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语文老师(大夏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8:57:56

点击下载

作者:余映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致语文老师(大夏书系)

致语文老师(大夏书系)试读:

自序

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我的这一本小书,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结合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致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智慧进行了初步的诠释:

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

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自己的那些修身警言,既能够常常给我以警醒,又能够让我与青年教师共勉。它们是我事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思想火花,是我宝贵的思想财富。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历练生命。

每天做一点,一直向前走。

趁着年轻多做事。

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

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人生丰富的经历以及在世事风云中留下的深浅足迹,会显现出一种沧桑风味,像情节曲折的故事,像峰回路转的奇景,让人咀嚼回味。

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的美丽。

那种笔墨写的文字固然能够长久地保存,然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的咬牙坚持的历练,是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与行为,是那种在教学研究中朝迎彩霞、夜送星星、日有收获的幸福与愉悦。

如果一个人能够“苦做”,又能够“巧做”,他就有较大的可能取得成功。

我赞美为语文教育事业而进行的奋斗——

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工作状态中的中小学教师,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

事业的构思就像咏物言志散文的构思:托物,蓄势,开掘。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

热爱心中的语文教育事业,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学问,练一点本领。

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炼。

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大量”显现着力量。

时间比金子还宝贵,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事业的阳光是什么,是学问;把事业的阳光洒向自己,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激情,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有了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坚定意志,让自己赢得创造成果的宝贵时间。

沉浸在自己事业的世界里,就是修炼。

成功在于毅力,成功也在于方法。

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

我得益于并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

注重积累能让一位教师的个人水平“升值”。

越是有丰厚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研究与写作的思绪;没有积累就进行拓展,于生活于学问都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的提炼能力上升到“发现规律”的层次,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就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力求上进的语文教师,坚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

就教师的职业而言,积累决定底蕴。

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专家”。

细水长流,深刻思考,勤奋探究,一定能够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

作为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资料、提炼经验,可能于一生的教学研究都有好处。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料的支撑,一般研究者的研究是行之不远的。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之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不进行分类,不进行“连类而及”,便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文献意识,是助你腾飞的隐形的翅膀。

我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有优秀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

在做学问方面,要淡看世界,重看自己。

学问让人自信,学问让人阳光,学问让人谦虚,学问让人健康。

心静,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能让我们的脑海里迸闪出理性很强的想法,这就是思想火花。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坚持运用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思考、积累,突破难点,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实际上是在进行某个方面的专攻。

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是严谨工作的人,是严谨治学的人,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的人,同时也是可以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

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探究专题;教师在教学业务提升方面,坚持“专题研究”是成功的秘诀。

做好自己选定的专题研究,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极大的好处。它能够锻炼、提升教师这样一些基本能力:科研话题的定向能力,设想与策划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收集整理提炼能力,资料参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只有精于教学研究而且确有心得的人,才有可能产生论文成果;论文写作的基础就是研究,有深刻的研究才有优秀的论文。

一项工作,有一般技能和高层技能的区别;一个工作着的人,应该追求高层次技能。

追求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工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思考能成就谋略,思考能产生成果,善于思考的人是智慧的人。

在这些修身警言中,我很喜欢下面这句关于工作风格的话——

我们要常常记得多为别人着想,常常记得将自己的研究所得与大家共享,这是一种文化;做事要格调雅致,要内涵丰富,还要诚信负责,这是基本素养。

在我的这本小书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也一并呈上我心中的这些话语,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朋友静心地、踏实地、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希望我们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智慧的语文教师。余映潮2012年9月1日于武汉映日斋第一辑成长智慧有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在教学之中成长的话题。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都是智慧的思维。成长伴随着艰苦,也带来了乐趣。没有工作中的艰苦甚至苦难,我们难以修炼身心,顽强奋进,表现出健康的成长力。没有工作中的乐趣与幸福感,我们便缺少了长久悠远的时日中对工作的享受。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于是,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乐之心。1.耐力是一种智慧

有一年,荆州市教育局用“名师一条街”的形式宣传当地名师,在一条长街的每根电线杆上悬挂一位名师的大幅照片,照片上还写有“个人格言”。

我的个人格言就是:耐力是一种智慧。

主持此项工作的领导希望我改为“耐力是一笔财富”,我没有同意。

我以为,很多事都可能是人生的财富。像这样关于“财富”的“格言”,对人们只是一种鼓励。

而“耐力是一种智慧”则不同,它能表现一个人在人生与事业之路上坚持跋涉的生存观。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是从“生存”的角度来深深体味“耐力”二字的。我的体会更加切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我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挑夫一样挑着重担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步子,向前走。”

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坚持着自己的开辟工作,在非常痛苦的披荆斩棘之中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前进并找寻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就是生存的智慧,这就是事业的智慧。

没有坚持,就没有生活;没有坚持,就没有经历。“坚持”二字,就像“时间”二字一样。我们说,如果没有时间,我们便什么也没有了;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没有坚持,我们也什么都没有了。

我用我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十几年的农村生活,二十几年的教研工作;荆州市初中语文五支教研队伍数百弟子的培养,连续16年的荆州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的召开;千余节课的听课记录,上百节课的教学演示;坚持数十年的资料性阅读,无法计算的资料目录索引的积累;几尺高的写作手稿,1000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的问世,《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出版;成百张粘贴在书柜和墙壁上的“任务”纸条,四五双因冬天打字而破损的手套;十几部书稿的编纂,几十个专题讲座的准备;23年的荆州市中考语文命题,上百套各类语文试题的编拟;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从来不请假的工作记录……这一切都显示了我生命之力的坚韧。

坚持着,坚持着,坚持着;学习,工作,创造,这就是“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有着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意志与时间方面的充裕条件。“耐力”这种优秀品质,从人生的角度而言,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具备的。

即使是细节性的工作或者研究,也极其需要耐力。

细节化的研究,就是耗费时间的研究,就是耗费精力的研究。

每在细节的研讨上增加一笔,就等于成倍地增加时间的消耗。

坚持细节化的研究,要有极好的耐性。

当你面对书桌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当你翻阅大量资料而精疲力竭的时候,你都得平静地坚持。

我不怕消耗,我能坚持,于是我能做出很多优化的细节化的内容。

如,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进行精细的研究,从2003年到2012年年底,10年之间,我写出了整整80篇心得体会,在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上连载,每一篇短文的标题都是8个字: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开课揭题,直入情境;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淡化提问,活动依然;指导朗读,灵动多姿;习点精粹,氛围浓郁;寓读于说,生动热烈;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设置话题,讨论交流;研读教材,启发创新;精巧命名,点示规律;自然迁移,润物无声;快捷切入,省力省时;语言学用,句段读写;捕捉要言,提取信息;含英咀华,课文集美;切分板块,理清思路;围绕线索,牵动品读;联读扩展,拓宽视野;穿插引进,巧用资源;情境生动,情趣盎然;整体反复,多角理解;把握文意,选点突破;读法示例,化解难点;训练检索,整合提炼;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生动收束,余味犹存;……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像这样的艰苦探索早有先例,从1993年到1999年,前后7年的时间,我写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在《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被人们誉为“全国中语界最早最系统的中学语文案例研究”。

人们常常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啊?

潜心研究与思考,事情就可以多得做不完。

将生命、时间化为工作中、研究中无数优美的细节,这就是我的付出。2.趁着年轻多做事“趁着年轻多做事。”

这是我给一位教师朋友赠言时写下的一句话。

我对他说:“年轻”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与我相比,你是年轻的;我与自己的70岁相比,我也是年轻的。我们都要趁着年轻多做事。

年轻是多么的美好,它意味着力量、阳光、健美,意味着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趁着年轻多做事,是智慧的想法,是聪明的行为,是珍惜自己生命的做法。

舍弃了青春年华中的奋斗,舍弃了青春年华中的自强,人生还有什么意思!“趁着年轻多做事”的重要意义就是磨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趁着年轻多做事”这句话,“文眼”就在“多”字上。“多”在这儿的含义是:热爱,勤勉,执着,坚持,超量。

此中的“诀窍”有三:

1.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找准方向。一般来说,就是争取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与尊敬的好教师”,就是很好的目标。特殊地说,就是争取在学科领域内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做一个课堂艺术研究的能手与专家”,就是极其明确的奋斗方向。

2.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抓住时间。年轻的时候抓住了时间就等于充分发挥了“精力”的价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光虽好,精力不济了。叶芝的《当你年老时》是一首爱情诗,但其中的诗句也能在“时间与精力”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当你年老,两鬓斑斑,睡意沉沉,打盹在炉火旁。你取下这本书来,慢慢地诵读,梦忆着你昔日的神采……

3.趁着年轻多做事,要注重方法。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思想方法至关重要。比如说“扬长避短”就是一种思想方法,“突出重点”就是一种思想方法,“形成特色”就是一种思想方法,“人无我有”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就有了正确的策略,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多做,如何去做好。

当然,生活中也有种种原因而让人在正当年轻时无法多做事的,且年轻的生命是要渐渐走向衰老的,那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趁着年轻多做事,在真正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地发展自己,在已经不很年轻的时候要保持非常年轻的心态。

应该说,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我始终都是在一种年轻的精神状态中生活;我走过的每一步,相对它后面将要出现的一步来讲,都是年轻的。因此,我常常沉浸在一种“趁着年轻多做事”的心海之中。

我的很多鼓励自己的话,如“每天做一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向前走”等,都与这种健康的心态有关。

于是我就紧赶慢赶,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栉风沐雨,一路走来。一直到现在,我还会说,60多岁了,多年轻的年龄啊。

每天都在读书、写作、思考、积累,乐此不疲。在《2009年,我写了多少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2009年,我写了多少篇文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在坚持写作?

在飞驰的时间里,我怎样将自己的思绪化为神采飞扬的文字?

在行走时,在火车上,在飞行中,我是怎样在集合着自己的只言片语?

在家里,在旅途中,在讲学之后的小憩中,我在怎样记录我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如何在动中求静,如何在忙中偷闲,如何让思想的小雨不停息地浸润着我的创意?

它们是最简洁最诗意的诠释。

2009年,我写了大约130篇文章。

用大写来表示:约一百三十来篇。

不知道它们是否雄奇壮丽,不知道它们是否娓娓动听。

我只知道我的警言:随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变为文字。

于是它们就排列起来了。

像张晓风笔下的“行道树”,

像勃兰兑斯笔下的“生命”,

像艾青笔下的“礁石”,

像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瀑布”,

像居里夫人笔下的“我的信念”。

……

在《2011年余映潮论文、示范课、讲座目录》一文中,有以下记载:

我的2011年,非常辛苦。

这一年,共写作文章80余篇,公开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推出20多个新课。

有论文、实录、访谈、评点等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在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的(A)刊、(B)刊、(C)刊和(D)刊上都发表了文章。

编写著作两本将于2012年出版。

……

这些简略的内容,都带有象征的意味,表现着我的辛苦劳作。

如果此时有人让我对自己还说点什么,我会说:趁着年轻,多读读;趁着年轻,多写写。也许,我还可以坚持10年、15年、20年……

如果此时让我多说几句,我还会说:

趁着身体健康时多做事,趁着心情很好时多做事,趁着麻烦不多时多做事,趁着天气不冷时多做事,趁着天气不热时多做事,趁着闲暇的时候多做事,趁着父母健在时多做事,趁着孩子听话时多做事,趁着生活安定时多做事……3.练好四项基本功

当教师的,必须要有技术。

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业务上都应练好四项基本功。一、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

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

研读教材一定要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要立足于自己的勤苦钻研。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细细地咀嚼,都要深深地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求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会使文章的文字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自己的面前。这些“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

教师读好了教材,读透了教材,读出了教材的味道,就给学生带来了教学的福音。二、练好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基本功

常常有人说,“教什么”远远比“怎样教”重要。这其实是一种偏执的说法。不研究“怎样教”,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原始,崇尚现代。“教什么”与“怎样教”同等重要。

教学手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怎样教”教学水平的研究。教学手法,就是让课堂教学在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能够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技巧或方法。“教学手法”四个字能衡量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凡教学手法贫乏的教师,都无法艺术地、生动地、有效地驾驭课堂。可以说,没有或者少有教学手法的运用,就没有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在课标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着力研究一些常用的基本手法。如朗读手法、学法手法、讨论手法、赏析手法、讲析手法等。

运用这些教学手法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有利于、有益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离开了这一点,就无所谓创新设计。运用这些手法的艺术性要求,就是要有诗意,要高雅、美好、益情益智。

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中,“诗意手法”是前沿。要研究阅读教学设计的艺术,需要着力研究“诗意手法”。如诗意地勾勒教学思路,诗意地提炼教学内容,诗意地安排教学活动,诗意地进行对话交流,诗意地进行课堂讲析,等等。

 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在更多的细节里生活在富有诗意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那该是多么的美好。

手法高妙的语文教师,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一定高人一筹。三、练好作文指导教学的基本功

一般而言,中学的作文教学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一是教材上基本没有指导文字,二是教学手法单调。可以说,大面积上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指导”。我所说的“指导”,是写作技能与构思方法的指导。

作文教学,弱在教师这一边,弱在教师备课不精致、提炼不到位、指导不得力。所以说,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练好作文指导教学的基本功。

作文教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功夫练起。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能够精选范文,提炼规律,指导到位。范文的重要作用在于显现形式、表现模式、突现规律。

文章的形态是通过“模式”表现出来的。熟悉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模式,知晓了文章的一些表达规律,习作者就可以进行模仿,进行化用,进行改进,进行创造。所以,要想训练学生尽快地学会写文章,应该做到模式先行、规律指导先行、构思训练先行。日常教学中,我们之所以注意对经典范文的学习,就是因为它们主要在语言与模式两个方面闪耀着光彩。

如果我们练就了这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功,可以说,我们已经比较有功夫了。四、练好科学地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基本功

考试,是体现国家与政府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的一种特殊方式。中考与高考,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当教师的必须而且应该具有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本领,这一定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考试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这里面有着精深的学问。“磨炼”我们的要点有三个:1.如何精于考点提炼,2.如何善于训练指导,3.如何巧于计划安排。

这三个要点,每一个都可以让我们升华认识、优化做法。深入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真正尝到科学备考的甜头,而我们的学生,也就有可能离开辛苦无边的“题海战术”。

每位语文教师,一辈子都需要习练这四项基本功。

路途漫漫,教艺无涯,让我们翻山越岭,一路前行。4.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从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点看,可以说,没有业余时间的利用就没有优秀成果的产生;也可以说,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课堂教学的专家。因为,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形成特长;因为,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勤奋积累,突破专题。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一蹴而就的成功只能是想象中的故事。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点是缺少时间,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了。所以,在工作状态中的中小学教师,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这是一门学问。

有人说,今天太宝贵了,如果我们没有今天,那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想这样说,我们曾经拥有很多“今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曾经所拥有的很多个“今天”中,我们却也是什么都没有。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因知青下放而损失过10多年的时间。似水流年,无可逆转。一切都晚于人家,一切都需要时间,一切都脚步匆忙。

我曾将我的感受写入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与学生一起写作的短诗中: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新的美景在向我招手,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为了每个今天的“有”,我非常珍视业余时间,有着良好的利用业余时间的习惯。我将我对时间利用的感受写入短文《立即》:“立即”,就是让自己快点做起来。“立即”,就是简洁,就是快速,就是极有自制力。“立即”因此而给了我们以最最宝贵的财富:时间。与时间同步的,还节省了我们最最宝贵的另一种财富:精力。“立即”应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立人方式;“立即”带来的是效率。而我们生活中的休憩、愉悦、浪漫,并不会因此而逊色。不教一天闲过。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评价,我是一个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尽情休息的人。我的绝大部分成果,都是在休息日、节假日和其他业余时间中创造出来的。我可以用无数的例子证明我对时间的珍视。在我的生活里,时间是可以分层次地利用的。

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我用来思考一些问题,回忆一些事情,回味一些课文内容,回想一些教学设计的细节。就像我在一篇短文中所写的那样:“我有遐思的艺术。我常常在孤寂的旅途中放飞我的思绪,让它迎着蒙蒙的细雨,迎着灿灿的阳光,迎着柔柔的和风飘向远方。”

晚上在家的时间,常常用来静心地写作。宁静的夜晚,带给自己的沉思或写作以诗一般的意境。特别是冬天的晚上,四周一片寂静,戴着薄薄的手套打字,键盘清脆的“嗒嗒”声伴随着飞扬的思绪,让人不知道时间的悄然流逝。有时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站起来时双腿已经麻木了。

双休的时间,长假的时间,寒暑假的时间,中考命题中的剩余时间,都是可以用来做“大事”的。2005年中考命题,我被“关”了24天,用8天时间完成中考命题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一天又一天的写作:写成了给《学习报》的10篇文章、给《语文教学通讯》的9篇专栏文章。

近20年的春节,没有一个是不用来进行论文写作或讲座稿的撰写的。

因为如此,我能够连续20多年保持着每年发表论文50篇以上的纪录,这种纪录一直延续到2011年。我常常为我赢得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而觉得欣慰与幸福,并有着深刻的感悟:

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己或者发展事业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他好像只知道珍惜时间,其实是抓住了根本的东西。

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是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

我们无法追赶太阳,但我们可以与时间赛跑。5.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学研究,永远面对着填补不完的空白。哪怕你到100岁的时候,只要你有兴趣,还有研究的空白在等待着你。这是我真实的体会。可以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以“发表连载文章”为例,我就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中语界,极少有人能够长年写专栏文章、连载文章。

到1993年,新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进行了快50年了吧,却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案例研究。我这个在事业上起步很迟的人,却在这一年开始了中学语文案例研究,用8年的工夫,给湖北的《中学语文》杂志写了系列稿《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这比一般的案例研究早了10年。

到2002年,新中国成立50多年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研究却同样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不论是个人进行的还是集体合作的。而我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2002年到2004年,用了3年的时间写出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连载之后结集出版。

直到2006年,中语界还很少有人专心地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学法”进行深刻研究,这就形成一个很有趣也可以说是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教学现象:我们天天在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广大教师自己却很少受到过比较专业的“学法”的熏陶。从2005年起,我的《中学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20讲》开始在刊物上连载,目录索引法、资料摘抄法等20种实用研究技法的介绍深受一线语文教师的欢迎。

还有:

1996年到1997年,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连载“教学设计艺术”短文16篇。

1998年到2003年,我在《中学生阅读》杂志上连续发表“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小论文约40篇。

2001年起,我在《学习报》上连载“方法式阅读”短文近百篇。

2005年,《光明日报》以《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为主题,发表了我的10篇文章,人们认为这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2007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映潮说课”专栏开始运行,接着《语文世界》的同类专栏也开始刊发我的“说课”稿。我在这两本杂志上一共发表了“映潮说课”稿50余篇。

2003年到2012年底,我在《语文教学通讯》的“名师讲坛”专栏中发表“阅读教学诗意手法”方面的连载系列论文80篇。

2012年,我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开始发表教学艺术“微型讲座”系列文章。

此中之苦,此中之甜,不可言喻。这些,其实还是应了我的那句话:耐力是一种智慧。同时也应了这句话: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6.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

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专业杂志。

语文教师第一要克服的难关是论文写作关。

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

这是我从“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角度常常说的几个“第一”。“提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事物中进行提取,含有筛选提纯、聚集精华的意味;二是对事物、现象进行归纳,含有小结经验、发现规律的意味。我所说的“提炼”,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来说的。

将“提炼”用于生活,用于思考,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其含义就是去粗取精,变隐为显,化繁为简,发现规律。这是一种在对大量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或者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抽象出规律的研究方法。“提炼”是积极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从芜杂纷繁的材料中发现规律,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吸纳,能表现自己独到的提取角度。“提炼”是科学的操作技法,它要求我们有识别的眼光,有划分归类的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发现、提取出某个方面的技巧与规律并艺术地运用于教与学。“提炼”是一种高层次的发现能力,它要求我们善于划分,善于归纳,善于概括,善于结论,在筛选、组合、思考、验证的具体实践之中理性地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用于指导教学、提高自身。

之所以将提炼能力称为“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在于它要求“抽象”,在于它能让我们发现规律。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洞悉事物,就能在“深刻”与“高效”上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抽象是思维层次很高的、理性的提炼方法。

抽象是建立在真实材料基础上的划分、归类、概括、定性。

抽象提炼,就是面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进行事物规律的发现与命名。抽象提炼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梯。拥有了这种研究技法,能够让我们在做学问中成为一个很理性、很清醒的人。“提炼”的基本手法大致上分三步:第一步,积聚材料;第二步,划分归类;第三步,定性命名。

请看我下面的一则“提炼”——古诗赏析的一般角度:

1.总的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2.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诗歌欣赏的着眼点是: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3.从语言表达来看,诗歌欣赏与表达的着眼点是:全诗概说,字词品味,诗联赏读,景物描述,手法揣摩,情感体味,主旨探求,风格评论。

4.从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诗歌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

5.从对全诗的赏析文字来看,有这样几种表达风格:整体概说式,整体叙说式,整体评说式,整体赏析式。这四式,基本模式为总分总,中间分联评说。

6.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

不占有大量材料,提炼不出上述内容。由此可见,培养“提炼”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培养我们“经受磨炼”的能力。“提炼”二字,能让人的思想与思维不停息地进行劳作。

从生活的角度看,善于提炼的人,也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善于对人、对事物、对生活进行感悟与提炼。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这就是“方法”的巨大作用。优良的学习方法背后,是正确的思想方法。7.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教师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探究专题;教师在教学业务提升方面,坚持“专题研究”是成功的秘诀。

我这里所说的“专题研究”,不是指大家一起来做的“课题”。所谓“课题研究”,其流程一般是:申报课题——得到批复——开展研究——积累资料——提炼成果——验收课题——颁发奖证。这样的课题研究对于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好处,但毕竟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事,个人深入的程度往往不够。

我所说的“专题研究”,指的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结合自己的爱好,考虑到教学实际的需要而独立进行的关于语文教学某个方面的定向研究。可以说,这样的专题研究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微型研究项目。

做这样的专题研究,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极大的好处。它能够锻炼、提升教师这样一些基本能力:科研话题的定向能力,设想与策划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收集整理提炼能力,资料参读能力,还有论文写作能力。

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趟出一条或浅或深的路子。有了这样一趟旅程,就会兴致盎然地去走第二条、第三条路。

做好自己的专题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选题要实;第二,开口要小;第三,素材要多;第四,总结要精。比如“怎样研读教材”,是一般教师不屑于去做的一个专题研究,但我却做得有滋有味。请看我的研究内容:

教学警语——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拆分式阅读。这种方法锻炼我们对文本的分解、分类、发现、提炼、命名、化用的能力。

2.选点式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将课文中的一个点读透。

3.反复式阅读。此法的实质在于“多角度”。它培养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4.连类式阅读。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

5.提要式阅读。它让我们学会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让我们学会精选,提高我们优化教材的能力。

6.赏析式阅读。即品读,鉴赏,美点寻踪,妙要列举。它让我们体味课文的深刻奇美之处,提高我们的文学欣赏能力。

7.发现式阅读。这种方法常常要求我们变角度思考语文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8.资料式阅读。这种研究方法培养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让我们有丰厚的积累。

研究体会——

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教师的“深化课文研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其高层次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教材阅读的方法,那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这八个字所表现的品得美、读得深、联得宽的境界,才是对教学、对教师最为有益的阅读境界。

做完一个类似这样的“专题研究”之后,如果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专题研究”成果,大致上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在拨开层层“迷雾”之后,自己的“面目”已经“焕然一新”了。

在有关语文教学的专题研究中,无数美好的小小项目正等待着我们……8.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

我曾经对我的一些教师朋友这样讲:

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培养一些能力。

做一个治学勤苦的人,做一个思考深刻的人,做一个追求高度的人。

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还对他们说:

一个希望非常成功的人,必须能忍受多方面的磨炼。

谁经过了如下八大技能的痛苦磨炼:教材研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论文写作、考试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技能训练,谁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

我自己所经受的痛苦的磨炼,就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在我的自传体短文《一直向前走》中,我这样写道:

常年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与提炼让我发现了语文教学很多方面的规律,更让我发现了很多无人问津的空白,我的教研工作总有着新鲜而开阔的视野,我在宏观思考和微观操作中都获得了无尽的收获与乐趣。

为了读书,节假日我很少休息过。有人问我,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鼓励自己。

在我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与国内的大多数名师相比,我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教研生活。我不仅仅是受人之约到各地去讲课,那是近年来才有的事。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要长期深入基层,要听大量的课,要送课下乡,要连续二十几年参加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我还要组织主题鲜明的语文教研活动,要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写作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研究、试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培养年轻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必须在这所有的方面都做到“先行”。于是我受到的磨炼也就是多方面的,这些磨炼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我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在我的书房里,贴有一层一层的纸条,上面有多年来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它们构成了一面奇特的“墙”,无声地显现着我完成的无数任务,显现着我巨大的工作量。我在短文《书房中的小纸条》中进行了这样的抒情:

在家里,我常常对着墙上与柜上的这些纸片沉思、说话、驰骋想象。我在心中孕育着纸片上各个条目的鲜活生命,用心中的血液和体肤上的汗水勾勒它们的可爱形象,然后喜悦地放飞它们,目送着它们去语文的蓝天里遨游。

我希望我的弟子、我的朋友、我的同人的家里都有一些这样的纸片,不管这些纸片是贴在墙上,还是存于心中。

同样,我在短文《西边那间房》中叙述了我的“繁忙”的生活:

只要是在家里,绝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会呆在我的书房里。工作的策划与安排、会议细节的思考、朗读录音、自己教学片断的欣赏、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的追记、一次又一次讲稿的写作、成千上万封邮件的发出、无数个习题的编写、多少次外出讲课的策划、无法统计字数的读书笔记、数不清的电脑文件的整理,各种各样演示文稿的制作,都在这里进行,都在这里沉淀,都在这里酿造成事业的美酒。

正是由于无数艰苦的磨炼,我在中考命题研究、教学艺术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活动研究等各个方面各有“专攻”,创造了我的工作业绩。

于是就有了这一篇短文的命题:不同深度的磨炼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9.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

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追求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

角度是观察事物的出发点,是处理事物的方式与方法,是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在教学创新中追求新颖实用的角度,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智慧地进行教研与教学。

做事也好,教学也好,“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二字之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就叫作“创意”。

不管是教研工作,还是课堂教学;不管是研读教材,还是设计教案,我都非常注意获取“角度”。“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没有“难度”,也是“平常”。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寻求新的角度来进行创新,实在是非常困难。“终日而思”“冥思苦索”一般不会带来让人满意的结果。可能的好方法是进入对规律的认识,进入对事物现象的提炼。提炼之中的感受与发现可能就是真正好的角度。

比如,我曾经无数次倾听名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录音,从中提取朗读此诗的规律,然后形成“情在抑扬中”“情在起伏中”“情在疏密中”的朗读训练方案。这种训练方案的角度就是全新的,有创意的,非常生动的。

下面又是一例。

为了寻求《夸父逐日》阅读教学的优美角度,创造全新而务实的教学角度,我读了大约10万字的资料。

10万字的资料,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也就是那么几十篇文章。关键是要耐心地读,耐心地感受、提炼。

我读的文章有:《神话研究综述》《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什么是中国远古神话》《对鲜于煌教授论“夸父追日”在酉阳的几点质疑》《从〈夸父逐日〉学想像》《夸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夸父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科学家》《对神话“夸父逐日”的不同理解》《浅谈夸父逐日的目的》《夸父是男性吗?——给“夸父逐日”说“道”》《夸父逐日新说》《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说文解字〉中的“夸父”意象》……

我还查到了如下的文献目录:《夸父逐日神话的原始意蕴》《〈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本义》《揭开“夸父逐日”神话的神秘面纱》《道家寓言与“夸父逐日”神话》《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夸父逐日”的仪式结构及其文化内涵》《〈夸父逐日〉的文化意蕴新解》《〈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神话“夸父追日”原型考》《夸父追日的深层叙事原型》《夸父原型新探——远古祈雨文化研究》《夸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夸父逐日”并非神话——〈山海经〉新证》《造林之神——夸父》……

正是这样的付出时间与耗费心力,“角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夸父逐日》的全新教学创意才得以产生。即使就朗读训练的创意来讲,角度也是那样的美妙:

朗读训练之一:读出课文中的分号与句号

朗读训练之二:读出情节中的雄壮与悲壮

……

我在研究工作与教学实践中,崇尚“角度”二字。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我进行创意的秘诀。角度的美妙,渗透在我的非常多的文章与课例之中。在对“角度”苦苦的不计时间成本的追寻之中,我渐渐变得聪明起来。我想:作为一项工作,它有一般技能和高层技能的区别。作为一个工作着的人,应该追求自己的高层次技能。角度加上难度,就是高层次的技能,就是创新。10.以自信迎接挑战“自信”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有三种词性,表示三种有细微差别的含义:动词,自己相信自己;形容词,对自己有信心;名词,对自己的信心。

不管怎么说,它都指的是自己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去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相信自己有方法去做,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这就是在生活、事业上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是一股鞭策自己的力量,是一种激发自己内驱力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做事有实力、有能力、有方法的表现。

自信不是自我陶醉,不是自我吹嘘,不是自卖自夸、自我炫耀。自信需要的是行动上的勇敢与踏实,需要的是方法上的科学与艺术。

用自信迎接挑战,能够让一个人首先有了气势,有了能够做好、力争做好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有“脚踏实地”,就会有“想方设法”,就会有“万难不屈”。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常常用自信去迎接挑战。

能够表现我自信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我50岁走上讲台学讲课。

50岁,俗称“年过半百”;50岁,在乡村中学,差不多已经是退休的年龄了;50岁的教师,已经是很老的教师了。而此时的我,则面对“教研员讲课”的挑战,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我用文字将我的第一次讲课简略地记载了下来:“教例品评”写到了1997年,我有了到一线、到教室里给学生们讲课的冲动:是啊,已经评点近100个教学案例了,天下的风光被我尽收眼底,那么多名师的教学艺术被我提炼出来,我为什么不能自己上台讲课?

1997年11月26日下午,在湖北省监利县周老镇直荀中学的操场上,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

天气很冷。上课之前,天公作美,霏霏细雨骤停,没有风也没有雨。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有200多人;大家从来没有听过教研员上课,大家都想听一听地区来的教研员怎样上课。

这里没有大的教室,学校方面非常为难。我说,就在学校操场里上课吧,一个篮球场就能解决问题。大家赶快行动,从教室里搬出桌椅,在学校湿漉漉的篮球场上摆开了阵势,黑板放在体育老师喊操用的土台上。

我带了两个课过来,一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是文言课文《口技》。

这个镇是柳直荀烈士牺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离学校大门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泽东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上课时,我将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学。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插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对比作用:诗是诗人的诗,词是领袖的词;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后者显现出豪放雄浑的风格;前者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发了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的怀念。它们融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诗词的学习中体味了音乐美,品析了图画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时也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对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解。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非常富有感染力。

那一天,我的感觉真好:我终于走上了讲台。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全国各地讲授几百节公开课了。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下午,广东省东莞市东华中学,我讲了我的第100个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

这100个课,是我从近51岁到近63岁之间进行的智慧的创造。它们基本上覆盖了各种文体,分布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除了阅读课,还有作文课、单元小结课、中考复习指导课、读报课等不同的课型。

当我把这100个课的课题打印出来时,它们从先到后依次排列,像是逶迤的山路,像是壮美的飞瀑,又像是一路奔流的长河。

这100个课,是我在人生中最富有经验的年龄段,是在本职工作负担最为沉重的时候进行的充满激情的创造。这是一个曾经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为勇敢地走上讲台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充满力量的奋战。这种创造与奋战,在我退休以前,几乎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教学资料的整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无一例外的公开教学,让我经受了极其痛苦的磨炼。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12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100个课,何其难也,但我做到了。

有意思的是,在我将近60岁的时候,研究语文教学风格的学者和教授根据教学成果产生的先后或者说教学影响产生的先后,将我划分到了所谓的“新生代”之中。因为“出道”太迟,他们淡化了我的年龄。于是又给了我非同一般的自信。11.体验成长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有很多种,当教师的乐趣也有很多种,“成长”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5期上王富仁先生的论文《教师主体论》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教育的本质就在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形式中,就在将教师与学生结合起来的精神纽带中。那么,是什么将孔子和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呢?当孔子谈到自己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只有两点:其一是“为之不厌”,其二便是“诲人不倦”,并且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感到很幸福,“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显而易见,孔子是一个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得到了更加迅速成长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在精神上更加充分地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的人。

说得多好啊!两次谈到孔子的“成长”,作者让我们知道了评价孔子的新角度——孔子是一个“充分地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的人”。

联想到我们自己,是否也体验到人的成长乐趣呢?

我们常常说的是学生成长的乐趣,在给学生拟定的作文题中,一定有一个是:成长的乐趣。但我们很少展开自己“成长的乐趣”的话题,极少写成长的乐趣的文章,好像成长的乐趣与教师、与我们这个职业没有多少关联。

其实“成长”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长”不是有着严格年龄界限的概念。就专业能力的发展来讲,就思想品质的进步来讲,就个人修养的提升来讲,我们每个人应该说一直都在成长,从青年到步入中年、老年,我们都可以谦逊地说:我正在成长中!

成长的乐趣也能够长久地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体验,让我们享受。

让《论语》所说的美德在自己身上闪光——安贫乐道,博古通今,舍己为人,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修身是一种乐趣。

为了自己教得好而学而不厌,为了学生学得好而诲人不倦,为了提高自己而发愤忘食,为了备教改辅而精益求精:执着是一种乐趣。

在事业的陶冶中,从稚嫩走向老练,从实习教师走向教学骨干,从初出茅庐到教艺精湛:成熟是一种乐趣。

我们把时间献给了工作,把青春献给了学生,把精力献给了学校,把智慧献给了事业,把自豪献给了自己:付出是一种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文会友,侃侃而谈,无所不至:交友是一种乐趣。

中考成绩特别好,语文组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名列前茅,自己的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压力很大仍然能够挺住:欣慰是一种乐趣。

一年四季都在辛劳之中,与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说再见,两鬓飞霜的时就能桃李满天下:回首是一种乐趣。

晨起是一种乐趣,晚归是一种乐趣;反思是一种乐趣,惊喜是一种乐趣;受到欢迎是一种乐趣,得到表彰是一种乐趣;接受问候是一种乐趣,悟到真谛是一种乐趣……

有这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成长中的乐趣。

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

于是,就有了人生中最好的心情——快乐之心。12.因为工作,所以幸福一

有工作,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幸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工作,因为工作着。

有工作而且有幸福感的人,就会珍视、珍爱自己的工作,就会做好自己的工作。二

我对本职工作的态度是:尽心尽力。

可以用瞻前顾后、苦心孤诣、全力以赴、始终如一这些词语来形容。

对工作的这种态度来源于我对工作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努力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三

对于工作,我力争做得更好。

我知道,很多时候自己是不可能做得最好的,但向“更好”努力一定没有错。

有一年,我支教到贵州去讲课。贵州的教研员同人后来这样评价我:

在一天的时间里,余老师亲自执教四节示范课,课后是一个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学术报告。余映潮老师为了“给予”而“超越极限”,我们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像这样努力做得更好的例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俯拾皆是。四

对于工作,我力求造福于人。

我的工作内容之中,有一项就是坚持几十年培养青年语文教师,着力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等五支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之中,有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艺术指导和教学业务的全心辅导,有对青年教师读书与论文写作的严格要求;我从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教师,我将非常多的年轻教师推向赛场,推向报纸杂志;我用自己的劳累,换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进步。

所以退休之时,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五

对于工作,我追求卓有创意。

如荆州市初中语文第二届说课交流会,我的创意是:针对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的栏目来说课;让选手的说课稿,同时也能被刊物的栏目采用。

我在文件中这样要求:

1.每位选手必须通读《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1~8期的两个重点栏目《课堂聚焦》和《备课平台》。

2.每位选手必须写两篇说课稿:一篇是《课堂聚焦》中的“精彩定格”即教学精彩片断,一篇是《备课平台》中的“创意无限”即某篇课文的教学创意。

果然,这次说课的稿件中有十几篇被《中学语文教学》选中刊发。杂志主编史有为老师说:针对一家刊物的栏目组织学术会议,全国只有余映潮一个人想到这样做。

是的,在开展富有创意的工作方面:精神与智慧缺一不可,耐心与细致缺一不可,精细构想与步步为营缺一不可,提升别人与发展自己缺一不可。六

对于工作,我用自己的发展来保证质量。

发展自己,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二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精神。

在我主持的荆州市初中语文所有的教学研讨会上,我都必须进行与每次会议主题有关的长篇学术讲座。在这一点上,决不偷懒,决不懈怠,决不敷衍,决不指望他人的力量。我在荆州市所有的教学讲座积攒起来,形成了我的专著《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雏形。

工作精神与工作水平就是这样在坚持中磨炼出来的。没有这样的工作精神,就没有这样的工作水平。13.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中学语文界的名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研究名师的意义之一在于感受学术界的前沿,感受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艺术的前沿。

人们说,从师要“高”,名师就是“高师”。研究、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很多羊肠小路,少走很多走进去又退回来的路。所以,就提高教师素质来说,名师研究确实是很有效益的研究。

我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读书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名师研究”不是“名师模仿”。那样做仅仅只能学到一点点“艺”。名师研究贵在长久,贵在深入,贵在品味,贵在提炼。

在研究中,如下角度与方法都是可行的:

观摩,观摩名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

收集,收集某位或某些名师的各类作品,进行阅读与探究。

收藏,收藏名师特别经典的论述或案例,以作长时间的揣摩、感悟、品味。

评点,评点名师的教例。

摘抄,摘抄名师的名言、精彩的教学片段,缩写著名案例的主体内容。

跟踪,对某位名师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多角度地感受其教学思想与教学特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