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100名人成才故事:外国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1:33:44

点击下载

作者:《天天向上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变世界的100名人成才故事:外国卷

改变世界的100名人成才故事:外国卷试读:

前言

世界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沿途的人们谱就了篇篇七彩的画卷。

而在这漫长多彩的画卷中,我们精挑细选出了50位光芒闪耀的历史人物,有阿育王、巴赫、巴尔扎克、南丁格尔……为大家诠释他们的梦想、追求、信念、智慧,讲述他们经典的成才故事。

在他们的故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只要你有梦想,敢于顺着这个梦想不断地追求,就会成功;有时候,你只是耐心地做着应该做的事情,丝毫没有偷懒和抱怨,慢慢地,成功也会向你走近;而哪怕你家庭并不富有,相貌并不出众,但是你有智慧,相信自己,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再或者,在生活中你经历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只要你不放弃,像贝多芬等人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你就能比很多平凡的人做得还好,成为一个伟大的胜利者……

是的,当你打开这本书,当一个个人物在生动的文字和传神的插画中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历史正在一步步向你走来,鲜活的故事正激励你从小便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你成为一个逐渐走向成功、走向美丽的人!

第一章 追随理想的脚步

理想,会在现实开出花!当我们越来越认识世界,就会发现它有多么广阔和深远;而当我们有了理想,就会在这多彩的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

理想,往往来源于兴趣,来源于憧憬。追随着它的脚步,慢慢地,我们就能战胜挫折,到达那个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

大仲马——法国的“文坛火枪手”

名人档案

全名:亚历山大·仲马生卒年:1802~1870年国籍:法国

主要成就:著名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

2002年,6名士兵抬着一具灵柩,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陪同下进了著名的先贤祠。灵柩中的这位名人,在辞世152年后,终于成了第七十位安眠在先贤祠的“对法兰西做出杰出贡献者”。而这个人就是大仲马。

用“仲马”的姓氏

大仲马诞生在巴黎东北方的小镇,维莱科特雷,他的祖父帕埃德里是一位侯爵。祖父和一个名叫路易·仲马的女黑奴生下了大仲马的父亲,名叫托马斯·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曾经去参军,后来成了将军。但由于他反对拿破仑的独裁统治,结果被解除了职务,不久郁郁而死。

父亲死后,祖父又破产了,大仲马一家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大仲马13岁那年,拿破仑被赶下台,他的母亲希望他能重振家业。这时他面临一个抉择:是保留黑奴祖母的姓氏“仲马”呢?还是采用祖父的贵族姓氏“帕埃德里”?在当时的社会里,“仲马”这个姓氏很受歧视,而祖父的贵族姓氏则相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13岁的大仲马坚定地说:“我保留‘仲马’这个姓氏!”

闯荡巴黎

随后几年,大仲马刻苦读书,努力观察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20岁那年,大仲马准备去文学和艺术之都巴黎闯荡一番,虽然他连车票都买不起。

一天晚上,大仲马在镇上的酒店里和别人赌弹子。凭借高超的技术,大仲马赢了不少钱。他回到家,说了想去巴黎的想法,他的母亲很支持他。大仲马当晚便辞别母亲,奔向巴黎。

在巴黎,大仲马举目无亲。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父亲的朋友福阿将军。经这位将军推荐,大仲马在奥尔良公爵府当了公务员。

为了改善生活,大仲马在公爵府工作之余,还要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挣一点儿外快。在誊写过程中,大仲马学到了许多精妙的构思,他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写起自己的剧本来。

有一天,大仲马走进了著名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对他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请你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

塔玛惊讶之余马上笑了,他把手放在大仲马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的名义,特为你这个未来的大诗人洗礼!”显然,塔玛在和大仲马开玩笑。但大仲马一点儿也不在意,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郑重地说:“我会让你看到,我确实能做到!”

成为名人

第一次的创作十分艰难。整整3年时间,大仲马写出了大量剧本,但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

1828年2月11日,对大仲马来说是个特别的幸运日。法兰西剧院的一张便条送到了他手上:“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演出。”

大仲马兴奋地到了剧院。剧院里人山人海。

演出落幕时,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大仲马于是出现在台前。这时,暴风雨般的掌声响彻了整个剧场——这个混血儿一夜之间成了巴黎的名人。

不久,大仲马的另一部作品《安东尼》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大仲马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

故事中来

大仲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哭上几个小时,是因为他真正进入到了角色当中。而这种真情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能打动人。

为笔下的人物哭鼻子

有一天,一位好友前来拜访大仲马。进门时,朋友发现大仲马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还是先别打扰他!”朋友这样想着,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准备等大仲马心情好些再叫他。

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大仲马的情绪似乎仍没有好转,他依然哭个不停。朋友不由得担心起来,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关切地问:“亲爱的朋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大仲马这才回过神来,转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停止抽泣,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

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小说《三个火枪手》,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人物已非死不可了。

这是大仲马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他不想让他死去,于是便把稿件改来改去,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

然而,大仲马发现怎么写都不理想,总是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最后,大仲马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

朋友听了,笑着对大仲马说:“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

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他笑了,说:“先生,您不过来了45分钟,而我家先生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剧作家的智慧

在生活中,大仲马也是个聪明而幽默的人。

他的枪法很好。有一天,他和另一个枪法很好的青年政客发生争执,决定以决斗解决。决斗的中间人定下的规矩是,双方抽签,输者向自己开枪。结果大仲马输了。

在人们的注视下,大仲马神情严肃地握着手枪,走进了旁边一间房,并关上了门。同伴们在焦虑中等待着枪响。过了一会儿,枪声响了。人们冲进房间,却看见大仲马拿着冒烟的枪,失望地对大家说:“先生们,最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有打中!”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

名人档案

全名:艾萨克·牛顿生卒年:1642~1727年国籍:英国

主要成就:经典力学理论的开创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等。

牛顿在数学和光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大学数学系教授,30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60岁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老师眼中的笨学生

牛顿5岁时上了小学,那时他特别喜欢手工,家里给的零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并制作了许多风车、风筝、日晷和漏壶等使用器械。外婆看了这些作品后,悄悄对他的母亲说:“牛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但因为沉默寡言,小牛顿曾经被老师们看做是一个笨小孩。比如,有位穿黑色长袍的男老师非常严肃,胆小的牛顿最怕上他的课。但他并未逃过劫难。

一堂数学课上,那个老师点牛顿起来回答问题:“牛顿,你来回答,一加二等于几?”

牛顿张口结舌,好不容易才说出个“二”来,同学们立刻哄堂大笑。牛顿仔细想了想,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是……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你来上学有什么用?”老师罚牛顿在讲台边站着。羞愧、自卑的感觉像尖利的针,刺痛了牛顿幼小的心灵。

后来,牛顿每次上课都紧张,老师讲的知识很少能记住,回答问题时也老出错。因此他讨厌上学,成绩也跟不上去,经常进入差等生的行列。

让牛吃麦子的放牛童

在14岁时,家里再也无法供牛顿上学,母亲就让他帮忙做家务。但牛顿的心思却完全不在那上,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

比如每次和同伴到市场上去卖东西,牛顿都会躲到小树丛后面去读书。有时伙伴卖完东西找不到他,就剩下牛顿自己在那里。这时,牛顿经常会忘了时间,直到天黑才回家。

有一天,牛顿的舅舅悄悄跟着他,看他究竟在做什么。结果他发现,这个小孩居然躺在小树丛后的草地上,看着一本数学书。

又有一次,牛顿赶着羊群去吃草。趁羊吃草的时候,他自己又抱着一本数学书,躺在草地上专心地读了起来。结果,羊群跑到了旁边的麦田里吃起了麦子。正好这时,他的舅舅经过,看见牛顿干活儿这么不认真,非常气愤,于是准备教训一下他。

舅舅跑到牛顿身边,怒气冲冲地说:“你在睡懒觉吗?”

牛顿一骨碌爬起来,慌慌张张地去驱赶羊群。这时,舅舅发现了草地上又是那本厚厚的数学书,他恍然大悟——原来牛顿在研究数学!

这下,舅舅被刻苦学习的牛顿感动了,他跑过去帮他一起赶羊。回到家,在舅舅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想办法让牛顿继续上学。

苹果砸中了他的脑袋

经过刻苦学习,牛顿进入了剑桥大学读书。在那里,他的才华受到了众人的赏识。

在假期的时候,牛顿会回老家。他的老家后院里有一棵苹果树,他每次回家,总喜欢坐在树下喝茶、看书、思考问题。有一天,他正在思考关于力学的问题,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正好砸中了他的头。

这一下触动了牛顿的灵感: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且是垂直落下来?它为什么不向天空飞去?苹果落地和星球运动一样,会不会被同一种宇宙力量支配?

牛顿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列文虎克——自制“魔眼”访问微观世界

名人档案

全名:列文虎克生卒年:1632~1723年国籍:荷兰

主要成就:18和19世纪初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距今三百多年前,荷兰一位看守大门的无名之辈,用自制的“魔眼”,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这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次“访问”。后来,这位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看门人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就是列文虎克。

磨镜片的嗜好

在列文虎克当杂货铺学徒的时候,他从借来的各种书籍中看到了自然界是多么浩瀚、神奇,就萌发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这是列文虎克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与眼镜店的工匠聊天,将书中读到的一些生动的故事讲给工匠听,工匠则教会了他怎样磨制玻璃镜片。

当时,列文虎克正处在充满幻想的时期,他最强烈的愿望是,制造出一种能放大事物的“魔镜”,用它来观察自然界的许多小东西。

结束了学徒生活,列文虎克走上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先后找了很多活儿干,最后做了市政府的看门工人,每天打扫门前的垃圾,并定期爬上钟楼向全城市民报告时间。

而列文虎克最大的嗜好就是不停地磨镜片。他知道,通过透镜看东西比肉眼看到的大得多,也非常有趣。而他有时候对磨镜片专注得令人难以理解。

奇妙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终于磨出了光洁透亮的镜片。他把两块镜片隔开一些距离,固定在一块金属板上,再装上一个调节镜片距离的螺旋杆,一架在当时最为精巧的“魔镜”便做成了。这“魔镜”可将物体放大300倍,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

有了这架显微镜,列文虎克兴奋不已。“让我来看看这些小虫的器官,这是蚊子的长嘴,这是蜜蜂蜇人的针……”他还细看了鲸鱼的肌肉纤维和自己的皮肤屑片;他到肉店里去买回牛眼睛,当他看到牛眼睛这个水晶体的组合那么美妙时,不禁大为惊奇;他察看了十几种树木的横断面,细看植物的种子;当他初次观察到一只跳蚤的刺和一只虱子的腿竟是那样完美惊人时,嘴里不禁嘟囔了一句:“天呐,怎么会这样呢!”

有一天,这个看起来怪里怪气的人突发奇想,他拿起一根玻璃管,走进园子里,俯身在一只计雨量的陶罐上吸了点儿雨水,放到了他那宝贝“魔镜”下。他眯眼凝视着透镜,低声咕噜着一些谁也听不清的话……突然,列文虎克兴奋地叫起来:“来,快来看!雨水中有很多小动物呀!它们在游泳,它们在玩耍。”

列文虎克一生最得意的日子到来了,他潜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怪异世界,这里的小生物们生活着,繁殖着,斗争着,死亡着。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不为人类所知。在列文虎克以后,人类对这些小东西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发现它们与人类休戚相关。而到了今天,“细菌”、“微生物”已成了常识性的名词。

轰动全世界

列文虎克不断地观察,详细记录了他所看到的一切。1669年,列文虎克开始用他那质朴有趣的荷兰话给英国皇家学会写报告,宣布他看到了“大量难以相信的极小的活泼的物体”,他将这些东西称为“微动物”。

他告诉皇家学会,在他自己嘴里,这些小东西也成群结队;在蛙和马的肠子里,在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发现了这种“神秘新奇的小动物”;甚至在一次拉肚子后,他发现“小动物”居然汇集成堆。

读着列文虎克的来信,皇家学会的许多绅士们都不敢相信。直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依照列文虎克的说明,做了一台显微镜,亲自观察了一番,才证明所有都是事实。皇家学会的老爷们终于不再疑惑了,惊讶之余,他们不得不完全信服了。列文虎克的成果得到了肯定,他被吸收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人们从各地涌向荷兰的德尔夫特城,要求亲眼看看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奇妙天地。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对这位看门老头的“魔镜”也发生了兴趣,他们曾亲自登门拜访,请求瞧一下镜中的秘密。

后来,列文虎克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成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界的秘密》。

到八九十岁时,列文虎克还在观察。一天,他把自己的一颗已经松动的牙齿拔了下来,用“魔镜”寻找空牙根中的小动物。

有人问他,有些东西已经研究过上百次了,为什么还要研究它们?列文虎克说:“说不定还有漏掉的细枝末节呀!”他在给皇家学会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这正是对他自己一生不断追求、不断研究的真实写照。

罗丹——用刀雕刻出生命

名人档案

全名:奥古斯特·罗丹生卒年:1840~1917年国籍:法国

主要成就:雕塑作品《思想者》、《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

除了雕塑作品,罗丹还写出了《艺术论》。在一生中,罗丹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认为:“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对绘画的兴趣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雕塑作品的巨匠。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罗丹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有着虔诚宗教信仰、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

罗丹天生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但其他功课却很糟糕。

罗丹小时候的邻居是做小商贩的,经营着一家杂货店。这个店主十分细心,他的货物往往都用五颜六色的插图纸进行包装,然后卖给顾客。其中有一些插图纸十分美妙,小罗丹看见它们,一下就喜欢上了。有时候,罗丹得到一张特别漂亮的插图纸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罗丹喜欢把这些插图纸搜集装订在一起,每天照着上面的人物和动物作画。他描摹的作品很精美,有时连他的父母和邻居们都很惊讶。

一次,一位邻居对罗丹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将来会成为大画家!”

邻居的话触动了罗丹的父母,他们回家后就问罗丹:“你真准备把作画当做一生的事业吗?”

小罗丹说:“是的!”

父母听后,说:“我们会支持你的,希望你能努力!”

小罗丹郑重地点了点头。

14岁那年,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母把罗丹送进了巴黎的绘图和数学学校学习。

在这所学校,有一位名叫勒考克的老师十分有名。这位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让学生整天在教室里画石膏像,也不屑于让学生整天临摹自己的画作,而是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到大街上和大自然里,去开阔眼界和自由地想象。罗丹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梦想而奋斗

有人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罗丹正是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天才。他追随着自己的兴趣,经过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正是在那所学校,罗丹受一位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的影响,对雕塑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罗丹每天很早就起床,先到一个画室里画素描,接着又赶去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再赶去博物馆参观,以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当时博物馆里正好有一个画人体的学习班,罗丹每天在那里画两个小时人体。

罗丹争分夺秒的学习引起了一位老师的好奇,他问罗丹:“你每天要工作多长时间?”

罗丹坦白地说:“我希望我的工作不停顿,哪怕是一秒钟。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具有艺术天赋,同时又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所以罗丹进步得非常快。

经过3年学习后,罗丹报考了巴黎美术学校,老师勒考克和著名雕塑家曼德隆联名推荐了他。

但罗丹却落选了。

第二年,罗丹再次落选。

第三年,罗丹再次报考。一位年迈的考官居然在罗丹的名字旁写道:“他毫无才能,继续报考只会浪费时间!”

一位艺术天才,未来的雕刻巨匠,就这样永远地被巴黎美术学校拒之门外。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罗丹来说,这个打击实在太沉重了。

但是罗丹没有放弃,他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因为贫穷,他雇不起模特儿,只好去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来。这个乞丐特别丑陋,但罗丹看到,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他为此创作了第一尊杰作——《塌鼻男人》。

故事中来

有很多人也很有某方面的天分,但因为他们没有像罗丹一样,执着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百折不回地进取,最终也就成了平平常常之人。

追求完美的雕塑家

经过自己的努力,罗丹后来慢慢走向了成功,名声越来越响亮。但罗丹一直善于学习身边人的长处。

有一天,他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对花和茎完成的部分都很满意,但那叶片却怎么也看不顺眼。雕了修,修了重雕,这样反复好几次,却总是不能满意。他只好坐下来叹气。

这时,一个工匠在旁边看见了他的作品,忍不住上来告诉他说:“你不要老是用同样的方法雕刻,这样看起来叶子是平的,没有生机。你如果让叶尖突出来对准自己,叶片就会显得生机勃勃了!”

罗丹听了很受启发,于是按着他教的办法去雕刻,植物的叶子果然活灵活现了。

在作品中,罗丹不但倾注心血于雕刻技术,更注重作品整体的和谐。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本人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

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刻画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一位磊落、高尚和充满智慧的人。他前后花了7年工夫,终于完成了任务。

罗丹看着自己的作品,心情十分激动,便叫几位学生来欣赏。一位学生看着看着,眼睛盯到了雕像的手上,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学生的赞美之词却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一会儿,他猛地操起一把斧子,朝雕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都惊呆了。

不料,罗丹却平静地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哪一部分会比整体更重要。”

而罗丹另一个伟大的作品——《思想者》,也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它涵盖了人类思想的进步,而对这一进步又在无时无刻地提出各种疑问,这脑海里翻腾着的汹涌澎湃的巨浪里,蕴含着纯真的现实和丰富的比喻,体现着凝重而飘逸的风采,展示着野蛮的强制和自由自在的思维。”

当然,即使这样的评价,对罗丹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

迪斯尼——用动画营造梦幻世界

名人档案

全名:华特·迪斯尼生卒年:1901~1966年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创造了《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知名电影;还创作了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鸭等。

华特·迪斯尼,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导演、剧作家、配音演员和动画师。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并创建了迪斯尼乐园。

艰苦的童年

迪斯尼的童年并不幸福,因为他有3个哥哥,家中十分贫困。为了改善贫困状况,父亲伊利亚斯总是强迫他们兄弟去打工挣钱。而且他脾气暴躁,孩子们稍有不顺他意的地方,就会受到体罚。

迪斯尼的3个哥哥不堪忍受,先后离家出走。

哥哥们出走后,迪斯尼的环境也未有好转。他当过报童,在果冻厂做过帮手,后来还为邮局送过信。为了维持生计,只要是能赚钱糊口的活儿,小迪斯尼几乎都做过。

虽然如此,小迪斯尼却一直保有着自己的梦想——绘画。小迪斯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搜集幽默笑话,对它们进行整理和改编,使故事更有趣。有时候,他还会把这些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的父亲不苟言笑,小迪斯尼为了测试,就把自己画的故事拿给父亲看。如果父亲看后露出笑容,小迪斯尼就知道自己成功了。而虽然有时候会失败,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逗笑了父亲。

从失败到成功

在当时的美国,漫画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迪斯尼却以此为乐,并准备将其当做终生职业。当然,这个想法马上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不过,迪斯尼不准备屈服于父亲的压力,他要走自己的路。

20岁时,迪斯尼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绘画。当时的广告作品大多平庸无奇,迪斯尼的广告画却主题鲜明,很有视觉冲击力。然而,由于经济危机,广告公司决定大裁员,迪斯尼很快失去了这份工作。

但迪斯尼是不会被挫折击败的。不久,他和同伴成立了“欢笑卡通公司”。由于经验有限,公司很快就破产了。

1924年,堪萨斯的金维斯大街上,诞生了一家名为“迪斯尼兄弟制片厂”的公司。这是迪斯尼和哥哥罗伊联手创办的工厂。这家工厂很快创造了幸运兔、米老鼠、唐老鸭和三只小猪等经典形象,为全世界人带来了欢笑。

1934年,迪斯尼已经是拥有数百名员工的著名动画制片商了,他的公司出产的动画短片也成为电影院争相播放的抢手货。

用事实证明实力

迪斯尼并没有就此止步。1934年,他决定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为题材,制作一部80分钟的长篇动画电影。不料,这个决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人们都不相信动画片会和真人电影一样精彩。

两年后,这部电影的花费已经达到了75万美元。一些提供贷款的银行家不再信任迪斯尼,他们坚持要看已经拍完的影片是什么样子。迪斯尼只好为其中一位银行家放映了《白雪公主》片段。没想到,这位银行家看完后对迪斯尼说:“这部电影将会带给你大笔收益!”

1937年12月,《白雪公主》完成制作。短短3周,《白雪公主》就打破了洛杉矶城音乐厅票房的所有纪录。迪斯尼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巅峰。

建造迪斯尼乐园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迪斯尼和他的公司取得了很多辉煌。然而,他的梦想从未停止过。

1952年,迪斯尼提出要建一座乐园,一座以米老鼠为主角的主题乐园。

然而,这遭到了哥哥和很多股东的反对。哥哥罗伊说:“公园耗资巨大,前景难测,我们不能这样冒险!”

但迪斯尼却说:“电影完成后就无法再改变,但乐园却有永恒的生命,可以不断地发展下去,这是令人激动的。”为了避免遭到反对,迪斯尼另外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负责建造迪斯尼乐园。

1955年7月13日,在迪斯尼与夫人结婚30周年纪念日之际,第一座迪斯尼乐园在洛杉矶建成,不久就成为举世闻名的景点。时至今日,迪斯尼乐园依然是人们向往的游乐场。

法布尔——为昆虫书写历史

名人档案

全名: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生卒年:1823~1915年

国籍:法国

主要成就:写成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的一生都在观察虫子、研究虫子、书写虫子,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那些可爱的虫鱼

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子前面有一条小溪,流水淙淙,游鱼戏水。村后是一片山林,鸟儿啁啾。在这里,法布尔爱上了各种动物,尤其对虫子很迷恋。

童年的法布尔,常常在小溪里捉鱼、捕虾,有时还逮青蛙,在草地和山林里抓蜻蜓、捉甲虫和扑蝴蝶。他的口袋里经常放两个小盒子,里面都是小甲虫和蚱蜢之类的动物。

7岁时,父母把法布尔送进了村里的小学。

当时的法布尔并不喜欢学习,也没有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天赋。相反,他认识字母所花的时间是同学的几倍。不过他的求知欲很强,慢慢地也能跟上学习进度。

不过,法布尔依然对小动物们抱有特别的兴趣。只要有机会,他就跑到乡间和田野,回来时口袋里总是装着蜗牛、甲虫等小动物,有时还会捡些蘑菇和鸟类的漂亮羽毛什么的。

10岁那年,法布尔搬到了城市。在城市里,他一心努力学习,和家人一起为生计奔波。

15岁时,法布尔被一所师范学校录取。毕业后,他当上了初中老师,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中学教师生活。

屎壳郎,“神圣甲虫”

法布尔最初只是教数学。一次带学生到户外上几何课,他忽然在一块石头边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童年时的记忆在这一刻突然涌了出来。

第二天,法布尔花了一笔对他来说不小的钱,买了一本昆虫学的著作。仔细阅读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此生立志要研究虫子,并为它们书写一部最生动的历史。这一年,法布尔19岁。

法布尔不迷信前人关于昆虫的一些说法,只要产生疑问,他总是亲自去研究并解决。

当时,人们把蜣螂(俗称“屎壳郎”)称做“神圣甲虫”。这种说法源自古埃及。传说埃及人看见屎壳郎推滚着圆球,便联想到圆球是地球的象征。他们认为,屎壳郎的行为肯定受到了天体星球运转的启示,昆虫能懂得这些,一定很神圣,因而得名。这个说法沿袭了数千年。

法布尔不相信这种传说,决定去揭开它的奥秘。为了观察屎壳郎,法布尔整天趴在地上。有一次,两个邻居走过,他们嘲笑地说:“法布尔肯定是个白痴!”也有老人问法布尔的父母:“你儿子的脑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但法布尔不予理会。

后来,法布尔发现,屎壳郎推圆球的奥秘就在于它喜欢吃粪球。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牛粪滚成一个圆球,然后推回家。法布尔对蜣螂的观察和研究持续了40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荒石园”中有学问

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宁可放弃富贵的生活。有一次,拿破仑三世准备请他去担任宫廷教师。不料法布尔却回答说:“谢谢陛下的好意,我已经立志终身与昆虫做伴了。”

这种“终身与昆虫做伴”的信念,贯穿了法布尔的生命。

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三项研究专利。

不久,他辞去工作,在法国奥朗日定居,并写出了《昆虫记》的第一卷。1879年,法布尔定居在塞利尼昂的荒石园。这块荒芜的不毛之地,却是昆虫的乐园。法布尔居住在这里,不但有书房和工作室,还有实验场,以及能让他安静思考的宁静环境。在这里,法布尔的余生都在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整理研究昆虫的笔记、实验记录和各种手稿,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1915年9月,法布尔在家人的搀扶下,最后一次巡视他心爱的“荒石园”。10月11日,弥留之际的法布尔看着阳光中飞舞的小虫子,喃喃地说:“希望到了天国,我还可以继续研究你们……”

而今,原荒石园法布尔故居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一座葱郁的植物园中,充满了浓郁的清新风情。

杰克·伦敦——生命的味道

名人档案

全名:杰克·伦敦生卒年:1876~1916年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著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等。

在他之前,美国作家的作品被认为是为闺中女子所作。而杰克·伦敦则改变了这一风气,人们在他的作品里闻到了野性的味道,那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精力充沛的力量。而他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广泛欢迎。

苦难中的乐趣

杰克·伦敦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位算命先生,收入不多。儿时的杰克·伦敦非常喜欢读书。而不到9岁时,他就通过打工赚来的钱,买了一本华盛顿·欧文写的西班牙游记《阿尔汗伯拉》。

为了生计,小杰克·伦敦做过多种工作。11岁时,他当了报童。在这份工作中,唯一让杰克·伦敦欣喜的是,他可以在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里借书看。他很珍惜这个机会,把每一本借来的书都看得很仔细。

海浪声中的阅读

后来,因为贫困,杰克·伦敦实在不能继续上学了,他就用攒的钱买了一条小船,用它和同伴到当地的一家渔场去偷牡蛎。但“生意”一直很不顺利,因为他们常被渔场的巡逻队抓住罚做苦工。

没多久杰克·伦敦就发觉,事实上这种生活并不是他希望的。于是,他毅然抛弃了偷牡蛎的“捷径”,而上了一条去往远东的捕猎船。

在船上,杰克·伦敦交了许多朋友,听到了很多有趣和可怕的故事,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航海捕猎的艰苦环境中,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读书。轮船上的书很少,所以每当看见别的船员有书看时,杰克·伦敦就跑去借,然后仔细地把书看个烂熟。就这样,在轮船返回旧金山时,他读完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努力、天分、回报

后来,杰克·伦敦以19岁的“大年纪”进入了奥克兰中学——他准备考大学,继续读书。中学快要毕业时,杰克·伦敦将自己曾经的经历编成一部小说《小笠原群岛》。小说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了,还在上面连续刊载了两个月。这大大刺激了杰克·伦敦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

事实上,杰克·伦敦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是《日本海口的台风》,也是根据他自己的航海经历写成。当时,《呼声》杂志正在举行写作竞赛,杰克·伦敦就用这篇散文赢得了第一名,得到了20元的奖金。

可是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负担家庭的生活,杰克·伦敦又开始了打工。但杰克·伦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白天工作没有时间,他就在晚上写作。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大陆月刊》终于发表了他的《为赶路的人干杯》。虽然稿费只有5元钱,但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1900年,杰克·伦敦的第一本小说集《狼的儿子》出版了,他的名声开始大起来,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位作家。

邓肯——像海水和风一样舞蹈

名人档案

全名:伊莎多拉·邓肯生卒年:1877~1927年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美国现代舞之母。写有《邓肯自传》。

数十年前,中国大作家林语堂先生读到了一本传记,读完后他说:“我们读这本书,如看见一位天才女子的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这是一切理想家的哀歌。”这本自传的作者就是伊莎多拉·邓肯。

有主见的小舞蹈家

邓肯生于美国旧金山。她的父亲是一位诗人,而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邓肯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这群兄弟姐妹,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都热爱戏剧。可是因为家庭贫困,他们无法得到正规的艺术训练。

小时候的邓肯特别诚实,有时候她的纯真和率直甚至让人很难堪。有一次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和蛋糕,一边说:“小朋友们,快看看,圣诞老人给你们送来了什么礼物?”

这时邓肯站起来,很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这让老师很难把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老师有些不高兴,改口说:“相信圣诞老公公的乖孩子才能得到糖果!”“我才不稀罕糖果!”谁也没料到邓肯会这样回答。所有的孩子都哄堂大笑,现场的秩序很混乱。老师勃然大怒,罚邓肯坐到地板上。

但邓肯在舞蹈方面的天赋却是超群的。迫于生计,她6岁时就开始教小伙伴们跳舞,并和姐姐一起编创了不少优美的舞蹈。

慢慢地,随着对音乐、舞蹈和生活理解的加深,邓肯越来越想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诗歌的意蕴和自然的风韵。

身着轻衫,赤足起舞

在21岁那年,邓肯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她潜心研究了古希腊的油画和雕塑艺术,从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薄纱轻衫,赤脚起舞,动作酷似自然界草木的摇曳或海浪的翻腾。

邓肯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

一次,在伦敦的一个公共花园里,邓肯展示了她的舞姿。一位贵妇人发现了她舞姿的优美,把她介绍到上流社会表演。而邓肯在伦敦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她森林女神般赤足、薄衫、翩翩起舞的形象,很快让她声名远播,在整个欧洲受到了热烈欢迎。

1902年,邓肯来到巴黎,并很快名扬整个巴黎。此后,她先后在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地或游历或表演。她还到过心中的艺术圣地希腊。

如潮的欢迎,悲衰的终结

渐渐地,随着邓肯舞蹈艺术越来越成熟,人们在巴黎和伦敦的一些著名舞台上,发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形象——她的舞蹈让舞台下千百万的观众疯狂。演出结束后,观众总是会像潮水般涌到舞台前方,大声呼喊邓肯的名字,诉说他们对她的爱意。

1927年9月的一天,法国巴黎,49岁的邓肯围着漂亮的长围巾乘车出行。一阵清风吹来,围巾卷进了汽车轮子,飞旋的车轮立刻把邓肯卷了进去,带走了她美好的生命……

卓别林——世界因他而喜悦

名人档案

全名:查理·卓别林生卒年:1889~1977年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电影《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

1914年2月28日,电影《阵雨之间》上映。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带给了观众无穷的欢乐。而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就是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

在戏剧的熏陶中

卓别林的父母都是艺人,很善于表演。卓别林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表演,他喜欢模仿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并且总是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卓别林的父母后来却分开了,卓别林和哥哥一起跟着母亲生活。母亲让卓别林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会轻松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争取到。

有一次,卓别林跟母亲去游乐场看杂耍。他看见熊熊烈火中伸出一个活生生的女人脑袋,这个女人还在向观众们微笑。尽管卓别林知道这只是一次表演,但他依然感到很受震撼: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从此,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表演的疑问和憧憬!

在他5岁这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卓别林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那次,母亲带着卓别林,和剧团一起到奥尔德肖特的俱乐部去表演。那是一处肮脏的下等戏院,招待的多数是士兵和水手等很粗野的人。只要表演稍微让那些人不满意,他们就会跟你恶作剧。

但那些天,卓别林的母亲感冒了,嗓子沙哑。因为没有人能顶替角色,她不得不硬着头皮一次次上台去表演。

奇异表演赢喝彩

有一次,卓别林站在幕布后面听母亲演出。因为她的声音非常低沉,观众们根本听不见她在说什么,人们便开始嘲笑她。那些水手和士兵有的吹口哨,有的发出怪叫声,随之而来的是哄堂大笑。

卓别林站在幕布后面,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噪音越来越大,母亲只好离开舞台。她退到幕布后面,心里很难过,眼圈都红了。卓别林见母亲伤心,自己也很难过。

这时,剧团的管事看到了卓别林。他记得这个孩子很有表演天赋,便建议让他上台去表演。他说:“今天的演出反正已经砸了,不如让这个孩子上去试试,说不定他能行!”

在一片忙乱中,卓别林被母亲带上了舞台。原本头昏脑涨的卓别林似乎突然清醒了,他对观众说道:“我的母亲希望我能成为舞台之王,决定给我创造机会,所以她下台去了,为的是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我!”

接着,卓别林开始唱歌。乐队经过短暂的试音,很快开始给他伴奏。卓别林唱了一首当时家喻户晓的歌,名叫《杰克·琼斯》。他唱道:“一谈起杰克·琼斯,哪一个不知道……”

才唱到一半,观众们就开始往舞台上扔钱。小卓别林看到这些钱,便停下唱歌,对观众们说:“你们慷慨地给了我这么多钱,我必须先把钱收起来再唱!”

看到他如此天真,观众们立刻哄笑起来,戏院的气氛变得十分热烈。这时,剧团的管事拿着一块手帕,到舞台上来捡钱。卓别林以为他会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急得连歌词也改了,他唱道:“琼斯有了钞票,却要被拿走,他不知道如何才好!”

观众们一听,笑得更欢了。

后来,看到管事的把台上的钱捡起来交给了母亲,卓别林才放心了,重新集中注意力开始唱歌。

他在舞台上没有一点儿拘束的感觉,高声地问候观众,还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给观众模仿了一段滑稽演员的动作。最后,5岁的小卓别林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下舞台。

喜剧大师的成就

卓别林7岁那年,因为母亲失业,他和哥哥被送到了一所收养孤儿的学校。5年后,父亲去世,母亲患了精神病。从此,卓别林离开了孤儿学校,开始四处流浪。他卖过报纸,当过杂货店伙计,卖过小玩具,当过用人和工人,还当过清洁工。

这些经历启发了卓别林,成为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灵感的来源:手杖、粗裤子、大皮鞋、小胡须和歪歪扭扭的晚礼服,塑造了一个下层社会市民的喜剧形象。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哑剧团。在那里,卓别林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殿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时,卓别林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开始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

而卓别林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欢乐。

比尔·盖茨——用电脑创造奇迹的年轻富翁

名人档案

全名:比尔·盖茨生卒年:1955~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39岁成为世界首富。

与盖茨一起执掌微软28年的鲍尔默曾评价他说:“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伙子,不太爱说话,但身上充满了活力,尤其是一到晚上就活跃起来。当时的情况是,经常在我早上醒来时,他才准备睡觉。”

外婆的宠爱和引导

比尔·盖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据说盖茨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他就能让自己的摇篮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他从小极爱思考,一旦迷上某件事情,便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父母针对儿子天分为他精心选择的社团与学校,又给盖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清新的空气。

盖茨的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外孙一起做游戏,尤其是一些智力挑战方面的游戏。她教盖茨下跳棋、象棋、玩筹码,甚至打桥牌等。做游戏时,外祖母还总是对小外孙说:“动动脑筋,使劲想!再使劲想!”同时,当孙儿下出一步好棋、打出一张好牌时,她也常常会拍手叫好。

外祖母还常常带领小外孙读书,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这让比尔·盖茨受益匪浅。也许外祖母从一开始就察觉到了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所以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外孙这方面的潜能。有时,借着祖孙俩到公园里散步的机会,外祖母就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者看某篇佳作的心得,鼓励小外孙寻找更绝妙的下法或是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

啃大部头著作

盖茨的父母更是重视对儿子的培养。

在盖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外出时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当母亲在教室里向学生们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现状时,小盖茨也总是坐在全班的最前面。尽管他是个十分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却表现得比其他学生都要专注、认真。

比尔·盖茨从小酷爱读书,他还喜爱阅读成人的书籍。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7岁时,他最喜欢反复翻看而且是没完没了地翻看的一套书,竟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你能想象得到吗,一个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小男孩,经常长时间地坐在家里书房的地板上,连续几个小时地阅读几乎有他体重1/3重的大书?

在长时间的阅读中,盖茨似乎更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却埋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再传播出去。可是,人类历史将会越来越长,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了吗?能不能有什么好办法,比如说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小,就能把一大本百科全书的内容都收进去,那该有多方便啊……这个孩提时代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真的让比尔·盖茨实现了,而且这个“魔盒”比香烟盒还要小,只是用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

坚强面对腿伤

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地给儿子各种锻炼的机会。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积极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

记得有一次暑假,童子军组织80英里的徒步行军。盖茨穿着一双崭新的高筒靴参加了。可是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让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宿营的时候,他的脚后跟已磨破了皮,脚趾上也起了许多水泡。但是他没有吭声,而是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到第二天晚上,他的脚红肿得更加厉害了,皮肤的开裂处还往外渗着血水……同伴们都劝他放弃这次活动。可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儿药棉和纱布包扎了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就继续上路了。

就这样,他一直坚持行进到了一个途中检查站。领队检查时发现,他的脚部已经发炎得非常严重了,于是严令他留下来接受医治。等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儿子双脚溃烂的样子,她心疼地哭了,嘴里直埋怨他为什么不早点儿停止行军。盖茨却十分惋惜地说:“可惜我这次没能到达目的地。”

惊人决定,惊人成就

比尔·盖茨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全心全意去争取最出色的成绩。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结果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了一篇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令老师和同学们十分震惊!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比尔·盖茨做出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瞠目的决定:首先是说服父母,放弃了他们让自己当律师的打算,考入了心目中的名牌大学寻求自由发展;刚刚读完一年大学,他便毅然离开哈佛,去和一帮“无名之辈”创办计算机公司……但是,正是这一次次的惊人抉择之后,1975年,比尔·盖茨正式创办微软公司,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章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人类并不是无所不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条件,有的人能比其他人做得好呢?那往往是因为,这个人在以往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就能脱颖而出,有所作为。

而准备,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知识、经验、品质,甚至是人际关系,等等。

卡耐基——从推销员到成功学大师

名人档案

全名:戴尔·卡耐基生卒年:1888~1955年国籍:英国;1848年迁居美国。

主要成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卡耐基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成功学的创始人。他的成功学一经问世,便使千千万万的人从中获益,其中还不乏各界名流和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

成功的定义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渴望着成功,似乎成功就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但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成功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可是,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贫寒,其貌不扬,自小就在农场里干活儿,挤过奶,剪过树枝,喂过猪,当过汽车推销员……但是,凭借刻苦和顽强的努力,他不但考上州立师范学院,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而且经过潜心钻研和积累,最终总结出了独特的集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成功学。

搞恶作剧的少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成功者,年少的时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一个全校出了名的“恶作剧大王”。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正好赶上冬季,学校每间教室的后面都生着取暖用的火炉子。这一天,顽皮的卡耐基将一只死兔子偷偷带进了教室,并且把它放进了火炉上的大铝壶里……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十分凑巧的是,正当史密斯太太生硬地讲到“优美而生动的文学修辞,能够使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听到声音,闻到味道……”时,教室里散发出了一股炖肉的浓浓香味。正当全班的小家伙们都在窃窃私语,而那位教语文的老太太也诧异地东张西望时,卡耐基却搓了搓自己那对超常巨大的耳朵,一本正经地举起了小手说:“史密斯太太,我知道这个味道是从哪里出来的。”“哦?是吗?”女老师微笑着说,“那你说,它是从哪里传来的?”“当然是从书上啊!这是您刚刚讲过的。”小家伙带着一脸得意的坏笑,“就在这本书的第50页上: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次看到了什么?火光中,她看到了烤鹅……”

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女老师的脸则气得煞白……像这样糟糕的状况经常会发生。罚站,罚做劳动,罚抄写作业,甚至找家长告状……功夫没少下,可就是治不住卡耐基的调皮劲儿。因为调皮,他也没少挨罚挨打,几次面临被学校开除的窘境,甚至,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头……

开始转变

但是,因为调皮,卡耐基也没少受到同伴们的欺侮。“大个子”山姆曾经多次恐吓过他,还威胁说一定要剪掉他“那双讨厌的大耳朵”;“捣蛋鬼”麦特就更过分了,趁着卡耐基上台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竟然在卡耐基衣服后背的破洞里插了一朵玫瑰花,还在旁边贴了一张字条:“我爱你,瑞德·杰克先生。”(在英语中,“瑞德·杰克”与“破夹克”发音相同。)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像这样的“遭遇”还有很多很多。

终于有一天,卡耐基实在憋不住了,他哭着去找妈妈诉说委屈。妈妈默默地听完他的哭诉,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最后平静地问了一句话:“那你为什么不想想办法,让他们因为佩服你而尊敬你呢?”

这句话改变了卡耐基,他不再顽皮了。每天,帮家里忙完农场上的杂活儿,卡耐基就匆匆赶到学校,认真地学习,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功夫不负有志者,几年过去了,终于,他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如愿地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

走过坎坷与磨难

进入大学以后,卡耐基依旧非常勤奋,成绩也很优秀,并且拿到了学院颁发的全额奖学金。但是,由于学院是建在市镇上,生活水准实在太高了,而他家后来已无力支付这笔高昂的食宿费用。于是,卡耐基只好住在家里,每天靠骑马到学校去上课,成了全校600名学生中仅有的五六个走读生之一。然而即便是这样,他还要利用学习之余,帮助家里挤牛奶、伐木、喂猪,甚至四处打工赚钱。

卡耐基没有放弃,更没有屈服,而是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干劲儿,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着。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口才锻炼方面,经过一次又一次不服输的自我挑战,卡耐基终于从一个一张嘴就会脸红的害羞学生,逐渐成为讲台上激情四射的演说家。

从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卡耐基最初的求职之路同样充满了坎坷。他曾经从事过多种职业。在担任汽车推销员的时候,他还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怀疑……但是,凭借着对梦想的憧憬,对事业的追求,再加上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他一边踏实地工作着,一边默默地等待着,等待机会有一天终会出现……

成功来临

终于有一天,卡耐基偶然看到了一则消息——自己所在城市的青年会正在招聘一名讲授商务技巧的夜大老师。他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急忙前去应聘,结果很快就被录用了。

在夜校的讲台上,卡耐基凭借奇特的人生智慧、独到的处事观念、开放的教学方式,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后来,慕名前来听他讲座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纷纷竞相购买他的书籍。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卡耐基名扬全美国。

后来,他的学习方法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成功学,而且跨越国界,漂洋过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影响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去勇敢地面对困难,追求自己充实、美好的人生。

达尔文——环球考察创立进化论

名人档案

全名: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生卒年:1809~1882年

国籍:英国

主要成就:进化论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认为物种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这改变了之前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被毒虫蜇了舌头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施鲁斯伯里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祖业,于是,16岁时,达尔文便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并不热衷于医学,而是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跑到野外去采集。

父亲十分气恼,认为达尔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又把他送进剑桥大学,强迫他改学神学,将来好做一名“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学习十分厌烦,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自然科学书籍、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类的事情上。他对神秘的大自然越来越感兴趣。

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围着一棵老树观察起来。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蠕动,剥开树皮,则有奇特的甲虫露出来。达尔文马上把它们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情急之下,他迅即把手里的甲虫扔到嘴里,伸手又去抓那只甲虫。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儿爱不释手。这时,达尔文嘴里的那只甲虫猛然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时才想起嘴里的甲虫,赶紧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他不顾舌头的剧痛,得意扬扬地向学校走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是达尔文首先发现这种甲虫的,就干脆把这种甲虫命名为“达尔文”。

随军舰环球考察

在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了。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痴迷于自然科学研究。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想,这可是个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便申请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旅行。很快,达尔文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每到一地,达尔文都要寻访当地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跋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这样,他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而他在白天收集各类岩石标本和动物化石,晚上就忙着记录收集到的各种信息。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看到物种的变化,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草甚至人类,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他和助手攀登上了安第斯山。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顶,达尔文意外地发现了贝壳化石。他非常吃惊地想:“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来呢?”“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达尔文问助手。助手答不上来。经过反复思索,达尔文忽然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肯定地说:“一定是地壳升降的原因。”这个发现使他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了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收集了大量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论据。

后来,《物种起源》问世。这样,达尔文第一个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这也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故事中来

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论述,既是他努力积累的结果,也是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产物,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做事情也是,只有积累到了,才能有相应的收获。

居里夫人——科学界的传奇女子

名人档案

全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生卒年:1867~1934年国籍:波兰

主要成就:化学家,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

她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的24次奖章和奖金……

攒钱供自己读书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被父母称为小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少年时期的玛丽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波兰的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为了能积攒一点儿钱到国外求学,玛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后,这位贫穷的女学生以超人的吃苦精神勤奋学习,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从物理系毕业,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从数学系毕业,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预定的学业基本完成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她决定留下来工作。1895年,玛丽嫁给了居里先生,成为居里夫人。

在漏雨的屋顶下工作

那时候,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后来,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初次听说这种奇妙射线的存在,居里夫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这种射线萌发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研究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居里夫人这么想着,开始同丈夫彼埃尔·居里商量。“这个课题虽好,可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说。“这我知道,”居里夫人笑道,“正是因为有难度,我才会选择它!”

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有再说什么,开始做起筹备工作。经过彼埃尔的多方努力,他终于在自己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屋子。但那是怎样的一个工作间呀!又狭小,又寒冷,又潮湿。

彼埃尔放下了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投入到射线研究的工作中。他们的实验条件实在太差了,工作间的屋顶有时会漏雨,最麻烦的是仪器还太少。但居里夫人并没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她对丈夫说:“我知道,研究过程中将碰到的困难远比这些要难得多。”她心中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研究课题。

珍贵的“镭”的发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居里夫人发现,能放射出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大胆地做出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元素,而且,这种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太令人兴奋了,我们把它定名为‘镭’吧,好吗?”居里夫人难掩激动之情,与丈夫商量道。因为在拉丁文中,“镭”的原意就是“放射”。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这种物质的存在,认为居里夫妇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提炼镭元素,这对居里夫妇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自然相当昂贵,他们根本无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奥地利政府决定支持居里夫妇的研究。他们赠送给了居里夫妇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居里夫妇欢天喜地地接受了馈赠,迅速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这一开始,便是3年多极其艰苦的工作。有进展时高兴,遇挫折时沮丧,两人默默承受着研究中的种种磨难。

好在有志者事竟成,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他们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发现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镭的发现,引起了科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促成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科的诞生。同时,它的发现还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意义,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考虑到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1903年,他们双双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它应该属于全世界!”

此后不久,人们又发现了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它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有巨大帮助。这使本来已经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因此,有人劝说居里夫妇:“你们如果去申请专利,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该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地回答。居里夫妇非常信奉“科学是无国界的”这种说法,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研究的共同宏愿。

不幸的是,1906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彼埃尔·居里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居里夫人遭受到剧烈的打击。她强忍着悲痛,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纯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在居里夫人出席的国际放射学理事会上,与会成员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大会还采纳了居里夫人的提议,确定了镭的国际标准。

伟大的人格

有一次,一位美国女记者在采访居里夫人时问:“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挑选,您最愿意得到什么?”“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做研究。但它太贵,我买不起。”“您不是把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吗?”“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属于实验室的。”

听完这番话,女记者被这位女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回到美国后,她写了大量文章,并号召美国人赠给居里夫人一克镭,以帮她开展研究。

女记者的号召得到了广泛支持。次年5月,在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亲自把一克镭转赠给了居里夫人。

在举行赠送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再次声明:“美国赠送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有财产。”

诺贝尔——炸药大王

名人档案

全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生卒年:1833~1896年

国籍:瑞典

主要成就:炸药发明者,诺贝尔奖金创立人。

每年12月10日,世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因为举世瞩目的诺贝尔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而12月10日正是诺贝尔逝世的纪念日。

身体虚弱的孩子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机械师,却对炸药实验很感兴趣,母亲则是一名吃苦耐劳的善良农妇。

诺贝尔出生后身体非常虚弱,他面色苍白,没有一点儿活力。为了锻炼身体,母亲让他在读书、画画之余,还要参加一些劳动,如锄草、浇花、打扫垃圾等。

由于身体差,诺贝尔在小学读书期间不能经常到学校,只能躺在床上看书。但诺贝尔学习很刻苦,加上天资聪颖,毕业时,他在82名同学中取得了第一名。

对科学研究感兴趣

诺贝尔的父亲做炸药实验,小诺贝尔就在旁边观看。一天,诺贝尔问父亲:“炸药会伤人,您为什么要制造它呢?”

父亲说:“炸药虽然有时会伤人,但它的用处很多,开矿、修路,还有发展工业,很多地方离不开它啊!”

诺贝尔明白了,他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制造炸药。”

但搞炸药实验是危险的。诺贝尔10岁那年,父亲做实验时发生爆炸,将自家房屋炸成灰烬。邻居们很恐惧。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领全家,远走到俄国的彼得堡工作。

惨不忍睹的一幕

在彼得堡,诺贝尔争取到了第一项实验任务——用硝化甘油制造一种威力更大的炸药。到了1863年秋天,经过五十余次实验,诺贝尔成功了。

但诺贝尔一直想寻找一种安全的引爆物。这样的实验也具有生命危险,因此他十分谨慎。但在1864年9月3日这天,不幸还是发生了。实验中发生大爆炸,实验室被摧毁,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名助手当场被炸死。父亲亲眼目睹了这一惨景,后来就病倒了,卧床不起。

惨案发生后,瑞典政府禁止诺贝尔重建工厂,并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但诺贝尔并未失去信心,他收起忧伤,重新出发。他说:“我不能被挫折击垮信心!”为了避免实验造成新的伤害,他租了一艘船,在梅拉伦湖上又开始了试验。那时候,人们都不敢靠近这艘船。

浴血后的成功

经过4年的努力,诺贝尔进行了硅藻甘油炸药试爆的最后一次实验。他亲自点燃导火剂,一声巨响过后,诺贝尔消失在烟雾中。人们都惊恐地高喊:“诺贝尔完了……”

但是,浓烟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诺贝尔站起来了。虽然浑身鲜血淋淋,但他却跳起来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去世前,诺贝尔将很少的钱留给了亲人,而将自己的一大笔钱,设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

赖斯——美国第一任黑人女国务卿

名人档案

全名:康多莉扎·赖斯生卒年:1954~国籍:美国

主要成就:美国政治界的风云人物之一,曾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

求学期间,除了刻苦读书、认真钻研,赖斯还用心学习了礼仪培训、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等。她还曾经获得过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的出色成绩。

在歧视的环境中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虽然全世界一直都在谴责这一劣行,美国政府及很多有识之士都做出了多种努力,但收效甚微。尤其是歧视黑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暴力侵害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在美国东南部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城市伯明翰,这种丑陋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更加显著。黑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但不能受到最起码的尊重,就连生存的权利和生活的依靠也得不到保障,处处受到白人和种族主义者的刁难与欺压。

就在这样一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城市里,生活着小姑娘赖斯和她的一家。赖斯的爸爸在取得神学硕士学位以后,接管了自己父亲创办的教堂,成为一名虔诚的神职人员,靠着每天勤奋工作养活全家。赖斯的妈妈是一个十分善良的黑人妇女,整日里忙里忙外、洗洗涮涮,操持着家务。

就是在这样一个简朴的家庭里,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敌视的城市里,也就是在周围“白皮肤的上等人”的恶言恶语中,小赖斯慢慢地长大了。

故事中来

面对种族歧视,小赖斯没有只是抱怨,而是立下了自己的志向。生活中遇到不平的事,我们也应该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白宫外的誓言

就在赖斯10岁的那个夏天,爸爸带着全家来到首都华盛顿旅游度假。小赖斯高兴极了,一路上跑在前面,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看不够……终于,他们来到了庄严的白宫门外。隔着华丽、高大的金属栅栏,小赖斯看到了白宫的圆形屋顶,看到了雪白的建筑外墙,看到了巨大的门廊石柱,也看到了院门前威严的戎装卫兵。她是多么渴望能跑进去,跑上那高高的台阶,跑进宽阔的大厅,去看一看里面墙上的吊灯、装饰的壁画……

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卫兵们用雪亮的刺刀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皮肤!又是黝黑的皮肤!竟然成为禁止他们走进这座圣殿的唯一理由。

从小就尝尽种族屈辱的小赖斯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她没有去和傲慢的卫兵理论,而是咬紧牙关,双手牢牢抓住金属栅栏,任泪水顺着脸颊簌簌流淌……最后,她转过身,面对父亲,一字一顿地说:“总有一天,我会成为这个房子的主人!”

赖斯的父亲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他用一种赞赏的眼光打量着女儿,把她拉到怀里,为她擦去脸上残余的泪痕,用一种从未有过的严肃口吻鼓励女儿说:“好孩子,做人应该有志气,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光有志气还远远不够,还需付出行动。从小长到现在,咱们黑人的生活处境你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可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双倍的劲头往前冲,或许能获得白人一半的地位;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努力,就可以和白人并驾齐驱;可是如果你能够付出八倍的努力,那你就一定能赶到白人的前头!”

超出别人八倍的努力

从那以后,赖斯时时刻刻把“赶到白人的前头”当做自己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她精通了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凭借优异的成绩,她考进了美国的名牌学校丹佛大学。在毕业典礼上,她还获得了丹佛大学“杰出高年级女生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赖斯并没有满足眼前的成绩,因为在梦想中,她要飞得更高。凭借着“八倍的努力”,她出色地完成了在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课程,随后重新回到丹佛大学,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26岁那年,赖斯从丹佛大学毕业了。她不但获得了优厚的博士后奖学金,很快又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并且迅速出任了这所大学最年轻的教务长。由于她研究的课题涉及到国际安全和军控中心,她的学者和政策制订者的双重角色就慢慢开始了。从此以后,赖斯逐渐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