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第八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8:57:3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德武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第八版)

会计学(第八版)试读:

前言

本书是按照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教材建设方案编写的、供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的有机统一。本书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来构建会计学内容体系的。从逻辑关系看,第一章对会计系统进行了总体描述;第二章至第九章着重讨论了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生成出来的,在内容上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第十章至第十三章着重讨论了会计信息的加工利用系统,在内容上涉及会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

本书是全体执笔者愉快合作的结果。执笔者多次对编写大纲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初稿完成后相互之间进行了传阅。最后由主编赵德武对全书进行统纂、修改和定稿。具体分工是:第一章、第十章由赵德武执笔;第二章、第六章由冯建执笔;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由付代国执笔;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由张力上执笔;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由彭韶兵执笔。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和会计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疏漏乃至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8年3月20日于光华园第一章会计系统

学习目标

今天,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在本书的开篇中,请将注意力集中在:(1)明确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会计历史变迁中的重大事件,深刻认识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2)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结构和功能,根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会计信息的用户及其需要,会计系统能提供什么信息;准确理解有用信息的标准;了解会计人员从事的职业,深刻认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般了解计算机在会计中的作用。(3)掌握会计的概念结构及其要素构成;理解会计目标是会计概念结构的最高层次;掌握会计假设的内容及其意义;掌握并熟练运用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着重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会计的基本程序和会计信息生成的主要方法。第一节会计透视

会计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完善向完善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早期会计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了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必须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有效的反映,取得必要的核算资料,据以控制生产过程,实现预定目标。正是这种客观需要,会计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计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一些具有现代色彩的会计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就出现了专职会计。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的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出现了“会计”一词,并设有专门核算周王朝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定期对宫廷的收入支出实行“岁计”“月会”。

我国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本期结存,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计算方法,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二、复式簿记

尽管早期的会计概念已经孕育了现代会计思想,但仍不足以形成现代会计。会计学家认为,现代会计始于15世纪的复式簿记。换言之,复式簿记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

复式簿记诞生在地中海沿岸,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11世纪,阿拉伯数字取代罗马文字,使记账变得清晰;11世纪至13世纪,十字军东征战争使意大利沿海城市成为与东方贸易的联结中心;航海业的发展为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商业贸易对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因此,复式簿记诞生了。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Luco Pacioli)在《算术、几何与比例的概要》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复式簿记,为推动复式簿记在欧洲和全世界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巴其阿勒被公认为“现代会计之父”。著名诗人歌德赞颂复式簿记,称:复式簿记乃人类智慧之绝妙创造。

这一时期,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提供有关资产、负债情况的信息。簿记不仅反映企业经营业务,也反映业主个人的业务。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尚未出现。同时,会计还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三、工业革命

复式簿记产生以后,从15世纪到18世纪是会计发展的停滞时期。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商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中心从意大利向英、法等国转移,复式簿记也从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这一时期,会计核算以内部管理为主要目的,很少向外提供信息;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个体、合伙经营的商业业务,不需要复杂的会计技术;会计期间假设得以形成,有的企业按年度计算损益。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会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直到19世纪后期,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活动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进步。工业制度的建立和设备的大量采用,提高了企业长期资产的比重,长期资产的成本化要求促进了系统折旧方法的产生。股份公司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要求把业主投入的资本和投入资本的报酬加以区分。会计实务中逐渐形成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思想,损益表开始成为正式的对外报表。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逐渐提高,正确分摊费用和计算成本成为会计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会计的发展,公共会计师职业开始兴起,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皇家特许会计师协会。

这一时期,会计的目的仍然以内部管理为主;会计的内容从商业活动业务为主转向工业业务为主;持续经营假设得以形成,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得以建立;在会计实践中,不仅重视资产负债表,而且也重视损益表。四、会计分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从20世纪20年代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营组织形式。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经营活动基本上由股东集团聘任的经理来控制,这时,会计不再局限于为企业主服务,而要考虑企业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传统会计逐渐发展成为主要向外部有利害关系者提供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定期提供一套通用的财务报表,以便会计信息用户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遵循一整套关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公认程序。

二战以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迫切需要会计不仅要能反映过去,而且要能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对应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为主,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灵活,方法也多种多样。

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会计进入了成熟时期。

此外,这一时期,会计领域不断拓宽,新的会计分支不断出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税收会计和政府会计得以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动摇了财务会计的许多重要基础,由此形成了通货膨胀会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社会福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会计领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会计迅速发展起来。五、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现代会计学家一般将会计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系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会计数据载体从纸张转向磁介质和光介质;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从草稿纸、算盘转向计算机;会计信息输入输出的方式从低速单向传递变为实时双向交流,互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使每个人都具有了相同的获得信息的条件。六、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会计采用中西并存的会计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计工作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会计制度司。会计制度司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多种统一的会计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和规章,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改进。1958年以后,我国会计工作进程受阻。“文革”期间,会计制度被废除,会计机构被撤并,会计工作遭到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会计法律、规章,会计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加强,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经纪律松弛,数字不实,账目不清,监督不力。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下称《会计法》)。《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会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会计法》进行了部分修改。

1992—1993年,我国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场改革被誉为“会计风暴”。其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了记账方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这是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的转变,标志着我国会计走向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为我国企业引进外资、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制,加强会计工作,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的再次修改和发布,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同时,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行贷款等越来越多,从而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被提到议事日程。“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和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收入、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

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为了克服行业会计制度的缺陷,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是一个跨行业、跨经济成分,融准则和制度于一体,统一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影响贸易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度削弱,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推动着经济领域中包括会计标准在内的各种标准、制度的国际趋同;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广泛的领域、更多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产品。

基于以上原因,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条具体准则,规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会计准则等交叉奠定了基础。对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二节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本节主要讨论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会计信息的用户及其需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职业、计算机在会计中的作用。一、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感受或者亲自面对各式各样的决策问题,比如AC米兰俱乐部决定是否购买足球明星马拉多纳、你决定学会计学专业还是财务管理专业、公司经理决定在沿海建厂还是在内地建厂、公司采购人员要考虑从A公司还是从B公司购买原材料、公司董事会决定是否增加股利、你是否准备投资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

面对决策,谁都希望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决策的正确性不仅取决于决策者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取决于是否占有充分而可靠的信息,因此,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需要的信息来自许多方面,会计是经济决策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旨在提供有助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有其特定的目标、结构和功能。(一)会计系统的目标

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朝着自己的目标运行的。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方向,也是连接外部环境和会计系统的纽带。一方面,会计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另一方面,会计系统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因此,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提出重新选择和调整会计目标的需要,会计目标的调整又会引起整个会计系统的相应变化。所以,会计系统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开展活动,根据这一目标的要求发挥功能。一个简单的例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琼民源”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出台。这种通过会计系统的调整,既满足了信息用户的需要,也适应了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

第一个目标是提供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生产能量,而是生产信息,用以满足信息用户做出经济决策的需要。会计生成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即以货币形式表达的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年在其《基本会计理论》中指出:“会计就是为了使信息用户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输经济信息的过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1970年发布的第4号公告中认为:“会计的功能在于提供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主要具有财务性质),以便于做出经济决策。”

第二个目标是加工利用信息。会计将财务信息加工转换成综合信息,同时也利用综合信息参与经济管理。会计的这一目标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以上两个目标中,提供财务信息是会计系统最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标,加工利用信息是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在提供财务信息目标的基础上,会计系统目标的扩展。随着现代会计的发展,会计加工利用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二)会计系统的结构

会计系统的目标决定会计系统的结构。会计系统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的有机统一。换言之,会计系统由信息生成和信息加工利用两个子系统构成。

信息生成系统是以货币形式,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信息处理程序,采用一系列信息生成方法,反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提供信息用户做出经济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是由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输入的是反映经济过程的各种数据资料,然后在会计的账簿系统中进行加工处理,即对各种经济数据通过记账、算账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提炼,经过加工处理,原始数据资料被转换成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最后以财务报告的方式提供给信息用户。此外,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对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做必要的修正。财务会计主要是一个信息生成系统。

信息加工利用系统是根据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所提供的基本财务信息,结合其他信息,进一步分析加工,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综合(高级)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主要是一个信息加工利用系统。(三)会计系统的功能

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加工利用系统的目标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一样。

信息生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反映经济过程。这一功能是通过收集经济数据资料并将它转化为财务信息的过程来实现的。所谓反映经济过程就是以货币形式,如实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过程及其结果。

信息加工利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经济管理。这一功能是通过会计加工利用信息来实现的。会计参与经济管理主要是会计利用综合信息规划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经济活动,评价经济业绩。在这里,规划经济前景,就是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前需要对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估计,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目标以及企业各种经济资财的各种备选用途做出合理的选择;控制经济活动就是根据预定的经济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约束和调节,发现并纠正偏差,以便实现预定目标;评价经济业绩就是利用会计信息,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判断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成绩的大小,借以考核企业业绩和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通过收集、存贮、传输和加工会计数据,输出财务信息,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并利用加工后的信息参与经济管理。现代会计学就是研究财务信息处理的一门科学,它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现代会计科学的知识体系。二、信息用户及其需要

我们已经知道,会计信息生成系统主要生成财务信息,反映经济过程,满足信息用户做出决策的需要。那么,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究竟生成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呢?这首先取决于信息用户及其需要。(一)会计信息的用户

会计信息的用户是多种多样的。按其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分为外部用户和内部用户两大类。

外部用户泛指企业外部的人士和组织,它又可分为与企业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外部用户和与企业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外部用户。前者如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后者如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等。外部用户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便做出投资、信贷和其他决策。

内部用户是指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经理,计划、财务、人事、供应、市场营销、技术等方面的管理人员,甚至企业车间的负责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会计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销决策、薪酬决策、股利分配决策等。(二)信息用户的需要

信息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并非都由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生成出来。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有其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在: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单位表述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是近似计量的结果;会计信息反映的是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结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要花费代价。这些特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生成系统不能提供用户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而只能提供他们需要的基本财务信息。

从经济内容看,基本财务信息包括:(1)有关企业经济资财的信息。企业经济资财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利用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2)有关企业经济资财要求权的信息。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经济资财有要求权,会计应提供有关企业经济资财要求权的信息。(3)有关企业经济资财、经济资财要求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企业经济活动会引起企业经济资财、经济资财要求权发生变动,有关这些变化的信息可以说明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

所以,会计人员既要了解信息用户及其需要,又要明白会计信息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会计应该搜集哪些数据,以及如何加工和处理这些数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供给。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用户需要什么质量的信息呢?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回答的问题。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直接体现了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表明了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由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人员遵照执行。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涉及八个信息质量标准,它们是:(一)可靠性

会计信息以及会计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因而是可靠的。它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应当是可以验证的,即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对象的处理应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果;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持公允立场,不偏不倚。(二)相关性

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用户的经济决策相关,以减少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它要求: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要得到满足。具体地说,会计核算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关性意味着会计信息与决策更为相关,于决策更为有用。(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不仅可以扩大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效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四)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具体要求:①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②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可比性,既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可以制约和防止利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变更来弄虚作假,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五)实质重于形式

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往往存在着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形。实质重于形式,就是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看其法律形式。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1998年以后陆续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多次提到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我国对上市公司某些重大案例进行判断时,也多次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六)重要性

会计应当提供对信息用户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它要求:会计核算对于重要的经济事项,应当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报表中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经济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合并,简化反映。遵循重要性原则,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增强信息效用。(七)谨慎性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会计对收入、费用和损失的处理所采取的谨慎态度,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映。它要求:在有几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宁可采用资产低估、利润少计的方法,而不采用资产高估、利润多计的方法。谨慎原则有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八)及时性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它要求:凡是在某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延也不得提前;结算业务要及时办理;财务报表要及时编报。及时性附属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及时的信息就是不相关的信息,因而也是无用的信息。四、会计职业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三大职业: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遵守职业道德。(一)企业会计

大多数会计人员服务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如公司、工厂、商店、宾馆等。企业会计主要有以下分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

财务会计主要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控制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反映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据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报告既可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企业外部用户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需要。政府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从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要求证券上市公司上报或者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报告以财务信息为基础,可以看成是财务会计的延伸。财务会计的另一个延伸是税务会计,其主要目的是根据税法要求,调整财务会计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使之成为应税利润,并据以申报和缴纳税款;另一个目的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税负最低,即税收筹划。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旨在针对企业管理上编制计划、做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呈报管理信息,直接参与决策控制过程的会计。管理会计一般由成本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责任会计四大部分构成。成本会计是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计算、报告、分析产品单位成本和总成本为目的的会计。决策会计是以为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提供信息,并直接进行备选方案优选为目的的会计。控制会计是以编制各种费用预算,制定各种成本目标,并根据这些预算或目标,控制、报告和分析成本情况为目的的会计。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经济业务和作业中所承担的责任为对象,以归集、报告、分析各部门履行责任情况为目的的会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专职的机构和人员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核检查活动。重点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审计结果仅供企业内部使用,不作为对外报告的依据。(二)非营利组织会计

会计人员除服务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外,也服务于各种非营利组织,如学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以及各种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会计在习惯上也称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非营利组织一般通过预算控制各种收支,而其中的会计又以反映控制这些组织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为目的,所以又称为单位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相对应的是总预算会计,即反映和控制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两者统称预算会计。(三)注册会计师

与律师、医师一样,会计行业中有一个以向当事人提供专业性服务、收取报酬为业的群体,即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其主要审计业务是: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业务。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对委托人不得偏袒,才能获得会计信息用户的信任。注册会计师还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如担任会计顾问、提供管理咨询、代理纳税申报、协助企业拟订合同、章程和其他经济文件等。我国实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应当加入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由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合伙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责任。合伙人对会计师事业所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地方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资格考试,支持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业务,维护其合法权益。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检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88年,全球性的注册会计师团体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近年来,一些国家出现了注册管理会计师,并组成全国性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团体。

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和指导。(四)会计人员资格与职业道德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执业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五、计算机的作用

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也称会计电算化。会计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的操作,是会计发展的革命性进步。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它是由会计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系统运行规范等要素组成的。在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人员主要从事会计数据的录入,会计数据审核、控制和使用,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组织和维护。因此,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计算机硬件是进行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存储、传输和输出的各种电子、机械设备。输入设备如键盘、光电自动扫描输入装置、条形码扫描装置等,数据处理设备即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如磁盘机、磁带机等,传输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电话机及电缆、光缆等,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前者如中、西文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后者是专门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应用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系统运行规范是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和控制程序,如硬件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操作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系统安全制度等。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在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其实质是将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计算机化。因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来看,首先,它们都以会计信息处理为目的,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引起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一些变革,但并不动摇会计信息处理的基础,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采用的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等方法同样适用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其次,在基本功能上,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一样,都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收集记录数据的数量更大、速度更快,信息加工处理更迅速,信息输出也更加丰富多样。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也有许多区别,这些区别使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①在运算工具上,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以算盘、计算器为运算工具,计算速度慢,出错率高,且不能存储计算结果。计算机信息系统采用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数据处理过程由计算机程序控制,自动完成,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并可以储存大量运算结果。②在信息载体上,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会计信息载体是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纸介质,这些会计信息不需要经过任何转换便可直接查阅。计算机会计系统下的会计信息以各种数据文件的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中,这些磁介质、光介质中的会计信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具有体积小、易保管、复制快等优点,当然也容易被删除或被更改,甚至损坏或丢失,所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尤为重要。③在表达方法上,手工会计系统主要用文字和数字表达。计算机系统下,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存储,大量信息用代码表达,如常见的会计科目、部门、职工、产成品、材料、固定资产、主要客户等需要以适当的代码表达,这虽然便于计算机处理,但不便于直接阅读和利用。因此,科学设计代码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④在信息处理方式上,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改变了手工会计系统由许多人分工协作完成记账、算账、编表的工作方式,改变了通过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和账表核对的保证记录正确性的工作方式,各种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便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记账、算账、编表及部分分析工作,许多人分工完成的工作由计算机程序集中完成,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由计算机程序自动予以保证;利用计算机进行批处理和实时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缩短了会计结算的周期,可以做到月核算、周核算甚至日核算,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和年报;会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实现一数多用、充分共享、联机快速查询和远程数据交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辅助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扩大了会计信息的应用领域。这样,会计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因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导致了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深刻转变。⑤在运行环境上,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通信设备等精密设备要求防磁、防震、防尘、防潮等,系统环境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直接从手工处理过渡到计算机处理,中间跨越了以卡片穿孔为录入方式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会计数据处理阶段。总体上看,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较快,但不平衡,将计算机用于辅助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还很有限,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还相当缺乏。我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任重道远。第三节会计信息的生成一、会计信息生成的前提——会计假设

会计赖以活动的客观经济环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估计。为了避免判断和估计的随意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做出普遍认可的假定,这些假定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和计量单位上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活动进行了限制。(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对会计信息生成活动的空间范围的限定。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一个单位要想运用会计为之服务,它必须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包括:进行特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执行特定社会职能的机关事业单位;具有独立资金并能单独核算生产经营成果的企业内部单位或拥有自己的收支、并能单独核算事业成果的机关事业的内部单位;由若干独立企业组成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或企业集团。

会计核算遵循会计主体假设,有利于把会计主体与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自身的财务收支严格区分开来,有利于把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活动严格区分开来。这样,会计只是计量和报告特定主体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结果,从而正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投资人所负的受托责任,明确了处理各种会计业务所应持有的立场。(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存在没有时间限制,可以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生产的连续性是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的普遍规律,生产经营过程构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但企业总要经历新陈代谢的变化过程,从而出现持续经营、间断经营和结束经营的情况。这种不确定性给会计处理带来了困难。因此,会计中提出了持续经营的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时间无限性的规定。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连续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结果。会计计量特别是资产的计价、费用的分摊、收益的确定都必须按持续经营的观点处理,除非企业已经破产,否则都不应建立在企业即将破产清算的基础之上。

会计核算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能够合理解决企业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费用与成本的分配问题。(三)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是将企业川流不息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分期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定期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和成果。

会计期间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是对会计核算时间有效性的规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存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而会计信息用户又需要得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所以,有必要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会计期间假设。我国会计期间采用的是公历历年制,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会计核算遵循会计期间假设,有利于分期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有利于采用特殊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划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计量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经济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度量本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差异带来了使用价值的差异,从而使使用价值量度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价值形式密不可分,所以,会计计量不得不以价值量度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这就形成了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要求会计核算必须确定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比如,我国是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和境外企业也可设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换算成人民币反映。

货币计量假设还附带一个假设,即币值不变。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价值并非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量,货币币值的经常变动会影响会计计量信息的可靠性,因此,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它要求用作计量单位的货币的购买力是固定不变的。

会计核算遵循货币计量假设,有利于以货币为综合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并报告其结果,使有关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予以数量化和综合化,从而使会计信息用户占有更充分的会计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能降低或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对币值产生影响,从而使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随着现行价格的波动而变化。这时,币值不变假设的缺陷就暴露出来,资产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二、会计信息生成的规范(一)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正确划分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正确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必须确定会计计量的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我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以收入是否实现、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准,确认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在本会计期间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是否收到款项,都应作为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入账;凡是在本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不论是否付出款项,都应作为本会计期间的费用入账。换言之,凡是不属于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即使收到款项,也不应作为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入账;凡是不属于本会计期间的费用,即使付出款项,也不应作为本会计期间的费用入账。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准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正确确定经营成果。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大部分也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业务除外)。(二)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的期末计价。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