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8:55:24

点击下载

作者:纪亚飞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

纪亚飞教孩子学礼仪试读:

前言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是弥足珍贵的品质,曾经的“礼仪之邦”,经历礼仪文化的兴衰,今天被再度重视。

经济越发达,国家越强大,民众的人文素养需求就越强烈,礼貌的缺失也就成为亟待弥补的短板。

意大利外交官德拉卡萨1558年出版的《礼貌行为准则》里写道:“礼貌是美德,或者接近于美德。虽然开明、忠诚、大方比潇洒、礼貌更重要、更值得赞美,但令人愉快的习惯、端庄得体的礼貌和语言与勇气和自信一样有用。”

根植于内心的教养和外化于形的礼仪

我在机场准备安检。

看到安检的队伍很长,我走过来有片刻犹疑,离我最近的队伍后面并排了三个人,一人在队伍笔直的线条中,另外两人正在看安检通告,仔细阅读需要单独过检的物品种类。我于是排在队伍线中,但略留余地给看安检通告的两人,因为看上去他们三人是同行者。

片刻,他们阅读完毕转头,但径直走到我的身后,安静排好。

我在那一刻以为他们原非同行者。因为司空见惯的场景是一个人排队而所有认识他的人就都会站在那个位置,并且是随时过来。

我随队伍缓慢前行,他们隔着我偶尔小声交流,是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

内心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尊重之情升腾而起。

终于抵达过检传送带,他们按照安检通告的提示,取出包中的洗漱用品、电脑、雨伞……快速过检。

每个城市的安检规格其实并不相同,比如在北京出港,可以携带小于100毫升的化妆品,但需要取出单独过检;在上海出港,小于100毫升的化妆品无须取出单独过检。所以阅读安检通告可以加快过检速度,避免箱包需要重复开启和过检。

真正的礼仪是对他人、环境、规则的尊重。礼仪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虽比不上法律的制裁力度,但会影响别人怎样看待你,这一点,是不是更加重要呢?

礼由心生,所谓尊重,无处不在。相比较礼节(Etiquette)而言,我想对于儿童,可能采用礼貌(Manner)这种表达更准确有效,我们希望孩子有教养,蕴含平等、尊重。

优雅礼仪 家族传承

8岁之前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有些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如同“乡音”一样如影随形。

如果可以,请放慢脚步,在孩子童年时代耐心培育,正如改掉“赖毛病”很难一样,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也会伴随终生,如同儿时养成的饮食习惯。

无论事业多么成功,其实都没有办法替代对孩子的教育。

教育始于家庭。

以下事例说明家庭环境与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对政治始终有着强烈的兴趣。等到他娶了波士顿市长的女儿,便开始进入当地政治的核心圈子。

老约瑟夫·肯尼迪和露丝共生有4男5女,其中当空军飞行员的老大在29岁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殉职,其余的三个儿子都步入政坛,成为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老二约翰逊·肯尼迪在1946~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登上了美国政治的顶峰,时年43岁。老七罗伯特担任过参议员、司法部长,最年轻的爱德华也是一名参议员。肯尼迪家族有26人活跃在美国政界。约瑟夫·肯尼迪的9个孩子中的老五尤妮斯·肯尼迪·史里弗如是说。

同样,这种政治血液的流传也是从童年的培养开始。

这个家里规定了严格的纪律条令:吃饭时,孩子们必须在饭前5分钟全部就座,等待父亲。母亲露丝把报纸上报道当天大事的新闻贴在通往餐厅的走廊上,以便孩子们经过时读上几条,好在餐桌上参加辩论。

从小在政治敏感度极高的环境下长大,难怪这个家族那么多人从政。

儿童时期的孩子就如同向日葵追逐阳光一般,有着天然的可塑性,他们被影响、被吸引,如果能够给予“礼仪”的滋养,对于孩子道德、人格、品质、习惯的形成都至为关键。

你是优雅的,你的孩子也会是从容的。

常常会看到穿着睡衣的父母抱着孩子出来晒太阳,甚至有时会走到小区外面的街心公园。有时七八个月的宝宝就要求下地站立或尝试着迈步,他的母亲俯下身去时,开阔的领口、宽松的睡衣令胸膛里面一览无余,而他们母子仍是旁若无人,唯有身边的同行者及路人,不知该将目光投向何处,无比尴尬。

我们都知道宝宝出门都要穿外出服,更何况他的父母呢。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么小的宝宝就被“礼仪”束缚住了,以后还有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童年吗?答案是肯定,礼仪是获得自信、尊重、良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形成对美的审阅和欣赏能力,并且把许多礼貌修养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他的人生并不因此而变得拘束,反而会从中受益匪浅。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环境,对自己有所约束,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会不知不觉被熏陶出来,而无须专门地、造作地培养。

所以,希望孩子有优雅礼仪,父母先要培育一个优雅的土壤,做行为示范的家长。

与金钱无关的品质

冈察尔说,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我的很多学生学习了“儿童礼仪”之后成为讲师,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给福利院的孩子上礼仪课,我可不可以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上礼仪课,可不可以给农村的孩子上礼仪课,他们需要吗?”

我的回答十分肯定,礼仪与金钱无关,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品质。相比较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如果出生卑微、贫寒,则更需要学习礼仪,为自己书写一个大大的“人”字来赢得尊重。

不管出身怎样,我们都可以选择做更好一点的人。

在北京有一个餐厅非常火爆,经营台湾菜,价格较高但味道很好,由于台湾菜比较适合小朋友的口味,所以,我也经常带着孩子光顾。最近,突然在这家餐厅的洗手间发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提示——请不要让孩子在洗手池便溺。想想这得是多少人让孩子在洗手池小便,才能引得餐厅如此强烈地表达。略略叹息。这样的场景,我一点也不陌生,就是在这家洗手间,我就见过有人让三四岁的孩子蹲在洗手台上小便。我曾提醒,母亲的回应是“小孩子的尿,不脏”。

有一种礼仪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父母带着孩子来这家昂贵的餐厅,无关金钱,有关素养。

此刻,我很感恩您在阅读这本书。无论您是谁,都如同暗夜里明亮的星辰,让我们相信未来的光芒如此强烈。

在拥挤的水泥森林,在兴趣班层出不穷,在竞争激烈的学历教育体系,在纷繁复杂的教学理念养育规则的环抱之下,而你,选择了“礼仪”这样一条绿荫小道,道路两侧有高大的树木,一路清凉一路光阴。我深知这需要勇气。

在最适合的年纪,给予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比如“礼仪”,这其实是选择了人生的捷径,因为未来,你将享受礼仪的绿荫所带来的美好。

8岁之前,孩子如果能够有良好的礼仪素养,他便拥有了自信、自律的品质,便具有了得体、自重的生活习惯。

相比较他一生的所谓成功,或许成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更能够带来内心的愉悦和幸福。

用一段诸葛亮的教子书来作结尾以共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短短86字,道出“君子”之修炼真谛。尊重每一个生命,陪伴他的成长,让其得以绽放。我相信,这也是对现代父母的一种生活智慧启迪。

纪亚飞

第一篇 童蒙养正,幼学礼仪

第一章 童蒙养正,幼学礼仪

我经常说,为人父母最骄傲的人生作品应该是那个你生养的孩子,因为孩子是你的镜子。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看看您做到了几条,再看看你是否培养过孩子这些基本文明守则:公共场合礼仪(1)超市里,选好饮料再打开冰箱,选好速冻食品,再打开冷柜。(2)在超市选好的东西,决定放弃,请放回原来的位置。(3)预约了餐厅,临时取消,应主动告知。(4)关门时,能回头看下,后面如果有人可以扶门停留一下。(5)公共场合交谈以彼此可以听到,且不妨碍他人为准则。(6)快餐店食用完毕,能够将餐具收拾整理到工作台。(7)会说请、麻烦您、谢谢、对不起、很抱歉。(8)乘坐电梯靠右站立,左侧留给急行的人。(9)公共洗手间,在门口排队,而不是某个洗手间门前。(10)在关着的门前应该敲门。(11)自助餐只拿自己能够吃完的食物。(12)公共区域,一个人不要坐两个座位,行李不要占座。(13)吃自助餐夹取食物不破坏容器中剩余的干净食物,拿取后夹子能够放回原位以方便下一位顾客,厨师烹制食物后接过来说谢谢……(14)扔垃圾不是投篮,要走过去开盖稳妥放进去。(15)进电梯不堵在门口。(16)结伴走路能够不并排堵路,始终留一半的空间给其他路人。(17)从他人身边挤过时能说:“抱歉”。(18)行进时,从左侧超越他人行进。(19)开车不频繁按喇叭。(20)公共场合注意保持音量不影响他人,包括任何声音。

我曾经在课堂做过这20题的测试,答案让人汗颜。请注意不是了解这些基本文明礼仪,而是真正践行这些礼仪,方能够给自己打对钩,很多时候我的课堂上做到以上各项的少于10个的人有很多。更不要说,将这些君子修养灌输给孩子,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我想告诉所有父母,让你一生骄傲或是值得炫耀的,让你珍视的并不是有多么斐然的事业成就和财富地位,而那个延续你生命的孩子是否如你所期待的那样长大,才是最珍贵的。

现在我想问你,在宝贝呱呱坠地时,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健康、快乐、成功、自信、漂亮、幸福……

答案总是很多,那么我想和你探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重要的词即“快乐”,这是一个有诱惑力,却似乎很难企及的词,似乎要做到快乐越长大越艰难。

受人尊重是获得“快乐”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尊重何来?前提是你必须值得尊重。

通常我们会欣赏和喜欢那些彬彬有礼、自信大方的人,而这些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需要引导和培养。

越早接受礼仪的熏陶,对孩子而言越容易获得快乐的童年。

有一个词一度很流行即“熊孩子”,甚至有一种说法“关爱生命,远离熊孩子”。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在童年仰望的那个世界中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目光?嫌弃的、躲避的、厌烦的还是无奈的?他能够获得内心的自在快乐吗?我想不能。

孩子是多么渴望成人给予的爱、关怀和喜欢。

小贴士

早期对孩子进行礼仪的熏陶和培育,珍视他的潜能生长期,便能够使优雅礼仪浸入骨髓,很多习惯就此养成,比如,他学会的第一个请求帮助的句式如果是“麻烦妈妈,帮我放上去”,那么很自然这就将成为他的表达习惯。同样的道理,如果他从小学会的就是“给我放上去”,这样没有称呼、没有请托语的话,那么这也将成为一种习惯。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更喜欢听到哪一种表达呢?帮他忙的人的心情会相同吗?表情、态度甚至帮他放东西的动作会一样吗?

因此,对于儿童礼仪的课程,我们常常建议早一点给孩子启蒙,只不过教学的侧重点会不同,但抓住礼仪潜能培养的关键期无比重要。

小鸡的潜能生长期是出生后的4天左右,如果错过了它的潜能期,与生俱来的潜能就会消失不见,比如小鸡如果在出生4天内没有见到自己的妈妈,那么日后再有机会遇到,也无法辨识、形同陌路(纪亚飞著《幼儿礼仪图画故事》中曾使用这一理论)。小鸡识别妈妈声音的潜能生长期是8天左右,如果在这8天里未曾听到过妈妈的声音,这种潜能也会就此消失。

孩子出生就已经做好了享受母乳的准备,如果第一时间让宝宝吮吸到母乳,他便具有了这个能力,即使奶瓶比母乳直接吸吮来得更简单畅快,可是孩子仍然眷恋妈妈。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时间,宝宝的吸吮反射在今后会有所减弱。他也许会更喜欢奶瓶吸吮的省力、快速和方便。出生后即享受母乳,不单单是享受美食,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慰藉,能够减少他的紧张感,帮助他适应新环境。

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一种行为的习得都有一个关键期,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引导,这种能力就会应运而生。

在最好的时间,给予他最恰当的教育和培养。

礼仪的学习就是这样,8岁之前这个时间段非常关键,这时的礼仪熏陶对于孩子而言是培养恰当得体的行为习惯,而8岁之后,一些不良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进行礼仪教育难度颇大,因为那时就是在纠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随地吐痰这个为人诟病的习惯,如果幼时便没有这种行为,长大自然不容易沾染,但从小当随地吐痰是游戏,是自然的,是司空见惯的行为,成人之后几乎无法抑制,并且甚难改变。时至今日,随地吐痰都似乎是个大问题,很多人无论是在哪里都能够肆无忌惮地大口吐痰,声音之响亮、动作之无忌都令人侧目。

8岁之前,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一直说孩子天生热爱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是指对世界的探索,并不是特指某个专项技能的学习。这时的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也是模仿和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从猿到人的进化尽管缓慢,比如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这些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比之更缓慢的是心性的进化。在今天,我们的身上依然有非常强烈的动物性痕迹。礼仪是内修和外塑的两方面结合培养,其实这是让人更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礼仪归根结底是使人更有教养,或许摸不到,或许无法量化评估,但给人所带来的影响则是贯穿一生的。

需让孩子学会如何自重,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进行具有同理心的沟通。

我们提倡“童蒙养正、幼学礼仪”,礼是自律,礼是尊重,礼是谦和,礼是规则……

在儿童礼仪培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始终强调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尊重心”“恭敬心”“谦卑心”。否则,单纯的礼仪规则教育,会沦为一场浮夸的表演,礼仪不是作秀,不能用会做几个礼仪标准动作来论定,不能以知道多少规则来评价,礼由心生,首先源自内心的美好。

我们越来越多见的“小霸王”“小皇帝”,经常看到没有任何称呼,就“使唤”自己的父母,是的,我用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词“使唤”,随意呼喝自己的父母拿这个、买那个,全无商量、请求甚至必要的尊重。

这让我们深深忧虑,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感激父母的付出,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一切都是为所欲为的,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得不到某项满足,就伤害了父母,在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而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

我曾经在一个餐厅,碰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吃饭时什么菜一端上来全家人第一时间转盘到他的面前,他心安理得地夹取或放弃,看上去七八岁的样子。对家人将菜让他优先选取似乎司空见惯,无半点感谢,甚至没什么表情,完全不知“长幼有序”。爷爷和奶奶甚至要在他取菜后才能够夹菜,尽管服务员上菜会将新菜转到长辈处,却又总是被转回到孩子处。

一旁用餐的我,除了苦笑,也只能平静,因为这样的场景太常见。

及至他一挥手大声喊“服务员,给我拿双筷子”,我几乎下巴惊脱,一个小男孩筷子掉在地上冲着妈妈一样年纪的服务员连声“阿姨”的称呼都没有,直接要求拿双筷子,语气肆意,语言无理。连一句“请”或“麻烦你”都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似乎觉得并无不妥。

这让我的汗涔涔而下。

每当哪个国家爆出有长相似华人的孩子“当街便溺”这样的新闻,几乎不用核实,媒体便一致认为是内地人做的这般粗鲁之事,过不多久,愤怒的民众开始抽丝剥茧寻求真相,有时证实并非内地人所为。

但比找到真相“究竟是谁”更重要的是:人们只要听闻这样的事情便认为是内地人。这多么可怕,我们已经被习惯性定位,我们已经被习惯性划归到会随地便溺的群体。这远比到底是谁做了不文明的事更令我们触目惊心。因为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一旦形成,也许数十年、数百年都难以得到纠正和调整。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需要背负多少年这样的评价,这几乎让我们觉得沉重到无法承担。

那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们,在懵懂时期,尚不能分辨正确恰当与否,便习得这样的行为,有时他们竟不知这样是不得体的,甚至也不懂怎样做就得体,糊里糊涂就成了缺失良好素养的人。

有些孩子从小受到太多的无限制溺爱与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特别缺乏同理心,当然也做不到谦让、友善、合作,也不懂团队精神。

智力的发展和礼仪的修养完全不成正比。

这样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得到太多的“优先”而感到满足,反而会因为无边界的许可和纵容,形成极端的不安全感。

试想一下,你在一个不着边际的旷野行走,和在一片原野之中有一条清晰的路上行走,哪一种会感觉更安全呢?如果是小朋友呢?

想想他们孩提时对你的依恋,学走路时可以看得到你的手就在对面的踏实,你便会知道“真正的自由原来是拥有边界的,所谓自由源于严谨的自律之中”。

我们没办法用表格给你画出孩子的礼仪收益,我们也没办法去量化孩子学习礼仪将获得的分值,但我们深知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培养,孩子会自信、自律、友善、受人欢迎。

童蒙养正,幼学礼仪。如此重要。

纪亚飞礼仪心语:

①为人父母最拿得出手的奢侈品不是爱马仕包包、不是阿玛尼的服装、不是宝格丽的首饰,而是一个拿得出手、领得出去的孩子。

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一种行为的习得都有一个关键期,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极容易接受,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引导,就会应运而生这种能力。

在最好的时间,给予他最恰当的教育和培养。

③在儿童礼仪培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始终强调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尊重心”“恭敬心”“谦卑心”。

第二章 果敢的爱与坚定的礼仪

我给工作伙伴打电话,内容紧急而且重要。我整理好简洁的语言与她沟通,我深知每位母亲在家宝贵的亲子时间。但是依然,在我们沟通不足一分钟后,电话如往常那样出现了孩子哭闹的声音“我的陀螺哪去了,你给我找……”电话那端她有想要坚持和我说完最后一个细节的意愿,在快速的表达中我听出来了,但是不足五秒她放弃了,因为孩子的哭闹声太过响亮,她尴尬地说,我等一下打给你,就迅速挂断了。

她有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认识很久了,但我很少给她打电话,尤其是在非工作时间,除非情况紧急,但仅有的两三次通话里每一次都弥漫着孩子的吵闹和她的尴尬。我无意让她难堪,但她的确会难堪,因为每个妈妈都有可能遇到在孩子面前与重要朋友通话的可能性。

她很爱她的孩子,是那种以宽容为名近乎无尺度的爱。

她坚信应该理解孩子那一刻想要玩陀螺的急迫心情,她同样坚信孩子会慢慢懂得规矩。但遗憾的是从4年前我认识她,似乎每一次的带孩子出行见面,都让她抓狂和尴尬。

我非常理解,我们年少时因为父母高压粗暴的管教给我们带来了不美好回忆,彼时,我们的父母不止带着一个孩子,还要挣钱、工作,几乎没有什么耐心来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调皮。于是,自怀孕起,很多妈妈就开始学习,学习如何做一个与父辈截然不同且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童年快乐的家长。

她学会了理解孩子,学会了宽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学会了高强度忍耐,学会了换位思考的体谅。但她忽视了很严重的一点,孩子也学会了理解吗?

寄希望于孩子从她的极度理解中学会“理解”吗?孩子从忍耐的脸孔中无法习得理解与忍耐。我很担心孩子在无条件的爱与理解中学会了“挑衅”“耍赖”。

我很担心,有一天,她的“容忍”崩盘。

所以,家长需要“果敢的爱”,基于理解的爱,能够给予孩子必要指导的爱,勇敢面对孩子成长的管教,而不是以爱为名给放纵以借口。

孩子需要礼仪的约束吗?是的。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让孩子懂得做事的边界、尺度。

正如成人在进行通话时,孩子需要理解父母处理工作问题的重要性,需要学会等待。这是“理解”的正确做法,双方相互理解。

小贴士

有的家长对孩子完全放任自流,不敢拿出礼仪的规则去约束,生怕束缚了孩子稚嫩的未来,须知,孩子懵懂的心灵需要指导,孩子需要在与父母的相互理解中学会有同理心地思考问题,需要在与同伴的彼此尊重中学会尊重。

如果你以果敢之心爱孩子,便知道他的成长需要磨炼、指导和指引。

过分的纵容、所谓的自由、无节制的放肆,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斥阴影,这种阴影来自不知“如何做会正确”“如何做会更好”的茫然。如同我们堵车在路上,如果跟在一辆大公共汽车的后面,感觉会非常不踏实,因为没有目标,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从而也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大多数人会选择变道,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想要知道前方拥堵的原因,我们需要看得到远方。

孩子也是一样,他不是与生俱来就被别人喜欢或是不喜欢,总是某些行为引发这样的看法,有时,他做了一件事,收获了嫌弃的目光,而他不知如何就能做得更好,于是他只能更强烈地去做,但也许仍旧沿着同一轨道。比如干扰父母打电话,他也感觉到母亲的不悦,但母亲没说没管,他便茫然着继续这种行为。

他小小的心灵渴望理解他人,我问过许多孩子,他们最不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太小,说了也不懂”。但如果给孩子做角色扮演,请他感受打电话被干扰的尴尬,再明确地告诉他,我在打工作电话时,请尽量保持安静,良好的通话质量会让我尽快结束工作,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情请将手放在额头上,你做这个动作我便知道了我需要立刻结束通话,那么我就会告诉对方,我一会回电话过去。接下来,再请母亲具体说明,什么叫紧急事项,比如突然肚子疼,想去洗手间但解不开裤子,事情刻不容缓。什么叫一般事项,比如想要我帮忙修理玩具,晚几分钟没有关系,相反我一气呵成可以快速处理完工作,很快地提供帮助。

孩子特别希望自己做事有分寸、很得体、能够受人欢迎,因为没有人给予必要的指导,关于规则,对他而言是个空泛无内容的词。

如果方式得当,孩子并不拒绝规矩,如同让他理解为什么排队,他就会热爱排队。

但这需要父母果敢的爱去支持自己这些有意义的礼仪培养行为。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个用餐时把餐具当玩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拿筷子指着人说话,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每天睡到自然醒经常拖拉让母亲等待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守时的观念。我不否认有这种情况,因为长大后为此遭受过挫折时有可能会幡然领悟,但为什么不让他从小便拥有行为的尺度呢?

我们非常想让孩子自信、自律、感恩、受人欢迎,但这种美好的期待需要切实有效的培育,而我们所了解的孩子,没有一个人会说,我就想成为一个自私、无赖的人,我就是不管别人如何看,只图自己舒服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会存在这种无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需要做什么”。

如同他在餐桌玩筷子,将筷子插进米饭,别人侧目,他不知为何,因为他不知道不能把筷子插进碗里做“香炉筷”,他也不知道筷子一定要放在筷架上。他用筷子在盘子里飞舞寻找“三杯鸡”中某块无骨的鸡肉,惹来别人的诧异目光,他很惶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每天在家都是这么上下翻飞筷子来夹取自己喜欢的食物,他并不知道,用餐夹菜不过“盘中线”。

他在所谓的自由成长中,就这样成了不知分寸、让人侧目的人。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如果你去某家餐厅用餐习惯了某个座位,下次再去用餐时,你仍会选择那个位置,并非那个座位有多好,或者存在风景更好、视野更开阔的座位,但你仍选择这一个,因为你习惯了。

那么,孩子呢?如果他把“无理”当作习惯,如同你每次的座位选择一样,该怎么办?

很多人说,不要过度干涉孩子,我非常赞同。因此,我说要果敢的爱与坚定的礼仪。

纪亚飞礼仪心语:

①家长需要付出“果敢的爱”,基于理解的爱,能够给予孩子必要指导的爱,勇敢面对孩子成长的管教,而不是以爱为名给放纵以借口。

②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让孩子懂得做事的边界、尺度。

③如果你以果敢之心爱孩子,便知道他的成长需要磨炼、指导和指引。过分的纵容、所谓的自由、无节制的放肆,会让孩子的童年充斥阴影,这种阴影来自不知“如何做会正确”“如何做会更好”的茫然。

第三章 基于“尊重”的儿童礼仪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的“礼”是尊重,而仪是体现尊重的形式,这两者需要密切融合,仅有宽厚美好的内心是不够的,需要用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以“礼”来滋养孩子的童年。从小培养知进退、懂分寸、具有同理心的孩子。

用“仪”来启蒙孩子的行为。培养得体大方的行为习惯,给人以尊重。礼——滋养内心

我们所提倡的“礼”,并不是人情往来的礼物,更强调的是内心的品格品性,是孩子们将来为人处世的修养,是家教的体现,是文化的体现。而能够滋养孩子一生的不是某项技能,而是他的尊重心、恭敬心和谦卑心。尊重心

现在很多家庭都将万千宠爱给予孩子,他们得到了来自祖辈、父辈太多的关爱、呵护,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孩子是以什么来回报的呢?对家中的爷爷奶奶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很多孩子一进家门,书包一扔,瘫在沙发上开始喊“给我水,我渴了”,奶奶惶恐地端了出来,心疼地说:“瞧把我孙子渴的”,并无半点不悦。

孩子心中全无对老人应有的尊重,无论是称呼,还是行动,似乎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让我们很担忧,有一天,老人年迈需要孙辈照顾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会不会比今日更加跋扈,能否知“尊老”?当老人不再能干,参与家务越来越少时,能否依然在孙辈前有尊严?

在游乐园,看到孩子大模大样、泰然自若,一边走一边把冰激凌棍扔在地上,全无对环境的半点爱护,全无对游乐园保洁人员劳动的必要尊重。

很多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让、不擅合作。

礼仪教育的熏陶和培养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自尊、自信、自律,在儿童礼仪的教学课程中,也有很多实践环节,教育需要让孩子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和成就感。恭敬心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也有很多人对我说,家中的孩子表扬没有用、鼓励没有用、批评没有用、惩罚没有用。

连对父母必要的恭敬心都没有,很多时候说教也就沦为无用,因为恭敬的对立面是傲慢。

教育不是某刻你在需要的时候,问我一个简单方法。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简单,对孩子品德品格的培养也是越早越好。

恭敬心来自于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而并非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个催泪的视频能够解决的。

在每一次用餐前能够先请长辈入座,每一次动筷子前能够等待父母先夹菜,每一次用餐结束能够感谢大家的孩子,必定会慢慢在心中滋生恭敬之念。

恭敬心的培养来自生活的细节,它不是一个名词解释,也不是一个理念而已。谦卑心

有时,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其实你在最低处;有时,你把自己放在低处,其实你已在高处。

做人要谦卑,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当然谦卑与自信从不矛盾,谦卑是不妄自尊大,我们不能把狂妄当作自信,也不能把谦卑当作懦弱。谦卑是一种品德,有容纳之心,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

这就如同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有敬语和谦语之分,能够说谦语,提醒自己谦虚做人。仪——修养言行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有一天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质朴就够了,要文饰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令人感到遗憾!须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文饰就像质朴一样,质朴也像文饰一样,那么去掉文饰的话,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样了。”

子贡用虎豹身上的花纹比喻君子举手投足的气质,内心要质朴真挚,行为要大方得体。

心存谦卑,才会恭敬;心存恭敬,方有尊重。

孩子们在见到长辈时,能够懂得起立。这便是尊重的形式体现,但悲哀的是别说孩子,连很多成人都做不到,见到尊长依然大模大样地坐着,讲话时也只是抬头而已,更有甚者经常拿后脑勺与人交流。

一次,我参加儿子学校的活动“英语剧演出”,坐在了最后一排,家长们陆续到来,而我低头用手机回复一些工作事项。儿子当时也在我的旁边坐着,他好奇地等待着节目表演,这一次他是小观众。这时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原来是班主任看到我,我连忙站起来与老师寒暄交流。老师离开后,我坐下,儿子开心地说,妈妈你今天表现真不错,“父母尊长呼,赶快站起来”,感觉你特别尊重我们老师。我得意地笑了。这是我们儿童礼仪儿歌中的一句,他清楚地记得,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我想在那一刻,我起身与老师问候和交流的动作,已充分体现了我内心的尊重。

儿童礼仪的教育,以爱与尊重为核心。内外兼修,教会孩子规则和规矩及对人得体的尊重。总有人问我,教孩子礼仪会不会束缚了孩子的天性,我说,在规则的边界内提倡自由是教育核心。没有原则,没有边界,没有轨迹的所谓自由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在最适合的年纪给孩子最恰当的教育,既不拔苗助长,也不贻误时机,一切都要刚刚好,教育就是这样。

纪亚飞礼仪心语:

①以“礼”来滋养孩子的童年。从小培养知进退、懂分寸,具有同理心的孩子。用“仪”来启蒙孩子的行为。培养得体大方的行为习惯,给人以尊重。

②能够滋养孩子一生的不是某项技能,而是他的尊重心、恭敬心和谦卑心。

在规则的边界内提倡自由是教育核心。没有原则,没有边界,没有轨迹的所谓自由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③恭敬心来自于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而并非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个催泪的视频就能够解决的。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

我们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父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宏大命题。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常常觉得触目惊心,一位母亲节衣缩食让孩子过着体面的生活,然而在一波波的炫目科技产品出现时,孩子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和同学攀比着,当这些要求超越了母亲的支付能力时,孩子拳脚相向,甚至要求母亲割肾给她买电子产品,多年含辛茹苦换来的是一朝不能得到满足便无母子情分……

这个孩子究竟学习如何,成绩怎样,已不重要,论语有说“君子务本”。

修身远胜于某项技能的学习,因为这是立命之本。《弟子规》中即有“父母教,需敬听”,孩子对父母的教导要保持尊重感的倾听,但现在有多少孩子,父母尚未讲完,他已掉头而走。要知道倾听是一种礼貌,听并不意味着全盘认同,你仍旧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太多的孩子,以观点不一致为由,对父母的讲话无半点尊敬。长此以往,我们几乎不敢确信,“孝”还能否在他身上延续,很多父母摇摇头说,等我老了,就自己去敬老院……

多元的世界需要兼容并蓄,经济全球化也有导致传统文化萎缩之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越来越被忽视,那种东方的拙朴、中式的端庄、君子的儒雅,淑女的谦和……让我们觉得越来越模糊。

1840年以来,中国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救国的途径和真理。但文化其实并未被殖民,目前的窘境,确切说,是自我的放弃。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华,但在汪洋的历史长河中被流逝。

什么是我们的文化,礼义廉耻、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纸墨飘香、长袍马褂、丝竹乱耳、忠孝礼义……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我们是融入还是保留,看看我们流失的那些民俗、礼仪,居然有人称我们为文化荒芜之国,我们特别愤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了我们的品格。

似乎我们一直以国际化为追求的目标,无论育儿理念还是教学观点,冠以国际头衔似乎就可长驱直入。当我们提倡国学时,寻找传统文化精髓时,又有人说这是倒退,很多传统是封建迷信已经过时。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万贯一世,总是在发展中被更广泛地接受,这种发展不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既融入现代生活,又有所甄选地摈弃不合时宜的内容。

信力建曾说,要想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歌舞和建筑,就连日本天皇的登基都是按照唐代的礼仪;要想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留了明代的礼乐制度,连中国的曲阜孔庙现在都会派人去韩国学习在中国失传了的“文庙祭礼乐”;要想看民国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留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

因此,我们不能唯国际化为潮流,盲目追随,而应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比如我所开发的版权课程《儿童礼仪》也教孩子学习西餐,但那只是六十多节儿童礼仪课程中的一节,我们在更多的课程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让孩子内外兼修,因为“礼由心生,而后成仪”。

我们有一个宏大的中国梦,也有一个执着的强国梦。但我们必须知道衡量一个国家的指标不仅仅是看“GDP”,还包括这个国家人民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软实力。

能够滋养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是它的文化之根。

当我们将圣诞节、情人节过得热烈兴奋的时候,我们传统的热闹非凡、仪式感强烈的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却趋向于平淡,甚至连商家都开始背弃这些节日。

无意责怪,但颇为叹息。有时,我们甚至需要儿时的想象来充沛自己关于“春节”所有美好的画面。

与对传统节日的挽救相比,更为迫切的是礼仪,孩子们已全然不知对尊长如何称呼更准确,甚至不知道打招呼有哪些礼节可以使用,随意拿起相机对着任何人拍照,他们觉得司空见惯,攀爬在雕像上去拍照也觉得合情合理,随随便便就在珍贵文物上书写“某某某,到此一游。”

这让我们深深恐惧。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三千多年前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礼治纲领,与今天的提倡幼学礼仪思想一致。

礼仪并不是因循守旧,正如“弟子规”在儿童礼仪教学中也是选择性进行,甄选符合现代生活及儿童心理的内容进行教学。摈弃掉一些过时,或者是不太具有操作性的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万世一贯,而需要与时俱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今天的儿童礼仪教育,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我们也会教孩子如何穿着得体,但我们更强劲的发力点是培养孩子的内在。

我曾经给北京的三所小学教过“弟子规”功夫操,孩子们清澈响亮的诵读,铿锵有力的动作,端正大气的表情,整齐有序的场面让很多人震撼。有人潸然泪下,说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孩子们打拳那么整齐,诵读那么响亮,场面壮观。

而在整个过程中让我们真正触动的不是最后节目呈现的精彩,而是在排练“弟子规”功夫操过程中,孩子们的改变。

带孩子们参加节目彩排,对我而言如同洗礼,43个孩子平时嬉笑打闹,最后一次排演我说了三个“秘密约定”,关于站姿、关于安静、关于保持不动。进入多功能厅时这些6到7岁的孩子鱼贯而入不发出一点声音,5秒迅速散开,5秒迅速集合,如同军人,我心里的感动就盛放如花,因为我知道他们已有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自驱力、自制力和荣誉感。

而其他参加节目彩排的孩子,上场前和下场后嬉笑、打闹、玩耍,老师们要一直维持秩序,唯有我们,孩子们自律且专注。而我们是参加彩排人数最多的节目。

在练习“弟子规”功夫操中,这种极富正能量、开放、积极的动作,滋养了孩子内心的正气,我们有时会就部分内容,进行古为今用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会了正确的做法。很多人说,打过这套操的孩子都特别有礼貌。是啊,我们有角色扮演过现代版的“路遇长、疾趋揖”,我们的孩子自然也就知道礼貌问候,当然不是拱手作揖,而是点头微笑。我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始终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进行具有强烈实践意义的教学。

儿童礼仪最好的教育时期在八岁之前,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最适合的年龄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滋养,是童年送给他最好的礼物,让礼貌修养根植于内心,这是肥沃的土壤,教孩子优雅从容过一生。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传统礼仪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

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

纪亚飞礼仪心语:

①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了我们的品格。

②让孩子内外兼修,因为“礼由心生,而后成仪”。

③礼仪并不是因循守旧,正如“弟子规”在儿童礼仪教学中也是选择性进行,甄选符合现代生活及儿童心理的内容进行教学。摈弃掉一些过时或者是不太具有操作性的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万世一贯,而需要与时俱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儿童礼仪最好的教育时期在八岁之前,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最适合的年龄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滋养,是童年送给他最好的礼物,让礼貌修养根植于内心,这是肥沃的土壤,教孩子优雅从容过一生。

第五章 儿童礼仪魔力教学技巧

经常有人急切地问我,孩子学了儿童礼仪会有什么变化,我总说,别急,三节课之后你会看到变化,孩子的变化和对课堂的热爱。

我的底气来自哪里,答案是教学方式和技巧。

似乎儿童礼仪的知识并不是有多么深奥,但却成为我们一生的功课。包括在我进行成人的礼仪培训时,“十字礼貌用语”“乘坐扶梯左立右行”等都是教学重点,这充分说明了礼仪培养的特点“知易行难”。

那么,在儿童礼仪教学中会有相同的困惑,让孩子了解礼仪知识并不困难,而困难的是实践和行为的变化,有些需要训练、有些需要体会。

儿童礼仪教学能否成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

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因此,课堂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以此为基础。我们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在课堂上的时间管理特点。

单纯的说教,说再多也不会被吸收,如果不让孩子感兴趣,说过的所有话都会飘过他的耳朵,只有说教,孩子即便想要做好,其实也不知途径,仅有理念,孩子并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讲解教学法

我曾经给小朋友们讲解站立的姿态,这是站姿礼仪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因为站立挺拔才有自信感,而歪斜松垮的站立会给人以街头小痞子的感觉,而在给孩子们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必须辅助以相应的示范,仅通过单纯的语言讲解,孩子很难理解,处于直觉思维阶段的孩子,有相应的画面,就会使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增强。当然在示范时,为避免强化孩子对错误行为的记忆,我们会采用老师示范不正确的行为,孩子来展示正确行为的做法。

孩子在为老师纠错的过程中强化了对正确知识点的吸收。

在用语言为孩子们讲解时,我给儿童礼仪讲师们的第一个建议是用具有画面感的优美语言进行讲解。1.优美的语言

我非常希望孩子在童年时吸收到的是优美的语言,因此,讲师要极力避免为迎合孩子的表达,而退化到孩子的简单重复词汇表达结构中,那样孩子将无法从老师那里吸收更多的养分。比如我们会请小朋友站得“挺拔”,而不仅仅是“站直了,不能歪头”。我们通过示范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挺拔”,什么是“端正”。2.具有画面感的语言

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是非常容易被孩子吸收的。

仍然以站姿讲解为例,我们不会简单重复,站直,让你的头顶去找天花板。而是会说,现在我们都是一棵棵的小树,春天来了,快点吸收阳光的能量,我们要开始长个了,哇,小草也在努力呢,小狗也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该我们了,使劲向上长,太阳公公看到了,加油,我们继续长个,让它看看我们多么努力。太阳公公的眼神好像一条直线哦,它提着我的头顶往上长,哎呀,我的小肩膀帮倒忙了,什么是帮倒忙呢,就是原本想要帮忙,可是方法不对,反而更长不高了,小肩膀快点放下来,因为一耸肩膀脖子就变短了,没办法长个……

在这样的语言讲解之下,我们的“站姿礼仪”课程结束之后,孩子们居然不愿意下课,按照我们常规的理解,枯燥的站立最是乏味,但有语言的引导,孩子们的脑海中有明确的画面感,如同播放动画片一般,怎么会不喜欢。行为示范法

只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孩子很难理解,比如,教给孩子“尊长前、声要低”,那孩子还是仍然比较难于理解什么是“声要低”,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会通过“大声和小声”这样的方法,来练习什么是“大声”,什么是“小声”,我会说一句话,用不同的音量,让孩子了解音量不同而导致的感受不同,然后,我会继续示范,什么音量匹配什么场合。

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一句话:“你小点声”。可怜的是我们的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多小的声音算小,多大的声音算大。

在这个部分,其实我更想强调的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对家长和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你的教学和对孩子的培养是贯穿在生活中的,不只是课堂上而已。

举个例子,我班上的女孩子大多喜欢双腿并拢,不仅仅是课堂教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她们从来没有见过我豪放地分腿站立。

因此,我要说明的是行为示范,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具体展示,而是指自始至终的率先垂范。游戏教学法

有些礼仪贵在实践、并且需要练习,不是讲一下规则就能够学会。有时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理解了,可是我们的身体依然无所适从。

在“站姿礼仪”课程中,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孩子们很喜欢。

站姿游戏:走走停停

目的:让孩子将标准站姿常态化、标准化。

方法

①选择一个活泼可爱,具有韵律动感儿童歌曲。

②请大家站成一个圆圈。

③老师播放音乐,大家可以一边跳舞一边围圈行进。

④老师随机停止音乐,当音乐停止后,小朋友要第一时间面向老师呈标准站姿。最后一个站好的人就要表演节目。

⑤表演节目者的评价标准是:站姿不正确、方向不正确、最后一个站好、站好后摇晃不稳定。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强化了站姿规范,并且学会了让标准站姿生活化,随时都可以做到。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经常玩,然后,奇妙地发现,他们的站姿一天天在进步,在儿童礼仪教学中有长时间让孩子站立去训练吗?也有训练,但不多,更多的是我们希望将礼仪融入生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礼仪。

比如我们的坐姿游戏“营救小海豚”,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完成三分钟标准坐姿的强化练习,很多中国儿童礼仪教育协会的讲师把这个游戏带到了学校,甚至连中学生都玩得不亦乐乎。

如果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完成高强度的练习,这算不算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呢?事实上,我们在对孩子长期的监测教学中明确感受到了课堂成果,孩子们的仪态举止有了明显的变化。

在使用游戏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戏讲解需要简洁明了。

讲解拖沓时间过长就消耗了孩子想要玩游戏的积极性和乐趣,复杂、啰唆的讲解,常常会使一些孩子知难而退。因为听不懂游戏规则,就会觉得无趣,而有时并不是游戏无趣,是讲解得云里雾里一般。

第二,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游戏。

在开始游戏前,家长和老师务必以喜悦的心情积极地投入游戏,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发起者的状态,成人如果以旁观者姿态出现,孩子们通常会觉得是一个你都不觉得好玩的游戏,他们也会失去参与兴趣,成人如果以游离状态出现在游戏中,那种敷衍的姿态会让孩子也感觉无趣。

第三,游戏需要由浅入深。

一个游戏,最好能够有2~3级的难度,从最简单版本开始玩,熟练之后,略有升级,使游戏始终饶有趣味。任何一个游戏太简单,孩子们经常赢是无趣的;太复杂,孩子们经常输也是无趣的。因此,游戏需要在规则上有可控的难度标准。“儿童礼仪”课程中的每个游戏都有三级以上的难度,包括前面例举过的站姿游戏“走走停停”,这样的目的是适应不同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确保游戏始终有乐趣。

如果一个游戏有分级,就能够使游戏具有探索和实施的意义。

比如,我们儿童礼仪教学中有一个游戏“我爱大家”,这个游戏时训练孩子的手势礼仪,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动作的变化,动作标准度的变化来不断升级难度,从而使孩子们乐在其中,而老师因为游戏有难度变化,并能够始终保持游戏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头脑风暴法

每次当我说出这个教学方法后,都有人惊呼,这么小的孩子也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吗?殊不知在我们的“儿童礼仪”课堂中着力培养孩子的不只是规则,真正的礼仪源于思考,因此,我们常常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完成课堂纪律的制订和目标达成方案等。

知识链接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于20世纪40年代由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阿历克斯·奥斯本在其《Your Creative Power》中作为一种开发创造力的技法正式提出。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在1953年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后来,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英国英特尔试图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产生一个新观点,使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式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其本质是让参与者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使各种设想在教学活动中相互碰撞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儿童礼仪课堂中,我采用了不拘一格的方式来开展头脑风暴的教学,因为教学不是为了单纯适应孩子,而是成为一种能力的引领,带领孩子们进行更多、更深的探索。因为我所面对的课堂学员年龄的限制,我开始让孩子们用语言、绘画、拼音、涂鸦、粘贴等多种方式进行头脑风暴,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目前在儿童礼仪教学中实施的“头脑风暴”教学法是具有一定改善和适应性的。(1)需要提出一个问题,来广泛征求建议和想法。(2)选派一位小朋友做记录员,记录方式可以是绘画、拼音、文字、符号等适合孩子特点,并符合孩子接受能力的。(3)请小朋友们积极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追求每个孩子都发言参与,注重数量而非质量。(4)对所有的答案进行无关项删除,同类项合并,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参与进行,基于孩子们的特点进行参与,而并非直接操作。(5)对所有答案进行排序,从而使结论客观浮出。

当然,在组织头脑风暴教学中需要掌握以下核心要素。

第一,最大限度参与原则。

鼓励更多孩子的参与,在表达中培养自信,头脑风暴的最大好处就是老师不会随意对观点发出评判性意见,保持中立的鼓励。孩子们可以自由想象、天马行空参与其间。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偶尔会充当记录员。

第二,鼓励倾听。

极力鼓励孩子们倾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想法,其实这也是培养倾听礼仪的途径之一。

第三,广泛搜集答案。

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发表观点,尽量不让一个孩子游离于课堂之外。

第四,学会表达的语言。

在参与中,老师会通过对语言的适度重组和整理,让孩子完成一次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

第五,让答案客观浮出水面。

不加任何评论性观点,让答案在收集、删除、合并、排序之后自己浮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结论通常更容易被大多数认可。绘画教学法

在“儿童礼仪”课程实践的七年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属一个教学项目——“图说礼仪”,是请孩子们对每节课“熊猫礼仪”进行涂色,对涂色完全没有要求,老师在涂色前以熊猫的动作进行礼仪知识点的回顾引导教学,孩子们爱极了这个环节,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熊猫也是儿童礼仪课程的代言人,孩子们对它有特别的好感,憨态可掬的熊猫做着标准礼仪示范,非常可爱。

在七年儿童礼仪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画、涂鸦、染色都是孩子们至爱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仪态礼仪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绘画法,在“中餐礼仪”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手指画”。

绘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儿童最直接的、最自由的、最便捷的情绪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图画、染色、勾勒,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礼仪的感受。在此阶段培养创造力,培养他们传递想法观点的能力。

每一种绘画形式都引发孩子的课堂热情,并且在一笔笔的勾画中完成了对礼仪知识点的回顾。音乐教学法

在儿童礼仪课堂上从来都不缺少音乐,在孩子练习仪态时,我们会放让孩子身心愉悦放松的音乐,在孩子绘画时我们也会放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在音乐剧中,我们会请孩子们自己选择配乐和演唱歌曲,在礼仪知识点上我们也会运用音乐教学法。

例如,在教小朋友仪容礼仪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儿童歌曲的方式让孩子巩固礼仪知识,欢快的歌曲声中,我们将礼仪的种子埋在身体里。情景剧教学法

情景剧教学法是让孩子们的两颗珍贵的种子之一“主动性”获得发挥的最好方法之一,儿童礼仪教学通常会将儿童礼仪故事(纪亚飞著)改编为情景剧。我们会使每个孩子都承担一定的任务,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每个人都能够发挥所长,在情景剧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能力。

方法

①分配任务。我们通常会请孩子们自己来申请或者竞选,有导演、编剧、道具、音乐、歌曲等。

②分配角色。可以孩子自选,也可以轮流扮演。

③各司其职地进行准备工作,包括剧本的改变,场景的创意,集体制作道具,在老师帮助下选择音乐等。

④孩子们集体演出。

在整个情景剧的排演和表演中,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冲突解决等均获得了锻炼,而亲自演绎角色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精髓,通常我们都是以《儿童礼仪图画故事》为蓝本进行。儿歌教学法

儿歌的特点是语言生动、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简洁易懂,结合了词的韵律流动感,所以具有可以唱诵的特质。

儿童礼仪儿歌可吟可唱、章幅短小、结构单纯、节奏明快、童趣盎然,一首儿歌说明一个主题。它主要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听觉艺术,是活在孩子们口中的礼仪。它浓缩了礼仪知识的精华,运用儿歌这种教学方式方便儿童记忆。

比如,在手势礼仪教学中,我们就用儿歌《手势歌》进行礼仪知识讲解。

手势歌

四根手指并并拢

大拇指也靠过来

伸出小手邀请你

我亲爱的小伙伴

一根手指在发怒

永远不要伸出来

手掌指示才文明

礼貌修养在双手

在手势歌的讲解教学中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手势要领和规范动作,甚至这首礼仪儿歌也被很多礼仪培训师带到了企业内训课堂和成人礼仪课堂,可见朗朗上口、易读好懂的教学方式也很受成人欢迎。故事教学法

故事一直是伴随孩子们长大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我很难界定它为一种教学方式。故事简直就是伴随我们童年的美妙享受。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娓娓道来的语言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给孩子最珍贵的童年礼物,孩子们是如此喜欢依偎在您身边听故事,礼仪故事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美好,让他们感受自尊、自律、自信,他们自己会从中获得启发和蜕变,您完全不用唠叨。

每一个礼仪故事都有情节、冲突、隐喻、成长,孩子们可以用心感知。很多次,这些故事让孩子们充盈着感动、勇气和力量。每一次的成长都是那么无声无息却又分明存在。

儿童礼仪故事都充满了画面感,每一次孩子倾听似乎在观看一部电影,这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充满画面感和想象力。请您在讲故事时,投入感情,用美妙的语言使孩子听到那些“美丽画面”。(可参见附录“礼仪故事”)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使儿童礼仪回归生活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教学方法,我们一直希望学以致用,学即能用,对于礼仪教学而言,角色扮演就是让礼仪“落地”的最好方法。

在美国的幼儿教育领域,关于成人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干预,一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以埃里克森为代表,他们认为应当完全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妨碍幼儿创新能力形成。另外一种以马奇为代表,认为只有在成人的带领下,角色游戏才能真正有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成人要结合幼儿游戏的进程,通过启发、提问,帮助幼儿拓展游戏范围,通过鼓励和引导,加深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程度,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礼仪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引导是适合的,做一个鼓励和支持的人,不过分干预,但给予必要的正确的建议。比如我们在课堂上会请孩子们表演现代版的“弟子规”片段,并让孩子们自己来扩充情节,例如“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等,孩子们就以父母呼唤、询问、应答等来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让孩子感受换位思考最好的时机。因为在角色扮演中,老师不参与演出,仅作为支持者,孩子们扮演尊长或是父母等角色,扮演的过程就体会到了对方的心境,对于心智发展有促进作用。

心理社会能力是以共情能力为基础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自我探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称,俗称“心智”,是与知识、智力等“脑力”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人生的未来而言,心智的作用远远大于脑力的价值,角色扮演是非常好的促进心智发展的方法,在角色的情绪、故事的推进中感受和学习。手工活动法

在儿童礼仪丰富的教学方法中,还有很多是动手活动,比如礼物礼仪中的“做贺卡”环节,孩子们利用不同材料为妈妈做贺卡,然后学习递送和接受礼物的礼仪。比如微笑礼仪教学中,会用到“木鸡蛋”,一个个笑脸跃然在木鸡蛋上,代表着孩子的期许和美好的心境。在旅行礼仪中也会用到“编织手工”,通过编织一米线,让孩子们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