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象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6:34:04

点击下载

作者:[美]史蒂文·霍夫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大象飞

让大象飞试读:

推荐语

对于任何企业来讲,创新都是它们获得长久成功的关键。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和市场正在被一些非常敏捷的初创企业和突破性的技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所颠覆。下一波的技术浪潮可能来自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大企业正在寻求能介入这一竞争优势的命脉,试图改变自己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以及激励方式,以便在企业内部培育创新机制。

在这本书中,史蒂文·霍夫曼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团队和企业的内部培育创新机制的实际操作给出了一些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他的洞见来自他多年来在硅谷以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初创企业一起工作的经历。对于企业的领导者以及有抱负的创业者,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谷歌前副总裁、风险投资人 马修·斯特普卡

在霍夫曼的书稿里,我找到了与他如此多的共同理念。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成功的切入点远比想象的要小,我们所需要突破的事情远比不变的事情要多,但是我们得到的也远比失去的多。飞马旅创始人 袁岳

在这本书中,霍夫曼船长分享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他用创新带领企业前进的独到见解和智慧,这也是他多年来活跃在创新前沿的心得。无论是在初创公司还是在成熟的公司,我强烈推荐创业者和企业高管阅读此书。AAMA珠三角分会副主席兼创始会长 梁颖凖“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无论做人、做事、做企业还是写书,高度和深度的结合都非常重要。这一点不管是在霍夫曼身上还是在《让大象飞》一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霍夫曼曾是成功的创业者、跨国公司的高管,现在是全球知名的创业导师,他创立的“创始人空间”让中国创业者与全球的创新者、各种资源实现连接与沟通。这本书精辟地总结了全球顶级孵化器内的创新过程和方法论,比如小处着手、挑战信念、克服恐惧等,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创业者的本土化落地路径。不论你是来自初创企业、家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行动教育集团董事长 李践

我们正站在新的科技创新潮的节点上,过去科技创新的积累已经促进创新由量变向质变转化。史蒂文分享了他多年来与创业者紧密合作的宝贵经验,以及对世界各地创新科技发展的深刻领悟,带领读者全面理解世界为何需要创新,以及为何每次科技创新潮都发生在硅谷。这本书是创业者的创新指南。New Gen资本创始合伙人、《福布斯》“美国30位30岁以内的风险投资行业荣誉人物”之一 张璐

当今世界,以大(大数据)、智(智能化)、移(移动化)、云(云计算)、物(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重塑整个人类社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层出不穷,且正在颠覆传统商业的方方面面,所以创新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成功创新的脉搏,武装自己和自己的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霍夫曼般长通过硅谷这个世界创新中心的历史发展和大量案例,提炼了系统且实操的创新思路和方法。盛景网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晓辉

霍夫曼船长在硅谷很有人缘,人也很风趣幽默。书如其人,相信大家一定会开卷有益!长城会创始人、董事长 文厨

本书不仅精选了大量经典的初创案例,也精辟地分析了创业成功的要素及失败的原因。书中收录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办法,相信可以帮助读者重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北京富士康创新工厂策略评估处处长 程仁智

史蒂芬·霍夫曼来中国接触了许多中国创业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他把他在中国的感受与在硅谷的创业经历、对创新创业的深刻理解结合在一起,特别为中国的创业者撰写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书,关于创新的概念和理解,视角十分独特,充满智慧,对中国的创业者极具指导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 赵旭

史蒂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创意大师、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导师。他具有好莱坞式的天马行空的热情与创意、硅谷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犹太人的商业天赋。他在这本书里描绘了如何系统性地挖掘创新创业的机会,避免创业路上的那些坑,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在资本寒冬下,此书可谓雪中送炭。强烈建议每一位创业者和企业合伙人认真研读此书。创大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许洪波

史蒂文是专注于跨境创新的践行者,致力于打造以硅谷为轴心,辐射全球的创业社区。这本书是他的一手心得。我相信不仅仅对跨境创新社区的成员,而且对全球关注创新创业的朋友来说,阅读这本书都是一次跟随霍夫曼船长的心灵之旅。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博士后 詹朋朋

霍夫曼先生多次来中国,影响了身边很多人。这本书也一定能让更多创业和投资的朋友受益,让更多优秀企业成为一飞冲天的“大象”。天使成长营 徐勇

创新将重塑人类的想象和命运,感谢霍夫曼船长极具前沿性的洞察,帮助中美的创新力量产生智慧的核聚变碰撞。太库CEO 黄海燕

霍夫曼先生在硅谷有多年投资、创业、培训的丰富经验,人脉广博,而且胸怀天下,为世界各地渴望发展的创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如今他把这么多年的经验和秘诀以及大量亲历的硅谷案例写成了书与大家分享,相信会让每一位创业者收获良多。“纳什空间”创始人、CEO 张无邪

史蒂文把他过去几十年担任创新导师的视角全景展现给我们每个读者。读这本书,我就没有停下来。我看到了他睿智的眼睛和犹太人独有的犀利。万科城市和产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张乐群

从霍夫曼的演讲以及与他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激情,满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是创业者中的创业者、领导者中的领导者,不仅能够传授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能用自己的激情和魅力引导着创业者的步伐,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北加州清华校友会会长 陈科

我在斯坦福大学多次听过霍夫曼先生的演讲,真是妙语连珠,生动诙谐。这本书是他多年演讲的升华,相信它会启发你的创新,帮你建立多维创业架构。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培训部及中国联络部主任 郇舒叶

很高兴霍夫曼先生酝酿许久的新书终于面世了。里面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创业实例,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创业者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相信中国的读者,特别是创业者,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硅谷思维与方法论!上海人大人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余慧子

创新是一种热情,也是一种方法。非常高兴看到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船长把他多年的心得分享出来,也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国内创新书籍中的一股清流。KDX集团首席战略官、清华大学交叉创新中心特别顾问 郑天佑

史蒂文生动描绘了硅谷精彩纷呈的创新场景,深刻剖析了硅谷创新的精髓,提炼了硅谷创新的黄金法则,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硅谷具有启发性的借鉴意义。北京大学后EMBA创办人、全球创新论坛发起人 崔巍Making Elephants Fly 推荐序一创新的本质就是简单的客户体验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为王的经济转型周期。

诚如本书开篇所言,在之前的数万年时间里,社会发展是线性的。但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站在历史大周期的角度看,今天很可能就是一个拐点,很多人的命运会因创新而改变,另外一些人的命运也会因为墨守成规而发生另一种改变。

从个体的角度看,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比如创业的时机与领域,创新的动机与角度。

无论你想要了解宏观趋势下的潮流,还是个体创新的发展机遇,这本书都不会让你失望。

本书的作者霍夫曼是硅谷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他创立的孵化器Founders Space帮助大量初创企业完成了从0到0.1的尝试,从0.1到1的奠基,还提供了从1到10、从10到无限可能的机会与方向。

霍夫曼凭着对市场的判断和对创新的细致观察,发现了让创新者顺利起飞的风口,探索了让创业者迅速找到风口的渠道,还贡献了多种让投资者精准挖掘到优质项目的方法。

对于霍夫曼的很多理念,身为创业者的我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共鸣。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创新?创新和纯粹的技术发明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创新具有更值得期待的商业前景?创新如何增加与商业模式的契合度?

我相信,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像我一样,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在你正式开始阅读本书前,我的建议是,先试着罗列出几个关于创业、创新以及科技互联网的问题,放在一边,等你结束了这次“在风口上的旅行”后,回头再看,或许问题都已经成为答案的一部分。

于是,我想先罗列几个问题,露出谜底一角,这可能会令你对本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一个问题:创新的第一要义就是技术创新吗?

这只是大部分人的错觉,你以为苹果的产品是技术导向的吗?

霍夫曼认为,隐藏在iPhone(苹果手机)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设计主导的创新。独特而令人叹服的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基石。

所以,包括iPhone在内的一系列获得巨大成功的苹果产品,它们的主要创新绝非体现在技术上,而是体现在重视用户体验的设计以及APP(应用程序)生态系统的设计上。

那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十角兽企业(估值过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同样是以设计而非技术取胜,Uber、Airbnb、WeWork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产品的设计提供给用户非常理想的体验。

而技术呢?

恰恰相反,很多企业一旦拥有了专利技术,则可能限制了开拓力,所谓为技术而技术,也就是霍夫曼所说的“技术陷阱”。

关于设计创新与如何避免落入“技术陷阱”的问题,本书中会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第二个问题:创业就不需要技术了吗?

当然不是。

霍夫曼说,当初创企业无法证明市场对其新技术有足够需求时,他会选择拒绝。

我的理解是,初创企业的技术很重要,但开发技术的时机与方向一定要迎合市场,先找到市场痛点,再开发解决痛点的技术,你获得成功的概率将更大。

本书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案例,用以证明市场痛点之于技术的重要性,比如乔布斯当年以施乐公司的新技术为基础创造出伟大的麦金塔电脑。

第三个问题:技术与设计的融合,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霍夫曼通过硅谷的历史沿革给出了精准的答案。

今天的硅谷是全美高科技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区,全球科技的最前沿阵地,然而,当年的硅谷却汇聚了一群黑客、嬉皮士、艺术家、技术控。霍夫曼认为,正是因为跨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同一个空间内碰撞思想,才成就了硅谷,改变了世界。

本书对于硅谷的成功有着深刻的思考与总结,这对于中国的广大创业者将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最后,我们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创新的本质上来,创新到底是什么?

霍夫曼认为,创新是创造某种全新的东西,某种从未在这个世界中出现过的东西,某些从未被尝试过的东西。创新的基本元素是创造力与多样性。

而创新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则是时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趋势。

霍夫曼理解的创新,就是保持开放的头脑、尝试新的可能性、找出死胡同、从错误中学习,并在未知的森林中漫步以期有所发现。

我想,这种理念应该被所有创业者牢记,很多创业者都在公开场合说“不忘初心”,所谓的“初心”,不只是情怀,还是这样一种可以在漫长的探索中保持渴望的心态。

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本关于创业、创新的著作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霍夫曼在丰富的投资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悲伤的故事,比如一些初创企业过早融到了太多的钱,随后却失败了,恰恰是资本成了限制他们开发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绊脚石,他们支付得起在获取客户过程中所需的庞大费用,客户群体却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充满黏性。

联想到中国很多尝试O2O(从线上到线下)模式,但商业模式却缺乏持续性的初创企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烧钱模式”,多轮融资掩盖了它们的伤口。霍夫曼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为依托,资本将成为初创企业的吗啡。

那么,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应该如何获得成功呢?

本书最中肯的建议是: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吧!这不是一个段子,而是一份严肃的商业计划书蓝本。

很多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小目标开始的。比如谷歌最初的产品只有简单的搜索框,没有竞价广告,没有Gmail(谷歌邮箱),也没有谷歌地图。

又比如亚马逊,初创期唯一销售的商品就是书,因为书是当年最容易搭建供应链的商品。

所谓创新,其实并不复杂,这个时代,简单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

通过我罗列的这些问题,你是否大致体会了霍夫曼对于创新、创业的理念?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令你获益良多,无论你是一名创业者、技术控,还是正在寻找好项目的投资人。

祝你们成功,在路上的创业者们。优客工场创始人 毛大庆Making Elephants Fly 推荐序二在行动中领悟创新本质

创新与创业的过程千头万绪,跌宕起伏,这中间是否有可循的规律?读了霍夫曼先生的这本书,创新者与创业者就有了相对清晰的答案。尽管我在北大从事创新与创业的研究教学多年,也培养了上万名企业家与创新者,但是当我自己真正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时候才深刻理解创新的本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领导者,这是一个如凤凰涅磐的转变过程,也是一段人生宝贵经历。我发现这也是不少企业家与创新导师交流时他们的普遍感受与经历。因此,在读霍夫曼先生的书时,创新者们会发现霍夫曼先生的经历与观点会引起他们很强的共鸣。说到底,离开了“知行合一”,人们几乎很难领悟创新本质。

创新是异常艰难的。这是存在的事实,不是研究的发现。正如书中所讲:创新不是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创新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不合常理的,以及令人不可思议的艰难过程,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企业在创新上失败。创新是在“混沌”的边缘找到“确定”。创新中“败”是常态,“赢”是理想。创新团队要有“天时,地利,人和”,创新领导者更重要的是有高度的智慧与持久的意志。创新者希望降低失败的风险,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意志的磨练、精神的锻炼、技能的训练。

创新文化比技术更重要。《孙子兵法》中提出战争谋略的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其中第一是“道”。“道”通过文化渗透于创新者的分分秒秒,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位客户与员工。我们发现科技企业的创业中“重术轻道”的现象在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很普遍。书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与分析。其实认真想想,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极少的。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必然经历的思想过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王阳明这样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也经历过艰苦的磨练过程。这个必要的磨练过程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加快。

创新历程贵在人的价值。越是艰难的创新,就必须更加尊重客户,尊重员工,尊重股东,尊重自己,尊重彼此的不同。这在东西方文明中是相通的。书中提到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要有献身精神,对于他们的使命要充满激情,需要创建一种“包容的文化”。你不但需要接受失败而且还要包容那些愚蠢的观点、低级的错误、相互对立的思想以及无谓的花销。无论团队成员的观点看上去会有多么疯狂或者不正统,那个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不应该受到批评。书中的多个案例也证明了领先的创新企业的“真功夫”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创新者真正做到了发自内心地尊重人的价值,才有了在江湖中迎击风浪的基础。

创新需要实事求是。许多初级创业者容易被各种“神话”所迷惑。书中提到创意、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很多创业者来讲,问题并不在于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创意,真正困难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些创意转变成为一项行得通的业务。正是在这一点上大多数的初创企业才显得步履蹒跚。它们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创意,但是在找寻正确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时却遇到了麻烦。这些问题在中国前两年浮躁的“创业泡沫”中已经暴露出来。在快速迭代、精益创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创新之本。暂时的激情不能成为创业持续的动力,灵机一动不能成为创新的永恒价值。

创新生态需要大家共同营造。创新文化是群体性的社会思想与行为,不是几个科技侠客能够影响的。我很赞同书中的这个观点:各种各样的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很多非常有才能且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他们只是需要一条能够发挥才能的途径而已。缺乏创新生态的城市将会衰败,缺乏创新生态的企业将会灭亡。创新生态的建设者自己首先要健康,生命思维是创新者的首要思维。书中特别提到不少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体会生活与艺术,这很不健康。我非常同意,如果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管理不好,如何去管理一家创新企业?

如今中国最缺的不是创业企业的数量,而是健康的创新生态,尤其是教育生态。每个中国人都去创办企业,对世界绝对是灾难;而每个中国人都去学习创新,对世界绝对是福报。国人学习实践创新,就需要有正能量的教育体系。建立科学与民主的创新教育体系就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使命。未来最具价值的创新教育必定是在中国。

创新者的幸运就是能够在行动中去领悟创新的本质,理解创新文化。这本书是打开了一扇窗,这已经不容易,而真正走向广阔原野,去开辟新的天地,就要靠坚定的行动与持续的正能量。创新的快乐就在于突破一个个困难,超越一个个自我。

您要想飞翔,不必成为鸟,但一定要行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创新学堂创始人 蔡剑Making Elephants Fly 推荐序三站在时代的跑道上

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基于知识和技术的第二次认知革命正在爆发。技术的变革呈指数级增长,技术创新将渗透所有行业,颠覆所有行业。

硅谷,全球创新大本营。它用50年成为世界科技之巅,而这一切都源于创新。它以其特有的创新生态雨林和颠覆式创新模式成就了硅谷奇迹,引领着世界科技创新创业的最新方向,重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创新是认知的颠覆和重组,不断试错和认知的改变是互联网时代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只有不断触碰自己的认知边界,重塑认知,才能洞察创新的本质,捕获趋势风口。只有持续学习、持续创新、面向未来、布局现在、才能站在时代的跑道上,迎头拥抱未来!

本书关注创新和创业者精神,史蒂文·霍夫曼船长对创业者有着赤诚的热情,对创新和创业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乐于与创业者们进行交流,为创业者和企业家们提供帮助和辅导,告诉他们如何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以及在企业中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推出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构建和重塑新的认知,才能够做到创新。这与我所说的创新是认知的颠覆和重组的理念完全一致。

数十年来,霍夫曼船长经历了作为创业企业家、职业技术人、企业高管、风险投资家、作家,以及开展孵化器业务……等丰富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立足作为创新高地的硅谷,依托于不断积极尝试后的经验、知识积累和富有洞见的认知,霍夫曼船长深刻意识到世界的不断变化,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急于建立一套成功的“创新方法”,帮助那些有着独特思考,积极面向未来,期待新世界却面临种种阻碍的年轻人,帮助他们改变认知,实现创新,拥抱未来。

在书中,作者具体揭示了硅谷背后的创新过程,结合他跨文化的深刻认知,从技术创新、创新方向、创新环境、创新技巧等维度,描述了“激进创新的过程”,为创业者和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的成功“套路”,指出一条拥抱变化、拥抱未来的光明大道。

书中清晰而具体地阐述了世界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趋势,辅以翔实的案例分析,给读者以极其形象和深刻的理解。并提供了极具洞见的创新理念、清晰的创新方向和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作者希望创业者和企业家们能够汲取书中的激进式创新观点,寻找到创新本源,洞悉创新深层逻辑,深刻理解不断变化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实现企业中的创新。由此,实现他帮助中国乃至世界的创业者和创新者,使他们能够拥抱变化,拥抱未来,并推动世界进步的伟大使命。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资本创始人 赵胜Making Elephants Fly 中文版序与众不同的中国创业者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具有某种非同寻常的特质。我发现我很幸运,现在我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会在中国,我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武汉和成都这些城市花的时间越多,我就越能够领会中国文化的深度和丰富多样性。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聪明、有决心并且还如此努力工作的创业者,他们对于新的想法保持着完全开放的心态,而且他们还非常急切地想要在这个世界刻下自己的印记。对我来讲,没有什么比可以和那些年轻的创业者坐在一起进行交流更能令我满足的了,我们交融思想,共同构想出某些突破性的想法,并用这些想法改变他们的企业。

创业者通常都是一些具有独特视角并且还拥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在我对他们的初创企业提出建议时,他们会与我分享对自己所在行业的深刻见解。我总是说我从那些创业者身上所学到的和他们从我这里能学到的实际上一样多。我坚信教育和导师的辅导是一个人能够给出的或者可以收到的最为重要的礼物。我是一个犹太人,我来自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文化氛围,我们认为教育的价值高于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犹太人遭受了数千年的迫害,但今天却依然在商业、政治、科学以及艺术等领域能获取顶尖的成就。

中国人也同样热爱学习。孔子、老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以及无数其他人的学说和教诲为中国的文明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中国始终在创新和艺术上引领全球,直到工业革命前中国人都是欧洲人无法企及的。在汉、唐、宋、清各个朝代,中国的发展不但表现在国力上,更体现在其发明以及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上。

我现在花那么多的时间在中国是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创业者将会在塑造我们这颗行星未来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我想要的不仅是期望能在中国学到些东西,还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硅谷的创意以及在那里已经得到完善的创业方法论。我很幸运能够和许多中国顶尖的知识分子、政治家以及创业者接触。我曾被邀请参加一个特别的创新论坛,在座的有中国总理李克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公司控股董事长马化腾、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以及苹果CEO(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坐在我旁边的是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和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创始人邓峰,这使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谈论和交换对创新的见解。

所有这些都给了我不少机会来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创业环境到底和硅谷有哪些不同。现在我和中国的初创企业创始人会面,我已经能够帮助他们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并更好地利用我们在硅谷所学到的东西。例如,我花了些时间来辅导HiiBook的创始人,Hiibook是一款很漂亮的APP,它在电子邮件中向用户提供了类似微信那样的体验。当我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1 000万的下载量并且发展得很快。但他们有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他们的投资人正催促他们在产品中加入广告。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不应该去做任何可能会减慢用户增长的事情。Facebook(脸谱网)、YouTube(视频网站)、Twitter(推特)、微信以及大多数其他快速发展的APP都是在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后才加入广告的。

其次,他们正纠结于是否集中资源进入美国市场。我告诉他们现在更应该专注于中国市场,晚一点再去美国。他们有一支很小的团队,且在美国开展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这会影响到他们在中国进行规模化扩张的能力。让一个APP成为受人欢迎的产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可能在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并在美国发布了产品后,却发现这个APP并不能够像在中国那样被人接受。甚至在中国已经非常受欢迎的微信,在美国市场也没有获得重大的突破。专注于一个你已经有了赢家的市场对于早期的初创企业有限的时间和资金而言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只是我如何与中国的初创企业进行沟通并辅导它们的一个例子,但这并不是我在中国业务的全部。我对于学习的激情已经超越了我所接触到的初创企业。我非常喜欢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历史、艺术和文学。无论到哪个国家我都会尽力使自己沉浸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比如当我在墨西哥、韩国、意大利或者日本的时候,我一定会花时间来探究当地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我还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我的目标是每周至少阅读一本新书。我希望我能够吸收到的不同主题和新思想越多越好。我对于某项阅读的主题知道得越少,那么这样的阅读对我也就越有价值。新的思想是创新的核心构建单元,我们能够向自己头脑中输入的至关重要且截然不同的信息越多,我们所能构建的原创且意想不到的知识链接也就越多。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能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行模式匹配的机器,但只有当你向这部机器输入数据后它才是这样一部机器。这就是为什么埃隆·马斯克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读完了整部《大英百科全书》,他还阅读了从经济学到星际旅行的所有书籍。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以及那些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都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们不但有着好奇的天性,还意识到通过接触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参与塑造它的未来。

我发现在每一个国家和每一种不同的文化中,真正的创新者都是那些逼迫自己不断去学习、尝试和创造的人。如果他们没有去尝试某种新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到并没有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以教授早期的宇航员火箭科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我的母亲是一个现代抽象艺术家。我是他们教育的成果。我的一半是工程师,另一半则是艺术家。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从我还很年轻的时候起,我就感到自己内心始终有一股制造出某种东西的冲动。

当我高中毕业时,我已经制作了50部短片,撰写了一部糟糕的科幻小说,设计了数十种桌面游戏,开发了一款软件数据库,在家里的花园中堆满了由陶土制作的奇形怪状的塑像,还编写了一款令人非常上瘾的计算机游戏,我的很多同学因为在这款游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几乎没能通过考试。从那以后我又从事了很多种不同的职业:连续创业者、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移动工作室负责人、计算机工程师、电影制片人、好莱坞电视剧执行人、作家、程序员、游戏设计师、日本漫画改编人以及配音演员。

现在我在中国拓展我的孵化器业务并辅导初创企业,我把帮助中国的创业者,以及加强与我们拥有合作伙伴关系的22个国家中的创新者的沟通和整合各种资源看成我的使命。我还期望能帮助重塑中国的教育系统。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来超越标准化考试以及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在如何与年轻人进行沟通,以及如何帮助他们为一个与我们所知道的截然不同的未来做好准备等方面还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在中国政府以及我那些在商业界和学术界的朋友的支持下,我希望我们能重新想象一下该如何来培育我们的下一代,帮助他们准备好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机器人将从事着今天绝大多数由人类来完成的工作,而人类社会的整个架构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各种技术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伴随着它们的则是巨大的责任。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深入的合作只会为我们带来利益而不会有任何的坏处。我希望那些我曾给出过建议并进行辅导的年轻创业者能够走在前列,拥抱改变,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道德的进步。

这本关于创新和创业者精神的书是我对于这一努力的小小贡献,而我希望这本书会对你们有用。Making Elephants Fly 前言船长日志

我写这本书的目标是:具体地揭示隐藏在硅谷这个世界创新工厂背后的创新过程,解析硅谷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命运的能力。在过去的10年里,我在旧金山和数百位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一起工作,帮助他们理解创新的基本方法、模式和硅谷的理念,并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和理念来推出具有革命性的产品和服务。我能告诉你的是,创新不是简单而直截了当的,也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创新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不合常理的,以及令人不可思议的艰难过程,这也正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企业在创新上失败。它的艰难程度就好像你想让一头大象飞起来一样。但在今天,创新同样还是创造绝大多数财富的源泉,如果你不去创新,那么你就会和这些财富失之交臂。

无论你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打工,在今天这个世界,你需要创新才能有竞争力。无论你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公司高管、小企业主、自由职业者还是专业人员,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定存在着某种技术,而这种技术将会颠覆你所从事的行业。如果你不能驾驭这项技术来为你自己建立优势,那么肯定会有其他人这样做。创新已经不再是一个可选项,它是你进入商业世界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天几乎每一家主流企业都把创新当成其首要的任务,但只有不到1/4的企业高层领导认为他们自己的公司能进行有效的创新。创新的压力以及因创新失败而付出的代价在不断地上升,然而绝大多数公司在创新上却没有任何建树,依然在使用数十年前就已经在推广的陈旧技术。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最大的企业会把整个市场输给那些它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初创企业。“创始人空间”(Founders Space)是世界领先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中的一员。作为“创始人空间”的船长,我一直站在创新的前线。在硅谷,所有人都称我为霍夫曼船长,我与那些创始团队一起工作,手把手地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创造具有突破性的产品,协助他们进行融资并扩大他们公司的规模。在整个过程中,创始团队会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经历失败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作为他们的导师和顾问,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成功的团队是如何把一个粗糙的、还远没有真正成型的想法转变成为下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企业的,而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洞见。

在本书中,我将向你展示成功的初创企业以及大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并同时解答每一位创新者都需要知道的关键问题:

•硅谷的创业者是如何在孵化器内展开创新的?

•为什么有些最精明的企业却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

•什么是构建创新团队的最佳方法?

•哪些人应该被引入创新团队,以及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

•在大企业中应该如何进行创新?

•哪一种方法和过程可以带来持续性的结果?

•你又该如何来辨别下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机会?

找出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创新是复杂的、无序的,并且常常还令人无法捉摸。这样说吧,我会一步一步地解释这一过程,并向你演示当你在企业内部复制这一过程时需要为此付出些什么。我会清楚地说明怎样才能把这些经验教训带给任何组织机构,无论它们是初创企业、家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并指出如何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加以实际应用。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我自己就曾经创业过。我先后与人一起创立了三家不同的、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初创企业。我曾经在战壕里挣扎着,竭力为自己的公司找出一条正确的路,因此我知道过程会有多么的艰难。我目睹了互联网泡沫的膨胀和崩溃,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赶上了最大的几波技术浪潮。但最后我沉淀了所有的经历、成功和艰辛,并将之转换成为我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

我曾经为一些大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这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元搜索引擎公司InfoSpace和日本的游戏公司世嘉(SEGA);我还培训了来自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日本富士通和华为等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另外我还帮助了许多在亚洲的家族企业。由于我具有多种不同的背景,我既可以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角度,也可以从一个大公司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创新。在本书中,我会同时从这两个视角来谈论创新。我会向你演示,在初创企业里以及在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创新是如何进行的。

那么我又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要创立“创始人空间”呢?5年前,在我结束了我的第三家获得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后,我决定休息一段时间。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很多朋友开始在硅谷创立他们自己的企业,他们找到了我以寻求帮助。“史蒂文,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的朋友会这样对我说道,“我如何才能获得融资?你是怎样写商业计划书的?我应该让哪些人进入我的顾问团?”

我很高兴能回答他们关于融资、产品开发、设计以及市场开发策略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我意识到大多数创业者都有相同的问题,因此我开始在博客上贴出对那些问题的回答。其中一些帖子在网上疯传开来。很快有一些我并不认识的新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来寻求我的帮助。也就在这个时候,“创始人空间”诞生了。

我和我的同事开始在旧金山和硅谷举办一系列的聚会。我们的活动和圆桌会议是如此受欢迎,以至这种活动的形式蔓延到了洛杉矶、纽约、得克萨斯,且最远到了新加坡。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创始人空间”从我的一个作为兼职的业余爱好和义务劳动的活动,逐渐成长为一个我全职投入的全球性企业。现在“创始人空间”在全球多个国家有超过50家合作伙伴。对我们来讲,欧洲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而且我们现在正在亚洲快速扩张。我们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运营深度孵化培训课程,在中国上海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家“创始人空间”孵化器,而且我们还计划在日本和德国建立同样的孵化器。我们的任务是在全球继续扩张,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初创企业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超过400个创业者通过了我们孵化项目的培训。我们的成功案例包括一家在有机食品快递领域发展最快的初创企业,一家有着最好销量的虚拟现实游戏开发商,以及一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重塑了我们的家、工作场所和生活的初创企业。

那么我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写这本书呢?尽管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关于创新的书籍,但没有一本描述了在一家硅谷的孵化器内正在进行的创新过程以及它们所使用的方法论,也没有任何一本谈到了该如何将这些创新技巧应用于大到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小到那些在车库里的初创企业。而这些再加上我的个人经验,使我对于创新在不同的组织、文化和商业环境下是如何发生的有了一些深刻理解,我还将我的经验浓缩成了某种每个人拿来就能使用的东西。我的目标是帮助你理解,当你把硅谷的创新点子、活力和独创性引入你的公司时,所有这一切对你将意味着什么,这样你就能在创新思维和企业经营中超越你的竞争对手。等你消化了本书的内容后,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带上你那些不可思议的宏大愿景开始腾飞。第一章寻找方向:不管是否寒冬,总有浪潮在往这里来

当新技术的压路机向你碾压过来时,如果你不能成为压路机的一部分,那么你就只能成为路的一部分。斯图尔特·布兰德1《全球目录》作者

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从史前时代起我们就一直在进行创新。当人类与火相遇并意识到该如何利用火来取暖、烹煮食物、抵御敌人并在黑暗中照明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创新就出现了。从那以后创新过程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我们依然在重复着相同的过程,尽管我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更好的工具,以及更懂得如何相互合作。

在人类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是最重要的创新是约翰内斯·古登堡2的印刷机。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台印刷机实在是太简单了:不过采用了活字而已。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单单这一项创新就使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得以在一个史无前例的规模上展开。信息的自由流动促使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就包括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科技革命。这一前所未有的知识分享方式的爆发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基础。

在之前的数万年时间里,我们社会的发展是线性的,但是在全球规模上组织、分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把我们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推进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并更进一步驱动着我们进入了之后的一个又一个时代。如果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创新,那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起点。这一增长的加速一直持续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以及今天的信息时代,与过去的千年相比,现在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已经能惠及更为广泛的人群。今天,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能够接触到与第一世界的国家完全相同的知识库。一个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读书的好学的学子可以和那些在纽约、柏林以及东京读书的学子一样,登录同一个在线论坛、讨论组,并获取到完全相同的信息。

现在,我们又将会向前跨出新的一大步。我们已经在叩响认知时代的大门,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当机器开始处理极其大量的数据,做出复杂的决定,并在一个前所未见的规模上进行数据交换时,人工智能就有能力使机器开始思考,并做出自主的行动。当我们开始外包常规的以及复杂的决策时,决策过程也将从人类的大脑转移到电脑中。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将在自己身体的所有部位植入微处理器,以延长我们的寿命、扩展我们的认知能力、增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控制力。人类和电脑的共生关系将很快地提升到这样一个层次,我们决策过程的某些部分将不再依存于我们的头脑,而是由云来支撑。我们的大脑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地与互联网直接相连。

这听起来可能令人感到非常恐怖,但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担心。就在不久以前,世界90%的人还被束缚在农田中辛苦劳作,但工厂和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也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技术的进步把人们解放出来以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技术的进步将使我们体验和从事那些在我们的想象中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工作;技术的进步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世界上一些最为紧迫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食品供应、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疾病的暴发;技术的进步还将开启认识我们自身以及这个宇宙的全新方式。技术创新不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继续进化的下一步,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关键。没有根本性的创新,我们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随着向前跨出的每一大步,我们的创新能力将继续倍增。摩尔定律的失败是因为它的定义过于狭窄,这一定律仅适用于物理限制的条件下,对微处理芯片性能的提升所进行的量化描述。我想,摩尔应该把他的定律扩展用于描述创新本身。对创新的速率进行量化并不容易,但如果你观察一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我们社会的进步,很显然,我们所经历的已经超越了线性的发展(见图1–1)。图1–1 技术发展的速度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数十年里技术发展又将如何沿着创新曲线向上提升。无论你靠什么谋生,你都将是这一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一部分,这一变化将改变你的工作、你的生活和你自身的形象。这些变化将会既深刻又富有启示性。今天被我们称作工作的岗位将不再属于人类,而我们认为只应属于我们自己个人的思想和体验也将与机器的思想和体验相缠绕,延伸并超越当下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物理限制。所有这些都将在我们孩子的一生中发生,而我们中那些推动并拓展科学、技术以及商业界限的人将收获回报,并有机会塑造我们的未来。技术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

任何新的技术通常都会经历一个25年的接受和采用周期。马克·安德森3安德森·霍洛维茨风险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

谈到创新,最大的误区之一是,认为创新指的就是技术创新。实际并非如此。在创新的过程中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创业者来讲,技术也并不一定是创新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大多数新的发明在成为具有活力的商品前会被埋没数十年。你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从内燃机到电灯泡再到计算机,从最初的发明到形成产业,你可以观察到一种引人深思的在时间上的滞后。

当我以“创始人空间”的名义在世界各地出差时,我总是会遇到一些政府官员和产业领袖,他们相信复制硅谷的方法就是发展或者引进新的技术。他们常常愿意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达成这一目的。这样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技术确实很重要,但不是我们所寻求的答案。如果你分析那些最为成功的初创企业,你可以看到,当它们起步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有很少或者甚至没有任何技术专利,下面所列出的这些独角兽企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Uber4——私车共享

•Airbnb5——家居共享

•WeWork6——办公空间共享

•Spotify7——音乐

•Snapdeal8——在线购物

•Zenefits9——在线人事管理软件

•SoFi10——学生助学贷款

•ViceMedia11——媒体与新闻

•Credit Karma12——免费的信用积分

•Delivery Hero13——在线外卖服务

•Wish14——在线购物

•Houzz15——家装设计

•Blue Apron16——半成品净菜

•Dropbox17——在线文件共享

•Instacart18——门到门杂货外卖

•SurveyMonkey19——在线调查

•BuzzFeed20——在线新闻

•Jet21——在线购物

•Thumbtack22——为项目雇用专业人员

•Eventbrite23——活动票务以及搜寻

•印象笔记24(Evernote)——移动笔记

•Warby Parker25——眼镜的在线销售

•Nextdoor26——邻里之间的社交网络

•Kabbage27——小企业贷款

•Udacity28——在线课程

•Box29——面向商务应用的在线文档分享

在这张清单下面我们还可以罗列更多这样的企业。

很显然,在开展业务时,绝大多数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于技术创新。相反的是,它们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及如何把这些创新与现有技术相融合。它们所使用的技术都是现成的或者是开源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这些技术。这些技术并不是硅谷所独有的。因此当我听到一些政府官员坚持说要发展自己的技术或者从硅谷引进技术推动创新时,我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关注点出现了偏差。他们正在谈论的又会是怎样的技术呢?实际上他们所需要的技术根本无须引进。绝大多数的技术都以开源的形式通过公开的渠道就能获得,或者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向私人企业、大学以及研究中心申请获得技术使用许可。

让我们来看一下iPhone。我们可能会把iPhone看成技术奇迹,但隐藏在苹果公司背后真正的天才是它的设计创新。史蒂夫·乔布斯很清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叹服的用户体验能为苹果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力量。iPhone所内蕴的技术并不是什么专有的技术,其中的大多数部件甚至不是苹果公司生产的。硬件和芯片常常来自第三方,这里就包括了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如三星公司。但苹果公司真正放在柜台上所销售的产品却代表了苹果公司对于客户、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需要从产品中获取什么的深刻理解。苹果的主要创新体现在客户体验的设计和APP生态系统的设计上。

史蒂夫·乔布斯和乔纳森·伊夫30这两个人的才华正是在这一创新设计上才真正地表现了出来。用户真的爱上了这些产品,他们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并对之爱不释手。所以哪怕一部iPhone要比一部安卓系统的手机贵2—3倍,绝大多数iPhone的用户都不会改换门庭。让我们来看一下APP商店。当苹果公司正式推出APP商店时,这个商店既是设计创新上的突破,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它使得用户浏览、安装、购买以及管理软件的过程变得简单又充满了乐趣。与此同时,它还为苹果公司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收入来源,并且把用户与苹果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每当用户安装软件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投入更多的时间,而且往往还会投入更多的金钱。如果他们离开了这个生态系统,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放弃之前所投入的一切。这才是苹果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说苹果的价值并不是建立在产品的硬件或者技术基础之上的。

与其他任何方式相比,在硅谷的设计创新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你仔细观察一下绝大多数利用手中的专利技术开始创业的公司,还有那些在一开始除了一个创意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的初创企业,两者相比较,如果前者无法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客户,那么它们的日子与后者相比可能会更加艰难。你听说过某个解决方案正在搜寻与之匹配的问题这种荒唐的说法吗?一家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就有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企业探索市场的能力。企业的日常经营就会紧紧围绕着这项技术,而如果当下的市场机会还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这家企业就很可能会主动搜寻适合这项技术的市场机会。我把这种情况称为“技术陷阱”。

我在“创始人空间”经常能看到初创企业落入这一陷阱。最近有一家欧洲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来到我们这里,他们刚花了几年的时间和数百万美元开发出了一种裸眼3D(三维)显示新技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他们手上的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但依然还没有将该项技术产品化,更不用说构思什么商业模式了。我们竭力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能够被硅谷的投资人所认可且与市场相匹配的产品。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他们能在花数百万美元进行研发之前就对市场进行相关的调研,那么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你很容易就会相信你的技术会给你带来独特的市场优势,而事实上你手中的技术却在阻碍你的发展并限制你的市场机会。背负着专利技术,却没有明显商业机会的企业往往会推出适用于手中技术的解决方案。但问题是这些解决方案往往只是为它们的客户解决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确认客户的真实需求很难,但找到一个能让你为之创立一家企业来满足的客户需求则更难,更不用说寻找到能满足特定技术要求及限制的客户需求了。对此,比特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种虚拟货币,有人认为比特币可能会最终取代现金和信用卡。他们的理由是,比特币是建立在区块链这一技术奇迹之上的产品。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想用比特币来取代信用卡。比特币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的优秀解决方案。我还记得有很多初创企业从硅谷一些顶尖的风险投资公司那里融到了巨额的资金,其中就包括安德森·霍洛维茨风险投资公司,而仅仅只是为了想方设法找到一个问题来加以解决。但问题是,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需要解决。人们对于现状已经非常满足。

尽管有很多人说得天花乱坠,但我没有投资任何一家比特币企业。这里的分析很简单:使用信用卡对我来讲很舒适、方便,值得信赖,而且我每次使用信用卡都能拿到2%的现金返还,而使用比特币令我感到很困难,不方便,而且币值有很大的波动,另外还没有现金返还。唯一还有些价值的就是区块链技术,但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对此并不是很在乎。我必须承认,作为一个技术极客,我对比特币非常感兴趣,但我内心作为消费者的另一面却在最后胜出了。有时候硅谷会喝下它自己的迷魂汤,这通常是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时,这种技术是如此诱人以至所有人都会喜欢上它,但最终却发现任何的迷恋都是短暂的。

谷歌对于发展新技术可谓不遗余力,但很多人都知道,被谷歌所否决的项目数量几乎要比其他任何公司否决的都多。谷歌的很多项目,包括谷歌眼镜、Google Wave、Google Buzz和Google+等31,都是从解决方案出发反向搜寻所需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所以谷歌的“月球发射”32项目在2016年的第二季度损失了8.59亿美元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我们将会在下一波的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APP中看到同样的事情在重复发生,其中超过90%以上的APP将会是针对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些技术同样是如此诱人,所有投资人都在蜂拥而上,此时根本就不会有人去鉴别什么才是赚钱的业务,什么只不过在PPT(微软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文档中才显得极为漂亮。VR和AR就是技术和业务被本末倒置的典型例子。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应该来自商业上的需求,而不是相反。

我非常喜欢阅读历史,特别是那些著名发明家的传记,而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发明家终其一生都没有赚到什么大钱或者创立什么新的行业。让我们来看一下尼古拉·特斯拉(Nicolai Tesla)令人惊叹的一生吧。他发明了日光灯、收音机、遥控装置、电动机、激光以及无线通信,但临终却身无分文并且还被人完全遗忘。对于一个发明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技术的人,怎么可能在其死后名下却一无所有呢?不幸的是,特斯拉绝非是一个孤独的案例。下面这些发明家同样在贫困中离世,但他们在生前却在技术上做出了惊人的突破。

•约翰内斯·古登堡——活字印刷机

•埃德温·H.阿姆斯特朗(Edwin H. Armstrong)——调频收音机

•安东尼奥·梅乌奇(Antonio Meucci)——电话

•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l)——柴油发动机

•杰弗里·达默(Geoffrey Dummer)——集成电路

•查尔斯·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橡胶的硫化

这份名单我们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

我并不是在给那些想成为发明家的人泼冷水。发明家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只是想清楚地表明把一项新的发明转化成为一项具有活力的业务或者说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难度是无法想象的。重大的突破往往来自下一代的创业者,他们只关注市场上出现的机会而不会被任何特定的技术所约束,除非该项技术刚好能服务于他们的目标。

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我一直在和一些非常早期的、拥有某种专利技术的初创企业进行接触。这些企业的创始团队总是觉得他们必须使用这些技术,通常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他们在开发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不过他们最终却发现,为他们所创造的东西找到一个能匹配的市场,要比他们之前已经完成的开发更为困难且更耗费金钱。每当一家初创企业带着一项新的技术找到我,却无法向我证明客户需要这种技术时,我就会打退堂鼓。因为他们带过来的实际上是一份死刑判决书。这就好比有人给了你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某一个藏宝箱,但却没有告诉你那个藏宝箱被埋藏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最好还是先拿到那个藏宝箱,然后你可以再想办法去撬开那把锁。聪明的创业者就是这么干的。

把技术转换成金钱这件事,大公司做得并不会比其他人更好,特别是当所涉及的技术和他们的核心业务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时更是如此。以贝尔实验室为例。它拥有一系列举世无双且震撼世界的发明,其中包括第一个晶体管、太阳能电池以及高分辨率电视机,但贝尔实验室并不是从这些技术突破中收获了最大利润的公司。真正获取大部分利润的是那些从贝尔实验室获得技术使用授权,并围绕这些新技术创立了新的产业的创业者。

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是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案例。这个研究中心发明了以太网、图形用户界面、点阵式显示、桌面图标、弹出式菜单、重叠式窗口、鼠标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在这些技术中没有任何一项在过去为施乐公司增加了多少利润,或者阻止了这家企业的衰退。事实上,通常来讲推出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并不能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真正获益的是那些看到了新技术的市场机会并扑向新技术的创新人士。以史蒂夫·乔布斯为例,他拿走了施乐公司最为珍贵的发明,然后以这些发明为基础创造了Mac33。

托马斯·爱迪生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灯泡、电影摄影机、发电机、蓄电池以及电报的那个人,但他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并创造性地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在辨识商业机会上爱迪生是一个天才,但他的天才还在于,他能够在窃取发明者所有声誉的同时把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构想出该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策略。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创新者所做的事情。

爱迪生的形象浓缩了一个发明者和一个创新者之间的差异。发明者把新的科学和技术带入这个世界,而创新者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启全新的商业机会。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那么你应该并不想把自己锁闭在一个研究实验室内。可能你更想利用外界已经存在的技术来转变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