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要览(中英双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3:15:34

点击下载

作者:梅龙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峡大坝要览(中英双语)

三峡大坝要览(中英双语)试读:

前言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三斗坪镇的中堡岛。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宏伟、最复杂的超级人类工程。整个工程包括大坝枢纽建筑工程、水库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三大部分。枢纽建筑工程由挡水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是一项加快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造福当代、泽荫后世的战略性民生工程。它以超出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近10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针,总工期为17年,工程动态投资为2039亿元人民币,水库正常蓄水175米,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库区淹没涉及湖北及重庆共20个县(区、市),移民人口达139万人。

三峡工程对于开发与治理长江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工程最大的社会效益是防洪,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效地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威胁,为一方百姓带来平安;三峡水电站共装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32台,总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如全部运行发电,每年将达到100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三峡工程能从根本上改善重庆至宜昌的660千米的川江航道,万吨巨轮可以直达重庆,航运成本可降低37%;三峡工程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三峡旅游业的发展,三峡大坝旅游区迅速成为三峡旅游业的龙头。同时,三峡工程还在供水灌溉、发展养殖业、保障和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工程等方面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编者2011年12月7日

上篇 三峡工程概要

历史回眸 世纪梦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

万里长江,自雪山,向东海,日夜奔流。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是我国水量最为丰富的河流,全长约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水资源总量约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是黄河的20倍,自古以来是东西航运的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养育了全国的1/3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长江流域由于受西南季风气候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每年雨量集中,雨水较多,到每年6~7月进入雨季。历史上,洪水曾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长江水患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自汉代至清末两千多年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小洪灾两百多次,平均约10年一次。1870年(清同治九年)的洪水是长江上中游的一次特大洪水,灾情之大,损失之巨,受灾之广,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此次洪灾宜昌最大洪峰流量高达105000立方米/秒,30天洪水总量为1650亿立方米,数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两湖平原一片汪洋大海,数以万计的百姓被洪灾夺去了生命。近代,自1911年至1949年,发生较大洪灾7次,洪水肆虐,损失惨重。1931年夏,长江流域普降暴雨,造成长江中下游7省205个县受灾,淹没农田5090万亩,14.5万人在洪水中失去生命。1935年,长江发生集中性特大暴雨,淹没农田2246万亩,受灾人口1000多万,14.2万人丧失生命。1954年的洪水是二十世纪最大的洪灾,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3次启用刚刚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但依然损失很大,淹没农田300多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人口逾3万,武汉被洪水围困3个月,京广铁路停运100天,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二十世纪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持续数日的大暴雨给长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干流连续出现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荆江大堤全面告急、簰洲湾溃口、九江新区被淹,据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元。“’98洪灾”成为当代人们最疾首痛心的历史记忆(陶景良,2003)。

导致长江洪水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长江中上游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洪水量大,而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泄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二是人为原因加剧了洪水灾害,即人们过度开发、陡坡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宣泄能力降低,导致了中游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减弱,一旦上游洪水袭来,中游就会形成洪灾。可见,长江是母亲河,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河流,如何兴利驱害,治理水患,开发长江,为人类造福,是国人的梦想,是民族的企盼。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治理长江、开发长江的征途从未止步过。在古代,流传有巫山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峡中神牛助禹开江的美好传说。在中国近代,当首推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的1894年,孙中山先生以忧国忧民之心,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之志”,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定国安邦之道,提出唯“天生之物如光热电者”、“水力以生电”的构想。孙中山先生以伟大革命家的胆识,纵观国际国内形势之后,提出了要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机,引进外资,利用西方战时大规模的机器设备和人力技术,以发展中国的实业。

1918年,孙中山先生从广州来到上海,闭门潜心著书,总结“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1919年,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而内地直通水路运输,可自重庆北走,直达北京,南走直达广州,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由此之道,则在中华西部商业中心,运输之费,当可减至百分之十也。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理耶。”孙中山先生以伟人的高瞻远瞩,勾画了治理长江的远景蓝图,成为中华民族百年追梦的起点。

1924年,中山先生在广州演讲“民主主义”时又提出:“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3000余万马力(1马力=735.499瓦)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中山先生再次以伟人的洞察力论述了三峡重要的水电资源,描绘了开发三峡的美好前景。

1932年,民国政府由建设委员会发起组织了对三峡的考察和勘测工作,并编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一是构想在葛洲坝上游修建水利枢纽,设想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并设计有通航建筑物;二是在黄陵庙附近建坝,即现在的三峡大坝下游不远处,设计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这次勘测与研究工作是我国首次对三峡开发的实质性工作。

1944年5月,受国民政府的邀请,美国内务部垦务局总工程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萨凡奇(S.L.Savage)博士冒险来到重庆。他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水坝专家,有“世界水神”之称。萨凡奇博士冒着日军的战火,在西陵峡的平善坝弃船登岸,连续多天进行实地勘察,40多天后,在中方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组织编写出了著名的《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这项工程计划包括水库、拦河坝、溢水堰、泄水道、引水道、厂房、尾水道和船闸等。坝址选在宜昌上游5~15千米的南津关至石牌之间,设计拦河大坝为混凝土直线重力坝,坝顶高度为225米,抬高低水位约160米,水电站房设在长江两岸,各安装48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容量11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估算发电量为817亿千瓦时,水库蓄水量617亿立方米,蓄洪量270亿立方米,工程造价估计10亿美元,计划8年完工。

1946年3月,萨凡奇再度来到三峡,在南津关一带查勘坝址,他说:“长江三峡的自然条件,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不会有第二个。三峡计划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如果上帝给我时间,让我看到三峡工程变为现实,那么我死后的灵魂会在三峡得到安息!”“经过这次旧地重游,更感到三峡之伟大,三峡水闸建设实乃一国际性大工程”。同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设计合约,并派遣了五十多位中国技术人员到美国参加三峡工程设计。但之后不到一年,由于战争等诸多原因,工程设计无疾而终,中美合作无功而返,萨凡奇博士的三峡之梦转眼化为泡影。

在国弱民穷、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为实现开发三峡的梦想付出了艰辛而又伟大的努力,为今天的高峡平湖的实现,吹响了走向辉煌的前奏曲。

科学论证 缜密决策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成立了,由被称为“长江王”的水利专家林一山出任主任。长委会全面负责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

长委会刚成立不久就着手研究部署荆江防洪问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指宜昌的枝城到岳阳的城陵矶一段的长江。这段河道迂回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段的河床被上游带来的泥沙抬高,每当汛期,仅荆州河段的洪水高处两岸距地面6~10米,成为悬河;加上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大量水土流失,中游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河流调蓄能力减弱,汛期来临,荆江河段成为长江洪水防御的最危险地段,故有“险在荆江”之说。长委会提出了在荆江大堤南岸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1952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保障湖北、湖南两省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之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根据这一决定,30万军民奋战75天,建成荆江分洪工程。1954年的大洪水,是长江流域20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为了保住荆江大堤,3次启动荆江分洪工程,并采取一系列临时分洪补救措施,但汉江和长江干堤仍然溃口64处,武汉市被洪水围困3个月,京广铁路停运100天,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3.3万人被洪水夺去生命。

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再次警示人们,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是治理长江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由此,三峡工程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

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加快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并决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从1955年开始,长办会同当时的水利部、地质部、燃料工业部、交通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及有关高校等30多个单位,在前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全面展开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历时3年于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56年6月,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挥毫写下了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以伟人的气魄勾勒出未来三峡的宏伟蓝图。

1957年12月3日,周总理为全国水电展览会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高峡平湖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纪工程的美好企盼,三峡工程成为一代国家领袖的伟大畅想。

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在充分听取了有关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后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八字方针”,并委托周总理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工作。两个月后,周总理召集中国、前苏联有关专家100多人乘船从武汉沿江而上,实地考察长江水势、荆江大堤、三峡坝址等地,并在重庆听取汇报,作出总结报告。同年3月下旬,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总理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4月5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正式红头文件。《意见》认为,从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工程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何时修建要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意见》还要求对一切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研究、争论,以利于作出可靠的结论。按照《意见》精神,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59年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与此同时,有关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也投入了三峡科研工作。

随后出现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困难时期,致使三峡工程科研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会议之后,毛主席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峡考察之行。1958年3月29日,毛主席乘“江峡轮”从山城重庆出发,江轮乘风破浪,驶向三峡,穿夔门,过瞿塘,跨巫峡,于3月30日来到西陵峡坝址——中堡岛。毛主席仔细听取了林一山等人的汇报后,激动不已,思绪万千,仿佛高峡平湖的愿景浮现在眼前。他风趣地对林一山说:“长江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这一天是1958年3月3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国务院决定用“三三○工程”代表葛洲坝工程,葛洲坝工程局也成为“三三○”工程局。1970年底,中央决定先建葛洲坝工程。毛主席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问题,另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于1988年底顺利完成。

1980年3月份,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提出了三峡工程要不要列入五年计划的问题。同年7月,邓小平同志从重庆顺江而下,考察了三峡坝区和葛洲坝工地,就防洪、航运、电厂、环境保护、泥沙淤积、坝址、船闸设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询问。他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效益很大,如果轻易否定是不可取的。请有关部门回京后抓紧研究”。此次邓小平同志的三峡考察,意义重大,是三峡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1983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出了蓄水位为150米方案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一方案,只是将坝顶高程从165米提高到175米,并决定于1986年正式开工。1984年12月,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在湖北宜昌挂牌成立。三峡工程开工在即。

1984年9月,重庆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认为150米方案既不能改善川江航道,又可能造成库区泥沙淤积,恶化重庆环境。因此,建议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七届三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对三峡工程提出了新的不同意见,并引发争论。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重新提出可行性报告。随后,以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聘请了有关专家达412名,组成了地质与地震、水文、电力、航运、防洪、枢纽建筑、机电设备、泥沙问题、移民问题、生态与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综合经济评价14个专家论证组。三峡工程论证工作从1986年6月开始,1989年2月基本结束,历时两年八个月。

根据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荐了“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针。长委会根据论证成果重新编制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稿)。

1990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对《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1991年8月,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对《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并建议国务院尽早决策,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位赞成票、177位反对票、664位弃权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至此,三峡工程完成立法程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在中华民族心头萦绕数年的梦想进入圆梦阶段,中国人开发长江、治理长江的脚步迈入了新的里程。

中堡鏖战 铸就“长城”

1994年12月14日,西陵峡中的三斗坪镇中堡岛,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江中小岛,瞬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亿万人民的期盼中,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我宣布,三峡工程开工”,上午10时4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洪亮的声音从峡江传向华夏大地,传向全世界。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从这里开始崛起。

三斗坪坐落在长江西陵峡谷内的黄牛山脚下,是一个四面环水,面积为0.15平方千米的江中小岛,中堡岛和三斗坪一带的地层全是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三峡大坝的轴线横穿小岛。

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以三斗米开了一家食宿小店,生意特好,远近闻名,此地便以“三斗坪”得名。20世纪80年代,设立为三斗坪镇,隶属宜昌市夷陵区。1994年12月14日这一天,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从此,三斗坪托举起三峡大坝这惊天动地的工程,蜚声海内外,享誉五大洲,成为三峡名镇、世界名镇。

三峡工程总工期为17年,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实现大江截流。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实现水库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通航、第一批机组发电、三峡工程初步发挥效益。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主要完成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机组全部安装到位及完成输变电工程,大坝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水库通过175米正常蓄水验收,三峡工程主体工程竣工。

在参观三峡大坝时,或许很多人会问,是如何能在滚滚长江上挡住滔滔江水进行工程施工的?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施工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采用“明渠通航、三期导流”的施工方案。施工导流是水利工程必不可少的程序。在修筑水利水电工程时,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保持在干地上施工,用围堰来围住基坑,让河水避开施工现场,从另外的通道流向下游,这就是施工导流。中堡岛将大江分为大江和后河,为河床分期导流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的地形条件。

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包括施工准备工程在内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开挖修筑导流明渠。同时动工修建临时船闸、左岸永久船闸等,导流明渠通航及左岸临时船闸竣工后,拆除一期土石围堰。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顺利实现。至此,三峡工程一期工程胜利完工。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主要完成二期上下游横向土石围堰的填筑,将大江基坑内的水抽干,浇注泄洪坝段、左岸厂房坝段及电站厂房。2002年11月,导流明渠顺利截流成功(二次截流),船舶改从临时船闸经过。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6月10日蓄水至135米高程,高峡平湖景观在10日内变为现实。6月16日,永久船闸开始通航。7月10日,三峡工程首台70万千瓦的2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2003年是三峡工程极有意义的一年,三峡工程完成了蓄水、通航、发电三大任务,工程建设初步发挥效益。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主要完成右岸厂房坝段、电站厂房及右岸非溢流坝段,坝顶185米的高程的混凝土浇筑及相应的金属结构安装,完成左右岸26台机组的安装及全部输变电工程等。2006年5月20日,完成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后,三峡大坝全线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标志着三峡大坝基本建成。同年10月27日,大坝蓄水至156米,三峡工程开始发挥其全面综合效益。2008年10月,大坝右岸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至此,左右岸26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2009年6月30日,左右岸26台机组首次实现并网发电,日发电量突破4亿千瓦时。2009年8月30日,工程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除被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三峡工程如期完成设计的建设任务,并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巨大的综合效益。目前,三峡工程在建项目还有右岸地下电站和垂直升船机。右岸地下电站已于2011年投产3台机组并计划在2012年再投产3台机组。升船机预计在2015年投入试运行,届时,小船就能像乘电梯一样走过三峡大坝。

高峡平湖 千秋伟业

17年建设之路,弹指一挥间。三峡工程建设者牢记“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精心组织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枢纽工程、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三大组成部分。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轴线长2309米、坝顶高程185米的水上长城。大坝蓄水后,形成一座长600千米、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的峡谷型巨型水库,总库容达到393亿立方米,其中,有效防洪库容达到221.5亿立方米。库区蓄水所淹没或部分淹没的自然及人文旅游景点达39处,约占库区旅游景点的13%,影响不是很大。库区蓄水所形成的高峡平湖景观成为三峡新的旅游文化内涵,使得三峡旅游更具魅力。

三峡工程建筑物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挡水泄洪建筑物。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浇筑量为2800万立方米。坝体上分层布置有泄洪、冲沙、排漂、发电各类过水通道99孔,各种用途的廊道纵横交错,数万千米的电线电缆以及数以万计的仪表仪器使得坝体像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三峡大坝轴线全长2309.47米,茅坪副坝轴线全长1840米,坝顶高程185米(距海平面),最大坝高181米(坝基开挖最低高程为4米),顶部宽度15米,底部宽度124米。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央,我们无法看见。它长483米,坝体有22个泄洪表孔和23个深孔,设计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万立方米/秒。二是水力发电建筑物。三峡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即电站厂房建在大坝之后,共装机32台机组,其中左岸装机14台,右岸装机12台,右岸地下厂房装机6台,每台机组容量70万千瓦。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三是永久通航建筑物,由双线五级船闸和升船机构成,均建设在长江左岸,双线五级船闸为永久船闸,当今世界绝无仅有,2004年建成正式通航;经过升船机设计方案的反复论证、比选,最终葛洲坝集团中标签约,总工期为6年,计划2015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以“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气势令全球聚焦三峡,让世界瞩目长江。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面对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三峡建设者始终把科技创新、集成创新、“质量一票否决制”贯穿于工程建设之中。除水电机组和少数施工设备从国外引进以外,工程设备、材料、设计、施工全部是“国产化”。比如:如此超级庞大的大坝坝体,混凝土浇筑工程量之大,强度之高,超过国内外已建的任何工程,是一场世界建坝史上的工艺革命。三峡工程70万千瓦巨型机组国产化战略的成功,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用7年时间实现了30年的跨越,迈入世界领先水平。而在1997年,三峡左岸机组招标时,国内仅能制造32万千瓦机组。三峡工程在导截流及围堰技术、船闸高边坡的开挖和支护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均取得重大突破。两次成功截断长江,截流的综合难度在世界截流史上罕见,标志着我国河道截流技术已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三峡工程规模浩繁,建筑结构复杂,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如水工、工程施工、泥沙、航运、水文、气象、地质、材料、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生态、环境、信息等诸多领域,每一个领域又包含了众多学科。工程建设18年来,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创造出100多项世界之最,荣获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20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立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100多项、累计创造和使用各类专利技术700多项,其中100多项技术成果为三峡首创,化解了世界水电史上一系列难题,堪称世界治水史上的丰碑,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辉煌的篇章。时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维奥蒂在参观三峡工程时说,中国的三峡大坝已代表国际筑坝技术先进水平。

三峡工程的建成,可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近153万多公顷农田、1500多万百姓得到进一步保护。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即便遇到“千年一遇”的大洪水,三峡工程也能配合下游荆江分蓄洪工程,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三峡工程将来势汹汹的洪水拦蓄起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我国已形成完整系统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建成连接华中、华东、川渝和广东的三峡电网,有力推进了全国电网的联网进程。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千米的水运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2008年6月1日,三峡大坝喜迎奥运圣火,25名火炬手用18分钟跑完了2309米的三峡大坝坝顶,18分钟与百年梦想在这里激情相拥,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映红了壮丽的高峡平湖。2010年9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上海世博馆举办淡水月主题展览活动,以“三峡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主题的“环境流”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主题展阐述了三峡工程是防洪减灾的生态工程,是节能减排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利工程,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千秋伟业。

中篇 三峡工程知识要点

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及其内容

1992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顶高程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具体来讲,“一级开发”,是指从三斗坪坝址至重庆之间的长江干流只修建三峡工程一级枢纽,中间不再修建其他水利枢纽。“一次建成”,是指工程按照合理工期一次性完成。“分期蓄水”,是指库区水位不是一次直接蓄水至175米高程,而是分期蓄水,初期蓄水至156米。“连续移民”,是指在工程建设期间分期分批不间断地开展移民工作,均一次性搬迁到位。

三峡工程总投资

三峡工程投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工程建设投资;二是水库移民与安置。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投资总额是900.9亿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500.9亿元,移民搬迁安置投资400亿元(按照1993年5月份末的物价水平),这个数据称之为静态投资。因为工程和移民是逐步进行的,工期长达17年,因此必须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根据预测,差价预备费为749亿元,贷款利息为389亿元,称之为动态投资,两项之和就是三峡工程的总投资,约为2039亿元。

资金来源问题。主要有三峡建设基金(电力加价)900~1000亿元、葛洲坝工程发电效益1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亿元以及三峡电厂建设逐年投产发电收入的670亿元,工程回收年限为20.44年,即2013年为回收的最后一年。

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为了支持三峡工程,从1993年起国家设立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决定除西藏及贫困地区排灌用电外,每千瓦时电加征4厘钱。从1996年起,直接受益及经济发达地区的16个省(市),每千瓦时电加征7厘钱,其他地区仍加征4厘钱。

三峡工程三大效益

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人类伟大壮举,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作为长江流域开发规划的主体,三峡工程是开发长江、事关国脉的关键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项水利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为世人关注。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三峡工程已开始全面发挥防洪效益,汛期的防洪库容已达221.5亿立方米的设计防洪库容,连续几年均充分发挥了拦洪调峰和枯水期给下游补水的功能,中游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已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三峡工程在水资源利用、航运、发电、渔业、旅游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防洪效益

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它对于长江上游特大洪水的调节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从根本上缓解了多年来对长江流域国民经济的制约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其直接经济效益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来估量的。

古往今来,长江洪水是多少年来悬挂在百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长江流域受洪灾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中下游平原区,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产区,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下游平原区易受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量大,中游没有一个足够容积的场所蓄水、调洪,而且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汛期洪水量超过河道泄量时,就会造成洪涝灾害。随着“云梦泽”(湖南与湖北之间的广大湖泊和沼泽地)的消失以及洞庭湖的逐步萎缩,长江上中游亟待修建一个能够调水蓄水的大水库。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建三峡大坝的主要目的也是防洪。

三峡水库的库容量相对于长江汛期的洪水来说并不算大,在世界上已建成的水库中其库容量仅排名第24位。三峡水库的防洪主要体现在“消峰滞储”,当上游洪峰到来时,拦蓄入库洪水量中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消峰”,以保证下游洪流的安全流量。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175米时,有效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三峡水库的形成,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百年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入口站枝城站最大洪峰流量8.71万立方米/秒消减至5.67万立方米/秒;如遇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经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可将荆江河段最大洪峰流量从11万立方米/秒消减至7.17万~7.7万立方米/秒,配合荆江分洪工程以及其他分洪区的综合运用,可以确保荆江大堤安全,避免发生毁灭性的灾害。

2010年的洪水超过1998洪灾,罕见的暴雨降至长江两岸,7月库区洪峰高达7万立方米/秒,是三峡库区建成以来的最大洪水,经三峡大坝的拦蓄,下泄洪峰只有4万立方米/秒,消减洪峰3万立方米/秒,消减率约为43%。7月份三峡水库累计拦蓄洪水85.6亿立方米,实现了中下游河段未超过警戒水位的防洪目的。昔日千军万马去防洪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三峡大坝用巍峨宏伟的身躯挡住了可能会给百姓带来不尽灾难的大洪水,中华民族根治水患的千年梦想在今天变为了现实。

2.发电效益

三峡电站共装机32台机组,其中左岸装机14台,右岸装机12台,右岸地下厂房装机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00千瓦时,是葛洲坝电站的6倍多,是当今世界最大水电站。

三峡电站强大的电力主要送往华中、华东及广东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三峡电站与华中、华东地区的火电站群和水电站群结合,具有跨流域调节、水火电互补调节等效益,极大地解决了中、东、南部地区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能源动力支撑;同时,三峡电站还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输电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电网运行质量。截至2011年4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48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亿吨。

3.航运效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李白),描述的是古代长江交通的艰难状况。

长江虽然有“黄金水道”之称,但其航运自然条件十分受限。在葛洲坝修建以前,重庆至宜昌660千米范围内有险滩139处,单行通航段46处,重庆至宜昌落差有120米,航道狭窄,滩多水急,对航运造成极大不便,仅能通过1500吨级的船队。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航运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葛洲坝修建以后,水位提高,消除了30余处险滩,改善了滩多流急的河段约110千米的航道。但由于葛洲坝是低坝,基本上是没有库容的,蓄水回水里程有限,重庆至宜昌段有550千米仍然处于天然状态,险滩、急流等妨碍航道因素仍然存在,仍然有40多处单向航行河段,20多处河段不能夜航,川江只能行驶1500吨级船队,严重阻碍航运业的发展。

库区蓄水及永久性船闸通航,从根本上改善了重庆至宜昌的川江航道局面。库区蓄水后,川江平均宽度增至千米,河道深度增加到90~120米,险滩急流消失,变成了1000多平方千米的巨大湖泊,彻底改善了航道条件,实现了全天候无障碍通航,“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就此宣告结束。辽阔的江面,大小船只往来有序,秩序井然,全部实行“各自靠右航行”,结束了千百年来川江航行看水走船的历史。三峡航道由3级提高到2级(三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4米,底宽45米;二级航道最低水深为3.2米,底宽80米),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年下水通过能力由过去的1200万吨提高到1亿吨以上,其运输成本则比以前降低了35%~37%。

由于三峡水库及葛洲坝工程的调节作用,长江中下游的航运条件也得到提升,在枯水季节,江水流量可以增加1000~2000立方米/秒,航道深度平均保持在3.5米以上,万吨级船队终年可以从上海经武汉直达重庆。三峡航运的改善,对于振兴沿江经济以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三峡工程在解决我国华北缺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优化库区产业结构、振兴科学文化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升级三峡旅游产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峡五级船闸和升船机

三峡大坝上游正常蓄水位175米,下游最低水位为62米,上下游水位落差为113米,远远大于目前世界各国已建大型单级船闸输水水头不到40米的高度。此前在世界已建成的船闸中,水位落差最大的是前苏联在额尔齐斯河上建造的布赫明船闸,水位落差为68米。目前三峡船闸水位落差举世无双,为世界之最。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全长6442米,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07米,上游引航道2113米,下游引航道2722米。每个闸室长280米、宽34米、每一级落差22~23米,船闸的大小与葛洲坝工程1号、2号船闸尺寸相同。船闸的闸门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重的闸门,每套闸门高度为38.5米,宽40.04米,重达1700吨,足足有两个篮球场大,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门”。尽管身驱如此庞大,然而当巨门关闭合拢后,两扇门间的距离仅在0.1毫米以内,连一根头发也插不进去。现在以下行为例介绍船闸运行的工作原理:先关闭船闸的上下游闸门,使闸门成为一个封闭的巨大水池,然后开启输水系统,当闸室里的水位与水库水位水平时,关闭输水系统,打开上游闸门让船只进入闸室,再关闭上游闸门,打开泄水系统让水位下降,船舶也随之下降,当闸室内水位与下一个闸室水位齐平时,关闭泄水系统打开下游闸门,船只驶往下一个闸门,这样一级一级通过五级船闸驶往长江下游。反之,船舶可以从下游驶往上游。船舶一次通过五级船闸的时间大约需要3小时。过去从宜昌乘船至重庆大约需要48小时,库区蓄水后自宜昌至重庆大约需要36小时,两者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尽管过闸花费了3小时,但全程时间大大缩短了。

三峡船闸不仅工程规模举世无双,而且建造难度也属世界之最。由于船闸的闸室是从花岗岩山体中开挖出来的,要在坚硬无比的花岗岩中切出一道深度达170多米的直立高边坡,控制高边坡岸体容易发生的断裂、潜流、渗水、风化等地质活动,使船闸不出现失衡滑坡,这在世界水利建设中是一道难题。工程要面对几亿年形成的山体,挖出两条深深的峡谷通道,这意味着,施工队伍要整齐地“切”出两条深68.5米、宽37米的平行石槽,使中间矗立一条60米厚的直立石墙,即挖出的航道剖面形似一个“山”字。为了使船闸两边的高边坡和船闸的直立墙牢牢控制住,三峡建设者整整用了4377束锚索将深层岩体锁住,又用了17万根锚杆,像纳鞋底一样锚固浅层岩体,其中最长的一根长达400米。世纪之交,武警水电部队用钢铁般的双手创造了奇迹,33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在花岗岩占47%的峭岩峻岭间开凿出一条长6442米、宽300米、最大深度176米的世界最大船闸航道,人称长江“第四峡”。

三峡船闸不仅建造起来了,而且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造出来的。它的设计师是中国的工程师,施工人员是中国的工人。那些构造复杂、技术难度极大的设备,从设计、加工到安装,基本上都是国内的企业完成的。运行调试表明,三峡船闸的闸门及启闭机制造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6月16日,耗资62.19亿元,历时9个春秋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开始通航,翻开了万吨级船队直接通过船闸至重庆的历史。

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船闸累计运行近5万多闸次,通过船舶36万艘(/次),运送旅客838万多人次,过闸货运量达到3.6亿吨,大大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22年货运量的总和。使长江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有利地促进了长江航运业的繁荣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三峡垂直升船机位于大坝左岸,长120米、宽18米,承船厢最小水深3.5米,依靠动力它可以将船和水一同提升过坝,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级的客货轮或一条1500吨级驳船,一次通过时间仅为40分钟。升船机是用机械方法升降船舶以克服航道集中水位落差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将船舶自一个水位河段提升或下降至另一水位河段。“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是对升船机作用形象的概括。升船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补充船闸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满足一些特种船舶快速过闸的需要,同时将一些“小排量”的船舶从船闸分离出来,有利于充分发挥船闸的运输协调作用,对于提升三峡大坝的通航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蓄水“175”的辉煌

“175”是一组不平常的数据,也是一组艰难的数据,“175”是三峡工程的“成人礼”,“175”是一个民族的梦想。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三峡水库历经46天,在世人的期盼中达到175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国人用伟大的智慧托起了艰难的175米高度。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批复意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2010年9月10日零时,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正式启动,按照蓄水方案,三峡工程2010年175米试验性蓄水起蓄时间从9月10日开始,起蓄水位为160.2米,10月26日9时蓄水至175米高度。

2010年,三峡工程第三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和2009年,三峡工程分别进行了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分别蓄水至172.8米和171.43米,没有达到175米高程。究其原因,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解释为两点:①2008年蓄水是因为长江上游地质灾害以及汶川地震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影响;②2009年蓄水主要是因为中下游持续干旱,三峡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因此,三峡蓄水连续两年没能达到175米高程。

175米是三峡工程设计的正常蓄水位,也是三峡工程发挥全面效益的重要标志线。在这个水位,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及航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水能资源得到最大利用,长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蓄水175米,库区平均水深约为70米,平均宽度约为1100米,瞿塘峡水位升高近50米,巫峡水位升高近60米,西陵峡上段水位升高近90米,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得以真正实现。

史无前例的百万大移民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移民工作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进程和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库区安置区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三峡工程大移民,是一部雄壮浑厚的史诗,是三峡人民奉献精神的凯歌,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百万移民安置,涉及面之广,动迁规模之大,中外史上前所未有。

三峡工程蓄水175米正常水位,形成水面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的超级大水库,淹没陆地面积达632平方千米。淹没地涉及重庆及湖北共20个县(区、市)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个村民小组。淹没线以下共有各类房屋3473万平方米,迁建1599家工矿企业,淹没耕地和园地38.95万亩。有两座中等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全部或部分重建,其中重庆库区101个,湖北库区15个。城镇、工矿企业、公用基础设施和居民建房等移民总投资达到400亿元(1993年价格指数)。

三峡百万移民不是百万人口的简单位移和挪动,它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亚于自然景观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国外称其为“举国搬迁”。移民涉及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资源、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民族矛盾、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三峡库区内的20个县区,绝大多数是国家扶贫县,大多沿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单一经济结构,交通不发达,百姓生活水准低下。移民搬迁任务十分艰巨,事关国计民生。为此,早在1985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国家有关方面动用资金2.37亿元,进行了长达8年的水库移民试点工作,改变过去一次性补偿的办法,实行开发性移民。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确立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总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基本原则是“三峡工程移民,应当在本村、本乡、本县内安置;本村、本乡、本县安置不了的,应当在本省内安置,本省安置不了的,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外迁安置”。

开发性移民是我国水利工程移民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在三峡库区8年移民试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是指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合理开发资源,进行结构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发展生产和经济,使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思路,最早是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提出来的,并得到了中央认可,随后在葛洲坝工程移民中予以实施,取得了好的效果。三峡库区从1985年开始试行开发性移民,通过20余年的投入和建设,库区移民在农业开发、城镇基础建设、工厂搬迁、新建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真正实现了开发性移民的目的。

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建设,是国家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口支援”源自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持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重点支持。随后,明确了全国19个省(市)、10个大中城市、中央40多个部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三峡库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百万三峡移民创造了人类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三峡人民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平凡而伟大的移民群体,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乐章。截至2010年9月,三峡库区持续18年的移民工作宣告结束,涉及重庆、湖北两省20个县(区、市)139万人,其中16万多人远赴十几个省市重新安家立业。

三峡百万大移民,盛世空前,史无前例。最远的移民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他们带着古老三峡文化从峡江走进了城市,走进了平原,走进了新的生活。他们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安居乐业,与当地百姓融为一家,体现了三峡人民朴实无华、顾全大局的时代精神。库区移民搬迁,给库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高峡平湖,大坝巍然,新城林立,旧貌新颜。新集镇建起了广场和生态公园;县城居民第一次住上了带有电梯的高楼,街道变成了四车道,还有了红绿灯、电子眼;村村通了水泥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脱颖而出。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完工,三峡移民工作也由移民搬迁转向安稳致富阶段。目前,国家正在编制三峡后续时期工作规划,提出用10年时间促使搬迁移民安稳致富的计划。规划的重点建设是库区产业发展、生态屏障区建设、水域生态改善与修复、生态移民、移民就业和创业基地建设、重点人群保障,以及努力为移民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三峡移民迎来“后三峡”发展时期。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脆弱地区之一,三峡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三峡的发展大计,库区生态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千秋万代,我们必须关注。三峡工程既是一项综合效益的巨大工程,又是一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工程。水电建设可能产生许多负面生态影响,如水文水势变化、诱发地质灾害、生物栖息地损失、威胁生物多样性、淹没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水土流失和滑坡坍塌、库区泥沙淤积、环境污染、加剧人多地少等问题。

1.气候影响

三峡库区是一个河道型的狭长水库,两岸水平方向距离在1~2千米之间,垂直方向在400米以内,蓄水对环境气候的影响不大。库区形成后对周围地区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1.3℃,夏季气温降低0.9~1.2℃,极端最低气温增高3℃左右。冬温升高,对喜温经济作物(如柑橘、油桐)的生长和越冬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对重庆等地的湿热气候有所调节。在降水方面:夏季库区中心部位降水及雷暴减少,而周边地区会增加;冬季库区降水增多。对湿度的影响在于,由于水面面积的增大,局部地区的实际蒸发损失会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空气湿度。库区形成后总体上库区风速会增大,对于个别狭窄河段,由于河谷的狭管效应减弱,水库的风增速不太明显。川江历来阴沉多雨,雾气很大,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特征和当地自然背景决定的。库区形成后风速加大会对成雾有一定影响,冬雾有所减少,秋雾略有增加。雾日增加约两天。

2.水质影响

三峡库区蓄水后,江面增宽,水流流速减缓,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改善下泄水质,但稀释扩散能力降低,可能会加剧城镇岸边的降水污染。为减少水质污染,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库区配套新建多座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设施,治理城镇生活垃圾,同时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力度。《规划》严格禁止所有城镇直接排放未达标污水,一切固体污染物必须在岸上处理。这些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保证了库区水质的良好。

3.污水治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三峡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富民工程,理所当然应把水的问题放在首位。三峡库区的水环境问题主要面临三大污染:一是工业污染,二是生活垃圾,三是库区支流带来的水污染。污水治理,保护水资源,是事关全局的大事。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实现库区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态状况的持续改善。在2003年库区蓄水前,国家投入了40亿元,在库区每个县城修建了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高密度的污水处理布局。到2010年,库区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51座、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处、垃圾处理厂近两百个。千百年来污水直排长江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关闭重污染企业,整顿治污不合格企业,优化生产环境,实行清洁作业。对库区水面上的垃圾、废物等进行清漂治理,同时加强对库区船舶污染的治理和管理。

4.动物保护

库区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据调查,三峡库区有陆生脊椎动物4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3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宜昌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开展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保护工作。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成熟的鲟鱼人工繁殖技术,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幼苗放流,使其回归大自然。30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等流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近500万尾,放流胭脂鱼4万尾。

5.植物保护

库区蓄水后,直接受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物种较多,涉及120科、358属、560种,有近5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包括22个渐危种、23个稀有种、4个濒危种。这些植物绝大部分在淹没线以上有分布。对于广泛关注的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重庆市在万州区建立了荷叶铁线蕨物种保护点,禁止采挖,并采用分枝或孢子繁殖技术进行人工繁殖;疏花水柏枝在秭归县、大老岭风景区和武汉植物园得到移栽和保护。

6.水土流失保护

三峡库区总长600多千米,土地总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的频发区。三峡库区山高坡陡,降水量大,地质构造不稳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另一方面,库区人多地少,为了生计,人们改坡为地,也是水土流失原因之一。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以及工程建设使得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库区被我国政府列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也成为治理水土流失投资最大的地区。国土资源部制订了《三峡库区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在全库区范围内建立崩滑体监测预警系统,防止重力侵蚀,提高土壤的侵蚀承载力,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三峡库区还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保护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逐步构建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农、林业生态体系。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加紧修改完善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规划,同时加强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和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监督管理。专家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的生态问题,必须尽快启动实施“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工程包括库区防护林建设、能源林培育、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森林火灾防控体系、生态监测体系9个子项目。此外,还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启动石漠化治理。

7.泥沙问题

三门峡水库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该工程蓄水仅一年半时间,库区泥沙就堆积了15亿多吨。建坝几十年来,泥沙以及泥沙衍生的诸多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治。

三峡工程会不会成为第2个三门峡水库?

1立方米水中所含的悬移质泥沙的重量称为含沙量。宜昌水文站显示长江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9千克/立方米。而黄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5千克/立方米,是长江平均含沙量的近30倍。单从源头上可排除这一疑问。此外,国家就泥沙淤积问题采取诸多举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科研人员就对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模拟实验工作,国家成立了三峡工程泥沙课题专家组,把泥沙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近10年来,长江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平均2亿吨左右。三峡库区的淤积量年均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的1/3。长江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用方式。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称为“蓄清排浑”。

三峡水库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应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更优越的条件。一则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峡谷型”水库,槽库容、滩库容所占比例很小,更有利于“蓄清排浑”方式的运用;二则长江的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都要比黄河大得多,而含沙量又比黄河小得多,既便于汛期大流量“排浑”,也有足够的水量能满足汛后“蓄清”。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

长江三峡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类文物旅游资源。库区蓄水,涉及三峡文物古迹多达1117处(坝区24处,库区1093处),其中地下文物752处、地面文物365处。属国家级保护单位3处(白鹤梁题刻、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省级保护单位4处(秭归屈原祠、奉节白帝城、丁房阙、无名阙),县市级96处。

2000年6月,三峡建设委员会正式下发了《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最终确定列入保护规划的文物点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湖北省217处、重庆市506处),规划发掘面积187万平方米,勘探面积1600万平方米;地面文物点共364处(湖北省118处、重庆市246处),投入资金10亿元,分别采取迁建、移位、加固、围堤、复制等保护和抢救措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全国逾110家文物考古和保护机构、超过5万人次参与了三峡库区文物考古及研究,历时数十年,总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三峡库区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工地,为保护三峡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书写了绚丽的篇章。

三峡文物考古还曾多次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目前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地点——巫山龙骨坡遗址、疑为巴国王陵的涪陵小田溪墓群等珍贵遗址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首次全面清晰展示了宋代县城布局,是中国城镇考古学研究的新突破。

白鹤梁、石宝寨、张飞庙、屈原祠是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国宝”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级别之高、工程量之大,为世人瞩目。

1.水下碑林白鹤梁

白鹤梁是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峡库区文物宝库里的“掌上明珠”。在距涪陵上游1千米处的江心,有一块长约1600米,宽10~15米的天然石梁,每年长江枯水季节才露出水面,好似一只巨大的白色仙鹤,栖息在长江之中,故称白鹤梁。石梁上刻有自唐代以来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记录了1200余年间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同时还刻有黄庭坚、朱熹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100余幅。因此,白鹤梁被誉为“长江古代水文观测站”和“水下碑林”。有“中国一绝”、“长江一绝”、“世界一绝”之美誉。1988年白鹤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与石鱼的记录颇为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设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比如三峡库区蓄水175米高程就参考了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数据记录。

曾经有一句深情的话语呼唤过往长江的人们:“当你畅游长江之际,请不要忘记,在江底还有一块中华民族的瑰宝,1200多年来一直静静地守候在江底”。1993年1月23日,白鹤梁在人们的翘首中最后一次露出水面,大江截流后淹没在长江之中。国家对白鹤梁实施了文物保护工程,采用无压力沉箱式水下博物馆的办法,整个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总投资1.23亿元。水下博物馆就是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个保护壳体,游客可下到带参观窗的水下通道,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安装了大量的聚光灯,水下白鹤梁犹如一个璀璨的水晶宫,闪耀在长江之中,成为三峡旅游新的亮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

2.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忠县境内的长江北岸,西距忠县县城45千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地的能工巧匠由雄鹰展翅盘旋而上所构思设计建成。此处临江有一陡壁孤峰拔地而起,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农民起义首领谭宏据此为寨,抗击清兵,“石宝寨”名由此而来。石宝寨为红色全木塔形楼阁,倚山而建,攀岩附壁,三面四角,木石相连,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寨顶石刹)组成,共12层,通高56米,原建9层,隐含“九重天”之意。顶上3层为1956年修缮建筑时所建。石宝寨全系木质结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至今保存完好。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世人惊叹,因此被列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有“江上明珠”的赞誉。2001年石宝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上涨淹没到寨门,国家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贴坡围堤原地保护方案,同时,对石宝寨岩体33处危岩进行了治理加固,并新建小型码头和人行悬索桥,以便游客参观游览。今日石宝寨像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江中盆景,镶嵌在浩荡的长江之中。

3.张飞庙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与云阳县城隔江而望。它是蜀汉末年为纪念蜀国名将张飞而修建的,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盛而不衰。张飞庙靠山面江,经历代修茸扩建,形成了一个占地14亩、建筑面积达1604平方米的建筑群。张飞庙虽以庙为名,但庙中不供奉任何一个佛祖和菩萨。其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和得月亭等。前5个建筑为纪念张飞而建,后两个建筑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是难得的文武合庙。庙前临江石壁上书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庙内塑有张飞坐像和泥塑组像,由桃园结义、怒鞭邮都、义释严颜、长坂坡退曹和伐吴遇害五部分组成。张飞庙不仅建筑独特,而且历代名流学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书画碑刻等。现收藏有自汉唐以来的字画碑刻600余件,以及编钟、铜剑等文物千余件,多为稀世珍品,素有文章绝世、书画绝世、雕刻绝世的“三绝”之盛誉,号称“文藻胜地、巴渝胜境”。三峡大坝蓄水后,张飞庙将被淹没,2003年被整体搬迁到新县城对岸的磐石镇龙安村秦家院子。新张飞庙一律按原有的格局和风貌建设,依旧依山临江而建,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古建筑整体搬迁工程,有专家称是全国古建筑搬迁克隆最成功的一例。张飞庙是三峡旅游线上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

4.屈原祠

屈原祠是秭归家乡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于唐元和15年(公元820年),由归州(秭归县旧治)刺史王茂元修建立祠。到了北宋,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列公”,遂修缮此庙并改为“清列公祠”。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缮维护,并晓谕州民:岁以5月5日致祭。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1976年,清列公祠因葛洲坝工程搬迁至秭归老县城东两千米处的长江北岸向家坪,并更名为“屈原祠”。屈原祠占地1.4万平方米,比老祠规模扩大了四倍。新建的屈原祠由山门、东西碑廊、屈原纪念馆、屈原墓等几部分组成。山门保持了宋代清列公祠的原貌,门额正中为郭沫若所题“屈原祠”,两旁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四个大字。相传在民国以前的各个朝代,凡路过屈原祠,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以示对屈大夫的尊敬。祠内草坪立有高大的屈原铜像,铜像高3.92米,加上花岗岩基座高2.5米,通高6.42米,是我国最大的青铜像之一。人物造型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着力刻画和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形象。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留影纪念。铜像两旁是碑廊,立有96块青石碑刻,其中有《离骚》、《九歌》等22篇屈原的诗作,有李白、杜甫等历代诗人歌颂屈原的作品,以及历代修建屈原墓和屈原祠的碑记。屈原纪念馆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纪念屈原的展品,其中有明代嘉靖16年雕刻的屈原石刻像,有历代多种版本的《楚辞》及注释等文化典籍;第二层展出的是考古中发掘出的历代珍贵文物。纪念馆的后面是屈原衣冠冢,墓内有一红色棺材,当地人称“屈子吊棺”。屈原祠为国家3A级旅游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屈原祠在淹没之列,被搬迁至秭归新县城茅坪镇凤凰山。

三峡工程与地震

三峡大坝的坝址选定在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镇,经过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岩石力学、水文地质等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是在西陵峡中两个坝区、15个坝段、数十个坝轴线中,历时20多年选定的。三峡大坝是建立在一个80平方公里完整的花岗岩体上,地质构造相对稳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建坝诱发地震的几率。花岗岩石由地下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抗压强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承受1吨的重量,被认为是建筑高坝的理想的地质岩体。

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叫做水库诱发地震。按工程地质来分,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溶坍塌型和断层破裂性。其他类型的诱发地震一般震级很小,不会造成很大危害。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都很小,属于威震或弱震,不会对大坝造成危害,常人一般也无法感觉得到。

在地震勘测方面,有关部门在坝区周围建立了7座微震站,从1958年开始监测观察,积累了40多年的宝贵资料和数据。为做好三峡水库地震活动情况监测和预报,早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家就在重点监测的长江庙河至白帝城库区段,建成了以24个子台的数字遥测台网为主体的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在库区由坝址至巴东库段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重点地段,也布设了一批地震观测台。自2000年开始,国家又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重庆库区地震监测台网。目前重庆库区已经在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区的沿江、沿库地区建立了15个地震台、34个前兆观测台以及16套流动监测台。三峡工程自2003年135米蓄水以来,工程的枢纽建筑物稳定性、库岸稳定性和水库地震震情等都在设计预期范围内,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情况好于预期。三峡工程蓄水以后的长期监测结果也表明,蓄水后虽然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但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水库地震的地段都在预期范围之内,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和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蓄水后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4.1级震级,低于预期值。截至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生因水库诱发地震而损失大坝的实例。但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的科技水平在地下科研方面还很弱,地震预测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科学难题,这是由于地球不可入性、地震定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方面远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它们相距700千米,其间隔着四川盆地,两者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三峡库区有厚度大的隔水层环绕,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与龙门山构造带不存在水力上的关系。汶川地震与三峡水库蓄水无关”,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蔡其华主任解释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厚群在“2011年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已在金沙江下游建成世界最大的水库地震台网,用于检测和预防水库地震。他同时指出,全球数十万座水库中,迄今被较普遍认可的由水库引发的水库地震事件仅百例左右,概率远小于1%。所以公众应科学认识水库地震,避免恐慌心理。另据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介绍,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至今,三峡库区5300多千米岸线未发生大的库岸滑坡,三峡工程拥有库容393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23位。同世界上其他大型水库比较,三峡工程库容不大,水面面积也不大,对生态负面影响较小。

三峡工程与国防安全

对于大坝安全,就本身而言,三峡大坝坝体是混凝土重力坝,体积庞大,比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体积大得多,承受力强。一般性的常规武器是难以对大坝进行全面性的摧毁的。一方面,从最坏的方面考虑,一旦大坝突然崩溃,造成洪水下泄,会对下游造成什么样的威胁。实验表明,三峡水库是河道性水库,坝址下游的河段江面仅在200~300米,下泄的洪水受到河谷的约束,由于狭长峡谷所引起的约束作用,对溃坝洪水将发挥缓冲和削减作用。另一方面,紧急状态下的水库运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时短时降到135米甚至更低。蔡其华主任说:“在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设计中,已考虑战时与平时运用相结合”。大坝有大泄量的底孔,降低水库水位所需时间较短,由正常蓄水位175米降至135米最多只需7天。对于三峡工程的防护,是建立在军事防护和工程措施防护两个方面的。

下篇 大坝景观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三峡形成长650千米的峡谷型水库。受到淹没的旅游景点有39处,其中全部淹没的有25处(自然景点9处、人文景点16处);部分淹没景点有14处(自然景点6处、人文景点8处)。由于水位、河道、水流的变化,三峡自然风光过去的峡谷感略有减弱,由高峡平湖所取代。众多历史文物古迹淹没于水下,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相关措施予以保护。与此同时,由于库区蓄水,给长江南北两岸支流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据预测,库区蓄水后,新增景点和可提高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达80处。其中新增湖泊11处、岛屿14处,可提高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有37处、溶洞18个。

三峡大坝旅游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景区现拥有三峡展览馆、

坛子岭

园区、185园区、近坝观景园区及截流纪念园等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15.28平方公里。旅游区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全方位展示三峡工程的伟大建设成就,是展示现代工程文化内涵的天然博物馆。坛子岭

坛子岭位于三峡坝区内,是三峡大坝的制高点,是观赏三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整个园区以高度的递增从上至下分为三层,主要由模型展示厅、万年江底石、大江截流石、

三峡坝址基石

、银版天书及坛子岭观景台等景观组成,还有壮观的喷泉、秀美的瀑布、蜿蜒的溪水、翠绿的草坪贯穿其间,放眼望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园。

坛子岭因其山体形状酷似一个倒扣着的坛子而得名。这里原是三峡工程开挖时保留下来的一个监测点,但如今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坛子”,它是一种历史性的象征,是三峡大坝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坛子岭海拔高度262.48米,景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三峡大坝欣赏全景的最佳位置,是三峡大坝参观游的必到之处。2011年,三峡大坝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8.3万,创历史新高。

坛子岭景区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三峡坝区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站在坛子岭上,让你忘却了这里历经了世纪之梦幻,遥不可及,却尽在脚下。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吴绪久教授有诗赞坛子岭:“大江一曲唱千古,坛岭九歌惊九宵。俯瞰波流随石转,长桥长坝竞风骚。”

坛子岭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神牛的帮助下凿通了夔门,打通了400里的水道。川江百姓感恩不尽,用船装着24头大肥猪和一坛美酒前来犒劳。当船行至三斗坪时,却见神牛腾云而去,在对面的山上化成了巨岩,后被百姓称为黄牛岩。人们久久不能离去,后来这只船化成了江中小岛——中堡岛,24头肥猪变成了24座礁石,而那坛美酒则变成了现在的坛子岭。如果把美丽的神女峰比做三峡的见证人,那么,无疑可以说,神女峰见证了三峡的过去,坛子岭将见证三峡的未来。历经了几代人心血的大坝之梦,站在小小的坛子岭上便能一览无余。

三峡船闸(通航建筑物)

站在坛子岭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峡船闸的宏伟风貌。三峡船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闸。组成部分为:为了使船舶能够在水库上游的高水位与大坝下游的低水位之间安全航行而修建的上游闸门、下游闸门,中间能够停泊船舶的闸室,以及同时具有输水、泄水系统的通航建筑物,即船闸。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有两部分,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双线五级船闸位于长江左岸的山体岩壁。

三峡船闸主要建筑除闸首、闸室和引航道外,还包括输水系统。输水系统由上游进水箱涵、主输水廊道、分流口及闸室输水廊道、辅助泄水廊道及下游泄水箱涵等组成。船闸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输水系统充水抬高闸室水位,或放水降低闸室水位,使闸室水位与闸室外水位平齐,然后打开闸门,让船舶逐级通过,一次过闸时间大约需要2.5小时。五级船闸全长6442米,宽300米,其中上游引水航道长2113米,船闸主体段长1607米,下游引水航道长2722米。拥有两条航道、5个梯级、10个闸室,每个闸室长280米,宽34米,最小水深5米。

三峡船闸的水头和级数都堪为世界之最。由于大坝正常蓄水为海拔175米高程,而坝下最低水位为海拔62米,上下落差为113米,相当于40层高楼。为了降低水头,三峡永久船闸采用了五级双线方式,将113米的落差分级减少,使得船舶顺利通过。

双线五级船闸的施工是整个三峡工程建设最难的项目之一。面对几亿年形成的山体,要被挖出两条深深的峡谷通道,这意味着施工队伍要像切豆腐一样整齐地“切”出两条深68.5米、宽37米的平行石槽,使中间矗立出一条60米厚的直立石墙,挖出的航道刨面形似一个“山”字。为了使船闸两边的高边坡和船闸的直立墙牢牢控制住,三峡建设者整整用了4377束锚索将深层岩体锁住,又用了17万根锚杆,像纳鞋底一样锚固浅层岩体,其中最长的一根长达400米。船闸的闸门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重的闸门,每套高度为38.5米,宽40.04米,重达1700吨,足足有两个篮球场大,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门”。截至2007年8月15日,船闸已累计运行45067闸次,通过船舶26万艘次,货物14771万吨,旅客670万人次。三峡船闸的成功建成,大大完善和发展了高水头大型船闸的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使世界高水头大型船闸的设计和建设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峡垂直升船机位于大坝左岸,长120米、宽18米,承船厢最小水深3.5米,依靠动力它可以将船和水一同提升过坝,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级的客货轮或一条1500吨级驳船,一次通过时间仅为40分钟。升船机是用机械方法升降船舶以克服航道集中水位落差的一种通航建筑物,将船舶自一水位河段提升或下降至另一水位河段。“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是对升船机作用形象的概括。三峡工程升船机的建设,对于提升三峡大坝的通航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大坝永久船闸和葛洲坝1号、2号船闸闸室大小一样,都是长280米、宽34米,均可以满足万吨级船队的通航。葛洲坝3号船闸和三峡垂直升船机闸室大小一样,长120米、宽18米,可以满足3000吨以下船只的通航。葛洲坝船闸是单线船闸,3个船闸处于同一个水平线,而三峡大坝船闸是梯级五级船闸,上下双线分开。乘船过船闸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游览,若乘船上行,进船闸后,则下闸门关闭,闸室注水,水涨船高,当闸室的水位和上一个闸室水位水平时,上闸门徐徐打开,船再进入上一个闸室。而葛洲坝船闸由于是单级船闸,只需要一次程序,船便进入长江航道。

模型室

坐落在坛子岭上的模型室是按照1∶1250比例的三峡工程的微缩模型。在这里可以看到三峡工程的整体风貌。模型的蓝色水流代表万里长江,顺江而下,长江以南为右岸、江北为左岸。通过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拦河大坝、发电厂房及通航建筑物的方位。

万年江底石

伫立在坛子岭园区的巨石被称为万年江底石,重达20多吨,距今有8亿年的历史了。石头上圆形的钻孔是地质勘探工作者考察坝址时留下的,是中华儿女开发长江建设三峡的历史见证。三峡坝址基石

三峡坝址的岩芯是从中堡岛下的岩层里钻探出来的,是历史的见证。三峡大坝基础岩石是古老结晶岩基底的一部分,其主要岩石为元古代闪云斜长花岗岩,为基性岩浆岩侵入体,岩体厚度约14千米,形成至今约8亿年,灰白色至浅灰色,中粗粒结构,局部中细粒结构,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黑田角闪石等组成,岩石坚硬、完整,透水率低。三斗坪坝址地质构造稳定,坝基岩体质量优良,外国专家评论说:“这真是一个好坝址,三峡坝址是上帝赐给中国人的一个好坝址”。

截流石

这种三角形四面体的石头被称为截流石,是将实体放大两倍后的模型,单边长2.5米,重达29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1981年葛洲坝工程截流时用的石头体积只有三峡工程所用的1/2大小。截流工程采用这种特殊形状的截流石抗激流,稳定性好,当它被抛入江中后,它尖尖的棱角迅速地插入江中淤泥中,并能阻挡水流,在葛洲坝工程截流和三峡大坝两次截流中被大量使用。而今,截流石永存坛子岭已成为三峡工程的象征物,是现代工程科技的结晶和见证。

浮雕群

绕坛子岭的大型铜板浮雕名叫《润生源》,寓意滋润生命的源头。正面三个健壮的男子携手在水中搏击旋转,表现了万物以水为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浮雕两侧,上为虎,下为凤,三峡地区古有“巴人尚虎,楚人崇凤”之说,而三峡工程就建在巴楚之地,表达了三峡工程与巴楚大地的渊源关系;再往两侧,右上侧的是一个现代男人和古代大禹的形象,男人手持三峡基石岩芯,象征着现代水利建设科技,大禹手持铁铲,寓意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历史。大禹后面的背景是古代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水化为巫山十二峰的十二位仙女,以及三峡工程的壮观的建设场面和浩荡的移民场景。左侧的浮雕是一个现代美女与一位仙女,手持鲜花和果实,背景有植物、动物、鱼类等,反映了三峡的和谐生态,更远处是上海东方明珠、外滩,巴楚乐舞,大足石刻等等形象,反映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沿江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等的促进作用。背面一块浮雕中心部位是传说中的黄牛助大禹治水合力开峡的景象,峡石和流水向两侧展开,下面有纤夫、船夫、埋葬水难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及房屋等,场面悲壮,是千百年来三峡人民恶劣的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银版天书

摆放在坛子岭的这本巨大的铁书雕塑,上面是三峡工程的有关介绍。这本特殊的书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已经翻到三峡工程这一页,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翻开这本天书,如同翻开了水电建设的新篇章,翻开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这本天书,承载了中华民族开发三峡的厚重历史。

185观景台

185观景台因其海拔高度185米而得名,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为185米(距海平面)。在这里,远眺长江上游是高峡平湖的库区风光,下游是奔腾东去的滔滔江水,中国人用18年的时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成就了一个世界上特殊的旅游景观。

三峡工程按照“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在施工建设中,已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分别实现了135米和156米的蓄水目标。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在历经46天蓄水之后至175米,第一次蓄水成功。2011年10月30日,三峡水库再次蓄水175米成功,历时近两个月之久。秋日的三峡,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站在185平台瞭望远方,高峡山峦重叠,平湖碧波万顷,高峡平湖的景色在夕阳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蓄水至175米是设计的最高水位也是最终水位。蓄水至175米标志着三峡枢纽可全面发挥防洪、通航、发电、补水和抗旱等综合效益。同时,175米蓄水也是对三峡枢纽建筑物、电站机组、库区地质等方面的一项综合检验。蓄水结束后至第二年汛前,三峡水库水位将逐步消落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利用库容对长江中下游实施枯水期补水。三峡集团将在消落期开展冲沙调度和生态调度观测试验。消落期间,下泄流量和水库水位日变幅将保持平稳过渡。

选定蓄水175米高程经过了多次论证和研究。200米高程方案可以解决两百年一遇的洪水,发电装机可以达到2500万千瓦,但移民工程太大;150米低水位方案只能解决20年一遇洪水,不能有效缓解防洪问题,且装机容量只有1300万千瓦。这两种方案最终被否定,并最终决定蓄水水位为175米。

截流纪念园

截流纪念园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800米处,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是以长江截流为主题,集参观、游玩、教育、科普、演出、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主题公园,总投资3000多万元,由原生态施工料场展示区、生态演艺区、历史遗迹展示区和休闲娱乐区组成。有截流记事墙、演艺广场、亲水平台、幻影成像、大型机械展示场、攀爬四面体、平抛船等十几个景观。园区通过将独特的传统理园手法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灵活运用与完美结合,力图体现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的截留文化主题精神。园区设计紧扣截流主题,通过保存的原截流施工的原貌,以及截流记事墙、江底石、大型施工机械、主题商品展览等景观,充分展示了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

在长江三峡的历史上,有三次截流的记载:1981年1月4日,葛洲坝水利工程首次截断长江;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截流纪念园的创意正是紧扣长江三次截流这一主题,集游览、科普、表演、体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首家水利工程主题公园。“黄鹤楼前迎‘祥云’,三峡坝上传火炬”,2008年5月29日,北京奥运圣火“祥云”抵达湖北,在武汉、荆州、宜昌三地展开为期3天的传递活动。奥运火炬经过黄鹤楼、荆州古城、三峡大坝等。在三峡大坝,火炬手穿越了整个三峡大坝到右岸截流纪念园。这一安排,旨在充分展示湖北文化以及我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

截流纪念园内的大型实景文艺演出《盛世峡江》投资高达3300万元,演员阵容达600多人,创下全国同类演出人数之最。其中四百多名群众演员都是三峡移民。该剧由序幕、祭江·水患、纤魂·追梦、豪情·壮志、天筑·奇观、盛世·峡江、尾声等7大部分组成,以三峡大坝为背景,以截流纪念园为舞台,四周塔吊林立,江水奔腾。浓缩了三峡文化、长江文化、治水文化的精华和内涵,展示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礼赞、长江水患对生灵的冲击、三峡工程建设创造的世界奇迹,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三峡工程大气磅礴的风采。

西陵长江大桥

位于三峡大坝下游方向的西陵长江大桥,其造型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类似。西陵长江大桥属于第四代桥梁——悬索桥,桥面设有4车道,于1996年8月10日建成通车。它的特点是没有桥墩,由两根塔柱及两根钢缆来承担重量,其载重量为290吨,桥身全身为1118.66米,跨度居中国第三,为900米(前两名分别为香港的青马跨海大桥、江苏江阴长江大桥),桥两端的塔柱海拔高程为187.5米,只比大坝高出2.5米。这座桥的颜色为橘红色,橘红色鲜艳醒目,有利于导航;橘红色代表富贵吉祥,又因宜昌是全国有名的柑橘之乡。桥身下面江心绿带为人工修建的隔流堤,长3750米,它将江水一分为二,大坝修建前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大坝修建好之后,隔流堤一边为动水区域,高水头泄洪时可观赏雷霆万钧、惊涛拍岸之景,另一边为静水区域,行船时平稳、安静。这就是所谓的“动水发电、静水通航”。

三峡专用公路

宜昌至三峡坝区的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始建于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车,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为国家准一级专用公路,单线全长28.64公里(其中桥梁、隧道占40%)。公路上有桥梁34座,其中特大型桥梁4座,双线隧道5座,其中最长的“木鱼槽”隧道单线长3610米,是当时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专用公路是三峡工程的对外交通工程,堪称中国公路桥梁、隧道的博物馆。

毛公山

在乐天溪大桥检查站处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云的山顶起伏的轮廓线,好像一个人仰卧在高山之巅,头东脚西,安详仰卧,其头发、额头、眉眼、鼻嘴、下颚痣、中山装衣领、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见,极像一代伟人毛泽东。“毛公山”因此得名。

毛公山原名黄牛岩,长江水路在这一带九曲回环,而古代西陵峡的这一带滩险水急,航行缓慢,乘客逆江而上,几天之后,似乎还在黄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这头神奇的老黄牛的牵绊。“高峡出平湖”表达了一代伟人对三峡工程的宏伟愿景,而三峡工程终于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时破土动工,毛公山被发现,无论是天意还是人为附会,都反映了兴建三峡工程应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44年5月,美国著名的水坝专家萨凡奇博士考察三峡,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方案》。

·195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长江,是新中国第一个正式提出三峡工程的领导人。

·195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1957年基本完成。

·1958年3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1959—1960年,三峡工程设计要点报告,设计初稿、工作计划和图纸初步完成。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工程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7月,邓小平视察三峡。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989年3月,水利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新编制的正常蓄水位175米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稿)。至此,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全部结束。

·1989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完成立法程序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时任总理李鹏兼任主任。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4月18日,三峡大坝左岸电站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同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7年10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特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了洪水考验。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6月10日蓄水至135米。

·2003年7月10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2004年7月8日,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过国家验收,转为正式通航。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标志着三峡大坝基本建成。

·2006年9月20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156米启动,三峡工程开始发挥综合效益。

·2007年5月1日,双线五级船闸全部完工,全面恢复通航。

·2008年汛后,三峡水库进行了实验性蓄水,水位升至172米。

·2008年10月30日,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工程设计的26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

·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

·2009年8月30日,三峡工程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初步建设中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三峡工程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有多项世界之最。

·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的洪峰流量达2.7~3.3万立方米每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

·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将安装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航运效益最显著的枢纽。三峡水库回水至重庆,改善航运里程660千米,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原来的3000吨级提高至万吨级,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显著的第一枢纽工程。

·综合工程规模最大。三峡工程建筑物基础土石方开挖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94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和钢筋制作安装63万多吨,均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中最大的。

·三峡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挡水前沿总长为2345米,最大坝高181米,坝体总混凝土量为1486万立方米,其大坝总方量居世界第一。

·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水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水电站送出工程规模也居世界第一。

·双线五级梯级船闸是世界总水头最高(113米)、级数最多(五级)的内河船闸,其单级闸室有效尺寸长280米、宽34米,坎上水深5米。过船吨位万吨级船队,亦属世界已建船闸中最高等级的内河船闸。船闸最大工作水头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万立方米,边坡开挖最大高度170米,均属世界最高水平。

·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承船厢有效尺寸120米×18米×3.5米,总重11800吨,最大提升高度113米,过船吨位3000吨,水位变幅上游30米、下游12米等指标均超世界水平。三峡升船机属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

·三峡库区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千米,据1992年调查,淹没线以下有耕地24.5千公顷,居住人口84.41万人,规划最终搬迁安置的人口达113万人。三峡水库移民搬迁和安置的规模和难度均属世界之最。截至2010年9月,三峡库区持续18年的移民宣告结束,涉及重庆、湖北二十个县(区、市)139万人。

参考书目

季昌化.长江三峡工程[M].湖北:长江出版社,2007

陶景良.长江三峡工程100问[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

陈精求.三峡梦成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黄秀山.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研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程虹、靳原.三峡工程大纪实[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刘名俭、周霄.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湖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陈宗舜.大坝·河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吴之淩等.转型与超越——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陆佑楣.三峡工程是科学与理性的工程[J].中国三峡,2010年7月

陈静.三峡工程的误解与正读[J].中国三峡,2010年7月

詹玲.三峡的答卷[J].中国三峡,2010年10月

Foreword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ll known as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Project located in the Yangtze Xiling Gorge, the middle of Sandou ping Island, is the world’s most ambitious and most complex engineering project. The entire project includes the main dam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reservoir resettlement project and the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 The main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retaining dams, hydropower station, and navigation structures is the world’s largest water control project, and also being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China’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It ha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flood controlling, power generation, shipping and water supplying. This project is a strategic project for speed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making benefits for our generation. The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it is 10 million kilowatts, more than that of Brazil’s Itaipu Binucional which make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world’s largest water control.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s the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of “once developed, once completed, staging impoundment and continuous immigration”. The total duration of constructing is 17 years with the dynamic investment of 203.9 billion Yuan. Of it, the normal reservoir water height is 175 meters, the total reservoir capacity is 39.3 billion cubic meters, the reservoir inundation involved 20 cities and counties in Hubei and Chongqing, and the number of the immigrants is 1.39 million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s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 of the project is flood controlling. Once completed,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 of Jingjiang River would raise from once a decade to once every hundred years, and would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hreat of floo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would bring safety to people around.The Three Gorges Hydropower Station has the stand-alone capacity of 70 thousand kilowatts with 32 units, and the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is 22.4 million kilowatts. In case of running all the power generation, it will reach 100 billion kW·h per year, ranking first in the world. In fact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fundamentally improved 660 kilometers waterway from Chongqing to Yichang. Ships of tons can reach Chongqing with the shipping costs reducing of 37%.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s greatly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hich has quickly became the major part of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s lots of benefits in supplies of water irrigation,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prot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cleaning of the environment, developing of resettlement and it also does a lot for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Part one Summary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istorical review & dream of centuries

Coming from the snow mountain, the spring wave is your beauty.

Flowing towards the East China Sea, the roaring wave is your masculinity.

Living besides, people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re happy.

With your strong arms, you can hold high mountains and deep seas.——The Song of the Yangtze River

Thousands mil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loating from the beautiful white snow mountain to the East China Sea day and night without break.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are both the mother rivers of great Chinese nation. The Yangtze is the China’s largest river, also being the longest in Asia. It is the China’s most abundant river, with a length of over 6,300km, drainage area of over 1.8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nd total water resources of about 9.616 billion cubic meters. It took the total river runoff of 36%, and the water is 20 times as that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main waterway of shipping,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golden waterway”. The Yangtze River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gion with which economic capacity accounted 40% of the country, it raises the country’s 1/3 population and being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Yangtze River is a river supplied by flood and rainwat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uthwest monsoon climate and the earth’s rotation, annual rainfall concentrated with a big amount. The rainy season is from June to July, and in the season, floods runs wild, people suffer a lot. The Yangtze River flooding had become a suffering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history, in more than 2000 year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Yangtze River’s floods occurred more than 200 times, with an average appearance of about once in 10 years. The flood happened in the year 1870 Tongzhi Year 9(in Qing Dynast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aused huge and wide disaster, which is known as “the odd disaster in hundreds of years”. During this flood, the maximum peak flow of the flood in Yichang was 10.5 thousand cubic meters per second, the volume of it is 165 billion cubic meters, numbers of cities suffered from this disaster, Hubei and Hunan plain became a sea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From 1911 to 1949, large floods happened seven times and people suffered from heavy losses. Like the heavy rains in the summer of 1931 caused damages in 205 counties of 7 provinces, in the meanwhile people suffered a lot. This flood also flooded farmland of 50.9 million mu and killed 145 thousand people. In 1935, the Yangtze River met concentrated heavy rainfall which flooded farmland of 22.46 million mu, affected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0 million and killed 142 thousand people. After this, the flood in 1954 is the largest flood in twenty century, although people had taken a series of flood control measures and used the Jingjiang River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three times, but still got a great loss. This big flood flooded more than 3 million hectares of farmland and affected over 18.88 million people with the death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3 thousand. At that time, Wuhan had been in floods for three months,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had to stop operation for 100 days, and this floo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other flood in 1998 of the last century is second only to the 1954’s. Several days of heavy rain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Yangtze River’s basin. The flood peak consecutively appeared eight times in the main stream and sustained for more than two months, Jingjiang levee were in overall emergency, Paizhou bay bursted, Jingjiang River’s New Area was also flooded.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was over 100 million, affected hectares of crops was more than 10 million, the death was more than 1800 an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 was 160 billion Yuan. So the flood in 1998 was the historical memory full of sadness.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are caused by natural factors on one h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wide with lots of tributaries, long-lasting flood season and big amount of flood but without enough places for controlling and discharging; moreover, the inefficiency for discharging is also the cause of the floo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human factor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loods. Because of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steep land reclamation, vegetation got severe damage, and the soil erosion becomes worth. A lot of sands flowed into the river while siltations raise the riverbed. So the river’s ability of discharging reduces, and these are the reasons of the atrophy of lakes and weakness of regulating peak. When the flood hit the upstream, the midstream will form the floods.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which is also where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happens. Controlling flooding and using the advantages, giving the benefit to mankind, is the dream of us, which is also the hope for the whole nation.

Throughout the ages, the Chinese nation never stopped the efforts of controlling and developi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wildly-spread beautiful fairytale of Wushan Goddess helping Dayu and the oxen in Xiling Gorge to develop the Yangtze River. In modern China, the great forerunner of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 should be Sun Yat-sen. 100 years ago in 1894, in order to keep the fate of Chinese people, Sun Yat-sen brought out the idea of “taking good use of all the advantages, changing all the harmful ones, bearing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and taking action without hesitation”, and proposed method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peril, and put the country into a safe state. He kept the idea of “u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light, heat and electricity and use hydraulic to make electricity”. With the courag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aries after view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Sun Yat-sen proposed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used the right time after the World War I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o use Western’s large-scale of machinery, human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during wartime, tried to develop China’s industry.

In 1918, Sun Yat-sen arrived in Shanghai from Guangzhou, devoted himself to writing with his “running affairs more than thirty years” experience. In 1919, he finished “Nation-building Strategy and Industrial Plans” and put forward “Up from Yichang, on the gorge line, arrived the lowlands of Sichuan earth about one hundred miles, which is called the Red Basin by scientists, which was quite near Yichang surrounded with rocks, deep and narrow. Of which the average depth is 36 inches, and the deepest is about 180 inches. There are fast float and dangerous rocks everywhere along the river. To modify the upper reaches of upstream, we should use the water stop to stop water, and make it possible for boats to go and use the hydraulic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beach stone should be exploded, so we can get the waterway transport route 10 feet deep from Hankou up to Chongqing, we can go directly to Beijing and south to Guangzhou, and connect the navigation through the country. By doing this, transportation fee could be reduced to 10 percent of the past in the western commercial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benefit to the people should be great. This can also encourage commercial at the same time.” Sun Yat-sen used his great vision, outlined the picture for the govern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had bee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hundred years’ dream.

In 1924, Sun Yat-sen gave a speech called Democracy in Guangzhou and pointed out “the hydraulic power of Kui Gorge is much more. There once were people investigated the hydraulic from Yichang to Wanxian, found out that the power can make electricity of three thousand horsepower, and this large power must be much greater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Sun Yat-sen once again showed the good prospects of developing the Three Gorges with his great insight.

In 1932, the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rganized the inspec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nd wrote The Yangtze River Upstream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Report. One idea is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trol in the Gezhouba Dam’s upstream with the envisaged capacity of 30 thousand kilowatts, and designing of navigation structures; the other one is building a dam near the Huangling Temple, not far from the Three Gorges dam downstream with the designed capacity of 50 thousand kilowatts. This survey and research work is the substantive work of China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y of 1944, with the invit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hief engineer of U.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ureau of reclamation, the world-famous dam professor Dr. S · L · Savage took an adventure to Chongqing. He is a prestigious dam expert with a name of “The God of Water”. He bravely abandoned his boat in the Xiling Gorge under the Japanese war and did continuous field survey for over 40 days. Th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hinese technical staff, the organization wrote the famous initial report Of the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a name of the famous “Savage plan”. This project included the reservoir, dam, overflow weir, the discharge tunnel, conduit, workshop, tail watercourse, ship lock and etc. The site of the dam is selected 5 ~ 15 kilometres upstream of Yichang between Nanjinguan and Shipai. The straight line for the concrete gravity dam crest has a height of 225 meters, elevation of low water level about 160 meters. The hydropower room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has the installation of 48 hydroelectric generating sets, each unit capacity is 11 thousand kilowatts and the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is 10.56 million kilowatts. It has the estimated generating capacity of 81.7 billion kW·h, reservoir storage capacity of 61.7 billion cubic meters, flood storage capacity of 27 billion cubic meters and with the project’s estimated cost of 1 billion U.S. dollars. The project is to be completed in eight years.

In March 1946, Savage came to the Three Gorges once again to study the dam site in Nanjinguan, he sai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Gorges is the only in China and even not the second in the world. The Three Gorges plan is the most proud masterpiece in my life. If God give me time, I want to see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becoming a reality. After I died, my soul will rest in peace in Three Gorges”, “After the returning visit, I felt the greatness of the Three Gorges. The construction really is an international project”. In May of the same year, the Resources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signed a desig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Reclamation, and sent more than 50 Chinese technical personnel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But after less than a year,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war, engineering design suffered a natural death and the China-US cooperation gained no success. Savage’s d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was drained.

In the time of poor and troubled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great effor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developing the Three Gorges and sounded a prelude to glory.Careful decision-making & scientific proof

In February, 1950, the Changjiang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short as “the Yangtze Commission”) was established, the hydro expert Lin Yishan known as the “K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assigned the director. The commission has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newly established Yangtze Commission soon began with the deployment of the flood-control problem in Jingjiang river segment. “In the thousands miles of the Yangtze River, Jingjiang river segment is the most dangerous part ”.It refers to the riverway from Zhicheng of Yichang to Chenglingji of Yueyang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circuitous bend of this period, it got a name of “river way with nine zigzags”. Jingjiang’s riverbed of upstream is elevated by sediment. When comes the flood season, the flood height of Jingzhou river segment is 6~10 meters above the both sides of the ground and becomes a suspended river. Also due to plants damaging and the great loss of soil, the lake is smaller, which make the ability of water storage weaken. When the flood season arrives, Jinjiang river segment becomes the most dangerous part, so there is a saying called “dangerous Jinjiang”. At the time, the Yangtze commission brought out the project of building the flood diversion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the Jingjiang levee. In the early 1952,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announced Decision of Jinjiang Flood Diversion, pointing out the aim of “keeping safety of Hunan and Hubei”. Before the controll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been accomplished, reinforcing the Jingjiang levee and opening up the south bank of the flood diversion area becomes an emergency. According to this decision, 300 thousand soldiers and civilians fought for 75 days and built the Jingjiang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The flood in 1954 is the biggest one in the 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keep Jingjiang levee safety, flood diversion project had been taken for three times, some temporary remedial measures are also taken. But the Hanjiang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still have 64 breaches, Wuhan was in flood for 100 days, the railway between Beijing and Guangzhou had to be stopped for 100 days, while Jianghan Plain and Dongting Lake also suffered a great loss with 33 thousand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This flood warned people again that solving the flooding dam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controlli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pace of building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d become faster than before.

The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hort as P.R.C.) decided to speed up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planning and investigating, and tried to establish the Yangtze Valley Planning Office. Since 1955, the Yangtze Valley Planning Office, the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the Geology Ministry, the Fuel Ministry, the Transportation Bureau, Culture Department, and Chinese Academy of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