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0:43:34

点击下载

作者:徐立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试读:

一、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

浙江留学生教育教改现状及发展分析

姚震祥 刘辉 应亚平 徐丽华 金志林 徐根清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2;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浙江杭州,310003)

外国留学生教育既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部分,也是反映高等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和教育强省的浙江省来说,发展留学生教育十分重要。近年来,浙江省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蓬勃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办学层次明显提升,影响力日趋增加。据统计,2010年12月底,在浙江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到达了10543人。上述成绩的取得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各有关高校领导的重视以外,与各高校推出的各类教学改革的举措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对本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及教改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教改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我省留学生教育情况的背景分析

(一)留学生生源特点分析

1.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

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亚洲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速度很快。据1999年到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始终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这些年来亚洲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韩国自2000年起,来华学生数首次超过日本居各国之首,日本来华留学生数保持在前三位[1]。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如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增长很快,都进入了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前十位国家。而且,亚洲国家留学生中学历生占了来华学历生总数的大多数,以2008年为例,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共计80005人,其中亚洲学生66285人,占82.85%。来自浙江省的数据也大致相当。亚洲周边国家的留学生不仅对我省来华留学生数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提高留学生的层次也有重要的意义。

2.非学历生仍然是外国留学生的主体

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23449名,非学历留学生为143494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2%。同年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人数为7380人,非学历生人数为5124人,其比例为69.4%。非学历生中大部分是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这部分学生汉语学习结束以后,会有相当比例继续在华进行学历学位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做好非学历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扩大学历生的招生规模有着重要意义。

3.自费留学生成为主要的学习群体

1978年以前,我国的外国留学生招生中不招收自费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全部都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公费生。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后,自费留学生的发展很快,来自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自费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1990年在华留学生中,自费生人数第一次超过了在华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数,占当年在华留学生总数的51%。近年来,自费留学留学生的人数与我国政府提供的来华留学奖学金人数同步增长,自费留学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多数。

浙江省也一直是自费留学生占了主导地位。2008年以前,只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所高校设有国家公费奖学金,2010年国费生单位增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据预测,这种局面还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主要是国家的公费奖学金名额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浙江省的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要申请国家奖学金的难度较大。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奖学金虽然已经出台,但名额有限。浙江省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侧重于自费生是大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做好自费学生的招生和服务工作也是这些学校目前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二)我省外国留学生招生能力分析

1.我省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基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0年前,我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学校不到5所。除了这些学校以外,其他学校都没有专门为外国留学生服务的机构和设施,招生人数只有735人。而到目前为止,我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已超过30所,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能力也有数十倍的提升。据统计,2010年来我省学习的留学生首次突破了1万人,达到了10571名。[1]我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办学空间的增长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得各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都建成了新的高教园区,各高校的办学场地和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更促进了各高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重视。各院校纷纷加大了留学生教育的投入力度,新建或改建了留学生专用的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完善了各项管理措施,使得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上述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几乎都设有外国留学生居住的宿舍,建立了专门的师资队伍,除了部分高校硬件设施满负荷运转以外,大部分学校还有较大的余力。

2.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我省高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办学水平也快速提高。新建了一大批学科,学科门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范围,其中建成了一批国家级水平的重点学科,新增了大批硕士、博士学位点。涌现了像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全国一流的大学,也出现了浙江工业大学等后起之秀,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特色院校,浙江省高校的学术知名度和竞争力逐年提高。浙江省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利用地域优势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师资队伍更趋合理。浙江高校接待外国留学生的能力,无论是观念理念、办学水平还是管理能力、设备条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还走在了全国前列。

3.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成了部分高校的内在要求

我省不少高校已把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列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对留学生的发展规模和层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的高校从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出发,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留学生比例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有的院校从创办学特色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学生的流动交流提出了指标,有的高校开设了按国际标准设置的用全外语授课的专业,也有的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直接引进国外高校课程招收外国学生。这些从高校内在需要为动力的发展留学生的策略,正在转化为推动我省高校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我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一些高校,外国留学生工作还没有起步或刚刚起步,一些高校搬迁到高教园区后,比较偏远的地理环境对吸引外国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浙江高校留学生教改的主要模式

我省高校留学生教改的主要模式如下:

(一)用外语授课的国际化标准专业的建设

采用英语授课的国际化标准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吸引一大批没有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缩短了外国学生在华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些专业按国际化的标准设置,给学历学分互认带来了很多便利。国际化专业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学内容有没有国际标准。温州医学院全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MBBS)和口腔医学专业(BDS)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基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的有关标准设置的,有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参照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的培养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的国际化标准问题。其次是在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了国际通行的规范和做法。一是语言上采用英语授课,构建了一支业务精通、英语见长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二是教学上采用了电子网络教学等手段;三是教学方法上用互动式教学替代“满堂灌”;四是使用了较新的国外原版教材;五是在教学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引用了一些国际通用的规范和方法。[3]

温州医学院在国际化专业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留学生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对整个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浙江省内的其他一些高校如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近年来都先后推出了英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

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的推出对吸引发达国家的学生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在鼓励学生学好中文方面存在着缺陷,另外对任课教师的语言要求相当高,使得部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因为语言能力上的问题而无法参与教学。

浙江省教育厅对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的建设十分重视,正在酝酿出台有关政策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用外语教学的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的建设将会成为留学生教学改革的下一个热点。

(二)采用带翻译授课的教学方式

由于外国学生学习中文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有一些学科只有在中国用英语教学才名正言顺,因此,对这些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时希望通过翻译的媒介来进行学习。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借助翻译来进行课堂和实习教学成了教学改革探索的新鲜事。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推广中医药专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采用英语翻译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学员。[4]这里,翻译水平的好坏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翻译队伍的培养方面注意抓好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两个环节:在人员选拔上坚持翻译人员必须具备中医相关专业毕业的背景知识,除了英语水平达到较高的考试分数以外,还需要语音标准、表达流畅、具有较高的沟通和应变能力。在人员培训时,重视加强中外比较文化的学习,加深对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掌握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在专业翻译方面着重找出中医理论哲学和医用古文内在文体、词汇的构成规律,探寻翻译成英语所遵循的方法和规律,进而形成了翻译规范,在教学翻译时快捷、易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种教改除了与前一种方式一样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方面存有不足之处以外,还会由于教学中采用了翻译而带来人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通过翻译授课的教学方式为一些特定的专业和学科领域推广留学生教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为在较快的时间内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趋同管理的培养模式

这里讨论的趋同管理主要指的是教学培养过程中采用与国内学生相同的管理模式。从我省留学生的生源分析可以知道,留学生的主体来自于周边国家,学历生也是如此。这些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相对数理基础较弱,加上来中国学习文化背景不一样,环境变化较大,语言基础较差,采用何种模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培养确实值得探讨。

从保证教育质量的角度来看,教学上采取“趋同管理”的模式是最为合理的。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同一个水平的专业,学术上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基于这种考虑,我省的不少高校在留学生教育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估等方面采用了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直接将留学生编入中国学生同班上课;有的学校尽管给留学生单独编班,但教学要求按中国学生要求执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这种模式。不少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同样采用趋同管理,为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打好了基础。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

高教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资源共享联动模式的设计和探索引起了关注。下沙高教园区正在尝试建设“开放、通用、共享”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通过园区内高校的合作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先后就留学生校际课程选修、实验资源共享、教师互聘、教师工作信息共享和图书资源共享等方面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为解决留学生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样园区内的高校既可以在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方面互通有无,也可以在人员配置、师资结构、学生生源等方面相互调剂,有利于较快地克服影响留学生发展的资源性缺失等困难。

(五)中外合作培养模式

中外合作开展留学生培养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形式较多的一种模式。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学校课程学分互认、国外院校在国内开设课程等形式。

1.中外合作办学招收留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由于有国外院校参与的背景,加上课程设置方面采用国际通行体系以及教学时较多地使用外语,使得在招收这些母语国的留学生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宁波诺丁汉大学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快的突破,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来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与国外学校学分互认

与国外合作学校实行学分互认,可以给国外有意向来华学习的在读学生创造了极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学生来华学习得到的学分可以取得派遣学校的认可,较大地激发了有关学生的来华热情。我省的一些高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对与国外学校的学分互认十分重视,在国际合作时纷纷签署了学分互认的协议,并开设了多种适合外国学生选择的课程,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合作院校前来留学学习。浙江科技学院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与德国高校的合作关系,大量推进校际学生间的交流,不仅为中国学生出国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给留学生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生源想象空间。

3.国外院校在国内开设课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来浙江为其学生开设了课程。这些课程的学分可以得到原属学校的认可。授课教师可以由国外学校派出,也可外聘。但是,整个教学质量的监管控制都由外方掌握。这种“外方和尚”来“中国庙”里为“外方信徒”念经的现象也在成为留学生教育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些项目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比较多地沿用了国外学校的体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方面有较大的优点,学生也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其有关做法给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六)海外办学模式

国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去海外办学一直予以些鼓励,我省的高校除了在海外孔子学院的兴办方面已经有所突破以外,有个别院校在这方面也已经开始尝试。

1.孔子学院与留学生教育相结合

孔子学院与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给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较长时间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的关系,孔子学院与留学生教育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孔子学院在留学生学历生的培养方面加大了政策倾斜,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结合找到了较好的接点。遍布世界各地的500余所孔子学院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前沿基地,不少学生通过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了解中国,进而成为了来华留学生中的一员。[5]

2.出境办学有着潜力“走出国门,到海外办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对国内高校走出去办学提出了要求。省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有的在海外建立教学点,招收当地学生,有的为华裔提供专门的教学资源,也有的开设了较高层次的研究生班,给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3.远程教育空间显现

通过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开展留学生教育是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国外的学生对通过远程课程完成教育的接受度比较高,WTO的规则也支持向远程教育拓展,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引起省内有关高校的注意。温州大学正在利用“长城汉语”的平台开展远程汉语教学,浙江大学也在建设英语授课的网络课程平台。

(七)“订单式”和“套餐式”教学模式的推出

为了满足国外特定人群的需要,一些高校打破常规,根据需要设计了“套餐式”和“订单式”教学模式,按照不同学员的特定要求制订教学方案。浙江工业大学为国外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设计的专业课程,浙江中医药大学为境外医务人员开设的培训课程,浙江师范大学为非洲各级校长提供的训练课程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义乌职业技术学院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商的外国人员提供的“套餐式”教学模式,也给留学生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关于留学生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由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情况,简单地套用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留学生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关。如何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改革、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留学生教学模式成了大家思考的热点。

(一)政策的引领促进了留学生教改更好更快的开展

近年来,我省留学生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除了来自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内在动力以外,也是政府政策引领的结果。为了促进留学生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省政府奖学金”、“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留学浙江行动计划”等重大举措,组织了“梦行浙江”、“留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大型活动,实施了“留学生教育督导”、“留学生规模排名”等办法,建立了适合浙江实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协调沟通机制和管理体制。“政府搭台,高校唱戏”,在正确政策的引领下,我省来华留学生教改工作进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二)教学改革为留学生教育发展提升空间

从2010年省内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数据分析,名列省内高校招生数量前十名的高校如表1排列所示。

上述高校有的已经有了很长的招收留学生的历史,有的是留学生教育战线上的后起之秀。要在各高校普遍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下,保持或跻身于省内高校前十位,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并非易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来扩大规模,成了一些高校的突破口。如表1所示,留学生人数位列第四、学历生排名第二的温州医药院通过开设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等专业,异军突起,学历生数量已遥遥领先于除浙江大学外的省内其他高校。又如,浙江科技学院与国外的多所高校签订了学分互认和学生交换的协议,并开设了大量的英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来吸引国外学生来校交流,使得留学生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指标的提升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再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在高层次留学生教学方面实行了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在硕博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培养途径。

(三)国际化专业和课程的开设为留学生教改另辟捷径

这里讲的国际化专业和课程指的是基于该行业国际通用标准用外语授课的专业和课程。统计表明通过一年的汉语培训,大多数理工农医的留学生并不能有效适应汉语授课的专业课程,要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花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掌握汉语在现阶段还不太现实。[6]一些国外的高校如德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高校在执行“博洛尼亚”协议时纷纷推出了英语教学的专业和课程,日本、韩国也都设有英语开课的专业,澳大利亚还开出了用中文上课的研究生课程。尽管有人认为用英语授课并不是我国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主攻方向,[7]但是开设用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已成了促进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补充。

教育部已经在天津医科大学开设了英语授课师资培训中心,统一培养师资。我省高校也出台了多种措施进行这方面师资的培养。国际化专业和课程的开设不仅为留学生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趋同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趋同管理是国际上通用的对外国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趋同管理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和课外管理两方面。教学管理的趋同是保证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基本措施。如果留学生完全按照中国学生同样的教学要求来组织教学、进行管理,这样培养出来的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就与中国学生是完全一致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留学生在语言上存在的差距,加上在数理化等基础课程方面相对薄弱,要外国留学生立即适应中国学生的学术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过渡。这就要求在对留学生教学方面进行趋同化管理时,一方面要在学术标准的要求上坚持趋同,又要在执行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当兼顾留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注意改革,注意与国际接轨。实现趋同化管理也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改潜力不可低估

汉语国际推广为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的汉语培训市场尚在不断开发中,海外的汉语培训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3000万人,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我省高校通过孔子学院、援外项目等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已在外建成了7所孔子学院和多所孔子学堂。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因素,进一步推广需要有学科、人才的支撑。加上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其教学法和语言体系的解释还比较薄弱,因此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前景广阔。

(六)发挥网络平台在留学生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建设网络平台,开展留学生教育宣传已经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几年前,浙江省教育厅着手建设的“Study in China”“留学浙江”等网络平台,对留学生招生宣传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育,应该是很有前景的一个领域。国外对远程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有着良好的前景。网络教学涵盖了教材、图书、电子影像、语料库、机器翻译、多媒体素材库、题库、文化背景资源、课件库等方方面面,许多工作还有待开发。有的院校已经推出了网络教育体系,更多网络课程的开出除了要有高校的积极性以外,还需要出台政策鼓励。

(七)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留学生教改是一项投入较大的长期工作。为了避免各高校低水平重复,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共享教改成果,共同开发高水平项目,通过校际联合,创建留学生教学联合体。在运行机制方面可参照国外的教育服务理念,引进现代教育市场开发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范围里探索创建“自由选课、学分互认、名师共享、资源互补”的留学生教学体系,形成集聚优势,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八)加大高层次留学生培养的教改力度

高层次外国留学人员的培养影响大、见效快,应该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一个战略重点。高层次的留学生教改过程中更加要注意兼顾多元化和国际化问题。在涉及教学共性的部分,要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来执行,注意与国际接轨,对于涉及中国专业特色部分,应该予以坚持和保留。

(九)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除了各高校要十分重视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以外,有必要开展留学生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对于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检查评估既要防止放任自流,又要避免“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实行分级管理。对于一些刚起步的学校,主要是检查办学的基本条件,规章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对于一些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主要是检查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情况、考试评分等具体环节,通过评估来促进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估可以通过行政的手段来落实,也可以委托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来进行。

(十)留学生教改成为高校教改的一个部分

留学生教改应纳入各高校教改的总体计划。留学生教改是学校整个教改工作的一个部分,在高教国际化的背景下尤其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在下达教改任务时应该明确有关任务,在国家级、省级等教改项目立项指南发布时应该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目标不一样,留学生教学发展的阶段也不一致,在选择教改方向时应该有所不同。各高校在落实留学生教改项目时应与校内其他教改项目一视同仁,必要时给予政策倾斜。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的今天,我省来华留学生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生教改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留学生教改工作也必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出成绩、出成果、出经验,为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胜祥.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3]胡臻.来华留学生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标准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劳静.中医临床带教与讲座翻译的实用性研究与培养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余海林.理工类留学生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6][7]金立鑫.汉语推广工作的国家策略和突破汉语教学难点的若干技术性建议.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1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

章辉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对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16所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大量具体、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当前浙江省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是: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该战略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发展模式:招生宣传模式上的开放图强,层次提高模式上的课程创新,保证质量模式上的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模式上的诚信和谐。

关键词国际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浙江经济

浙江精神

总论

近30年来,我国的国际教育,特别是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其蓬勃发展之势令人鼓舞。据教育部国际司张秀琴司长在2009年4月召开的“2009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1978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而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

但毋庸讳言,我国的国际教育战略研究还很薄弱。学者江彦桥几年前就曾撰文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得很多……但是在有关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和正式文件中很少提到。……制定国家层面上整体的国际教育战略至今尚未提到议事日程。”①江彦桥由此呼唤: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发展较早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相比,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稍显滞后。究其原因,与浙江省缺乏明确的国际教育战略有关。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浙江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国际教育战略,抓住机遇求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特别是2004年以来,据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浙江全省高校留学生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发展可谓日新月异。2007年长期在浙留学的外国学生超过6000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首次创造了来浙留学人数超过出国留学人数的纪录。表1是浙江省2000—2009年历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结果对比:①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研计划项目“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0806049,项目负责人:章辉。

作者简介:章辉(1975—),男,江苏南京人,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国际交流与教育管理研究。

①江彦桥.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3):32.

由上表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数稳居全国前10名,留学生规模在8年中增长了近5倍。那么,浙江高校在新时期运用了怎样的国际教育战略,采用了什么样的具体战略模式,才实现了如此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实地考察或电话采访了浙江省近年来留学生工作有较大突破和较多亮点的16所高校,将他们在国际教育战略方面的各种模式介绍给全国同仁以供参考。

笔者发现,浙江省的国际教育战略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它是与两个因素紧密联系的,那就是浙江经济和“浙江精神”。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强省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居中国内地各省第4位,人均GDP首位。而浙江省的经济强势与“浙江精神”密不可分。“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历史上充满地域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被称为“7000年的文化传承”。学者胡万钟将21世纪的新浙江精神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并指出:“‘求真’、‘务实’是浙江人最具本质的东西,是浙江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诚信’、‘和谐’是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放’、‘图强’是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和精神状态。”①目前,此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通过调研,本文认为,浙江省国际教育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浙江精神,依赖并服务于浙江经济。浙江省国际教育的战略,即是“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

①以上数据中,2007年浙江省留学生总数来自《浙江大学学报》第267期,2009年数据来自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其余数据均来自历年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国际教育“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的具体模式的形成,正是以此为依据的。这样,结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把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具体总结为:招生宣传模式上的开放图强,层次提高模式上的课程创新,质量保证模式上的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模式上的诚信和谐。以下分述之。

一、招生宣传模式

一个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校留学生的在校数量来衡量的。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中“来华留学工作”部分,留学生数量统计也是主要内容和指标之一。要保证留学生教育质量,首先要保证有相当的在校生数量。因此,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就成为留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浙江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对外挖潜,拓展潜力生源国

开放图强,是浙江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秉承这一理念,浙江高校在新世纪纷纷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蓬勃发起了国际化校园建设。针对四大生源国(韩国、美国、日本、越南)已近饱和的现状,开始了走出国门,拓展潜力生源国市场的谋划。

浙江省外国留学生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姚震祥指出:“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始终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②2006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代表团在校领导带领下访问了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双方签订了两校互派学生的合作意向书。印度尼西亚、泰国留学生一直是来华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近年数量稳居生源国前8位。2008年,我国共接受印度尼西亚留学生7084名,泰国留学生8476名。鉴于此,2007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参加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率队的印度尼西亚“第五届留学中国教育展”。2008年4月,宁波大学前往泰国曼谷参加了当地中介举办的大型国际教育展;同年5月,又前往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加了教育展。

①胡万钟.“浙江精神”与西部大开发.青海社会科学,2006,(6):43.

②姚震祥.试论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200.

除亚洲外,非洲也是潜力日增的生源地区。据教育部最新发布,我国已成为非洲学生留学主要目的国之一。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共接收非洲50个国家的留学生2.9万人次。早在2004年6月,浙江大学就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南非)教育展。为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2006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了我国首届“中非大学校长论坛”。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30位大学校长、高级教育官员,与中国高校的领导、专家就“改革、合作、发展”的主题展开对话。2007年9月,该校又成立了非洲研究院。它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共建,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目前,该研究院与国外一些非洲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派遣留学生,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浙江万里学院把寻找潜力生源国的眼光放得更远。根据瑞典国家学习资助局提供的数据报道,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瑞典学生的青睐,每年来中国留学的瑞典学生人数在成倍增长,成为潜力很大的新兴生源国。鉴于此,浙江万里学院迅速有针对性地同瑞典本土招生中介联系,在金融危机已经开始的2007年,一举接受了30多位瑞典学生前来短期留学。

(二)对内挖潜,本土宣传见成效

走出国门进行拓展固然效果直接,但是操作复杂,费用也不可低估。相比之下,费用低廉、手续简便的本土宣传更易于操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新办高校,在留学生教育上更是新手。该校2007年春季才开始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当时只有5名学生。但是,他们相信义乌这个国际性商贸名城一定蕴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巨大市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于是努力发挥地利条件,运用本土实地宣传模式,在当地积极走访外国人集中的社区、宾馆、市场、商会和外贸公司,短时间内就有了语言生的快速突破。第二年,该校留学生数目就达到211人,位列全省第10名,实现了招生数量几何级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2009年2月中下旬,宁波诺丁汉大学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教育及职业博览会。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影响,浙江工业大学在2009年2月底,走访了义乌、绍兴等外国人相对集中的地区,与外国商会及当地涉外服务中心建立联系,期望以中介的形式为学校推荐留学生,给予较高的佣金,鼓励和保持他们的积极性。

(三)修炼内功,筑巢引凤求突破

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下半年在校留学生71人,2008年达182人,2009年达到380人,创造每年翻一番多的佳绩,一跃成为浙江省留学生规模第5名的院校。可见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该校留学生教育仍然稳定发展,其中有何秘诀呢?笔者调研发现,正是开放图强、敢为人先使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起初,浙江工商大学本着建立开放式校园,为中国学生提供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初衷,首创了“英语寝室”教学模式。2006年3月在亚太大学校长联合会期间,更是推出“到浙商大交流一个月,食宿免费”的开放口号。具体做法是,和国外大学签约,邀请英文流利的国外在校大学生到该校担任英语辅导员,校方则设立文化交流奖金,提供他们全额食宿、交通费用以及观光、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该项目吸引了包括英、美、澳在内的10多个国家数百名大学生到校担任英语辅导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接触到了该校良好的教学、生活条件之后,竟主动愿意留下来作为长期留学生在该校学习,使该校留学生数量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降反升。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功夫在诗外”。

宁波市的浙江万里学院在是一所不太知名的高校,可是在留学生教育发展上却异军突起,引人注目。他们同样是遵循了修炼内功、筑巢引凤求突破的战略。据该校国际交流合作部部长贺继军介绍,该校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起步很晚,但学校着力打造硬件,完善教学设施。现有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清华大学的1/2;图书馆现有藏书130多万册件,几乎相当于清华大学的2/5;实验设备总值超亿元。这对于一个只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是极为难得的。此外,该校风景优美,被教育界人士誉为最漂亮的以人为本的校园。正因为如此,2006年当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州长费马特访问宁波时,一眼就看中了浙江万里学院,并就经贸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与该校签订了合作意向。2007年,就在金融危机开始肆虐之时,阿瓜州政府却与该校正式签订了协议。当年9月,首批53名墨西哥留学生如期抵达浙江万里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后,该校继续“筑巢”,进一步改善留学生生活条件,把青年教师公寓腾出来改造,使每两个留学生能住上价格便宜的二室一厅的套房。2008年,第一批学生全部顺利结业,第二批又如期到达,使该校当年留学生数量达到237人,规模居全省第8位,令人刮目相看。表2 是2009年浙江省留学生招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结果。①

二、提高层次模式

提高层次是扩大规模之后的必需举措。没有层次的提高,没有学历生比重的增加,来华留学事业就只能停留在语言培训和进修的较低层次上,无法真正体现高校留学的高等教育特性。如果严格按照国际惯例,统计留学生的数量应仅限于学历生的范围,对不攻读学位的进修生和语言生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浙江高校是如何提高留学层次的呢?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一新指出:“‘浙江精神’最本质的核心是:创业、创新。”②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战略,也毫不例外地贯彻了创新的思路。

(一)新的专业设置吸引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全年在校学历留学生92人(其中本科37人,硕士研究生40人,博士研究生15人),名列全省高校学历生人数第5位。作为一所艺术学府,能有这样的学历生规模和均衡的学位层次,是难能可贵的。在采访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金志林时笔者了解到,该校在招生时贯彻了“保持传统、重推新品”的模式,使该校留学层次得到较大提高。

①数据来自浙江省教育厅,参见网址http://www.s tudy-in-china.info/s tudy/contentdetail.asp?contentid~125。

②陈一新.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精神.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3).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艺术院校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艺术规律的制约,该校传统造型艺术系科(如中国画系、书法系等)的专业上留学生已近饱和。为此,他们发掘学校整体实力,及时提出推陈出新的战略。2003年该校成立设计艺术学院,2004年成立传媒动画学院,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等。这些新型学院的学历教育专业,综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科技,实现了传统艺术资源向时尚原创转型。向海外市场重点推出后,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前来就读。目前,该校学历留学生比例占全部留学生的50%左右。

(二)新型授课方式提高竞争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近期谈到来华留学生层次不高问题时认为,产生的原因有:“基本采用中文授课,对外国学生难度较大,缺乏竞争力。”①

英文授课是提高留学生层次的方法之一。它省去了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麻烦,使他们可以较为轻松地用英文进入专业学习,获得学位。在浙江高校,国际教育逐渐开始了这种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创新课程。目前,英文授课有两种模式:

1.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

在学历教育上,立足本土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综合学科全英文授课的,不能不提到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它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校区。而英国诺丁汉大学是英国十强、世界百强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资全部是由英国总部严格选派的外籍教师,实行的是与英国国内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而学费又远低于英国留学的费用。该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让学生以较低成本获得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等同的学位。”因此,这种完全与国际接轨、本土优质低价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前来接受学历教育。2009年该校共有306名留学生,且全部为学历生(本科生202名,硕士生101名),学历生率为100%,创造了全国高校接受学历留学生比率之冠。学校还于2009年秋季首次招收了博士层次的外国留学生3名,实现了“提高层次”原则的进一步飞跃。

①张秀琴.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第四届第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9,(1):6.

2.中国教师全英文授课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为扩大留学生规模,满足来华留学生使用英语接受医学教育的需求,开设了用英语全程授课医学本科专业,得到了一些国家和来华学历留学生的欢迎。温州医学院就是这些高校的典型代表。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28所可以为留学生英文授课的高校之一。虽然于2006年才开始面向全球进行大规模招生,然而后来居上,当年就读的留学生达35名,来自10个国家。学校为他们开设西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MBBS,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授予学士学位。由于聘请优秀中国教师,采用英语全程授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历留学生。2009年全年在校留学生达393人,居全省第4位。并且393人中382人为学历生,学历生比例高达97.2%,名列全省高校学历生人数第2位。2006年5月,该校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

目前,浙江万里学院也在积极努力,争取尽快在该校的特色专业“国际贸易”中采用全英文讲授,以期吸引更多的学历留学生。

(三)挖掘新的生源,提高留学生学历层次“浙江模式”在提高留学生层次方面的另一做法是抓住教育入口衔接,挖掘中学低龄生源。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许多院校都只把目光瞄准国门之外,却忽视了已经在华接受中学教育的低龄外国留学生生源。其实,这批在华中学生年纪轻,语言基础好,可塑性强,正是高校招收学历留学生的绝好对象。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在每个春季学期,都坚持与杭州二中、绿城育华学校、源清中学等杭州市指定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中以及诸暨荣怀学校等国际学校取得联系,从高中外国毕业生中寻找生源。2009年3月,宁波诺丁汉大学还远赴外省市,在江苏的南京国际学校、上海的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做了大力宣传。以上做法,都为增加本科层次学历生起到了良好效果。

表3 是2009年浙江省学历留学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结果。①

①数据来自浙江省教育厅,参见网址http://www.study-in-china.info/study/contentdetail.asp?contentid=125。

三、保证质量模式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前会长于富增曾指出:“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她在世界上的学术和教育质量的地位。”①我们说,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的另一主要内涵。体现在浙江省留学生教育上就是:讲求真实效果,不容半点虚假;踏踏实实保证质量,切切实实严把关口。这些“关口”有:

(一)入学关

于富增指出:目前“本科留学生的选拔性还不强”,“对多数院校来说,因为要考虑保证学校一定留学生数量,往往对本科留学生的业务素质有迁就现象”②。在学历生的选拔性上,中国美术学院以严格著称,从不降低要求。该校是全国第一批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自1980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他们选拔本科学历留学生的做法一直是:让留学生和中国考生同场竞技,完成同样的考卷,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这种选拔方法虽然严格,但切实保证了质量,维护了学校的口碑。该校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要求更高,要在数小时内当堂写出2500字的论文,并同时完成艺术创作。2008年有10名外国学生报考该校博士,经严格选拔,最终只录取了2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部属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浙江大学也同样严把入学关。在2007年的夏季留学生本科录取工作中,学校国际教育学院不但审查报名者的HSK成绩,还仔细查看他们的高中成绩,在300多名符合录取条件的候选人中再加甄别,淘汰了100多人。

①于富增.在全国医科(西)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5,(1):10.

②于富增.又好又快地发展学历留学生教育.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8,(2):10.

(二)教学关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如何确保留学生教育中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师资质量?温州医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以各自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1.专业教学

温州医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的办学原则。2006年,该校酝酿已久的留学生全程英语授课工作正式展开。为了确保培养质量,温州医学院集中全校资源,为留学生教学配备了一批覆盖各学科的学术精英教师。但学校当时不少学科在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师资质量和英语水平问题尤为当务之急。于富增指出:“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培养模式的医科(西)院校,继续发展的着重点是下工夫提高我国教师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①鉴于此,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在当年9月举办了由外籍教师任教的第1期“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培训班”。它旨在通过培训让教师熟悉英语授课的程序,掌握外语教学技能,以更好地开展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工作。培训对象是60多名有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基础学科老师。培训班主要内容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技巧、教学法、中西方文化差异、国际礼仪、模拟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等。第1期培训班结束后,第二年继续举办。在第一学期全程英语授课结束后,又于2007年1月组织了下学期课程的试讲评课活动。他们邀请校教务处、各院负责人及外籍教师作为评委,对11名英文授课教师的试讲进行了评比,就教学内容设计、专业词汇发音、语速语调准确性及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为下学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总结教学工作,2009年5月,温州医学院专门举办了该校首届“留学生教学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亲临指导,这无疑给该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大的激励和鞭策。

2.语言教学

在一些业内人看来,留学生教育由于受到留学生语言能力限制难以开展到和本国学生同等的程度,因而不值得花费学校的雄厚师资。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几乎可以和小学老师画等号,根本谈不上引进人才。可是,处在发展中的浙江留学生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对留学生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师范大学目前学历留学生教育还基本没有发展,教学层次停留在汉语培训上。但是为了谋求长远发展,2008年,他们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为对外汉语教学配备了近乎“狮子搏兔”般的强大师资。现聘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引进教授、副教授各3人,博士8人,为全年200~300人的汉语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可以期待,这样的教学质量将在非学历生中树立口碑,使得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

①于富增.在全国医科(西)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5,(1):16.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春季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时,只有程度参差不齐的5名汉语生。然而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竟然为这5名学生开了3个班,以因材施教。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留学生,传出了口碑,使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三)培养关

培养人才是教育活动的目标。浙江工业大学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上始终保证质量。从2005年开始,该校就根据各专业每学期的培养计划,由专人负责,为每一位在校学历生制订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到目前已经坚持了5年,并不断针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进行修订、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进入该校的专升本留学生,在他们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学校把他们编入中高级汉语班进行语言强化,然后才让他们进入专业学习。这样就为他们的汉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大降低了他们进入专业学习的难度,保证了培养质量。从2006年开始,学校有针对性地为学历留学生单独开设了高等数学等课程,加强他们学习中薄弱环节的辅导工作,以保证学习质量。从2008年上学期起,针对不少学历生即将毕业,为他们单独开设了高级汉语写作课,以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受到留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大大提高了他们毕业论文的质量。

同样在2008年,为保证三年级留学生在中国医院的实习质量,温州医学院对留学生开展并强化汉语文化教学,为他们开设了医学汉语课。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了使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留学生能紧跟科学发展潮流,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开出了最前沿的腹部针灸、穴位埋线等专题课程,传授医学界目前最流行的诊疗方法,以保证培养质量。

(四)毕业关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毕业是在华学习活动的最后一关。能否拿到学位,顺利毕业,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一些高校管理部门,往往在此时对留学生高抬贵手,导致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也常常能蒙混过关。在这方面,浙江大学为我们树立了名校的榜样。

2004年,浙江大学数学系接受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CSC-HEC项目的一名巴基斯坦博士生。浙江大学数学系对该博士生获得学位的要求与中国学生的要求完全相同,即需要该生在SCI上发表论文一篇方能获得博士学位。然而该生直到2007年毕业前夕,尚未能发表论文。浙江大学数学系丝毫没有因为该生是中巴两国政府协议项目的高层人才的特殊身份而降低要求,于是该生当年博士论文答辩后,只获得了毕业证书,而未能获得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6月,该生回国后,通过努力发表了论文,浙江大学数学系才授予了该生博士学位。

浙江工业大学在健全了学籍制度以后,本着“严字当头,帮在其中,执行制度,严格管理”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对成绩不合格的留学生,该留级的留级,该退学的退学,不姑息迁就。该校在2006年、2007年各有1位、2008年有2位留学生因未能通过HSK6级考试。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学校没有让他们毕业,确保了学校学位和文凭的含金量。

(五)效益关

教育领域的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效果和发挥的利益。教学效果是人才培养的证据,也是招生工作中最好的广告。据嘉兴学院外事处张玉奎处长介绍,韩国关东大学过去曾一直将学生送往上海某著名大学进行语言学习,但是该名校因留学生规模过大,教学效果有时不能得到保证。后来,关东大学校长看中了距离上海只有80公里的嘉兴学院。该校把握机遇,狠抓教学质量,用连年HSK考试的喜人成绩证明,在嘉兴学院的留学生汉语成绩完全达到了在国内名校就读留学生的同等水平。因此,嘉兴学院在韩国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2008年,在金融危机大规模扩散,许多学校留学生锐减的时候,嘉兴学院不但保住了关东大学的稳定生源,还迎来其他大学慕名而来的新生源,实现了一人不减、稳中有升的可喜局面。“与浙江经济互动”是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的特点,它体现在教学所发挥的效益上。2008年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现在需求最大的专业是商贸汉语,因为许多留学生来华正是看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浙江是蜚声世界的中国经济热点地区,各大商业城市外商云集。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浙江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着手改革,以满足来华留学需求,发挥教学的实际效益。

浙江工商大学以该校在商业方面的强势学科为依托,专为有意从事商务活动的留学生开设了特色精品课程商务汉语,每学期17周,每周20学时。主要传授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谈判特点和表达规律,使留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写作技巧,并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投资环境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也为攻读经济类专业的硕士留学生课程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浙江万里学院旨在通过汉语、中国文化、中国经济、国际商务等一条龙综合课程使留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寻找在各领域里的合作机会。该校第一批墨西哥留学生于2007年9月入学,通过一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商务实地考察等方面收获颇丰。浙江工业大学在金融危机刚发生后,也立即在2008年秋季为留学生开设出了经贸汉语选修课,采用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版的最新教材《经贸中级汉语口语》,受到热烈欢迎。

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都发挥出了实际的效益,毕业后留浙从商的留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运用学到的专业语言和知识,在各类外贸公司、企业中从事代理、翻译等重要工作。2006年,韩国人朴田凭借着在华留学一年的经历,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在绍兴柯桥开办了公司。如今,像朴田这样的韩国人、日本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是通过留学绍兴文理学院,掌握了汉语并最终留在绍兴做生意的。现在,有的留学生还没毕业就一边学习一边经商,甚至出现周一至周五在杭州学习,周六、周日到绍兴、义乌跑生意的现象,做到学习、经商两不误。为了更好地与浙江经济互动,自2010年3月起,浙江工业大学更进一步,开设了专门的商务汉语学习班,每学期17周,每周12学时,聘请具有国际贸易专业背景的老师上课,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

四、规范管理模式

培养人才是目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在浙江,规范管理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在发展留学生教育中自觉的要求和行动。它体现了“浙江精神”中对诚信与和谐的追求。留学生教育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以下主要从学籍学制管理、生活住宿管理、激励机制制订、校园文化营造等内容来展开。

(一)学籍学制管理

省内高校中,浙江工业大学在学籍管理的规范化上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

1.建立完善制度

2005年前后,浙江工业大学依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9号令)的精神,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处的指导下,分别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其后,他们又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加以完善,在2007年起草了《浙江工业大学本科留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2008年起草了《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留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两套细则,使原有的学籍管理制度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2.创新学制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对留学生采取的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弹性制,即留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提前做毕业设计或论文以及提前毕业。这样人性化的学制,已使少数优秀留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节约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由于该校相当部分的留学生生源来自国外交流院校,这就需要建立前所未有的新型学制管理模式。根据磋商,该校在2002年与韩国徐罗伐大学及韩国东汉城大学合作,创造了“3+2”模式,实行专升本体制。首先由该校教务处认定留学生在韩国的学校的学分,并制定了来华学习的最低毕业学分和培养计划。接着,又在2005年和2006年相继与韩国庆州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学制采取了“3+1”模式,即学生在中国学习一年汉语,在韩国学习三年专业。由该校根据韩国大学要求制定相应课程计划,韩国大学承认其学生在该校所修学分。由于工作有序,管理规范,受到对方学校和留学生的广泛好评,扩大了该校在韩国的影响力。

中国美术学院在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上非常严格。2008年夏季,一位叙利亚学生考上了该校博士,然而秋季入学报到时,却迟到一个半月,并事先没有说明任何原因。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该校予以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理,对其他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二)生活住宿管理

优质的住宿服务是确保留学生安心学习的重要保证。杭州师范大学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有远近闻名的“五化”,即教学小班化、教师专业化、管理规范化、住宿宾馆化、活动系列化。在住宿管理上,留学生所住的“李园”,所有房间均为公寓式套间,并根据留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有11种不同价位标准的房型,而且每种房型都至少配有电视、电话、冰箱、空调、洗衣机、饮水机、DVD影碟机、国际直拨电话、网络接头等硬件。此外,还配备了专业服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坚持提供微笑服务、细节服务和人性化服务。

住宿安全是住宿服务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治安事件,都会上升为涉外事件,产生国际影响,是所谓“外事无小事”。为了保证留学生活安全,响应全校范围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008年11月,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组织留学生召开了以“安全伴我行,快乐每一天”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以观看用电事故录像和图片引入主题。然后,启发留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和使用电器”展开热烈地讨论。最后,由留学生辅导员总结用电安全、防火安全等常识,传授火灾报警、火灾初期扑救、火场自救逃生等知识技能,再延伸到校外交通安全等管理教育。主题班会提升了留学生们的校园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确保了留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激励机制制定

浙江省目前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共有28所,而接受教育部政府奖学金公费留学生的只有4所。因此,引入激励机制,设立校内奖学金以激发自费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浙江高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得力举措。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2008年该校颁布了《浙江工业大学留学生奖学金管理条例》,于2008年底为首批符合评比标准、成绩优秀的自费留学生共26人颁发了该校首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总金额达到52700元,得到积极热烈的反响,不少留学生因此继续留了下来。浙江工商大学计划自2009年起为留学生设立如下奖学金:①学位生奖学金,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年人民币6000元至24000;②汉语语言生奖学金,每人每年人民币500元至3000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本校的语言生设立了三种奖学金:①学业优秀奖;②出勤奖;③HSK优秀奖。计划于2009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发放。其中,出勤奖是针对留学生出勤率不高这一普遍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对全省乃至全国同行有着借鉴意义。HSK优秀奖则是为了激励学生参加HSK考试,达到6~8级可获得400元奖励,8级以上可获得500元奖励。目前,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省内其他高校都也正在酝酿实施校内奖学金的方案。

(四)校园文化营造

营造校园文化是规范管理的一项易为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手段。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让外国学生放松身心,调剂生活;全面展示中国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活动,可以使留学生产生对华友好的感情。由各种活动带来的温馨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使留学生自觉服从学校管理而不产生抵触情绪。可以说,营造校园文化是增进留学生与留学生管理干部感情的纽带,是潜移默化吸引生源的最佳方法,更是为我国外交工作全局服务的高明手段,应当很好地加以运用。浙江省高校的经验有两方面:

1.展示文化魅力

了解一个国家,首先是从了解她的文化开始。为展示浙东文化,进一步拓展宁波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加强宁波高校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2007年7月,由宁波市外办、市教育局、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宁波国际大学生节”开幕,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留学生代表参加。5天的节日中,中外大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他们参观了北仑港区、杭州湾大桥等重大工程,游览了渔村、古镇、生态农庄,寻访了天童寺、天一阁等文化名胜。同时,还通过体育竞技、主题讨论、生活体验等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学生对此次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中国的美好回忆,使他们离别时流连忘返,充满依恋之情,有的甚至泪流满面。成功的交流对宁波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宁波市共有4所高校接收了外国留学生889人,占全省留学生总数的12%,在地级市中仅次于省会杭州,名列亚军。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分列当年全省留学生总数第3名、第7名和第9名。

2.营造和谐氛围

为丰富留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给来华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2007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主办了“梦行浙江”全省首届外国留学生才艺展示大型活动。全省21所高校500多名中外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引起极大反响。此项活动以后每年都按期举行。

温州医学院自2007年起,已经为留学生连续举办了3届“留学生文化节”。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胡臻指出:文化节给中外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中外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009年春季的“留学生文化节”,长达两个多月,内容十分丰富,分开幕式、学在中国、趣味运动、文化系列、学习大PK、爱在温州、闭幕式等诸多环节,极大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浙江工业大学作为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高校间留学生联谊的组织工作。该校于2007年底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联谊会”。这是浙江省高校成立的第一家留学生联谊组织。一年多来,它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亮丽的风景。2008年,联谊会成立了留学生篮球社,开展校内外中外学生之间的各类比赛活动,以运动的方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2009年5月,又举办由各高校社团参加的留学生晚会暨中外同学会。联谊会加强了兄弟学校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切了留学生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

联谊会成立的另一作用,是及时反映留学生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维护广大留学生的切身利益,并使留学生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联谊会的建立,使留学生和管理干部之间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增进交流,实现良性互动,为规范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结语

在浙江省内各留学生接受院校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本文的相关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了。笔者特此向省内同仁致谢!通过这次调研,笔者深深感到,面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大好形势,任何高校都没有理由推诿和等待。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否则就会被抛到历史发展的车轮之外。

浙江是我国最小的省份之一,面积仅占全国的1.06%。然而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一度落后的浙江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新的世纪得到了长足进展。多种留学生教育领域的首创做法,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这就是21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战略的根本特点。愿本文能给有志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全国同仁以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启示。  

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策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金志林 高昕丹 王晓奋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一、中国美术学院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历史沿革

1911年,王国维在为《国学丛刊》撰写的序言中写到:“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在文末,王国维又专门指出:“以上三说,其理至浅,其事至明,此在他国所不必言,而世之君子犹或疑之,不意至今日而犹使余为此哓哓也。适同人将刊行《国学杂志》,敢以此言序其端。此志之刊,虽以中学为主,然不敢蹈世人之争论,此则同人所自信,而亦不能不自白于天下者也。”王国维这番话是为了反对当时已初现端倪的喧嚣而空泛的文化论争,然而,王国维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在其身后,这场论争也并没有结束,反而以各种形式延续了几乎一个世纪。

王国维所要倡导的,是一种东西文化之间的通达,他说“未有不通西学者能通汉学,而未有不通汉学者能通西学。”这种学问的通境,似乎是伟大学者必备的心志,他的挚友梁启超曾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为他撰写碑铭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自诩“为不中不西、非古非今”之学。1928年,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建于杭州西子湖畔,她的创建者蔡元培、林风眠同样抱持着通达中西、调和中西之志,倡导“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当然,欲达成这一志业,在艺术实践之外,还须“有学”,还须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这所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她的理想和风骨:深重的文化使命感、艺理兼重的精神,以及会通中西的文化视野。早在国立艺专时期,郑午昌、滕固等学者就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美术只有融入世界艺术之林,才能放射其应有的光芒。只有在世界艺术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艺术的特性。所以,倡导“文化通境”、建立“国际视野”、在世界视野中传播和发展中国美术,可以说是始终贯穿在中国美术学院发展历程中的学术宗旨。

8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如今站在时代艺术教学和创作研究的前沿,向世界推介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元素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中国美术学院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近3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对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浙江省委、省政府已向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亦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工作目标下的重要一环。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66所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重点专业院校,于1978年即设立了留学生办公室,并于1980年招收第一批来自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的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外国留学生8名,其中1人为本科生。1986年,招收首名外国留学生硕士生(中国画专业)。1996年,招收首名外国留学生博士生(中国画专业)。

从1980年至1994年,长期留学生人数每年均徘徊于10人左右。1995年至1999年,前来进修的长期留学生人数有了显著增长,每年达到20人左右。其中自费生人数达到50%。长期留学生层次涵盖了进修、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所学专业由中国画拓展到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环艺、工艺、陶瓷、综合绘画、美术史等专业。同时期,中国美术学院的短期生交流呈现异常活跃的态势,每年有十余批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的中国文化短训生来我院学习、交流。

2000年至2002年,因亚洲金融风暴及学校南山校区整体改造等因素,前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的留学生人数没有显著增长。2003年,南山新校区落成,国际教育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化、多元化、开放性的办学格局已经成型。2003年9月,成立了中国画、书法、中国文化研究、汉语言四个教学工作室。学院的硬件设施也有了很大提高,设立国画书法专业画室、临摹室以及现代化的汉语言语音教室6间,同时在美丽的南山校区专门建造温馨舒适的留学生宿舍,为留学生们安心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3年至今,国际教育学院的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03年全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80名,2004年全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102名,2005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111名。2006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231人。2007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266人。2008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249人。2009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303人。截至目前为止,到中国美术学院留学的学生国别数已达70多个,以欧美及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居多。

二、中国美术学院留学生教育工作现状

(一)制度完善

自1980年中国美术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学院一直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制度严格,操作规范。

因中国美术学院的留学生工作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各方面进行了制度上的规范和保障,制定了《中国美术学院留学生学历生管理条例》、《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宿舍管理条例》、《中国美术学院外国专家留学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手册》等等。

(二)管理规范

1.招生入学管理

对于留学生的招生,中国美术学院严格按照《中国美术学院招生简章》及留学生的相关规定对留学生入学资格进行严格审查。进修生免试,宽进严出。学历学生均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境内生入学考试,在专业成绩达到总院合格标准、HSK成绩达到初等C级(本科生)、初等A级(研究生、博士生)条件下,方予录取。留学生一经入学,留学生办公室即发放《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手册》,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条例,对留学生的生活、安全、制度、法律等进行宣传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目前已建成国际教育学院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网站。

2.住宿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有专用留学生宿舍,制定《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宿舍管理条例》、《中国美术学院外国专家留学生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对留学生进行住宿管理。

对于外住留学生,根据《留学生手册》中外住规定,留学生提出申请,并在征得其父母的同意、确认其租住房屋属公安局许可外国人居住房的情况下,留备其租赁协议,同意其外住申请。同时,留学生办公室与当地派出所保持联系,确保留学生的外住安全。

3.教务教学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留学生教育工作以学殖渊深的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旨在构建学历层次齐备的教学体系,分层次制定外国留学生学历生培养实施方案。目前留学生所学专业覆盖了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所提供的各个专业。学历学生及其他专业的进修生趋同于境内生学籍管理。

关于学历留学生的毕业时间问题,我们采取了既重质量,又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既按照境内生趋同管理,又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思维习惯,特制定了《留学生招生和学籍管理补充管理条例》,对学习和语言有一定困难但态度端正的学生,允许其适当延长学制。此条例既保证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凭含金量,又比较适合留学生学习情况。

国际教育学院对语言生及中国画、书法进修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让留学生在这里能真正学有所获。

4.留学生指导员制度

由于近年来留学生人数增加,学历生年龄趋小,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定了留学生指导员制度。留学生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与留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解决其心理和学习困惑问题。为此,我们特指定学生科1名资深留学生管理人员和2名教务科人员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并随时为学生进行心理和学习的辅导工作。

(三)特色办学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是在国内享有盛誉及富有魅力的特色专业院校。在美术高等教育领域,居于全国前列。在积极培养各层次的学历生的同时,2007年起我院一直对留学生进修生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除了坚持开设已经非常成熟的中国画、书法进修班之外,还特别增设了中国文化特色选修课,涵盖国乐欣赏、茶文化、养生、戏剧和太极健身等课程。2009年开设“视觉国学”跨语境高级研修班,聘请专业领域的名家名师,采用双语教学,吸引高层次的、对中国书画感兴趣、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留学生。2010年拟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国画班,并计划拓展陶艺和传统水印木刻进修班。

金融危机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依然影响深重,也使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众多外国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持续削减,人民币汇率在危机中相对于除美元之外的几乎所有货币均呈坚挺态势,这使大部分家庭在按人民币标准支付学生在华期间学费和生活费时必须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艺术教育的国际生源相对狭窄,许多发达国家对艺术类学生的经济支助甚少,欠发达国家的学生又很少选择艺术为其专业,这正是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来华留学生规模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

三、今后发展策略

(一)当今各国留学生政策定位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已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旋律。人文交流在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长期以来通过赴美留学生的培养,网罗全世界的青年精英,以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升其国力。出于这种考虑,美国不惜耗资,以高额奖学金吸引人才。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深化,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导致美国国内学费上涨、各大学预算削减,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几率降低,形成精英留学生和中等水平的自费留学生并重的格局。

加拿大、澳大利亚多年来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其国民收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份额。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境遇下,加拿大政府加紧为各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国际招生部门增加人力和物力的资源配置,加大工作力度。澳大利亚近年来扩大奖学金提供范围和额度,加强在亚洲各国宣传其留学环境和政策。澳大利亚移民局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签证风险类别,使其他国家学生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来选择澳洲留学,并将留学与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待遇挂钩,予以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法国为了提升其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十分重视教育,教育总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7%左右。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增设各类奖学金,同时,广泛增设英语课程,据统计,近三年来高等院校开设英语授课课程从700门增至1200门,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法国政府还坚持国际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日本政府提出“亚洲门户战略”构想,将积极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提出2025年“留学生35万人”计划,全力推进大学的国际化,其留学生目前已达10余万人。2009年,在经济严重衰退情况下,依然拨款420亿日元进行留学环境建设。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长期以来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是培植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学校开始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这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标志。20世纪90年代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从亚洲国家扩展到西方一些工业化发达国家。2001年到2008年期间,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来华留学生效益和影响已日益显现出来。近年,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将超过50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

(二)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代表中国美术教育当代精神,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与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留学生工作将继续全面贯彻“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十六字方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责任”为指导思想,以“多元互动,和而不同”为学术理念,强调科学、和谐地发展留学生事业,抓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把国际化当作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的重要一环。中国美术学院拟在未来三年内抓住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调动各学院、系部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培养高层次学位外国留学生的能力,并扩大留学生的教学规模,力争留学生总人数在2012年前后达到500名,其中学历生应达到150名。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源涵盖国争取达到50个国家。培养一批对中国拥有深厚感情的国际艺术人才。

(三)发展策略

1.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重点推出具有美院特色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以往中国美术学院来华留学生的对外宣传工作主要是通过教育部的宣传网站和手册、留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教育部组织的各项教育展以及教师介绍等形式展开,宣传力度尚不够大,今后,我们将通过国际教育学院已有的多语种网站,进行广泛宣传。同时我们将完善和包装一系列有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对外教学学历生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设计各种文化短训项目和研究项目来吸引各国留学生。通过高层次学生的培养,造就亲近中国文化,又具有浓厚中国情节的艺术人才,通过短期文化班的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培植软实力。此外,我们还将努力寻找各种途径,与具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国内中学及国外资深教育中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招生渠道。

2.加强与国外院校之间的联系,扩大合作培养和各类短期培训交流的可能性

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从外事的角度是寻求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学以提高我院自身的学术形象和国际地位,侧重面是学术;而从外训的角度而言,则应着眼于其他国家一些相对学术弱势的院校,他们重视的是中国美院的世界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希望借助我院的力量来培养学生,提高其自身学术形象,因此与他们建立一定层面的合作关系,达成培训项目的合作,可能性极大。就我方而言,开展这些项目亦是为我输送生源的有效方式,如中国美术学院与日本岐阜女子大学、韩国桂园造型艺术大学、东京美术学校、大东文化大学等学校已经开展的合作,不仅需要继续,更需要拓展。与欧美国家的相应学校达成合作,也是我们未来三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3.巩固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学科的对外教学平台,拓展设计学科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对外教学规模

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教学的强项之一为中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教学,并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特别是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类博士课程中,已有多名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且每年都有留学生进入这一高层次的梯队,这些博士生的国别也由亚洲学生拓展到了欧美。

此外,随着学院的发展,设计学科和造型学科同样成为我院的学术高点,建筑和动画学科亦成为学术亮点。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对设计人才有大量需求,而中国的设计学术水平正不断提高,有些已与国际水平接轨,因此,设计类国际学生人数的增加已经成为我院国际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在新媒体系、传媒动画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都有国际学生在读。因此我们准备将这些新兴学科的对外招生宣传工作作为今后外宣工作的着力点之一,并积极协助这些学院和系科合理设置对外教学课程,争取在设计系中首先实现教育部对外教学要求的双语教学,实现艺术院校这一项目的突破。

4.国际化课程及教师队伍建设

国际化是中国美术学院总体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全院之力,共同完成。中国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重点为切实加强国际化课程群建设,为未来三年培育2~3个国际化专业打好基础。我们将从国际教育学院已开设的中国画、中国书法、“视觉国学”跨语境高级研修班等课程着手,着力改革、大胆尝试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同时对全院的二级院系英语授课课程情况进行可行性调研,建议学院将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与建设国际化课程群及国际化专业相结合,通过有的放矢的进修和学习,为学校国际化专业建设培养一批实用人才。

5.提高国际学生参与学院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国际学生开展系列学术活动

目前,在校的外国留学生参与学院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他们往往缺乏主人翁的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视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院的学术活动。在校的留学生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我们可以在他们中间从文化多元性的角度展开一系列的学术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氛围,这也是提升学院形象、扩大招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6.完善专家咨询机制

在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有限的管理队伍中,专设一名汉语咨询老师和一名英语咨询老师,针对留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机制。

7.完善奖学金制度

充分利用中国美术学院既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又是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生接收学校的优势,吸收发达国家一流美术学院学历生优质生源。同时,鉴于现在的留学生队伍还是以自费生为主体,为了对自费生“奖优、吸优”,建议结合国家和浙江省的奖学金项目,拟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以吸引更多国家的学生来校报名。

四、结语

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处于空前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全球化、大众文化、技术媒介等问题构成了当前艺术和艺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系列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美术学院留学生教育的新理念渐渐形成,并且逐步建构起“面向全球、立足本土、直指当下”的问题视野和研究格局。2009年开始,依托深厚的传统积淀以及丰富的国际学术资源优势,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始启动“视觉国学”跨语境高级研修班,旨在整合多元文化资源,突破海外中国艺术史写作中现存的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 tudies)研究模式,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汉学与国学之争,在交互文化语境中梳理以书画为中心的国学系统,通过多种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中国视觉文化的本土建构方式。这是学术学殖渊深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新的历史视域中,为应对世界视觉文化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而迈出的又一新的学术脚步。我们相信,在新的学科格局和文化视野中,中国美院留学生教育将以高昂的激情,继续为弘扬民族艺术与视觉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现状分析

徐丽华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作为我国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一个省份,全省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有着别的省市所不具备的地域优势。为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浙江高校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扩大全省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经省政府同意,2009年设立了“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设立,结束了原先浙江省高校只拥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的现象,开拓了全省高校留学生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在分析我国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总体类别及特点的基础上,阐述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特点、成效及建议。

一、我国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类别及特点

从奖学金经费来源看,我国外国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种类,目前大致可分为四类: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高校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

(一)中国政府奖学金

该类奖学金是指中国政府设立的用于资助世界各国学生、学者到中国高等学校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活动的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由我国中央财政出资,分别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类别可分六类:本科生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汉语进修生奖学金、普通进修生奖学金和高级进修生奖学金。另外按项目分为长城奖学金、优秀留学生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项目和中华文化研究项目等。该类奖学金的招生类别、申请途径、奖学金的内容和标准都有不同的类型。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孔子学院奖学金分为两类:进修奖学金和学历奖学金。该奖学金自2009年开始设立,当年提供了3000个名额,用于招收汉语进修生、学位生(含本科、硕士和博士)。2010年的孔子学院奖学金除了招收一年内的汉语进修生外,学位生主要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本土化汉语教师。孔子学院奖学金的资助对象非常明确:各国孔子学院(课堂)的优秀学员;在海外从事或计划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及致力于中国汉语文化传播的人士;参加国家汉办主办的各类汉语考试且成绩优异者;“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学生、留学生等中文比赛优秀参赛选手;国外有关高校汉语学习者;符合孔子学院总部特定协议规定条件的人士。该类奖学金的招生工作由各具有招生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资格的院校自主招生,具体招生名额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统一分配。

(二)地方政府奖学金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许多省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注重通过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来提升本地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奖学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各省市教委或教育厅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自2004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云南、辽宁、山西、陕西、浙江、江西等省市相继设立了地方政府奖学金。

各地方政府奖学金类别特点有所不同,如北京市政府2005年批准设立“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2006年正式启动,奖学金总额为人民币3500万元,200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民币500万元。其对中央部委在京院校采取北京市或中央共建的形式拨付资金,市属院校采取直接拨付的方式拨付资金。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领导小组按年度对各接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执行情况进行评审。①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原则上只提供学费,分为五个类别:博士生奖学金每人每学年4万元人民币,硕士生奖学金每人每学年3万元人民币,本科生奖学金每人每学年2万元人民币,高级进修生或长期语言生奖学金每人每学年1万元人民币,校际交流或特殊贡献生奖学金每人每学年5000元。②而“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为全额奖学金,该奖学金只提供给博士研究生,数额平均每人每学年5.4万元人民币,含注册费、学费、实验费、实习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综合保险、基本生活费、导师津贴费等。奖学金生生活费按月发给,每人1500元人民币。

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回顾与展望,http://cpfd.cnki.com.cnAreaCPFDCONFArticleLis t-BJGY200812003.htm.

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回顾与展望,http://cpfd.cnki.com.cnAreaCPFDCONFArticleLis t-BJGY200812003.htm.

(三)高校奖学金

该奖学金是由高校设立的,用于资助外国学生、学者到本校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活动。高校奖学金由高校出资,学校外事处或国际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目前我国尚无设立该类奖学金院校的具体统计数据,就浙江省而言,目前已有多所学校设立该类奖学金,奖学金具体数额不等,主要用于提供学费等,也有以学业优秀奖、出勤奖、HSK优秀奖等名目设立的①,以此来吸引高层次、更多国家的优秀留学生来校学习,鼓励在校生努力学习。

(四)企业奖学金

该奖学金由企业出资建立,用于资助友好国家优秀人才到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活动。国家开发银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石油公司、路桥公司等大企业都设立了该类专项奖学金。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捐资400万元人民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外国人来华学习专项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国家开发银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国家及地区来中国学习的留学人员;华为奖学金重点资助来中国学习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留学人员。该类奖学金还有由企业出资设立在某个高校内的,如华力特奖学金。这是深圳市华力特电器有限公司在湖南大学设立的奖学金,每年有5名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此项资助。②又如湖州师范学院于2009年9月设立浙江省首个企业家资助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丁建永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该奖学金由浙江诸暨舒乐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诸暨市双友蓄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建永先生捐赠。首次得到资助的是乌克兰的两名学生,这对促进湖州师范学院与乌克兰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③

二、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特点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作为地方政府奖学金与其他省市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章辉,夏青等.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省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9,(3):36-40.

②外国留学生到湖南大学留学的优势,http://www.jinan5.com/edu/liuxue/2009/1103/32730.html.

③我校设立全省首个企业家资助外国留学生奖学金,http://www.hutc.zj.cn/xwzx2008/content.asp?ID=11523.

(一)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有明确的奖励对象《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奖学金的奖励对象:首先受奖励的来华留学生可以是浙江省所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正在申请或已在学习的学生,其次受奖励的学生类别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就读时间在一学期及以上的长期进修生。与其他地方政府奖学金相比,浙江省较为明确地提出该奖学金申请者可以是已在读的学生也可以是正在申请的学生。同时“就读时间在一学期及以上的长期进修生”这一较为笼统的概念类别,言简意赅地涵盖了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等类别。

(二)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有较为严格的奖励类别和申请条件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分A、B、C三类,实行不同的奖励标准,具有不同的基本申请条件。

A类奖学金,每人每年3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来浙江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该类奖学金主要用于缴纳注册费、学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重大疾病与意外事故保险等。其中博士研究生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或相当学历,有2名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硕士研究生申请人应具有学士学位或相当学历,有2名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年龄在35周岁以下。

B类奖学金,每人每年2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来浙江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优秀的本科生。该类奖学金主要用于缴纳注册费、学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重大疾病与意外事故保险等。申请该类奖学金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应获得相当于中国高级中学毕业的学历或证书,年龄在30周岁以下。

C类奖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人民币,用于奖励已在浙江高校就读的品学兼优的长期外国进修生。

此外,《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了以上三类申请者共同的申请条件:须拥有外国国籍,持有外国护照,对华友好,身体健康;具备相应的汉语水平,并提供相关证明,如HSK证书、其他汉语学习和考试证书等,而英语授课专业汉语要求可适当放宽;未同时获得中国政府其他各类奖学金。另外,针对已在校学习申请者的条件为:在校内无旷课等违反校纪校规行为,在校外无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良好;申请人成绩在本年级或本班名列前茅。

(三)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有着较为完善的运作体制

首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综合考虑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学位生的比例及发展状况等因素,制订奖学金分配方案,并在每年12月底向各有关高校下达下一年度的奖学金名额。

其次,各高校及时公布奖学金申请的有关信息,如具体专业、奖学金名额、资格条件等,并指派专人负责受理工作。受理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年1月至5月,具体时间由学校确定。申请人按照A类、B类、C类奖学金规定的条件,在规定期限内向已就读的或拟就读的高校提出书面申请,每学年一次,符合奖学金申请条件的留学生可连续申请。

再次,各高校奖学金评审工作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讨论提出评审意见并报分管校长批准。学校将评审结果在校内公示一周,并在每年7月底将奖学金名单及有关申请材料一并上报浙江省教育厅。

最后,浙江省教育厅会同浙江省财政厅对上报的奖学金名单进行审核,并在浙江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上公示一周,确无异议后,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名单,并将资金下达给有关高校。

(四)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作为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管理单位——浙江省教育厅对各奖学金院校提出了极为明确的工作要求。奖学金接受院校要自觉接受省教育厅对奖学金使用、管理、执行、完成和绩效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估。省教育厅将依据各高校奖学金工作绩效结果制订下一年度奖学金分配方案。《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奖学金项目经费实行年度申请,核定后以拨款方式进行。奖学金院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奖学金办法规定,对奖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三、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成效

(一)有助于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拓宽招生渠道《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高校留学生规模应达到全省在校生数的2%以上,优势学科的留学生规模应达到在校生数的5%以上,其中学历教育留学生应占留学生总数的50%以上,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占10%以上。”以200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在校生860931人为基数的话,浙江省高校留学生规模占全省在校生数的2%就超过17万人,而2009年全省高校共招收留学生8217人,其中长期生6727人,占82%。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共计2727人,占本年度留学生总人数的33%。①所以从留学生的数量上看,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设立对吸引各国学生来浙江学习、扩大全省留学生的规模必将起到引领的作用,对提高高校留学生招生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奖学金获得学生在浙江的亲身经历,以及对浙江文化、经济、教育的认同感则会在其群体中更有说服力,从这一点来说,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不仅成为我省留学生招生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同时也将成为浙江省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宣传者,成为亲浙、友浙、爱浙的外国人士。

(二)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层次,优化生源结构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的设立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浙江学习和深造,这有助于优化我省留学生生源结构,提升我省留学生总体水平。良好的生源结构有助于高校汇聚学术力量、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设立一定会激发在校留学生刻苦学习的潜在动力,帮助留学生群体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各高校留学生形成优良学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主动帮助他人。他们会成为留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的好助手,在留学生中起着榜样带头作用。

(四)有助于优化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浙江省高校招收的留学生还是以汉语学习及进修为主,大多学习一学期或一年,有些还属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学习汉语,但同时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是用中文授课的,尤其是本科教育阶段,仅有的几门双语课程和英语授课课程也因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外语水平所限而名不符实。中文授课对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出很高的汉语水平要求,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学位生规模。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利用奖学金生名额分配引导各高校开设英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英语授课国际化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扩大学位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高校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①摘自浙江省教育厅网站,2009年浙江省高校招收留学生人数前十位排名,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9-12-24/news20091224145358.html.

(五)有助于规范留学生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提到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需要有负责奖学金事务的归口管理机构和具体管理人员。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各高校规范留学生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出入境、教学、日常生活管理办法,使相关院校的留学生管理从被动行为走向自觉主动行为。同时也能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家有关政策、了解留学生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具有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留学生管理干部。

(六)有助于各高校留学生教学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浙江省目前有25所高等院校接受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各校留学生教学、生活设施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因种种原因,没有专门的留学生教学用房、专用的留学生宿舍楼,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建立是促使相关高校重视留学生的教学、生活条件的改善的有利因素。良好的教学、生活条件将为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四、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奖学金的宣传力度

我省2009年度才设立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国内外留学生对这一政策的了解不够,申请的学生有限。因此,政府和学校都要加强对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宣传力度,在我省留学生招生网站上设立专门奖学金招生宣传栏目,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外合作院校、海外教育展,以及在校的奖学金获得学生、出国留学人员等途径扩大影响力。同时,浙江省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投入,扩大受益面。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也可作为一种引智渠道,从发展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配合浙江省政府的外事活动,拓展新的交流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提高浙江省政府来华奖学金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鼓励各高校提供配套资金

为了扩大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影响力和使用效益,鼓励相关院校设立奖学金配套资金,教育厅应对设立配套奖学金的院校给予录取名额的倾斜。

(三)规范奖学金发放制度

高校应成立奖学金评审工作小组,制定评审办法和实施细则,由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专人负责具体执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奖学金获得候选人,树立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信誉度。在奖学金经费到位后,奖学金院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奖学金管理办法,为奖学金设立单独财务科目、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四)制定更为明确的奖学金申请细则《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在奖学金申请条款中虽然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和五个其他条件,但各高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细化的申请条件,特别是针对在校学生,从学习成绩、出勤情况、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等方面详细规定奖学金的申请条件。

(五)进一步明确奖学金发放内容《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关于奖学金标准虽有明确的范围,但由于全省各高校注册费、学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等各不相同,就导致了相同的奖学金金额,在不同的高校其实际运用程度不同。如已在我校就读的优秀本科生获得B类奖学金,其奖学金缴纳了一年的学费、基本教材费、重大疾病与意外事故保险外,还有奖学金多余,这多余的钱应以什么名目发给学生。另外,《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管理办法》关于A类和B类奖学金只是注明了奖学金的主要用途,但奖学金是一次性奖励给学生(明补)还是直接用于缴纳注册费、学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重大疾病与意外事故保险(暗补)没有明确说明。

(六)建立奖学金年度评审制

为了充分发挥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加强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的管理,各高校要对已经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严格要求,不定期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应制定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制度,由各高校负责对学习期限在一学年以上的A类和B类奖学金获得者进行年度评度。具体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考勤情况、行为表现和奖惩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此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继续申请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并将评审结果上报省教育厅。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我省设立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也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它将对我省留学生教育事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市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回顾与展望,http://cpfd.cnki.com.cnAreaCPFDCONFArticleList-BJGY200812003.htm.

[2]贺继军.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

[3]刘京辉.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和展望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9,(3).

[4]马方来.中韩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比较及其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管理办法(沪教委外〔2006〕78号).

[6]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管理办法(浙教外〔2009〕138号).  

浅谈全球化时代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策略——以宁波大学为例

陈玉涓 陈金辉

(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申请来华学习和进修,从教育部获悉,2009年,全年在华学习人数首次突破23万人,比上年增长6.57%,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然而学历生人数只有93450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9.23%,来华留学生教育以语言生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而作为地方高校的宁波大学也同样处于相同的状况,而且与“985”高校等相比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近年来,从教育部到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越来越重视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因此宁波大学也积极响应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号召,逐步推进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搭建留学生招生的平台,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整体、全方位推进。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介绍

自2002年获批教育部政府奖学金公派留学生招生资格,成为全国100余所具备资格的高校之一以来,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图1和图2分别是我校几年来留学生增长的情况。

从图中可见,无论是我校的获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人数,还是留学生总人数,在过去几年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12月底,宁波大学已培养了自韩国、墨西哥、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法国、美国、德国、冰岛等4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来华留学生。但是,留学生教育的层次相对较低。2009年底,留学生规模为238人,其中本科生仅有25人,比例为10.5%,研究生仅6人,比例为2.5%,因此来华留学生还是以语言进修生为主。

二、留学生教育的困难

我校来华留学生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211工程”高校以及部分地方高校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表现在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办学的层次、招生的渠道等,因此学校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

缺乏具有特色并且吸引留学生的专业体系。在我校现有的专业中,虽然有一部分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有些能够勉强凑成一个专业,但是教师很难完全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而且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方式以及评价的方法都不能很好地迎合留学生的需求,而且多数的学历生专业的学习必须通过HSK一定等级的考试后才可以进入专业的学习,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不但要快速地适应语言的学习,而且还要克服用汉语理解专业知识的困难,这样一个传统的留学生教育模式为学历生的招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继续构建以国际化师资力量为支撑的新的特色专业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但是用英语授课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虽然我校有海外学习、进修或者访问经历的教师比例较高,但是只有部分教师在国外期间较好地熟悉了国外高校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比较好地开展全英文授课教学,而多数教师对于全英文教学缺乏信心,还是需要进一步地深造和提高。如果要培育一支专业教学团队,就需要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逐个提高。

此外,学校在发展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比如中国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但是这些奖学金对学校大规模招收留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校在整体发展中,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还不是重点工作,因此在资源分配中,学校也很难拿出较大额度的资金来助推此项工作。

三、大力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策略

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作为地方高校的宁波大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寻求新的渠道,争取更多的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实施建设一个全英文授课的专业体系,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宣传和招生平台,培养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构建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形成一个由多层次学历生组成,并且结构合理的“五个一”发展策略。

(一)建设一个全英文授课的专业体系

全英文授课的专业体系建设是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切实为留学生构建一个全英文学习专业知识和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兼顾的专业体系,能够有效降低留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未来2~3年,学校计划试点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和医学三个全英文授课专业,而且实现小班化教学,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初期班级学生全部由中国学生组成试点,到第二、第三年开始采用中外学生混合班形式授课,机械工程专业采用中外学生混合的国际班形式,医学采用全外国学生班级。在三个专业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进其他可行的全英文专业建设。

(二)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宣传和招生平台

宣传和招生平台的建设是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来源,只有宣传到位了,学生招收入校了,学校才可以开展留学生的教育。首先,未来几年,学校重点以项目方式整体引进外国留学生,主要依托国外人际关系网络、中介机构等,根据学校专业的特色,结合各国留学生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开展宣传,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及奖学金的倾斜,以整个班级引进;其次,也可以利用我校已有的与70多所国外合作院校的关系,通过他们将宁波大学推向海外,并且招收一定数量的学历生和交换学生;再者,学校可以采用“走出去”战略,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参加国际教育展,搭建更多的留学生招收平台,寻求更多的渠道,招收学生;最后,学校也可以利用毕业的留学生,通过他们的介绍吸引新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三)培养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全英文教学,也是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支撑。学校可以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合理分类,根据有全英文授课能力的教师的专业方向、数量,并结合市场需求,确定建设全英文授课的专业,并且有效利用学校出国培训的基金派遣具有潜能的教师出国培训,学习外国知名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等,学成之后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强化全英文授课团队的合作意识,经常性开展专业建设的研讨会,查漏补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全英文专业的体系。

(四)构建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全员参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不竭动力。学校逐步构建起由外事处归口管理、学科性学院配合的管理体系。学科性学院要积极参与到来华留学生招生宣传、全英文专业建设、留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科性学院发展留学生教育,比如留学生的学费全额由学科性学院缴收和支配。外事处、留学生办公室作为总体管理部门,牵头培养一支由各学科性学院的留学生秘书组成的留学生日常管理队伍,负责对这支队伍的日常培训和指导,服务整体的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

(五)促成多层次学历并存,并且合理的留学生结构

合理的留学生学历结构是确保留学生规模稳定、层次提升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在招生阶段就高度重视在校留学生学历层次的合理性,根据学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总体资源,合理分配,资助不同层次的专业建设、留学生招收,有导向性地促成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语言进修生和文化交流项目生为辅的留学生结构。

略论建构浙江来华留学的整合优势

王政挺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教育的国际化或者说国际的教育交流,重点是人的交流,所以,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浙江留学,其意义就至关重要。

一般的理解,国外学生到中国来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缺乏与不对称,人们一直以来对来华留学的宣传重视不够,在宣传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也是亟待改变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要真正吸引大量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建立这方面的优势,我们的做法还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宣传和沟通的层面,还应该开展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整合工作,从而凸显特色,在整个国际教育交流的大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优势。

一、成分留学

现在来华留学生的招收,提供的方式比较规范,一般都是专业的整体的提供和介绍。这当然是需要的,也保障了国际学生来华攻读学位的需要。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此道,也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

主要是千校一面,没有特色。如果再加上学校该专业水准整体一般,又远离中心城市,那么能够吸引和招收国际学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穷则思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结构的调整,找出本校本专业中具有优势性或特点鲜明的方面,并以此为中心重新整合,从而以全新而生动的形象赢得国际学生。

我们称此方法为成分留学。成分留学这个词,借用于成分输血。和通常的输全血不同,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具体的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从而,比一般的输全血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优势。留学教育也是如此,一个学校从整体上比较也许在国内并不占优势,但是,其中的某些专业,却又很有特色,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很有优势,那么就可以提炼出来,做成专门的学分课程项目。一个专业并不能够招来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然而,经过整合的学分课程项目,却可能吸引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这里拿学分。

成分留学这么做,有没有学理的支撑呢?当然是有的。我们通常说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理念,加上国际教育交流,则为四大理念。也可以这么理解,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而国际教育交流,则是在更大的平台上分享知识,这个过程,也正是个知识的优化和重组的过程,是每个学科和专业重新定位的过程。不能够取得全面的优势,那就要争取局部的优势。专业整体平平,那就找出特点重新整合,以适应国际教育交流的需要。

其实在欧盟国家,类似成分留学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留学的面貌。他们的设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粗线条、大框架,是非常细致和生动的。学生到这里来学什么,怎么学,期间安排哪些相关的活动,获得多少学分,这些都做得非常系统。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三个月,当然,也可以更长,但是每个项目的特点都很鲜明。毫无疑问,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大协作

建构浙江来华留学的整合优势,高校向外的辐射,则是要争取建立大协作的环境。这包括资源共享、教师共享等等,但是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涉及整个留学环境的重组和建构。

比如,根据统计,目前来华的学历留学生中,医学专业的人数占到第二位,仅次于汉语言文学。具体到浙江省,有不少的高校有医学院,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但是,浙江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人数并不算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不同认知的偏差。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高校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总体的协调。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理念,将浙江打造成为国际医生的培养基地,那么,以这个目标总体规划、全面整合,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高校各医学院及相关学院的优势,同时,争取改变和改善国际学生到浙江学医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这些方面整合到位了,浙江医学留学生的规模必然将有很大的飞跃。

又比如,如果我们将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作为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那么,这个环节的两头也是可以延伸整合的。比如主动出击,通过孔子学院、孔子学堂,或者境外的合作办学,培养潜在而又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来华留学储备。这些工作,有的高校已经在开展了,问题是怎么系统化,怎么更有效率。

除了进的环节,还有出的环节,也是可以做大文章做好文章。比如我省的各医学院中,护理专业往往颇有实力。然而,护理专业招收来华留学生却并不容易。这与医学留学生来源国关于护理的地位和待遇不高很有关系。但是,就整个国际环境来看,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对护理的需求是巨大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开阔。那么,能不能够创造条件,引导这些学生到第三国就业呢?而且这些国际学生往往英语基础比较好,在第三国就业也更具有优势。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大的环境中得到整合,无疑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浙江留学。

三、奖学金的运用

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主要指各高校都必须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以应对国际教育交流的大形势。同时,国家、省级等各类来华留学奖学金的配置也要与高校自身设立的留学奖学金相联系,以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

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不仅仅是为国际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一种荣誉,有助于吸引教育发达国家的优秀学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比如乌克兰是个教育发达国家,其优秀学生来华留学,基本都是依靠中国政府提供的来华留学奖学金。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专门为乌克兰设立留学奖学金,消息经乌克兰国际学联的传播,很快在乌克兰产生了影响。有的乌克兰学生甚至放弃已经申请到的欧盟奖学金,来浙江农林大学留学。而优秀的来华留学生,又可在高校和留学来源国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也吸引了其他类型的国际学生选择该高校留学。

高校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可以多种形式,也不应该仅仅算经济账。而且经济账也还有另一种算法。有位高校校长说,其实学生过了语言关,到哪个专业上课也不多这么一个人,学校的负担其实有限,但却给学校和课堂带来了国际化的环境。这种校园环境,对中国学生的发展无疑也是非常有利的。

高校的留学奖学金用得好,不仅能够招来好学生,而且还留得住学生。初期看起来是投入,却是放水养鱼,是在创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留学环境。

四、社会力量的参与

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只要引导得法,这方面的社会资源是可以借用的,而且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现在,有的高校已经有这些方面成功的尝试。比如2009年,湖州师范学院和乌克兰国际学联合作,通过热心乌克兰国际教育的有关教授的奔走和联系,设立“丁建永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是全省首个企业家资助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丁建永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是由企业家出资,资助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的两个学生来华留学,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留学期间,国际学生和企业家也有着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此事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激起了更多企业家的关注和兴趣,他们认为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更多的企业家来资助更多的乌克兰学生来华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选择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做到很多高校原来做不到的事情。让更多的企业家也一起参与推动国际学生的来华留学,不仅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还能够丰富国际学生的中国生活,留学生的家长也很高兴自己的孩子有“中国爸爸”和“中国妈妈”。可以说,在几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一般宣传与重点区域的确定和突破

因为事实上各个高校所处地域不同,专业和专业层次不同,我们在国内自己比较,这个大学和那个大学之间,确实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差别。但是在国外,走出国门,在国际学生的眼里,这样的差别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重要,甚至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一方面,是除了极少数的名牌大学,很多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基本处于一个平面,也谈不上有什么让人特别注意的特点。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也与中国学生对国外大学所了解的程度相类似。另一方面,因为有着灵活的留学生入学和转学等等政策,国际学生要调整自己所处的环境也比较容易。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对基本的国际学生来说,高校是传播的存在。所以,在招收国际学生的过程中,高校积极的宣传工作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这种传播和沟通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要有自己的重点区域,要实现重点突破。对一个普通高校来说,不能够形成全面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那就不妨集中力量,利用机会形成局部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需要在全省总体的层面加以引导。而且就整体来说,整合各个高校的不同的特色和专长,就能够形成浙江省来华留学的整合优势。

要建构浙江来华留学的整合优势,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不仅包括留学生的招生,也包括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等等。但是,总的思想是明确的,应当以变应变、以变求变,在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的大潮流中,真正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努力实现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余慕鸿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园区内的14所高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0万人,有16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近300个本科专业和200个专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1个。园区内近万名专任教师承担了上千门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100多门。

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内的现有7所本科院校,有留学生人数500余人,留学生教育层次中既有攻读博士、硕士、学士专业学位的,又有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既有长期生,又有短期生。由于下沙高教园区建设历史较短,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如:有的高校拥有设备现代、条件良好的国际交流(留学生)大楼,但留学生生源不足,导致房源空置;有的高校有较丰富的留学生生源,但缺少与之配套的留学生宿舍,造成住房紧张;留学生师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各高校在总体师资偏紧、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结构性短缺,如国际化课程的师资还特别紧缺;与此同时,也存在结构性富余的情况,而正是这种结构性短缺与富余性并存的状况,构成了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对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资源建设和共享问题(如:留学生校际选修课程的管理、教师资源〈互聘〉建设和共享、网络资源建设和共享、图书资源建设和共享等)进行系统研究,制订相关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扩大我省留学生招生数量,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出符合我省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建议和制度性样本,以利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从制度上保证留学生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顺利实施。

充分利用下沙高教园区的特有空间,实现留学生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大我省教育开放力度,加快浙江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22-Z200806126)和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09-06-01)项目“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余慕鸿;合作研究者有:田野、徐根清、宋兴无、王晓军、吴宏宽、黄远梅、邵红松、吴宏平、方华、乐斌、顾鸣镝、任夫元、杨敏芳、黄春麟、薛菲、贾文胜。本研究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科研师资处和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大力支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资源调查篇

为有效推进本课题的研究,摸清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现有留学生教育资源的“家底”,寻找留学生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切入点,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院校类别、留学生在校生(本专科、研究生)人数、外事干部队伍、留学归国人员、留学生招生途径、全外语教学课程数、双语教学课程数、网络课程资源、数字资源等20个项目,详见表1。

本课题研究者对下沙地区的14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①留学生教师人数偏少,已经开展留学生教育的7所本科院校,仅有留学生教师61人。

②留学归国教师是开展双语教学和留学生教育的后备师资,7所本科院校中,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仅有441人;其余7所高职、高专学校仅有102人,其中的3所学校尚没有有留学背景的教师。

③7所本科院校共有留学生550人,其他7所高职、高专院校目前还没有在校留学生。

④从留学类别来看,普通进修生偏多,共有322人,占总人数的58.55%;其次是短期进修生,共有189人,占总数34.36%;学历生偏少,本科学历生仅有28人,占总数5.09%;研究生以上层次的学历生更少,仅有11人,占总数的2%。

⑤留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其中,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修读专业。

⑥14所高校中,全外语教学授课课程数有104门,其中:本科类高校有75门,占72.12%;高职、高专院校有29门,占27.88%。双语教学授课课程数366门,其中本科类高校有322门,占87.98%;高职高专院校44门,占12.02%。

⑦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数、省级精品课程数和网络课堂数。国家级、省级精品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均可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14所高校中,共有3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高校13门,高职类院校18门;174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高校125门,高职类院校49门(注:教育部公示的国家精品课程按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大块分类,故此处不计算百分比)。

⑧留学生宿舍床位数情况。目前床位数最富余的是浙江理工大学,有468个;其次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尚无专门的留学生宿舍。7所高职高专院校也没有专用的留学生宿舍,应该说,这是制约各相关高校留学生发展的“瓶颈”。

⑨就教学资源来看,各校的电子版外文图书、期刊(含电子图书、期刊)还算充裕,基本可以满足留学生对图书、期刊的要求,加上可以供留学生利用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数字图书馆共享资源,总体上说,图书资源丰富。

二、制度设计篇

本课题研究者认为,要做好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必须改革有碍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因此,特别需要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认为:相关制度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开放性、通用性、共享性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虽由若干部分构成,但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每个系统不仅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与周围环境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一个系统如果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因此,留学生资源建设和共享应力求加大:①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强调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允许留学生参加校际选修课程;②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强调充分利用下沙高教园区内的校际实验资源、图书资源和数字网络资源;③留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强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真正确立主体意识,提供更多的资源选择权。

(二)通用性原则

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的很多管理职能,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实施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的通用性,是实施资源建设和共享的重要条件。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14所高校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具有相当程度的通用性。

(三)共享性原则

开放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要求14所高校在突破资金不足的制约、在各方顺利履行契约的前提下,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有效辐射和最大化使用,没有屏障,让更多的留学生受益。随着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通过网络进行留学生校际选课、实现留学生教师互聘信息发布、图书资源和实验资源共享等,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

关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丁东澜、沃健等教授已经进行过系统研究,并有很好的效果,但对留学生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研究与实践尚未涉及。本课题研究者认为:留学生管理是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整个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是目前国内留学生管理的趋势,它有利于培养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文化,促进对中国的认同,有利于优化各类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此,本课题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吸收了有关“资源共享的开放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使留学生校际选修课程管理、留学生教师互聘互认管理、留学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管理等,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支持,特此并向他们致以深深谢意。

以下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校际选修课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五项制度(因篇幅所限,仅列出相关制度名称),即:①《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校际选修课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②《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③《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教师互聘互认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④《“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互聘留学生教师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⑤《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管理章程》(征求意见稿)。

三、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下沙高教园区留学生数量偏少、层次偏低的现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广招生源,扩大留学生国际教育市场。

一是建议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高校以Study in Zhejiang(Hangzhou,HEDA)为统一设计风格和相应的整体品牌形象,有针对性地选择留学生生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及西班牙语通用的近40个国家等),组织园区内的高校到国外举办国际教育展,介绍我省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计划等。

二是适时选择我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体,采用多媒整合(报纸+网络+电视+国际广播电台)、多媒联动的办法,扩大受众范围,宣传下沙高教园区高校以及我省其他高校。如:①报纸媒体。《中国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报纸,向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地区)发行。境内外国读者主要是各国驻华使(领)馆、外国驻华商业机构和新闻机构、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境外读者主要是各国官员、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商贸机构和大学图书馆等。②网络媒体。中国国际互联网(http://www.china.org.cn)新闻中心是对外介绍中国情况的内容最集中、最丰富的信息网站;此外还有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该网的内容用中(简、繁)、英、俄、法、德、日、西、阿拉伯和世界语九种语言发布,是不同国家网友了解中国的窗口和全球华人的家园。③电视媒体。CCTV(中央电视台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4个国际频道已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落地入户播出,其中整频道落地项目总数约为10564万户,部分时段项目达到1.5亿户。英语国际频道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马来西亚等6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用户总数约为1874万户;法语国际频道整频道在突尼斯、喀麦隆等28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用户约为60万户;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在墨西哥、古巴、阿根廷等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用户达144万户)。④电台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电台,该台现用38种外语以及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向世界各地播出,其播音时间之长和播音语种之多,在世界各国对外广播中位居第三位,国际受众面极广。

三是建议成立“推进留学生工作办公室”,积极主动地与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The National Ass ociation of Foreign Student Advisers)、美国大学联合会(AACU:Ass 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联系,共商留学生合作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美国大学联合会,还是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均有学生国际流动的需求。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来中国学习的学生增加了4倍多,最新数据表明:约有24万美国学生到国外留学,但来中国留学的仅有1.1万人,还有很大的争取空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所实施的“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自1987年开始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实现了到国外学习或培训的梦想,2007—2008学年,就有16.2万名学生通过该计划到国外学习。据悉,该计划已经将中国列为重点合作国家。

四是充分利用浙江省政府与21个国家、24个友好省州,杭州市政府与17个国家、19个国外友好城市以及浙江省友协已与3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友好组织、文化和经济团体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宽留学生国际教育市场。2008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要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杭州城市的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增强杭州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也加大了城市的宣传力度,建议与杭州市相关宣传部门联系,加入让杭州作为留学生“宜学”之城的推介内容。

五是以“请进来”的策略,广开吸引留学生生源的渠道。正如我国驻外使节代表团或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经常莅临浙江参观,通过他们的外交工作优势,积极地在各国宣传,推介我省经济、文化等项目一样,建议择机举办“国外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浙江行”活动,扩大我省高校在全球87个国家、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40多个孔子课堂的影响。此外,还可组织“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生”①来我省参观,为他们提供深入了解浙江、加强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自发地成为对外介绍浙江、宣传浙江、吸引外国学生来浙江留学的“民间使者”。

第二,师资是留学生教育的关键。通过本次调研,基于留学生教师人数偏少以及具有留学背景教师人数偏少的现实,建议省厅每年设立“留学生师资培养”专项经费,用2~4年时间,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集约解决留学生师资问题。

第三,努力提高外籍专家,特别是专业课外籍教师的聘用效益。下沙高教园区内各高校在专业课外籍专家授课期间,要尽量安排担任或拟担任留学生专业课的中方教师随堂听课,做好合作工作。通过与外籍专家的合作,既可以巩固和发展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英语水平,使专家所授课程做到“人走课留”,从而达到借“洋鸡”孵小鸡,自己“孵鸡下蛋”的目的。

第四,全外语和双外语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又有利于为来华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本次调研,下沙高教园区内14所高校全外语和双外语教学课程数量不足也是制约留学生发展的一大障碍。事实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网络免费公开课程(MIT Open Courseware)的英文原版课程及中文翻译课程,为我们突破这一障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MIT已免费公开近2000门课程,涉及33个专业,为全外语和双外语教师备课、课件制作、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对我们进行留学生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①“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生”项目:从2009年至2013年,孔子学院总部每年向有志从事汉语教育并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提供1000~3000个奖学金名额,资助他们在中国50多所著名大学,攻读学制两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和课程,2009年录取1021人,来自50多个国家。入选的奖学金生均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并承诺毕业后至少从事5年以上汉语教学工作。这是中国首次有计划、大规模地帮助外国培养本土汉语教学人才。

第五,以特色项目为抓手,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省留学或进行短期(暑期)学习,如:建议以“中国学(China Studies)”科际整合项目为依托,举下沙高教园区内14所高校乃至全省高校之全力,集文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为留学生开设包括中国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环保、中医保健等一系列全面介绍中国的课程,并辅之以参观实践,使留学生真正体验到该项目的跨学科特征,感受全景江南文化和商业气息,充分发挥浙江比邻上海、杭州为旅游胜地、义乌作为誉满全球的国际商贸城的优势。

第六,下沙高教园区内各高校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挖掘潜力、精诚合作,注重“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留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留学生工作的发展机遇”,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留学生工作的发展条件”,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留学生工作的发展全局”,真正实现包括“招生信息、招生渠道、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等内容”的实质性资源共享。

第七,以贯彻落实“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为契机,各高校要加强留学生用房建设。对于有房源富余的高校,建议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实行跨校租用、资源共享。深化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三个支撑

洪斌

(浙江大学外国专家留学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27)

从《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2010〔68〕号)的精神以及浙江大学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看,深化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而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软环境建设不到位和硬件不足的情况是影响或阻碍外国留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领导曾多次指示,要尽快解决好外国留学生发展中的软环境和硬件建设问题,本文现结合浙江大学目前的留学生教育实际,就软环境建设、安全管理、后勤支撑三个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软环境建设

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是创建良好软环境的一项长期任务,然而,在全校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则是目前软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迫切任务。目前校园内中国学生对留学生的包容性不够理想,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所欠缺,中外学生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程度不够,中外学生的文化碰撞、对立甚至冲突比较突出,和谐的国际化氛围尚未很好形成,加强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软环境建设势所必然。

为此,浙江大学在2010年推出了文化年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校园国际化文化氛围建设,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把外国留学生文化建设作为这两年的主要工作之一,作为机关争先创优的主要课题。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文化教育层面。进行中国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民间工艺》等)建设和文化教学,传授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培养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②文化实践层面。筹建茶文化、南宋文化、孔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实习基地,通过亲身参与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③文化习俗规范层面。让留学生逐渐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规范,甚至法律法规,尊重或遵守这些规范习俗。④文化活动层面。开展以全国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浙江省“梦行浙江”文艺活动、校普通话大赛、班级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丰富留学生校园文化生活。⑤文化环境营造层面。加强硬件投入,用多种文化形式美化教室、学院,营造文化氛围和国际化氛围。⑥文化心理态度层面。培养留学生健康的文化心理和态度,树立文化间性态度,做好文化冲突和碰撞的预防教育和化解工作,建设稳定校和谐的校园。⑦文化队伍建设层面。建设一支熟悉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具有外事经验和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的教师队伍。⑧理论研究层面。加强中国文化、留学生所在国文化、文化心理、文化传播理论以及留学生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为留学生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根据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实际情况,鉴于留学生文化活动还处于开展初期,因此,目前留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突破口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文化活动的展开,特别是有中国学生参与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留学生在生活、学习、交通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并加以解决。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于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同时要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功能。在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同时,加快网络评论员的建设。由学校的“专家型”评论员和学院的评论员共同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培育校园网络文明,为创造和谐友好的国际化氛围创造条件。

二、加强以日常安全为中心的校园安全管理

随着浙江大学外国各类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有些留学生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学校校纪校规的意识淡薄,大量留学生混住在中国学生宿舍或是住在校外的自租房里,校园内还存在不少无证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不文明的校园交通行为时有发生等等。近年来,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各类留学生突发事件不断上升,成为校园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和重大问题。

为了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我校以交通安全为突破口,加强了以留学生日常安全为中心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入学留学生的始业教育和日常教育。在新生开学时采取多语种形式对留学生进行法律和校纪校规教育,增强留学生对于法律和校纪校规的了解,提高留学生日常的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②加大校园内交通安全管理执法力度和强度。请交警上门宣讲交通法规和安全,与校保卫处和交警部门一起进一步严格查处校园内的摩托车和无证无照的电动自行车,严肃处理违反校园安全法规的留学生。对查处情况进行及时通报,让中外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加强学生网上的舆情监督。③加快完善各类学生培养和管理的制度建设,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对留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进行指导,在制度不断健全的前提下多管齐下,抓好落实工作。同时,要抓好班主任辅导员制,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对学生的动态去向准确把握。学校与杭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以及当地派出所一起来共同研究校外租住留学生的管理对策,规范管理和检查监督。④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理机制。重点关注各类问题学生的思想动向,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发生突发事件后,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理,防止事态的恶性发展,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通过这些措施,留学生交通事故明显减少,留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加强以资源配置为中心的后勤支撑

近年来,我校留学生的住房可供量与日益增长的留学生数量矛盾日益明显。学校各校区内可供留学生住宿的床位最大可接待能力不足1500人,而2009年全校留学生就有3600多人,其中长期学生达2000多人,2010年留学生已经发展到4100多人。由于留学生住房的严重不足,我校每年都要婉拒一部分非学历留学生的入学申请,流失了不少宝贵生源。目前在校生中,有一部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住在同栋宿舍楼里,还有一些留学生租住在校外。

留学生教室资源存在的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为:一是数量不足,只有少量的留学生专用教室;二是留学生教室分布零散;三是部分教室硬件条件较差;四是专业语音教室严重不足;四是留学生管理办公资源相当紧张。另外,会议室、报告厅和外宾接待室等办公辅助用房的缺乏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留学生后勤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校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一个重要的瓶颈,现有的后勤资源既不能满足目前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需求,也无法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创造条件。为实现学校留学生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我们加强了以资源配置为中心的后勤工作,主要包括:①加快新校区的留学生综合大楼的建设。为了长期有效地解决我校留学生住宿的供需矛盾,实现我校留学生教育占中国学生10%的发展目标,目前正在紫金港校区建造一座能容纳4000个床位,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办公和相关辅助用房的综合性大楼,预计将在2014年前完成。②整合现有资源,设立相对独立的留学生楼。在新留学生楼未建成投入使用的情况下,整合现有资源,开辟出相对独立的留学生住宿楼,将现有的留学生住房与相邻的学生宿舍整合成留学生宿舍,既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学生住房供需矛盾,也将大大便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③改造老留学生楼,改善留学生的住房条件管理。④建设能满足HSK和语音教学的标准教室10个。统一交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在保证留学生的正常教学情况下,可以进行教室资源共享,提高教室的使用率。  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徐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发展留学生教育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留学生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工科类留学生教育还相对滞后。本文基于对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实现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科类留学生教育发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接受留学生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同样,外国留学生的在校生数量,是一所学校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更是一所学校国际化程度的直接反映。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规定,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生人数的3%,才达到教育国际化的初级水平。当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13%以上时,该大学才称得上是一所国际化大学,留学生教育才达到适度规模。

我国政府始终重视来华留学生工作,经过60年的努力,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50年接收第一批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到200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22.3万多人。留学生教育工作对发展和巩固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多层面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标志。但是,在斐然成绩的背后,显现出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明显滞后,制约了整个留学生教育的全面科学发展,也与我国的经济、科技地位不相适应。本文试图通过对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和制约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原因的分析,提出实现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经历了起步、实验探索、定位调整和确定、快速发展四个历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来华留学生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与这些成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工科类来华留学生发展的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发展缓慢,数量偏少

统计表明,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且速度增长较快,但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数量偏少,差距较大。从在留学生中所占比例来看,工科类留学生始终徘徊在3%~4%之间,比重严重偏低(见表1);从8个主要专业的排名来看,汉语言专业具有明显优势,每年均高居榜首,而工科专业则在第六名之后,近几年名次未升反降,于2008年跌至第八(见表2)。①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数量偏少,发展缓慢,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很不相称。

①除特别标示,其他引用数据均出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4,2005,2006,2007,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二)分布过于集中,覆盖面较小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来华留学生共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我国的592所院校,而接受留学生超过500名的只有93所院校,接受留学生超过1000名的只有54所院校。显然只占留学生总数4.1%的工科类留学生绝大部分集中在这93所院校中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和“211工程”院校中,其他工科类院校的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数量极少。工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学科,工科类来华留学生的较小总量和单一分布,与我国国内工科类院校的学科地位很不相称。

(三)与出国留学生相比,学历层次上有较大差距

近些年来,尽管来华留学生工作发展较快,但结构不尽合理。根据数据统计,在2008年的223499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为进修生和短期交流生,学历生只有80005名,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5.8%,其中工科类学历生6923名,仅占3.1%。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7.98万人,总人数虽比来华留学生少4万多人,但90%以上为学历生,学历生绝对比率明显高于来华留学生。举例来看,美国200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19914人,占总数的8.9%,而学历留学生仅为1191人,只占0.5%。法国也是一样,200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5059人,占总数的2.26%,而学历留学生仅为667人,只占0.3%。与美国来华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为语言进修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5—2006学年度,赴美中国学历留学生总数为62523人,主要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学习①;我国赴美留学生82%攻读研究生,他们主要攻读自然科学(33%)、工程类学科(21%)、数学及计算机科学(14%),这些专业共吸收了2/3的中国留学生①。

①除特别标示,其他引用数据均出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4,2005,2006,2007,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二、制约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激烈的国际竞争

工科类院校和工科专业的水准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息息相关。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工业化国家,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先进国家相比,工科类专业教育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工科院校所具备的品牌效应,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充足的科研经费,完善的教学、研究设备等等,对我国接受工科类留学生工作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留学生教育工作本身而言,发达国家完善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机制,使他们在占领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巨大份额上有了明显的先动优势。反之,在国内,除了“211工程”院校和少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工科院校外,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学历生留学生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力量、学科特色、硬件建设、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二)无序的国内竞争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对留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汉语语言类专业及医药学专业因此而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另外,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也非普通工科特色院校所能匹敌,因此,在吸引力方面,地方工科特色类院校明显不敌综合性重点大学、文科类和医学类大学。但为了在留学生教育中分得“一杯羹”,很多工科类院校不根据自身优势和实力,不在自身学科的国际化建设上花大气力,一哄而上开设对外汉语、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烹饪,甚至中医药等这些在世界范围内少有竞争的课程,造成国内各高校间的无序竞争、资源浪费和质量隐患。

(三)滞后的发展理念

一些工科特色院校未能充分认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多方面积极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正确把握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机遇,夸大“外事无小事”,把留学生教育神秘化,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迈不开教育国际化步子;对留学生教育工作缺乏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当作“锦上添花”的点缀,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有效的工作规划,致使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开拓性缺失。

①除特别标示,其他引用数据均出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4,2005,2006,2007,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四)薄弱的国际教育服务能力

一些工科院校泛化“以我为主”的原则,弱化了留学生教育国际化、个性化的程度。没有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和课程模块、教学计划的合理有效调整,制约了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劲。国际化师资储备也不足,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及时补充吸收国外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国际化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具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海归人才”散落在各个学科,在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话语权”较小。同时,许多工科院校缺乏专业化留学生管理队伍,致使学校开拓教育国际市场的能力不强,对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留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国际化模式研究不够深入,对外宣传渠道比较单一,力度不够大,效果不明显,影响了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三、实现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国家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扩大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和软实力建设,而且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建设和综合实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根据工科类院校和工科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培育优势,创造特色,摆脱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滞后的困境,努力实现快速发展。

(一)把握时代精神

国际化办学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国际化,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名校,留学生数量已达到在校生人数的30%,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科类院校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还远未达到3%这一教育国际化的初级目标。为加快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工科类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牢固树立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念。发挥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优势,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以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为载体,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与层次,努力实现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政策规划

加快工科类来华留学生发展,既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留学生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层次。从宏观层面讲,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和《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总结60年来留学生工作的经验,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宏观政策,研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优先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前提下,结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实行分类指导,使留学生教育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健康发展。从微观层面讲,工科特色类学校要制定目标明确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做到组织落实、制度保证、经费支持;注重机制体制创新,着力进行人才培养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结合本校实际和学校改革发展目标,对留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有序组织,形成工科类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

(三)彰显办学特色

工科院校面临国内外异常激烈的竞争,只有发挥特色优势、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教育服务新产品,才能以“奇”制胜、以“新”制胜,进行错位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应通过贴近市场需求,摸索积累,扬长避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创办有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服务项目,提供最大限度满足留学消费者需求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通过开设一些优势专业和专业汉语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IT汉语、商务汉语、科技汉语等,以及一些实用性强、就业前景好的新兴、交叉、特色专业,如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E商务管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等,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攻读工科专业,并逐步改善来华留学生结构,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实现从低学历层次向高学历层次的“重心转移”。

(四)发挥比较优势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工科院校在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专业和应用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发展来华留学生工作中,应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原则,除了瞄准欧美发达国家,更要培育亚洲及周边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市场,扩大贸易服务范围,增加贸易份额,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方法上,应发挥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相关学科的竞争力,发挥在科研设备、研究能力及辅助手段上的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大力开发符合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教育市场需要的网络远程教育产品,主动拓展国际教育发展新平台,开辟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网络教育发展空间,抢占教育服务贸易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先机。

(五)打造优质品牌

品质优良、特色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专业,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砝码。工科特色院校应根据2005年经合组织制定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纲要》及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教学延伸服务上,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机制,采取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国别、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教育服务的优质品牌。优先做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许多工科特色类院校引进了一批重点、新兴学科的海归人员,为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充实了力量。这些海归人员在西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亲身体验过国外优质国际教育服务,并拥有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丰富教学、研究经验。将这批分布在各个学科的优势力量整合起来,建立一支新型的学科队伍,进行前沿学科的交叉,可以快速培育新兴学科,促使“高、新、尖”类学科脱颖而出,并带动高素质年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引智效益,增强国际教育服务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接受力。

(六)增强教学活力

在目前留学生以语言生为主的情况下,工科院校需要准确定位,深度挖掘自身优势,在留学生教育中融入教育国际化元素,实现错位而前瞻地发展。第一,与国际上通行的“宽进严出”教育模式接轨。国外对语言不过关的留学生采用有条件录取(conditional offer)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通过预科完成语言学习后,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来华留学生入学汉语水平考试(HSK)至少达到3级的要求,将许多潜在生源拒之门外。工科院校可以借鉴国外做法,让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来华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学习,并结合中国学生课外结对子和家庭寄宿体验(home s tay)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前达到汉语水平考试的要求。第二,选择性地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语言是来华留学生的最大障碍,极大地制约了留学生的规模和生源质量。工科院校如果在师资力量具备的专业,试点进行全英文授课,以减轻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的心理压力,必然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有利于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第三,采用模块式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因而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借鉴国际上大学科、宽专业的学科设置方法,采用模块式教学结构,突出不同教学模块的合理设计与组合,灵活组装不同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优化培养模式,提高成效。

(七)强化教育贸易意识

留学生教育作为WTO“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强大推动力,并已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关注。目前,国内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教育的单纯性和公益性,停留在留学生教育的外交、文化意义层面,对国际教育的市场化功能认识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动力。事实上,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些学者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一年制学生和长期生每年的学杂费支出分别为2.1万元和3万元,学校对两类留学生人均每年的学费收益分别为9086元和7806元,学杂费和学费两者相加,与本土学生的效益比是3∶1。这些由外国学生带来的教育消费,是本国居民不能产生的,因而不论对大学或者一个国家,都是一种额外的经济增量和经济效益,对GNP和GDP的增长都有意义。①因此,必须更新传统观念,克服“守株待兔”思想,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开拓,通过派出访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利用聘用的外教外专、在校留学生、境外校友等资源,联手一些资质信誉好的中介等措施,多方位、多渠道做好招生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工科类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并逐步实现从低层次、语言生到高层次、学历生的迁移。

参考文献

1.Mazzarol,T.&Soutar,G.,The Global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Cheltenham:Elgar,2001.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4,2005,2006,2007,2008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3.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http://www.sino-education.org/exchange/brief.htm,2010.

4.夏亚峰.美国的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其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7,(4).

5.张民选等.大学的收益:留学生教育中的经济学意义.教育研究,2008,(4).

①除特别标示,其他引用数据均出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4,2005,2006,2007,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温州大学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包含丽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一、华文教育概况

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对华族子女所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1]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华侨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出现百万大陆居民移民海外的现象,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移民潮。经济发达的北美与欧洲是大陆新移民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华人今已超过230万,其中来自中国内地者逾50万,加拿大的100万华侨华人中大陆新移民也占1/5,以留学人员、科技人员、技术移民为主的高素质新移民给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约有3000万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海外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种族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他们在语言文字、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文化崇尚等方面希望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地位,始终与祖国保持一种绵延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关系,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侨教育活动。半个世纪前,海外华人改籍归化浪潮迭起,使得沿历达数百年之久的“华侨教育”开始转向今天的华文教育。[3]

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证。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华文教育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对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华文教育除了要教授民族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需要通过华文教育来承传和弘扬。[4]

华文教育是涵养侨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温州建设的有效手段。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在全世界有42.5万温州人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是温州的宝贵财富,多年来他们为温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成为温州与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二、温州大学华文教育现状

温州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已有77年的办学历史。温州大学与温州华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温州大学最初创建的过程中,温州的海外华侨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国华侨们纷纷为温州大学的筹建慷慨解囊,从而保证了温州大学前期创建工程的顺利完成。而建成后的温州大学也尽力从各方面为温州海外侨胞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海外华侨华人、办好华文教育基地已经成为我校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之一。

温州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为海外学子尤其是华人、华侨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学习和教育提供机会。温州大学拥有良好的对外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生活设施,对外交流领域十分广阔。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10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另外,温州大学建有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和韩国学研究中心,为我校的华文教育和其他侨务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科研基础,为我校华文教育进一步向更深更广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因此,温州大学在华文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一)开展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培养新一代海外华侨事业接班人

华裔青少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不论离中国有多远,不论加入哪个国家的国籍,他们始终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他们民族文化的“根”始终在中国。为了增强温籍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的了解和认同,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性,培养新一代致力于中外友好的海外华侨中坚力量和接班人,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华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温州市海外华侨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作为维系华裔新生代中国情结的一项留根工程,由温州大学承办的温州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已经成为温州侨界的一个品牌项目,赢得了温州海外华侨华人的普遍欢迎。从2000年至今已有近800名温州华裔青少年参加过在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开展的“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接受寻根教育和华文教育。

夏令营活动实现了从学习、活动到餐饮一体化的全封闭式管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