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8:36:31

点击下载

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1)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1)试读:

孙 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中国古代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后至齐国,称田氏,祖父田书为齐大夫,因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并以所著兵法13篇晋献吴王阖闾,被重用为将。时值吴楚争霸,长期交战于江淮一带。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整顿军队,并制定出先击楚,再打越,最后攻占中原的逐步争霸方针。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纳孙武等谏乘楚兵被袭疲惫松懈之机,迂回奇袭楚军守备较薄弱的东北部,一举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从而使吴国以一隅之地称霸于各诸侯国。其著作《孙子兵法》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特别强调应争取民意;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争指导思想;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许多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兵法始于少年之心

孙武的父亲叫孙凭,在孙武出生后,为了给他取一个好名字,孙凭确实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孙凭想:“值此春秋乱世之际,人心思定,将来若此儿有出息,能以武定国安邦,就算是实现了我最大的心愿。”于是遂为其定名为孙武。

这“武”可不是一般的“武”。古人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是谓不争之德,是配酝天,古之极。”

根据文献记载,古来的小学生入学年龄从八岁至十五岁之间。高级贵族子弟入学较早,中低级的贵族入学较迟。但很可能中低级贵族子弟未入学前,先学于家塾,年龄渐大才入国学之小学就读。他们一般经过7年的学习,即可升入大学。

孙武受教育的内容,当包括德、行、艺、仪等四大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小学以书、数的学习为重点,在大学以诗、书、礼、乐的学习为重点。

六艺是六项训练的技能科目,内容繁杂而具体,要求很高。“礼”有五礼,即吉、凶、宾、军、嘉等。

孙武对军礼最感兴趣。因为军礼专门讲整编队形和作战的阵势,辨识金鼓旌旗发布号令的规则,教导兵众坐下、起立、进退、距离疏密远近的节度等等。后来孙武写下了“夫金鼓旌旗,所一人耳目。人既专一,则勇者不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的论述。由此可知军礼方面的教育给青少年时期的孙武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孙武是将门之后,从小对兵学知识就有如饥似渴的追求。在学好学校的知识后,孙武向祖父提出了要学兵法的要求。

孙书大喜,知孙儿大约是天授其智一类的人物,从其所请。当时大贤常隐,他相信天下必有精通兵法者,于是派人四处打听,后来便打听到位于蒙山深处碧云庵有一号称鬼谷先生者通六韬三略,研精兵学。孙书便派人把孙儿送到那里,孙武于是拜了鬼谷先生为师,在庵中住了下来,一应吃用,均由孙府供给。

那鬼谷是何人?原来他姓王名栩,隐于此间研究兵学已四十余年,世间各大战役他无不知晓,于其胜败原因均加穷究,写成理论,著于简中,故其兵简已堆积了数个房间,如积在一处,颇似小山。王栩因何以鬼谷为号呢?只因其庵旁有一鬼谷涧,遂取以名之。再说那鬼谷先生收了孙武为徒,先考察了他的六艺,尤其仔细考察了他的书与礼二艺,觉得孙武对其掌握得超过常人,心中大喜,便认定他必将是自己第一位高徒,于是让他一篇一篇翻阅自己所著满室之书。孙武按老师指点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他深为鬼谷先生高深的思想所折服,仿佛走进了一座智慧的殿堂,令自己立即变得灵气起来。一年多过去,孙武已把鬼谷先生所著书读毕,于其精义烂熟于心,且能相互融汇,于是鬼谷先生开始考察孙武的读书心得,他说道:“徒儿已把我之所著书阅读一遍,对于兵家之机有所悟知?”

孙武坦然答道:“学生略有所得。”

鬼谷先生道:“观你聪颖异常,当有所得,且答我问。一个指挥作战的将帅,手中拥有数倍于敌的大兵,他能否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呢?”

孙武答道:“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

鬼谷先生问道:“什么意思?”

孙武答道:“善用兵者胜,否则败。”

鬼谷先生问道:“何以见得?”

孙武答道:“桓公二年,齐国强大的军队向鲁国进攻,弱小的鲁军前往迎战,而齐以强败,鲁以弱胜,以此知之。”

鬼谷先生问道:“齐为何以强却败?”

孙武答道:“不善谋。”

鬼谷先生问道:“鲁为何处弱却胜?”

孙武答道:“因为善谋。”

鬼谷先生道:“善谋怎样?”

孙武道:“避其锐气,击其惰气。”

鬼谷双手击掌,大喜道:“由此见吾徒于军法大略已通,兵贵谋败,不在愚搏。”

孙武接着说道:“故上兵伐谋。”

鬼谷先生道:“正是,正是。你明日就可离开我,前去查阅古今战史,走访古战场,向当地父老了解战斗过程,仔仔细细研究导致成败的各种各样因素,结合我的理论,去创造你自己的理论吧。”

从此,孙武遂立定了要著就一部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兵法巨著的宏伟愿望,并渴望着日后能用它在疆场上去亲身实践,达到以谋制胜的目的。

用兵如神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武进入了弱冠之年。

此时的孙武,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只知道缠住祖父讲说战争故事的聪颖稚童,而出落成一个英气勃勃、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他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志向高远,腹藏良谋。像历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一样,孙武鄙视平庸,嘲笑浅薄,渴望抒展抱负,建功立业,寻求自己的人生支点,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谱写一曲生命的颂歌,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年龄大了,本领有了。该是闯荡世界、施展才华、谋创大业的时候了。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展宏图之际,中原形势的发展以及齐国政局的变化,使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深深的思考和慎重的抉择。

当时,鲁、晋、齐、宋、郑等中原诸国,都出现了卿大夫之间武装兼并,又进而图谋夺取诸侯君位的战乱。

在齐景公统治下的齐国,政治腐败,吏治黑暗,刑罚残酷,赋敛沉重,统治者穷奢极欲,民不聊生,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公元前545年,田、鲍、高、奕四族共讨国相庆封,庆封奔吴,四族取得了胜利,并从此揭开了“四族谋为乱”的序幕。他们为了争权夺利无不处心积虑,一边培植自己的势力,扩充私属武装,控制经济,一边又互相勾结,互相倾轧,无休无止,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联合鲍氏,趁执政的奕氏、高氏宴饮正酣之际,突然袭击,一举打败了奕、高二氏。公元前489年,国惠子、高昭子立太子荼为景孺子,而田乞、鲍牧立公子阳生为悼公,导致了一场争政的内乱,田、鲍二族在这场争斗中又获得了胜利。

孙武是田陈氏的后裔,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中当然合乎情理地站在田氏阵营的一边。但是,自孙武的祖父改姓孙氏,另立门户以来,孙家与田氏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起来。祖父孙书虽然政治地位不低,生活上也颇为优裕,却难以进入权力的中心,几乎等于赋闲在家。空有一身军事才华,却再也没有机会获得军事上的委任,统兵征战,再建功勋。孙武心想,自己日后纵然能够进入仕途,但按照目前的形势分析,恐怕也不能手握兵权,在军事领域中一酬壮志。况且,田氏在斗争中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是一个未定之数,如果田氏在激烈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反而会因为田、孙两家的渊源关系,殃及到孙武的家庭。每想到此,孙武不由对齐国卿大夫之间的这种无休止的倾轧斗争感到十分地反感,也觉得特别心酸,看来,自己在齐国施展军事才华,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希望是非常渺茫了。于是,孙武萌发了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的念头。他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必须去选择合适的舞台。

可是该奔向何方呢?

孙武环顾海内,仔细分析着各国的形势,以便作出明智的选择。最后,孙武把目光转到了南方的吴国。

当时的吴国,是春秋晚期迅速崛起的南方强国,建国在东部沿海、长江下游下带,东靠大海,南与越国接壤,西和强楚为邻,北同齐晋各国相望,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寿梦(前585年——前516年在位)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渐盛,政治也较为清明,颇有新兴气象,正是有志之士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良好处所。

在认真观察了当时各国的形势之后,孙武终于认定吴国是自己最有希望施展才能和实现理想的场所。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青春年华,他含泪告别家人朋友,携带妻子和几个忠实家僮,从老家古称“安乐”的采邑出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辗转投奔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心想,自己新来乍到,举目无亲,人地生疏,如果贸然去求见国王或投靠权贵,不但没有合适的门路,而且很容易招致无妄的挫折。同时,要在政治上有所发展,本身就要有雄厚的资本。军事固然是己之所长,可是自己这方面的高明见解此刻尚且笥贮腹中,没有形成系统文字,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把它们著之于竹帛,成一家之言。

孙武一旦作出决定后,便挈妇将稚辗转来到罗浮山的东麓之下,在那里筑屋卜居,屋名定为栖霞居。孙武在这里植禾艺圃,潜心著述。

他清晰地回忆少年时期读过的所有兵书和各大家的兵学思想,结合在寻访古战场时听闻到的战争故事,对以往的兵法进行提炼和升华。他又以战略家、哲学家的眼光从纷繁复杂的战争现象中总结出战争的基本规律,从各具千秋的兵法理论中提炼出战争的基本原则。经过这段时间的苦苦思索,《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前无古人的兵书初稿终于在孙武的笔端一篇一篇地流淌了出来。

春去秋来,转眼三年过去,一日伍子胥听乡间人盛传此处不远的穹隆山上隐居一位大贤,心想,何不访他一访,如果然是个大贤,荐给公子光,为自己日后伐楚多一个助手。于是独步登山,经乡人指点,来到了一个名叫栖霞居的山间住所。伍子胥依照礼节,轻轻叩开了柴门,便有一仆迎上前来,询问伍子胥有何事见教。伍子胥说道:“烦你去通报你家主人知道,就说来了一位乡间隐者,要拜见他。”

仆人应声而去,伍子胥门外等候,不一会儿功夫,栖霞居主人便出来迎接,行礼之后,请教伍子胥大名,伍子胥说道:“实不瞒大贤,我乃楚国已故太子、太傅伍奢之子,名伍员,字子胥。楚平王当时听信了费无极的谗言,认为我父唆使公子要造反,便将我父及一家三百余口尽行残酷杀害,如今避难吴国,久闻大贤之名,前来拜访,以求教诲。”

孙武便把伍子胥让到房间。伍子胥进了孙武居室,只见床榻案头都是竹简,有的墨迹尚未干,知他正在著书立说。坐定之后,孙武介绍了自己弃齐来吴的过程。二人因遭遇相近,话甚投机,于是各自开怀畅谈,伍子胥便说出了自己的抱负,坚信一定能在吴国得志。

伍子胥于是起身翻阅孙武所著之书,见其目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计十二篇。

那伍子胥也是一员战将,读了孙武兵法,深为其严密的论证、深邃的思维、精妙的高见所折服,但觉字字珠玑,处处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将那战争中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都揭示得清清楚楚,传播出去,必将成为用兵者常习之文。

伍子胥看完之后,赞不绝口。

两人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日已西垂,伍子胥便告别孙武,临走之时,他告诉孙武,就暂在此隐居,所缺食用均由他送来,并一再叮嘱,如云游他国,务要让他知其去处,孙武一一答应。

如此一来二去,孙武和伍子胥便成了莫逆之交,孙武从日常的谈吐中发现伍子胥绝非是等闲之辈,伍子胥更觉得孙武有经天纬地之才。

由于伍子胥是楚国人,他在言谈之中难免会谈及楚国之事,有心的孙武将此一一记在了心中,他知道,日后吴国定会与楚国进行争霸之战,到时候,如果用他为将,那么自己将能做到兵法中说的知己知彼,从而便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

公元前515年,吴国的公子光登上了国君宝座,号为吴王阖闾(一作“阖庐”),掀开了吴国历史新的一页。

阖闾是一位韬略过人、雄心勃勃的政治强人,弑僚夺位成功后,他大权在握,便着手为实现自己革新图强、争霸天下的政治抱负而不懈努力。

一次,他在君臣陪同下登上高台,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煦的春光,阖闾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可是大多数臣子并不省察君主的心理,一个个左顾右盼,面面相觑,对君主的行为感到莫名的惊诧。

此时,惟有伍子胥多少觉察了阖闾的内心活动。

伍子胥一直在寻求恰当的机会,向阖闾推荐孙武,看来今天是个大好时机。于是伍子胥上前奏曰:“主公虑楚之将广兵多,吴国无人为帅而叹乎?”

阖闾很欣慰地看了一眼伍子胥,说道:“知我心者,莫过爱卿也。”

伍子胥听罢,心中当然大喜,便又迈前一步,表情郑重地说道:“臣举一人,可为将帅,定保伐楚可获全胜。”“此人来自齐国,姓孙名武,是齐国名将孙书的孙子,现隐居于罗浮山深处。大王,此人文能安帮,武能定国,堪称栋梁之才。大王若得此人,犹如周武王得吕尚,商汤得伊尹,齐桓公得管仲,不要说是伐楚称霸,就是平定四海,横扫九州,何足道哉!”

听了伍子胥的介绍,阖闾赞叹不已,连连叫绝,恨不能立刻见到孙武,共商伐楚大计。

很快,孙武一行来到了吴国都城。

吴王阖闾把孙武接入宫中以后,亲自拜于庙堂之内,礼于宫廷之前,用最高规格的国礼隆重迎接孙武。礼仪过后,吴王阖闾心里十分欢喜,他的远大理想可以寄托在孙武身上了。

孙武认为吴国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求得生存,谋取开拓,就必须在三个方面中选定一个首先进攻的方向,重点突破,带动其余,从而最终实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称霸中原的战略目标。后来,孙武、伍子胥等人出于对全局利益上的战略考虑,向吴王阖闾提出了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楚国的建议,并为阖闾所欣然接受。

历史证明孙武的战略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吴国如果首先发兵进攻北边的齐、鲁诸国,不但师出无名,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正如后来伍子胥对夫差所分析的那样,“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即使取得一些胜利,也不能从中获得多少实际利益。同时,吴国在当时诸侯的眼中,尚属于未曾十分开化的蛮邦;相反,齐、鲁则是立国悠久的“礼义”大国;在列国中素具威望,吴国要进入中原列国的圈子,有赖于它们的认可和提携。所以吴国此时不能贸然先攻打齐、鲁诸国。

如果吴国此时先进攻南面的越国,这在军事上、政治上也不是最佳的选择。吴、越两国人口、面积、国力等方面都相差不大,派去攻打越国的军队如果少了就不能必胜,多了则国内空虚,会给楚国提供可乘之机,使吴国两面受敌,陷于被动。而且越国地处吴国的更南面,距离中原更为遥远,文化比吴国还要落后,即使战而胜之,在中原各国中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孙武认为当时只有首先进攻西边的楚国,才是吴国惟一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楚国立国已久,地广兵众,位居上游。长期以来它兼并小国,争霸中原,亡吴之心不死,是吴国最大的心腹之患;第二,楚国当时面临的困难形势为吴国伐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楚国的形势是:民众疲惫困顿,财力空虚匮乏,奸佞当道乱政,国君昏庸无能,君臣离心离德,局势动荡不安,政治日趋腐败,矛盾复杂尖锐,社会秩序混乱,外交陷于孤立,军令不能统一;第三,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吴国攻楚在外交上也能够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晋国的积极支持自不必说,齐、鲁诸国虽然忌惮吴国的勃兴,但更畏惧忿恨楚国,所以将基本保持中立。至于越国,虽为吴国的宿敌,但此时其整体实力毕竟略逊于吴国,又刚刚被吴国所打败,当没有足够的力量主动向吴国进犯。

吴王阖闾四年,吴国开始正式伐楚。他们把打击的目标首先定在楚国的养邑上。

攻取养邑之前,为了稳妥,阖闾主持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参加者有孙武、伍子胥、伯嚭。四个人一起,认真研究攻占养邑的战略方针。伍子胥、伯嚭先谈了自己的看法。孙武却默不作声,他正在凝神深思。阖闾知他想得差不多了,便问孙武道:“攻打养邑,将军之计何出?”

孙武道:“其方针应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养邑地势险要,利于防守。此地军事实力不容低估,如我大张旗鼓地矛头直指养邑,楚必增援,两兵相加而抵抗我军,必于我军不利,势必难以取胜。所以此战应首先从征讨在夷城的徐君章禹开始。徐君章禹当年诈降吴国而逃于楚,楚为他筑夷城使之与吴对抗,讨伐他师出有名,而且可以掩盖我伐养邑之谋。而我征讨章禹,楚军必远道来救援,如此外围战斗,足可疲弊楚军,等楚军疲弊以极,无力救援养邑,我再加兵养邑,必一举而夺之。”

阖闾听罢大悦,立即准其按此战略构想完成这场战役。

孙武于是择了吉日,与伍子胥等率军出征。他指挥吴军以急行军的速度,飞快渡过江淮,直向夷城袭去。此时是十月天气,令人感到寒凉,徐君章禹正拥美姬饮酒作乐以驱寒,忽闻报吴军打来,立即慌作一团,忙传令闭门固守,然后派出人去急速向楚请求救援。

再说孙武来到夷城外,见其城处于崇山峻岭脚下的盆地之中。沱河自西北而来,到夷城南部绕了个弯,向东北流去,再南折而入淮河。夷城之南,有一道屏障的山丘。挡着沱河之水。孙武侦察一番地形后,发现若能将这山丘凿开一道缺口,便可使沱河水直灌夷城,则此时夷城将不攻不自灭,于是心生一计。他先令大军将城团团围住,然后抽调一部分兵力去凿丘开渠,并令大军喧嚷要水淹夷城。吴军已围城半月有余,楚救兵虽已出发,因需跋山涉水,又兼路途多险阻,距离夷城仍十分遥远,而吴军凿丘很快就要打通。

孙武因不愿城中无辜百姓受苦受难,所以派出了一名精于游说的使者,去见徐君章禹。章禹被吴军团团包围在城中,又察得吴军即将凿通山丘,以水淹城,而楚救兵迟迟不到,心中无限恐慌,闻听吴军派来劝降使者,立即以礼接见。

第二天,徐君章禹断发,携了夫人出城投降吴军。结果孙武未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夷城。消息传回吴国,阖闾见孙武首战告捷,口中不觉连连称赞孙武。

再说孙武拿下夷城后,估计楚救徐之兵不日便到,立即调转兵锋,向南长驱五百里,渡过淮水,疾侵楚国的潜、六二地。这二地是楚之腹地,又是战略要地。楚军到达夷城后,见吴军已撤离,向潜、六二地打去,心中大惊。立即调头去营救潜、六二地。谁知当楚军到达潜、六地区后,孙武率领吴军扭头便走,坚决不与楚军交锋。楚见吴军把潜城攻得残破不堪,便把这里的守备力量调走。就在这时,孙武派出的由伍子胥率领的一支人马溯淮而上,昼夜兼程,舟行数百里直扑楚国的要地弦邑,最后把弦邑团团包围,摆出一副要攻占弦邑的架式。楚军见弦邑告急,立即赶往救援。当救援弦邑的楚军刚刚抵达豫章地区,伍子胥立即撤离了弦邑回师。这时楚军已三次扑空,东奔西走累经千余里,人疲马乏,且每次都是白跑,将士沮丧,士气沮丧,士气极为低落,不得不停在豫章休整。孙武见攻养邑时机完全成熟,于是号令大军朝养城实施战略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陷了养城,擒杀了阖闾的政敌——吴国二公子,率兵回国。阖闾闻报孙武凯旋,立即出郊迎接,并在效外举行了隆重的“振旅”(战斗凯旋而阅兵)仪式。并且还为孙武举行了庄重热烈的庆功宴,并赐以金帛美女,为孙武起造华屋,以示对孙武的嘉奖。

孙武初试兵锋,就充分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威震三军。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以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让孙武将自己的作战指导思想应用于实战、发挥巨大威力的机遇终于出现了。

这一年的秋天,楚国继续走穷兵黩武的老路,悍然出动大军围攻蔡国。蔡国力屈不能相支,在危急中向吴国恳求救援。另外,唐国的国君也因愤懑于楚国的不断侵夺勒索,而主动遣使与吴国通谊修好,要求协助吴国共抗强楚。唐、蔡两国虽然是兵寡将微的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进行战略大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了。

同年冬天,吴王阖间根据《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所提示的原则,委任孙武、伍子胥、伯嚭等人为将军,胞弟夫概为前敌先锋,倾全国兵力水陆三万余人,并联合唐、蔡二国,乘楚国连年征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深远的战略奇袭,从而正式拉开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是孙武等人预先制定的,它以袭占楚国郢都为基本目标,以实施远距离战略袭击为作战方针。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迂为直”,实施大规模战略迂回。在阖闾、孙武等人指挥下,以劲卒3500人为前锋,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下,并利用春秋时期列国一般守御关隘的特点,兵不血刃,迅捷神速地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信阳市一带),穿插挺进到汉水的东岸,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先机之利。

楚国方面闻报吴军大举来袭,大为惊诧,不得已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

楚军因内部军令不一、矛盾重重的痼疾却最终使自己走上了失败之路。待沈尹戌奔赴方城不久,囊瓦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听从了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擅自改变了自己与沈尹戌商定的正面相持、断敌归路、侧翼包抄、前后夹击的正确作战方针,采取冒进速战的做法,不待沈尹戌完成迂同包抄行动,即率军仓促渡过汉水,进击吴军。

阖闾、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昏聩无能的囊瓦果然中计,误以为吴军怯战,于是就步步进逼,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北)至大别(今湖北境内大别山脉)间,楚军连续与吴军进行小规模交锋,可是结果总是失利,丝毫占不到什么便宜,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部队疲惫。

孙武等人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困境,就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九日,阖闾、孙武等人指挥吴军在柏举地区(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今湖北麻城)布列阵势,准备迎战楚军。

十一月十八日,天刚蒙蒙亮,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开始会战。像许多统帅一样,当战争还未到之时,盼望着早日开始取得胜利,可当真的要开战的时候,又往往犹豫起来,对能否获胜产生怀疑。吴王阖闾也不例外。当双方都为开战临阵前积极布置的时候,阖闾觉得吴军并非稳操胜券。

不久,吴王阖间与孙武、伍子胥等人在一座小山旁研究与楚交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孙武说道:“现在,敌人已如我们预期那样,进入柏举,吴军再不能后退一步,必须在这里一举歼敌。”

阖闾此时见楚军兵多势众,且又十分勇猛,不由又担忧起来,他说道:“寡人觉得此时交战似非良机,孙将军,您觉得可以稳操胜券吗?”

孙武坚定地说道:“如诸位共同努力,毫不泄气,胜利是没有问题的。”

吴军在孙武指挥下开始布阵。十一月九日,天刚放亮,柏举山间便回荡起喊杀声,吴向楚发动进攻了。那夫概本是猛将出身,亲率精兵五千直冲楚阵。楚这时尚未开饭,见吴军打了过来,弄得猝不及防,一个个空着肚子上战场,哪里能有力量,结果根本抵挡不住吴军攻击,阵营大乱。这时阖间与孙武见两军已交火,遥见楚军尚有些战斗力,立即又派出三千精兵火速增援夫概,夫概见后有援兵,胆子更大起来,指挥吴军左冲右撞,楚军被杀得尸骸遍野。囊瓦怎么收军也收不住,最后知败势已定,仰天长叹一声,弃军逃往郑国而去。楚军只好在史皇指挥下负隅顽抗,最后大部分被杀死,一少部分逃掉。吴军取得了入楚后第一次大战的胜利,士气振奋。

这一战,在吴楚的军事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吴军破楚入郢的转折点。后世史书称之为柏举大战。

接着,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滋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戌的回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克郢。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孙武在吴楚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华,令他成为了一位古今历史上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军事家,他的军事生涯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后也于此时达到了顶峰。

归隐无踪

公元前496年,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年轻新立,以为这是征服越国的绝好时机,于是大兴吴军,御驾亲征。孙武和伍子胥虽然坚定主张南进,却认为不宜乘敌国新丧出兵,以致政治上陷于被动,故曾以时机尚不成熟为由劝阻阖闾的盲动,结果为阖闾所拒绝。并且,骄逸的阖闾认为没有孙武自己也能伐越成功,于是他令孙武留在吴国,不用与他一同出征。

在这次战争中越王勾践虽然年轻,指挥起战斗来却得心应手,如同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因敌变化,不断变换战术,出奇制胜,牢牢地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不是阖闾想像中不谙军事的毛头小伙。相反,冒进轻敌、自以为是的阖间却疏于戒备,墨守成规,指挥笨拙,而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双方较量的结果自然是吴军惨败,越军获胜。阖闾还被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击伤,阖闾由于伤势严重,不久就撒手人寰,弃世而去。

夫差子继父业,又踏上了伐越的征程,依靠孙武的谋略和伍子胥的指挥,吴国终于又迎来了久违的胜利。然而,刚愎自用的夫差为越国所献的美色所诱,于是向敌人展现了连父仇也可忘记的温柔。在孙武等人苦劝不听的情况下,夫差给自己埋下了“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的灭国之种。

先说吴军在夫椒之战中大破越师,迫使越王勾践屈膝投降、俯首称臣,这是吴王夫差登基后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第一篇“杰作”。他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可是对越战争的胜利,使得他意满志骄、忘乎所以,称霸天下的欲望急剧地膨胀起来,从而走上急于求成、穷兵黩武的歧路,为自己最后的败亡埋下了种子。

随着越国暂时臣服于吴,短时间不再构成重要威胁的局面出现,夫差在战略方针问题上与伍子胥、孙武等人的潜在分歧迅速表面化、尖锐化了。

自公元前494年至前484年这十年左右时间里,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完全放松了对世仇越国的警惕,而把主要精力投入于对齐的战争准备之上

可是孙武、伍子胥等人却对越国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多次向夫差揭露越王勾践的祸心。

伍子胥的不幸惨死,最终使他的晚年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伍子胥之死实质上是夫差在战略谋划上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容异说,在用人上信谗疑忠的必然结果。作为两朝老臣,伍子胥功勋卓著,在吴国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死,给吴国的臣吏们造成极大的震动,使得他们怵然自危,众口皆缄。这表明夫差已完全蜕变为一位暴君,也意味着吴国的前途一片黑暗,不可能出现什么转机。

孙武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伍子胥的遭遇使他感到心寒,夫差的行径让他感到失望,他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明白吴国的前景,他不愿重蹈挚友伍子胥的覆辙,更不乐意替夫差这样的昏庸之君殉葬。于是对他来说,便只剩下了一种选择,这就是见机而作,功成身退,飘然高隐,独善其身,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从事著述以终余年。

孙武归隐后的去向,由于史无明载,已成为一个永远难以索解之谜。一般人的推测是,他依旧留在吴国,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直到默默去世。死后也葬于吴都郊外。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生于马其顿王国首府派拉城。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18岁随父出征,20岁继承王位。之后,他平息了国内外反对势力,占领了希腊,控制了埃及,征服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因地理气候环境不适,将士思乡厌战,被迫撤出印度。途经巴比伦时,突发疟疾死去,终年33岁。亚历山大用武力曾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的军事帝国,对古代世界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认为,亚历山大比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影响更加行之久远。

英雄王子

腓力二世是后来相继征服希腊、埃及、波斯(今伊朗)以及印度两河流域地区,在世界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

占卜师阿底曼图斯经过多方位的,周密细致的推算、占卜,向全国宣布说:“小王子降世恰逢马其顿人连取三项胜利,它足以说明,小王子日后必将战无不胜!他——亚历山大就是马其顿王国的希望和未来!”这番话传到腓力耳中,腓力更加喜悦。

于是,一道紧急命令从卡尔狄息斯半岛被快马送回培拉。这道命令立刻在培拉城的广场上通告给市民,并散发到全国:“所有与亚历山大同日出生的马其顿人的男孩,必需全部送到宫中,由国家抚养。他们将与亚历山大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军事训练,他们长大后就是亚历山大的卫兵。他们的父母家人将享受到国家的津贴和抚恤。”

亚历山大健康地成长着,体魄健壮。

在王宫的草坪上,花园里,经常有一群咿呀学语的顽童在嬉戏。他们总是一样的衣着:短短的卷发,白色的衣衫,如果天气寒冷则罩上大红的棉袍。这群孩童无忧无虑,健康活泼,很少头疼脑热的。因为腓力规定这些孩子必须天天早晨出来活动,然后冲澡,水温偏低,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和耐力。

这群孩子吃住在一起,不分彼此,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他们的姓氏名谁。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总能发现,这群孩子里有一个孩子王,独一无二的孩子王!他又高又胖,健壮有力,脸色红润,眼睛蓝中带黑非常引人注目,也显得格外精神。他成为他们的王,靠的不是胖乎乎的身体,而是他聪明的脑袋。

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进攻。一大群孩子爬在地上,把头藏在草丛里,屁股却翘得老高。这时候他们的“头儿”开始高喊了:“大家注意!前面有敌人来进攻啦,快冲上去呀!”说完他带头冲上前方,随手捡起石头、土块用力往前扔。哎呀不好,一个孩子正好被打中了脑袋,登时起了个大疙瘩,疼得他哇哇大哭。他们的“头儿”跑上前,用手一摸,说:“没事儿。再哭就不是男子汉!我们不带你玩了。”突然,那孩子不再哭叫,抽泣了几声就又向前冲去了。

亚历山大和他的一群伙伴们迅速成长着。他们之间十分友爱,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关系融洽。亚历山大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他常常带着他的伙伴们模仿王宫卫队士兵的动作,列队、跑步、格斗,孩子们你追我赶,兴致极高。可惜,不能像卫队士兵那么威风,要是有一群小马驹就好了。亚历山大时常对威风凛凛的宫廷卫士羡慕不已。

有一天,腓力二世围着一群未经训练的野马绕了一圈,选中了一匹有着光亮毛色,体形健壮的烈马,它的鼻子上长有一块白色的花斑,跟褐色的歃发相比十分耀眼,整个头部看上去有点像牛头。那几个马贩子管它叫“蒲斯飞路”,意思就是“牛头马”。“好一匹‘蒲斯飞路’!”腓力二世心中暗暗喝彩。然后,他疾步走上看台,抽出一把闪亮的宝剑说道:“谁能最先驯服这匹马,我就把这柄宝剑赐给他!”“我来试试!”“让我先来!”数十名皇家侍卫胸有成竹地高喊着,在看台下使劲地向国王舞动着手臂。“你来试试吧,卫队长尼阿丘斯!”“遵命!”尼阿丘斯听后面带微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轻轻一跃就上了马背。要知道这是国王陛下赐予的莫大荣誉啊,一定要驯服这匹烈马!想到这里,尼阿丘斯双手一抖缰绳,瘦长的身躯紧贴马背,双腿夹紧马肚,“哗!”众人一阵赞叹,“真不愧是皇家卫队长,身手多敏捷啊!好威风啊!”只见烈马一声嘶鸣,四蹄乱跳,头猛地一低,屁股向上一撅,“呼!”,尼阿丘斯还来不及收起脸上得意的笑容,就被掀翻在地上。全场一阵哄笑。接着,又一名富有经验的骑手上场,但被摔得更惨。腓力二世下令所有的骑手都去试试,并说只要能欣赏一下这匹马走路的样子就满足了。但是所有的勇士都试过了,无一例外地在马的狂跳中摔下来了。这匹马是那样地胆小,生人一走近,它就十分惊慌,狂跳不已。腓力二世恼火了,人们停止了喧哗,热闹的驯马场刹时一片寂静。“父王!”从人群中跑出一位少年,这是国王12岁的儿子亚历山大。“这是一匹多好的马!得不到它是因为没有人能驾驭它。让我试试吧!”“你?”腓力二世看着年少的儿子,微笑着摇摇头,心里却有一丝莫名的忧虑。他是为儿子的安全担心吗?不可否认,儿子是未来的国王,可是儿子似乎比一般同龄的少年要成熟得多,他的小脑袋里装满了智慧,并且野心勃勃,甚至近乎目空一切。他生了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儿子,他真有些无可奈何了。“父王!”,亚历山大抓住腓力二世的衣袖还请求着。“你真能驯服这匹野马吗?难道我的侍卫们的骑术还不如你吗?”他的话中含着明显的轻蔑。但亚历山大却把它当作是一种鞭策,他毫不在乎地回答:“只要您允许,我一定能驯服它!我愿意以这匹马昂贵的价格一赌输赢!”在场的人都笑了。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腓力二世只好点了点头。亚历山大迅速解下金色披风,身穿紧身的马靴、马裤,在众人善意的哄笑声中奔向“浦斯飞路”。

亚历山大在看台上早就看中了这匹烈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真的要一试身手,倒有些手足无措了。“沉住气,要镇定!”他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驯服这匹野马,千万不能让父王和大臣们小瞧了自己!”他回想到这几年跟着骑兵队长尼阿丘斯摸、爬、滚、打,风里雨里,见识过不少难驯的烈马,也降服过几匹顽皮、疯狂的野马。今天的这匹马也不过如此吧?亚历山大轻轻地舒了口气,镇静地靠近骏马。

可是,“浦斯飞路”显然已经饱受惊吓,亚历山大每靠近一步,它的头就抬高一下,紧盯着新的对手,浑身的毛孔似乎也张开了,毛发倒竖,显出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似乎根本不把眼前这个黄毛小儿放在心里。怎么办?亚历山大在离这匹野马十步远的地方站住了,双方对峙着。周围的观众也屏住呼吸,他们都为这位小王子捏着一把汗。亚历山大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根套马索,把它迅速缠在左臂上,右手随时准备抛出去,可是“浦斯飞路”早有警觉,它不时地踢腿、吼叫,一刻也不停。这样过了片刻,亚历山大注意到这匹马十分害怕自己的影子,于是就慢慢移动着脚步,把它的头引向太阳,马儿看不见自己黑黢黢的阴影,似乎平静了下来。机会来了,亚历山大一个箭步上前,右手高高抛出绳索,准确地套住了“浦斯飞路”的脖子。“浦斯飞路”上当了,它狂怒不已,突然,野马像箭一样向前方飞驰,拖着手持缰绳的小亚历山大,顷刻之间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啊,糟糕!”人们发出了阵阵惊呼,国王和王后也万分着急,担心亚历山大凶多吉少,王后奥林匹娅斯不停地尖叫:“天神,快保佑我的孩子!”脸色变得煞白。

当野马低头狂奔的刹那间,亚历山大已松开了套马索,纵身一跃,跳上马背,策马而去。偌大的驯马场,四周被山石包围着,“浦斯飞路”急得围着跑道狂奔,一次次地竖立、腾跃、踢蹴、狂窜,想甩掉背上的小家伙。但是亚历山大紧贴马背,双手抓紧缰绳却并不收紧,听任它在原野上飞驰。终于,烈马的野性发泄完了,一声长啸,放慢了速度。亚历山大迅速抬起头,舒了口气,摆出合乎规范的优美姿式。众人看清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禁大声喝起彩来,于是,亚历山大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情,悠闲地骑着骏马回到了父亲面前,优雅地翻身下马。奥林匹娅斯一把搂住小亚历山大,母子的脸色一红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亚历山大大口地喘着粗气,头发早被汗水湿透,“浦斯飞路”则安静地靠在一边,身上也是汗流浃背。腓力二世看着这一切高兴得流下泪来,他俯下身吻着儿子的前额说:“我的儿子,去寻找一个配得上你自己的王国吧,马其顿这个小池盛不下你啊!”

小亚历山大在众目睽睽之下。独自驯服了来自色雷斯的一匹野马——浦斯飞路!腓力二世大喜过望,把这野良驹送给了亚历山大。从此它和亚历山大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直到战死在印度。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那位备受推崇的大名鼎鼎的博学之士,应尊贵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邀,做少年亚历山大的导师。亚历山大从13岁起一连三载有幸得与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贤哲朝夕相处,他们共同讨论有关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学问,涉及面非常广泛。

小王子的脑子里总是不断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他的好奇心很强烈,这是其他少年根本不具备的。亚里士多德他那独特的洞察力早把亚历山大的性格和智力分析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勇敢、骄傲、机智和好奇心,这些品质使亚历山大超凡出众。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总是极为耐心,谆谆教诲。在亚历山大面前,他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去解释一个又一个神话。他要解释半人半马的怪兽、狮头羊身的喷火怪物、长着蛇发的女妖、生长翅膀的飞马以及无数难以想像的凶恶狰狞的怪物。

就这样,他们在田野中的梧桐树下,一起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日子,讨论了许多的问题。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四季的景致在一天天地变化,这些少年的知识也在一天天地增长。

春雨淅沥,芳草萋萋,几只青蛙在水中蹦蹦跳跳,不时鼓起嘴巴,发出响亮的叫声。卡利斯瑟尼——亚里士多德的侄子,指着那几只青蛙大声说道:“叔叔,您看那些青蛙,它们的嘴一鼓一鼓的,是在用肺呼吸吗?”亚里士多德看着他的侄子,眼中充满爱意。

未等亚里士多德回答,亚历山大已经接上了话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亚历山大总是当仁不让,锋芒毕露。“青蛙怎么会有肺呢?它又不是胎生动物。卡利斯瑟尼,你忘了老师刚刚还在说的‘三段论’了吗?所有能呼吸的动物都有肺,所有胎生动物都能呼吸,所以,所有胎生动物都有肺。老师,我说得对吗?”亚历山大忽闪着一双晶莹的眼睛,看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时语塞,他竟没找到合适的字眼来表达他惊讶的心情。这青年的理解力简直神了!再大的难题只要轻轻一点拨,他就能茅塞顿开,并且能触类旁通。了不起,真是了不起,他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呢!

腓力二世深爱着亚历山大,因为直到目前来看,他的儿子只是沉浸在学习之中,他脑中的幻想,虚无缥渺,不切合实际。腓力二世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亚历山大一天不热衷于政治,那么他们父子的关系将一直亲密无间。腓力二世正值年富力强,希腊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敞开,他要加紧行动,否则再过两年,他的儿子亚历山大长大成人,也许要和他一决高下了。

腓力二世对儿子亚历山大的提防之心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亚历山大自出生之后,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处处都显得与众不同,智力超群。

有一次,亚历山大说:“父王,江山是要打出来的,我喜欢去打江山!坐享其成有什么意思?”

当着众人的面,腓力不由得对儿子大加称赞:“好,好!小小年纪就有雄心壮志。等你长大了,咱父子俩共同打江山!”“那好吧。不过,”亚历山大认真的说着,“您可得慢慢来呀。要不,把希腊的城邦留给你,我将来去攻打小亚,征服波斯和东方!”众人一片哄笑。有善于奉承拍马的纷纷上前恭维,说小王子将会使马其顿走向世界等等。可腓力听了心里却不是滋味,自己出生入死创下的基业,要到儿子手里才能辉煌吗?如果儿子超过了老子,那将来我腓力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可这孩子总是不知天高地厚!有一次腓力设宴款待远道来访的波斯帝国的使臣,亚历山大正式以王子身分作陪。他看着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心中涌起了无数遐想:那广袤的土地,肥沃的良田,成群的牛羊,遍地的财宝,甚至连波斯的猫都有神的灵气,听说它价值连城……于是亚历山大开始向客人们询问波斯的风土人情,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幼稚的问题。当他有意无意涉及到波斯国道路的状况和军队的装备等敏感性的问题时,那几位使臣不禁感到心惊肉跳,他们没想到这样一个看起来态度友善、天真幼稚的小主人竟然城府很深!

亚历山大早已厌烦了宫中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日渐明白,自己是生活在一个虚伪荒谬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必须迂回曲折,绕过礁石。

对父王,他心里从幼时的崇敬变成了怨恨。因为他总觉得父王的笑容之中含有一丝令人生畏的意味。他知道。在父王面前一针见血、锋芒毕露会把自己断送。他必须忍耐,宫廷里生活豪华,场面阔绰,觥筹交错。而实际上,这一切又都不过是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避免树敌,亚历山大对任何人都笑脸相迎,为此他成了交际场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口碑颇佳。

亚里士多德在亚历山大面前反复灌输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希腊人之外的野蛮人或外族人生来就都是奴隶,尤其是亚细亚的野蛮人,他们注定是要被西方人去统治的!把这个观念灌输给一个企图统治整个野蛮人世界的年轻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亚里士多德当然想不到这么多,可在亚历山大心目中,他的目标却渐渐明确了。亚历山大不再是孩子了,他已经长大!虽然他才十六岁,但他已准备行动了!

亚历山大和腓力二世父子间的一次公开翻脸发生在腓力准备出兵攻打波斯期间。事先亚历山大曾向腓力提出请求,让他也随军出征。可腓力以亚历山大年龄还小为由一口回绝。父王要远征波斯了,他一旦成功,就可能成为希腊和小亚的统治者,那我亚历山大还有什么事可做呢?这样一来征服“世界”的伟大事业就与我无缘了!亚历山大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急得火烧火燎。他在宫中四处走动,气得脖颈又朝左倾了,这个毛病他总改不掉。他左手叉在腰带上,右手紧握成拳头在胸前挥动,嘴里叽哩咕噜地直想冒粗话。

花园里,正摆着盛大的酒宴,为腓力二世饯行。

宴会正酣时,阿突勒斯说话了:“尊敬的陛下,到目前为止您只有一个王子亚历山大,不过听说他还不一定是您的亲骨肉。所以为了马其顿人的前途着想,您还是应该立刻结婚再生王子,这样我们马其顿才会有合法的继承人。”

阿突勒斯为了让腓力立刻要他的侄女,以讹传讹,出语伤人。腓力也有些不快,正要发作,亚历山大早已听得一清二楚,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入宴席,端起一只盛满葡萄酒的酒杯朝阿突勒斯摔出,朝他怒斥着:“你把我当成了私生子吗?”

亚历山大气愤之下,用力欣翻了一只桌子上的杯盘碗盏。众人见王子发了这么大的脾气,都默不作声了。腓力正在气头上,朝亚历山大喊道:“闹够了没有?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给我滚!”亚历山大依旧站着不动,对腓力二世不甘示弱。腓力二世看到亚历山大当众冒犯他,恼羞成怒,当下拔出宝剑冲向亚历山大,人群中大乱。由于又醉又气,腓力未等靠近亚历山大便身子一歪向地上倒去,手中的宝剑也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众人连忙扶起人事不醒的腓力。亚历山大不慌不忙地从地上捡起宝剑,往桌子上一摔,大声嘲笑道:“你们看呀!这个老家伙还想从欧洲跨到亚细亚去哩,可他现在却连一张龙椅都跨不过去啦!”

事后,腓力二世果然没去成亚细亚,因为宫廷诸事纷繁,他一时难以脱身,只好委派好战的大将军帕米尼欧率军前往。

闹归闹,胳膊终究别不过大腿。腓力二世终于娶了阿突勒斯的侄女克里奥帕特腊,如愿以偿。奥林匹娅斯要的是名分,只要她还是马其顿的王后,她倒也懒得计较了。

像往常父子间的龃龉一样,这次争吵不久就平息下去了,毕竟是血浓于水。不过经过亚历山大的这一闹,腓力不得不对儿子另眼相待了。对军中的大事和一些国事,也让亚历山大参加协商和处理。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亚历山大已不满足于坐在书斋里看书、研究军事,也不愿干等着从前线传来的有关父王打败敌人的一个又一个捷报。他总是盼望着亲自上战场去试试自己的勇气、胆略和军事才干。

公元前328年夏天,腓力二世发动了统一整个希腊各城邦的战争。亚历山大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披挂来见父王,说:“父王,我要随你一起出征!”“我在外出征,你还是留下管理朝政吧。”腓力二世说。“父王,马其顿的王位迟早得由我来继承。可是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没有战功,又何以服众?”

亚历山大的话,说得腓力二世无言对答,只好同意他的要求。

这次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跨上他那“浦斯飞路”骏马,挥舞着长剑,像一头猛狮,率骑兵直插底比斯神圣兵团中央。两军对阵,未战三个回合,底比斯人就乱成一团,纷纷溃逃。亚历山大毫不手软,率骑兵紧追不舍,后来又将雅典军团打得大败。

战胜了希腊联军以后,腓力二世强迫希腊各城邦派出代表,前往一个名叫科林斯的地方召开大会,组成了大希腊联盟。腓力二世自任该联盟的主席和军事统帅。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一个贵族刺死,马其顿王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亚历山大不露声色,先用重金收买了腓力二世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将帕米尼欧安提帕特。在他们的拥戴下,登上了王位。接着,处死了刺杀他父王的凶手,惩办了阻碍他继承王位的一些贵族。然后,又用了两年的时间,降服了马其顿东北部的一些小部落,从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波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域广阔。现在的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阿拉伯半岛及印度两河流域地区,当时都在它的统治之下。波斯帝国的首都设在波斯波利斯,它的最高统治者是被尊为“万王之王”的皇帝大流士三世。

大流士三世拥有一支纪律严明,多达几十万人的皇家军队。而亚历山大的军队,包括步兵、骑兵、海军,总数不超过3万人。可是这支军队却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

亚历山大是在公元前334年春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波斯境内的。大流士三世在接到这一军事情报后,不屑一顾地说:“我们有几十万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希腊人早已是波斯人的手下败将,现在小小的亚历山大只有几万人的军队,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由于大流士三世的无知,加上狂妄自大,失去了反击亚历山大的战机,致使亚历山大一路畅通,一直进逼到波斯帝国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到了这个时候,大流士三世才如梦初醒,慌忙调集帝国大军约60余万,驻守在距首都不远的战略重镇伊苏斯。

伊苏斯北面靠海,南面是平原,地域不大。大流士三世采用阵地战的办法,把步兵置于平原地带,摆成一块块方阵,以弓箭和盾牌来抵挡亚历山大骑兵的冲击,而把波斯骑兵置于方阵后面,来冲击亚历山大的步兵。

大流士的军队在伊苏斯不过刚驻扎下不久,他的军队主力还没有完全配置好,那帮女眷们惊恐不安的吵闹声已弄得他心神不宁,他悔不该带着这帮累赘!有些军官们眼见大战在即,纷纷在夜间悄悄送走了一些家眷,大流士三世无暇去过问他们,只要不影响白天的战斗就行。大流士三世并不是个庸才,想当初他继位为王时,不是也曾东征西讨,平定过四处的叛乱吗?大流士三世在给自己打气,一定要镇静,挫败那小子的狂妄野心!

天色大亮时,浓雾渐渐散去,大流士三世终于得到了敌人已经逼进的警报,一支三万多人的马其顿——希腊联军迅速地出现在伊苏斯城南约二十里的地方!

战争迫在眉睫,但大流士三世还要炫耀一下皇帝的排场!

在河岸的高地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朝拜仪式:头戴高高的金质皇冠、身着紫色王袍的大流士三世神态威严地站在一方猩红色的地毯上,接受文武百官和士兵们的朝拜。他手中黄金铸成的“权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花白鬈曲的长胡须在微风中抖动。他的身后是数十名高擎羽扇和遮阳伞的侍卫和随从,在他们的簇拥下,大流士三世威风凛凛地款步而行。他绕过了正中的雇佣军,径直走向自己位于内侧的精锐部队。骑兵身穿饰满鳞片的铠甲,头戴粗麻布胄,配备有弓、剑和盾。而且所有的战马都配有铠甲和披胸。长矛手身穿用白色粗牛皮张起来的腾叶形腾盾牌,长及膝下,右手持有长约六臂、矛身底端饰有金制或银制小球的长矛。步兵身穿短袍,厚如麻布被套,可以抵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