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投资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7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8:28:3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研究院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投投资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7期)

建投投资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7期)试读:

致读者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站在当下,放眼未来,如何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投资以及如何以投资促发展,将会是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投投资评论》的出版宗旨是:全面阐述“投资”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充分展示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客观评价当前国内外投资领域的状况,分析其中需要改善和优化之处,引发与投资相关的行业人士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推进投资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期学刊围绕“消费升级”这个主题,阐述了当前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也就是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向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过程进行转变。消费者已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由此引发了在娱乐、通信、教育、医疗保健、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增长,进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建投研究院将努力把《建投投资评论》办成一个国内投资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经验交流和思想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与投资相关的从业人员、与投资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决策者等群体工作与研究的参考读物,真正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中国投资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说明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是一家综合性投资集团,投资覆盖金融服务、先进制造、文化消费及信息技术等领域,横跨多层次资本市场及境内外区域。集团下设的投资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投研究院”)重点围绕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新兴产业投资领域,组织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投资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中国建投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收录建投研究院组织内外部专家的重要研究成果,根据系列化、规范化和品牌化运营的原则,按照研究成果的方向、定位、内容和形式等将《丛书》分为报告系列、论文系列、专著系列和案例系列。报告系列为行业年度综合性出版物,汇集集团各层次的研究团队对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态势的分析和预测,对外发表年度观点。论文系列为建投研究院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围绕市场备受关注的热点或主题展开深度探讨,强调前沿性、专业性和理论性。专著系列为内外部专家针对某些细分行业或领域进行体系化的深度研究,强调系统性、思想性和市场深度。案例系列为建投研究院对国内外投资领域的案例的分析、总结和提炼,强调创新性和实用性。希望通过《丛书》的编写和出版,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读者提供参考。

本《丛书》仅代表作者本人或研究团队的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建投集团的商业立场。文中不妥及错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对非旅游消费升级[1]研究[2]赵晨光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旅游合作的开展。随着“一带一路”在非洲的持续推进,其框架下的中非旅游合作正经历由“政策对接”向“消费升级”的阶段转换。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是旅游消费和产品(内容)结构的升级。中国对非旅游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助推中非旅游合作由“政策对接”阶段向“消费升级”阶段转换的顺利完成。在这一进程中,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对非旅游将成为重要方向。其路径应在坚持前述既有旅游合作机制、内容的基础上,着力在产品结构转型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型旅游逐步向以文化(交流)旅游为重点的深度游拓展。中非旅游合作及其消费升级的实践将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间旅游合作的发展以及旅游消费的升级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非旅游合作 对非旅游 消费升级

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互联互通,人员往来先行,旅游先通,特别是中国的出境旅游,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极大欢迎。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已由原来单一的东南亚向包括非洲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旅游目的地范围扩展。其中,非洲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优美的自然环境、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中国游客乐于前往的热门旅游胜地。“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旅游合作正经历着从“政策对接”向“消费升级”的阶段转换。可以说,对非旅游消费的升级是近一阶段中非旅游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重点。本文将对其进程、阶段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一 “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旅游产业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建设世界旅游新高地。以往世界旅游高地主要集中在亚太与欧洲,丝绸之路地带是传统的世界旅游洼地。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将迎来旅游大发展的曙光。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多项措施涉及旅游业发展,包括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以大幅提升旅游可达性;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沿线各国签署合作备忘录,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3]路和旅游产品等。“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国际合作以及“沿线”旅游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一,有助于“沿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互联互通,这将带动“沿线”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综合型产业,保障其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关键是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以政府公共部门投入为主生产的、提供旅游者平等消费和共同享有的无差别化的公共服务。它是连接旅游服务各环节的重要链条,也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旅游基础设施的关键是交通,由于其公益性特征或很低的投资回报,决定了其必须充分依靠政府部门加以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正是看准了这一现实情况。为此“一带一路”建设将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沿线”旅游业将借此实现切实发展。

第二,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的机制化。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具体到旅游合作,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提出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意见》强调,应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以及非洲的旅[4]游机制化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5]家关于旅游产业的机制化合作将不断深化和拓展。

第三,有助于“沿线”旅游产业的创新。丝绸之路作为古老的东西方交流桥梁和商贸通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创新将使得古老的丝绸之路文明重新焕发光彩,吸引世界目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汇集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精华旅游资源的汇集之路,因而也被视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一系列旅游产品可实现品牌化、系列化。借此,一系列相关潜在旅游资源将得以整合,并形成规模效应,如“完整的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廊道”构想。“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供平台。二 “一带一路”与中非旅游合作的阶段划分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外,还有服务业的投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很多尚属贫穷落后地区。为此,“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一个大的投资战略,也是扶贫战略、民生战略。“一带一路”能够使其沿线国家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逐渐进入主流地带,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进步空间较大,这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推动旅游产业合作及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具体到非洲,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旅游合作与“一带一路”在非洲推进的进程密切相关。“一带一路”为中非旅游合作以及中国对非旅游的升级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旅游合作由此可被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2015年是标志性年份。这一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由初期规划转向全面推进,其建设蓝图愈加清晰。但对于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终点的非洲来说,其定位在“一带一路”初期(2013~2015年)规划中并不明确,这在一系列标志性文件的文本中可见一斑。

第一,“一带一路”标志性文件未明确非洲的定位问题。经过初[6]期规划,2015年3月,中国官方发布了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推动[7]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原则性地提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但其“路线图”并未明确涵盖非洲。具体来说,该“文件”规划了五条线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有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五条路线勾画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蓝图,但其中并未明确非洲的定位问题。此外,该“文件”在“合作机制”部分强调:多边机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列举的一系列国际机制并未包含对非或涉非机制。

第二,新版“对非政策”文件未涉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是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的指导性文件。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为指导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之际,中国政府发布了第二份《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明确中国致力于发展对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定决心和良好意愿,全面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政策的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以指导今后一段[8]时期中非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但该“文件”中并未提及“一带一路”倡议。

第三,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文件”提及“一带一路”,但未明确具体进程。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重要成果,中非双方共同发布了峰会“宣言”和“行动计划”。与稍早发布的第二份《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不同,这两份“文件”对“一带一路”倡议均有提及。其中,峰会“宣言”原则性指出,将积极探讨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接,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9]梦想寻找更多机遇。峰会“行动计划(2016~2018)”对此进行了简要回应,非方表示欢迎中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将非[10]洲大陆包含在内,但其中并未规划任何具体计划和进程。

2015年是“一带一路”向非洲推进的关键年份,该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召开。其后,“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的关系由模糊走向明确,中、非双方对“一带一路”在非推进的回应进一步明确。

其一,中国官方对所谓非洲定位问题的回应进一步明确。2016年9月,中国外交部非洲司林松添司长在接受采访时称,非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和落脚点。2017年1月,王毅外长新年访非时透露,中国已同不少非洲国家尤其是非洲东海岸国家就“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对接,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表示欢迎非洲[11]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其二,非洲(国家)积极谋划“一带一路”在非推进问题。摩洛哥、多哥、南非、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期待同中国对接“一带一路”合作。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说:“摩洛哥不仅能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至欧洲,还能使其扩展至与摩洛哥有多层次关系的西非国家。”多哥总统福雷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哥今天有这个决心,通过开展陆地和海洋基础设施的互[12]联互通合作,成为中国在西非地区建设‘一带一路’的支点。”

以2015年为节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旅游合作可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5)可称为“政策对接”阶段。如前所述,此阶段非洲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并不明确。中非旅游合作主要延续既有路径推进,双方在政策、规划的对接上取得积极进展。第二阶段是中非旅游合作发展的最新阶段。这一阶段,非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中非旅游合作更多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根据“一带一路”的要求以及中国对非旅游逐渐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消费升级”将成为中非旅游合作的重点。“一带一路”必将给中非旅游消费结构带来改变,为中非旅游产业发展拓展商机。三 对非旅游消费升级的基础与建议

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是旅游消费和产品(内容)结构的升级。如前所述,在“政策对接”阶段,中国对非旅游消费结构仍主要由住宿、交通、自然观光等传统项目组成,这从该阶段的中非旅游合作的具体领域中可见一斑。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政策对接”“消费升级”表述的是该时期中非旅游合作所面临的突出任务及其特点,并非完全区隔的两个时间段。实际上,在“消费升级”阶段,中非旅游合作仍需要在政策上开展有效协调,“政策对接”的一系列实践为中非旅游合作的阶段转换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具体来说,“政策对接”阶段,中非旅游合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签证便利化。2013年,中国和毛里求斯互免签证的协定正式生效,停留时间14天内可免办签证,这一举措极大增加了中国赴毛里求斯旅游人数。2013年底,中国游客赴毛里求斯人数约为4万[13]人次,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翻了一倍。2014年,共有14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免签或者落地签的目的地。其中,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是免签国家。肯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三个国家开始发放单一旅游签证以方便游客,国际游客可在规定时间内多次往返。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都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证。

第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2014年9月,中国商务部在海南省开办了“2014年非洲英语国家旅游人才培养研修班”。研修班开设了“中国国情介绍”“酒店业人才培养技巧”“旅游景区人才培养技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概览”“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等相关专业课程,并组织学员到本省旅游开发管理较好的文昌、琼海、万宁、三亚和省外旅游业发展成熟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参观考察。来自津巴布韦、桑给巴尔、苏丹、南苏丹、莱索托、南非、埃及、加纳、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以及马拉维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3名官员参加了培训。

第三,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非盟总部宣布,中国政府将向非洲国家提供1000万美元无偿援助,用于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同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与坦桑尼亚自然资源和旅游部签署了关于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备忘录框架下商议并实施在林业、野生动物保护、国家公园管理等方面的务实合作。2015年3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率中国林业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自然资源和旅游部,商谈合作计划。

第四,民航领域合作。近年来,中非航空客源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达到150万人次左右,中非直航有助于推动中非旅游业发展。中国已与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尼日利亚等17个非洲国家正式签署了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塞舌尔、利比亚、乌干达等6个非洲国家草签了航空运输协定。埃及、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等多家非洲航空公司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和杭[14]州的定期航班。

2015年后,非洲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一带一[15]路”倡议提出的“五通”合作重点强调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此外,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人文合作被确定为重要方面。这对中外旅游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支撑作用。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赴非游客数量达[16]1130万人次,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应该说,“政策对接”阶段的中非旅游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对非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要在“一带一路”的框架内进一步推动对非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升级”应成为近一阶段的任务重点。其路径应在坚持前述既有旅游合作机制、内容的基础上,着力在产品结构转型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型旅游逐步向以文化(交流)旅游为重点的深度游拓展。

第一,加强非洲历史文化旅游。非洲文化不仅以其鲜明的个性著称于世,非洲和非洲人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位“坐在文明门坎上的母亲”孕育和创造了人类最辉煌的早期文明——古埃及文明;在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希腊文明的形成期间,非洲文明是其重要的源头。非洲同样也是人文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有着非同寻常的精神历程,参与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虽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亚洲,但“北非是抚育这些无助婴儿的摇篮”。到了近代,非洲人参与了美洲的开发并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非洲的文化季风已吹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激发艺术探索和创新的酵母,其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正是在非洲传统木雕面具的启迪下开创了“立体主义”现代绘画流派;当代西方的时装设计、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摇滚乐)、舞蹈戏剧等也都吸收糅合了活力四射、动感十足的非洲文化元素。

今天,非洲社会已步入现代化进程,但非洲人依然保持着祖先的传统,特别是在非洲的内陆地区,传统的遗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那里,人们可以领略到非洲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非洲人和睦、安逸的社会生活。这种自然、和谐、人道、共有、共享的生活状态堪称非洲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开展非洲历史文化旅游有助于中国民众对非洲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其实践及发展是对传统的非洲自然风光游的升级。

第二,开展以中国援非工程为主题的旅游。中国的对非援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1956年8月,中国政府向埃及政府提供现汇无偿援助,以支援其抗击英法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第一笔援助。一直以来,中国的对非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在中国长长的援非清单中,基础设施工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非洲开展了大量重大基础设施援建项目,为硬件条件薄弱的非洲大陆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中国援建的地标性项目如同一座座象征中非友谊的丰碑,赢得当地民众的赞许。过去60多年,从东非高原到西非海滨,从撒哈拉大沙漠的内陆国家到南部非洲的小岛国,中国援建的铁路、港口、会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已成为非洲国家的靓丽风景。

以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例,这条铁路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之一。它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坦赞铁路穿越高山、峡谷,跨过湍急的河流和茂密的原始森林,沿途拥有多类代表性的独特景观。正是这样复杂、险峻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以及当年艰辛的筑路故事,为今天沿线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2014年,坦桑尼亚政府曾举办“重走坦赞铁路”活动,表明了坦方开发坦赞铁路旅游资源的意愿。有鉴于此,中国应与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开发以类似中国援非项目为主题的对非旅游产品,其内含的历史人文意义极大,必将吸引中国游客的热情,提升对非旅游的产品结构。

第三,加强中国对非产业园区旅游。境外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之一。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建设的经贸园区已经超过了20个,吸引入园企业共计360余家,涵盖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累计投资额近47亿美元,总产值近130亿美元,累计缴纳东道国税费达5.6亿美元,帮助当地2.6万人实现就业,产业聚集效应初步形

[17]成。此外,中国还重点推动了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肯尼亚蒙巴萨经济特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坦桑尼亚巴加莫约港综合开发区、南非机车产业园区、钢铁产业园区、刚[18]果(布)黑角港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非产业园区所在地区安全系数高、战略位置突出、对华友好、生态环境好,具备开展旅游的基础条件。

以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园区为例,该园区位于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内,距开罗120公里,距苏伊士城40公里,近期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以工业项目为主,涵盖加工制造、物流、保税、技术开发、商贸和现代服务等主要产业。苏伊士经贸合作园区具有潜在的旅游价值,具备开展旅游活动的便利条件。中国依托在非经济合作园区开展对非旅游,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民众切身感受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打消中国游客的主观顾虑,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对非旅游。“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旅游合作的开展。随着“一带一路”在非洲持续推进,其框架下的中非旅游合作正经历由“政策对接”向“消费升级”的阶段转换。中国对非旅游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助推这一阶段转换的顺利完成。其中,以文化交流为主的对非旅游将成为重要方向。2017年5月,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届论坛以“五通”为主线,围绕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多个领域展开讨论。中国与一系列国家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旅游合作的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升级。“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在其框架下,中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旅游消费将实现有效升级。China’s Tourism Consumption Upgrade toward Afric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RZhao Chenguang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y promote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or regions along the route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B&R in Africa,the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under B&R framework is experiencing stages transition from “policy docking” to “consumption upgrading”. Consumption upgrad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t is structural upgrade or hierarchical improvement of all kinds of spending in total expenditure,which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herefore,the key of tourism consumption upgrade is to upgrade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product. The upgrade of China’s tourism product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oward Africa will boost the stages transition from “policy docking” to “consumption upgrade” smoothly. In this process,cultural exchanges as the main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China’s tourism toward Africa. The path of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tent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cooperation,and focus on product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the meantim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toward Africa from traditional type gradually to cultural(exchange)type. In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its consumption upgrade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will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or regions along the routes.

Keywords:B&R;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Tourism Toward Africa;Consumption Upgrade[1]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对非洲关系的国际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5ZDA06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经费”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2] 赵晨光,博士,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非关系和非洲发展问题。[3]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2015年3月28日。[4]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2014年8月21日。[5] 邹统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旅游开放与合作》,《中国旅游报》2015年8月26日,第11版。[6] “一带一路”的提出历程,参见《前线》杂志官网,http://www.bjqx.org.cn/qxweb/ShowMN3508.aspx,2015年4月8日。[7]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2015年3月28日。[8]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05/c_1117363276.htm,2015年12月5日。[9] 《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focac.org/chn/ltda/dwjbzzjh_1/hywj/t1327765.htm,2015年12月25日。[10] 《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focac.org/chn/ltda/dwjbzzjh_1/hywj/t1327766.htm,2016年12月25日。[11] 《欢迎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1/08/content_5157862.htm,2017年1月。[12] 《非洲各国争做中国“一带一路”支点》,参考消息网,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601/1178298.shtml,2016年6月1日。[13] 《非洲54国旅游的实力和潜质》,新京报网,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1/19/content_547355.htm?div=-1,2014年11月19日。[14] 《中非直航助推非洲旅游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411/20141100800684.shtml,2014年11月18日。[15] “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确定的合作重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2015年3月28日。[16] 《非洲享中国旅游业“大蛋糕” 赴非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703/t20170305_817679.shtml,2017年3月5日。[17] 《中企在非投资建设经贸园区超20个 入园企业360余家》,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26/7642663.shtml,2015年11月26日。[18] 顾大伟:《中非“三网一化”与产能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中国投资》2016年第9期,第15页。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态培育问题研究[1]文玉春

[摘要]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是现代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隐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基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并借鉴国外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重点从智能健康产品、在线健康服务、智慧化养老商业模式和服务网络平台四个方面发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态。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互联网+” 新业态 培育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养老问题日益关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转型,促进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全面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水平,成为当前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2]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通过包括政府、社区、家庭、市场在内的行为主体共同努力,加快构建“多元共治”式的现代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一 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化养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是传统养老服务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智慧健康养老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工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智慧养老的载体是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发达国家中,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老龄产业形态。然而在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才刚刚起步,与之配套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还很缺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正处在借鉴、学习和实验摸索阶段。(一)我国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现实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3]我国老龄人口规模世界最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其速度也越来越快。目前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高速迈入老龄社会,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己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4]16.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而到2033年将超过4亿,2050年前后预计达到最高峰值4.87亿。这时候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数量的1/3,是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1/4,中国将成为深度老龄化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空巢老人比例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劳动力急剧减少、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短缺,都使得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智慧健康养老是现代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

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智慧化养老具有明显的优势,其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水平。这对于化解养老供需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5年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这两个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服务机构为辅助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合适、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和《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智能化养老相关产业的发展。2017年2月6日,工信部、民政部、国家计生委三部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7〕25号),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鼓励智能健康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智能化健康生活新方式。可以说,智慧健康养老将成为现代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实践探索

智慧健康养老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服务渠道,更是传统养老服务产业的改革方向。智慧健康养老可以解决居家养老领域“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对传统养老服务业态的一种里程碑式的革命。它不仅能够让老人享受更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更能整合各方资源,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梳理总结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目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表1 当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及实践探索二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刚刚开始起步,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隐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一)缺乏统一规划及有效监督

一方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向什么方向发展及如何形成综合性的支撑力,还没有统一的规划;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缺乏相互协同指导,存在分散型现象,需要在政策上继续加强统一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扶持。另一方面,智慧健康养老及其相关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涉及介护、养生、金融、旅游、养老等数十个行业,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其要规范发展,并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使从事该方向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其单位个人主动加强合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及监督政策,杜绝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二)健康、养老资源供给相对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具有数量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化和城乡差别大等特点。人口老龄化不是简单的人口结构问题,而是养老问题,体现在对养老金、福利补贴、公共卫生服务、生活照料以及各项养老设施建设投入等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从服务老年人的理念出发,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求,“高大上”的设计不但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压缩了利润空间,而且缺乏市场的垂直细分,产品在设计方面没有创新,在服务推广方面目标客户没有形成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导致了市场错位现象的出现。服务虽然内容涉及广泛,但其产业结构还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也相对较低。针对高端客户设计大型养老机构盈利模式较强,其发展较快,而针对普通老年人建设的养老机构由于政策惠及面小,补贴力度有限,因此这样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相对迟缓,这就导致了行业内部发展混乱,市场集中度不高。东部沿海等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较慢,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就难以形成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龙头企业,难以产生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产业上、下游链接不顺畅,距离成为现代化成熟产业还存在巨大差距。供给不足将导致互联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潜力难以完全发挥,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为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社会劳工来源十分稀少,如果盲目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很可能陷入光有平台、无人服务的困境。(三)大数据健康面临个人隐私保护失控的极大风险

医疗大数据的建立,的确给居民健康、养老服务和医疗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隐私保护问题。随着医疗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的推广,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进而给患者造成一系列的危害。例如,老年人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带来一系列推销和诈骗等问题。此外,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泄露,其危害不仅仅限于泄露本身,还包括在此数据基础上得出的预测与判断,因此应采取匿名处理或者对重要字段进行保护。例如,患者的诊断信息被作为重要隐私进行了保护,但是,入侵者还是可以通过药房的取药信息或者实验室检查报告,轻松地推断出患者的诊断结果。还有,在网络空间里,大数据更是容易被发现的大目标,黑客成功攻击一次就能获得大量的医疗数据。(四)市场发展环境不完善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行业组织发展缓慢,在智能健康养老领域表现突出。无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还是延伸到地方,都缺少具有权威性的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发展缓慢,直接影响行业自律机制的健全,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不健全,行业内部缺乏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市场对外扩张缺乏必要的手段,良好的市场秩序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快速的建立,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三 国外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总结

世界各国纷纷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健康养老产业信息化升级转型,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产业新兴业态和创新健康养老产业服务模式。(一)美国:养老医联网

20世纪末,美国推出了以老年人为服务群体的老年人医疗系统网络——养老医联网,其网络服务区域现已覆盖美国50个州的1000余座城市,建立了多达12500余个医疗服务平台。该网络平台根据老年人所提交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为其提供送到家服务,为居家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看病。这个网络平台采用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管理,有效实现了老年人服务资源的共享,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成本大大降低,提供包括家政服务和专业医疗服务在内的多种业务。其中,日常生活护理含穿衣、洗澡、用餐、房间整理和购物等,专业护理含医疗护理、日常身体检查、健康状况监测等。同时,它还可以与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对接,融合了多种物联网技术,弥补了急救医疗服务的不足。网络化医疗成为了美国智能化养老的主要特色。(二)日本:智慧化居家养老

自1970年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其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也得以萌生,政府开始大力鼓励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日本的智慧化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着力推广的新型养老模式。

日本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智慧化居家养老。以“东京模式”为例,针对老年人对将来居住问题抱有的不安全感日益渐增,东京都计划打造老年人的新居住乐园。该乐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老人提供更便利、高效、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推行该模式的社区会设置一天24 小时、365 天的综合服务窗口。在为老龄者提供的银发族综合住宅中充分利用科技设备,除设置危险呼叫警报器具外,还配备具有智能传感功能、能够检测出老人血糖和血压水平以及身体脂肪含量的智能坐便器等,全部数据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内置的电子互联网设备,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家庭医生电脑中,如有指标异常,则老人会及时得到专业医生的精准指导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及时治疗。这种养老方式使老龄独居者不仅获得及时周到的服务,也保证了居家养老的安全舒适性和独立自给性。(三)以色列:家庭医疗养护综合服务

以色列家庭医疗养护综合服务主要由Natali公司提供,目前已为超过1万家机构、20万家庭、300万用户提供了远程医疗服务、紧急[5]呼叫服务、家庭护理及医生出诊服务、社区健康服务四类服务。一是远程医疗服务。Natali具有完善的远程医疗终端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完全免费提供给客户,只收取后续的服务费用。Natali心脏诊断中心有专门的远程医疗服务医生,24小时为客户提供心脏及紧急医疗诊断和咨询服务。通过一系列事前诊断、提醒服务,84%的客户可以不用去医院,只有16%的客户到医院治疗(经过治疗后10%的客户不用住院,6%的客户需住院治疗)。二是紧急安全按钮及重症护理救护车服务。公司现为10万多用户(按房间计算是7万户)提供远程医疗及应急按钮服务。客户家中安装有紧急按钮,能在屋内任何房间及屋外使用,遇到紧急情况按钮后,无须拨号或拿起电话端,立即能接通Natali紧急呼叫中心并识别出呼叫者身份。接到紧急呼叫后,呼叫中心人员可从系统调取个人健康档案,并联系客户家人、警局或出动重症护理救护车。除了紧急按钮,3G电话紧急按钮结合了紧急按钮的优点,同时还包括一个无线手表发射器,非常适合老人使用,并可以将客户的心电图传输到心脏诊断中心。三是居家护理及医生问诊。Natali为客户提供立体化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可以完全满足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医生上门问诊、家庭实验室服务、牙科急救、电话友好呼叫服务、家庭维修及紧急服务、送餐服务、安全巡逻。四是团体健康服务。为社区、学校等提供医疗咨询、健康管理和急救知识培训。

Natali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后端的医疗服务支持能力;二是服务模块完善,客户既有个人客户,同时也有团体或政府订单;三是成熟的病前干预管理和紧急救护系统。(四)荷兰:生命公寓

荷兰的养老系统十分完备,其养老方式也有很多种,其中生命公寓是全球首个向传统养老模式发起挑战的养老项目,至今共有近万人生活在17个遍布荷兰的生命公寓中,被日本、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竞相效仿。

生命公寓在规划时,囊括医疗、照料、养生、生活等内容,使养老机构成为一个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的场所,而不是单一的存在。选址上,以社区为基的城市开发,包括老年住宅与养护,避免形成痛苦的孤岛。公寓内部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即使是乘坐轮椅的老年人也可以在伸手可及的范围里自如地使用洗手池、电闸和信箱等设施。同时,公寓的设计也非常重视能让老年人从群体层面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比如生命公寓还专门在公寓底部开辟了社区广场,方便老人与其他人见面、谈话、用餐、一起吃饭、小酌、运动、玩棋牌,或者一起带孙辈们去逛公园等。另外,为了避免失能老年人集中生活在一起,形成痛苦的孤岛,生命公寓在设计上还特别对居民进行了融合安排。在一个居住区域里,至少有1/3的居住者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自理的老人,不同年龄、种族、经济条件的老年人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生命公寓模式有六个重要特点。第一,开放式的泛家庭文化。把养老机构变成社交中心,对全社会开放。第二,不用即废的理念。为防止老人各项机能的退化,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不是伺候老人,而是激活老人的自理能力,并创造条件让老人尽可能地自理。第三,对疾病的专业预防和康复。医生主要任务不是治病,而是防病。第四,对失智老人的专业引导和激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理或部分自理。第五,给老人自己的空间。使失能、失智老人都有一方斗室,而不是睡通铺,老人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倾诉被认真对待。第六,极其注重专业人员的配置。如老年医生、康复/激活训练师、营养师等。四 信息产业全球新格局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脚步正向更深层次迈进,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入,衍生出大量的创新产品与运营模式,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纵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可穿戴智能产品正在掀起量化自我运动的生活时尚潮流

可穿戴智能产品量化自我技术带来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量化数据,记录众多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运动、保持健康、掌控生活,也可以使计算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用户的意图和语境,更好地模拟演绎人类智能。例如,在运动服装领域,Nike鞋装有专用芯片和传感器,可以记录步伐、步速和跳跃的高度。在健康领域,缓解精神压力的Muse头带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专注程度,在屏幕上呈现诸如海滩的场景,思维的持续平静甚至还会招来海鸟停留。在生活领域,GEAK Watch集成多种传感器,可收集使用者的心率和位置等多种信息。在生殖医学领域,温度感应器+DuoFertility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女性受孕率提升19.5%。在环保领域,个人健康空气管理智能硬件“空气盒子”,能够实时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可穿戴智能硬件在塑造全新健康养老生活方式的同时,将成为鞋、表、服装等众多传统穿戴产品转型发展、创新升级的良机,必将催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二)大数据开创精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新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大健康产业颠覆式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供给方面,医药行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数据,可以让医药营销管理从关注业绩、费用和成本转向关注服务、效益和协同方面,真正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以战略与管理驱动、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型模式。在公共卫生领域,大数据可以帮助改善公众健康监控。例如,百度预测的新功能“疾病预测”,基于大数据积累和智能分析,将为用户提供流感、肝炎、肺结核和性病等多种传染病的趋势预测,帮助用户提早进行预防。而公共卫生部门则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进行响应。这将促使传染病感染率降低,更快地检测出新的传染病和疫情,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在个人健康方面,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医疗保健领域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资源,则医疗机构和消费者便可节省高达4500亿美元的费用。移动医疗健康设备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即时检测、智能诊断,促进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的联动,让疾病早发现、早预防,避免后期治疗的高额费用。通过“互联网+”健康养老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三)养老O2O成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互联网给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服务方式。一方面,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可以极大提升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手机APP采取就近派单的原则让养老服务机构和个体工商户上门服务,为老人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另一方面,智慧养老的新理念正成为当前机构养老发展的重点,通过软件管理系统,能够优化养老机构管理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