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3:50:30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制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848-7

Ⅰ.①中… Ⅱ.①国… Ⅲ.①脑血管疾病-防治 Ⅳ.①R7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2572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制  定: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总负责人:王陇德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9年7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848-7策划编辑:吴超责任编辑:吴超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陇德

副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伊龙 王拥军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宁玲

李天晓 李坤成 杨 弋 杨 莘

余 波 张允岭 张建宁 张 澍

武 剑 范一木 凌 峰 高培毅

崔丽英 彭 斌 程敬亮 焦力群

游 潮 蒲传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孙立忠

纪立农 杜怡峰 李秀华 李 玲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宋 彬

张世明 张 运 张苏明 张伯礼

张 素 张 通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生弟 陈 忠 苑 纯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 建

徐如祥 徐 克 高润霖 高 颖

郭晓蕙 黄东锋 黄 燕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曾进胜 谢 鹏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编写办公室(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永芳 王凌霄 王晓莉 石文焕

刘卫东 刘 玮 刘 超 孙 强

庄献博 闫 峰 齐 东 张江涛

张 红 张国锋 张 昊 李 健

陈 宇 陈荷红 陈 雪 岳 伟

郝继恒 姬晓昙 殷 萌 高春鹏

巢宝华 曹 雷 滕振杰简 介

脑卒中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是目前世界第三大死因,在所有心脑血管病死亡原因中,脑卒中居第二位。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脑卒中已经成为国民首要致死病因,疾病负担沉重,防控形势严峻。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随着工程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医师往往主要靠上级医师的传授、教材的学习、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获得经验来完成临床工作。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级别的临床证据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各学科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各种规范和指南。这使得对疾病的诊治不再单纯由个人经验决定,而是需要经过正确评价的科学证据和指南、规范来指导。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心脏病学、心血管外科学、内分泌学、影像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流行病学领域著名专家崔丽英、樊东升、高培毅、华扬、霍勇、吉训明、贾建平、姜卫剑、凌锋、刘鸣、刘新峰、励建安、缪中荣、蒲传强、孙宁玲、王陇德、王拥军、许予明、游潮、张苏明、张通、张允岭、赵钢、周定标、曾进胜等,历时2年的筹备,3年的编纂,经过二十余次的专家讨论会议,对每一章节进行认真修订,最终完成《规范(合订本)》的发布。《规范(合订本)》是在整合国内外各相关指南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路径等制定,目的是为我国各级医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帮助,实现全国各级医院对于脑卒中的同质化诊疗。同时,将本书做成口袋书形式更方便携带和查阅。《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合订本)》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的概述、健康指导、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内科、外科及介入干预、脑卒中康复与护理等七大部分,涵盖了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主要方面。面向从事脑卒中防治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和管理者,既体现了国际脑卒中防治的先进理念,也结合了我国的特殊的国情和实践,总结了众多专家和全国基地医院的具体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4月1.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

组 长 王陇德

副组长 崔丽英 高培毅 华 扬 姜卫剑

李天晓 凌 峰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蒲传强 王拥军 许予明

游 潮 张 澍 张建宁 张允岭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美萍 王文志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尹 岭 吉训明 孙宁玲

纪立农 严晓伟 杜怡峰 李秀华

李坤成 李 玲 杨文英 杨 莘

励建安 何 义 张力伟 张苏明

张 茁 张 通 张微微 武 剑

周定标 赵 冬 赵 钢 胡大一

洪天配 贾建平 翁建平 高 颖

郭 力 郭晓蕙 董 强 焦力群

曾进胜 缪中荣 樊东升 薛 蓉

霍 勇一、 概述(一)现状与指导意义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在可干预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尤为密切。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的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体系,普及适宜性技术,做到早发现和及时干预。(二)脑卒中预防的基本策略1.一级预防

指发病前预防。指导国民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特别是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通过早期改善其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2.二级预防

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3.三级预防

针对脑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预防或减轻残疾,促进功能恢复(图1-1)。图1-1 脑卒中三级预防策略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省、地市、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广泛开展脑卒中的防治、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规范干预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探索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工作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和综合性防治措施,形成跨学科防治协作机制,为相关专业多学科协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持续的、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脑卒中筛查防治门诊和脑卒中病区(单元)。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联合,逐步建立区域内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作服务网,实行双向转诊协作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二、 健康指导(一)健康生活方式1.戒烟(1)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2)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戒烟咨询、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性的认识。2.控制体重(1)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取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危险。(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目标为 18.5~23.9kg/222m,24.0~27.9kg/m为超重,28.0~32.0kg/m为肥胖。3.合理饮食

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4.体力活动

采用适宜个体的体力活动。(1)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运动强度,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2)成年人每周≥3次适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5.限制饮酒

不饮酒;饮酒者应适度,一般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减半,不酗酒。(二)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一般每年检查1次为宜。了解心脑血管有无异常;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高危个体应进行颅内外血管评估。发现异常应积极干预。对于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接受遗传咨询,评估脑卒中风险。(三)重视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早期症状:①突发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涎;②突发视力模糊或失明;③突发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④突发严重的不明原因头痛、呕吐;⑤突发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遗忘或记忆力障碍,尤其是伴有①至④项中任一症状时。出现脑卒中早期症状,不论时间长短应及时就医,以缩短院前延误时间。三、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一)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

针对40岁以上人群,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每一项1分)。

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或)心瓣膜病等心脏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2

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

8.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依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选择性进行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和适宜性技术干预。(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见图1-2。图1-2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病史采集:

主要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有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及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2)体格检查:

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颈部血管杂音及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2.实验室检查

根据其病史、体征及既往有异常指标提示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3.脑、颈部血管超声

脑、颈部血管超声包括颈部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脑、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执业人员应经过血管超声筛查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专门培训。4.其他筛查手段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如脑、颈血管超声发现有血管病变,可选择性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检查。四、 内科干预

针对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采取群体预防和个体干预的措施,及时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一)血压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应该接受脑血管评估,根据是否有脑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合理控制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早期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二)血糖管理

有脑卒中/TIA病史或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可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7%,但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年轻、病程短及无并发症的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三)血脂调控

定期检查血脂,异常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值。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

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根据危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目标值<2.07mmol/L;其他患者LDL-C<2.59mmol/L。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注意肌痛等临床症状,监测肝酶和肌酶变化。对于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四)急性期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应严格遵循溶栓时间窗及适应证治疗;在治疗时间窗内,首先考虑静脉溶栓,如不适合,经严格评估后可进行动脉溶栓;溶栓治疗须在具备溶栓条件的医院进行,医院对溶栓进行组织化管理,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多学科合作,缩短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溶栓须由具有医师资质且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指南规范实施。1.静脉溶栓

适应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小时内,推荐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动脉溶栓

患者接受动脉溶栓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临床症状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血管造影显示闭塞特点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病变。②前循环卒中治疗时间窗在6小时以内;后循环缺血治疗时间窗为12小时内。③靶血管为大血管闭塞(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及M2段等)。(五)抗血小板治疗

1.推荐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根据Framingham量表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6%~10%)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2.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的二级预防,要加强科学的危2险分层及分层管理(Essen评分或ABCD评分)。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以作为首选药物。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3.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脑出血的风险,在血压控制稳定后(<150/90mmHg)应用。(六)抗凝治疗

1.对于房颤不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的患者,根据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估和患者意愿,结合当地医院是否具备抗凝监测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如有抗凝适应证,应常规进行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新一代抗凝药物沙班类有不用监测INR的优点。

2.对于既往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TIA病史的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颈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

3.对于脑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七)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强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脑卒中病程各阶段的症候动态变化遣方用药。(八)其他1.降纤治疗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2.扩容治疗

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对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心功能状况。五、 外科干预(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通过外科手段使管腔重新通畅,并防止栓子脱落及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卒中发生。1.CEA手术适应证(1)在6个月内有过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TIA的中低危外科手术风险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50%,并经过DSA证实,预计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6%,应首选CEA。(2)无症状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70%,须结合患者的合并症情况、预期寿命及其他个人因素来讨论分析手术的利弊,谨慎实施手术。(3)血管条件不适合介入治疗的高龄患者,首选CEA。2.CEA应遵循的原则(1)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要全面评估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处理。(2)对于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如果没有早期血管重建术的禁忌证,应尽早干预。(3)围术期应给予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术前术后建议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4)围术期依据个体差异控制血压,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记录神经系统检查结果。(5)建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1个月、6个月、每年进行无创性影像学检查评估,包括颅内外动脉功能情况。(二)血管搭桥术1.血管搭桥术适应证(1)TIA或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频繁发作,遵循指南内科治疗无效,导管血管造影证实有相关血管狭窄≥70%,不适宜行血管内治疗或经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无法再次行血管内治疗者。(2)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动脉闭塞症(烟雾病),各类炎症性闭塞,或其他原因导致颈动脉闭塞的慢性期,如慢性外伤性颈动脉闭塞。(3)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手术行动脉孤立术,需临时或永久阻断血管者。2.血管搭桥术应遵循的原则(1)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拟行血管重建前,建议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病变局部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行脑血流动力学评价,了解存在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情况。(2)术前需考虑受体血管与供体血管管径及血流量的匹配;如无合适原位供体血管,可考虑移植血管旁路手术。(3)严重高血压合并广泛脑小血管病变者,不推荐行搭桥术。(4)有严重的心、肝、肾、肺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及癌症等全身其他疾病,经严格评估后不宜手术。(5)对于已行动脉血管搭桥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诊。(三)动脉瘤夹闭术1.动脉瘤手术夹闭适应证(1)低风险病例,如年轻患者,位于前循环的小动脉瘤首选夹闭术。(2)症状性动脉瘤直径>7mm,或年龄<70岁的健康患者偶然发现的直径>10mm的动脉瘤,无明显禁忌证,为降低脑卒中风险应该给予处理。(3)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处理。(4)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的结构、生长情况以及基因易感性和家族易感性等)者应积极干预。2.动脉瘤手术夹闭应遵循的原则(1)巨大动脉瘤及瘤颈瘤体比较大的动脉瘤应综合考虑外科治疗途径。(2)偶然发现的直径<5mm未破裂动脉瘤可采取保守治疗。(四)血肿清除术

1.血肿清除术的基本要求(1)患者处于脑疝早期或前期,特别是小脑出血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致脑积水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2)CT见大面积脑出血和水肿,中线结构侧移≥5mm,基底池受压。

2.应根据患者意识、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进展、年龄及全身综合情况等因素确定是否手术。(五)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破入脑室、脑积水、伴神经功能继续恶化或脑干受压时可考虑行脑室穿刺引流术。在出现脑室内出血时可以同时使用溶栓药物作为脑室导管的辅助手段。(六)其他1.微创治疗

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病例。微创治疗包括立体定向穿刺或内镜血肿清除术。(1)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脑深部出血。(2)脑室引流对出血铸型者效果不佳,可首选微创治疗。(3)对于出血量较多的血肿应慎用微创治疗。2.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和治疗(1)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 GCS评分≤8,出现小脑幕疝的临床表现、严重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脑积水,建议在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基础上保持脑灌注压在50~70mmHg。(2)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六、 介入干预(一)介入干预治疗适应证1.颈动脉支架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无创性影像检测发现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70%或经导管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50%,血管内操作中低危险者,CAS可作为CEA的候选措施。(2)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导管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70%,当CEA手术风险高但血管内操作中低危患者,首选CAS治疗。(3)对于颈部条件不适合CEA,或CEA难以到达病变部位的症状性重度狭窄患者,某些肌纤维发育不良患者、大动脉炎稳定期有局限性狭窄患者、CEA术后再狭窄患者,以及放疗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根据病情首选CAS治疗。2.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显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程度>70%,另外一侧发育不良或完全闭塞。3.锁骨下动脉狭窄(1)血管造影证实狭窄>70%,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证实有“盗血”现象,具有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2)血管造影证实狭窄>70%,具有明确患侧上肢缺血症状。4.颅内动脉介入治疗(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造影证实狭窄>70%,规范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2)缺血性卒中急性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3)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当外科干预风险很大时,如高龄或者伴发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解剖位置不利于手术(如后循环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栓塞术;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应采取联合治疗,如动脉搭桥术加邻近的责任血管栓塞术。(二)介入干预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介入干预治疗须由具有资质的医师接受神经介入培训后,严格按照指南操作规范进行。

1.推荐动脉支架围术期进行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周期取决于支架材料类型和目标血管。

2.严格动脉支架实施的危险因素控制和合并症治疗。

3.推荐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记录神经系统检查结果。

4.建议术后1个月、6个月、每年进行影像学随诊,包括对侧血管及全脑血管情况。七、 脑卒中康复与护理(一)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对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1.脑卒中功能障碍的康复(1)运动功能障碍

● 肌力训练:适当的肌力强化训练,可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

● 痉挛的防治:全身性肌肉痉挛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痉挛药物;局部肌肉痉挛患者,建议使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患者可采用特定感觉和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感觉能力。(3)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推荐认知训练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治疗来改善情绪障碍。并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4)语言交流障碍: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5)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能够安全、充分、独立地摄取足够营养及水分。(6)尿便障碍:在膀胱、直肠功能评价基础上,为尿、便障碍患者制订和执行膀胱、肠道训练计划。

2.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骨质疏松、压疮、关节挛缩、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继发障碍,针对不同障碍进行预防和康复治疗。

3.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持续功能训练、家庭和社会支持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4.其他康复措施康复工程、手术矫形、中医疗法是脑卒中后常用康复技术。(二)脑卒中护理

脑卒中护理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肢体瘫痪的护理

防止坠床、跌倒、烫伤;注意良肢位摆放;预防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意识障碍的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维持正常尿、便功能。3.吞咽障碍的护理

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决定经口进食或鼻饲喂养。4.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

通过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5.语言交流障碍的护理

采用交流板和肢体语言进行有效交流。6.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维持肺与呼吸道功能,促进痰液排出;正确喂养,预防误吸;有关器具消毒、口腔护理。7.压疮的护理

衣物平整、体位变化、气垫床使用等可预防压疮;对已出现压疮者进行评级、换药。8.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早期下床活动和床上主动肢体运动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应抬高患肢、制动。9.大便管理

每日给予充足的水分,可增加粗纤维食物,养成每日或隔日排便习惯。10.泌尿系统的护理

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定期更换导尿管与引流袋。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27.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4):282-288.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22):862-868.

[8]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24.

[10]Morgenstern LB,Hemphill JC 3rd,Anderson C,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Stroke,2010,41(9):2108-2129.

[11]Bederson JB,Connolly ES Jr,Batjer HH,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a special writing group of the stroke counci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troke,2009,40(7):994-1025.

[12]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Stroke,2011,42(1):227-276.

[13]BrottTG,Halperin JL,Abbara S,etal.2011 ASA/ACCF/AHA/AANN/AANS/ACR/ASNR/CNS/SAIP/SCAI/SIR/SNIS/SVM/SVS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executive summary.Stroke,2011,42(8):e420-e463.

[14]Komotar RJ,Mocco J,Solomon RA.Guidelines for the surgicaltreat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e first annual J.Lawrence pool memorial research symposium —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ofcerebral aneurysms.Neurosurgery,2008,62(1):183-194.2.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组 长 许予明

副组长 王文志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少石 王伊龙 王运超 王 涛

方 慧 尹 岭 刘 凯 李玉生

李亚鹏 李 博 杨 弋 吴 波

何 俐 宋 波 张彦周 秦贵军

高 远 唐洲平 谈 颂 陶永丽

彭 斌 韩凯昊 童绥君 楼 敏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地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等。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一、 高血压【指导规范】

1.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2.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表2-1)(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3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3.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龄≥65岁的老年人收缩压可根据个体情况降至<150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表2-1 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危险分层标准注:①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②危险因素:年龄≥5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③靶器官损害: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④临床相关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

4.对于正常高值血压者(120~139/80~89mmHg)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慢性肾衰,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5.需要降压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若能有效降压,各类降压药物均可以降低卒中风险。【证据】

1.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5.2%,其中男性26.2%,女性24.1%。高血压目前的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测量非同日血压3次,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SBP≥140mmHg且DBP<90mmHg定义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35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1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3种方法。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此方法仍是目前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标准方法和主要依据。动态血压监测通常由自动的血压测量仪器完成,测量次数较多,无测量者误差,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并可测量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既可更准确地测量血压,也可评估血压短时变异和昼夜节律。家庭血压监测通常由被测量者自我完成,也可由家庭成员等协助完成,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因为血压测量在患者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故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家庭血压监测还可用于评估患者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血压的长期变异或降压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2.为进一步指导高血压诊断和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及临床相关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的危险分层,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3.亚太队列研究(APCSC)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的卒中、冠心病事件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在西方高血压人群中,卒中与心肌梗死发病率比值为1∶1,而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这一比值高达5~8∶1。这提示与西方高血压人群相比,我国高血压人群中卒中风险更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4.对于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人群,若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慢性肾衰,应采取积极地降压药物治疗。一项包括16项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与使用安慰剂者比较,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取积极的降压药物治疗可使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2%。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HYVET实验显示,对于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

5.大量临床试验证明,降压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卒中。一项包括31项随机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与未使用药物治疗相比,降压治疗能使卒中风险降低32%(95% CI 25%~39%)。另一项Meta分析对基线血压>140/90mmHg的受试者使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进行了卒中风险评估,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组相比,噻嗪类利尿剂(RR 0.63;95% CI 0.57~0.71)、β-受体阻滞剂(RR 0.83;95% CI 0.72~0.9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RR 0.65;95% CI 0.52~0.82)和钙通道阻滞剂(RR 0.58;95%CI 0.41~0.84)均能降低卒中风险。一项包括13项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可降低致死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降压药物治疗对卒中预防有明确的益处,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某一类降压药在卒中预防方面优于其他药物。二、 糖尿病【指导规范】

1.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对于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包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耐量试验。

2.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应当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使体重减轻7%;同时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运动(如步行)150分钟。

3.糖尿病控制目标应做到控制目标个体化,推荐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6.5%;对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或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建议HbA1c目标<8.0%。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应采取包括改进生活方式、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首先应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起始药物治疗首选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无效者,应联合二线降糖药物,即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IV,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如果药物最大耐受剂量治疗3个月仍不能达到或维持HbA1c目标值,应加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受体激动剂或胰岛素。

5.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应该<140/90mmHg,治疗方案应优先使用一种ACEI或ARB类降压药。

6.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糖尿病合并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5.6mmol/L)患者应使用贝特类药物。不推荐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卒中。【证据】

1.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为9.7%(男性为10.2%,女性为9.0%)。以此推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患者约4310万,城市患者约4930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病年龄更低,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均有增加;我国的大庆糖尿病队列通过23年随访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其中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包括降压、抗凝等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几率。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公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该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2-2、表2-3),并提出了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标准(表 2-4)。表2-2 糖尿病诊断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异常。表2-3 糖代谢状态异常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表2-4 成年人糖尿病危险因素注:>18岁的个体,具有以上任何一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3.一项关于糖尿病筛查起始年龄和频率的成本—效益分析指出,普通人群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在30~45岁之间开始,若未发现糖尿病建议其每3~5年复筛。较普通人群,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升高;随着个体具有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发病年龄降低,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HbA1c检测和糖耐量试验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筛查中有重要意义。

4.Funagata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均提示,IGT患者卒中风险明显增加。并且有研究显示,IGT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5.制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时应当个体化,考虑的因素有糖尿病持续时间、预期寿命、病情严重程度、脑血管病或者微血管事件、低血糖意识障碍和患者的诉求等。有研究表明,非空腹血糖控制达标(<10mmol/L)比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对降低HbA1c更重要。

NDR研究显示,相对于较高的HbA1c控制目标,HbA1c<7%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UKPDS研究显示,强化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7.0%vs.7.9%,P<0.0001),强化治疗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卒中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DVANCE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血糖控制组比较,强化血糖控制组(HbA1c<6.5%)微血管事件(如肾病、视网膜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是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降低。VDTA的亚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病程较长、既往合并严重低血糖病史或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强化降糖治疗的风险大于获益,建议其采取宽松的HbA1c目标(<8%)。

6.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研究表明,完善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1型糖尿病人群HbA1c下降0.3%~1.0%,2型糖尿病人群下降0.5~2.0%。

对早期及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线药物。UKPDS研究提示,与饮食控制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2%、42%、36%;在血糖控制程度相似的情况下,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病率的效果更为显著。

一项关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药不能控制血糖时,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另外一种非胰岛素类降糖药均可使HbA1c降低0.9~1.1%。

7.强化降压(SBP<130mmHg)可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HOPE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33%;LIFE研究显示,ARB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21%。

8.HPS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24%。CARDS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10mg/d能够使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病风险降低48%。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贝特类药物治疗与卒中风险降低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卒中患者中可以降低致死性卒中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他汀的基础上联合一种贝特类降脂药,并不能使卒中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三、 血脂异常【指导规范】

1.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

2.根据个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程度(表 2-5),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首要干预靶点,采取不同强度干预措施。表2-5 中国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mmol/L(mg/dl)]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对于ASCVD极高危者LDL-C目标值应<1.8mmol/L;高危者LDL-C目标值应<2.6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目标值应<3.4mmol/L。

4.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他汀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或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

5.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应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 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证据】

1.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临床日常工作检出,人群的常规健康体检也是血脂异常检出的重要途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①有ASCVD病史者;②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③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④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2.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为 4.50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4.9%;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平均为1.38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13.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平均为 1.19mmol/L,低 HDL-C血症的患病率33.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年呈大幅度上升。以TC或LDL-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亚太组织合作研究项目通过对亚洲人群352 033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卒中发生率就增加25%;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

评价ASCVD总体危险是血脂异常治疗决策的基础,不仅有助于确定血脂异常患者调脂治疗的方案,也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订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ASCVD总体危险。《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参考国际范围内多部血脂相关指南和不同血脂水平的中国人群ASCVD发病危险的长期观察性研究结果,对我国人群血脂成分合适水平及异常切点提出相关建议(表2-5),同时制订有效的ASCVD危险评估方法(图2-1)。已诊断ASCVD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①LDL-C≥4.9mmol/L(190mg/dl)。②1.8mmol/L(70mg/dl)≤LDL-C<4.9mmol/L(190mg/dl)且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具备以上情况的个体,按照LDL-C或TC水平、有无高血压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个数,将ASCVD 10年发病平均危险按<5%,5%~9%和≥10%分别定义为低危、中危和高危。

临床应根据个体ASCVD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提倡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而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极高危者LDL-C控制在<1.8mmol/L;高危者LDL-C控制在<2.6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控制在<3.4mmol/L(表2-6)。常用的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他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可以减少肝脏中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卒中风险,目前已经成为降低LDL-C水平,预防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一项纳入61个研究、共187 038名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的Meta分析汇总分析了各类他汀在总体人群中(包括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群)的疗效,结果显示在一级预防人群中,长期的他汀治疗可使首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2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