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学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7:52:50

点击下载

作者:梦远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国学常识

图解国学常识试读:

前言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提升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国学融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留下了5000年文化遗产,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可以分为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教育、器物、图腾、文学、艺术、戏剧、书法、绘画、科技、民俗、礼仪、医学等方面。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以传统图书类别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国学知识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学习国学,品读博大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自身内涵,更能修身养性,领悟历史智慧。

国学的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今天,随着国势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要让世界了解国学。了解国学也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也就是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知道,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学,绝对不能数典忘祖。

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辑成本书。书中介绍了国学名家、国学典籍、名典名句、哲学宗教、政治军事、古典文学、礼仪风俗、艺术美学、医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功夫。“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同时,书中还选配了与正文相辅相成的精美图片,使读者身临其境,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内容丰富、文史兼备、资料翔实,具有超强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既是一部容纳中国文化百科知识的实用工具书,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一书在手,让你尽览国学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本书,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第一章 国学名家总说国学的定义是什么?“国学”这个词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于是谁的“原创”,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刘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两个就是“国学”这个词的最先使用者。不过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种解释不能完美地诠释国学的定义。或许,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其他类似词汇来理解“国学”这个词。孔子讲学图

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儿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儿为选择精粹而完全抛弃其他那么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这个词不那么妥当,又将之改称为“国故”。胡适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

不过已故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曹伯韩认为,“国学”这个词还不是十分合理。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的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的东西。如果将其外延也算上,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目前只能暂且给国学一个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即使是这个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之作为“国学”的准确定义,一切还有待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明朗。国学应该如何分类?

当前的主流认识是将国学以《四库全书》分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一流学者完成。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西学格致类”等,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编于清代,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部汇总之作,《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以不同颜色封面加以区分: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总目黄色。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整理国故有哪些来龙去脉?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学者胡适突然提出要“整理国故”的号召。

此论一出,便引起争论。有人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术成就,对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进步,无疑有着不容否定的巨大意义。

几年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这些可说是胡适提倡“整理国故”的本意,也可说是“整理国故”的纲领,也即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

具体来说,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理国故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胡适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对国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整理国故运动基本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转而主张依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进行分科研究,改变了以前学术研究偏重经学的倾向,宣告了传统经学的解体和终结,促进了史学的独立。

第三,整理国故运动促使众多学者冲破传统学术观念的束缚,普及了“经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学观念,成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将国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四,整理国故运动借鉴了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运用到国学研究领域,如以考古学方法取代传统的金石研究,促成了民国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进展。

第五,整理国故运动也促使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学术研究体制,建立了许多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如史语所等,这些团体开展“集团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国学名人“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然而,历史上关于三皇五帝却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这种说法认为泰皇最贵。另一种说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古人认为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或燧人、伏羲、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可见伏羲和神农占有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有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个人。后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另外,还有炎帝、高辛等人也被列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传说中原始社会里杰出的部落首领。

多数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是“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该说法大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三皇:伏羲、黄帝、神农此为河南焦作影视城中的三皇雕像,从左至右依次是伏羲(教人畜牧)、黄帝(管理军政)、神农(教人稼穑)。尧帝有哪些功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70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13岁辅佐挚,封于陶地,15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18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于蒲阪。尧帝像《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在田边听到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他听说舜非常贤明,便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做虞官,试舜三年后,带着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先祖,此后,舜开始代行天子之政。

尧立70年得舜,3年后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28年后去世。舜帝有哪些功绩?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几次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脱;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舜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高,无论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不久,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尧年纪已高,要选继承人,大家都推举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观察其德行,并让舜管理百官,观察其能力。经过考查,尧发现舜是个难得的贤才,就禅位于舜。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呈现出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

舜任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后稷主持农业,掌管农业;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为司法官,执掌刑法;命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命夔为乐官,执掌音乐和教育;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命令,收集意见;等等。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提升或罢免。经过这番整顿,官员职守分明,建立了辉煌的业绩,百业由此兴旺。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尧舜禅位图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为“零陵”。大禹有哪些功绩?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

传说禹为“黄帝之玄孙”,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

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做助手。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导为主。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自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中历久弥新。禹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像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商汤有哪些功绩?

汤是帝喾之子契的14世孙,商族第15代首领,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太乙、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等。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的拥护,周围的一些小国慕名前来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当时,夏王桀残暴无道,王朝内部动荡不安。汤趁此时机计划取代夏。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帮助下,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之后经过11次的出征,先后灭掉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于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亳。商汤像周文王有哪些功绩?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对他的称呼,文王是他死后追封的尊号。

周文王原为商朝的诸侯,位居三公,封为西伯。他是一位礼贤下士、尊老爱少的统治者,因不满商纣王暴政,被拘于羑里。《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记载他被拘时的作为。文王归周后,不断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灭掉周围的小国,势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得三分之二的天下,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为什么说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当时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也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论语》中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董狐“秉笔直书”是怎么回事?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生卒年不详。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钱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赵盾,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国都,继续执政。

太史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孔子为什么对管仲推崇备至?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而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

管仲少时丧父,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经营商业,为后来辅助齐桓公经济富国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后来管仲从事政治活动,曾支持公子纠与小白(即齐桓公)争夺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力荐,不计前嫌,拜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君主、二世卿共同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还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规定了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对外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针以建立霸权。在经济上,管仲主张发展经济以富国强兵,进行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等一系列经济改革,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管仲的改革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成效显著,对整顿齐国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他族服装了。”

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收录在《管子》中,该书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仲像我们为什么尊孔子为“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的始创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国,致力于宣扬其政治抱负,回复周代时的礼乐,但终究未能成功。后来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68岁。此后,他潜心于讲学和著书,为民间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并撰写了《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大事,并借此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论,去粗取精地摘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论语》,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为什么被尊为“亚圣”?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鉴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奉其为“亚圣”。因此历史上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及儒家,必说“孔孟”。

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宣扬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张。他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拜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与礼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最后也未能成功。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据说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著书,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为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大多保存在这七篇当中。荀子的儒家思想有哪些特别之处?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史上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都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来,在兰陵安居下来,一直到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从事教书与著书的工作,历史上著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在这时候的学生,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并提出了“性本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为什么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据《史记》记载: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识渊博,目睹了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弃官西去,抵达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这里说的“五千余言”其实就是著名的《道德经》。老子骑牛图▲明▲陈洪绶为什么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

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

庄子早期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他生活清苦,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主要是用来攻击孔子的言论,从而辨明老子的学说的。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韩非子有哪些成就?

韩非(?—公元前233年),姓韩名非,战国末年韩国人,出身于贵族,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他曾与李斯是同学,共同师从荀子。

韩非目睹当时韩国衰微,多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韩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没有实际经验、好空发牢骚的人。于是他借鉴了历史的得失变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赞赏。后来韩非子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韩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最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韩非像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人。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商鞅是怎样实现自己抱负的?商鞅像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也称为卫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得知商鞅怀才不遇,便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国中求贤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进入秦国。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拒绝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对霸道非常崇尚,这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国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国推行了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实行变法,较为彻底地革除了旧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迅速走上了强盛之路,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后来,因为商鞅的变法触及了贵族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受到了他们的陷害,最终死后被车裂。秦始皇的功过应该如何评说?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暴君。嬴政出生在赵国,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的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华民族之传承,都有着重大影响。

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时十五年即告覆亡。

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对于其功过,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李斯的政绩有哪些?

李斯是秦代丞相,也是秦汉时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早年为楚国郡小吏,后来跟随荀子学帝王之术。当看到“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后,便在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因向嬴政献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大计,受到重用,拜为长史。公元前237年,大臣建议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官至丞相。他主张废分封,设郡县;明法度,定律令;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以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销毁民间兵器,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赵高诬陷为谋反,腰斩于咸阳闹市。秦统一文字表汉高祖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

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起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汉朝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登基后,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一定的贡献。歌风台汉高祖平定英布叛乱后,于归途中经故乡沛县,酒酣之时,有感于昔日亡秦灭楚的戎马生涯,欣喜于既成帝业,即兴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于鸣唱处筑“歌风台”以纪念。汉武帝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哪些贡献?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前87年),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之子。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前87年),其间,他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方的边患,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但他统治期间连年征战,损耗了国力,因此后世也批评他穷兵黩武。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有哪些?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构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合中国历史的官方哲学,对巩固汉代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桑弘羊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桑弘羊,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田千秋、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最终被处死。司马迁对中国史学有哪些开创之功?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都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颂。司马迁祠王莽是怎样篡夺汉室天下的?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公元8年—23年在位。

西汉哀帝自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去世后,9岁的汉平帝即位,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以其侄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其后推行了一系列改制措施,但其改制不但没有挽救西汉末年的危机,反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张道陵为什么被道教尊为“祖天师”?

张道陵(34—156年),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据传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7岁读老子《道德经》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

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26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又闻蜀中民风淳厚,易可教化,便入蜀于鹤鸣山修道。

汉安元年(142年)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诸品秘箓、玉册、剑印付子张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123岁。唐天宝七载(748年)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中国道教发源地”碑20世纪90年代立于鹤鸣山。王充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

王充(27—约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非常著名。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提出“元气”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人也是由天地之气而形成的,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此外,王充还反对有神论,认为人的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王充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儒家古是今非的观点,提出“汉高于周”的历史进步观点。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今仅存《论衡》。他的思想对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发明家。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的故事亦为世人所歌颂。

诸葛亮娴熟韬略,学识渊博,兼通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多谋略,善巧思,曾革新“连弩”,造“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成都武侯祠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三分”。223年,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勤勉谨慎,事必躬亲,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227年,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名士何晏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晏(?—249年),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因何晏父早逝,曹操纳何晏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之言。“美姿仪而色白”,犹如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晋书》称他“好服妇人之服”。服散,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娶魏金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年)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倡导玄学,崇尚清谈,为玄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英年早逝的王弼有哪些成就?

王弼(226—249年),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24岁。

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其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论语释疑》等,颇有创见,为后世所重。葛洪在炼丹和医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读书很多,学识非常渊博。他曾经当过中小官吏,晚年在罗浮山修道炼丹,从事著述,直到逝世。他的著作共有200多卷,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对炼丹术很有研究。《抱朴子》中内篇《金丹》、《仙药》和《黄白》三篇,就是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名著。葛洪通过炼丹,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葛洪在炼丹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也比前人多得多。

葛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抱朴子》和《肘后急备方》中记载了不少植物药和矿物药的性能和功用,此外,他还在世界上首次记载了天花病,比西方早了500多年。

葛洪对吐纳术也很有研究。他说:“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这是一种以运气为主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对于后来医学中的气功疗法影响很大。葛稚川移居图▲元▲王蒙此图描绘的即是葛洪携众家眷移居罗浮山的情景。画面山重水复,高峰巍峨,谷涧潺潺。山脚板桥搭于水上,葛洪立桥上,头戴道冠,身着道袍,左手执扇,右手牵鹿,正回首望着桥下随行家人。前有二僮一卸担歇坐,一负箧绕山前行。山道盘曲环绕,从山脚伸至岳林深处。全幅构图饱满繁密,几乎不留空隙,用笔细密工匀,设色冷暖相间,丰富雅致,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陆修静对道教有哪些贡献?

陆修静(406—477年)为南朝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424—453年)末,陆修静辗转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慕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为其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461年),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467年)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肃然增敬,躬自问道,咨求宗极。先生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莫非妙范,帝心悦焉”。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

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并强调“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他还对道教经典进行了整理和分类,编撰了《灵宝经目》一书,并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此体系为后世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此外,他还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等,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

元徽五年(477年)卒,时年72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年间,封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名者有孙游岳、李果之等。为什么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天地水三官大帝像▲明彩绘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阳陶隐,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寇谦之对道教有哪些改革?

寇谦之(365—448年)为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其父寇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其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

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随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天师道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世称寇天师。玄奘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玄奘(602—664年),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义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求学17年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之一。他历尽艰险,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回国后又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唐太宗(598—649年)即李世民,李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李世民在位23年,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兼听纳谏,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海纳百川,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世誉“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时期之一。唐太宗像

李世民精于战法,善于运用骑兵,出奇制胜。临战身先士卒,统军驭将,恩威并用。对降将和少数民族将领,能竭诚相待,委以重任,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高峰,还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他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为什么说杨炎是唐代著名的财政改革家?

杨炎(727—781年),字公南,凤翔天兴人,别号小杨山人。杨炎是唐代著名的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倡导者。唐德宗时任宰相,在此期间,他将国家赋税从归皇帝私有、由宦官掌握的大盈库收归国库大藏库,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与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主持在全国施行两税法。他提出与西周以后的“量出为入”原则相对立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概念;并主张“人无丁(丁男)、中(中男),以贫富为差”,作为两税法的课税基础,抛弃了唐代原来以人丁为征课标准的租庸调制,转而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两税法还采用了以钱定税的原则,除谷米外,均按田亩计算货币缴纳,反映了唐代中叶货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大为简化了税制,便利了租税的征收,免去了税吏许多催索的苛扰,不但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而且也减轻了人民负担。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武则天(624—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且在位时颇有政绩,这在千年前的男权社会中难能可贵。她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谈论。

武则天自幼聪慧好学,胆识超人。在父亲的栽培下,十三四岁就博览群书,通晓事理。

14岁时,武则天以俊美的长相被选入宫中,受封“才人”。良好的个人素质加上姿色娇艳,令唐太宗很喜欢她,赐号“媚娘”。后来失宠,结识李治。

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武则天终于成为高宗李治的皇后。强劲的武皇后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唐末农民起义最重要的领袖是谁?

黄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初为盐帮首领,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反唐,黄巢在家乡与子侄起兵起兵响应,后二人分道扬镳。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投奔黄巢,黄巢实力大增,自立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此后带领属下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曾四次渡过长江,两次渡过黄河,于中和元年(881年)攻陷长安,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但好景不长,次年,唐军组织反击,黄巢决策失误,一路向东败退,于中和四年(884年)在山东被部下所杀。黄巢残暴毒虐,观念狭隘,滥杀无辜,史称“黄巢杀人八百万”。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以及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于熙宁九年罢相,此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像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唐宋八大家称谓起源朱右明初,朱右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唐顺之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茅坤后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唐宋八大家的内部关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