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注力:深层次解析儿童心理,给家长实用、有效的专注力教养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22:40:34

点击下载

作者:风影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专注力:深层次解析儿童心理,给家长实用、有效的专注力教养秘诀

儿童专注力:深层次解析儿童心理,给家长实用、有效的专注力教养秘诀试读:

前言

研究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智商,而是专注力。专注力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成功的人身上都有专注这项特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许多名人成功的故事成了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1.阿基米德专心治学

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到公共浴室洗澡,当坐进浴盆里时,水向外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种情景顿时兴奋异常,光着身子冲出浴室,一边跑还一边喊着:“找到了!找到了!”

就是受此启发,阿基米德发现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而发现了银匠在金王冠里掺银的秘密。

2.牛顿煮鸡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专心地做实验,以致错过了吃饭时间。他的助手送来两个鸡蛋,让他自己煮来吃。

过了很长时间,牛顿感觉有点饿,就随手拿起“鸡蛋”放进锅里,自己则继续埋头做实验。

过了半个小时,牛顿做完了实验,想起了锅里的鸡蛋,于是便掀开锅盖,却发现里面是一块怀表。他大吃一惊,抬头一看,鸡蛋还在桌子上。原来,牛顿做实验太专心了,竟然把怀表当成鸡蛋给煮了。 

案例中的这两位名人凭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超强的专注力,成就了非凡的事业。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有所建树,首先应从培养他的专注力做起。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孩子上课爱走神,常常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即使有时候看似在盯着黑板看,事实上已经进入冥想状态;有的孩子上课铃都响10分钟了,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孩子在家里做作业,不是一会儿去厕所,就是一会儿想看电视,周围稍微有一点动静,他都会去确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一些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对一件事的专注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些都是儿童专注力差的表现。

面对孩子这样的表现,家长往往会批评、指责:“你怎么总是不专心?你要是再专心一点,就不会出错了。”相比这类家长,还有一些家长的做法相对比较“科学”。为了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比如,有的家长为孩子购买大量书籍,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阅读,希望能让孩子更专心一点;还有一些家长,像监工一样待在孩子身边,督促孩子做事,随时提醒孩子不要分心;有的家长甚至强迫孩子每天静坐1个小时;等等。然而,这些方法常常并不怎么奏效,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儿童的专注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孩子的年龄、兴趣、情绪、自控力以及家庭环境、生活品质等。家长应首先提供有利于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条件,然后再对孩子进行一定的专注力训练,这样的话,在培养孩子专注力方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从哈佛的成功教育经验来看,孩子的专注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而且越早对其进行训练越好。哈佛的心理学家曾经通过一个小游戏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格中,把1~25的数字顺序打乱,然后填到表格中。再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按照从1到25的顺序将其一一找出,并用秒表计时。结果发现,7~8岁的孩子按顺序找出这些数字的平均用时为40~42秒。此后,研究人员每天对他们进行训练,一周之后,时间缩短到25~30秒。一个月以后,平均时间缩短到十几秒。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训练方法得当,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其实很简单。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儿童专注力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给出了实用、有效的建议和方法,旨在让家长在本书的帮助下,解决孩子分心、走神、拖拉、懒散、没有规矩等专注力不足的问题,让孩子的专注力得到有效提高。

如果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那么他往往只能在目标左右徘徊,很难达到很高的成就。许多名人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如比尔·盖茨、卡内基、丘吉尔等,小的时候都因活力充沛、过于好动、专注力不足等让家长头痛不已,但他们日后的成就证明了只要家长给予适当的协助,再顽劣的孩子也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取得不凡的成就,拥有精彩的人生。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家长育儿道路上的行动指南,帮助家长培养出专注力超强的优秀孩子!

第一章 专注力,成就孩子的一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其实说的是专注力给一个人带来的优势。对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后成为做事专注的人。而且良好的专注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能够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揭开专注力的神秘面纱

“乐乐!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写作业的时候专心一点,你怎么总是听不进去?!”听到妈妈的唠叨声,乐乐不情愿地赶快收起一旁的游戏王卡。

看到乐乐手忙脚乱地收拾着什么,妈妈更生气了。她双手叉腰,脸颊鼓胀着,双眼怒视着乐乐,大声吼道:“你竟然在玩游戏?赶快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卡片收起来!听到没有?”“妈妈,等一下,我的恶魔族怪兽卡找不到了,我先把它找到。”乐乐手里拿着一叠游戏卡,正一脸焦急地寻找那张不知掉落何处的恶魔族怪兽卡。而书桌上,散落着一张张印有不同图案的游戏卡。原本该完成的语文试卷,早已被这些卡片淹没了。“乐乐,我再说一次,给我听好,把这些卡片收起来,赶紧做试卷!你到底听没听见我说的话?不好好学习,光玩这些有什么出息!你再不专心学习,我就惩罚你一个礼拜不许吃零食!不许玩这些游戏卡!”妈妈已经有些歇斯底里了。“妈妈,什么是专心啊?”乐乐突然认真地问妈妈,“从幼儿园到现在,您总是跟我说要专心、要专心,但是到底什么是专心呢?”

一时之间妈妈竟被问住了。她灵机一动,说:“专心就是注意力集中啊!”

乐乐听了,摸摸后脑勺,问:“注意力集中又是什么呢?”“注意力集中就是认真啊!”

乐乐继续追问:“那什么叫作认真呢?”“嗯……认真就是要专心啊!”

乐乐翻了个白眼,做了个晕倒的动作。

乐乐妈妈这种应付式的回答,换作是谁,都会听得晕头转向。虽然她一直强调让乐乐做事专心、注意力集中、认真,但是这几个词语到底指的是什么,她自己都不清楚,更不用说让孩子做到了。

其实,所谓的“专心、注意力集中、认真”,统统指向一个专业名词——专注力。对孩子来说,专注力指的是孩子把视觉、听觉、触觉器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的一种能力。专注力属于儿童的“十二情商能力”之一,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能否较好地适应环境,与其专注力强弱有很大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专注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婴儿时期的孩子就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专注力。比如,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样东西看半天,吃着自己的小手更是浑然忘我。当孩子再大一些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玩的时候太专注,连什么时候尿了裤子都没发觉。这种沉浸于一件事情而忘我的状态,就是专注力强的表现。

专注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目标明确

孩子专注的探索或者活动的进行,大多都是他主动探知的结果。这是专注力启动的首要条件。只有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行为,才会让孩子做事更专注。

2.反馈及时

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纠正,这一纠错的过程就是形成深厚专注力的过程。比如,孩子在玩形状配对游戏的过程中,他会发现那些四边形的积木不能装到三角形的孔里,并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家长能够克制帮助孩子的冲动,就等于为孩子提供了发展专注力的机会。

3.能力符合难度

活动的机会与能力成正比。如果活动的难度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情绪产生波动,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和做法,这些都会阻碍专注力的形成。

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专注力类型,具有哪些典型表现,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般来说,专注力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集中性专注力

这是最基本的专注力类型之一。以照相为例,当你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眼前的人、事或物,这就是一种集中性专注力的表现。

对孩子来说,家长可以检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是否经常出现以下表现:经常发呆;不知道要做什么,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态度和行为;在最纯粹的空间里,做最简单的事情,依然表现出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的样子。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就说明孩子的集中性专注力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专注力出现了状况,那么进一步的选择性专注力、持续性专注力、转换性专注力、分散性专注力就很难有好的表现。

2.选择性专注力

选择性专注力指的是儿童当下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项活动上,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比如,孩子在做功课时,客厅电视里传来喜欢的动画片的对话,或者妈妈在身旁忙碌时走来走去的声音,或者弟弟妹妹在一旁玩耍,或者爸爸打电话的声音,或者门外摩托车飞驰而过时引擎轰轰作响等。这时,父母就要仔细观察孩子是被这些外界事物干扰,无法安静学习,还是能够不为所动,将注意力集中到做功课上。

3.持续性专注力

持续性专注力强调的是专注力所持续的时间,表现出的是专注力的持久性,主要看孩子能否在所进行的活动中维持一段合理的时间。比如,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孩子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幅画作,或者完成一个拼图。

每件事情需要的完成时间不同,孩子专注于其中的持续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阅读一本书,有的孩子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读完,而有的孩子半个小时就把它翻完了。孩子专注力持续程度的好坏,要根据他们对于这本书的理解、记忆和顺利提取信息的程度来判断。

4.转换性专注力

转换性专注力指的是孩子能否顺利地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动,并且能够维持该有的专注力表现。比如,孩子做了一段时间的功课,希望玩一会儿电子游戏,玩10分钟游戏之后他的专注力能否顺利地回到书本上来;再如,孩子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以后,再次回到教室,他能否继续专心地听讲。

在动态、静态活动的交叉安排上,当在动态和静态活动之间进行转换时,应尽可能以最少刺激为原则。对于那些太过刺激、容易使孩子兴奋的活动,最好安排在主要的静态活动之后进行。这是因为,孩子在经历太过兴奋的刺激之后,很难顺利地转换到下一个需要花费心思的活动中,如阅读、写作业等。

5.分散性专注力

分散性专注力指的是孩子能否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两项甚至两项以上的活动。比如,在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做笔记;在家里,一边做家务,一边听音乐;等等。

专注力好坏有标准:看看孩子专注力如何

最近,豆豆的妈妈很烦恼,因为豆豆不管做什么事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在搭积木的时候,豆豆信誓旦旦地说,要搭一个漂亮的大城堡,但是才玩了三分钟,就不想搭了;然后开始玩玩具汽车,结果又只玩了两三分钟就不玩了;看故事书等也是如此。这让豆豆妈特别担忧:孩子做事如此不专注,他以后上学了可怎么办呢?他还能不能安静下来认真读书了?

生活中,像豆豆这种情况有很多。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没有耐心,不仅玩玩具时间短,就连看书、画画、做手工等,也无法持续较长的时间。一些学龄儿童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上课时经常走神,小动作不断,在家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粗心大意。

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专注度不够高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孩子注意力集中有什么好处呢?如何判断一个孩子专注力的强弱呢?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吗?专注力强弱的判断依据是不是看孩子做一件事持续时间的长短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揭晓。

专注力的量化标准

通常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孩子专注力的强弱。

1.时间

儿童的专注力与其大脑神经发育的程度有关,因此专注所持续的时间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婴幼儿的大脑神经发育相对不那么完善,有人得出一个结论:孩子越小,专注的时间越短。

一家专门研究孩子行为发育的网站speech therapy centres给出了儿童专注时间的大致数据(如下表),并认为,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儿童的专注力所持续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延长2~5分钟。

不同年龄儿童的平均专注时间跨度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间是有一定弹性的。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从时间上来判断,如果他能专注于搭积木或者看绘本的时间在8分钟左右,专注力就不差。如果要求一个2岁的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长达半个小时,则是不合理的要求。

2.连续性

专注力的好坏与连续性也有一定的关系。

大多数家长只注意到自己的孩子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却忽略了幼儿发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儿童本身就容易受外界干扰,他们常常因受到外界影响或者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选择放弃,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即便是成人,在做事的时候也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比如,成人在看书的时候,常常眼睛盯着书本,整个人却处于神游的状态。有研究显示,人通常有20%~40%的时间都在走神。因此,专注于做某件事情的认真程度含金量更高。

从字面上来看,“专注力”的英文是“attention”,该词来源于拉丁语“attendere”,意思是“向前延伸”,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连续性。这就提示我们,判断孩子专注力强弱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做事的连续性,即被外界环境或者内在因素干扰后,能否再回到最初的事情上。

因此,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他一把,使其继续下去。但家长应注意,不要在孩子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干扰孩子。

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家长不要仅仅根据时间长短的标准或者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判断,以免给自己和孩子造成困扰。

测测孩子的专注力

要想了解孩子的专注力到底如何,家长可以对照以下15种专注力不足的表现,来测一测孩子的专注力。(1)做事难以持久,往往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2)做事时不能集中精力。(3)和别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4)常因无关因素而分心。(5)经常忘事。(6)不愿意做需要动脑的事情。(7)难以始终遵守指令。(8)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9)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弄脏)。(10)学习、做事粗心大意。(11)不注意细节,常常因此而出现错误。(12)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13)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常东张西望或发呆。(14)经常安排不好日常的学习和生活。(15)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常少做或做错。

如果在这15种专注力不好的表现中,孩子出现了至少5种,孩子的学习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孩子出现了10种以上的表现,就说明孩子在注意力方面有问题。这时,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必要的话应咨询一下专家。

专注力,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

有人说:“拉开孩子之间距离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注力。”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良好的专注力,是人的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对孩子来说,专注力是打开他心灵的大门。这扇大门开得越大,孩子接收到的东西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足,他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只有少部分的知识和信息能够被接收,甚至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无法被接收。

如果孩子具有良好的专注力,他就会常常达到忘我的状态,专注于一件事情,克服各种困难,直至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信心逐渐增强,意志力也逐渐增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随之被激发出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智力和综合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比如创造力、情商、社交能力等。

大家都知道“水滴石穿”的意义,而专注就具有一种效果。良好的专注力,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名人的传奇人生:因为专注于学习,高尔基成了一名文学巨匠;因为专注于真理,伽利略才毅然决然要去挑战权威;因为专注于飞翔,莱特兄弟最终发明了飞机。因为专注,所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成功大多数时候就是在专注力的支撑下成就的。

挖井理念“挖井理念”来自于一个“挖井”的故事。甲、乙两个青年去挖井,甲挖了一会儿没有看到有水流出,就开始挖新的井,这次挖的井比上一口还要深,但是仍然没有水流出的迹象,于是他又放弃了。就这样,他接连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还是没有挖出一滴水来。而乙则选准一个地方,不停地挖,最终挖到了水。

这个故事发人深思:甲之所以找不到水源,是因为他没有在一个地方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挖下去,结果白费了力气。而乙一直比较专注,所以找到了水源。这也告诉大家一个哲理:做什么事情都要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行为执着,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这就是“挖井理念”,这个理念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

做事缺乏专注力的后果 

有的孩子学习或者做事不专注,对什么都浅尝辄止,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1.效率低下

如果孩子缺乏专注力,那么他很可能会三心二意,做事拖拖拉拉,导致做事效率低,迟迟完不成任务。

2.缺乏热情

孩子做事不专注,很可能导致他对所做的事无法投入热情,甚至失去兴趣。孩子对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前提是他必须对所做的事感兴趣,那样他才能调动起他的激情和热情,从而更加专注地去完成。

3.易分心

孩子做事缺乏专注力,就很容易分心。有的孩子做事的时候,旁边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无法专心,甚至有只昆虫飞过,孩子也会追着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做事缺乏持续性,自然很难把事情完成得很好。

4.粗心、马虎

有的孩子做作业马虎,有时候会做的题也会因粗心而做错,这就是孩子做事不专注所导致的。要想改掉孩子做事马虎、粗心大意的毛病,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使其能够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专注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

事实上,那些成功人士通常在小的时候就具有专注的特质,因为专注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

某俱乐部正在举行围棋比赛,这吸引了许多人观看。一位教练注意到在观众中,有一个小男孩在棋盘旁整整站了一上午,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下棋的精彩之处。

第二天,小男孩又来了,他又专心致志地看了一上午。

教练认为,一个孩子能有这样专注的品质,实在难能可贵。于是,教练将这个儿童招进了围棋队。

这个男孩就是著名围棋高手常昊。当时,他才6岁。后来,常昊果然没有让教练失望。3年后,他获得了全国“棋童杯”赛冠军。有一次,在被让四子的情况下,常昊战胜了日本棋圣。

常昊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他的专注力高度集中是分不开的。如果常昊对围棋不是那么入迷,不那么专注,那么他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比起智商,专注是更容易让孩子成功的因素。”好的专注力,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还能带来内在的改变,包括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和训练。

拖延症,原来是专注力不足惹的祸

苗苗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部门领导,她做起事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可是她想不明白的是苗苗一点都不像她,不管做什么事,能往后拖就往后拖,能拖到什么时候就拖到什么时候。

这不,从早上起床,苗苗的妈妈就开始着急上火,她喊了好几遍,苗苗还是赖在被窝里不动,直到看到妈妈快发飙了才慢吞吞地爬出被窝,然后慢条斯理地穿衣服、洗漱……

其实,妈妈对苗苗的日常生活已经有了一套固定的安排,那就是:早上起床——催催催,洗漱——催催催,吃早餐——催催催,准备出发——催催催,放学写作业——催催催,晚上睡觉——催催催。

每次苗苗做事慢吞吞的时候,妈妈就会忍不住催促她。可是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催促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据她分析,苗苗被催促的时候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拿催促苗苗晚上睡觉来说,苗苗喜欢看动画片,经常越看越兴奋,忘了睡觉。为了让苗苗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妈妈经常催促苗苗睡觉。

当妈妈催促第一遍的时候,苗苗会表现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因为她知道,这只是打一针“预防针”,反正妈妈接下来还会催的,于是继续安心看动画片。当妈妈催第二遍的时候,她的心里有点小小的慌张,因为她预感到妈妈可能要发火,于是她要抓紧最后的时间多看一会儿。当妈妈催第三遍的时候,她清楚地知道,这次妈妈真的要发火了,如果再不去睡觉真的要挨揍了,于是她这才起身去洗漱、睡觉。

对于这样的经历,许多家长深有体会。尤其是陪孩子写作业,甚至成了许多家长的“心病”。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去思考孩子的性格像谁的问题,因为这与先天的性格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由后天的原因造成的。

可能很多父母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自孩子出生后,自己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再说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听话的,怎么长大了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呢?其实,纵然父母竭尽全力地培养孩子,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很容易忽视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而专注力一旦缺失,孩子就极有可能做事拖拉、懒散,在小小年纪就有了“拖延症”。

孩子拖拉、懒散的现象似乎成了一个难倒父母的难题。其实,当父母了解孩子拖拉的本质和造成拖拉的真正原因之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孩子养成拖延习惯有两方面的原因。

1.生理原因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拖延症只不过隶属“坏习惯”范畴,只要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拖延症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实则不然,诸多研究表明,拖延症很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在人的大脑功能分区中,有一个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它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当这部分区域功能受损或不活跃时,大脑排除杂扰的能力就会降低,专注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做事效率降低。如果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都比同龄人逊色,就会导致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比别人“慢半拍”。

2.客观原因

有时,孩子做事拖拉仅限于行为层面。然而,这些拖拉的行为背后往往存在比较客观的原因,这就是缺乏时间观念,缺乏计划性或者做事没有条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不会意识到,花费2个小时去完成本来1个小时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有什么不妥或者会带来哪些损失。如果孩子做事没有计划性或者做事没有条理,他就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能很好地把握事情的节奏,做事的效率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要想帮助孩子改掉拖拉、懒散的坏习惯,家长不妨尝试下面的做法。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当你焦急地冲他大喊“快点,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的时候,他可能以为5分钟的时间很长,于是他会继续磨蹭下去。

这时候,计时器或者闹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比如,当你要求孩子做到“用5分钟的时间洗脸、刷牙”“10分钟写完作业”“看30分钟的电视”时,你就可以在计时器或者闹钟上设置好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体验“5分钟”“10分钟”“30分钟”到底有多长。

2.帮孩子厘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刚开始纠正拖拉的坏习惯时,孩子要经历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特别希望能尽快把事情做好。

这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比如,哪些事情是重要的、紧急的,需要优先处理,哪些事情是可以缓一缓再做的。家长让孩子列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制定一个任务清单,在任务清单中,附上每件事情初始时间和计划完成的时间。家长可以找一些卡通的、孩子喜欢的记事板作为载体,让孩子(或者帮孩子)列好任务清单,将其放在显眼的地方,随时叮嘱、提醒孩子按照任务清单上的时间完成要做的事情。

3.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和同龄人的交流、嬉戏、玩耍中相互比较、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家长最好让孩子和那些性格活泼开朗、做事效率高的同伴交往,多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这有助于发挥榜样效应,促进孩子之间的正面影响。

4.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造成的后果,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惩罚”。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再不起床,迟到了老师会批评你的”,然后不再催促孩子。当孩子因拖延迟到而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做事磨蹭的后果会很严重,会让自己受到“惩罚”。这样,孩子就能学会管理时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反应慢半拍,培养专注力是关键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后知后觉,家长让他干点什么,他总是会愣一会儿神,然后再去做。有时,家长问他话,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半天没有一点回应。这让家长十分担心:孩子为什么会反应慢半拍呢?难道真的是孩子的智商有问题,或者有其他的原因?

家长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孩子,就会发现,孩子反应慢并不是他没明白你说的话,或者没听懂,而是他根本就没注意听。虽然孩子看上去像是在听你说话,实际上他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你这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我的话当耳边风”。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则家长先不要急着批评孩子,因为很多孩子都会有这种表现。

星星是一名小学生,自从他上小学后,老师多次反映他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走神。每次老师提问,星星都是一副懵懂的表情。

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在读完后就停下来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一个人的读书声,这个人就是星星。他常常会一个人一本正经地读下去,就算老师喝令他停下来,他还是不为所动,接着往下读。

最后,老师走到星星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停下来。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以星星这样的状态,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太好。为了提高星星的学习成绩,妈妈给他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但是一个多学期下来,效果并不理想。星星上课还是一副神游的状态,成绩依然没有多大起色。

后来,妈妈又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几次之后,妈妈开始怀疑星星的智商有问题。但是有时候,她又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星星并非一直都是这样的,比如在乐高课上,他就表现得很好,常常学得又快又好。

星星的妈妈一直想不通:星星在乐高课上的表现怎么和平时判若两人呢?

孩子反应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了解了这两个原因,星星妈妈就能找到答案了。

1.思维方式在作怪

其实,家长对孩子智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很多反应慢的孩子,智商并不比反应快的孩子低,甚至有的还会超过反应快的孩子。另外,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得“反应迟钝”,很可能与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关。

对于一个问题,反应慢的孩子并不是没有思考,而是在进行深入的思考,不像那些“反应快”的孩子,凭着直觉去思考。反应慢的孩子进行的是反复的、全面的思考,不断求证,以求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正确的道路。

因此,当你和孩子讲话以后,孩子嘟着嘴巴、若有所思的时候,他可能并不是不明白你所说的话;相反,他正对这些话进行分析、论证,以找到最佳的答复方式。

2.后天影响

孩子反应慢,很可能让他人产生误解。不管是老师、家长、亲戚,还是朋友,都很少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笨笨的”“不聪明”,使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笨”,处处不如别人,变得没有自信,开始自怨自艾、灰心丧气。在困难和自己的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孩子便再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反应更慢。

通过日常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虽然反应慢,无法给别人留下机灵、聪明的印象,但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专注度非常高,精神非常集中,对一件事考虑得非常全面,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换句话说,虽然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做出的数量少,但是质量很高。只不过这种做事风格在考试上,并不占优势,导致他们成绩并不是太优秀。

对于孩子“反应慢”这个问题,家长可以这样做。

1.找到孩子的兴趣

专注力强是孩子的一种优势,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这种优势,发掘孩子的潜力。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方向,他的这种专注、持久的特性,一定能在这个方向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上“笨”“不聪明”的标签,而应该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重拾信心和勇气,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后来居上。

3.孩子出神要及时提醒

孩子还小,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对其加以引导,为他指正方向。如果孩子将专注力放在玩游戏、看动画片等上面,家长不加以引导,则时间久了,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多去了解孩子,在孩子出神的时候及时给予提醒,这样孩子才能重回正确的轨道,不至于偏离方向。

专注力与电玩之间的“博弈之战”

很多家长可能已经注意到,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一种“特性”:在玩游戏,尤其是玩电玩的时候注意力格外集中。对于这种状况,大多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绝对禁止,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会遭到孩子强烈的反抗。那么,对于孩子玩电玩这件事,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呢?怎么做才对孩子更有益呢?

当孩子说出“玩电玩,我最专心;打怪,我最用心”的话时,你的反应大概是这样的:双手叉腰,怒视着他,质问“说什么呢?再说一遍试试看”。

然而,家长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孩子玩电玩这件事同样存在正面的意义。试想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会对电玩那么痴迷呢?这是因为电玩游戏刺激、有趣、有吸引力,可以立即反馈,还可以进行竞赛、冲关升级等。如果将这些元素引入平时孩子的学习和专注力训练中,这个过程就将变得更有趣,孩子会更乐意学习并接受训练,他的专注力也会提升得很快。

如果孩子平时专注力不够,则对这种以声光刺激为主的电玩还是少碰为妙,玩的时候要适可而止。毕竟这些强调打打杀杀、以声光刺激为主的游戏所带来的专注力是一种外控的专注力,多数不需要经过具有专注、思考、判断能力的大脑前额叶。要想维持这种专注力,就必须维持及延续这种声光刺激,否则孩子就会失去专注力。

这就是说,孩子电玩游戏玩得越多、时间越久,越会对他产生过度的刺激,那么孩子对于刺激较轻的阅读、思考等正常的学习活动就越容易失去兴趣和动力。这样一来,孩子的专注力必然会更加涣散。

这种专注力当然不是孩子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置于自己的主控之下的专注力,也就是内控的专注力。比如,孩子在阅读《魔法拼音国》的时候,他会翻开这本书,大声朗读,细细品味,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有趣的声母国和韵母城,里面有不同的字母人,它们之间出现了各种有趣的对话。在这些有趣的字母人的故事中,孩子就记住了这些字母。整个阅读过程都是孩子的主动行为,由此产生的专注力是源于他自身内控的。

孩子对于电玩爱不释手,但是玩电玩中产生的专注力是外控的专注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内控专注力。那么,这二者之间该如何平衡呢?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对电玩坚决说“不”。现在的“3C产品”,即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Consumer Electronics(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介之一,完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我们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孩子更无法做到。科技始于人性,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些“3C产品”,这些科技就同样能够为我们所用。

拿App(应用程序)来说,如果我们仔细寻找,就总能找到用来训练孩子专注力的教材或者游戏。前额叶游戏就是这样一些游戏,它不同于以声光刺激为吸引力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我为大家推荐几款适合孩子玩的游戏。

1.小猫传球

这款游戏也被称为“猫咪传球”或者“黑白猫传球”,孩子的任务就是把一个红白相间的小球从白猫传给黑猫。游戏共设50关,随着通关难度的逐级增加,孩子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完成关卡。该游戏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老鼠

这是一款老鼠和老鼠夹之间斗智斗勇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必须运用老鼠夹对那些异常聪明的老鼠穷追猛打,通过动脑筋对老鼠围追堵截,阻止它们跳进洞里。

3.鳄鱼小顽皮爱洗澡

鳄鱼小顽皮虽然生活在城市的下水道里,但是特别爱干净,喜欢用清水洗澡。孩子要想尽办法,让水透过一层一层的泥浆、水藻和其他障碍物,引进鳄鱼的浴缸中。要想让鳄鱼舒舒服服地泡澡,孩子就要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铁轨

这是一款孩子都喜欢的铁轨组合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必须很快地脑力激荡,将那些复杂的轨道组合起来,以便火车能够顺利地抵达终点。

5.水流乱舞

如果家里的水管破裂,水流四处漫溢,则你会怎么办?在这款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旋转机器来改变水流的方向,也可以先用海绵吸水,然后再将水挤压出去,还可以运用烙铁将水蒸发掉。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要解决水管破裂的问题,而且要将这根水管流出来的水引流到另一头的水管里。

虽然家长允许孩子玩这几款游戏,但是也要先规定时间,以免孩子过度沉迷。同时,这也关系孩子能否做到随时上线、离线,并继续完成当下应该完成的事情。

别让孩子成为“走神大王”

梦梦九岁了,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平时聪明活泼的她,在学校时却常常被老师批评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马虎。

梦梦的爸爸妈妈也发现,她每次考试都会丢掉不该丢掉的分数。比如,在语文考试时,她会因为漏写笔画而失分;在数学考试时,她会因为写错小数点而丢分;在英语考试时,她会忘记在复数后面加上“s”,致使丢掉分数……爸爸妈妈在为她感到惋惜的同时,认为梦梦学习态度不认真,为此没少惩罚她。

然而,惩罚过后,梦梦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梦梦在学习上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她的学习态度,而在于她的专注力不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专注力不足呢?

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环境嘈杂、健康状况不佳、负面情绪、兴趣不足等。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力也会有所差别。美国著名儿童培养专家斯坦利·I.格林斯潘根据对儿童行为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总结出了儿童的五种气质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气质的儿童具有怎样的专注力。

1.高度敏感型的孩子,高感知力易使他们分心

这种气质的孩子总是有很多要求,若不能及时满足就会变得很急躁,他们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有时甚至抗拒变化。在大人眼中,他们非常“不好伺候”。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主要是源于他们高于其他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对周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充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容易让孩子对一件物品、一件事集中精力去“研究”,而发达的感知能力又使他们很容易分心,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2.沉湎于自我型,专注力较稳定

这种气质的孩子属于“乖孩子”系列,他们很少提要求,喜欢独处,对于环境的变化,没有高敏感型孩子那么抗拒,但也不像他们那样能很快融入新环境。

这种类型的孩子常常沉湎于自我,他们不抗拒新环境,但是也不会主动去融入新环境,即使在人群中也喜欢保持安静,不容易被打扰,相比其他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专注力最稳定。

3.反抗叛逆型,身心状态左右其专注程度

这种气质的孩子喜欢说“不”,比那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表现得更固执、更情绪化。他们心态消极,常常将一件简单的小事演变成一堆麻烦,让父母身心俱疲。

他们的专注力的表现通常由身体状态和心情决定。一旦身体不适或者心情不佳,就很可能引发他们情绪失控。

4.漫不经心型,专注度较低

这种气质的孩子说话、做事都慢条斯理,让人着急,有时提醒好几遍都不管用,你所说的话似乎对他们不产生任何影响。他们不爱与人交往,而且容易紧张、羞怯,似乎很难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每天需要大人反复唠叨才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专注力极低。

5.活泼好动型,专注力因素好而定

这种类型的孩子喜欢探索,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嗨翻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都会专心去做,不会轻易被干扰。但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宁愿懒懒地待在一旁,也不肯投入半分精力。

这种气质的孩子活泼好动,面对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游戏,他们能保持半小时左右的专注力。

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家长可以清楚地知道孩子与生俱来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培养,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发挥孩子的天赋特长,并能有效地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方法。不过,还是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1.把握培养专注力的关键期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不同年龄的孩子专注力的量化标准,通常来说,2岁孩子的平均专注时间为4~10分钟,3岁为6~15分钟,4岁为8~20分钟,5岁为10~25分钟。研究发现,0~6岁是孩子专注力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培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感官注意力开始训练

对于2岁前的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应该首先从感官训练着手。这里所说的感官训练,主要包括视觉注意力训练和听觉注意力训练。在孩子2岁前,父母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户外观察活动,比如,观察花朵、小草、地上的蚂蚁、树叶上的蜗牛等,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进行深度观察,并把自己观察的结果描述出来。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重视对孩子听觉注意力的培养。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让孩子回答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话,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心,不知不觉中专注力就得到了提高。

当孩子再大一些,家长还可以对他进行一些综合感官训练。比如,让孩子和你做一样的运动,这既可以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又可以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性。不过,这种综合感官训练的难度不宜过大,如果操之过急,孩子就极易失去信心。

3.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丰富认知、增长技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家长应该顺应孩子这种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搭积木、拼图、串珠、找不同等游戏都是培养孩子专注力不错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有始有终,做完一个游戏再进行下一个,想办法让孩子关注一件事的时间逐渐延长。

当孩子3岁以后,家长可以逐渐增加游戏的难度,以此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孩子5岁以后,家长还可以和他玩一些抗干扰类型的游戏。

由于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此孩子做游戏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每天坚持玩这种游戏,孩子的专注力也会有所提高。亲子小游戏   视觉游戏:圈数字

 准备工作

制作一个数字表格,将0~9这10个数字杂乱无章地组合在一起,见下面表格。

 游戏过程(1)确立查找对象,如把“8”定为所要查找的对象。(2)和孩子讲述游戏要求:先找出数字表格中所有的“8”,然后把“8”后面的第一个数字圈起来。速度越快越好,但是不要找错、圈错。(3)家长在旁边用秒表计时,同时观察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情绪以及行为反应(如是否出现不耐烦、东张西望、敷衍了事的情况)。(4)检查孩子是否有漏圈的情况,并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

 游戏延展

心理学家认为,注意力是有广度的。这就是说,一个人能清楚地把握一定数量的对象。

1830年,心理学家汉密尔顿率先开始了这方面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让测试者观察,看他们一眼能看到几颗石子。结果显示,人们很难在一瞬间同时看到6颗以上的石子。如果把石子分开,将2颗、3颗或5颗堆在一起,那么人们能同时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量一样多。

另外,运用速示器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在1/10秒的时间内可以同时注意到8~9个黑色的圆点,或者4~6个毫不相关的英文字母。

1871年,心理学家通过测试最终证实了“注意力是有广度的”这一结论。

这一研究对孩子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注意力范围的大小和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息息相关。

有人曾对3个同一年级的学生甲、乙、丙阅读同一篇文章进行观察记录。学生甲在阅读的时候,习惯用手指指着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20分钟后总结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乙则习惯逐行阅读,他在15分钟内读完这篇文章并总结出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丙习惯于一目十行地扫描式阅读,8分钟左右就准确总结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个同学阅读文章的差异相当明显,而这种差异就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注意广度造成的。事实上,大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读书、做作业比较慢,都是和他们注意范围狭窄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注意力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训练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比如上面的圈数字游戏,就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范围,不仅如此,这个游戏还能提升孩子的视觉敏感度以及观察力,从而有效改善孩子考试时漏题或者粗心做错题的现象。第二章 以爱之名,为孩子营造提升专注力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深远。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与此类似,家庭环境对孩子具有同样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专注力强的孩子,家长就要创造有利于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好,孩子专注力就集中

小希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大家都夸他聪明机灵,可是,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班主任王老师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小希成绩差与他上课总走神、开小差有一定关系。虽然王老师单独和小希聊过,希望他能改掉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但是收效甚微。于是,王老师决定去小希家家访,和小希的父母聊聊这件事。

在一个周末,王老师敲开了小希家的门。一进门,王老师就听到客厅里大声播放着电视的声音。小希卧室的门敞开着,小希正在里面写作业。为了能更好地聊天,王老师不得不让小希的妈妈将电视的音量调小一点。

王老师坐下后仔细一打量才发现,小希的家里到处都是乱丢的玩具,就连小希的卧室里也横七竖八地散落了一地的玩具。在和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只要一说到孩子的问题,小希的妈妈就把孩子叫出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然后再让孩子回去继续写作业,有时还会对着卧室的方向大声训斥几句。

王老师对此深感无奈。最后,他对小希的妈妈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很大,希望您能注意这一点。”

在整个事件中,小希的妈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她从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种种表现,有一半的“功劳”都是归于自己的。

和小希的妈妈一样,许多家长一边做着影响孩子专注力的事情,一边怪孩子做事不专心,并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好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常常教训孩子“自己不好好学习,还怪环境不好”。

然而,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总是期待孩子能够提高专注力,但是自己不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又没有一定自控力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不是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无法专注的环境吗?

战国时期的墨子曾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人的品德和性格会随着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而发生变化。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她指出,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他们的这些观点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专注力,父母应注意审视自己,积极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温馨的家庭环境。

嘈杂的环境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一般来说,孩子在人来人往、声音嘈杂的地方更容易分心走神。这是因为,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孩子的听力状态很容易受到影响,他的专注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具体表现为:过度的噪声会使孩子心神不宁、睡眠不足,使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本该专注的事物上,甚至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导致他们容易出现激动的情绪,并缺乏耐受性。同时,过度嘈杂的环境还会对孩子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转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许多父母对噪声大小的衡量并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不同分贝的噪音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日常谈话声音通常为30~40分贝,所以40分贝以下的声音几乎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负面影响;说话声音超过80分贝,尤其是大声喧哗或者高音喇叭能达到90分贝的声音,在孩子听来就是噪音了,这很可能会使他们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如头昏、头痛、耳鸣、情绪紧张、记忆力减退等。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噪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家长务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使其专注的环境。

如何创造有利于孩子专注力的环境

什么是有利于孩子专注力的环境?简单地说,整洁、温馨的环境就是对孩子专注力最有利的环境。这是因为,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孩子的视线不再被周边的事物左右,从而可以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温馨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心绪不会因家庭琐事而困扰,他自然能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事。

此外,整洁、温馨的家庭环境还能给孩子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这时,孩子对外界事物的抗干扰能力就会增强,他自然就获得了拥有良好专注力的环境基础。

既然环境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呢?

1.保持家庭环境干净整洁“干净整洁”其实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的干净,其二是保证所有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家长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否则一个小纸片都能让孩子分心。而且,如果家里经常垃圾遍地,则很容易滋生细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一旦生病,就更不能集中精力了。

家里物品随意摆放,也很容易让孩子分心。比如,孩子的房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学习用品、零食,孩子自然不能专心学习。孩子的房间里最好只摆放床、衣柜、书桌、书架、椅子等必要的家居用品,不要放置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物品。即使没有条件给孩子提供一个单独的房间,家长也要给孩子留有一个学习和玩耍的角落,这是孩子的一方天地,他对自己的这个地盘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占有感,做功课时就会格外专心。

2.父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的家长喜欢呼朋唤友、高谈阔论,有的家长喜欢打麻将,这些虽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还是尽量不要在孩子专注做事的时候做这些事,否则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如果家长想要交际、休闲、娱乐,就应将地点选在饭馆、公园、棋牌室等远离孩子的场所,以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另外,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一些修身养性、安静恬淡的休闲方式,如读书、看报、下棋、练书法、画画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不会影响孩子。孩子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爱好。同时,他们耳濡目染家长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做事态度后,也会逐渐形成认真、专注的做事风格。言传身教,实现“无为而教”

父母要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质、素质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母亲怀胎开始,胎儿就与母亲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意念和心情;孩子出生后,更是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摄像机,每天眼睛一睁开,录像的功能就被激活,它将眼前的一切画面都毫无保留地录下来,并分类存盘;孩子的耳朵则相当于超级录音笔,凡是听到的,无不留下痕迹。

因此,可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最佳的活教材。有时候,父母根本不用特意教什么,孩子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学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家长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就要以身作则,时刻给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样,从而使教育达到“无为而教”的最高境界。

为此,父母要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重视以身示教的力量

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很简单,就是当孩子不懂或者不会的时候,给予他指导,教他学会;当孩子犯错误或者发现孩子缺点的时候,就批评他、教育他。这些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但是教育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对于孩子走神、分心的问题,如果家长一味地告诫孩子“学习要专心,不要走神”,则这种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国外权威教育家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更重要。这和我们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以身示教”的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来看一个画面。

爸爸和女儿约定下午一起去书房,爸爸忙工作,女儿做功课。可是,没多长时间,女儿就有点坐不住了,她开始左顾右盼,一会儿吃点零食,一会儿玩玩铅笔……而爸爸始终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女儿看到爸爸专注的样子,感觉很羞愧,也开始认真地学习起来。

就这样,父女两人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了一下午。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父亲的专注,深深地感染了顽皮的女儿,使她也变得专注起来,这就是以身示教的力量。

以身示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最有效、最有力度的教育。凡是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然后再以这种无声的教育,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他效仿自己的做法。

2.善于通过孩子反观自己

许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但是从来没想过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和自己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著名亲子关系专家哈尔·爱德华·朗克尔曾告诫父母:“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意思是说,当孩子的言行出现偏差的时候,父母不要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透过孩子的言行反观自身,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过类似的理念,比如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观点。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先反省自己。

比如,孩子出现专注力不够的现象,父母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身上并没有类似的现象,就要寻找孩子分心的其他原因,并对症下药;反之,父母就要改变自己,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孩子,以此提高彼此的专注力。

3.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一个人要想改变别人,首先要改变自己。同样的道理,要想纠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习惯,父母首先要改善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改变。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样,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么,家长就要努力克服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周围有噪声,也要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感染,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周边发生了比较危险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些紧急情况,孩子就要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以使自己远离危险或者去应急。不被打扰,孩子学习更专注

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陪读、陪写作业、报课外辅导班,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家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殊不知,家长过度的“关怀”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这就导致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果果的妈妈被老师通知去学校聊聊孩子学习的事。

到了学校之后,老师告诉她,果果上课总是走神,不能专心听讲,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在中游徘徊。

一听老师这样说,果果的妈妈打开了话匣子:“老师,您说得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