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9:32:44

点击下载

作者:繆文远,繆伟,罗永莲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国策

战国策试读:

出版说明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它的作者是谁?这是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确知《战国策》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既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不会是某一个人的作品。

战国时代,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之间,斗争尖锐而频繁,于是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盟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古代把这些人称为纵横家。纵横家对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他们不断地收集材料,储以备用,有的亲自拟作,以资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代学者中,有人主张秦、汉之际的辩士蒯通是《战国策》的作者,也有人认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主父偃、文学家邹阳也是作者。可能他们都是编集者之一,而大量的篇章是无法确定作者的。

纵横家们所写的权变故事和游说之辞,大体可分作两类。一类属于早期作品,写作时间距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虽然文采较逊,但内容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战国策》中的许多中短篇说辞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晚出的摹拟之作,写作时间距所拟托的时代已远,拟作者对史实已感到茫然,其中许多都是托喻之言、虚构之事,目的只是在于练习雄辩,不能当做史实看待。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编排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有《国策》(这是刘向所见的写本之一,不是今本《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几种不同的名称。刘向认为这些都是战国时游士向任用他们的国家提出的策谋,应称为《战国策》。他按照国别,略以时间编次,定为三十三篇。可知《战国策》的书名是刘向整理后所加的。“策”是策谋的意思,也有人理解为“书策”(写字用的竹简)的“策”,和刘向命名的原意不合,也脱离了本书的实际内容,不如仍依刘向原说为是。《战国策》成书后,东汉学者高诱曾为它作注,和原书一起流行,但在流传中逐渐有所散佚,到北宋时原书已缺了十一篇,由著名文学家曾巩细心访求,才重新补足了三十三篇(卷)之数。南宋时,姚宏搜罗了十几种本子,在曾巩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加续注,流传至今,号称善本。此本通称为“姚本”。和姚宏同时,鲍彪也注释此书,各国按王的顺序分章,暗寓为《战国策》重新编年之意。他的工作有不少缺憾,元代吴师道又为他作补正,和鲍注一起流传。此本通称为“鲍本”,其实包含吴师道的校注在内。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通行的《战国策》本子,属于“姚本”系统,它的构成情况是:东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齐策六卷,楚策四卷,赵策四卷,魏策四卷,韩策三卷,燕策三卷,宋、卫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十二个国别,三十三卷。《战国策》在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次传抄和翻刻,产生了不少文字错讹,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历代有若干研究者对此书的文字进行校订和注释,有的是专书,有的是零篇短札,都可供我们参考。《战国策》的价值,可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看。

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迷五色。但我们在研习这段历史时,却感到材料异常缺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各国对文献的销毁,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焚书,六国的史籍是焚烧的重点,竹帛烟消,典籍散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战国二百数十年间的历史,倚赖《战国策》保存了一个梗概,这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今天去古已远,尤其应该珍视。

在文学方面,《战国策》也是千古传诵的名著,历代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都受其影响,从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

书中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书中写苏秦、张仪游说各国,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倾心听从。如写鲁仲连义不帝秦,指斥向强秦低头的辛垣衍,英气逼人,千古如见。写邹忌讽齐王纳谏,从身边的琐事悟入,小中见大,由近及远,诱导齐王虚心听取臣民的意见。此外,如写商鞅、范雎、田单、乐毅的政治、军事活动,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革新,都虎虎有生气,令人难忘。写反面人物,如谗臣王错、奸妃郑袖、暴君宋康王、昏君魏惠王等,则揭露他们的阴险愚昧、两面三刀,使魑魅无处遁形。此书可算得上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光辉开端。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则波澜起伏,笔势纵放,绝无平铺直叙之笔。涵泳其中,可使我们执笔为文,富于曲折变化,不致板滞不灵。《战国策》中还运用了许多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都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原文底本采用清代黄丕烈《士礼居丛书》覆宋本,其中错讹之处,根据鲍彪本、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及其他有关资料径予订正。各章前的编码系据姚本,有姚本为一章而鲍本分为二章的,则用上、下分别标明。“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兼顾,以帮助读者顺利通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书局编辑部2015年6月

卷一 东周策

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周的九鼎,周君感到担忧,就告诉颜率。颜率说:“大王不要担心,我愿东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齐,对齐王说:“秦国不讲道义,想发兵夺取周的九鼎。周的君臣寻思,与其给秦,还不如给贵国。保存濒危的国家,是美名;得到九鼎,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考虑一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率领救周,秦兵于是撤回。齐国向东周索取九鼎,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要焦虑,我愿到东方解决此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依靠大国的仗义相助,周国上下得以保全,情愿献上九鼎,不知大国从哪条路运到齐国?”齐王说:“我打算向魏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魏国的君臣一心想得到九鼎,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反复策划,日子已经很久了。九鼎一进入魏国,肯定出不来。”齐王说:“我就另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行。楚国的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在叶庭中密谋,时间也很长了。九鼎一进入楚国,不可能出来。”齐王说:“我要从哪条路才能把它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私下替大王担忧。九鼎可不像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就到达齐国的,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跑马奔,瞬息就可到达齐国。从前周人攻殷,得到了九鼎,一只鼎用九万人牵引,共用九九八十一万人,而辅助的兵卒和器具数量与此略等。如今即使大王有这些人,又从哪里走呢?我私下真为您担忧啊!”齐王说:“你屡次前来,无非不愿把鼎给与齐国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大国,请快快决定运送路线,敝国将把鼎迁出,随时待命运走。”齐王只好作罢。二 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三上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三下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二 秦攻宜阳秦国进攻宜阳,周君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赵累回答道:“宜阳必定会被攻破。”周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拥有十万勇士,粮食储备几年都吃不完,韩国的相国公仲还有二十万军队,楚国大将景翠又率领兵马,逼近伏牛山前去救援,秦军必定会无功而返。”赵累答道:“甘茂寄居秦国,如果攻下宜阳立下功劳,他就会像周公旦那样长期执政;如果失败,他也就无法在秦国立足了。秦王不听群臣的意见执意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没被攻破,他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认为宜阳必被攻破。”周君说:“您替我想想该怎么办?”赵累说:“您可这样对景翠说:‘将军的爵位已到了执圭的地步,官职也升到了上柱国,就算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可加官晋爵的了;如果打了败仗,就难逃一死。不如与秦作对,等秦军攻下宜阳之后您再进兵,秦国会害怕您攻打他的疲惫之师,必定会献出珍宝给您;而韩相公仲也会认为您是为救韩国而攻秦军的,也一定把珍宝全部献上。’”秦军攻下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害怕了,马上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了珍贵的器物。景翠既从秦国夺到了煮枣城,又从韩国得到了珍宝,因此很感谢东周。三上 东周与西周战东周和西周开战,韩国打算出兵援助西周。有人为东周对韩王说:“西周是从前周天子所在的地方,有很多知名的器物和珍宝。如果韩国不出兵,既可以讨好东周,西周的珍宝也都会为韩国所有了。”三下 东周与西周争东周与西周冲突,西周想拉拢楚、韩两国。辩士齐明对东周君说:“我担心西周献宝给楚、韩两国,让楚、韩两国为本国向东周求地。您不如对楚、韩两国说:‘西周对向你们献宝的行动持观望态度。如果东周不急攻西周,那么,西周的珍宝就不会送进楚、韩。’楚、韩要想得到珍宝,就必须促使我们攻打西周。西周献出珍宝,就是我们为楚、韩争得了宝物,从而讨好他们,西周自然就削弱了。”四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五上 昭鱼在阳翟

昭鱼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鱼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五下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四 东周欲为稻东周准备种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感到忧虑。苏子对东周君说:“请让臣去让西周放水,可以吗?”于是他去见西周君,说:“君王您的打算错了!现在不放水,那正好富了东周。他们现在都种麦子,没有种别的。君王如果要加害他们,不如放一下水,破坏他们的庄稼。一放水,他们必定会重新改种稻子;种稻以后,再断他们的水。那样,就可使东周民众完全依赖西周,从而听命于君王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也得到了两国的酬金。五上 昭鱼在阳翟韩相国昭鱼到了阳翟,周君将要派相国前往,相国不乐意去。苏厉就替他对周君说:“从前楚王与魏王会晤,君王您派陈封去楚国,派向公前往魏国;楚王与韩王相会,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派向公到韩国。现在昭鱼不是国君,您却派相国去;倘若他们的国王在阳翟,那么您又预备派谁去呢?”周君说:“好。”于是就打消了派相国前去的主意。五下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秦国向东周借道去攻打韩国,东周君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怕得罪秦国。史黡对东周君说:“您何不派人对韩国公叔说:‘秦国敢于渡过险隘来攻打韩国,是因为信任东周。您为何不把土地送给东周,派重臣出使楚国,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不相信东周。如此,韩国就不会受到秦国攻打了。’您再对秦王说:‘韩国坚持要把土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听从了秦国的要求。”六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七 周最谓吕礼

周最谓吕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八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己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周文君免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六 楚攻雍氏楚国进攻韩国的雍氏,周把粮食供给秦、韩两国,楚王对周室甚为震怒,周君为此感到忧虑。有人为周君对楚王说:“凭楚王的强大而迁怒于周君,周君就会害怕,定会联合他供应粮食的秦、韩两国,那就会使大王的敌手加强。所以大王不如赶快消除周君的顾虑。周君起初得罪了大王,后来又得到谅解,定会更加尽力地侍候大王了。”七 周最谓吕礼周最对秦臣吕礼说:“您为什么不使秦国攻打齐国呢?我可以使齐王让您做相国,您使齐国服从秦国,就可高枕无忧了。您如果再让我在魏国与齐国共同尊事秦国,那么天下都会处在您的控制之下了。您东边得到齐国的重用,西边得到秦国的尊重,齐、秦联合,那您定能长久受到重视了。”八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东周相国吕仓推荐一位能言善辩的人给周君。前相国工师藉怕这人会诽谤自己,因此让人对周君说:“来人是个辩智之士,但是他的话不能相信,因为他喜欢诽谤别人。”周昭文君免去了工师藉的相国职位,任命吕仓为相国,百姓很有意见。昭文君感到闷闷不乐。有人对昭文君说:“国家所做的一切,总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忠臣则会让百姓的批评和不满落在自己身上,让赞美归于主上。宋平公占用百姓的生产时间,要他们修筑高台,百姓怨声载道,这是因为没有忠臣替他掩盖过错。他的宰相子罕就辞去相位亲自担任司空监督百姓筑台,百姓因此不满子罕而颂扬宋平公。齐桓公在宫内开设七个集市,又弄来七百个歌伎,国民都极为不满。管仲故意设立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办法来掩饰齐桓公的过错,不是让百姓的批评落在自己头上吗?《春秋》上记载了大臣杀害君王的事有上百起,都是因为大臣获得赞扬的关系。所以大臣获得赞扬对国君来说并不是好事。因此说人多力量大,积累零星的土壤就堆成不可动摇的大山。”昭文君认为此话有理,就没有免去吕仓的相国职位。九 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一〇上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予齐人战,恐齐、赵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已。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困徐为之东,则有合矣。”一〇下 周最谓金投曰

周最谓金投曰:“公今负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之西,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覆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九 温人之周温地人来到东周,东周不让他进入。问他:“你是客籍人士吧?”回答说:“我可是周地的主人。”问他住的巷名,他回答不上,小吏就把他囚禁起来。周君派人问他:“你不是周人,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呢?”他回答说:“我年少时曾读过《诗》,《诗》上说:‘整个天下,无一处不是君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无一人不是君王的臣民。’现在您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百姓,怎么会是客人呢?所以我说是主人。”周君就叫小吏把他释放了。一〇上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有人为齐相周最游说赵臣金投,说:“秦国因周最到齐国,就怀疑诸侯会联合攻秦,又深知赵国难与齐国交战,就担心齐、赵两国联盟,因此赵国必定先与秦国结成联盟。秦、齐两国结盟,则赵国必有灭国之灾。您不如拉拢齐国,帮助秦国进攻韩、魏,上党、长子都会为赵国所有。这样,您东边从秦国得到财宝,南边从韩、魏得到土地,阻止韩徐为东向攻齐,那么赵国就可与秦、齐联合了。”一〇下 周最谓金投曰周最对赵臣金投说:“您现在依靠秦国和强齐作战,如果能战胜,秦国就会使齐国听任它支配,不让它多割地给别国,听任诸侯互相混战;如果被齐国打败,赵国就会元气大伤,不得不听任秦国摆布。秦国完全夺取韩、魏的上党地区,太原以西都会被秦国拥有。秦国占有天下一半的土地,掌握了齐、楚和三晋的命运,这会导致赵国覆亡,也会危及您的生命,这是怎么考虑的啊!”一一上 右行秦谓大梁造曰

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一一中 谓薛公曰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秦、齐合,弗与礼重矣。有用齐者,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天下集齐,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一一下 齐听祝弗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齐,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祝弗,郤天下之理也。”一二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合于魏,赵必恐,合于齐,是君以合齐与强楚,事产于君。若欲困最之事,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一一上 右行秦谓大梁造曰右行秦对秦国的大梁造说:“如果秦国决心要取得称霸称王的地位,不如广泛收罗东周、西周那些善于辩论并富于才智的人。”他又对周君说:“最好派善辩和有才能的人到秦国去,争取强秦的支持。”一一中 谓薛公曰有人游说薛公田文说:“周最与齐国的关系很深,可是齐王还是罢了他的官。齐王听信祝弗的话,任用吕礼为相,为的是要和秦国结盟。秦、齐两国如果结盟,祝弗与吕礼就会被重用。他们如被齐国重用,那秦国就必然轻视您。您不如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促使赵国与秦、魏两国结盟,并联络周最以加强自己的势力。这样就可使齐王违反秦、齐两国的盟约,又可防止诸侯攻齐的态度有变。齐国没有秦国支持,则诸侯就会联合对付齐国,这样,祝弗在齐国就待不下去,齐王还有谁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呢?”一一下 齐听祝弗齐王听信祝弗的建议,排斥周最。有人对齐王说:“您驱逐周最、听信祝弗的主意、任命吕礼为相,是想深深地和秦国结盟。秦国如果得到各国支持,定会坚定地进攻齐国。如果秦、齐两国联盟,那赵国会担心自己受到进攻,就会立即出兵攻打齐国表示联秦。秦联赵攻齐或联齐攻赵,其结果都对秦国有利,秦必持攻齐的态度不变。所以,听信祝弗就是和各国站到了对立面。”一二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苏厉为周最对苏秦说:“您不如要齐王采纳周最把齐地割让给魏国的建议,赵国必定害怕,就会和齐国联合,这样,您就可以凭借实力完整的齐国与强楚联盟,此事由您来主持。如果要找周最的麻烦,那么,保全齐国是您的功劳,而割让土地的事,就归咎于周最了。”一三 谓周最曰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与赵、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赵、宋败三国,则卖赵、宋于三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令周最兼相,视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一四上 为周最谓魏王曰

为周最谓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赵不敢战,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与收齐,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事也。”一四下 谓周最曰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薛公倍故主,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独修虚信,为茂行,明君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坐以忿强秦,不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而有变,臣请为救之;无变,王遂伐之。且臣为齐故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不可。王为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无齐之累也。’”一三 谓周最曰有人对周最说:“仇赫做宋的相国,是要看看秦国能否和赵、宋两国共同击败韩、魏、齐三国。如果三国不败,他将使赵、宋与韩、魏、齐三国联合,来孤立秦国。同时他也要看看韩、魏两国与齐国的关系:如果三国关系不牢靠,他就要让赵、宋两国与秦国联合攻击三国,那他只是利用赵、宋两国使自己获利而已。您何不派人对韩、魏两国的国君说:‘想让秦、赵两国互相欺骗吗?最好让周最兼任韩、魏两国的相国,借以表示齐和韩、魏两国关系牢不可破。这样,秦、赵两国必然互不信任,而争相与韩、魏联合了。’”一四上 为周最谓魏王曰有人为周最对魏王说:“秦国知道赵国害怕和齐国作战,它又担心齐、赵两国结盟,所以一定会暗中帮助并加强赵国的力量。可是赵国不敢先和齐国交战,因为它害怕秦国不是真心和自己结盟,将会先倒向齐国。秦、赵两国都想争取齐国和自己结盟,这样,大王就会没有人在齐国为您说话了,这是不好的。大王不如让周最离魏,通过他拉拢齐国,如因秦急于向东方出兵就去攻齐,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局面。”一四下 谓周最曰有人对周最说:“魏王把国家委托给您,是希望您联秦攻齐。薛公田文背叛故君,抛弃故乡薛地,不顾其先君的墓所,而您却仍然忠齐,追求不切实际的美行,怀念和齐王的君臣之义,不同意攻齐,并因此惹怒强秦,这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对魏王、薛公说:‘请同意我为了大王返回齐国,秦、赵两国无力伤害齐国。如果形势有变,臣请您去解救齐国;如果没有变化,大王即率兵伐齐。臣和齐王是旧交,臣如在魏,秦、赵将怀疑魏暗中和齐交往,这样不行。大王对我的恩赐甚厚,我返归齐国,大王就不会因为我的关系而受到牵累了。’”一五 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一六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之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一七 周共太子死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適立也。司马翦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令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一五 赵取周之祭地赵国夺取了东周的祭地,周君因此而担忧,把这事告诉郑朝。郑朝说:“君王不必忧心,请让臣用三十金再取回祭地。”周君就给了他三十金,郑朝把这三十金给了赵国的太卜,把祭地的事告诉他。后来,赵王病重,要太卜占卜问病。太卜埋怨说:“这是东周那块祭地的鬼神在作怪。”于是赵王就把祭地归还给了东周。一六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周人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对东周君说:“君王的国家很小,即使把全国的珍宝、珠玉都拿来侍奉诸侯,又会有什么用,您不能不考虑一下啊!譬如设网捕鸟,把网张在没有鸟的地方,整天也不会捕到一只鸟;网张在鸟很多的地方,又会把鸟吓跑;一定要把网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这样才能多捕到鸟。现在君王如果网罗有地位的人,他们会不屑于为您所用;如果网罗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他们没有什么用处,又白费了钱财。我觉得君王一定要网罗那些现在看起来还穷困潦倒,将来可能飞黄腾达的人,这样才能实现您的愿望。”一七 周共太子死周君的共太子死了,有五个非正妻所生的庶子,周君都很宠爱,尚未确定立谁为太子。司马翦对楚王说:“大王为何不趁此机会多多资助公子咎,并请求周君立公子咎为太子呢?”左成对司马翦说:“如果周君不答应,这不仅使您太难堪,而且也会影响楚、周两国的正常关系。倒不如对周君说:‘您准备立谁为太子,事先可暗中打个招呼,我好让楚王多给他土地来支持他。’”公若想做太子,因此派人对楚相的车夫展子和小臣空说:“君王像是想让公若为太子,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如果留在楚国,将对相国不利。”相国于是支持公若立为太子。一八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处。’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最以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一九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曰:“臣能杀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昌他书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二〇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昭翦曰:“为公画阴计。”昭翦曰:“何也?”“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恶之于王也。”昭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诬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二一 严氏为贼

严氏为贼,而阳坚与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韩使人让周,周君患之。客谓周君曰:一八 三国隘秦韩、赵、魏三国和秦对峙,东周派相国前往秦国,由于秦对周相意存轻视,因而滞留不进。有人对周的相国说:“秦对您的态度如何尚不明朗。秦想了解三国的情况,您不如赶快去见秦王说:‘我愿为大王刺探东方各国的变化。’这样,秦王必然重视您。重视您也就是对周重视,周、秦关系就亲密了。齐国重视周,则本有周最和齐国的亲密关系在,周处在秦、齐两国之间,将能始终和它们保持良好的邦交。”一九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昌他从西周逃到东周,把西周的国情全都泄漏给了东周。东周君非常高兴,西周君大为恼怒。冯且对西周君说:“我能杀掉昌他。”于是西周君就给冯且金三十斤。冯且派人拿着三十金和一封给昌他的密信,去找昌他,准备悄悄交给昌他的信上说:“告诉你昌他:事情要能办成,就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立刻返回!时间长了,一定会泄漏,就会白白送死。”冯且又派人告诉东周边防人员说:“今晚有奸细要进入国境。”侦察人员果然捕获了送密信的人,搜出了那封信,交给了东周,东周立即杀了昌他。二〇 昭翦与东周恶楚臣昭翦和东周闹得很僵,有人为东周游说昭翦:“我私下为您考虑,颇为您的安全担心。”昭翦问:“此话从何说起?”这人说:“西周讨厌东周,很想东周和楚国的关系闹僵,西周定会派人暗杀您,扬言说这是东周干的,使楚王对东周不满。”昭翦说:“您的看法不错。我又担心东周派人杀我而把事情诬栽到西周身上,使楚对西周不满。”昭翦急忙和东周握手言欢。二一 严氏为贼严遂派人行刺韩傀,阳坚参与其事。事后,阳坚经东周逃亡,周君留他住了十四天,然后用一辆四匹马拉的车,把他遣送出境。韩国因周放走了刺客,派人责备周君,周君感到为难。有人对周君说:“正语之曰:‘寡人知严氏之为贼,而阳坚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不如干脆告诉韩国说:‘寡人知道严遂暗杀韩相的事件,也知道阳坚参与其事,所以把他拘留了十四天,听候您的命令。敝国弱小,不能让刺客逗留境内,您又迟迟没有派人前来,我只好把他送走了。’”

卷二 西周策

二二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二三 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二二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利用齐国和韩、魏攻打楚国,又和韩、魏攻秦,并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为西周对薛公说:“您利用齐国和韩、魏攻楚,历时九年,取得宛、叶以北的地方,使韩、魏强大起来,现在又通过攻秦来增强他们的力量。韩、魏南边不担心楚国,西边不担心秦国,于是土地扩大,地位提高,齐国必受到轻视。事情的本末和虚实经常是互相变换的,我私下为您感到不安啊。您不如让敝国暗地和秦国联合而您不去攻打秦国,也不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下,不要展开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想法告诉秦王说:‘薛公定不会破秦来扩张韩、魏的势力,他之所以向秦国进兵,为的是让大王把楚的东国地区割给齐国啊。’秦王释放楚王回国,两国讲和,您让敝国以此讨好秦国,秦国不受破坏而可以用楚的东国来免除自己的战祸,定会同意。楚王被释,定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的东国会更加强大,薛邑也可以累世无忧。秦国未受重大削弱而处在三晋的西方,对三晋构成威胁,三晋必然重视齐国。”薛公说:“很好。”就叫韩庆到秦国去,同时停止了三国攻秦的行动,也不再向西周借兵求粮。二三 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秦军在伊阙击败了魏将犀武后,又转过来进攻西周。有人为周最对李兑说:“您不如制止秦国进攻西周。对赵国来说,最好的打算,莫过于让秦、魏两国重新开战。如果秦国进攻西周,取得胜利,秦国士卒就会受很大的损失。秦国想要等待战胜西周,肯定不会立刻进攻魏国;秦国如果不能战胜西周,那么,它不久前刚战胜魏国,已经疲惫不堪,后来又被西周击败,也必定不会立刻进攻魏国。现在您要阻止秦国进攻西周,而秦国尚未与魏国讲和,那么,未遭受战祸损伤的赵国如果要让秦国不去进攻西周,秦国必定不敢不从。这样,您就阻止了秦国进军,使西周得以安定。秦国从西周撤军后,必定又会进攻魏国,魏国如果不能抵抗,肯定会通过您去和秦国讲和,那么,您的地位就会提高;如果魏国不与秦国讲和,那么,您就尽力支持魏国。这样,您既能保全西周,又可坐观秦、魏两国交战,赵国就可以掌握局势的主动权。”二四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二五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二四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秦国派樗里疾率领一百辆战车进入西周,西周君派仪仗队去迎接他,很是隆重。楚王大怒,责备西周君,因为西周君过分尊重从秦国来的客人。周臣游腾为西周对楚王说:“从前晋卿智伯要攻击厹由国,便用大车载了大钟送给它,大车后面跟随着大队兵马,厹由措手不及因此亡国,这是因为事先没有防备的缘故。从前,齐桓公攻打蔡国,扬言要攻打楚国,事实上却袭击了蔡国。现在秦国是如狼似虎的国家,贪得无厌,又有并吞西周之意。如今派樗里疾率领战车百辆进入周境,周君非常恐惧,由于有蔡国和厹由两国作为前车之鉴,他甚为戒备,所以安排戈矛在前,强弩在后,名义上是保卫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西周君哪能不爱自己的国家呢?他担心一旦被灭亡,使得大王担忧。”楚王这才高兴起来。二五 雍氏之役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说:“有什么好担忧的?我可以替您叫韩国不向您征调兵士和粮食,又能让您得到高都。”周君非常高兴,说:“您如能办成,我愿意把国家大政交给您管理。”苏代就去见韩相公仲,说:“您没有听说楚国的打算吗?楚臣昭应对楚王说:‘韩国受到战争的消耗,仓库空虚,没有办法防守,我乘它饥饿的时机,要不了一个月,必定拿下来。’现在围攻雍氏已有五月,还不能拿下,楚国感到难办,楚王已经开始不相信昭应的说法了;如今您却向周国征兵调粮,这分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很危急了。昭应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劝说楚王增加兵力包围雍氏,雍氏必被拿下。”公仲说:“好。可是我向周国派出的使者已经动身了。”苏代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送与周国呢?”公仲生气地说:“我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就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它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国,那么它必然转而投向韩国。秦国听说,一定非常恼怒,就会烧掉周国的信物,不接纳它的使臣。这是您用残破的高都换得一个完整的周国,为什么不给他呢?”公仲说:“好。”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二六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谓周最曰:“不如誉秦王之孝也,因以原为太后养地。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二七 苏厉谓周君曰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于是韩国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却给了它高都,楚国的军队最终未能拿下雍氏,就撤军了。二六 周君之秦西周君要到秦国去。有人对周最说:“您不如赞扬秦王对太后的孝心,并且把原邑送给太后作为供养之地。秦王和太后一定会很高兴,这是您对秦国友好的表示。如果周、秦两国关系友好,周君必定以为是您的功劳;如果两国关系不好,劝周君入秦的人定会有罪了。”二七 苏厉谓周君曰苏厉对周君说:“打败韩、魏联军,杀掉魏将犀武,攻下赵国的蔺、离石、祁三城的,都是秦将白起,这是他善于用兵,又有上天保佑的缘故啊。如今攻打魏国,魏国定被攻破,魏破则周岌岌可危,您不如设法制止他。可向白起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是射箭高手,能够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旁边的人都说他射技高明。有一人从这里经过说,射得好,可以接受射箭的教育了。养由基说,别人都说好,你却说够条件接受训练,你怎么不代我射它一下呢?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二八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吾得将为楚王属怒于周。或谓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军正迎吾得于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名曰某。’楚王必求之,而吾得无效也,王必罪之。”二九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苏秦谓周君曰:“除道属之于河,韩、魏必恶之。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韩、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间?若四国弗恶,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三〇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这人说,我不能教你左右手如何具体操作。即使百步穿杨,不能及时休息,不久身体疲倦,便会弓箭歪斜,一发不中,从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如今击破韩、魏,杀掉犀武,向北攻取赵国,拿下蔺、离石、祁的,都是您,您的功劳很大。现在又率领秦兵出关,经过东、西两周,侵韩攻魏,一战不胜,就前功尽弃了,您最好还是请病假不要出来吧。”二八 楚兵在山南楚军进驻伊阙山南,楚将吾得为楚王向西周寻衅。有人对周君说:“您不如派太子领军到边境去迎接吾得,您再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使天下都知道君王尊重吾得。这个消息也泄露给楚国知道,并且扬言说:‘周君已把某某宝物赠送给吾得了。’这样,楚王必定会向吾得索取,而吾得拿不出来,楚王就必然会怪罪吾得了。”二九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楚国请求向东、西二周借路去攻打韩、魏,周君为此感到担忧。苏秦对周君说:“您为楚国修治道路,一直通到黄河边上,那么韩、魏两国必定会为此担忧。齐、秦两国会担心楚国夺取周的九鼎,他们定会出兵救援韩、魏而去进攻楚国。楚国如果不能守住方城以北的国土,他怎么能通过东、西二周去进攻韩、魏呢?如果韩、魏、齐、秦四国不反对楚国的行动,君王您虽然不愿交出九鼎,楚国定会自行夺取的。”三〇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司寇布替周最向周君说:“您派人告诉齐王说是周最不愿做太子,我感到这种做法不妥。函冶氏曾经替齐太公买宝剑,太公不知是好剑,归还宝剑叫退还他的金。越国的人愿出千金购买,函冶氏认为价格不到位而不肯出卖。临终嘱咐他的儿子说:‘不能只是自己知道剑好。’现在您让周最做太子,只有自己单方面知道,天下都没有人相信啊。我担心齐王认为您本打算立周最而却说周最自愿不做太子,从而欺骗齐国。您的态度不定,周最也富于心计,您为什么不买人人知道的好货呢?供养周最的东西不要吝惜,应该让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三一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韩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韩之南阳,王何不出兵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三二 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乎?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

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无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三一 秦召周君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前往。有人为西周君向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是打算让西周攻打韩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把兵力指向河南呢?周君听到这个消息,就可以用这件事作为借口而不到秦国去了。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敢越过黄河来攻打南阳。”三二 犀武败于伊阙秦国在伊阙打败了魏将犀武以后,乘胜进攻西周,周君向魏国求救,魏王以上党形势吃紧为借口,拒绝了周君的请求。在返国途中,周君看见魏国的梁囿,十分喜爱。大臣綦母恢对周君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又近,我能为君王要来。”于是,綦母恢返回大梁去见魏王。魏王说:“周君抱怨我吗?”綦母恢回答说:“他不怨您又会怨谁呢?我认为大王将有祸患临头。周君是攻秦的组织者,用整个国家做大王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大王却不肯帮助西周抵御秦国,我看西周必然会事奉秦国。秦国如果出动函谷关外的兵力与西周合军,进攻南阳,那么韩、魏两国上党的通道就会被切断了。”魏王说:“那可怎么办呢?”綦母恢说:“从形势上看,事秦对周君是不利的,实际上他很爱占小便宜。大王如果答应派三万人去驻军西周的边境,并把温囿送给周君,周对宗室贵族和百姓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满足了他在温囿游乐的愿望,他就一定不会和秦国联合。我听说温囿一年可以获利八十金,周君得到了温囿后,每年可以给大王缴纳一百二十金。这样,上党既没有危险,每年又可多得四十金。”魏王听后,便派孟卯送上温囿,又答应派兵替西周防守边境。三三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余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三四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三五 宫他谓周君曰

宫他谓周君曰:“原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原亡。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君不如使周最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三三 韩、魏易地韩、魏两国交换国土,西周感到对自己不利。周臣樊余为西周对楚王说:“西周一定会亡国。韩、魏两国交换国土,韩国获得两县,魏国要失掉两县。它们之所以还要交换国土,那是因为魏国所换得的土地包括东周、西周国土在内,得失相较,多得的部分超过二县,还能得到周的九鼎。如果魏国占有南阳、郑地、三川,而把二周都圈在里面,那么楚国方城以北就会发生危险;韩国兼有两个上党以进逼赵国,就会威胁到赵国的羊肠要塞。所以韩、魏两国交换国土完成之日,楚、赵两国的地位就降低了。”楚王感到惊恐,就同赵国一起阻止韩、魏两国交换国土的行动。三四 秦欲攻周秦国打算进攻西周,周最对秦王说:“为君王的国家考虑,不能进攻西周。取得西周对秦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却会使天下感到恐惧。天下感到恐惧,诸侯就必然向东与齐国联合。您的兵力因进攻西周而耗损,而又促使诸侯与齐国联合,那秦国就会处在孤立的地位,不能领导诸侯了。诸侯都希望秦国疲惫,才劝您进攻西周。如果秦国被诸侯弄得疲惫不堪,自然不能向他们发号施令了。”三五 宫他谓周君曰宫他对周君说:“从前原国依赖秦国,对晋国放松了警惕,当秦国遭到饥荒时,原国就被晋国乘机灭掉了。郑国依赖魏国,对韩国放松了警惕,当魏国进攻蔡国时,郑国就被韩国乘机灭掉了。邾、莒两国被齐国灭掉,陈、蔡两国被楚国灭掉,这都是由于依赖别国援助,而对邻近敌国放松了警惕所造成的。现在您只依赖韩、魏两国,放松对秦国的警惕,国家恐怕会有所损害。您不如派周最暗中和赵国联合,以防备秦国,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后患了。”三六 谓齐王曰

谓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也?”齐王令司马悍以赂进周最于周。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三七 三国攻秦反

三国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为西周谓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国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劲秦。”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三八 犀武败

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不能使矣。臣愿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是轻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于秦,是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善于公且诛矣。”三六 谓齐王曰有人对齐王说:“君王为何不拿土地去资助周最,让他能够立为太子呢?”于是,齐王就派司马悍拿土地去周国贿赂周君,建议立周最做太子。左尚对司马悍说:“如果周君不同意,那么,您不仅十分尴尬,而且还会使齐国与周断交。您不如对周君说:‘您准备立谁为太子,可派人悄悄通知我,我会让齐王用土地资助他。’”左尚因此得到重要的职位。三七 三国攻秦反魏、韩、齐三国攻打秦国得胜后准备返国,西周君担心魏军要通过西周国境。有人为西周对魏王说:“楚、宋两国感到秦国割地给魏、韩、齐三国讲和,对自己不利,他们将会袭击大王的粮食储备来加强秦国的力量。”魏王听说后大惊,立刻下令全军兼程东归。三八 犀武败魏将犀武被秦军击败,西周派周足出使秦国。有人对周足说:“您为何不对周君说:‘我出使秦国,周、秦两国的关系肯定会恶化。主君的大臣中有与秦国关系很深的,他想做相国,肯定会对秦国说我的坏话,这样,我就不便于出使秦国了。我愿意辞掉相国职位后,再出使秦国,君王可任命那人为相国,他担任了相国,就不会在周、秦关系上说坏话了。’国君很看重秦国,所以才派您出使秦国。可是,既让您出使,又免去您的相国,这是不重视秦国的表现,因此,您是不会被免掉相国职位的。您对周君说了这番话再出使秦国,如果与秦国的关系改善了,这是您在外交上取得成功;如果两国关系恶化了,那个说您坏话而想做相国的人,必定会受到严惩。”

卷三 秦策一

三九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四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三九 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任命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贯彻,公正而没有偏私,行罚不避让有地位的人,行赏不偏向关系亲近的人。法令执行到太子头上,对太子师傅处以刻面、割鼻之刑。法令实施一年之后,掉在地上的东西无人去拾,民众都不取非法的东西,兵力非常强大,诸侯都感到害怕。但是商君刻薄少恩,只不过是用强力压服而已。秦孝公用商鞅推行法令十八年,重病将死,想把君位传给商君,他推辞不肯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承君位,执政不久,商君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有人对惠王说:“大臣权势过重会危害到国家,身边的人过分亲近会危害到自己。现在秦国的男女老少都只说商君的法令,没有谁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就成了主人,大王反而成为臣子了。况且商君本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商君从封地回到首都,惠王对他处以五马分尸的酷刑,秦国民众没有谁可怜他。四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道:“大王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物产可供利用,北边有胡、貉、代郡、马邑的资财,南有巫山、黔中的险地,东有崤山、函谷关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而富足,拥有战车万辆,精兵百万,良田纵横千里,粮食储备丰富,地理形势便于攻守,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天然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啊!凭着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实,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可以取得重大效果。”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秦惠王道:“我听说,毛羽长得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法制不健全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教不上轨道的君王不能拿战争来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亲临指教,我希望日后再来领教。”苏秦说:“我本就料到大王不会听取我的意见。从前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涿鹿之战中擒获蚩尤,唐尧放逐兜,虞舜讨伐三苗,大禹制服共工,商汤征服夏桀,周文王消灭崇侯,周武王攻克商纣,齐桓公通过战争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武力而能办成大事的呢?从前各国使臣的车马堵塞了道路,奔走不休,诸侯们订约结盟,表示联为一体;或约纵,或连横,总是不能把兵甲收藏收来;文士粉饰文辞,诸侯无所适从;各种矛盾不断产生,简直难以清理;法令条文如牛毛,众人的欺诈不见少;公文发布多又多,百姓贫困莫奈何;君臣上下相埋怨,民不聊生怎么办;道理讲得很明白,战事更多难止息;说客服装耀眼明,战争总是不能停;发下公文知多少,天下更加治不好;谋士舌头都磨破,君主耳朵也听聋,国事总不见成功;尽管您讲究仁义守盟约,各国总是不和睦。这样一来,就要弃文用武,用厚禄供养敢死之士,缀甲磨刀,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假如无所事事就能得到好处,端坐不动就能扩充地盘,即使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那样贤明的君主,也很希望这样轻松地办到;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最后只有依靠战争来解决问题。敌我双方,无论是在战场上摆开阵势,还是用兵器互相拼杀,总之要战胜对方才能建功立业。所以说,对外要靠战争取胜,对内要靠施行仁义来加强统治;国君在上面有了威信,百姓在下面自然就服从了。当今要想吞并天下,凌驾诸侯,战胜敌国,抚育万民,迫使诸侯称臣,非用武力不可!当今的君主们都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不懂得怎样教化百姓,缺乏治理国家的办法,被一些纷歧的言论所迷惑,整天沉浸在巧言诡辩当中,这样看来,就难怪您不能采纳我的意见了。”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他穿的黑貂皮衣破旧了,百斤金属货币也用光了,生活费用失去了来源,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腿上缠着绑腿,脚穿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黄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也不肯替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做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做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做儿子,这都是苏秦的过错啊。”当天晚上取出藏书,打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做《阴符》的谋略书,于是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睡意袭来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跟。他说:“哪里还会有游说列国君主而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呢?”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感觉良好,他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谈得甚是投机。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赐给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跟随在他身后,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用以对付强大的秦国。由于苏秦做了赵国的相国,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这时,广大的天下,众多的百姓,威严的王侯,掌权的大臣,都要听苏秦的指挥。苏秦没有花费一斗粮食,没有动用一件兵器,没有出动一名战士,没有折断一根弓弦,没有损失一个箭头,就使得六国的君主和睦相处,比兄弟还亲。真是有贤人在位就能天下归顺,任用了一个人材就能使合纵得到成功。所以说,能用政治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用武力;能在国内处理好的事,就不必拿到国外去解决。当苏秦事业隆盛时,带上万镒黄金的费用去游说诸侯,一路上车水马龙,声势显赫,崤山以东六国像风吹草伏一样,拜倒在他的脚下,使赵国的地位大大提高。苏秦原先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寒门的穷书生,可是如今他扬鞭跃马,驱车周游列国,在诸侯的朝廷上高谈阔论,使各国的大臣无话可说,天下没有谁能和他抗衡。有一次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中途要经过他的家乡洛阳。他的父母听到消息,连忙清扫屋子,修整道路,摆下酒席,全家人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恭迎。妻子见了他不敢抬头,只是斜着眼偷看他的脸色,倾听他说话;嫂子伏在地上,像蛇那样爬到苏秦面前,连续拜了四拜,跪在那里向苏秦赔礼道歉。苏秦说:“嫂子,你为什么从前那样傲慢,现在又这样谦恭呢?”他嫂子说:“因为小叔您眼下的地位高而钱财多啊。”苏秦不由得长叹一声道:“唉!一个人在穷困落魄时,连父母都不肯认他;一旦富贵了,亲属们都敬畏他。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和财富这两样,怎么可以忽视呢?”四一上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亦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四一下 冷向谓秦王曰

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四一上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们,想凭一人的心智,操纵崤山以东六国的君主,用合纵政策欺负我们。赵王倚仗人多势众,派苏秦用厚礼去联络诸侯。可是诸侯各怀异心,不可能步调一致,就像把鸡的羽毛串连起来,不能一起上架一样,这是很明显的。我心中早就很气愤了,我想派武安子把这种情况告诉诸侯。”寒泉子说:“这可不行,如果是攻城夺地,倒可以派武安子去。如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出使诸侯,请您派客卿张仪为好。”秦惠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四一下 冷向谓秦王曰冷向对秦昭王说:“我想让齐国侍奉大王,所以主张让齐攻宋。如果宋国被灭,就会危及魏国,大王唾手就可取得安邑。燕、赵担心齐、秦联合,必定会割地给大王,这样,齐国就必定会重视大王。那么,我主张攻宋,就是使齐国有所畏惧而重视大王,大王为何抱怨我主张攻宋呢?我认为以大王的贤明,早已知道我的苦心,所以没有对您明言。”四二 说秦王曰

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面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非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四二 说秦王曰有人游说秦王道:“我听说,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就随意开口是不明智,知道对国家有利的事却不肯说是不忠心。做臣子的不忠,应当被处死;说话不慎重,也应当被处死。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愿把我所知道的全都说出来,希望大王裁决定罪。“我听说,赵国北可以连燕,南可以连魏,联合楚国,拉拢齐国,收罗残破的韩国,结成合纵联盟,共同向西对抗秦国,我私下感到好笑。世上有三种会导致亡国的情况,东方诸侯样样具备,就是指此而言吧!我听说:‘以内政混乱的国家去攻打内政清明的国家,必亡;以邪道治国的国家去攻打用正道治国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国家去攻打顺应时势的国家,必亡。’现在,东方诸侯储存财物的仓库不充实,粮仓也空虚,动员全国的军民,号称有上百万的大军,向前面对敌人的兵刃,后退有严刑的威逼,可是军士们仍然向后退却,不去冲锋,这并不是他们的百姓不能拼死作战,而是因为诸侯们执法不严。君王说要赏,却不兑现;说要罚,又不执行,赏罚不能坚决执行,所以百姓不愿为国家效死作战。“现在秦国发号施令,赏罚严明,有功无功的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出生以来,从未见过敌人,但一听说要作战,他们都奋勇地跺足、赤膊,迎着敌人的兵刃,赴汤蹈火,战死沙场,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要知道拼死和求生是完全不同的事,而百姓都愿意决一死战,这是因为君王提倡奋勇杀敌的缘故。一人拼死可以胜过十人,十人拼死可以胜过百人,百人拼死可以胜过千人,千人拼死可以胜过万人,万人拼死就可以攻取天下了。“现在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精兵数百万,秦国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地势优越,各国都比不上它。以这些条件来对付诸侯,诸侯是不难被秦国兼并的。可见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开拓疆域数千里,这可是伟大的功业啊!可现在秦国的兵力困顿,军民疲惫,蓄积耗尽,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的事业不能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乃是谋臣都不肯尽忠的缘故。“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令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请允许我说说从前的事。从前,齐国南败楚国,中败宋国,西击秦国,北破燕国,中使韩、魏两国之君听命,地广兵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诸侯无不听命,既有济水、黄河可为阻隔,又有长城和大堤可为险塞。齐国,是五战五胜的强国,可是一战失利而亡国。由此可见,用兵作战,可以决定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我曾听说:‘挖树要除根,不与祸为邻,祸患才不存。’秦国与楚国作战,大败楚军,拿下郢都,攻占洞庭、五都、江南等地,迫使楚王逃走,往东退到陈城自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穷追猛打,就可以一举灭亡楚国;灭楚之后,楚民可为秦国所用,楚地可为秦国所有。向东可以对抗齐、燕,从中部可以进攻三晋,如此就可以一举成就霸王之名,使四邻诸侯来朝。可是谋臣却不这样做,反而引兵退却,与楚国讲和,让楚国收拾残局,招集逃散的民众,重新恢复国家社稷宗庙的祭祀,率领诸侯向西和秦对抗,这样就第一次失去了称霸称王的机会。“诸侯同心同德,在华阳城下驻军,大王下令击破他们,兵锋直指魏都大梁,围困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把它攻下;攻下大梁,就可以消灭魏国;灭魏则楚、赵联盟可破;楚、赵联盟瓦解则赵国危急;赵国危急,楚国就孤立了。这样,东可以对抗齐、燕,中可以威胁三晋,那么一举可以成就霸王之名,使四邻诸侯来朝。可是谋臣却不这样做,反而引兵退却,与魏国讲和,让魏国收拾残局,招集逃散的民众,重新树立社稷的神位,建立宗庙,这样就第二次失去了称霸称王的机会。“从前穰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用一国的兵力,却想建立两国的功业,所以秦兵终身在外餐风露宿,国内的民众疲惫不堪,霸王的名声不能树立,这样就第三次失去了称霸称王的机会。“赵国地处燕、齐、韩、魏的中央,人们五方杂处,百姓轻浮,难以使用,法令不整,赏罚无信,地形不利,国君又不能充分使用民力,本来就是亡国的形势,又不去安抚百姓,竟动员全国民军驻扎在长平城下,去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下令击破它,接着攻下武安。在这个时候,赵国的君臣互不相亲,官吏和民众互不信任,这样,赵都邯郸就无法坚守,攻下邯郸,收取河间,引军转向,西攻修武,越过羊肠险塞,降服代郡和上党。代郡和上党不战而归属秦国,东阳、河外不战而归属齐国,中山、呼沱以北不战而成为燕国的领土了。“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那么,如果攻下赵国则韩国必亡,韩亡则楚、魏不能独立,楚、魏丧失独立,就一举破坏了韩国,损伤了魏国,挟制了楚国,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再决开白马津的水口,用水冲灌魏国,一举就可灭掉三晋,六国合纵就瓦解了。大王只要拱手等待,诸侯都会相随臣服,霸王之名就可以树立起来。但谋臣并不这样做,反而引兵退却,与赵国讲和。凭着大王的英明,秦军的强大,称霸称王的事业竟不能成功,反被行将灭亡的赵国所欺,这全是谋臣的笨拙所造成的。“再说,赵国该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该称霸而未能称霸,诸侯本已看透了秦的谋臣,此其一。秦国又动员所有兵力进攻邯郸,未能攻下,兵士们丢盔卸甲,抛掉武器,吓得直打哆嗦,狼狈后退,让诸侯看透了秦国的兵力,此其二。秦国的军队退却下来,集结在李城之下,大王合军奋力作战,未能取得重大战果,而又疲惫退却,诸侯当然看透了秦国的实力,此其三。他们在内看透了我们的谋臣,在外摸透了我们的兵力。这样看来,我认为诸侯的合纵是不难组织起来的。现在秦国国内军队困乏,军民疲病,积蓄消耗,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国外则诸侯联合的意志十分坚定。希望大王要有所虑啊!“再者,我曾听说: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假如能谨慎地遵循这个道理,就可拥有天下了。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纣王做天子,带领百万大军,左边在淇水饮马,右边在洹水喝水,淇水被喝干,洹水也断流,以这样的兵力同周武王对抗。武王率领三千名身穿素甲的战士,在甲子日的一战,大败纣王,将他活捉,占领他的土地,拥有他的民众,天下没有谁为纣王感到伤痛的。“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家的大军,在晋阳城攻打赵襄子,决开晋水冲灌晋阳,战事持续三年,晋阳即将陷落。赵襄子凿龟甲、数蓍草、看兆纹,观察吉凶祸福,看哪一国可以争取,于是派张孟谈秘密出城,使韩、魏背叛了和智伯订立的盟约,率领韩、魏的部队,攻打智伯,把他生擒,成就了赵襄子的功业。现在秦国的土地,截长补短,有几千里见方,精兵数百万,秦国发号施令,赏罚严明,地势优越,诸侯不能和它相比。以这些条件对抗诸侯,是可以把诸侯完全兼并的。“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为王谋不忠者。”四三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左成谓甘茂曰:“子不如予之。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四四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我冒着死罪,希望面见大王,陈述如何一举击破合纵联盟,灭赵亡韩,让楚、魏臣服,使齐、燕亲附,完成霸王大业,使四邻诸侯来朝的办法。大王试着听听我的建议,一举而诸侯的合纵联盟不破,赵国不拔,韩国不亡,楚、魏不臣服,齐、燕不亲附,霸王的功名不能成就,四邻诸侯不来朝见,大王可以斩了我在全国游行示众,以儆戒那些为大王谋划而不尽忠的人。”四三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张仪想借秦兵去救魏国。秦臣左成对甘茂说:“您不如同意借兵给他,要是魏国不能送还秦军,那么,张仪就不敢返回秦国;如果魏国将秦军送还秦国,那张仪就有功于魏,也不会返回秦国。张仪如果不离开秦国,他的地位必然会在您之上。”四四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蜀,张仪说:“不如攻韩。”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张仪回答说:“先拉拢魏、楚两国,再出兵攻打韩的三川地区,堵住辕、缑氏的关口,塞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切断韩国出兵南阳的路,让楚军进攻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军再攻打新城和宜阳,兵锋直逼东、西二周的郊外,声讨二周国君的罪过,占领三川之地。周国知道无法援救,定会献上九鼎等宝物。我们占有了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档案,就可以挟持周天子,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服从,王业就成功了。现在的蜀国,只不过是西部偏僻的小国和戎狄部落的首领,损兵费力得不到称王称霸的名声,得到它的地盘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要到朝廷上去,争利要到集市上去。’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符,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四五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如今的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集市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只去争夺落后的地区,这和建立王业相去就太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足,务必扩大领土;要想兵力强大,务必使民众富有;要想建立王业,务必广施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自然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从容易的地方着手。那蜀国确实是西方偏僻的小国和落后部族的首领,它恰好有夏桀、商纣那样的内乱,让秦国去攻打它,就好像用豺狼去追逐群羊一样容易。攻取它的地盘,足以扩大疆土;得到它的资源,就可使我们百姓富裕,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人,它就已经降服了。这样,我们攻下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获取西方的财富,诸侯不会认为我们贪婪。我们这是一举而名利双收,能得到除暴止乱的好名声。如今去攻打韩国,胁迫天子,胁迫天子会背上坏名,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又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攻打普天下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申诉一下理由。周是天下共尊的王室,齐是韩、周的同盟国。周国知道自己将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掉三川,它们两国就会齐心合力,通过齐、赵两国的疏通,让楚国和魏国不再以它们为敌。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禁止的,这就是我说攻打韩、周存在危险的理由,不如攻打蜀国可保万全。”秦惠王说:“好!我听您的。”秦终于起兵攻蜀,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改王号为侯,秦派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归附,秦国更加强大和富庶,更加轻视东方各国诸侯了。四五 张仪之残樗里疾张仪要暗害樗里疾,就先提高他的地位,派他出使楚国,同时要楚王提出请秦王让樗里疾任相国。张仪对秦王说:“提高樗里疾的地位,派他出使楚国,乃是为了让两国友好。现在樗里疾在楚国,楚王就为他向秦国请求担任相国。我听他对楚王说:‘大王您想要在秦国让张仪陷入困境吗?我愿意为您效劳。’楚王同意这样做,所以就为他请求在秦国担任相国。如果大王您真的答应楚王的请求,他必然会把秦国出卖给楚王。”秦王听了后,勃然大怒,樗里疾只好逃走了。四六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谓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四七 楚攻魏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四八上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妇破后。’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四六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张仪打算把汉中让给楚国,他对秦惠王说:“占有汉中是个祸害,树种得不是地方,根部会受伤;家中有不义之财,人们会去伤害他。汉中靠近南边,是楚国的利益所在,它是我国的累赘。”甘茂对秦王说:“国土广大反而会成为国家的忧患吗?天下的形势一旦变化,大王可用割让汉中做条件去联合楚国,楚国必定背离诸侯而支持大王。大王现在把汉中割给楚国,如果天下发生意外变化,大王又拿什么去讨好楚国呢?”四七 楚攻魏楚国进攻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您不如支持魏国,加强它的力量。魏国如战胜楚国,它将听命于秦国,一定会把西河之外的地区割给我们;如果魏国战败,它将无力防守,大王一定可以夺取过来。”秦王采纳张仪的意见,调动皮氏的大军万人,战车百辆,用来援助魏国。魏将犀首战胜了楚威王,但魏军已经疲惫,害怕秦国,果然献出了西河之外。四八上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田莘替陈轸对秦惠王说:“我担心大王将会遭到像虢君那样的危险。当初,晋献公想征伐虢国,又害怕虢国有大夫舟之侨在。晋大夫荀息说:‘《周书》上说,美女能惑乱国君。’于是晋献公就把歌女送给虢君,扰乱他的政事。舟之侨劝说君主,虢君不听,舟之侨就离开了虢国。随后晋国出兵攻虢,终于灭掉虢国。晋国又想攻打虞国,又害怕虞国有大夫宫之奇在。荀息说:‘《周书》上说,俳优能惑乱老臣。’于是晋献公就把俳优送给虞君,让他们乘机说宫之奇的坏话。

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之国者,楚也。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四八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四九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宫之奇进谏,虞君不听,于是,宫之奇就逃离了虞国。晋国接着出兵攻虞,终于灭了虞国。现在大王称了王,能够危害大王国家的就是楚国。楚国知道横门君善于用兵,陈轸富于智谋,所以重用张仪,让他办理齐、燕、韩、赵、魏五国的事。张仪来到秦国,必然中伤这两人。希望大王不要听信他的话。”不久,张仪果然来说陈轸的坏话,惠王很生气,没有听他的话。四八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张仪又向秦王说陈轸的坏话,他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可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加友好,却对陈轸友好,如此看来,陈轸全是为自己打算,而不是为了秦国。而且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您为什么不注意观察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是真的吗?”陈轸说:“是真的。”秦王说:“看来张仪的话果然是对的!”陈轸说:“这事不仅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也知道。从前,殷高宗的儿子孝己爱自己的父母,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对吴王尽忠,天下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出卖仆妾,被邻里买下,这才是好仆妾;被遗弃的女人,如果嫁给乡里,这才是好女人。我如果不忠于君王,楚王又怎么会认为我是忠臣呢?一片忠心,尚且被遗弃,我不到楚国去,又能到哪里去呢?”惠王说:“好!”于是就让他留了下来。四九 陈轸去楚之秦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是您的大臣,常常把秦国的机密透露给楚国,我不能和这样的人共事,请大王驱逐他。如果他再想到楚国,请大王杀了他。”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再回楚国。”秦王召见陈轸,对他说:“我能听您说说,您想前往何处?请让我为您准备好车马。”陈轸说:“我想回到楚国。”秦王说:“张仪认为您想到楚国,我也知道您要到楚国去,除了楚国,您还能到哪里去呢!”陈轸说:“我离秦必然故意到楚国去,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想法,这样来证明我是否倾向楚国。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那个年龄较大的,受到责骂;调戏那个年龄较小的,她就答应了。过了不久,有两个妻子的那个人死了。旁人对调戏的人说:‘你娶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调戏的人答道:‘娶年龄大的。’旁人说:‘年龄大的骂你,年龄小的顺着你,你为什么还要娶年龄大的呢?’他回答:‘在别人那里,就愿意她答应我的要求;现在做我的妻子,就愿意她为我去骂别人。’现在楚王是一个明智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丞相。我作为秦国的臣子,如果常把本国的情况泄露给楚国,楚王必然不会留下我,昭阳也就不会和我合作共事了。我将用这样的行动来证明我是否倾向楚国。”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陈轸出去,张仪进来,问秦王说:“陈轸究竟会到哪里去?”秦王说:“陈轸是天下最能言善辩的人。他注视着寡人说:‘我定会到楚国去。’我对他就是没有办法。我就问他道:‘您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说对了!’陈轸说:‘不仅仅张仪这么说,路上的行人都知道会这样。从前,伍子胥对他的君主尽忠,天下都想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孝己爱他的父亲,天下都想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所以卖奴仆不离开里巷就卖掉的,这是好奴仆啊;被弃的妇人嫁到本乡本土的,定是好妇人啊。如果我对大王不忠心,楚国又怎么会让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能到哪里去呢?’”秦王认为他说得对,就好好对待他。

卷四 秦策二

五〇 齐助楚攻秦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五〇 齐助楚攻秦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后来秦国打算攻齐,齐国、楚国关系友好,秦惠王感到为难,对张仪说:“我打算攻齐,齐国、楚国关系正融洽,您替我考虑,该怎么办?”张仪说:“大王可以为我准备好车子和礼物,我愿意去试一下。”张仪南行去见楚王,说:“敝国的君主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您了;我所最愿意做臣子的,也莫过于大王您了。敝国的君主最讨厌的人,莫过于齐王了;我所最讨厌的人,也莫过于齐王了。如今对敝国来说,齐王的罪最深重,敝国想攻打齐国,而贵国和它关系融洽,所以敝国的君主无法为您效劳,我也不能做您的臣子。大王如能关闭边关和齐国断交,我愿意让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这样,齐国必定削弱;齐国削弱,就一定会受大王的差遣了。这样,既在北边削弱了齐国,又在西方讨好了秦国,又得到了商於之地,这样就把三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了。”楚王非常高兴,在朝中向群臣宣布:“我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到都来祝贺,陈轸后到,唯独不祝贺。楚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士大夫们都来祝贺,唯独您不祝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在我看来,商於之地不能得到,而麻烦必定到来,所以不敢轻易地祝贺。”楚王说:“为什么?”陈轸答:“秦国之所以看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支持。现在土地尚未得到,齐国的邦交就先断了,这会使楚国孤立,秦又怎么会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况且先献地后和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会同意;先和齐国绝交,再叫秦国献地,将会受到张仪的欺骗;要是受到欺骗,大王定会后悔。这样在西面产生了秦国的麻烦,北方和齐国断交,那么两国都会兵临楚国了。”楚王不听,说:“我这件事做得很好!您就闭口,不要再说,等待我完成此事。”楚王派出使者与齐国断交,使者还未回来,又再派人重申前议。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五一 楚绝齐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张仪返秦,秦国派人到齐,齐、秦两国暗中联合。楚国派出一位将军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谎称有病,不上朝办事。楚王说:“张先生您认为我不会和齐国断交吗?”于是派出勇士前往齐国,当面责骂齐王。张仪知道楚国已经与齐国断交,于是才出来接见楚国使者,说:“从这里到那里,方圆六里。”使者说:“我听说是六百里,而不是六里。”张仪说:“我是个小人物,怎么能给六百里土地?”使者返回,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要起兵攻秦。陈轸说:“我还可以发言吗?”楚王说:“可以。”陈轸说:“攻秦不是办法,大王不如用一座大城贿赂秦国,和它一道攻齐,这样,我们在秦国方面失掉了土地,但可转而在齐国得到补偿。楚国不是没有受到损害吗?如今大王已和齐国绝交,而又责备秦国欺骗,那就是我们促成齐、秦两国的联合,国家必然受到重大伤害。”楚王不听,起兵攻秦。秦与齐国联合,韩国附合他们,楚兵在伎陵被打得大败。所以说楚国的力量并不微弱,但差一点就难免亡国的灾祸,这是由于没有采取陈轸的正确意见,错误地听信了张仪的谎言。五一 楚绝齐楚、齐断交,齐兴兵攻楚。陈轸对楚王说:“大王不如用土地东边和齐国缓和关系,西边和秦国讲和。”楚王派陈轸到了秦国,秦王对陈轸说:“您是秦国人,我和您是旧交,我不才,没有处理好国事,所以您抛弃我,投向楚王。如今齐、楚相攻,有人说救它好,有人说救它不好,您难道不可以在对您的主人尽忠的时候,也为我考虑一点吗?”

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一。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五二 秦惠王死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五三 义渠君之魏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义渠君曰:“谨闻命。”

居无几何,五国伐秦。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曰:“善。”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陈轸说:“您难道没有听说,有个吴国人在楚国做官的故事吗?楚王非常喜欢他,他生病了,就派人去探问他:‘真的病了吗?或者是思乡呢?’楚王身边的人说:‘我不知道他是否思乡,确实思乡,就会用吴国的乡音呻吟。’现在我也将为大王‘吴吟’。大王没有听说过管与的意见吗?有两只老虎为争一个人而互相厮打,卞庄子准备去刺它,管与制止他,说:‘老虎是猛兽,人是虎的美食。现在两虎争人而相互厮打,小的定会死,大的定会受伤。您等着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就会一下解决了两只老虎。没有耗费刺杀一只老虎的力量,却获得了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齐、楚如今交战,齐国必败。战败后,大王再发兵救它,获得了救齐的利益,而没有攻楚的损失。”五二 秦惠王死秦惠王死了,公孙衍想要使张仪处于困境。李雠对公孙衍说:“您不如从魏国召回甘茂,从韩国召回公孙显,在国内重新起用樗里疾。这三个人,都是张仪的仇敌,您任用他们,那诸侯必然知道张仪在秦国失宠了!”五三 义渠君之魏义渠君到魏国去,公孙衍对义渠君说:“道路遥远,我没有机会和您再见面了,我想告诉您一件事情。”义渠君说:“我愿意倾听。”公孙衍回答说:“东方各国如果对秦国没有军事活动,秦国就会焚烧并获取您的国家;东方各国如果对秦国有军事活动,秦国就会派出使臣,拿上厚礼来讨好您的国家。”义渠君说:“我会牢牢记住。”过了不久,东方五国攻秦。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之地的贤明君主,大王不如贿赂他,安抚他的心。”秦王说:“好。”就用一千匹彩绣,百名美女,送给义渠君。义渠君召集群臣商议,说:“这不就是公孙衍所说的情况吗?”于是起兵偷袭秦国,在李帛城下把秦军打得大败。五四 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五五 秦武王谓甘茂曰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郝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倗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五四 医扁鹊见秦武王医生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谈了自己的病情,扁鹊愿意给他治病。武王身边的人说:“大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疗它未必能治好,将让听力受损,视力模糊。”武王告诉扁鹊。扁鹊生气地丢掉用来治病的针石,说:“您向懂得病情的人求教,而让不懂得病情的人从中破坏。要是秦国的政治也如此,那么您将会一下就亡国了。”五五 秦武王谓甘茂曰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把战车通到三川,灭掉周室,这样,我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甘茂回答说:“我要求出使魏国,约他们共同攻打韩国。”武王派亲信向寿,作为甘茂的副使。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大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停止攻韩。甘茂回答:“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西河之外,南占上庸,诸侯并不因此赞扬张仪的能力,却称颂先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国,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群臣诽谤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并行了稽首礼,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上的力量。’我现在只不过是客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和公孙郝他们二人,抱着对韩国的偏心,非议攻韩的不当,大王定会听从,岂不是大王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到公仲倗的怨恨了。“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

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郝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五六 宜阳之役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五七 甘茂攻宜阳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郝、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就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不实的话,就使曾参的慈母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那样,猜疑我的更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对我扔掉梭子逃跑。”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与甘茂在息壤订下了盟约。果然甘茂在继续攻打宜阳时,一连五个月未能攻下。樗里疾、公孙郝二人便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从他们的意见,就召见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终于攻下了宜阳。五六 宜阳之役当秦、韩在宜阳交战之时,冯章对秦武王说:“如果宜阳攻不下,韩、楚联合,乘我兵力疲惫前来进犯,那我们处境必然危险了!不如答应把汉中割给楚国,使楚国高兴。楚国一高兴,就不会进兵,韩国必然孤立,这样,韩国对秦国也就无可奈何了!”武王说:“好。”果然派冯章出使,答应把汉中割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怀王随后要求冯章实现他的诺言,割让汉中给楚国。冯章对秦王说:“大王就让我逃走,然后对楚王说:‘我本来没有答应割地给楚王的。’”五七 甘茂攻宜阳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擂罢了三通鼓,战士仍然不肯冲锋。秦国的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论士气如何而进行强攻,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大王高兴。现在宜阳不能攻下,在国内有公孙郝、樗里疾的阻挠,国外有公仲倗用韩国的力量来窘迫我,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我再击鼓进军,如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就被攻下了。五八 宜阳未得

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郝,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公不如进兵攻宜阳,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郝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五九 宜阳之役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韩,而不余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六〇 秦王谓甘茂曰

秦王谓甘茂曰:“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为之奈何?”甘茂对曰:“王勿患也。其健者来使,则王勿听其事;其需弱者来使,则王必听之。然则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王因而制之。”六一上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五八 宜阳未得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经死伤很多,甘茂想罢兵不攻。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郝的攻击,在国外又和韩公仲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没有退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宜阳,您就建立了丰功伟绩,樗里疾、公孙郝二人再也没有攻击您的把柄,秦国的老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他们二人。”五九 宜阳之役当秦、韩在宜阳交战时,楚国背叛秦国而与韩国联合。秦武王非常害怕。甘茂说:“楚国虽与韩国联合,但它不会为韩国打头阵;韩国也担心秦、韩开战后,楚国会在自己后面偷袭。韩、楚两国必然互相防备。楚国虽然宣称与韩国联合,但又不愿与秦国结仇,所以我知道他们会互相戒备的。”六〇 秦王谓甘茂曰秦武王对甘茂说:“楚国派来的使臣,多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和我争论,我常常难以对答,该怎么办呢?”甘茂说:“大王不用发愁。如果健谈的人出使我国,任他怎么说,大王也不听他的;那些态度温和口才差的人出使我国,大王一定听从他的意见。那么,懦弱的人受到任用而健谈的人就靠边站了,大王就可乘机控制他们。”六一上 甘茂亡秦且之齐甘茂从秦国出逃,打算到齐国去。出关后遇见苏秦说:“您听说过江上处女的故事吗?”苏秦说:“没有听说过。”甘茂继续说道:“在江上的处女中,有一个家贫而无烛的人,其他处女互相商量,想赶走她。家贫无烛的那个处女在要离开时,对其他处女说:‘我因为没有烛的缘故,所以经常先到,打扫房屋,铺好席子,何必吝惜照耀四壁的剩余烛光呢?大方地赐给我,对你们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也有一些好处,为什么还要赶我?’处女们相互商量,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现在我不才,被秦抛弃,将要出关,愿意为您打扫房屋,铺好坐席,希望您不要赶我。”苏秦说:“好。我想法子让齐国重用您。”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秦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秦为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六一下 甘茂相秦

甘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立,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道穴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对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苏秦就西去向秦王进言说:“甘茂是贤能的人,不是平常的人。他停留在秦国,几代受到重用,秦地的崤山、谿谷等地形的复杂情况,他都知道。他如果通过齐国拉拢韩、魏两国,转而对付秦国,这对秦国是没有好处的。”秦王说:“如果那样,该怎么办?”苏秦说:“不如拿上贵重的礼物,用丰厚的俸禄去欢迎他。他来了,就把他安置在槐谷,终身不让他出来,各国又怎么能算计秦国呢?”秦王说:“好!”给予他上卿的爵位,用丞相的职位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推辞,不肯前往。苏秦替他对齐王说:“甘茂是贤能的人。现在秦国给予他上卿的爵位,用相印来迎接他,甘茂感谢大王的赐予,所以没有前往,愿意做大王的臣子。现在大王用什么礼节来对待他呢?大王如果不留住他,他一定不会感谢大王。以甘茂的才能,又能动用强秦的力量,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就赐予他上卿的爵位,让他留下来。六一下 甘茂相秦甘茂出任秦国的相国,而秦王喜欢公孙衍,和他私下谈话,亲自对公孙衍说:“我将要任命您为相国。”甘茂的下属凿洞偷听到这番话,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甘茂。甘茂因此去拜见秦王,说:“大王得到了贤相,我给大王道喜。”秦王说:“我把国家大事委托给您,怎么说又得到贤相呢?”甘茂说:“大王将要任命犀首为相。”秦王说:“您从哪儿听来这番话呢?”甘茂回答说:“是犀首告诉我的。”秦王认为犀首泄露了秘密,大为恼怒,就把他赶走了。六二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楚之拒秦者屈盖,为楚和于秦,秦启关而听楚使。甘茂谓秦王曰:“怵于楚而不使魏制和,楚必曰‘秦鬻魏’。不悦而合于楚。楚、魏为一,国恐伤矣。王不如使魏制和,魏制和必悦。王不恶于魏,则寄地必多矣。”六三 陉山之事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秦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料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决溃痈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六二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甘茂联合秦、魏去攻打楚国,楚国抗秦将领屈盖主张与秦国议和,秦国打开了关隘来接待楚国议和的专使。甘茂对秦王说:“如果您受楚国的利诱,而不让魏国主持议和,那楚国定会宣扬‘秦国出卖了魏国’。魏国一怒之下就会与楚国联合。楚、魏两国联合在一起,秦国恐怕就要受到伤害了。大王不如让魏国主持议和的事,魏国主持议和后必定会高兴。大王能不得罪魏国,那楚国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就一定会很多。”六三 陉山之事在陉山的战役中,赵国准备和秦国一起攻打齐国。齐王害怕,便派田章到赵国,以割让阳武为条件,希望与赵国和好,并以齐公子顺子作为人质。赵王很高兴,于是停止了对齐国的进攻,并告诉秦王说:“齐国割让阳武给我,又以顺子作为人质,希望我们不要进攻。所以,我特将这个情况向您的手下通报。”秦王就派公子他到赵国,对赵王说:“从前齐国和贵国援救魏国,却违背了盟约,齐国是不可信赖的。您认为齐国处置不当,把这个情况告诉我们。可是以前您给秦国两社之地用来祭祀。现在却按兵不动,准备与齐国联合,还想接受他们割地的条件,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我们就给您增加甲士四万,请贵国裁定吧!”苏秦为齐国给秦相穰侯写信说:”我听最近在秦、赵之间来往的人说:‘秦国准备给赵国增加甲士四万来进攻齐国。’我料想敝国君定会说:‘秦王明察秋毫,而又善于谋划,穰侯智慧过人,又娴熟军事,他们一定不会派出四万兵力增援赵军去进攻齐国的。’为什么是这样呢?三晋联合,是秦国的大敌。三晋上百次背叛秦国,上百次欺侮秦国,秦国却不认为它们是不守信用、违背道德的行为。“现在贵国帮助赵国打败齐国,以增强赵国的国力,而赵国是秦国的大敌,这对秦国并不利。此其一。秦国的谋士们一定会说:‘打败了齐国,三晋和楚国也会因此疲惫不堪,随后可以一举战胜三晋、楚国。’齐国疲弱,三晋和楚国攻打齐国,就像用千钧强弩去穿透脓疮那样容易,秦王又怎么能战胜三晋、楚国呢?此其二。秦国少出兵就不能取信于三晋和楚国,多出兵就会被三晋和楚国所控制。齐国如果害怕,就一定不会投靠秦国,而会投靠三晋、楚国。此其三。齐国割地给三晋和楚国,三晋、楚国就会退兵不进攻齐国,齐国回头举兵与秦国决战,秦国就反会受到攻击,此其四。这样,三晋、楚国借秦国之力打败齐国,又借齐国之力打败秦国。为什么三晋、楚国就这样聪明,而齐、秦却如此愚蠢!此其五。“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矣。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窃必料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矣。’”六四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秦国如果夺得安邑,与齐国和好,安定齐国,这就会相安无事。秦国据有安邑,韩、魏的上党就必然不保。占据三晋要害之地上党和安邑,这和出兵攻齐而担心有来无回相比,哪个有利呢?所以我料到敝国的君王定会说:‘秦王明察秋毫,又善于谋略,穰侯才智过人,又懂军事,他们一定不会给赵国增加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六四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秦宣太后爱恋魏丑夫。宣太后病重将死,便下令说:“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魏丑夫非常忧愁。庸芮为魏丑夫向太后说:“您认为人死了还会有知觉吗?”宣太后说:“不会有知觉了。”庸芮说:“像太后这样聪明的人,明明知道人死后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白白地把自己喜欢的人和没有知觉的人同葬呢?如果死人还有知觉的话,那先王早就不知道有多么生气了。太后补救过失还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私爱魏丑夫呢?”宣太后说:“好。”于是就把这事放下了。

卷五 秦策三

六五 薛公为魏谓魏冉曰

薛公为魏谓魏冉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收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齐予晋弊邑而不能支秦,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齐以为功,挟晋以为重也。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六六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子,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六五 薛公为魏谓魏冉曰薛公田文为魏国劝说秦相魏冉说:“我听说秦王想通过吕礼去联合齐国,以征服天下,您一定会受到轻视。齐、秦联合起来以威胁三晋,吕礼必然会做齐、秦两国的相国,这样您就等于替吕礼联合了齐国,从而抬高了吕礼的地位。如果齐国避免了遭到诸侯的进攻,那就会加深对您的仇恨。您不如劝秦王让敝国去完成攻齐的任务。如果攻破齐国,我田文将请求魏王把所得的齐国土地作为您的封地。齐国如果被魏国打败,魏国就会强大,秦王担心魏国强大,一定会借重您去联合魏国。魏国在攻秦时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对抗秦国,那魏国一定会借助您去讨好秦国。这样,您既建立了打败齐国的功劳,又靠魏国抬高了自己的地位。打败齐国,可以确定您的封地,而且秦、魏都会重视您;如果不打败齐国,吕礼就又会在齐国被重用,那您必将陷入莫大的困境了。”六六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国的客卿造对穰侯说:“秦国把陶封给您,让您控制天下局势已有好几年了。攻齐的事如果成功,陶就是拥有万乘的大国,领导小国,率领他们去朝见周天子,天下都会听您的话,您就会成为五霸那样的人;攻打齐国的事情不能实现,陶就会变成一件摆设,没法依靠。所以攻打齐国,对陶来说,关系到生死存亡。“如果您要想办成这件事情,为什么不派人对燕相国说:‘圣人不能创造时机,时机到了也不会放弃。舜虽然贤能,如果他没有遇上尧,也不可能成为天子;商汤王、周武王虽然贤能,如果没有碰上桀、

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今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雠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