国,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其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或影壁中。门神、窗花和年画的准备在过春节时,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安康,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窗花和年画的习惯。门神是我国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据说,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我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据《山海经》记载:在沧茫的■尉迟恭门神年画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3000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

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

后来,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

桃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秦叔宝门神年画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山海经》 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为此,人们在除夕之时,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或苇索,以驱鬼辟邪。

此外,我国的门神,除了神荼和郁垒以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

旧时,苏州地区的人们还崇拜晋代温峤,或崇拜东岳大帝属下的温将军与岳飞元帅。道教还崇奉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和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和尉迟恭■门神贴画了。钟馗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传说,他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他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在我国民间,人们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祛邪。部分地区在春节前,把他的画像作为门神贴在门上。

这里的秦琼和尉迟恭,是在唐朝以后出现的,关于他们二人成为门神,还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秦琼和尉迟恭本是唐代皇帝李世民身边的两位将军,一次,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这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后来,李世民觉得让两位将军每天晚上守夜太辛苦了,便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后来,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明清以后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的是唐代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的门神是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重庆人供奉的门神是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秦琼 字叔宝。山东济南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我国名著《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

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徵。

钟馗是捉鬼神,可谓人人皆知,而魏徵之所以成为后门门神也有文字记载。在小说《西游记》中说:唐丞相魏徵斩了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王的鬼魂自觉委屈,便每夜进入内宫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

无奈宫门外有秦琼、尉迟恭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

由于秦琼和尉迟恭已在前门,所以丞相魏徵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门神贴画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徵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是垂立一侧了。魏徵 (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是我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方人常将他的画像用于后门门神。

魏徵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位贤良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后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在北京民宅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五子门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