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南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21:41:47

点击下载

作者:龙小农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意南广

创意南广试读:

前言

本书名“创意南广——大学的诞生”。

何谓创意?或指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或指提出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本书取“提出创造性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之义。

为何冠名“创意南广”?其内涵有二:其一,乃谓南广是创意之产物。南广系我国高等教育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之产物。“新”即创意闪烁,另辟蹊径,独具一格;不循前人之足迹,不落旧有之窠臼。其二,意指南广是创意集散之地。南广是教育培训创意人才、传媒人才之基地。南广设置各类创意工作室,吸引国内外传媒创意精英汇集江宁,推出原创影视作品;引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国际传媒领袖论坛”落户江宁,使江宁成为影视文化创意和传媒高等教育思想的集散地。

创意意味着创新。此系南广过去、现在、未来发展永不枯竭之动力。唯不断创新,推出创意,方能永远追求卓越,居引领潮流之位。创新是传媒事业与传媒教育发展之动力,动力之源本在创意,南广既是创意之物,亦是创意孵化之器。四海名师荟萃,全国学子云集,教有所得,学有所成。故南广在创意中诞生,在创意中发展,在创意中辉煌。

创新乃民族进步之灵魂,创意乃创新之产物。创新在前,创意随后。故南广创业者,敢为天下之先,做他人之未做,言他人之未言,做创新之践行者,方能为创意泉涌提供不竭之源,成就今日之南广。

方今网络社会,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永不满足。置身其间,生存之法舍创新夫复何为?作为社会发展智力支持和创意集散地之传媒艺术高校,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意求发展,此其根本也。

南广方五载,惟其年轻,故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惟其年轻,故了无羁绊,锐意创新。是以南广不同凡响,新人耳目。若问,何谓南广之精神?必曰:追求卓越,创意无限。何谓南广之速度?必曰:创意迭出,沧海桑田。

创新之人,必为拓荒之牛,必有前人所未曾遭遇之困厄,必有矢志不渝之决心,方能拓展一二。通观全书各篇,字里行间充溢执著与坚贞,渗透着突破与创新。领导之殷殷期望,家长之拳拳关注,业界之亟亟需求,乃南广人以苦为乐,以校为家,创意无限之动力。

创意之火,燃激情之业。南广五载,其华烁烁。感领导之关切,敬师生之开拓,永续南广之辉煌;恨天地之有时,喜创意之无穷,再谱南广之华章。

本书由讲话、文章连缀而成,均系创意之佳构,自当风格各异,别出心裁。在编辑之时,编者均予以充分之尊重,故本书既是创意南广之纪录,亦是创意之汇聚。

编撰本书,感恩于各级领导赐稿;得力于战琦、李有兵、唐颖、张晓丽、曹静等同事支持,在此深表谢忱!编者谨识2009年6月9日擘画创业篇南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刘继南院长访谈录龙小农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简称南广)落户南京江宁,至2009年9月16日整整五年。为了庆祝建校五周年,学院将举办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采编出版五本书,即《纪录南广》《创意南广》《耕耘南广》《传道南广》《青春南广》,多视角、多层面记载南广创办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将她的昨天、今天、明天展示给世人。《创意南广》的主编请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南广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就南广创办的动因、南广建设的历程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了畅谈。谈话内容整理如下。一、南广创办的动因

一位七十岁的老校长,在高校工作过四十多年,担任领导职务三十多年,为何还要从首善之地北京到六朝古都南京,白手起家尝试独立学院这一新兴办学模式?她奔波千里、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办学原动力在哪里?访谈中,刘院长从社会需求迫切、名校兴办民校、江苏积极引进、天时地利人和、世代结缘教育五个方面谈了南广创办的动因。言谈中,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坚定承担和对传媒教育事业的执著情怀充溢其间。(一)社会需求迫切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创建于1954年,随着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壮大,55年来为中国广电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新世纪初,我国信息传播业日益发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变革创新,新老媒体竞合互融,共存共赢。传媒业态的迅猛转型,给北广的办学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北广的发展必须更新思路,与时俱进,树立大传播、全媒体的视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适应多媒体融合的态势。2004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在她50周年华诞庆典之际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由“北京”到“中国”,由“广播”到“传媒”,由“学院”到“大学”,校名更改成就了十余万学子的心愿,被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所称赞。

北广随着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记得1983年3月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建设方针。同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广播电视部党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的通知》,即著名的振奋广电人心的中发【1983】37号文件,批准了这一方针。此后,我国各级政府办好广电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广电事业迅猛发展,对广电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当时北广每年只有400多人毕业,只能满足中央、省及直辖市级媒体需求,地市(县)级媒体很难要到北广的毕业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那时,我不敢到基层媒体。我清楚地记得,1994年和1997年,我两次陪境外客人到新疆的喀什和云南的丽江市参观访问。当地媒体负责人的热情接待让我深深感动;他们对我校毕业生“求贤若渴”的愿望又让我无言应答和无地自容。尽管我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但依然无法满足基层媒体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北广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成为青年学生报考的热门学校,可是在招生录取时,由于指标的限制,一些优秀的有志青年却被拒之门外,我还因此常常有负于关心和帮助过学校的亲朋好友。面对这种迫切需求,学校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在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的同时,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于是创办新校区、满足业界人才需求和有志青年求学需求,就被提上学校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二)名校兴办民校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名校都有较大的校区,且有异地乃至异国分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名校也跃跃欲试,效仿它们的办学模式。把北广办成世界知名大学是我一贯的心愿。1993年1月,我由党委书记兼任院长后,便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意识:北广如果不到南方插一只脚,是会后悔的;不在北京圈一块地,也是会后悔的。教育部提倡“名校办民校”,即著名大学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联合举办“民办大学”(2003年开始称“独立学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此时,国内外登门拜访诚邀合作办学的单位和个人不计其数。据说,有些“淘金者”看到国内的高等教育是一块未开垦的宝地,而传媒业又是生机勃勃的朝阳事业,北京广播学院正好两者兼顾,其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当然,还有一些地方媒体希望与北广合作办学,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当时从广电系统的领导到社会机构和个人,都认为只有一个北广不能适应广电事业发展需求,应该办第二、第三个广播学院。浙广就是当时的产物。2004年南广创办后,有的校友兴奋地建议,请刘老师干脆再办一个“东广”、一个“西广”。那时各界办学的热情很高,我有时一天接待几批希望合作办学者。我们应邀一起选址,几乎跑遍了北京的郊区,还有河北的燕郊、廊坊,南方的南海市、珠海市、东莞市、上海市及无锡市等。正在比较、选择、谋划时,2002年12月底的一天深夜,我接到一位媒体负责人的鼎力引荐联合办学的电话,我答应见面,并带班子的多数成员于31日晚乘Z49(北京至南京)火车前往南京,并于2003年1月1日考察了南京市郊江宁经济开发区的科学园大学城,我们被科学园火一般的办学热情感动了。在对大学城的实地勘查中,学校确定了位于方山脚下的1660亩土地,即今日的南广校园。

北广计划到南京江宁办学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开,随即引起了同仁们(学界、业界)的关注和帮助。2003年寒假,热心的扬州大学周新国校长陪我走访了江苏的十几所“独立学院”及其主办大学。同时,我们还咨询了传媒界的领导。返校后开了多次论证会,撰写了论证申请报告,有同志提出“南广学院”的校名,讨论时大家一致称好。经过办公会、常委会决议后,2003年3月26日,原北京广播学院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合同书。(三)江苏积极引进

在南广申报的过程中,虽遇到诸如土地问题、校舍问题和复杂的手续等问题,但都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关照,特事特办。南广在暂时没有自己校舍的情况下,租借江宁高级中学三栋楼房于2004年9月16日开学,招收20多个专业800多名学生。当时的开学典礼很隆重,在江宁高级中学的操场举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主管领导出席,王湛副省长亲自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揭牌。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形形色色,不免引起社会人士的非议。为此,教育部2004年下半年派几十个调查督导组奔赴全国,对几百所独立学院进行办学情况检查。2005年1月10日,督导组检察南广,组长是北京化工大学郭广生副校长,我和许学峰分别做了汇报。江苏省教育厅袁靖宇处长全程陪同,并在汇报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南广的办学成绩,强调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江苏用八抬大轿抬来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南广时特别指出:“江苏省120所高校,并不缺高校,但是因为引传媒大学的优秀资源,到这里办以传播为主题的这样一所大学,刚好是长三角、江苏省走向世界需要的一只翅膀。”(四)天时地利人和

2003年1月1日,我们校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次赴宁考察,江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4月18日,“非典”的恐怖开始了,但江宁却举行了十几所高校入驻科学园的签字仪式,气氛十分热烈隆重。南京市靳道强副市长、江宁区委书记王建华莅临讲话。南广学院是唯一的北京外来户,也让我讲了话。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9月16日,一年多来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了江宁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成绩和宏伟蓝图,感受到江宁人火一般的办学热情,他们高瞻远瞩,胸怀博大,以极优惠的政策支持教育事业。我想,南广学院如果扎根这块丰沃的热土,准能茁壮成长。

传媒院校办学成本高,需要较优越的条件,南广入驻江苏,立足长三角、面向全中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生源质量优良,就业市场宽广。南京是六朝古都,地处“长三角都市圈”腹地,人杰地灵。江苏是经济大省,传媒文化产业强省。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改革开放最活跃之地,广播电视、报刊变革日新月异,互联网等新媒体层出不穷,市场广阔无垠,吞吐量很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办学资源。这为南广提供了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尤其是区域传媒文化产业经济的机会,有利于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可以使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也是南广落户南京江宁的重要原因。(五)世代结缘教育

我出身教育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孔氏私塾先生,我姊妹三人都是教师,妹妹是小学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姐姐是中学校长。我任职北京广播学院,担任过院长、校长。我们的子女也多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1965年自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专业毕业后在北广工作40多年,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做过班主任、政教室负责人、政工组副组长、组织部副部长、校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党委书记、书记兼院长、校长等职。我自比是一块橡皮泥,把我捏成一个什么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我就安守岗位,踏实干事,认真做人。2006年5月19日,我在离任校长的告别讲话中说:“我也是校园里的一棵白杨,是北京广播学院这方沃土哺育我成长,我要还这块土地一片绿荫。”

南广是中国传媒大学利用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品牌与社会资金相结合举办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体制,具有探索性。我对民办大学的办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很愿意尝试独立学院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办学模式。我从传媒大学校长职位卸任后,便把主要时间和精力倾注于南广,在教育部和江苏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坚强后盾,决心开辟方山脚下这片传媒教育的崭新天地。二、南广建设的历程与展望

谈起南广建设的创业历程和未来发展,刘院长用四个阶段做了概括,三年为一个阶段:第一个是开创起步阶段,第二个是规范管理阶段,第三个是合格达标阶段,第四个是优化发展阶段。

2008年6月22日,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将南广建设历程做了简单概括:“四载寒来暑往,同学们跟南广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见证了她的发展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是江宁高中给了南广学院起步的空间,是江宁科学园这片沃土哺育南广学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南广学院的创业者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建设方山校区的动人场景,同学们冒炎夏忍寒冬,坚持晨练夜读的学习毅力和自力更生、勇于实践的可贵精神;我们更不会忘记,为保证南广学院顺利办学,校本部各级领导殚精竭虑,拟制教学计划,选骨干派名师,老师们不辞劳苦,奔波于京宁两校,传道授业。此情此景,点点滴滴,都已深深地印入我们的脑海,成为激励南广学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南广的建设,我用了“风雨兼程”一词,这绝不是形容,事实确实如此。南广开学典礼连续三年都是下雨,2004年9月14日、15日,两天新生报到,都是下中雨,15日晚上停止,16日在江宁高级中学操场举行开学典礼;2005年10月5日、6日新生报到,下的是小雨,6日下午4时左右雨停,7日在方山校区大操场举行开学典礼。这两年开学,新生和家长都是一脚水一脚泥。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将雨具交给孩子用,罩到行李上,而自己却淋得酷似“落汤鸡”。2006年9月9日、10日,两天新生报到,又是一直下着毛毛细雨。11日上午,虽然乌云密布,但雨已经停了,按计划9点钟在学院操场举行开学典礼。会开了一半,老天还是坚持不住了,又下起了小雨,台上台下都打起了雨伞,出席典礼的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王湛、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等领导,同大家一样撑起了雨伞。这个场面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王新开老师带着摄影系的学生们,拍摄记录下这一别开生面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场景。

我们国家的建设,是每五年制定一个规划,如“九五”、“十五”、“十一五”。南广也制订五年计划,今年是南广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提出:总结五年,规划五年,展望十年,把南广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型、综合性、国际化的高等传媒院校,成为中国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传媒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传媒内容创研制作基地。2007年的一天,我和几个客人一起吃饭,其间和与南广有关的两位老总聊天,一位说,像我们这样的年龄(他们都五十岁)不能一年只干一年的事,应该一年干五年的事,我很赞赏这种进取的精神状态。我想,像我这年近七十岁的人,应该一年干十年的事情。所以我说,南广五年要达到北广五十年的办学规模,建成万人大学。

对于南广建设的前12年,我是这样构想的:三年为一个阶段,2004~2006年为开创起步阶段;2007~2009年为规范管理阶段;2010~2012年为合格达标阶段;2013~2015年为优化发展阶段。(一)2004~2006年是开创起步阶段

首先是要千方百计把学办起来,这个阶段有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稳定教学秩序,制订好教学计划,安排好任课教师,开好课。课程是教学的台柱子,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南广大讲堂就是这时创办的)都要开好。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任课教师安排,是我直接参与确定的,我还深入课堂听课,有时一天听10节课,接触10位任课教师。

此外,我还帮助在南广主持工作的许学峰同志建立每周院长碰头会和机关、系干部工作例会制,逐步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及有关工作制度。

二是要迅速达到合适的办学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中外办学经验证明,一所大学只有达到5000人以上的规模,才能具备自我生存、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千方百计争取招生计划,2006年主管部门只给南广2100名招生指标,但由于艺术类专业生源质量非常好,我们又努力争取增加了招生名额,这年我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6000人以上。大学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大学要有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发展。南广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应该具有万人以上规模。这不仅有利于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渗透、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办学的效益,使我校屹立于全国大学之林。

三是提出“大楼、大师、大树、大器”的办学理念。这个提法与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有点巧合,但我的讲话背景,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南广校舍建设实际上是在2005年初才破土动工,之前是一片荒野地。没有梧桐树,怎能引来金凤凰。故此,办南广,首先要盖大楼。在南广建设的第一阶段,盖起来教学大楼、食堂、师生公寓等近20万平方米。之后,图书馆、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及实验楼共约10万多平方米也相继完工,基本能满足1万多学生、教职工的教学、行政及生活用房需要。学校大二期规划的实训大楼、影视基地和传媒文化及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等11万多平方米的建设也在做动工前的准备。

大师,这是办学的关键。南广是一所新兴的学院,大师少,年轻教师多。鉴于现状,董事会决定,一方面积极提供造就大师的条件,立足在校教师培训、进修和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改善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使之迅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不断从国内外学界、业界引进名师、名家来南广讲学任教,使南广成为海纳百川、名师荟萃、学术繁荣、成果丰硕的大学堂。

所谓大树,可能和我是女性有关系。我很喜欢种花种树。环境育人,是育人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花木不仅美化校园,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大树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一进校门,绿树成荫,大树参天,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北广的白杨树很有名气,一首《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的校歌,从上世纪唱到本世纪,届届学生传唱,唱成了传统,唱正了校风,唱美了心灵,唱响了人生。北广的核桃林,给北广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不论是上世纪70年代地震棚里砸食核桃,还是21世纪青年人传递信息的“核桃林”网站,核桃林已成为北广的一个符号。北广南广一脉相承,南广要传承北广文化,我们也在校园绿化中种植了核桃林和一排排白杨树,还建设了15个主题园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8月,“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亚洲传媒论坛”的34个国家的女校长和传媒领袖在南广种植的“世界大学校长林”、“国际传媒友谊林”。现在南广校园种树200余种,大小树木数万株。一个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文明和谐的生态型校园正在形成。

有了大楼、大师、大树这样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置身其中的学子们如沐春风,既有大师的谆谆教导、传道授业,又有优美环境的耳濡目染、陶冶锻造,南广一定会成就一批批善于“妙手著文章”和敢于“铁肩担道义”的大器。(二)2007~2009年是规范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第一件大事是按照现代大学的架构开始规范南广的管理。2008年1月15日,我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到:“2007、2008和2009三年是我院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2007年是学院的教学质量年,学风、校风建设年,建章立制管理年,校园绿化美化年,特别是拥有四个教学年级的第一年。2008年6月,学院将有首届824名学生毕业和就业。他们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是检验我院教学教育质量乃至一切工作的试金石。2008年9月,在校生人数将要达到万人规模。2009年9月16日,是南广5周年庆典,我们将第一次隆重热烈地过五岁生日。这可以说是南广发展建设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7年春季开学,3月5日举行了南广第一次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建立健全党政工团组织,逐步配备党的工作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按照教育部周济部长的指示,围绕“把南广建设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所大学”的问题,来制订南广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南广学院章程。按照现代大学的科学规范管理规则,依法治校,从严治教。遵照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精神,重新修订南广学院董事会章程。根据联合办学合同和学院发展实际,明确办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与利益;明确董事会作为学院决策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明确院长履行学院教学、科研和日常行政事务职责;正确处理学院与董事会的关系,南广与校本部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第二件大事,就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明确学院发展定位,包括——

所有制属性定位:南广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定位:南广学院以培育传媒人才、研究传媒学术、服务传媒文化为己任,建设教学型、综合性、国际化传媒专业院校,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传媒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传媒内容创研制作基地。

办学类型定位:南广学院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点的教学型院校。明确强调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教学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南广学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传媒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南广学院传承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突出传媒教育和应用语言教育特色,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基础学科,促进学科群建设。

服务面向定位:南广学院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辐射全中国,为传媒业和文化产业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据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南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质: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结构,具备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强,有发展潜质。它有别于职业性院校培养的技能型职高人才,也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培养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由此,我们确定南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加“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南广学院围绕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讨总结,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高级传媒人才。

在这一阶段里,学院传媒教育和应用语言教育特色初显,师生创意丰富,成果较多,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一百多项。如纪录片《空宅》获国际纪录片选片大会DV类一等奖,并入选法国、德国电视节;二年级学生刘洋设计的广告作品被纽约人寿采用,并获第28届特利(Telly)国际广告节最佳创意奖(该奖项被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奖),刘洋同学是国内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08年首届毕业生824人,就业率达到98%。

在本阶段,我们要做的第三件大事是筹划、编制和建设第二期工程(大二期)。2007年初开始酝酿,7月初展开调研、论证、设计,至2008年暑假,历时一年,经多次反复论证、修正,董事会通过方案,择吉日于2008年8月28日上午9点16分6秒举行了动工仪式。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11万平方米,包括6.5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2.5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和2.2万平方米的传媒文化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实训大楼和影视基地是南广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学实验工程。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人才、传媒人才教学实践培训基地,是为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证的工程。影视基地还可以与方山风景区开发融为一体,建设以方山影视基地为核心的传媒生态体验园区。开发由传媒影视衍生而来的“创意旅游”、“影视旅游”,使这个能产生聚散效应的多功能学院派风格的园区成为全国旅游亮点。传媒文化与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可以吸引国内外传媒创意精英汇集南广,推出原创影视作品;引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私立大学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国际传媒领袖论坛”落户南广,使南广成为影视文化创意和传媒高等教育思想的集散地。(三)2010~2012年是合格达标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教学基本设施达到评估A级标准。在校舍方面,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其他相关校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完成大二期建设工程,特别是实训大楼要于2011年前竣工。南广目前的实验、实训条件尚未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指标,按照本科生12000人、其他类学生3000人规模计算,应再建约9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建筑。大二期包含的实训大楼和影视基地,都是南广学院完成规定的校舍面积指标所必备的条件。而且我们要确保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使用效果好;校园网建设水平高、运行好;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并建设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

第二,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合格评估。要按照民办学校评优标准,制定自我评估方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在准备工作比较充分时,申请教育部进行评估,并获得合格标准。为达到这一目标,要确立大传播、全媒体、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植根广播电视,依托传媒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开放办学。在适应教育大众化,需求市场化趋势的同时,因材施教,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推动个性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出一批拔尖的传媒精英人才。要总结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经验,出一批精品课程、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出一批优秀专业教师。

第三,申请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所有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根据教育部第26号令规定,江苏省教育厅要在2012年前组织本省独立学院按照国家规定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当南广可以为本校毕业生同时颁发自己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就将是一所特色鲜明、名符其实的高等学府。

这三年是为实现南广建设总目标——教学型、综合性、国际化知名民办传媒院校打基础的三年,是事关成败的三年,至关重要的三年。(四)2013~2015年是优化发展阶段

到这一阶段,南广将巩固教学成果,完善培养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办学层次,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各项工作走上正轨,进入良性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有四个。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百门核心课程。努力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培训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到南广十周年校庆之前,重点建设1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10个左右知名的品牌专业,推出10门左右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编写10套左右高质量的教材。

第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启动三项人才工程。启动“百名南广优秀人才工程”,重点引进有国际学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汇聚100名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作出较大贡献的学科及专业带头人;加大学院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晋升力度,选派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进修深造,加速师资队伍中拔尖人才的国际化成长。落实“南广创新团队工程”,建设6~8个具有较高水平、成果显著、富有创新意识、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创新团队。实施“硕博工程”,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积极引进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促进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的提升,到2015年末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

第三,整合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南广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与传媒业界建立并保持鱼水相依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人才培养质量更上新台阶;创办传媒教育研究院,根据传媒界需要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使南广成为国内传媒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争取中国传媒大学在南广设立研究院,本部以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为主,南广以专业学位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成为应用型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基地。

第四,拓展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与政府或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好国际交流中心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从创作到制作的影视产业链条;与相关部门合作,建成一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结合的网络化、国际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与25~30个国家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互换学生、互认学分、互派教师、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跨国同步教学等形式的合作;办好“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和发展论坛”和“国际传媒领袖论坛”三个高层次学术论坛,扩大南广国际影响力。

我希望南广在建校十周年之际或更长一点时间里,成为一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机制灵活、名师云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学。三、个人感言

2004年9月12日,在忙完北广五十周年校庆及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庆祝活动后,刘院长随即带领南广的首批创业干部、教师奔赴南京,筹备南广第一届新生入学。尽管刘院长曾预估到独立学院这一办学模式极具挑战性,决心要传承北广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辟传媒教育新天地,但困难和艰辛却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刘院长感慨颇深,她谈了三点感言。(一)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拓展与延伸

创办南广,我始终把她定位为中传的拓展与延伸。我在北广工作41年,任党委书记、院(校)长16年,按国家规定60岁应该退休,我却68岁才卸任,但我还觉得有好多事没有做完。在中传来不及做的或不能做的事,可以在南广继续做。南广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体制、新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我不想办一所照搬中传的“克隆羊”式的学校,而是要传承和创新,用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中传研究型人才的补充和拓展。中传的研究型人才发挥引领传媒业市场的作用,南广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占领传媒业市场。南广与中传是鱼和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南广可以称为中传的南京校区。

我很愿意继续我办学的生涯,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做对中传有益的事。我与中传结下不解之缘,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都在中传,建设好、发展好中传始终是我工作的动力。在我年近60岁之际,不少人跟我提及办学之事,其中一两家要委以重任,我都婉言谢绝。因为这样的学校与我意向不符,我决不会背信弃义,做与中传分庭抗礼、背道而驰的事情。

曾记得,在“三讲教育”回头看阶段,我听到了对我办南广的非议。“人说刘继南是两广总督”,意在我是北广、南广大权独揽。但也有好心的同志说应该改称“两京师母”,夸奖有过。褒贬我都难当,我只是依照前面所说到的创办南广的动因而为之。我期待,无论教育部对独立学院今后有何新政策,唯愿中国传媒大学与南广学院永远坚持“北广南广,相辅交错,南北呼应,互补共荣”。(二)把南广建设成第一民办传媒高校

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国立第一传媒名校,这不仅因为它是第一所专门为培养广电人才而建立的大学。55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植根广播电视,依托传媒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创造的品牌历史公认。中国传媒大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传媒学科最全、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给传媒界输送人才最多的知名学府。

南广占地1660亩,已建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教学、行政、生活用房33万平方米,在校生近11000人。总规模为15000人,其中本科12000人,3000人为继续教育生、研究生和国际学生。现开设33个本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14个教学系部。南广学院传承中传学科专业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植根于经济、文化、传媒发达,改革开放活跃的长三角,建校五年,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

南广的二期规划建设方案2008年经董事会通过并举行了动工仪式。二期工程是南广的提升工程、特色工程、国际化工程,其重要性可以说是南广建设成为第一民办传媒高校工程。

二期工程原打算在今年9月16日五周年校庆前完工,真没想到至今只做了一些建设前的道路铺垫。这个美好的蓝图何时能够面世,我和南广万余名师生正焦急地屈指期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真是一句至理名言。许多该办的事、能办的事,就是办不成,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家广电总局张海涛副局长常夸我做事认真执著,往往能把没有希望的事变成现实,如北广进“211工程”,并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还包括南广能落户江宁等。其实那不是我的功劳,那是有老天爷保佑,有贵人帮忙,有让我终生敬佩不已、感激不尽的高明领导支持——他们是有关部长、司长、处长,有我志同道合的同仁,艰苦卓绝,患难与共,奋斗不已。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二外与北广并校一事,历经十年,何因未成?竟给有识之士留下了无限遗憾!我虔诚地期盼福星降临,让南广这一标志性工程早日成就于世。(三)独立学院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模式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2003年教育部在8号文件中正式命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发展成为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7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广学院是一所规范的独立学院。五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精诚办学,校长和书记轮流带领各学院领导、机关各职能部门参加南广的重大活动,鼓励南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创办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派驻管理干部到南广承担管理工作,现各系(部)负责人主要由中国传媒大学选派;每年选派80名左右骨干教师轮流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定期派教学督导组到学院检查督导教学质量,将南广学院纳入校本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培养南广年轻教师,给予其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等。南广学院的发展速度和办学成绩已引起国内外学界、业界同仁的关注。独立学院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模式,南广学院就是一个好的实证。

但是,在独立学院发展中还有许多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最实质的问题是投资方与办学方的兴奋点不一样。前者不管他在办学前忽悠得如何天花乱坠,其最终目的是把办学作为最小投资而要获取最大利润的摇钱树;而后者,则主要是要办好学、培养好人才的资金条件保障。这一矛盾日渐暴露,以至到不可调和。这是独立学院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关注、指导乃至出面协调,健全法规,依法治理,使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健康持续发展。

有人说,南广办学选对了地方,选错了人。我的问题在于轻信人言,陷入忽悠圈套,并品味到其中的酸涩苦辣。当我看一看美丽如画的校园、朝气蓬勃的万余名师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悔无怨,无限欣慰;我信念坚定,继续前行!创办南广,开创传媒教育新天地苏志武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2004年9月16日

尊敬的王湛副省长、各位领导,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江南九月,丹桂飘香。在这个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里,在首都北京,我们刚刚隆重举行北京广播学院建校50周年暨更名中国传媒大学庆典;今天,在古都南京,我们又迎来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挂牌成立暨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家庭里又增添了一位重要成员,注入鲜活的力量。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老师和同学正一道见证着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和北京的全体师生,对南广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800多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贺你们荣幸成为南广学院首批学子!借此机会,对一直关心、支持我们筹建南广学院的教育部领导、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省教育厅领导、江宁区委区政府领导及江宁开发区领导以及所有尽心尽力帮助我们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她坐落于北京东郊古运河畔,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始建于1954年,50年来,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已发展成为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知名高等学府。今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在50周年校庆之际,正式获准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更改校名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展望未来,中国传媒大学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能够积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国际知名的信息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传播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全球范围内对信息传播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赋予了中国传媒大学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一直成为全国高中生所向往的热点大学,年年考生竞争激烈,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我校原有办学规模和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考生就读中国传媒大学的愿望,使大量很有潜质的优秀考生被挡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同时,社会对信息传播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我校毕业生多年供不应求,尤其难以满足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节目制作机构的人才需要。

因此,扩大办学空间,筹建一个独立学院是我们多年的愿望。1994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北京周边地区和南方许多城市寻找适合办学的校址,最终,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江宁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我们选定南京江宁大学城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从自然环境看,即将开工的南广学院校区坐落在方山脚下,这里山峦环抱、平湖叠出、林木幽静、空气清新,是读书治学的绝佳胜地。

从人文环境看,南广学院选址在南京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江苏是全国经济强省,教育需求和就学能力十分强劲。第二,江苏文化昌明,人杰地灵。省内学校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区之冠,便于组织教学资源,优化完善教学体系。第三,江苏省广播电视业十分发达,各级广播电视单位效益喜人,有利于安排南广学院师生考察、调研和实习、就业。第四,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南方各省的生源出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求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愿意到南广学院求学,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传播高等教育布局,形成“南北呼应、品牌拓展、生源共享、规模优势”的多赢局面。

兴建中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规划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集教学、科研与影视节目制作于一体,首期1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即将启动。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目标一致,真诚友好的合作,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携手创业,今天已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也呈现出乐观的发展态势。

毋庸置疑,未来的南广学院将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全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为全国广播影视信息传播领域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各位新同学,我相信未来四年的时间终将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历经十年寒窗,努力拼搏,同学们终于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习,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机会来之不易。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要你们自己把握。在大学生活开始之际,我特别向同学们提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与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证明,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跋涉者。这就要求同学们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强化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党性意识和喉舌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第二,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时光,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立足之本,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因此,特别提醒同学们——大学不是人生旅程的驿站,而是你们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千万不能有松口气的思想,要充分利用学校为你们创造的条件,发愤学习,增长才干。大学的学习生活与中学不同,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生活的独立性,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你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从现在开始,就要制订目标和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仅要学好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拓宽求知空间,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不仅要通过考试取得学分,而且要探索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希望同学们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敢于争先、勤于思考、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出类拔萃的英才,必然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人生的新跨越。

第四,希望同学们注意提高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更宽视野、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人才。优秀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贵在勤奋,要勤奋好问,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学会做事,贵在认真,要戒除浮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学会做人,贵在诚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守信。陶冶情操、锤炼品德,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重在一点一滴中积累,一言一行中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打牢自身道德修养的根基。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要素。

同学们来自祖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个性爱好各异。在新的集体中,要注意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维护集体荣誉,做文明守法的“四有”新人。希望同学们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校及每一位教职员工将尽心竭力,为你们大学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保证学生进了校门就绝对成才。但学校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毕业时你将以怎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社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同学们,你们天资聪颖、风华正茂,又恰逢祖国盛世。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和传媒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你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你们志存高远、胸怀祖国,不断鞭策激励自己为理想而奋斗,我们坚信:若干年后,你们必将以自己卓越的才智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一定会成为父母的光荣,母校的骄傲!

各位同学,“罗马城并非一日筑就”,同样的,新生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也需要时间来充实、完善。学校将尽力加快新校园的建设,全力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也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北广50年来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暂时借用校舍的困难,上下一心,携手度过这段磨炼南广人意志的难忘时光。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充实美好、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愿我们年轻的学子与充满活力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本文系苏志武书记在南广学院200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南广因你们的到来而永远蒲树林 学院董事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能够在这个场合与大家相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要特别感谢莅临会场的江苏省、南京市及江宁区的各级领导,你们的到来为南广学院发展的重要时刻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正是有了各级领导及在座嘉宾的鼎力支持,才有了这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我也要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首届800名新生向各位嘉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今天这个美好的时刻,因为今天与你们的未来密不可分。21世纪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靠教育。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使人民生活得更快乐、更健康。媒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我为同学们选择从事传媒事业感到高兴,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媒体的光辉未来和希望。我坚信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教育,四年后的今天,无论你们工作在媒体的台前还是幕后,也无论你们从事新闻的制作还是从事教育频道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无论你们报道在体育场上竞技的体育健儿,还是成为打拼在娱乐综艺领域的耀眼明星,你们的工作与才华必将为无数的人带来快乐与惊奇,你们将要从事的是一个崇高和令人向往的职业。

再一次感谢到场的嘉宾和出席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老师及学生家长,衷心祝福你们万事如意,真诚祝愿所有的新生尽早适应新生活,尽快成为国家栋梁,并早日成为媒体英雄!愿今天这个美好的时刻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谢谢大家!(本文系蒲树林在南广学院200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优惠政策和优秀品牌成就“南广速度”——访江苏省教育厅前厅长王斌泰

编者按:王斌泰,江苏省教育厅前厅长、前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是中国传媒大学到南京办学的主要引进者之一,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中方主席,同时也是南广学院的名誉董事长。4月17日下午,我们如约采访了王斌泰先生。

记者:2004年南广学院创办,它是中国传媒大学异地创办的一个独立学院。我们都知道异地办学是很困难的,当时省教育厅给了南广很多支持,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斌泰:外地高校来江苏办学,南广是第一家。江苏高校众多,外地高校到江苏来办学,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接受的,但对名校来江苏办学我们是积极欢迎的。北广名气不小,学科发展很有特色,家长和学生都很看重这个学校,我们欢迎北广到南京来办学。应该说这个学校之所以能够创办起来,非常重要的就是有政策支持,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及区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办学要有土地,如果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支持,拿不到土地,就无法办校。政府给学校批下土地,并且在价钱上给予优惠,这是一个重要政策。另外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南广学院的招生计划不是国家批的,而是从我们江苏招生计划的总额中拿出一部分来。省里在计划的安排上还是非常困难的,但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南广的发展,保障南广每年都有两千多学生进校,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刘继南校长也知道,在招生的过程中,安排的计划往往不够,省里还要想办法解决超计划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政策支撑,正因为生源得到了保证,所以南广才发展得那么快,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另外学校引进教师,省属高校能用的政策,南广都可以用。由于这些政策支撑比较好,所以南广在江苏从办校到现在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也是南广发展比较快的原因之一。

记者:江苏是个教育大省,像您刚才说的,如果不是名校的话,是不接受他们来江苏办学的。那你们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引进中国传媒大学来南京办学呢?

王斌泰:因为江苏虽然有这么多高校,但在传媒专业教育方面,虽然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专业,但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校我们没有,这是江苏省的空白。江苏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希望传媒教育能够紧跟传媒业发展的步伐。所以我们非常希望,也非常欢迎北广来办学。

记者:南广已经走过五年,您觉得南广现在的发展达到当时引进它的设想和要求了吗?

王斌泰:比我们想的发展得要快,规模要大。开始的设想是南广能发展成五六千人的规模就很好了,没想到会扩展到上万人的规模,所以南广的发展速度是出乎我们所料的。另外,发展就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这是很不容易的。昨天我接待了加拿大圣利加学院副院长穆罕默德·阿里·迈克,他说去你们学校参观了,他认为南广五年就发展得这么好,这让他感到惊讶。就是在加拿大,也很难见到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记者:除了在规模方面,在办学质量上您怎么看?

王斌泰:办学质量上总体还是好的,从你们学校教学的组织工作上看,质量还是不错的、很好的。刚才在质量上没有谈更多,因为到目前为止,南广的毕业生只有一届,今年是第二届。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用人单位是不是肯定南广学生的素质,还有待检验。

记者:上一届毕业生有很多去了省级、市级媒体工作,各单位的反映还是比较好的。今年黄石电视台等地(市)级媒体,来我们学校招人,因为第一届去工作的毕业生表现优异,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也是南广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斌泰:我认为你们学校的毕业生素质不会差,为什么呢?第一,南广的办学资源是北广提供的,北广在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力量是很雄厚的,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应该说是很优质的。第二,我们看到,像江苏地(市)级电视台这样的媒体,过去受过专业培养的人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是非科班出身。现在南广的学生都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能适应传媒应用的需要。第三,南广的教学组织工作、管理工作都是很不错的,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也比较优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能够保证的。

记者:我们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传媒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探索,想打造一个传媒继续教育的基地,目前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您怎么看待这一块的建设?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探索?

王斌泰: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在有一些在传媒领域工作的人员也非常需要学习,那怎么办?南广办继续教育学院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是在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不仅是培养新的传媒人才,对已有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承担了一部分的社会责任。另外,与从业人员交流,从业人员的业务技巧也得以反馈到高校,这又是一个互为补充互相滋养的过程,这对教师、对培养传媒人才是很有益的。

记者:另外,我们学校也想打造一个传媒内容创研基地,这一块目前相对比较薄弱,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和建议吗?

王斌泰:首先,我认为传媒内容创研基地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传媒技术在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现象层出不穷,如何保证处于国际传媒前沿,我认为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专业研究都必不可少。因此南广创研基地的建设,首先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因为培养学生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其次,传媒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从传媒研究中获得养分、纠正偏颇,从而实现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南广学院“三位一体”(应用型传媒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传媒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传媒内容创研制作基地)的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值得继续探索。

记者:您是我们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中方主席,您对南广“特色强校、科学育人”的工程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斌泰:我认为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学校和社会上的传媒机构一定要紧密合作,这在其他学校叫“校企结合”。只有结合了业界经验,教学才能做到应用型,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机构要和国外的教育机构合作、交流。首先要看别人怎么做,要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交流合作探讨如何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这样就能快速地超越自己,进而发展成世界高水平的大学、一流的大学。现在南广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要实现未来长远的发展,关键靠我们学校发展内涵的充实、我们自身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开了个好头,以后的路还很长,还要更进一步地加以完善。

记者:您刚才提到内涵,让我想到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传媒专业学生的技能性会很强,但是他们在文化的底蕴或者说内涵方面会稍微弱一点。您觉得南广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王斌泰:应该这样说,传媒是大文化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因此它除了技能以外,很重要的就是对人文素养非常重视。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的传媒工作者,首先知识面要宽,对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对很多东西有新的理解,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所以没有文化的人是做不好传媒人的,一定是有文化的人,而且是高水平文化的人才能做好。

记者:您曾对江苏省的教育发展战略提出了四个方向,一是均衡化发展,二是多元化发展,三是信息化发展,四是国际化发展,您觉得南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朝着这四个方向更好地发展?

王斌泰:在我看来,具体到南广的发展上,要重点加强国际化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正如我刚才讲的,国际化的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及时了解国际上传媒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传媒教育、传媒研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南广学院在国际化发展上已经作出了相应尝试,这是有目共睹的,希望以后做得更好。信息化发展对南广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传媒业除了人才的建设,另外一点就是技术的支撑,没有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传媒业就无从发展。南广学院在这两方面的发展上还应加强,我建议南广建一个“数字化校园”,比如说上网,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实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有无线网络,教学设施上也要实现信息技术化,提高学生信息应用水平。

记者:南广学院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推行多种小语种教学,这是我校的一个特点,您能谈谈对此的看法吗?

王斌泰:南广学院在小语种教学方面做得很好,刘继南校长也很重视。作为南广学生,外语绝对不能丢。对于一名高级传媒人员来说,外语水平很重要,要了解传媒动态,需要看外文资料,这就会在国际化方面有优势。外语是一个工具,要好好掌握。

记者:有人说南广学院在五年内能够得以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南广学院有两大品牌:一是中国传媒大学,二是刘继南院长,您认为这种说法准确吗?

王斌泰: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在前面已经提过了,刘继南校长,我认为她是个难得的人才。她事业心特别强,虽然是快七十岁的人了,但是非常敬业,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应该这样说,没有刘校长就没有南广学院,没有她想创办这个事业,这个事业就没有。所以南广五年来的迅猛发展,刘校长劳苦功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创办时社会上的知情人士都会记住刘校长,南广未来的老师、未来的学生也要知道开创南广的是刘校长,每一个南广人都要记住刘校长。

记者:您能不能谈一下对于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母校的支持和院长人选会在哪些方面影响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王斌泰:独立学院的创办是从江苏开始的,过去没有独立学院,1998年江苏省开始创立民办二级学院,当时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苏州大学的文正学院,都创办得早,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接着浙江省一些高校陆续开始创办独立学院,然后全国各省高校也开始创办独立学院。

可以说,创办独立学院是一项重大改革的尝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办学体制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办学,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事业多方面的要求。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公办、民办并行的办学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办学。从零开始创办一个很响亮的民办高校,是很困难的,但是独立学院不一样,在母体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做到了原有品牌的延伸。如果没有中国传媒大学的支持,就不会有南广的今天,中国传媒大学的师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都渗透到南广的办学中,这是在克隆大学。这种办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探索中的各项成本,保证了南广学院快速、稳定、高质量的发展。不采用这种方式,首先速度上不去,其次质量也很难保证,因为教师、教材、课程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办学中积累而来的。南广学院的办学质量不错,是因为有中国传媒大学的支撑做保证。

记者:当初江苏省作出尝试时,有没有遇到困难,相关政策有没有作出具体的调整?

王斌泰:当时很多人提出质疑,说一个学校怎么可以两套体制。民办高校探索成功并取得长足发展,这充分说明只要解放思想,就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南广学院来异地办学取得成功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记者:将来民办学院的发展前景如何?政策上会不会有更多的优惠和倾斜?

王斌泰: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这个法的出台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二是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民办教育会得到更健康、更迅速的发展,政府也会给予更多支持,我省民办高校通过这些年的创办、试验、积极探索,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都是可以改善的,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像你们南广,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只要办学办得好,生源就能得到保证。

记者:经过五年的发展,南广学院已是“千亩校园、万人大学”。南广师生从五年的发展中提炼出“南广速度”和“南广精神”两个关键词,不知您如何理解,未来南广应该如何充实这种精神的内涵?

王斌泰:南广学院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南广的速度是应该承认的。南广精神,主要是积极的精神,是全院师生齐心协力、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一流的精神。作为新学校,南广有着良好的学风、教风,这很难得。在将来的发展中,南广所有的人,从校长、教师到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有新的追求。教师要追求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更好、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应该追求一天比一天学到更多有益的东西,天天向上。只要每个人都有新的追求,这个群体就会有新的面貌。

记者:作为学院名誉董事长,在学院五周年校庆之际,您最想对南广说点什么?

王斌泰:我最希望南广能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校,不只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采访人:唐颖、张晓丽,根据采访录音整理)雏凤试啼——写在南广学院成立五周年之际江浩 南广学院董事长

大学是价值的标杆、精神的象征,它能引领时代,它能创造世界。一百多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家成立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次第登上历史舞台。她们引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把先进的科学和思想输入中国,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帷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百多年后,在中国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全球一体化、信息化、高科技化深刻改变人类的时候,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参与兴办的高等学府。她们高起点打造高端平台,用新体制引领新型教育,开启了中国当代教育的新篇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

2003年元旦后不久,在江苏的积极引进下,为江宁区的办学热情所感动,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博爱之都南京——江宁科学园高教功能区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南广学院。江宇集团因缘际会,得以成为南广学院的投资方之一,而我也从此与传媒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切身体会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同兴办教育特别是办大学分不开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国古代一脉相承的官学制度、私塾传统。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这些著名大学在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育人才,推动各自国家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在信息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信息传播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国传媒大学和刘继南校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需求,立志创新传媒教育,致力于探索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创办最好的独立学院乃至私立大学。南广学院就是在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中孕育而生,在对这种社会需求的有效满足中而茁壮成长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四年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五年间,南广人在传承了中国传媒大学五十年来优秀的教育文化积淀,借鉴了中国传媒大学现代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兴院之路,即坚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办学之道;旨在培养人才、磨砺人才、造就人才,旨在兴学育人、造福于民、奉献社会。

五年来,在董事会的支持下,南广学院建设成就显著,办学成绩斐然。我们筚路蓝缕,从借校舍举行开学仪式,到如今已是楼宇林立,校舍俨然;我们广延时俊,从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派遣教师前来授课,到如今拥有自己独立的师资队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优秀教师和各方知名专家学者同校授课;我们百川归海,从首届只有八百多名学生,到如今已有在校生万余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我们薪火相传,从只有几个专业和开设几十门课程,到如今已设立12个系、33个本科专业、90多个专业方向、200多门课程。可以说,五年来,南广雏凤试啼,从草创时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成为全国独立学院中招生形势,就业形势较佳,影响较大的优秀独立学院之一,渐行渐佳。

记得有一句哲言说: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而一个民族总是看着自己脚下的一点事情,那她很难有美好的未来。同样,南广因为有一批怀抱理想、目光执著的创业者,我们才看到了学院的蓬勃发展,看到了我们学院老师们的春蚕吐丝,看到了我们学院莘莘学子的坚毅勇敢、好学深思。

每次来到南广学院,那一张张青春逼人、神采飞扬的面孔,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总是感染着我。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布鲁克说:“在美国这个最富足的社会中,教育就是她拥有的一项真正的优势。”我和学院其他股东一道,通过南广学院,可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地影响和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和未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潜能无限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创造一项真正的财富,一项可以惠及更多人的财富,何其幸哉!禅语有云:“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心灵的灯。”我想,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的林立,也不在权威讲坛的开设,也不在于名声显赫,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在于培育出每一个充满社会责任心、具有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大学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大学的精神。我们正在亲手点燃更多人的人生之火,这正是我们社会单位或个人投资教育、兴办教育的价值所在,一个企业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在。

回顾这五年的发展历程,我感慨万分,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总在感动着我、牵引着我。2004年6月,经过教育部特批,南广学院开始首届招生。那时高招已近尾声,为完成学院招生计划,负责招生的同志不辞辛劳,手机打爆了,嗓子沙哑了,最终不辱使命。

我自然不会忘记,为了2005年能在南广人自己的校园举行开学仪式,全体股东启动了学院全面建设工程。几千人的施工大军昼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各方股东、社会各界给予了学院建设大力支持。克服了绵绵梅雨,战胜了炎炎烈日,最终让老生新生喜笑颜开地走进了还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校园,开始在自己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此后,南广学院的图书馆、活动中心、学生宿舍等,无一不是加班加点,抢时间、抢进度而陆续建成的。南广初创时期的五年,一边建设,一边办学,形成了今天基本符合全校一万多师生学习和生活需要的校园。随着实训大楼、影视基地等二期工程即将陆续开工,一个软硬件设施更加完善的南广学院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喷薄而出。

通往成功的道路没有坦途,办学育人亦是如此。根据南广学院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要把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型、综合性、国际化的高等传媒院校,使其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创造出更加美好灿烂、更加强盛和谐的新南广。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学院董事会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投资机制,支持南广学院早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南广学院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踞方山东南麓,紫气东来,气象氤氲;听秦淮河篙橹欸乃,六朝遗韵,风流文采。南京龙盘虎踞,十朝古都变身现代新城,吴头楚尾连成江南佳地。自然和历史,底蕴和时代,给予了南广学院无限发展的可能。“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五年只是南广学院正在缓缓打开的绚丽画卷上书写下的第一笔墨,但却是郑重而厚实的第一笔墨。随着时光的延展,一幅际山枕水、中西合璧的美丽画卷终将呈现。创业南广 续缘教育章安强 南广学院副董事长 南京多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转眼之间,南广已经走过了五个不平凡的春秋。如今走在这静谧怡人的校园小径,回首那历历在目的创业艰辛,我的心中不免思绪万千。回想自己与南广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内心深处不由得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文教世家。先祖父之汶先生早年负笈美国,学成归国后曾经长期担任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的农学院院长。也许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我从小即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年时代,我有幸获得了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为我日后在事业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在亲身体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同时,开始了自己对于大学教育理念问题的深入思考。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对于中西两种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异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在我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教育理念的最终指向在于开启人的个性,让学生在社会之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尊严。

而相比较而言,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当中的许多精华,但是在总体上仍然过多地依赖书本知识的单向传授,而在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训练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长期的应试导向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满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建立。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头脑中开始逐渐产生了回国兴资办学的想法。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认为重教兴学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创办一家学校,培养一批学生,而应该在于探索与推广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一点也正是南广在创办之始的初衷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二十多年前美国思想家托夫勒所预言的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第三次浪潮”正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面对眼前这个“信息爆炸”的媒体时代,培养一批兼具专业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高级信息传播人才便成为时代对教育事业的神圣召唤。于是带着自己兴资办学的志向,我以校董的身份加入了南广学院的早期创业团队。作为一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企业家,我对于创业之艰辛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但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些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商场之中的磨砺使我更加坚定了“事在人为”的创业信念。于是在与几位合作伙伴的通力合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2004年6月,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终于在虎踞龙盘的古都南京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创业难,创业兴学更是难上加难。望着眼前那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遥想当年草创时期寄人篱下的创业艰辛,南广人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执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著名教育家、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刘继南教授可谓居功至伟。凭借着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多年办学经验,刘院长在南广学院的软硬件建设以及长期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从而为年轻的南广注入了名校的灵魂。在她“大楼、大师、大树、大器”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南广人在保持自己脚踏实地的严谨态度的同时不断地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终于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中国传媒教育的一块新兴试验田,短短五年间,南广已经为全国各地的多家知名媒体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信息传播人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各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在大量引进高水平师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院校以及专业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王蒙、郑洞天、罗京、大野清司等众多国内外文化名人相继在南广开坛授业,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获得了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艺术类专业见长的南广更是人才辈出:由我校戏剧社排演的大型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经在2006年的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当中连演三天,受到了广大观众以及首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来自我校2004级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叶中兴同学在2006年第五届“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江苏赛区总决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我校200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任曦同学更是在2006年度江苏电视台主办的“绝对唱响”歌唱大赛中摘取了全国总冠军的最高荣誉,从而一举成为中国流行乐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着眼前这些喜人的成绩,身为南广一员的我一方面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欣慰,另一方面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未来的任重而道远。在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南广就好像我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它既是一颗多年耕耘之后结出的硕果,又是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希望所在。在它的身上既保存有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所赋予的诚朴厚重,又包含着新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所注入的青春活力。

随着学院在软硬件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有信心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之上完成我们的预期发展目标,即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高等院校,使之成为中国传媒行业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乘着“媒体时代”的东风,南广学院必将在未来中国的传媒事业中大展宏图,创造自己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始终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企业尽其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能够给予企业以支持与回馈。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兴资办学是自己事业的一次拓展,还不如说这是实现企业与社会共赢共进的一种有益尝试。我们深知教育乃千秋伟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同样也有信心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乘着灿烂的朝阳去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南广人用汗水开辟的这条路上,我们一路走来,并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见证发展 谋划未来高福安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南广学院董事

2009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即将迎来她建校五周年纪念日,我非常愿意为此做些回忆,这些美好回忆是南广学院设立五年来奋斗的足迹,也是中国传媒大学与南广学院割舍不断的情愫见证。

创办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一直是学校党委的重要发展战略。借鉴浙江、江苏等省探索试办二级学院的模式,我们党委一班人一直在认真进行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建设方案讨论和可行性分析。直到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意见》之后,“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比较规范、统一的名称确定下来,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在此期间,作为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我亲自参与了南广学院的筹建工作。一、见证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创办和发展

为了适应北京广播学院的长远发展和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时任北京广播学院院长的刘继南教授提出“在北京圈一块地,在南方插一只脚”的战略构想,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带领筹建小组的同志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多次调研,先后考察了广东南海、珠海,浙江横店,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和江苏南京等地。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和盛情邀请。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北京广播学院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广播影视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在教学、科研以及优质毕业生培养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口碑。同时,地方政府对知名大学落户当地办教育的热情渴望也促使我们更努力地加紧独立学院的筹办和设立工作。

自2003年元月开始,我们将校址锁定在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内。经过与合作方及江宁区政府的多次协商,2003年3月26日,由我代表北京广播学院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就合作创办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办学合同书》。自此,南广学院的第一份法律文书正式生效,南广学院开始了实质性设立准备工作。

2003年4月18日,应南京江宁大学城邀请,刘继南院长带领我们几位校领导一道前往南京参加江宁大学城一周年庆典活动。在庆典会上,我代表北京广播学院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蒲树林、江宁科学园管委会主任杨友林共同签署了《合作办学备忘录》,南广学院正式确定入驻南京江宁大学城。

2003年5月开始,我先后主持召开了两次校内座谈会,全校十个学院领导参加,重点研讨南广学院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管理方式和细化总体规划等问题,这些意见最终都落实到南广学院第一年的各项管理规定和文件当中,为南广学院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设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4年1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文正式批准北京广播学院筹建南广学院。2004年6月14日,北京广播学院收到《教育部关于同意北京广播学院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的批复》(教发函〔2004〕162号),南广学院取得合法办学资格。

自此,南广学院的筹建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第一年的招生和开学准备工作,同时,南广校园建设的一期工程开始启动。

筹建工作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至今难忘的是一件发生在旅途中的趣事:2003年4月“非典”肆虐之际,当时我们赴南京参加江宁大学城一周年庆典活动,这也是申办和筹办南广学院的关键时期,虽然疫情严重,但想着我们的事业在前,没有考虑其他的,我们随身携带着当时很流行的喷洒“消毒工具”(其实就是一个浇花的喷壶),在里面装满了“84”消毒液就登上开往南京的列车。上车后先在卧铺上进行“喷洒消毒”,觉得“安全”了,就又在列车上开始了晚上的会议。那时的火车车厢人非常少,像我们这样上车消毒,然后开会的更少,这还引来不少列车员过来看看。这是南广创办过程中的一件小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拼命”精神,我们终于赢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和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办成了中国传媒教育的一件“大事”。

2004年9月10日,刚刚忙完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暨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庆典活动,校领导班子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派往南广学院的教师和干部人选。随后,我又马不停蹄赶到南京,开始准备南广学院的新生开学工作。

南广学院办学第一年没有自己的校舍,为了争取发展契机,经过征求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意见,获准边建设校区边办学。南广学院租用了江宁高级中学的一栋教学楼作为办公楼和教室,江宁高中的两栋学生宿舍楼和就近的一栋居民住宅楼做学生宿舍。一个今天已经国内知名的独立学院就在这样“寒酸”的条件下起步了。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合作设立南广学院的承诺,南广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由中国传媒大学负责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承担。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我们选派了近5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南广学院长期工作。当时,很多教师不愿意离开北京,有些是对新的工作环境不熟悉有畏难情绪,有些是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不想离京,有些是因为自己所学专业在北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难以割舍。一边是事业发展的急切需要,一边是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矛盾如何解决成为我们筹办过程中的又一道难题。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南广学院工作性质的解释消除部分教师的疑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制度保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也向全校宣布,校级领导也将轮流在南广学院开展工作。经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在三天之内,一批校内优秀的骨干教师全部抵达南京,开始了在南广学院新的创业历程。经过校领导班子的认真酝酿和讨论,选派了南广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是:许学峰(主持工作副院长)、丁海宴(教学工作副院长)、廖祥忠(学生工作副院长)。

2004年9月13日,南京,小雨。我至今仍然难忘这一天所有领导和老师一直忙到深夜,为准备第二天的新生报到工作难以入眠。宿舍的床位还没有完全到位,因为天气原因,学生报到必须改在室内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还要充实和调整……

2004年9月16日,南京江宁高级中学操场,风和日丽。南广学院首批783名2004级学生正式开学。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王湛同志和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的刘继南同志共同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揭牌。历尽艰辛,刚刚更名的中国传媒大学终于为我国传媒教育事业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忙碌但不忙乱,南广学院开始了她第一个五年的发展历程。

2005年10月5日,南广学院正式入驻南京方山脚下的新校区。

凭借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求实创新、大胆突破的办学精神,南广的创业者硬是在昔日方山脚下的荒坡上建设起万人规模的现代化校园:基本完成校园一期基建工程,大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开工,教学设施、办公条件根本改善,图书馆建设、校园绿化有序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学科专业设置得到优化,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成功探索并明确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符合市场要求和南广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工作成果显著,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合作办学取得重大突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今日的南广,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一流独立学院。二、谋划令人无限憧憬的南广未来

南广学院利用五年时间达到万人规模,这是一个“奇迹”!展望下一个五年,继续传承这个奇迹的发展,我们不免要更深一步去思考“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去建一所大学”这两个核心的问题。近六年的时间,我参加了南广筹备的每一次会议,也亲历了南广学院董事会的各项讨论,关心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位董事最瞩目的问题集中在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的运行机制以及学院的教学工作上。这些问题抓住了学院发展的核心命题,我们的讨论内容也回应了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看到的下一个南广学院的五年,应该从更清晰地理顺这些命题,寻找满意的答案开始。

刘继南院长在2007年已经提出了南广学院“大楼、大树、大师、大器”的办学理念,这是对南广学院未来发展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述。她回答了“建校为什么”“办学做什么”以及“我们怎么做”这三个具体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发展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在刘院长论述的基础上,我也想再谈谈对“南广怎么做”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和认识。(一)要更准确地把握南广学院“民办”与“公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的内涵“民办”是南广学院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学院是在现有公立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依靠民间投资来实现增长的高等教育资源。“公助”是把学院界定为借助公立院校申办者的教育资源,有效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实现增长的高等教育资源。“民办”与“公助”结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学院发展的资金和“技术”难题,也是学院发展最重要的两翼,缺一不可。(二)要更清晰明确南广学院管理运行机制

要明确董事会是南广学院的决策机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设理事会或董事会,作为独立学院的决策机构。独立学院院长负责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学院的各行政管理部门实施领导。同时学院要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院长的领导下,共同行使学院的学术管理权力。

坚持教授学术主导。在学院的学术管理活动中,行政权力要服务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要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并为实现学术权力的意志提供行政保障。学院要强化教授、专家的学术权力,建立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的集体权威,使他们充分发挥咨询、参谋的作用。

坚持党委监督保证。党委体现政治领导,工作重点是把握学院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协助学院行政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党组织要通过党的工作开展来起到政治核心的作用,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院各项决定在学院的贯彻执行,构筑党的工作战斗堡垒。

坚持全员民主参与。在学院的运行过程中,应本着权力适当分散、权力结构多元化的原则,激发教职工、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有参与学院决策管理的机会,形成广泛参与、民主协商监督的制度。继续坚持和办好南广学院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去。坚持和办好学院的学生代表大会,激励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三)要更清晰建立南广学院教学运行机制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构建合理的教学运行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措施。

要探索和设立南广学院“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坚持南广学院“面向全国地市级传媒文化产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院—系—专业—导师四级人才培养负责制”的过程管理模式;坚持“三证一体(毕业证与学位证、辅修证、专业资格证)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坚持并完善“小学期制”教学制度;积极实践“理论讲授—技能传授—实践性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评价的循环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要创立自己的教育品牌,根据学院的发展定位,制订出属于南广学院自己的“品牌制造计划”。

要建立南广学院独特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专业设置的快速市场反应能力。以专业优势作为学院的生长点,敏锐观察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动态;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优势教育资源,制订出适合南广学院学生基础、发展意向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根据爱好发展,实行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策略;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坚持开展已有的教学督导检查。

要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加大投入,实现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化”,教学管理流程“科学化”、教学管理设施“科技化”。要继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没有严格、完整、合理和科学的规章制度,就没有严格的科学管理,就难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也就失去了教学管理对教学工作的保障作用。

要坚持教学“质量工程”,完善南广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运行模式。“质量工程”是高校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质量意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要确立南广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工作的组织体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各学系主任及教学秘书等人参加,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与质量标准;要确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任课教师及其教学组织工作效果作出价值判断;要确立教学质量监督的信息反馈制度,确保质量监控过程实现“闭路循环”,能够及时指导一线的教学;同时要确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要确立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的人力资源基础。要继续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在广播影视业的雄厚师资力量,以“母体”的优质资源带动学院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要“储备”和引进更多的人才资本,培养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团队,以学院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吸收智力“为我所用”,以工资、职称、硬件设施、科研氛围等方式设立灵活多样的教师激励机制。

我为南广“服务”整整六年,对她充满感情。回忆那段创业的历史,是因为我希望看到她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8年6月,我参加了南广学院2008届学生的毕业典礼,这是南广历史上的首届学生毕业典礼。如同我经历的南广学院很多“第一次”一样,我很骄傲。这倾注了太多传媒大学“心血”的南广学院终于成功了,脱去“稚气”的孩子们骄傲地站在我的面前,洋溢着整装待发的喜悦。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孩子是从这所大学发自内心地感觉着骄傲离开的。

我看到的未来应是更长的时间。一批卓越的创业者在南广的土地挥洒汗水,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奔向南广的“三尺讲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这里徜徉书海、孜孜以求,他们是南广的未来,他们没有停歇,南广就有更可期待的未来。

有一首老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一切疲劳和寒冷……”这是一首《地质队员之歌》,他们用激情披荆斩棘。经历南广的创业历史,不免想起这首老歌,它也是在写我们吧。一路走来,留下一座宝藏,但不知疲倦,仍昂首向前。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与南广学院发展袁军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南广学院董事一

顶层设计是架设在愿景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指引现实方向的理性蓝图,是从目标到行动的系统思维。难以想象故宫不按图纸设计施工,难以想象大国的崛起没有系统的战略思维,同样也难以想象大学的脱颖而出没有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作为精确的概念来源于工程学,原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的目标所作的最初、整体的系统性构想,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系统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确定目标,选择最优的目标实现方案和路径,为此必须遵循理论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等原则。这一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决策系统,甚至成为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对于大学战略规划而言,顶层设计是最初、最关键的一步。20世纪10年代,作为全美最好的技术学院,色诺帕技术学院调转航向发展“自然科学”,从而成为今天最卓越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加州理工学院。这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力量。1963年出台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总体规划》体现了美国加州政府对其管理的大学进行整体设计。该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加州的大学进行分层或分类。《规划》将加州的大学系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加州大学,12.5%左右的最好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加州大学学习;第二个层次是加州州立大学,34%的毕业生进入这里;三是社区学院,100%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这一总体规划不仅对加州,甚至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最善于进行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国家,直观地看世界大学排行榜,位于金字塔尖的研究型大学美国已经领先于欧洲各国,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优越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一系统将知识和教育需求的分层、分类,对应于高等教育的分层、分类,从而既保证了学理追求所需的象牙塔精神,也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汉南教授指出,当那些老大学在关注他们的国际地位和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相互竞争时,那些新兴大学则趋向于更多地在英国国内做文章,并且优先规划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重大问题。

综观大学发展史,虽然最初没有“顶层设计”概念引导大学的发展,但是真实的顶层设计却存在于一个个卓越的大学中。最早以“纯粹科学”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德国柏林大学(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学)得益于洪堡、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一批大学的设计师。洪堡是柏林大学的创办者,作为德国主管教育的最高领导者,他却提出“大学与政府保持距离”,从事无功利的纯粹科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科南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前哈佛仍是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将教学上出色的哈佛引领到学术上卓越的哈佛,在其担任校长的20年间(1933~1953年),哈佛发掘、寻觅,继而聘用学术上最具资质的人担任教职,他提出“如果没有长期持续聘用最有发展前景的年轻学者的计划,就无望建立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科南特校长在哈佛推行了“非升即走”的教师评价政策。中国近现代史上卓越的大学大多起因于卓越的顶层设计。最著名的顶层设计莫过于蔡元培校长对北京大学的整体设计,他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阐明大学的性质“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心目中北京大学的蓝图是“以文理为基础的中国学术文化中心”,为此以“学理”为标尺进行学科改革,创立研究所,建立教授会制度,蔡校长为代表的先行者设计的蓝图,在几代北大人的努力下到新中国成立时已是名副其实。

现代大学处于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同时大学的内部组织也愈加复杂,缺少顶层设计的大学将处于“无序”、“失聪”、“盲目”的境地。今天,高等教育的类型、模式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丛林”常常令置身其中的高等学校迷失方向,“我们是什么类型的大学”,“我们要按何种模式来办这所大学”之类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大学的领导者。而高等学校本身承担的职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理研究和应用研究乃至技术、操作层面的知识生产,高深学问传授与专业化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可能共存于一所大学之中,现实的图景中,人们很难像在教科书中那样回答“大学是什么”、“学院是什么”。缺少顶层设计的大学,将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惯性中,缺少理性的自觉。由此,大学内外部关系的日益复杂促使大学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行战略思考。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认为:“教育机构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应变的能力来为这个变化中的世界服务……由于大学多样的使命和数目众多的参与者,大学变革所遇到的挑战远比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遇到的挑战复杂。必须采用战略而不能仅作出反应,要深入理解大学的使命和特点,以往重要的传统和价值[1]标准,并对未来的前景有清晰的认识。”

大学的顶层设计,是对大学进行时空的整体谋划。愿景中的大学、现实中的大学和历史上的大学之间,应该是一条逻辑的线索,显示的是大学设计者理性和想象的力量。没有大学未来20年的谋划和想象,大学未来5年、10年的规划势必是坐井观天。有了未来20年的蓝图,大学才明了未来5年、10年的方向和作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先为,什么后为,什么是要津,什么是瓶颈。除了要在时间长河中谋划大学的未来,大学还须在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中设计自身发展的可能性空间。

现代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人才的内部循环系统,而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智库,是国际、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工厂,是民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如何审时度势地判断大学与政府、社会、知识消费者的关系,把握大学在其外部的位置或心目中的位置,是大学领导者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大学领导者常常要充当政治家、外交家的角色,他们要及时领会上传下达的政策,了解业界的需求,倾听来自学生、家长乃至潜在知识消费者的声音。不仅如此,现代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向着巨型化方向发展,对大学组织自身的透彻把握是顶层设计需考虑的另一维度,一个良好的大学顶层设计可能因为大学组织特性或内部问题而得不到落实。大学的顶层设计,应着眼于大学的整体,而非局部。无论是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师资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必须是整体的、连贯的、一致的。如果片面追求重点学科的发展,忽视支撑学科、基础学科的培育,势必会造成学科生态的危机,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样,如果片面重视“成名成家”师资的引进,忽视潜在的、年轻的后备人才培养,势必舍本逐末,师资队伍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大学正是在内外部空间中选择自己的位置,无疑这个位置既指现在的,又指将来的。正如美国学者艾默斯·迈克基尼斯所言,“大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既与大学外部社会的时代需求相联系,还要与大学内部的优先重点相联系……而且……应该对内代表公众利益,对外代表学术利益,并在这两种角色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

综上所述,大学战略规划之顶层设计,须有强烈的时间意识,既需要从过去看到将来,又需要从将来审视现在和过去。顶层设计,须充分考虑大学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明确大学的“可为”和“能为”。顶层设计,须着眼于大学的整体,而非仅仅关注通常被认为是重点的学院、学科,追逐名学者、学术大师等。二

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其发展与中国传媒大学具有内在的、天然的逻辑联系。创办南广学院的最初构想,是源于中国传媒大学事业发展的延伸、补充,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虑的。

因此,南广学院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不能脱离中国传媒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大的背景。

近十几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决定跨越式发展有许多因素,如高等教育和传媒业的迅猛发展等,但是,具有强烈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意识,适时制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1993年2月,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有一个著名的《学院改革与发展30条》,提出了1993~1997年学院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近十几年来第一个规范的发展规划是《“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设想》。

1997年,学校制订了《“211工程”建设规划》,这也是一个总体规划,但侧重于重点学科建设。

1999年党代会刘继南校长的工作报告,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2001年起,中国传媒大学每年春季开学前夕都要召开一个工作会议,每年的工作会议上校长都有一个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以务虚为主的工作报告,而且都要谈思路、谈措施,甚至谈形势、谈定位、谈目标,对规划的制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最重要的发展规划主要有2007年6月党代会的报告、“十一五”规划和2005年工作会议确定的远景目标和定位。(一)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定位

党代会对未来十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发展目标的表述是:“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其中,“世界知名”可以说是学校的“视野”和“参照系”,“高水平”规定了“层次”,“传媒”强调的是“特色”。

这一发展目标的内涵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共同特征:有若干学科或学科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国内外知名的学者群,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产生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具有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二是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继续保持并提升我校传媒领域学科综合的优势,形成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以培养传媒界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主体,以面向传媒业的高新技术研发、理论应用研究、决策咨询服务、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科研重点,成为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

党代会工作报告还确定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步走”的战略。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制订,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11月教代会正式通过实施。“十一五”规划在党代会报告的基础上,对“十一五”期间传媒大学的基本定位做了界定——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精英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管、经、法、理、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突出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播影视行业,为传媒、文化及相关事业和产业服务,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2005年工作会议报告——远景目标和定位

2005年工作会议上,刘继南校长代表学校,提出中国传媒大学的远景目标和定位:“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成为传媒内容创研与示范平台、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这是在北京广播学院校庆50周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之后,在总结50年办学的基础上,对未来50年发展前景的一个展望。

报告还对定位和目标做了详细解释:

综合性——学校将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坚持“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思路,使各学科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机结合,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学科体系。

研究型——学校将以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传播发展需要的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成为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引领信息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智力库和思想库。

国际化——学校将顺应信息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嫁接与整合信息传播教育国际资源,延聘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展国际化研究,成为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三个中心、两个平台”可以说是具体目标,体现了具有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再加上国际交流与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三

南广学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应该说从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创建南广学院时就开始了。南广学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构想,有两个基点:一是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创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依托传媒大学,是传媒大学整体事业发展的拓展和延伸;二是南广学院是一所民办大学,是按照教育部“名校办民校”的号召,利用中国传媒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吸收社会资金开办起来的一所独立学院,与校本部在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有很大不同。

2003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这是按照新体制、新模式,规范南广学院运行的一个重要文件。

2005年10月,南广学院召开了发展战略规划座谈会。这是规划南广学院发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对南广发展目标、定位、措施等做了深入探讨,会后形成了南广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学科与师资队伍规划、校园规划。这些规划特别是“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南广开办以来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南广学院的快速发展,这些规划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修订。

2008年1月,在南广学院教职工大会上,笔者建议,2009年是南广开办整整五年,对于一个新办学校来说,第一个五年至关重要。因此,南广学院可以以总结五年办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已有的几个规划,正式修订和制订“三个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即,总结5年(2004~2008年),规划5年(2009~2013年),展望15年(2009~2023年)。

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南广学院“三个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设想已经逐步明确。(一)总体发展规划

总体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和回答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问题。

关于南广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南广“十一五”规划以及刘院长后来的报告和讲话已有表述——

南广的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

近期目标:在“十一五”规划末期,将南广学院办成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阐述了南广发展目标和定位的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将南广学院办成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2.层次定位(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如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重点与比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这里,“应用型”和“本科”是两个关键词,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是全新的课题。“应用型”与校本部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区别;“本科”则与同属于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四年多来,南广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探索。论证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应用型传媒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如六个“四年不断线”,“三证一体”,“院—系—专业—导师四级人才培养负责制”,“小学期制”等。有必要认真总结,逐步完善。

3.学科设置定位(反映学校的学科结构,如单科性、多科性、综合性等)——综合性。具体来说,学院将延承校本部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使各学科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有机结合,建设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信息传播领域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布局。

4.类型定位(根据教学与科研比重,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或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教学型。学院以培养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坚持以教学为主,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5.特色定位(指学校自身独有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功能、办学措施等,是在大学定位层面和大学运行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表现)——鲜明特色。特色办学一直是中国传媒大学所秉持的重要办学理念,也是南广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南广学院的特色,具体体现为“四个区别”:一是区别于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为重点;二是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本科层次的传媒人才;三是区别于浙江传媒学院等专业院校,有中国传媒大学校本部的强大后盾和支撑,有更加灵活的办学机制与模式;四是区别于其他独立学院和办有传媒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是全国唯一的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的综合性独立学院。

6.社会服务功能定位(在社会中的角色选择、人才的服务面向等)——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

一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南广学院作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传播发展需要的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相比,更注重人才的应用性与适应性,更贴近媒体的运营需求。与中国传媒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形成南北呼应、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是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在职职工58万多人(不包括服务于该系统的大量公司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市场十分广阔。

三是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南广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经济发达、媒体繁荣,为人才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学校开展社会服务与合作拓展了广阔空间。南广要敏锐把握发展机遇,依托周边媒体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条件,尽快形成集教学、传媒内容创研和影视节目制作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

7.体制定位(反映办学主体,如公办、民办或混合体制;反映隶属关系,如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性高校等)——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公办大学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独立颁发文凭、独立财务核算的高等教育实体。公立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独立学院则是董事会为学校决策机构,院长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独立学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育部相关文件一直强调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大胆探索”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

概括地说,独立学院的“探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方面的新机制、新模式,二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8.南广学院还提出了“国际化”的定位,反映了办学的视野和参照系。在信息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国际视野是办学的基本要求。南广学院在充分利用校本部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高校、传媒和研究机构建立的交流合作关系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办学水平。

总体发展规划将在围绕并回答上述八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二)学科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学科专业规划方面

应该重点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要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和资源。学科专业资源是最重要的办学资源,依托校本部的学科优势是南广学院建设自身学科和专业体系的基础。同时,南广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要结合学院定位、市场需求、自身资源等情况,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

第二,在学科结构布局上,坚持大传播、全媒体与综合性原则。紧紧围绕信息传播领域构筑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信息传播领域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布局。

第三,在学科发展策略上,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将品牌建设与敏锐适应市场变化相结合。品牌建设是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的举措,南广学院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着力打造若干个在社会上享有声誉的精品专业,并以此为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敏锐适应市场变化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院的多数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市场变化因素的及时分析和毕业生就业动态跟踪调查,适时调整各专业办学思路,使南广学院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要分层次规划建设学科和专业。专业设置力求与校本部对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追求卓越。重点学科专业在与本部对接的同时,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南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所调整。

第五,逐步适量地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建设,可以在中长期规划中体现。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第一,生师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要符合教学评估对办学条件的要求。教育部对艺术类本科院校规定的合格指标师生比为1∶11,限制招生指标师生比为1∶17,南广学院并非纯艺术类院校,可以按师生比略高于限制招生的指标(即略高于1∶17)规划教师规模。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也应逐步达到要求。

第二,要注重自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根据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应由申办学校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是南广学院“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教育部对独立学院提出“三三制”的师资配备要求,即1/3的自有教师,1/3的校本部教师,1/3的外聘兼职教师,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立学院是可行的,而作为异地办学的南广学院,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其教学任务的1/3长期由本部承担是不现实的。所以,南广学院必须主要依靠自有教师队伍,逐步增大自有教师的比重,加大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端人才的力度。这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南广专任教师589人,大多数具有硕士学位。核心专业课程主要由校本部派来的知名教师讲授。另从国内外传媒界、学界聘请了多位教授、专家。但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也包括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相对年轻,高级职称较少。这也是新办学校不可避免的问题。校本部定期派出有经验的专家督导组进行教学督导;对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开办高校教师专业硕士课程班,提高其学历学位;采取对口培养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第三,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一方面,科研是教学之源,科研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南广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并非意味着忽略科研,学校应按照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三)校园规划

南广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660多亩,目前校园规划一期已使用土地810亩,规划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目前,一期规划已基本完成。南广的校园规划,有两点应重点考虑:

第一,要尽快启动二期校园规划。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二期校园规划已有成熟方案。二期规划中的影视基地、传媒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心、实训大楼等三大部分,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目标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这“三个基地”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国际化定位的依托。一期规划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生活需要,很难或不能承载这些功能,完成二期规划才能形成功能完整、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第二,要注重校园的文化承载功能。环境育人非常重要,以传媒为特色的高校尤其重要。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大课堂”的理念,为培养传媒领域精英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学校、新校园,优势是好规划,缺点是缺乏历史感。耶鲁大学300年前开第一次董事会的办公楼至今完好保存,这就是历史,就是学校的文化。刘继南院长提出的“大楼、大师、大树、大器”的南广学院办学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对南广学院这样一所新学校、这样一个新校园的独特要求和期待。

总之,南广学院创办近五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系统总结几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教育部倡导的“再学习、再思考、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修订“三个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思路和方向,南广学院一定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南广校园总体设计规划思路与特色陶郅 郭嘉 王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项目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知名学府。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为国家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成立的一所独立学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于2004年秋季开学。南广学院实行合作办学形式,办学资金来自合作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选址于南京江宁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地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南京科学园内,位于南京市东南角,距离市中心10公里,江宁大学城东邻宁杭高速公路和宁杭高速铁路,南依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的方山旅游风景区,西至景观百米大道。南广学院校园位于大学城的南端,北依方山,东邻百米大道、南靠六十米大道,规划用地110公顷(1660亩)。

南广学院校园呈元宝形状,南北长1370米,东西宽1260米,属丘陵地带,北侧偏高,其余大部分地势平缓,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面积的1%,主要集中于校园的中部和南部,同时校园南部有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用地西南侧有260亩规划作为影视基地和湿地公园。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总体规划按远期12000名全日制在校生的办学规划一次性规划设计,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0000人,同等学力申报硕士学位学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生及本专科成人继续教育学生2000人。二、规划设计构思与立意

南广学院选址自然环境优美,同时学院本身具有突出的学科专业特色,并地处南京这个人文历史丰厚的地域环境,因此,我们本次设计的重点是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基地特色最大限度地充分结合,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出具有个性的现代传媒大学校园氛围,充分体现其先进性。

规划设计的主要构思是:(一)充分利用山地形成独特的山水生态校园格局

基地位于方山脚下,因此该方案充分利用方山所形成的景观背景,将校园的景观格局环山而布局,形成以山体为轴线、沿山势徐徐展开、以山景为背景的景观格局体系,充分利用了基地特色,实现真正的山水生态校园。

对地形的尊重体现在对于山体的保护以及水面的合理整治上。方案基本保留了北侧方山山麓的山体,除重要标志性的图书馆以外,不布置过多建筑物。此外,形成多个视线通廊,使方山的秀美景色渗透到校园内部以及城市景观大道。规划保留了基地内部分大面积的水塘,并予以连接沟通,形成部分水面,开挖改造甚小,形成天然的生态湿地,但局部的水面通过合理布局,形成中心空间,并营造了许多滨水活动区域,有效地改善了校园环境。(二)创造簇群式多用途校园布局系统

沿山势于轴线两端铺开的多个簇群式建筑群体,符合校园多功能、多用途的使用要求。各个教学组团以及生活组团成簇群状布置于园林绿化带之间,随丘陵起伏,环湖水布局,绿化步行走廊使校园各功能区有机连接。这种有弹性的核心发展模式适应学校分期发展的特点,保证了教育设施的多用途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保证学校各期建筑功能的完整性及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三)以传统庄重的建筑形象营造高雅、宁静的治学氛围

根据多次与校方的沟通,我们配合校方对于新校园的建校意向,从规划到单体,都极力体现新校园庄重、高雅的学术氛围的创造,力图使校园经历住时间的洗礼,能一直保持其整体性和历时性,成为江宁大学城一棵独特的常青树,历久不衰。漂亮的红砖传统风格的建筑和绿树、青山、碧水交相辉映,把整个校园点缀得十分古典、秀丽,形成浓厚的美国学院式校园氛围。(四)配合广播传媒学院的专业特色,形成学生活动中心、室外露天舞台、图书馆音乐厅、多功能实验楼、影视基地等极富个性的建筑空间。三、规划结构

该基地总体呈东北至西延伸的长条形状,为避免基地狭长感,同时,为了保证教学区、宿舍区内部的教学质量及生活质量,尽量避免影视基地运作过程对校区教学环境的干扰,规划从基地出发,利用原有水系将基地自然分为东西两个大分区组块,并由环形主干道相连接而形成主要的结构。其中西南区260亩为预留的影视基地区和生态湿地区块,中部至东北部为主要的学院教学、生活、体育区块,两者各又面向百米大道以及六十米大道拥有独立主入口。

主体校园面向百米大道开放,并形成垂直于百米大道通向方山的主入口轴线,并沿该轴线又向东西延展,串连多个组团中心。沿该轴线串连了校园的主大门、中心礼仪广场、东西教学组团、图书馆。该轴线是校园主要的景观轴线以及礼仪主轴线。

沿主轴线由主校门开始,形成一个通向方山风景区的景观礼仪广场,步步抬高,高差达到10米,视线的终点是位于半山,即校园最高点的图书馆,其中景观礼仪广场主要由绿化大草坪以及铺地组成,视野开阔通透,整体效果井然有序。两侧教学楼群对称布局展开,建筑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景观格局。由该轴线向东北延伸至公共教学楼区、生活服务区、生活区、体育区,布局流畅;向西部环绕原有水面形成五个系馆组团,景观随水面延伸、转折,与由西至东的原有水系时而叠加、时而离散,形成了宛若天然的良好功能格局与景观。规划的大体分为公共教学片区、系部组团区、生活片区、体育片区,结构清晰而明朗,功能合理,交通流畅,景观蜿蜒不断。

方案在规划结构、各个空间节点、建筑布局的各种处理手法上都充分体现了创造典雅、端庄空间视觉体验的主旨。各个教学楼群、宿舍楼群都采用较为传统的处理手法,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效果,以配合广播媒体人才积极向上、活泼自信的性格特征。水系辗转穿行于各个区域,形成了多个趣意盎然的景观活动节点,配合以较高的绿化率,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江南园林化山水生态校园环境。四、功能结构

校区大的功能布局为:西面为预留的影视基地区域和传媒文化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该区域围绕生态湿地公园布置,通过垂直于方前大道的轴线与校园东部隔开,但又实现生态环境完全的共享。中到东部完整格局为主要的教学、生活、体育区域,即主体校区部分。根据基地的特点与大学校园功能的要求,我们又将主体校区划分为几个组块。

第一个是校前区——办公区,位于中心广场西侧,布置有校行政办公中心以及车队,是校园主入口的第一座形象建筑,也是对外服务、对内管理的关口。

第二个是教学区——包括三大组块,其一是中心广场南侧的公共教学楼群,它是东西横向主轴线的标志性建筑物,建筑物采用宏伟的西洋古典围廊形成了壮观的气势,公共教学楼群南侧为预留的实训楼群和预留的产业开发区。公共基础实验楼群靠近学生生活区,方便使用。位于南北主轴线中心广场尽端的是图书馆。该区域位于校园中心广场主轴线的对景位置,其高程较高,因此,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突显了其个性化的建筑特征以及建筑的重要性,毗邻广场亦利于大量人流的集散。图书馆与公共教学楼、系馆等仅一水之隔,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公共教学区,并共同围合广场,形成了完整的室外空间。

第三个是东部的生活区和体育区。其中东区宿舍又分为南北两区,生活区与教学区由绿化步行走廊相连,在生活区入口处主要布置学生食堂、生活服务中心,以及处于生活区重心形成文化活动中心的学生活动中心。两学生宿舍各配套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场地,学生上课、运动都十分方便,两者都在舒适的步行距离以内。学生生活区形成多个组团式院落空间,建筑形体错落有致。

第四个是西部的影视基地区域,该区域布置了影视制作基地和传媒文化与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该区域既相对独立又利于专业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有利于促进专业实践与技术交流,每个区域均有独立的出入口,其功能区位十分恰当周全。另外,该区域建筑均环水布局,形成内部的滨水广场,共同营造了宁静、优美的专业治学氛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科交流和资源共享。五、交通组织

规划合理地形成了机动车沿外环干道行驶、人行绿化步道内行的布局方式,即车行外,人行内,形成高效、安全的校园干道系统。从学生宿舍到教学区或者运动区,都在合理的步行范围之内。人行绿化步道经过多个景观节点,林荫秀美,步移景异。主要的人行活动区集中在核心区的广场及其附属干道,通过大片的绿化与标志性建筑,使行人有较好的视觉感受。

车外环,人内行,师生步行去工作、学习,不必沿行车干道,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系数,真正做到人车分流。六、大型公共建筑

公共教学楼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分别位于校园纵轴的两端,两侧建筑形成对称式布局,构成学校的主体框架。在立面造型处理上,公共教学楼汲取了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精华,采用坡屋顶与古典元素和柱廊形式,围合主入口广场,并形成强烈的主入口形象。整体建筑沉稳、大方,具有深厚的学院气息。大学生活动中心处于整个校园生活区以及文体区中心环境的核心处,便于学生、教师的使用,毗邻湖畔,亦作为景观建筑活跃了校园的人文气息。环形的建筑体量中心设计了可容纳近千观众的圆形露天剧场,配合高耸的钟塔标志物,形成活跃的可供学生课外使用的表演场所。

图书馆位于校园的中心轴线上,地处校园地势最高处。建筑体量错落有致,典雅端庄,俯瞰整体校园,气势磅礴。图书馆内部有多个开放式的藏阅合一的阅览空间,有空间丰富的入口大厅,东北侧还设计了一个可进行室内乐原声演奏的音乐厅堂。

行政中心和实验楼在东西轴线的两侧呈对称式布局展开,对称的塔楼如同士兵一般有节奏地夹合了中轴空间,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轴线效果。实验楼北面毗邻中心湖畔。

学生食堂位于东西轴线南北两侧,方便南北二区学生的使用。

学生公寓采用了单元式的设计,每个单元南侧为三个宿舍房间,北侧为客厅、厕所淋浴间,保证主要使用功能区基本为南向。

体育中心包含有两个标准的田径场、风雨操场、游泳馆等,位于轴线末端,既方便学生使用,亦便于大学校园体育运动设施面向社会服务。

方案在规划结构以及建筑体形的处理手法上亦充分考虑了街景视觉效果,力图使南广学院成为百米景观大道上的一个闪亮的节点。沿百米大道到达主校门校区,可以通过垂直的轴线看到高地上的图书馆建筑组群,以及绿树掩映的壮观的公共教学楼,建筑体量错落有致。此外,多个视线通廊穿过校园,使方山的美丽风景渗透到城市街区内。校园极具个性的壮美景观成为百米大道一个有力的节点,亦成为人们过目难忘的个性化场所。七、绿化环境

规划将建筑密度与绿化环境紧密结合,在密度较大的组块之间,插入大片的绿化休闲隔离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及绿化环境的使用效率,使学生生活、学习在绿色的原野之中。在建筑密度略低的核心区,我们设计了大片的水域、广场铺装、绿化带相结合的环境景观,不仅烘托相互交流的文化气氛,而且更加利于学生在此交流与学习。

方案保留了基地中原有的地形特色,以及大部分原有水系,并进行小部分整治,巧妙地分割了各个功能区块,并结合建筑的合理布局,从而形成了滨水的良好绿化步行空间系统。

原有基地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自然条件,规划时我们珍惜自然地貌,尽最大可能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和湿地生态景观,水塘与湿地形态与方山的舒展与文静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生态画卷。结束语

经过五年的建设,现在南广学院已初具规模。如今校园景色优美,气势开阔,在背景方山的衬托之下,各组错落别致的建筑物交相辉映,山水校园的格局基本形成。来自各方的学子置身于这种古典而又活泼、幽雅而又热情的校园氛围之中,必将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人生的道路中写下灿烂的一笔。洒下一抹最美的夕阳红

题记:南广五年的发展足以构成一部史册,我只是其中某些片段的书写者;五年是满园春色,我只是一个匆忙来过的“栽树者”。几多硕果,几抹绿色,只为这方年轻的校园更美。王小鹏 南广学院副院长 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一年多,一句话,忙的就是“大后勤”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帽子多。在我办公室的衣架上,还醒目地挂着几顶迷彩帽、小礼帽、天热时戴的草帽,还有一顶,就是下工地用的安全帽。来南广一年多了,这几顶帽子可是没少跟着我“东奔西跑”。

来南广一年有余,不知不觉,很多习惯已成自然。每天早上七点半一到学校,我都得先绕着学校“转”上一大圈,从食堂到工地,从小路到大道。记得刚来时,方山南面方前大道还没有围墙,打那时候算起,连我自己也数不清把南广给转了多少遍。别小看转圈子,这可是个一举几得的事,转转才会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工作落实与否这一转都发现了。下午下班之前,我还要再转上一圈,对自己分管的地方再“探”个究竟,看看工作落实的情况。早一圈,晚一圈,在我的带领下,手下各科室的干部们也都开始“转起了圈子”。而且这一转,还真转出了一定效果。现在,大家都常用我的话说——“自己的学校啊,得自己转转!”

我时常说,自己是“后勤战线”上的人。回想起2008年春天来到南广,担负起学院偌大的“后勤担子”,那最初的场景,将让我终生难忘。南广才五年,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在南京师范大学当了十多年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的我迎难而上,又干起了老本行。

民办学院,资金有限。学数学出身的我一边掐着手指算账,一边张罗起南广急需的楼房。学生住宿、师生就餐、教学用地、安全保障……稚嫩的南广像一个孩子般呈现在自己的面前。我感慨这片土地的崭新,也深知接下来工作的分量。

事儿要一件一件做起来,就像花草要一株一株栽下去。我们是后面的人,要保证好前面师生的生活,我们要勤快!后勤、总务、保卫、基建、财务……办好一个学校就像管好一个家,由浅到深,从点到面,大到体制建立,小到浴室问题,事无巨细,每件事都必须亲力亲为。

校园环境要变,我临阵指挥,高效率分配,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了全院绿化大行动的各项部署。

基础设施要建,我仔细研究,提出“按需建房,合理分房,有序管房”的方法,让教学、实验、行政、后勤、经营等各类房产资源在科学分配中发挥了最大效益。

配套管理要改善,我就亲自走访遍了整个江宁大学城的所有高校,一家一家进行考察、登门取经。

学校管理要规范,突出问题要解决,最最忙碌的时候,我吃住都在学校,每天早上五点就要骑着自行车赶到工地。爱人笑称我是南广的“民工头”……

一年半不到,图书馆等用房建了起来,校园的景观绿了起来,小吃街也热闹了起来。让我欣慰的是,曾经我们上门取经的学校现在竟亲自过来向南广学习,昔日里还是“树少草低”的校园,早已是一片片鸟语花香。

一年半,不长,只是耳鬓又多了些白霜;一年半,很短,却足以将满目荣耀采摘进南广速度的篇章。

每每站在我再熟悉不过的校园里,看着它一天天地变绿、变美、变大,想着我把这么多年的经验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年过六旬的我感觉自己也是年轻的。这弹指间的一年半啊,几多辛苦,几多甘甜……

这里有我栽下的树,这里有我流过的汗

去年5月12日,我带着一家四口人,在图书馆前的湖边种下了四棵柳树。把自己一家都带入了南广,融入了南广。植树是南广的一个好传统,在这儿种下了树、流下了汗,对南广的感情——又深了!

每当在学校里走,总有些可惜还没好好地亲自拍些照片。我爱摄影,曾经开创了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先河,那爱了大半辈子的相机,来南广后,已经许久没来得及碰了。

一床棉被,两双雨鞋。要说这些“家伙”,可陪我在南广立下了不少“苦功”。每天中午,书柜里的那床被子都会“陪”着我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午休。“躺”在窗户边的那两双鞋子,随时跟随着我或下工地、或进食堂、或搞绿化……

时常有人问我,你每天那么忙,累吗?我的回答是:身为南广的一分子,身为它的组织者、劳动者和参与者,看着如此年轻的学校,我们是应该有幸福感的!偶尔我会带着自己偏爱的迷彩小帽到校园里走走,在青春而充满活力的南广校园里,从不服老的我啊,也骄傲得像个孩子!

由于糖尿病的原因,每天我都要依靠药物维持身体。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我每天都十分疲惫。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工作是无限的,我只想通过我的辗转,为南广多添一份辉煌。“南广的明天会更好”!我总是这么骄傲地对人们说!无论我在南广“停留”多久,不管这里的人们能否记得有我这样一位老人曾匆匆来过。只愿在南广更美的明天里,南广人会记得,在年轻而美丽的校园深处,有我曾洒下的夕阳一抹……

采访手记:

沉着的双鬓边微露银发,轻扬的眉宇间意气风发。每一次看到他,他总是一脸从容,步履匆匆……

由于我在院报做记者,曾很多次与王小鹏副院长接触。曾经因为一个事件的采访,我亲眼目睹了他一个上午紧张、忙碌而从容不迫的工作。感慨之余,我感受到了一个南广领导者的行事效率,更深深地理解了南广成长背后太多鲜为人知的辛劳与忙碌。

对王小鹏副院长的采访约了数次,每次他都是在处理不同的工作,辛苦程度让我惊讶和钦佩。同他面对面的交流让我进一步领略了他深深的实干精神和乐观、谦逊、豁达的人格魅力。字里行间,寥寥数语,但愿还原给广大同学和老师——一个亲切慈祥的老人、一个和蔼可亲的院长!(本文由王小鹏副院长口述,数字媒体艺术系2006级学生陈瑞华整理)南广第一楼许学峰 中国传媒大学基建处处长 原南广学院常务副院长

南广学院五岁了。如今身处美丽的校园,呼吸着方山的茶香,作为南广学院的首批创业者,怎么也抹不去南广学院办学第一年的历历往事,那个记载着南广学院第一步的“微型校园”,那个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于一身的“南广第一楼”。一

南广学院筹建过程中,有若干次重要决策,得益于刘继南校长等校领导的正确把握,南广学院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其中之一,便是果断决定租赁江宁高中校园,抢在2004年秋季开学。这是一个超常规的决定,实现难度很大,为此刘校长不辞劳苦,多次拜访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领导,同时取得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江宁区政府的支持。江宁高中也作出了最大牺牲,将刚刚建成的九层实验楼、一座食堂、两栋学生宿舍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南广学院,为期一年。有了这样的保障,南广学院达到了独立学院开办的最低标准,争取到了教育部同意于2004年招生的批复。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等待南广学院新校区建成再招生,按照2004年以后的土地管理状况,南广学院新校园的建设恐怕2006年也难以完成,南广学院很可能今天只有两届学生,甚至可能在筹办中夭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南广学院在江宁高中的“微型校园”,对于南广学院的诞生与发展意义重大,而那座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九层实验楼,也的确有资格被称为“南广第一楼”。

2004年9月16日是南广学院首批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这一天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被确定下来。2004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9月8日学校迎来了50年校庆纪念日。校庆活动丰富多彩,场面空前隆重,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为校庆活动一直忙碌了几个月,只有我带领的学校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从6月中旬开始,为南广学院首批学生的招生而紧张地工作着,同时也负责筹备校庆的配套活动之一:学校董事会的换届大会。那几个月只恨人没有分身之术。南广开学的日子逐渐逼近,江宁高中那里校舍准备得怎样,一直是我们在北京放心不下的问题。那一段时间学校派韩宪柱老师长驻江宁,与办学合作方组织的团队为开学准备设备、设施的安装。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从零开始为800名学生、近100名教职员工的教学、实验、工作、生活等做好准备,其工作量之大、时间之紧迫,的确令人有所担心。这期间,学校领导曾带领教务、学生、基建、后勤等部门负责人前往南京检查准备工作,看到为校舍准备工作新增加了二三十名年轻人,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我内心的疑虑顿时消失。

9月10日是星期五。上午,学校领导在结束校庆后尚未得以喘息,便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南广学院的人事问题,包括南广学院副院长和院长办公室(当时称为秘书处)、教务部、学务部、团委、招生办负责人、各系主任、辅导员等。会议连续召开,中午没有休息,各位领导在会议室吃的盒饭。我因为必须到北京市招生办处理完一些遗留问题,所以没有列席下午的会议。我从市招办返回时接到组织部电话,告知主要人员已经确定,于9月12日前往南京。真是如同战争年代一样,军令一下,立即开拔。12日,北广几十位干部、教师分两批飞往南京,当晚到达。当地团队已经租好了江宁高中对面的书香名门小区的房子,并已完成了装修和家具布置,我们到后马上可以入住。为了使分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选了小区最边远的一层一套三居室,由丁海晏副院长、廖祥忠副院长和我先住了进去,其他房间分布在小区各处,我们将女教师尽量安排在楼上。当晚,赴南京的全体教师在南广第一楼的八层会议室召开了开学准备会议,就这样,在南京初秋尚不凉爽的天气中开始了南广的第一个夜晚。

9月14日和15日是新生报到日,看着川流不息的学生和家长,我的内心既充满喜悦,又不免有些紧张。如果说前面的一切筹备工作是“做题”过程的话,那么从今天起,应是我们交出答卷的时候了,这是一份必须做好、不可马虎的答卷。报到日细雨绵绵,早来的同学安顿之后迅速来到各系报到点帮助后面的同学,很好地缓解了我们人手不足的问题。原来以为家长对高中的环境会有些不满情绪,但普遍得到的反馈信息是:南广的条件比家长们来之前的想象要好得多。因为在入学通知中,我们曾明确告知南广第一年要租用江宁高中校舍办学,大概家长们出于经验认为县城的高中应该是比较寒酸的样子。家长们的反映令我们长舒了一口气。9月16日,南广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老天不很作美,上午雾气弥漫,能见度较低。但江宁高中操场热闹非凡,操场外也站了很多当地市民。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为开学典礼作出了很大贡献,热气球、800多个塑料小凳、会场布置用品等都是他们无偿提供的。当江苏省王湛副省长和刘继南校长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揭牌时,南广学院从此翻开了学校发展史的第一页。二

万事开头难。尽快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进入稳态,是开学后学校工作的重点。开课的第一天,刘继南校长上下午连续听课,良好的课堂效果使她感到放心。几天下来,她几乎听过了各个专业的课程,召开了若干次教学情况碰头会。对于刚刚成立的南广学院而言,刘校长首先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和学校稳定这两件大事。她在一次干部会上强调说,南广学院第一年任务就是要稳定800学生,维护好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我作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自然将学校稳定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2004年的南广学院如同初生婴儿,需要全力呵护,我们也深知学校不能出现闪失,否则一件看似平常的事件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周边有类似的事例可作借鉴。平时我在处理学校的具体问题时都十分注意从学校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掌握好工作的尺度与分寸。当然,强调稳定并不等于不敢大刀阔斧地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恰恰相反,2004年我注重狠抓校风和学风,对待该处理的问题并没有手软。例如,对待考试作弊现象,按照校本部的规定,凡在考试中发现严重作弊的开除学籍,经南广学院院长办公会研究,我们坚持校本部的做法,并在学生手册作出明确规定。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我们都首先向全体学生讲解考试纪律和考试规定,但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坏影响。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我们处理了几名考试作弊的学生,他们都被学校勒令退学了,这些措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也对2004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部协调和做好外联是我工作的重要方面。刘校长为南广学院规定了每周一次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和行政例会制度,我们每周都严格执行,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我曾经专门起草了一份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我们一般都是上午召开院长办公会,下午召开行政例会。行政例会由各系、各部门的领导参加,大家在会上介绍一周以来自己部门的工作情况,提出需要学院或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有些事情当时就可以讨论决定,提高了工作效率。行政例会召开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干部提出没有必要每次都要各部门介绍其工作情况,但我仍然坚持己见。我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有三:其一,可以让别人了解你在做什么,当你需要其他部门的帮助时,别人会很快理解你的处境;其二,可以使各部门对全院的工作有清晰的了解,便于他们站在整个学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三,可以使各部门之间相互激励,从他人的经验与做法中得到启示,改进自身的工作。一年下来,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还是令人满意的。

南广学院刚在江苏省立足,取得良好的周边生存环境至关重要。这一年里,我用了很多精力积极维护和拓展与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几位院领导一起主动走出去同江苏省广电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市电视台、江苏省的几个市级台、省报业集团等机构和媒体单位建立联系并保持沟通,同时与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南广学院得到了学生、家长、业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初全国独立学院大检查中,经过教育部检查组住校进行的几天考察,南广学院最终获得最高等级的评价,进入全国独立学院的前列。三

在江宁高中办学期间,校本部是支撑我们的强大后盾。刘校长虽然在校本部工作繁忙,仍然抽时间来南京安排并指导工作。其他几位校领导如高福安、丁俊杰、冯克庄等也都分别在南广住上一段时间,坐镇指挥,令我们感到十分踏实。校本部很多学院的领导或专程或借出差之际来到南广关心办学情况,帮助做些工作。记得当时录音学院的曾原纪院长在南广住了几天,为南广的录音专业与江苏省电视台建立起稳固的业务联系,并在南广学院率先建起了电视台实习场所。校本部各学院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派往南广学院上课,这些教师原本在校本部安排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后被改为安排在半个学期结束,而用另外半个学期来到南京住在南广学院讲课,教师免去了来回奔波之苦,也降低了办学成本。那一年,只有动画学院的张俊教授因两边课程安排不开,不得不每周往返北京和南京之间,他自己身体不好,但也从来没有误过课。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也对南广学院提供了全力支持,专门委派大学城、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每周与我们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南广学院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一次我们在会上提出希望在学校和书香名门之间画上斑马线并安装红绿灯,以保证我校学生和教师的出入安全。没想到几天之内,我们的要求全部满足了。有困难找管委会,成了我当时心中不慌的一个依靠。那一年南广学院的的确确得到了开发区的多方面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办学条件的不足。2004年中秋节时,正值军训之际,开发区管委会为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和军训教官送来了一份中秋礼物:每人一袋水果和月饼。中秋之夜,我们就地取材,组织了南广学院的第一场晚会,广大师生同部队官兵、当地领导一同联欢,其乐融融,欢快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江宁高中的上空。

军训是同学们的第一课,教官由武警驻南京某部选派的优秀官兵组成。军训开始时,教官们来了一段军事武术表演,看得同学们很是兴奋。刚刚穿上迷彩服的同学站在操场上,远远看去竖不成行、横不成排,站姿也是七扭八歪。看着一些男同学长长的头发、一些女同学身上的各种饰物,教官们不动声色,一副胸有成竹的感觉。果然,分连队的第一天,军训部队提出男同学的长发一律剪短,我们马上请来附近的理发师,由教官提出需要理发的同学,学务部战琦亲自督阵,最后我也不得不出马做工作。真是没有想到,几个同学的护发决心非常坚定,任你怎样做工作都没有用,死活不理发。还有一个同学我只好将他家长搬出来做工作,最后尽管又撞墙、又倒地的,也还是将发理了。南京的初秋还是很热的,几天下来,同学们明显晒黑了,刚报到时的那种兴奋的情绪也被炎热的天气和高强度的训练冲淡了,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斗志和不服输的性格。军训后期,全体同学组织一次长途拉练,路程近十公里,我们安排了一辆救护车全程跟行。冯克庄副校长、廖祥忠副院长和我也一起走完全程。走到后半程时,北京的一个男生脚上起泡,一瘸一拐,我们让他上救护车回去,他非要坚持走到底,我便留下来搀着他坚持一步一步走回了学校。

军训结束时,按惯例进行队列汇报表演,我站在主席台上看过去,与十几天前的那支队伍真是天壤之别,整齐的队形、肃穆的表情、昂扬的斗志、洪亮的口号使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心潮澎湃。每一个同学都全神贯注、非常认真地完成每一组动作,这种高度一致的协调性和纪律性会使你对这些学生肃然起敬!我不禁心中感叹:这些学生真是太可爱了!更令人感动的是,教官们撤离之前,全体同学早早就等候在门前,当教官们出来时,同学们集聚在心中的那种惜别之情终于控制不住,欷歔声一片。不知谁起个头,同学们唱起歌以缓解情绪,女生们哽咽着唱不下去,男生们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唱,与教官们长时间拥抱在一起。才短短的十几天,是何种力量凝聚了教官们与同学们如此深厚的情谊?此情此景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四

南广学院从筹办到现在只有短短的六年,经常听到大家说两个词:“南广速度”和“南广精神”。改革开放初期流行的“深圳速度”一词,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慢速度而言的。“南广速度”的背后,反映的是办学效率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南广学院由纸上的概念变成了具有生龙活虎的800学生的校园;又经过一年的建设,南广学院新校区十几万平方米建筑拔地而起,第二届学员如期在新校区开学,老生也全部迁入;办学四年,一所万人大学矗立在方山脚下。所有这一切,令人不得不承认南广学院确实是在快速发展,“南广速度”的确名不虚传。但是,如果2004年没有刘校长果断决定租赁校舍开学,没有她适时启动新校区建设申请,也就没有南广学院今天的规模了。所以,我认为审时度势、善抓机遇、乘势而上应是南广速度的精髓所在。

南广学院进入第二个学期,开始了紧张的新校区建设和入住准备工作。2003年至2004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大检查,江宁大学城因为用地手续等问题,受到了点名批评,当时的区委书记及大学城的两位干部受到了行政处分。一时间大学城内所有建校工作都停了下来,到了2004年下半年仍然没有开工的校区。南广学院虽然在江宁落脚了,但江宁高中只能容纳800学生,如果不能在2005年8月份迁入新校区,2005级新生将怎么办?我们与江宁高中签署的校舍租赁协议只有一年的时间,高中也在等待我们迁出后扩大招生规模,改善自身条件。时间越逼近2005年,我们便越感到压力之大。刘继南校长当时紧紧抓住争取土地解冻这一关键环节,多处奔走,汇报和说明南广学院办学情况及发展前景。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江苏省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同意南广学院于2005年初开工建设新校区。记得2005年3月5日在南广八层会议室就新校区设计、施工等问题召开了各方协调会。校本部刘继南校长、苏志武书记等领导参加,江宁开发区杨友林主任等到会,合作方蒲树林、江浩、张景春等几位领导在场,另外还有一期工程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的陶郅副院长等。会议确定2005年10月8日,南广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所有时间按此倒排。设计院图纸3月20日才能出齐,整个校园建设工期只有六个月的时间,的确令人不敢想象。一期工程包含教学主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宿舍等建筑,田径场、篮排球场,校园内市政管网、道路、绿化等工程,以及校外大市政配套。会上决定大市政配套由开发区保证完成,校区建设由善打硬仗的江宇集团承接,传媒大学做好教学、生活设备设施计划,提出任务。会上各自领了军令状,一场恶仗就这样打响了。设计院的陶院长当时说,按照以往经验,会议订的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但2005年10月7日南广学院在新校区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新校区启用仪式,3200多名学生入住新校区,合作各方真正创造了一个奇迹,将陶院长所说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在南广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南广学院干部教师的一种精神面貌,富有朝气、团结和谐、甘于奉献、勇挑重担。南广学院可以说是年轻人的世界,新学校、新机制使南广从一开始便显得生机勃勃,南广也为年轻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南广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做到良好沟通,相互尊重,协商共事。在南广有这样一种习惯,大家有分工,但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合作第一,工作需要时能够共同担当。南广的工作千头万绪,很多干部都是第一次独立担当重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畏惧,而是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江宁高中地处江宁老城区边缘,平时夜间道路寂静、楼宇无灯。自南广学院落脚江宁高中后,南广第一楼内每夜灯火通明,即使教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八层各部门办公室的灯光仍然闪烁着光芒。南广的干部教师似乎形成了一种惯性,每天晚饭后不是回到宿舍,而是又回到办公室,宿舍仅仅是夜间休息的地方而已。几年以后,当我再次夜晚经过南广第一楼时,只能在一片漆黑中分辨出楼的轮廓,而曾经从那一扇扇窗里透出的光亮也只有在我的记忆中留存了。五

南广学院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是南广第一年取得良好开局的重要保障。第一年的教师由校本部各二级学院选派,在学校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各二级学院克服困难,安排师资、调整课程。学校教务处也专门派人来到南广学院,与校本部的课表统筹兼顾,保证了南广学院的课程安排。校本部教师队伍老中青三结合,他们住在书香名门,一年中始终保持40多位任课教师在南广任教,加上校本部在南广学院担任副院长、系主任、部门领导的双肩挑教师,第一年的师资队伍几乎完全覆盖了南广学院的课程。当然南广学院从第一年开始已注意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在体育、英语等公共课程方面招聘一些师资,体育部除校本部派来一人负责外,其余全部是通过招聘上岗的教师,他们几年后已经成为南广学院的业务骨干。

2004年末,南广掀开了大规模招聘教师的序幕,我们参加了一次江苏省人才招聘会,根据2005年的专业设置列出了各种教学岗位的需求条件。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南广学院招聘台前人头攒动,南广职位受到应聘者热捧,半天时间我们接收简历600余份。由于外语人才较少,我们决定主动走出去招聘,我曾和孙中一老师、房颖老师一同前往西安,重点走访几所外语院校,有所收获。截至2005年3月份,南广签约50多名教师,到了8月份已签约教师100多名。8月15日在江宁高中礼堂召开新教师培训大会,冯克庄副校长主持,校本部高福安副校长做中国传媒大学发展情况报告,丁俊杰副校长做媒体发展报告,我介绍了南广学院的创办历程和办学理念,刘亚文介绍了新校区建设情况。之后几天每天上午大会,下午展开讨论。20日上午,刘继南校长、南广董事会领导、校本部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与全体新教师座谈,听取了10位教师代表发言后,刘校长回顾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南广学院经过5年的时间将会成长为规模万人的国内知名的独立学院。她欢迎大家加入南广学院的创业队伍,这是正确的选择,创业艰难,希望大家有思想准备。她勉励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南广学院的名师、骨干和中流砥柱。新教师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校本部来的指导教师组织新教师们深入备课、反复试讲、完善教案,使新教师站在讲台上第一次面对学生时,都能做到胸有成竹,一炮打响,学生普遍给予了认可。

南广学院的干部队伍在第一年艰苦的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校本部派丁海宴、廖祥忠和我任副院级领导,派韩宪柱任教务长、战琦任学务部部长、金北平任团委书记、魏峰任秘书处处长、李怀亮任招生办公室主任,金梦玉任新闻传播系主任、邹韶军任艺术传播系主任(后由李磊接任)、李洪岩任语言传播系主任、寇德广任媒介管理系主任(后由宋香云接任)、曹云生任动画系主任,后又调孙中一任人事处处长。这之中年龄最长的要数南广学院第一任教务长韩宪柱教授,他刚从校本部退休便承担起筹建南广的重任,一直负责教学准备工作。开学后,作为第一任教务长,他工作上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身先士卒,带领教务部刚刚走出校门的几个年轻人,承担起全院教学管理的重担。韩教授于2005年底离开南广学院,走时他特意让车停在江宁高中门前,久久凝视着南广第一楼这一让他眷恋和追忆的地方,对南广创业之情感,令人动容。南广学院的系主任我觉得个个都了不起,他们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全面负责一个系的工作。我当时说过,校本部的二级学院是行政和总支两套班子,各有分工。而南广学院系主任身兼二任,党政双挑,除了一个教学秘书外,别无他兵,摸爬滚打全凭一人,可见其工作难度和强度有多大。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便适应了南广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在人手不足的条件下,发动各方面力量积极独立开展以系为单位的各项活动,很快打开了各系工作的新局面。

南广学院的学生工作有声有色,在廖祥忠副院长的带领下,战琦、金北平密切配合,辅导员队伍朝气蓬勃,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南广第一道学生风景线是学生社团,开学不久南广团委便批准成立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学校规定,课余时间教室自由开放,学生可以用来开展各项活动。位于九层的大教室是团委及社团活动的理想场所,而一层大厅则成为各社团展示自身活动和作品的场地。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社团的同学们自己筹资组织活动,锻炼了接触社会的能力。南广大讲堂成了学生活动的重要品牌,每期由教务部和学务部联合发布公告,专家学者、业界名人云集,送给学生一期期精神大餐。最火暴的一次是李瑞英来校讲座,同学们从校门口一直迎接到楼门前,400座位的九层大教室座无虚席,讲座之后,100多名同学与李瑞英合影留念。此外,结合学生工作需要,请当地公安部门进行治安形势讲座和消防知识讲座,举办全院学生消防演习,举办南广学院数字艺术节、读书节等,丰富了南广学院的教学实践活动。南广学院辅导员是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队伍,全部来自校本部,他们集中在学务部办公,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总是会在学生最需要他们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南广第一年的稳定与这支负责学生工作队伍的良好素质密不可分。

南广秘书处是全院的行政枢纽,日常事务,迎来送往,还负责定期编辑学院工作简报,工作强度很大,只有五名工作人员。校本部派来的魏峰和郑苏晖勇敢地挑起了担子,他们刚刚研究生毕业,凭着高度的责任心边干边学,很快进入角色,使秘书处成为院领导的得力助手。自孙中一老师过来以后,人事工作从秘书处独立出来。孙老师身体不太好,但他仍然马不停蹄地操劳,人事代理、党团关系、招聘制度、工资标准、人事考察、合同签署等各项工作,都争取做得让各方满意。

南广首届学员的招生是由我直接负责的,800名学生几乎一一经过我的笔下被选拔进南广学院。原来的招生团队是校本部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人马,南广开学后,由李怀亮负责招生办,从南广学院职工中补充了几位人员。2005年招生是南广学院第一次独立面向全国招生,指标争取到了2500人。一切都要按规定办事,同时还要取得各省招生办的支持,我们这些人除了有些第一年的招生经验外,几乎还是门外汉。在这种情况下,南广招办紧紧依靠中国传媒大学,通过不断虚心讨教,使2005年的招生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圆满地完成了当年招生任务。后来李怀亮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了,仍然兼着南广学院招办主任,有人称之为南广史上最牛招办主任。

南广还有一支校本部派来的教辅队伍,一直富有成效地、默默地工作着,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队伍。南广学院图书馆建设由时任校本部图书馆馆长的林淑华亲自负责,从图书选进到编目上架,林馆长都仔细安排。校本部图书馆每期抽调2人来南广指导工作,两个月一轮换,在一年时间里,校本部图书馆派出8人次帮助南广进行图书馆建设。他们与南广学院招聘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在南广第一楼里布置了规范的图书借阅书库、图书开放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自习室等,每天延长借阅开放时间,工作得很辛苦,为南广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默默的奉献。

五岁的南广实现了万人大学的目标,从南广第一楼到方山新校区,不过几公里路程,却记录着南广学院的一次重要转变。作为首批创业者,我们见证了南广学院的诞生和发展,也为之贡献过力量。如今,当我们站在方山脚下,环顾美丽的校园和一张张充满自信、骄傲的年轻面孔时,我们深信,南广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2009年3月16日方山日子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 原南广学院副院长

方山日子从2004年9月12日开始,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密不可分。2004年,我已经是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系主任,服从组织的安排,我被学校派往新成立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担任副院长,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时值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建院五周年纪念,作此文,回忆方山日子。

在南广学院期间,办公室的窗户面对着方山。方山不高,但有状如其名的外形,远眺方山,工整如印玺。南广学院的新校区坐落在方山东南,依山而建,山是南广的景,南广是山中的画。南广离不开方山,我的南广经历也是我的方山日子。

方山日子过得很快,像“南广速度”。南广学院创办初期,很多老师“夜以继日”的工作创造了“南广速度”。那时,南广临时校园办公楼八层的各个办公室长年会有彻夜的灯光,我们笑称:“别人是八小时工作日,我们只能是八小时休息日。”创办初期,南广学院借住在江宁高中的校舍,所有老师的宿舍都被安排在江宁高中附近的书香名门小区,往来距离很近。我们的老师常常是一早出门,在“学校”工作一整天,很晚才回宿舍休息,很多工作就是在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完成的。比如,我们仅用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筹备工作,召开了南广学院的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和团代会;我们利用三天的时间,高质量完成了第一批学生的入学准备工作,顺利接收首批新生入学。南广速度是一种忘我工作的态度,是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成就事业的决心。“南广速度”是借用“深圳速度”的一个用词,30年前深圳特区的建设者用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奇迹,南广学院创建初期的建设者同样具有敢拼、敢上、敢吃苦的精神,用超常规的速度建设高质量的新办大学。

新办大学建设是一个有挑战的新课题。如何为这个课题交上满意的答卷是在南广学院工作的老师——尤其是南广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要责任。准确回答这个命题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同时还必须具备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

我的方山日子是一段思考和实践的经历。

我要和南广其他的领导一道完成怎样建设南广学院的命题作文。凭窗远眺的方山是我所有思考线索的终点,我要做的是协助学校领导完成南广学院的初期建设。开学初期,我做的最大量的工作是再一次仔细研读关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文件、学术论文和经验介绍,寻找自己思维的突破口。远眺方山和站在方山茶园俯瞰南广新校区总能给我思索的灵感,方山日子给了我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视角。

南广要在第一时间关注自己的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敬业、富有激情和熟悉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乎学校前期学生稳定的大事。南广要在第一时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专业精神的塑造。独立学院学生创造性强,实践能力出众,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是关键。南广要在第一时间重视发挥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发挥学生工作的独特作用,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南广学生精神家园。南广要在第一时间着手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南广要在第一时间形成和谐的管理制度建设。多元办学实体共同举办的大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融和统一”是发展的必经路径,“尊重专业、尊重教育规律”应成为双方管理融和的基本原则,懂教育的管理者得到尊重才能形成和谐、有效、科学的管理秩序。

思考的结论是与在实践中完成“命题”紧密结合的。南广创办之初,学生社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对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政治引导作用明显增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2005年,杭州已经开始打造自己“动漫之都”和“休闲之都”的品牌。响应学校领导当时设立南广学院的战略构想,结合我的专业优势,我筹划着如何使中国传媒大学在南方地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和动画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作用。2005年杭州动漫节,我带领中国传媒大学科学艺术系的老师深度参与,成功承办了“CGCN2005数字媒体艺术高层论坛”暨“CGCN2005优秀论文奖”评选,将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领先教学科研成果推向实践的第一线。同时结合南广学院的学生实际,我还专门安排了南广学院的学生赴杭州学习、参观,丰富学生的视野。

2004年底,南广学院已经开始制定各专业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管理的制度文件,“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005年,学校开始执行引进师资计划,陆续吸引了一大批在学界及业界有较深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投身教学一线和科研工作,师资队伍知识结构逐步优化;2004年始,南广学院的各级各类管理文件相继出台,会议制度逐步落实,管理秩序不断加强;2005年初,经过教育部独立学院督导检查组的评估,刚刚成立半年多的南广学院的各项评估指标均达到优秀标准。

南广学院今天的成功是与一大批前期的创业者分不开的。方山日子是与很多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原中国传媒大学刘继南校长是南广学院的“总体规划师”。多年以来,刘校长一直在筹划“名校办民校”,历经多次波折,终于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抢占了传媒教育的阵地,实现了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品牌的南北呼应之势。在我的方山日子中,很多个夜晚是在与学院领导班子向刘继南校长汇报工作中度过的。她忙完北京的工作,傍晚赶到南京,听取南广学院的工作汇报并就下一步的工作作出指示,她的敬业精神和永不消退的工作激情是南广学院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这些“晚辈”永远的学习榜样。刘继南校长是事业上的强者,我钦佩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胆识和气魄,也钦佩她孜孜不倦、敢为人先的工作态度。刘校长是我们工作中的“领头羊”,具有极高的威望和能力,带领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刘校长是我们生活中的长辈,她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鼓励年轻人做事,关心年轻人生活,我和学校很多的年轻老师一样,在刘校长的期望下成长起来,尊重她的品格,尊重她的才学,尊重她的为人。她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

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的苏志武教授也多次到南京指导工作,对新校区建设和学院发展都提出了高标准要求。苏志武教授一直视质量为生命,他对中国传媒大学如此,对南广学院也是如此。他经常告诫我,南广学院办学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学生,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材。他要求南广学院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以质量作为学院的立校之本,同时他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保持学生队伍的稳定,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学生稳定作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前提。中国传媒大学高福安副校长积极科学调度两校教学资源分配,使得南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图书馆建设等教学环节建设质量迅速提升。原中国传媒大学冯克庄副校长博学多识,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管理经验丰富,善于解决难题,他常年驻守南京,坐镇指挥,协调南广学院与学校的联系,保证了创办初期南广学院的稳定。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老师在南广期间,积极利用个人的社会资源,为南广学院建立了第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并积极联系社会单位向学院赠书,为学院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的吕学武老师每次到达南京,都抽身协助南广的建设,积极联络在宁校友,介绍南广学院情况,加强传媒大学校友与南广学院的联系和沟通,带动一大批校友投身南广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创办初期在南广学院工作的领导和同事还有很多。主持工作的许学峰副院长,他是南广学院创建的亲历者,熟悉工作,在学院发展和外部沟通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分管教学工作的丁海宴副院长,他是南广学院教学工作的设计者和奠基人,他思想深邃,品位极高,是“思想家”和“实干家”。教务部部长韩宪柱老师,他是我在学校上学期间的老师,虽然年迈但工作热情不减,态度认真、要求高,是学院教学各项工作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是一位很受尊敬的老教授;招生办主任李怀亮老师,他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躬身从事着学院招生的事务性工作,有序而富于成效,并且他是全国独立学院中唯一的具有教授、博士“头衔”的招办主任;秘书处处长魏峰及郑苏晖两位老师都是2004年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在秘书处的工作规范、严谨,保证了学院“中枢”机构的顺畅和有序;学务部部长战琦老师,他工作主动,思路清晰,为人成熟稳重,他总是默默承担着许多工作,把鲜花和掌声留给其他人,他着手制定了学院学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了学院第一批辅导员队伍,保证了创建初期南广学院学生的稳定;团委书记金北平老师,他是南广学院学生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者,是南广学院广受喜爱的青年教师;语言传播系系主任李红岩老师,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博士,在他的带领下,语言传播系传出了“花开的声音”;动画系系主任曹云生老师,他是南广学院实验室建设的设计者,是一位认真、敬业又有些“较真儿”的教授;新闻系系主任金梦玉老师,金老师后来又担任了学院的教务部部长,他勤奋、严谨、认真,得到学院很多学生的喜爱;艺术传播系系主任邹绍军老师和李磊老师,邹老师为人随和、遇事冷静,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李磊老师是永远被激情“燃烧”的一位教授,很多学生都愿意看到他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讲课;媒介管理系系主任寇德广老师和宋香云老师,寇老师为人直爽,工作认真,对自己和学生都是“从严要求”,是一位学生很“惧怕”的老师;宋香云老师体贴,温柔,做事有条有理,是学生眼中的“慈母”。还有秘书处的杨婉秀和钱宝琴老师,两位老师承担了秘书处的很多事务性工作,接待工作热情周到,秘书工作周密严谨。还有学务部的王宇甜、姜文波、樊爱平三位老师,他们具体负责学务部的各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很大,但我每次都能看到他们乐观、勤奋、积极的工作状态。招生办的刘小青、李正方老师,他们年纪轻,从事着招办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埋头工作,是南广学院难得的好老师。还有总务的沈文建师傅,他是军人出身,兢兢业业奉献在自己的岗位,我很尊重他,也很感谢他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南广学院还有很多校本部派驻在南广工作的年轻的辅导员,他们是巫蒙、林薇、闵素琴、严威、张志华、张启忠、彭文祥、王铮、直长亮、张岳、顾杰、许蕾、宋迪、甘凌、赵志安、袁佳平、唐妮娜、崔怡等老师。与这些领导和老师一起经历的方山日子辛苦而充实。

方山日子里,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参与创办一所大学的经历,锻炼我的工作能力;感谢南广学院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老师、我的学生,他们和我一样,参与南广,热爱南广,他们是南广蓬勃发展的功臣。

如今的南广学院已经是方山脚下郁郁葱葱的花园式学校。刘继南校长提出的“大师、大楼、大器、大树”的育人理念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教育成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的方山日子已经融入南广学院的岁月,随着它的血液奔流。祝愿南广学院永远保持它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态势,祝愿南广学院的学生永远富于朝气和活力,勇于进取,直至成功。

祝南广学院五周年生日快乐!我爱方山下那片红瓦绿荫李怀亮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原南广学院招生办主任

从2003年6月参加筹建至2006年9月从南京回到校本部,在南广学院工作的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一所现代化大学的诞生和成长,为自己曾经加入这样一个伟大的创举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致我从来不掩饰我与南广之间的深情。现在回忆在南广工作时的人和事,感到特别亲切;对照南广今天的发展,回顾过去走过的路程,又有很多的感慨。如果说南广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愿意记下这画卷勾描中的一鳞一爪;如果说南广是一座雄伟的殿堂,我愿意见证它在构筑中的一砖一瓦。

2003年6月,我从人大博士毕业到北京广播学院发展办工作,直接任务是在许学峰副主任的领导下参加南广学院的筹建工作。次年,教育部批准南广建校,许学峰副主任带领我和汪方华、江逐浪、王娟、魏峰、宋洁、郑苏晖、杨浦等同事一起招收第一届学生。教育部批准南广学院办学时给南广的招生计划是800人,其中艺术类600人,普通类200人。但由于当时已经是五月份,高考报名的时间早已经错过,艺术类学生就只好从当年报考校本部艺术类专业取得了合格证但又没有被录取的学生中来挑选。这些学生当时并不知道有一个南广学院,我们就把这些学生的联系方式找来,一个一个给他们打电话,给他们介绍南广学院的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于考生来说,南广学院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许多考生家长接到电话之后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个别的家长等不到听完介绍就把电话挂掉,有时还会撂下一句不太友好的话。说实话,仅凭一个电话就让人相信这样一个陌生的学校,是很难的事情。即使人家相信,要弄清楚相关细节,也要在电话里解释半天。但我们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打电话。每打一个电话都做好记录,在考生家长的名字旁边注上:“有意向”、“父亲做不了主,要跟母亲商量”、“态度生硬,放弃”、“家中只有老奶奶,讲方言,听不懂,明天再打”等等。有些家长愿意进一步了解,我们就请人家来学校,当面宣传解释。有的也通过传真或快递把文字材料给人家看。几遍电话打过之后,当时设在北广主楼203房间的南广联络招生处每天都会围着许多家长。许多家长中的有识之士,很快就明白过来,认识到这所大学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为孩子报了名。还有一些经过我们耐心细致的解释,也消除了心中的种种疑虑,报了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考生的父亲来问一遍各种细节,母亲再来问一遍,外祖父又来问一遍,各个都是同样的问题,甚至都到了盘查审问的程度,最后我们都把教育部批复的原件拿出来给他外祖父看了。之后,几个家长一碰头,每个人得到的情况都一致,感到这个学校工作人员素质高,比较可信,最后终于报了名。到第一年招生快结束的时候,社会上知道的人多了,大家报名也都很踊跃,甚至出现了非常火暴的场面。有一位陕西的家长让孩子从某个师范大学退档报考南广,怕报不上名,直接从西安飞到北京来给孩子报名。由于大家做了许多工作,南广第一年招的学生生源质量较高。第一年招生工作量很大,除了组织生源外,还要和各省招办联系。我们的招生名额是教育部下达的,手续齐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省市的招生部门个别工作人员不理解,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有的省市因为当年的计划已经做好,不愿在录取过程中再给南广新增计划。为了争取当年能在各省招生,许多省市广电厅局的同志帮助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如当时湖北省广电局的张良成副局长、湖南省广电局人事处的莫良苏处长和河南省广电局人事处的贾秀峰处长等。

第一届学生招生结束后,一开学,原发展办的同事们多数都去了南京。我暂时留在主楼203办公室做一些联络工作。稍后,受领导委托,我和吴云钿同志到南方几所名校所办的独立学院考察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2004年的中秋之夜,我们出发到珠海,访问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此后先后走访了深圳、武汉、郑州、南京、宁波、泰州等地的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看到独立学院发展的勃勃生机和良好势头,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机制灵活,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我自己对南广学院发展前景的信心。考察结束后,我们对所走访学校的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管理方法、教学招生、后勤财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份考察报告。

2004年11月,学校派我到南京,负责招生办的工作。说是招生办主任,其实是光杆司令,招生办公室只有我一个工作人员。稍后校本部曾派过一位女同志来招办,但很快就回去了。2005年南广的招生计划是2500人。我当时很着急,累点苦点我倒是真的不怕,但这么大的招生数量,没有人手,怎么能完成任务呢?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每个省市对艺术类考试的方法和学生的录取方法都有不同的规定,作为一个新开办的独立学院,与各省市招办都不熟悉,况且许多省市的招办对独立学院还有种种限制性政策。既要熟悉这些政策,还要虚心地去跟人家打交道,恳请人家给予帮助。认不认可你的艺考成绩、是否可以设点,都要做大量的联络工作。招生工作的政策性特别强,每一项看似细小的工作都要准备充分。面对众多的艺术类考生和考生家长,每一点粗心和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失误。里里外外,方方面面,我一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行呀!况且我还是个外行,虽说曾参加过上一年的录取工作,但录取只是最后一个环节。从一开始就要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宣传,此后还要进行艺术类考试。最头疼的是这些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每一步都要请教北广招办的同志。我特别感谢当时任北广招办副主任的李高强同志,一有不懂的问题我就给他打电话,而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经常电话一打就是半个钟头,有时候他还亲自动手帮我做。

当时任南广学务部主任的战琦同志以前曾多次参加过艺术类招生工作,熟悉艺术类考试的流程。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南广学院一楼的办公室里(当时南广还在江宁中学内),战琦详细地给我讲了一下艺术类考试的各个环节要做的事情和考前须做哪些准备。再加上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得来的一些信息,我就开始摸索着准备艺术类考试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易拉宝、横幅、报名表、考生须知、招生简章、胶水、曲别针、收据、图章、签字笔等。艺术类考试报名开始后,招办的电话就整天响个不停了。由于各个部门人手都比较紧张,学院就采取临时措施,让各部门派人来招办轮流值班。但由于是临时值班,有些同志对相关的招生政策不熟悉,在回答考生问题时解释不准确,有时还会形成误导,反倒会增加麻烦。后来确定抽调图书馆的戴怀鑫和学务部的刘小青两位老师来帮忙,情况才好了起来。这两位年轻同志对工作高度负责,非常敬业。当年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近万人,每个人的数据有十几条,对她们俩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完这些数据和表格,是一种海量的工作。她们每天坐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一天,晚上还自觉加班,经常到深夜。那段时间几乎每天中饭和晚餐都是我催促她们去吃,那么大的工作量,她们两个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抱怨委屈的话。让我非常感动。记得有一个生源大省的招办当时把该省报考南广考生的信息搞错了。时间紧,我们只好一个一个打电话去核对。三个人打电话打了好几天,深夜12点打电话去,先给人家道歉。就凭着这种干劲,2005年4月底之前,我们按时把艺术类考生的合格名单上报到各省招办,胜利完成了任务。

2005年和2006年夏天的录取工作是在北京校本部完成的。当时南广还没有接通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主干线。网上录取必须在教育网完成。2005年6月,我和当时已在招办工作的刘小青、李正芳从南京到北京,加上当年从北广毕业准备来招办工作的刘瑞亮和与他同时毕业准备到南广学务部工作的张馨月,组成了一个录取工作小组,接受许学峰同志的直接领导。工作地点设在动画系的机房,是曾在南广任副院长的廖祥忠同志提供的。机房里没有座机电话,由于时间紧,来不及安装电话,我就把自己的手机报给了各省招办作为工作电话和对外咨询电话。我的手机就成了当时招办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上班时间电话一分钟都不得闲,这下可惨了,几天下来耳朵疼得厉害。那年录取期间,我的手机费达到每月六千多元。由于当时只想着怎样完成任务,对手机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完全抛到了脑后,一点都没有顾及。直到耳朵疼起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也需要进行劳动保护的问题。从此以后,我用手机打电话必须带上耳机。如果不用耳机,直接用手机接听的话,耳朵就会疼。尽管如此,对于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我都做到认真倾听、耐心解答。

录取期间招办的工作是极端忙碌的,每个夏天都要有几个晚上通宵夜战。2005年的录取工作尤为艰巨、特殊。按照惯例,传媒大学本部的录取工作要到外地去进行。那一年是在北戴河,南广也跟着去了。由于人手少,领导只让带着刘小青和张馨月过去。去了之后才知道录取工作要在那里全部进行完毕。校本部每个学院去三位领导,加上校领导和招办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几百人的录取工作。南广要录取近两千人,工作量大一倍多,却只有我们三个人,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小张工作很努力,但她那年大学刚毕业,临时被拉过来,对招生工作完全是陌生的。所有做表格的任务几乎都落在了刘小青的肩上。我们三个人那几天每天都在连轴转。有一天晚上12点我们结束工作回房间休息。我刚躺下一会儿就听张馨月来敲门,说刘小青病了,肚子疼得厉害。我马上找了车,把刘小青送到了附近一家小医院。在医院输了几个小时液,疼痛止住了。在医院里,刘小青一边输着液,一边担心地念叨着“那些表格怎么办呀?”我安慰她说别担心,安心治病,自然会有办法的。但实际上我非常担心,如果她倒下了,那些千头万绪的表格,有着很强的连续性,谁能接下去呢?天亮的时候我们回到了驻地。我赶紧整理了一下材料,去开会向校本部领导汇报工作。会议8点钟开始,9点钟结束。我又连忙回去,想接着刘小青昨天的工作继续整理报表。我坐在那里,盯着那些表格发愣的时候,刘小青过来了,说,“这些表格我熟悉,我来吧!”她又坐在了计算机前,接着工作起来。刘小青这种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其实,在南广招办,具有这种精神的远不止刘小青一人,戴怀鑫、蔡慧、刘瑞亮、李正芳,每个人都很敬业。我多次向南广的院领导反映过,南广招办这班人马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南广招办的风气很正,工作都是抢着干,没有推诿扯皮的现象。

从2006年开始,南广招生工作由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丁海宴老师分管,这时人员配备基本上齐全了,分工也比较明确,大家对业务也都比较熟练了。艺术类考试除了与校本部同时举行的几个考点外,又自主增加了郑州和济南考点。丁海宴老师亲自带队到这两个地方去举行艺术类考试。由于山东和河南都是高考生源大省,加上我们宣传组织有力,这两个考点考生踊跃报名,报名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济南考点报名第一天排起了足有一公里的长队。当然,其他考点的情况也不错。比如,我连续三年带队到武汉考点,每年报名现场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一年甚至出现了争抢报名表的情况,幸亏有当时任中传招办副主任的李高强老师出面调动中传的老师,才维持了现场秩序。这些都显示出南广学院在广大考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吸引力。

南广招办的工作受到了刘继南校长的直接关心和支持。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刘校长亲自和我们一起修改2006年南广招生简章。刘校长十分关心南广的学科专业建设。南广向江苏省教育厅递交的所有专业申办报告都经过刘校长审定。一个学校的招生简章是考生获取这个学校信息的最直接的渠道。因此,招生简章上的信息必须明了、准确、权威。为了整理出一份高质量的招生简章,我自己在2005年招生简章的基础上增删修改之后,又请当时校本部文化贸易研究所的闫玉刚博士反复推敲,然后把稿子交给刘校长审订。刘校长请校本部一位深谙学科建设的校领导,加上我和闫玉刚,四个人一起逐条讨论简章中的专业介绍文字。对于每个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就业范围都详加讨论。有需要斟酌的地方,不时打电话与各专业负责人商量。只有几页纸的专业介绍,几乎是字斟句酌,整整一天时间过去了,才改了一半。于是晚饭的时候四个人在饭桌上继续讨论。直到深夜十二点钟,才把所有的专业介绍都过了一遍。刘校长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深入细致的、过硬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了当时刚刚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闫玉刚。一位对中国传媒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会对一份专业介绍下这么大的工夫,大大出乎小闫的意料。这些年,闫玉刚同志在工作中一直刻苦扎实,与刘校长这种精神的感染是分不开的。其实,刘校长的精神也就是通过多年以来每日每时从不间断的一件一件事情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南广工作的这三年中,我被刘校长这种精神浸润着,我希望我从她那里得到的这种精神的财富,足够我一生的享用。

我爱南广,我爱方山下那片红瓦绿荫!“老太太”和南广张洪生 中国传媒大学资产与后勤处长

今天,接到龙小农老师的电话,传达“老太太”的指示,叫我写篇文章,回忆一下四年多以前参加南广建设的情况。其实,当时的一些事情在记忆中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但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我心中最敬爱的“老太太”。“老太太”是谁呢?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人都知道,指的是我们的老领导刘继南校长,也就是南广现任校长。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叫她“老太太”的。其实,这个称谓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相反,我们都觉得这么叫很亲切,刘校长也不介意,还经常拿这个称呼和大家开玩笑。

老太太对事业很执著,具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工作上很勤奋,对我们要求也很严厉,生活上对我们却很关心。如果我们是战士,她就是指挥员,工作就是战斗。跟着老太太干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就像在夺取高地,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决拿下,决不能退缩。老太太就是有这么一股劲,她看准的事情,不能讲条件,一定要干成。许多大家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她都完成了。老太太经常鼓励我们说:“你们要做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她不但鼓励我们干,还经常是亲自干,带头干。说起老太太的勤奋敬业精神,我们这些年轻的干部真是自愧不如,正是老太太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正是由于老太太的这种精神,南广的建设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4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广建设招生,这个好消息使传媒大学上下欢欣鼓舞,但这也给传媒大学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现实难题——2004年要不要招生?许多干部都认为2004年招生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学校的实体校园还没有开工建设,招生后在哪里上课?不仅仅是教室、食堂、宿舍等问题,还需要有礼堂、运动场、实验室。二是学生来了以后,管理和教学怎么办?没有现成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三是招生工作已经快要结束,这时候招生能不能招到学生,怎么保证招生质量?所以,想在2004年招生,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纷纷建议老太太,应该按照常规的办法,先制订规划,建设校园,招聘人员,最后再招生等,2005年开始招生比较稳当,风险也较小。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决策的风险的确很高,老太太也的确很不一般,再次在经过多方调查、对比利弊、讨论分析之后,学校领导班子达成一致,老太太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2004年南广开始招生!自此,南广的历史提前一年开始书写,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