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3:24:24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试读:

前言

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让人们有了世界越来越小的感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一般人无需再进行实地考察,甚至去冒险发现,就能获悉世界各地存在和发生的各种事情。

然而,在信息技术还不甚发达,人们可获取知识的手段还不够完善的时候,最初是谁探索发现了世界上的未知?是谁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谁加速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进程?是那些无畏的探险家们!在辽阔的海面上,在陌生遥远的国度里,在冰天雪地的极地大陆,在浩瀚无垠的外太空,都留下了这些勇者的足迹。古往今来的中外探险家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险行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凭借他们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人类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奇妙天地。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绝不会拥有现在的世界。

当然,在历史探险者的队伍中也有一些人是本着侵略征战或寻求宝藏的目的去探索未知地域的,他们抢夺自然资源,残害无辜族群,甚至盗窃珍贵文献,给人类探险史上留下了永远的污点。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我们在谴责他们野蛮行径和强盗行为的同时,也不能抹杀他们在促进人类地理发现和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的探险开始向着“更高”领域——太空奋进,探险活动的目的和性质也不再是单纯的发现未知和寻找资源,政治与科技实力的较量为这些探险活动更添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改变,在新时期里出现得更多的探险活动是出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探险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本书精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外探险家们的探险故事,涉及航海探险、大陆探险、岛屿探险、极地探险和航天探险。这些故事为你讲述了那一段段伟大旅程背后鲜为人知的惊险与辛酸,希望这些故事在丰富青少年朋友阅读生活的同时,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因为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并开发了那些探险家们突破千难万险才到达的原本陌生的地域,也保存下了探险家们历尽艰辛考察才著就的珍贵史料,但我们最应学习和继承的还是他们为信仰、为目标而无可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人生,正如探险一样,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未知与磨难,愿探险家们的故事能够激励我们每个人,去勇敢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场挑战!

借此书与年轻的朋友们共勉!编者

航海探险故事

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学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

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起锚出海了。8月12日,船队驶到了位于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岛。补充了木柴和供应品之后,9月6日,船队离开加那利群岛,船队乘着加那利群岛附近常起的东北风朝正西方航行,根据哥伦布几年前在这一带航海的经验,这种东北风是越洋驶向日本国最好的风向。

船队顺着偏东风日夜不停地航行着,有时一昼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里。可是日复一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那空无一物的海面。船员们过着单调的海上生活。从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钟报告一次根据沙漏得到的时间。船员每隔4小时换一次班,由于在15世纪后期的小船上,只有船长和一两名高级官员才有享受舒适的船舱和卧铺的权力,所以不当班的船员只有懒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闲聊,或缩在阴凉处好好地睡上一觉。

远航开始的日子里,哥伦布过得非常愉快,空气清新的早晨,煦暖的午后和宁静的大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唯一使他焦虑不安的是海员们情绪的日渐低落。哥伦布在开始的时候就准备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记录他估计的每天驶过的实际距离,是秘密的;另一本记载的航程比实际航程小得多,是公开的,这样是为了在航期拖长时,使船员们不致感到惊恐而失去信心。但是由于哥伦布总是把航速估计过高,所以他这本假日志倒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两个星期后,由于风向改变,航队开始逆风而行,可这却使哥伦布感到宽慰。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正需要这逆风,因为船员们很担心这一带海上以后永远不会有适当的风向来送他们返回西班牙。”

不久,他们发现一簇簇碧绿的海草飘浮在海面上,这时他们已经航行到了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当他们顺利通过之后,一个海员发现了一只附在海草上的海蟹,哥伦布认为这迹象表明陆地即将临近了,因为在他看来,蟹是不可能在离陆地80里以外被发现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在马尾藻海里到处繁生的小蟹。

9月25日傍晚,平塔号的船员高喊在前面发现了陆地,另外船上的船员也跟着爬上桅杆,一个海岛在海天相接之处隐约可见。哥伦布激动不已,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并且命令全体船员唱起了对上帝的颂歌。可是他们发现的海岛在第二天却无影无踪了。这种事在过去和以后都发生过,实际上他们是把低垂着的雷雨云误认为是陆地了。

10月份,船队已与世隔绝地在大洋上漂泊了3个星期,可是陆地的影子都没发现。满面胡茬,衣服也由于汗浸水淋而结成板块的海员开始公开抱怨,他们说这次远航是一种愚蠢的航行,有几个海员甚至扬言要把哥伦布扔到大海里后再返航回去。

可是哥伦布还是坚持要继续一直向西航行。10月7日,他们看到一种肯定不是海鸟的小鸟越过头顶向西南方飞去。这时正值大批候鸟从北美飞向加勒比海岛群和南美过冬的转徙高潮。因此哥伦布就率领整个船队朝西偏西南方航进,就以候鸟为航标。

10月11日,海浪送来了一根有树叶的枝条,一根开满花朵的树枝和一块好像被人工砍凿过的木头,这些迹象表明陆地似乎真的已临近了。哥伦布在日落时带着船员唱起了祝福歌。他提醒大家,国王曾许诺以巨额年金做报酬给第一个发现陆地的人。晚上,船上点起了明火,把灯笼悬挂在船尾,这样可以保证各船只互不失散。晚上7点,船员开始值第一个夜班。

在海浪汹涌的夜间,船队颠簸在月光闪烁下的浪头上。各船船长都凝神注视着西边远处的洋面,或在甲板上紧张地来回踱着。10点钟,哥伦布终于发现远处的一点微弱的火光。好像有人拿着一只蜡烛举起后又放下,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消失了。据后人分析,哥伦布看到的火光可能是印第安人在海岛的东海岸燃起的野火,以用来驱赶室内的蚊蚋。

大家空欢喜一场后又都恢复了平静,在静谧的星光下,船队继续向前航行。第二天上午两点钟,平塔号的一个船员又高呼道:“陆地!陆地!”这次他们的确发现了陆地,那些在月光中闪现出灰白色调的沙石构成了崖岸。但这只是在佛罗里达外缘成弧形展开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海岛,并不是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

这时的哥伦布已不是一个探险家,而是一个新大陆的发现者。一条项链似的珊瑚礁和金光闪闪的沙滩环绕着的一个微微起伏的海岛耸立在船队前方6英里处。这个被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的岛上到处生长着绿油油的热带森林。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神圣的救主”,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长13英里,宽5英里的小海岛。

哥伦布从船上看到有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于是他把各船船长召集起来,“总督”哥伦布把石榴红的服装穿上,女王的“F”和“Y”字旗也分别由另外两名船长扛着,举行仪式,然后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升起了那两面旗子。哥伦布宣布这里已成为西班牙的国土。随后他率众踏上大地,匍匐在地上,以感谢上帝给他们带来的好运。红棕色皮肤的居民,看着这群白皮肤不速之客的“表演”,感到十分好奇和困惑。

不久,居民们开始好奇地围观哥伦布,他们全是裸体,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是到了东印度群岛的哥伦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这样,从那时起所有的美洲土著也都被这样称呼了。实际上,他们当时见到的这些人是散居于南美北岸诸海岛上的阿拉瓦克人。

哥伦布同这些土著居民做了交易,以铜铃、红帽子、玻璃珠之类的小物品换得了黄金制成的小饰物、棉纱和鹦鹉等等。这项贸易是绝对不平等的交换:一枚普通的西班牙钱币就可以换25磅棉纱。后来哥伦布描写这些居民时说道:“我所见到的所有人都很年轻,他们没携带任何武器,也不懂得铁的武器可以伤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抓住了剑刃,因无知而伤了手指……”

船员们在圣萨尔瓦多停留了两天,也用一些廉价的装饰品从印第安人那里换来了食物和淡水。

那位带来的阿拉伯语言学家在这里是毫无用武之地的。哥伦布他们只是依靠手势和符号就从阿拉瓦克人那里得知,南边有一个拥有大量黄金的国王,且在南边和西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海岛。

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在当时那带有很多想象成分的地图上,确实有许多海岛散缀在亚洲东部的海上,包括那个所谓的日本国。根据《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载,那里黄金丰富到这样的程度,连宫殿的屋顶和地板都是用黄金制成的。于是哥伦布下定决心要向西南方寻找这块宝地。抓了6个阿拉瓦克人当翻译和向导之后,船队又朝西南方行进了两个多星期。在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海岛,并且在这一带首次尝到了白薯、玉米和木薯,令他们赞赏不已的还有印第安人奇特的睡铺——网络状吊床。这以后不久,欧洲的海员就采用了这种吊床。

然而,寻遍了巴哈马群岛,他们也没有找到很多黄金,因而根据印第安人的传闻他们又继续向南方去寻找一个更大的叫古巴的海岛。这里风景十分秀美,到处可见巍峨的青山,因而,哥伦布说古巴是他所见到的最美丽的海岛。可是,在那里,他们同样没有找到什么商船和黄金屋顶的宫殿,他们所见的只是一些独木舟和一些由圆形小屋组成的村落。

哥伦布拿着一块黄金指给当地土著人看时,他们指了指内陆的一个地方说:“古巴纳坎。”哥伦布认为他们说的一定是中国的大汗。因此他认为自己现在到了中国,而不是什么日本国。

哥伦布很快派出了一个外交使团,携带着菲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公函去见大汗。显然在这里不可能见到中国的大汗,也不可能找到什么有黄金的宝藏,可是他们却发现了另一个“宝藏”——当地居民有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把一种称作托巴科斯的叶子卷起来塞进鼻孔,吸入点燃时冒出的烟。他们没有料到这野草有一天会变得像黄金似的贵重,这“野草”就是烟草。

沿古巴北岸航行了5个星期,船队仍旧没有找到黄金。由于听信了阿拉瓦克人的意见,平塔号的船长自作主张起锚向东航行,去一个叫巴比克的海岛上寻找黄金,却自此一去6个星期不见归来。

12月5日,哥伦布只率领着尼娜号和圣玛丽号到达了古巴的最东端,在继续东行中,又一个人口众多、风景优美的海岸出现了。全体人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和西班牙同样美丽的海岛,哥伦布将它命名为“西班牙岛”。实际上,这是现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又过了两个星期,哥伦布他们勘查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北部海岸的大约1/3的地方,并且绘制了一幅相当准确的这一带的地图。他们去参观了阿瓦克人的大部落并希望能寻找到黄金,因为他们发现越是向东走,就越有找到黄金的苗头。

12月20日,船队在四周环山的阿库尔湾下锚。友好的当地居民将一些黄金饰物献给了他们。一件嵌金的精绣棉布作为礼物送给了哥伦布,这是在东边几英里外的一个部落酋长特意送来的,因此哥伦布决定马上回访。哥伦布从这位酋长那里得知在内地有一个黄金十分丰富的叫锡瓦奥的地方。锡瓦奥又被哥伦布误解为可能是日本国的误读,因此他更认为有无尽的宝藏在这个西班牙岛上,也更相信西班牙岛就是位于中国东边海上的日本国。他们在岸上修了一个寨堡,木料来自于触礁后的圣玛丽亚号船的残骸,将之命名为纳维达德,西班牙语的意思就是“圣诞节”。作为在这新大陆上的第一次殖民活动,哥伦布留下40人开采伊斯帕尼奥拉的金矿。随后,他们带着从岛上弄到的各种特产,大量的黄金以及作为这次发现的证人的6个印第安人,于1493年1月4日起锚开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长航程。

两天后,哥伦布的尼娜号又和正贴岸向西航行的平塔号重新会合。两只探险船无畏地驶向茫茫大西洋。两星期后,伊斯帕尼奥拉的群山就再也看不到了。归航的旅途也是惊险万分,同样经历了惊涛骇浪和狂猛的风暴,在亚速尔群岛附近,两艘船又被巨大的风浪冲散。3月4日,历尽坎坷的尼娜号终于到达了里斯本,3月15日,船又驶进了出发时的帕洛斯港。平塔号也在几个小时后进了港口。经过7个月零12天,这些疲倦的探险者终于回来了。

哥伦布一生中最愉悦的日子要算他回来后的几个月,4月中旬他被召进宫,并且得到了将军的封号,隆重的招待也大出哥伦布意料之外。哥伦布也因此成了风云一时的英雄。

1492年到1504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航行至美洲。他到达了北美的大部分海岸,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因病去世。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

寻梦东方

达·伽马系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也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他由于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

达·伽马于1497年起航,率领四艘船只,共计170多名船员,其中包括会讲阿拉伯语的翻译。探险队最初向佛得角群岛航进。随后,达·伽马没有沿着迪亚士航行过的非洲的海岸线而是向大西洋远航,航线几乎是直线向南。他向南行进了很长一段路线后朝东转去,到达了好望角。这是一条优选的航线,比沿海岸下行要快,但是更需要拼搏精神和高超精湛的航海技术。由于达·伽马选择了这条航线,因而有93天从他的航船上望不见陆地——他在这条航线上所花的时间是哥伦布的两倍半还多,令人叹服!

9月22日,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随后又沿非洲东海岸上航。在向北航行的路上,他在几个被穆斯林控制的城市停留过,其中包括今日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在马林迪,他找到了一个印度引航员,为他引航30天,从阿拉伯航海一直至印度。1498年5月20日,大约在离开葡萄牙10个月之后,达·伽马到达卡利卡特——印度南方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的印度君主扎莫林一开始对达·伽马表示欢迎,但是他很快就感到失望,因为达·伽马赠送他的礼物全是些便宜货。这使得达·伽马未能与扎莫林达成任何贸易协定。同年8月,达·伽马离开卡利卡特。

返航比出航更为艰难。他们用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穿越阿拉伯海,途中许多船员都因坏血病死去,最终仅有2艘船安全返航:第一艘于1499年7月10日到达葡萄牙,达·伽马自己的船于2个月后到达。总共只有55名船员──还不到起程时船员的五分之一——在这次返航中幸存下来。但是当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后,他和国王都正确地认识到他的2年航行是一次巨大的成功。6个月后,葡萄牙国王派遣了一支以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为首的追踪探险队。卡布拉尔如期到达印度,途中发现了巴西(虽然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其他葡萄牙探险家可能在此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巴西),并载着一大批香料返回葡萄牙。但是喀夫拉尔的船员有些在卡利卡特遭到杀害。因此,1502年瓦斯科·达·伽马奉命率领一支有20条航船的舰队去那里执行讨伐使命。

达·伽马在这次探险中的行为极其残忍。他一离开印度海岸,就劫获一条过路的阿拉伯航船,在把船货卸下来之后就在海上连人带船一起烧掉,船上所有的人——包括妇女和孩子——几百人都被活活烧死。达·伽马到卡利卡特后,蛮横地要求扎莫林把所有的伊斯兰教徒都从这个港市驱逐出去。正当扎莫林犹豫不定之时,达·伽马就捕杀和致残了38名印度渔夫。扎莫林虽极其愤怒,但却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了达·伽马的要求。归途之上,达·伽马在东非建立了一些葡萄牙殖民地。由于这些功绩,葡萄牙国王重赏达·伽马,授予他各种头衔,赠给他许多财产、津贴及其他奖励。达·伽马直到1524年才返回印度,新上任的葡萄牙国王任命他为总督。他到达印度几个月后一病不起,于1524年12月去世。后来他被重新安葬在里斯本附近。瓦斯科·达·伽马航海的基本意义是他开辟了一条从欧洲到印度和远东的直接航线,其影响许多国家都能感觉出来。

从短期来看,它对葡萄牙的影响最大。通过控制通往东方新的贸易航线,这个位于文明世界边远地区的国家,不久便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葡萄牙人迅即在印度周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

瓦斯科·达·伽马对一条通往印度新贸易航线的开辟,使从前控制印度洋贸易航线的穆斯林商人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这些商人不久就被葡萄牙人彻底击败并取而代之,而且从印度通往欧洲的陆地贸易之路变得荒凉冷落了,因为走绕过非洲的葡萄牙海路比较便利。这对于先前控制东方贸易的土耳其人和意大利贸易城市(如威尼斯)均有害无益。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瓦斯科·达·伽马航海所带来的影响不在欧洲或中东,而在印度和东南亚。事实上印度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一个相当闭关自守的国家,唯一重要的外来影响是来自西北,但是达·伽马的航海使印度通过海路与欧洲文明世界相接触。欧洲人的影响和势力在印度逐步上升,直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大陆都受不列颠君主统治为止(也许应该注意,这是在历史上整个印度统一在一个君主之下的唯一时期)。显然可以与瓦斯科·达·伽马相比较的人物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某些方面来看两者的比较有利于达·伽马。例如,他的航海是一项给人印象颇深的成就,它在距离和时间两方面都比哥伦布长得多,而且达·伽马一行需要更为高超的航海技术(不管哥伦布离开航线有多远,几乎都不可能错过新大陆,而达·伽马则容易错过好望角,在印度洋里迷失方向)。而且与哥伦布不同,达·伽马成功地到达了原定的目的地。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1480年,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里,属于四级贵族子弟。他10岁时进王宫服役,随国王约翰二世和王后游历全国各地。16岁进入国家航海事务厅。年轻时对航海就十分神往。

他在东南亚参与殖民战争时了解到,香料群岛东面,还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学家法力罗亦计算出香料群岛的位置。他猜测,大海以东就是美洲,并坚信地球是圆的。于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环球航行的打算。

1511年12月他做了一次侦察航行。33岁时,麦哲伦回到了家乡葡萄牙。他向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申请组织船队去探险,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可是,国王没有答应,因为国王认为东方贸易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必要再去开辟新航道了。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接见了麦哲伦,麦哲伦再次提出了航海的请求,并献给了国王一个自制的精致的彩色地球仪。国王很快就答应了他。不久,在国王的指令下,麦哲伦组织了一支船队准备出航。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由5条船和2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由于这里是葡萄牙的领地,所以麦哲伦告诫船员们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葡萄牙人发现。因为在1494年双方签订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中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进入和占领对方的领土。第二年1月10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即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河口。

3月底,南美进入隆冬季节,于是他率船队驶入圣胡安港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寒冷,粮食短缺,船员情绪十分颓丧。船员内部发生叛乱,三个船长联合反对麦哲伦,不服从他的指挥,还责令麦哲伦去跟他们三人谈判。麦哲伦便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谈判的信,并趁机刺杀了叛乱的船长官员。

不久,麦哲伦在圣胡安港发现了大量的海鸟、鱼类还有淡水,饮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麦哲伦还发现附近有当地的原住居民,这些人体格高大,身披兽皮,他们把湿润的兽皮套在脚上,上至膝盖,当做鞋子。雨雪天就在外面再套一双大皮靴。麦哲伦把他们称为“大脚人”,并逮捕了两个“大脚人”,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作为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穿越美洲

1520年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3天的航行,他们在南纬52°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湾。麦哲伦派2艘船只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当夜不巧遇到了一场风暴,狂飙呼啸,巨浪滔天,派往的船只随时都会有撞上悬崖峭壁而沉没的危险,如此紧急情况,船员竟在海上坚持了2天。就是在这天气险恶的2天里,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率领船队沿麦哲伦海峡航行。峡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两岸山峰耸立,奇幻莫测。海峡两岸的土著居民喜欢燃烧篝火,白日蓝烟缕缕,夜晚一片通明,好像专门为麦哲伦的到来而安排的仪仗队。麦哲伦高兴极了, 他在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 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这就是今日智利的火地岛。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麦哲伦一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海峡,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进入太平洋

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在这辽阔的太平洋上,看不见陆地,遇不到岛屿,食品成为最大的难题。在这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有吃到一点新鲜食物,酒早已被喝光,只有面包干充饥,后来连面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点生了虫的饼干碎屑,尽管这种食物散发出像老鼠屎一样的臭气。船舱里的淡水也越来越浅,最后只能喝带有臭味的变质黄水。为了活命,连盖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由于日晒、风吹、雨淋,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有时,他们还吃木头的锯末粉。1521年3月,船队终于发现3个有居民的海岛,这些小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岛上土著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他们赤身裸体,头上戴着棕榈叶编成的帽子。热心的岛民们给他们送来了粮食、水果和蔬菜。在惊奇之余,船员们对居民们的热情,无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于土人们从未见到过如此壮观的船队,对船上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新奇感,于是从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员们发觉后,便大声叫嚷起来,把他们当做强盗,还把这个岛屿改名为“强盗岛”。当这些岛民偷走系在船尾的一只救生小艇后,麦哲伦生气极了,他带领一队武装人员登上海岸,开枪打死了7个土著人,放火烧毁了几十间茅屋和几十条小船。这在麦哲伦的航行日记上留下很不光彩的一页。

而后,船队再往西行,来到现今的菲律宾群岛。此时,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而且这片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

麦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这一壮举是地理学和航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海上魔王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年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从学徒干到水手,最后成为商船船长,而赞助人就是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当时的英国虽然已经开始过渡到生产力急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但由于原始积累不够,还并不是什么航海大国。

当时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人,早在15世纪,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就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赞助下发现了美洲大陆,后来麦哲伦又完成了环球航行,使得西班牙对海洋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欧洲国家。西班牙率先进入美洲,葡萄牙人则开进了印度。1519年西班牙人找到了传说中的黄金之国,在毁灭了阿兹特克和印加这两支玛雅人的后裔后,彻底控制了南美大陆,控制了秘鲁的金矿。为了垄断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航路,严禁一切他国船只的来往,非西班牙的船只甚至连太平洋都没有见过,太平洋变成了西班牙的私海。英、法等国虽有怨气,却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通过奴隶贸易分一些油水。

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霍金斯带领5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受到风暴袭击,船只受到严重损坏。起先,西班牙总督同意他们进港修理,但在几天后却突然下令将英国船员全部处死,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离虎口,捡了一条命。德雷克不明白为什么西班牙要屠杀无辜的商人,更想不通的是新大陆的财富凭什么只有西班牙才能享受。从此以后他就有了一颗仇恨西班牙的心,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复仇,这种想法就此确定了其一生的轨迹。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横渡大西洋,躲进了巴拿马地峡。像当年的探险家一样,他们横穿了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在南美丛林里他们蹲守了近1个月后,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又抢下了几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地返回了英国,成为英雄。这次行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得黄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证明了西班牙人并不是不可侵犯的。他受到女王的召见,并很快成为女王的亲信。后来,女王下令招纳志士专门劫持西班牙商船。德雷克是第一个参加的人。

1577年,他再次从英国出发,乘着旗舰“金鹿”号直奔美洲沿岸,一路打劫西班牙商船。西班牙人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家后院胡闹”,当他们派出军舰追击时,德雷克早已逃往南方。但由于西班牙的封锁,他无法通过狭窄的麦哲伦海峡。在一次猛烈的风暴中,“金鹿”号同船队其他伙伴失散了,来到了西班牙人也未曾到过的地方。自从麦哲伦海峡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海峡以南的火地岛就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的一部分,但此时呈现在德雷克面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德雷克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他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传说中的南方大陆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一定是在南方更寒冷的地方”,今天我们称这片广阔的水域为“德雷克海峡”,但德雷克却一直向西并横渡了太平洋。1579年7月23日,他到达了马里亚纳群岛,8月22日穿过北回归线,9月26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普利茅斯港,再次成为“民众的英雄”。这次航行是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但德雷克却是第一个自始至终指挥环球航行的船长。德雷克带回了数以吨计的黄金白银,丰富了女王的腰包,更重要的是德雷克为英国开辟了一条新航路,大大促进了英国航海业的发展,而且他还发现了宽阔的德雷克海峡。自此以后,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的海了。作为一个探险家,德雷克的业绩到此为止,但作为海战史上著名的海战专家,他的探险才刚刚开始。

15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处死了亲西班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西班牙对英宣战,积怨已久的两国终于拔剑相向。但当时,英国海军还非常弱小,仅有34艘战舰,根本无力与西葡联盟作战,危急时刻,德雷克带领着25只海盗船赶到了。沿着西班牙的海岸,德雷克开始“外科手术式的清洗”。在加的斯港外,他击沉了36艘西班牙补给舰,接着又冲进加的斯港击沉了33艘西班牙船只。5月15日,德雷克舰队突袭里斯本附近的舶锚地,在混乱中千百艘船只相撞沉没,损失无以估量。接着,他又攻占了圣维森特角要塞,扼住了地中海的咽喉。在回国的路上,他又打劫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私人运宝船,抢到了价值11万英镑的财富。

1588年5月20日,由10个支队、130条船舰组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起航。7月19日,开始在英吉利海峡步阵,英国方面除34艘皇家海军战舰外,还有私人船舰60艘。前锋是由34艘战舰组成“德雷克支队”,德雷克的表兄海盗船长霍金斯也赶来帮忙,两人准备一起为当年死于墨西哥湾的同伴们报仇。英方的总指挥是霍华德勋爵,西班牙方面则是米地拉公爵领军。此时的西班牙战舰仍旧是以老式的楼船为主,这种船非常大,除了水手外,还装满步兵;火力配备主要以重型的加农炮为主;作战的西班牙海军仍旧使用古老的横队战术,即是让舰船肩并肩的前进,用舰首炮轰击后靠近敌船打接舷战。17年前,西班牙人就是凭借着这种战术取得了勒班托海战的胜利,但此时英国人却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战术。英国战舰多为船身轻便的快帆船,除了水手外,不带任何步兵,这种船灵活轻便,更易于转向和突进,而且根本舍弃了“接舷战”这种落后的方式,用德雷克的话说:“海上的事要由船来解决,和步兵没有关系。”在火力配备方面英国人使用轻型的长炮且多布置在两舷,战斗时则采用德雷克发明“纵队战术”:让舰船首尾相接的排列,用舷炮轰击。这是海战史上的一次革命,自此以后火炮才取代步兵成为海战的主角,就这样在战争还没开始前,西班牙舰队覆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7月22日晨,英国舰队借着顺风,以“一条单长线”的队形楔入西班牙舰队。由于先进的战术和灵活的机动性,没有一艘船被西班牙陆军抢占,到7月25日西班牙已经损失了1/10的舰船,而英国方面则汇合了西莫尔勋爵的援军,使舰船总数达到136艘。7月28日晚,在德雷克等人的建议下,霍华德下令采取古老的火船战术,西班牙舰队阵脚大乱,无法保持队形,英舰趁机突击。从29日上午9时,到下午6时,双方舰队在没有编队的情况下,互相混杂,三五成群的对射,直到都没有炮弹为止。西班牙损失了近1/2的船只,死伤1400人,英军则一船未沉且死伤不足100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英西大海战。自此以后,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国逐渐取代其成为海上的霸主,而德雷克则被封为英格兰勋爵,成就了他航海探险史上的最高峰。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郑和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一直到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1406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170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宣战,给以报复。“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说要赔偿6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170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有27000多人。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10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满剌加(今新加坡、淡马锡)。郑和在满剌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剌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剌(即苏门答腊)、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祖国。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起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有27670多人。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他们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另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腊、阿鲁、满剌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腊和阿丹等国使节。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起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

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腊、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腊、满剌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有27550人。

大陆探险故事

西行探险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420年),佛教高僧,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沙门(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探险家和翻译家。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65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62个春秋。60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今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10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11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5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17个昼夜,1500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塔里木,在维吾尔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达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达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越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摩头罗国,渡过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4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6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3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狮子国,他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12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100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5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漂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船靠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崂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30余国,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在这13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5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此,卒时86岁(一作82岁)。他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3卷,计10000多字。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探险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澳大利亚探险记

澳大利亚,几千年来都未被画入航海图中。这块孤独的大陆四面环海,只是北面有许多岛屿。今天从地图上看,这北面本来应该成为登上澳大利亚的垫脚石。然而,事实上这些岛屿是被曲曲折折的海峡所包围,反倒成了登上大陆的绊脚石。所以直到18世纪后半期,这块780万平方千米的大陆,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

据说,在希腊文明时代,亚里士多德曾有过一个假设:地球为保持平衡,南北两端必须各有一块陆地,而且可能是南重北轻,否则这个球状体的世界就会翻转。打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不倒翁,南大陆就是圆底的坠铅。

在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彭巴斯的著作中写道:“除有四面环海的欧洲、亚洲、利比亚各岛屿之外,还有一片非常广阔且无法测量其大小的大陆和零星陆地存在着。”

古希腊或罗马人对赤道以南的世界是怀有恐惧心理的。到了公元2世纪,人们才逐渐向东方或南方航行探险。托勒密制作世界地图时,对他所不知道的部分,全凭推断予以补充,对亚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远缘做随意延伸,竟至把两大陆联结起来,结果在世界的最南端构想出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并称之为“未知的土地”。到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地图上都出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其名字渐渐演变为“南方的陆地”。“南方的”(australis)这个词后来就因为探险家的误会而“赠送”给了这块大陆。

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澳大利亚土著——亚波利吉尼人是在16000年前从爪哇岛等处迁入澳大利亚的。他们在这里不耕种土地,也不栽植作物,全靠“采食”,通常以蛇、蜥蜴、昆虫幼虫、鱼、植物根等为食,有时也吃袋鼠和鳄鱼。他们没有关于铁和其他金属的知识,武器和日常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头、兽骨、树木或贝壳制的。他们不了解世界,世界也不了解他们。

不过,还不能说得太绝对。在这块陆地上发现过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货币,中国道教小神像和明代的瓷器碎片,这当然是与外界交往的结果,只是无法考证探险者们的足迹。

欧洲的历史学家们,对于到底是哪一国人先发现和何时发现澳大利亚大陆这个问题,很有争议。葡萄牙人曾在印度群岛占压倒优势,可能在15111529年之间到达过这里,但文献证据不足,无法确定到达的日期。

1541年法国人绘制的地图中,已画出了澳大利亚。据地图中有许多葡萄牙语地名这点推测,这幅图是根据去澳大利亚的葡萄牙探险者们的发现来绘制的。

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费南迪斯·得·基洛斯,主张南方大陆是存在的。他1595年到南太平洋航行去寻找过它。1606年8月,他手下的船长路易斯·托列斯接近了新几内亚东南海面的路易吉亚特岛,因遇到暴风雨,就沿新几内亚南岸前进,到达了南纬11°,发现这附近有“很大的岛屿”存在。他从香料群岛进入太平洋发现的这条通往澳大利亚的航线,164年后被英国的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利用上了。

从16世纪末叶开始,英国国力大增,很快就取代了西班牙而成为海上霸主。澳大利亚探险的接力棒也传到了英国人的手里。第一位著名的“选手”是詹姆斯·库克(17281779年)。库克出生于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少年时代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后来当过店员,在运煤船上工作过。1755年加入海军,因表现突出,很快就升任为船长。

1768年,英国皇家学会预测第二年将出现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金星通过太阳的表面,此后百年内将不再发生。皇家学会建议派遣一艘船到太平洋上大溪地岛等候观测,英国海军当局也想借此机会做南方未知大陆的探险工作。

库克既熟练地掌握了航海技术,又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他在1766年曾写过一份关于在纽芬兰观测日食的报告书,后来由皇家学会予以出版。所以,从天文观测和航海探险这两方面来看,库克都是再好不过的领队人选。1768年5月末,库克从下士升为海军上尉,并被任命为执行这次远航任务的正式指挥官。

库克一行94人(包括11名学者),乘坐368吨吃水很浅的“安德瓦尔号”,于8月26日离开普列茅斯港,第二年4月13日到达目的地——大溪地岛。6月3日做了成功的观测之后,他接到了海军部的密令,要他继续向南前进,在新发现的土地上,或是在塔斯曼发现的新西兰,以英王的名义占领适当的据点。

库克奉命指挥船只向南前进,费时5个月,于10月6日接近新西兰北岛的东南海岸。人们都以为已经发现了广阔的南方大陆,而库克却对此表示怀疑。他决定绕这个地区环行一周,以明真相。

安德瓦尔号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环绕新西兰一周4000千米长海岸线的航行,从而证实了这不是南方大陆,而是由一个狭长的海峡(后命名为库克海峡)所分隔的两个大岛屿。

阿拉斯加探险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险是欲望的结果,而阿拉斯加的探险史尤其反映了这一点。

今天的阿拉斯加在人们眼中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是原始矿产的宝藏,但在过去它只是一片冰天雪地,只适合因纽特人和北极熊居住。欧洲人的探险

因纽特人是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所谓“原住民”,就是曾经住过这里,现在却因土地被侵略、占领而被赶走的人。30000~40000年前,冰河控制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海平面下降,一座大陆桥浮出海面,连接了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第一批阿拉斯加人沿着大陆桥从亚洲来到美洲,一些人继续向南,另一些则留了下来,靠狩猎和捕鱼为生。然后文明就一直等待着第一个欧洲人的到来,等着他将这片沃土占为己有。

欧洲人的到来打断了因纽特人平静的生活,多亏了严酷的气候,阿拉斯加差不多是最后一个被欧洲人绘入版图的地方。它的发现得益于彼得大帝的临终遗愿,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此时已将疆土扩张到了堪察加半岛,整个西伯利亚尽入俄罗斯版图。但是,这块大陆延伸到什么地方?是否与美洲大陆相连?俄国还有多少扩张的余地?他需要一个人帮他解开答案。这个幸运的差使落在了热爱冒险的维特斯·白令身上。

白令出生于丹麦一个清贫的家庭,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幻想。此时,他正在俄国海军服役,已经44岁了。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他必须带领船队“沿着堪察加的海岸线向北航行……以期寻找到与美洲接壤的那块陆地……而且要亲自登陆……并把那条陆岸线标在地图上,然后才能返回”。

1728年,白令的首次旅行证明了美洲和亚洲是两块分离的大陆,还发现了著名的“白令海峡”。彼得大帝未等到捷报就撒手归去,而信守诺言的白令13年后再次踏上探险的征途,这一次,他抵达了阿拉斯加南部水域,并且登上了岸,终于成为第一个在这块冻土上留下足印的欧洲人,俄罗斯也趁机宣布了对阿拉斯加的所有权。

不过,白令并没有荣归故里,他的船队被暴风雨冲散,旗舰搁浅在一个荒芜的小岛上,白令因坏血病不治身亡。船员们将他的尸体绑在厚厚的木板上,盖上松软的沙土,缓缓推入海中——就这样,白令最终长眠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海中。

白令的副手虽然没有他的名气大,但却幸运得多。他与白令失散后,驾驶着另一艘船一直航行到了今天的斯第卡。他们顺利返航,带回了华丽的海獭皮。于是,阿拉斯加的第一次冒险热指日可待。

俄罗斯人很快征服了阿留申群岛,并且迅速地在科迪亚克岛建立了殖民地。混乱也随之而来,当成群的俄罗斯猎手为了皮毛而相互抢劫和谋杀时,那些平和的因纽特人,却因为疾病和强迫劳工而差点遭灭族。

俄罗斯人红红火火的皮毛生意令其他的欧洲国家馋红了眼,西班牙宣布整个北美洲西海岸都归它所有,包括阿拉斯加。但实际上,他们的探险者只是运走了几船皮毛、留下了几个西班牙的地名而已。

朝圣者的旅程

1304年2月24日,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麦加朝圣

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过现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国土,到达开罗。从开罗到麦加有3条路线,白图泰选择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条,即顺尼罗河而上,从今日苏丹的苏丹港过红海去麦加。就在他到达苏丹的时候,当地爆发了针对埃及马穆鲁克统治者的叛乱,于是白图泰只得折回开罗。在路上,据说他碰到了一位“圣人”,“圣人”预言说除非先去叙利亚,否则白图泰永远到不了麦加。这样,白图泰就决定先去大马士革,沿途参拜耶路撒冷等圣地后再转向去麦加。

在大马士革度过斋月后,白图泰顺利地同一支商队抵达了麦地那和麦加,完成了朝圣。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迷上旅行的他,决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个目的地——当时在伊儿汗国统治下的巴格达前进。伊儿汗国

白图泰穿过现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茫茫沙漠,抵达了巴士拉,然后他转向东北,朝圣了圣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经过设拉子、纳杰夫,抵达巴格达。当时的巴格达尚未从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复,还是一片破败景象。白图泰在巴格达遇见了伊儿汗国的大汗不赛因,随着他一同去了伊儿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大不里士位于丝绸之路上,是西亚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在此之后,白图泰回到了麦加,做第二次的朝圣。东非之旅

白图泰无法满足于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这次他首先沿红海南下,经过埃塞俄比亚,到达也门的亚丁,然后他借着季风,沿东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继访问了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和基尔瓦。随着季风转为南风,白图泰往北回到了亚丁,然后他又向北访问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结束这一切后,他又回到了金帐汗国。

过了一年,据说德里的苏丹听说了白图泰的故事,决定邀请他去印度。白图泰于是先出发去小亚细亚,因为当时和德里苏丹同族的塞尔柱人正统治着那里,白图泰认为在那里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他从今日的黎巴嫩海岸出发,搭乘一艘热那亚船,抵达土耳其港口阿兰雅,随后,他穿过整个安纳托利亚,到达黑海海港细诺普。随后,他又搭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的卡法港。从卡发出发,他一路往东穿过草原,在这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帐汗国大汗月即别,随着他回到了伏尔加河边的首都萨莱,据说白图泰这次旅程最东到达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别的一位拜占庭宠妃有孕,月即别决定派遣白图泰陪同这名宠妃回故乡生产。

1332年底,白图泰抵达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兰城市,索菲亚大教堂的宏伟令他赞叹。完成任务之后,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别大汗报告。然后他动身渡过里海,穿越中亚的草原,经过咸海,抵达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翻译和向导,向南经过今日的阿富汗,进入了德里。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国土上的伊斯兰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叛乱,因此苏丹穆罕默德·图格拉克非常急于延揽熟悉伊斯兰教法的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白图泰在麦加居住多年,饶有学识,于是被任命为卡迪(法官)。图格拉克喜怒无常,因此白图泰有时生活在宠信之中,有时又被猜疑笼罩。因此,他决定离开。这时恰好苏丹要派人出使中国,白图泰立刻自告奋勇。这样,他既能离开德里,又可以访问新的土地了。东南亚和中国

从德里一出发,白图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差点丧命。在到达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后,出航的船队尚未出发便遭风暴。3艘船中2艘沉没,第三艘被迫拔锚起航,2个月后被苏门答腊岛的统治者擒获。白图泰当时正在清真寺中祷告,幸免于难。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托庇于当地穆斯林统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统治,白图泰仓皇逃出,流落马尔代夫。

他在马尔代夫停留了9个月,在此期间,他被任命为当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国王的女儿。但是,白图泰不想留在马尔代夫,于是他随意判罚,惹怒了国中上下,终于,他被赶出了马尔代夫。接下来,他去了锡兰,看到了亚当桥。但是他的船随后先是遇上风暴,又被海盗抢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后又到了马尔代夫。

这一次,他找到了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并顺利地经过马六甲海峡,沿着越南海岸北上,最后到达了元朝南中国的主要港口泉州。从泉州出发,他又去了杭州。归程

在杭州停留一段时间后,白图泰决定回家。但是,他已经无法确定哪里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但是他不敢面对图格拉克。于是他穿过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达,在那里,他得知伊儿汗国陷入内战,不塞因已经死去,国家已经崩溃。这样,他决定再去麦加,经过大马士革的时候,他得知父亲已经因黑死病死去。白图泰立即决定要回摩洛哥的家乡。经过撒丁岛,他回到了丹吉尔,发现母亲也在数月前过世。此时,已经距离他离开家乡有整整25年了。西班牙和摩洛哥

在家中没有待多少时候,白图泰又出发去当时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当时卡斯提尔的国王阿方索十一世正举兵威胁攻打直布罗陀,丹吉尔的穆斯林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去守卫该城,白图泰也是其中一员。但是阿方索随即死于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图泰抵达安达卢西亚的时候,威胁已经解除。于是,白图泰一路游览,最北到达瓦伦西亚,然后经过格拉纳达回家。回到摩洛哥后,白图泰发现自己居然还没有游历过这个国家,于是他又出发去圣地马拉喀什,发现这里由于黑死病肆虐,已经成为一座空城。于是他又动身去了摩洛哥当时的首都非兹,在那里游览一番后,回到了丹吉尔。马里

在丹吉尔,白图泰听说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国度——马里帝国,据说当时世界一半的黄金都产于马里。白图泰于是决定要去马里。1351年秋天,白图泰出发去马里,穿过撒哈拉沙漠后,他先抵达了古城Taghaza,这是一座用食盐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盐交换马里人黄金的据点。然后他又向南旅行,沿着一条他认为是尼罗河的大河航行(实际上那是尼日尔河),最后抵达了马里的首都,见到了国王曼萨·苏莱曼。之后,白图泰在廷巴克图,收到了摩洛哥苏丹要他立即回乡的命令,他随即踏上了归途。

敦煌盗宝第一人

斯坦因(1862~1943),英国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在维也纳、莱比锡、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887年在英属印度任拉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学校长等职。斯坦因出身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犹太教徒,可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却让他专门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他们认为,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是开启犹太居住区之门的钥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儿子开辟自由之路。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他们精心的选择的确很有远见,这对斯坦因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斯坦因10岁时就被送到德国上学,在学校里学会了德语、英语,还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他在莱比锡和维也纳上大学时又学会了梵文和波斯语,21岁时取得了大学博士学位。由此可见,他在学生时代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25岁时他独身一人来到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从此开始探险、测绘和考古事业。他是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为开端,进而成一名世人注目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现在看来,他在探险中的发现和考古方面的贡献,要比他在地理方面的贡献大得多。他对事业的追求是十分执著的。只要是他认定要去做的事,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不会因此而放弃。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他终身没有结婚,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他所热爱和追求的考古探险事业上。

斯坦因是位考古学家,但不懂汉语,在1907年前往敦煌以前,他已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和田、尼雅、楼兰等地许多古遗址进行过发掘,盗取了大量文物和古代写本。早在1902年,斯坦因就从他的同乡好友、匈牙利地质学家拉乔斯·洛克济那里听说过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雕塑,所以考察敦煌成了他很早的探险计划。

斯坦因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花在了亚洲腹地的探险考古活动。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3次中亚探险。

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的古代遗址,其旅行记为《沙埋和田废址记》(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London,1903),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Ancient Khotan,全2卷,1907)。

第二次探险(19001908)除了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走访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还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其旅行记为《沙漠契丹废址记》(1912),其中有敦煌骗宝经过的详细记录;其正式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共5卷。

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发掘了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的遗址,其正式考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全4卷。1914年3月24日斯坦因来到了莫高窟,受到老朋友王道士热情的接待,王道士还给斯坦因过目了他的账目支出情况,并忠实报告了当日斯坦因施舍银钱的用处。王道士也抱怨政府拿走藏经洞文物,却不给他兑现承诺之事,并后悔当日没有全部给斯坦因。此次经过斯坦因的交涉,王道士又拿出了私藏下来的几百卷写本,卖给了斯坦因,使斯坦因又得到了整整4大箱的写本文书,加上斯坦因在当地收购所得,一共5大箱600余卷。

在这3次探险活动中,可以说斯坦因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经历了千辛万苦,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他曾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他走过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乃人生一大壮举。但他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此感到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深受英国政府的赞赏,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牛津和剑桥大学赠以名誉博士学位。更使他感动的是被接受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

斯坦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探险者。在进入新疆之前,他已经在印度、阿富汗和克什米尔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不过就他的学术素养而言,说他是位考古学家,似乎还有些过誉,但他确实是一名出色的地理勘察者,他能够获得印度政府的资助,他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杰出才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当时来到中国西北的外国探险家,目的多少都有些不纯粹,他们能获得资助多半都是因为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严肃的科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实在是寥寥可数,而斯坦因并不在其列。

1943年,81岁高龄的斯坦因死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附近的考古发掘地点,并在那里起了坟墓,真有点马革裹尸、鞠躬尽瘁的味道,这一点想起来让人颇为感慨。由于斯坦因的探险受的是印度政府的资助,双方事先就成果的分配有了约定。因此,斯坦因在藏经洞中发现的成果就分藏在印度和英国,其中英国的部分文书在大英图书馆、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绘画藏在大英博物馆。

虽然斯坦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这种只顾事业而不分国界随心所欲的探险考古活动,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这一点给他辉煌的探险成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找寻传说中的世界

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荷马写下了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记》)与《奥德赛》。《伊利亚特》所讲述的就是特洛伊战争的始末: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众神的调唆下,拐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希腊联合大军出动千条大船围困特洛伊达10年之久,而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奋力捍卫他的国家,亦守城达10年之久;最伟大的勇士阿喀琉斯战胜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一小队希腊士兵隐藏在巨大的木马里而最终占领了特洛伊,夺回了海伦,而特洛伊则在人神合力之下毁于烈火和屠杀。这部鸿篇巨制记述的是神话中的英雄,也是关于英雄的传说。

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代代流传,被视为人类文学的初期经典之作,但特洛伊和特洛伊战争从不曾被人看作是真实的。直到19世纪,人们仍然这样认为。

但是,1个世纪前,曾有一个人自孩童时听父亲读了《伊利亚特》之后,就从未怀疑过特洛伊战争曾在3000年前发生过。对他来说,这些宏伟的战争绝非神话。长大成人之后,他执著地去寻找真相,寻找英雄和财富。他就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他和特洛伊的故事,后来成为探险考古界中的一个传奇,故事的内容同样激动人心!

1868年,谢里曼在当时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特洛伊大平原上开始实现他的特洛伊之梦。在他能够掘下第一锹土之前,谢里曼用了半生时间来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谢里曼的寻宝之梦让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疟疾、寒冷、炎热、疲惫,还花掉了他的大量财富。

谢里曼20岁时,他想去美国开辟新生活。但他乘坐的轮船半路遇险,将他放在了阿姆斯特丹。

谢里曼在阿姆斯特丹显示出惊人的毅力。他意识到自己拥有语言天赋,只是没钱去上学。于是,他开始了自学。1842年,谢里曼开始学习英语和法语,然后又自学了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短短几年后,谢里曼掌握了22种语言。

在学习多种语言的同时,他在一家贸易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会讲俄语,他被派往圣彼得堡。很快,一心发财致富的谢里曼从工作中发现了机会。他发现印度有一种叫靛蓝的天然蓝色染料极具商业潜力。于是他极力帮公司垄断了靛蓝市场,并很快创建了自己的公司。24岁时,谢里曼已经相当富有了。后来他又通过收购淘金者们的黄金和利用俄国与英法两国战争的机会走私军火并积累了大量财富。

因为婚姻不幸,谢里曼在外面经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这也使他所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多。当他步入不惑之年时,已经聚敛了足够的财富,现在他的特洛伊之梦开始呼唤他。荷马笔下雄伟的城墙、英雄们的战场和普里阿摩斯国王的黄金宝藏,令谢里曼魂牵梦绕。他觉得自己可以去实现童年的梦想。

19世纪60年代,谢里曼前往文明古国埃及、中国游历,随后又去了日本。1868年,他参观了拥有2000年历史的罗马遗址,角斗士曾在那里的竞技场中厮杀;他去了庞贝古城,这座古城居民全部死于维苏威火山大喷发;他还访问了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并对特尔斐神庙惊叹不已。

1868年8月13日,46岁的谢里曼终于站在了位于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特洛伊大平原上。

这片令他向往已久的土地使他激动不已。虽然他看到的只是一片阡陌纵横的荒野,但他知道,特洛伊古城就在附近的某个地方。谢里曼手捧荷马史诗,按着书中的描述一步步地对照着,找寻着,没有荒野中奔走的疲惫,只有心中狂野的兴奋。

斯卡曼德尔河已干涸的河床是谢里曼寻找遗址的主要线索,荷马的诗中说它流经特洛伊城。而且,谢里曼假定斯卡曼德尔河床附近陡峭的布那巴奇山就是特洛伊城。根据《伊利亚特》的有关描述,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在沿着城墙追杀特洛伊的勇士——王子赫克托耳的激战中,曾经绕城3次,那么追杀就应该发生在山脚下。谢里曼尝试着像两位古代英雄般地围着山猛跑了起来,结果他花了2个小时才跑完一圈。两位英雄果真相互追杀了6个小时吗,这似乎不大可能。

谢里曼放弃了布那巴奇山,特洛伊更可能在别处。

寻找了几个星期之后,谢里曼来到斯卡曼德尔河的洪泛区南部寻找特洛伊。他沿河岸向北走了10英里,然后到达了另一座大山——希萨里克山,它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要塞”。

来到希萨里克山跟前,谢里曼变得兴奋起来。这里与荷马的描述十分吻合——山下的平原和丘陵以及不远处的海岸线,让他仿佛看到了希腊舰队、营地和集团军。双方军队来回行进,征战沙场。《伊利亚特》上所记载的大事不断浮现在他的眼前。“没错,就是这里!”谢里曼激动地大叫起来,“山顶就是古城遗址!”谢里曼不再疑惑,他相信这里一定就是特洛伊!

他要向全世界证明这一点。

但谢里曼没有即刻采取行动。为了达到目的,他一向善于克制自己。谢里曼感到自己首先需要学习考古学,于是他毅然在1868年秋天前往巴黎学习。谢里曼夜以继日地学习着。他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并写出了一本描述自己近年来旅行见闻的书,他还因这本书获得了博士学位。与此同时,谢里曼在暗暗制订着挖掘特洛伊的计划。他预感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将令举世震惊,是一项能够扩大人类视野的伟大发现。

在做这样的证明之前,谢里曼还需要一位伴侣来共同接受挑战。1869年,他终于与他的俄国妻子离了婚,并于2个月后娶了希腊姑娘索菲娅·英卡斯。当时他是如此醉心于古希腊文化和历史,以至于认为只有希腊女人才适合他。他说他想要的女人“必须对荷马充满热情”,于是他的朋友,一名希腊大主教便为他找到了这位新娘。当时索菲娅只有17岁,结婚时两人才相识19天。谢里曼坚信这将是一次成功的婚姻。索菲娅将是他寻找特洛伊的灵感——她就是他的海伦!

1870年,谢里曼带着他的希腊妻子再次来到奥斯曼帝国,开始他的发现之旅。

要在希萨里克山挖掘特洛伊遗址,需要获得奥斯曼帝国政府的允许。但谢里曼在没有获得准许的情况下就开始挖掘了,而且试图买下这块地。他得到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政府勒令他立即停止非法挖掘。

最后,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谈判,谢里曼终于被允许挖掘遗址了。不过,奥斯曼帝国政府强迫他许诺:如果发现对皇家博物馆有意义的古代宝物,宝物的一半将归皇家博物馆所有。挖掘中,希萨里克这座山给谢里曼造成的困难是最大的。在奥斯曼帝国政府禁止他擅自挖掘之前,谢里曼就已经在山顶挖出了一段石墙,这石墙有6英尺厚,建筑得牢固极了。起初他兴奋地认为,这就是荷马在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城墙。但随后他就意识到,这座山其实是由无数个世纪中的一座座古城堆积而成的。它就像千层饼一样,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在前一个废墟基础上建造的城市。谢里曼在山顶看到的应是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希腊古城遗址。而特洛伊起码应比它还要早1000多年,所以谢里曼认为特洛伊应该在山的底层。他对上面几层的城市遗址不太感兴趣,他只想要特洛伊,真正的荷马笔下的特洛伊。

然而,该如何移走这座山呢?谢里曼可没有耐心将这座50英尺高的小山从上向下一层一层地发掘。他需要发明一种考古挖掘的新方法。最后他决定开掘一条30英尺深的垂直通道。

这项工作既繁重又危险,而且通道内壁经常发生崩塌。谢里曼不得不一批一批地增加人手,支使他们一铲一铲地把大量泥土和石头掏出来,然后在通道的内壁支上木板。挖掘工作就这样一直持续到1871年。30英尺深的垂直通道完工之后,谢里曼在遗址下面只找到了一些被鉴定为石器时代的遗物。失望在他的脸上显现出来:这里肯定不是特洛伊,他的发现令他费解。

时间又过了大半年。令人沮丧的挖掘工作仍无大的进展。这时候温湿的天气使热病在挖掘队伍中迅速蔓延。他向人们发放奎宁药,给拉车的牛马打泥罨剂,但他自己也病倒了,挖掘工作的进展缓慢下来。幸好这期间有索菲娅在,她悉心地照料他,并把《伊利亚特》牢记在心,不断鼓励着谢里曼。病愈之后,谢里曼决定改变挖掘的方向。他在遗址的另一处又开挖了一条垂直通道。几天之内,金属物件就开始不断出土,这又唤起了谢里曼的希望,因为他从荷马作品中得知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们都佩有宝剑、长矛并且驾驶战车。

随着工程的进展,一些金属器皿和陶罐陆续出土,特别是一种带有枭(猫头鹰)图像的罐子,令他倍感兴奋。枭是献给希腊女神雅典娜的祭物,所以它一定与雅典娜有着某种联系。谢里曼甚至认为枭是特洛伊的保护神。

1872年春天,谢里曼返回工地。他让人们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艰苦而危险的发掘工作。这时候,他雇用的工人已多达120人。他扩大挖掘规模,在遗址上开凿了一条贯穿整个遗址的80码长,50码宽的壕沟,这条壕沟每天都在往下进展。

谢里曼当时和工人们一起每天工作14个小时。当信奉基督教的工人在周日离开的时候,他会让信奉伊斯兰教的工人接替他们继续干。他渴望发现特洛伊的心情已经到了疯狂程度!

8月初,谢里曼在向下挖掘40多英尺之后,发现了极有规律的石基,他认为这是城堡的墙基。他立即宣布他找到了高塔,即荷马所描述的赫克托耳的妻子站在上面观看平原战争的高塔。但谢里曼的希望再次破灭——他们只挖出了两堵平行的墙,这显然不是荷马所描述的特洛伊。又一次,谢里曼判断失误。而这时天气也愈加恶劣,谢里曼只能等到第二年再继续他的搜寻之旅。

马可·波罗把中国推向世界

马可·波罗生于1254年。他父亲尼古拉·波罗、叔父玛飞·波罗都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6岁那一年,尼古拉和玛飞两兄弟到外国做生意,后来留居在不花剌城(今乌兹别克国的布哈拉)。在不花剌,兄弟俩认识了旭烈兀汗派去朝觐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使者建议他俩随同自己一道去晋谒忽必烈。尼古拉和玛飞接受了这个邀请。

元世祖忽必烈见到尼古拉和玛飞,十分高兴,向他们垂询西欧各地的风土人情、罗马皇帝和教皇的情况。这两位意大利人在留居不花剌城的时候,已学会了蒙古语,对忽必烈的问题对答如流。忽必烈很赏识他们,委派他们作为蒙古大汗的专使,去拜见教皇克莱门特四世。忽必烈赐给他们一面金牌。持有这面金牌,他们可在蒙古征服的广袤土地上通行无阻,并受到官员的保护,能领取到一切生活必需品。

尼古拉、玛飞两兄弟在路上走了3年。1269年4月,他们到达阿克城,在那里听到克莱门特四世新近逝世的消息。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要他们等候新教皇选举的结果,然后向新教皇递交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国书。兄弟俩利用这段时间回到威尼斯探亲。这时马可·波罗已长成15岁的少年了。

新教皇的选举一再拖延,2年之后才有了结果。选出的新教皇正好是当年那位驻阿克城的教皇使者,史称格雷戈里十世。格雷戈里十世委派尼古拉、玛飞为教皇专使,回拜蒙古大汗,并托他俩带去许多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大汗。

马可·波罗十分向往繁荣富庶的中国,央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当时马可的母亲已经去世,尼古拉也觉得不应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威尼斯,于是父子、叔叔3人,一起踏上了赴中国的旅途。

他们沿着公元前1世纪初叶我国古代人民和西南亚各族人民开辟的“丝绸之路”东行。他们有时骑马,有时骑骆驼,有时步行,穿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走出中亚大沙漠,跨过帕米尔高原,经新疆的喀什、于田、罗布泊,到甘肃的敦煌、玉门……他们在中国境内所走过的路线,大体上是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不过行进的方向相反罢了。他们走了3年半时间,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5月)到达上都开平。

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专门集合文武大臣,举行盛大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教皇使者。尼古拉、玛飞向忽必烈报告了往返的经历,并呈上格雷戈里十世的书信和礼物。忽必烈注意到侍立在两兄弟身边的马可·波罗,问:“他是谁?”尼古拉回答:“这是陛下的仆人,我的儿子。”忽必烈很喜欢这个体型威武,仪表端正的年轻人,下令将马可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花名册。

马克波罗雕像马可·波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悉了蒙古宫廷的礼节,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考察他的能力,派他到云南去办事。当时,从云南到上都要走6个月的路程。马可·波罗一路留心观察风土人情,回到上都后,向忽必烈详细报告。例如,他看到云南人从盐井中取水,放在小锅里制成盐饼。盐饼上凸下平,打上特殊标记后,可作为货币流通,80个盐饼兑换1个金萨吉(金币名称)。可是,当商人将盐饼运到偏远山区后,按山区土人的落后情况,以及离城市的路程远近,只用马可波罗雕像60、50,甚至40个盐饼就可换到一个金萨吉。对于这些情况,忽必烈都听得十分认真。他夸奖马可·波罗聪明能干。以后,忽必烈经常派马可·波罗执行重要任务。马可·波罗曾到过济南、南京、九江、镇江、常州、苏州、杭州、泉州等地视察,曾在扬州当过3年总管,还出使国外,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

马可·波罗特别赞赏杭州,他在《游记》中说:“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所以有‘天城’之名。”他同杭州城里一个富商结为好朋友。那位富商曾当过南宋皇帝的心腹侍从,对他讲述了许多南宋宫廷生活的细节,并带他去参观宋代皇宫的旧址。面对败壁颓垣,马可·波罗不禁感慨万分。他注意到,杭州城的居民恬静温文、忠厚公平、邻里和睦、待客友好,但对驻防的蒙古军人却十分讨厌,内心埋藏着由于大好河山被异族所占据而产生的亡国之恨。

那时的欧洲人根本不知道煤炭是什么东西。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惊讶不已地记载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他深感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他死之前,天主教的神父劝他为了灵魂的安宁,删掉在《游记》中所说的“一些似乎不可相信的事”。但马可·波罗忠于事实,拒绝作这样的忏悔,还坚持宣称:“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思乡情切,一再向元世祖忽必烈请求回国。起先,忽必烈宠幸马可·波罗,舍不得放他们三人走。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选了一个名叫阔阔真的皇族少女,赐给伊儿汗国的国王做王妃,需要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护送她到伊儿汗国去,这才让他们父子叔侄三人离开中国。直到1295年冬天,尼古拉、玛飞和马可才回到威尼斯。他们离开家乡已经26年了,占据他们住宅的远房亲戚竟认不出他们,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反复说明情况,并拿出各种足以证明身份的证据,才被故乡的亲友接纳。

13世纪,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意大利城邦之间经常发生冲突。1298年,热那亚进攻威尼斯。马可·波罗出钱装备了一艘战舰,自任舰长,加入威尼斯舰队,同热那亚舰队展开激战。威尼斯舰队全军覆没,马可·波罗成了热那亚人的俘虏。

在热那亚人的牢房里,马可·波罗认识了一位难友——比萨作家鲁思梯谦。他向鲁思梯谦讲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鲁思梯谦将他的叙述笔录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回到威尼斯,重操旧业,经商为生。1324年,马可·波罗因病去世。《马可·波罗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神奇美丽、富庶繁华的东方世界展示在世人面前。著名旅行家哥伦布就是因为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文明钦慕不已,才下定决心远航的。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历史的新纪元,究其缘由,首先要归功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中国的描述给哥伦布的巨大影响。

鄂多立克东游记

鄂多立克(1265~1331),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他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来到中国的著名旅行者。

鄂多立克生于意大利小公国弗尤里的珀德农,少时即入圣方济各会,在乌迪内教堂内修道。他终年打赤脚、穿褐衣,以面包、白水为生,立志做一名苦行修士。他大约于1314年从威尼斯起航开始了其东方之旅。他从君士坦丁堡前往濒临黑海的特拉比松,然后到埃尔兹伦、大不里士及孙丹尼牙。1322年以前,他在这些城市履行教职,之后前往喀山和耶兹特,并转道百世玻里,经由设拉子,到达巴格达。离开巴格达后,他去往波斯湾,在霍尔木兹登船,驶往沙尔塞特岛。几年前,有几位教友在这里遇难,鄂多立克收集起他们的遗骨并装入行李,继续东行之旅。他驶向马拉巴,抵达旁达拉尼、葛兰等地;然后又去锡兰、马拉普,那里有教友圣托马斯的祭坛。接下来是苏门答腊,足迹所至有爪哇,或许还有婆罗洲、占城。

大约1322年,鄂多立克在广州登岸,他立即被广州密集的人口、繁荣的经济以及港口众多的船只所震惊。在回忆录里他提到:“一个比威尼斯大3倍的城市,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个城的船只多。”他还对该地居民所拜之神的数目之多感到惊讶。接着,他前往当时闻名世界的刺桐港(今泉州),在这里,他受到圣方济各会教士的热情接待。他对方济各会弟兄们建的大教堂和山间的修道院称赞不已。刺桐港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经过福州,越过险峻的仙霞岭,到达了杭州。杭州更使他惊奇不已。他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坐落在两湖之间。像威尼斯一样,处于运河和环礁湖之间。”他在杭州碰到了一个由方济各会修士们劝说而皈依天主教的蒙古人,鄂多立克立刻和他结成了好友。在蒙古人的帮助下,鄂多立克得以访问一座佛教寺庙。鄂多立克从杭州继续北上,先后访问了金陵府(今南京)和扬州,并在扬州沿着大运河,到达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他在大都住了3年多,在此期间,鄂多立克受到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主教约翰孟德科维诺的赏识。主教让他在教会里担任教职,协助他管理教会事务。鄂多立克还得到了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接见。据他回忆:“大汗驻于此,有一座非常大的宫殿,围墙至少有4英里长,其中有许多较小的宫殿,帝王城是由若干同心的、渐次向外扩大的圆圈组成,每一圈城池内都有居民。在第二圈,是大汗及他的家人和随从们居住。在这一圈内,堆有一座人工小山,山上筑有主要的宫殿。小山上种着美丽的树,故名绿山。山周有湖和池塘环绕。一座极美的桥横跨湖上,无论是从它大理石色泽的鲜艳,或者是建筑结构的精细上来说,它都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桥。池中有无数野鸭、天鹅和野鹅。大汗不需离开宫殿所在的圈,就可以享受打猎的乐趣,因为圈墙内有一个大公园,园内有许多野兽。”“当大汗登上宝座时,第一位皇后坐在他的左手边,比他矮一级;接着在第三级是三个妃子。在妃子下面坐着王族的其他贵妇。大汗的右手边是他的长子,长子以下各级坐着宗王们……我,鄂多立克,在该城(北京)呆了三年半,陪伴方济各派修道士,他们在北京有一座教堂,甚至在大汗宫中担任一定官职。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去为大汗祝福时,我有机会了解到我所观察到的一切。有一次当大汗返回北京时,我和主教,以及方济各会教士们一起到离北京两天路程之远的地方去迎接他。快要接近时,我们在面前举起了一根长杆,杆头上系有一十字架,我们唱着‘伏求圣神降临’,他坐在战车的王位上。当我们走近战车时,大汗认出了我们,把我们召到他身边。当我们靠近他时,他脱掉皇冠,在十字架前鞠躬。主教向他祝福,大汗虔诚地吻十字架。接着我把香插入香炉中,主教在炉前焚香。但是,按宫廷礼节,没有人空手去见大汗。于是,我们呈上载满水果的银盘,他友好地接受了,甚至好像尝了尝水果。后来我们闪到路旁,以防被他身后的骑兵队撞伤,退到那些陪伴大汗的受过洗礼的大臣中(他们是皈依天主教的聂斯托利教色目人)。他们像接受贵重礼物一样高兴地接受我们的普通礼物。”

中国先进的驿站制度也让鄂多立克印象深刻。“信使骑着飞驰的快马,或疾走的骆驼。在他们接近那些驿站时,吹响号角,示意他们来到。驿站主听到号角后,让另一名使者骑上新的坐骑,接过信函后,他飞奔到下一站,依次这样下去。于是,大汗在24小时之内可得到按正常推算需3天骑程之远地区的消息。”

1328年,鄂多立克离开大都,启程回国。经天德(今河套)、陕西、甘肃至西藏,然后经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于1330年回到意大利帕多瓦。回国后,他口述了旅行的所见所闻及传教经历,由他人记录著成《鄂多立克东游录》,此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次年,这位伟大的传教士兼旅行者在乌迪内修道院逝世。

由于鄂多立克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国际地理学会在威尼斯为他建立了一尊铜像,以表达敬仰之意。

穿越非洲的探险家

大卫·利文斯敦(1813~1873)是苏格兰传教士、探险家。1841年他第一次去非洲,希望把非洲人改变成基督教信徒。他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探察了这个大陆的大部分地区。1849年,他穿过非洲西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到达恩加米湖。1851年,他偶然发现了赞比西河。沿着这条河,1855年他发现了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边界之间的维多利亚瀑布。他的《南非传教旅行考察记》1857年出版后,更使他名声大振。

利文斯敦于1813年3月3日出生于苏格兰中部的拉纳克郡布兰太尔村。父亲是个小茶叶贩子,六个孩子中利文斯敦排行老二。

大卫·利文斯敦勤奋好学,获得了医学和神学的博士学位。经过伦敦传教士学会的培训以后,他于1840年乘船来到南非开普敦,要到非洲内地和传教士莫法特一起工作。

他从开普敦出发,到了博茨瓦纳,这是他第一次探险。

这位后来成为大旅行家的大卫·利文斯敦医生经过第一次探险,回到南非北部的库鲁曼以后,和传教士莫法特的女儿结了婚。

四年以后,他定居于库鲁曼以北225英里的博茨瓦纳的科罗朋,在那里传教。

1849年,他们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和两个朋友奥斯威尔、缪雷先生离开了科罗朋。是年8月份,利文斯敦首次发现恩加米湖。后来,他们沿着苏加河,又回到了科罗朋。

因为土著人的反对,利文斯敦医生在这次旅行中没能越过恩加米湖。

第二次,他还是没有成功。

第三次,他成功地渡过了恩加米湖。北上的路上,他带着全家人和朋友奥斯威尔,战胜了缺粮断水等等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冒着孩子随时可能死在路上的危险,最后到达了赞比亚河的支流潮北河岸边——马科洛洛族人聚居的地方。马科洛洛族的老酋长赛比团尼在里年蒂镇接待了他们。

1851年6月下旬,利文斯敦发现了赞比西河。然后他重返开普敦,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英国。

他这么做,是为了一个人去进行下一次探险,他下定了视死如归的决心。

他要从开普敦出发,由南向西北,斜向穿过非洲大陆,一直到安哥拉的罗安达港口。

1852年6月3日,利文斯敦带着几个非洲土著人出发了。

他们到了库鲁曼,沿着卡拉哈里沙漠,于12月31日进入里图巴鲁巴地区。

5月23日到达里年蒂镇,马科洛洛族的老酋长赛比团尼的儿子,年轻的酋长在镇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里年蒂镇,利文斯敦医生得了很重的寒热病,不能继续走了。他利用这个机会,全力以赴地考察研究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次考察使他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贩卖黑奴在非洲造成的灾难之可怕!

1个月之后,他沿着潮北河顺流东下到达赞比西河,沿河西上行进入纳尼埃莱地区。

他制定了沿着赞比西河上行,直到葡属殖民地安哥拉西海岸的计划。

他重新回到离开已经9年的里年蒂镇,为下一次探险做准备。1853年11月11日,利文斯敦医生带着27名马科洛洛族人,从里年蒂镇出发,于12月27日回到了里巴河口,沿赞比西河上行,到达巴隆达部族聚居区。

这儿是由东向西流的马孔多河流进赞比西河的河口。利文斯敦医生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白人。

1854年1月24日,利文斯敦走进了巴隆达部族最强大的土著王辛泰的宫殿,受到辛泰的欢迎。

1月26日渡过里巴河,到达卡蒂马土著王的领地。

2月20日,他们到了扎伊尔西南部的迪洛洛湖边,就在岸边宿了营。

从此开始,旅途变得极为坎坷:沿途的土著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还有些部落袭击了他们,随行的土著人中有人叛变,一系列的危险都几乎危及生命。

可利文斯敦医生坚持了下来。

4月4日,他抵达宽果河边。这条宽宽的大河,是葡属安哥拉的边界线,向北流向扎伊尔,进入开赛河。

6天以后,利文斯敦医生到达卡松加。

5月31日,他到了罗安达港口。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记载的从南非斜穿过整个非洲大陆到达非洲西海岸的旅行,历时2年。

1854年9月24日,大卫·利文斯敦离开了罗安达,沿着曾经让迪克·桑德一行人历经磨难的宽扎河右岸,到达伦格奔古河交叉处,沿途碰见很多押送黑奴的“沙漠商队”。

利文斯敦医生于1856年2月20日从卡松加出发,渡过宽果河,到达赞比西河上游的卡瓦瓦镇。

6月8日他又回到了迪洛洛城,又见到了土著王辛泰。

尔后,他沿赞比西河南下,重新回到他于1853年11月11日出发的探险基地里年蒂镇。

利文斯敦医生准备进行探险的第二大工程,是去非洲的东海岸。这将使他最后完成从非洲西海岸到东海岸的全部考察工作。

参观过“烟雾弥漫雷声隆隆”的维多利亚瀑布之后,利文斯敦医生离开了赞比西河向西北方向前进,穿过巴托卡族聚居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