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新商业,新媒体与逆袭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8:46:21

点击下载

作者:沈帅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迭代:新商业,新媒体与逆袭之路

迭代:新商业,新媒体与逆袭之路试读:

前言

懵懂少年时,写作常怀着的是“一鸣惊人天下知”的壮志与野心。

青春少年时,写作常怀着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怀着的是白衣少年与红裙少女的浪漫幻想。

少年初长成时,自以为一支笔可以征服世界。

其实一切破碎之日,才是少年长成之日。

读书破万卷,下笔不一定有神。不见一些生死疲劳,不见一些恩怨情仇,不亲自奏响一曲挽歌,吹响一支号角,是写不出好文字的。“念想”这事,一旦在心底埋下了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即使一时被困,也随时会冒出来。所以,过往之生活一直在积累素材,积累一些洞察。多年前,我刚开始写长文时,我的阿姨曾送我一句话,她说:如今虽仍显稚嫩,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认识慧敏老师五年了,从她第一次发出邀约迄今,数次提笔,数次放下。感谢她的宽容和耐心。

在我心中,出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若没有足够的准备与积淀,那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垃圾。我有一个直观的标准来衡量之,那便是:有朝一日,我可以把它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而不感到害臊。

五年间,经历一些悲欢离合,经历了一些成功与光荣,破碎过一些梦想与期待。第一次开公司,不小心上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家实业公司一路顺风。做成了百万“大V”,写过几十篇千万级阅读量的文章。当然,也亏过钱,失败过。

恍然如梦,五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从前,我以为自己是孙悟空,什么都可以。后来我觉得自己是猪八戒,为太多东西所困。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或许,我们还是沙僧,一生都用来寻觅那个被打碎的琉璃盏。

这本书,我想分享关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与洞察、妥协与抗争。关于商业,关于媒体,关于个人认知,关于爱。你可以看到在如战场般的商场上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那些用钱堆出来的教训。

和你分享我做互联网、新媒体、电商的心得。亦与你分享实业之维艰、生意之凶险。

亦与你分享爱恨情仇,分享那些亲身经历、口口相传的往事。

在整理和撰写这本书时,我也全面复盘了过往的思考,让我获得了一次非常宝贵的梳理机会。

在翻阅三年前的资料时,甚至发现当时采访的那家公司已经不在了,或者早已转型成了另一个模样,这也让我更为敬畏。我常常思考,我所写的到底有多少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同样,很多所谓的金科玉律都已经崩溃,这个时代的变化快得惊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持学习和迭代的原因。

在本书撰写之际,我对慧敏老师说:我们来个十年之约。十年后,我若经商成功,就写一本自传。十年后,我若默默无闻,便化名写一本小说,把这些年的经历印成文字,留给大家娱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希望先由这本书开始,开启我们的十年之约。只要它能够帮助读者哪怕是一点点,这便是它存在的意义。

我亦希望,它于再版之际,可以收到你的建议和补充。

我相信,这本书将拥有生命,超越纸张或是电子文档,变成你我之间的连接。

我爱这个世界。

读者可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反馈意见,备注:读者。第1篇新商业当互联网变成了底层基础设施,当消费者发生了本质化的改变后,新商业诞生了。它彻底有别于传统商业。全新的商业逻辑、商业规则、商业模式将全面袭来。第1章商业环境在迭代1988—2018年,每逢“8”都发生了哪些影响迄今的事件

时光过得飞快,或许某些时刻你还以为十年前是1998年,但其实那是二十年前了。

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都是不平凡的年份。作为一个历史宿命的支持者,我总是感觉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下面先回忆一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都发生了什么。

1 1978年

1978年,中国近代最具有意义的一年,某种意义上,仅次于1949年。这一年,有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因国家的变化而改变。

这一年对于中国最广大的群众的意义是:通过读书与奋斗,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生活,变成了广泛性的可能。几乎所有那个时代的人回忆起那一年,都是充满兴奋的。

关闭已久的龙门再次打开。龙门之下,江水滔滔,鱼儿开始欢腾。他们纵身一跃,逐渐形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中产阶层。

2 1988年

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十年。

这一年,中国人逐渐开始脱掉千篇一律的中山装,城市里开始出现了“喇叭裤”。

3 1998年

1998年,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东南沿海已经富裕了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成了现实。

无论《资本论》还是《国富论》,都是建立在人是趋利的前提之下。制度要做的,并不是均贫富,而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

这一年对于所有人的共同记忆是:《还珠格格》上映,轰动亚洲,风靡全球华人圈,并打破中国电视剧收视纪录,收视率创造中国第一、亚洲第一,重播率最高突破65%。“小燕子”赵薇一飞冲天,红遍亚洲,成全民文化偶像,开创中国流行文化偶像巨星时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赵薇的海报。据说:很多居民因为在看《还珠格格》憋着尿,等到广告时间才去撒尿。这一并发行为还引发了自来水厂的水压不稳。

在大洋彼岸,微软宣布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98上市。图1-1为微软公司时任CEO。上市首日,疯狂的粉丝们如同日后的“苹果”公司粉丝一样,抢购Windows 98的光盘。当时的“苹果”公司被微软打得离破产不远。最后,微软向“苹果”公司注资,“苹果”公司才得以生存下来。而微软注资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触犯反垄断法,想留个半死不活的对手。直到2000年,我国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才开始拥有像样的计算机机房,当时进机房还需要穿鞋套。图1-1

搜狐的张朝阳和网易的丁磊在这一年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在1997年便分别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各自“独领风骚”好几年。丁磊一度蝉联“中国首富”。张朝阳于2008年让搜狐达到了巅峰,随后便走上了漫漫的迷茫期。而丁磊的网易,在几经风雨后保持着坚挺,多条业务线都焕发着生机。

这一年的11月11日之后的一天,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2017年年底,腾讯的股价最高达到394港元,成为亚洲最值钱的公司。

这一年,李彦宏已离开了华尔街,加入了一家名叫“搜信”的搜索引擎公司,还没有准备回国创业。这时马云依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个疯子。

在1998年时中国,搞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一小群人的事情,也不是什么赚钱的事情。中国最赚钱的一群人是温州人。“温州”模式逐渐走向巅峰,其后迷失于套利之中。

4 2008年

当时光进入了2008年,年初遍布多个省的雪灾,使得春运接近瘫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句“多难兴邦”传遍大江南北。那一年,虽然四大门户网站都已经上市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配角。传统媒体逐步达到鼎盛,绝大多数人依然通过电视、报纸来获取信息,比如对奥运会的传播和关注。

这一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人的自信和爱国情怀推到了顶点。中国人拿下了一块又一块的金牌。

奥运会结束后的第21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其实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做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资金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当时的形势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坏。但随后雷曼兄弟崩盘,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回望2008年,其实当时有很多次产业全面升级的机遇,但我们最终迷失在路口,令人惋惜。

总的来说,站在2008年这个时代的路口,实业正在走向不赚钱,外贸出口逐步走弱,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依赖愈发严重,互联网与房地产双双进入“狂欢时代”。

5 2018年

弹指一挥间,2018年已经到来。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

四十年,我们分明已经拥有了更多,但是我们却比以往更焦虑。我们想要更多,却又没有了当年一穷二白时的勇气。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长辈和他们的朋友们重拾学问,从头再来。他们真真实实地重新将自己的命运拉回了正轨。2017年,我看到网上充斥着不再相信教育的言辞。其实,教育没有那么差,当然也没有那么好。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不相信教育和奋斗,那么等待你的是永远的绝望和麻木。

2018年,无论是中美关系,还是中国的改革深化,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挑战意味着风险和机遇。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进入“深水区”。或许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再一次发生下岗潮。

制造业全面南迁至东南亚地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可能有一些掘金机会。

已开通的高铁线路、不断开工的新高铁线路,正在重塑这个国家的“格局”。

20世纪末,看不起、也看不懂浦东发展的老上海人,错过了整个红利期。

21世纪的前十几年,看不起、也看不懂电子商务的广州传统商人,将“商贸之都”的宝座拱手让给了杭州。

除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外,中国会出现和这个三大经济圈相提并论的新经济圈。抓住这一波机遇的核心是,保持谦卑、保持改变、保持血性。

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初的崛起依靠的或许是勇猛、机灵与运气,但真正的崛起依靠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力、毅力和更长远的智慧。历史新格局下的新变革与旧教训

1 互联网的战国

小米公司成为经典商战案例——起于青萍之末,随后“木秀于林,风欲摧之”,而后力挽狂澜。

当然,没有企业是完美的,小米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哪家企业没有问题呢?能如此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雷军心心念念的那个“江湖地位”,不出意外的话就真是他的了。小米的成功,最为关键的不仅仅是其抓住了智能手机的大浪潮,雷军本人宏大的格局观、迭代改良的速度、对市场的把握,都值得我们仔细学习。

我们还要思考的是:作为群众,围观了这么多年,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对待所有商业案例,我的态度一直是:不能全信,不能不学,不能掉队。

雷军之前投资的凡客,只能作为经典失败案例出现在商学院里了。犯的错,大家都总结了一轮又一轮了,我不认为今天他做好一件衬衫,就还有机会大翻盘。因为早就“变天”了。站在六年前的风云交际处,凡客并不是没有机会跃过龙门,恰恰是因为太顺利,野心跑得比实力快。

当年雷军也是少年得志,带领金山想打败微软。小米之于雷军,最大的意义是,能不能让他在中国商业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2016年年中时,没有几个人会觉得“拼多多”能成为电商的第三极。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电商平台的版图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拼多多”绕开了重点防线,渡过大渡河,又获得了“老大哥”腾讯的大力支持。而今电商界大有“三分天下”之势。究其原因,对中国更广大的低线市场的洞察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天下从未有不变之大势。暗潮之下,能抓到用户真正的需求,又能“抱上大腿”,依然可以逐鹿中原。这就是巨头们为什么在不停收购的原因:虽然现在看似很安全,但是谁知道会不会有人突然从某个缝隙里杀出来呢。各个行业都在兼并、整合,新的“托拉斯”正在诞生。

腾讯的盟军与阿里的帝国,对峙不断升级,而百度的“日不落帝国”终究缩到了“英伦三岛”上。更让人绝望的是,如果百度的“All in AI”的反攻失败,腾讯、阿里,就连“今日头条”都不会让它有机会来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不过四年前,百度还是一个不可侵犯的“巨无霸”。

2 商业地产的乱世

腾讯入股了永辉,阿里收购了大润发,线下的战火再度被点燃。很多人兴奋得不行,以为商业地产又开始回春了。对不起,巨头的加入只会让小玩家更绝望。星巴克的上海太古汇旗舰店,直接把这个城市乃至华东的六省一市,对咖啡店的审美往上拔高了三层。

太古汇是一个好地方,位于川流不息的南京西路。从中华民国起,这里就是风水宝地了。但是你到梅陇镇、中信泰富、818广场看看,只能用“惨淡”两个字形容,那里的顾客比服务员还少。

你再到南京东路人民广场的起点看看,世茂百联、雅居乐、第一百货全部处于停业或整体改造的状态中。

二十年前,你在这些位置随便卖什么都能发财。

恒隆广场的办公室都开始租不出去了。十年前,这里曾是白领们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外企都搬到外环线以外了。原因就是:极度饱和。这些年,大量的钱被重复投到了太多地方,结果就是大家都别想赚到钱。“地段论”已经开始崩塌了。在上海,有十七八条地铁线正在往市中心外铺开,正在颠覆地产界的“占地为王”的千年逻辑。起码,地段没有想象中那么值钱了。杭州、深圳、广州都是如此。

举个例子: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到了深圳、广州、深圳。他看所有地名都一样,哪里配套好,哪里方便,便住哪里。所以,珠江新城、福田、钱江新城才有机会起来。

但是这个上海人如果在上海待着,则还是记得现在黄浦区是“南市区+老黄浦+卢湾区”组成的。所以那些老上海人,没几个能走出“地段论”。他们全部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暴富的机会。当年如果投资浦东的任何一个地段,或者是虹桥,哪怕是嘉定,都是有机会的。

浦东的房地产,完全靠人才移民撑起来的。因为他们没有受那些“地段论”束缚,没有受老思维的限制。当然,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有眼光,但更多的人是抓住了机遇。本地人,过去是不买房子的,因为国家都分了起码一套公房。过去被羡慕的东西,终究会羁绊你。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在等拆迁,就是不买房子。

我对上海人没有意见,我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实话,这些毛病不是上海人才有的,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偏见。抛掉偏见,才会打开世界。

放眼全国,高铁犹如大城市的地铁,正在改变这个国家的“格局”。古代九省通衢处、北少林发扬地、秦始皇灭六国的起点,都会迎来崭新的时代。

我国的南方、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不过是因为地理优势,才获得政策红利长达四十年。就像当年的东北,曾经的共和国的长子,如今不断衰败。又像逐渐走向平庸的老贵族——香港,一次次错过了历史的新机遇。

仔细想来,不过是时代机遇罢了。时势造英雄是也。

下一个时代,属于中部地区。中原大地等了那么多年,终于该上场了。

3 历史的往复

秦始皇很早就看到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危机来自匈奴,所以他要修长城。

他也知道南北地区要打通,所以他要修运河。可惜他太着急了,搞得基业崩塌。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就叫作格局和视野。只是他失败了,所以这一切都叫作暴政。

后来有个人叫杨广,即隋炀帝,北征高丽、修运河,亦是把自己搞到死。他比秦始皇还惨,起码始皇帝没有亲眼看到自己帝国的崩塌。

刘邦知道靠自己很难打过项羽,那么多年只能忍着,不停收割周围。最后决战之日,刘邦的实力早已超越项羽。项羽并没有错,他只是失败了。

很多年后,朱棣也是采取了“孤注一掷,直取南京”的战略,最终,朱允炆是死是活变成了传说。朱允炆错就错在,被儒家教条束缚,不想背上杀叔叔的罪名。

老朱家的皇帝,后来是一个不如一个,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自“片甲不能下海”后,国运的逆转就已然开始。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轮番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开始这些国家放在骄傲的中原皇帝的眼前,估计都不想多看。但是人家后来成了“日不落”帝国。

崇祯是真惨,收拾了烂摊子,还不得好死,从至高无上到吊死于煤山。还有谁比他更惨?如果他逃到了南京,有没有机会翻盘?大概是没有。

中国被耽误的284年,正是西方人征服世界、到处圈地抢地盘的284年。清政府错就错在,没有看到世界,只看到了中原和江南。大清朝永远在提防关外,而外族永远在想翻过山海关占有肥得流油的万亩良田。最后,大炮是从吴淞口、虎门、威海卫打来的。大清朝被打得屁滚尿流。老佛爷逃出了紫禁城,也只能吃窝窝头了。

其实他们错就错在,看中的只是存量,没有真正的格局与视野。

4 改变,给自己换一种思维

不要用老眼光看人,不要以为优势永远不会被颠覆。

要知道,优势一旦被颠覆,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有一些积累的人脉也别太得意。什么别墅、豪宅,能保你一世安稳?难。

普通人怎么翻盘?不要抱怨,不要把时间花在已经无法翻盘的游戏上,就还有一线生机。

实话说,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确实很难。他们面临的是比上两代高很多的生存成本。这让他们一直无法完成最基础的原始资本积累。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换一种思维。这又回到了这两个词——格局与视野。1979—2017年,大江大海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没有哪一年是独立的,即使它曾经看起来无足轻重。

1 逝去的人们

2017年,老王以废铜烂铁的价格卖掉了经营了二十年的厂子里的所有设备,宣布从此金盆洗手,不问商场。他现在的爱好是种花、喝茶。

老王有过日进斗金的日子,那是一段光辉岁月。他说:“机器一开,黄金万两。”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2017年,代表德国工业顶尖水平之一的德玛吉,宣布关闭其在上海的工厂。大量民营资本及外资或将工厂卖掉,或迁至海外。一个时代最终落幕了。比较嘲讽的是,在“工厂主”圈子里最被人羡慕的是,那些因土地被征收后获得高额补偿金,然后做起了“寓公”的那群人。

和很多老一辈的商人一样,老王爱抽黄鹤楼烟,喝茅台酒,爱讨论国际大事。卡扎菲、萨达姆、小布什等都是老王的话题。

但是他们终究落幕了,和他们一起退休的还有那锈迹斑斑的机器,以及曾代表财富的桑塔纳汽车。

2 2003年与2007年,隐藏的转折点

在我看来,中国实业的第一个真正转折点是在2003年。从这一年开始,房地产的资本回报率开始逐渐超过制造业。而第二个转折点是在2007年。那一年,中国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指数达到了“千禧年”以来的顶点。同年,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在发酵。

截至2017年12月底,我们恰好度过了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段时。这亦是中国实业的十年迷茫期。曾经有过无数企业家踌躇满志,抱着“以产业报国,以实业立国”的壮志。后来,他们都变成了房地产专家和金融专家。

在“千禧年”的某一个夏夜,我和远房表哥致远在外滩玩。那一年,“亚洲第一弯”刚开始服役没多久,距离被拆除还有8年。我记得致远那天穿着牛仔衣,刘海儿接近眼睛。这一年,致远刚从名牌大学毕业,在陆家嘴工作,意气风发。他请我吃了哈根达斯冰激凌。致远说:“阿波,你要加油。以后吃哈根达斯冰激凌就像吃光明冰砖似的。看到东方明珠没?以后天天可以在上面吃饭。人要有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7年过去了,现在我确实吃哈根达斯冰激凌和吃光明冰砖没有什么区别。致远变成一个有点儿秃顶的中年人,牛仔衣再也穿不下了,在陆家嘴混得不好不差,年薪上百万元,开销也要上百万元。年轻人看着很是羡慕,在同辈眼里也就“还可以”。他不太想往上走了,也走不动了,依然上班、下班、还贷款。其实,中年的暮气可能就是在那一刻——突然不想再突破了,认命了——开始的吧。

我依然思念“千禧年”。当外滩报时钟声响起时,永安百货二楼的萨克斯吹响时,每一个人都驻足停留,都在仰望。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向往着未来。今天,那种难以名状的东西正潮水般退去。我们终究会与过去的自己走散在时光里吧。

3 互联网的2017年

对互联网产业而言,2017年是沉闷的一年。这个行业早已不再是“英雄不问出处,爱拼就会赢”的地方了。垄断势力重新媾和,形成了互联网的“托拉斯”。“草根”创业变得非常稀少且不现实了。中国人历来喜欢看“草根”奋斗的故事。没有这些故事,一切都显得不再性感。

但就算身处高位,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即使是现在的“BAT”,百度也逐渐掉队了,而“AT”形成了新的两极。2017年年底,腾讯的股价最高达到394港元/股,成为亚洲最值钱的公司。若干年前也曾有过这一盛况,那家公司叫中国石油。

有个福建人,叫张一鸣。他创办的“今日头条”在一片不看好声中跑了出来,拥有了亿级的用户数。从50个员工到1万多个员工,只用了4年的时间。

这一年,小米打了一场极其漂亮的反击战。小米生态链里的众多产品,重新被挑剔的年轻人接受了。小米逐渐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与此同时,小米的老本行(手机)的出货量实现了逆转。曾是华东最大的水货手机交易市场的“上海不夜城”,如今只能用“凋敝”来形容。与此对应的是,电商和国产手机的崛起。在菲律宾的大街上,伫立着OPPO和vivo的广告牌。老罗终于找到了商人的感觉,锤子手机终于从垂死的边缘被拉回来了。

2017年,是时代交接的一年。

4 何为改革

公元前302年,一个弱小的国家——赵国,受到中原大国和北方蛮族的双向挤压。他的国君赵武灵王宣布推行胡服骑射,从此踏上了一条强国之路。而“改革”这个词便诞生于此处——改掉原来的衣服皮革。

改革与创新总是艰难的。但又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同声传译曾是一个非常高端的职业,做得好可以年收入上百万元。但是现在,这个需要多年教育培养的职业,受到了来自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战。顶尖人类专家的翻译可以做到98%的准确度,但是机器的准确度已经可以做到99.8%。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譬如,欧洲的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会持续衰落。欧洲的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亦是不断下滑,在科技领域,几乎是乏善可陈。而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他们组成的联军还曾踏入北京城内。

唯有创新、变革、清零,才能进步。我们决不可有哈耶克说的“致命的自负”。

于个人而言,亦不可有安于中产的犬儒与保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切都在迅速变化,并且无迹可寻。这就是这个时代最迷人和最可怕的地方。我们的心中,应该有一首诗,同时也有一把剑。用“诗”告诉自己,要慢,要留住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用“剑”,等待机会,一剑封喉,去抓住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船票。2018中国经济宏观趋势分析

1 宏观来看

先来从宏观上复盘一下2017年的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先看出口。2018年,特朗普减税、美联储将继续“缩表”,以及“中美贸易战”的持续作用,这都会影响我国出口业务,而我国经济目前对出口的依赖还是比较大的。

再看投资。大量二线城市的地铁项目被取消。而重点城市已经明显过度投资了,投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

被大家给予厚望的消费,从短期来看,并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什么呢?

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速开始低于人均收入。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的中位数,从2016年的8.4%降至7.0%,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9%。这说明贫富差距在继续扩大。

反映贫富差距的科学数值——基尼系数,在2016年为0.465,在2015年则为0.462。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则容易出现社会动荡。也就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匀,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并未获得增长。那么又何来消费呢?

2 微观来看

自2017年年初以来,各个行业的行情都处于下行趋势。淘宝、京东的数据都在下降,线下的城市综合体(Shopping Mall)的数据更是一塌糊涂。但是,一二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的开业速度好像没有降下来,上海在2017年新增将近80个大型城市综合体。

这背后折射的问题是:资本过度投入,使得资本回报率大幅度下降,回本周期大幅度拉长。

举个例子:上海最好的商圈之一徐家汇,在五年前,这里的一家餐厅只要不是不太差,顾客就餐得第一个小时以上。但自从零售行业凋敝以来,整个商圈都开始改造成餐饮行业。最好的餐厅,顾客也不用等那么长时间了。

制造业在2018年将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环保。“十九大”明确提出不要金山银山,而要青山绿水。这对于制造业而言,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很多工厂的环保都是不达标的。有一些工厂主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毛利润不到5%,如果环保方面要上硬指标,那么有的人可能就选择不做了。这折射了另一个问题:传统产业过去之所以赚钱,很多是基于不正规的操作,比如忽视环保问题。而中国在大局上要想长期繁荣,则必须要重视环保。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将进入一个起码五年的改良GDP质量周期。

3 人性

200年前,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中提到:个体总是趋利及利己的,市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将资源投入到赚钱的领域。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被资本主义奉为圭臬。但是,这个理论目前遇到了问题:资本过度投入,人类过度趋利,财富分配一边倒。经济危机便会不断出现。为什么?

因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钱不流通了。而钱(尤其是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流通起来才能产生价值。今天,所有企业要面对的问题便是:一方面,金钱过度向少数人集中,而人作为个体,消费需求总是有极限的;另一方面,老百姓的钱被房地产套住,这是一群广大的“想消费而没有现钱消费”的人。

今天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不可贸易品对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已经高得非常离谱。大量的资源要素都被吸收到不可贸易部门,创造了泡沫(地产和金融交易繁荣),而可贸易部门、有效率的部门、制造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出,从而压制了出口利润,侵蚀了科研能力,影响制造业的竞争力。

换句好懂的解释就是,货币固化成钢筋水泥了,变成了固定资产,而不是生产资料,所以现金的流动性大幅度下降。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资金涌入实业,实业就会复苏。他们同时还有一个观点: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毁了实业。这句话乍一看是对的,但是仔细思考一下是错的。如果资金仅是简单地涌入实业,那么导致的一定是更多的企业恶性竞争,更多的企业死掉,绝不是复苏。资金只有通过科研创新这一条路,才能给中国实业带来生机。中国基础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仅靠复制规模、投放海量广告,已经不可能赢得市场了。

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样。譬如,有几个朋友和我说,这两年一些特定的领域市场好到“一塌糊涂”。但是一定要记住,肿瘤导致的恶性扩散,是会慢慢传到全身的。

上海在近两年出现了人口净流出,原因是生活成本攀升导致部分人群被迫离开(抑或是战略性离开)。这种形势会持续,企业会更加难做,用人成本会更高,各项支出都会攀升。跟不上的企业一定会被挤出市场。北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可能中国长达40年的繁荣,让这一代人忘记了什么叫作周期。很不幸,一个平淡的“L”形周期到来了。对个人、企业来说,能力将大于运气。

每一个人都将带着“手铐”,至于你是起舞,还是干等着,由你决定。

如果你选择起舞,那么机会还是有很多的。每一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一个机遇点。更重要的是,认清现实,调整心态,然后一往无前。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厚积薄发,以待天时。

三四线城市的人口依然在向二线城市涌入,各省会城市纷纷推出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或许,我国产业过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的局面,在未来十年内会扭转为“多点开花”的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依然保持着活力,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去那里拼搏。

在一些新兴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中国已经引领世界发展。

通过对诸多行业的分析后我发现,尤其是在汽车市场,三四线城市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数据:三四线城市的人更愿意用一年的收入购买一辆车。而在一线城市,这个人群占比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为,没有过高的负债和负担的人更倾向于消费。而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依然处于炫耀性消费阶段。

但是,我们一定要正确地理解中国市场。这个市场混合着四个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与之对应着的是,不同的人群展现的不同观念,而这些人还具有不同的收入、学历、文化和原生家庭。所以,如何才算是正确地理解中国市场?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唯一解和标准答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邓爷爷说得对,“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在长“L”经济走势下,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得定战略、下计划了。超大型跨国企业也早已开始更加细化地划分中国市场板块了。以前简单的“南区”和“北区”划分,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竞争需求和格局了。这里插一句:中部地区极其值得关注。

综合观之,那些老的、旧的产业必须走向改变和创新,那些新的产业必须让概念落地,应“虚实结合”。而那些已经相对富裕的中产阶层,必须放下过去的小成绩,朝前看。社会必须解决分配机制上的问题,让更多人变得富裕,限制少数阶层的过度膨胀。

4 东南亚市场

中国的内需不振,传统意义上的欧美市场“外需”也不振。但是新的外需市场出现了:东南亚地区的崛起。

东南亚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世界各国习惯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六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

1967年,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个国家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其已有10个成员国。

首先分享一组数据:

·东南亚总人口:约6亿。其中,青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

·互联网在线用户:约2.6亿。预计到2020年,将拥有约4.8亿在线用户;

·GDP增长率:2014─2017年为8%;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这组数据高度接近三十年前的中国人口结构,某种程度上将再现中国的人口红利。但是东南亚市场的战略纵深度相对较差,相关产业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过强,周期性明显。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片市场将大放光彩。人口决定了商业的一切

1 上海桂冠之下的隐忧

上海,从中华民国起便是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屹立于东海之滨,百年不倒。

支撑它的除了地理优势,最重要的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口输入。

无论是高知阶层,还是基础劳动力。

这个城市的生育率很低。虽然以上海之身份,只要政策愿意拿出一些福利,依然会有大量的人迁徙过来。但是,那些没有那么多优势的内陆城市怎么办?凋零,可能是唯一的结果。

人才之争正在上演。武汉、郑州、西安,无一不在2018年到来之际发布了全新的政策,开始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存成本,使得不少脑力工作者回流到了省会城市,而基础劳动力则回流到了家乡及周边县城。这个现象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2 教育部的数据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全国共有小学20.14万所,比上年减少1.22万所;招生1658.42万人,比上年减少36.93万人。

据历年公报数据,2001─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学校数量一路下降,由55.79万所减少至22.97万所,减少约六成。虽然招生人数还是正向上升的,但也仅上升了100万人。

双拐点可能会在5~10年内出现,即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双下降。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踏上一条负增长的道路,并不是简单的“放开二胎”就可以扭转局面的。因为这一代年轻人中有非常多的人不愿意委屈自己,不信奉传宗接代。

可能以后“00后”和他的孙子描述“舅舅”的含义时,这些孙辈都不是很理解。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盲目押宝二胎婴儿潮相关产业的人,可能等你熬死了对手时,会发现你的“海洋”正在枯竭。

并不是说年轻人、小孩的生意不好做。乐高玩具体验店越来越受欢迎,一堂课一小时收费四五百元都是很正常的。生育率低下的另一个特征是优生优育。人口规模上不去,那就提高服务质量吧。

今天之所以大家觉得生意还有得做,是因为毕竟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存量市场足够大。不过根据预估,到2020年时“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会让给印度。“龙-象”的全面竞争,会在21世纪中叶上演,这是后话了。

3 城市化及城市集群化

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县城的灯光在卫星地图上消失,越来越多的小城市的灯光变得黯淡。一是因为人口减少,二是因为城市集群化。

所以,如果现在讨论房地产,那么我的观点是:没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就没有房地产;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就会跌,连租出去都可能成问题;不要跟风,不要接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多少空间?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城市化是否可以保持过去的粗犷风格?必然是不可能的。城市化会继续深化,起码还有40%的农民会变成城市人口。这里有隐忧,也有巨大的机遇。

4 方便面是怎么滞销的?

2012年之后,方便面的出货量逐年萎缩。为什么?(1)外卖的兴起,使得方便面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2)消费升级,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诉求。(3)农民工逐年减少。农民工是方便面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随着核心城市的城市化完成,以及老一代最能吃苦的农民工老去,这部人大多数回到了家乡,使得方便面便不再被需要。

今天,方便面企业开始走消费升级路线了,但是它们失去了最大的用户群基础,也不可能回到黄金时代了。

其他有可能出现拐点的品类有哪些呢?你所在的品类会不会是下一个拐点呢?

如果你在广州的排名前几的老酒家吃过早茶,那么你会发现:除了旅游的年轻人外,全是老年人。这些人迟早会吃不动早茶的,那到时候怎么办?

一家主营精神病院的公司要上市了,越来越多的养老产品的销售也是越来越旺了。我在浦东机场出关处看到的是成群结队的大爷和大妈。危机亦代表着机遇,而顺境意味着危机。一阴一阳则为道。

记住,人口结构决定了你的生意,以及未来的生意。

5 人力成本将持续攀升

在美国,电梯安装、维修工的平均年薪是63500美元,土木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是61611美元,园艺工程师的平均年薪是46694美元,大货车司机的平均年薪是51539美元,而且在忙的时候,大货车司机的平均年薪会超过10万美元。

中国一定会踏上这条路的。现在中国蓝领的成本是美国的八分之一,而白领是二分之一。不需要很多年,蓝领的成本也会被提高到美国的二分之一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员成本当然是老板先知道的。如今,人员成本越来越高了,但更夸张的是基础劳动力越来越贵了。这个趋势正在颠覆中国人的老观念:读书才值钱。中国人有这个老观念是因为在农业时代,读书人不多,供需不平衡。如果你脑子不活络,上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许去做蓝领更合适一点。

前阵子,有一条新闻说:某地撤销高速公路收费站,改成全自动收费,有一个36岁的员工非常激动地说“我把青春都给了收费站,我现在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以后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的。

短期来看,老板们更受伤,老板最焦虑的是后端成本激增,但是终端价格不涨。10年前一个打火机已经卖1元了,现在也就卖1.5~2元。10年前一包普通方便面卖1.5元,现在也就是卖3元。但是人员工资翻了不止5倍。如果算上社保、福利等,可以说是很高了。

今年这么闹腾的无人零售、自助售货机也是基于此趋势。虽然我不是很看好这个所谓的“风口”,但是不妨碍这个趋势的演变。10年前,日本已经是自助售货机大国了,然而我们并没有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趋势。

6 从全球范围来看,依然是人口决定了一国之兴衰

如果1978年的中国不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那么今天那些国际“巨头”企业,一大半都不可能有今天。从宏观意义上来说,欧美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饱和了,比如汽车、快消品、食品、服装等行业。我觉得,除了国人要感谢邓小平,这些洋品牌也应该感谢他。

当然,知名的海外互联网企业基本无法获得这样的红利,因为我们的独特市场孕育了“BATJ”。

今天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全球制造业大举南迁至东南亚,而我国高端制造业并没有站稳脚跟。

从全球范围来看,依然是人口决定了一国之兴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7 很多地区的衰落是迟早的

前段时间全网寻根的刘强东,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有乡土情结的商业巨子了。从今往后,可能不再会有很多人把衣锦还乡看作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乡”可以还。出生在大城市的“80后”“90后”即使还住在那个城市,也无法找到家乡,因为早被拆光了。

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短期人口迁徙——春运,可能在几十年后就变成了一种往事。

无论日本、韩国、美国还是加拿大,人口的分布从来都不是平均的。

记住,人口(人口结构、人口迁徙布局、人口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决定了商业的一切。

制定战略一定是要慢,而战术执行一定要快。第2章生意逻辑在迭代供大于求的时代到来了,我们该怎么做生意

供大于求的时代已经彻底到来,所有行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

比供大于求更可怕的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还将继续恶化,房租成本、人员成本、原材料成本将持续上升。传统的生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很不幸的是,所谓“互联网思维”,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也将不复存在。它就是下一个传统行业。

不止一次,我在各种文章里提出:没有成功的人,只有时代的人。不要觉得自己很厉害,这都是时代造就的而已。淘金时代有淘金时代的玩法,衰退时代也有衰退时代的玩法。

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很多条,最常见的是去追逐下一片蓝海。但我认为,中国除了特权垄断行业,不存在蓝海。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进一步看清时代及现状背后的脉络,挖掘经济不好时期的那一支“口红”——关注经济萧条时期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经济不好,大家的心情都会沉重,所以,关注让人快乐的产业这个非常重要。什么让人快乐?答:细小的美好,不一定是很贵的东西,比如一场电影、一次甜点、一份微小而实在的幸福。

仔细分析一下电影票房。前几年类似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还能火,因为经济好时人可以承受悲伤。但是后来的《一九四二》电影票房就很差,因为那一年,中国已经走上了经济下行通道。这几年高涨的电影票房几乎都是由喜剧创造的。

大家都很累。不要让人思考,不要让人动脑,往往能赚到钱。举个例子,做教育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人赚到钱了,而有人赚不到?因为大家聚焦的“点”不同。帮助别人节约时间的,都赚到钱了。提倡固本清源、慢慢来的(虽然我认为这更符合教育的理念),却不是一个好生意,因为这是逆人性的行为。花钱还要受苦,那我就不花钱了吧。又比如公众号,但凡提倡独立思考的公众号,基本都很小众,做不大。

虽然经济增长有所停滞,但是大家越来越急,满足“急心态”的业务、能解决切身及时需求的生意值得关注。无论是即时送货、同城特快、外卖,都是为了满足“懒”和“方便”的需求。除去巨头已经在做的生意,其实还有很多空间。比如,以前的健身房都很讲究规模、排场,而现在有很多团队在写字楼里做健身房都很简约,满足了很多人的便利性需求。

又比如“得到”这样的APP,就是满足“很多人不想自己看书学习,让别人把书整理后看个精华”而生的。

每一次经济的衰退,受伤的往往是中产阶层。所以,如果没有很强的实力,请不要试图做生意。这几年,大多数只做中产阶层生意的项目都“挂”了,因为这个阶层的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愿意花钱,而且他们缺乏安全感,还很精明。

要么做强刚需的基础型生意,要么就做绝对的高端服务。

精英阶层的不安感在全面蔓延,所以这群人的生意有得做,只是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给他们卖奢侈品,卖不需要的东西,现在是向他们兜售安全感、健康。我所有做这个行业的朋友,幸福指数都很高。

经济不景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之前的黄金三十年已经让很多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所以,2017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情况:很多广告公司接不到单子倒闭了,但是好的广告公司业绩大幅度攀升。其实,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也是挺对的。企业业绩不好,要加强广告投放以拉动业绩,而过去的家底在,所以就会花很多钱。所以,不要老想着挖金矿,好好做,有“卖水”的生意也是很好的。

要逆向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生意的本质一定是基于人口结构的。只要发现一个真正的机会,其实就足够了。这一轮“内容生意”的盲点、误区和机会点

大多数生意都有周期,一轮接一轮。所谓风水轮流转是也。“内容生意”在以前从来不是一个大买卖,但随着流量越来越稀缺,大众口味越来越挑剔,所以“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重要了,于是“内容创业”便火了起来。但我还是觉得,它很难做成一个大买卖。

显然,这一轮炒作让“内容创业”的泡沫浮现,不过,泡沫才是让行业生机勃勃的东西,没有泡沫的行业都是不景气的。但泡沫太多,会误导非常多的从业者和大众,因为泡沫中有很多盲点、误区及隐藏的机会点。

1 纯内容不是“大生意”“内容生意”迄今都不是一个大生意。阿里巴巴在收购“第一财经”股份时,负责谈判的老总对秦朔说:其实,我自己也能把你们给买下来。只是为了公司利益,才和你们谈这么久。“第一财经”算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财经媒体集团了,这样大的内容提供商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小的内容提供商呢。资本出手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买下一个公众号,和猛砸O2O的投资比起来,真的是小钱。花钱买个流量入口,买个曝光行不行?投资进去的钱,光靠广告效益就能收回来,至于项目本身有没有未来,很多机构其实是不关心的。

能成的“内容生意”,重在“生意”,轻在“内容”。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内容不重要。未来的内容一定会变得更重要,但是“重要”不是第一要素。如果内容本身最重要,那么能融到那么多资的一定不是“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用机器去抓取内容,产生聚合,并不介入内容本身。这是一条能够迅速成长的道路,回过头来,有了流量再搞内容扶持计划。

2 内容生意的误区

有几个同行,每月“流水额”做到了数百万元的级别。其中,没有一个是专注生产传统媒体行业意义上的好内容的,却将内容作为吸引流量的抓手。

网红生产的内容和流量,有时变现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没有整条后端供应链。基于此,很多网红产业公司应运而生。已经有多家这样的公司,与网红签约,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其商业模式是:发现有潜力的网红,与他签约,给他注入资源和流量,花钱包装他,然后帮助解决产品端的问题。2017年有一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厂与4个网红签约后,“流水额”做到了2亿元。网红会不停迭代,内容也会不停迭代,但是商业里,供应链及整个后端是最重要的。要记住:铁打的供应链,流水的网红和内容。

郭敬明之所以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作者,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批量生产80分的商品文字,而不是情怀作品。咪蒙(一位作家)等也是如此。所以,这就容易产生了产业的“倒挂”。执拗在内容本身的,可能都不会在商业化的路上特别成功。而商业化成功之后,就有钱做内容了。几乎所有内容商都会说:内容很重要,我们对内容很苛刻,我们的情怀是100分。但是,在国内活下来的,并且活得好的,一定有除内容本身外的东西在撑着他们。还有一批内容商是先野蛮成长,然后再回过头考虑内容本身的。

3 内容生意的盲点

现在很多报业、传媒集团也有一大堆公众号,很多“草根”团队也有几百个公众号,不过转换率很一般,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些的内容虽然吸引流量,但不创造品牌溢价,所以,有的公众号发的文章可能一直有十万人次以上的访问量,但是公众号中卖的东西,就是没人买。

内容产业的消费升级,归根结底就是更个性化:产品要个性化,内容要人格化,二者不可缺一。

产品应该与供应链直接合作,推出限量、定制的产品。一旦自己的产品在淘宝、京东都有,那就没得做了。为什么那么多母婴导购媒体做不起来?因为读者看完它们的介绍,就上天猫和京东去买最便宜的了。

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容的人格化——未来用户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一个做新媒体的人,如果整天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编和文字搬运工,那么还不如尽早离开这个行业,因为你没有溢价空间。

内容工作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这群人有一个特征——觉得自己坐在家里就可以指点江山,所谓书生意气是也。这样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不要太理想化,不要在遇到问题后迅速放弃,然后陷入颓废,这是很多内容工作者需要克服的问题。

4 内容生意的机会点

淘宝、京东的APP都把内容放到了一级或二级入口(京东的“发现”入口,淘宝的“头条”入口)了,这个举动直接让很多做导购的APP“挂掉”了。内容入口在五年内依然不会成为最大的交易入口。对用户而言,其或许是最大的消耗时间的入口。但对大多数内容制作团队而言,他们是等不起五年的,所以还是不要给别人做嫁衣,想想怎么缩短转化路径吧,无论针对的是人群还是品类。举个例子,有一款大妈跳广场舞的APP,里面集成了许多跳广场舞指南,以及各类大妈爱看的内容,据说转化效果非常不错。

内容生意正在多元化,影视也能算在内容里面了。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国内生产出来的影片,80%是评分在三颗星以下的,也就是说,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的“烂片”。内容生意可以说是最符合一句“鸡汤”哲学:做好该做的事情,不要去想钱,钱就来了。上来就奔着钱去的,十有八九都是垃圾。曲线才是一切事业的常态

曲线才是万事万物的常态:虽有大致的趋势,但总会不断地波动。

曲线是难以判断的,它并不是数学里的确定函数,不能被准确计算出低谷和峰值,但是它的波动是永恒的。亦如个人、公司、行业、国家和人类文明。

比如,网易和它的老板丁磊,前两年还被黑成“互联网活化石”,同一个人,最近又被夸成“高瞻远瞩,战略格局高,所有业务都赚钱”。我分明记得,前两年很多人说丁磊只会养猪。

其实,每一个人、每一家公司、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国家都是一条曲线,不可能永远在峰值上。只要内心向上,就能在谷底积蓄力量再次向上。

1 W先生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叫W。为什么叫W,就是因为他的人生像W这个字母,如过坐过山车一般。

W出生于没落的大家庭。爷爷是资本家,爷爷的爷爷是书法家,因为历史原因而没落。一如所有没落的大家族,规矩、礼数、涵养这些是不可抛弃的。W从小有着家国情怀,人生的终极理想就是做一个文豪。

W大学毕业后和别人一起在淘宝开店,遇上了大势,一切都很顺利。在巅峰时做到了月营业额500万元。当时的W春风得意,后来他们的仓库被火烧了。这发生在“双十一”前,也就是他们刚刚备足货正准备大干一场时,资金链断了,一切皆完了。

后来,W处理完相关事宜,就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淘宝开店已经不再那么容易,于是他偷偷转战Ebay,现在拥有三家店。

2 赚钱的本质

经济学里有个很经典的常识:价值是一条直线,而利润是一条与之并存的曲线。

·曲线高于直线时,便是盈利。

·曲线低于直线时,便是亏损。

·只要不断提高价值,那么曲线也将随之上升,即使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理解了这个最基础的常识,就可以看明白很多问题:(1)为什么那个公司刚起步,竟然赚那么多钱?(2)为什么有的公司提供了价值,但是亏损?(3)为什么有的公司一直亏损,但还能一直融到资?

……

赚钱更多是基于此刻的利差。例如,平台型公司,基于过往十年之力获得今日的价值,赚得盆满钵满;贸易型公司,基于当下的供需关系换得利润;媒体公司,用过往的美誉、影响力、传播力为一家金主站台换得利润。

有的公司现在很赚钱,但是某只是在透支过去所有的积累。而现在的价值积累,才保证了日后是否赚钱。这也是为什么一家盈利能力超级强的大公司的股票可能一直不被看好,而那些持续亏损的新项目反而能让大公司的股价走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