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应用(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7:05:15

点击下载

作者:程书红,李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Internet应用(第2版)

Internet应用(第2版)试读: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

Internet应用(第2版)

CIP号:第308799号

ISBN:978-7-121-22212-2

中图分类:TP393.4

关键词:互联网络-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北京,2014/03,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2

印次:1

价格:36.00

印数:5000册

印张:17.75

字数:454.4

开本:787×1092 1/16

语种:中文摘要

本书为网络初学者编写,从最基本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网络开始讲起,逐步介绍了网页浏览器、电子邮件、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公告板和论坛、网络即时通信、网络电话、下载软件、图像浏览器、共享网络、网络安全等互联网基础知识,同时还介绍了SOHO一族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订票、网上移动营业厅等时尚的网络生活方式以及当今备受网民青睐的博客、BBS、个人主页的制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式帮助您轻轻松松学会网上冲浪。

本书内容丰富,即使您对网络一无所知,也可以顺利学习本书。本书将成为您学习上网知识的最佳选择。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Internet培训班的教材,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干部的自学教材。程书红,李静 主编彭文峰,王毅 副主编翁代云,邓长春 参编杨莉 主审郝黎明 责任编辑徐建军 其他贡献者第1章 认识Internet与Web1.1 章节描述1.1.1 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了解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掌握Internet提供的服务及WWW基本知识。

1.了解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Internet技术基础。

3.了解Internet提供的服务。1.1.2 教学建议

1.教学计划(见表1-1)表1-1 教学计划表

2.教学资源准备(1)软件资源:相关查询软件及IE浏览器。(2)硬件资源: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1.1.3 应用背景

小刘是某学院系部的教学秘书,因经常使用Internet,他需要对Internet及Web的知识进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能顺利实现这个目标。1.2 了解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自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以来,经历了ARPAnet的诞生、NSFnet的建立、美国国内互联网的形成,以及Internet在全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等阶段。为了使某些刚入网的读者了解Internet,本节将介绍Internet的发展过程。1.2.1 ARPAnet的诞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了由若干台计算机互连起来的系统,即利用高速通信线路将多台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开始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此类网络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各主计算机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直接互连起来,这里各主计算机同时承担数据处理和通信工作;二是通过通信控制处理机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间接地把各主计算机连接起来。通信控制处理机负责网络上各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处理与控制,主计算机是网络资源的拥有者,负责数据处理,它们共同组成资源共享的高级形态的计算机网络。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的ARPAnet网络的诞生。目前,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Internet的起源。

1968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net计划,1969年便建成了具有4个节点的试验网络。1971年2月建成了具有15个节点、23台主机的网络并投入使用,这就是有名的ARPAnet,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之一,也是美国Internet的第一个主干网,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都来源于它。

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ARPA建立ARPAnet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将当时的许多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连起来,构成一种“网际网”(International network或Internet)。在进行网络技术的实验研究中,专家们发现,计算机软件在网络互连的整个技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为此,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合作,设计了一套用于网络互连的Internet软件,其中有两个部分显得特别重要和具有开创性,这就是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软件和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软件,它们的协调使用对网络中的数据可靠传输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以后的非正式讨论中,研究人员使用这两个重要软件的字头来代表整个Internet通信软件,称为TCP/IP软件。

1982年,Internet的网络原型试验已经就绪,TCP/IP软件也通过测试,一些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机构开始经常性地使用TCP/IP软件。1983年初,美国国防通信局DCA(Defense Communication Agency)决定把ARPAnet的各个站点全部转为TCP/IP协议,这就为建成全球的Internet打下了基础。1.2.2 NSFnet的建立

由于美国军方ARPAnet的成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决定资助建立计算机科学网,该项目也得到了ARPA的资助。

1985年,NSF抓住时机提出了建立NSFnet网络的计划。作为实施计划的第一步,NSF把全美国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利用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组成了全国范围的科学技术网NSFnet,成为美国Internet的第二个主干网,传输速率为56Kb/s。接着,在1987年,NSF采用招标方式,由三家公司(IBM、MCI和MERIT)合作建立了一个新的广域网,该网络作为美国Internet的主干网,由全美13个主节点构成。主干节点又向下连接各个地区网,再连到各个大学的校园网,采用TCP/IP作为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传输速率由56Kb/s提高到1.544Mb/s。1.2.3 美国国内互联网(US Internet)的形成

在美国采用Internet作为互联网的名称是在MILnet(由ARPAnet分出来的美国军方网络)实现与NSFnet连接之后开始的。接着,美国联邦政府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并入了Internet。例如,能源科学网ESnet(Energy Science Network)、航天技术网NASAnet(NASA Network)、商业网COMnet(Commerical Network)等。这样便构成了美国全国的互联网络US Internet。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以后停止运作。同年,由IBM、MCI和MERIT三家公司组建ANS(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公司建立了一个新的广域网,即目前的Internet主干网ANSnet,它的传输速率达到45Mb/s,传输线容量是被取代的NSFnet主干网容量的30倍。1.2.4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Internet在美国获得了迅速发展和巨大成功,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Internet的行列,使Internet成为全球性的网络,即我们在本书中所讲述的Internet。

Internet在美国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而建立的。在它建立之初,首先加入其中的都是一些学术界的网络。因此,在1991年以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Internet的连接与应用,都被严格限制在科技与教育领域。

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及其具有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的能力,它从形成之日起,便吸引了广大的用户。当大量的用户开始涌入Internet时,它就很难以原来的固定模式发展下去了。随着用户的急剧增加,Internet的规模迅速扩大。它的应用领域也走向多样化,除了科技和教育之外,它的应用很快进入文化、政治、经济、新闻、体育、娱乐、商业及服务行业。1992年,成立了Internet协会。此时,Internet联机数目已经突破一百万台。1993年,美国白宫、联合国总部和世界银行等又先后加入Internet。

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入了Internet(包括全功能IP连接和单纯的电子邮件连接)。到2013年底,全球网上用户已超过28亿,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10万亿美元。1.2.5 下一代Internet

从1993年起,由于WWW技术的发明及推广应用,Internet面向商业用户并向普通公众开放,用户数量开始以滚雪球的方式增长,各种网上的服务不断增加,接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Internet先天不足(例如,宽带过窄、对信息的管理不足)造成信息传输的严重阻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10月,美国34所大学提出了建设下一代Internet(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的计划,表明要进行第二代Internet(Internet 2)的研制。根据当时的构想,第二代Internet将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极高性能主干网络”为基础,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和试验先进的组网技术,研究网络的可靠性、多样性、安全性、业务实时能力(如广域分布计算)、远程操作和远程控制试验设施等问题。研究的重点是网络扩展设计、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oS)和安全性三个方面。第二代Internet又是一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瞄准Internet的高级应用,是Internet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第二代Internet的建设,将使多媒体信息可以实现真正的实时交换,同时还可以实现网上虚拟现实和实时视频会议等。例如,大学可以进行远程教学,医生可以进行远程医疗等。第二代Internet计划之快,它引起的反响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意料。1997年以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科研委员会的议员多次呼吁政府关注和资助该计划。1998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第二代Internet被纳入美国政府的“下一代Internet”的总体规划中,政府将对其进行资助。第二代Internet委员会副主席范·豪威灵博士指出,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扩散将远比Internet快得多,普通老百姓很快就可以应用它,到那时离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也就不远了。

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协会(中国Internet 2)已经成立,该协会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将联合众多的大学和研究院,主要以学术交流为主,进行选择并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其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网络环境、网络结构、协议标准及应用。1.3 Internet技术基础

Internet是一个在物理上由功能独立、位置分散的覆盖全球的若干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起来,并由网络控制软件和网络协议管理,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在Internet中,计算机及计算机系统成千上万,如何识别管理每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就需要用IP地址对其进行标识和区分。1.3.1 IP地址

IP地址用来唯一标识Internet上计算机的逻辑地址,每台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和路由器及其他网络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通俗地理解,IP地址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门牌号一样。IP地址主要分为IPv4和IPv6两个版本。目前通常所说的IP地址就是指IPv4版本,IPv6则是IP地址的未来发展方向。

IP地址共有32位,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32位分为4个字段并用十进制进行表示,字段间用小数点间隔。IP地址共分为A、B、C、D、E 5类,其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 IP地址结构图

A类地址中最高位的“0”与其后7位构成网络号,其第一字段取值范围为0~127。其后的24位为该网内主机号。在Internet中有126个A类网段(0和127都被保留),而每个A类网段中可以达到1600万个节点。因此,A类型仅适用于非常大型的网络。

B类地址中的最高2位“10”与其后14位构成网络号,其第一字段取值范围为128~191。其后16位为该网内主机号。B类地址允许有142=16384个网段,每个B类网段中又可以有多达65534个节点。该类地址适用于中型网络或网络管理器。

C类地址中的最高3位“110”与其后的21位为网络号,第一字段取值范围为192~223。其后8位为网内主机号。在互联网中可以允许有200万个C类网络,每个C类网中可以有254个节点,通常适用于小型网络。

D类地址多用于多路广播用户,IP地址第一字段取值范围为224~239。网内可以没有主机,也可以有主机,还可以有多台主机。

E类地址主要用于将来扩充备用和网络实验测试。其第一字段取值范围为240~255。1.3.2 IPv6初步32

IPv4的地址空间为32位,其理论可以支持2(约40亿)个IP地址。但一方面由于IPv4采用A、B、C地址类型划分方式,导致许多IP地址浪费。另一方面Internet的迅猛发展及各类信息化、智能化电器的大量应用,使得在IPv4体制下的IP地址资源越来越紧张,难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在此情况下,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于1994年提出IPv6作为下一代IP标准。

IPv6作为新一代的IP标准,在兼容IPv4功能的基础上,更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1)巨大的地址空间。IPv6地址空间由32位拓展到128位,使其38IP地址的总数大约为3.4×10个,即使地球表面每平方米都能分到大23约6.5×10个IP地址,从而可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2)即插即用功能。IPv6提供了地址自动配置机制,使主机能自动生成地址,避免手工操作的低效率,实现主机的即插即用功能。地址自动配置又分为状态地址配置和无状态地址配置两种方式。路由器在地址自动配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3)简化IP报头格式。简化IP报头格式,降低了处理开销,提高了处理效率。(4)高效分级的寻址和路由结构。IPv6在设计上允许使用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使用多级的子网划分和地址分配,从而创建一个高效的、分层次的、可以有效收敛的路由结构。使得路由器具有更小的路由表,有更高效快速的转发速度。(5)对QoS的更好支持。IPv6报头结构中新增了优先级域和流标签域。优先级域和流标签域的结合使用,使得IPv6对QoS能进行更好的支持。(6)更好的安全性。IPv4只是简单的网络通信协议,没有考虑安全特性。IPv6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安全问题,并支持IPSec,定义了实现协议的认证、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加密所需的有关功能。

IPv6独具特色的创新业务,将对语音、数据、视频等提供更卓越的支持与应用,必将带给我们生活高品质、全方位的崭新享受。1.3.3 WWW

WWW是World Wide Web的缩写,中文名称为万维网。1992年7月,WWW在欧洲量子物理实验室CERN(the 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内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此以后WWW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在Internet上开始有所发行。

WWW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网络,而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应用、采用客户端/服务端运行模式、基于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信息查询工具。在Internet中,提供信息的最基本单位是网页,每个网页中所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信息。而每个网页可以存放在世界任何一个WWW服务器上,方便用户浏览查询。在WWW系统中,使用一种简单的命名机制—URL地址(即Web地址或网址)来唯一标识和定位Internet中的资源。

通过WWW,人们只要使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很迅速方便地取得丰富的信息资料。由于用户在通过Web浏览器访问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无需再关心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而且界面非常友好,因此,WWW在Internet上刚推出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走红全球,并迅速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1.3.4 域名系统(DNS)

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是为了克服IP地址不便记忆的缺陷,而采用文字来唯一地标识Internet上的计算机,并且与IP地址一一对应的网络服务和应用。

域名系统将整个Internet视为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域组成的域名空间。一个域通常指网络上需要命名资源的管理集合,它包括客户机、服务器、路由器等。在域名的命名方式上,采用从左到右,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层次型命名方法,以此来表示主机所属的层次关系。域名由字母、数字或连字符组成,开头和结尾必须是字母或数字。域名结构通常为“主机名.机构名.网络名.最高域名”,如“mail.sina.com.cn”中的“mail”是指主机名为一台邮件服务器;“sina”则指机构为新浪网络公司,邮件服务器是新浪公司所属管理的;“com”则是指新浪公司是一家商业机构;“cn”是指该商业机构位于中国境内。

DNS采用分级地址工作方式。顶层域分为两类:组织性域名和地理国家性域名。组织性域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com(商业组织)、edu(教育组织)、gov(政府机构)、net(网络服务机构)、org(非营利性组织)等。而地理国家性域名是对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代表该国家或地区的域名,通常以该国家或地区的两个英文缩写字母来表示。如cn(中国)、ca(加拿大)、jp(日本)、uk(英国)、hk(中国香港)等。1.3.5 Internet的组织管理

全球Internet是由分散在世界各国成千上万个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集合体。它现在已经非常庞大,这成千上万个网络规模各异,各属不同的组织、团体和部门。其中有跨越洲际的网络,有覆盖多个国家的网络,有各国的国家级网络,也有各部门各团体的专用网络、校园网、公司网等。这些网络各有其主,分别归属各自的投资部门,由各自的投资部门管理,也就是说,各个部门负责各自网络的规划、资金、建设、发展,确定各自网络的目的、使用政策、经营政策和运行方式等。从这点来说,全球Internet就是在这些分散的、分布式的管理机构下运行的。因此,从组织上来说,这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用户自由接入Internet;从整体来说,它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机构,没有一个组织对它负责,Internet沿袭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多元化模式。

不过,还是有几个组织帮助展望新的Internet技术、管理注册过程,以及处理其他与运行主要网络相关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组织。(1)Internet协会。Internet协会(ISOC)是一个专业性的会员组织,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数百个组织及6000名个人成员组成,这些组织和个人掌握影响Internet现在和未来的技术。ISOC由Internet体系结构组(IAB)和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等组成。

● Internet体系结构组。Internet体系结构组(IAB)以前为Internet行动组,是Internet协会技术顾问,这个小组定期会晤,考查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和Internet工程指导组提出的新思想和建议,并给IETF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

●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是由网络设计者、制造商和致力网络发展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开放性组织。IETF一年会晤三次,主要的工作通过电子邮件组来完成。IETF被分成多个工作组,每个组有特定的主题。(2)W3C(World Wide Web)。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组织W3C—负责为发展迅速的万维网(WWW)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该组织是一个工业协会,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负责运作。(3)Internet名字和编号分配组织(ICANN)。ICANN是为国际化管理名字和编号而形成的组织,主要负责全球互联网的根域名服务器和域名体系、IP地址及互联网其他号码资源的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当前,ICANN参与共享式注册系统(Shared Registry System,SRS)。通过SRS,Internet域名的注册过程是开放式公平竞争的。ICANN的最高管理机构—ICANN理事会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19名代表组成。(4)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InterNIC是为了保证国际互联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向全体互联网络用户提供服务而设立的。InterNIC网站目前由ICANN负责维护,提供互联网域名登记的公开信息。(5)RFC编辑。RFC是关于Internet标准的一系列文档,RFC编辑是Internet RFC文档的出版商,负责RFC文档的最后编辑检查。(6)Internet服务提供商。20世纪90年代Internet商业化之后,出现了非常多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它们有服务器,用点对点协议(PPP)或串行线路接口协议(SLIP),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拨号接入Internet。

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Internet的商业化,产生了许多利益纠纷,如由域名引起的纠纷,这不仅环绕着有关域名的商标、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而且更关系到对域名的管理权、分配权。原来的那些面向技术的Internet组织和团体不具备处理这些商业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地位和能力,不适合担当Internet合法框架管理者的角色。为了保护本组织的利益,各种国际组织都以积极的态度挤到Internet的各种管理活动中去。为了改革原来的域名管理体系,由Internet协会(ISOC)牵头,会同国际电联(ITU)、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标组织等国际组织发起成立了“国际特别委员会IAHC”。在IAHC的组织下,开放了一组新的顶级域名,并成立了一套国际性的民间机构,负责这些新的域名的管理和分配。

目前,因为美国是Internet的发源地,所以它在Internet、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方面处于霸主地位,领导着世界新潮流;而且在Internet的各种主要组织中,很多主要人物都来自美国主要网络的主管部门,在Internet的管理上,美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事情正在起着变化,随着Internet在其他国家的迅速发展,各国要求打破垄断、平等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的组织正致力于本国网络的发展、协调,致力于本国网络的本地化,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利益,包括长远利益。1.4 Internet提供的服务1.4.1 远程管理(Telnet、远程控制)(1)远程登录(Remote-login)是Internet提供的最基本的信息服务之一,远程登录是在网络通信协议Telnet的支持下使本地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仿真终端的过程。在远程计算机上登录,必须事先成为该计算机系统的合法用户并拥有相应的账号和口令。登录时要给出远程计算机的域名或IP地址,并按照系统提示,输入用户名及口令。登录成功后,用户便可以实时使用该系统对外开放的功能和资源,例如,共享它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库或使用其提供的Internet的信息服务,如E-mail、FTP、Archie、Gopher、WWW、WAIS等。

Telnet是一个强有力的资源共享工具。许多大学图书馆都通过Telnet对外提供联机检索服务,一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将它们的数据库对外开放,使用户通过Telnet进行查询。(2)远程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在异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异地拨号或双方都接入Internet等手段,联通需被控制的计算机,将被控计算机的桌面环境显示到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本地计算机对远程计算机进行配置、软件安装、修改等工作。

远程控制必须通过网络才能进行。位于本地的计算机是操纵指令的发出端,称为主控端或客户端,非本地的被控计算机称为被控端或服务器端。“远程”不等同于远距离,主控端和被控端可以是位于同一局域网的同一房间中,也可以是连入Internet的处在任何位置的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远程控制主要通过远程控制软件来实现。远程控制软件一般分客户端程序(Client)和服务器端程序(Server)两部分,通常将服务器端程序安装到主控端的电脑上,将客户端程序安装到被控端的电脑上。使用时服务器端程序向被控端电脑中的客户端程序发出信号,建立一个特殊的远程服务,然后通过这个远程服务,使用各种远程控制功能发送远程控制命令,控制被控端电脑中的各种应用程序运行。

随着网络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要,远程操作及控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远程控制不仅支持LAN、WAN、拨号方式及互联网方式等网络方式,而且有的远程控制软件还支持通过串口、并口、红外端口来对远程机进行控制(不过这里说的远程电脑,只能是有限距离范围内的电脑了)。传统的远程控制软件一般使用NETBEUI、NETBIOS、IPX/SPX、TCP等协议来实现远程控制。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远程控制软件提供通过Web页面以Java技术来控制远程电脑,这样可以实现不同操作系统下的远程控制。1.4.2 信息共享服务

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指不同终端(客户端)通过网络(包括局域网、Internet)共同管理、分享服务器(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就是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网络新闻(Network News)通常又称为USENET。它是具有共同爱好的Internet用户相互交换意见的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络,它相当于一个全球范围的电子公告牌系统。

网络新闻是按不同的专题组织的。志趣相同的用户借助网络上一些被称为新闻服务器的计算机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只要用户的计算机运行一种称为“新闻阅读器”的软件,就可以通过Internet随时阅读新闻服务器提供的分门别类的消息,并可以将你的见解提供给新闻服务器以便作为一条消息发送出去。

网络新闻是按专题分类的,每一类为一个分组。目前有8个大的专题组:计算机科学、网络新闻、娱乐、科技、社会科学、专题辩论、杂类及候补组。而每一个专题组又分为若干子专题,子专题下还可以有更小的子专题。目前有成千上万的新闻组,每天发表海量信息。故很多站点由于存储空间和信息流量的限制,对新闻组不得不限制接收。一个用户所能读到的新闻的专题种类取决于用户访问的新闻服务器。每个新闻服务器在收集和发布网络消息时都是“各自为政”的。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的相关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百度是比较常用的搜索引擎之一。1.4.3 信息通信服务(注:E-mail、即时通信、网络电话)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它是用户或用户组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收发信息的服务。目前电子邮件已成为网络用户之间快速、简便、可靠且成本低廉的现代通信手段,也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服务之一。

电子邮件使网络用户能够发送或接收文字、图像和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目前Internet上60%以上的活动都与电子邮件有关。使用Internet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直接与Internet联网。只要通过已与Internet联网并提供Internet邮件服务的机构收发电子邮件即可。

使用电子邮件服务的前提: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一般又称为电子邮件地址(E-mail Address)。电子信箱是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机构为用户建立的,实际上是该机构在与Internet联网的计算机上为你分配的一个专门用于存放往来邮件的磁盘存储区域,这个区域是由电子邮件系统管理的。

电子邮件系统的特点:(1)方便性。像使用留言电话那样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处理记录下来的请求;通过电子邮件传送文本信息、图像文件、报表和计算机程序等。(2)广域性。电子邮件系统具有开放性,许多非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网关(Gateway)与Internet上的用户交换电子邮件。(3)廉价性和快捷性。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为用户传递电子邮件。通过在一些Internet的通信节点计算机上运行相应的软件,可以使这些计算机充当“邮局”的角色。用户使用的“电子邮箱”就是建立在这类计算机上的。当用户希望通过Internet给某人发送信件时,他先要与为自己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计算机联机,然后将要发送的信件与收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送给电子邮件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会自动将用户的信件通过网络一站一站地送到目的地,整个过程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

若在传递过程中某个通信站点发现用户给出的收信人电子邮件地址有误而无法继续传递,系统会将原信逐站退回并通知不能送达的原因。当信件送到目的地的计算机后,该计算机的电子邮件系统就将它放入收信人的电子邮箱中等候用户自行读取。用户只要随时以计算机联机方式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便可以查阅自己的邮件了。

通过电子邮件还可访问的信息服务有:FTP、Archie、Gopher、WWW、News、WAIS等,Internet网上的许多信息服务中心都提供了这种机制。当用户想向这些信息中心查询资料时,只需要向其指定的电子信箱发送一封含有一系列查询命令的电子邮件,用户就可以获得相应服务。

即时通信(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即时通信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它的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即时通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即时通信也在向移动即时通信化扩张。目前,微软、AOL、Yahoo、UcSTAR等重要即时通信提供商都提供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即时通信的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与其他已经安装了相应客户端软件的手机或电脑收发消息。

即时通信产品最早的创始人是三个以色列青年。他们在1996年开发的即时通信产品称为ICQ。1998年当ICQ注册用户数达到1200万时,被AOL看中,以2.87亿美元的天价买走。ICQ用户主要集中在美洲和欧洲。现在国内的即时通信工具按照使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用IM,如QQ、百度hi、网易泡泡、盛大圈圈、淘宝旺旺等。QQ的前身OICQ在1999年2月第一次推出即时通信,目前几乎接近垄断中国在线即时通信软件市场。它具备文字消息、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等功能,用户可通过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随时与好友联络感情。另一类是企业用IM,简称EIM,如E话通、UC、EC企业即时通信软件、UcSTAR、商务通等。

网络电话通常称为IP电话,是在以IP为网络层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语音通信的系统,它采用的技术统称为VoIP(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诞生于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CTI)技术,是CTI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CT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将IP数据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 Telephone Network,PSTN)无缝集成的新技术。目前所说的网络电话是分组交换技术和PSTN网络融合后的结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电话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金融行业、高速公路通信网、电力行业、胜利油田、机场调度、跨国公司及校园等场合。1.4.4 数据及资源服务(注:FTP及软件下载)

文件传输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在主机之间传送文件,它是在网络通信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支持下进行的。

用户一般不希望在远程联机情况下浏览存放在计算机上的文件,更乐意先将这些文件取回到自己计算机中,这样不但能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可以从容地阅读和处理这些取来的文件。Internet提供的文件服务FTP正好能满足用户的这一需求。Internet上的两台计算机在地理位置上无论相距多远,只要两者都支持FTP协议,网上的用户就能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送到另一台。

FTP与Telnet类似,也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使用FTP服务,用户首先要登录到对方的计算机上,与远程登录不同的是,用户只能进行与文件搜索和文件传送等有关的操作。使用FTP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

普通的FTP服务要求用户在登录到远程计算机时提供相应的用户名和口令。许多信息服务机构为了方便用户通过网络获取其发布的信息,提供了一种称为匿名FTP的服务(Anonymous FTP)。用户在登录到这种FTP服务器时无须事先注册或建立用户名与口令,而是以anonymous作为用户名,一般用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作为口令。

匿名FTP是最重要的Internet服务之一。许多匿名FTP服务器上都有免费的软件、电子杂志、技术文档及科学数据等供人们使用。匿名FTP对用户使用权限有一定限制:通常仅允许用户获取文件,而不允许用户修改现有文件或向它传送文件;另外对于用户可以获取的文件范围也有一定限制。为了便于用户获取超长的文件或成组的文件,在匿名FTP服务器中,文件预先进行压缩或打包处理。用户在使用这类文件时应具备一定的文件压缩与还原、文件打包与解包等处理能力。

软件下载(DownLoad)是指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文件,把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计算机上的信息保存到本地电脑上的一种网络活动。下载可以显式或隐式地进行,只要是获得本地电脑上所没有的信息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下载,如在线观看。1.4.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即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即B2C),个人对消费者(Consumer-to-Consumer,即C2C),企业对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等4种模式,其中主要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2种模式。随着国内Internet使用人数的增加,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支付和网络购物已日渐流行。

网络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主要包括电子货币类、电子信用卡类、电子支票类。网络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网络支付具有以下特征:(1)数字化。网络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的。(2)互联网平台。网络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互联网)之中;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3)通信手段。网络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互联网、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4)网络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5)经济优势。网络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网络支付可以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24/7(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工作模式,其效率之高是传统支付望尘莫及的。

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账号或信用卡的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目前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直接银行转账,在线汇款),但也有担保交易(淘宝支付宝、百度百付宝、腾讯财付通等的担保交易)及货到付款等方式。

网上购物的发展主要是得到了网民的认可,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也成为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网上购物给用户提供方便的购买途径,只要简单的网络操作,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并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同时,在像当当网这样的地方购买商品,也能实现送货上门,货到付款,使网上购物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这些都是顾客热衷网上购物和网络销售快速增长的原因。

但由于网上购物是在虚拟环境下达成的商品交易,因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商品质量问题、商家诚信问题。同时对消费者隐私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都有待加强。1.4.6 社会交流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电子公告系统”或“电子公告栏”,即Internet上的各种论坛。当浏览者进入讨论区后,他可以浏览该区其他访问者留下的文章、问题和建议,也可以发表文章或回复他人,这又被称为“贴帖子”。总之在BBS上大家可以对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能直接与其他的人进行沟通。

BBS最大的特点就是开辟了一块“公共”空间供所有用户读取其中信息。这些信息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不论你的兴趣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都有特定的BBS系统在某处等着为你服务。不同的BBS上存放着各种不同的文件和信息。在这些公告板里,成千上万的人热衷于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浏览可以检索关于某个话题的所有信息,或只是最近的信息,或某一个人的所有信息,或与某一信息相关的其他信息,或者在某标题行有某一个特殊字眼的信息,凡此种种,都可检索。只要你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BBS,就可以几乎免费地获取这些资源。BBS也是一种通信方式。BBS用户通过站上文章和信件、上线交谈等方式,能够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征询建议,结交朋友。

博客(Blog或Weblog),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十分受大家的欢迎,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博客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起初博客在美国的使用范围主要限于一些IT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随着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在博客上传播,博客迅速扩展到全球范围,并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2002年,方兴东创立了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这个博客网站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方兴东将网站定位于“引导博客潮流,精选信息知识,未来成为中国高科技的第一知识门户网站”,倡导“每天5分钟,给思想加油”的理念,锁定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界等领域的高端人群为目标读者,突破了当时中国网络娱乐化、庸俗化甚至带有低俗信息的固有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极具冲击力,目前博客中国网站已经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博客传播平台之一。

虽然博客2002年才被方兴东引入中国,但是其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博客的传播方式使其逐渐具有了全时性和即时性的特点,由2007年末延续到2008年的周正龙华南虎事件、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这些重大事件本身的震撼力与影响力都极大地刺激了博客作者的表达欲望,对博客用户和网络中博客内容的急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博客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博客将会在未来继续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个焦点。可以说,博客不仅已经成为博客主日常工作、交流、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为当今网民阅读的重要内容,成为传递政府政务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人们思想交流、沟通关系、表达意愿和文化消费的一种方式。1.4.7 网络娱乐

在线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的电影院,一般特别指的是能够在线直接观看的网上影院。在线影院是依照现实中电影院的功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在线架构的网上电影院,用户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电影院中观看影视节目,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影视的目的。一般说来,在线影院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自己想看的电影。随着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和带宽的不断增加,网上影院收录的影片越来越多,点播也越来越快,画质也越来越高。

在线电影的关键技术是流媒体。流媒体通过流式传输,将整个音频和视频(A/V)及三维(3D)媒体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定的压缩方式解析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顺序(严格说来,是一种点播技术)或实时传送。在采用流式传输方式的系统中,用户不必像采用下载方式那样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利用解压设备(硬件或软件)对压缩的A/V、3D等多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和观看。此时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的服务器内继续下载。与单纯的下载方式相比,这种对多媒体文件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地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等待的时间。

在线音乐是指利用互联网在线听音乐。互联网拥有庞大、完整的曲库,歌曲更新迅速,试听流畅,并提供免费或收费的歌曲在线试听、下载。可以利用专门的应用软件来收听,可以通过访问相应的网站在线收听,在线音乐的软件和网站很多。

在线游戏是指一些大型多人在线类网络游戏(MMORPG)或一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小游戏(如Flash小游戏在线游戏等)的集群的统称,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大大小小的网络游戏的综合称谓。1.4.8 新型应用

传感网是指由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它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等信号,从而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等物质现象。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传感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低功耗、通信及微机电等技术,在军事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因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简化,而H2H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依赖PC而进行的互联。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时,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Machineto Machine)。但是,M2M所有的解释并不仅限于能够解释物联网,同样,M2M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汇总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已经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络电视完成。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但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中,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万维网(World Wide Web)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通过搜索和链接,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与物之间环境和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为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为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其建设目标锁定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和服务体验。近年来,在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的共同发展下,实现社会化的泛在网也逐渐形成。而基于环境感知、内容感知的能力,泛在网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尽管泛在网络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如今的泛在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学术研究战略规划的重要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构建“泛在网络社会”,带动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追求的目标。2004年,日本将E-Japan战略目标修订成了“U-Japan”战略,因此,日本成为了最早采用“泛在(Ubiquitous)”这一名词来描述信息化战略并提出构建无所不在的全面信息化社会愿景的国家。2006年,韩国将IT-839计划修订为“U-IT839”计划,它引入“无处不在的网络”这一概念,增加了RF-ID,USN(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等“泛在”网络的新的组成元素。欧盟也启动了“环境感知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项目,旨在研究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协同、融合的未来泛在网络框架。2008年底,我国启动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无线泛在网络架构研究和总体设计”被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于2010年成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委员会,专注于无线泛在网络标准化研究。1.5 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Internet技术基础及Internet提供的服务。学习者应该掌握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及Internet提供的服务。1.6 能力鉴定

本章主要为理论基础知识,能力鉴定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少数概念可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检查掌握情况,并将鉴定结果填入表1-2。表1-2 能力鉴定记录表1.7 习题

填空题

1.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远程登录服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文档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等

2.Internet的组织管理机构有Internet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Internet服务提供商。

3.WWW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