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潮: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1:30:04

点击下载

作者:王辉耀,苗绿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出海潮: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出海潮: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试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丛书

CCG主席 龙永图 陈启宗

CCG副主席(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德旺 韩小红 李山 李彦宏 刘永好 莫天全 沈南鹏 田溯宁 汪潮涌 王广发 王辉耀 王俊峰 徐小平 俞敏洪 张磊 张红力 张懿宸 宗庆后

CCG常务理事(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宁 陈爽 陈新华 高燕定 高振东 戈峻 郭盛 何梅 焦涌 李雷 李铭 李文 李一 梁志祥 林耀 陆侨治 陆兴东 毛大庆 潘军 孙立哲 陶景洲 王丽 王强 王柏年 王伯庆 王伟东 王伟峰 吴云前 徐涛 严望佳 易珉 袁锦程 张剑炜 张黎刚 张亚勤 赵斌 赵柏松 郑群怡 周成刚 朱敏 宗馥莉 邹亨瑞

本书得到了河仁慈善基金会的赞助支持,特此致谢!

推荐语

从我的观点来说,企业想要真正“走出去”,第一要树立风险意识,知道“走出去”的风险在哪里,没有弄清风险,千万别动;第二要有责任意识,分清小事和大事,出去赚不赚钱是小事,大事是你不能有损国家的声誉;第三要有一种使命意识,社会精英担当着改变国家现状、调结构促转型、“走出去”这些责任。——福耀集团董事长 曹德旺

人才在国家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人才培养的标准要同国际接轨。——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 王广发

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的进程是大趋势,不过这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就像中国人旅游一样,实际上中国人的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拍照片、买东西……距离享受生活还有很长的路。不过,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已经开始,而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中国的企业家不怕风险,敢于开拓又节俭,这是了不起的民族素质。——海航集团董事长 陈峰

近20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商品、信息、资本、技术、人员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世界已形成统一市场。如果仍将世界划分为国内国际市场,势必限制企业的发展,而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投资管理部总经理 宗庆生

中国企业到拉美去,一定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和文化,这样才可能做到尊重当地的合作伙伴,才可能把投资做好。——国机集团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沈蔚

在所有技术密集型行业与标准化行业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就是从购买西方专利逐步转换成更多地使用自主产权专利,最后授权别的国家甚至西方国家来使用我们的专利。到那一天,我们才算真正站到了产业制高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陈健洲

一个企业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以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迅速积累起行业经验。这个学习过程包括人才的积累、体系的改进、思路的调整,有一个较快的学习能力才可能成功进行收购。——复星集团健康控股董事总经理 李小强

竞争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的发展,也能增强企业“走出去”的底气与实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更有所为,在促进全球性、区域性和服务业市场开放方面,做更多的事,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方式与路径上,有更多选择。——圆通速递总裁 相峰

对客户来讲,品牌是一个承诺——怎么通过公司的能力建设、文化建设,使公司实现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承诺。对公司来讲,品牌是一种责任,品牌做得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具有巨大的价值。——天合光能集团高级副总裁 邵阳

中国公司越来越成熟,在进行海外业务拓展时能采取低调的姿态,在商业合作中能接受稍低一点的位置,也有很多好办法来应对海外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成熟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心态的改变,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Smadja&Smadja战略咨询总裁 Claude Smadja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国际化的、需要各种专业知识的社会,这就需要不同的专家组成一支队伍,真正为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保驾护航。我认为,国际兼并收购就是一场人才大会战。——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陶景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来“走出去”主要是获取资源,现在更多是考虑如何从整个价值链上打造全球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和品牌的影响就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企业品牌要能传递企业文化,有一个对外对内的效应,对外我们是当地社会的公民,要成为当地价值链或产业链的合作者、共赢者。——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杨葳

中印两国投资增速之快有目共睹。中印关系的改善将推动投资领域的良性发展,造福双方。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很多领域双方都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中国企业可以认真研究一下印度的优势以进行投资。——印度TatvaLegal管理合伙人 Shishir Sharma

其他国家经济疲软时能够提供并购目标,这是一大利好,但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统一管理收购的企业,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管理技术等,关注并购并做好并购。——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 John Jullens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从企业来讲,一定要考虑“走出去”的首要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个思路去思考如何具体执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并购基金部董事总经理 樊盛妍

如果你要去上市,我认为就要老老实实、干干净净、光明正大,树立自己的诚信。在美国,即使你业绩不好,投资人一样看好你,如果你缺乏诚信,就永远不可能获得青睐。——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 郑华一力

我们要有一个全球的理念。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的领导力和领导层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该承认多样化。在考虑内部人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部人才。国际化人才具有更好的视野,他们可以带来全球化的视角。——史宾沙大中华区总经理 Hypatia E.Kingsley

上市地点的选择非常关键,哪一个市场最能听懂你的故事,你就要到哪个市场做上市安排,这一点非常重要。——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 郭盛

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曾出现过摩擦,但情形在不断变化,中国公司也在不断学习,付出学费获得了了解,所以我对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的前景是很看好的。——Corrs Chambers Westgarth中国区联席主席、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 Geoff Raby

中国企业一定要注重引进国外人才,同时通过引进国外人才培养一批自己的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经理人。——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 雷风云“走出去”会遇到文化上的差异,想找到合乎标准的人才也比较困难。我们看到,随着在美国不断积累经验,中国公司正变得越来越成功。——上海美商会会长、原美国驻上海总领事 Kenneth Jarrett

一个企业赴海外投资,除了要看国家风险外,还要注意行业风险、具体项目的风险,所以企业要做出一个投资决策,必须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张明序

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会发现,30余年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已让今天的中国闪耀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30多年前,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是那么遥远。当1979年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时,没人预想到35年后的中国居然有那么多企业在纷纷出海。30多年后,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成为重要议题,这毫无争议地从侧面映射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可谓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博弈和发展的历史。过去30年,“招商引资”一直是个热词,也是考核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由此,我们目睹了日本企业、韩国企业、美国企业、欧洲企业纷至沓来,成立独资公司、合资公司或设立代表处。去“外企”做“白领”曾是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目标,跨国公司治理理念与实践也常见于报刊媒体和商科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就是中国企业,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中国民营企业萌芽初期,国家政策并不明朗,民企犹如石缝中的小草,处于阴影地带;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起时,民企“给点阳光就灿烂”,经历了野蛮成长,也经历了大浪淘沙,从而诞生了联想、华为、三一重工、福耀等一批走向世界的著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企光环渐褪,民企吸引力大增,不少外企人才被民企招致麾下,他们具备国际化工作经验,将助力民企更好地扩张海外版图。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可谓久矣。1979年,国务院曾提出15项经济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是新中国首次明确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首家海外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正式发端。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职于外经贸部,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当时,笔者曾撰写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领导人的亲笔批示。30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领域,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顺利出海并在海外顺畅发展。在笔者主编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中,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划分为四大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91年):国内资本不足,外汇储备极低,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紧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小,对外投资主体是国有外贸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工程公司,投资领域集中在加工制造、商贸、餐饮服务、资源开发等行业。

(2)调整蓄势阶段(1992~2001年):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整、国内经济过热和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较大回落,且增速起伏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由对外工程公司和外贸公司逐步转移到大型工商企业,除国有企业外,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入对外直接投资行列,投资领域扩大到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家电制造、旅游服务等行业。

(3)高速增长阶段(2002~2007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顺利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得益于一系列鼓励及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入世”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投资主体中,万向、TCL等民营企业表现抢眼,国有企业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并购交易引人注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世界17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行业大为拓宽,其中批发零售、商贸服务、能源资源、制造、技术服务等占比较高。

(4)稳定增长阶段(2008年至今):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至3.84万亿美元。一系列政策利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当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14年中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2014年,开启中国企业“走出去”新纪元!

仅有国企一枝独秀地“走出去”谈不上掀起出海大潮,正是大量民营企业加入出海阵列方催生浪潮澎湃。

截至2013年,1.53万家国内企业在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于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资料,工商登记注册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已经降至55.2%。在美国市场上,民营企业的投资金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民营企业在美投资项目总数已占中国对美投资项目总数的90%。我们可以看到,联想对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业务的收购、双汇国际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以及万达和绿地等在美国的投资,表现都极为抢眼。

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曾重写全球公司版图。今天,中国的“出海潮”将再次改写全球公司版图。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2008~2012年,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占比约为70%。

·中国企业投资区域呈扩大态势。2004~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均约70%集中在亚洲。然而,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2014年上半年的联合调查,在中国企业未来投资地点选择倾向上,非洲占35%、美国占30%、西欧占25%,这表明中国企业的投资目的地将逐渐向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28个行业,并购涉及16个行业大类。其中,建筑业、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为迅速。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向追求高附加值,美国高科技领域企业备受中国投资者青睐。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高达62.6亿美元,其中投到美国的金额为54.3亿美元,占比达86.7%。典型案例有阿里巴巴收购TangoMe等。

·部分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全球产业链整合,从全球产业链参与者逐渐向产业链主导者转变。以往,中国以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处于新兴制造业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闻名于世;现在,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向价值链上游延伸的转变,同时也进行一些转移生产能力的投资。

·提升品牌知名度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中国企业更加关注自身软实力的建设,注重品牌和知名度塑造。CCG与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联合调查显示,“提升品牌影响力”已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首要动机。

·部分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际化。75%的国有企业在其战略目标中有对社会责任的描述,其中50%以上制定了社会责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非国有企业则更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其中约40%建立了沟通机制。

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浪潮强劲地向前奔涌。然而,在福耀、小米、复星、百度……一连串凯旋高歌者名单背后,折戟沉沙者也不在少数。中铁建在墨西哥的遭遇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警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当地环境,将踏上一条充满难题和挑战的荆棘之路,有太多的风险需要回避和巧妙应对。

如何让“出海潮”激荡出更持久的浪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全球经济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各种核心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接踵而来: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在海外并购浪潮中面临哪些障碍?

·如何吸引国际人才?

·如何应对海外投资中的挑战与风险?

·用什么标准来评估投资决策?

·从成功出海的企业那里能学到什么?

·如何在海外成功上市?

·创建国际品牌的关键是什么?

不一而足。在CCG主办的会议上,政产学三界齐聚一堂对上述问题热诚地予以解答,不吝分享经验与智慧,为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发展献计献策。

曹德旺、陈峰、陈兴动、陈映坚、陈健洲、贺东东、李小强、相峰、汪大总、王广发、宗庆生等重量级企业家代表分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手实战经验。

黄孟复、龙永图、章新胜、陈章良、吴建民、崔明谟、Gusdavo Martino、Anani Demuyakor等国内外政界人士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宏观解读和战略思维指导。

Clyde Prestowitz、Dan Slane、Fredrik Erixon、Kenneth Jarrett、Jacob Olupona、Tim Stratford、David Zweig、荣丽亚、张伯庚、张明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分享了最新的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研究成果。

笔者主编的这本书汇聚了政产学三界的精彩观点,凝聚了实践结晶与理论升华,既有微观建议又有宏观解读,对已然到来的中国企业“出海潮”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全书共分14章,分别探讨中国企业出海是大势所趋,出海的价值与意义,人才挑战,收购与整合全球品牌,在美国、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机会以及全球并购的资金支持,海外拓展,上市经验,企业文化及品牌国际化等议题,最后总结中国企业出海应做好哪些准备,以便为即将“出海者”探寻安全出海的装备与方向。“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市场布局,寻找机会,中国企业国际化也正在进入“新常态”。

与此同时,国家战略也在向“走出去”倾斜。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

预计是基于现实做出的。今天,“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已开始付诸实践,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设立,这一切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再加上相关便利化政策出台,必将进一步释放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的活力。中国企业驶往全球的巨轮已然起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舞台上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的身影,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将不断提升。

作为一家民营国际化智库,CCG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国际化与人才国际化领域的研究,从2014年起每年出版《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并每年举办“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汇聚跨国投资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智慧,共为“走出去”大事业献计献策。时代赋予我们此项历史使命:助力中国企业乘风破浪,跨海远航。在此,我衷心希望本书中的经验和观点分享能够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提供帮助。

有人说,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那么,在这批出海潮中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中,相信会诞生一批在国际上与世界500强分庭抗礼甚至排名居前的中国企业。

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拭目以待。王辉耀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2015年5月20日

第一章 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160亿美元,算上中国企业在第三地的融资再投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大量中国企业已将国际化作为前进的目标。目标是为股东创造额外价值吗?是为弥补国内市场的缓慢发展吗?是为获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吗?还是为了保障能源、原材料的充足供应?答案对中国企业确定是否拥有所需资源、能够利用何种竞争优势来实现自身目标至为关键。嘉宾热议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参会嘉宾:

龙永图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主席

黄孟复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陈章良 中国科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

吴岩峻 三亚市委副书记、三亚市市长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

主持人:

Claude Smadja Smadja&Smadja战略咨询总裁

2014年,开启新纪元

王辉耀:2014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首次有望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投资总量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以中国资本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浪潮正在袭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开启新纪元,进入全球化发展的大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势而生,本次论坛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思想平台,旨在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竞争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为已经国际化和即将开展国际化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Claude Smadja:目前,大量中国企业正在寻找海外投资机会,这预示着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在满腔热情地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毋庸置疑,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会更加高涨,这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有助推作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致辞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会探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新挑战与新机主持人:Smadjia&Smadjia战略咨询总裁Claude 遇。政府、Smadja企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NGO)等共同为中国企业全面健康地国际化发展出谋划策。我希望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成为一届务实且卓有成效的论坛。

黄孟复:当我们讨论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时,我认为有几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01年,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加入WTO。中国为了加入WTO曾经历多次的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到底要不要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是否有好处?当时争执很激烈。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后,不仅改革开放进程进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还明显地拉动了复致辞世界经济。到2013年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均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成绩和中国加入WTO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世界经济有了中国这支生力军,动力得到增强。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我看到龙永图先生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回顾这个节点,当年为是否加入WTO而争议时,龙先生极力主张加入,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也获得一致认同。

第二个节点是2014年,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在年底超过外国对中国的投资。这件事意义深远,它是一个新起点的标志。中国加入WTO使产品走向全世界,我们利用世贸组织和大家公认的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产品卖向全世界,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

现在,中国投资的问题开始愈发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贸组织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世界各国均受益,但很多国家由于竞争力问题,经济出现下滑,所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开始面临比较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中国生产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价格就下降;第二个困难——中国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价格就上涨。如此一来,中国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中国商品必须转型升级,要提高品质和品牌,而非通过数量优势来获得市场,这对中国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刚才我讲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它会利用各种规则制度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所以,这些年来WTO贸易争端机制在积极地发挥作用。据有关专家统计,其中牵涉中国的贸易竞争占了WTO贸易竞争机制裁判的相当大的数量,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对我们过去的增长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现在国内企业都在反思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也将从以前的靠对外贸易增长作为主动力,转向以国内需求增长为主动力,这是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从外需转到13亿人的内需上。

经过这些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在国外市场的试错经营,一大批中国企业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以企业和资本的形态走向世界,而非仅仅是产品走向世界。从2014年开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数量急剧增加。据了解,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在国外进行国际化经营,当然有的成功,有的还需要吸取教训。在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中,这些企业把国际投资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该趋势会继续演变下去,会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我认为2014年是一个节点,数据显示,“走出去”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初期主导形式,演变成国企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的模式。统计显示,民营企业“走出去”势头更猛,效果可能更好,收益可能更大。从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和发展大趋势来看,中国民间对外投资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但无论是存量投资规模、当年流量还是发展速度,民间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有可能在2015年或2016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从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历程来看,这两个节点值得我们分析和研讨。

其次,我想谈谈现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当年加入WTO时,全球化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到2014年,全球化呼声受到巨大质疑。全球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全球化的机制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区域贸易自由化或便利化却蓬勃发展——所有人不能坐在一张大桌子上,我们分坐在小桌子上,小桌上的人可以相互便利,所以世界就分成很多自由贸易区,有的是两三个国家,有的是10个、20个国家,很是热闹,不管是美国倡导的环太平洋合作,还是我们在APEC会议上提出来的亚洲太平洋贸易自由区,包括最近我国和韩国的自贸协定、和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等,中国在做,其他国家也在做,这一块发展得非常快。

区域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贸易的发展并存。现在来看,区域贸易发展势头很猛,这对企业国际化进程是很好的机遇。区域贸易便利化利用了各个国家竞争力的差距或者说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来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对企业来讲,走出去,走到一个国家,就像我坐到了这张桌子上,认识了这桌的所有人,我坐到了那个桌子上,就认识了那桌的所有人。如果大家围坐在一个桌子边,可能谁都认识,谁都熟,但谈不成生意,没法进入生意交谈。中国企业可以选择性地进入一些对企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圈子里,我选第一桌、第二桌、第五桌、第八桌,这样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就有着更多的选择性。现在,各国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