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7:36: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复习笔记

一、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的产生(1)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2)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3)价值形式的变迁推动商品交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货币即由此而产生。

2.货币形式的发展(1)实物货币

所有这些实物货币,都有这样的几个共同特点:相比其他商品而言较为珍贵,人们都愿意接受和使用,比其他商品更容易保存,等等。(2)金属货币

相对其他实物货币而言,金属货币具有价值含量高、体积小易携带、不易变质等优点,其自身也经历了从贱金属到贵金属、从金属秤量制到金属铸币制的发展。

①贱金属货币在我国流通的时间较长。

②我国流通贱金属铸币的同时,还流通着金属秤量制的贵金属如金和银。(3)信用货币

①传统信用货币

传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券,二是纸币。

银行券作为典型的黄金凭证均是可兑换银行券,持有者可随时随地向发行者兑换面额标注的黄金。纸币的发行流通是货币名目主义和货币国定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它是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无任何保证,只有法律赋予的名义价值。

②现代信用货币

现代信用货币就是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一种以支票或信用卡为支付工具、依靠商业银行转账结算业务进行支付的信用货币。

无论哪种性质和形式的信用货币,都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作为价值符号,被用来表示和象征价值,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

其二,都是负债货币,是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在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入借方。

其三,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强制发行,强制流通,无限法偿。

③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交易或消费过程中充当支付职能的货币替代品,包括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各种各样的卡,以及能在因特网流通的电子钱包。

目前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4种类型: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

3.货币的本质(1)货币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两个特点: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②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唯一性和计价方式统一。

③货币的一般使用价值突出而特殊使用价值弱化,现代信用货币尤其如此。

④货币是价值的外在尺度。

⑤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2)货币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①反映商品依照社会需求按比例生产的关系。

②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

③反映着私有制或多种经济所有制。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1.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体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①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②必须是十足的货币。

③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即货币形式的唯一性和计价方式的统一性。

④要通过价格标准来完成。(2)流通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促进商品交换的功能。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而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③具有一定的货币危机性。(3)贮藏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职能是货币退出流通,被当做价值的独立形态或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保存起来的功能。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必须是十足的货币。

③质上的无限性和量上的有限性。

不同货币形式的贮藏手段职能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物价。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无法调节货币流通量和物价。(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有两种类型:一种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如预付、赊销、大宗商品交易的付款方式等,这实际上是流通手段的延长;另外一种与商品交换脱钩,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费用收支、捐赠与赔款等。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5)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具备了世界货币职能的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作为支付手段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作为购买手段进行国际贸易,作为一般性财富转移到他国。

信用货币取得国际货币职能的一般性条件包括:①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且国际贸易足够发达;②是自由兑换货币,并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需求量;③币值相对稳定,发行国愿意承担维护和调节该货币币值的相应义务。(6)五种职能的联系

货币的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对货币本质的全面体现。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它们直接从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演化而来,且互不可分,所以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具有独立流通的能力,同时因为支付手段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商品,所以它又以流通手段为归宿;贮藏手段同样以价值尺度为条件,并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归宿;国际货币职能是上述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货币也会趋于全球化,欧盟成功发行并流通欧元就是这种趋势的代表。

2.货币的作用(1)货币作用的认识过程

对于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的认识过程可以说是渐进的和曲折的,大致可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①维克塞尔之前的认识:认为货币对经济无实质性作用,货币的变动只能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变动,而决定价格体系的相对价格则不会因货币因素而变化,因此货币只是覆盖在商品上面的一层“面纱”,应该将货币问题与商品市场问题分开来讨论,这就是“货币面纱论”和“货币与经济两分法”。

②维克塞尔和凯恩斯的认识:货币因素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商品实物因素的变动。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有实质性作用,政府应该运用货币的作用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唯有如此才能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克服并消除经济危机。

③现代经济学的认识。现代经济学大都承认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作用,但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反对经济干预,因此讨论重点放在如何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周期性影响上面。(2)货币作用的历史和辩证的认识

①“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②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也会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

③“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3)市场经济体系中货币的具体作用

①货币作为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

②作为价值的衡量器,成为计价、统计、核算、预测等经济管理工作的工具。

③作为交换媒介,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因而使社会总供给迅速扩大。

④作为社会分配的工具,服务于工资分配、利息分配、财政分配等。

⑤从宏观上来看,货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三、货币的计量

1.货币数量的界定(1)狭义的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2)广义的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3)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标准

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划分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否作为直接购买力。很

2.货币层次的划分(1)基本公式

式中:M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表示活期存款;D表1s示储蓄存款;表示定期存款;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2)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地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该概念包含以下三重要求:不受损失、及时转化、现实购买力。最终标准,对商品的购买力才是流动性最直接也是最终的标准。(3)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就货币而言,其不同的影响体现在:其一,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其二,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其三,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居民心理预期的影响不同;其四,对不同流动性的货币,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都不相同。(4)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的确定 

①控制重点确定原则。

相关性:指货币的某个层次与其他经济量的相关程度。影响力越大,则相关性越大。

可控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总量或某个货币层次的变化,以及货币引起的经济量的变化,是否有直接、迅速的控制力度和精确的控制效果,从而使货币量和经济量始终处于政策意志轨道上。

可测性。(5)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2000年,人民银行对货币投放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根据调整后的统计报表,我国货币层次可粗略表示如下:

M=流通中现金0

M=M+活期存款l0

M=M+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21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四、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货币制度的宗旨:加强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维护货币的信誉,管理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2)货币制度的内容: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

①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

币材规定在金属货币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哪种金属作为基本货币金属,即作为本位币的铸造材料,因而也就确定了整个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的基础。

货币单位的规定即价格标准,包括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单位价值量的规定。

②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用于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零星支付和主币找零。

a.在金属本位制下,本位币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多以贵金属为币材,是足值的货币,可以自由铸造。

其二,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即具有无限的法定偿付能力。

b.因为辅币流通速度快、流通磨损大、贮藏能力弱,为节约流通成本,辅币多为贱金属不足值货币。同时,国家为防止私人通过铸造这种不足值货币来牟利而垄断辅币铸造,即实行限制铸造,公差部分形成铸币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3)银行券与纸币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

在金属本位制中,银行券是一种黄金凭证,是商业银行通过商业票据贴现程序投入市场的货币符号,规定了含金量,其发行必须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这样的双重保证。可兑换银行券的持有者可在任何时候向发行者或指定商业银行兑换足额黄金。纸币是由于战争、赤字或其他需要而由国家强制发行的既无任何保证也不规定含金量的货币符号,信用和国家机器是其存在的基础。(4)黄金准备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中,黄金准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用于三个方面:作为兑付银行券的准备金,作为货币量调节准备金,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现代的黄金准备制度已经没有前两方面的用途了,只是形成国家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作为国际支付的最后手段,用于国际购买、国际支付和国际转移等。

2.货币制度的演变(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以银为主币币材,无限法偿,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但银本位制作为独立的货币制度存在的范围并不广泛,时间也不长。(2)金银复合本位制

金银复合本位制是指金和银两种金属货币同时流通,都作为主币材料,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且无限法偿。根据金货币与银货币问兑换比例的确定方式,复合本位制又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类型。(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黄金被作为主币币材的货币制度,它又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①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

其一,以黄金为主币材料,流通金铸币,无限法偿,国家对铸币有法定的样式和含金量规定。其二,具有三大自由。首先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从而可以保证主币的足值;其次是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并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促进国际贸易;最后是银行券按面额可以自由兑换金币,不受时间和数量的限制。其三,金币本位制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物价和国际收支的能力。

②金块本位制。

特点是:不再流通金币或其他金货币而流通银行券,黄金统一由国家储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可以在限制额度内(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兑换生金;私人持有的金块可以自由输出入。

③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也叫虚金本位制,本币为规定了含金量但不直接兑换黄金的银行券,它与某一种跟黄金保持固定兑换比率的外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即实行“双挂钩”。(4)信用货币本位制

信用货币本位制也叫纸币本位制,是指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不规定含金量,也不可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所发行的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放到经济流通中去,并由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赋予其无限法偿的能力。

信用货币本位制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危机性,主要体现在:其一,现代信用货币为不兑现货币,没有特定的发行保证,其发行过程缺少内在的制约机制,很容易出现财政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其二,信用货币不具备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能力,只要货币供给量超过需要量的容纳弹性就会直接表现为币值下跌、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三,信用货币中的存款货币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尤其是放款业务进行大规模的存款派生,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受经济效益的驱使又往往突破存贷款控制比例,导致信用膨胀。

1.2  课后习题详解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

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2.支付手段职能导致货币危机性的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答: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此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

首先,支付手段可能引发债务链条,从而导致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不正常;其次,货币具有相对的独立运动能力,在无发行信用保证时,可能引发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比如,中央银行可能为财政赤字而进行财政性发行,商业银行则可能为增加利润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等等。

3.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

答: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物价。其原因在于:金属货币有充足的实际价值,人们对其也有充足的信心。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物价上升时,人们会持币待购或干脆长期贮藏货币,再加上金属货币的贮藏主要是窖藏方式,所以这样就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实实在在地减少,从而拉动物价回落;反之当物价下降过多时,贮藏货币就会出笼形成购买力,拉动物价回升。可以说,金属货币的贮藏职能就像水库一样,多则蓄,缺则放,使货币流通量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物价也始终保持平稳,形成现金一物价流动机制。

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无法调节货币流通量和物价。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信用货币是靠国家强制赋予的名义价值流通的,人们对它的心理预期不同于金属货币。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对其信赖度降低,所以不会减少购买、扩大货币贮藏,相反还会形成更庞大的购买力。其二,信用货币的贮藏方式主要是存款,进行现金窖藏的很少,而存款本身就是货币,贮藏方式只是货币形式的转化,并不实际减少货币量。而且,由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存款派生,所以存款的贮藏方式不仅没有减少货币量,相反还会使货币量增加。因此,信用货币量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无法完成自动均衡,当然也无法调节物价,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了。

4.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电子货币指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交易或消费过程中充当支付职能的货币替代品,包括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的各种各样的卡,以及能在因特网流通的电子钱包。

电子货币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但都是为了节约现金或支票支付的费用成本,并为支付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目前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4种类型: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是以既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而存在的,与实体货币之间以l:1比率交换,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只是作为支付手段时,以因特网为平台进行电子化的传递和转移,因此实际上是存款货币的网络延伸并附加了一些特定功能,如电子钱包中的支付管理功能。后三类电子货币即属于此。

第一类电子货币表面上看是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甚至有人说是一种私人货币,但在货币国定的制度下,私人货币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类电子货币实质上是将实体货币预付给发行方,形成对发行方的债权,并通过分次使用来完成对发行方的债权追索。因此,电子货币并不是新的货币形式,而是因特网技术条件下实体货币的虚拟化。

综上,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影响。

5.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起怎样的作用?为何说货币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答:(1)货币作为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首先货币作为原始资本促进两大基本生产要素的最初结合,然后作为追加资本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和扩大再生产。(2)从宏观上来看,货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要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作用,必须依靠利率、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而这些经济杠杆都以货币为载体;同时,经济管理者要克服市场的滞后性,就必须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所倚重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又都是以货币为中介指标来进行政策意志传导的。

练习题

1.货币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货币是在什么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答: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起源于商品交换,伴随着商品交易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1)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问的矛盾。这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经济必然的产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进行产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交换。(2)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并且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使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但价值具有抽象性,必须由具体的价值形式来表现才能完成确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任务。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3)价值形式的变迁推动商品交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货币即由此而产生。商品交换的低级阶段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有极大的局限性。为克服局限性,人们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发现,如果有一种或几种商品具有人们都愿意接受、可以较长时间保存、数量足够多、较为贵重等特点,那么就可以先将自己的产品交换成这类商品,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用这类商品去交换其他产品,商品交易由此进入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商品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交换媒介。

2.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之间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1)金属货币是一种实物货币。信用货币作为价值符号,被用来表示和象征价值,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这里的名义价值是指货币面额所标注的价值,即其象征的价值;实际价值即其内在价值,是指生产货币本身所凝聚的价值。(2)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而信用货币是负债货币,是发行者对持有者的负债,在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入借方。如现金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记入“现金发行”的负债科目,而在其他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现金都记入资产方。(3)金属货币不具有强制性,二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强制发行,强制流通,无限法偿。强制性对于信用货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用货币本身无实际价值或实际价值很低,必须靠发行者强制性赋予它的名义价值才能流通。没有强制性,人们根本不会接受它作为流通物或贮值物。

3.货币五大职能中的基本职能是哪两个?其他职能是如何在基本职能上演化出来的?

答:货币的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对货币本质的全面体现。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它们直接从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演化而来,且互不可分,所以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具有独立流通的能力,同时因为支付手段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商品,所以它又以流通手段为归宿;贮藏手段同样以价值尺度为条件,并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归宿;国际货币职能是上述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货币也会趋于全球化,欧盟成功发行并流通欧元就是这种趋势的代表。

4.为何要进行货币层次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1)进行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因

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就货币而言,其不同的影响体现在:其一,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其二,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其三,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居民心理预期的影响不同;其四,对不同流动性的货币,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都不相同。

由上可见,对货币进行狭义和广义的划分仍然不足以精确地反映货币多样性的特征,因而也就无法精确反映货币对经济的多样化的作用。鉴于此,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投放和调控时就必须按流动性对货币层次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且找出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以便于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最优效应。(2)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地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重要求:

①不受损失。这是指规避各种风险,本息双保的能力。

②及时转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不需要转化,二是转化的速度快不快。

③现实购买力。现实购买力即交换商品的能力。有时我们从转化的直接过程来看,将流动性解释为不受损失转化成现金的能力。

最终标准,对商品的购买力才是流动性最直接也是最终的标准。

5.准货币主要包括哪些金融资产?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的确定原则有哪些?

答:(1)准货币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准货币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性金融资产构成。(2)控制重点确定原则。

相关性:指货币的某个层次与其他经济量的相关程度,即货币量的变化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物价、市场供求、投资规模等经济变量。影响力越大,则相关性越大。从计量分析的角度来看,考察相关性就是考察其他经济量对某个货币层次的边际效应。边际效应越强,则其他经济量对该层次的弹性越大,两者的相关性就越大。衡量相关性的量化指标是相关度。

可控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总量或某个货币层次的变化,以及货币引起的经济量的变化,是否有直接、迅速的控制力度和精确的控制效果,从而使货币量和经济量始终处于政策意志轨道上。

可测性:指中央银行等货币管理当局是否拥有系统化的、科学化的信息反馈、整理、分析能力,能否建立科学的数学统计分析模型体系,有否精确的预测能力,等等。可测性是可控性的前提保证。

6.货币制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金币本位制下的三大自由和一大功能是什么?

答:(1)货币制度的宗旨是加强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维护货币的信誉,管理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2)金本位制下,金币的三大自由:首先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从而可以保证主币的足值;其次是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并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促进国际贸易;最后是银行券按面额可以自由兑换金币,不受时间和数量的限制。(3)一大功能:金币本位制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物价和国际收支的能力。自由铸造使货币贮藏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可以自发调节货币量,进而调节物价;自由输出入则可以自动调节汇率,使汇率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维持在黄金输送点之内,而稳定的汇率又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金币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自由主义经济完成自动均衡的基础。可以说,金币本位制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案例题

2007年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0.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余额(M)达到15.3万亿元,同1比增长2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这样,我国的货币化指数(M/GDP)就达到163%,远高于一般发2达国家的90%左右,经济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

流动性过剩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通货膨胀: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其中12月份达到了6.5%;食品价格上涨12.3%;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7.6%。

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收回流动性,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增加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对金融机构发行特别国债等,终于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商业银行头寸趋于平衡、物价回落、GDP增长率适当放缓等。

针对以上数据讨论下面的问题:(1)流动性是什么?它对经济有何影响?(2)人民银行对流动性的控制是强还是弱?为什么?(3)人民银行控制流动性时应注意些什么?其他金融机构又应如何配合?

答:(1)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地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重要求:

①不受损失。这是指规避各种风险,本息双保的能力。

②及时转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不需要转化,二是转化的速度快不快。

③现实购买力。现实购买力即交换商品的能力。有时我们从转化的直接过程来看,将流动性解释为不受损失转化成现金的能力。

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就货币而言,其不同的影响体现在:其一,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其二,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其三,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居民心理预期的影响不同;其四,对不同流动性的货币,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方式都不相同。(2)控制力强。中国央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3)应注意:

一是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恢复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在加大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是实现全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面临挑战。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出现反弹,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势头较强。

三是通胀压力上升。在目前国内经济趋稳回升、内外部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资金寻求保值增值的冲动以及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产品价格趋升等结构性因素在多方面助推通胀预期。

四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贷款快速增长,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增大。房地产调控、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货币制度[北师大2001研;武大2001研;华中理工大学2001研;首都经贸大学2002研]

答: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货币制度也不断演变。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2.GreSham’s Law[上海财大2000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

答:即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3.金块本位制[厦门大学2000研]

答: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开始萎缩,这时货币制度已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二、选择题

1.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被广泛接受,是因为(   )。

A.纸币代表金融货币

B.纸币依靠国家法律强制流通

C.纸币代表商品

D.纸币由国家财政发行【答案】B【解析】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2.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是(  )。

A.金块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金币本位制   E.信用货币制度【答案】AC【解析】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因而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3.金本位制的类型包括(  )。

A.金币本位制

B.金块本位制

C.金条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E.金银复本位制【答案】ABD【解析】由于货币材料的确定在货币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货币制度的类型一般根据币材来划分。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国先后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分为三种类型:①金币本位制;②金块本位制;③金汇兑本位制。

三、判断分析题

1.当你将到期的债权卖出转化为银行的储蓄存款时,货币发挥了储藏手段职能。(   )【答案】错【解析】当你将到期的债权卖出转化为银行的储蓄存款时,货币发挥了贮藏手段职能。

2.电子货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预示着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趋势,即完全没有货币的社会。(  )【答案】错【解析】电子货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预示着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货币的社会。

3.在当前的纸币制度下,货币既不是单纯金银的替代物,也不是信用的载体,只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答案】错【解析】在当前的纸币制度下,货币不是单纯金银的替代物,而是信用的载体,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四、简答题

1.金银复本位制下为什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中的“双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即法律规定金和银的比价,金币和银币都按法定比价流通,由此形成了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一旦金银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就会使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发生偏离。由于当时的金币和银币都是可以自由铸造的足值的本位币,因此当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发生偏离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捧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劣币充斥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币本位制是金铸币作为实际交换媒介在流通中发挥货币功能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内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在;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币的面值就可以与其所含的黄金的实际价值保持一致,流通中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价值符号就能稳定地代表金币进行流通,不会发生通货贬值;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外汇汇率就可以保持稳定。金币本位制的稳定性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现金体现着中央银行对持有者的负债,银行存款体现着存款货币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这些货币无不体现着信用关系。(2)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存款的存取、黄金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金融业务进入到流通中去的,这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

条件。在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都是银行的债务凭证,没有实质价值;而信用货币又都是通过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进入流通的,不具有自发调节机制。因此,一旦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不相一致,就会破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如果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多,就会有一部分货币买不到商品,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平衡商品与货币的对应关系,即出现通货膨胀;如果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少,就会有一部分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出现物价下跌,造成生产流通的萎缩,出现通货紧缩。为了保证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由国家对信用货币加以管理和调控。由于中央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的职能,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的总量供求。

五、论述题

1.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经济学家鲁迪·登布森教授在德国《明镜》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曾经指出:20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将肯定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货币。在南美和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中国的人民币将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其余地区欧元将成为主要货币。

答:人民币国际化指人民币由不可兑换货币通过不同阶段的可兑换,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已越过国界,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在此背景下,我国应顺应形势发展,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1)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

②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③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2)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①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

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⑤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3)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

首先,铸币税的获得将带来最直接的收益。众所周知,输出一定的人民币纸币,意味着换取实际资源的进口,这些由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地位所获得的利益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可言。我国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我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其次,一旦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将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我国掌握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因此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际交流的开展,尤其将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此外,它还可以减少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中由于使用外币带来的汇价风险。(4)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①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其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只有发行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状况稳定,才具有了币值稳定的基础,才能增强国外持有该种国际货币的信心。

②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储备是促使国际社会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是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同时,长期以来坚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使我国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这样才保证了各国投资者继续保持了对我国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用,也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而良好的国际信用则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③完善的金融体系将会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和体系,建立国际金融市场,通过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的短期流动性较强的负债,向国际上提供长期流动性较弱的贷款,借以提高国际清算能力和货币转换能力,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提供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5)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①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走向世界货币的必要前提,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它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证券市场容量较小,金融市场和监管能力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我国还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而监管当局也一再强调,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

②拥有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一个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包括其货币成为国际金融业的核心,它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城市或地区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也显然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③全球化的银行体系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遍步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银行还没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而它的货币却成为了世界货币。显然,在这方面,我国的银行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内商业银行跨出国门的步伐还仅仅是刚刚起步。(6)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①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②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建议在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的边境毗邻地区,逐步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使其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笔者认为,在一些边境地区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有利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出口收汇、出口核销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行为的遏制,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结算,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③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建议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兑换、跨境流动、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状况。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④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一是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在条件成熟时,中国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中可主动使用人民币。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对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外商,在价格等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消极影响可控的资本项目挑选出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⑤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可以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把人民币的使用从边境贸易推广到一般贸易和政府债券的交易,而且还可以改进境外居民只能用外汇才能对我国进行投资的政策。

2.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如何界定货币,由于时代背景、观察角度、观察深度、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1)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上面讲解了两条: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国际通用的是M,M,M,……系列。1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l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之外1可构成M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2(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第二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

2.1  复习笔记

一、信用概述

1.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根源

信用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即经济各部门资金流动的余缺存在。

①私有制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产生的可行性条件。

②资金余缺的存在是信用产生的必要性条件。

a.家庭部门是最主要的资金盈余部门,因为大多数家庭都会为防备未来之不测或未来大额消费而进行强制性储蓄。

b.政府部门也就是财政部门是国家最经常的赤字部门。

c.企业部门也是经常性的赤字部门。

d.金融部门在其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同样可能出现资金短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