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8:53:11

点击下载

作者:文明德编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试读:

前言

上篇 低得下头,沉得住气

第一章 地低则为海,人低品自高

地低成海,人低为王

韬光养晦,藏锋露拙

处高位时要低头

将内敛转化成力量

选择低调,你就是强者

第二章 低下头,成就自信人生

在逆境中潇洒走一回

把磨难当作一笔财富

把挫折变成转折

承受风雨的历练

用自信改变悲悯人生

第三章 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价”

放低自己才能飞得更高

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

打破身份的自我限制

第四章 在低头处低头,在舍得处舍得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以退为进,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意在“半途而止”,而非半途而废

存心舍弃,会有加倍的获得

第五章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不要把自己当作大人物

仰头走路势必被撞

主动做事,就是自我创造

第六章 懂得低头,更要懂得转弯

人生处处有死角,要懂得转弯

掬一捧清泉,原来只需换个地方打井

从没有一艘船可以永不调整航向

与时俱进,随时进行自我更新

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你走更多弯路

第七章 沉住气才能厚积薄发

命运不被别人掌握,而在自己脚下

人生无大事,事事皆小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

沉住气,方法总比问题多

小处着手,细节成就完美

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

第八章 成败皆非终点,沉住气路会更宽

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信心面前,什么困难都会溃退

不要性急想跑在失败的前面

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大的奖赏

中篇 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第一章 面对诱惑,给欲望设个底线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放弃生活中的“第四个面包”

过多的欲望会蒙蔽你的幸福

第二章 在诱惑中坚守,在寂寞中坚持

成功有时需要等待

太过急功近利只会劳而无功

享受寂寞,守得云开见月明

活在当下,耐心做好应做的事

成功要坚持一万个小时

第三章 宁静致远,寂寞中的智慧之光

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

忍受痛苦和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福来了莫张狂,祸来了莫乱套

观水自照,时常内省

第四章 低谷时不放弃,在寂寞中悄然突破

所谓失败,只是意味着仍在征途

逆境是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接受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

信心在,希望就在

第五章 耐住寂寞,用时间熬成伟大

伟大是熬出来的

人生最大的享受是磨砺

要有善于忍耐的心性

勤奋比聪明更重要

认定的事就认真做到底

下篇 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第一章 看懂人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读懂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

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摩擦

解读表情的能力是人际和睦的关键

听懂话里的“弦外之音”,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亲善,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第二章 洞悉人性,满足他人心理需求

让出谈话的主动权,满足他人的倾诉欲

任何时候都要维护他人的自尊

成全别人好胜心,成就自己获胜心

发现他人优点,巧妙赞美

第三章 别较真,别为小事生气

凡事不能太较真

放弃无谓的固执

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

换种思路天地宽

苛求他人,等于孤立自己

方法错了,越坚持走得越慢

别较真,转个弯就不一样

第四章 对选择想开一点,有舍必然有得

明于选择,舍得放弃

选择决定命运

不要让欲望超过你的能力范围

放下人生背囊中那些不能承受之重

正确的选择胜于盲目的努力

转折处,勇敢迈出下一段旅程

第五章 对苦难想开一点,磨砺后面是幸福

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

没有永久的不幸

苦难让生命散发芳香

解除对你痛苦之身的认同

不能改变环境,就学着适应它

化困境为一种历练

精神的喜悦能够弥补肉身的苦楚

正确和欣然地去接受痛苦

第六章 对生命想开一点,简单快乐就好

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

简单,幸福生活的完美基调

平平淡淡才是真

笑看天下几多愁

简单是一种更加深入、有意识的生活

生活处处是乐趣

别让面子问题把生活搞复杂

第七章 对世界想开一点,拥有自己的天堂

从容,以一朵花开的姿态

淡看世间风光,枯荣皆有惊喜

淡定从容,更能让人折服

失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人生是一个自然规律

一呼一吸间,看透自然的归宿

既然缘变无迹可寻,不如娴雅度过一生

耐得住奋斗路上的寂寞,坚守住自己的追求,看得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低得下头,沉得住气,命运从不会被别人掌握,而是在自己脚下。前言

悠悠岁月中,人只不过是匆匆过客。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须彷徨、犹豫和茫然,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人生的境界如此美丽,犹如清凉的月光、醉人的花香和清新的空气,浸染、弥漫在人生旅途中。面对烟雨花落温暖的春天,面对绿叶婆娑热烈的夏天,面对果实累累酣畅的秋天,面对雪花覆地纯净的冬天,我们怀着一种感激,去体验那超越平凡的无极之境。“低得下头,沉得住气”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成大事的基础。俗话说:直木遭伐,水满则溢;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也不乏干劲,但为人傲气十足,处处把头抬得很高,不屑于屈就现实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设置的一些低矮“门槛”。这些人最终只能处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不但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甚至连容身之所都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便可鲜花掌声等闲视之,挫折灾难坦然承受。“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是成功必经之路。成功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是我们所渴望的。但我们要想达到目标,先要战胜两个无法躲避的“敌人”——诱惑和寂寞。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像金钱、美色、名誉、地位、权力等,几乎是无处不在。诱惑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人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掉入生活的深渊中。用定力抵制诱惑,虽会落寞一时,却能幸福一生。承受不住平淡和寂寞,抵挡不了欲望和诱惑,成功与幸福将永远是我们的梦想。“看得透人,想得开事”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要取得成功、实现理想,或是想生活得惬意安稳,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而在众多的技巧中,不可不注意的就是察言观色,从细微处看透人心的能力。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学会从细微小事中了解他人的个性、心理,是帮助我们打开人际交往之门的金钥匙。当能看淡生活中的一切时,生命则处于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和谐状态。

本书从历史故事、寓言作品、神话传说、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中取材,对“人生三境”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睿智且富有哲理的观点和看法,能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全面的人生启迪,学会为人处世及立足社会必备的智慧,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这些凝聚着无数前人智慧和经验的哲理是我们受益一生的法宝。只要你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娴熟地掌握、运用,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就自我,创造成功人生。上篇 低得下头,沉得住气第一章 地低则为海,人低品自高地低成海,人低为王

低调是成就伟大事业的起点。它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低调而为,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暗蓄力量,悄然潜行,以便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纵观古今,那些经得住历史沉淀,那些成功的人和事,更多的是得益于低调而为的处世原则。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家中做客。当他昂首挺胸地走进那座低矮的小茅屋时,只听“砰”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顿时青肿了一大块。

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成一番事业,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记住了老前辈的教诲,并将之奉为金科玉律,最终,这种低调为人处世的品格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低处、卑微处慢慢做起的。降低自己姿态,寻找机会的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巅峰。

尼采说:“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低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向上攀登的勇气;卑微不是末路。只要还有一颗进取的心,低处并非全无希望,只要坚持努力,做好要做的事情,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山不言其高,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海不言其深,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言其厚,但没有谁能否认它承载万物的伟大。它们不言,是因为它们深深地知道,低调是强者最好的外衣,低调是阻力最小的成功之路。韬光养晦,藏锋露拙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要能低头退让,随机应变,保持一时的低调。就如古钱币的外圆内方,“边缘”要圆活,“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讲的就是刘备韬光养晦的故事。

刘备因实力微弱不得不投靠曹操,大英雄难掩落寞,一旦寄人篱下,纵有千般雄心壮志,也只能化得一声唯唯诺诺。刘备深知曹操乃多疑之人,自然容不得一个与自己同样野心勃勃的人。为防曹操谋害,他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颇为不解,问刘备如此这般是为何,刘备回道:“这不是二位兄弟所能理解的。”

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不免忐忑。席间,曹操与刘备谈到了天下的英雄人物,二人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等人,不过曹操对这些人都不屑一顾。紧接着,曹操突然说道:“若论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借此机会俯下身去拾起筷子,口中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而通过此举,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几天以后,曹操又请刘备喝酒,席间忽然有人来报,说淮南的袁术要和淮北的袁绍准备联合抗曹。刘备放下酒杯,当即表示愿带兵前往沙场。从此,刘备远离了曹操的监控,并最终成就了霸业。《孟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个“动心忍性”,将所有的屈辱都包含殆尽,为所有的忍耐立下了名目。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磨炼。这种磨炼首先是意志品质的修炼,优秀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靠的是后天的培养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炼,忍耐人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是修身的工作。

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取得了一些成功和荣耀之后,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倚仗自己权高位重就恃强而骄,锋芒毕露。如此一来,便会得罪许多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我们经常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为人处世,本来是棱角分明,还自以为是光芒四射。其实,在我们刻意显示出才华的时候,我们的才华已经减少了很多,因为我们的刻意,才华已经没有了它原来的光芒。所以,真正的低调者能够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韬光养晦的核心含义是一个“能”字,以弱示人只是一个“不能”的表象而已。韬光养晦与以弱示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能”但示之以“不能”。一个心智成熟的低调者更懂得:在外晦内明、外乱内整中,有意识地收敛锋芒,保存实力,这样才可以捕捉到出手的最佳时机,最终实现有所作为或有所收获。处高位时要低头

生活中,骄傲自大之人比比皆是,尤其当他们做出了一点成绩的时候,便会更加趾高气扬,自以为高不可攀了。如果此时的他们正处于低位,那么因这种品行是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的;如果此时的他们已经处于高位,便很有可能因此栽个大跟头。因此,相比之下,身处高处时,更需要的是适时的放低姿态,学会适当低头。其实,适时的低头并不是消极的表现,反而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有时候这种低头还能消除隐患,化解危机。

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林肯终于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十分尴尬,因为他们的新总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贵族,他们全部自认为是优越的上流人士,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要面对的总统竟然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于是,有许多议员想趁林肯在参议院发表演说的时候,借机羞辱他一番。

在林肯刚走上演讲台的时候,一位参议员便站了起来,他态度傲慢地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说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议员都大笑起来,虽然他们自己不能打败林肯,但是有人羞辱了林肯,照样使得他们开心不已。

林肯的脸色很平静,他并未辩解什么。只是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以后才诚恳地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而且我还知道我做总统永远都无法像我的父亲做鞋匠那样出色。”

参议院陷入一阵静默中,林肯接着又对那个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修理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就跟随我父亲学会了做鞋子。”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那一刻,所有的嘲笑都停止了,整个参议院都被雷鸣般的掌声填满了。

林肯的出身卑微,父亲是一个鞋匠,林肯从不隐瞒这一点。而且,他也从没有因为当选为总统而忘记或者不愿被人提及这个事实。相反,他仍然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放低姿态,这也是他赢得民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说,不要以为身处高位便是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要知道,一时的高处并不能说明什么,成功反而更青睐于能在高处低头的人。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出身的高贵,工作的优越,所处环境的良好都不能成为人们扮演出色主角的障碍。当批评、讪笑、诽谤的语言像石头一样向你砸来时,你应该像林肯那样,不以身份为贵,放低姿态,那样才能够获得再次的成功。将内敛转化成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总是过于浮躁,时时处处急于表现,想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成功,他们的座右铭是“成功一定要趁早”。当然,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成功不是仅依靠积极就可以得来的,当你还处于低位、经验还不够丰富、能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积极只能称为急功近利,结果必定是欲速则不达。相反,如果此时能够学会内敛,从底层做起,那么就可以不断地积蓄力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当这种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成功自然就会唾手可得了。

小钱大学毕业后,只身去了南方,顺利地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个行政助理的职位。小钱并没有因为职位低微而对未来失去信心,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发誓要让自己成为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总是暗暗地努力工作和学习。同时,小钱也深知,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办公室政治的“黑暗”,所以在同事们面前,小钱只是一个尽职做好本职工作的小职员。

小钱负责的工作是档案管理,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他很快就发现了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弊端。于是,他开始大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了一份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将公司内部工作运行流程、市场营销方式以及后勤事务的规范,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然后一并发到行政经理的电子信箱中。当然,这一切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他不想过于张扬,因为他知道那样会招来别人的嫉恨。

没过几天,行政经理就请他到公司的餐厅喝咖啡了。离开时行政经理还语重心长地拍着他的肩头说:“公司对你这样能默默做事的人,向来是给予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的,继续努力吧。”

从那以后,小钱更加勤奋地工作。不久之后,公司参与了一个大商厦周围的霓虹灯方案的竞标工程。企划部的同事们整天翻案例、找朋友,忙得焦头烂额。小钱也没闲着,白天他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晚上通宵不眠熬红了眼做方案文书。竞标前一天交方案时,小钱去的最晚,行政经理不解:“你们部门的已经交来了。”小钱充满信心地说:“这是不一样的!”竞标的当天,小钱的方案脱颖而出,最终为公司的竞标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天,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公司。同事们都很惊讶,这个在大家眼中一直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小职员,居然在私下里做了这么多功课,为公司谋到了这么大的利益。

一个月之后,公司人事大调整,原来的部门经理调到了别的部门,小钱则走进了位于20层的那间经理办公室。

小钱的成功,自然是沉静内敛的性格在起作用。沉静内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它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发挥了神奇的力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身处不利时,沉静内敛地应对可化险为夷;当身处困境时,由于沉静内敛而积聚的力量能转危为安。很多时候,沉静内敛不仅能脱离危险境界,减少损失,还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最终以超凡脱俗的非凡之力脱颖而出,赢取最后的胜利。选择低调,你就是强者

低调是做人的一种古老的智慧,这一点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的人所证实。

在中国的历史上,舜是第一个被称为有“大智慧”的人。根据历史记载,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后母生了一位弟弟“象”。尽管舜总是小心地侍奉后母和照顾弟弟,但还是经常遭到后母的毒打和虐待。最后,舜选择了离家出走,一个人流落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

因为德行高尚,所以在清苦的生活中,舜没有一点怨言。他与当地的农夫和山林中的鸟兽生活在一起。他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睦,于是他触景生情,制作了一首首感人的乐歌。

舜的德行影响了周围所有的人,农夫相互谦让已开垦好的农田,渔民相互谦让自己打鱼的场地,陶匠则做出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陶器。舜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过来,希望和舜成为邻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的周围就汇聚成村落,然后就扩大为城镇、都市。最后,当时的天子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做妻子。这两位聪明美丽的妻子给了舜无穷的力量。“无知”的舜总能逢凶化吉,顺利地通过了尧对他的能力所进行的考试。最后,尧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

在舜的德行中,低调一直贯穿始终。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低调为人的态度,舜才能跨越清苦的普通人,一跃成为天子。舜能成为天子,自然是因为拥有大智慧,但是,舜的大智慧并没有使用什么诡计。事实上,他的“大智慧”往往都是以“低调”来衬托的。舜从未有意识地去获取民心,也并没有处理任何复杂事务的知识。但是,由于纯朴、坚强、虚心,才保证他最终取得所期望的胜利。

舜的胜利说明低调在智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智慧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称赞,一时之间,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一个人究竟强不强,不是看你有多么出名,多么有权有势,而是看你有没有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的坚实基础和本事。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能够隐忍,处世低调的人,他们讲究的是运筹帷幄,厚积薄发,修于内而成于外,这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成功。

一个低调的人,总是莫测高深,不显山不露水,默默耕耘,苦心孤诣,直至成功,甚至成功以后,这样的人也不喜欢张名扬利,而是继续探索,继续追求,寻求新的突破,这才是忍耐而成的英雄,低调而强的强者。

要成为这样的人并不难。首先,低调的人总是喜欢藏锋守拙,待机而发,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一面,心态平和踏实,锋芒内敛,虚心于请教和完善,具有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十分缜密的个人思维习惯,处乱不惊,目光长远,再加上艰苦的磨炼,顽强的意志,都为事业成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低调是一种修为,是成就大事的一种方式。一个低调的人,既身性高洁,意志坚定,又具有超脱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这样的人想的不是怎么把钱赚到手,而是想着怎样把事情做好,功到自然成。

总之,盲目地张扬自己的本领,亮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正如技穷的黔驴,最终让真正有本事的老虎一口吃掉。这些人往往私心杂念太重,名利思想过浓,如果事业不成,很可能会身败名裂,即使不身败名裂,事业上也必然遭受沉重的打击。第二章 低下头,成就自信人生在逆境中潇洒走一回

生活中,如果你没有被逆境所吓倒,反而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并以乐观的态度,把它们想象成理所当然的话,你实际上就已经奏响了在逆境中洒脱前行的前奏。

许多逆境往往是好的开始。有人在逆境中成长,也有人在逆境中跌倒,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如果站起来便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硬是在地上赖着,自怨自怜悲叹不已的人,注定只能继续哭泣。面对逆境,洒脱处之,方能领悟人生的自在与从容。

古今名人中,能真洒脱者,大有人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因革新遭贬,他不为压力所阻,仍以顽强的精神与政敌相抗争,写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乐观诗句,他以潇洒的态度,超过“巴山蜀水凄凉地”,坚守“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人格,到了最后,他迎来了仕途上新的春天。

有人把洒脱理解为穿着新潮,谈吐倜傥,举止干练飘逸。实际上,这只是浅层次的认识。真正的洒脱,应该是指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不放纵,逆境不颓唐的超然豁达的精神境界。有的人,在身处绝境时,仍做到不绝望,而是提高生命的质量,以有效率的工作,使得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活得热烈,活得自在。

顺境有时会变成一个陷阱,因为身处顺境的人,容易为眼前的景致所迷惑,而忘记了危险的存在。历史上处于顺境中由于得意忘形而最后身遭横祸的人举不胜举。在这里,成功反而成为失败之母。在逆境中,有的人疯了,有的人自杀,也有的人化作不死鸟,涅槃后而重生,从他身上发出的光照亮了世间各个角落。

顺境容易让人浅薄,逆境让人深刻。霍兰德说:“在黑暗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林总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扎根,昂首向天。”并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种幸运。既然如此,身处逆境,不妨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何不潇洒走一回……把磨难当作一笔财富

佛在摆脱魔鬼的侵扰后才彻底觉悟,人在经历磨难后才会彻底成熟。为什么拿破仑能够突破重重阻力而叱咤风云?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心中依然有光明之梦?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又一个的磨难,并且在磨难的打击中迅速成长了起来。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在磨难面前能够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趋于后而心不惊”。磨难不仅会成为他们的一笔财富,还把他们引领于从容自在的大境界。磨难的宝贵之处在于,它能够促进人们的成长。这与大风大浪里才能哺育出大鱼,而风平浪静里只能喂养出小鱼是一个道理。

某地有一条大河,河的旁边有一个水潭,水潭里有很多鱼,潭边经常聚集着一些钓鱼的年轻人。但是这段时间,他们发现有一个奇怪的渔夫,他在潭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翻卷着,一道道的波浪此起彼伏。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这是一段鱼根本不能游稳的河段呀,怎么会捕到鱼呢?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便觉得这个渔夫很愚蠢、可笑。

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他放下钓竿去问渔夫:“鱼能在这么湍急的地方留住吗?”

渔夫说:“当然不能了。”

年轻人又问:“那你怎么能捕到鱼呢?”渔夫笑笑,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他的鱼篓在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

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大的鱼是他们在深潭里从来没有钓上来的。他们在潭里钓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鲫鱼和小鲦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捕到这么大的鱼。年轻人愣住了,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就自由自在地游荡,潭水里那些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没办法,它们就只有拼命地游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里的氧气就越多,大鱼也就越多。”

在常人的意识中,风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适合鱼生存的,所以故事中的年轻人会选择风平浪静的深潭去捕鱼。但他恰恰想错了,一条没风没浪的小河是不会有大鱼的,而大风大浪恰恰是鱼长大长肥的唯一条件。大风大浪看似是鱼儿们的苦难,实际上恰是这些苦难使鱼儿们能茁壮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磨难就是财富。

张海迪在轮椅上完成了一部外国名著《海边诊所》的翻译;贝多芬丧失听力后,写出了传世的《命运交响曲》;陈景润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海伦·凯勒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而她却写出了鼓舞了千万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唤醒了每一位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奋斗经历,谱写了拼搏人生、战胜宿命的凯歌。

一个人,为了实际梦想,求得人生的大自在,必须学会忍受种种痛苦:浪迹天涯、抛妻别子的思乡之苦;脏活、累活、苦活全干的身体之苦;屡遭白眼与冷嘲热讽的心理之苦……只要你学会忍耐,任何磨难对你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把挫折变成转折

失败磨炼出耐力,从而使你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巨大的障碍,这力量包括了自信、毅力以及非常重要的自知之明。挫折是一个人的炼金石,许多挫折往往是好的开始。有人在挫折中成长,也有人在挫折中跌倒。这之中的差别,就在于人们对挫折的看法不同。

杰克曾是一个成功的商人,58岁那一年,正当他积极拓展业务准备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突然患上了白内障,他的视力因此严重受损。疾病使他无法阅读,再也不能写作,也永远无法再驾驶。这个打击曾一度令他十分沮丧:蒸蒸日上的事业难以为继,身体上的痛苦又该如何克服,一家人的生活又将如何维持?

度过了一段茫然彷徨的日子以后,杰克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了,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在患病期间,因为视力上的障碍,他得以体会到了那些视力欠佳的人的心理感受和真正需求。他因此寻找到了东山再起的契机。

杰克决定把全部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眼疾患者设计、印刷特种书籍上。经过一年左右的研究,杰克发现,在纸上印上粗线条的斜纹字体,能让视力障碍者的阅读更快而且更舒适。于是,他投资办了自己的印刷厂,为视障患者印出了第一本书。这本特别印刷的书并非文学名著,而是居全球销量之冠的《圣经》。首印后的一个月内,杰克就接到了下一笔订单——印制70万本的《圣经》。杰克的事业就此峰回路转,从此他走上了另一条成功的坦途。

自信的人生没有黑暗,正如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但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能体会“挫折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这句人生哲理。没有人会不劳而获,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你要付出汗水,还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从挫折中汲取教训,是迈向成功的踏脚石。

把每一个“失败”先生拿来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你会发现,他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可能相同,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遭遇挫折时的反应。

当“失败”先生跌倒时,就无法爬起来了,他只会躺在地上诅咒个没完;“平凡”先生会跪在地上,准备伺机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击;但是,“成功”先生的反应跟他们不同。他被打倒时,会立即反弹起来,同时会汲取这个宝贵的经验,并从中找到新的机遇,将挫折变成一种转折,继续大踏步地向前冲。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望而却步;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人生短暂,有一些影响你一生的特殊经验,诸如内心世界的觉悟、真理被发现的刹那及生命中的转折点等。这些特殊的经历会造就成功,但这种成功,多半来自于多次失败之后。

失败令人们如此惊慌沮丧,因此从中学得的经验自然刻骨铭心。当你被迫接受失败和教训时,努力撷取这宝贵一课的精华,其余就当作是人生的插曲而将之遗忘吧。

每个人都要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好好利用,这样就可以对失败泰然处之。

不管是暂时的挫折还是逆境,只要你把它当作是一种教训,它就会成为带你走向成功的财富。

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挫折和失败构成的。勇敢地面对吧,要学会在挫折中找到自信,在失败中找到经验,然后才会品尝到胜利的美酒。承受风雨的历练

人们总在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仍然没有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失败,没有从不利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不善于利用挫折的激励作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永远不要怪自己命运不济,而应该要善于从不利的处境中升华。挫折与成功、不幸与幸运,经常是一对孪生儿。如果你善于以挫折为动力,能够从不幸中振作奋起,那么迎接你的将是失败后的成功、不幸后的大幸。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

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个泥人能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

这道圣旨下达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起来,说他想过河。“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你知道肉体一点一点儿失去的感觉吗?”“你将会成为鱼虾们的美味,连一根头发都不会留下!”

其他泥人都在劝着他。

然而,这个小泥人决意要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小泥人。他想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他也知道,要拥有上帝赐予的心就必须遵守他的旨意,即要到天堂,必得先经过地狱的洗礼。而他的地狱,就是他将要去经历的河流。

小泥人来到河边,犹豫了片刻,他的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顿时覆盖了他。他感到自己的脚在飞快地溶化,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远离自己的身体。“快回去吧,不然你会毁灭的!”河水咆哮着说。

小泥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往前挪动,一步,一步……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他的选择使他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如果倒退上岸,他就是一个残缺的泥人;在水中迟疑,只能够加快自己的毁灭。而上帝给他的承诺,则比死亡还要遥远。

小泥人孤独而倔强地走着。这条河真宽啊,仿佛耗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似的。小泥人向对岸望去,看见了那里锦缎一样的鲜花和碧绿无垠的草地,还有轻盈飞翔的小鸟。上帝一定坐在树下喝茶吧。也许那就是天堂的生活。可是他付出一切也几乎没有可能抵达。那里没有人知道他,知道他这样一个小泥人和他那梦一般的理想。上帝没有赐给他出生在天堂当花草的机会,也没有赐给他一双当小鸟的翅膀。但是,这能够埋怨上帝吗?上帝是允许他去做泥人的,是他自己放弃了安稳的生活!

小泥人的泪水流下来,冲掉了他脸上的一块皮肤。小泥人赶快抬起脸,把其余的泪水统统压回了眼睛里。泪水顺着喉咙一直流下来,滴在小泥人的心上。小泥人第一次发现,原来流泪也可以这样——对他来说,也许这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方式。

小泥人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方式向前挪动着,一厘米,一厘米,又一厘米……鱼虾贪婪地啄着他的身体,松软的泥沙使他每一瞬间都摇摇欲坠,有无数次,他都被波浪呛得几乎窒息。小泥人真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一旦躺下他将永远安眠,连痛苦的机会都会失去。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

不知道过了多久——简直就到了让小泥人绝望的时候,小泥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上岸了。他如释重负,欣喜若狂,正想往草坪上走,又怕自己褴褛的衣衫玷污了天堂的洁净。他低下头,开始打量自己,却惊奇地发现,他已经什么也没有了——除了一颗金灿灿的心,而他的眼睛,正长在他的心上。

天堂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幸运的事情。花草的种子要先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小鸟要失去了无数根羽毛才能够锤炼出可以飞翔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泥人,他只有以一种奇迹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让生命的激流荡清灵魂的浊物,然后,照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那颗金质的心。

阳光总在风雨后,勇敢地在风雨中搏击的海燕,最终划破了电闪雷鸣的天空,在层层乌云中洒下了点点黄金。

如何看待人生中所要经历的风霜雨雪,如何把握人生,其实都由你自己决定。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成功者始终坚信:历经了风雨之后开出的花朵将更加娇艳动人!用自信改变悲悯人生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在某处的海岛上,渔夫们在一块巨大的圆花岗石上刻上了一行字——纪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这句话使巴乌斯托夫斯基感到忧伤。而另一位作家却认为这是一句非常雄壮的话,他是这样理解那句话的: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

悲观者的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们将一事无成。乐观者专注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

有一家鞋厂的销售业绩出现了大幅地下滑,鞋厂老板及时将厂里的骨干召集在一起开会商讨对策。大家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本地区鞋子的销售已趋于饱和,即使再打折促销也于事无补了。怎么办?有人出谋献策:当务之急,应该立即着手开发异地市场。鞋厂老板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那应该到哪里去开发市场呢?有人提议去非洲,因为只有那里还属于未被开发的区域。全体与会人员一致通过此次议案。因非洲地域广阔,鞋厂派出两组调研人员分赴非洲进行市场调研,主要考察一下当地的人穿的鞋子的材质、款式、价格等等。

一段时间后,两组人员分别带着调研结果回到了工厂。会议过后,乙组人员立即被升职加薪,并且鞋厂老板准备在非洲建一座分厂,由乙组人员带队去完成相关工作。而甲组人员却全被降职降薪,留厂查看了。为何面对相同的境遇所得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呢?请接着往下看。

且说甲组来到非洲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所到之处,男女老幼皆不穿鞋。他们的脚底板都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茧,早已不怕路上的杂草碎石了。甲组调研人员一下子全都泄了气,他们心中在想:完了!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这里的人根本都不穿鞋子。

再来看看乙组的情况:乙组调研人员来到非洲后,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同样是所到之处,男女老幼皆不穿鞋。但跟甲组不同的是,乙组人员一下子全都高兴得蹦了起来,他们欢呼道:“简直太好了!我们的销售大有希望了。因为这里的人全都没有鞋穿!”

甲组调研人员看到的景象是悲观的:因为当地土著人从小时候起就不穿鞋,因此练就了不用穿鞋的本事,这样的地方要把鞋卖给谁去,又何来市场?而乙组调研人员看到的景象对他们来说是无比乐观的:因为当地的土著人根本就不知道鞋为何物,又何谈穿鞋呢?如果让他们了解了鞋的妙用,那岂不是开垦了一片无人种植的荒原吗?

悲观的人对经历的一切都抱否定的看法。他们对人做最坏的预期,观察人的时候,总是看到恶劣的一面、满肚子自私自利的动机。对悲观的人而言,社会是由一群狡猾、颓废而邪恶的人组成的,他们总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为自己牟利。这群人既无法信赖,也不值得对其伸出援手。

相比之下,乐观者就单纯、朴实得多了。他们容易信赖别人,也愿意涉入险境。其实他们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

乐观之于人生,是地平线上那冉冉升起的红日,带给人间光明和希望!应该学会在乐观中撷取一份坦然,获取一种自信,那么你的人生将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如果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自信心也将离你远去,到时你的人生将处处充满黑暗。第三章 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价”放低自己才能飞得更高

只有从起点起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会忍受内心的光荣梦想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并在忍受中一点点地去适应,去放低自己那高傲的心。“不骄方能师人之长”。一个人要获得智慧和经验,必须把自己放低。放低自己并不是放低自己的理想,放低自己的抱负。放低自己是为达到目的而变换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从零、从小、从低做起的心态。一句话:放低自己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飞得更高。

一个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的年轻人跋山涉水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绘画,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甚至还不如我。”

释圆听后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绘画,但也颇爱这门艺术。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

释圆说:“贫僧喜欢茶道,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呢?”

年轻人听了,心想: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个倾斜的茶壶和一个造型古朴的茶杯。更栩栩如生的是,茶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仿佛要注入那茶杯中去。

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摇了摇头,说道:“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你就不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太高,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恍然大悟,从此虚心学习,终于学有所成。

释圆的一句“把自己放低”,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求知为学之道,也说明了为人处世之道。只有放低自己,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才能收获更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放低自己,是心态问题,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估量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放低自己,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有能耐,太高明。或者说,放低自己就是低调做人,这不但少了别人的中伤和嫉妒,也为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扫清了障碍。这既是一种自知之明,也显示了一种豁达大度。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怀疑他太年轻不能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的多。”就这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放心了。

许多人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袖是不会自吹自擂的,而是像帕金斯那样自谦,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想要成就大事,就需要沉住气,放低姿态。当你放低自己的时候,未来才能容纳你。西方有一位哲人说过: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海把自己放低,才能够容纳百川之水,从而成就自己;人把自己放低些,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宽容地面对每一件事,世界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幸福的港湾。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

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面子”在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人的约束主要就是廉耻和脸面,然而若因此就固执地以“面子”为重,养成死要面子的人生态度却不是件好事。

执着,让我们赢得了通往成功的门票,而固执,让我们在死守自己强势死不认输时,却输掉了整个人生。所以,正确剖析自己,敢于承认技不如人,放下不值钱的面子,走出面子围城,这不是软弱,而是人生的智慧。

有一个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唯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为了能重新振作起来,他经常请人吃饭,拉拢关系。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了两个钟点工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

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情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帮助。

希望博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正常心理,然而,人们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人的一生就常常会掉进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活在爱慕虚荣的牢笼里面,可以说面子左右了他们的一切。

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但如果过分地爱面子任其演化下去,终将得不偿失。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所长和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朝他们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不去问,毕竟自己是博士生呐!

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上面的这个例子再经典不过了,一个人过于爱惜面子,难免会流于迂腐。“面子”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虚浮表现,刻意地张扬面子,或让“面子”成为横亘在生活之路上的障碍,终有一天会吃到苦头。因此,无论是人际关系方面还是在事业上,我们都不要因为小小的面子,而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隐患。其实“面子观”是一种死守面子、唯面子独尊的价值观念和行事思想。“面子观”对我们行事做人有很大的束缚。因此,在不利的环境下我们要勇于说“不”,千万别过多地考虑“面子”,使自己陷入“面子观”的怪圈之中。

事实上,我们没必要为了面子而固执地使自己显得处处比别人强,仿佛自己什么都能做到一样。每个人都有缺陷,不要试图在每一方面都在人上。聪明的人,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也敢于对自己不会做的事说不,所以他们自然就能赢得一份适意的人生。打破身份的自我限制

想要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你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和面子,让自己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更为谦虚的位置。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沉住气,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在化妆品行业里几乎无人不晓李菁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创下了骄人的战绩。

这两个女孩都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么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部经理,她曾被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小姑娘,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卖什么化妆品?也不怕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坐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有多苦,”李菁对同事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得过高。只有努力从低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子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一间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从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时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她们就宽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

李菁和李礼能够放下自己的身份,一切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时候,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

千金小姐不愿意和她的女佣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体力劳动……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和面子。

其实这种“身份”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们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不能撕破“漂亮”的装饰,你的优越感就会一直阻止你前行的脚步,而最终你也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第四章 在低头处低头,在舍得处舍得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有人写过这样一段话:“记得小时候,农村水果十分稀缺,经常和生产队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爬树摘野山栗、紫桑葚之类的吃食,以解口头之馋。而每次爬树的时候,都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开始大家都从一棵大树底下往上爬,可越往上爬,树的分杈越多,各人为了多采集果实,便选择了不同树枝。结果起点完全相同的小朋友们,各自爬到了不同的方向和高度上,有的站在又高又稳的主干枝头上,有的蹲伏在摇摆不定的侧枝上,还有的在树杈间……下来的时候,有的满载而归,有的有所收获,还有的空手而回。”其实生活也犹如爬这棵大树,总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十字路口,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全在自己的选择,就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相同起点的人发现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起点相差悬殊的人在终点上也可能相差悬殊,只不过这两个人的状况恰好相反,而这些也都是自己当初的选择所致。

古代阿拉伯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称于世。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去找他。这两个人想愚弄这位智者。他们中的一个在右手里藏一只雏鸟,然后问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里有一只小鸟,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这位智者说“鸟是活的”,那么拿着小鸟的人将手一握,会把小鸟弄死;如果他说“鸟是死的”,那么那个人只需把手松开,小鸟就会振翅而飞。两个人认为他们万无一失,因为他们觉得问题只有这两种答案。老人久久地看着他们,最后微笑起来,回答说:“我告诉你答案,我的朋友,这只鸟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你的手。”

人生也是如此,无论是取得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哭泣,选择微笑,选择努力,选择懒惰,选择勤奋……都在于我们自己,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演说家马克·汉森在开始写作之前,经营的却是建筑业,当他在建筑业的经营彻底破产之后,果断地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彻底退出建筑业,并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而这是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一个最富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 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数月之久。

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选择而放弃,人总怕错过最好的,于是总难抉择。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权衡,权衡什么是最重要的,权衡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儿,之后,大胆地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因为失去的那些而后悔,因为有失才会有得。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生活就会给予你什么。以退为进,退步原来是向前

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就要离开喧嚣热闹的都市,想要获得如阳光般明媚开朗的心情就要驱散昨日烦恼留下的阴霾。放得下是为了包容与进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着才能包容,放下今日对旧念的执着才会进步。表面看来,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后退,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退步本身就是在前进,是一种低调的积蓄。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越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无德禅师以插秧为喻,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退,意在“半途而止”,而非半途而废

我们在遇到挫折或遭遇强敌时常常提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说法。“走”的本义是“跑”,引申为“逃跑”。逃跑何以是上策呢?

原来,“走为上”在《三十六计·败战计》中,意指形势不利,要避免与敌人决战,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竖起白旗,“我服了你”——投降;眼前再斗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打平手算了”——讲和;投降是百分之百失败,讲和算是百分之五十失败,还不如逃跑——逃跑可以保全实力,有从退中求胜的希望。逃跑比起投降、讲和来说,堪称“上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退却是指半途而止,并不是半途而废,它包含着积极的内涵,而不是消极地夹着尾巴逃跑。为了把握好这一点,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浪里白条张顺“退中求胜”智胜黑旋风的故事。《水浒》第三十七回有“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情节,十分精彩,描写李逵与戴宗、宋江三人在靠江琵琶亭酒馆饮酒,李逵到江边渔船抢鱼,趁着酒兴,闹将起来。书中写道:正热闹里,只见一个人从小路里走出来,众人看见叫道:“主人来了,这黑大汉在此抢鱼,都赶散了渔船。”

那人道:“什么黑大汉,敢如此无礼?”众人把手指道:“那厮兀自在岸边寻人厮打。”那人抢将过去,喝道:“你这厮吃了豹子心、大虫胆,也敢来搅乱老爷的道路!”李逵看那人时,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三缕掩口黑髯,头上裹顶青纱万字巾……手里提条秤。那人正来卖鱼,见了李逵在那里横七竖八打人,便把秤递与行贩接了,赶上前来大喝道:“你这厮要打谁?”李逵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那人抢过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

怎敌得李逵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够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擢得几拳,李逵哪里看在眼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那人怎生挣扎?李逵正打哩,一个人在背后劈腰抱住,一个人便来帮助手,喝道:“使不得,使不得!”李逵回头看时,却是宋江、戴宗。李逵便放了手,那人略得脱身,一道烟走了。

戴宗埋怨李逵道:“我教你休来讨鱼,又在这里和人厮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李逵应道:“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宋江便道:“兄弟休要论口,拿了布衫,且去吃酒。”李逵向那柳树根头,拾起布衫,搭在胳膊上。跟了宋江、戴宗便走。行不得数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要和你见个输赢。”李逵回头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裤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李逵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忙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

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荫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当时宋江、戴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