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1:22:5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1)时代背景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②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③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①“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②“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

③“综合性的”,表明社会学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对象的单科性学科。

④“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⑤“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1)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2)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论是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恶性运行状况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3)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还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4.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国外社会学的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③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2)中国社会学界的观点

①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a.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b.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

a.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

b.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c.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③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a.“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b.“学群说”。即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c.“调查说”。即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d.“问题说”。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e.“未定说”。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3)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

②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③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5.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原因有:

①从理论上说,该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如唯实论和唯名论、实证论和反实证论、整体论和个体论等,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如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的;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②从现实上说,该问题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③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与社会学对象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a.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

b.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

c.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

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来看,个人与社会关系之所以基本,是因为它处在元层次,并贯穿于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和分问题层次。(2)社会学的定义的层次问题

在第二层次为社会学下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定义

①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化为社会运行状况和类型与社会成员利益和前途的关系,这两者通过各种机制和条件连接起来。

②较为合适地规定了社会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出社会学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③既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下一层次的贯彻,又是它的具体化,从而体现出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层次的联系和区别。

④体现了社会学本问题一总问题与其他学科同类问题的不同和联系,体现了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⑤体现了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各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它作为一根贯串于其中的线索,把各个概念整合成为一个前后有序的学科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各个范畴又作为具体的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大体上反映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

①“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做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②“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③“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则只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

④“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⑤“共通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2)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魏镛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分类,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在并列的地位。(3)郑杭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与上述观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科学。

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来研究社会。正由于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a.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b.像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比较单纯,只涉及各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

②联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①区别:

a.二者的角度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b.二者的学科性质和层次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学科。

②联系

a.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

b.理论基础一样,都由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社会学的功能

1.认识和改造社会(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①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②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①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②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1)“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2)“减缩社会代价”,有两层含义:

①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②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3.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1)时代背景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20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这两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正是这些社会变化和社会后果,使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问题,突出出来了。(2)思想源泉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别比、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方面。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观点有:

①国外社会学的观点

a.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b.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c.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②中国社会学界的观点

a.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第一,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第二,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第三,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b.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

第一,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第二,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第三,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有:

第一,“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第二,“学群说”。即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第三,“调查说”。即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第四,“问题说”。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第五,“未定说”。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2)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要正确加以把握:

①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

②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③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来研究社会。正由于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像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比较单纯,只涉及各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

②联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①区别

a.二者的角度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b.二者的学科性质和层次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学科。

②联系

a.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

b.理论基础一样,都由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1)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影响

①社会学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功能

社会学的这一功能:

a.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转型的特点;

b.帮助社会成员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c.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②社会学有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功能

a.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

b.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c.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2)中国现代化转型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30多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的变化,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社会转型的复杂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对社会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

①与哲学关系密切;

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3)主要代表

①孔德(“社会学之父”)

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第一,社会静力学

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第二,社会动力学

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类的体质、道德、知识和政治的进步,尤其受人的知识的影响,因此,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b.孔德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c.在孔德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有弊病,但是,可以“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来协调社会发展,改进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②斯宾塞

a.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原则基础之上的:

第一,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第二,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尽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b.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

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

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系统和功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c.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社会规模由小变大,社会组织由单一的、同质性结构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结构,并伴有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分化现象,促使执行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增加。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3.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①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独立的学科体系基本成型;

②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化和专门化。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路线,以韦伯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路线,以及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的传统。(2)主要代表

①涂尔干

a.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

b.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

第一,社会团结是指在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咄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是维系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第二,按照社会发展的程度,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前者是指在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团结,后者是指在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第三,涂尔干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社会分工会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带来不可回避的现实危机,如果社会调节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使社会联结纽带松弛或断裂,出现社会解组、失范状态以及越轨行为等。为了预防和治疗对社会团结的破坏,涂尔干主张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它的调节功能。

②韦伯

a.在社会方法论方面,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韦伯在社会研究中,运用一种叫“理想型”的逻辑工具,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加以纯逻辑的分类和定性,以便理解和把握现象之间的因果链。

b.韦伯认为,虽然社会科学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研究的课题及理论或多或少都会与社会现实及现实中的价值相关联,但社会科学仍可在程序上做到价值中立。

c.韦伯对世界多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在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方面,韦伯提出新教伦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d.韦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够达到目标,取得成效的行动;

第二,价值合理的行动,即按照自己信奉的价值所进行的行动,不管有无成效;

第三,激情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第四,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活动。

在传统社会中,后两种行动占主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前两种行动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行动属于合理化的行动,合理化行动的作用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的过程就是合理化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合理化运动的结果。

③芝加哥学派

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

a.芝加哥学派的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

b.芝加哥学派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经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

c.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提出城市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4.当代西方社会学(1)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②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

③分科化,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④方法科学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

⑤马克思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2)主要理论派别

①结构功能主义

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该学派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界占据重要地位。

a.帕森斯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第一,帕森斯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

适应功能(A),即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

目标实现功能(G),即系统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的轻重缓急,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

整合功能(I),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

模式维持功能(L),即系统必须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护和复制原有模式。

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

第二,帕森斯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b.默顿

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诸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等,引导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②社会冲突论

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a.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

科塞强调冲突的正面功能,他提出了冲突五项正功能:

第一,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第二,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第三,冲突对新社会与群体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第四,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第五,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科塞认为,弹性比较大、比较灵活的社会结构容易出现冲突,但对社会没有根本性破坏作用,而僵硬的社会结构采取压制手段,不允许或压抑冲突,冲突一旦积累、爆发,其程度势必会更加严重,将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为此,科塞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

b.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认为,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达伦多夫冲突论的主要论点是:冲突是由于权力分配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各利益集团各司其事,这样虽时常会有些小冲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

③社会交换论

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该理论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a.乔治·霍曼斯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霍曼斯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并不都是有偿的,如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等。

b.彼特·布劳

布劳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人们为获得所需资源,必须用自己的资源去进行交换。但权力优势地位的群体在看似自愿、平等的交换中,实际上再生产或延续着社会不平等。

④符号互动理论

在20世纪60一70年代,符号互动理论流行于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该理论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a.赫伯特·布鲁默

提出“符号互动”概念,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b.欧文.戈夫曼

他提出了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着手,探讨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

⑤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社会学的中心重新回到它的发源地--欧洲,涌现出一些新思潮、新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就是试图超越传统理论中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偶然与必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对立中寻求调和之路。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有:

a.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认为,社会是人们凭借自身能动性创造的成果,因此,语言使用是人文社会科学成功的本质性因素。社会学要关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关注社会结构化。

b.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理论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c.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反思理论

第一,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第二,他提出了反思社会学,提倡知识分子保持自主性,担负起社会批判的重任。

第三,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理论。

第四,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学研究出现这样一些趋势: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③反思性意识在不断强化。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1)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石。(2)产生原因

①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产生提供了客观历史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生产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根据;

②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明示了推动工业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德国古典哲学在社会理论的转向中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提供了直接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成分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各阶级、集团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1)人们的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既是维持自己生活的生产也是繁衍他人的生产。正是在这种物质生产关系中,不仅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发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或物质关系。(2)精神生产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析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于实践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研究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创新理论,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眼光,对事物开展动态的矛盾分析,要把各种社会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开展具体分析,既要重视事物的实践过程,也要注意事物的空间位置。(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要审查现存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异化、扭曲的原因,以积极的眼光否定其消极性、肯定其合理性,推进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批判不仅仅是对消极现象的否定与推翻,批判还是对积极现象的肯定与维护。(4)价值理想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明确地申明自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以人类应当得到彻底解放的革命目标作为自己的永恒追求,抨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认为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要说明其实然性的真实存在,也要揭示其应然性的理想状态。(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主张只有在总体联系中观察和研究社会结构的运行变化,才能达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完整把握。

三、社会学的中国化

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①时代背景

西方社会学创立之际,正值中国从封建大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之时,国力衰微达于极点。在西学东渐的变法维新运动中,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

②主要渠道

a.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

b.教会学校;

c.大批中国学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办的大学中纷纷开设社会学课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课堂里。与此同时,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出版。(3)20世纪20年代之后,社会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各大学普遍开设社会学课程,培养社会学人才,社会学教材建设与研究成果也有很大发展。

②成立中国社会学团体并创办刊物。

③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最著名的实践活动室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2.社会学的中断和重建(1)1952年,原有的社会学系、社会学课程相继被取消,同社会学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工作与人口学等,也相继被取消。1957年的反右运动又使一些社会学家遭到迫害。(2)1979年3月,召开了“社会学座谈会”,为社会学恢复名誉,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式恢复重建。(3)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学进入恢复及重建时期。

30多年来的成就:

①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方向;

②社会学学术团体、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已具规模;

③社会学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

在探索社会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学界已经取得以下几点经验:(1)立足中国国情,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中开展社会学研究;(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薪有机结合起来;(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2.2 课后习题详解

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答:(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一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完成。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3)对于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于是,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便应运而生,它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

答:(1)立足于实践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研究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创新理论,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眼光,对事物开展动态的矛盾分析,要把各种社会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开展具体分析,既要重视事物的实践过程,也要注意事物的空间位置。(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要审查现存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异化、扭曲的原因,以积极的眼光否定其消极性、肯定其合理性,推进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批判不仅仅是对消极现象的否定与推翻,批判还是对积极现象的肯定与维护。(4)价值理想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明确地申明自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以人类应当得到彻底解放的革命目标作为自己的永恒追求,抨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认为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要说明其实然性的真实存在,也要揭示其应然性的理想状态。(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主张只有在总体联系中观察和研究社会结构的运行变化,才能达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完整把握。

3.社会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答:(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①时代背景

西方社会学创立之际,正值中国从封建大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之时,国力衰微达于极点。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机,录求民族的出路,决心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求变鼎新。在这种西学东渐的变法维新运动中,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当时维新派用来扭转“万马齐喑”的时局,实现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副良药。

②主要渠道

a.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真正把西方社会学介绍来华的应当首推严复,他把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全文翻译为《群学肄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开端。章太炎翻译出版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从此,西方社会学著作通过西方和日本两条途径被翻译并传人中国。

b.西方社会学传人中国的另一条主要渠道是教会学校。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创立社会学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社会学系。教会学校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c.社会学传人中国的第三股力量是大批中国学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从1909年开始,留学美欧以及日本的学生日益增加,他们或学社会学专业,或学习了社会学课程,归国之后,许多人从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

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传人中国的。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主张建立新秩序;或深入工人、农民、青年、妇女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以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②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办的大学中纷纷开设社会学课程。1923年上海大学成立社会学系,由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担任系主任,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授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于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课堂里。与此同时,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出版,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4.简述早期中国社会学的主要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答:(1)在中国社会学的成长过程中,注重实际,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是它的特点之一。初期的社会调查工作大都由外国人主持,报告也是用外文撰写发表的。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调工作逐渐增多,除各大学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之外,还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社会调查的学术研究机构。

这一时期社调活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这时的社会调查已不再由外国人独占,开始出现了中国人独立进行,并用中文撰写出版的调查报告。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社会学者开始进入社会学调查的领域,并对受西方社会学影响的旧中国学院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2)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社会学成长发展的主题之一,最著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为了解决中国的农村危机,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浪潮。

①晏阳初在总结中国历次自救运动的经验教训之后,确立以医治中国社会“愚、贫、弱、私”四大病症为目标的平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其根本问题则是人的问题。因此,他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基础,广泛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他所说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四种能力,即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卫生教育培养强健力,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晏阳初选定河北省定县作为其实施平民教育的实验基地。

②梁漱溟则选定了山东省邹平县实施其乡村建设实验计划,他主张中国的出路在于复兴农村,只有靠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中国才能发展。

两者均是在不触及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求发展,因此,虽然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毕竟是一种改良,最终未竟全功。不过,他们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范式本体论认识论主要方法例证类型强调客观实在二元论、实验、操涂尔干及当性和真实现实实证客观主作化、演代美国社会的存在,以及范式义、科学绎和定量学的定量研规律的可获得主义方法究性调和的二类实验、强调相对性,解释元论、交参与、描韦伯及格尔以及意义的有范式互主体的述和定性兹的研究限可理解性客观主义分析主张历史实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推批判论,即被社会反映论、及法兰克福论和价值范式型塑的实质现决定论学派的社会分析实研究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图3.1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2.社会学的解释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1)概念和变量

①概念

a.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b.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

c.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变量

a.变量,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

b.变量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

二是自变量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2)假设

①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

②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

③假设分为研究假设和虚无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