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3:18:35

点击下载

作者:罗锦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季歌

四季歌试读: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一本随笔集,文集的类型共有四种,书评、影评、乐评、生活随笔。以光影留痕、书影横斜、声声有影、飞鸿远影四个栏目展开。文章写作的跨度正好是作者在清华园学习、工作、再学习的十年间。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对“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支持计划”的大力支持!

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为“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所作的序

2010年3月,我收到新闻学院的沙垚同学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告诉我:“到现在,关于皮影,我们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篇长篇通讯,出来了一个叫做《戏末》的纪录片,还有一个叫做《土门日记》的手稿,昨天刚刚写完,迫不及待地发一份给你,在工作闲暇之余,看一看,我们还会继续做后期。……”《土门日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将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文化深刻的感悟,呈现出来。我把《土门日记》转发给了同事们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讨论出版学生原创作品的事情了。

还有另外两件事,也同样打动了我。2009年,在参加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会的时候,材料系的李文韬同学送给我一本他写的《西藏支教日记》。文韬同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支教期间,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所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关于出版学生摄影画册的事情,我与李睿同学有过若干次交流。我很多次在人人网上看到李睿同学所拍摄的清华园里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也产生了借百年校庆机会,把李睿等同学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的想法。

为此,去年4月,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正式推出了“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支持计划”,由学校出资支持优秀的清华学生原创作品的出版或宣传。计划甫一推出,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收到应征作品五十余部,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内容涉及校园生活、人生感悟、历史文化、科普知识等诸多题材,其中多部佳作让参与作品评审的学生评委、教师评委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这些文字、图片、绘画闪耀着当代青年学生独特的才华和思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欣慰。

优秀的学生需要鼓励和支持,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他们因此会更自信,更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未知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优秀学生营造出最佳环境,使他们建立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才华充分施展,创造力被充分挖掘。这是清华重要的传统,也是清华百年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有太多的清华学生成长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证明了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继承清华的教育思想,并且发展清华的教育思想。我们已经为营造这个最佳环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会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2011年3月

自序

时光不辍,四季轮回,这是生命最好的礼物。诚如王小波所云:综其到底,我们人类最终拥有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似水流年罢了。写作,于我是一种生活习惯与生命态度,在漫步人生路的同时,时刻不忘用文字回应生命中那些让人感动的、感到疼痛的人与事,景与情。

有幸在清华园学习、生活了十年,这期间,除了尽好一个学生的本分,跟随各位恩师,俯仰于乡野之间,探寻国家—社会间的大“道”,也执着于一支乐曲、一部电影、一首诗、一幅画,走过的一程山、一程水给我带来的全部心灵体验。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生命的不同空间,但其实是生命这匹织锦的两面,一面事关现世,一面事关心灵。有关现世的知识,它可以有一个确实的结果,发表了论文,完成了博士学业;而有关心灵的感悟,综其一生,却始终未完成,因其开放给了千秋世代,开放给了所有活过的生命,希望有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共鸣,想把自己唱给世界听——用生命以及光阴凝聚的文字,是为“四季歌”的由来。

四季歌是本人自2003年入学以来,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的散文合集。共分四个版块:

光影留痕——影评(共14篇),书影横斜——非学术书评(共11篇),声声有影——乐评、舞蹈评论(共10篇),飞鸿远影——生活随笔(共9篇)。附录里有近年来的诗歌八则。有一些文字已见刊,未见刊的文字绝大部分存档于本人的新浪博客,网名:deerinwinter。尚有少量见于水木社区网站相关版面。

翻检这些往日文章,文笔之拙劣,令我汗颜,之所以鼓起勇气来选取其中略微可看的随笔缀补成集,只为给自己的清华青春作一个笔墨的纪念。如有同窗好友,或许更大范围的阅听人,能从中获得共鸣,将是我的莫大荣幸。

最后,谨以人生第一部随笔集献给我天上的父亲罗谦根先生与母亲王安怡女士!他们给了我全部的爱,而爱是一切的源泉。于写作更如是。“写是为了萦绕于人的种种告别”,与过去的时光的告别,与至亲的生离死别,既是告别,也是致意——致无情又有情的无尽岁月。罗锦文 于清华园2013年5月4日

第一季 光影留痕

想象人性的可能——评《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受到了多个方向的批评:有来自“爱国主义”的,认为“十三钗”用情色消解屠杀;有来自女性主义的,认为“十三钗”反映出用妓女替代处女赴难的“低级价值观”;有来自“历史唯物主义”的:“故事太虚假,假如每个中国人都曾经那样美好和壮怀激烈,南京怎么会沦陷?”

我想,艺术的文本,重要的是提出某种“人性的可能”,不必要承担对具体史实确认的落实,那是纪录片该干的事情,文本只需要符合基本事实框架;不必要承担价值观阐释,那是教科书该干的事情,文本只需要不违背基本的伦理准则。

在此原则下,我觉得《金陵十三钗》说了一个好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落魄的光杆教官单枪匹马守护着教堂里的女人们;流浪汉在屠刀面前当起了“神父”以保护女学生;风尘女子替代萍水相逢的女学生慨然受难。

这一切何以可能?我想,在战争的背景下,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有尊严的人们应该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自由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所以,和很多人不一样,看电影时,我的泪点在几个并非轰轰烈烈的细节上:第一幕是李教官面对兄弟的提醒——教官,我们只有几个弟兄了,再一步,就出城了。李教官说:你耳朵聋了?打!第二幕是流浪汉兼殡葬师约翰冒着生命危险出去营救妓女豆蔻时,遇到自己的朋友,他拒绝了一同逃走的邀请;第三幕是秦淮河的女人们原本只是想骗下欲自尽的女学生,但经过思想斗争,却依然决定代替受难的情形。

这些细节平淡至极,但却交代了重要的逻辑:这些人的赴死是自由选择——可以选择生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死。

于是,人们不相信有李警官这样“不理性”的军人,甚至认为把军人脸谱化了,我想,这背后有非常肤浅与庸俗的想象——打了败仗的军队,就不会有赴难的将士。且不说不符合史实,这种逻辑本身是非常残忍的。而我愿意想象另一种可能,正是因为吃了败仗,将士们愿意珍惜每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我非常理解,李教官面对日军对女学生的追捕,坚决要打,这是他实践军人价值的机会,这也是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能——保护同胞,保护妇孺。我也非常理解李教官不眠不休,几乎自杀般地守卫着教堂里的女人们,因为那是他的兄弟们牺牲的价值所在。对于军人来说,战友间的这种情谊坚不可摧。不独活,是一种默认价值。军人的价值就在疆场上,何来脸谱化一说。

流浪汉兼殡葬师约翰是一个在战难中,靠埋葬死人来苟活的小人物,他为了赚给神父埋葬的钱,阴差阳错来到教堂。他其实最有理由远离危险,因为这是流浪汉的本能,但他留下了。我想,一个基本的人性是,如果一个人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假如有战争中的教堂这样一个逼仄的空间,只剩下他一个男人的时候,我想,他愿意冒险舍弃生命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何况,他是一个丧失过爱女的父亲,面对日军侵入教堂、对女学生追捕奸淫的情形,唤起他的舐犊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也毫不怀疑他对玉墨的爱情,流浪汉与妓女,天然的漂泊感,几乎可以抹杀他们之前年龄的和身份的差距(玉墨是秦淮河的头牌,曾对约翰语“要不是你长了张洋人脸,老娘连眼角都不扫一眼”)。其实,床戏只是噱头,那场戏非常干净,看不到情欲,只有惺惺相惜,相互慰藉的爱。约翰是一位线索人物,因为他,实现了所有牺牲者的价值——他成功把女学生们带出了南京城。图为片中人物约翰(克里斯蒂安·贝尔饰)与陈乔治(黄天元饰)

玉墨和她的姐妹们,也并非只是在片尾那一刹那迸发出人性光芒,此前的情节铺垫已经做足了文章,用约翰的话说:妓女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们只是更懂得爱与恨的人。而玉墨更是其中之最:当听见姐妹们对李教官以败军之名进行羞辱时,她会跟出去替姐妹们道歉;当看见约翰舍命救学生,她会走过去和他握手言和。当姐妹们看见女学生们跳楼,情急之下,说出:让我们代你去之后……许多人反悔了。玉墨劝解道,当时要不是那个妹妹把鬼子引开,你的头和屁股还不知道搁在哪儿呢。她是一个骨子里很自信的人,所以,在她眼里,没有妓女与处女的区别,只有女孩与女人的区别,这也是约翰与乔治的看法——约翰问,上帝说,人人平等,女孩和女人,怎么选?乔治说,那能怎么办?只能这么办。玉墨做过更为自嘲的解释:鬼子们图什么,不就图个快活吗?这不就是姐妹们平时做的事吗?你让这些女娃娃们怎么对付?我们活着回来就成,这些女娃娃们就算能活着回来,能活得下去吗?

所以,归根到底,影片的逻辑不是妓女替处女受难,而是柔弱的人保护了更加柔弱的人。并且,玉墨们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她们主动选择牺牲自己保护女学生们。因而,“女性主义者”大可不必因此上纲上线。片中将玉墨塑造得这么美也证明了一切。而且,这种美,不是畸形的,而是透彻的生命之美。

亦有人称此片宣扬情色救国,但玉墨们的反抗与其说反抗日寇,我想,更多的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尊严一直被践踏的一群人,在最极致的选择中——生死选择中,选择以替他人受难来体现价值。我不认为这是编剧或原作者对她们的蔑视,恰恰相反,这是尊重。而且,这一切并非没有可能——只要你愿意相信战争中依然有人性存在。图为片中人物玉墨(倪妮饰)

何况这种绝境中的人性光芒,并非因为这些角色都居于天主教堂中,而一齐受到了上帝的感召,恰恰相反,如有信仰,我想这部影片里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最震慑人心的四个字:舍生取义。无论这一切是否真的在历史中发生,在合理的情感逻辑里,我们必须相信,人是可以做出超我的选择的。

正是这种相信,超越了所有概念对概念的批判。

得用人性去丰满概念,而不是相反。2011-12-26

佳芝——《色戒》

图为片中人物佳芝(汤唯饰)

佳芝这样的姑娘该配给谁呢?

一个女人如果有貌,就容易出事,如果还有才,一般没有什么好下场(见杨澜语录),如果还没有钱,如果还漂泊,那她注定成为命运永远的弃妇。

佳芝在故事的最开始,身体给了一个同学,灵魂给了另一个同学,名分给了再一个另外的一个同学;其后,她把身体给了她的敌人,灵魂给了一个构建出的革命理想;最后,她把身体给了自己,灵魂给了敌人。总之,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她谁也没嫁,她被自己的角色骗了,到死时,一无所着,更悲哀的是,如果给她选择,她还是只能这样做的,这种没有选择的悲凉实在是拜张爱玲的偏执所赐。

李安,这个游走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辩证大师,填补这种大悲的唯一亮色便是:那个杀人如麻的且杀了她的男人到最后还是悲恸的,这得拜易先生的母亲所赐,因为她孩子的眼神实在是无了个敌。影片中梁朝伟所饰易先生的侧影是最配得上张爱玲的描述的: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可易先生的眼神再“无辜”,也比不上佳芝的无辜。

她,本来是有选择的,当她因战乱来到港大时,尽管,饿殍遍地,骨肉分离,可对于佳芝这个人来说:一切不都还是有希望的么?有个成功移民的父亲作为生活或者精神的靠山,至少生活费是不用愁的……话剧团的小生对于她亦是有意思的,当一起乘巴士的男孩子们抢着吃她抽了一口的烟,那个话剧团的男主角悄悄地从后排走到她的座位后,静静地欣赏着她随风起舞的长发,令人艳羡的爱情仿佛也是随时可以被佳芝一把抓住的……即便有战争这墨黑的背景,却恰恰是热血青年们挥洒青春的好时机,当她和她的同学们手挽着手唱着“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祖国的栋梁”时,不过是那个时代青春飞扬的形式……

然而,一切的转变,源于一个暑假的暗杀计划,当佳芝缓缓地把手落在她的鲁莽、任性、冲动的同学们的手上时,她的命运改写了,那个喜欢静静地看着周末电影潸然泪下,看见乞丐会低下眼帘,害怕鲜血的佳芝被革命的非理性带入未知而危险的命运——

她要以情妇的身份接近一个汉奸头目,让他爱上自己,相信自己,而自己不能爱上他,且要杀掉他。

这个难题有两个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如何让人爱上,让他相信是被爱的,而又不真的爱他。

这显然是反人性的。这迫使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特别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要不惜一切代价达到目的,只要这个目的是正义的?在这种逻辑下,人类经常犯下反人类的错误。古往今来,通常都是女性充当这个反人性的角色,这种方法,甚至被树碑立传为“美人计”。被害的人我不同情,我同情的是其中的女性,因为她们没有自我,为了某个宏大的貌似正义的目的牺牲掉了,“美人计”的执行者通常都是女性,在这里面,最隐蔽的一个逻辑是:掌权者都是男性。也就是说,“美人计”算计的不是男人,恰恰是女人。女人被用来作为男人之间政治斗争的祭品,甚至,更极端的观点认为,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女人应该站出来为国家效力,照这样的逻辑,军妓就是正当的,尽管,目的合乎所谓的正义,其实,“美人计”中的女性和妓女没有区别,她们都是出卖和利用自己的美色。只不过运用男性的逻辑,将其目的区分为一个是高尚的,一个是低贱的,这件事,最该控诉的除了社会性别结构,最根本的罪魁祸首是战争,人类如果还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生物类别是没有希望的。

另一个悖论是知道他是汉奸,知道他爱自己,能不能爱他?这究竟是一个革命问题,还是一个人性问题?易先生的太太是幸运的,可以免于其难。因为她嫁的时候,易先生完全可以是一个革命青年,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汪精卫。可是,知道他是汉奸,且奔着杀他的目的来假装爱上的时候,居然真的爱上了,哪怕易先生不杀她,道德,正义也要杀她。但是爱,没有能不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伪问题,爱是一种权利,没有哪一国的法律规定死刑犯没有被爱的权利,而且,所有的法律只能限制人的行动,不能控制人的思想与情感。那么,问题可以划归为如何可能的问题。她爱上他,不是偏执的一句:“通往女人心的道路是阴道”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最俗气的理解:不为钻石动心的就不是女人。

好吧,她究竟是如何爱上的?

第一,所有女人即使被一只真正的癞蛤蟆爱上,也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被爱是女人的第一需要,是天性,女人爱小动物,爱孩子可以说是这条天性的发挥,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东西也许没有能力,但是爱自己,她们就会有母性的爱来回馈。佳芝即使没谈过恋爱,看过那么多爱情电影的她,还是拿捏的出自己在猎物心中究竟有几斤几两,她知道老易爱上了她,老易爱她并非没有原因的,有一连串的细节可供佐证,佳芝和他的其他女人都不一样,老易应该是知道她是有目的,因为明显她的身份是伪造的,连老易那含含糊糊的老婆都对她的随从起过疑心,老谋深算的老易焉能不从她留在杯口的一个唇印,和贵妇身份不匹配的蓝宝石戒指,在麻将桌上当真不会打牌,甚至连别人的帮衬都看不出来等疏漏中看出端倪。但她不是为了他的钱,不是为了在乱世里图一个自保,对于这样的一个女人,即使是真的感情游戏,老易也是乐于陪她玩到底,等待谜底的揭晓的。

第二,被爱已然很幸福,作为特务头子,除了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之外,作为一个个人,老易和他那些粗莽的同学不一样,从个人品质上,是“精英”的,这和他的职业身份无关,“精英”本身是没有善恶、正邪的。女人容易为强者所倾倒,不是说么,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也是人性,当然,我认为这个是很悲哀的。是女性作为弱者一方的精神上的SM。

第三,老易对她是真心的,这个真心是唯一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连给自己老婆买火钻都舍不得,却给佳芝买了鸽子蛋,女人并非就是物质的,只不过物质正好作为了一个载体,而且,在那样的乱世下,买一个鸽子蛋,等于是交出了老易血肉生涯的半个家底。旁人面前,丝毫不假以善色的老易听佳芝唱《天涯歌女》,眼眶居然是雾蒙蒙的,他连刑讯犯人的事也是愿意讲给她听的,这其中固然有试探敌情的意思,但对于他这样的人,在一个女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助与脆弱却是毫无疑问的爱的曲折反映。

第四,佳芝无别人可爱,这是她的悲哀,她的同学们,实际上是夺走她的贞操的共谋者,这其中包括她的暗恋对象。她无依无靠,在和老易的情欲纠缠中释放仅有的自我。

最后,佳芝放走了老易,除了是一种爱的回应:原来他是爱我的。也是佳芝对被掌控命运的反抗,她在牺牲自己的同时,获得了自我。

佳芝该死么?因为她救了一个汉奸。可是她爱他。他也爱她。她有权利选择让他生还是死的时候,恰恰是她拥有自我的时候,她做了选择,在爱中,女人就是这样非理性的动物。可也只有选择让他生,能够表明她是有选择权的,她用死表明一个爱字,成全了刹那间的自我。她放下了被安排的任务,这何尝不是一个理性的戒?在佛家眼里,救一个人和救十个人是没有区别的。在刹那间,她找回了在革命时期被轻易放弃和扭曲的人性——还记得佳芝在她的两个同志面前控诉暗杀行动的非正义时的声嘶力竭么?在这个意义上,佳芝是永恒的。

许多人还在纠缠于老易是个汉奸,佳芝害了战友,甚至上升到“勿忘国耻”的地步,不用想象,我都知道这些叫嚣着的人群,可能以为言语就是行动,不要忘记就真的不忘了。爱国,不是曲解一部优秀的电影,以填补某种话语欲望。对于现在而言,支持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比叫嚷着勿忘国耻而有意义得多。而勿忘国耻的更深层次含义也在这部影片中呼之欲出:战争,摧毁一切。当佳芝放走老易后,街市依然嘈杂,乞丐依然无着,个人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消如尘芥,珍惜个人自由和权利,和平时代赋予人的幸福无比珍贵。

最具讽刺性的是,对于影片中的原型,丁默村,究竟是不是汉奸,已经有人从大量的史实中证明其是一个双面间谍,实质上也在为当时的重庆政府效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汪伪汉奸。历史果真是这个影片最不耐解读的一个线索。

这个故事,实际上有三个主人公:张爱玲,郑苹如,王佳芝。基本上,汤唯的演绎已经把另两个人物掩盖了,李导果然是人性的导师,看似满眼皆是,然而,导演和剧作的用力与升华已经飘然于历史与文学之外,电影,获得了独立的永恒的魅力。李安,果然是不一般的。他创造了王佳芝。

如果是现在,佳芝应该会幸福吧。至少,她可以安心守护属于她的精神世界,而不致被搅乱直至完全不受控制,听任命运摆布,直到最后一刻。2007-12-23

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观《观音山》

小时候放鞭炮,我总是躲在大人后面,胆战心惊地看他们点燃,等到烟花放完,我还在胆战心惊:因为有一次鞭炮差一响没放完,我对妈妈说,妈妈,还差一响呢。妈妈上去看了,最后一响终于响了,妈妈的眉毛也炸没了。虽然后来妈妈的眉毛又长出来了,但这是我童年时自己默默内疚的一个阴影。

而最让我害怕的是,把鞭炮的火信点燃,将其闷在易拉罐里,然后,等啊,等着,一声闷响。易拉罐有时候会飞天,有时候会一无所终,有时候会裂开。鞭炮响了,而且在心里一直回响着,甚至郁结成心痛。满口满鼻子都是烟火味儿,缭绕不去。

观音山,就是这种闷响。就是这种坚韧的烟火味儿。它并不锐利,但是,猝不及防,声息无边无际。凡是有感触的人,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常常记起。因为它如此地贴近生存、生活、生命本身。

看毕《观音山》,我对它的票房并不乐观,比起《让子弹飞》的飞扬跋扈,《非诚勿扰》的华丽表演,《观音山》平淡得像办公室的袋装茶,无非是生活,无非是生活铸就的命运。但我相信,喜欢《观音山》的人会很喜欢。人分两种,有痛感的和无痛感的。痛感,无非是一种存在感的存在形式。《观音山》,写出了人生的痛感,也写出来人之存在。

说到存在感,许多人把这部片视为青春片,在我看来并不是,这部有着纪录片一样朴实剧情的影片,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青春”、“迷惘”以及“在路上”。春节回家后返校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文章:《小城姑娘》。写我自己以及和我一起长大的但一直没有离开家乡的姐妹们。这部片里,南风就是小城姑娘的极致标本,是可以和贾樟柯的小武对照的人物。范冰冰的光鲜亮丽并未损伤南风这个形象,这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础。李玉在人物的塑造上,从《红颜》,到《苹果》,再到《观音山》,都将小城姑娘作为一种典型艺术形象精雕细刻,凶狠地把她们扔进粗糙的命运里,冷静地看她们头破血流,而又拼死挣扎。南风,实际上已经是比较温和的一个形象。受不了南风把酒瓶往头上砸,强吻街头太妹,为爱情卧轨,当着酒鬼爹的面狂饮三大瓶老白干之狠劲的,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在小城待过,没有被那种毫无希望的人生窒息过。你以为每年从全国各地,奔赴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真的只是图一个温饱吗?错了,年轻人,他们图的是一个活法。这个活法,不是那么浅薄的消费场所,时髦衣物,繁华街景能囊括的,而是一种“可能”,就像几个年轻人接触到常姐这样的京剧团演员作为房东,也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新鲜空气的可能一样,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这种活法,和他们必须和街头混混短兵相接不一样,和为了生存与当地警匪恶霸博弈不一样,和为了赚钱必须忍受猥琐的揩油不一样。哪怕常姐每天六点起来吊嗓子,孤僻难懂,无法通融,他们仨依然不愿离去,因为常姐代表着他们向往的生活本身——安定,不用和生活短兵相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不为外界打扰。

这是南风们没有的,所以他们挑衅着常姐的世界,他们偷窥,他们保护着常姐。他们不自知地以激烈的方式进入常姐的生活,而不只是住客。还记得,南风们第一次进入常姐的楼房时,南风欣喜地说:咱们这算是住进京剧院了哈,进入常姐的房间,南风竟然连厕所和厨房都分不清楚,还有,开出常姐的破车,三个年轻人欣喜地兜风时的快意淋漓。

在没见到常姐之前,南风的生活中狗血不断,以至她都没有办法好好哭泣,好好去吹吹风,好好和自己爱的人拼死爱一场。南风,是一个生命力很强大的女孩子,那些极端的行为,放在小城的背景里,是非常自然的。在小城里,年轻人擂肥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不甘受辱,你怎么办?打群架互K?缺人!即使人齐了,没人家专业;报警?有用吗?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为了朋友,你便有了足够强悍的勇气——我没有人,但是我有命;我打不过你,但我敢流血;我是女人,我不能等你们欺负我,那我只能欺负你的女人。为了帮肥皂夺回被擂肥的几百元钱,在一帮混混面前,南风把啤酒瓶砸向自己的头,疯狂地强吻其中的女混混,站在南风的处境中,你必须承认,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她做到了极致,还能有更加酣畅的行为吗?不能。

同样的,看到愿意和自己患难与共的男人与别的女人亲热,南风卧在铁轨上,一字一顿地问丁波:为什么,你和别人可以,和我就不可以。我喜欢这种表达。也很喜欢她看到丁波搂着别的女人时淡定的忧伤,丁波一定是爱她的。她很确信。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他还可以对别人那样。丁波的父亲揭开了这个谜底:当年丁波的母亲病重时,丁波的父亲不是不管,而是偷偷地给人下跪求情借钱去了。“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救不了,有什么用。”丁波的爸爸如是说。丁波是一样的逻辑,他是送啤酒外卖的,因为人长得帅,被女顾客屡屡揩油,在工作场所——酒吧里,他和女郎热吻。本来这和大城市里,白领们衣冠楚楚地应酬卖笑并无本质区别。为了帮南风还上无意伤到客人下部而遭索赔的两万元钱,丁波卖了赖以为生的摩托车,而卖啤酒的同时,逢场作戏兜售虚假情感,又怎能和南风说得清清楚楚。南风也不一定不懂得,她反抗的正是这种爱情中的“政治正确”;我一定要让你过得好,才能爱你。悲剧因此诞生。两个人的事,坚持“政治正确”的那个人总是无比正义,无比强势,无比不容辩驳。女性的情感,哪怕再伟大,在男性那里,从来都必须在现实里烫一烫。这一烫,情感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情怀与情绪。而后者都是易逝的。“一个男人,只有拥有了很多时,才能爱自己爱的女人。”只是拥有很多是多少,到了那时又是什么时候?无奈的是感情,它是一个脆弱的T I M I NG的过程,过了,就回不去了。因为那时那景,没有什么,比一个实际的拥抱,一个真实的吻,更来得实际,比物质更加坚硬。

南风,还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还会打老婆。南风回了家,对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泄愤:你不是要喝吗,我今天喝给你看。还是一样的逻辑,南风,在社会中,在男友,在父亲面前,她都是弱势,因为她善良。只是她不服输。除了伤自己,她拿什么反抗围绕着她的所有让人窒息的不自由?她是没有家的人。尽管她父母双全。那天,她无声无息地跑到常姐床上,躺在房东常姐的怀里时,两个孤独的女人相依为命的感觉,引起的情感共振,让人静默感动。

主要人物之间的和解,发生在观音山上的那次出游。南风和丁波终于释然地在一起,水漫过他们的脸庞,也许,许多人看到的是情欲。但是,我想,山中温泉的水,代表的应该是温暖。就像确信爱人睡在自己身旁的那种温暖。最好的情爱,是和温暖有关。欲望,只不过开关罢了。

常姐在这次出游中,消失在南风三个年轻人的视野里,这个儿子在地震中死去的中年母亲,一直脆弱得如一抔上好的青花瓷,从一开始,她就和南风们格格不入。为了训诫这帮吵闹的小青年,她会假装给肥皂看手相,然后恐吓他,她会把丁波的牛仔裤剪了做了报纸收纳袋。和解的第一步,是南风们揭开了她的破车的秘密。正如南风们把常姐当作窒息平淡生活中的一扇新窗口,常姐又何尝不是呢?常姐因无法排遣中年丧子丧夫的悲痛,因无法继续没有希望的孤独生活,她割了腕,血浸没了洗手间的水池。邻座的师姐说:这是最痛的一种自杀方式,对吧?我在黑暗中笑了,用力地向她点点头。其实,活着的人中谁又能知道答案呢?但是,我想,割腕是最平静的一种死法,常姐甚至把割腕的那只手,放到洗手池里,她不愿打扰到那三个小朋友,血流吧,让水冲走就好。但,这未尝不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她赌赢了,孩子们救了她。她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逼迫自己打开心门,接纳闯进来的年轻人,她和他们一起兜风,一起去迪厅跳舞,一起去爬山。

人不会永远孤独的,最终,她是跳崖,还是皈依,都不重要,她总能找到某种让她的精神安歇的方式。无生无死,一种与极致的孤独和解的姿态。

许多人对常姐儿子的死所带出的“5·12”地震片段,兴奋不已。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观音山所在的都江堰,也是失子母亲最为集中的地方。甚至,本片的观音山,也包含有某种特殊的意涵,观音,是民间通常用来做送子祈祷的世俗化的神仙。其实,这种联想大可不必。对于丁波来说,妈妈的死,爸爸的再婚;对于南风来说,父亲的宿醉,母亲遭遇的家庭暴力,被勒索的2万元;对于肥皂来说,缺爱的家庭,被人盯梢擂肥的恐惧,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地震,它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它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伤联系在一起。那些失子母亲的哭泣,那些难以愈合的恐惧与孤独。李玉的电影里没有大事,有的是将生活中的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小城人物。这种家常的、贴近地面的视角,反而拥有了无所不至、扫荡一切的直面生活的勇气。

观音,不代表宏大的情怀,也不代表抽象的信仰。它代表的是母亲这个终极的概念,是故乡这个无法放下的重担。丁波母亲的死,南风母亲的痛,肥皂母亲的缺失,都是他们和失去孩子的常姐相依为命的潜在脉络。母亲,是一种象征,是我们抵御粗糙人生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所有和母亲有关的痛当中,最令人伤痛的,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痛。常姐无论是自杀还是皈依都是一种放下。这部影片其实对接于真实的事件——“5·12”地震,这是理解常姐的关键所在。事实是,“常姐”不止一个。

整部片子,快乐很少。所以,我理解李玉在常姐割腕自杀后安排的温暖的片段。但我个人其实不喜欢这种强颜欢笑。这会令人尴尬。该流泪就流泪吧。假如有南风们的哭,和常姐安慰他们的笑,或可更符合他们之间的对位关系。毕竟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只要母亲活着,哪怕她流了再多的血,依然还会是这样。这是情感逻辑。

篇末的瀑布,仿佛是一剂安慰剂,大有大浇块垒之感。

只是站在观音山上,俯瞰故乡的年轻人,是否真的释怀了生活?

观音,只有在中国,才是女相,是普度众生的神仙母亲。在中国,观音等同于“慈悲”二字。尽管,这部片中的小城生活处处令人窒息,但也处处充满慈悲。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有慈悲的一面。就连欺负肥皂的女混混擂肥后扬长而去之时,还不忘鼓励肥皂说:只要你减肥成功,我就做你女朋友。

观音,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假如,母亲就是故乡本身;假如,我心安处是故乡,那么,谁的故乡不在观音山上?

也许常姐的无生无死,就是我等到的那声闷响。这样也好,以无所谓的决绝,与孤独和解,从此无所谓心痛。

注:四川省都江堰灵岩观音山风景区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北4千米处(二王庙旁),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古刹名山。

图为电影中出现的铁路上的廊式山洞,本人拍摄于2009年从北京赴川路上。而那次出行的目的是去都江堰板房区为失子母亲做心理支援服务。图为作者拍摄的廊式山洞2011-03-07

千秋家国梦——《辛亥革命》

一、革命何为?图为片中人物秋瑾(宁静饰)

将秋瑾放在电影的开首,无疑是对的,秋瑾的就义鼓舞了无数光复会、同盟会的同人,是后来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前序。并且,作为那个时代最美好造物的代表,作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她的死具有特别震撼的力量。感谢历史的公心,无论哪种意识形态治下的华人世界,对于秋瑾都有着众口一词的敬意。

影片中,她在赴死前的自白,道出了她所为革命的意义:“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刽子手(手指秋瑾和其孩子合影):‘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秋瑾:‘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而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酣畅淋漓,如同所有被酷刑折磨的烈士一样,秋瑾并没有机会对着麻木的看客发表自己的见解,她的绝笔令人潸然泪下——是如下沾满血痕的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这段话,是导演与编剧糅合了后来史家对秋瑾的评价而借片中的秋瑾说出,对革命的见解,因其以一个母亲、一个女性的视角,而显得格外动人。而将死亡与革命的关系,述说得如此唯美坚决、不可置换,从千古奇女子秋瑾之口而出,也显得合情合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与秋瑾本人的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颇为相合。

这段话,没有仇恨,充满了爱意,充满了和平。但值得关注的是,这段话里,浓郁的家国观念呼之欲出:如果一个明君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能够让民众衣食无忧,那这个“命”还要不要“革”呢?

比起一人一己的“引刀成一快”,将无数追随者的身家性命,无数支持者的万贯家财,将一国一族之生死攸关系于一身的孙文,对于革命则有着更为类似思想图腾的理解:图为片中人物孙中山(赵文瑄饰)“我曾被问过千万次,革命所为何事,我的答案就是我的承诺,我的答案就是我的信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是中华之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片末旁白)

最后一段,有教科书之嫌,执行导演张黎也坦承说,很多设计要考虑到中小学生,希望这段历史能被当代的小孩子记取。

对于孙先生的革命理念与实践,我想,最精练的应该是这四个字:天下为公。这或许跟我的私人记忆有关,我小时候获得的第一个旅行纪念品就是刻有这四个字的胸牌,1987年夏天南京中山陵,和我的父亲。

片中,孙淳饰演的袁世凯问唐绍仪:孙文何以号令诸多豪杰。唐绍仪说: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认为孙文有一颗公心。袁世凯笑得猥琐至极:公心?哈哈。旁边的丫鬟侍妾马上训练有素地捧哏道:我们老爷才有公心呢。仅仅一个细节,革命投机分子和真正的革命者之间一下子有了比对。

尽管知道袁世凯不过系从清廷和革命党的对垒中渔利的骗子,孙文依然践行诺言:谁逼退清廷,就让谁做大总统。面对众人的诘难,孙文说:革命不仅是战争,也是政治。我猜想,被厚黑熏陶已久的国人会将“政治”两个字狭义化。而我认为,孙文所说的“政治”恰恰是他作为革命先行者(借用官方定语)领导群雄的关键。孙文在1911前后,其思想与革命纲领是站在世界前列的,是可以和当时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民族国家对话的。图为历史人物孙中山

——他的挚友宫崎滔天在介绍孙文的著作《三十三年之梦》中,转述了孙文向他阐述的共和理想,“共和”在中国的革命传统,中国“共和”对于世界人道的意义等,孙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因此,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就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何况满虏执掌政权已经三百年,以愚民政策为治世的要义,以压榨人民的膏血为官吏治民的能事”。

他还巧妙地将“共和”引述为中国历史上治世的真髓,“所谓三代之治,的确掌握了共和的真谛,试看没有受到满虏恶政的荒村僻地,他们现在就是自治之民。他们拥戴尊长听讼,设置乡兵防御盗寇,一切共同利害,都由人民自己协商处理。凡此种种,岂不证明了中国人民已实行了一种简约的民主之治。”“我才疏学浅,本不足以担当大事,然而,现在不是以此重任来要求他人而自己袖手旁观的时候。因此,我才自告奋勇,愿为革命的前驱,顺应时势的要求,如果上天庇佑我党,有豪杰之士来援助,我立时让出我自己现在的地位。如果无人只好奋力肩此重任,也请诸位拿出力量援助我党,实现吾人的志业,拯救中国四亿的苍生。雪除东亚黄种人的耻辱,恢复和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人道。”

至今为止,对孙文先生的功过依然毁誉参半,哪怕尊为中华民国国父,依然有人认为其在革命途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此,因未遍阅事实,无从争辩。但我有一位从政的师友,说过这样一句话:评价一个人,就看在当时情景下,他或她是否已经尽了全力,衡量其是否尽了全力就看任何人处在其位置或情境中,是否再做不到像其一样好。我想,至少从《辛亥革命》片中所述史实来看,无论是发动广州起义、武昌起义,还是担当临时大总统,促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对清廷贵族予以庇护,清朝退位后履约让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等,无一不合其政治理念,且确系当时当地、那时那景不二之历史选择。

二、四位母亲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片里则有四位母亲,秋瑾、隆裕太后、徐宗汉、陈意映。

综观全片,让我最震撼的是隆裕太后这个母亲角色,绝不似此前革命电影中的刻板,将历史舞台上的败角极力地矮化,而是将其放在非常人道的情景下,让人物性格随着情景逐渐丰满。比起满朝文武推诿塞责,卖官鬻爵,闭目塞听,作为带着幼子的寡母,隆裕在风雨飘摇之时,镇定地识时务而退位,间接推动历史进程的气魄在一众昏聩的清朝贵族前显得鲜艳而夺目,毫无疑问,饰演者陈冲给这个复杂的历史配角增色不少。图为片中人物隆裕太后(陈冲饰)

她的台词不多,但字字句句鞭辟入里:“我们自家的事儿,还是我们自家人来吧”,“要不是满族皇亲国戚实在不中用,也不可能导致袁世凯这个政治混混从中渔利。”“说吧,要多少钱。”“你们别吵了,能不能说点子我不知道的事情。”“闹了半天,反倒是这个孙文给我大清留了点颜面,没有绞刑架,没有屠城。……我对不起列祖列宗,退——位。”每个字之间的气息,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气场十足,令我想起梅兰芳饰演的杨贵妃:就是落了魄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

这个角色的意义,还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偶然性。皇族统治下,一旦幼帝在位,不巧内外均有忧患,政权更迭实际上是历史俗套。作为母亲,她和袁世凯交易的筹码其实很简单:让我们娘俩活着。

而历史上的隆裕太后,“退位诏书读至一半,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退位后,忧郁成疾,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隆裕的退位之举,至少避免了生灵涂炭,且不假日俄列强以干预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隆裕是有功于历史的。据晚清贵族中最有学问的德龄公主回忆:隆裕太后年轻时,就能主动了解外国历史。在众官僚沦落之时,她的敢于担当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部片子的当然女主角是徐宗汉,这也是该辛亥女英雄第一次进入大屏幕,确切地说,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徐宗汉这个人物,让我感动的是,她到死,没有为自己谋取一职一位,但做了几件大事,其一,她数次救了黄兴;其二,她创建了中国首个贫儿教养院(1912);其三,她在上海创办了旨在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丁玲,王会悟,王剑虹均为该女校学生。

在《辛亥革命》中,她的身影奔走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遗骸旁,为烈士埋忠骨,忙碌于黄兴领导的武昌起义的战时医护室里,为阳刚之气的战争场面平添了侠骨女性的柔情。图为历史人物徐宗汉图为片中人物徐宗汉(李冰冰饰)

李冰冰演来中规中矩,没能撑起所代表的半壁女英雄,不幸沦为点缀,但这并非影片的应有之义。辛亥革命前后的女界革命之猛烈,纵使数百年后都值得大书特书,曾被历史裹着小脚的女流之辈,摆脱家庭,挣脱皇权、父权和夫权后,所产生的能量让辛亥革命有了更加炫目的光芒。对于辛亥革命中优秀女性的个人生命历程的史实挖掘与深入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展开。2011-10-29

跑离偏见——《马拉松》

图为片中人物草原(曹承佑饰)

一位是带着自闭症患儿的外柔内刚的单身母亲,一位是孩子的马拉松教练——中年失意的马拉松前世界冠军,似乎可以很期待一场意料之中的爱情。

然而,他们从第二次见面就开始吵架了,这也很好理解,不是冤家不聚头。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究竟是迫于母亲的偏执性期望还是源于内心的渴望来跑马拉松?

这位母亲要求这位教练帮助她实现让孩子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梦想时,这位前世界冠军厉声道:“跑马拉松,很酷是吧?是一个真实的胜利,但我看这更像跑离现实。

你知道跑一整天是怎么感觉,那咝咝作响的沥青马路让你感到窒息,你的心脏几乎快要爆炸了,比死都难受,假如有一辆卡车开过来,你想撞到它面前。他喜欢跑步吗?你为什么不自己跑跑再和我讨论?”“至少我为了目标而跑,他呢?为了治病?等等,那根本不是病!只是你想要的,我来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有跑马拉松的才能,他会死的!”

这位母亲歇斯底里地说:那你应该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这是镜头第一次无情揭露了这位单身母亲的无助。

在此之前的30多分钟的剧情似乎充分塑造出了一个属于东方的典型母亲,对孩子倾注了所有心力,其伟大堪舆上帝——“上帝也有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创造了妈妈”——

镜头里母亲独力带着自闭症孩子,孩子因为自闭症,常有刻板和偏执行为,比如他喜欢斑马,对于所有带有斑马纹的东西有着执著的喜欢,乃至上街看见背着斑马纹拎包的女士上去就抢,去到警局,母亲给受惊者道歉,该年轻女子说了句:应把该孩子送去精神病院和监狱,他对他人是一种威胁。出门后,母亲揪住该女子,大声呵斥她:“你怎么当着我儿子的面这样说他,他不是疯子,也不稀罕你的钱。他什么都记得,他比谁都聪明。”把该潮女晾在那里气结无语。

为了说明男主角确实对钱没有概念,镜头转向母亲,她正郁郁地让自己的孩子清找找零的钱,男主角支支吾吾,咿咿呀呀,完全不知母亲所云。紧接着气噎某潮女后,去到超市的男主角,一系列的镜头又向我们证实了她妈妈的话,妈妈给他列的购物单,他记得非常清楚。

为了增强观众的印象,也为了增添幽默的桥段,有两个特殊的细节,一个是男主角按照妈妈给的购物单,去拿卫生巾的时候,有一位女孩子先拿了,他看着那包已到了女孩手上的卫生巾,一本正经地背出了电视上的卫生巾广告,然后,当超市促销广告音乐响起时,一把夺过目瞪口呆的女孩手上的卫生巾,充当起了他即兴演奏的指挥棒,然后,镜头里是他手舞足蹈地和着音乐起舞的陶醉神情和旁观人群捂住嘴巴、指指点点的情形,最后定格在他母亲和蔼的微笑上:哦,你看看他——充满爱怜,没有一丝给她带来尴尬的不快。

如果没有教练的参与,或许母亲的形象就这样刻板化了,但是,教练的出现,渐渐取代了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母亲在情感上感受到了危机,这种危机是通过儿子越来越多地复制教练的行为而展现的,比如大声说话,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甚至包括随口吐痰,这种粗鲁对于一个由单身传统母亲带大的孩子而言恰恰是他所需要的,但母亲认为这是对她多年教育的一种颠覆,她的这种偏激情感终于在和教练的第二次争吵中全面爆发——“我会付你工资的,你以后不用来了,你别告诉我泡桑拿、喝啤酒是训练。”“你懂什么,你这是爱他么?一天到晚监视他,没有你的允许,他连屁都不敢放,这不是真正的爱。”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需要加一个前提么?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而言——

母亲一直认为自己是理解儿子的——之前,母亲说,他跑起步来,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喜欢跑步。后来,母亲说,巧克力派,炸酱面,斑马,音乐,这是他喜欢的。我要给他轻松的生活,而这一转变是戏剧化的,儿子无意中说出依然记得儿时在动物园被母亲故意弄丢,母亲深受震动——我逼了他十五年,拉着他做这做那,就是为了弥补心中的内疚,我是个坏妈妈,我再也不逼他了。母亲走进了一个误区,她一直以为孩子需要的是母亲的给予,无论是强迫性的给予还是温情的给予,她是母亲,小心地呵护着自闭、刻板、偏执的孩子。的确,母亲和上帝一样伟大,在上帝失职的地方履行职责,但是,别忘了,上帝是不会和他的子民平等相待的。

当孩子第一次半程马拉松失败后她残忍地将参与奖藏在身后,告诉他:没有获得名次就没有奖牌。从孩子的口中我们知道:不跑步就没有面条吃。她所有能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都是有条件的:你跑马拉松妈妈就给你买西装。当然,也很辛酸,对于一个清贫的单亲家庭而言,物质的匮乏以至一碗炸酱面都能成为一种奖励更别提一套西装了。

真正的爱,首先是平等的。

不需要任何前提。

教练尽管满口粗话,随口吐痰,但他却比之其母亲更贴近男主角的心灵世界。

首先是那场雨。在雨中,一个自闭症少年大段大段地背诵:“漫长而又干燥的季节已经结束了,塞勒姆盖提草原终于迎来了多雨的季节,对食草动物而言,这里就是天堂,看那些斑马妈妈,和他们新生的小宝宝,她会教他们在野生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

教练:“你喜欢动物?”

男主角:“是的。”

教练:“你最喜欢什么?狮子?老虎?长颈鹿?”

男主角:“斑马。”

男主角:“数千的斑马和羚羊和睦相处,狮子和猎豹是它们的天敌,怀孕期要一年,每胎生一个幼崽,斑马宝宝从出生就会跑步了,人们试图驯养它们的努力终究被证明是徒劳的。”

镜头里的教练“腾”地从躺椅上坐起,非常经典地问了句:“365乘以75是多少?……”

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有些光芒它只能在幽暗处闪耀,甚至上面还得加些稻草来加以掩饰,而不是大白于天下,甚至不厌其烦地大话给天下。

好了,怎么就平等了呢?

在后来的训练中,教练一直无法用正常的语言给男主角沟通,让他学会调整步伐,于是,他换了一种方式——

教练:“塞勒姆盖提最快的动物是什么?”

男主角:“猎豹。”

教练:“正确,113千米/小时,拥有细长的身体和腿,他们是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

教练:“但是他们跑不了多久。”

男主角:“他们的平均寿命是16年。”(男主角的语言都是背诵的他最喜欢看的《动物王国》中的台词)

教练:“因为他们跑得太快。”

男主角:“太快。”

教练:“在长跑的开始,你不能跑得太快。”

男主角:“不可以。”

教练:“慢一点,如果斑马累倒了,会发生什么?”“狮子和猎狗会吃了它,真害怕。”“所以,不要跑得太快。”

他用的是男主角的语言,男主角的逻辑,就凭这一点,他走进了男主角的世界,当然,之前,他们如同龄人之间的那种交往怄气也是非常经典的,既是解闷的包袱也是主题的升华。

教练和母亲关于马拉松的观点恰恰是一个逆过程——母亲开始认为自己孩子能跑完马拉松,到最后坚决不让孩子跑马拉松,教练从开始认为一个没有能力与外界沟通的自闭症孩子无法完成需要较高技巧的马拉松,到“帮助他证明他和别人一样能行”,这样的一个逻辑恰恰证明了教练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真实地观察到男主角的真正内心需求。

从自闭症学校毕业后,男主角被送往福利工厂,当他迎着车间里的风扇原地跑步时,我在他的身上看到我熟悉的影子——肖申克,华莱士,艾达。

男主角,他叫草原。联系斑马的意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纵横宏观微观间的统筹能力,能将这样一个传记类励志影片拍得如此不落俗套,真是令人惊艳——尤其这还是该导演的处女作。而且,每个细节丝丝入扣,甚至连台词都前后呼应得如此贴切,令人叹为观止。

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

所以在其他影片中很可能出现的近水爱情在这里没有发生。很有情节感的教练与母亲之间什么也没发生,这种空白从侧面显示出导演对戏剧结构超乎寻常的驾驭能力、力道的简洁。

唯一不足是: 70分钟时穿插的有关男主角弟弟和其母亲之间的亲子沟通,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完全可以省去。

如果说男主角真的从跑步中获得了点什么,我想是——他跑离了偏见。

世俗的荣誉于他毫无意义,他真是一个幸福的能够纯粹享受体育之美的人。他甚至比一般人更接近事物的真谛。

最让人震撼的是影片根据生活中的原型改编,主人公的种种乖张行为,初初看来匪夷所思,但其实都是真实的,倒不是原型的真实,而是这种人类难解的病患自闭症的真实。社会上对他们的普遍偏见是精神不健全者,是一种精神疾患……

或许,另一种真实是我们还未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恰当方式。

我对自闭症患者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曾经在北京星星雨孤独症救助中心当了两个学期的志愿者,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更深以为导演执导这样一部边缘的题材而能获得如此成功实在是殊不为易。2007-06-30

兰芳几回琴箫中,梅香不负梨园台——评《梅兰芳》

图为油画作品梅兰芳

一、你的时代到了

仿若戏剧界的胡适,邱如白(原型齐如山)在梨园行的一次演讲开启了少年梅兰芳(其时,名为畹华)的“戏剧之眼”:柳迎春看见了久别远归的丈夫,怎么会面无表情?只是背对着他一直坐着?带着西方戏剧论的观念,邱如白让畹华打破了套在旦角身上的“纸枷锁”——庄重,喜怒不能形“剧”于色,他教会了畹华以情带形色,以动活化舞台,畹华不敢顶撞十三爷爷的权威,却在形势的推波助澜下打了一场变革与守旧的京戏擂台,畹华温和的个性也在和十三爷爷的对白中展露无遗:十三爷爷——“畹华,你这是应了还是没应”。畹华——“我不是说了么,谢谢爷爷栽培”。其时的梨园绝不是人们所想的是下九流的所在,浸润在经典的戏文中的戏子们,料想其文化素质是要比普通群众高出一截的。至少,情商是高的,看多了戏中那么多悲欢离合,岂会参不透人情世故种种。在这个地方,出了梅兰芳是必然的。畹华的戏能惊动胡适、蔡元培等文化名流,亦能招来袁世凯等一时权贵,还有跑堂的小二,读书的学生等形形色色,不仅是戏的原因,是时代选择了梅兰芳。

旧时的戏曲堂会,都是达官贵人、皇亲贵胄用来摆排场,拼势力的舞台,戏子伶人都是人身依附于权贵阶层的高级仆人,随传随到。这种卑微地位导致的自由的缺失是谓“纸枷锁”,如果不喜欢唱戏还好,越喜欢,这个枷锁就架得越紧,因为喜欢便不得脱这个行当,越是不得脱,越是小心翼翼地看人眼色吃饭,仿佛是宿命的悲剧,这个悲剧,畹华的大伯尝过,生生地带上了不能挣破的纸枷锁;畹华的师傅尝过,戏唱得不好,亏了买卖,被人玷污舞台、砸了场子。依附,戏子仿佛总不能摆脱这样怆然的命运,依附权贵,依附戏台老板,依附众人颜色赏饭吃……

那个看似温和的畹华,他一步步地在舞台上越走越远,却神奇般地将纸枷锁化于无形——

他敢于打豢养娈童的某爷一巴掌,他敢于挑战梨园老前辈的权威,他敢于在日寇的威逼下蓄须明志,哪一个都是可以砸他饭碗甚至取他性命的人,他就那么四两拨千斤地迈过去了。

原因只有一个:他热爱戏剧,除此之外的其他,让戏剧不干净的东西,他都敢于去除。

如他所说,他在台下可是个男人。

也正因为梅兰芳这个不一样的男人,我们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英雌形象——“这是梅兰芳的戏,你演不来,杨贵妃就是失了宠,失了意,那也是高贵的,不容侵犯的。(邱如白劝阻某人演《贵妃醉酒》,原剧)”“梅兰芳的穆桂英是戏剧舞台从未有过的穆桂英,融青衣与刀马旦于一炉,也只有梅先生的功底与气度能展现得出来。”“他所表演的角色如此广泛、复杂,可是这一连串人物,就她们的精神生活说来,几乎完全是一致的,她们都是在封建社会中遭受无情迫害的人物,她们都对封建社会抱着坚决反抗的心情,尽管由于出身、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反抗方式各个不同。这就是梅先生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伟大的地方:他真正继承并发扬了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他用具体的舞台实践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勇敢、热爱自由、坚韧的性格。”(黄裳先生论梅兰芳《宇宙锋》,引自《旧戏新谈》)

反抗,是梅先生表演人物的关键词,变革,是梅先生表演艺术不断进阶的方法,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诞生了“梅兰芳”。二、是孤单成就了他(她)图为孟小冬与梅兰芳合影图为孟小冬青年照图为孟小冬二十五岁照

忘了是北大的残雪教授还是中大的毛尖曾经说过:最美的都是雌雄同体的。所以,梅兰芳美得让男人恍惚,让女人找到了自己最好的代言人,在那个时代,除了梅兰芳,当得起“风华绝代”四个字的还有一位伶界奇人,就是孟小冬,坦白说,看《梅兰芳》,我是奔着孟梅之恋去的,主要是奔着“冬皇”去的。“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一个是须生之后,一个是旦角之王,那是怎样的珠联璧合,显然,凯歌兄在艺术还原中一向扭扭捏捏,不仅在枪击冬皇案中,完全歪曲史实,明明是冬皇的粉丝,因不能忍受其偶像与梅兰芳在一起,而枪击梅,在《梅》剧中,却改成了是梅的粉丝,枪击孟。仅仅是因为要拍《梅兰芳》么?其实,拍一拍梅大师在感情上的懦弱也未尝不可,这样,反而更有张力,除了枪击案,当时“孟冬”情景比电影表现的戏剧得多,孟小冬曾在报纸上公开声明:“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勿谓冬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弃人权也。特此声明。”据说,当时,梅兰芳弃孟,是因为福芝芳在枪击案后说:梅大爷的命最重要。而梅党当时的骨干们在经过考察后,认为孟性格刚烈,是要人服侍的,而福是可以服侍人的。梅当时并未答应因此放弃孟,只是淡而化之,而孟对他的懦弱不堪忍受,当时梅赴美,原定带孟小冬,但因福氏以死抗争,终作罢,只身赴美,另有梅伯母去世,孟吊唁,被拒之门外。在声明后,孟小冬离京,丢下她用一辈子去实践的一句话:我以后要么不唱戏,要唱,一定不比你差;我以后要么不嫁人,要嫁,也一定不比你差。1947年,她的一出《搜孤救孤》令整个上海万人空巷。戏曲评论家称为:广陵绝响。这是孟艺术生涯的顶峰,从此,她下嫁杜月笙。傲则傲矣,她成就了梅兰芳的孤单,也埋葬了自己幸福的可能。

传说,在战时的香港,两人有过擦肩而过的见面,亦是无言。

说回电影,黎明其实很适合演这种情形下的梅大师,带着纸枷锁,小心翼翼地,无能为力地——对待自己最爱的红颜知己。章大小姐的小冬空有角的范儿,没有晚辈对梅大师的崇拜,像小冬这样傲气的人,她对所爱肯定带有一丝崇敬的,否则,很难让她爱上,章大小姐的眼梢眉底可有对黎天王的一丝敬意?当然,怪人家黎明太平凡太谦和。让章大小姐高看不了——所以,小冬不应该她来演。

其实,回到这段的文眼,一句话,章小姐不够孤单,所以演不了冬皇。

三、艺术无界

这一点在片中,并没有被深度地挖掘,陈凯歌在本该国际化的一个题材里没有放开手脚,在日军中的粉丝那里,这成了怂恿梅兰芳为皇军演戏的理由,但其实,这句话并没有错,需要加的是这句,仿居里夫人的那句名言的结构: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有祖国。梅兰芳不仅在跨国界中作了不朽贡献,不仅是访美取得轰动那么简单,他同卓别林、泰戈尔之间的交游都非常具有戏剧性,俄罗斯、英国、法国各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与他也都交往颇密等。

他本人在跨界艺术中的造诣也非常令人称奇,他的书画堪称一绝,在战时困难时期,蓄须明志的他靠卖字画为生。他和齐白石大师的师生之谊被人传为佳话。他曾经当着别人的面为齐白石洗脚。

这些细节实在应该在访美那段以后,做一些描述,梅党等的风云际会,也可以穿插到各个片段中去,不然,三哥,六叔老引导人们往一些不一定真实的猜想中去。梅大师的形象需要更丰满一下,因为他的人际广阔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是伶界一时无两,就是在整个动荡的旧中国也是很少见的:横跨三界,纵横上下九流。还有就是梅派,应该做一些补充,尤其,传说梅大师特别关照孟小冬的一个侄子,亲自教诲,或可作为丰满梅大师作为一个情感男主角单薄的情节支撑。

作为一个戏王之王,关于他的戏想必无法比他的人生本身精彩,就冲这种“不畏虎山行”的精神,陈大师还是值得尊敬的。但我完全不赞同此片是《霸王别姬》的续。同样题材,但布局、立意、重点全都不同。《霸王别姬》讲的是戏我不分。这里却写出了“我来演戏”。这戏突出了梅郎身为男人来演女人的不易,用牺牲世俗幸福来换艺术的成功。这些都与《霸王别姬》中入戏的程蝶衣完全不同。一句话,“霸王篇”以台上代台下,这部是以台下代台上。《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戏演在“戏”上,《梅兰芳》这部电影演在“角儿”上。两部都有关戏子的自由,前者是爱情的自由,后者则是自我实现的自由。蝶衣不过是:我们就这样演一辈子,少一秒都不好。而梅兰芳却是一个人孤独地,一直唱下去,并最终提升伶人的地位,摆脱了这个行当的纸枷锁,这正是跨越国界,跨越艺术门类边界的梅兰芳矢志追求的。

因此上,他只能在咿咿作响的收音机旁,连续几天倾听小冬技惊四座的《搜孤救孤》,生生地从此天涯永隔。世间有了孤意在眉的《贵妃醉酒》,再无琴瑟合鸣的《游龙戏凤》。

此事古难全。

最终成全了的是诗人的佳句:

兰芳几回琴箫中,梅香不负梨园台。2008-12-08

老牛仔的慈父心——观《百万宝贝》

这是一个可以拥有许多标签的电影,比如女性主义,比如安乐死,比如暴力,比如励志。

包含了可能拥有的许多故事因素:家庭问题,怀才不遇,底层奋斗,师生情,运动人生,理想的产生与幻灭。

可是我,只想写一篇关于老牛仔的颂歌。

这一次,牛仔不是神出鬼没于南北战争后的卡本山谷为无依无靠的矿工们鸣不平,也并非驰骋在毒贩横行的墨西哥小镇上为老百姓惩恶扬善,也不是化装成《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的雅痞,在廊桥中年美妇的留恋目光中,一骑绝尘。

是的,这个牛仔,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美国西部片的教父。

这一次,在这部他既导且演还操刀编曲的片子里,虽然名为“百万宝贝”(意指女主角),但他是当之无愧的灵魂,而老戏骨的主要任务——托起新秀,他也几乎100%完美地完成。

在这部完全可以很暴力的体育竞技片——拳击片里,克爷聪明地回避了暴力。

如是我闻,牛仔的魅力绝不仅是飞身上马的好身手,近距离P K对手时的好身板,也不是叼起烟斗时的酷毙,甚至也不是让女青年们爱煞了的深刻法令纹等文艺小细节。

而是,用时下的潮语讲,一个叫作“气场”的东西。

这气场不一定是剑拔弩张的,也不一定是绝地反击的,但一定是有一点特别的。

比如,潦倒而不潦草,比如,彪悍而不失温柔,比如,粗糙而不失教养,比如,冷酷而不失细腻。

在这部片里,克爷以他精深的体育理论为支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很特别的拳场之王——弗兰基。

他颠覆了一个观念,拳场之王不是拳手,而是教练。

更特别的,拳击教练不是教人如何进攻,而是教人如何保护自己。

还有,拳击教练的特长不在于如何教人凶狠,而在于如何治疗拳手的痛苦,身心的。

并且,拳击教练不以夺冠为目的。

令人称奇的是,拳击教练的业余爱好竟是阅读叶芝的诗集。

又及,拳击教练和女儿关系不好,但是他坚持不辍地给女儿写信,尽管每次发出的邮件都按原路返回。

但是,这一次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乡下半大不小的女子,在沉寂多年后出山做教练。

原本是职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师徒两人,演变成生死相依的亲情,再加之女主角市侩的家人作比较,情感的张力愈发强大。

……

这样的罗列,无疑是愚蠢的,就比方,你想说一个人美,却想方设法把她究竟美在哪一点具体描述一遍那么蠢。

但是,克爷的表演实在精湛,不这样铺开了说,简直不能尽数其魅力。

其最大的魅力是他把拳击融入了他的生命,但同时,也提升了他的生命,他可以没有拳击,可以没有拳击带来的炫目的光环与让人忘乎所以的欢呼,但他不能没有爱。

作为一个牛仔打底的老教练来说,他的爱就是付出,而对象是一位和他女儿差不多大的山寨拳击手。

他不信教,但每个礼拜都去社区的教堂和牧师打嘴巴官司,关于著名的三位一体,圣子之说的严谨性等。说到底,他去教堂,是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他无法原谅自己因为酷爱拳击,而冷落了女儿,导致永失音信。他无法原谅自己并非应该承担的过错——使自己的第一个爱徒在拳场上丧失了一只眼睛——如果他及时叫停的话,或许可以阻止这一切。这个爱徒,也就是电影的2号人物,搏击馆的管家——斯科雷普。

他一直在弥补自己的无心之过,他给女儿写的信塞满了整个纸箱,他收留丧失眼睛的爱徒,在潦倒的拳击俱乐部里,给他开永久的工资。

就这样,无子无女,无欲无求,他在叶芝诗中“偏僻的更偏僻处”隐居自己的心灵,但命运并没有准备让他一直沉寂下去。

命运来了,附身在一个叫作麦琪的女孩身上。

这个女孩:She grew up knowing one thing:She was trash.

来自乡下:set in the cedars and oak trees somewhere between no where and goodbye。

在下一个生日来临之前,她已经31岁了。

她孑然一身,只有一些看似不实际的梦想——“可我就是喜欢拳击,除了这个,我一无所有”;卑微的自尊——当在餐厅打工的她被人发现偷偷带走客人没吃完的牛排时,她微笑着说:“给我的狗吃的。”

她执拗的坚持被弗兰基看在眼里后,原本担心这个又老又笨的女孩子会毁掉自己拳坛无冕之王尊严的弗兰基改变了初衷。

他教给了麦琪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拳击似乎是拳头的较量,而制胜的法宝其实在脚上,如何有效地移动脚,调整步伐,如何用脚趾的力;哪怕对着沙袋打,也要把它当作活物,每一次的移动,都要有目标性。

麦琪的勤奋促使她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职业拳手。

当电影进行到麦琪连鼻梁骨都断了的情况下还能战胜对手的时候,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以为猜到了电影的走向,模式化的励志电影。

就在我一闪神后,后面的情节发展将这个片子带到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麦琪输了,在走向全国冠军的路上,不仅输了,而且重伤,脊椎断得很彻底,几乎无法再恢复了。

弗兰基老爹几乎打遍了全美医院的电话,结果是:奇迹没有出现。

这正是此片的成功之处,女主角失败了,还搭上了命,或许,拳击正是这样:It’s the magic of risking everything for a dream that nobody sees but you。

之后,麦琪那又肥又懒的乡巴佬老妈除了急着让病榻上几乎一无所有的女儿签署卖房协议外,佯装麦琪的病情与她毫无关系。

弗兰基老爹和麦琪谈起了麦琪死去的父亲,和他父亲的那条爱犬,麦琪的父亲为了让爱犬减轻痛苦,对其进行了人道处置。

弗兰基这个被牧师称为“异教徒”的人,迷惑了,本来他想给麦琪买一辆可以用吸管控制的轮椅,并送她去城市大学就读,可是,麦琪因为不能动弹,腿上长了恶疮,整条腿也被锯掉了。麦琪恳请弗兰基像他父亲对待爱犬一样对待他,弗兰基起先拒绝了,麦琪咬舌自尽,血肉模糊后,被医生发现,未遂。

牧师对弗兰基说:不要插手,让她去吧,要学会原谅自己,忘记天堂和地狱吧,正是这些让你迷失。

斯科雷普对弗兰基说:你已经让麦琪拥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你本不必内疚。即使她现在死去,她也不会遗憾。

弗兰基告诉麦琪,他给她起的高卢名字:莫库什勒,曾经在拳击场上被无数人欢呼的名字,它的含义是:我的挚爱,我的血肉……

无法言语,无法动弹的麦琪流泪了。

弗兰基拔掉了麦琪的呼吸器。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拳击馆。

斯科雷普用倒叙的方法向弗兰基那不知所终的女儿讲完了整个故事:

“I thought you should know what kind of man your father really was.”

拳击是一项非自然的运动,它要人迎着痛苦上,而不是理智地避开,所有的动作都是逆向的,退后是为了打出一记重拳,出左拳,右脚用力,反之,亦然。

人生,亦如此。

最好的拳师不是出手最狠的,而是最会保护自己的。

爱她,所以尊重她的意愿——让她死。

感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这个不朽的老牛仔用一颗慈父心,让我们见证了梦想的成长,生命的不可亵渎。2009-02-19

画皮,何如问心?——《画皮》观后

仿佛任何对原著戏说的影片,观众就有了嬉笑的资本。——不是原配啊。但,《赤壁》那样经典的段子也不是回回碰得见的。

当“80后”甚至“90后”的小年轻们拿着爆米花,等待着三美女间的脂粉战争,三帅哥间的终极P K时,他们确实很容易攒出网上盛行已久的小三儿必读之类的强文。

但我反而是真心欣赏这个改编的《画皮》。

它不纠缠于人妖的不伦之恋,爱人的精神还是身体?它什么都不讨论,只是让主人公们在一系列的选择中自自然然地从各自爱的处境中道出爱的深意。

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决定性的,如若在江南,那优柔寡断,深为色惑的书生王生是断不会如大漠中领军的王生一样,既能做到英雄救美,又能做到坐怀不乱,对妻子情深义重,对兄弟仁义大度。

这个故事,看似复杂,王生为小唯、佩容所爱;佩容为王生、庞勇所爱;夏冰爱庞勇,蜥蜴精爱小唯。但是,这里面每一个人从来没有模糊过自己爱的判断。所以,这里面的戏剧冲突都是必须发生的,很硬朗,没有悬念。

小唯为了保持美貌,必须吃心,蜥蜴精爱着小唯,帮她杀人取人心,王生作为都尉,必须查出真凶,佩容作为妻子,感受到小唯对丈夫的爱,更可怕的是她发现小唯是个妖怪。她和小唯之间终将兵刃相见。庞勇受佩容委托,欲查真相,保护佩容。

小唯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王生的爱慕,虽然她的爱很表面:我不要做妾,我要做王夫人。我不要你(佩蓉)就这样死,让王生挂念你一辈子。你(佩蓉)来做妖,我来做人,我来陪王生老死。我不喜欢你(蜥蜴精),你给我滚。

可是,正如佩蓉所说:她是真的喜欢王生。虽然,妖的爱情不过是占有,不过是厮守。是原始的猎手和猎物的关系。但,这种对象性是确定的。

佩蓉对王生的爱更是确定的。当年,身为将军的庞勇告诉她:你喜欢谁就把玉佩给谁。她把玉佩给了当时是庞勇随从的王生。庞勇回来时,她正为小唯一事忧心如焚,她没有因困就急,向庞勇寻求慰藉,而是对夏冰说:他是个好男人,好好待他。

最感人的是王生对佩容的爱,他同原著中挑战伦理的王生不一样,他已经超越了人妖之恋的界限,当佩容中了毒,成了妖后,王生说:不管你是人,是妖,我都爱你。就算人是你杀的,作为丈夫,有责任和你一起承担。这句台词很有高、大、全之嫌,但是,结合他对小唯说的那段话,就是令人理解的感佩了:我爱你,但是我已经有了佩容了。还有,他之前对小唯说的话:王夫人只有一个。不是你不配做妾,而是我不配,你应该好好找一个人嫁了。对佩容说的话:其实,是你心里有妖,不相信我做得到。

其实,不管小唯是不是妖,王生的选择都是非常果断的,对小唯的美,他是怀着敬畏之心的,那就是:尽己所能,保护它。所以,他把她当妹妹一样爱护,所以,当夏冰找不出证据证明小唯是妖怪时,他要佩容向小唯赔礼,听到小唯夜泣,不顾念身份,上门探望,但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