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火花:安林庭诗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2:39:46

点击下载

作者:安林庭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灵的火花:安林庭诗文集

心灵的火花:安林庭诗文集试读:

卷首语

这部书是我1950年12月参加革命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诗文的合集。

俗话说:文如其人。我年轻时爱好文学,但始终没有迈进文学这个门坎。这些诗文只能说是个大杂烩,但今天读起来似乎还有点味道。把它集纳起来,除了展示自我,也算给后人留下一点思念。

1933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我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乳阳乡(现孟庄乡)安家堡村。村子地处关中平原高坡地带,沟壑遍布,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在曾祖父、祖父那辈,我家还算中道人家,到了父辈便日渐衰落,一家七口只有20多亩薄田,而且不少在沟沟坎坎。大伯父领着我们耕作田地,一年到头,辛勤劳累,却收获甚微,难以糊口。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到解放时欠外债高达80多石麦子。由于生活所迫,父亲在我一岁时便外出谋生,一去就是10年。

我祖上三代都是教书先生,曾祖父、祖父在我未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过世。父亲是在离我家80里的大荔县同州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继承祖业当了教书先生,早期只在家乡附近的一些村小学教书。1934年,父亲去了西安,先后在菊林中学、作秀女中及一些小学任教。这期间他曾在杨虎城部队的一个师参谋长、后任陕西省政府代主席王一山那里当秘书,后来又到西安、渭南等地一些中小学任教。1944年父亲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将母亲和我接走,随他生活。那时的教书先生薪俸很低,生活也十分清苦。好在父亲努力打拼,于1948年被日新小学聘为校长,收入相对稍好一些。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我们家才真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自从我11岁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他的为人、知识及才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年轻时是个热血青年,倾向进步,与我党一些地下党员有着密切接触。他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坚决支持青年学生反饥饿、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运动,曾被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遭到追杀。多亏地下党及时营救,才幸免于难。共产党好,社会主义的苏联好,我最早还是在解放前,就是从父亲那里知道的。母亲是个农家妇女,不识字,但为人正直、朴实,深明大义,我从小是在她的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我是在村里上的小学,那时四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除了教学生识字、算数之外,就是读《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老师念,学生听,只闻其声,难明深意。尽管如此,这所学校对我的人生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做人要做好人,做有知识、有才能的人。上高小时,我先后在乳阳乡小学、渭南下邽镇东关小学、西安市一区二校读书,1947年考入西安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立西安高中。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12月1日政务院发出了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号召。校园立刻沸腾了,“到朝鲜前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声此起彼伏。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军参干。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不报名参军无可厚非,但我也是热血青年,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非常痛恨,而且当时我是西安高中学生会成员、班长,还是校时事学习小组的成员,便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并且得到了父母亲的坚定支持。12月29日,我被批准入伍,分配到兰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后方勤务学校,先是学习政治军事,后又在军需系学习被服装具专业,毕业后即奔赴朝鲜前线。我先后在志愿军后勤五分部供给处粮秣科、司令部工程科、营房处器材科、建筑科,任统计、会计、助理员等职,一干就是五年。

1957年回国后,我在沈阳军区后勤部营房部任助理员,但实际上做助理员的工作有限,大部分时间都被抽调做机关党支部书记、政治干事等工作。1966年至1975年我被派往地方参加三支两军工作,先后任沈阳电业局、沈阳拖拉机制造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常委等职。其间还受辽宁省革委会派遣,任驻鞍钢眼前山矿宣传队成员,为时一年。1975年调任后勤一分部延吉军械仓库、延吉综合仓库任副主任,分管行政管理和后勤工作。1983年退休回到沈阳家中,1999年底移交地方,归沈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常德干休所管理。

我年轻时爱好文学,但读书不够刻苦,写作也不够勤奋。退休前的三十多年,只在报刊上发表了30余篇诗文。退休后的20多年,陆续发表了600多篇文章,大都是些短文。现在,收集到这本集子里的诗文有520余篇。有一些文章尚未搜集到,如参军前在学校时当过《西安日报》的通讯员,登过几篇短文,入伍后曾为兰州军区军报通讯员,也有小文见报,但这些都未搜集到。“文化大革命”中我家遭了难,已半身不遂的父亲被打成特嫌,受到残酷批斗。重病在身的母亲和妹妹悲病交加,于1969年先后离开了人世。遭到无情打击、生活又不能自理的父亲,要求投奔他唯一的儿子我这里生活,在遭到造反派拒绝后,含冤离开了人世,还不准我回家料理后事。老家的亲人在一年内一个也没有了,这对我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政治前途也受到了影响,写作的兴趣由此衰落。

退休那年我才50岁。一天,读到恩格斯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使我豁然开朗: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那时“文革”已经结束,社会环境宽松多了,父亲的问题也得到了平反,强加在我身上的精神枷锁彻底地扔掉了。平静下来,思绪万千,我想应当有所作为才对。回顾过去几十年,深感读书甚少,知识贫乏,该充实一下了。于是下决心在学习上下一番功夫。家中订了多种报刊,我先后参加了《鸭绿江》《当代诗歌》《诗刊》等刊物的函授创作中心的学习;参加了沈阳市文化宫、市工人文化宫的读书辅导活动。先后受聘于《老同志之友》《工商信息报》(后更名为《金融信息报》《城市金融报》《辽宁金融报》)《晚晴报》,当过编辑、记者、财会,管过发行、广告等。

退休后的头20年,是我人生历程中极不平凡、难以忘怀的2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伟大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沐浴在新知识、新时尚、新生活的海洋里,感到无限幸福,无比欢欣。思想解放了,心胸开阔了,所写的东西虽无惊天动地之作,但也能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和,道出了人间的真情实感,显示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风采。我没有白活,我感到很欣慰,很自豪。遗憾的是,2003年我患了脑瘤,手术之后,思维产生了障碍,无法继续写作。近几年病体逐渐好转,于是动笔又写了几篇,并在《晚晴报》等报刊上发表。今天,在友人的启示下,将已发表的作品加以整理,汇集成书。

全国有近60家报刊,发表过我的作品。如《解放军报》《志愿军报》《文汇报》等。刊用比较多的报刊,有《晚晴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工商信息报》《老同志之友》《阅读与评论》等。我还在《读者》《语文报》《陕西老年报》开展的一些征文活动中获奖,曾被《沈阳日报》等报刊评为优秀通讯员;在全国《屈原杯》文学作品竞赛中获优秀奖;连续六年被《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评为优秀学员,并出席了该中心召开的优秀学员代表大会。

发表的诗文大都署的是笔名,如林汀、秦阳、渭洋、渭阳、金水、双木、桂林等,这些笔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如林汀,乃本名林庭的谐音;秦阳,谓本人祖籍秦地,现居沈阳之意;渭阳,祖籍属渭南专区的合阳县;渭洋,意为祖居关中平原的渭河,滔滔东流汇入黄河,最后奔向浩瀚的海洋;金水,指家乡安家堡村东邻的一条万丈深沟,名叫金水沟;双木,本名中的林字;桂林,乃取老伴和我实名中各一个字而成。

我这个人毛病不少,言谈中时有伤及他人之处。但我最大的长处就是听党的话,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把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牢牢地记在心中。上级怎么要求,自己就怎么做。“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我和我的家庭都深受其害。我曾参加过“三支两军”工作,“左”的言行自然也不少。虽然我所做的工作都是按照上级的部署进行的,但我也深深地感到“文革”伤害的人实在太多了。在我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单位也不例外,那时我曾经和自己要好的同志私下议论过,但个人无能为力。我只能尽自己的所能,尽力减少、减轻对无辜者的伤害。因此,参照当时的文件精神,我比较有意识地抓政策落实。当时,抓了一些典型,其中有五六个还在报上进行了报道,使受伤害者得到了尽快解脱。

这部集子中的“他山拾粹”,属于文摘之类。之所以把它收录到里面,是因为这些文稿不是完全照抄的,大多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也可以说是二次创作。有的篇章是查阅了好几处资料组合而成,自己是费了心血的。

在20世纪80年代,我还帮助几位老红军、老首长整理了20多篇大约六七万字的革命回忆录,也是颇费心思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自己创作还要难,还要费时费力。这些回忆录都属史料性质,已被有关部门汇集成册,有的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有的被收入一些书中公开发行。我深深感到,能为这些老红军、老首长服务,既是责任也是荣耀,它使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我的所有经历,对我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及丰富写作内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几十年来,我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做了一些工作,也多次受到组织的奖励。曾两次荣立三等功,数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五好”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等称号。我曾是沈阳军区后勤部营房部机关党支部青年委员兼机关团支部书记,由于团支部工作搞得比较活跃,曾被评为后勤直属单位先进团支部,我曾作为代表参加了沈阳军区第三次共青团代表大会。

我有个非常好的家庭:老伴儿、两个女儿、女婿,还有两个可爱的外孙女。老伴儿孙桂芳是沈阳市传染病院护士长、主管护师,大女儿安爱民是沈阳铁路局通信段高级经济师,二女儿安爱军是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正教授,二女婿黄湘冀也是约克大学正教授,并兼任系主任。我的家人都非常关心我、爱护我、支持我,尤其是在2003年我患脑瘤之后,曾昏迷不醒半年多,丧失自理能力、意识不清,老伴儿和女儿更是全身心地照顾我,竭尽一切努力为我求医问诊。无论在家还是住院,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不离左右。今天,我能恢复到这样好的状态,还有能力整理这部书稿,许多老同志、老战友都说简直是奇迹。我深深地感到,在这奇迹的背后,有老伴儿和女儿们付出的巨大的耗费心血的辛劳。我要衷心地感谢她们。我还要借此机会感谢我所在的常德干休所的领导,感谢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同志们和朋友们!安林庭2014年2月1935年我2岁时在我家院南头的合家照。上为伯父、伯母、母亲,下为堂姐(二伯父的女儿)、胞兄、本人。摄于1951年1月3日,本人被批准入伍,离家前的全家照:父母、妹妹黎阳和我。这是1993年欢送爱军去加拿大时在天安门前合影。前排左起为爱民、湘冀、爱军,后排左起为老伴儿、本人、亲家、亲家母。名家寄语闪烁着心灵的火花——读安林庭诗文集《心灵的火花》解明

老友安林庭先生在耄耋之年将其几十年辛勤笔耕的成果汇集出版,作为他的老友,真心为他高兴。

与老安相识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当年,他是一位英姿勃发、诗情澎湃、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青年军官,我是一家报纸年轻的副刊编辑。他将诗作寄到编辑部,有时还带着诗稿到编辑部当面征求意见,交流写作心得。是诗搭桥让我们相识了,很快他就成了我们报纸诗歌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同许多当兵人笔下流淌出来的诗歌一样,老安创作的诗短小精悍,真情朴实,生动活泼。如:“战士一双手/全归人民有/红旗前面把路引/握紧武器跟党走……”(《战士一双手》)“战士两条腿/走遍祖国东西和南北/赶走贫穷/踩死妖魔鬼……”(《战士两条腿》)至今我还留有印象。“文革”期间,我们各自的生活处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联系也就中断了。我从农村插队回到编辑部后,听说他因父亲问题心情不太好,很少提笔写东西了。不久,又听说调到外地工作的他,因病退休在家养病。

刚过五十岁就退休,这对老安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但老安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设想和规划如何走好人生的下一段路。《卷首语》中他说:“一天,读到恩格斯的一句话:‘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使我豁然开朗:人退了,思想不能退。”于是,在“理想是生活的钥匙,信念是生活的动力,勤奋是生活的希望”理念的鼓舞下,他决心在学习、提高上下一番功夫,不断提升自己把握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

于是,他先后参加了多家文学刊物举办的函授学习班。

于是,在文化宫等单位组织的读书辅导活动中,他成为一名活跃的成员。

于是,他先后受聘于《老同志之友》《晚晴报》《工商信息报》等报刊,在工作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生活。

这一切都是出自于一个目的: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对此,老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参加学习并不奢想当什么‘家’,也不需要什么文凭,我只是想:病休之后,不应当碌碌无为,不应当思想僵化,而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进。”以奋进的姿态追求人生,让老安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年轻时就喜欢写作的老安,退休后沐浴在新知识、新时尚、新生活的阳光下,热忱地认为把自己的才智精力投入到写作的实践中,是充实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他勤奋地创作诗歌、散文、随笔,写影视图书评论,写知识性的小品……尽所能把自己的情怀,通过多种文体真切地表达出来,真诚地倾述自己心灵的渴望与追求。二十多年间竟然在近60家报刊上,发表了600余篇文章,着实令人叹服。

老安在写作上的勤奋劲儿我早就有所感,他还给我留下“写作多面手“的印象。但当我认真翻阅他送来的《心灵的火花》诗文集的文稿后,才发现老安写作的成果比我所知的更为丰硕。我平时看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有许多他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即便看见过,也没想到是他的文章。

这部诗文集中的作品,无论是诗、是文、是论,还是知识性的小品,虽写法不同,各有各的风格,但总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帮助读者审视现实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增长知识的功力。其中尤以《说长道短》一辑里的260多篇短文更引人关注。这些评论性的短文,大多以某个社会现象为由头引申开来,加以评论,或赞扬,或针砭,或提醒,态度鲜明,彰显出一定的深度、锐度和高度。有些可称之为对某些世象说长道短的“袖珍评说”。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很醒目,催人联想,如《惩腐要严威自廉来》《莫为庸者搭台阶》《说钻眼》《失德官亦应受究》《形式主义的罪过》,等等。紧紧围绕社会生活实际,道出广大群众的心声,是这辑文章的共性。用时下的热语说,他们释放和传递出来的是正能量。

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安所以痴迷于写作,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其感情的基调生发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关注,而这种感情的基调又源于一种庄严神圣的责任感。当我们对于他的作品读之、感之、悟之后,自会发现在那简约朴实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激浊扬清的暖流。

诗文集中收入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若用文学理论的高度来衡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而融在作品中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情愫,依然能够让人心动。

写到此处,我忽生联想:当老安捧读这部他为之付出辛劳、浸着他欢心与焦虑情怀的文集时,心中定会涌动着甜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为它记载着老安几十年跋涉在文路上的脚印,因为它闪烁着老安心灵上的火花。

祝贺你,老安!2014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解明,1933年出生,祖籍辽宁省辽阳市,《沈阳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著名诗人。历任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诗词学会理事、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电影评论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诗潮》编委等职。恭贺安林庭同志《心灵的火花》付梓成书关秉达

从军英姿,昂首挺立;

为人忠厚,一身正气;

笔杆相伴,不离不弃;

华章抒怀,志存寰宇。

作者简介:关秉达,1948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国家二级编审,《老同志之友》杂志社总顾问、原总编辑。火花,心灵的热能——贺安林庭诗文集出版王希令

安老今年已属“80”后,我们结识,是在他退休之后。那时候常常喝点小酒,多是谈谈办报,唠唠气功。要真论起对文学的追求,应该说,他是我的榜样。这不是客套,安老在漫长而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虽然“始终没有迈进文学这个门坎”,但对文学创作确实孜孜不倦,而且其创作方向旨在对革命的讴歌和对社会的颂赞。

30年的军旅生涯,紧张的工作环境成了他创作的动力。当时的《志愿军报》《解放军报》和《文汇报》,见过他的诗文和报道;十年“文化大革命”,父亲蒙冤至死,母亲和妹妹悲病交加也先后离开了人世,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但他仍笔耕不止;到了古稀之年,不幸患上了脑瘤,可谁能相信,在这种难熬的日子里,还能在《晚晴报》上刊登文章。

安老,平凡中见高大!他坚强的意志和开阔的心胸——他的心灵的热能,迸发出了《心灵的火花》。

退休前后平凡60年,在全国60家报刊上发表600余篇作品。虽无惊人之作,但他以诗歌、评论、散文、随笔等各种样式,不断为时代而歌,其风格不朦胧、不做作、不说假话。

安老不是“名”人,但他是“明”人!部队多年的培养和母亲给予他的“正直、朴实、深明大义”的品格,在他的心中已开花结果。

祝安老长命百岁。2014年2月20日于沈阳

作者简介:王希令,1942年出生,辽宁省法库县人,《晚晴报》原总编辑,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诗作300余首、科学小品70余篇、杂文20余篇,编写知识类图书4册,著有《21世纪天人合一自疗法》一书。文友情深——寄语安林庭同志和爱好写作的老年朋友王选庆

新春传喜讯。今年春节刚过,我接到林庭同志的电话,他告诉我要出版一本个人诗文集。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表示大力支持。他同时让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我也答应了。只不过是他把这个栏目定为“名家寄语”,这,我可不敢当,因为我并不是名家,我们只是个文友而已。其实我与林庭同志不仅是文友还是战友,我与他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年龄,他只比我大一岁,都是耄耋之辈。第二,他是抗美援朝参军,我也是,他是1950年12月29日,我是11月19日,只是我抗美援朝未过江,成为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他从朝鲜回国后,在沈阳军区后勤部营房部工作,我在辽宁省军区后勤部营房处工作过,那时我们就相识并有了联系。第三,我们俩都是从青春年少就开始写作,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可以说都写了一辈子,一直坚持笔耕不辍。而最让我难忘的是,他退休后,曾在由我担任总编辑的《工商信息报》工作多年,这是一份行业小报,由省工商银行主办,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最多时达13万份。当时报社的人手不够,我特聘林庭同志到报社帮助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拿得起放得下,成为我非常得力的助手,受到报社全体同志的一致好评。

好了,下面书归正传,说说林庭同志出版的这本书。

林庭同志过去发表的作品,我随时随地地阅读过不少,只要看到是他写的,我都认真拜读,从不放过,从中也学习到不少东西。他写的稿件都是感情真实,贴近生活,文笔朴实生动。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所写的东西虽无惊天动地之作,但也能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和,道出了人间的真情实感,显示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应有的风采。”此言是十分准确的。

林庭同志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从年少写到年老,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发表了大量的各类稿件和作品,我认为这里面有三点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是有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笔耕之路的第一个路标,就是从兴趣开始的,林庭同志和我一样,由于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产生了坚忍不拔的毅力。有兴趣的人,往往都有一个追求和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奋力前行,而不是望洋兴叹,止步不前。所以想写作,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就会变不想写为我要写,变没的写为有的写,变写不好为我能写,只要你沿着兴趣的路标走,就会越走路越宽,越走越会有奔头。

二是要勤奋。“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这是个老话题。“勤奋”是驶向胜利彼岸的舟楫,是一切名人、伟人雕像下的奠基石。我和林庭同志都没有高学历,靠什么能发表大量稿件?我曾出版了6本书,编著了4本内部读物,所有这些靠的都是勤奋二字。林庭同志的勤奋我是有所目睹的。他在我们的报社工作期间,从来没有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有空他就抓紧时间写点东西,在这期间发表了不少稿件。林庭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帮助过一些老红军和老首长整理了20多篇革命回忆录,篇幅都很长,这是颇费心思的,确实比自己创作还要难,但由于他的勤奋和毅力,大量稿件被录用和公开发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勤奋和吃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写作不是轻歌漫舞,不是观花赏月,而是地地道道的苦差事。勤奋的反面是懒惰,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伟业,成功的大门绝不会向懒汉敞开,想写作就要战胜懒惰,让勤奋二字永远成为你前进的风帆!

三是不怕老。兴趣也好,勤奋也好,在青年时期、中年时期都能做到,那么到了老年时期还能坚持下去吗?林庭同志做到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10年前,他患了一种可怕的病——脑瘤。手术后,思维受到很大影响,难以写作,而后来,病情有所好转,于是他又拿起笔来,继续写作,当我在《晚晴报》上看“安林庭”三个字时,心中不觉一震,心想:真行!没有倒下去。特别是在他体力不是特别充沛的情况下,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将他过去几十年发表过的作品进行整理,汇集成册,加以出版,这不正是一种老有所为的体现吗!

老,是人生的规律,谁都不可能永远不老。但老并不可怕,年龄也只是个数字而已。古人讲过“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说的就是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辩证关系。减缓生理机能的衰老,就要首先从心理上不服老,就要“忘老”。“忘老”就会从心理上年轻起来,就会充满活力。前不久,我在一本养生保健刊物上,看到林庭同志写的一篇老夫妻俩登泰山的通讯,写得很生动感人,这不正是心理年轻、充满活力的写照吗!我想在写作上他也一定会继续写下去。人老爱好不能丢,活一辈子写一辈子,还要继续向写作的“泰山”攀登!头脑怕闲,不怕用,当然也不要太累了,要量力而行。今年2月19日,我在《晚晴报》上刊登了一首四行小诗,题目是《人老志高》:“转瞬之间已成翁/人老志高啸晚风/笔耕不辍有作为/勤奋二字伴终生。”我把这首小诗作为给林庭同志的寄语,让我们互学共勉,快乐幸福地安度晚年。

作者简介:王选庆,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少小离家,1950年参军,1981年转业,到地方办报办刊,1994年退休。中共党员,正处级,职称主任编辑(副高),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感悟《心灵的火花》张树民《心灵的火花》(安林庭诗文集)篇目和卷首语摆在案头,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同安老共事交往的情景竟历历在目。安老已年过80岁,是我的前辈,前辈出书,让我写几句话,思来想去,除了热烈祝贺外,再写点什么呢?就从安老为人和为文说起吧。

1991年底,我进入晚晴报工作,那时安老就在报社工作。当时安老担任报社办公室主任兼出纳员工作,安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谨、忠诚、正义感强、责任心重。工作之余,安老酷爱写作,《晚晴报》上“安林庭”的大名屡屡展现,涉猎的体裁也广,评论、杂感、散文、随笔、诗歌等,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苦思冥想,尔后跃然纸上,娓娓道来,文字透着老道和深意。有一次,好像是安老病了,报社班子成员去家中探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安老抱病之体,还坐在桌前修改着文章。我问安老,文章都是什么时间写的,他说,我觉轻,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后,都要拿出两个钟头或读书或写写稿子,水平有限,勤能补拙嘛!当时,我心里震撼,一位退休老人,竟如此下功夫,让后辈不用功者真是汗颜!安老就是挤时间、用心思,终于挤出了一部诗文集,这样的老者,真令人敬服。

我和安老共事一直到2003年,安老因患脑疾住院治疗,离开了报社。当时,我很为安老担心,因为病情一度很危险。然而,奇迹在一位意志坚定的老人身上发生了,安老不仅挺过了危机,而且恢复得很好,现在又有能力整理书稿张罗出书了。安老出书,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仅仅是为自己一生的酷爱做个小结,为后人留下一个永远的念想。我猜想,安老能从危难中安然走过,是否这个出书梦也给予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呢?

人是该有一点追求的,人是该有一点精神的,并用追求和精神去实现自己的梦!安老是这样,所以历经磨难而弥坚;安老是这样,所以80岁的老人竟比年轻人有劲头。这种精神,是后辈要努力学习的。

祝安老健康长寿,祝安老美梦成真,祝安老心灵的火花不断迸发。

作者简介:张树民,1963年出生,辽宁省凌源人,现任《晚晴报》总编辑,全国老年报协会副会长。一、诗歌之窗1. 不执行指示的人

某机关有一位助理员,

经常拟指示,发通报:

大家要按时出操到会,

大家要把总路线学好。

但是他自己呢?

让我们瞧一瞧:

起床钟当当地在响,

他说:“离起床还早!”

一会儿电话来催,“唉!怎么这样讨厌,

耽误了我的睡觉!”

他爬起来把电话摘掉,

爬回去又睡着了。

当!当!当!

开会的钟声响了。

他却不慌不忙,

还是那老一套。“开会是两点半,

三点去也不算迟到!”

他吸着烟喝着茶,

手捧着《红楼梦》在笑。

等他去的时候,

人家会已经开完了。

总路线学习日,

他装作不知道。

一会儿组长来叫,

他说:“我快快地就到!”

讨论时大伙说:“助理员你先发言吧!”

他这才着了慌,

翻翻笔记本忙说:“我的发言提纲不知怎么地丢掉了!(刊于1954年8月21日志愿军《前线后勤报》116期)2. 诗人旅行记

2月8日,诗人来到了380部队仓库,看到了十几把菜刀,管理员说是交上来的废品,诗人就把这件事记在本上:

菜刀刃未卷,

红锈生满面,

听说新刀多,

故当废品办。

2月21日,诗人又访问了380部队文工团,在他们房子周围看到了几堆黑东西,掏出了本子就写道:

远看是堆灰,

近看还像灰,

为什么这么黑?

啊,里面有生煤。

下了山坡,又碰见一中队的教导员。这又是一个材料,诗人写道:

毛衣色鲜艳,

领子露外边。

军人此打扮,

说来真少见。

2月12日,日头当空,天气晴朗,诗人步行到390部队二中队,看到这里每个房子都开着电灯,他又写道:

白天电灯开,

太阳说了话:“你们这样亮,

要我干什么?”(刊于1954年3月11日《志愿军报》567期)3. 唱春歌

今日农民喜事多,男女老少唱春歌;

唱得粪肥堆满地,唱得龙王打哆嗦。

歌手扬起催马鞭,正地播种干得欢;

日前撒的黄金种,如今麦苗绿满园。(刊于1959年4月16日《辽中县报》)4. 台湾海峡起风暴

台湾海峡起风暴,

万炮齐吼海呼啸,

打破艾贼的美梦,

烧毁“和平”的外套,

戳穿“旅行”的阴谋,

炸烂“自由”的旗号。

刽子手定要受惩罚,

战争贩子定被埋葬掉!(刊于1960年6月26日《沈阳日报》)5. 夺粮保钢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夺粮保钢志气豪,

众人拧成一股绳,

指标突破飞云霄。

工厂竞赛红似火,

各项指标都突破,

人人跨上千里马,

钢花四溅绣江河。

万里稻田泛金波,

一粒粮食一支歌,

各行各业来支援,

粮垛堆起天戳破。(刊于1960年8月28日《沈阳日报》)6. 铁拳落下命难逃

满腔怒火冲天烧,

古巴人民举钢刀。

钻进一个砍一个,

入侵豺狼全报销。

高呼古巴干得好,

同声怒斥美国佬。

雇佣军队全溃散,

铁拳落下命难逃。

今日东风压西风,

不容强盗胡逞凶。

海洋浪涛卷星斗,

铲除殖民红旗升。

中古友谊血写成,

誓为和平同斗争。

美帝胆敢挑战火,

世界人民不答应。(刊于1961年4月22日《沈阳晚报》)7. 颂春播

开犁号声冲天云,

土浪滚滚香迷人。

扬手撒下金银种,

秋后粮垛超昆仑。(刊于1961年4月23日《沈阳晚报》)8. 间菜

朝霞艳艳,

万道金光洒菜田;

战士们携篮间菜,

犹如缘海行船。

小白菜真嫩,

叶儿厚又宽;

装满一篮又一篮,

喜在眉头甜在心间。

自力更生闹生产,

不忘当年“南泥湾”;

改善官兵生活,

减轻人民负担。

我们的体质强壮,

我们的精神饱满;

保卫世界和平,

保卫祖国锦绣江山。(刊于1961年7月7日《沈阳晚报》)9. 金海银浪

金海银浪,

万里一片金黄,

丰收美景醉心房。

镰飞浪平,

劲从心里长,

镰过超金岗。(刊于1961年9月18日《沈阳晚报》)10. 北京焰火

北京焰火冲天烧,

五湖四海起金涛,

祖国朋友遍全球,

战士个个喜眉梢。

北京焰火冲天烧,

秋收捷报处处飘,

六亿颗心归一处,

三面红旗举得高。

北京焰火冲天烧,

花红全凭主席浇,

军民友情深如海,

建设祖国心一条。

北京焰火冲天烧,

人民战士握枪刀,

敌寇胆敢来冒犯,

狗头落地定不饶!(刊于1961年10月1日《沈阳晚报》)11. 官兵援秋收

蓝蓝天上白云飘,

金色稻海浪滔滔,

太阳透过白云笑,

喜赞官兵舞飞刀。(刊于1961年10月6日《沈阳晚报》)12. 颂党

钢花拍打长江浪,

粮垛直穿青云上;“乌金”破土染红日,

万里棉田暖心房。

祖国年复一年强,

战士持枪保国防;

爆竹连天迎新岁,

六亿红心齐颂党。(刊于1961年12月30日《沈阳晚报》)13. 战士一双手(外一首)

战士一双手,

全归人民有,

红旗前面把路引,

握紧武器跟党走!

战士一双手,

举起神枪敌发抖;

打倒三大敌人,

六亿神州得自由!

战士一双手,

本领样样有,

一只持枪保国防,

一只为共产主义盖高楼!战士两条腿

战士两条腿,

走遍祖国东西和南北,

赶走贫穷,

踩死妖魔鬼!

战士两条腿,

日行百里不知累,

人民一声令下,

不是走,而是飞!

山上没有路,

自己开,

河上没有桥,

自己搭起来!(刊于1963年6月6日《沈阳晚报》)14. 伟大的号召动天地

一声春雷天地动,

毛主席会见革命群众!

千万双眼睛看着天安门,

亿万颗红心飞向北京城!

毛主席啊毛主席,

伟大的领袖,人民的救星,

在革命大发展的紧要关头,

您总是率领我们勇敢冲锋陷阵!

毛主席啊毛主席,

您光辉的思想战无不胜!

您伟大的号召,

是我们战斗的命令。

我们工农兵,

心红骨头硬;

坚决听您的话,

永远闹革命。

关心国家大事,

不忘阶级斗争;

把革命进行到底,

消灭一切害人虫!(刊于1966年8月13日《沈阳晚报》并在8月15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晚8时农村俱乐部节目播出)15. 金色太阳普天照

党中央发公报,

七亿人民齐欢笑,

红旗如海花如潮,

金色太阳普天照。

钢流滚,麦浪滔,

核爆炸,震云霄。

英雄好汉是我们,

风流人物数今朝!

党中央发公报,

牛鬼蛇神胆吓掉,

人民江山钢铁铸,

蚍蜉撼树办不到。

阶级斗争咱永不忘,

革命到底不动摇。

对准反党大黑帮,

狠打狠斗猛开炮!

党中央发公报,

吹响世界革命进军号,

被压迫人民武装起来,

人民战争的烈火全球烧。

枪对枪,刀对刀,

吃人豺狼往哪逃!

彻底摧毁旧世界,

帝修反的末日已来到!

党中央发公报,

一轮红日当空照,

毛泽东思想传天下,

亿万人齐吹进军号!

坚决跟着共产党,

革命红旗迎风飘,

永远跟着毛主席,

共产主义一定早来到!(刊于1966年8月18日《前进报》,8月22日晚6时15分沈阳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播)16. 万岁毛主席

万水千山多壮丽,

万里征途风雷激。

万众高歌《东方红》,

万岁万岁毛主席!(刊于1982年4月27日《沈阳日报》)17. 质问王兴家

是什么愚弄了你简单的头脑,

竟然祭起了封建迷信的亡魂?

是什么玷污了你洁白的心灵,

居然做起了罪恶巫医的帮身?

是什么模糊了你明亮的双眼,

把恶魔奉作救命的灵神?

是什么驱使你爱抚的双手,

和巫医一同举起了钢鞭铁针?

你没听见那撕裂肝肠的哀号,

你没看见那斑斑血迹,累累伤痕?

这是求仙、求神的恶果——

害得妻子死于非命!

巫医终究难逃人民的法网,“鬼”“神”也现出了原形。

朋友,你心上的人被摧残致死,

这可是个难忘的教训!(注:王兴家是被巫医害死的女社员舒桂清的丈夫)(刊于1983年1月22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18. 春联

赞调整经济稳步发展百业俱兴旺

唱改革机构日趋完善千家奏凯歌(刊于1983年2月20日《沈阳科技报》新春联栏)19. 滔滔江水不够量(民歌)

梦里来到鸭绿江,

看看江水有多长。

长江再长比它短,

黄河不短没它长。

用它做尺量友谊,

滔滔江水不够量。(刊于1983年12月2日《丹东日报》)20. 读着学友的信

隔山隔水万千重,

素昧平生何相通?

遥望文坛远我去,

也来把酒话攀登。

非金非银非权贵,

盖世伟业醉余生,

遍地新花忽怒放,

夕阳笑比朝阳红。(刊于1984年4期《鸭绿江》函授版)21. 心里亮着一盏灯——上《当代诗歌》函授偶感

我也不晓得,

下的什么雨,刮的什么风,

明知你面向青年,

却硬要往里挤,往里冲。

一大把年纪了,

还逞什么能?

朋友笑:心俏!

老伴嚷:发疯!

想当诗人吗?

那是儿时的梦。

明知难成还要做,

心里亮着一盏灯。

咱们的祖国啊,

正年轻,诗意浓,

赶上好日月,

谁个不想歌,不想颂!(刊于1985年3期函授版《当代诗歌》)22. 追寻

我兴奋,年近六旬,又走进一所校门……

时间老人,牵走了我的青春,

牵不走一颗滚烫的心。

春风为我插上翅膀,

飞进“青年诗歌函授”的殿门。

从童话般的课堂上,

从荡漾着谷香的田野里,

从炽热的钢炉旁,

从闪烁的弧光中,

把失落的梦追寻。

祖国,像初升的太阳,

事业,如松柏常青,

我,纵然不能做一名诗人,

也不枉一个炎黄子孙。

我追寻,把真挚的诗情,

不倦的信念刻进时代的年轮。(刊于1985年9月27日黑龙江《老年报》)23. 心愿

告别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

问我有什么希望和要求表达?

勿念叨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

莫叹惜痛苦磨难中失去的美好年华。

给我一支多彩的笔,一张洁白的纸,

我要把新的生活从头描画,

和着祖国飞速前进的脚步,

捧出又一朵五彩缤纷的朝霞。(刊于1985年《未名诗人》9期)24. 芳香永驻万人心《沈城周末》整三春,

暮年深感得精神。

古今中外涉猎广,

衣食住行论及深。《茶话》余味思无穷,《天柱山》上果实殷。《荐文》花开朵朵艳,

芳香永驻万人心。

待到虎年新春到,

晚报花束更簇锦。(刊于1985年12月28日《沈城周末》)25. 除夕偶感

除夕夜途经北京与一学友促膝交谈,感慨万千。(一)

学友灯下海阔谈,

忽闻窗外爆竹喧,

辞旧迎新春潮涌,

不达诗峰心不甘。(二)

鸭函同窗整三年,

斗转星移银丝添,

有道天老人不老,

豪情远胜青少年。(刊于1985年9期《鸭绿江》函授版)26. 有党才有万年春——喜读《合阳报》

水有源头树有根,

见报如见众乡亲。

乳罗山上织锦绣,

金水上原献殷勤。

家家户户笑不绝,

村村镇镇歌声新。

千杯美酒举过头,

有党才有万年春。(刊于1987年3月9日《合阳报》)27. 乡思

少小离家老未归,

乡音乡容疑已违。

昨夜一梦故里去,

童友依旧情霏霏。

东堤杨柳列队迎,

西塘鱼儿盘中飞,

南畴麦浪连天际,

北坳古塔神威威。

列宗列祖九泉笑,

雨过天晴尽朝晖。(刊于1987年《文学之友》10期)28. 来不及的思索“一·一八”空难及其他事故随想

来不及思索,

就去了另一个王国。

留给亲人的是,

悲痛欲绝的哀号,

带给人们的是,

一串长长的惊愕。

于是有人说了,

飞机坐不得,

火车坐不得,

轮船坐不得,

汽车坐不得,

自行车也骑不得,

还是架步量吧。

可哪承想——

从高楼的窗户里,

飞下一只酒瓶子,

正好落在天灵盖上,

也砸碎了一个希望和欢乐。

猫在家里哪儿也甭去,

就保准飞不来横祸?

记得有一次,

隔壁一个氧气瓶腾空而起,

落下时穿透一家房盖,

从此,

那家人再也没有醒来过。

瞬间的过错,

造成了遗憾终生的罪过。

汲取教训吧,

朋友,

莫要再等待那来不及的思索。

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

千万把安全牢牢刻进心窝。(刊于1988年4月20日《沈阳交通安全报》)29. 致守库员

除夕夜,

爆竹声声

牵不走您深邃的沉静,

烟花漫漫

遮不住您明亮的眼睛,

您守护的岂止是一摞摞纸币,

分明是祖国明天的繁荣。(刊于1989年2月6日《金融信息报》,署名渭洋)30. 会计

终日与十个数码相伴,

编织希望的花环。

支撑着决策者的胆略,

牵动着追随者的心弦。

思考在精巧的运算中成熟,

向往在数码的跳跃中实现。(刊于1989年2月19日《金融信息报》,署名林汀)31. 醉翁楼感怀

醉翁楼上醉翁游,

不是醉翁莫停留。

举杯一饮三千日,

滔滔江河欲断流,(刊于1990年4期《阅读与评论》)32. 党啊,我与你

我听说你,

仿佛是读一个混沌的传奇。

地主老财说你是“共产共妻”,

乡亲们说你是救人的菩萨,

我稚嫩的瞳仁里装满迷离。

我认识你,

解放家乡的炮声卷着红旗。

你的战士们个个布衣草履,

对老百姓和和气气,

悄然间缩短了我和你的距离。

我投身于你,

在上甘岭的硝烟里。

面对镰刀斧头的神圣,

袒露了终生不渝的心迹,

我骄傲,我成了你忠实的儿女。

我跟着你,

几十年风风雨雨,

夜昼颠倒铭记你追求的主义,

良莠混杂不忘你诞生的真谛,

我自豪,在你的大旗下我永不停息。(刊于1991年6月30日《辽宁金融报》,署名林汀)33. 游鸭绿江抒怀

四十年前雄赳赳,

四十年后江中游。

硝烟烽火早逝去,

血肉情谊万古留。

两岸风光无限好,

兄弟携手抵浊流。

任凭风云多变幻,

红心永远亮心头。1991年10月17日于船上(刊于1991年《辽宁金融报》通讯2期)34. “八一”抒怀

戎马倥偬四十春,

硝烟烽火忆犹新。

豺狼凶残实可憎,

激我满腔怒火喷。

赴朝奋战五年整,

喜看神州固若金。

有道后浪推前浪,

没有过去哪有今。

改革开放无限好,

一代新人胜故人。

百年之后再回首,

马列红旗格外亲。(刊于1992年7月20日《晚晴报》)35. 难忘悠悠教诲情——贺《晚晴报》创刊七周年

三中全会万事兴,

报海刊林郁葱葱。《晚晴》堪称一独秀,

文图并茂实而精。

为老所乐金曲奏,

为老所养政策明,

为老所学催奋进,

为老所为鼓春风。

越老越活心越壮,

难忘悠悠教诲情。(刊于1992年7月27日《晚晴报》,署名林汀)36. 登泰山

八十一岁登泰山,一气飞上玉皇颠。

万里山林齐欢笑,雨雾缭绕舞翩跹。

天宫鼓乐震寰宇,盛赞人间多神仙。

吾辈心中念党恩,天下英豪共婵娟。(刊于2013年8月26日《晚晴报》)二、说长道短1. 发扬“为”的精神

太原街的脏和乱,过去是出了名的。有人曾说,人来人往,四面八方,什么人都有,谁管得了,卫生没个好。然而经过文明礼貌月的洗礼,如今太原街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在四月初的卫生检查评比中名列十条街之冠。现在又过去二十多天了,笔者去看了看,依然保持得很好。

可见事在人为。为者,干也。干,卫生就能搞好;不干,口号喊得再响,也是无济于事的。干,不仅领导要决心大,抓得紧,而且还要措施具体,责任落实,处处都有人管。譬如设立卫生监督岗,就很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不大容易的。有的人往往有一种惰性,随地吐痰、扔果皮已习以为常,非要别人随时提醒他才会引起注意。有了监督岗就可以帮助这些人克服不卫生的恶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干,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三月一阵风,过后就稀松。只要我们发扬“为”的精神,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沈阳建设成一个文明、礼貌、清洁的城市。(刊于1982年4月27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2. 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5月13日《陕西日报》上的报道《冲刺英雄张玉娥》,读后很受教育。我深深感到,在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中,赃“官”不治,坏人难除。大贪污犯谢家富之所以气焰嚣张,久难伏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杨含智这伙赃“官”保他。当然,在我们的国家里,像杨含智那样的赃“官”只是个别的。我们要像张玉娥同志那样无所畏惧,坚持斗争,正义就一定能战胜邪恶。(刊于1982年7月29日《陕西日报》)3. 这个古复得好

报载,西安市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义务劳动,使西安这座世界上仅存的古城堡,成为充满新、古、奇、雅特色的“城墙公园”。作为生活在外地的故乡人,我看了很高兴。有位同志却对我说:“你们老陕真行啊,搞起复古来了。”

这一番话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的许多文物胜迹,在历史上曾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向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些却得不到保护,反而备受破坏和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古文物的保护,许多重点文物得以修复。但十年动乱,使不少古迹又备受摧残,弄得面目全非。三中全会为文化古迹的发掘、保护、修复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现在正是在保持古城堡完整的基础上,以新的构思加以修复。它复的正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复的正是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复的正是中华儿女热爱祖国、不忘祖国的光荣传统。如果说这是复古的话,那么这个古复得好得很。(刊于1982年12月4日《西安晚报》)4. 不光彩的行为——评短斤少两

在最近一次物价检查中,发现一些国营、合营商店和个体户,用多种手法克扣顾客,特别是短斤少两更为严重,一共抽查了178笔,竟有86笔斤两不足,占抽查总数的48%。

这个短斤少两的数字够惊人了!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个小问题。何况这类事又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上干的,更值得人们深思!

胡耀邦同志在接见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代表时,发表了“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系列光彩和不光彩的行为标准,其中把“违法乱纪”归入最不光彩之列。这短斤少两算什么呢?在经营上属于违法,在责任上就是乱纪:一是变相涨价,违犯国家物价管理法令;二是欺骗顾客,有损社会主义商业道德。这种违法乱纪、损人利己的行为,最不光彩!

经商中的短斤少两,历来为人们深恶痛绝,不仅有骂娘骂祖宗的,还有踏断秤杆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最不光彩,被人们视为缺德,是市场中的阴暗面。

今日何日?新中国、新社会、新时期,千行百业的最高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万众一心振兴中华。不顾这些,还干短斤少两的事,配做新时期的商业工作者吗?法纪岂能容你如此胡作非为?

(刊于1983年9月16日《西安晚报》,该版的署名为本报评论员)5. 岂止亏了顾客

读了晚报评论员《不光彩的行为》一文,颇有小感。检查售货178笔,其中短斤少两竟达48%,可谓严重矣,应当评一评。

旧社会的买卖人,不克扣顾客者极少。尽管他们挂着“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牌子,而实际上欺是真,不欺是假。

今天,我们有些社会主义商业工作者,也干克扣顾客的事,就不仅是欺童叟,而是欺人民、欺政府了。这种一味捞钱,掏顾客腰包的行为,其本质是唯利是图。由此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臭气,在一些人身上仍然相当浓厚。

克扣顾客,短斤少两,不仅损害顾客的利益,而且对商业工作者来说,也短了社会主义的公德,少了人民商业的信誉,违背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绝不能容许的。(刊于1983年9月22日《西安晚报》)6. 读“山外清风”偶感《沈阳日报》新近增添的栏目:“山外清风”。好!

山里人常常以自己家乡的秀美而自豪,然而山外有山,把外地的长处采进来,补本地的不足,推进四化大业,的确是一件美事。

山外清香的风,它可以给人以启迪。在同样的条件下,外地人能做到的,沈阳人也应该能做到。当然不是说要照抄照搬,而应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做得更好些。

外地的先进经验如何学习,关键是落实。引进山外许多清风,牵扯到各个方面,报纸不能一登了事,还应当协同有关部门加以研究,使外地好经验在沈阳开花结果。这方面的情况,建议今后也应加以报道才好。(刊于1983年11月14日《沈阳晚报》,署名林汀)7.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看言谈看行动《沈阳日报》连续几天揭露了市试剂一厂某些领导人歧视、打击知识分子,把工程技术人员打入“冷宫”的错误做法,并且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读罢颇有感触。

党中央一再强调,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而是否保持一致,绝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要看言论,而更重要的是看行动。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重要内容。每个党的干部都要大胆地、满腔热情地使用和支持知识分子的工作。而试剂一厂的某些领导人却顽固地排斥知识分子,这能说与三中全会路线保持了一致吗?

试剂一厂某些领导人唯我独尊,蛮横指责工程技术人员:“谁让你发表论文!”“这个资料保密,没有我的批准,谁也不准看!”“我没让你搞异氮茚你就没资格看!”说穿了他们不怕四化搞不成,怕的是丢掉了个人的权势。这种错误做法既害人,又贻误了我们的事业。(刊于1983年11月16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8. 请看西安怎么运垃圾

沈阳街上的垃圾箱,早先是砖砌的,现在换成了铁的,算是进了一步,但仍显得笨重。

西安的垃圾箱也是铁的,看上去小巧玲珑,圆形的,底部还安了3个小轱辘,装卸搬运都比较方便。运垃圾的汽车车厢也是特制的,有盖子,不知道的人根本看不出是垃圾车。而我们沈阳都是大敞车,风天,走一路像天女散花似的,有的虽用苫布盖着也好不了多少。再看装运工具,西安是垃圾车上自带吊垃圾箱的起动装置,自个儿就把垃圾倒到车里去了,而我们沈阳却多了个铲车,显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照人家就多了。(刊于1983年12月2日《沈阳日报》)9. 小议“骨气”和“傻气”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开展以来,一些偶然失足的青少年,在形势和党的政策的教育下,纷纷悔悟,主动坦白。这是走向光明的起点,做得对,做得好,应当受到人民的欢迎。

可是,有少数敌视社会主义的亡命之徒,却咒骂这是“没骨气”。

什么叫“骨气”?青少年要什么样的骨气?我们说,骨气就是在邪恶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浩然正气。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为非作歹,罪大恶极,这正是一股邪恶势力。同这种邪恶势力坚决斗争,是一种浩然正气;及时悔悟,弃旧图新,走向光明,也是一种浩然正气,这些都是有骨气的表现。相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认敌为友,视友若敌,那才是没有骨气、没有人性的软骨头。

还有人认为,这些悔悟者“太傻气”,说什么“就干了那么一次坏事,别人又不知道,今后不再干就是了,何必自个把它抖搂出来,多不光彩”。

这是一种糊涂观念。古语说,知过必改,谓之贤人。知错就改,是失足青少年应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态度,这根本不是什么“傻气”“不光彩”,恰恰是一种聪明、值得赞赏的行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干了一次坏事,如果不坦白出来、求得组织的帮助,就难以改掉,就有可能干第二次、第三次坏事,直至掉进深渊。到那时,不仅大不光彩,并且将后悔莫及。如果要说“傻”,这才是“傻气”呢。

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要热情欢迎他们悔悟、坦白问题,鼓励和帮助他们走光明大道。(刊于1983年11月29日《法制周报》)10. 灌输革命道理的方法要讲究

我觉得对青年人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灌输,依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青年人政治觉悟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走向青年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那时的党团组织非常重视对青年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常常给我们做报告或讲课。像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党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都是那个时候学的。对于我的世界观的确立,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年动乱,把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抛弃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被那一帮骗子歪曲得不成样子了,许多谬论被视为真理,对于青年人的毒害尤甚。现在确确实实需要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灌输了。当然,现在的灌输与50年代有所不同。那时我们刚从旧社会走过来,对于革命理论感到特别新鲜有趣。确实是一张白纸,写什么就是什么。别说大人物做报告,就是连长、指导员讲话,我们也洗耳恭听,深信不疑。

现在的青年人就大不相同了。一是自幼生活在红色的摇篮里,受着共产主义的熏陶,对马列主义并不陌生,尽管对许多问题是一知半解,但毕竟懂得一些。二是由于受“四人帮”的影响,好多是非被颠倒了,因而许多青年人接受灌输的障碍就比较多。三是,由于社会向前发展了,现在的青年人较之我们那一代,思想敏锐得多,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强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灌输时注意这个特点,很好地用马列主义的原理解决青年人中的实际问题,用实际例证阐明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李燕杰的报告为什么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其奥秘在于:他对所灌输的对象了如指掌,同他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他所回答的问题,正是青年人需要知道的问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青年人不是不需要灌输,而是我们灌输的方法一定要得当。(刊于1984年1月3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11. 可怕的是责任心被盗

金银贵重,人所共知。其实还有比金银更宝贵的,那就是一个人的革命责任心。

大量金银被盗固属严重,责任心被“盗”则更为可怕。《从黄金大盗案看官僚主义的危害》(本报1月13日1版)一文使人看到,正因为沈阳黄金专科学校领导者的责任心被“盗”,所以才造成了工厂那么多的漏洞,使大量金银被盗。倘若领导者的责任心很强,金银大盗任子俊怎能得逞?又怎能隐匿那么长时间呢?

那么,是谁“盗”走了黄金专科学校领导者的责任心呢?答曰: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双脚懒动,良莠不分。哪里的官僚主义严重,哪里的问题和漏洞就多,哪里的犯罪分子活动也就猖獗。

因此,要堵塞各种工作上漏洞,就必须克服和铲除官僚主义,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刊于1984年1月23日《沈阳晚报》,署名林汀)12. 对失职行为不能原谅

对官僚主义造成的危害,有些人至今还不认识,甚至是恨不起来。不是有的人说,我每天也没有闲着,哪能都照看到呀?领导干部事多,工作面宽这是实情,但绝不能以此为理由,为自己开脱责任。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人民的事业,对人民负责是我们的本分,如果对人民所赋予的责任没有负起来,就是失职,丝毫也不能原谅。何况造成如此重大损失,岂可等闲视之,必须追究责任。(刊于1984年3月28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13. 扫“法盲”关键在干部

4月3日,《法制周报》刊登的《综合治理扫“法盲”》一文所论极是,但尚感言犹未尽,现略续一二。

笔者认为扫“法盲”关键在干部。干部是各项事业的带头人,干部的“法盲”帽子摘掉了,解决群众的“法盲”问题就好办了。目前,干部中的“法盲”确实不少。有的干部是全“法盲”,在法律上一无所知,既不懂,也不学。己所不知,何以施人?自然就谈不到宣传法律、依法办事了。有的干部是半“法盲”,学倒是学了—点,但似懂非懂,一遇到具体问题就糊涂起来。有的干部则是假“法盲”,对法律条文,他们是清楚的,却佯装不懂,把自己所掌管的部门视为独立王国,专横跋扈,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凡此种种如若不扫,法制是难以真正实施的。

扫干部中的“法盲”,办法有三。一曰教。把学习法律作为干部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如办短期法制轮训班;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时,组织干部旁听。二曰考。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在选用干部时,要把法律知识作为一项考核内容,不懂法的不用,或者经过补课后再用。三曰罚。奖惩严明,对知法、执法好的奖,对法律毫无所知或明知故犯、无法无天的罚,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绳之以纪,触犯刑律者要坚决依法制裁。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正沿着正确的轨道蓬蓬勃勃地前进。为保障这一事业的顺利进行,法制的健全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扫除“法盲”势在必行,各级干部务必率先行动。(刊于1984年5月8日《法制周报》)14. 我的目标在哪里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喜爱文学,但多年来一事无成。我还爱好体育,想成为优秀运动员,可运动生命已过。我还想学画画,学书法,学弹琴,结果无老师指导,都宣告失败。现在我又想,还是学写作吧,将来当个作家,可却求师无门。您能帮助我吗?——中学生刘梅刘梅同学:

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多种爱好,这不是什么坏事。我年轻时和你一样,也幻想过文学事业,现在50多岁了,仍一事无成。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个:一是理想的基点定得不完全对,二是把实现理想的途径看得太简单了,三是缺乏正确的态度。

我们的理想是中华的振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把理想的基点定在这上,你的“家”才有灵魂,才有活力,才有归宿,才有实现的可能。南京工学院讲师韦钰的理想是“看见人家富,更觉中华要振兴”,刻苦攻取博士学位,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如果胸中没有大目标,仅仅为“家”而奋斗,不仅不可能成为“家”,而且有可能走上歧途。

从未听说过,谁想当什么“家”就能成为什么“家”的。我们党的许多干部、无数工人师傅和那些科技人员,他们开始也不都是想当什么“家”,然而许多人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能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成就一项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有专一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爱好虽然广泛,但也不宜太多,更不可平分精力,而要抓住主攻方向,下功夫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没有牺牲精神,不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你说你想学习写作,却求师无门。其实,师门就在你身边,你目前是学生,最要紧的是把各门功课学好,打下个好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对文学多下点功夫。倘若对功课不热心,甚至连课堂作文都做不好,谈何当作家?

我讲的都是些老生常谈,不知对你有否帮助?祝你进步。(刊于1984年5月14日《沈阳青年报》,署名林汀)15. 应制订机关工作法

制度不健全,也是造成工作扯皮、互相推诿的一个原因。

应当有一部“机关工作法”,对各级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制约。凡一件事牵扯到几个部门,应当明确规定一个牵头者或主裁呈办单位,并赋予其一定的权限。要划定主裁单位与协办单位的关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使之有章可循,出了问题也便于追究。要明确机关受理基层请示报告的时限,对特急事项要有特急的处理措施。(刊于1984年8月31日《沈阳日报》,署名林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