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1:14:42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继堃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

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试读:

推荐序一

在为继堃的上一本书写推荐序后,没想到短短数月,她居然又出版了一本书,居然又请我写序。我既为同行的成就感到惊奇和喜悦,在自愧不如之余又有点写作的不安。

首先说说惊奇和喜悦,然后再重点说说我的不安。

惊奇和喜悦,是这本书仍然保持了继堃上一本《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的风格。她娓娓道来,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你看得懂的,每个例子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有电影、有文学,有些文艺作品还引用了多次,让你觉得原来这电影还有这一层层的深意。然后见缝插针地把很多深奥的概念引入,比如系统论、家庭派遣等。偶尔,也会穿插一些新奇、优雅的论据,比如书中一开头的傅青主的病案,比如弗洛伊德的家谱图。让我们这些比较老江湖的同行,也看得津津有味。而全书的结构,又是不折不扣的入门教材的排列,从现象故事入门,一直到各种家庭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技术。比起欧美同行的教材,开头就来一段段让人头大的哲学,本书的确是开辟了一股清新风气。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心理咨询师的入门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咨询爱好者的兴趣读物。

我的不安在于,我为继堃的这本家庭治疗写序,其实是不太胜任的,因为我自从2007年到上海后,就没有再做家庭治疗,也没有关注家庭治疗界的发展,所以专业知识方面是不胜任的。而且我从2008年开始就学习荣格分析,从表面上看,荣格分析和家庭治疗是冲突的。荣格分析有个核心理念,就是鼓励和协助中年人走向自性化,自性化就是一个人要成为完整独立的个体,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和家庭发生重大冲突和决裂。当然了,不少人幻想说,一个人完全可以一边自性化,一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打麻将四个人都赢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自性化鼻祖荣格的中年危机渡过得就很惨烈。同行朋友得罪了一大半,自己连续多次发生婚外恋,婚外恋对象有好几个是病人。无论是家庭道德,还是职业道德,他都算是接近声名狼藉了。这可不是鲁迅式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就可以对付过去的。而家庭治疗或多或少的都有促进家庭和睦的愿望和动机,虽然治疗中,也有“健康离婚”这种说法,但是我也看到有家庭治疗师提出,家庭治疗师是要“劝和不劝离”的,反对把“健康离婚”列为治疗目标。

但是不做家庭治疗的荣格分析,也许在鼓励个人主义的欧美社会是行得通的,比如荣格的婚外恋,我们好多中国同行对此咬牙切齿。归根结底,是中国人身处一种家族主义的社会,家族道德基本上就是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中年人的性道德。而我问欧美同行,乃至日本同行,他们都对荣格的婚外恋持原谅的态度,认为这是可以理解、可以宽恕的错误。相反,让他们最不满的,却是荣格曾经在纳粹组织的一个医学心理协会担任了主席职位,没有辞职。他们显然是把公民道德、普世价值的重要性放到了家族道德之上。

所以在中国,也许荣格分析是应该融合家庭治疗的,就像佛教进入中国,也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文化,发生了很多改变一样。进一步说,我甚至认为,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心理治疗中,家庭治疗都应该作为一种常规设置存在,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的治疗必备,成人治疗也一样。实际上,在临床实践中也基本是这个规律,症状经治疗缓解后,我的大部分中年人个案都会谈到他们的几大家庭问题:性关系、儿童养育、父母送终。任何一个都不是单一的个别治疗可以解决的。我甚至假设,好多个别治疗之所以疗程那么长,原因就在于没有融合家庭治疗。以踢足球作比喻,我们就算把一个人训练成了球星,难道球星一个人就可以踢赢世界杯?

即便回到荣格派本身考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其萌芽时期,荣[1]格本人就已经强调过夫妻关系是一种原型心理的联结。后荣格学派更是对此多有论述,认为现代生活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夫妻关系本来的原型基础是家长制原型,如宙斯-赫拉的配对。但是这种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进入现代社会后已经变成了兄妹通婚的原型,也就是男女平等、互助互进,但是兄妹通婚的原型婚姻,又有乱伦禁忌,从而造[2][3][4]成婚姻关系紧张、无性夫妻等状态。在家庭治疗界,也有人提出用分析心理学加强家庭治疗的深度等。

继堃等一批当年的心理治疗师已经逐渐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人物,他们的出现,开始把中国的心理治疗推向另一个阶段,从依靠外援到逐渐地自主创作,无论是创作教材还是论文。当然,我们的治疗师们还很稚嫩,但是正因为稚嫩,所以更需要诸多的鼓励和扶持。弗洛伊德一开始也很稚嫩,要是在他创作初期,荣格拿着《易经》、《道德经》告诉他:“你看看你这多幼稚,人家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搞懂了的……”那弗洛伊德也必将如从小被拿着和隔壁家孩子比较的儿童一样,长大后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有一百个创新念头后又自我打击,因为他总会发现还有第一百零一个人在第一百零一个地方超过他。这也是我们自性化过程要走出的家庭文化陷阱之一。李孟潮精神科医师,个人执业2018年7月5日[1] Jung,C.G.(1931). Marriage as a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Coll.Wks,17.[2] Bertine,E.(1992). Close relationships:family,friendship,marriage. Inner City Books .[3] Saayman,G.S.,Faber,P.A. & Saayman,R.V.(1988). Archetypal factor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33(3),253-276[4] Schmidt,L.(1980). The brother-sister relationship in marriage.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25,17-35.

推荐序二 用生活的素材书写家庭的故事

继堃又出新书了,在她女儿一周岁的时候。从孙女、女儿到成为母亲,她的生命历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家庭生命周期。

在我看来,继堃在她的这本书中讲述了家庭治疗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多维故事。通过不同个人及来访者的生活素材,以及更多的影视剧故事,书写了家庭治疗在促进个人成长、成熟与获得人生幸福中的不可或缺;通过理论引导、思维拓展、文学作品的叙述与分析,完成了家庭治疗的重要理论和技术与生活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的交融,具有独特的视角,是她专业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本人也很高兴能亲眼见证她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集合家庭治疗精髓、总结实践经验、开展家庭治疗传播的努力和付出;非常欣喜地看到继堃能够用平实、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家庭治疗中的理论和技术诠释得生动活泼、平易近人。

五年前,继堃作为我的家庭治疗训练督导小老师团队的成员,跟随我一起训练了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讲授家庭治疗的过程中,继堃和团队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深入学习、认真备课,理论联系实际,相互滋养、相互帮助,专业能力发展得很快。在初阶的课程中,小老师团队梳理了家庭治疗的重要理论和技术,结合理论并运用三人小组反馈练习,利用团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用体验的方式训练家庭治疗师;中级阶段,每次课程设计一个主题,结合家庭治疗大师的经典录像,向学员分析、讲解家庭治疗的思路,领会家庭治疗师的意图,体会从症状到关系的家庭治疗脉络,向大师学习;与此同时,她不断地见个案、接受督导,还在赵旭东老师和我督导的“一年四季”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中担任教学工作,在中德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中,从事翻译工作和训练心理咨询师,我欣喜地看到她和小伙伴们一样,在家庭治疗的专业道路上,同样是在用生活的素材书写着关于自己的生命与家庭的故事,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就如同她写的这本书一样。

人们常说,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武林高手,练的是剑,练的也是心,练的是招式,练的更是内功心法,高手往往是人剑合一。实践家庭治疗也好比是修习武功,一开始练的是招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练内功心法(家庭治疗的态度),最后家庭治疗师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家庭治疗师内在心智的稳定成熟,从非语言层面也在影响来访者和来访家庭。继堃在实践家庭治疗的过程中,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活出了自己的平和与淡定。

我愿意向大家推荐继堃写的这本《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它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家庭治疗的认识和理解。书中通过理论概述和电影分析两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关于家庭治疗的重要理论和主要流派的特点,尤其是通过平实的语言,帮助初学者认识并掌握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也是一本用来心灵自助、认识家庭和改善家庭关系的好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18年7月4日于浦东陆家嘴

推荐序三

王继堃博士是赵旭东教授的弟子。

她很客气地说自己写了一本科普的书,想请我作序推荐。但我在通读的时候发现这本她所说的科普的书,看起来像是在讲故事的书,却是按照比较清楚的章节排列,把流派纷繁的家庭治疗领域里很多主要的学术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个人感觉,在家庭治疗领域,有做学问、做研究的学者,有专心于实务的从业者,大家都在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本书所提到的一些内容是否可以有其他的理解和表述方式有待商榷,但像她这样就如做菜一样考虑荤素搭配,把她所学习到的理论体系、概念系统、实际案例与日常生活甚至影视作品,按照她个人的方式结合起来呈献给大家,确实难能可贵。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转型急遽、变化良多。我们在经济迅猛发展、国力日渐增强的同时,也看到了沧桑巨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作为生命单元,都在关注着前路,考虑着该怎么走会更好。也有不少个人和家庭,在经历着探索中的彷徨、纠结和痛苦。这些都为家庭治疗作为专业流派,和从业者作为专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实践天地。

从千人一面到色彩缤纷,从万众一心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多子多福到独生子女政策再到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从把少数派的性取向认定为疾病到后来又将之移出疾病诊断序列,以及在现有的物质滥用与依赖诊断系列里增添“游戏障碍”。如何看待婚姻家庭中的争斗与合作,孩子的拒学和自虐,家庭传统中的性别偏好和厚此薄彼,严父慈母的理想分工模式与家庭治疗室里常见的疏离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厌学的孩子之间的反差等等,变化与稳定,守旧与创新,孰是孰非,大家观点各不相同,也或许,本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愿,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员、爱好者,还是作为想解决具体问题的读者,阅读本书能为你自己带来所需要的帮助。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18年6月23日凌晨于呼伦贝尔草原

推荐序四

现代家庭治疗在国内的发展已逾二十年,起初有几本翻译的西方家庭治疗教科书或者专著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也开始尝试进行家庭治疗方面的著述。王继堃老师写的这本家庭治疗的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特点是大量引用中国文化里面与心理和家庭治疗相关的典故、当代流行的电视剧等文化作品,以及作者在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此外,将西方源头上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和理论,加以重新梳理,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综合介绍各个家庭治疗的流派发展和现状之外,特别仔细地介绍了系统式家庭治疗和叙事家庭治疗。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国内心理治疗工作者对这两种方法了解不透的现状,也表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功力。

本书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和博士毕业后,协助导师赵旭东教授为系统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推广作了不少努力。毕业工作后同样在叙事家庭治疗方面也有所建树。我很愿意推荐此书给有志于进行家庭治疗的同道和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益。陈向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组长2018年6月30日

自序 在生活中书写家庭的故事

书稿终于完成了,它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呱呱坠地。

在生活中,我书写着自己家庭的故事。在工作中,我书写着别人家庭的故事。在生活中成长,在工作中进步。

我的女儿今年一岁了,我的母亲在帮我照顾孩子。我的外婆于2015年6月去世,母亲拿出外婆为我的女儿做的背带裤、小衣服、小裤子、小鞋子,看到这些衣物,我感慨万千,我感到我的外婆、我的母亲、我的女儿与我在一起。

1997年,是我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赵旭东老师,他出现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上,我被赵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赵老师是20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就学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后回国的第一位家庭治疗博士。他在1995年回国后,在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心理治疗室,申请到了国内第一个家庭治疗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师。

2000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接受了精神科方面系统的培训,诊治了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我也体会到,家庭对于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性。2003年,我开始攻读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硕士。当时,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一直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研究生定期接受德国的巴梦吉老师严格系统的心理治疗培训。在心理治疗的单面镜后,我们观察现场的家庭治疗,观看家庭治疗录像。

后来我来到上海,继续攻读赵旭东老师的博士。博士期间,我接受了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叙事治疗等的系统培训,并且两次赴美国进修系统家庭治疗。在赵旭东老师和孟馥老师的“一年四季”家庭治疗连续督导项目中,以及在孟馥老师的家庭治疗连续督导项目中,我们一群小老师在赵老师和孟老师的督导和指导下,开展了对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培训。从家庭治疗的基础理论到技术,从经典家庭治疗录像的分析与解读,到实践家庭治疗、接受家庭治疗督导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还有家庭治疗的态度,以及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生活的幸福。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段风清扬指导令狐冲的故事。风清扬拿起地上的树枝告诉令狐冲,武林高手是人剑合一的。一开始练的是招式,配合内功心法,最后就算是用一根树枝,也可以发挥出宝剑的锋利。我的体会是,学习和实践家庭治疗同样如此。一开始的学习是武功招式(理论和技术),配合内功心法(治疗师的态度),最后治疗师呈现给来访者的是一种人剑合一的状态。赵旭东老师、孟馥老师、玛瑞亚老师、吴熙琄老师等家庭治疗领域的高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种最高境界,无声胜有声。

如今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老师、心理咨询师。我享受的角色是,陪伴女儿成长,看着她慢慢长大,我拥有了作为足够好的母亲的特质;陪伴来访者成长,给来访家庭带来扰动,相信来访者和来访家庭有自己内在的资源和潜力,可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在成为咨询师和研究者的同时,享受生活的幸福。

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我给学员讲授“家庭治疗入门”课程的大纲和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篇和电影篇。

理论篇分为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与主要流派介绍。在家庭治疗的理论部分,介绍了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包括家庭和家庭治疗的概念、系统观、家庭治疗的简要发展历史、家谱图、家庭生命周期、依恋理论等。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部分,主要介绍了鲍文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叙事家庭治疗等的主要理论与技术。

电影篇则选取《浮城大亨》和《茉莉花开》两部电影,用家庭治疗的理论和视角解读了个人命运与家庭的关系。文学,莫过于电影。电影,是高度浓缩的生活。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作哲学思考。将家庭的视角引入电影,让个人和家庭从中领悟到对自己生活的启示,是我的初衷。

本书适合家庭治疗实践者和爱好者学习、了解家庭治疗,也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家庭,了解家庭治疗,从中吸取对于自己家庭生活的启示。

第一部分 家庭治疗的概念及主要流派

第一讲 家庭和系统观

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无名氏

一、家庭的概念

大家先看这样一个小例子:

有一对恩爱夫妻,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其妻心中怏怏不乐,不吃不喝,以致卧床不起,丈夫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听完陈述后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嘱其加水用文火煮软做药引,煮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得离开药壶,其夫盼妻病愈心切,便通宵达旦地煮起石头来,眼睛熬红了,人累瘦了,仍无倦意。其妻见此,不觉转怒为喜,主动下床代夫看火煮石,并叫丈夫去问傅青主:“石头为何煮不软?”傅青主听后笑曰:“你回去吧,她病己愈,石头虽然煮不软,可你对她的一片赤诚,已把她的心软化了。”

在梁羽生的小说《七剑下天山》里面,有一个人物角色就叫傅青主。我原来以为《七剑下天山》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后来发现,历史上真的有傅青主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的有才华。他是一个很著名的妇科大夫,留下了著名的中医著作《傅青主女科》。后来我发现,傅青主还在我国早期的一个夫妻治疗的例子中出现过,这是我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记载。

在这个小例子里面,夫妻两个人吵架,妻子心中很不快乐。傅青主采用的方法是让丈夫回去煮石头。他干预的方法——表面上看,是让丈夫煮石头的这个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这个行为,让妻子发现丈夫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当妻子体会到这个层面的关心之后,她的愤怒就消失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夫妻沟通或者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沟通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内容层面和过程层面。所谓的内容层面就是两个人沟通,表面上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内容是要表达的东西。但实际上,在言语的背后,两个人互相之间的角色,两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两个人在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是比内容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观察一对夫妻或一家三口的家庭互动情况时,不但要看到他们表面上的语言沟通的部分,也要看到在语言沟通的背后,他们互动的关系和模式是怎样的。(这里先预设一个伏笔,后面还会讲到,在夫妻沟通和家庭互动中关于内容层面和过程层面的内容。详细理论也可参考《人类沟通的语用学》。)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双面胶》?这是根据女作家六六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小说里面描写了一对夫妻,妻子是上海本地人,丈夫来自外地某个山区的农村,家有姐弟两人。海清扮演的妻子在大学毕业以后,家里人介绍了好多对象她都看不上,但是看上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结婚以后,小两口的生活过得还是很好的。

我们都知道,其实两个人结婚,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结婚,很多情况下是两个家庭之间很复杂的一种关系。我们每个人从小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面,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又对我们怎样看待一件事情、怎样看待婚姻、怎样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在电视剧中,妻子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她的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有着上海本地的特色:妈妈就像一个公主,爸爸在家负责烧饭做菜,对老婆特别的殷勤。而丈夫成长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他们当地的文化中,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特别严重。因为丈夫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公公婆婆特别希望他们能生一个孙子。

后来,公公婆婆搬到城里跟他们一起住。因为老两口的生活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年轻人非常不一样,在妻子和公公婆婆之间就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并且导致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什么叫双面胶?大家试想一下,一边是妻子,一边是爸爸妈妈,丈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但当妻子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丈夫第一个反应是站在爸爸妈妈这边。这部电视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关系或者互动的模式。

通过这个电视剧,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家庭和家庭治疗的几个概念:

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成立自己的家庭,以夫妻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当他们有了孩子,三口之家就是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夫妻各自的爸爸妈妈的家庭,包括兄弟姐妹和他们整个的家族。

另外一对比较重要的概念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在核心家庭里面,至少有两种二元关系:一种是亲子关系,一种是夫妻关系。如果我们已经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和丈夫(妻子)在家庭中至少充当两种角色。一种是夫妻之间的角色,对于丈夫(妻子)来说,我们是对方的妻子(丈夫)。一种是亲子之间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叫做亲子关系。在一个核心家庭里面,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里,更加强调的是亲子关系,而夫妻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被忽略的。

我们的文化里有这样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一对夫妻成家以后,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包括外面的人)很关心的事情,就是这对夫妻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孩子好像不仅仅是夫妻之间,而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事情。我原来认识一个人,她的老公是三代单传,所以这个女士结婚以后感觉自己有特别大的压力,很幸运的是她生了一个儿子,还是比较好的。

大学第五年的时候,我在医院里实习,在医院妇产科遇到一个孕妇来生孩子。她的身体特别不好,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本来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是不能生孩子的,但是这名女性冒着生命危险怀孕,又冒着生命危险很艰难地生下了这个孩子。当听到医生说她生了一个女儿的时候,她立刻就在产房里面放声大哭起来。她痛苦地大声叫着:“为什么又是女儿?这样的话婆婆还会叫我继续生,一直到生一个儿子出来。”我当时还很年轻,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很多的家庭里,特别是旧社会,与其说妻子是作为丈夫的妻子,还不如说女性是作为公公婆婆的儿媳妇,承担着“生儿子”的巨大责任和任务。

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特别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好像这些女性、后妃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生孩子、传宗接代。传宗接代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特别重要的事,直到现在也是。在报纸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怀孕生孩子,如果那个家庭特别有钱的话,他们会花几十万,用很多的钱去找代孕妈妈,即使犯法也一定要生一个儿子来继承家里面的财产。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很多的功夫或者祖传的技艺都是传男不传女。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有很多思想观念,反映的是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治疗方面,非常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一个核心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

只有父母的关系好了,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大的幸福和福利。无论是我在医院里坐门诊还是做咨询,常常有成年人来做咨询,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有的小孩子,父母觉得他们在学校里多动,或者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他们觉得孩子有问题,说孩子这样不会那样不行,然后就把孩子送到医院(或咨询机构)来,请医生(或咨询师)帮忙治疗,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就好了。

我在一些文章或者博客里面经常会提到,做一对快乐的夫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假设一对夫妻因为情感有问题,两个人需要分开。有的夫妻就会觉得很为难,他们会说:“我们不能分开,即使感情差到极点我们也不能离婚,为了孩子,我们坚决不离婚。”可是,如果夫妻感情到了实在无法挽回的地步,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个层面的关系。如果夫妻关系问题很严重,走到分手的境地,比较好的一个处理方法就是(看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已经很大了)和孩子坦诚地谈一次,可以跟孩子说:“虽然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我们仍然是你的爸爸妈妈,我们以后还是可以继续给你应有的关爱。”最可怕的就是,无论夫妻离不离婚,都用孩子作挡箭牌,把孩子当作一个出气筒,或者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情感垃圾的宣泄场所。有的夫妻离婚了,丈夫(妻子)会和孩子说,你妈妈(爸爸)如何如何,她(他)家的人怎样糟糕,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情况,会带给孩子特别不好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叫做原生家庭。另外一个是你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建造的、你自己当家的一个家,叫做再生家庭。刚才给大家提到过,核心家庭指的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家庭,如果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再加上孩子就是一个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等,此外还有家族、宗族等。先前给海洋大学的学生讲“叙事陪伴个人成长”的课时,我问大家,有没有哪位同学有自己家庭的族谱,然后有个同学就说他家有,还有人起名字的第二个字就是家族里的字辈。比如很远很远的亲戚,如果使用的是同一个字辈的话,说明几百年前都是同一个老祖宗。然后大家看每个人各自排的这个字辈,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一辈的人,也就知道该怎样称呼。在特别大的家族里面,根据字辈来称呼一个人,对于了解另外一个人和自己是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是很重要的。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一个人的人格成长。每一个人都是从小生长在家庭里面,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我想在这里先暂停一下。请大家先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用三个积极的形容词来描写一下你的父亲、母亲的特点,然后用三个积极的形容词描写一下你自己。作这样一个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让学生做这个练习。有个学生分享说,他结合了爸爸妈妈各自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从爸爸身上好像学到了一些东西,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到,我们自己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都是从父亲和母亲各自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因为孩子的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第二个影响是影响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

有的家庭里面,孩子可以比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有的小朋友在学校里,愤怒的时候马上就会很愤怒,就会爆发出来。一个人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爸爸妈妈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怎么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在家庭环境里面,一般来说,爸爸妈妈都是主要的养育者。如果有的伙伴小的时候是由其他的养育者养大,你们也可以写写看(就是你身边的重要他人)。一般来说,写的是10岁以前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可能不仅仅是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写一写自己10岁以前的重要他人的一些特点对我们的影响。

第三个影响是原生家庭可以为个人以后的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她说自己对婚姻不抱希望,因为从小她父母的婚姻就很糟糕,只要一看到父母争吵,她就没有一点想要结婚的想法和欲望。她说,父母亲糟糕的婚姻,对自己不想结婚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在自己比较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争吵,或者双亲中的一方跟自己的关系特别的糟糕,如女孩子可能和父亲的关系糟糕,或者男孩子跟母亲的关系特别糟糕。男孩子(女孩子)就会想着,等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找一个和我的妈妈(爸爸)一样的人做妻子(丈夫),因为他们从小就饱受其害。

但是,当一个人长大以后,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人。而这种特定类型的人,他(她)身上的很多特点,可能都和异性父母身上的特点非常相像——就是人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趋势,会不自觉地重复自己父母或者上几代人的婚姻模式。有的人不管谈几次恋爱或者结几次婚,最后发现恋爱对象或者结婚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恰恰和自己的异性父母身上的某些特点极为相像。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可能会让我们不自觉地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会对我们以后的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说到人际互动的模式,简单讲一下。亲密关系有三种:一种是和配偶的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子女的关系。如果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我们在未来寻找伴侣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和伴侣重复上一代的模式。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这种关系继续传递到和下一代的关系中,影响下一代的婚姻模式。一般来说,这种互动模式的遗传和重复在亲密关系里特别多。

此外,在和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把这种模式传递到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比如在工作上,和自己领导的关系方面。也许自己从小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的冲突,也许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假设上司也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非常喜欢指责批评的人,那么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和上司重复和母亲之间的那种关系。

精神分析认为,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有时也会有一种移情关系。就是来访者会把自己和身边的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重现在咨询室里面,和咨询师形成一种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影响我们未来和身边的重要他人互动的关系模式。

最后一个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一个人在家中的排行也会影响其性格特点。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老大憨,老二灵,老三猴儿。”还有一种说法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一般来说,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他会包揽家中所有的事情,承担很多的责任,还会代替父母教育家中的弟弟妹妹。

我的母亲就是家中的老大,她下面有两个弟弟,她一直到现在都对她下面的两个弟弟特别的照顾。我老公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就觉得他们家的人把他照顾得挺好。相对来说,他作为老三,就不像老大那样什么事情都要包揽,每次我们过年回家的时候,都是他哥哥、姐姐轮流做饭,然后我也沾了他的光,回到公公婆婆家,我也不需要做什么事情。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要表现一下。一般来说,老大和家庭里面最小的一个会受到一些关注,但排行在中间的那些人会比较受到忽略。家中兄弟姐妹多的时候,排行中间的孩子,有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忽略,而这种忽略对孩子的性格,还有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份价值的认同,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影响。这个就是原生家庭里面,家中的排行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一对夫妻,假设是两个老大结婚了,两个人都很有责任感,两个人都要抢着做主,两个人都要争夺家里的权利,有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是家中最小的,然后两个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两个人都不愿意做事情,那这个家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就是老大和老小的这样一种夫妻搭配,一般来说比较好,但也不是绝对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总的说来,一个人在家庭中的排行,对我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婚姻中的互动模式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系统观

系统观在家庭治疗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我们看待一个人,看待一个家庭,至少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看待。

第一个层面是个体层面。在家庭里面,家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生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特点。

从个体层面来说,生理学的特点是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好养,比如有人说,这个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挺好养的。还有的人说,这孩子小时候太爱哭了,经常哭闹,好像挺难养。一般来说,这和一个人先天的生物学方面的特点有关系。如果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小时候比较好养的话,那自己相对来说,在很小的时候也会比较好养一些,不会经常哭。有的孩子从小爱哭、经常要半夜三更起来换尿布等,养育起来比较困难些,心理学上称为高需求宝宝。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是先天的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特点。还有一个人的性格,是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人比较外向,有的人比较内向等。

第二个层次就是二元关系。在一个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里面,至少有两种二元关系。一种二元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者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两种二元关系。但很多家庭搞不清楚这种关系,会搞得很复杂。比如母亲刚刚和父亲吵了一架,就跑去找自己的孩子倾诉,把自己的老公骂一顿,这种方法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孩子不是情绪的承载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需要自己处理自己的一些情绪。就算要倾诉的话,可以去找成年人,可以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最好不要去找孩子,让孩子成为你的情绪的一个出入口。因为这种情况下,家庭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三角化的关系,得不到丈夫关爱的妻子,和孩子结成同盟一起来对抗丈夫。如果孩子承载了太多夫妻之间的这种冲突,孩子就很容易发展出一些心身症状,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临床上,表面上看很多孩子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去上学、比较焦虑、比较抑郁、有一些心身症状等等。如果回到那个家庭去观察,往往会发现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夫妻二人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在家庭治疗里面,不是家庭认为谁有病,我们也认为谁有病。在家庭治疗里面,我们认为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的互动、家庭的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说,某个人是一个病人。

第三个层次是核心家庭的三元互动关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们单独和父亲在一起,或者单独和母亲在一起,或者是父亲和母亲单独在一起,或者你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受和这种互动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家庭里这种多元的层次关系,导致家庭里的某个人承载了很多情绪负担,这个人往往会变成一个有症状的人。实际上最根本的是要去治疗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第四个层次是扩大家庭。所谓的扩大家庭就是原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各自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等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女作家六六写了一部小说叫《王贵与安娜》,丈夫来自农村,他现在的家在逢年过节还有很多时候会来很多亲戚。因为他们的家乡风俗是,有个人在城市里面,所有人到城市里都会去找他帮忙。他又拉不下面子,家里经常去各种各样的亲戚,就要做很多很多的事,妻子觉得很郁闷,这种情况就是核心家庭与扩大家庭之间很复杂的关系。

最后一个更大的层次就是社会文化环境。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生活在大的文化环境背景里,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都受到外在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举例来说,现在教育、医疗、住房可能是压在很多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雾霾也会影响很多人对于居住环境、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居住在哪个城市等各方面的选择。现在的社会,大家好像处在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焦虑之中,好像各阶层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大家都焦虑,觉得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现在学区房闹得沸沸扬扬,学区房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格?就是父母都在担心,说:“如果孩子上不了最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最好的小学,如果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那以后就上不了好的大学,未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种焦虑在无意识地蔓延,互相之间也在比较和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大学,好像只要上了好大学,就能够有好的前途,好像大家都被一股社会的洪流推着往前走。

可能大家都没有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这个社会洪流对我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其实每个人都受到这种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有个同学,她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特别担心,到处找人跑关系,要上最好的幼儿园。如果上不了的话,每天就很烦,觉得没有为女儿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还有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僵尸肉、苏丹红、吊白块等,大家觉得好像吃啥都不安全。新闻报道说,有一个爸爸,在女儿刚刚出生时就自己包了一块地,自己种菜给女儿吃。当然这是非常极端的一个情况,但也表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选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包括对选择伴侣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伴侣才是大家公认的好伴侣,标准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两个人结婚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要采购什么东西,要买几大件才符合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要求,都透露着一种时代的特色。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那个年代,石光荣那个角色是部队里的一个将领,那时找对象是通过举办舞会,女兵和老干部一起参加,看上谁,组织就安排这两个人结婚,这种是组织安排的婚姻。60、70年代的女性好像是选择军人,改革开放以后选择万元户,延续到80年代、90年代,每个年代对选择伴侣都有不同的要求。到了21世纪,很火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中,有一个女嘉宾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当然这代表的是某一种择偶标准,不是指所有人,但表达的是有这样一种婚姻的期待。

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是多元的,很多电视剧都很有时代特色。如《裸婚》反映了房价上涨的环境下,青年男女结婚时,是需要什么都准备好才结婚,还是选择裸婚这样一种形式。我们每天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新闻等,都有着各自的时代特点。而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

在大的文化层次上来看,中西方的家庭也是有差异的。我曾经去美国的布朗大学学习家庭治疗,我发现在美国的社会环境里面,他们更强调的是夫妻关系,他们以核心家庭为主。在我们国家,相对来说,更加重视的是亲子关系。我们是大家庭,像以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中国人对于家庭的一种完美生活的向往。但是在大家庭里面,也会出现很多千丝万缕、种种纠葛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考虑家庭,无论是考虑我们自己的家庭,还是来访者家庭的时候,如果要考虑得比较全面的话,都至少要从五个层次来看待家庭。

有句话说:“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有的人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不好,也许是因为成长在一个批评、指责比较多的环境里。有的人说,我要走得越远越好,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吵架,我实在是受不了,我不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想要过自己的生活,然后就离家很远,远涉重洋去国外留学。物理上的距离倒是走得很远,但是心理上的距离从来没有走得很远。像鲍文系统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莫瑞·鲍文,也是小的时候和自己家庭的关系特别不好,然后他就离家很远。后来他发现,无论他走到哪里,家庭对他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当他自己学习了家庭治疗,构建了一些家庭系统的理论之后,他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家族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回家去处理一些事情,在他回家处理那些事情的时候,他还处理了自己和父母亲之间一些未完成的情节,和没有解决的一些矛盾。

在家庭治疗里面,也特别强调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家庭治疗师,首先需要审视、觉察自己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像鲍文派的系统家庭治疗师,他们就特别强调要回到原生家庭去处理一些以前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处理的冲突。如果冲突不处理,它其实还在那个地方。如果那个冲突没有被解决掉,也许这种冲突的关系模式,还会复制在我们的夫妻关系里,还会复制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还会复制在我们和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里。鲍文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写的就是他怎样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处理和父母亲之间冲突的一些关系。无论大家想成为哪个流派的咨询师,个人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家庭治疗师来说,觉察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讲 家庭治疗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歌曲《我想有个家》

一、家庭治疗的概念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有很多流派,也有很多分类的方式。假如说从流派的角度来分类,最常见的几种就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包括叙事、焦点、合作对话等。也有人说存在人本主义,与其说存在人本是一种心理治疗流派,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态度和理念。它本身没有很具体的技术,但是它的许多理念在很多流派里都可以用到。

家庭治疗是几大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心理治疗还有一个分类,可以分成个体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等。这是按照参加治疗的人数来划分的。例如,只有一个人参加的治疗叫个体治疗。假如是夫妻两个人或者伴侣来参加治疗的,我们叫做夫妻治疗或伴侣治疗。假设是全家人、一家三口或者很多家庭成员一起来参加的治疗,我们叫做家庭治疗。但有时,并不是全家人坐在我们面前做的治疗就叫做家庭治疗。如果做过家庭治疗就会知道,在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的时候,这样的动力和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是非常不一样的。

家庭治疗相比个别治疗有一定难度。因为同时要和好几个人进行互动和沟通。对新手治疗师来说,并不是说坐在你前面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叫做家庭治疗。有的时候,可能会把治疗做成分别和家庭里的每个人进行沟通,但是并没有针对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工作。“中德家庭班”很强调系统式干预的心理治疗。如果持有一种系统式干预的方法和角度,就算是面对一个人,也不是孤立地去看待一个人的种种情况,而是带着系统的视野来看待家庭。

上节谈到,原生家庭对个人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包括爸爸妈妈的性格特点、情绪处理及应对方式、情感模式、婚姻模式等,会影响我们的性格特点、处世方式、婚姻模式及我们在亲密关系当中的模式。原生家庭中的排行也会影响我们的应对方式。一般来说,家庭中的老大责任感比较强,家庭中的老小会被其他人照顾得很好。还有如独生子女现象、新增加的二胎现象等。以前网络上有一些视频,就是当老大和老二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孩子会有一些冲突表现。从排行的角度来讲,当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时,爸爸妈妈的关注点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但是当他有了弟弟或妹妹后,可能会觉得来自爸爸妈妈的关爱被弟弟或妹妹夺走了,所以同胞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孩子互相之间相处的心理和心理模式。

如果持有一种系统式的思维,那么即便是我们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去考虑他背后的家庭关系,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于这个人的影响是什么。所以,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施行的心理治疗。它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并且用系统的观点来治疗家庭,而且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我们在家庭治疗里面更多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家庭关系至少有三种:二元关系、三元关系和多元关系。

二元关系就是家庭中两个人之间互相的关系。家庭里面至少有两种二元关系,但不止两种。比如家庭中夫妻互动的关系,家庭首先是由夫妻两个人组建的,两个人之间有互动。假设家庭有了孩子之后,二元关系又多了一种,就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指的是母子关系或者父子关系。如果家庭里有兄弟姐妹,那么二元关系还有同胞之间的一种关系。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自己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两两之间都会有一种关系,而这种互相之间的两两关系是不同的。

我看过一本关于家庭秘密的书,就是在家庭中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之间,他们会共同守着一个秘密,然后排斥其他人。那本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庭里有三个孩子,一个哥哥,两个妹妹。爸爸妈妈从不允许三个孩子去探望他们的外婆,也不告诉孩子原因,只要一提到“外婆”两个字,气氛就特别紧张。后来,哥哥从亲戚那里了解了一些蛛丝马迹,知道他的外婆患有“双相障碍”,一会儿躁狂一会儿抑郁。在他青少年的时候,外婆因为抑郁发作自杀去世了。这件事在他们家就是特别大的一个家庭秘密,在家庭里这个秘密是不可言说的。

家庭有各种各样的秘密,如果家庭秘密没有被诉说出来,可能很多事情会在下一代或者后面几代人中,不断地重复和发生。如果未来想成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探索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叙事陪伴个人成长”的公开讲座中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艾瑞克·艾瑞克森的,他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他的母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她哥哥在家里开派对,他的母亲醉酒后怀孕,他们家觉得这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丑事,所以就让当时还很小的女儿一个人去了国外,吃了很多苦。后来她又嫁给别人,生下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是美国很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发展心理学上提出了人的发展“八段论”,他一辈子都不知道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他的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没有告诉他这件事。在他自己的家庭里面,他最小的孩子生下来是先天愚型,这个孩子很小就被送到类似福利院的机构去抚养,大概在二十岁左右就去世了。这件事在他们家也成了一个秘密,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夫妻俩都是很有名的心理学家,面临着来自外界的舆论和压力。

在《家谱图》这本书里面,提到很多名人的家庭历史。我们的俗语里有很多关于家庭的说法,比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等,我觉得这些很朴素、很通俗的话,从某些角度都在提醒我们,其实每个家庭都有着一些秘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如果想要探索自己的心灵成长,避免让家族阴影(秘密)影响自己或者下一代,那么对于自己原生家庭的探索,还有对于自己家族故事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刚刚的那个案例中,他的外婆因为抑郁自杀,在他们家成了一个秘密,他和他的母亲心照不宣地形成一种结盟关系,两个人的关系很亲密,共同守着一个秘密。他的两个妹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件事。后来,哥哥患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因为家庭秘密对他身心的影响特别严重。再后来他求助了治疗师,直到家庭秘密在家庭里揭示出来,彼此之间对这件事情有了沟通,相当于这个人又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去处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一些纠葛。

本书会有一节讲鲍文系统家庭治疗。鲍文在家庭治疗发展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很多理论都非常重要。鲍文在成为很有名的家庭治疗师后,首先自己回到原生家庭,解决自己跟原生家庭之间很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可以说开启了历史之先河。鲍文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因为和父母之间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他选择了远离。其实,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后来他的家庭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回去处理。同时,重新处理了自己和父母之间、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间的一些关系。后来,这成为这个流派发展的历史性里程碑。大家以后想成为心理治疗师的话,无论成为哪种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基于这种流派之上的自我体验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归根结底,我们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幸福,为了不让上几代的家庭模式继续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重新上演。

在家庭治疗里面,我们不会把某个人看作是有病的人,我们会认为是整个家庭的互动、整个家庭生病了。而被认为有病的那个人,在家庭治疗里面我们叫做IP,这是英文的缩写,英文叫“identified patient”或者是“index patient”。第一个是被认定的病人,第二个是索引病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带着系统观的视角、带着家庭治疗的视角,无论我们面前的这个人,他是单独一个人还是整个家庭,对于他来求助的问题,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开玩笑说)就是他的祖宗八代,虽然没有办法了解祖宗八代那么遥远的很多历史的事情,但是至少两三代、三四代以内的信息是可以搜集到的。

什么叫用系统的观点来治疗家庭?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女性患了抑郁症,有严重的抑郁情绪在影响她。可能她的背景是一个家庭主妇,自从怀孕后就全职在家照顾孩子,慢慢地和社会就有一些脱节,好像照顾孩子、照顾家庭、照顾老公就成为她唯一的职业。但是,她老公可能在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好,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妻子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她看到的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跟上老公的步伐共同前进。老公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到家,很想在沙发上安静地躺一会儿,但妻子因为在家忙一整天没人说话,就很唠叨,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等等。丈夫因为比较累,妻子还唠叨,所以觉得更烦。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就越来越糟糕,然后开始争吵,互相之间有很多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能就很容易变成两个人你追我逃——妻子越追丈夫越逃,丈夫越逃妻子越追。

每个人在处理情感问题上都有自己固有的模式。假设一对夫妻,妻子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全部,然后跟丈夫讲很多自己的事情,可能因为她在自己的家庭里面学到的就是指责的模式。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叨叨,却会为你做很多事情。但我们知道,人有时是听觉动物,你为别人做了很多事情,但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比如在两个人的互动关系中,一个人特别想吃香蕉,但另外一个人非要送她苹果,说苹果有营养。因为这个人从小在家吃惯香蕉,觉得香蕉好吃,但另外一个在家吃惯苹果,他就觉得苹果好。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对一个人真正的好,是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还是我们尊重对方的需求?我们可以好奇地去聆听、去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这在两个人沟通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在这样一对夫妻关系里面,妻子越追,丈夫就越逃。丈夫觉得妻子唠唠叨叨,那自己就什么话也不说,但这种沉默反而会激发妻子的愤怒,因为她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两个人的关系就形成一个循环因果的反馈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如果仅仅通过药物去改善妻子的抑郁情绪,而没有去改善他们的家庭关系,就算药物能够暂时缓解这个妻子的抑郁症状,但最根本的家庭环境、夫妻互动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这个妻子依然会继续地抑郁下去。所以,在家庭治疗里我们强调的是家庭关系,而且是用系统的观点来治疗这个家庭。

二、家庭治疗简要的历史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是各种流派的家庭治疗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知道,精神分析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在19世纪的后半叶,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精神分析学家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建树。家庭治疗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才出现的,为什么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家庭治疗突飞猛进呢?这和当时美国的历史环境有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