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中的报纸新闻生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0:11:34

点击下载

作者:田秋生,肖桂来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数字化浪潮中的报纸新闻生产

数字化浪潮中的报纸新闻生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数字化浪潮中的报纸新闻生产作者:田秋生,肖桂来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6-3-4ISBN:9787566816894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数字化浪潮中传统新闻业的价值坚守

互联网情境下,变革成了传统新闻业的新常态。中央编辑部、大数据新闻、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传统新闻机构不断探索机构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希望扭转传统新闻业的颓势。具体到新闻生产者,没有了固定生产周期,变成24小时工作制,新闻条线划分变得模糊了,传统组织规范也被解构。

当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各种热点令人应接不暇。传统新闻生产者不得不以忙碌的姿态去适应这个“飞一般的时代”,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未来让人惴惴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何处?在传统新闻业拥抱变革的浪潮中,我们丢掉了什么?该如何反思传统新闻业?在传统新闻业改造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捍卫新闻业大厦屹立的理念根基?一、传统新闻业的双重危机(一)生产危机:传统生产体系失灵

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当下传统新闻业的生产危机,不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失利,而且是整个传统生产体系的挫败。传统新闻业生产危机首先是渠道的危机。从纸媒到门户网站,再到移动终端,受众市场经历了几度迁移,报纸发行面临断崖式坠落,传统新闻业构建起的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利。

不仅如此,在人人是记者的时代,公民记者、自媒体不断涌现,新闻生产呈现出开放性、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特征。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微传播以病毒式传播优势让传统新闻业面临更大冲击,具有人格特征的微信公众号,相当于一个小型媒体,自媒体记者、参与式新闻生产,极大消解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把专业新闻生产者拉下神坛,他们的新闻生产几乎抛弃了专业化标准,个性新闻时代来临。

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业框架下的有关新闻、记者的基本定义,也变得有些与事实不符。传统新闻业所建构起来的专业标准、流程规范、组织文化也面临危机,传统新闻生产模式面临颠覆性改造。(二)经济危机:二次售卖模式失效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陷入了经济困境,随着受众市场迁移,广告市场也跟随转移,报纸赖以生存的“二次售卖”盈利模式基本宣告失效。

报纸的“二次售卖”模式是指,将报纸通过发行渠道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报纸则通过发行量数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二次售卖”模式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它将读者的阅读时间和注意力物化为广告版面卖给广告商,广告版面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集聚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但在互联网经济形态下,这种模式却面临失效。一方面,报纸发行量直线下降;另一方面,广告商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收集与消费者需求和行为轨迹相关的大数据记录,以及注意力与产品销售量的直接转换,而这正是报纸广告的短板,因此,传统媒体广告不断流失,流向新媒体平台。

二次售卖模式失效,又无法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传统新闻业面临经济断供,也引发了裁员、停刊等冲击。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新闻业经济危机会反过来加剧生产危机,直接影响新闻产品的质量,让传统新闻业危机陷入恶性循环。二、传统新闻业的价值坚守(一)人是新闻业的核心法则

当下,互联网技术逻辑让新闻生产出现了颠覆性变革,但不变的是人,即新闻业的生产者与用户群体。新闻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新闻业因人的存在而屹立。一位纸媒负责人说,“无论技术如何突飞猛进,载体如何变化,记者的工作始终是要聚焦人:人的社会、人的感情,然后呈现给人看。人脑相对于技术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人是新闻业大厦的建构者、消费者。新闻业存在的理由和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为公众提供他们在自由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独立的、准确的、可靠的、全面的信息。“新闻满足了人类最本能的冲动。人们具有某种内在的需求(即本能)——去了解直接感知的世界之外究[1]竟发生了什么。”新闻发源之初,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对信息的不确定性,为社会提供充分的信息流动、观点交换,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公平、民主透明的社会。在媒介变革背景下,回归新闻业本源的思考,对于报纸走好转型路很有价值。1.新闻变革,从改造人开始

在建构过程中,传统新闻生产者形成了专业标准、流程规范及组织文化。在新闻工厂,记者编辑像工人一样进行流水线生产,以天为周期推出新闻产品。就一件新闻产品的生产而言,也形成了操作指引,按照写导语的规范写导语,按照打标题的规范打标题,按照写消息的规范写消息,格式、叙述表达都有规可循。编前会、选题策划会,各种采编规章、考核制度,让编辑部有了自成体系的运作规范。

由于当下传统新闻业的变革,这些流程规范与组织文化,却变身为一种守旧势力,出于省力与惯性,我们不愿主动抛弃这些规范,不愿冲破组织文化的樊篱。

目前,有不少传统媒体在探索重组传统采编部与新媒体部,重新梳理生产流程,搭建中央编辑部,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发布”。所以,对于传统新闻业改革,无论组织调整,还是流程改造,核心在于对人的改造——从改造从业者开始,继而重建行业文化,形成一套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规范文化。2.内容改造,瞄准人的需求

新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受众有着自己的独立判断——“哪些可以真正满足我的需要?”受众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分层化:安全需求(信息知晓、环境瞭望、困境解决策略)、情感与归属需求(情感慰藉、宣泄,身份认同)、参与感与自我实现需求(观点表达、介入事件、寻求影响力)。这种层次划分贴合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在需求层级划分方面,信息接收更多呈现出情境化消费与个性化需求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下,或不同个体人格条件下,每一个受众的信息偏好不同。

传统新闻业改造要有“用户思维”,即一种媒介内容存在,要有一定需求支撑。例如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的火爆在于精准击中某种需求,传统报纸失势也源于需求失焦,或者说没有提供真正让用户满意的内容。

在内容生产中,新闻生产者应紧盯上述需求。例如:安全需求——要发布最权威的信息,以个性化方式讲清某政策变动对市民的具体影响,真正做到释疑解惑;情感与归属需求——我们要学会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疏导公众情绪,讲述边缘社会群体的故事,让社会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参与感与自我实现需求——要开放新闻生产流程,让更多网友自主生产内容、融入专业生产流程,获得专业认可。在内容推送中,传统媒体应注重情境设定、个性偏好分析。原本模糊的受众,现在变成了一个个有反馈、有数据行为、真实而鲜[2]活的用户。特别是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我们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获知每一个受众的用户特征、阅读偏好、行为轨迹等,从而为内容精准送达提供参考。(二)品质新闻观:生产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与其他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同,新闻产品大部分是思想产品,其中倾注了生产者的情怀与思考。一位纸媒负责人表示,“报纸、报社应该是最有知识、最具理性气质、最会用文字讲故事的媒体,适当超前于社会公众,未来永远如此。报纸应成为更有见识、更有知识水[3]平的媒体”。之于社会责任、社会良知,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平台应贡献一些严肃、有价值的话题,树立品质新闻业的标杆。1.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如何才能做出品质新闻?笔者认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一条可行路径。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五方面:①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②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③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④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⑤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

[4]制。上述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分析为当下新闻生产提供了指引。

在报道技术层面,笔者认为,在恪守准确、中立、公正的新闻产品标准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更精准、更有趣、更加个性的表达。现在的受众越来越挑剔,对于新闻产品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耐读,更要悦读,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打造精致文本结构,这是为了让新闻产品获得更有效的传播力。2.致力于具有公共品格的内容生产

新闻业应是一项公共事业,新闻产品应是一种公共产品。有新闻学者认为,必须将新闻业规范地定义为一个具有公共使命的领域。挪威传媒学者约斯泰因·瑞普斯诺德指出,新闻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众对自己所处世界的认知,要保持新闻的公共品格,新闻媒体应首先为公民提供人人都可以自由言说的公共论坛。

新闻业不能缺少对公共事务的介入。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表示:“公共讨论是维系自由社会的一项必要条件,而表达自由则是开展充分的公共讨论的一项必要条件。公共讨论能加大和扩展心智的力度和广度,它是培养心智强健之公众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东西,一个自治社会就不可能运转。”

这些理念对于当下传统新闻业改造具有警示意义。一方面,我们生产的新闻产品不仅要告知公众社会面貌如何,还要努力呈现社会运行的逻辑,还要引导公众发言,参与公共事务。笔者注意到,不少报纸媒体深耕社区市场,打造公众平台,引导公众介入社区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另一方面,新闻业并非简单的“眼球经济”,新闻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一些严肃而重要的事情。现在一些报纸媒体打造新媒体平台陷入“点击量”误区,对于新媒体稿件的评判往往简单地以点击量多少为标准,各种“标题党”层出不穷,也让一些低俗,甚至失实的新闻内容广泛传播。这些误区值得我们警惕。当下中国,新闻机构有很多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去关注。例如,在经济中国,金钱逻辑是怎样渗透到各个领域并滋生种种问题的?流动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沟壑,人的城市化该如何实现?在乡村社会,宗族文化与现代治理该如何融合?新闻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学,帮助读者搞清楚大千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只不过新闻是以个体命运故事、群体人物的方式来呈现这些问题。新闻机构需要这样来自社会一线的调查,这些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读者真正需要的稀缺内容。田秋生 肖桂来2016年1月8日

[1] [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著,刘海龙、连晓东译:《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陈文武、汪震宇:《19楼产品经理的“心经”》,《中国记者》2014年第11期。

[3] 张宇:《纸媒高层领导关于转型的思考》,无限135,http://www.wx135.com/articles/articles/20141129/5479d831-8a48--4dfb-ac34-764102734e20.html,2014年11月29日。

[4]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1期。  第一章导 论一、问题的提出及其价值

在麦克卢汉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1]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本书的构思是在2010年年初,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7%。手机用户达到7.47亿户,手机阅读用户达1.55亿户,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207.3亿元,同比增长[2]21.9%。

数年后,情况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发布的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3]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无情地吞噬着传统报纸的广告市场和读者市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成为国内外报业最为迫切的使命。伴随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中国报业也加紧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自1994年起至2008年年底,在短短的15年里,中国报业已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报纸已在我国的报业出版单位实现全方位普及。在手机报方面,全国报业已推出手机报1 500余种。在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载体形式的同时,国内报业集团也纷纷借鉴新媒体的流程,进行机构重组与流程再造。如2007年6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设立滚动新闻部,将其作为报纸与网站融合的内容策划与管理机构;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推行“全媒体战略”;2008年10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网络中心,推行报网合一战略。

2009年以来,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如《南方都市报》于2009年年底正式提出“构建全媒体集群”的构想,并随即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2012年7月10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运营刚满5年的滚动新闻部更名为全媒体新闻中心,正式启动“全流程再造、结构化升级”战略。

一场数字革命正在报业内部轰轰烈烈地展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与报纸之间日趋融合,在此情势下,传统的报纸新闻生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提出了本书所研究的问题:在报网之间由互动走向融合的背景下,报纸的新闻生产机制发生了何种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何种社会效应?对社会公共生活构成了何种影响?

在理论层面,探讨技术逻辑对新闻生产的具体影响,可以丰富和发展新闻生产研究领域的理论。在现实层面,本书所回应的是业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研究,二是新闻生产研究。(一)有关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研究

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也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①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及传统报业的应对策略;②国内外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最新动态与趋势;③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概念、关系、基本模式;④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产制与受众参与的个案研究。

其中,对本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喻国明教授从印刷版与网络版优势互补的思路出发,提出报网互动的策略路线;闵大洪先生提出报网互动的核心并非报纸与网络两种媒体的互动,而是读者(网民)的积极参与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乃至受众与受众的互动;蔡雯教授对报网互动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划分,并阐述了这些模式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此外,她还对融合新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新闻消息源结构的改变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新闻媒介组织结构的改变与工作流程的变化、新闻载体性能的改变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林如鹏、顾宇对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概念及关系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对报网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了探讨;曾繁旭、周俊林和杨艾莉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的《网眼》栏目的考察,观察报纸与网络对接的新闻生产机制,并探讨其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程晓萱通过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分析,探讨了报网互[4]动中的媒介呈现与受众参与。(二)新闻生产研究

新闻生产研究连接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探讨制约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所带来的后果等。新闻生产研究在西方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形成热潮,西方学者首先探讨的是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对新闻生产的影响,随后拓展到媒介组织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后来进一步发展到将新闻生产置入更为宽广的社会体系中进行考察。

如舒德森所言,在西方的新闻生产研究中,有三种研究视角被学者普遍采用:第一种是政治经济学的取向,该取向侧重将新闻加工的结果和国家结构、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和新闻机构的经济基础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流通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体系的关系,这一取向主要出自英国的媒介研究。有关媒介技术的分析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专题,不过,传播政治经济学家对媒介技术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宏观的批判,对于新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具体影响却少有关注。第二种是新闻生产社会学的取向,这一取向相对中观,侧重将媒介作为社会组织来分析,试图了解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如何受制于组织和行业的要求,并如何影响最终的新闻产品的。这以布里德、塔奇曼、甘斯、费什曼、休梅克等人的研究为代表。第三种是文化研究的取向,该取向强调广泛的文化传统和符号系[5]统的约束力,不考虑经济组织的结构或者行业惯性的特征。

国内有关新闻生产的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陆晔从宣传管理、媒介组织、消息来源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展开了细致分析;洪兵对《南方周末》的新闻生产进行了个案研究;芮必峰从宏观的视野探讨了制约新闻生产的各种社会权力;张志安从编辑部组织的层面对《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生产进行了考察;马锋依照休梅克的分析框架,从传者个体特征、新闻工作常规、消息来源、意识形态四个角度对现代风险报道生产偏向展开了研究;陈阳从个体新闻工作者的特征和意识、新闻组织的职业常规、新闻生成的社会体制情境三个层面对我国的妇女新闻生产展开了研究;田秋生从市场逻辑如何改变党报新闻生[6]产的角度对《广州日报》展开个案研究。

综上所述,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已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一批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成果,从新闻生产角度切入的研究也有了零星个案。西方有关新闻生产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并已形成了成熟的研究框架和丰富的理论,可为本书研究提供分析路径与理论资源;国内的新闻生产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为止,尚无人以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全面考察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新闻生产机制的变迁。三、研究目标与具体内容(一)研究目标

本书旨在通过对当代报纸新闻生产实践的考察,探讨报网互动情境下传统报纸新闻生产所发生的变化,发现新媒体技术在报纸新闻生产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尝试建构报网互动情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机制与模式的理论,并探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路径。

通过研究,对既有的新闻生产研究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并对报业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为学界、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理论资源。(二)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探讨报网互动情境下报社组织的嬗变,属于媒介组织层面的考察。探讨的内容是:为适应报网互动与报网融合的需求,报社的组织结构出现了何种调整,新闻生产的流程管理发生了何种变化。

第二部分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属于个体新闻工作者层面的考察。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个体新闻工作者新闻采制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改变报社传统的新闻工作常规,如何改变报社采编人员的角色。

第三部分为报网互动中的受众参与和议题生成,探讨新媒体技术逻辑对社会公共生活构成的影响。主要通过具体的报网互动案例,分析报网互动情境下受众如何参与到新闻产制的过程中,推进公共议题的生成,进而改变事件的发展进程,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四部分探讨报纸的未来,总结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并对报纸新闻生产的未来展开探讨。(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一:发现报网互动情境下的报社新闻工作常规。新闻工作常规是型塑新闻报道面目的决定性因素,有着多重内涵:第一重是以倒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文本结构常规、新闻路线分配等人力资源分配常规,同时还包括截稿期限、版面时段等资源分配常规;第二重是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的新闻选择常规标准;第三重为媒介间关系的工作常规。由于新闻常规涉及多重丰富内涵,且渗透在个体新闻工作者的日常新闻采编实践中,需要研究者在准确把握理论概念的基础上,立足报社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对新媒体技术所造成的报社新闻常规的变化,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重点和难点二:厘清报网互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前面的考察主要是传者层面的研究,探讨的是在报网互动情境下作为传者的报社组织、个体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产过程发生了何种变化,第三部分的考察则关注受众角色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公共生活构成的影响,是本项目的人文关怀所在,涉及价值层面。这需要研究者针对报网互动的新闻生产个案展开微观研究,了解受众参与的具体方式及其对议题生成和事件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四、研究路径与具体实施

关于如何对新闻生产展开理论考察,西方学者具代表性的观点有:文森特·莫斯可认为,新闻生产社会学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制度的或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研究、组织的或者媒介官僚组织施加的社会限制、个体层面抑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化。吉特林则引用甘斯的论述强调了三个方面:记者自身、新闻的组织结构、新闻组织之外的制度或社会条件。舒德森则认为,对新闻生产影响较有力的是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网络组织及文化。在休梅克看来,对内容生产构成影响的要素有以下五个层面:个体新闻工作者、新闻常规、组织层面、媒[7]介组织外部社会力量、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尽管各位学者的具体说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含了个体新闻工作者、媒介组织、社会体制与情境三个方面。休梅克的模式尽管包括了五个层面,但新闻常规与组织层面都是针对媒介组织的考察,可统一为媒介组织层面。后两个因素则为组织所依托的社会体制与情境。因此,在研究取向上,本书遵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主要从个体新闻工作者、媒介组织、社会体制与情境三个层面去考察报网互动情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所发生的变化。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选取质化研究的路径,综合采用访谈与实地调查、文献分析与逻辑演绎、案例研究三种方法。访谈与实地调查是当中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获取现场一手资料,了解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报社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型塑最终的新闻产品;文献分析与逻辑演绎则主要应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及论著的写作阶段;案例研究是为了具体考察报网互动情境下的受众参与和议题生成,从而探讨报纸新闻生产的数字化转型给社会公共生活带来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新闻生产”研究历时3年,具体过程如下:(1)2010年12月—2011年6月,展开前期案头研究。收集新闻生产研究和报网互动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确定访谈与实地调查的主题与具体实施方案。(2)2011年7月—2011年12月,课题组成员以实习生身份先后进入广州日报社、南方日报社、南方都市报社展开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来自报纸新闻生产现场的一手资料。(3)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访谈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现场实证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与逻辑分析。(4)2013年1月—2015年4月,全面和深入研究。对实证资料与现有研究文献进行逻辑与理论分析,完成专著书稿写作。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2]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3]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4] 参见:喻国明:《报网互动: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转型 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下)》,《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4期;闵大洪:《开创报网互动的新局面》,《新闻实践》2007年第2期;蔡雯、陈卓:《试论报网互动的基本模式》,《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年第1期;林如鹏、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曾繁旭、周俊林、杨艾莉:《“报网互动栏目”的新闻产制与公共议题的生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0期;程晓萱:《报网互动中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受众参与:基于对〈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报网互动的定量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 参见:马锋:《现代风险报道生产偏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 参见: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103/08/16099_2249870.shtml,2009年1月3日;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芮必峰:《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马锋:《现代风险报道生产偏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陈阳:《我国新闻生产的影响机制之研究:以妇女新闻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田秋生:《市场化生存的党报新闻生产——〈广州日报〉个案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7] 马锋:《现代风险报道生产偏向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第二章组织嬗变:报社机构调整与流程管理变革第一节 报社机构调整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社机构的两阶段调整

近年来,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众多报社在机构设置与运作方面作出了很多调整,譬如最早提出“编辑部融合”理论并付诸实践的,是在美国拥有180万份发行量的《今日美国》。《今日美国》管理架构实现扁平化,其在2006年将新闻编辑室更名为“信息中心”,具体操作是编辑部建立采编运营中心,并细分成15个不同的内容领域,每一个领域设有单独的执行总编辑和总经理。2007年2月,美国《亚特兰大宪章报》新闻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重视本地内容、压缩发行范围以及新闻部机构重组等。

国内报纸组织机构调整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报网互动时代,设置附属网站平台,主要为发布与反馈环节的机构调整;全媒体时代,搭建多元网络平台,尝试再造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要求。在这条报业机构探索组织变革道路上,《广州日报》的实践颇具典型性。接下来,笔者将梳理《广州日报》所经历的机构变革,并探讨其得失。(一)报网互动时代

报网关系,即报业传媒与网络媒体的竞合关系,是报业传媒融合转型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在融合实践层面,报业的主线,即关键点是对报网关系的把握,最简要的模式是基于合作理念的“报[1]网互动模式”。

1.“报网互动”概念“报网互动”概念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欧洲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指出,“新媒介对于大众媒介的意义还远未清晰,但是‘传统’媒介的确从新媒介的创新中获得了大量好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竞争对手”。同时他也指出“关于大众传播的理论必须要结合新媒介技术及其应用来不断地重新修正”“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字化及整[2]合所可能带来的许多革命性后果”。

美国学者约翰·V. 帕夫利克(John V. Pavlik)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指出,“一种新的新闻事业正在出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照受众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新闻事业,因为它可以重新吸引那些越来越怀疑和疏远[3]媒介的受众。同时,它又是对新闻业最珍视的价值和原则的挑战”。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所教授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在《从衰败的树根到鲜活的浮萍:因特网对传统报纸的挑战》一文中指出:“报纸作为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地受到因特网所带来的冲击,并且不得不尝试去适应这个被因特网所改变的全新世界。因特网对报纸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从新闻报道的写作风格到报纸版面的排版样式,从新闻业道德准则到报纸的经营模式。”[4]

报网互动,指报纸和网络两种平台的互动,即报纸利用网络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弥补报纸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窄的问题,网络以报纸生产力作为内容供给方,同时利用报纸延伸品牌资源为网站发展提供支持。实质上,报网互动是新闻和受众的互动,报纸与网络互动,是架构受众与新闻的反馈与参与渠道,报纸将网络作为受众参与生产的入口,受众通过网络提供报料、讨论话题、参与活动等。报网互动主要在生产内容、受众沟通与参与两个层面展开。

2.“报网互动”机构的设置与调整(1)第一阶段:数字报与附属网站成立。

探路报网互动,《广州日报》无疑是领先者。早在1996年,《广州日报》电子版上网,并成为国内最早在互联网提供新闻资讯的三家媒体之一,之后相继推出“多媒体报纸”“数字报纸”。起步较晚的《南方都市报》,2007年8月10日正式上线南都数字报,全面整合南都采编资源,随后推出三大类数字产品——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和南都播报,颠覆了报网互动的旧模式,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

1999年12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日报》电子版的基础上,注册1 000万元资金成立了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以独立法人和公司化运作方式承建并运营大洋网。2001年8月2日,大洋网成为首批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具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之一。在定位方面,大洋网坚持走以新闻为核心、以城市生活服务资讯为主导的本土化路线,逐步成长为华南地区甚至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网站,即“新闻+城市生活资讯+互动的区域综合性”门户网站。当时,大洋网的内部机构主要设有:新闻中心(含电子版)、城市新闻中心、新闻互动中心(含论坛、博客、评论)、无线新闻及运营中心、运营中心(含城市资讯部)、大洋电子商务中心(含大洋网上书城、物流部)、《广州生活》英文网、视频中心和技术中心。

当时,大洋网平均每天发布几千条新闻资讯、1~2个新闻专题,每周制作1~2期“大洋面对面”网络嘉宾访谈节目,还有体现民生的“大洋帮帮你”、为民众解惑释疑的“名记专家在线”。大洋论坛注册会员数不断攀升,2006年8月新开的大洋博客也汇集了众多写手,2000年开办的大洋书城是华南地区率先开展电子商务的典范。

大洋网不断开拓和打通多种新闻传播渠道,率先推出网络数字报纸,令传统的报纸读者在网络上获得新的体验。2006年4月以来,集团属下的《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番禺日报》《羊城地铁报》数字报纸相继推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享受到传统报纸的感觉,又能体验互联网方便检索的特色。此外,数字报纸在新闻的阅读方式中加入了多媒体元素之一——声音,打造“可以听的新闻”,满足了广大网民的需求。2006年年底推出的“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让读者能够最迅速地离线阅读《广州日报数字报纸》。2006年10月1日,新创刊的《羊城地铁报》成为全球第一张同时推出纸质和网络版的报纸。2006年6月5日,大洋网成为广州地区第一个获得广电总局批准的具有互联网视频发布资质的非广电系统网站。2005年8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深圳热线合作,由《南方都市报》派出骨干团队对其进行全新改版与运营。经过4个月的酝酿与紧张研发,2006年1月11日上线测试的奥一网,是一个基于新型网络发展趋势的全新网站,而原深圳热线作为奥一网的附属子频道,其升级版本“奥一深圳”已于2006年元旦上线。奥一网是融合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中国第一个Web2.0新闻互动社区网站,它的鲜明特点为“杂交,两栖,混血”,即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杂交,线上与线下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工业混血。奥一网的核心理念为“看见了一切”。它包含多种诉求:有丰富的资讯,能够看到一切;采集与传播速度快,新闻原生性、自然性强,可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不仅仅提供事实,还提供对事实的分析与解读,能看明白一切等等。(2)第二阶段:报网协调部门成立及其运作。

在此之前,报是传统报,网是新兴网,分别由两个不同机构运作。为了提升报网互动的衔接度,2007年6月,《广州日报》率先在国内成立滚动新闻部,此乃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探索传统报纸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之举。滚动新闻部是由广州日报社的采编部门与大洋网进行一体化运作,负责报网互动与融合,先后开设了报网直播室、无线平台互动、读者点题、即时新闻和大洋民意通等互动栏目,使《广州日报》依托其网站全天候跨媒体传播,为网民提供更快捷、立体、全面的新闻内容和服务信息。

笔者以《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为案例展开分析。滚动新闻部的领导层由《广州日报》编辑和大洋网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与报纸采编部门进行日常沟通。主要工作分为几类:紧跟报料新闻、报道重大突发新闻、主动发现线索策划选题、定期制作访谈节目。只要有新闻发生,就很有可能随时在集团的新媒体平台滚动报道。滚动新闻部的员工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向报社的采编记者要稿子,催促他们将刚写好还没见报的稿件发到滚动新闻部记者的手中。这些新闻经过简单的编辑,就能成为大洋网即时滚动的最新新闻,滚动新闻部实际上成[5]为集团内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沟通与协调的部门。

从运作的流程上看,滚动新闻部主要承担以下几类工作:

①突发新闻,即时发布。突发新闻是受众关注的热点,此项工作有固定流程,即报料中心接到市民报料后,同时将线索提供给值班记者和滚动新闻部记者,双线作战。一般情况下,值班记者首先赶往现场,滚动新闻部记者作为后方关注者,值班记者赶到现场核实情况后,第一时间将现场动态发回给滚动新闻部记者,滚动新闻部记者在大洋网和手机终端播报。遇到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值班记者和滚动新闻部记者同时赶往现场,一同在现场播报,以缩短事件播报的时间差,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新闻。

②线索监控,读者互动。滚动新闻部记者是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记者,他们泡论坛、关注博客。随着网络报料的兴起,滚动新闻部的记者平时也从网上找一些新闻线索写稿,提供给《广州日报》值班记者,也会根据网上的一些报料热点,与读者进行互动,吸纳读者的意见反馈。

③制作访谈节目。除了文字、图片的滚动报道,滚动新闻部记者还开辟视频播报、视频访谈的蓝海。为此,滚动新闻部建立视频访谈直播室,作为大洋网视频栏目的制作方,以新闻视角切入,以政策解释、百姓问政等方式向读者呈现新闻节目。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滚动新闻部派出记者到前线,制作突发新闻视频节目。

滚动新闻部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运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报纸记者和滚动新闻部记者是两条线作战,分属不同部门,内容生产分而治之,有勉强嫁接的意味,没有达到实质融合。其二,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值班记者对于滚动播报这一额外负担,没有太多兴趣,产生排斥报网融合的反作用力。因此,从2008年年底开始,《广州日报》建立了新媒体供稿激励机制,提升了记者发布即时稿件、为新媒体供稿的积极性。为了减少部门间的合作阻力,广州日报社指定各采编部门的副主任兼任该部门的新媒体主任,以起到配合滚动新闻部发稿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部门利益所在,融合效果不佳。

滚动新闻部的主任吴国华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曾表示:“滚动新闻部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自己。”他认为,“如果每位《广州日报》记者都有全媒体意识,一边采访,一边播报,并且意识到网络和手机只是纸张不同的载体而已,《广州日报》和新媒体不再分离,真正融为一[6]体了,那时滚动新闻部就可以取消了。”(3)第三阶段:新媒体事业部的成立及其运作。

新媒体事业部是报网衔接机构的“第二代”。2008年7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新媒体事业部,将新媒体的发展纳入报业的主营业务范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时任副总经理李名智称:“在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之前,集团新媒体的主阵地是大洋网。大洋网作为集团新媒体发展运作的部门,一方面要面向市场、企业管理、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大洋网难以有效协调集团资源发展新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团新媒体业务的战略布局和发展,需要在集团层面成立新媒体管理机构统筹新媒体事业的发展。”

李名智表示,“从2008年7月份集团管理层就开始讨论成立新媒体事业部,初衷是规划未来整个集团新媒体的发展,包括互联网、手机平台甚至移动阅读器等相关平台。我们重要的职能是研发新的产品,同时也要去关注新媒体的投资并购,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我们的事业部。其实我们成立以后,《广州日报》同步成立了一家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因为新媒体事业部是作为集团的一个管理部门,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法人,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实体[7]运作,大洋网等将作为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

作为集团新成立的内设部门,广州日报新媒体事业部将新媒体作为集团的主营业务来发展,下设技术研发部、项目投资部、发展规划部和综合管理部等。主要任务是分析新媒体的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跟踪新媒体新的业务形态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评估、筛选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体项目等。对于报业新媒体的发展,广州日报社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广州日报社副社长、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大洋网总裁梁泉说:“一方面报业网站不可能学技术型公司的技术推动之路,也不可能学商业门户网站的资本上市发展之路,而是要走一条资源整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一个能整合集[8]团资源来发展新媒体的部门。”(二)全媒体时代

随着Web2.0、Web3.0时代的到来,传统Web1.0的弊端显现,报纸网站平台“搬运新闻”的角色因缺乏参与性而逐渐被淘汰。

Web1.0时代,各种互联网门户以信息的获取、发布和整理为核心,打造新闻聚合平台,让用户去浏览,信息传递模式是互联网—用户。Web 2.0,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的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内容的模[9]式而定义为Web2.0。以2009年微博元年为标志,Web 2.0时代正式来临。相对于Web1.0来说,Web2.0是一个方向性和结构性的变革,Web2.0时代的互联网把每个网民都当成了信息节点。Web 2.0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到目前万维网正在进行的一种改变——从一系列网站到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它的特点是鼓励信息最终利用者通过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资源变得更丰富;相反,过去的各种网上分享方式则显得支离破碎。

Web 3.0则提出个人门户网站的概念,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让个人和机构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中心的转化机制,个人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在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形态不断出现,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移动社交、移动流媒体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迅猛发展,把新闻业推入了全媒体时代。

1.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成立

2012年7月10日,运营刚满5年的滚动新闻部更名为全媒体新闻中心。更名之举貌似是小事,背后却是广州日报社主动借助数字化引领报业发展转型的新思路,同时也是整个采编体系“全流程再造,结构化升级”的标志。全媒体新闻中心改变了以往滚动新闻部偏重内容实时报道的单一职能,实现统领微博、微信、APP、《广州日报》官网等全媒体多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承担全媒体环境下的采编机构改造、流程改造的使命。

2012年5月11日,广州日报社发布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战略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以新媒体拉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做法,更为主动、积极地展开数字化再造,以实现“内容一采多编、产品多媒介发布”的新格局。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机构搭建,便是推动“内容一采多编、产品多媒介发布”的机构机制。5月中旬,《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开始对自身职能、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并编制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实施方案初稿》,立即在滚动新闻部开展数字化流程再造的工作——重构组织框架、明确今后3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等。6月,进行部分调整后,滚动新闻部提交了更名申请,最终在7月经过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批准,正式更名为全媒体新闻中心。

2.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运作《广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下设新闻直播小组、音视频多媒体小组、官方微博小组、微信集群小组4个小组。依据发布平台和报道内容进行小组划分,新闻直播小组负责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报道,音视频多媒体小组负责报纸二维码新闻、视频网站,官方微博小组负责微博滚动播报,微信集群小组负责微信公众号内容发布。从这4个小组来看,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运作,是围绕由报纸平台拓展至多媒体平台、由文图内容拓展至音视频内容展开的。全媒体新闻中心与其他内容采编平台处于同级别地位,工作关系属于部门间合作。(1)新闻直播小组。

该小组通过与各采编部门的紧密合作,实现重大新闻的即时播报。传统报纸的新闻刊载节奏是一天,随着信息无缝传播趋势的增强,受众对于重大事件不再满足于一日一阅,而是希望与“在现场”同步。新闻直播小组凭借微博与官网平台的同步性,对重大事件展开现场直播。对于传统报纸记者而言,这是一个新挑战。传统时代,报纸生产依赖夜编模式,记者采集内容,编辑夜编做版,形成了固定的采编节奏,这是一种滞后的内容发布形式。新闻直播小组是一种观念变革,一是“在现场”直播,二是音视频综合运用,改变以往采编人员生产滞后、文图为尊的生产理念。

在重大新闻即时播报上,全媒体新闻中心延续了以往好的传统,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深入一线、挖掘细节、抓重点描全局,不仅在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上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许和关注,更为版面报道提供了线索、补充了内容、提炼了重点。在音视频制作上,则在《每日靓汤》等节目外,新增了《丰刘讲古》《鬼马粤语》两档固定节目。节目制作水平稳步提高,媒体融合进度明显加快。探索重大新闻即时播报的边界和尺度,以确保品牌推广和实质盈利之间的动态平衡,也是新闻直播小组的重要职能。(2)官方微博小组。

该小组着力于打通各类媒介传播渠道,在全媒体平台上实现新闻资源价值最大化。这些工作,既包括对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再造,也包括对官方微博的实际运营,手机无线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发布。官方微博小组负责《广州日报》在新浪、腾讯和移动上的官方微博,进一步提升官方微博的内容品质,扩大《广州日报》在社交媒体上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先期对官方微博的实际运营,中期对iPhone等无线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发布,完成对网络时代内容产品的摸索研发。

通过与“@广州公安”“@中国广州发布”等线上线下的合作,全媒体新闻中心正开展对广州社群力量的重新挖掘和整合。最直观的体现是,通过“@广州日报”微博向报社报料的网友明显增多。从数据统计来看,截至2014年8月,各报纸在四大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总粉丝量排名表显示,前3名报纸依次是《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总粉丝量排行全国第8位,粉丝数量为9 685 457。(3)音视频多媒体小组。

该小组则着眼于打通各类媒介传播渠道,在全媒体平台上实现新闻资源价值最大化。其通过对已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实现中央编辑部的先期运行;通过音视频产品的制作,培养出一支有实战能力的全媒体采编小分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音视频领域,全媒体新闻中心已经展开了实际运营。比如,正在开发为本报名编名记、名栏目服务的专题类视频,首档《丰刘讲古》就推出了刘黎平的国学版,目前已经制作完成了8期,社会反响强烈。《广州日报》还打造了多档全媒体视频产品。2013年,拍摄制作了《广州日报》首部纪录片《好味广州》第一季,除了在网络上热播外,还吸引了电视台洽购。同时也制作了《鬼马粤语》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视频短片。(4)微信集群小组。

2014年8月4日,《广州日报》微信集群第一批九大公众号正式亮相。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广州日报》微信集群小组精挑细选权威准确的资讯信息,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广州,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忧,最新最实用的健康、教育、时尚、旅游信息都直达读者。据报道,截至当天“广州日报官方微信”的粉丝数已有20多万,专注吃喝玩乐的“广州日报本地通”粉丝数接近5万,“求学指南”粉丝数接近5万,9个微信号的粉丝总数已超过50万,这些粉丝9成以上都是共饮一江水的广东人。

表2.1 广州日报九大微信公众号名称微信号内容guangzhoud广州日报官方微信新闻资讯权威发布ailygzdailybl广州日报本地通全面提供广州吃喝玩乐的资讯服务gzdailyqmjd广州日报球迷基地全心全意为广州球迷服务gzrbjkgj广州日报健康管家健康资讯·求医指南foshanxinwe广州日报佛山新闻优粤生活·玩转广佛ngzrbqxzn求学指南广州小升初·中考·高考gzshishangh好玩,时髦,国际大视野,贴心接地广州日报时尚荟ui气guangyouhu广游汇旅游攻略、免费门票、试玩体验igzrbwgj广州日报微管家平靓正,新奇优。健康快乐送到家(5)微报纸。

随着移动阅读的兴盛,报纸纷纷推出新型电子版。此类电子版多数依托于报纸的官方微信平台,仍是沿袭照搬报纸版面的方式,不同的是,它实现了电子版由PC端到移动端的迁移。目前,《广州日报》新型电子版命名为微报纸,《新快报》命名为轻报纸等。从命名上来看,新型电子版更加注重阅读体验。同时,新型电子版便于新闻稿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传播,利于报纸抢占移动阅读市场,扩大传播影响力。二、“报网游离”:报网间未形成实质性互动

报网互动,是2000年以来出现的具有中国新闻特色的新概念。报网互动的出现源于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在报业面临纸张可能被网络代替的危机之时,网站作为新闻刊载平台横空出世,报纸主动谋求出路,纷纷“触网”,把报纸内容搬移到网络之上,并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多媒体性吸纳读者反馈,提供音视频多元新闻内容。2004年以来,报网互动概念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报网互动已成为报业新媒体探索的主流动作。

考察报业开展的报网互动实践,可以发现,报网互动探索存在不少问题,当下已鲜有报业管理者使用报网互动概念。笔者认为报网互动仍没有脱离以“报”为主的窠臼,报纸的传统优势地位使得网络仅仅成为报纸采编的一个延展或附庸,报网至今“两张皮”,实质性互动未展开。从另一角度来说,报网原本是两个不同属性的媒体平台,两者在生产体系结构、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等方面均有不同,互动与融合存在很多难以突破的障碍,十年报网互动实践没有成功,报还是报,网还是网。

有学者在研究党报报网互动实践后指出,报网互动已走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党报以网络为下游的内容发布平台。第二阶段,党报以网络为中介的沟通读者平台。例如读者互动区,提供报料,反馈意见等。第三阶段,党报以网络为上游的内容采集平台。主题报道通过论坛、网络调查,设置议程与网民互动,并选择网友观点和意见,呈[10]现在报纸上。第四阶段,以网络为音视频内容的发布平台。(一)报网的几种互动形态

1.形态一:报纸电子版与多媒体报纸

1996年1月,《广州日报》电子版问世,几经迭代。2006年4月,集团大洋网推出《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在网络上原汁原味呈现《广州日报》。2007年8月,在国内最早推出融入视频、音频功能的《广州日报》数字报纸,11月又推出了全新的多媒体数字报纸,短短一年多时间,《广州日报》数字报纸就已经历了三个阶段,每次技术变革都给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语音读报”“多媒体报纸”“数字报纸”等概念。当下,不少报纸电子版设有“朗读”“语音阅读”等功能,希望借力新媒体让报纸变得有声有色,但笔者尝试多家报纸后发现此功能使用效果不佳。

笔者注意到,当下不少报纸电子报的检索功能使用效果不佳。由于技术的不稳定性,检索在某些时间段往往出现失效情形。但不可忽视,数字报也有其正面效果。传统媒体采取电子版的方式把以前的报纸版面等资料也搬上了网,提供了一个新闻数据库。(1)最浅层的互动形态。每天早晨规定时间,技术人员将报纸版面上传到网络进行发布。在报纸数字版上,只有“读者评论”之类的方式可勉强算作“互动”。在实践层面,也鲜见读者在网络版上跟帖评论,没有起到反馈作用,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闭环。实际上,报纸网络版只是传统报纸的网络搬运。报纸附属网站的内容生产也多为加工、整合,并非原创,仍未走出“电子版”或“网络版”的窠臼。(2)缺乏友好的用户体验。限于网络速率、数字报自身技术设计等,当下国内报纸数字版存在更新慢、打开难、搜索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后台支持技术等原因,格式转换延迟了报纸打开速度,让网络阅读成为一件费力的事情。问题根源在于数字报缺乏“用户”“用户体验”的概念。对于报纸媒介创新,有研究者指出希望报纸扮演创新者,但其创新是一种“粗糙的新锐”。故,数字报更多应落实在创新与方便上,而非形式上的数字化。

2.形态二:信源互动与联系受众

互联网勃兴前,报纸主要通过新闻热线、读者热线等方式获取线索。如今,网络手段远比传统的信源获取方式更方便、直接、广泛。报网互动的情境下,网络已成为报纸“消息源喂食”的主要渠道。

报纸所办网站是报纸的延伸,无一例外,这些网站都开辟了社区论坛,设立了同城社区、策划互动、报料专区、评论热议等相应版面,一是为活动动员群众,二是为收纳民意与报料,与受众重建联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