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内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22:41:41

点击下载

作者:梁新宇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姓氏名内涵

姓氏名内涵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姓氏渊源

我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我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后来,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我国姓氏文化历经了5000年的延续和发展,姓氏一直是代表我国传统宗族观念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到过独特的民族凝聚的作用。

起源于古老自然崇拜的姓

传说遥远的远古,有个大湖泊叫“雷泽”,就是后来的山东菏泽一带,传说是雷神居住的地方。在雷泽这里有雷河,岸边有一个风兖部落。

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叫华胥氏。她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风兖部落的名称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感到非常神奇,于是对风、雨、雷、云等自然现象充满了崇拜,并赋予了神话般的说法。他们崇拜风,就把自己的部落取名叫“风兖”。

那时的雷神,当他不顺心时,雷泽上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雷泽就泛滥肆虐。华胥部落首领华胥就去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部落的安危,华胥姑娘便嫁给了雷神。

一年后,华胥姑娘生了一个儿子,雷神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了,从此雷神只在农时节气时打雷闪电和行云布雨,于是雷河两岸便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了。

一天,雷神把儿子放在葫芦上顺水而下,让他儿子乘着葫芦到华胥部落看他姥姥,姥姥看见外孙乘着葫芦而来,因此就给外孙取名“葫芦”。

按华胥部落的方言,葫芦与“伏羲”谐音,又因这个部落叫风兖部落,所以,人们就叫这个孩子为“风伏羲”。

伏羲在姥姥身边长大,后来他想念母亲了,就搭天梯到天庭去看望母亲华胥。雷神禀告了玉帝,玉帝为伏羲的孝心所感动,就封伏羲为华胥部落的帝,也就是人间之王。

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

伏羲因为是风兖部落的王,他的子子孙孙很多,因为他姓“风”,他的后人也跟着姓“风”“风”便成为了中华第一姓。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身及自然界的认识十分有限,他们不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非生物或自然现象,有着神秘的亲缘和其他特殊关系,并相信这些“神物”就是他们的祖先、保护神,他们这个氏族就是由这种神物滋生出来的。

因此,每个氏族都以某一种崇拜物,作为本氏族供奉的神物与标志,这就是“图腾”。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继而表现为对图腾的崇拜。

如黄帝部落崇拜云,所以姓“云”。据史载炎帝“宏身而牛面”,表明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

黄帝与炎帝进行阪泉之战,黄帝率熊、罴、貔、貅、虎等为前驱,其实熊、罴、貔、虎等,均为黄帝部落以动物为姓氏图腾的历史人文痕迹。

据传说,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那就是姓。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是使用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交际,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区别一群人中的每个个体。大家围攻一只鹿,有人看到鹿向甲某的位置跑去,就高喊让甲某注意,如果甲没有名,他就不可能知道在喊谁,整个围猎就可能失败。

大家一起抬一根木头,因人手不够,需要来人帮助,只要喊某人的名,他就可以过来帮忙,如果谁也没有名,听到喊声大家都得过来,那可不方便了。

因此,具有人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区别个体,以利共同劳动,共同生存,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同时就产生了人名。知识点滴相传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华胥生了一个女孩,并取名女娲。后来,在渭河支流的葫芦河,有个古老的女娲祠。在秦安陇城镇,还有个女娲洞,又有女娲庙。女娲以风为姓,这里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在我国传说中,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赵城东的侯村。女娲陵同黄帝陵一样,是我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要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有感而孕和图腾感生说

相传那是在我国上古时代的时候,在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12年后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有一个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娲,号为女希氏。

这就是“履迹”感生。“履迹”感生就是说,女子与图腾身体或其附属品、派生物发生直接、间接,或幻想,或模拟的神秘接触而导致受孕,这类图腾一般都是动物。

传说姜女原是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帝喾高辛王的妻子,自从两人成亲后,就一直没有儿子,为此,姜女原感到特别遗憾。

有一天,姜女原到郊外游玩,看着秀美的山峰、清澈的泉水、美丽的花草而流连忘返。忽然,她发现路边草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她围着脚印仔细端详了半天,也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留下来的。于是,她好奇地把自己的脚放到了大脚印里。

就在这时,她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姜女原也没多想,很快就回家了。说来奇怪,姜女原回家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觉得自己生儿子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特别高兴。过了一段时间,姜女原分娩了,她生下一个肉球。

后来肉球上竟然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钻出一个哇哇哭啼的男孩。这个男孩在母亲抚养下,一天天长大。他聪慧善良,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后来他发明了种植和农具,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部落首领听说他如此有才能,就封他掌管农耕。从此,他向全天下的人传授耕种的技术,人们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后人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后稷”,他就是人们所说的“农神”,也就是神农氏炎帝。

姜女原所踩的巨人足迹是熊迹,所以周人以熊为图腾,并以“姬”为姓。

相传禹的母因吞食薏苡而生禹,简狄因吞食燕卵而生契。据《论衡·奇怪篇》记载: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

薏苡也叫“车前子“,是一种植物,这两段文字都是吞物感生的史实,禹的母亲因吞食了薏苡,于是受孕而生下了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其图腾,并以“姒”为姓。

商的祖先契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玄鸟的“子”而生下了契,故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指的此事。

在我国还有“遇异”感生的说法,“遇异”感生就是女性与怪异的图腾事象发生接触或受其干扰而导致受孕,此类图腾多为无生物或自然气象,如雷、电等。

原始初民将生育看成是自然物象的神秘力量作用于女子的结果,是某种天意的表现。他们把图腾视为始祖母的原配,对其顶礼膜拜。并把图腾物的名称作为本氏族部落成员共同拥有的符号标志,就是族号,也叫族徽。

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物构成自己的名字,这一名称就成了他们区别的符号,如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最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

于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全体成员头上,都顶有一个代表他们本部落的符号,当时部落有鸟部落、熊部落。当部落与部落间发生战争,或流落他方时,这一名称就无疑产生了精神纽带作用与强大的凝聚力量。

久而久之,图腾名称就逐渐演化成了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即姓。

在我国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图腾崇拜与图腾感生的传说更是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一直都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习俗。

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以鸟为官名,以鸟为姓氏。南蛮人传说其始祖父是神犬盘瓠,突厥人说他们的始祖母是一匹母狼,党项人自称是源自猕猴,达斡尔族传说其始祖母是一只的美丽的狐狸,苗族认为枫木是自己的始祖,怒族传说其祖先是蜜蜂变的,鄂伦春人认母熊为其始祖母,而壮族则认为自己是青蛙皇帝的后裔,傈僳族、白族、彝族则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

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从他们保留下来的原始图腾的传说和习俗中仍可以找到以图腾为姓的事例。知识点滴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娶了一位叫女嬉的姑娘,但是结婚很多年,女嬉都没有生孩子,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女嬉在地上行走时,她看到有流星飞过,顿时有了某种感应,回到家里,她吃了一个薏苡仁。后来女嬉就怀孕了,并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大禹。大禹成为夏商的先祖,夏人从此就以薏苡为其图腾,“苡”“姒”音似,夏人从此就姓“姒”了。

以母为姓的母系社会时期

我国姓氏除了与原始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古代的女性分不开。因为在漫长的远古部落时代,人们多以狩猎满足于基本的生活。

人们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组织姓氏。人类经过长时期的不断发展,远古先民的游群部落逐步走向一种较高级的形态,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

这时候,人们已经走向社会组织形式下的“人”的角色分工,在男女性别对应下,常常是男子外出狩猎,女子则定居一方。

虽说人们都从事采集生产,但相比之下,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常常成为女性住地的“投宿者”。

那时候,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一定的配偶关系,男女交配繁衍之下的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唯一确认的尊亲。

传说远古时候在任地有一个部落,以地名为称呼,其首领叫任,也称“皇”。壬皇因手持规,有丁女手持矩,壬皇娶了丁女,生了三个儿子取名天皇、地皇、人皇,后世将他们称之为“三皇”。

至此,皇部落诞生,自称“规矩皇族”“皇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人皇,规矩是皇族任氏的象征与图腾。规矩皇族基本上类似人类始祖。

人皇继承了部落首领,被称为“帝”,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了癸女,于是产生了帝族。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手持张开的圆规,那是她的佩饰。戊与癸生了儿子取名舜,因为“舜”字是“癸+戊”的合成,舜后来继承了部落首领。

舜娶了一对姐妹,姐妹也佩饰圆规,因此人们说舜娶了两个癸,其实舜娶的是娥皇、女英姐妹。后来,两个癸分别生了很多孩子,为了区分母亲,有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所生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

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

那时,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从西周铜器铭文可以看出,具有明确考证的姓不到30个,大多数都从“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字旁,这就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在那时,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就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后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后来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也说: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

由此可见,姓是古人用以判贵贱、明世系、别婚姻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群体性。“姓”字从“女”从“生”,表示他或她都是由女性所生,这女性当然就是母亲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生下来后都会有一个姓和一个名,以表示他或她是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了。从周代以来,人的姓大多从父,即以父之姓为姓,并且代代相传。

其实,“姓”本身只从“生”,加“女”偏旁,为形声字,反而后起于“生”字。因此,金文中“百姓”均写作“百生”。不但“姓”从“生”,而且“性”亦从“生”,故人性即“人生“,性命亦即”生命“。

从黄帝时代开始,母系的生殖已不再是命姓的根据了。后世姓氏的起源可以大致归为几类。

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以邑名为氏,邑就是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赐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了。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来逐渐就不存在了。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还有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的,一般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为“伯”或“孟”,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如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了。

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太史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张、巫、屠、优、卜、陶等。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还有因赐姓、避讳改姓氏的,如明代赏功臣唐王胡赐以“李”姓,明王朝还赐“朱”姓等。汉文帝名刘恒,恒姓避讳改为“常”氏。西晋帝祖上是司马师,师姓遂缺笔改为“帅”氏。还有因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作为氏族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了。

还有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后来的常见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后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出现的新姓氏加入到旧有的形式行列中了。知识点滴在我国古代,尽管社会上已经流行跟父亲姓了,但也有少数跟母亲姓的,古人叫做“冒姓”。汉代吕后姐姐的儿子叫吕长姁,他所以姓吕,很明显是因吕家权高势重而从母姓的。汉代赵王刘彭祖有宠姬名淖姬,她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淖子,这也是以其母之姓为淖。这些从母姓者都是皇室或大贵族,从母姓的现象,很可能出于大贵族中一夫多妻制下的多子女,为了按生母的地位来区分高下贵贱的需要,用以区分远近亲疏。

从姓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氏

传说那是在上古时期,人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逼迫下,部分人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中原一带。

人们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用以预防禽兽的攻击。

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先民们走向穴居的时代,有些畏寒不愿北迁的南方先民们,在恶劣环境逼迫下,开始考虑自己安全的居住了。

有个人受鸟雀在树上搭窝的启发,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攻击,从此以后人们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影响很大,各部落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

那时候,人们只能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许多人生了病。后来,人们发现经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

但是,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种很少,而且容易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这时有一个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获得启发,他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获得了火种。

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学会了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于是人们称这位能人为燧人氏。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那时维持生计的主要是猎物和植物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来越少,地上的走兽也越打越稀,所得的食物就难以果腹了。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呢?

有一天,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的谷粒,飞在天空,掠过了有个人的头顶,九穗谷掉在了地上。

有个人看见了,就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就长出了一棵苗,不久苗又结了穗。这个人就把谷穗放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他感到很好吃。

这个人从中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把谷粒埋到土里,年年种植,年年收获,这样人们的食物就会源源不断了,人们的吃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但是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呢?谁也分不清。这人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他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稻、黍等五谷。这人教会人们种植五谷后,也逐渐满足了人们的吃食问题了。人们为了感谢这人,就给他取名为“神农氏”。

在上古时候,在三皇之后,出现了5个伟大人物,就是我国最早的“五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其功绩和贡献是建屋、取火、豢养、婚嫁和稼穑,使得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结束了原始生存状态。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或“有娇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得从黄帝战炎帝、蚩尤说起。

相传,黄帝所率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最后黄帝的氏族部落驻在一个叫“有熊”的地方,后来,“有熊”这个地方便在黄帝氏族部落的繁衍下得以形成“有熊氏”。

黄帝氏族部落除了“有熊氏”之外,还有“轩辕氏”氏族部落,“轩辕”也是一个和黄帝本人有密切关系的地名。

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在一个叫轩辕之丘的地方娶了西陵之女,也就是嫘祖,后来,黄帝部落的子子孙孙便称自己为“轩辕氏”。

还有一个说法,说黄帝曾经发明了车驾,我国最早的马拉车就是他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明,将黄帝氏族的后人称为“轩辕氏”,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把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称为“轩”,把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的缘故。

如果说,最初的姓是在标示出了某种母系或父系的更加古老血缘的,那么“氏”则体现这一血缘中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某种世所公认的事迹或历史因缘。氏的出现,从此分别出血缘支系,让后世子孙在这一支系内单独呈现其血缘宗亲在远古时期的历史荣耀。

在那远古时期,人们以氏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在历史上拥有过共同血缘的人,因为有名无氏而消失得无声无息,只有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会因为有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而得到一个“氏”号,从而使同姓的血缘获得流传,他们通过标记自己独特子孙,而成为一个新的姓氏。

姓氏是一部英雄史诗,人们总会在一个独立的姓氏里,得到遥远而神圣的安身立命之据,得知某种不死的信念和值得自豪的事迹。

可以说,“姓”的出现,能够区分不同的血缘或部落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化,“姓”就不能标明每个人的特点了,于是就产生了“氏”。

氏的作用是,或标明某人在生产、生活所属地域,或表明某人在当时所拥有的职官、技能或荣誉,或标明某人不同凡响事迹、经历、声望和地位等,这时候,人们所得到的“氏”称号,与“姓”的共同血缘毫不相干。

相对于之前母系社会而言,此时的原始先民,他们从姓的演变分化出来的氏,集合着浓郁的地域、职业、官位与其他世俗行业的特征,得到与祖姓有所不同的一脉血缘的新命名,他们从而开始以氏命姓,以氏代姓。

姓分化为氏,这是我国远古先民姓氏演进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无论何时何地,炎黄子孙总是会以自己的姓氏为据,在华夏大地这个姓氏血脉相通的地方认祖归宗。知识点滴传说神农氏小时候,在山上寻找食物时,忽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了。他在回家路上,发现吹断的树枝跌落地上,把地打成一个又一个大洞,有的还把泥土翻了出来。他心里很高兴,他回到家里,便把木料砍削成一种翻土的耒耜,在屋旁翻土,试种草木。他起先把结有果实的草木连根拔起来,再栽下去,但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他从不气馁,他种了又种,终于他栽下的草木破土而出了,逐渐长得根深叶茂了,并结出了黄澄澄、沉甸甸的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他教会了人们种庄稼,人们就叫他“神农氏”。

为了区别婚姻而产生的氏

那是在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难免出现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认识到了这种危害,于是他就“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他根据不同人群的自然崇拜给他们起了姓氏,并制订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的繁衍。

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便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

相对于我国早期的母系而言,因地域分化、职业分化、官位分化,或者其他种种世俗业的分化而表现出来的氏,起初不过是在标明独特的地域、独特的职官或技能,标明某个获得氏称的个人不同凡响的事迹、经历、声望和地位,与“姓”的共同血缘并不相干。

但是,贵而有氏的这些英雄们的后代,则可能从此找到与祖姓有所不同的一脉血缘的新命名,继而以氏命姓,以氏代姓。

原始以母系生殖为标志的血缘谱系,向父系以英雄业绩及其发生地为标志血缘谱系的转化,是姓分化为氏,氏历久而成姓这一历史循环的第一个转折点。

无论何时何地,身在他乡的炎黄子孙总是会以自己的姓氏为据,回到与这个姓氏血脉相通的地方认祖归宗。

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据后世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方法对国内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后人以所受封邑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

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其实,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氏”就已经很普遍了,人们有姓也有氏。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通常的贵族都是有姓、有名、也有氏的。

秦代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此后我国姓与氏开始趋于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知识点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人皇氏成为最早帝王之一,也是从人皇氏开始规定了夫妇之道。至伏羲氏时,原始的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让伏羲伤脑筋的是在当时出生的婴儿中,经常会有畸形的怪异现象出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伏羲惊讶地发现,这与当时存在的男女群婚、乱婚现象有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提升族人的生存力量,伏羲在华夏九州开始了“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的制度。他先定姓氏,以防止乱婚和近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跨越。同时也是从伏羲氏开始,有了嫁娶“以俪皮为礼”的风俗,使得嫁娶成为一件重大而有意义的事情。

姓和氏慢慢开始合而为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