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人体大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8:12:51

点击下载

作者:邱淑惠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用人体大药

活用人体大药试读:

前言

头疼了怎么办?看病、吃药、打针。

肩膀疼了怎么办?看病、吃药、打针。

肚子疼了怎么办?莫非还是看病、吃药、打针……

拜托!能不能有点创意!

难道生病了,就非得去看医生,然后花掉大把银子,买来一堆叫不上名字的药片,或者干脆眼睁睁地看着长长的针头惨无人道地刺进自己的皮肤,将药液一点点地灌输到血管里吗?

请记住,是药三分毒。药物既然能够消灭有害细胞,自然也会伤害无害细胞。而且,药效太轻起不了治疗的作用,药力太重有会增加器官负担。至于打针,更是要额外受上皮肉之苦。总之,无论从经济性、安全性还是舒适性上来说,看病、吃药、打针都不是最理想的治病方式。而且,还浪费时间。这对于繁忙的都市人群来说,显然不够方便。

既然这么说,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别治疗病痛的方法?一种更经济、更简便、更安全的治病手段?

当然!知道为什么西方医学最近百年来都在不断的钻研中医理论吗?正是因为后者神奇地运用了人体自我潜能激发的方法,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去实现人体的自我康复。例如气功、经络、穴位……都是让那些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奇治疗手段。

玄妙吗?对于那些毫无基础的门外汉来说,似乎的确如此。毕竟中医博大精深,而且不乏深奥晦涩的内容。不过如果只是单纯抱着保健、轻微病痛的治疗的目的去学习,自然也能从中选择到相对浅显、易于操作的方法。例如本书所侧重的经络、穴道按摩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全身十二条主要经络以及其相关穴位的保健,我们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将病痛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这种方法最有利的地方,就在于你不需要拥有多么高深的中医理论,只需知道经络和穴位的具体位置,并且施加相应的刺激,就可以很快摆脱恼人的病痛。此外,通过对穴道经络的刺激,除了治病之外,更可以强身健体。这可是吃药打针所不能企及的“附加值”哦!

如果你对于寻找穴位这样的事情毫无自信,没关系,这正是本书存在的意义,我们会在书中很详细的告诉你应该知道的所有讯息。

还等什么?这么一个经济安全又舒适的治病健体方法在等着你,快快行动起来吧!Part1中医经络穴道的神奇功能1、中医学的经络穴道理论《韩非子·喻老》里有篇文章叫《扁鹊见蔡桓公》,大意是讲神医扁鹊去见蔡桓公,发现他面色微恙,似乎病症已经进入了表皮,劝桓公医治。桓公不以为然,于是扁鹊讪然退下。第二次去,扁鹊见病症已经侵入肌肤,再劝,依旧不以为然,碰了一鼻子灰的扁鹊再次讪然。如此反复劝说无果之后,终于有一次,扁鹊见了蔡桓公话都不说就闪了。

蔡桓公纳闷,找人去问扁鹊为何如此。扁鹊对来人说:桓公的病症已经深入骨髓,我就算想说什么也晚了。果然没几天,蔡桓公突然病发不治身亡。

中医和西医的观念差别在故事里表露无遗。后者认为,所谓生病,就是身体某个器官地方发生了病变,和其它地方关系不大,至少在最初关系不大。而中医却认为,。基本上,病症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

病邪侵入表皮→侵入经脉→深入腹脏

对人体来说,病痛侵入表皮的时候比较浅显,很难发现征兆。因此不容易为人所注意。然而当它一旦进入经脉的时候,人体便有感了。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经脉的作用是不仅是运行气血,为全身输送营养,同时它也是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能够将病痛分散,维持内外平衡。同时可以将内在的病痛反映到体表,形成诸如例如疼痛、皮肤色泽的变化、体表温度波动等诸多不同征兆。人们常说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便是这个道理。

经络是联系气血和腹脏的通道,既然病变可以通过它表现出来,那么是否也能通过对经络施加刺激促进气血循换,让原本堵塞的道路畅通起来从而促进病变的消化排出呢?

答案自然是毋庸置疑。无论按摩刮痧还是针灸火罐,都是借助这一原理对病痛加以治疗的。

当然,若要有出色的治疗效果,对于我们这些相对缺乏中医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来说,了解人体经络的结构和作用自然是基础了。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含了三个大的部分——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而这三大部分之下,又各由若干部分组成。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经络十二阳、足厥阴系统经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奇经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十二经脉各对应一支络十五脉,再加上任督二脉的支脉以及脾络,共有十五络脉条。

这些经络就像人体的能量管道一般,疏导着体内血液、能量、养分及毒素的运转和排泄。如果经络堵塞,就会导致营养传输不均或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形成病痛。

而我们平常所谓的穴道,其实就是人体经络的节点。通过对不同穴道的刺激,其实就是在帮助疏导经络恢复正常运转,从而减轻甚至消除病症。

大家都知道,人体有108个穴位,这么多穴位,显然无需统统记住。我们只需要根据常见的症状,选择最重要的十二个穴位,记住它们所对应的治疗效果就基本足够了。穴位主要针对病症鼻炎、肠胃炎、过度兴奋、脾脏不适、大椎穴脑出血、多汗、三叉神经痛、肠胃炎、曲池穴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环跳穴织疾患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太冲穴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牙疼痛、青春痘、三叉神经痛、眼喉疾病、耳鸣、合谷穴面部神经麻痹脑出血、肠胃不适、头痛、牙痛、鼻部疾病、心足三里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肠胃不适、失眠、脚气、痛经、月经不调、妊娠三阴交恶阻坐骨神经痛、小腿酸软、肚子、脖子、腰部、臀委中穴部、膝盖等处疼痛恶心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内关穴胸腹痛、心绞痛、痛经神经衰弱、睡眠不调、高血压、晕眩、过敏性鼻涌泉穴炎、怕冷症、肾脏病促使血液流动,加速伤口愈合列缺穴肾炎、神经衰弱、手脚冰冷、浮肿复溜穴

当然,本书以后的章节还会针对不同的症状选择多个穴位,自然不仅仅只有下述十二个。不过,无论那个穴位,都是同该条经络的功能一直的。因此,把握住经络的临床症状,再选择相应的穴位,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穴位涉及如此多的症状?而且似乎从头到脚都可以管到。

其实,这正是经络的奥妙。因为经络都是贯穿全身的,那么作为经络的节点,某个穴道除了问题,自然会影响整条经络所涉及的地方。于是,一个足底的穴道可以管到心脏,而一个头顶的穴道能够波及腿脚,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些经络和穴位究竟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找到它们,用什么方法为自己治疗呢?

别急!后面将会给你一一解答。2、人体经络穴位在哪里——十二经脉篇

了解了经络的运行原理和结构,还远远不足以为我们治疗病痛工作。

我们知道,每条经络都有这固定的一条轨迹,是连接五脏六腑的通道。既然如此,这些通道具体在哪里,又怎样的走向,它们的异常又会带来怎样的病变,这才是了解经络奥秘,把握治疗根本的基础所在。

经络的主干是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四个部分。根据命名的不同,它们各自的走向也有这固定的规律:

手三阴——起始于内脏,从胸部经过,终结于上肢内侧。

手三阳——从手部起始,经过上臂外侧,终结于头部。

足三阴——起始于足部,经下肢内侧和腹部,终结与胸腔。

足三阳——起始于头部,从这里一直穿过躯干和下肢,到足部为止。

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阴经总程上升趋势,而且居于人体内部;而阳经则恰恰与之相反。

知道了经络的大体行走规律,再来锁定具体经络的位置以及相应穴位和病症就不难了。下面我就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包含穴位以及临床表现作一下简要的总结。虽然看似繁杂,但是了解了其走向和穴位之后,在后面我们要针对某一穴位进行治疗时,就更容易找穴,也更易于各位举一反三,根据身体具体病痛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按压方法。

手太阳小肠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指端少泽穴,经手掌→手腕→前臂→肘部→臂部→肩胛→大椎穴→缺盆→胸腔→心脏→沿食管下行→腹腔→胃部→终止于小肠。

缺盆出分出支脉,经颈部上行→面颊→目外眦→耳部→耳中。

从面颊分出支脉,经眼眶下部→鼻旁→目内眦。

包含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腧、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临床表现:耳疾、目疾、喉咙不适、面颊肿痛、肩肘臂疼痛等。

手少阳三焦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无名指末指端关冲穴→沿指被至第四掌骨间→上行至手腕→前臂背面桡骨尺骨间→肘尖→肩部→大椎穴→缺盆→胸腔→膻中→心肌→隔肌→腹腔。

胸中分出支脉,经缺盆→项部→耳后→耳上角→面颊→眼眶下。

耳后分出支脉,向前进入耳中→耳前→横行至上关→面颊→目外眦。

包含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泠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临床表现:耳聋目痛、咽喉不适、面颊疼痛、手臂酸痛等。

所谓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不是穴位,而是各自对应一个范围。例如,上焦就是指膈肌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是指膈肌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是肚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等。

手阳明大肠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食指端商阳穴→经合谷→前臂→肘外侧→肩端→肩峰→颈椎→缺盆→肺脏→终止于大肠。

盆缺处分出支脉,经颈部→面颊→下齿→环唇→人中穴→止于迎香穴。

所包含的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临床表现: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病症,头部、面部胸部及上肢病症等。

手太阴肺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胃脘→经过肠道→隔肌→肺脏→肺系→上臂→肘窝→寸口→鱼际→终结与拇指内端少商穴。

所包含的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临床表现:呼吸、消化道病症、皮肤病症等。

手少阴心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心脏,经心系→隔肌→腹腔→小肠。

心系向上分出支脉,经食管和咽喉→颅腔→眼球后部神经组织。

心系分出直行支脉,经肺脏→腋窝→上臂内侧→肘窝→前臂内侧→掌后腕豆骨→小指内侧末端少冲穴。

包含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临床表现:咽喉不适、心胸疼痛、眼疾等。

手厥阴心包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胸腔,向下通过横膈肌→腹腔。

胸部分出支脉,沿胸壁至肋部→腋下天池穴→腋窝→沿手臂前行→肘弯中央→沿前臂掌面下行→手腕→掌中→中指指端中冲穴。

掌中分出支脉,从劳宫穴→无名指指端关冲穴。

包含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临床表现:心脏不适、心烦意乱、胸肋胀痛、腋下红肿等。

足太阳膀胱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目内眦,经额头→头顶→百会穴→颅内→大脑→向下至肩胛内侧→沿脊柱两侧至腰→臀部→沿大腿后至膝窝。

从项部分出支脉,经肩胛→沿胛内下行至臀部→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至胭窝→小腿后部肌肉→外踝→沿足外侧→小趾端至阴穴。

从腰部分出支脉,经脊柱旁肌肉→腹腔→肾脏→膀胱。

从头顶分出支脉,上行至耳部。

包含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临床表现:头部不适、体寒体热、鼻目疾病、背腰不适等。

足少阳胆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眼外一厘米处的瞳子髎穴,上行至额头颌厌穴→耳后风池穴→肩部→缺盆→胸腔→隔肌→腹腔→肝脏→胆脏→沿胁肋内侧下行之腹股沟股动脉→绕过外生殖器向后至髋关节→大腿→膝盖→腓骨下端→外踝、足背外侧→四趾末节外侧足窍阴。

耳后分处支脉,进入耳中→耳前→目外眦→大迎穴→颈部下行至缺盆。

缺盆分出支脉,下行至腋下→胸侧壁→季胁→髋关节。

足背分出支脉,沿着第一、第二跖骨间→大趾端→穿过趾甲分布于趾背。

包含穴位: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

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临床表现:头痛、眼痛、腋下、胸肋疼痛、小腿外侧、膝关节不适等。

足阳明胃经

行走路线:鼻翼→鼻根→齿龈→口唇→浆穴→腮后→下颌→耳前→上关穴→前额。

下颌分出支脉,经颈部→人迎穴→盆缺→胸腔→腹部→胃→脾脏。

盆缺处向下分出支脉,经胸部乳头内侧→腹部脐旁→腹股沟→下肢外侧→足背→终止与足中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包含穴位: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临床表现: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系统病症,头部、面部、五官病症,下肢疼痛麻痹等。

足太阴脾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经大趾内侧→内踝→腿肚→沿胫骨至膝→腹股内侧→腹部→脾脏→胃→通过隔肌→食管两旁→舌根→分散于舌下。

包含穴位: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临床表现:腹部不适,便秘、呕吐、食欲不振、舌头僵硬疼痛、脚大趾痉挛等。

足少阴肾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趾下,经然谷穴→足内踝→足跟→上行至腿肚内侧→小腿→膝盖→大腿内侧→腹股沟→脊柱→肾脏→膀胱。

从肾脏分出支脉,经肝脏→隔肌→胸腔→肺脏。

从肾脏分出另一支脉,言气管喉咙上行→舌根外侧。

从肺脏分出支脉,经心脏→胸腔。

包含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临床表现:嗜睡、口燥、咽喉肿痛咳嗽、食欲不振、腹泻、肌肉萎缩、心烦意乱等

足厥阴肝经

行走路线:起始于大趾背大敦穴,沿足背上行→内踝中封穴→踝骨→小腿→膝盖→大腿内侧→腹股沟→阴毛→绕回外生殖器→进入小腹腹腔→胃外侧→肝脏→胆脏→上行至横膈肌→胸腔→胁肋→沿气管背部上行→鼻咽→头颅→目系→出前额→头顶。

从目系分出支脉,下行至面颊→环绕唇内。

从肝脏分出支脉,上行至横膈肌→胸腔→肺脏。

包含穴位: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临床表现:腰痛、咽喉燥痛、呕吐腹泻、尿路不畅等。3、人体经络穴位在哪里——奇经八脉、络脉篇

如果将身体的十二条经脉比作高速公路,那么奇经八脉则是联系这些高速公路的重要支路。它的存在,让经脉之间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能有足够的畅通性,让气血在全身运行。

而十五条络脉就更像是高速公路的辅道,它们和经脉互为阴阳,例如阳经的络脉为阴,反之亦然。这样便能令机体自行调节气血的盛衰,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任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腹,下行至会阴→向前经过外生殖器→与耻骨处入腹→眼腹腔正中上行→膈肌→胸腔→咽喉→环绕口唇→目眶下方。

从胸部分出支脉,入肺。

包含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临床表现:遗精、小便失禁、小便不利、阴疝、阴痛、月经不调等。

督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腹,下出于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风府穴→脑颅→巅顶→经额头下至鼻柱。

包含穴位: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顖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临床表现:腰椎不适、头痛、癫痫、痔疮等。

冲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腹,下出于会阴→沿脊柱内上行→腹部→胸部→咽喉→面颊→环绕口唇。

包含穴位:公孙、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

临床表现:月经不调、不孕流产、腹内疼痛等。

带脉

行走路线:从季胁处开始,向下斜行至带脉穴,之后横绕腰腹一周。

包含穴位:带脉、五枢、维道、足临泣

临床表现:腹胀、下肢酸软、腰腿不适等。

阴跷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足部照海穴,经内踝→小腿内侧→大腿内侧→阴部→腹部→胸部→缺盆→颈部→面颊→止于目内眦。

包含穴位: 照海,交信,睛明。

临床表现:嗜睡、癫痫、下肢痉挛等。

阳跷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足部申脉穴,经外踝→小腿外侧→大腿外侧→腹侧→胸侧→腋窝→肩膀→颈部→面颊→进入目内眦→沿足太阳经至额头→过头顶→向后行至项部→中指与风池穴。

包含穴位: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巨骨、肩髃、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临床表现:失眠、癫痫、下肢痉挛等。

阴维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小腿内侧筑宾穴,经小腿内侧→大腿内侧→腹部→经胸腔→颈部→与任脉交与天突穴和廉泉穴。

包含穴位:筑宾、冲门、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临床表现:心痛、胃部不适、胸腹不适、阴部疼痛等。

阳维脉

行走路线:起始于足跟内侧金门穴,经外踝→小腿外侧→大腿外侧→髋关节→腹侧→胸侧→腋窝→颈部→前额→沿头向后至项部→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穴。

包含穴位: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临床表现:发热惧冷、阴阳不调、心中怅然且无法自控等。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为经脉的辅助脉,其作主要用是调节经脉的阴阳平衡。因此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在后面针对症状的详细治疗过程中,我们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4、穴位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经络的大体结构以及相应的穴位,然而你是否还有这样的疑问:同过穴位的按摩,我们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在进行按摩的时候,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

穴位按摩的治疗作用

我们知道,中医理论将求的是阴阳调和,气血顺畅。而在这一理论体系下,任何病变的根源,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失衡和气血不畅所导致的。因此,当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若能够重新条例阴阳平衡,让身体内的气血变得顺畅,就可以实现祛除病痛的目的。初次之外,再加上一些辅助作用,我们可以将按摩穴位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下面五个方面:

功效一、畅通气血——本书最开始我们就介绍了,经络是输送气血的通道。而穴位是经络的节点,如果把经络比作公路,那么穴位就如同一个个的十字路口,它的畅通与否,对于经络的气血运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针对穴位进行按摩,就能对身体起到治疗作用。

功效二、条例阴阳——经脉和络脉相辅相成,相互协调阴阳。倘若阴脉气血停滞,导致阴气淤积过剩,则相应的络脉就会做出相应调节,以求平衡,反之亦然。而针对穴位的按摩,可以提升自我调节的速度,让身体阴阳在病情还未加重之时就自我恢复。从而消除病痛。

功效三、补虚泻实——气血携带养分借助经络而游走于全身。然而养分的输送有可能因为环境、心情等因素变得不平均,让某些地方积蓄过多,而另外的器官面临缺乏。穴道按摩可以加速气血循环,让养分的分布变得均衡,也就是所谓的“补虚泻实”。

功效四、活血化淤——外部创伤常常会使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形成瘀血。瘀血停留在腹脏之内会引起堵塞造成严重病变。此时,恰当的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逐渐消除瘀堵,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发病几率。

功效五、理筋整骨——穴位按摩可以促进体内软组织弹性的恢复,对于韧带拉伤、肌肉损伤等骨骼和筋肌的伤痛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穴位按摩的局限和禁忌

按摩穴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很快将病痛消除,是日常自我保健的好方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按摩保健可以治疗所有常见病。就像钥匙只能针对相应的锁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我们在下表中归纳出了按摩适应和禁忌的病症:◇ 腹脏功能性疾病如:恶心、胸闷、胃胀、胃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穴位按摩适应症:◇ 神经失调引起的症状如:头痛、耳鸣、肌肉酸痛、目眩、失眠等。◇ 陈旧顽疾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肌肉萎缩等。◇ 妇儿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小儿多动、厌食等。◇ 运动系统疾病:韧带拉伤、肌肉劳损、淤血等。◇ 内分泌及代谢性病症:肥胖症、通风、糖尿病、甲亢等。◆ 皮肤疾病,尤其是已经感染化脓的地方不适按摩。不能使用按◆ 针对癌症和恶性肿瘤,按摩效果有限。摩治疗的情况:◆ 烫伤、外伤出血。◆ 细菌性传染病症如霍乱、肝炎等。◆ 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不适。◆ 孕期妇女、月经期女性。◆ 大运动后、过分饥饿时不宜进行按摩。

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注意事项一、在进行按摩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症状是那一类,倘若针对不适应症进行按摩,那么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注意事项二、穴位是气血运输的关键节点,若按摩力度太轻,起不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力度过重,又会伤及皮肤或筋骨得不偿失。正确的手法应是在找到穴位以后,先用较轻的力度按揉,在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逐渐增大力度,待到穴位有酸麻感或一定痛感的时候就可以平稳按摩了。

注意事项三、进行穴位按摩的时候,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体位。例如腹部的穴位,可以躺着按摩,肩部的穴位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按摩。原则就是让身体能够处在最放松的状态,增强按摩效果。

注意事项四、按摩时手和皮肤直接接触,加之力度较大事件较长,若此时皮肤比较脆弱,可能会有擦伤或者灼痛感。因此最好在按摩前选择一些按摩介质如橄榄油、凡士林、或者一般的润肤霜、润肤露都可以缓解摩擦,保护皮肤。

穴位按摩虽然相对其他治疗手段来说比较安全,副作用少。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随意使用,因为每个人身体情况、按摩后的神经兴奋或者抑制状态的不稳定都可能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反应。在进行自我保健的时候,提前了解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清楚其处理方法,也是必修的功课:

不良反应一:疲劳。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按摩不应该是一件很轻松享受的事情吗?怎么会感到疲劳?道理很简单,如果是自我按摩,那么按摩的时候当然要耗费大量体力。即便是让别人给你按,在按摩的时候,神经系统变得兴奋,内脏蠕动加快,肌肉的紧张和放松交替进行,这一系列变化一点也不比别的运动少多少,因此按摩后的疲劳感也很正常。

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按摩后不要立刻做别的事情,适当的休息一下,待身体反应平缓后再起身做事。

不良反应二:昏厥。

对于那些体弱多病,而且很少经历按摩治疗的人来说,按摩后出现昏厥的几率比较大。因为神经系统在收到穴位刺激后一直保持在高强度的紧张状态下。倘若按摩力度较重,在加心里上的紧张,或者饥饿感,就容易导致气短、头晕甚至昏厥。对于贫血的人更容易出现此类不良反应。

解决方法就是一旦发现不适,就暂时停止按摩,或者补充一些甜食,待体力恢复后再继续按摩。

不良反应三:疼痛加重。

排除穴位寻找错误的情况,这类反应出现的原因应该是按摩手法过重,或者穴位同伤处距离较近所致。只要暂停按摩或者适当减轻力度,就能消除。多次按摩以后,这种不适应的疼痛感就会逐渐减轻。

不良反应四:肌肉损伤、岔气等。

按摩时,如果力度较大,导致肌肉突发紧张,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也可能连带引起岔气等问题。对于肌肉损伤,可以借助红花油等药品辅助治疗。若是岔气了,就暂停按摩,尽力调整呼吸,待疼痛感消失以后再继续进行。5、穴道按摩的基本手法

说了那么多枯燥乏味却不得不提的理论,相信各位已经有些许倦意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尽快进入实际操作的部分,学习一下按摩的基本手法吧。

其实所谓的手法,并不见得仅仅有手上的动作。只要能让自己舒服,无论是手指、手掌还是手腕手肘都可以使用。如果觉得这些手段的力度都还太轻,那么拿脚按摩也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们常见的踩背,就是一种力量型的按摩手法。

按摩的手法变化繁多,悉数起来,大概可以分成:按、摩、揉、推、拿、捏、滚、搓、抖、叩、拍、掐、摇、拔伸、弹、刮、点按十七种。而这十七种手法并不只是花哨而以,根据其力度、用力点、作用时间的差别,它们各自都有最适合的部分和穴道,能够针对相应的病痛。

根据其作用,我们可以把这十余种按摩手法归纳成为五大类别,分别为解痉手法、开窍手法、顺气手法、发散手法和整复手法。各类对应的手法和症状如下表所示:类别包含手法适应症状缓解痉挛、舒筋活血、用于放松肌肉,解痉推、揉、滚消除紧张和疼痛感时实用。手法提神醒脑,兴奋神经,消除昏厥等。开窍叩、弹、手法掐、拍疏通经络,运气活血,这类手法运用较顺气按、摩、广,对于各类适合穴位按摩的病症都有一定手法揉、推、的效果。搓、捏、摇、抖可以清热泻火,用于风寒、心燥、精神发散按、拿、点不振、经络不通等症状。手法按这类手法可止痛消淤,适合于关节损整复摇、拔伸、伤、脱臼、错位、软组织病症的恢复和消肿手法刮止痛。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这些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按法:

按法分为指按、掌按和肘按三种。

指按的方法就是用拇指、中指或者食指的指肚,在穴位上逐渐施加力量下压数秒钟。力度以让病人感到酸麻或者胀沉感为准。

掌按适合于范围较大的穴位和需要施加较重力度时使用,以掌根或全掌,在穴道上用力下按数秒,然后逐渐减轻力度,反复数次。

肘按是力量最大的按压方法,一般适合于肩膀、腰臀等肌肉较厚,较难使力量传到穴位的地方。肘按的方法是曲肘,以肘关节作为施力点按压穴位数秒即可。

按法适用的部位较为广泛,指按适合与全身各部,肘按适合于肩、腰背、臀部等肌肉丰厚的地方。

摩法:

摩法分为指摩和掌摩两种。

指摩法就是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后以指肚作为施力点,在穴位上或者经络走向上做旋转摩动,无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都需要保持一定的频率,大约每秒钟2次左右为佳。力度的施加应先轻后重,然后在合适的力度出保持均匀。

施加掌摩法时,借助腕关节将手掌翘起,用掌根施力与需要按摩的穴道上,以上臂的回旋运动带动手掌的摩动。这类手法针对的多是需要大力一点的穴位,因此力度可以稍重,频率也应该随之降低到每分钟100次左右。

摩法适合与全身各部,尤其是腹部、胸腔以及胁肋部。

揉法: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大鱼际揉法、前臂揉法四种。与摩法不同的是,前者是整个施力点在穴位上做相对运动,和皮肤表层有摩擦。而后者则是使力点吸附在穴位上,按住这块皮肤做旋转运动。

指揉法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用力下按,吸附穴位后作较为轻柔和小幅度的旋转运动。旋转频率大约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掌揉法与掌摩法类似,都是手根施力,在穴道上作旋转运动。不同的是掌揉法需要吸定穴位,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力度较指揉法大一些,频率也加快为1秒钟2圈。

大鱼际揉法是指用手掌的大鱼际(大拇指根和手腕之间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固定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揉转。这种揉法力度较大,不过频率却更高,大约保持在每分钟200次比较合适。

前臂揉法是指将前臂弯曲,用前臂靠近肘关节处的肌肉部位紧贴于需要按摩的部位上,以手臂的运动带动治疗部位的回转的揉法。这类揉法是用于面积较大的按摩区域,频率保持在每分钟80上下即可。

揉法适合与身体较为平坦的部位,例如腹部、背部、腰部等处。

推法:

推法和摩法的相同之处都是施力部位紧贴皮肤做摩擦运动,不同之处就在于推法只做有节奏的前后运动。推法可以分为拇指平推、四指平推和掌推法三种。

拇指平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在穴位或者需要部位施力,沿着经络走向进行前后推动。我们在用推法的时候,肩部应当放松,力量来源于小臂和手腕,均匀且缓慢的前后推动。

四指平推法是指将除小指外的四根手指并拢,以指腹为施力处按压穴位和经络,以匀速而连贯的力量均匀推拉。

掌推法分为全掌和掌根两种,方法同指推一样,都是将施力出紧压受力穴位,沿经络方向推走。如果需要,还可以双手重迭施加力量。

推法适合于全身各部。

拿法:

所谓拿法,就是指手指夹住穴位、肌肉或者筋肉,将其适当用力夹起,停顿一下再放开。如此反复。需要注意的是夹起的施力部位应该是指肚而非指甲,以免弄伤皮肤。力量因人而异,以可忍受的酸疼感为准。频率不用太快,每分钟30~50次均可。

拿法适合于肌肉丰厚的地方,如腹部、大腿、小腿等处。

捏法:

捏法和拿法类似,都是将受力筋肉和肌肉捏起后再放下的按摩手法。二者的区别在于,捏法是拇指和其它四根指头一起对称用力,在一松一紧中沿着经络走向不断向前挤压推进。同样注意控制节奏,而且不能让指甲伤到患者皮肤。

捏法适合与浅表皮肤,例如头、面、胸、腹以及四肢关节处。

滚法:

手自然弯曲,然后将手背靠近小指一边作为势力点,紧贴要按摩的穴位和经络处,借助手腕、小臂的力量连续均匀的滚动。滚动幅度不用太大,频率可以稍快,大约每秒钟2次或者更快一点。

滚法刺激性较弱,适合于老年、幼儿或身体较弱者。

搓法:

双手掌面夹住需要治疗的部位,腕和小臂放松,借助肘关节的力量来回搓动。注意力量的均匀连贯、和搓动频率的保持。

搓法适合与四肢与肋部的肌肉放松和经络疏通。

抖法:

抖法主要针对四肢,可以分为上肢抖法、下肢抖法和手腕抖法三种。

上肢抖法就是握住患者手腕部,将其上肢向前外侧抬起,然后手掌用力,让患者上肢上下抖动,保持一定频率,最好在每秒钟3次左右甚至更快一些。

下肢抖法就是让患者躺在床上,医者抓住其脚腕向上抬起,然后同样借助手掌的力量做上下抖动运动。频率可以比上肢稍慢一些。

手腕抖法就是让患者手腕放松,肘部略弯,然后医者抓住患者的指尖,施力使其整个手背上下抖动的方法。

叩法:

用拳背、掌根、小鱼际(小指骨骼与手腕交际处的肌肉组织)、手指关节等处施力,在穴位处快速叩击的方法。

叩击时,应当注意力度的均匀和频率的保持。叩击适用于头顶、四肢、腰、肩、臀等部位。

拍法:

拍法就是将手指自然并拢,手心稍空,在穴位处匀速拍打的方法。由于拍打的力度较大,所以应当以患者所能承受为宜。

拍法适合于面积较大的肩、背、以及肌肉较多的腰骶和下肢。

掐法:

用指甲去掐穴位。方法就不用介绍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是所有按摩手法中刺激最强烈的,因此多用于昏厥、虚脱、癫痫等突发情况时的急救,进行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弄伤皮肤。

摇法:

摇法主要针对关节部位,例如颈部关节、肩部关节。帮助患者在关节处进行摇晃,以疏通经络。

拔伸法:

拔伸法主要针对的也是关节。主要有颈部拔伸、腰椎拔伸、肩关节拔伸、腕关节拔伸、指关节拔伸和髋关节拔伸法。

颈部拔伸的方法是患者坐在位置上,医者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只手扶住后脑,从轻到重逐渐用力将其头颅向上拔伸。

腰椎拔伸的方法是患者呈俯卧姿,双手抓紧床头,医者则握住两腿下踝向后拔伸牵引。髋关节的拔伸法与之类似。

肩关节拔伸则是患者呈坐姿,医者拉住其手腕,用合适的力度向侧牵引拉伸的方法。腕关节、指关节的拔伸与之类似。

拔伸法可以拉伸骨骼,有助于关节压迫、错位、脱臼、软组织伤害等问题的治疗。

弹法:

用中指或食指弹压穴位的方法。力度以患者感到轻微疼痛为宜,频率可以稍快,大约每秒钟2次以上。

弹法适合于头、面、颈等不易按摩的部位。而且对治疗头疼有特别出色的效果。

刮法:

找干净的硬币或者大小合适的汤食蘸水或按摩油后,在经络和穴位处刮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刺激性较大,适合于肩背、四肢、颈项等处,身体病痛较重时使用。

点按法:

将食指或中指弯曲,用指尖关节的突起部分按压穴位并适当揉动的方法。力量应当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觉为准。如果觉得用手关节按压太累,也可以找玻璃珠或者类似凸起物代替按压。

几点注意:◇寻找穴道的方法:了解穴道的大体位置——寻找准确的穴道位置的第一步自然是需要知道它的大概方位。这个其实很简单,找一份人体穴道图作为参考就可以了。按压关节——了解了大体方位,就要进一步锁定方位了。这时你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先用稍微轻一点的力度按压关节、骨头凹洞等处,因为一般的穴位常常会出现在这里。细致体会,锁定穴位——当你的手稍微用力触发穴道的时候,这里会有轻微的酸麻感。如果有这种感觉,则说明你已经找得差不多了。当然,没有酸麻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力度不够。因此,若你一直找不到的时候,不妨再用点力试试。◇针对穴位的按摩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情况下,一个穴位按摩1分钟左右是最合适的。因此,在后面若无特别提及,我们推荐的每个穴位按摩时间均为一分钟。

◇在取穴的时候,会设计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术语,例如桡侧和尺侧。桡侧就是靠近大拇指的一方,尺侧则相反。以左手中指为例,桡侧就是中指右侧,尺侧则是中指左侧。右手相反。◇按摩手法分为泻法和补法,所谓泻法,就是指力度较重,刺激较强的按摩手法。例如掐法甚至借助较为尖锐的物品按摩的手法。补法则指力度较为轻柔温和的按摩手法。两种方法在针对不同穴位、不同病症的时候有所不同。如无特别说明,则以补法为准。◇按摩找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指宽、二指宽、三指宽和四指宽的说法。这其中“指”的概念当然是不一样的。一指宽,指得是大拇指的宽度。二指宽,指得是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三指宽则指得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的宽度。至于四指宽,当然是除去拇指之外,剩余四指并拢的宽度了。◇为了精确表示穴位的位置,在取穴方法的描述中,我们会用到寸和厘米、毫米等诸多单位。穴位按摩中所谓的1寸,大约等于2.33厘米。在实际取穴时自然没必要找把尺子来量,可以用手指的近似尺寸定位。一般来说,大拇指中间最粗的地方可以视为1寸。四指并拢时的宽度约等于3寸。Part2消除头、颈、肩部的疼痛1、头痛时的按摩方法

由于生活压力增大、休息不良或者环境恶化,头痛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最长出现的病痛之一。因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感冒、神经痛、生理问题等等状态都可能引发头疼,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疗,我们必须先了解其引发原因,再进行治疗。

针对诸如感冒、疲劳等引问题起的头痛,我们可以通过对诱因的治疗消除头痛问题。不过,因为很多身体问题都会引起头痛,我们显然无法了解每一次头痛的导致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不知原因的头痛问题的按摩方法。

一般性的头痛,只要不是由过于严重的病痛引发,都可以通过按摩以下几个穴位缓解或消除:

百会穴、印堂穴、攒竹穴、太阳穴、风池穴、天柱穴。

当你感到莫名的头痛时,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进行按摩:

百会穴——百会穴是督脉要穴,位置在头顶正中。取穴方法是坐正后,两耳尖联机与头顶正中交汇处。找到穴位后,先以由轻到重的力量进行按压一分钟,然后更换揉法一分钟,如此反复2~3次。手法要轻柔连贯,不可用力过猛。

印堂穴——印堂穴在额头上,取穴方法是坐姿或仰靠,在眉毛内侧端之间取穴。找到穴位后先用拇指平推法,以缓慢均匀的力度进行平推,大约1分钟后更换按法,同样保证力度的适中。按法持续40秒后,再更换揉法一分钟。

攒竹穴——做完印堂穴的按摩后,接下来如果头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则继续按摩攒竹穴、太阳穴、风池穴和天柱穴。

攒竹穴取穴方法是坐姿或仰靠,在眉毛内侧端之间,两眼目内眦直上方取穴。找到穴位后,先用两指分别按压两穴1分钟,随后更换揉法和推法。

太阳穴——太阳穴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它也是治疗头痛最有效的穴位之一。太阳穴的取穴方法是正采取坐或仰卧的姿势,在眉梢与目外眦联机的中点处向后约1寸的地方。当你的手摸到有一点凹陷的地方时就对了。

太阳穴的按摩方法是按法、揉法、推法轮换使用,各自不超过1分钟,总按摩时间3分钟左右即可。

风池穴——按摩完头部穴位,接下来就是颈部的风池穴。风池穴取穴方法是以正坐或俯卧姿势,先找到两耳垂后两块小突骨,往突骨后的浅洼处叫做完骨穴,而风池穴则在两完骨穴水平联机的中心点各自靠外2/3处。即靠相比于中心点,更靠近完骨穴的地方。

按摩方法是先按再揉,总时间不超过3分钟。

天柱穴——天柱穴大约在风池穴斜下方两厘米左右,取穴方法是正坐,低头,在后颈凹陷处稍微向下一点,沿后颈中心线左右两厘米处。

按摩方法是先推后按,可以附加使用拿法。力度适中,不超过3分钟。

进行完这些穴位的按摩后,休息片刻,头疼症状若减轻或消失,则说明问题已经解决。倘若头痛依旧,则最好尽快去医院检查。2、起立性眩晕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坐久或者蹲久了,猛然起身以后会有强烈的眩晕感。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起立性眩晕。

起立性眩晕不是病,只是身体调节暂时失衡的结果。它的产生原因是体内血液在脑部循环的不连贯。通过血液的短暂循环,很快就能恢复。不过对于体质较弱或者贫血、饥饿的人来说,眩晕持续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而且可能并发耳鸣甚至短暂失明等现象。如果此时正在行走,就容易发生危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常常发生便掉以轻心。

这种头部眩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贫血性眩晕,另一类是充血性眩晕。

贫血性眩晕的按摩

贫血性眩晕较为常见。我们从坐着、蹲着的状态突然起立时所产生的眩晕感多是由于贫血引起的。因为发生突然,为了快速消除症状,我们按摩的最佳选择就是手部的中渚穴。

中渚穴——中渚穴在手背上,取穴方法是小指与无名指指缝连接处向手腕方向两厘米左右。用手指稍用力摸,会发现这里有一处较深的凹陷,就是中渚穴了。

当出现眩晕的时候,用按法、揉法按摩中渚穴几十秒即可消除症状。如果眩晕的程度较重,甚至可以适当采用掐法增强对穴位的刺激来缓解眩晕症状。

除了中渚穴之外,还有几处穴位可以帮我们缓解眩晕带来的不良感觉。例如:神庭穴、头维穴和少海穴。

神庭穴——神庭穴在头部前方正中,取穴方法是额头正中,发际上大约半寸处。按摩手法是按、揉和推法。各持续1分钟就可以了。

头维穴——头维穴在额头上方左右两侧。取穴方法是沿眉梢向上,过发际点大约一指宽的地方。

少海穴——少海穴位于肘部内侧。取穴方法是手肘窝横纹上靠内2厘米处再向上臂约2指处。

贫血的按摩治疗

上述方法都只是针对眩晕的按摩方法。如果要治本,则需要消除贫血症状。这时,我们则可以选择内关、神门、足三里、膈俞、肾俞、膏肓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它们都有消除贫血的作用。消除了贫血,起立性眩晕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内关穴——内关穴取穴方法是手腕向上3指处,前臂横向的正中央。按摩手法为按、揉,力度适中。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不超过2分钟。

神门穴——神门穴在手掌根部,取穴方法是手腕横纹尺侧端的凹陷处。按摩手法为按、揉。每日一次,1分钟即可。

足三里——足三里在腿部膝盖下方,取穴方法是将手轻握在膝盖上,以中指指尖画水平线,该线与食指的交点就是足三里。按摩手法为按、揉、搓。每次2分钟,一日一次。

膈俞、肾俞、膏肓三个穴位均在人体背后,取穴方法分别是:

膈俞穴——肩胛骨底端联机上距离脊柱中央左右2厘米处。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联机上距离脊柱中央左右2厘米处。

膏肓俞——两肩胛骨相距最近点联机上,距离脊柱中央左右5厘米处。

这三个穴位按摩手法可按、摩、推、拿、捏。因为在背上,自己无法按摩,因此需要请同伴或医师帮忙。

充血性头昏的按摩治疗

有时我们在床上躺久了,或者练习倒立完毕,起身以后同样会有眩晕感。这也是起立性眩晕的一种,不过它的缘故是大脑充血过多而引起的。

治疗脑充血带来的眩晕,可以选择百会穴和鱼际穴进行按摩。

百会穴——百会穴取穴方法是坐正后,两耳尖联机与头顶正中交汇处。按摩手法同头痛治疗。

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靠拇指边际,取穴方法是拇指本节后凹陷处。按摩方法以揉法为佳。3、宿醉

酒喝多了,对身体伤害很大。尤其是饮酒后的第二天,头痛、呕吐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宿醉。

宿醉不是病,一般也不需要去看医生。休息一天基本上就能恢复过来。虽然不至于看医生,可是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一起涌出来的感觉还是很让人感觉糟糕的。

这时,除了传统的醒酒茶、解酒药可以用,我们还可以凭借按摩消除酒后不适。消除宿醉后不适感的穴位除了前两节提到的那些治疗头痛、眩晕的穴位之外,最有效的还有大敦穴和筑宾穴。

大敦穴——大敦穴在大脚趾背上,取穴方法是大趾盖根部,靠二脚趾方边缘内两毫米处。因为穴位较小,按摩手法以点按、揉为主。弱宿醉感强烈,可适当选用掐法,加快大脑恢复清醒。

筑宾穴——筑宾穴在小腿内侧,取穴方法少显复杂。首先取足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处的太溪穴,然后沿太溪穴向上5寸,大约8~9厘米处。由于此处肌肉较厚,按摩手法可以选择按、摩、揉、搓、捏法。

宿醉带来的不适还表现在恶心、呕吐上。消除呕吐的最有效的穴位并不是像人们常做得那样按摩后背,而是应该选择前胸的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三个穴位。

上脘穴——取穴方法是人体前腹正中,肚脐上方5寸左右。

中脘穴——中脘穴在上脘穴的正下方,取穴方法是仰卧或站直后,取胸肋中间最下端和肚脐联机的中点处。

下脘穴——下脘穴的取穴方法是人体前腹正中肚脐上方2寸左右。

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三个穴位可以有效地提升胃动力,缓解酒精带来的压力,消除呕吐恶心的症状。

选择好穴位以后,分别以按法、掌摩法进行按摩,大约每个穴位按摩到稍感暖意即可。整个过程中力度需要保持平稳均衡,摩擦频率可稍快,约每分钟100次左右。4、面部麻痹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脸部变得僵硬,表情无法自如控制。尤其是在风扇久吹之后,或者长久的保持一种表情如哭、笑之后更容易出现类似现象。这时因为颜面神经由于长久的持续刺激导致的经济能衰退引发的面部麻痹。

通常,这种麻痹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弱。然而若长期出现这类情况,颜面神经的机能就会受到持续的伤害变得难以恢复,严重时可能导致无法闭眼、闭嘴,吃饭时食物会从歪斜的嘴里漏出等情况。

面部麻痹就像手脚痉挛一样,可能突然出现,因此,快速的进行按摩治疗可以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为了让按摩更有效果,我们在按摩之前可以先用热毛巾敷脸,待敷1~2分钟脸部神经较为放松后,再采用指按、揉、摩法取穴按摩。

面部麻痹的按摩可取穴合谷、太冲、颊车、地仓、迎香、风池、承浆、阳白、攒竹、印堂、四白。

合谷穴——合谷穴在手背上,取穴方法是张开五指,当拇指和食指位于45度角时,在其骨骼延长角处。按压时力度可以较大一些,以穴位感到酸、麻、涨且在可忍受的最大程度即可。

太冲穴——太冲穴在脚背上,位置与合谷穴基本对应。取穴方法是大脚趾和二脚趾趾骨接合处。

颊车穴——颊车穴在面颊侧方。我们偶尔有时突然会感到颌骨处酸疼不已,这通常就是颊车穴所在的部位。取穴方法是颌骨边角向鼻子方向大约1厘米处的凹陷地。按揉该穴位,可以迅速缓解面部的麻痹感。

地仓穴——地仓穴位于面部前方。取穴方法是嘴角水平延长线与瞳孔垂直延长线的交汇点。

迎香穴——迎香穴在鼻子附近,取穴方法是鼻翼两侧一厘米处,稍用力按压,有酸痛感的地方。按摩手法以指揉法最佳,时间1分钟左右即可。

风池穴——风池穴不仅可以治疗头痛,对于面部神经系统的调节也有很好的作用。取穴方法前面说过,以正坐或俯卧姿势,先找到两耳垂后两块小突骨后的完骨穴,风池穴则在两完骨穴水平联机的中心点各自靠外2/3处。

承浆穴——承浆穴在下巴上,取穴方法是下嘴唇下方的凹陷处。

阳白穴——阳白穴在额头范围内,取穴方法是瞳孔正上方,距离眉毛上缘约2厘米处。

攒竹穴——攒竹穴取穴方法是坐姿或仰靠,在眉毛内侧端之间,两眼目内眦直上方取穴。

印堂穴——印堂穴在额头上,取穴方法是在眉毛内侧端之间取穴。

四白穴——四白穴在眼睛下方,取穴方法是瞳孔正下方,眼眶下方骨骼凹陷处。

如果面部经常麻痹,上述穴道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按摩一次,每次大约10分钟即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在按摩完上述穴道后,还可以尽量运动自己的面部神经,作最夸张地笑容和苦相,这种面部肌肉运动每天做5分钟。大约2~3周以后,面部麻痹的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失。5、面部痉挛疼痛

当我们处于愤怒、兴奋、紧张的时候,脸部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抽搐。这是因为异常的情绪导致颜面神经的亢奋,以至于其无法正确调节脸部,尤其是眼睛和嘴周围的肌肉所致。

由于情绪引起的微小抽搐自然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大碍。然而一旦由于脑中枢神经的功能紊乱而导致颜面神经长时间亢奋,那么面部的位小抽搐就会演变成面部痉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脸抽筋”。跟面部麻痹不同,面部痉挛不仅仅有感觉,还会让脸部肌肉疼痛不已。

目前直接上并没有针对面部痉挛特别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加镇定类药物治疗法。在进行该类治疗的同时,若能辅助穴位按摩,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治疗面部痉挛的主要穴位是:翳风、童子髎、丝竹空、下关、太阳、颧髎,颊车和四白。根据痉挛诱因的不同,还可以进行配穴的按摩。

配穴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和丰隆穴。它们分别针对的是气血亏虚导致的面部痉挛;肝肾阴亏导致的面部痉挛、肝风内动导致的面部痉挛和痰湿阻络导致的面部痉挛。

首先是针对主穴的按摩:

翳风穴——翳风穴在耳朵背后,脖子和头的交界处,取穴方法是耳朵下方,耳垂遮挡住的凹陷处。也就是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按压之后,以拇指或食指再逐渐向头部中间的印堂穴按去。

童子髎——童子髎位于面部前方,取穴方法是目外眦外侧约一厘米处。

丝竹空——丝竹空位于童子髎穴正上端,取穴方法是眉梢凹陷处。

下关穴——下关穴在两耳前方,取穴方法是耳朵前方一指处,先张口,感觉颧弓下陷处有凸起,按住凸起,闭口后便是下关穴。

太阳穴——太阳穴的取穴方法是眉梢与目外眦联机的中点处向后约1寸的地方。

颧髎穴——颧髎穴在前面颊上,取穴方法是目外眦正下方,颧骨下段的凹陷处。

颊车穴——颊车穴在面颊侧方。取穴方法是颌骨边角向鼻子方向大约一厘米处的凹陷地。

四白穴——四白穴在眼睛下方,取穴方法是瞳孔正下方,眼眶下方骨骼凹陷处。

上述穴位均以指按、指揉法进行按摩,力度可以适当大一些,增强对颜面神经的刺激,加快面部痉挛症状的恢复。

除了主穴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引起颜面神经紊乱的根源选择适当的配穴加以按摩。通常,较为严重的脸部痉挛可能气血亏虚、肝肾阴亏、肝风内动和痰湿阻络导四种症状的表现,为了准确地了解问题原因,我们可以请医师为我们诊断。然后再对相应的配穴进行按摩,以求标本兼治。

正如前面所说,这四种原因的相应配穴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和丰隆穴。

足三里——若颜面神经的紊乱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则可以在按摩主穴同时对足三里进行按摩。足三里在腿部膝盖下方,取穴方法是将手轻握在膝盖上,以中指指尖画水平线,该线与食指的交点就是足三里。

三阴交——若颜面神经的紊乱是由于肝肾阴亏所致,则可以在按摩主穴同时对三阴交进行按摩。三阴交在脚内踝上,取穴方法是脚内踝上四指宽处,胫骨内侧边缘后方。

太冲穴——若颜面神经的紊乱是由于肝风内动所致,则可以在按摩主穴同时对太冲穴进行按摩。太冲穴在脚背上,取穴方法是大脚趾和二脚趾趾骨接合处。

丰隆穴——若颜面神经的紊乱是由于痰湿阻络所致,则可以在按摩主穴同时对丰隆穴进行按摩。丰隆穴位于小腿外前侧,取穴方法是外踝尖上约14~15厘米处,胫骨前缘后二指距离。

上述四个穴位都在腿、脚上,按摩力度可以适当大一些,以能忍受的酸痛、胀麻为准。按摩手法可以是按、摩、揉、捏法。6、痤疮疼痛

痤疮,又叫青春痘,通常情况下常常出现在年轻人的脸上。因为18~25岁的年轻人脸部油质分泌较为旺盛,一旦毛孔被油脂和灰尘混合物堵塞,就会造成毛囊发炎,从而形成痤疮。

除了影响美观以外,痤疮对于人体本身没有太大危害。不过,它偶尔也会让人感到又疼又痒,不由自主地去挠和挤压。这时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为伤口一旦破裂,轻则在脸上留下疤痕难以消愈,重则会造成感染,令脸部皮肤溃烂。

面部清洁不够,饮食过于辛辣油腻都可能引发痤疮危机。不过无论诱因如何,它的根源都在于内分泌失调造成的油脂分泌过剩。如果我们能通过穴位按摩调理内分泌,减少油脂排出,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痤疮。

调理内分泌的穴位有很多,其中手部的合谷、少泽、八邪、鱼际和治痒都对青春痘的调理有明显作用。

合谷穴——针对合谷穴的按摩能够消炎止痛,如果脸部的小痘痘症在你觉得又疼又痒,就可以先按摩合谷穴。它在手背上,取穴方法是张开五指,当拇指和食指位于45度角时,在其骨骼延长角处。

少泽穴——少泽穴在小指背上,取穴方法是小指末节外侧距指甲角1~2毫米处。

八邪穴——八邪穴又叫指间穴,在手背上。取穴方法是距离每个手指分叉处约一厘米左右处。由于每只手有四个八邪穴,因此可以轮流以指揉法按摩,总时间4分钟左右即可。

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靠拇指边际,取穴方法是拇指本节后凹陷处。按摩方法以揉法为佳。

治痒穴——我们之所以会去挠痤疮,主要是因为那里有时会奇痒难忍。这时,我们可以按摩手臂上的治痒穴,就能减轻瘙痒感,避免挠破痤疮造成感染。治痒穴在手臂上端肱二头肌后侧,取穴方法是自然垂臂,以肩膀凹陷处做垂直线,与乳头水平线相交处既是。由于此处肌肉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加重,以按、揉、捏法按摩。左右各持续一分钟,以略感酸痛为宜。

专家小贴士:

当然,除了按摩以外,恰当的生活注意事项也是帮我们消除痘痘烦恼的不可或缺的协助手段。◇ 常洗脸,用较为清爽的洗面奶,保持面部肌肤的干爽无油。洗完脸后,可以附带按摩太阳穴和四白穴,不仅可以让大脑活力充沛,更能促进面部气血循环,避免分泌失调造成油污堆积。◇ 充足的睡眠保证。睡眠可以舒缓神经压力,避免由于神经紊乱造成的油脂分泌过多。◇ 临睡前喝杯蜂蜜水,同时按摩上巨虚穴和曲池穴。上巨虚穴的取穴方法使小腿前外侧中段,与腿肚齐平,与胫骨前缘约一指。曲池穴的取穴方法是肘部横纹外侧,距离横纹中点约一厘米处。蜂蜜水以及这两个穴位的按摩可以帮助肠胃蠕动,促进毒素跟随大便排出,预防痤疮。◇ 当痤疮逐渐消退后,可以适当轻轻以揉法按摩患处,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消除残留印记。需要注意力度,以不会感到疼痛为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