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0:33:4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答案】B【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

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

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答案】D【解析】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类型的特质主要有:外向性、情绪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男孩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的人格发展是在(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前生殖器期

B.性器期

C.肛门期

D.口居期【答案】A【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①口唇期(0~1岁),力比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②肛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③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并产生“俄底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⑤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4.(  )人格特质是指做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和能坚持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A.宜人性

B.开放性

C.尽责性

D.外向型【答案】C【解析】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5.有些人相信事件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有些人则相信好事和坏事都是由运气决定的,这表现出(  )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A.合理

B.投射

C.控制点

D.应对策略【答案】C【解析】罗特提出的控制点,认为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有两种类型:(1)内控源,亦称“内控观”;(2)外控源,亦称“外控观”。

二、名词解释

1.气质[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特质[苏州大学2012研]

答:特质指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同的能力,具有诱发和指导顺应与表达性行为的等同(意义上始终一致)形式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表现出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的人格特征。

4.负强化[湖南师范大学2014研]

答: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5.人格/大五人格[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本质特征。(2)大五人格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提出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6.认知风格[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认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7.性别角色偏爱[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8.自我同一性[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9.自我效能感[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的信心或信念。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的自信心。它是个体应付外界的主要资源。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10.人格面具[山东师范大学2011研]

答:人格面具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世界时戴上的面具。人格面具涉及到社会对某种性别的人的角色、一个人所处的发展阶段(如青春期、中年期等)、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工作或职业的看法。在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人格面具,并且在某一时刻可以同时戴上几个人格面具。

11.个案研究法[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2.反向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反向作用是指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被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但个体唯恐自己仍会做出,于是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即把不能被别人或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它们的反面,使之成为可以接受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是一种压抑过程。

13.集体无意识[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14.人格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人格理论。

15.集体无意识[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集体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16.替代性强化[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17.自我图式[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个体的自我图式是由其行为中最重要的方面组成的。

18.投射测验 [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陕西师范大学2012研、西南大学2011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研、曲阜师范大学2011研]

答:投射测验指测验中所用的刺激多为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墨迹或数字,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反应,由对反应结果的分析来推断其人格。其意义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个人特征无意识的投射到外界事物上,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方法的机理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的外射机制。这类测验主要以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文字联想测验、画人或画树测验为代表。

三、简答题

1.麦独孤用什么解释人类行为[北京大学2011研]

答: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他认为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

2.人格类型说和维度说的异同。[北京大学2012研]

答:(1)人格类型说

由德国斯普兰格等人提出,根据人们是否会对6个社会基本领域的某一个领域产生特殊的兴趣和价值观,将人格划分为6种类型:

①理论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认识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情感退到次要地位。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②经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经济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把经济价值提高到一切价值之上,以实际功利来评价事物的价值,重视人的能力和资力。实业家属于这种类型。

③审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的意义,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④社会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爱,以爱他人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属于这种类型。

⑤权力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凡是他所做的均由自己决定,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他人的欲望。

⑥宗教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坚信宗教,生活在信仰中,总感到上帝的拯救和恩惠。宗教家属于这种类型。(2)人格的维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用三个基本的维度来描述人格,即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认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中,每一个都是多层次的人格结构。艾森克提出了关于这种人格结构的一种人格的多层次模型。该模式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精神的最表层(即个体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殊反应)层层深入,经过习惯性反应、特质,最后达到最里层,即类型。(3)两者的差异

类型说用人的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但是维度说同时用人的三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同时,在这些特质上用维度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例如,类型论说某人是一个内向的人;特质论说某人是沉静、较孤僻和处事谨慎的人。类型论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特质论是一种性格分析的理论。此外,维度说描述了人格在量上的差异,而类型说则描述了人格在质上的差异。

3.人格特质论的起源及新近展。[北京大学2012研]

答: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并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其中,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为第一层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为第二层次,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为第三层次;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为第四层次。(3)现代特质理论

①三因素模型,由艾森克依据提出,认为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是:a.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b.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c.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②五因素模型,由塔佩斯提出,人格结构具有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分别是:a.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b.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c.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d.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e.开放性,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③七因素模型,由特里根提出,这七个因素分别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人格特征量表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现代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心理、管理心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外倾性、神经质、随和性等均与心理健康有关;外倾性和开放性是职业心理与工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心与人事选拔有密切关系等等。

4.哪位心理学家第一个描述外向和内向的心理特征,他是在什么理论框架内提出内外向分类的。[北京大学2013研]

答: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内—外倾人格类型学说。(1)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倾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倾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倾和内倾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倾,还是外倾。

①外倾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②内倾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2)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8种人格类型:

①外倾思维型,这种人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

②外倾感情型,这种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

③外倾感觉型,这种人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

④外倾直觉型,这种人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的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

⑤内倾思维型,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

⑥内倾感情型,这种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⑦内倾感觉型,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入自己的感觉;⑧内倾直觉型,这种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5.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湖南师范大学2014研]

答: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形成神话主题象征的一种人类思想的遗传倾向,其存在形式需要经过遗传,内容主要有原型。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型的种类很多,荣格认为原型中最重要的是阿尼玛(男性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形象),阴影及自性。影子是潜在的最危险和最强有力的原型。人的原型通过社会期待充当稳健的人,或者隐藏影子来表达自身影子的适当表达能作为创造力生命力和灵感的源泉,然而如果受到压抑,个体会感到拘谨,与自身失去联系并感到害怕。

6.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湖南师范大学2014研]

答:(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性质

威特金等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测量方法

通过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7.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华东师范大学2014研]  [浙江师范大学2012研]

答: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1)本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也最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其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趋乐避苦),遵循快乐原则。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希望能够很快地得到满足。本我同外部世界不能够直接接触,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2)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3)超我。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指导人们该怎样活动,当个体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就会产生犯罪感。自我理想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遵循道德原则。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8.人格的品质[苏州大学2012研]

答: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1968年研究了人格品质,他把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人格品质分为三种:最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最消极品质。

最积极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负责、开朗、信任;

中间品质:固执、刻板、大胆、谨慎、易激动、文静、冲动、好斗、腼腆、易动情、羞怯、天真、不明朗、好动、空想、追求物欲、反叛、孤独、依赖别人;

最消极品质:古怪、不友好、敌意、令人讨厌、不老实、冷酷、邪恶、装假、说谎。

9.简述性格的特征。[南开大学2012研]

答: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从组成性格的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成分。(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工作、对劳动、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10.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南开大学2012研]

答:艾里克森考虑了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1)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安全,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便会产生不信任感。(2)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3)第三阶段为学前期,从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4)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l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5)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l2岁到l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6)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本阶段的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人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7)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若缺乏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8)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艾里克森的个体发展理论认为发展过程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即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的。每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11.简要回答人本主义流派关于人格的观点。[西南大学2012研]

答:人本主义流派既反对弗洛伊德对人格解释中强调本能和潜意识驱力的观点,认为人具有先天善良的本性,并寻求自身潜能的实现,又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类的特点视为机械的反应模式,强调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具有自由选择的创造力。其代表理论主要有:(1)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①自我实现

马斯洛开创的人格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低层次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为基本需要,高层次的三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需要。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趋向健康成长从而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这种内在动力就是他的成长动机。当个体的四种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是成长的动力和目的。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②高峰体验

马斯洛把许多人体验到自我实现时的瞬间经验称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特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一种短暂的、自己与所有事物和谐一致的、非自我中心的完美和达到目标的状态。这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只有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才会体验得到。(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①自我概念

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核心概念是自我,它念包含了“我”为特征的所有观念、知觉和价值,还包含“我是什么”或“我能做什么”的知觉。个人总是以自我概念来评价每一个经验,使这些经验和感受与自我概念相和谐。自我不和谐的两种情况:a.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b.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获得的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不一致。

②自我发展

罗杰斯认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第一,正向关怀的需要,即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有关他人的温暖、同情、关心、尊敬和认可等情感的需要;第二,价值的条件,即让儿童体验到正向关怀的条件;第三,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每个人都应当被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言语或行为给予儿童无条件的正向关怀,也就是说,无论儿童做什么都应给予全部的、真正的爱。

12.大五人格(OCEAN)中每个字母各代表什么含义?[山东师范大学2012研]

答:大五人格(OCEAN)中的O是openness,代表开放性,特点是: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

C是conscientiousness,代表责任心,特点是: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E是extraversion,代表外倾性,特点是: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A是agreeableness,代表宜人性,特点是: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N是neurotmsm,代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点是: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13.简述皮亚杰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天津师范大学2012研]

答:(1)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

④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有质的差异。

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分别是:

①婴儿期(0~1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②儿童早期(1~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发展任务是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30~6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⑧成年晚期(从老年期直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14.简评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浙江师范大学2011研]

答:(1)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为第一层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为第二层次,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为第三层次,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为第四层次。

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某个人具有的特质称为个别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叫共同特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一个群体的侮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的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

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再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评价

①卡特尔特质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区分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特别是提出了16种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是国际上通用的个性问卷。

②卡特尔特质理论的不足。该理论以因素分析的方法为基础,但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不同,其抽取出的特质也是不同的。至于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即使我们抽取出了同一种因素,但对于这种因素的解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卡特尔所使用的方法过于复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理论的影响力。

15.简述大五人格结构[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 [北京大学2011研]  [华中师范大学2014研]

答: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五种人格特质分别是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1)外向性,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2)开放性,表现为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特质;(3)责任心,表现为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等特质;(4)宜人性,表现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5)情绪稳定性,指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

1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等级。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是基本需要,又称匮乏性需要或缺失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其强度就会减弱,个体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自我实现是发展性需要,又称衍生需要或成长需要,不会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反而会因获得而不断增强。

17.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1)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第三阶段,学前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在本阶段,儿童克服了俄狄浦斯情结,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确定了自己的性别角色。(4)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并有“合法延缓期”的现象。(6)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18.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1)弗洛伊德在人格及其变态这个前人忽视的领域中勇敢探索,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堪称后人的楷模。(2)弗洛伊德提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人格的结构和动力,人格的发展阶段与规律,人格冲突与防御机制,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等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被看成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一动力”。(3)弗洛伊德创造了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显著小同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开创了人格心理研究的临床法。临床研究方法在人格研究方面,有其特殊性和一定的优势,它对于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19.简述艾森克人格外倾一内倾维度行为表现和生理基础的不同?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1)艾森克人格外倾一内倾维度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通过把外倾—内倾这一个性维度与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联系,得出外向的人兴奋过程强度弱,发生慢,持续时间短,因此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内向的人兴奋过程强度强、发生快、持续时间长,因此容易形成条件反射。(2)艾森克人格外倾一内倾维度的行为表现

①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个性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等特点。

②内向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非常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极少发脾气等特点。

20.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

①精神分析论,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自我、本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②社会认知论,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③人本主义,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④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特质通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过敏症倾向和精神症状倾向。

⑤人格特征论,可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有不同见解,一些心理学家组织了一套被广泛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并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性、怡人性、责任性和开放性。

21.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主要有:(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2)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延迟满足者的人格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预示个体成熟、社会适应、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人格变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男孩个性表现为:深思熟虑、注意力集中、讲道理、合作,对动机和情绪冲动的有效控制;能延迟满足的女孩的个性特征是:聪明、有智谋,并且与延迟满足相关的这些个性特征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3.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前景何在? [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人格心理学的运用前景主要表现在:(1)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智能、气质及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评估,以便因材施教。(2)在健康实践方面,对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特点进行咨询和矫正。(3)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采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评估人才、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4)在人格测量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促进人格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外,人格心理学还可以在咨询与治疗的方面,社会实践方面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对人格测量评估提供依据,促进咨询与实践活动的成功。

24.简述人格的基本特性。[首都师范大学2013研]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其基本特征主要有:(1)独特性,也称个别性或差异性,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完全不同于别人的人格特征,由于人格形成的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影响不同,人们的人格特点也往往千差万别。(2)稳定性,人格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一贯表现才能称为人格,那些偶然发生的、一时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3)整体性,人格是一个多成分的有机整体。人格的统合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统合性即人格结构的各种成分彼此和谐一致时,其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就会出现适应困难。(4)功能性,人格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实践,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5)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的自然特性转变为以社会性为主的个体。人格是社会人特有的,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习得与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而获得自我的过程。人格是在个人的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但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25.举例说明正强化和负强化。[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正强化指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能使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的行为反应;负强化指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使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的行为反应。比如,孩子主动叠被子,父母奖励孩子一块蛋糕,从而使孩子形成天天叠被子的习惯就是正强化。如果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取消其天天抄写单词的行为就是负强化。

四、论述题

1.试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南开大学2012研]

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其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4)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弃恶扬善”的作用。(6)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点。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7)自我调控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2.试述人格心理学流派。[苏州大学2013研]

答:现代人格理论的流派主要分为八种:(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的概念仍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及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学派,亦称为新精神分析派,其理论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称为自我心理学或社会文化学派。(3)以奥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流派假定个体的人格是某种相对稳定的东西,主张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个体差异的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有的人得分低,有的人得分高,但大多数人处于中间部分。(4)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忽视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意义。其基本特点主要有:①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②行为主义流派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③行为主义流派在方法论上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5)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人本主义流派意图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即心理健康的、技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6)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认知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从认知差异的角度探讨人格的有关理论与研究。有代表性的人格认知理论包括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凯利的认知建构理论和米歇尔的认知、原型和图式理论。(7)艾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奥尔波特认为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特质的根源,某些皮层与皮层下的神经结构构成了特质的生物基础,他们控制或引导个体的反应能力和反应倾向。生物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荣格和艾森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进化遗传对人格发展的意义,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重视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8)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重视个人特质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

3.现代各种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多种人格流派能够同时存在?这些人格理论都是正确的吗?你认为是否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整合各种人格流派的人格理论出现而结束这个局面。[华中师范大学2012研]

答:(1)现代人格理论的不同流派

①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的概念仍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及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②以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一文化学派(亦称为新精神分析派),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个学派有时又被称为自我心理学或社会文化学派。

③以奥尔波特、卡特尔等人为代表的特质论学派,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流派假定个体的人格是某种相对稳定的东西,主张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个体差异的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有的人得分低,有的人得分高,但大多数人处于中间部分。

④以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学派,忽视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意义,其基本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第二,行为主义流派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第三,行为主义流派在方法论上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

⑤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是以反抗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姿态出现。人本主义流派意图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们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了的领域,即心理健康的、技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

⑥以凯利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认知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从认知差异的角度探讨人格的有关理论与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格的认知理论包括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凯利的认知建构理论和米歇尔的认知、原型和图式理论。

⑦艾森克为代表的生物学范型,奥尔波特认为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特质的根源,某些皮层与皮层下的神经结构构成了特质的生物基础,他们控制或引导个体的反应能力和反应倾向。生物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荣格和艾森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进化遗传对人格发展的意义,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重视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⑧卡丁纳、沙利文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范型,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重视个人特质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

究竟哪种理论解释与客观事实更符合,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也许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正确的地方,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2)现代人格理论流派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心理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在人格心理学内部出现了新的趋势。

①人格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专题化趋势;

②在研究专题化趋势的影响下,在人格理论中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即那些专门解释某一特殊人格研究领域,诸如攻击性、幸福感、抑郁倾向和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具体理论;

③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不少人格心理学家从认知的角度,采用人知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格心理问题;

④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大量跨文化研究的产生,人格心理学家重视生态文化因素对人格及其发展的影响,采用跨国、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人格的异同以及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

⑤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随着遗传学和脑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格的生物基础的研究,不少人格心理学家从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人格的问题。

4.比较奥尔波特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浙江师范大学2013研]

答:(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人的人格是包括各种特质的动力组织,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适应的独特性。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②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根据个人特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a.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b.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c.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并将模型分成:第一层为次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第二层为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第三层为次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第四层次为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共同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共同因素,个人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独特因素。共同因素是人类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是指单个个体所具有的特质。

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从表面上看,它们好像是一些相似的特征或行为,实际上却出于不同的原因。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再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的,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