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7:29:57

点击下载

作者:程舒伟,赵文铎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

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试读:

前言

吉林地处东北边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繁衍、生息,上古迄今,无数先民在白山黑水之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使吉林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追思吉林先民的文治武功,考其主政吉林时期业绩、思想文化建设成就、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意志、治理边疆的政策、思想,抽剥出有利于我们今天富民强省的思想、文化、制度精髓,将会对于我们今天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将其对吉林地方以及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所做的贡献作为选定标准,对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梳理和选择,进而全面展开学术研究,将大大有助于宣传吉林省文化名人,提升吉林省的文化品牌效应,进而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历史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对于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有所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此外,学术界关于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已经展开,涌现出一批较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遗憾的是,就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历史人物研究而言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也就是说近代人物研究过于集中,如对杨靖宇等人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古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往往散见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吉林省历史人物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的研究。此外,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东北历史人物,乃至全国历史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微观研究,有助于促进东北史乃至中国通史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题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术界关于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已经展开,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生于吉林、长于吉林的少数民族政权领导者的相关研究。

这部分研究内容十分不均衡,单独的人物研究著作并不多见,主要有耿铁华著的《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论述了好太王碑碑石的现状和保护问题,好太王碑的捶拓、拓本,碑文现状与释读,与好太王碑有关的冉牟墓志研究状况以及晚于好太王时代的中原高丽研究状况,其中一部分篇幅涉及到好太王。此外,还有王建群著《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对其他少数民族历史人物进行专门研究还有赵君伟、赵文润著的《渤海郡王

大祚荣

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版本的《中国东北通史》著作当中,如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1—5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程妮娜主编的《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薛虹、李澍田主编的《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等。(二)关于吉林省主政官员中造福吉林民众,政绩卓越者的相关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谷长春主编《萨布素将军传》(吉林人民出版2007年版),该书讲述了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光辉伟大的一生,描述了他如何带领东北少数民族,抗击沙俄侵略,浴血奋战,保卫边疆的斗争事迹事。讲述者用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讴歌萨布素自幼聪颖过人,体恤部下,深得民众拥戴的英雄品德。此外,还有蒋秀松编著的《抗俄名将萨布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张万林、朱文光编著的《黑龙江首任将军萨布素》(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关于吉林主政官张作相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如鲁江、孙贵田编著的《辅帅逸闻纪实——记张学良的老佐臣张作相》(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本书根据张作相的子女、亲朋、好友、部属等人的片断回忆,较全面地记述了张作相的生平事迹。对于吉林省历史上其他当政者的研究并不集中,相关政治活动散见于各种史料,如李澍田、郑毅主编的《清实录东北史料全辑》(1—8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012年版)、郑毅主编的《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1—5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008年版)。(三)关于吉林地方经济文化倡导者和促进者的相关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玉璞著的《牛子厚与中国京剧事业——北京喜连成谈访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记述了牛子厚的生平事迹及其创办喜(富)连成京剧科班的全过程。关于顾太清的研究亦已展开,如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出版的《顾太清诗词》,对其文学成就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吉林师范学院古籍所对“吉林三杰”成多禄、宋小濂、徐鼐林的文集进行点校出版,推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关于经济人物贡献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李澍田等编的《韩边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对韩宪宗、韩登举、韩绣堂三代人进行了研究,研究韩家三代为首领与清政府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政治活动。此外还有政协吉林省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的《黄金王国的兴衰——韩边外祖孙四代纪实》(吉林摄影出版社1997年版)。(四)关于反抗外来侵略民族英雄的相关研究。

自清以来,中国东北边疆危机频仍,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吉林儿女纷纷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反帝爱国活动当中,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关于吉林抗日民族英雄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仅关于杨靖宇的著作就有40余部,主要有于济源的《杨靖宇》(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陈瑞云等著的《杨靖宇将军传》(河南人民出版社l985年版)、赵俊清的《杨靖宇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夏国珞的《中华伟男——抗战中的杨靖宇将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卓昕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传奇》(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郭红婴主编的《杨靖宇将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其他抗日英雄相关研究亦出现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如刘文新、李毓卿的《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赵素芬的《周保中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l988年版)、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周保中将军和他的抗联战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上、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杨苏、杨美清的《周保中将军》(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范福忠的《抗联将军周保中》(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薛琳编著的《民族英雄周保中》(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关于魏拯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郭肇庆的《抗日英雄魏拯民》(辽宁人民出版社l959年版)、刘加量、王连生主编的《魏拯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抗日英烈的传记还散见于其他著作中,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东北烈士纪念馆编《东北抗日烈士传》(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81年版、1981年版),江涛主编,《吉林党史人物》(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李剑白主编的《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版)、佟杰主编的《江城英烈》(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五)爱国革命民主人士的相关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关于王希天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郑则民、刘辉主编的《王希天研究论文集》(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吉林省档案馆编的《王希天档案史料选编》(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长春王希天研究会编的《王希天研究文集》(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长春王希天研究会编《王希天纪念文集》(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苏楠主编《纪念王希天诞辰一百周年——爱国先驱王希天》(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料、生平、贡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关于刘大同的研究亦已展开,如安龙祯、孟昭秋整理的《刘大同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综上不难看出,关于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已经展开,并取得喜人成果,涌现出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著述,但遗憾的是,对于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还存在着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衡,即对于古代历史文化人物的研究关注不够,研究成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就空间地域而言,集中在吉林市、长春市周边区域,其他地区历史人物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人物研究亦存在问题,即不是从历史人物与吉林省之间的关系入手加以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全国性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省情、基于地域、贯穿大的历史断限,对吉林省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本课题设计的初衷所在。

吉林历史文化名人选择标准有二,一是生于吉林、长于吉林,受吉林水土养育,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者。二是,非吉林生人,但在吉林省建设发展进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功勋卓越者。时间断限为上古至1945年。吉林地域范围包括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吉林治所辖区域范围的历史文化人物。

朱蒙

朱蒙,《汉书·王莽传》亦作驺,《三国志·高句丽传》称为驹,《

好太王

碑》载为邹牟,《三国遗事·王历》中称作邹蒙,安胜册文又唤作中牟,《日本书记·天智纪》中则又称作仲牟,为北夫余人,传说为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开国国君。

朱蒙的出生,充满着神话色彩,传说其父为天帝之子解慕漱,其母为河神之女柳花,柳花因为一束阳光追逐照射其身而有身孕,孕后在左腋下生出一个大卵,卵破生一男孩儿,朱蒙即为破卵而生的婴儿,后来被夫余金蛙王收养。朱蒙年幼时即表现出异乎常人的才智,在其众多才华中以射箭最为突出,正因如此,后来夫余人把擅长弓箭者称为朱蒙,即源于此。

随着朱蒙一天天长大,天资聪颖的他各项才华不断展现出来,在受到同龄人敬佩、长者赏识的同时,也遭到他人的羡慕和嫉妒,与其一起长大的夫余太子带素就是其中之一。带素虽贵为夫余太子,但心胸狭隘,为人刁钻刻薄,对朱蒙羡慕有加。由于自身资质的原因,无论武艺和智慧一直不及朱蒙。可是他并不能从自身资质和努力程度上寻找原因,反而迁怒于朱蒙。在强烈的妒忌心驱使下,带素与手下密谋,寻找机会除掉朱蒙。于是他及亲信部众向金蛙王进谗言,谎称朱蒙心生外向,“非人所生,将有异志”,将来会有反叛行为,应该尽早铲除,以除后患。金蛙王信以为真,虽然没有听从带素等人的建议杀掉朱蒙,但心里有所顾忌,不再予以重用,分派朱蒙从事放牧等下人从事的职业,这使得朱蒙的远大抱负受到遏制。

朱蒙面对带素的诋毁和排挤,内心十分不甘,所属部下也纷纷为朱蒙鸣不平。在接连几次的挑衅和排挤之后,朱蒙不仅看到了带素的险恶用心,也对金蛙王丧失信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朱蒙决定离开夫余,于是带着相交甚好、忠心于己的夫余人乌伊、摩离、陕父三人率领部众出走南向,开始独自经营建国之举。

关于朱蒙离开夫余的这段历史,也有一段神话传说,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高句丽传》、《三国史记》以及好太王碑碑文中均有记载。据载,朱蒙离开夫余后,夫余国王派兵追杀,朱蒙一路奔走,但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水流湍急,没有舟楫可乘,而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情势危急,这时朱蒙在河边对河大声疾呼,说道,“我乃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鳖浮龟。”话声刚落,一群鳖龟涌出河面,搭建了浮桥,朱蒙顺利通过。虽然这些神话传说有着虚妄的成分,但还是可以看出,朱蒙离开夫余建国之路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朱蒙善于利用人才,知人善用,这是他最后成为高句丽开国之君的重要品质之一。朱蒙离开夫余后,在沿途不断网罗人才,到达今天辽宁省桓仁境内的毛屯谷后,遇到了再思、武骨和默居,传说三人“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在农业种植、狩猎以及渔业发面有着独到的技艺,朱蒙根据他们的能力,分别让他们主管上述三个方面的生产和生活,并分别赐姓克氏、仲室氏和少室氏。正因得到了一批贤人志士的帮扶,朱蒙的事业不断前进,拥戴者越来越多,皈依者益众,部族不断扩大,当他们迁徙到沸流水边的卒本川(即今天的吉林省浑江地区)时,看到当地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告别长期迁徙、流动的生活状态,定居下来。

在卒本川定居之后,朱蒙开始努力经营,善待民众,开化风俗,重视农业,并在众人的推动下,于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国号为卒本夫余,将卒本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下古城子)作为国都。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4年,朱蒙为了加强都城的防御能力,减少外来侵略的可能,又在高山之上修筑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使卒本都城与纥升骨城遥相呼应,一个在平原,一个在山冈,互为照应,形成相互依托,互为拱卫的都城布局。后来,朱蒙之子琉璃明王于公元14年将卒本夫余改为高句丽,高句丽灿烂的文明即发源于此。

朱蒙建立政权之后,实力不断强大。随着卒本夫余日渐强盛,周围的少数民族成员纷纷投靠朱蒙,寻求庇护。在卒本夫余地域内,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部族,最主要的有貊系部族、秽系部族,此外还有大批汉人聚居生活于此,朱蒙建立政权后,首先就是接受这些部族的成员,尊重这些部族的文化,吸收先进文化,再融合各民族之长的同时,创造出本民族的独特文明。

卒本夫余强大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国势强盛,为了巩固政权,减少外来侵略的压力,朱蒙的扩张欲望不断上升,开始武力征伐周边部族。

靺鞨是现在中国满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三大部族之一。朱蒙把征服的对象率先选择了靺鞨部,用兵清除了靺鞨部落的威胁,随后又与原来的当地政权沸流国松让部交兵,征服了松让部,并将所部居民纳入到卒本夫余的统治之下,巩固了当地的统治。

公元前32年10月,朱蒙又派乌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东南的荇人国(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朱蒙王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8年11月,朱蒙又命扶尉武力讨伐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把北沃沮的城邑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讨伐,朱蒙政权疆域得以拓展,国家日益稳固和强盛。

朱蒙在夫余时娶礼氏女为妻,生一子,名类利,公元前19年被立为太子,后成为高句丽的第二代王。到卒本建立政权后,朱蒙又娶一妻,名唤召西奴,生有二子,名唤沸流和温祚,后为百济的开国君主。朱蒙在位18年,经过其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国势强盛的地方割据政权,对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早期开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对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前19年(汉成帝鸿嘉二年)朱蒙逝于卒本东岗,葬于龙山,谥号“东明圣王”,享年40岁。好太王

在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高句丽政权的历任国王中,好太王是一个承前启后,声名远播,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其在位期间,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长足发展,为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好太王,名高谈德,是高句丽第19代君主,又称“广开土王”。生于公元374年,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作高句丽王安。其祖父为故国原王,父为故国壤王,在故国壤王三年(公元386年)被立为太子,公元391年故国壤王薨后嗣位,年18岁。

好太王继位时的高句丽正处于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当中,经过小兽林王和故国壤王两代君主对内发展国力,对外避免战争的积极努力,高句丽国力日益增强,而当时又适逢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不断造反使东晋王朝对边疆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后燕政权亦因内乱不断而失去了往日对高句丽的军事优势,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新罗也在连年攻伐中受到严重削弱,由此好太王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即位后立刻重组军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百济是好太王扩张之路的首先目标,好太王与百济的争战始于其继位元年的7月,好太王亲率四万军队占领了百济的10余座城池,此后更多次挫败百济阿莘王,最终占领百济58座城池、700个村,于公元396年攻克百济都城慰礼城,百济请降。高句丽由此获得了朝鲜半岛的统治权。然好太王对百济的征战并没有结束,公元399年,百济联合倭人对抗高句丽,好太王为此对其和倭人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打击,公元400年,高句丽将倭人逐出新罗和朝鲜半岛;公元404年,高句丽再次打败从海上入侵的倭人;公元407年,好太王对百济发起总攻,全歼百济出战军队后再次占领百济6个城池,致使百济1/3强的城池落入高句丽手中,高句丽取得了对百济的全面胜利。

在对百济进行战争的过程中,好太王亦完成了对契丹的讨伐。契丹原为鲜卑宇文氏后裔,依附于前燕鲜卑慕容氏,后逐渐南迁至辽东地区,与高句丽为邻,契丹族十分彪悍,喜欢征伐,常常侵扰高句丽北部边境,严重威胁了高句丽的领土安全,公元378年更一度攻入高句丽北境,掠走高句丽人逾万。为此,好太王在即位元年就开始了对契丹的讨伐,经过精心准备,好太王在北部边境大战契丹,由于好太王指挥得当,部下作战勇敢,结果大败契丹,因此,不仅救回被契丹掠走的一万高句丽人,而且俘获契丹人五百口。公元395年,好太王再次亲率大军征讨今辽河西部的契丹部落稗丽,高句丽军队长驱直入,进入契丹境内,“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胜数”,取得了对契丹战争的胜利,不仅严惩了契丹的犯边行为,而且充分显示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树立了高句丽的威信和地位,扩大了高句丽在东北地区的影响。

对北部辽东半岛后燕控制地区的争夺也是好太王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好太王扩张政策的推行,后燕对辽东半岛控制权十分担忧,害怕高句丽开疆辟土行为会导致其对这一地区拥有权的丧失,因此一直寻找机会,兴兵东北,遏制高句丽的扩张行为。公元399年借口“事燕礼慢”,对高句丽发起进攻,并迅速打败了高句丽。与后燕战争失利并未使好太王一蹶不振,相反却激起他强烈的守土决心和昂扬斗志,经过一年休整,在广备粮草,苦练精兵的基础上,好太王于公元400年开始反击后燕。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好太王大获全胜,将与后燕的冲突线大大东移。此后,后燕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御态势。至公元404年,在好太王的领导下,高句丽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后经多次战争,高句丽最终于408年战胜了后燕国。随后,好太王继续向北进攻,在公元410年战胜东扶余后又征讨了更北的靺鞨和阿伊努部落,最终亦取得胜利。

高句丽东南部扩张是通过对新罗控制得以实现的。公元400年,好太王帮助新罗战胜了百济、倭和伽倻的进攻后,将百济和伽倻变成高句丽的臣属,并将军队驻扎于新罗,对新罗进行了事实上的控制,亦实现了对东南部的扩张。

好太王在伐百济、击契丹、攻后燕、讨夫余、驱倭寇的连续征战中实现了高句丽领土的迅速扩张,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成为当时朝鲜半岛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领土最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分,东部最远延伸至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在朝鲜半岛拥有半岛面积的3/4。不仅如此,好太王还将百济和新罗变为高句丽的臣属,最终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更为可贵的是,好太王在对倭战争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又使其成为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是一位“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的杰出的高句丽君主。

好太王统治高句丽22年,于公元412年病故,谥号“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享年39岁。公元414年,高句丽第十二代王长寿王为好太王立碑以记录其丰功伟绩,即今天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好太王碑。大祚荣

大祚荣,靺鞨族粟末部落人,姓大氏,唐朝时期渤海国创始人,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杰出的政治家以及军事家。

渤海国是中国东北地区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靺鞨中的粟末靺鞨所建立的政权。靺鞨为唐代“未羯”的音转,汉语意思是指居住在山林之间的部落,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先秦时称肃慎,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期由音译勿吉转写为靺鞨。粟末靺鞨是靺鞨部的分支,“粟末”汉语意思是指松花江,粟末靺鞨就是指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粟末靺鞨属于古通古斯语系,生活范围大致在今天吉林省境内的长白山到黑龙江中下游以及支流松花江北段之间。到了隋朝时期,靺鞨部落数量达到数十个之多,这些部落实力大致相当,没能形成一支特别具有优势实现统一的力量,相互之间各不统属,各自为政,时常互相征伐,彼此争斗,分布在东至日本海,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西至松花江的广袤地区。主要部落有七个,即白山部、粟末部、号室部、伯咄部、黑水部、安车骨部、拂涅部等。隋末唐初之际,靺鞨各部争战不断,大体在公元6世纪以后,靺鞨各部逐渐归依于粟末、黑水两个强大的部落,粟末部在南(当在今吉林市一带),黑水部在北(黑水当时指黑龙江、松花江合流以下,黑水部当在今黑龙江下游)。粟末靺鞨由于居住位置是在松花江沿岸的广袤地区,资源丰富,水草肥美,交通便利,与中原王朝以及其他东北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在长期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吸收大量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文明,因此,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均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在各个靺鞨部族中成为最发达的部落。在经济和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原始部落氏族逐渐解体,社会开始分化,这为大祚荣建立渤海政权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粟末靺鞨原曾依附于高句丽,除被迫缴纳贡赋外,每有战事还被征调到前线,作为先锋部队冲杀在前,往往伤亡最重,但得不到尊重。粟末靺鞨不甘心沦为高句丽的附属,经常不服从调遣和管辖,因此也时常受到高句丽的武力讨伐。粟末靺鞨也试图寻求中原王朝的支持和帮助,暗中多次派人向北齐和隋朝纳贡,期望中原王朝予以军事援助,摆脱高句丽的束缚和奴役。但由于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征战和分裂状态,无暇顾及北部边疆状况,加上高句丽军事力量强大,相当长时间内粟末靺鞨仍无法摆脱对高句丽的依附状态。

隋文帝时,粟末靺鞨厥稽部酋长突地稽率军与高句丽作战失败,不堪奴役之苦的便向突地稽隋廷请求内徙,隋朝政府将之安置于营州(今辽宁朝阳),直接与隋朝接壤,代隋朝管理这一区域。突地稽管理有方,辽阳地区逐步富庶起来,后来隋炀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朝建立后,突地稽率部归附唐朝,唐高祖以其部置于燕州,仍命突地稽为总管。武德五年(公元623年),刘黑闼叛乱,突地稽跟随李世民赴定州,在洛水之畔大败刘黑闼,以战功进蓍国公,并迁徙其部族于幽州昌平。武德六年(公元622年),高开道引突厥共寇幽州,突地稽率兵迎击,大破之。唐太宗贞观初年,进右卫将军,赐姓李。其子李谨行更以战功卓著累授营州都督、镇守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突地稽所部应当是最先内迁的粟末靺鞨人,他们因受汉文化影响,一改旧时的装束和习尚,而且他们已经获得唐朝政府的高度信任,其首领与汉族官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而此时,中国东北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在东北不断扩张,与中原王朝摩擦不断,隋朝征高句丽失败,加剧了高句丽政权野心的膨胀,在东北边疆不断起事构衅,蚕食隋的领土。唐朝建立,稳定统治后,就开始重新经略东北地区,开始讨伐高句丽。经过不断征战,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所灭。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卷土重来,避免其他政治势力在这一空间地带活动,威胁唐的统治,唐政府决定将高句丽遗民以及这一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如靺鞨、契丹、奚等迁往内地。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率领治下民众迁往当时唐朝卢龙节度使治下的营州,依附于唐朝,这一时期,大祚荣出生在并不断成长起来。内迁的靺鞨人既受唐朝节制,又归契丹统领。乞乞仲象被契丹封官为“大舍利”,这就是后来渤海王族以“大”为姓的由来。

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都受到盛唐文化的强烈影响而日趋汉化,但靺鞨上层人物与高句丽遗民依然留恋故土,他们时刻等待时机以摆脱唐朝的控制。当时,掌握营州军政大权的都督赵翙整天寻欢作乐,不关心营州各族人民疾苦,还欺压各族首领,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酋长、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发动叛乱,杀死赵翙,占领了营州,揭竿反唐。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最高王之意),以孙万荣为大将,聚集部众,招兵买马,仅十几天,就发展了数万人的队伍。李尽忠带领这支队伍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营州附近的许多城池。在此形势下,粟末部酋长乞乞仲象与白山部酋长乞四比羽率本部人马及高句丽部众东走,渡过辽河,向东北腹地进发,力图挣脱唐朝的控制。

为平息营州之乱,武则天一方面调集重兵镇压契丹叛军,李尽忠、孙万荣先后被杀,第二年平定契丹叛乱;另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分化反唐势力。她派使臣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并赦免他们东逃之罪。但乞四比羽拒不受封,武则天诏令契丹降将、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和中郎将索仇率兵打击,乞四比羽率部众迎战,不幸阵亡,部众亦离散。这时乞乞仲象已死,他的儿子大祚荣继任为新的部落领袖,面临唐军的威胁,大祚荣率领部众继续向东转移。唐朝军队在李楷固的率领下紧追不舍。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初,李楷固率部孤军深入到辽东地区进攻大祚荣部。可此时的大祚荣虽年仅20有余,但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不同往日,成为一名胸有韬略,作战勇猛的军事统帅。大祚荣根据李楷固的作战特点和风格,通过密探的侦查,预测到唐军的行军路线,于是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今辽宁省北镇县境内,也有人说在辽宁省清源县境内境内)设伏。大祚荣事先在天门岭埋伏下重兵,派人引诱唐军进攻。李楷固率军果然如期而至,大祚荣率领所部高句丽、靺鞨军队,利用地形优势,凭借天险抗击唐军,唐朝军队大败,伤亡惨重,李楷固杀出重围,有幸保全性命。此后,契丹开始依附于东突厥,阻隔在唐朝与大祚荣所辖区域之间,唐朝不能绕道讨伐,只得停止对大祚荣部用兵。唐朝罢兵之后,给大祚荣以喘息机会,大祚荣开始将目光转向内部事务,发展经济,革新政治,并乘机兼并乞四比羽余众,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正式建国,自号震国王。关于为什么叫震国,有的学者认为,武则天曾封大柞荣的父亲为“震国公”,因此以“震”为国号。大祚荣始建社稷的东牟山,即今吉林省敦化敖东城(又名鄂多里城),史称“旧国”。

为了巩固与发展震国政权,大祚荣首先在策应契丹反唐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契丹结好。鉴于契丹已降附唐朝的北面强敌东突厥并使唐朝通往东北的陆路被遮断这一有利形势,大祚荣又与东突厥结盟,暂时将自己置于东突厥的役属之下。为了遏止新罗北犯,鉴于震国当时的实力无力与新罗抗衡,因此大祚荣违心与新罗交好。

这时,唐朝正忙于同东突厥交兵,无暇东顾,大祚荣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开始拓疆展土,南征北伐,先后征服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初步建立起一个西接契丹,东濒日本海,南以新罗为界,拥兵数万,户数十万,方圆五千里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成为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震国的实力与日俱增,使得唐朝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调整对大祚荣的政策,由过去的征讨转向招抚,采用一贯的羁縻政策。正是出于这种考量,唐中宗时,唐朝政府派张行岌出访震国,希望通过此行试探一下大祚荣的态度。大祚荣长期以来已经疲于征战,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希望增进与唐的关系,得到唐朝的认可和册封,因此,当唐朝政府释放出友善信息后,大祚荣十分高兴并的当即接受,为了表达臣服的诚意,还把子大门艺作为人质随张行岌入侍唐朝。大祚荣归附后,唐中宗准备正式册封大祚荣,但因与契丹、东突厥的战事又起,东北的交通被阻塞,册封之事只好搁置。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北部战事稍有缓和,于是唐玄宗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赴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册封之后,大祚荣改震国为“渤海”,再次承认对唐朝的依附和隶属关系,成为唐朝管辖下的东北地区地方政权,虽然“渤海”有相对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但毕竟在名义上成为唐代东北地区设置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渤海国王也正式成为唐朝的地方官员,以后历代渤海国王都必须经过唐朝中央政府册封,才取得合法地位。因此,大祚荣归附唐朝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其子大武艺继位。是年八月,唐玄宗派遣使臣前往渤海,册封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国家层面对大武艺承袭父位进行了认可。渤海人因大祚荣功高盖世,于是私进谥号为“高王”,后世称“渤海高王”。

大祚荣前后在位22年(698—719年),在他的努力下,渤海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和提供,多民族发展、融合的态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大祚荣同唐朝的亲睦有好关系,为渤海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环境。大唐的各色人等把盛唐文明源源不断地带到渤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开发。

完颜希尹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又译作兀室、悟室、骨舍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140年。是女真完颜部人,女真文字的创制者。曾追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征战,参与攻辽、建国等重大事件,屡立军功,是金朝开国的元老重臣。其父是完颜部的著名军事首领完颜欢都,曾辅佐金世祖、肃宗、穆宗、康宗(上述四位女真部首领在世时均未称皇帝,其庙号为金建国后所追赠)四任女真部族首领,被金历代统治者所敬重,死后于金太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被追封为代国公。

建国之前,女真大部分人附属于契丹。因加入契丹户籍与否,女真人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所谓的生女真就是指居住在东北部没有编入契丹户籍的女真人,而熟女真则是指居住在西南部编入契丹户籍的那部分女真人。就数量而言,生女真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熟女真的数量,部落数量达数十个之多。在众多部落中,完颜部最大,文明程度也最高。

生女真生活区域内物产丰富,每年需要以北珠、貂皮、名马、良犬、和猎鹰“海东青”贡献给辽朝。从辽天祚帝即位以后,契丹贵族对于生女真的压榨勒索越来越严重,女真人不胜其骚扰。1114年秋冬之间,因不堪忍受契丹族的欺凌和剥削,女真人在部落联盟酋长完颜阿骨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女真军队先后两次大败辽兵,陆续攻占辽朝边境州县。完颜希尹在这时也参加了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战争。面对女真人初战告捷的大好形势,完颜希尹劝阿骨打立国称帝。辽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立国号为“大金”,改年号为“收国”,定都会宁府(今天的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

金朝建立后,完颜希尹受命创制女真字,他仿照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文字,以拼写女真语言。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制成女真文字,金太祖甚悦,命令颁行,并赏赐完颜希尹马匹和衣物。而后,金熙宗也创制女真文字,与完颜希尹所创女真文字并行使用,完颜希尹所创女真文字被称为“女真大字”,金熙宗所创女真文字被称为“女真小字”。女真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流传至今的女真文已经不多,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有一幢石碑,叫“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目前最为珍贵的女真文实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满文颁行止,通行了四百多年,当时规定凡是在女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进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创制女真文字后,完颜希尹又参加了攻辽战争。天辅五年(1121年),金太祖阿骨打接受完颜宗翰(即粘罕,金朝宗室,金景祖曾孙)的建议,发动第二次伐辽战争。完颜希尹参与了这场战争。次年,完颜希尹从完颜宗翰于北安(今河北承德西)大败辽奚王霞末,遂取北安,并驻军于此。随后在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东北)大破辽军,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于鸳鸯泺(今河北张北西北安固里淖)、白水泺(今内蒙古察右前旗黄旗海)等地,天祚帝败逃,金军占领辽西京(今山西大同)。此后,完颜希尹担任西南、西北两路都统。金太宗天会五年(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在逃往西夏的途中被金兵俘获,辽朝灭亡。

灭辽后不久,金朝便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宋朝,完颜希尹积极参与了对宋战争。天会五年十月,金建立元帅府,大举侵宋,完颜希尹任元帅右监军,与完颜宗翰等率军攻宋,掳宋徽宗、钦宗二帝以归,北宋灭亡。天会七年(1129年),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阿骨打第三子)受命追击宋高宗赵构,完颜希尹率军攻至扬州,屯兵江北,以接应在江南作战的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完颜阿骨打第四子)等军。其后驻西京的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谋反,完颜希尹首先觉察,耶律余睹未及举事而败露,后被杀。

灭亡辽、宋后,完颜希尹又投身于完善金朝国家政治制度的事务中。天会十年(1132年)十月,完颜希尹与完颜宗翰请金太宗立完颜亶为储,太宗从之。天会(金熙宗即位之初未改年号)十三年(1135年)完颜亶即位,是为金熙宗。熙宗在完颜宗干(完颜阿骨打庶子)等人的支持之下,实行以三省六部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改革。任完颜宗翰为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希尹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金朝在确立官制和礼乐制度时初期多借鉴辽制。完颜希尹入京任相后主张应参用唐、宋、辽三朝制度,结合女真实情改革政治制度,受到金熙宗和完颜宗干的赞赏,并予以采纳。

完颜希尹十分崇尚汉文化,金兵入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金军诸将争相掠取府库珍异财物,完颜希尹则先收宋朝图籍。宋遣洪皓为大金通问使来金,完颜宗翰将其扣留,而完颜希尹爱其才,使其到自己家中教授子孙读儒家经典近十年。

天会十五年(1137年)六月,金熙宗为剪除完颜宗翰势力,以贪赃罪诛完颜宗翰亲信、尚书左丞高庆裔。不久完颜宗翰愤郁而卒。天眷元年(1138年)完颜希尹请求辞官退休,金熙宗不准,并罢相降任兴中府尹,以东京留守完颜宗隽继任左丞相兼侍中。完颜宗隽与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宗磐、左副元帅挞懒结党,在朝廷专横跋扈。为压制其势力,天眷二年(1139年)正月,金熙宗重新起用完颜希尹为左丞相兼侍中,不久又封他为陈王。完颜希尹与完颜宗干设计将完颜宗磐、完颜宗隽杀掉。

对金朝忠心耿耿的完颜希尹最终却被完颜宗弼的谗言害死。天眷三年(1140年)九月,完颜希尹随金熙宗南巡至燕京。完颜宗弼亦至燕京朝见金熙宗。在宴会上,完颜希尹与完颜宗弼言语相忤,宗弼大怒。次日向皇后裴满氏辞行时,说完颜希尹有不轨言行。完颜宗弼走后,皇后向金熙宗奏明,金熙宗将完颜希尹赐死,其子同修国史把答、符宝郎漫带同时被杀。

皇统三年(1143年),金熙宗察完颜希尹实无奸状,死得冤枉,便为其平反,赠以仪同三司、邢国公,并重新安葬;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追封完颜希尹为豫王;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又降为金源郡王;金世宗大定十五年(1175年)时追谥贞宪。

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今吉林省舒兰市小城镇马路村境内,该墓地共分五个墓区,葬有上至其父完颜欢都、完颜希尹本人及其子,下至其孙

完颜守道

、完颜守贞、完颜守宁及完颜守道长子完颜珪、次子完颜璋等直系亲属。2001年6月25日,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完颜希尹学识渊博,创制女真文字,为女真人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随同金军攻辽灭宋,开疆拓土,为金朝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奉献了一生;他大力提倡汉文化,借鉴汉族封建王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在完善金朝国家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完颜希尹是金朝历史上十分杰出的能臣。完颜守道

完颜守道生于1119年,卒于1193年。本名为习尼列,完颜希尹之孙。由于其祖父的功劳,他被提拔为应奉翰林文字,由此走上仕途。他一生为官刚直不阿,善待百姓,是金朝一代贤臣。

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完颜守道任同知卢龙军节度使事,以后历任献、祁、滨、蓟四州刺史。在任蓟州刺史时,金世宗前往中都巡视途中经过蓟州,当地父老拦路请求世宗留完颜守道续任蓟州刺史,金平章政事移刺元宜也极力举荐完颜守道代替自己的职务,可见完颜守道政绩卓著,深得民心。金世宗见完颜守道如此贤德,便晋升他为昭毅大将军,授任左谏议大夫。

皇戚完颜晏因皇帝恩惠故旧的关系得授左丞相。完颜守道认为不妥,他对金世宗直言劝谏道:“陛下刚即位,天下才稍微安定,边疆的警报还没有止息,正是应变能力强、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大有作为的时候,而完颜晏恐怕不是这样的人才。如果一定想照顾亲爱的人,不如给予他丰厚的俸禄,使他不要任事。”于是金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给予完颜晏良好的待遇,并让他退休。

金世宗打算对随从的将士论功行赏,但当时国库空虚,拿不出可赏之物,就想用增加百姓所纳赋税的办法来筹钱。完颜守道劝谏道:“百姓刚刚摆脱辽朝暴虐的统治,正高兴获得了新生,现在他们还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恩惠,却又要面对沉重的赋税,必定对国家大失所望,这样,我们就会丧失民心。因此,宁肯拿出皇宫中现有财物赏赐将士们,也不要向老百姓索取。”金世宗也是一位从善如流的明君,立即接受的完颜守道的建议。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在辽东的猛安、谋克有的依附顺从了叛乱者,金朝廷想把那里的猛安、谋克迁徙到内地,完颜守道极力阻止了这种不利于边疆安定的做法。于是金朝廷派右副元帅谋衍率军去讨伐叛乱者,但谋衍行动缓慢,没有立即对叛军发起攻击。完颜守道在朝廷上竭力主张撤换谋衍,金世宗接受了完颜守道的建议,下令派遣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仆散忠义、临海节度使纥石烈志宁前往代替谋衍。最终,平定了契丹人的叛乱,稳定了金东部边疆。

是年,金皇宫中十六处发生了火灾,灾后宫殿修复工程一直持续到夏季,违背了农时,伤害了民力,完颜守道及时劝谏,使工程暂时停止,百姓得以从事农业生产。不久,完颜守道改任太子詹事兼右谏议大夫,前往筹措山东两路的军粮,并救济饥民。完颜守道查点世家大族的户口,限定他们储存一年的粮食,让他们把多余的粮食全部上交官府,由官府按价付钱,这一措施使军民都获得了足够的粮食。

此后,金世宗再次晋封完颜守道为参知政事兼太子少保,完颜守道恳切推辞,世宗说:“你祖父为国立有大功,朕也深知你忠诚谨慎,因此提拔任用你,你不要过多谦让。”当时,没有归附金朝的契丹人还很多,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北)、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泰州(今吉林乾安北)的社会秩序不安定,完颜守道奉命佩带金符前往这些地区进行安抚,一部分契丹人归附了金朝,百姓生活因此也安定下来。从上述地区返回后,完颜守道又一次获得晋升,被封为尚书左丞兼太子少师。不久,完颜守道被任命为平章政事。

大定十四年(1174年),金朝派贺宋正旦使赴南宋,宋人到宾馆夺取了金使者所带的国书。按照南宋与金朝订立的盟约,南宋皇帝应亲自接受金的国书。实际上此次宋人违约,也是想改变城下之盟的不平等规定。于是,金廷派遣梁肃前往南宋责问为何违背盟约。这时,金国内人们议论纷纷,说凡是午年必然要用兵,而大定十四年正是甲午年。金世宗因此询问大臣纥石烈良弼,良弼回答锐:“太祖皇帝在甲午年讨伐辽国,太宗皇帝在丙午年攻克宋朝,这次宋人抢夺我们的国书恰巧在午年,所以有这些议论,其实未必就是这样。”不久,梁肃到了南宋,南宋皇帝依然遵照旧的仪式起立接受金的国书。梁肃回来后,南宋皇帝派遣工部尚书张子颜、知閤门事刘崈出使金朝,他们所带南宋皇帝的国书说:“念及渺小的我,昔日继承了帝位。承蒙上国光照的恩惠,重温盟约时已过去了十年。保持两朝频繁互访,没有一天忘记传承两朝的友好。只是希望能更新接受国书的仪式,以前曾屡次祈请,今命使臣再次请求。希望能准许我的要求。”世宗与大臣商议这件事,良弼上奏说:“以前免去了宋国称臣而改为称侄,免去称奉表而称为书,对宋的恩赐已经很多了。现今又请求免去宋主亲自接国书,这是不知足,坚决不能答应。”完颜守道和参知政事移剌道同意良弼的意见。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礼认为,如果不答应宋朝皇帝的请求,必然导致战争。世宗对石琚等人说:“你们说的不对。倘若宋国有比这更高的要求,我们还要顺从他们吗?”于是,世宗听从了良弼和完颜守道的意见,拒绝了南宋皇帝的请求。随即,完颜守道升任右丞相,专修国史,后再次改任左丞相,授予世袭谋克。

大定二十年(1180年),完颜守道受命撰写的《熙宗实录》完成,世宗阅后对完颜守道在撰写实录时能秉笔直书十分赞赏,说:“你的祖父谷神有不当的地方,你都不为他隐瞒,可见你的公正无私。”完颜守道随即请求退官让贤。世宗不允许,进授他为太尉、尚书令,又改授尚书左丞相,世宗晓谕完颜守道说:“丞相这个职位不能白白地空着,需要任用年高有德的人,所以再次用你担任,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不久,完颜守道又请求退休。世宗说:“因为你是我朝开国功臣的后代,特别委任给你三公的重任,你自从执政以来,竭力效忠,朕非常赏识你。现在你因年老而请求退休,很是得体,然而现在还没有找到代替你的人,因此还难以接受你退休的请求,你仍需在位一段时间!”执政时间过长,难免有差错。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完颜守道因擅自开支东宫众皇孙的饮食费用获罪,被夺去一级官阶。不久改任兼太子太师,特别录用了他的儿子完颜珪承袭谋克,充任符宝祗候。

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完颜守道再次恳请退休,这回世宗同意了,并特地在庆春殿给完颜守道赐宴,世宗亲自给他倒酒。同时,给予十分丰厚的赏赐,命他的大儿子完颜珪服侍他回家乡,又赐他的次子完颜璋进士及第。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完颜守道逝世,时年七十四岁。章宗闻讯,立即派人致祭,并赐予大量祭祀用品。太常寺议定完颜守道的谥号为简宪,章宗改为简靖。

完颜守道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他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恪守为官为臣之德;他才能卓越,对国家忠心耿耿,是治国安邦的良才。应当说,他的品德与才干决不逊于他的祖父完颜希尹,也正因为此,他得到了金世宗的高度信任,一再为他加官进爵,一再不许他退休,对他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总之,完颜守道是金朝历史上极为杰出的贤臣。

布占泰

布占泰,生年不详,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姓纳拉,清太祖大妃阿巴亥的叔叔,也是清太祖的女婿,乌拉部首领。

乌拉是扈伦四部之一,是四部中疆域最广,部民最多,兵马最强的部落,与哈达纳齐卜禄是同一支宗脉,同源同祖。纳齐卜禄后世传至克什纳、古对朱颜兄弟,克什纳这一支脉后来建立了哈达部。古对朱颜生太兰,太兰生布颜。布颜收附近诸部,筑城洪尼,滨乌拉河(今吉林境内松花江上游支流),因号乌拉,建立乌拉部。布颜子二:布干、博克多。布颜死,布干嗣为部长。布干子二:满泰、布占泰。布干死,满泰接续继承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为乌拉部酋长布干第二子,贝勒满泰之弟,在其兄死后掌握乌拉部统治权。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贝勒纳林布禄因土地问题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发生矛盾,叶赫于是纠集乌拉、哈达、辉发三部联合进攻努尔哈赤属地,乌拉首领满泰领兵响应。这一年秋天,叶赫再次联合扈伦诸部,同时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加上满洲长白山所属各部,兵分多路大举向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女真部落进攻。满泰没有亲征,而是派布占泰为统帅,与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合军万人。这次出征,联合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战斗力不及建州女真,尤其是在用人和军事韬略方面,联合军将领的指挥天赋明显逊于努尔哈赤,因此,联合军大败,叶赫贝勒布寨战死,科尔沁贝勒明安只身逃亡,布占泰被俘。

布占泰被抓住之后,建州女真士兵将其绑缚后,压到努尔哈赤面前,士兵对努尔哈赤说,抓到布占泰后,想要立即处死,但布占泰被俘后马上大声喊叫,声言要归附建州女真,因此,才把他捆来交与努尔哈赤处理。

兵卒将布占泰带到努尔哈赤跟前,交与太祖审问。见到努尔哈赤后,布占泰看到了求活的机会,于是马上承认自己是乌拉贝勒满泰弟弟布占泰,现在被俘,生死惟努尔哈赤是从,并不断叩头求饶。努尔哈赤对布占泰说,你们率领九部之兵,前来攻占,不顾百姓死活,妄自用兵,使得生灵涂炭,天怒人怨。昨天叶赫贝勒布寨战败被斩杀,拿获你之后,如果是昨日,必杀无疑。但今天见到你,这么恳求,我怎么忍心杀你呢?古语有云:“生人胜杀人,与人胜取人。”于是命人给布占泰松绑,赠予猞猁狲裘,加以恩养。这是清实录和清代官方史书所载。其实这只不过是努尔哈赤分化政策的一部分而已。这次九部联合兴兵进攻建州,努尔哈赤虽然赢得胜利,但实际上也是伤筋动骨,损失惨重。因此,努尔哈赤不想树敌太多,试图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缓和与乌拉部落的关系,也好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叶赫部上来,因此,才决定不杀布占泰,将其软禁在建州,以便日后能用得上。

布占泰在建州居留三年,期间,娶努尔哈赤及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的三个女儿为妻。

乌拉贝勒满泰死后,布占泰在努尔哈赤部将图尔坤黄占、博尔昆费扬古率领的建州军护送下回归乌拉部,并在建州军的扶持下取得乌拉部统治权。

满泰死后,努尔哈赤让布占泰返回乌拉部,并派图尔坤黄占、博尔昆费扬古护行。满泰被杀后,他的叔叔兴尼牙妄图夺取乌拉部首领之职,看到布占泰回归乌拉部,将危及其篡权活动,于是密谋杀死布占泰。但兴尼牙的算盘没有得逞,在图尔坤黄占、博尔昆费扬古保护下,兴尼牙的阴谋被识破,兴尼牙被迫逃离乌拉,投靠叶赫,布占泰成为乌拉部首领。

布占泰掌握乌拉部政权后,开始整备军事,发展经济,以防备建州女真的再次攻伐。在对外关系上,继续密切与叶赫部的关系,同时通过通婚显示与对努尔哈赤建州部的友好和服从,“以女弟妻贝勒舒尔哈齐”。并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与努尔哈赤结盟。“盟甫罢,布占泰旋执太祖所属瓦尔喀部安褚拉库、内河二路头人为众所推者罗屯、噶哈石屯、汪吉努三人送叶赫,使招所部贰于太祖。”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11月,布占泰又将其兄满泰之女阿巴亥嫁与努尔哈赤,实现了乌拉、建州两部的五度联姻。

布占泰想娶叶赫贝勒布寨之女以及科尔沁贝勒布明安之女,并以铠胄、貂、猞猁狲裘、金银、驼马作为聘礼,但是科尔沁明安“受之而不予女”。于是,布占泰派人见努尔哈赤说:“我昔被擒,待以不死,俾我主乌拉,又妻我以公主,恩我甚深。我孤恩,尝聘叶赫、蒙古女,未敢以告。今蒙古受聘而复悔,我甚耻之!乞再降以女,当岁从两公主来朝。”太祖答应了他的请求,又把舒尔哈齐女儿嫁给他。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东海瓦尔喀部蜚悠城长策穆特黑投靠努尔哈赤,自陈属乌拉,但不堪忍受布占泰虐待,乞求移家归附。努尔哈赤命贝勒舒尔哈齐、褚英、代善率诸将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等以兵三千至蜚悠城,收环城屯寨五百户,分兵三百授扈尔汉、扬古利保护这部分人先行。布占泰让其叔博克多率领约一万部众在咽喉要道扼守阻击。天黑时,扈尔汉依山结寨以相持。第二天,乌拉兵来攻,扬古利率兵击败之,乌拉兵败,凭借山险固守。褚英、代善等率兵随后而至,绿山奋击,乌拉兵大败,代善阵斩博克多。而此时,东北连降大雪,天寒地冻,乌拉兵死者甚众,建州部乘机起发起进攻,抓住常住、胡里布等,斩三千级,获马五千、甲三千,乌拉力量从此大为削弱。

此后,乌拉与建州两部从此征杀不断,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正月,努尔哈赤部褚英、阿敏率5000人攻克乌拉部的宜罕阿林城,斩杀千余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布占泰率部众劫掠建州属地虎尔哈路。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布占泰将舒尔哈齐及努尔哈赤女儿囚禁起来,努尔哈赤知道后十分震怒,对这个曾经不杀恩养,三次嫁女与之,七次立誓效忠于建州的布占泰彻底失望,“复率兵伐之”。建州军连续攻下乌拉多数城池,布占泰亲率3万大军意欲决战。两兵相接,“布占泰自伏尔哈城率兵还,令其军皆步为阵,两军距百步。太祖军亦皆舍马步战,矢交如雨,呼声震天。太祖躬入阵,诸贝勒、诸将从之纵击,乌拉兵大败,死者十六七。师入,太祖坐西门楼,命树帜。布占泰余兵不满百,还至城下,见帜则大奔。遇代善,布占泰兵皆溃,仅以身免……”

布占泰不得不只身逃往叶赫部,自此乌拉部消亡。

布占泰逃往叶赫部后,努尔哈赤一直想消除心头之患,但叶赫部首领金台石执意保护布占泰的安全,努尔哈赤也没有办法。

1618年,布占泰客死叶赫部,其后人被努尔哈赤收编入旗,下令恩养。

刘清

刘清,字嘉兴,和州人(今安徽省和县),具体生年史料记载缺失,难于考证,大致出生于元末明初局势动荡时期,卒于1411年。刘清出身于军官家庭,父亲刘安国长期供职军队,后因刘清的功绩被封为奉议大夫。其兄长也是军事将领,家境富裕,从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在家庭的熏陶下,刘清自幼喜爱舞刀弄枪,喜欢排兵布阵,研读兵书,立志当一名军官,报效国家。

但是刘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争不断的年代,这也为刘清投身行伍创造了条件。刘清胸有韬略,作战勇猛,加上父兄的关系,所以很快就成为中下级军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刘清升任千户(明代承元制,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不满各王的权力膨胀,因此欲实行削藩,引起各封王的不满。而握有兵权和威信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更是不悦,各藩王集结在朱棣周围,试图推翻建文帝,另立皇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口靖难之役起兵讨伐建文帝。作为朱棣老部下的刘清自然在反叛过程中随军征战,从北方燕赵之地直下江南。在随后三年多的“靖难”战争中,刘清出生入死,战功赫赫,成为燕王军队中非常著名的敢拼硬仗的将领,正因如此,刘清由一名千总被擢升为宣府中护卫指挥佥事。

在强大的军事进攻下,建文帝的军队不堪一击,节节败退,燕王军队很快达到首都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南京已经在朱棣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但南京城易守难攻,久持不下,于是朱棣下令,凡率先进城者,有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支部队均踊跃攻城,而刘清及所率部队首先攻入南京城,因此刘清又擢升为山西都指挥同知。

朱棣取得皇位之后,国内趋于安定,但边疆又出现危机。明朝建立后,为了缓和外来压力,对越南一直采取睦邻政策,但靖难之役后,和越南关系中断,而在这期间,越南开始不断侵扰中国南部边境,抢夺中国居民财物,骚扰边境居民。洪武永乐年间,安南乘明初政权刚刚建立,亟待稳定内政,无暇南顾之机,加紧了对中国边境的侵扰,尤其是靖难之乱发生后,多次侵犯我广西思明府禄州、西平州及永平寨的立温、如、庆远、渊、脱等五县地,占领中国领土。明太祖曾经以拒绝接受安南纳贡为名对其进行警告,还派遣使臣要求归还此前占领的中国领土,均不奏效,同时,还骗击明朝军队,在这一背景下,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明成祖忍无可忍,下令驻兵讨伐越南。

在出征越南过程中,刘清又再次率兵出征。由于作战勇猛,功勋卓异,刘清“以征交趾功升陕西都指挥使”(明置卫所于各地,以都指挥使司为常设统率机构,简称都司,长官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属朝廷五军都督府。明京卫与外卫并置指挥使司,有指挥使等官)。此后关于刘清的记载不详,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刘清被贬至辽东之前,一直在陕西都指挥使任内,任内没有太大的功绩载于史书,但此间明成祖两次北征,山西是军事重地,也是北征前沿阵地,因此,尽管无据可考,但在这一过程中,刘清一定是出了不少的力。

1416年,刘清因在陕西都指挥使任内遭到弹劾,被贬辽东。由于在辽东办事得力,不久官复原职,被任命任辽东都司。但刘清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在一次率领军队押运粮草时,在前往松花江途中中了女真人的埋伏,粮草被劫,刘清再次被贬,谪守甘肃。但此时,辽东的女真人开始崛起,并不断侵扰汉族居住区,居于辽东的“农民、妇女和儿童,被建州等卫辽女真人掳去为奴,或作媳妇”,当地官员将这种状况上报朝廷,朝廷也急需谙熟辽东事务,有着丰富边防经验的官员前往辽东。在这种情况下,镇守辽东的太监王彦上奏皇帝,要求朝廷派都指挥使刘清等人前往辽东,明英宗采纳王彦建议,召回被贬的刘清,但只是降职使用,即任命刘清为辽东都司,1442年,刘清结束谪戍生活,开始经略东北边疆。

刘清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就是在经略辽东时期,而传颂历代的历史功绩就是在北国江城吉林市设厂造船,吉林市也因刘清在此造船被称为“船厂”。

1420年,即明永乐十八年,恢复职务的刘清被委以重任,就是在维护地方安定的同时,设厂造船,以为运送粮草、将弁之用,用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